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钟山区地质灾害
㈠ 矿山地质灾害现状
(一)矿山地质灾害灾种和规模
西南地区矿山地质灾害类型复杂多样。主要灾种有滑坡、泥石流、崩塌、地面塌陷、地裂缝、煤矸石自燃、土地沙化、尾矿库溃坝、矿井突水等矿山地质灾害(图3-1)。据不完全统计,各类矿山地质灾害共计达2061次(表3-10),其中滑坡432次,占总灾数的20.9%;泥石流175次,占总灾数的8.4%;地面塌陷和沉降527次,占总灾数的25.5%;崩塌316次,占总灾数的15.3%;地裂缝484处,占总灾数的23.5%;矿坑突水121处,占总灾数的5.87%;其他矿山地质灾害6次,占0.51%。上述矿山地质灾害中,以地面塌陷和地裂缝居多,滑坡、崩塌次之。
表3-10 西南地区矿山地质灾害统计 单位:次
注:其他地质灾害包括煤矸石自燃、尾矿库溃坝等。
根据全国矿山地质环境调查与评估实施细则(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2002)对矿山地质灾害规模的划分标准(表3-11),将西南地区矿山地质灾害划分为大、中、小3类。其中大型矿山地质灾害58次,占总灾数的2.81%;中型147次,占总灾数的7.13%;小型1856次,占总灾数的90.06%(表3-12)。
表3-11 常见地质灾害规模等级划分
备注:只要其中一项指标符合即可。
表3-12 西南地区矿山地质灾害规模
西南地区矿山地质灾害以云南省发生的次数最多,为694次(表3-12),占总灾数的33.67%。其次是四川省586次,占总灾数的28.43%;再次是贵州481次,占总灾数的23.34%;重庆市254次,占总灾数的12.32%;西藏发生矿山地质灾害次数最少,为46次,占总灾数的2.23%。
1.云南省矿山地质灾害灾种和规模
该省矿山地质灾害694次,主要发生在有色金属矿山。据不完全统计,云南省有采矿场(坑)3065处,选矿厂1000余处,废渣堆2912处,尾矿库(堆)544年(表3-13)。形成各类矿山地质灾害灾种有滑坡171处(大型14处、中型23处、小型134处),崩塌56处(中型6处、小型50处),泥石流78处(大型4处、中型12处、小型71处),地面塌陷169处(大型3处、中型19处、小型153处),矿坑涌水41处,地裂缝179处,疏干泉点100个。以滑坡、地裂缝和地面塌陷矿山地质灾害灾种较多,其他类型较少。
2.贵州省矿山地质灾害灾种和规模
贵州省矿山地质灾害主要发生在煤矿山,其次是有金属矿山,各类矿山地质灾害481次。其中大型8处,占总灾数的1.66%;中型12处,占总灾数的2.50%;小型461处,占总灾数的95.84%。滑坡62处,大型2处,中型5处,小型55处;崩塌57次,大型1次,中型2次,小型54次;泥石流12次,大型1次,中型2次,小型9次;地面沉降55次,中型1次,小型54次;地面塌陷106次,大型1次,中型1次,小型104次;地裂缝161次,大型1处,中型1处,小型159处;矿坑突水28次,大型2次,小型26次(表3-14)。
3.四川省矿山地质灾害灾种和规模
四川省发生各类矿山地质灾害的次数仅少于云南省,为586次。其中滑坡130次,占四川总灾数的22.9%;泥石流78次,占四川总灾数的13.3%;地面塌陷147次,占四川总灾数的25.1%;崩塌的102次,占四川总灾数的16.9%;地裂缝87处,占四川总灾数的14.8%;矿坑突水37次,占四川总灾数的6.3%;其他矿山地质灾害5次。各种矿山地质灾害中,大型21次,占总灾数的3.6%;中型53次,占总灾数的9.1%;小型512次,占总灾数的87.4%。
表3-13 云南省主要矿山环境地质问题
表3-14 贵州省矿山地质灾害类型规模及危害程度统计
4.重庆市矿山地质灾害灾种和规模
重庆市矿山地质灾害亦比较严重,主要发生在煤矿山。据不完全统计,各类矿山地质灾害254次。其中滑坡69处,占27.1%;泥石流6次,占2.4%;地面塌陷39处,占15.3%;崩塌87次,占34.2%;地裂缝37处,占14.6%;矿坑突水15次,占5.9%;其他矿山地质灾害1次。各矿山地质灾害大型6次,占2.30%;中型18次,占7.09%;小型230次,占90.55%。
