西宁今日地质灾害
Ⅰ 青海玉树地震,西宁受灾没有
青海省玉树县抄2010年4月14日晨发生两次袭地震,最高震级7.1级,地震震中位于县城附近。据悉,当地多数人尚未起床,伤亡较为严重。截至2010年4月14日19时发生在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的地震至少已造成400人死亡,8000人受伤。当地居民的房屋90%都已经倒塌。
西宁由于离玉树比较远
而这次地震属于线地震
所以没有伤亡
Ⅱ 青海省矿山地质环境调查与恢复治理
李小林1吴国禄1马建青2赵吉梅1童金庆1
(1青海省环境地质勘查局,西宁,810007;2江西九江工程地质勘察院,九江,332000)
摘要本文在阐述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及生态重建概念及产生条件的基础上,认为开展青海省矿山地质环境调查与恢复治理迫在眉捷,并依青海省砂金矿区地质环境恢复治理的经验,指出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的步骤是:修复河道、复坑平整、引水淤灌、回填表土、播撒种子、封育围栏。
关键词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
1矿山地质环境调查与地质环境恢复治理概念
矿山地质环境是矿产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引发的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矿山周边一定范围内的地质环境。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是指矿业生产活动中,为保护矿山环境和防治矿产资源开发引起的环境地质问题,诸如土壤侵蚀、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地面开裂、沉降、塌陷、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和废渣、废气、废水排放对水体、土壤、空气的污染及野生动植物和自然地质地貌景观的破坏,危及公民生命财产安全等灾害所采取的恢复治理工作。矿产资源与矿山地质环境是在地球形成及人类工程活动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客观存在的综合体,利用矿产资源,就必须掌握资源形成演化规律,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就必须了解环境演化的自然规律,而这些规律都与地质作用相关。因此,掌握这些规律,首先要掌握地质作用的规律,这就离不开矿山地质环境调查。在调查中,又必须确立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并密切关注人类生存与矿产资源开发中的各种问题,做到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在调查的基础上探索矿山环境变化因素,正确预报矿山环境质量及矿山环境地质问题的发生、发展,从而寻求改善环境、治理环境、恢复资源功能的方式方法。
2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引发生态重建的产生因素
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增长,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资源的利用与需求急剧增长,尤其是矿产资源的需求尤为显著。这就势必加大了矿产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以获取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这种推动作用既给社会经济及人类文明历史进程注入了动力,同时又对全球环境产生了重大影响,使人们不得不发出“救救地球,救救人类”的呼声。众所周知,矿产资源是地质历史时期地质作用的产物,是深藏于地下,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不可避免地要占用和破坏大量的土地,并由此造成原有土地或草场等原有地质环境的严重破坏并引发一系列的环境问题。例如,原有河道及沉积物结构特征改变,平原变成高低不平的尾矿堆或塌陷坑,肥沃的农田或草地变沼泽,粉尘飞扬,废水、废气渗溢,矿区地下水位下降,含水层枯竭,水体消失,井、泉干涸,山体滑坡,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加剧,水土涵养能力急剧降低等。