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质工程 » 中国自然美景及其地质成因

中国自然美景及其地质成因

发布时间: 2021-02-16 04:52:22

A. 谁有“中国美景及其地质成因”方面的论文啊200字的。

你应该直接去找一些来填写在你的论文上自己改进改进别人的 你让写我们也不知道写具体哪方面的 最起码你的该一个题目 写的明白一点 中国美景 就说风景区200个字都挡不住

B. 我国主要地貌景观的成因与特点

[1]山地花岗岩景观:

·花岗岩山地有黄山、华山、衡山、九华山、天台山、三清山等。

·花岗岩低山丘陵有浙江普陀山、厦门鼓浪屿、泉州清源山、天津蓟县盘山等。

·花岗岩球状风化景观地有鼓浪屿的日光岩、泉州灵山的风动石、黄山的仙桃石等。

[2]岩溶景观:

·地表岩溶景观:主要包括溶沟、石芽、石林、岩溶漏斗、落水洞、天坑、岩溶洼地、岩溶盆地、干谷、盲谷、峰丛、峰林、孤峰等。

1.石林:昆明市石林县的石林是中国四大自然奇观之一

2.峰林、峰丛、孤峰:桂林山水是指桂林到阳朔沿漓江一线的风光,两岸以峰丛和峰林为主,其间有孤峰点缀。

3.天坑:重庆奉节小寨天坑是世界迄今发现的最大天坑,被誉为“天下第一坑”。

·地下岩溶地貌景观:主要包括地下河、地下溶洞和洞穴化学堆积物。地下岩溶最有观赏价值的主要有石钟乳、石笋、石柱、石幔等。我国著名的溶洞景观有贵州织金洞、桂林芦笛岩、江苏宜兴善卷洞、浙江桐庐瑶琳仙境、北京石花洞、辽宁本溪水洞等。

[3]丹霞景观:著名景观有福建武夷山、江西龙虎山、安徽齐云山、广东金鸡岭、承德棒锤峰等。

[4]熔岩景观:

·流纹岩景观:浙江雁荡山、天目山、西湖宝石山等。其中雁荡山有“造型地貌博物馆”之称,雁荡山三绝是灵峰、灵岩、大龙湫。

·玄武岩景观:五大连池、峨眉山顶、长白山、湛江硇洲岛等。五大连池有“火山地质博物馆”之称。

[5]石英砂岩景观:张家界是世界上最典型的石英砂岩峰林峡谷地貌。

[6]变质岩:景观地主要有山东泰山、云南苍山、山西五台山等。

二、熟悉部分:

1[熟悉]我国观光游览型山地花岗岩景观、岩溶景观、丹霞景观、熔岩景观、石英砂岩景观、变质岩景观等主要地貌景观的成因与特点,

[1]山地花岗岩景观:

·成因:

花岗岩矿物成分复杂,岩块棱角处接触大气面积大,最易风化成球状,称球状风化,其地形称石蛋地形。地壳强烈上升地带可形成高大挺拔的花岗岩山地,而缓慢隆起区长期剥蚀则易形成花岗岩低山丘陵。

·特点:

花岗岩断块山地具有雄险浑厚、粗犷质朴、线条简洁、形体大方的特点,花岗岩低山丘陵有山地高度较小、地形起伏和缓,多浑圆小丘和拟人化石蛋地形的特点。

[2]岩溶景观:

·成因:

岩溶作用是指地表水和地下水对可溶性岩石的破坏和改造作用。主要由于地表、地下水的溶融以

及外力的崩坍、搬移作用形成的地貌称岩溶地貌。

·特点:

岩石具有线条曲折柔和、造型真实感强,其地面景观玲珑精细、清秀俊逸、深邃奇特。

[3]丹霞景观:

·成因:

侏罗纪和第三纪时气候干热,干湿季明显,沉积物富含氧化铁和氧化铝,由于富集程度差异,岩

层出现紫红、绛红、浅红等色彩;此外红层固结程度较差,易风化崩塌形成崩崖峭壁,加之岩石

钙质胶结物易溶于水,造成岩石分离。

·特点:奇险、奔放、绚丽、热烈。

[4]熔岩景观:

·成因:地下岩浆喷发或溢流于地表冷凝后形成的各种地貌的总称。

·特点:

流纹岩景观:山峰形体多变、河流切割幽深、崖壁色彩斑斓。

玄武岩景观:一般呈黑色和灰黑色,风化后多呈黄褐色和灰绿色。常具气孔和大量原生节理,呈六方柱状。

[5]石英砂岩景观:

·成因:(书中无说明)

·特点:线条粗犷、层理清晰、棱角明显、节奏感强。

[6]变质岩:

·成因:(书中无说明)

·特点:地坚硬、棱角分明,具有山体浑厚雄健、峥嵘苍劲。

这是<<全国导游基础考试大纲>>上的题目

C. 风景的成因与定义

一、风景是旅游资源中与地貌有关的一部分,而且是地貌中最美的一部分

旅游资源的范围很广,风景只是旅游资源的一部分。到大都市观光、购物等的旅游显然与风景无关,因而我们把风景局限于与地貌有关的一部分旅游目的地上。但对于整个旅游资源而言,风景显然是最主要的部分。因为风景既是大自然恩赐的资源,又是祖辈劳动、经营、创造的产物,是先人留给后人的遗产,因而有极高的美学价值,更是长期居住在喧哗闹市的人们首选的旅游目的地。

一切事物均可按某一因素的增减构成一个系列。地球陆地上到处都是地貌,但至少90 以上的地方不能称为风景,只有少数能满足观赏、旅游要求的地区,可以称为风景。地貌是一个极大的范畴,风景只是这个大范畴中的一小部分。地貌与风景的关系,就像一般人写字与书法作品的关系一样,风景在整个地貌中只是接近美的那一小部分。

二、风景之美因子组合及其在旅游资源中之地位

前两节已讨论了风景是由地貌与其他美因子组合而成的,其他美因子分为负载物与科学内蕴两大类。负载物又分为自然与文化两类,自然美因子主要是生物性的,即植物与动物,其组合关系如图3-2所示。图3-2中左下角为地质地貌,其对美的贡献作用向右、向上减弱,过B′C′线之后,地貌已无成景能力。故AB′C′三角形区为风景区,C′B′BC梯形区为城市观光旅游区。C点与C′点之内容相同,均为各种文化因子,但C′点的文化因子与该区地貌联系强。B点之自然美因子是独立的,不与地貌发生联系,如城市的公园、动物园,而B′点之文化内容虽与B完全相同,但却是依附于地貌而存在。地质内涵之范围覆盖地面所有地方,故在风景区为“与风景复合之地质公园”。在城市旅游观光区,因地质现象被建筑物覆盖,故地质公园不能与城市观光区吻合。在地貌成景能力减弱、不能成为风景区的地区,如有良好的地质遗迹,则为纯地质公园,有了旅游价值也就成为风景区了,不过这种风景区的美,完全由地质遗迹贡献。图3-2 中1~9 均为旅游资源,其中,1~6为风景区,8、9亦可列为风景区,5~7为城市旅游区。本书只讨论风景区。