5.西藏自治区矿山地质灾害
西藏矿产开发尚时间较短,规模不大,矿山地质灾害问题尚不突出。据西藏地质环境监测总站不完全统计,西藏矿山地质灾害有46次。其中崩塌14次,地裂缝20次,地面塌陷11次,泥石流1次。西藏矿山地质灾害主要发生在罗布莎铬铁矿山、朗县铬铁矿山,其次是玉龙铜矿矿山等。
(二)矿山地质灾害危害性
西南地区矿山地质灾害危害性相当严重,造成直接经济损失25.62亿元,死亡人数1982人。从经济损失来看,以贵州省最为严重,直接经济损失15.80亿元,占西南地区损失总数的61.67%;其次是重庆市,直接经济损失3.83亿元,占西南地区损失总数的15.34%;再次云南省,直接经济3.07亿元,占西南地区损失总数的11.90%;四川直接经济损失2.90亿元,占西南地区损失总数的11.31%;西藏矿山地质灾害直接经济损失最少,为0.0178亿元。贵州省和重庆市造成直接经济损失大的原因,与煤矿山发生的泥石流和矿坑突水灾种有关。
从矿山地质灾害死亡人数看,云南省死亡人数最多,为1203人,占西南地区矿山地质灾害死亡总人数的60.70%;其次是四川省,死亡人数358人,占西南地区矿山灾害死亡总人数的18.06%;再次是贵州省,死亡288人,占西南地区死亡总人数的14.53%;重庆市死亡130人,占西南地区矿山灾害死亡总人数的12.32%;西藏矿山地质灾害死亡人数最少,为3人,占西南地区矿山地质灾害死亡总人数的0.15%。云南省矿山地质灾害死亡人数多的原因,与有色金属矿山形成的突发性泥石流和滑坡灾种有关。贵州省经济损失最大的矿山地质灾害是地面沉降。
1.云南省矿山地质灾害危害性
云南省矿山地质灾害累计造成直接经济损失3.07亿元,死亡1203人。该省历年来矿山地质灾害至少破坏或威胁200余条公路、500余个村庄安全,掩埋耕地4000余hm2。其中滑坡和崩塌(227次)危害性最严重,影响和破坏土地面积2163.36hm2、各种建筑物120×104m2、公路100余条,直接经济损失1.41亿元,死亡729人;泥石流78次,造成直接经济损失0.79亿元,死亡362人;地面塌陷169处,塌陷面积994.54hm2,单个面积0.1~64hm2,以中、小型规模为主,形态以圆形、半圆形和长条状为主,塌陷深度0.3~10m,影响和破坏公路近100条,150多个村寨房屋开裂,造成直接经济损失0.63亿元,死亡15人;地裂缝179处,常与矿山采空区相伴产生,呈群带状分布,单缝宽1cm至数米,长数米至2000余m,主要危害是损坏民房,破坏耕地,威胁矿区安全生产等,造成直接经济损失0.024亿元;矿坑突水41次,主要是由于开采地下水位以下的矿体时,掘穿隔水底板或打通原采矿老硐,或主平坑位于河流附近,受断层破碎带影响及支护不力导致顶板隔水层变形、冒落而引起河流漏水等因素而致。矿坑突水的主要危害是淹井,影响矿区生产,威胁井下人员安全,有些场合还会造成地表河流断流。如玉溪煤矿矿坑突水淹没矿井长380m,造成龙潭断流,北衙金矿矿坑突水停产40天等。
2.贵州省矿山地质灾害危害性
贵州省各类矿山地质灾害累计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5.41亿元,间接经济损失22.48亿元,死亡288人。其中滑坡62次,以浅层松散层滑坡为主,岩质滑坡较少,造成直接经济损失2.16亿元,间接经济损失4.11亿元,死亡48人;崩塌是贵州省常见也是威胁最大的一个灾种,突发性强,不易防范,危害性大,崩塌57处造成死亡84人,威胁房屋12061间,威胁人口12516人,威胁公路117.5km,毁坏耕地22.0hm2,毁坏房屋15间,直接经济损失1.25亿元,间接经济损失3.79亿元;泥石流12处,死亡27人,破坏土地87.85hm2,直接经济损失4.15亿元,间接经济损失6.73亿元;地面塌陷106处,塌陷坑直径一般2~30m,最大120m,最小1.5m,深一般0.5~3m,最深15m,面积最大0.4km2,形态大多呈竖井状或巨形锅底状。