这些环境地质问题主要起因于矿区人为生态环境的破坏,主要表现在矿山开发与生产过程中对地表土壤、地形及植被的破坏以及矿区及其邻近一定范围内的生物生存条件的破坏,并减少生物种群量,降低生存环境质量。纵观我省矿区生态环境的破坏因素中,草场的破坏是最直观,也是大量的。据资料,我省各类矿山企业585家,开采业工业总产值35.99亿元,矿产资源开发已成为促进青海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份,但由于采金修路和矿产资源开发等活动,已造成三江源区土地沙化面积6000km2,次生裸地面积2500km2,每年仍以132km2的速度递增,从而严重地破坏了三江源区草原生态系统,造成土地资源的严重损失,加剧了人地矛盾。此外,矿区产生的大量废气、废水、废弃渣,严重污染了矿区的空气和水系,致使矿区大气和水中的有害物质及悬浮物超标,严重影响了矿区职工和附近民众的身体健康和矿区动植物的正常生长。因此,为了既能有效地利用与开发矿产资源,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又能保护矿区生态环境,满足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需要,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就成为矿区生态环境恢复治理工作最重要的任务。
3生态重建对矿山环境地质调查的需求
矿区生态环境破坏中,最直接、最明显的破坏是土地生态系统,所以,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就成为矿区生态环境恢复治理工作最重要的目标。因此,土地复垦及生态重建是紧紧围绕破坏或退化的土地这一独特的对象,其核心问题是破坏或退化土地的再生利用及其生态系统的恢复。要完成这一核心问题,势必涉及破坏或退化土地资源本身的研究,即通过调查,分析研究因矿产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引起土地破坏或退化的原因、形式、影响因素、破坏或退化机理、破坏程度以及对破坏或退化土地种类,破坏或退化土地的再生利用及其生态系统恢复的可行性,优化复垦方法及恢复和提高复垦土地生产能力技术可能性,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三统一。这就向人类社会提出了矿山地质环境调查与评价需求。通过开展矿山地质环境现状调查,摸清矿山基本现状及其开发利用过程中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查明已存在的主要环境地质问题,并初步分析预测其潜在危害,为合理开发矿产资源、保护矿山地质环境、矿山环境整治及生态重建,实施矿山地质环境监督管理提供基础资料和依据。
4青海省矿山地质环境调查现状及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目标
4.1矿山资源储备现状及开发利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青海省地域辽阔,自然环境复杂多样,矿产资源十分丰富,系资源型大省。据资料,现已发现各类矿产125种,产地2630余处,其中探明储量的105种,编入《青海省矿产资源储量表》的有89种,产地589处。已开采利用的矿种46种,矿区149个,矿山企业585家。矿产资源保有储量潜在价值17.25万亿元,占全国13.6%。在已探明的矿产保有储量中有54种居全国前十位,其中居前三位的23种。此外,石油资源含油面积147km2,储量超过2亿t,天然气地质储量近30亿m3。铁路运营总里程1100km。公路有国道5条,省道23条,数万余公里,形成以西宁市为中心,辐射全省的公路运输网。矿产资源的储备带来了我省上世纪80年代以来矿产资源开发热潮,砂矿开采、铅锌开采、盐矿资源开采、煤碳、石油开采热潮一浪高过一浪,为我省经济发展注入了新机,目前我省矿产资源开采工业总产值达35.99亿元。然而,由于青海省属欠发达地区,自然条件恶劣,基础设施落后,自我投资能力差,发展后劲不足,加之劳动者素质相对偏低,造成矿业开发方面存在较大的问题。
(1)资源开发规模水平低:绝大多数矿山企业规模小,大多数生产能力仅几千吨,未形成规模化经营;
(2)浪费严重:开采回收率普遍较低,如有色金属综合回收率不及50%;
(3)技术水平低:矿产资源中共伴生有益元素多,而生产加工设备技术含量低,导致矿产资源利用程度不高;