图3-2 旅游资源美因子的组合关系

1—纯地貌风景区;2—地貌与生物组合风景区;3—地貌与文化组合风景区;4—地貌、生物、文化组合风景区;5,6—具双重性,既可属风景区,又可属城市观光区,5为纯文化景区,6为纯生物景区;7—城市观光旅游区;8—纯地质公园区;9—纯自然公园

三、风景与相邻领域的界限

从上述组合关系看,风景是一个从纯地貌向人为因素(文化)增加的变化系列,最终过渡为城市观光的旅游资源。两者之间边界相当模糊,常有跨越、叠加现象,如图3-2中之5、6,现实中如贵阳市的黔灵山公园,镇江市的金山、焦山、北崮山,扬州市的瘦西湖。按其位于城市之中,显然应归在城市观光范围之内,但公园中有山,有森林,有泉水,有名寺,也可归入地貌、生物、文化组合之风景区。这便是景区在风景与城市观光间的重叠现象。从“地貌、生物、文化组合风景区”向“纯地貌风景区”,再向“纯地质公园、纯自然公园”的变化,是一个人文因素减少、科学因素增强,逐步由表及里、由审美美感向认识美感的变化过程。这当中也有许多边界混淆、重叠的现象。例如大多数地质公园、少数考古发掘地(如秦始皇兵马俑)是风景名胜区,为风景与科学的复合型。但少数地质公园和多数考古发掘地的内容过于专业化,尽管其在国际上也有很高的地位和声誉,一般游人却没有兴趣,只能算是纯地质公园或考古发掘地。又如自然保护区,一般都有旅游价值,但其核心区,即严格保护区,建设的目的是为了科学研究、环境监测、物种保护,禁止公众进入。加上无旅游价值的自然保护区、考古发掘地,其他内容的科学研究基地均可称为纯自然公园。在纯地貌风景中,有些既是以旅游为目的的风景区,也是体育活动、探险的场所,或为纯粹探险之地。因而有些边界是重叠的,不可能划分出一个清晰的界线。在以文化(或人造物)为主的方向,界线也不清楚,虽然人们活动的目的都是旅游,但是人们既到大自然的风景区去旅游,也到喧嚣的大城市去观光、购物,参加各种节庆民俗活动。因此,现代节庆、民间习俗、艺术、旅游商品、花卉、动物等许多活动或事物,既能出现在城市,也能出现在风景区,这里的边界也是跨领域、重叠的,其关系如图3-3所示。

图3-3 旅游资源相关领域之关系

四、风景的定义

中国古代的著作,对某一概念有深刻的分析、全面的论述、广泛的展开,但是对这个概念却没有给出一个准确、明白的定义,需要读者去猜想、分析,各人的理解不同,对相关概念就会产生多解性,有时分歧极为巨大,例如儒家的“仁”、老子的“道”、《周易》的“阴阳”,不同的人就有不同的理解。本书对美学中的“美”,风景学中的“风景”,试探性地给出了定义,并以此定义来统率全书。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所编《现代汉语词典》对“风景”的解释为:“一定地域内由山水、花草、树木、建筑物以及某些自然现象(如雨、雪)形成的可供人观赏的景象”。作者认为,把这种解释作为定义正确而全面,但其深度和科学性似有不足。一般,定义是对事物本质的公式表述,要指出事物在客观系统中的具体位置,于是体系的知识以及与体系相区别的知识,自然应包含在这个定义中,从而使定义有深刻丰富的内容,故提出将风景的定义更改为“风景是能给人以美感的地貌与其负载物、科学内涵的组合,是旅游资源的一部分。”此定义有以下特点:

1)“能给人以美感”与“地貌”两个词,把美学和地学结合起来,将科学与艺术(美学)融为一体,使得对风景的研究,既可以应用美学的成果,又可以应用地学、生态学等科学的成果。有了这两个强大的武器,必然能使风景学的研究更深入和完善。从地学来分析,风景区为什么会形成如今的地貌?从美学来分析,这样的地貌为什么能给人以美感?在学科细分的今天,科学性与艺术性(美学)几乎“互不相干”,本定义正是打破这一局限的尝试。

2)“风景是能给人以美感的地貌”,把风景区与一般的地貌区分了开来。能给人以美感是地貌成为风景区的条件,是地貌进入风景领域的标准。现在评价旅游资源时,首先评价其吸引力。什么是吸引力?吸引力的本质就是风景区的美,以及能给人以美感的程度。

3)“地貌与其负载物、科学内涵的组合”,表明风景是由多种美因子共同组成的。分离一些美因子出去,风景区美的程度就会降低,但其他美因子的作用无法与地貌并列,这是本书的核心观点,因而用“以地貌为基础的多元组合论”作为本书的副标题。

4)“是旅游资源的一部分”,表明风景是资源,于是风景学就将地学、美学和资源学统一起来,形成更为广阔的系统。

5)“科学内涵”一词,把现今兴起的地质公园、自然保护区纳入了风景和旅游的范畴,使人们在旅游、享受自然美的同时,学习科学知识,享受认识美;若去掉地质公园、生态公园与风景区的界线,还可将一切风景区都建成地质公园、生态公园,扩大科学普及的范围。

6)“能给人以美感”一词,表明风景区的美是客观存在的。这就维护了美学的唯物主义立场。

五、风景区的成熟有一个较长的建设过程

风景区的形成有一个历史发展过程,先有地貌作为基础,而光照和气候可出现在任何地方,故地貌、天文、气象的结合是必然的。这三者构成的基础决定了不同的植被类型,植被又决定了依附其生存的动物种属,至此,自然的风景区已经形成。而后各种人类的活动接踵而至,大量文化因子汇集叠加其上,使美的程度进一步提高。因而对美因子组合时必须考虑这个形成过程,作为条件或基础者,放在高层次;后期叠加者,放在低层次。至于地质遗迹,要考虑两个因素:景区是否存在这样的地质遗迹;存在的地质遗迹是否暴露出来。由于地质遗迹种类过多,全面参与组合将过于烦琐,因而只考虑出露程度好、科学价值大者才作为地质公园。这个风景形成的过程,便是风景分类的基础。因而一个风景区的成熟及其美的深化与提高,是一个不断开发与建设的成长过程。前面已用河南济源王屋山风景区为例说明了这个问题。

以下再进一步阐述这个过程中的几个问题。

关于景区开发与文化沉淀的关系,清代散文家袁枚在《游丹霞记》中用与僧问答的形式给出了答案:(丹霞)“无古碑何也?”曰:“雁宕开自南宋,故无唐人题名;黄山开自前明,故无宋人题名;丹霞为国初所开,故并明碑无有。大抵禹迹至今四千余年,名山大川,尚有屯蒙未辟者,如黄河之源”。

首先,景区开发建设时要修建便利的交通住宿等硬件设施,否则它只能是“养在深闺人未识”,只能为探险者独享,不能成为广大群众旅游的目的地。现在有人批评景区缆车建设,说是破坏了风景的美,这是片面的。如果读一读《徐霞客游记》,便知攀登那些尚未开发的名山是多么的艰难困苦。古人去险峻风景区游览就是探险攀崖,现今多数景区的交通设施已很发达,方便游人的旅行。

其次,景区的开发建设是提高建筑设施等的审美美感,以提高景区美的程度,提高吸引力。悬空寺的建造,武当山古建筑群的建造,龙门、云冈、敦煌等石窟的开凿,使一些并无太大特色的地方成为闻名天下的景区。四川九黄山风景区猿王洞前建有一座铁索桥,它不仅为游人的交通提供了方便,而且更是一处不可多得的景点,过桥时凌空俯瞰江河深壑、苍山绿树,有“飘飘乎、羽化而登仙矣”的感受,远观过桥之人如银河上的仙子,在山麓河边仰望只见蓝天下高谷群峰中飞出一道索桥,平添无限的惊险。

再次,景区的开发需要科学性建设,这由自然保护区建设、地质公园建设等实际活动推动。一切风景区皆有生态内容,可向旅游者介绍生态知识和地质科普知识,如增建一些有关植被、动物、生态环境方面科学内容以及地质遗迹内容的标牌,在导游的解说词中增加相关内容。本书第七章,将专门介绍这方面的资料,应当认识到这是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水平、文化素养和生态环境意识及应对灾害的重要措施,而且这也增加了旅游内容,扩大了美的范围,是吸引游客的重要手段。

另外,景区开发需注重文化和道德教育的建设。风景区是一种自然艺术品,旅游是人们获得美的享受的一种方式,因而可以寓教于乐。中国古代就把欣赏风景作为一种提高道德品质和陶冶情操的活动,现在大力发展旅游业和建设和谐社会,更应当把这两方面内容结合起来。

D. 中国自然奇观资料有哪些,请具体一些谢谢

中国国土广袤,山川锦绣,自然绚丽,景观多姿,位置适中,形胜优越,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民族众多,习俗迥异,土产丰饶,工艺绝伦,风味佳肴,名扬海外。由于中国旅游资源的无比丰厚及其巨大魅力,中国旅游业起步虽较晚,但在兴旺发达的世界旅游业中,却有雄厚的潜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1991年全国有组织接待的海外旅游者达470万人次,国内旅游人数近3亿人次。
旅游资源特征 中国旅游资源具有四大特征:
多样性 中国是世界上旅游资源最丰富的国家,资源种类繁多,类型多样,具备多种功能。以地貌景观而论,从海平面以下155米的吐鲁番盆地的艾丁湖底,到海拔8848.13米的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绝对高差达9003米,中国拥有类型多样、富有美感性的、不同尺度的风景地貌景观,这在世界上可以说是独一无二的。再以旅游气候资源为例,中国不仅有纬向性的多样气候带变化,还有鲜明的立体气候效应,尤其在横断山脉地区,可谓“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中国南北既有四时如春的繁花似锦的美景,又有类型多样的海滨、山地、高原和高纬地区的避暑胜地,还有银装玉雕的冰雪世界,以及可避寒趋暖的海南岛。多样的风景地貌和多功能的气候资源,为生物界提供了优越的生存栖息环境,使自然景观更加绚丽多姿。
中国是世界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曾创造出辉煌灿烂的历史业绩,流传至今的宝贵遗产构成了极为珍贵的旅游资源。古老的华夏文明是中华民族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财富,既有各兄弟民族文化汇融的结晶,又吸取世界各民族文化之长,而宗教文化影响较为深远。
丰厚性 中国旅游资源雄厚,开发利用保证程度高,以花岗岩山景为例,既有节理发育又经风雨剥蚀塑造的、以奇峰怪石、劈天摩地而著称的黄山;也有因断层发育使巨大花岗岩体突兀凌空以险称绝的华山,还有因花岗岩组分特性而导致的球状风化,由其形成的造型奇异的各种小尺度的风景地貌散见各地。至于古城遗址,帝都王陵,禅林道观,古代建筑,园林艺术,民风习俗,更是不可胜数,多采多姿,其资源之丰度足以位于世界各国前列。 古老性 中国是古人类的发源地之一,许多旅游资源以其历史悠久、文化古老而著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发现的旧石器时代遗址数不胜数,遍及29省、市、自治区。云南开远小龙潭的古猿化石分属于森林古猿和腊玛古猿(见开远市),云南禄丰石灰坝发现的古猿化石,据测定距今有800万年历史,禄丰腊玛古猿头骨化石在世界上乃属首次发现(见禄丰县)。迄今为止已发现的猿人化石有元谋人(见元谋县)、蓝田人(见蓝田猿人遗址)、北京人(见周口店古人类遗址)、丁村人(见丁村文化遗址)、长阳人、大荔人、桐梓人、柳江人、峙峪人、资阳人、山顶洞人及安徽和县龙潭洞和营口金牛山(见营口市)的古人类遗址。在众多的古人类遗存中,以元谋人历史最早(距今170万年),周口店龙骨山的古人类遗物最丰富,龙潭洞猿人化石的一具头盖骨最完整。其他如仰韶文化(见仰韶村文化遗址)、半坡遗址(见西安市)、阳城故都(夏都)、安阳殷墟、岐山周原、丰镐周京、咸阳秦城(见咸阳市)、京杭运河、万里长城(见长城)、秦陵兵马俑坑(见临潼县)、银雀山汉墓(见临沂市)等,无不以古称绝。旅游资源的古老性是发展中国旅游业,特别是发展中国国际旅游业的巨大优势所在。
奇特性 从万里长城到大熊猫的故乡皆中国所特有的旅游资源。以喀斯特地貌风景为例,千形万状、千嶂叠瘁、怪石嶙峋的路南石林,奇幻无比的兴文石林洞乡和具有奇山、碧水、异洞三绝的桂林山水(见桂林市)皆著称于世。1980年贵州发现织金打鸡洞,全长13公里,最大跨度1750米,洞内有各种类型的喀斯特构造,还有举世罕见的特异景象——发育在钟乳石上的卷曲石,其中心为密封储水的空心管道所贯通,管壁极薄,通体透明,在周围的障碍中曲屈四旋,自由伸展。这种奇异的喀斯特构造,引起了旅游者、世界洞穴家们的兴趣和关注。
中国的自然奇观不可胜数,有一年一度的大理蝴蝶泉的蝴蝶盛会(见大理市),洱源的万鸟朝山的鸟吊山奇景,能发出不同音符鸣叫的峨眉弹琴蛙,随节令变化不断更换羽色的大兴安岭的柳雷鸟,每届中秋的钱塘大潮(见钱塘江),西藏高原上的周期性的水热爆炸泉等(见查布间歇泉、玛旁雍热田)。
人文方面的奇景更加丰富多姿,如周原一带出土的《大丰簋》、《盂鼎》、《毛公鼎》等西周著名的青铜重器和1976年扶风庄白一号窖藏发现的数量众多的青铜器,其中《史墙盘》铭文284字为20世纪50年代以来出土铜器中铭文最长者,铭文前段颂扬西周文、武、成、康、昭、穆诸王业绩,后段历叙家世,是研究西周历史极珍贵的资料。
秦始皇陵兵马俑坑和铜车马被誉为世界第八奇迹,已建成的兵马俑博物馆每年吸引上百万游人(见临潼县)。长沙马王堆汉墓的完整女尸和大量帛书 (见长沙市)、江陵凤凰山汉墓保存完好的男尸(见江陵县)、满城陵山汉墓的金缕玉衣(见满城县)及监沂银雀山汉墓的大量竹简文献等出土令中外考古界神往,这些墓葬地和出土文物珍品成了吸引旅游者回溯历史的最佳场所。
敦煌莫高窟的壁画被公认为世界艺术宝库(见敦煌石窟)。“柱脚悬空永不落,三层木阁无钉铁,绝招结构圣人作”的广西真武阁也是建筑史上的一绝。雄踞凌云山,俯视三江的乐山大佛,坐像高71米,体宽28米,实属世界上最大的石佛(见乐山市)。
中国旅游资源的主要类型 有山、水、生物景、历史古迹等11个类型。(见彩图)