(4)地质环境恶化:在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中不合理的开采和“三废”排放,加剧了环境恶化,引发多种地质灾害,如地表水污染、矿山选冶过程中大量粉尘导致空气污染,乱采滥挖砂金,造成草场退化,生态环境恶化。
上述问题反映了青海省省矿产资源开发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会导致矿山环境地质问题与日俱增,矿山环境形成日趋严峻。因此,进行矿山环境地质条件,制订科学可行的矿山环境恢复治理措施,对矿山环境进行恢复治理已成为当务之急。
4.2矿山地质环境调查现状及问题
自上世纪五十年代以来,青海省地矿系统主要从事区域地质调查及固体矿产调查工作,直至上世纪70年代中期才开始进行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及环境地质工作。其工作内容主要涉及1∶20万区域水文地质普查工作,普查面积约37万km2,占青海国土面积的53%,其余部份精度仅为1∶100万。1∶50万精度工程地质评价面积近30万km2,占省国土面积的40%强。大、中比例尺的环境工程地质、环境地质、供水水文地质勘查工作仅集中在青东地区,近年做过的生态环境地质、水文生态环境地质仅在黄河源区及柴达木盆地北缘带进行,面积仅为省国土面积的15%左右,可以说绝大多数地区仍为环境地质工作空白区。但青海省特有的高原隆升与新构造运动机制以及特殊的地理环境、冰川退缩与水环境变化、湖泊、沼泽、湿地萎缩、荒漠化等生态环境敏感因子变化历史与现状均缺乏实际调查资料。而且,在西部大开发的热潮中,为促保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仍在继续加大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力度。这种无限制的对矿产资源进行开发,将加重青海省生态环境灾难。而且由于青海省位于我国大江大河源头独特的地理位置,其后果将不可避免地延伸到江河中下游我国经济发达、人口密集的中心地区。因此,为推动青海省矿山环境地质科技水平,合理开发利用矿产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加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及青海省矿山地质环境恢复重建工作,进行矿山地质环境调查工作势在必行。
4.3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目标
矿山地质环境调查最终目标就是为合理开发矿产资源、保护矿山地质环境,为矿山环境整治、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工作提供基础数据资料。其意义是有利于尽快了解和掌握矿山地质环境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便于决策部门尽快制定解决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的对策,对矿山地质环境进行有效的管理,遏制矿山地质环境不断恶化的趋势,为国土资源部门进行国土整治、恢复和治理遭到破坏的矿山环境提供基础资料,有利于引导矿业开发与矿山环境保护相互协调发展,使青海省的矿业开发走向良性发展的轨道,促进青海省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可见,青海省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目标就是对灾难性矿区进行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工作,使矿区地质环境生态退化得以遏制,生态功能得到恢复,从而消除因矿业开采引发环境工程地质问题的潜在危害。
5青海省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项目实施过程及经验
5.1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项目由来
青海省矿山地质环境调查及恢复治理工作起步较晚,在国土资源部“争取2004年完成全国矿山地质环境调查”及财政部、国土资源部关于印发《探矿权采矿权使用费和价款使用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精神,青海省于2003年12月底在青海省国土资源厅地环处领导下组织有关专家仅对果洛州班玛县多卡吉卡砂金矿区及玉树州称多县扎朵金矿区进行了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项目可行性调研,并由青海省环境地质勘查局编写两矿区地质环境恢复治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在中央财政部、国土资源部的支持下,青海省获取中央财政探矿权采矿权使用费及价款支出补助费600.00万元,开创了青海省矿山环境治理示范工程的先河。