中国旅游地理
山景 著名的五岳是中国山景的代表。四川的四大山景胜迹“夔门天下雄”、“剑门天下险”、“青城天下幽”、“峨眉天下秀”,皆从大尺度造型论其意境(见恒山、泰山、华山、嵩山、衡山、青城山、峨眉山)。奇异的山石以鸟兽物象喻景者比比皆是,加上绘声绘色的神话传说,使许多山石更富神秘色彩。 承德的磬锤峰、武夷山的玉女峰、桂林象鼻山、雁荡合掌峰、黄山莲花峰等属中尺度的造型山景。 小尺度乃至微尺度的山景,如厦门万石园笑石,普陀双龟听法石,东山岛风动石,黄山梦笔生花,路南石林中的象踞食台、凤凰灵仪、孔雀梳翅等。
中国山景依其成因大体可分为:①新生代造山运动隆起的世界高峰。如珠穆朗玛峰、希夏邦马峰、慕士塔格峰等。 ②花岗岩形成的风景名山,如黄山、九华山、华山、盘山、碣石山、崂山、千山等。③石灰岩溶蚀而成峰林和溶洞喀斯特景观,如桂林山水、路南石林、兴文石林、安顺龙宫等。④砂岩经过湿热气候长期作用而形成的丹霞地貌,如武夷山脉、韶关金鸡峰、剑川石钟山、承德双塔山、僧帽山等。⑤砂页岩不均衡侵蚀而构成的奇峰,如庐山、梵净山、新疆乌尔禾的“魔鬼城”。⑥火山喷发物流纹岩再经风化作用造就的奇峰,如 雁荡山、天目山等。⑦由火山喷溢的玄武岩构成的火山景观,如云南鸡足山、长白山白头峰和五大连池火山群。⑧古老变质岩形成的名山,如泰山、嵩山、五台山等。⑨由构造断裂而隆起的名山,如点苍山(见苍山)、峨眉山、恒山等。⑩新构造运动和冰川作用塑造的奇峰,如贡嘎山、四姑娘山等。
水景 水景按其形态又可细分为河、湖、瀑、泉、海不同类型。
①河景。中国江河如织,从涓涓细流的山涧到坦荡宽阔的大江皆有。在众多的河景中,尤以桂林—阳朔间神奇的漓江和雄伟磅礴的长江三峡为佼佼者。饱含诗情画意的富春江,恰赛人间仙乡的九寨沟(见九寨沟自然风景区),咆哮奔腾的黄河峡谷,潺潺流水隽永幽雅的北京西山樱桃沟,均系别具情趣以水景为主体的不同尺度的旅游资源。

中国旅游地理
② 湖景。波光潋滟的湖泊自古被人视为风景佳地。“淡妆浓抹总相宜”的西湖驰名于世(见西湖风景名胜区),全国以“西湖”命名的湖泊不下数十处。中国拥有大小湖泊 2万多个,许多湖泊因其风光明媚而具有疗养与旅游价值。构成不同旖旎风光的湖泊成因有构造湖、河迹湖、海岸潟湖、火口湖、堰塞湖、冰川湖、风蚀湖、喀斯特湖等多种类型。 从水天一色的鄱阳湖与洞庭湖,烟波浩渺的太湖与五百里滇池,美如碧玉的洱海,天山天池、赛里木湖和阿尔泰山的喀纳斯湖(见喀纳斯综合自然景观保护区),到京都侧畔的昆明湖(见颐和园),都是著名旅游胜地。20世纪50年代以来,各地兴建大量的人工湖——水库,其中已有多处辟为游览地,如新安江水库、刘家峡水库(见刘家峡水电站)、红枫湖水库、大伙房水库、燕塞湖水库、十三陵水库(见明十三陵)等。
③瀑景。中国瀑布大多集中南方,著名的黄果树瀑布上下22级并连,其中18级为地面瀑布,4级为地下瀑布,组成一组典型的喀斯特发育过程的瀑布群,其中主瀑落差74米。除了黄河壶口瀑布、镜泊湖吊水楼瀑布(见镜泊湖),许多名山也不乏瀑布胜景,如庐山香炉瀑布、三叠泉瀑布、黄山百丈瀑、人字瀑,北雁荡山的大小龙湫瀑,鸡足山玉龙瀑,台湾阳明山第一瀑,广东西樵山玉岩瀑等。金华冰壶洞瀑布则是在岩洞中形成的地下瀑,瀑布跌入地下暗河潜流而去,人称其为“银河倒泻入冰壶”。
④泉景。可分为甘泉、矿泉、奇泉三大类。北京玉泉被赐名“天下第一泉”,是金元明清皇家的饮用泉,为中奥陶系与中石炭系灰岩接触带形成的断层上升泉,以“玉泉垂虹”成为燕景八景之一。“家家泉水,户户垂杨”的泉城济南,有“平地忽堆三尺雪”的趵突泉,在七十二泉中日涌水量最大,平均为13万立方米/日,是大城市区内少见的涌泉(见济南市)。
奇异的泉类颇多,有声压诱发虹吸作用泉涌或阻止地下水毛细现象的喊泉、含羞泉;由于特殊地质现象构成的雌雄泉、双味泉;有因水温高,溶解大量纯净碳酸钙,涌出后水温骤降,使之随水流在泉口周围析出沉淀而形成蔚为奇观的乳泉、白泉;有在特殊地理环境中因地表气温低,地下冷泉涌出后立即成冰而成为罕见的冰泉,有的冰泉体积竟达100万立方米之巨;有受岩浆加热的浅层热储中的地热流体在特定的条件下突然爆发的水热爆炸泉等。
全国的各种矿泉不下2600多处,每处又有众多的泉点,其中西藏(630处)、云南(440处)、广东(230处)、福建(200处)、台湾(103处)最集中。开发历史最早,历久不衰的矿泉风景胜地首推西安骊山华清池(见临潼县)。云南安宁、广东从化、内蒙古阿尔山、辽宁汤岗子、北京小汤山、黑龙江五大连池(见五大连池火山群)都是驰名的矿泉疗养地。山东崂山、广东龙川矿泉为享有盛名行销世界的矿泉水产地。
⑤海景。中国现有的海滨旅游胜地有大连(见大连市)、北戴河、烟台(见烟台市)、青岛(见青岛市)、普陀(见普陀山)、厦门(见厦门市)、深圳(见深圳市)、澎湖、崖县,目前正在开发与待开发的尚有辽宁金县、兴城(见兴城市),河北昌黎、抚宁,山东海阳,江苏连云港,福建湄州岛、崇武,广东大鹏湾、珠江口,广西北海等。其中有避暑胜地,也有难得的避寒胜地。
生物景 许多动植物既能起到烘托主景作用,又能独立成景,构成颇具魅力的旅游资源。就是常见的松柏也能成为名胜,如黄山的迎客松,北京戒台寺的卧龙松、九龙松、活动松、松抱塔,河南中岳书院的将军柏,陕西轩辕庙的挂甲柏等。再如昆明黑龙潭的唐梅、宋柏、明茶,以梅饰山的南京梅花山、无锡梅园及浙江国清寺古老的隋梅等即是很好的例证。
中国具有世界上特有的奇花异木,珍禽贵兽。珍稀特有动物资源,如大熊猫、金丝猴、白唇鹿、褐马鸡、黑颈鹤、黄腹角雉以及扬子鳄等,均为中国特有种。银杏、银杉、金钱松、台湾杉、白豆杉皆珍稀孑遗裸子植物。被子植物中,中国占世界总科数的53%,其中不乏古老类群和特有种,如珙桐、香果树、昆栏树、连香树、鹅掌楸、水青树等。
一些动植物的栖息繁衍区, 如黑龙江扎龙鹤乡(见齐齐哈尔市), 江苏与青海鸟岛(见鸟岛),福建鸳鸯溪(见屏南宜洋鸳鸯猕猴保护区),云南大理蝴蝶泉,世界罕见的物种基因库——武夷山自然保护区,有动植物生命摇篮之称的西双版纳自然保护区(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以景色奇秀而新辟的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以及列入联合国组织的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的长白山、卧龙(见长白山自然保护区、卧龙自然保护区)和鼎湖山自然保护区等等,都是发展旅游的得天独厚的地方。
中国许多珍稀动物足以引起很多人有兴观赏,如大熊猫被称为“和平友好的使者”,其他一些稀有动物——金丝猴、丹顶鹤、黑颈鹤、朱鹮、长臂猿、蜂猴、白唇鹿、泽鹿等都十分名贵。近年来在江苏海州湾、天津静海均发现了新的鸟岛和鸟类栖息地。1984年冬在江西永修县鄱阳湖区发现1350只白鹤越冬(见鄱阳湖),远远地打破了国际鸟类保护组织所公布的世界白鹤保有数字,吸引许多国家的鸟类专家来观赏研究。
历史古迹 中国作为一个文明古国,历史古迹遍及各地,尤以黄河流域最集中,可供人们游览观赏并获得知识启迪的有古人类遗址、帝都宫苑、园林建筑、宝刹古寺、石窟碑碣、名人故居、革命文物等。
中国历史上作为中央王朝的京都或封建割据政权首府的,从禹都阳城到元明清三代帝都的北京,不下百余处,其中安阳市、北京市、西安市、洛阳市、开封市、南京市、杭州市居于显赫地位,被称为中国七大古都,遗留古迹最多,西安与北京几乎平分了封建社会前期和后期的帝都历史。举凡宫殿、园囿、稷坛、陵寝、王府、第宅、寺庙、道观等,大多集中在京城及其郊区,成为人文旅游资源最丰富的名城。
文化胜迹 历史与文化之间有渊源不可分割的关系。在中国的文化遗存中,宗教文化影响深远,五台、普陀、峨眉、 九华是中国著名的四大佛教圣地, 厦门南普陀、宾川鸡足山、泉州开元寺、杭州灵隐寺等,亦终年香火不绝。寺庙、道观、经堂不仅是建筑艺术的精华,而造像、壁画、碑碣、题楹等也极富文化价值。敦煌莫高窟、吐鲁番柏孜克里克、大同云冈(见云冈石窟)、洛阳龙门(见龙门石窟、天水麦积山(见麦积山石窟)、永靖炳灵寺(见炳灵寺石窟)、固原须弥山(见固原县)、庆阳北石窟、巩县石窟、大足北山与宝顶、剑川石宝山、杭州飞来峰石窟等是吸取印度阿旃陀石窟艺术精华,结合华夏民族特色再创造的艺术结晶。石窟内珍藏着大量雕塑石刻和壁画,是一座座历史文库和艺术文化瑰宝。
古建筑工程 古代中国创造了众多的浩大工程,成为今日吸引中外游人观瞻的重要项目,如长城、京杭运河、都江堰、古栈道、赵州桥(见赵县)、应县木塔等。其他如布达拉宫(见拉萨市);耸立百米石峰上的云岩寺,只能靠两条铁索贯连,堪称建筑界的一绝。贵州黎平侗乡的纪堂鼓楼造型独特,是一种底呈方形,上为八角形九重檐木结构塔楼。五台山佛光阁为中国现存最古老的木结构建筑,在世界建筑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
古典园林 中国古典造园艺术有“世界园林之母”之称。它把建筑、山池、园艺、雕刻、绘画、书法、装饰、美学等融合一体,使生境、画境、意境巧妙结合,虽为人作,却有自然之理,得自然之趣。古典园林可分为皇家园林(帝王宫苑)、第宅园林和寺庙园林等类。
①皇家园林。专门为帝王皇族游乐而建,以规模宏大、庄重、豪华为主要特色。保存下来的皇家园林有圆明园、颐和园、北海公园,承德避暑山庄(见承德市)等。
②第宅园林。以苏州为荟萃之地,又称文人写意派山水园林,在当地先后建造园林200多处,使人不出城廓而获山水之怡,身居闹市而又具林泉之致。现存的有宋元明清的园林代表作,如沧浪亭、拙政园、留园、怡园等。
③ 寺庙园林。 是园林艺术和宗教建筑结合的产物。现存的寺庙园林如苏州狮子林、 灵岩寺, 南京灵谷寺、栖霞寺,镇江金山寺和扬州大明寺等。
民族风情 每一民族都有自己的历史文化,服饰装束,民风习俗,节日喜庆。中国的56个民族都有好客的优良传统,被誉为文明古国,礼仪之邦。许多兄弟民族能歌善舞,习俗奇异,居室别致,服饰精美,尤以内蒙古、新疆、云南、贵州、西藏、四川等地开展民族风情旅游具有特别重要意义。
美味佳肴 中国菜肴名誉四海,色香味形兼美。八大菜系,各具千秋,其共同的特点是用料考究,刀工精细,制作精绝,百菜百味,回味无穷,余香满口。
历史文化名城 国务院1982年2月批准将具有重大历史价值和革命意义的 24座城市定名为国家第1批历史文化名城。这些城市中有作为统一国家的国都:西安市、北京市、洛阳市、开封市、南京市;有南北对峙或三足鼎立的王朝帝都:成都市、大同市(平城)、杭州市(临安);有诸侯国或封王都城:曲阜市、江陵县、苏州市、绍兴市、长沙市;有兄弟民族历史上割据政权或地方政权的首府:拉萨市、大理市;有风景名城:桂林市、昆明市、承德市;有历史上海外交通城市:广州市、扬州市、泉州市;有革命历史名城:遵义市、延安市;有特殊意义的瓷都景德镇市。