5.2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实施方案及技术方法
项目实施目的:通过对20世纪80年代末期群众性开采砂金矿过采区修复河道,覆坑平整,引水淤灌,回填复土、播种草籽、围栏封育、验收交付使用等土地复垦生态重建工作,恢复草地植被,遏制江河源区矿区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进程,改善当地牧民的生存条件和矿区生态环境,起到促进民族团结和当地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示范作用。
项目实施总体目标:通过矿区地质环境恢复治理项目的实施,恢复示范区草场生态环境,使草场植被盖度达到50%以上,矿区河道基本恢复原状,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有效地推进生态系统良性循环,消除因矿区开采引发环境地质问题的潜在危害,实现矿山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生态安全效益三统一,推动青海省矿山地质环境生态重建工作的顺利进行。
项目实施方案及技术方法:依上述两砂金矿区地质环境问题及现状特征,两矿区地质环境恢复治理步骤如下:
(1)修复河道:整修河道时,新建河道走向、宽度、深度等尽量按原河床进行整修,其横断面、纵坡等应与原河床大致相同。对原地貌改变较大的过采区无法确认原河床时,应根据河性及演变规律与造床作用特点,因势利导,使新河道更趋合理。
(2)复坑平整:用推土机、装载机等大型机械设备将过采区进行回填、整平尾矿砂,整平剥离砂砾石。回填整平必须平顺,以利上层腐植土的覆盖和种草。
(3)引水淤灌:尾矿砂堆推平后先引水淤灌,以便于形成新的地下迳流和尾矿砂的自重压实,保持复土后的土壤湿度,并在砂土表层形成一层淤土。
(4)回填表土:上述工作结束后即可进行覆盖表土,选择富含有机质的砂粘土进行土层回覆工作,土层厚不得小于20cm。
(5)播撒种子:选择适宜高寒气候环境条件生长的长穗披碱草种籽进行消毒侵种后播撒,并进行浅耕操作,确保土层与种籽紧密接触。种子量5~7kg/亩。
(6)围栏封育:用围栏将示范区围封养护。
(7)组织验收:交付牧民使用,依设计要求进行上述工作达到矿区生态恢复重建工作要求后进行,周期一般3年。
6结语
从上世纪80年代“发展是硬道理”到今天的“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道出了青海省乃至整个世界资源与环境协调发展的历程,也标志着我党在领导和驾驭经济社会发展方面日趋成熟。矿产资源为国家所有,环境属于全人类共有,为了保障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保障环境不被破坏的前提下,进行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这就是实行矿山地质环境调查与生态重建的战略目标。因此,可以说加强矿山地质环境调查与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工作是遵循科学发展观的基础性、公益性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工作。
Ⅲ 为什么我国青海会发生地震,请说明原因。
青海湖的构复造断陷湖,湖盆边缘制多以断裂与周围山相接。距今20~200万年前成湖初期,形成初期原是一个大淡水湖泊,与黄河水系相通,那时气候温和多雨,湖水通过东南部的倒淌河泄入黄河,是一个外流湖。至13万年前,由于新构造运动,周围山地强烈隆起,从上新世末,湖东部的日月山、野牛山迅速上升隆起,使原来注入黄河的倒淌河被堵塞,迫使它由东向西流入青海湖,出现了尕海、耳海,后又分离出海晏湖、沙岛湖等子湖。
Ⅳ 2010年,青海玉树发生特大地震灾害,有些人长时间被埋在废墟里但终获救。这些幸存者
我来替他接下去:“当时生命得以延续的最必须的营养物质是( )。”我的回答是水。
Ⅳ 国土资源部关于通报表扬青海玉树地震地质灾害应急排查参与单位和个人的决定