中国旅游地理
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国务院1983年公布的44处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是中国旅游资源的精华,大多以山水兼胜,亦不乏优秀的人文景观。名山中包括五岳(恒山、泰山、华山、嵩山、衡山),四大佛教名山(五台山、峨眉山、九华山、普陀山)及其他名山;以湖为主体的景区:太湖、西湖、镜泊湖、东湖、星湖、洱海、天山天池;以矿泉、瀑布、壮丽的河川为主体的风景区:五大连池、骊山华清池、黄果树、长江三峡、桂林漓江、九寨沟、富春江—新安江;以古建筑工程为主体的风景区:八达岭—明十三陵、避暑山庄外八庙、青城山—都江堰、剑门蜀道;石窟艺术;洛阳龙门、天水麦积山以及避暑胜地北戴河和具有热带风光的“植物王国”——西双版纳。1988年国务院又公布了第 2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包括野三坡、苍岩山、黄河壶口瀑布、鸭绿江、金石滩和天台山等44处风景名胜区

E. 自然景观美的因素构成包含哪些

包括形态,色彩,声音,动态等.如神女峰,枫叶,泉水叮咚,流云.

F. 风景成因的分类

一、参照生物分类,将隶属关系改为组合关系

分类的本质就是建立一个符合实际的系统,而后指出各分类物在该系统中的位置。生物学的分类最科学,按门、纲、目、科、属、种划分,对任何一种动物或植物,指出它的属种就算完成了分类。例如猫属于哺乳动物的猫科,在描述猫时,对脊椎动物、哺乳动物、猫科的特点就无需描述,只说明猫与老虎、狮子、豹子等属的差别即可。然而风景不是单纯的自然系统,是由多种因素组合而成的,故首先分出一定地貌类型,再以地貌类型与其负载物组合成风景类型。地貌与负载物之间是可以任意组合的,没有必然的隶属关系。一座宏伟的庙宇可建在不同的区域,它们的上一层次(地貌类型)可以完全不同。风景系统中的级次间缺乏唯一性。所以生物分类虽然非常科学,却不能生搬硬套于风景分类。

地貌与负载物组合成风景虽然无必然的隶属关系,但却有经常共生的相关关系,其共生可以是:①成因的组合,如石灰岩地区的岩溶风景组合、海岸区的海蚀地貌组合,因为一定岩性与一定构造,在同一气候条件的侵蚀作用下,会形成相同的景点,如一定的节理与断层,在侵蚀作用下,可形成一定的悬崖,不同的褶皱则可形成单面山、平顶山,故一定的景点结合成一定的景区,一定的景区结成一定特色的旅游线路;②某一因素派生出的组合,如湿润气候区瀑布、激流与峡谷的组合,干旱区雅丹地貌与沙漠的组合;③自然因素与人文建设的组合;④原生与派生的组合,如高的山地产生佛光、云海、日出等奇妙景观,湿润地区产生水上森林、湖泊、沼泽等湿地,湿地成为候鸟栖息地。这些组合关系,将成为风景成因分类的依据。

二、风景成因类型的划分

旅游以风景区为目标,故风景类型宜分到景区一级,且分类的详略亦有一个适宜的程度。太简略不能表现各景区的特点,过详细将失去应用价值。按前述国标分类,地貌共分为41种,其负载物中自然负载物有23种、文化负载物有82种,它们共可组合出4305种亚类,显然这么多种分类实用性不高,因而地貌和负载物都必须进行简化和归并。

首先山丘需按海拔划分为高山、中山、低山和丘陵,为简化类型,本书将地貌仅分为正性地貌、负性地貌和中性地貌3类。这是借用了正地形、负地形的概念,但与原意略有区别。如《地球科学大辞典》p.265所述,正地形指高于邻区的地形,负地形指相对低于邻区的地形,故高原属于正地形,平原属于负地形。由于景区面积远小于高原和平原,无需与更远的地区相比,故将高原与平原单列,统称中性,并为了表示与正、负地形原意的区别,将“形”字改为“地貌”。其次,为了照顾国内一些流行的分类,将正地形分为以花岗岩等坚硬、块状岩石形成的正地貌和层状岩石形成的正地貌两类,其中,层状岩石再分为4类:砂岩、火山岩、泥岩-黄土、石灰岩(岩溶)。这个分类中,石灰岩实际跨越了正性地貌及负性地貌,如峰林-石林等属正性地貌,天坑、溶洞属负性地貌。为不使分类过于烦琐,地貌只划分到一定的程度,例如峡谷只按规模大小分为江河峡谷与溪流峡谷,海岸仅分为沙岸与岩岸,级次更低的地貌不再划分。这样共计分出20个地貌亚类。

对国标分类中人文部分的82种负载物,为了简化和增加包容性将其归并为3个亚类,即文化、宗教、民居。在几种文化负载物并存时,取其贡献最大者,如嵩山景区,既有书院,又有寺庙,但因大法王寺、少林寺、中岳庙等比书院更为世人所知,内容也更丰富,故分类时将其列入山岳宗教型。武夷山虽然也有各类庙宇,但朱熹讲学的“武夷精舍”(又称紫阳书院)对中国文化影响更大,故列入山岳文化型,而不列入宗教类。

本书分类顾及了详略得当,但景区命名可以使用最富特色的更低一级次的类别。例如龙门石窟、敦煌莫高窟、悬空寺等,同属峡谷宗教类,但景区名称可用具体的“石窟”、“寺”来表示;挪威峡湾与我国山东蓬莱丹崖山上的蓬莱阁,在分类中同属于海洋岩岸类型,但并不影响分别使用“峡湾”、“阁”这样的名称。我国的刘公岛与澳大利亚的大堡礁、加勒比海的伯兹利珊瑚礁,同属海洋岛礁类型,但各自可以使用“岛”、“堡礁”、“珊瑚礁”等名称。这样做有两个好处:第一,相当于增添了分类的精度,能在分类简明的前提下,表现出更细微的特征;第二,只在景区后面用符号表明类别,不影响传统的、人们熟悉的名称。

地貌与负载物的组合便是风景的成因分类。这种分类,简明易懂,但是气候的冷热干湿、纬度和海拔的高低,对于风景的成因类型,特别是美学类型有决定性的作用,是风景研究中不能不考虑的重要因素。但是如果把这些因素作为分类依据引入成因分类中,势必会使分类变得很复杂,我们可以以表3-3所示方式来表示自然负载物对分类的影响。

表3-3 自然负载物与纬度、海拔的关系

表3-3排列的依据是:①从低海拔到高海拔,由常绿阔叶林或雨林向针叶林、灌丛、草地、冰雪地变化,而云海、日出等美景主要见于较高的山上;②从低纬度向高纬度,在我国是从南方到北方,由云南、海南岛的雨林、常绿阔叶林、针叶林、草原、荒漠到冰雪原变化,美丽的北极光也只能在高纬度地区见到;③气候由潮湿变为干旱,相应地从东北大兴安岭的林海、疏林草原、草原、干旱草原、荒漠草原变化到西北的戈壁沙漠。上述排列只是一种大概的趋势,并不绝对精确。特别是烟云光照与荒漠的位置,与之缺乏必然的关系。关于此点,在本章第五节业已指出:组合体系不如单纯的自然体系严密。在表3-3内的负载物中,没有提到水,因为水必然存在于负地貌中,负地貌完全可以代表水,故作为分类的依据可以不考虑水。另外,烟云光照只在形成景点时起作用,故针对景区的分类也不必考虑烟云光照。于是,加上文化负载物,共计有8 种负载物:木本,花卉,动物,草本,冰雪,文化,宗教,民居。将此8种负载物与20种地貌亚类进行组合,便形成了风景的成因分类。

由此成因分类可得到160种风景成因,这种分类依然过于烦琐,缺乏实用价值,还需再进一步归并与简化,采用以下4条原则进行:

1)某些组合实际出现的频率过低,如岛礁与宗教组合的普陀山,为四大佛教圣地之一,名望很高,但类似景区很少,故不单独分类。

2)有的组合出现频率较高,如花岗岩地貌的佛教圣地、丹霞地貌之道教圣地都特别普遍,但为了简化类型,只好割爱。

3)与负载物组合时将地貌适当合并,如将宗教与整个山岳地貌组合称“山岳宗教型”;森林、花卉、动物、冰雪都与山岳统一组合,称“山岳型”;在高纬度地区,“冰雪”将平原、湖沼、海洋一并纳入,故冰雪与山岳以外的一切地貌统称“冰雪原型”。至于民俗民居,可与全部地貌组合,即可不计地貌因素,仅称“民俗民居”。将山岳统一与各个负载物组合,而不是按8个亚类去组合,可能有人会认为此划分太粗陋,但将8个亚类统一于“山岳”,于一般的旅游并无影响,游客无需了解不同岩性在成景中的细微区别;但如专业的人士希望分类更细时,只要在“山岳”之下分出8个亚类即可,并不影响整体分类系统的大格局。

4)每一种地貌与负载物组合时只利用一个或两个最主要的因素。如地貌对风景区美的贡献大于其他任何一个美因子时,则放入纯地貌一类,如张家界、九寨沟、华山均列入纯地貌型。当地貌以外的某一个美因子对风景区美的贡献超过地貌时,则选用其与地貌的组合,如峨眉山、九华山、五台山等佛教圣地,称山岳宗教组合,这些景区自然也有森林、花卉、动物,但它们的贡献均不如宗教。又如不论平原、山岳都有植物,如植被对美的贡献最大,则称为山岳森林型或平原森林型,此时虽然其中必然有动物,但因其贡献不如植被大,故在分类名称中虽未列动物,但实质包含了动物。有动物的地方必有植被,但如动物对风景区美的贡献大于植物,则称山岳动物型或平原动物型,如卧龙保护区因为有森林才有熊猫,但只称山岳动物型,而不提及森林;非洲塞伦盖蒂平原,本是草原,有众多野生动物栖息,只归入平原动物组合,虽未提及草原,但必然包含了草原。根据这些归并简化的原则,编出了实用风景成因分类表(表3-4)。表3-4中共分出复合型风景区47个类型,由于纯科学性风景的每一类别均可叠加于任何一个风景成因类型之上,故此表中未表示其组合关系。

在前文探讨国标分类时,曾提出其缺乏唯一性的不足。但国标的分类大多到达景点一级,本分类方案以景区为目标,可以多置而缺乏唯一性的不足会比国标更为突出。因为每一景区有多种美因子,虽规定以对风景区贡献最大的美因子为主,但在实践中如何判别最美的美因子却缺乏具体的指标,分类时必然会出现分歧。首先,这种分歧会来源于不同人群,以华山而论,其为道教圣地,以宗教界的看法,自然应划入山岳宗教组合,但是一般的游客还是更喜欢华山险峻的自然风光,因此在专业人士与一般游客的看法发生分歧时,本书倾向于以一般游客的认识为准。风景区的美,在不能定量之前,这种成因分类的多置性(即缺乏唯一性)问题不可能得到解决。其次,某些美因子在分类系统中自身即具有双重性,例如火山口湖,既可归在湖山组合之中,也可归在火山风景内,我们采用归入比较稀少的类别中的原则,由于火山口湖较少,故长白山天池归入火山风景中,而天山天池归入湖山组合风景之中。又如间歇泉,既可归入泉水风景中,也可以归入火山风景中,我们仍然按归入稀少类别的原则,将其归入火山风景中。由于对资料掌握不够,对景区的具体类别在分类中可能会出现失误。许多优美而有趣的景区未能到现场观察,对其成因不便妄猜,类型亦不便妄置,因而本书未对其进行明确分类。好在本书只是引玉之砖,深信不久便会有更加科学、更加符合实际、内容更加丰富的风景学分类问世。

表4-3 类分因成景风

表3-4所示分类与GB/T 18972—2003国家标准之区别之一,在于国标是将所有基本类排列形成一个长链,再按性质分段,即分出亚类,而本分类是将国标中的部分亚类,甚至主类作为形成风景的美因子与地貌组合起来,将这些美因子作为分类的依据置于表头,于是长链便被截成数段,形成一个类似于化学元素周期表形式的分类(表3-4),与该美因子有关的风景区都列在表的同一纵列内。因此,横向读表,是按地貌的分类;纵向读表,是按负载物的分类,近似国标亚类中分出的基本类。如不考虑城市旅游资源,再在详略上做些调整,本表几乎能与国标的基本类型完全吻合。因此,本分类基本保留了国标的优点,同时也顾及了不同部门开发的旅游业务,如“负地貌”各行与水利部门的旅游资源相适应,“木本植物”与“动物”两列与林业部门的旅游资源相吻合。总体来说,旅游业的相关业务都可在表3-4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三、将生态公园、地质公园纳入统一的风景分类中

将生态公园、地质公园纳入统一的风景分类中之实质,是将科学或科普引入旅游业,将来或许还会有其他学科领域的引入,但本书只对生态公园、地质公园与风景区的关系做一些探讨。