国土资发〔2010〕67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土资源厅(国土环境资源厅、国土资源局、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局):
青海玉树地震发生后,部迅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视灾情为命令,视人民生命高于一切,快速行动,全力组织投入支持开展抗震救灾和防范次生地质灾害。国土资源系统抗震救灾工作及时、有力、有效,取得了阶段性胜利。
在部党组的统一领导下,青海省国土资源系统的多支队伍第一时间赶赴灾区开展抗震救灾、次生地质灾害防治、安置点地质安全评价、应急找水打井等工作,并服务灾民救助和安置,参与灾后重建,至今仍在灾区辛勤工作。陕西、甘肃省国土资源系统抽调精兵强将,自备装备给养,奔赴灾区开展地质灾害应急排查和调查评估工作。中国地质调查局及下属单位及时赶赴现场开展地质灾害应急调查和断裂带调查与研究,获取解译遥感资料并提供给相关部门。
在前方灾区工作的同志,克服高原缺氧、余震不断、交通不便、低温雨雪等多重困难,风餐露宿、忘我工作、连续作战,圆满完成了各项任务,为灾区恢复重建提供了可靠依据,为防灾减灾工作奠定了扎实基础。在后方工作的同志,积极参与抗震救灾工作,为灾后恢复重建贡献力量,取得了明显成效。在此过程中,充分体现了国土资源系统广大干部职工的战斗力和凝聚力,赢得了地震灾区和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
为总结和弘扬抗震救灾工作中的好思想、好作风和成功经验,推动工作,部决定通报表扬青海省国土资源厅等27个参与青海玉树地震地质灾害应急排查的单位、刘山青等794名参与青海玉树地震地质灾害应急排查的个人。
国土资源系统广大干部职工要向受表扬的单位和个人学习,学习他们讲政治、顾大局的高度责任感,学习他们心系灾区、无私奉献、忘我工作的思想境界,学习他们恪尽职守、不畏艰险、顽强拼搏的优秀品格,更加尽职尽责,团结奋斗,开拓创新,努力开创国土资源事业新局面。
希望受到表扬的单位和个人再接再厉、努力工作,把在抗震救灾工作中培育和体现出来的好思想、好作风、好精神长期坚持下去,为夺取青海玉树地震抗震救灾的全面胜利和国土资源事业的发展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附件:参与青海玉树地震地质灾害应急排查单位和个人名单
国土资源部
二〇一〇年五月十四日
附件:参与青海玉树地震地质灾害应急排查单位和个人名单
一、青海省(9个单位518人)
青海省国土资源厅
刘山青、王建斌、宋建国、李志勇、徐卫东、刘红星、汪明道、王德瑜、刘长义、史德、昝明寿、王峻鑫、徐世福、康进军、康维海、李杰、刘国元、蒲毅、王平、姚刚、李成龙、张俊茹
青海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
赵家绪、毕海良、隋嘉、吕宝仓、吕文斌、颜元东、王军、吴国福
青海省环境地质勘查局
吴国禄、边纯玉、李兆钧、胡贵寿、李小林、马晓强、张晓、刘勇、魏刚、宁永春、张隆寿、崔发全、王贵庆、崔发鹏、汪恩福、于晓军、白云、刘钰、武新宁、王占巍、江旺升、杨世新、高立华、曹德云、陈金贤、陈明亮、甘斌、薛建球、周成福、刘应斌、童金庆、张运海、张启、张书珍、姚春海、马良峰、曹千红、马转运、马良元、张运康、王其红、马吉福、李西宁、李庆祝、张永善、宋显祥、周得荣、齐卫兵、杨全有、薛生勤、陈满寿、陈止寿、黄满成、王生满、王生福、瓦永吉、牛万辉、赵永兴、余占忠、陈武仁、余占明、张占荣、陈元寿 黄温家保、白范禄、祁福全、白寿财、白万寿、黄六十三、黄五十九、黄文家保、雷友德、赵文强、贾君、雎建国、张勇、张新荣、王丰成、贾全福、鲁占才、李孝清、刘孝林、张占清、曹德成、张占海、汪雨德、沈士学、夏超忠、崔岩新、王世满、苏海增、孔德玉、张万寿、李建军、王丙丙、张虎、张洪庆、黄进才、赵庆忠、王广宇、王超、宋国财、宁国治、桓秦帮、苗卫生、王广成、王仁青、李得其、王永柱、冯国森、魏顺祥、李春卫、王祖业、崔成林、张科善、杨军、才让旦智、鲁仁军、李发夏、高建庆、孔祥宽、王兴文、陶廷雄、李小泽、孔林孝、莫尚明、孔祥永、韦胜红、余祥德、李玉业、张永福、铁勇、杜彩虹、张常青、董柴琦、何永红、姜年元、冯德忠、丁光业、马成芳、陈清军、余效贵、岳鹏、李希发、刘伟、樊庆业、张海威、杨小辉、柴晓然、李跃峰、刘红军、刘满成、王世民、夏雨普、吴进萍、李有实、乔永顺、刘加学、王杰、常学良、曲娟、魏太明
青海省地勘局
高学忠、刘永恒、张春化、朱贤、高庆、张京平、段仰东、艾宏
青海省水工环调查院
严维德、马兴华、陈锡庆、杜建宁、张洪银、童彦文、哈文录、雷海智、候殿海、李兵、韩江涛、薛庆林、孙满超、王小年、王仲复、彭亮、袁时祥、马鸣、张盛生、田成成、杜文学、耿海深、李育昆、李永国、战辉、贾小龙、黄勇、马还援、宋源祥、朱红
青海省核工业地质局
赵世勇、宗瑞玉、原义刚、申占洪、王文华、易文斌、梁江义、郭岐山、吴统一、石云、张云飞、李水芸、黎明、曾国寿、戴瑜、罗友弟、吴英波、金文艺、郑少军、高瑞涛、董国辉、张利军、马文太、乔小龙、杨旭伟、陈富春、朱杰、祁俊良
青海省有色地勘局
孙占科、张兴利、刘文、杨发源、隋源、杨小平、李瑶、严喜、谢治国、刘向阳、李伟、魏振杰
青海省测绘局
唐千里、刘海平、李强、张新声、刘凌霄、陈德理、梁海波、王波、孔繁煜、陈家瑞、万勇治、苏占邦、吴析楚、纪晓东、杨杰、严晶功、张生军、应九臣、孔繁宁、蒋英俊、周建军、张广华、白春平、马生财、马强、马有文、黄太平、李名、杨勇、刘国、岳小勇、李建明、窦超、雒成元、张健、陈岷、丁延荣、戚一鸣、刘玉章、熊占兴、姚刚、郑耀辉、孙剑锋、井厚青、杨海鹏、李文虎、莫龙刚、杨占青、刘宏鹏、龚克、霍景龙、王延、马国福、曾学宏、保长金、吴元文、郭韩勇、陈伟学、李得基、张生成、史占成、李延、刘云、乔华桑、童成宝、易力、丁鹏辉、谢克敏、汪永堂、金跃顺、陈丰田、包东海、王宏伟、刘俊、伊万仁、孙玉华、马学明、解占林、崔天彪、何旭东、王建虎、王国侠、马刚、康福宁、刘海世、范晓明、赵春祥、邓林、陈立飞、李良、刘海玉、吴寿忠、刘维才、汪顺林、杜发泽、梁有山、霍永瑜、杨贵勇、刘书谦、高迎瑞、陈有辉、代永发、王海鹏、李友、赵积昌、孙栋、马明金、马国金、李永海、孟武潮、张万森、陈生全、赵文渊、吴银桥、赵永芳、吕登申、赵得录、马国宝、蔡邦兵、张乃功、欧阳永健、杨德芳、徐喜峰、何志强、宋海珍、汪治权、马成、赵廷宝、蔡洪海、杜国梁、李树安、徐江明、田晓程、陶金、王建、熊元森、邹庆华、史晨星、孟超、万玉辉谈永邦、韩有文、杨元军、侯云、杜国豹、张峰生、马成彪、马永才、杨小平、杨海贤、韩有文、杨海东、张万成、李廷海、韩富财、梁俊杰、李玉伟、陈生权、安万金、祁顺杰、祁伟山熊换新、卢本森、刘延平、陈小项、丁春、左奎、邹仁斌、严继平、熊劲峰、艾杨权、陈雷雷、艾海军、熊书健、肖洪强、肖世刚、李林寿、魏国章、王全德、李云、季增奎、张玉佳、陶国欣、高再良、陈忠、熊永合、张银建、张晓俊、侯燕杰、张厚禄、阎宏亮、包晓虎、魏巍、蒲秉永、焦信博、冶存玺、朱斌、李田龙、张占鳌、蒲正军、韩志清、杨晓英、王恒东、王祖顺、刘盛庆、张斌、张海青、张斌、张建军、李智明、施生寿、卢世伟、姜明伟、曹祥廷、王亮、孙青山、王海岗、杨正青、纪晓东、周敬平、杨生田、张学刚、张里南、李启才、徐家禄、浮超、米利、阎寒、李财风、何君、惠海宁、包明相、王剑、喻杰、杜成玺
青海省地质调查院
卢青建、鲁海民、程忠琳、金长城、王兵、孙海轩、张志青、桑盛毅、温得银、崔建华、霍志强、苏立、孙延成
二、陕西省(7个单位114人)
陕西省国土资源厅
喻建宏、李强、朱利平、肖平新、孙长安、王雁林、高刚强、汤鹏超、郭长安、王文昭、刘伯敏、韩东方、侯晓宇、刘卫峰
陕西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
宁社教、高建军、康金栓、滕宏泉、肖志杰、张新宇、支源、李宪、王静、王培林、娄月红、亢宏伟
陕西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
齐文、蒙晓记、罗乾周、王天明、李益朝、王友林、穆根胥、任娟刚、蔺新望、金光、司国辉、井延泉、贺斌、王宁、侯威、耿战辉、冯晓强、石卫刚、杨平、陈文生、陈凯、高峰、曾忠诚、秦臻、杨志军、张凯、王天佑、王龙杰、杨晓鹏、鲁洪深、唐学林、李国富、谢宏涛、邢宝珠、王占龙、范志勇、张雷
西北有色地质勘查局
李文忠、汤振宇、常喜顺、郑崔勇、鱼康平、张富国、党勘峰、高关军、姚学军、杜成涛、宋涛、李贵桓、于凤鸣、穆方
陕西省核工业地质局
郭三民、左文乾、魏东、齐普荣、姜方明、张彦红、张俊、李辉、陈希民、程德进、李宇飞、王瑞华、谢昌贵、刘涛、李建华、张江、蔡伟、窦有航、魏跃文、李建华
陕西省煤田地质局
李智学、张建、傅宏科、常光锋、贾海平、师千胜、冉百涛、张耀、李姜勇、杨磊、杨金才、将申伟、齐进宝、张国华、年鑫
陕西电视台
郑原、杨景茂
三、甘肃省(6个单位58人)
甘肃省国土资源厅
张力学、张国华、赵玲房、王永超、王景辉、李建伟、刘星、王苏丽、何金花、陈春良、杜四喜
甘肃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
陈汉、马秉虎、苟少峰、王发明、王玉贵、余艳萍、冯晓迪、程群、郑家龙、宋启波、金春、李小军、杨宇明
甘肃省地质环境监测院
黎志恒、赵成、姜才文、张永军、张川、李军、何云峰、樊宪明、蒋永智、胡正军、王广林、陈传玉、董成宪
甘肃省地矿局第二地质矿产勘查院
庞招平、李文彦、朱建武、王洋、张弘、张玉龙、董毅、张永生、张宝鹏
甘肃省地矿局第三地质矿产勘查院