生态系统是指特定地段生物群落及其地理环境所组成的物质、能量系统,包括非生命环境因子、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4个组成部分,用本书所使用的名称来表述,就是地面物质与自然负载物的组合结果。地面物质可以是岩石、土壤、沙砾、浅水、海水……它们与自然负载物的不同结合便是不同的生态系统。如干旱气候下岩石裸露区为岩漠生态系统;湿润气候经流水侵蚀的岩石裸露区为石漠生态系统(用石漠以区别于干旱区的岩漠);地表有流沙时为沙漠生态系统;地表为土壤,当其与牧草组合时为草原生态系统,与农作物组合时为农田生态系统,为浅水覆盖时为湿地生态系统,为海水覆盖时则为海洋生态系统……生态旅游的目的不仅是从各种生态系统、生态环境中获得美的享受,更重要的是获得生态知识,提高人们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现今已提出的各种生态系统与本书的风景成因类型基本一致,故各种风景区的旅游都可以说是生态旅游。风景和生态系统毕竟是两个概念,风景是强调能给人以审美快感的美,生态系统则强调能给人以认识快感的美,两者只是在一定范围内叠合,即某些生态系统既能给人以审美快感的美,同时也能给人以认识快感的美。如果将生态旅游的场所称为生态公园,则叠合部分可称为风景复合型生态公园,只能给人以认识美感的生态公园称为纯生态公园。无论是复合型生态公园,还是纯生态公园,其类型都相同,只是审美快感的美有所差异。

自然保护区和生态旅游虽然都是针对生态系统而言,但两者的性质和目的却有所不同。建立自然保护区的目的是保护生态系统免遭破坏,特别是保护濒危物种不致灭绝。自然保护区的建设需经国家或地方政府批准,并设立相关机构,有时并非整个保护区都对公众开放为旅游区。故自然保护区与风景区的叠合有两个条件:①自然保护区能给人以审美快感的美时才能与风景区叠合;②自然保护区中向公众开放的部分才允许与风景区叠合。自然保护区不向公众开放的部分,称为严格的自然保护区,无论其能否给人以审美快感的美,无论其是否有旅游价值,都不能称为风景区,而只属于纯自然保护区。还有那些虽可对公众开放,但其自身缺乏旅游价值者,也属于纯自然保护区。本书将选择少数自然保护区实例予以介绍,一方面是让读者了解什么是自然保护区,另一方面也借以证明,复合型自然保护区与风景区除建设目的不同外,在本质上是相同的。

地貌(风景)与地学内蕴(地质遗迹)是现象与本质的关系,地学内蕴(地质遗迹)所代表的区域地质发展历史,决定了今天的地貌景观和风景。热爱大自然的朋友们,当你们登上高山之巅,下到幽谷之底,穿过层层洞穴来到地下深处,漫步湖海之滨、极目远眺时,除了尽情享受自然之美外,必然还会惊诧这些美景是如何形成的?大自然是如何塑造出了这奇妙的一切?当地质公园所代表的地学内蕴融入这个风景的统一分类后,你便能了解这奇特的地貌、美丽的风景是如何形成的,便能洞悉这如梦如幻的风景演化发展的奥秘;在享受自然美的同时,从地质公园中获得了更深层次的美——认识美。

本书关于地质内蕴的分类,除包括地质剖面、古生物、地质灾害、矿床外,还根据陈安泽的地质遗迹划分表,增加了“地质构造”类型;吴胜明在《中国地质公园》中将我国85个地质公园中的62个均划为地貌类型,故据此又增加了“地貌”这一类型,这样有关地质内蕴的分类共计有6类。地球表面的任何一个地区,都会打上地壳运动的烙印,都有地质遗迹的存在,从而可以作为地学科普内容介绍,故凡风景区皆可视为地质公园,即地质公园可以全面覆盖风景区,所以在风景分类中省去了“地质内蕴”这一个因子,并将所有风景区当作复合型地质公园看待。于是,便有批准挂牌的正式地质公园和没有挂牌、但同样可以开展地学科普工作的准地质公园。对于前者,可在风景名后加“世界地质公园”或“国家地质公园”字样,如“嵩山风景区世界地质公园”;对于后者,虽未加“地质公园”字样,为未经审批命名之准地质公园,园中亦可摆放地质景观之标示牌。在给风景作定义时已经指出,地貌达到一定程度的美,才能称为风景,因而必然有许多不是风景区的地方,地质内蕴却异常丰富,并有高度的科学价值和科普价值,可将它们称为纯地质公园,即“完全由地质内蕴贡献的美形成的地质公园为纯地质公园”。纯地质公园之命名采用三段法,即地名+地学性质+地质公园,如“河南内乡恐龙蛋地质公园”、“四川内江恐龙地质公园”。地质公园中的绝大部分是与风景区叠合的地质公园,在风景成因分类中已做了介绍,因而在“风景区的科学性”章节中,将只介绍纯地质公园。某些纯地质公园,一般的旅游者很难看懂其介绍的地质内蕴,就连非专业的地质人员也很难对之产生兴趣,本书介绍的目的,是让读者对它有些了解。

综上所述,风景区、自然保护区、生态公园、地质公园之关系如表3-5所示。

表3-5 风景区、生态公园、自然保护区、地质公园之关系

G. 为什么中国的自然美景那么多

我国不仅地形类复型多种,而且还多样。制就说我国的四大高原:青藏高原的景观是“远看成山,近看成川” ;内蒙古高原的景观是“地面坦荡,一望无际”;黄土高原的景观是“千沟万壑,支离破碎”;云贵高原的景观是“峰岭众多,地面崎岖”。地形复杂多样是形成众多自然景观的原因之一

H. 中国所有地质灾害及其形成原因。

http://ke..com/view/98783.htm#4
网络看看就OK了
网络一下,你就版知权道

I. 《中国旅游地理》37页第三题第2小题 :自然景观的形成原因有哪些

内力作用:地壳运动抄、岩浆活动、变质作用
内力作用的结果,使地球表面变得高低不平,形成高山和盆地。成为塑造地球表面形态的主力 军,对地壳物质的形成和发展起主导作用,也是形成地形的基本力量。

外力作用:风化作用、侵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和固结成岩作用

具体的可以参考网络

热点内容
鹿特丹港国家地理 发布:2021-03-15 14:26:00 浏览:571
地理八年级主要的气候类型 发布:2021-03-15 14:24:09 浏览:219
戴旭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发布:2021-03-15 14:19:37 浏览:408
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发布:2021-03-15 14:18:30 浏览: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发布:2021-03-15 14:16:36 浏览:425
工地质检具体干些什么 发布:2021-03-15 14:15:00 浏览:4
东南大学工程地质考试卷 发布:2021-03-15 14:13:41 浏览:840
中国地质大学自动取票机 发布:2021-03-15 14:13:15 浏览:779
曾文武汉地质大学 发布:2021-03-15 14:11:33 浏览:563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网 发布:2021-03-15 14:10:10 浏览: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