翟向华、王有权、陈伟彪、黄超、杨华奎、滕宏伟、李文东、秦庆峰、袁致富、王俊卿、李凤仪
甘肃省地质矿产报社
刘崇贵
四、中国地质调查局(5个单位104人)
中国地质调查局机关
王学龙、刘延明、庄育勋、殷跃平、文冬光、张作辰、张开军、李晓春、夏鹏
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
侯金武、康战、田廷山、徐万忠、刘传正、李铁锋、陈红旗、曾青石、李媛、唐灿、邢雁鹰、李香菊、王灿峰、周萌、温铭生、刘艳辉、连建发
中国国土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
王平、王殿琦、熊盛青、方洪宾、郭大海、杨清华、姜德仁、詹世富、郑雄伟、张微、钟昶、吴芳、李进来、武兴、陈红根、齐建伟、李景华、安娜、曹文玉、李友纲、陈颖、王懿哲、韩旭、孙禧勇、王建超、晋佩东、徐宏根、童立强、李小慧、张晓坤、李丽、李曼、杨蓓、邵帅、周砚文、胡桂英
西安地调中心
李文渊、张茂省、王佳运、李林、徐友宁、李建星、李瑛、王冬、张成航、高波、冯卫、张江华、乔岗、张俊、李金皋、汤科、席晓鹏、赵哲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
龙长兴、何长虹、侯春堂、马寅生、张永双、胡道功、杨农、吴树仁、张春山、孟宪刚、谭成轩、安美建、冯梅、姚鑫、廖椿庭、王连捷、彭华、马秀敏、雷伟志、余佳、杨健、高卫、王津、李跃辉
Ⅵ 青海未来几天的天气情况怎么样
从8月19日夜间至20日白天,青海省迎来大范围降水天气过程,多地发布暴雨预警信号,据最新气象资料显示,截至20日14时,降水仍在持续,省会西宁达到大雨量级。
预计未来三天青海省大部仍有降雨天气,为此提醒广大群众,出行时应根据天气实况增添衣物,携带雨具,注意雷雨大风、短时强降水等灾害性天气,农业区需利用好降水间歇期,及时处理田间工作。
强降水等级可根据不同研究业务需要对24h或12h降水强度来确定,一般可划分为以下5个等级,其中最低级为G0,最高级为G4。
Ⅶ 青海玉树7.1级地震,寻求准确灾难情况
青海新闻网讯:15日中午12时,青海省玉树抗震救灾指挥部新闻中心举行第二次新闻发布会,新闻中心副主任、青海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主任刘贵有向媒体通报:
“4.14”地震,截至2010年4月15日上午9点,地震共造成617人遇难,313人失踪,9110人受伤,重伤员970人,正在医疗点接受治疗的伤员有2300多人,其中,15000户民房倒塌,有十万灾民需要转移安置。截止到15日早晨8时,共记录到灾区余震总数为750次,其中3级以上余震8次,有一次6.0-6.9级地震。4.0-4.9级地震3次,3.0-3.9级地震4次。
15日早上,中国地震局现场工作队和青海省地震局现场工作队已分头开展工作,紧急投入到抗震救灾的行列中。
截至4月15日6时55分,青海省重大灾害紧急救援队玉树、西宁、海西、格尔木、海东、海北、果洛、海南、格尔木支队、青海省公安消防总队机关、总队医院共投入救援官兵242名,出动救援车辆27台(其中抢险救援车11台、指挥车6台、后勤保障车5台、出发前从省军区新购5台宿营车)。携带生命探测仪、液压扩张器、金属切割机、多功能手动破拆工具、救援三角架等5大类504件救援装备器材及2条搜救犬,已全部到达救灾现场参与地震救援。
自14日19时20分起至15日凌晨5时许,有6架运输机从北京、广州、昆明、济南、成都等方向陆续抵达西宁机场。西宁机场14日共保障各类飞机起降80架次,其中抗震救灾39架次,运送救灾人员1942名,物资66吨,集结在西宁机场上的车辆达102辆。
4月15日凌晨5点45分,随着杂多和囊谦两个县的移动电话和固定电话的拨通,玉树机场固定电话、C网基站的运行正常,中国电信已经全面恢复了灾区通信。
客运方面,截止昨晚十二点,青海省交通运输部门协调组织客运班车发放工作,西宁至玉树班车运行正常。同时积极做好应急运力动员准备工作,在西宁市各客运企业、旅游客运企业落实应急储备客运车辆209辆,在六州一地落实应急储备客运车辆85辆,合计294辆,8820客位。三是分四批次为救灾部队调派37辆客车、1520客位;为运送医疗人员调派9辆客车、300客位。全天累计调派客运车辆46辆,运送救灾、医疗人员1820人。并根据救灾、医疗人员运输情况陆续安排运输车辆,连夜再运送800余人。货运方面,现已储备应急货车484辆,总吨位5955吨,24小时待命。目前已从西宁机场装运救灾仪器12车、从海西调运8辆车运送帐篷前往玉树灾区。
据省公安消防总队前导干部从地震灾区前线发来的消息,今晨4时25分,甘肃消防总队第二批增援力量中两辆车在奔赴灾区途中,由于道路条件极差,可见度低,在距离果洛州玛多县35公里处,发生追尾事故,一辆抢险救援车发生侧翻,一辆车水箱受损。事故造成3人受伤,我们在此也提醒抗震救灾过往车辆谨慎驾驶,确保行车安全。
省国土资源厅重点做好了灾区特别是玉树县城周边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工作,严防地震引发的新的塌方、泥石流等次生地质灾害造成新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成立了抗震救灾突击队,从厅直属地质勘查和测绘单位抽调50余名干部职工,组成抗震救灾突击队,目前正紧张准备物资器材,待命随时听从省抗震指挥部调遣。针对震区房屋倒塌,当地群众急需食品和饮用水的实际情况,省国土资源厅已调集17辆大型运输车,迅速在西宁采购方便面、罐头、酥油、炒面、压缩干粮和纯净水等物资,救援车队准备最迟于16日上午出发,将救援物资送往灾区。
Ⅷ 青海地震消息最新地震消息青海省玉树县发生7.1级地震详细资料。
青海新闻网讯:15日中午12时,青海省玉树抗震救灾指挥部新闻中心举行第二次新闻发布会,新闻中心副主任、青海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主任刘贵有向媒体通报:
“4.14”地震,截至2010年4月15日上午9点,地震共造成617人遇难,313人失踪,9110人受伤,重伤员970人,正在医疗点接受治疗的伤员有2300多人,其中,15000户民房倒塌,有十万灾民需要转移安置。截止到15日早晨8时,共记录到灾区余震总数为750次,其中3级以上余震8次,有一次6.0-6.9级地震。4.0-4.9级地震3次,3.0-3.9级地震4次。
15日早上,中国地震局现场工作队和青海省地震局现场工作队已分头开展工作,紧急投入到抗震救灾的行列中。
截至4月15日6时55分,青海省重大灾害紧急救援队玉树、西宁、海西、格尔木、海东、海北、果洛、海南、格尔木支队、青海省公安消防总队机关、总队医院共投入救援官兵242名,出动救援车辆27台(其中抢险救援车11台、指挥车6台、后勤保障车5台、出发前从省军区新购5台宿营车)。携带生命探测仪、液压扩张器、金属切割机、多功能手动破拆工具、救援三角架等5大类504件救援装备器材及2条搜救犬,已全部到达救灾现场参与地震救援。
自14日19时20分起至15日凌晨5时许,有6架运输机从北京、广州、昆明、济南、成都等方向陆续抵达西宁机场。西宁机场14日共保障各类飞机起降80架次,其中抗震救灾39架次,运送救灾人员1942名,物资66吨,集结在西宁机场上的车辆达102辆。
4月15日凌晨5点45分,随着杂多和囊谦两个县的移动电话和固定电话的拨通,玉树机场固定电话、C网基站的运行正常,中国电信已经全面恢复了灾区通信。
客运方面,截止昨晚十二点,青海省交通运输部门协调组织客运班车发放工作,西宁至玉树班车运行正常。同时积极做好应急运力动员准备工作,在西宁市各客运企业、旅游客运企业落实应急储备客运车辆209辆,在六州一地落实应急储备客运车辆85辆,合计294辆,8820客位。三是分四批次为救灾部队调派37辆客车、1520客位;为运送医疗人员调派9辆客车、300客位。全天累计调派客运车辆46辆,运送救灾、医疗人员1820人。并根据救灾、医疗人员运输情况陆续安排运输车辆,连夜再运送800余人。货运方面,现已储备应急货车484辆,总吨位5955吨,24小时待命。目前已从西宁机场装运救灾仪器12车、从海西调运8辆车运送帐篷前往玉树灾区。
据省公安消防总队前导干部从地震灾区前线发来的消息,今晨4时25分,甘肃消防总队第二批增援力量中两辆车在奔赴灾区途中,由于道路条件极差,可见度低,在距离果洛州玛多县35公里处,发生追尾事故,一辆抢险救援车发生侧翻,一辆车水箱受损。事故造成3人受伤,我们在此也提醒抗震救灾过往车辆谨慎驾驶,确保行车安全。
省国土资源厅重点做好了灾区特别是玉树县城周边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工作,严防地震引发的新的塌方、泥石流等次生地质灾害造成新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成立了抗震救灾突击队,从厅直属地质勘查和测绘单位抽调50余名干部职工,组成抗震救灾突击队,目前正紧张准备物资器材,待命随时听从省抗震指挥部调遣。针对震区房屋倒塌,当地群众急需食品和饮用水的实际情况,省国土资源厅已调集17辆大型运输车,迅速在西宁采购方便面、罐头、酥油、炒面、压缩干粮和纯净水等物资,救援车队准备最迟于16日上午出发,将救援物资送往灾区。 看看吧!那些人真可怜
Ⅸ 高铁青海地质灾害塌方,现在从西宁到兰州,要换线路,需不需要下车,不行换车啊,有去过的亲人吗
动车停运
换普通火车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