附近伴生有较多地裂缝和大面积沉降,地裂缝长10~100m,宽0.2~6m。塌陷展布受采空区控制,两者分布基本一致。其危害破坏耕地、林地501.67hm2,破坏公路150余条,100多个村寨房屋开裂,直接经济损失约0.05亿元;地裂缝161处,常与采空区伴生,少数因地下水位下降形成,成群出现,裂缝间距0.2~1.5m,延伸一般20~200m,少量达500~800m,个别长1000m,裂宽一般0.2~1.5m,少量2~5m,个别6~9m,裂深一般0.4~5.5m,个别达100m(从地表可见100m以下开采坑道冒出热气),单个裂缝群分布面积一般100~1000m2,少数1~2km2。如六盘水市钟山区汪家寨铜厂坡地裂缝群分布面积为2km2。其危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0.03亿元,100多户民房、仓库、学校墙体撕裂、垮塌,耕地漏水荒芜,坑道渗水淹没,牲畜滑进裂缝致死,仅大河—纳福一带毁坏耕地5km2;地面沉降55处,主要分布在煤矿山,如六盘水市19个矿山采空区造成地面沉降破坏耕地2850hm2,林地436.3hm2,破坏各类公路418km,310多个村寨房屋开裂,直接经济损失约5.78亿元,为贵州省经济损失最大的矿山地质灾害;矿坑突水28处,死亡53人,直接经济损失近亿元。
3.四川省矿山地质灾害危害性
四川省各类矿山地质灾害累计造成直接经济损失2.90亿元,死亡358人,影响范围51352.59hm2。其中滑坡130次,直接经济损失1.4亿元,死亡88人,间接经济损失近3亿元;泥石流78次,直接经济损失0.2亿元,死亡168人;地面塌陷147处,陷坑直径5~10m,坑深6m,呈漏斗状,仅宝顶地区煤矿采空区塌陷变形面积达15.79km2,地面塌陷造成直接经济损失0.82亿元,死亡36人;地裂缝87处,缝深一般0.5~3m,最深5m,宽0.05~0.4m,最宽1m,长十几米至数百米,最长达1000m,主裂缝间距3~5m,造成直接经济损失0.03亿元,死亡8人;崩塌102处,造成直接经济损失0.02亿元,死亡48人。
4.重庆市矿山地质灾害危害性
重庆市各类矿山地质灾害累计造成直接经济损失3.83亿元,死亡130人,影响范围9375.78hm2。其中崩塌死亡人数最多,为58人,占死亡总数的44.61%,如1973年5月22日合川市康佳乡鸡公咀发生崩塌死亡42人,1994年4月30日武隆县鸡冠岭发生崩塌死亡16人。崩塌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亿元,间接经济损失7亿元;矸石山滑坡死亡22人,占死亡人口总数的16.91%,直接经济损失0.25亿元;矿坑突水是重庆市直接经济损失最大的矿山地质灾害,为2.4亿元,占直接经济损失总数的65.28%,死亡21人,如2003年9月10日秀山县涌洞乡川河煤矿发生特大穿水事故,造成18人死亡。
重庆市发生的各类矿山地质灾害以能源矿山(煤矿)造成的危害最大,其中死亡118人,直接经济损失3.68亿元,占总损失的96.08%;金属矿山(主要是锰矿)造成的危害次之,死亡8人,直接经济损失0.08亿元,占总损失的2.09%;非金属矿山4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0.07亿元,占总损失的1.83%。
5.西藏自治区矿山地质灾害危害性
西藏各类矿山地质灾害主要发生在铬铁矿山和铜矿山,其次是煤矿山,累计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为0.0178亿元,死亡3人。其中崩塌14处,死亡3人,造成经济损失113万元,占总损失的64.04%;其次是地面塌陷11处,塌陷面积约10hm2,直接经济损失60万元,占总损失的33.70%;地裂缝20条,直接经济损失4万元,占总损失的2.24%;泥石流1处,直接经济损失1万元,占总损失的0.06%。
㈡ 北京发首个地质灾害预警是什么
2018年7月9日下午,北京市海淀区突降暴雨,黑龙潭路附近积水严重,致内多辆汽车抛锚。 7月11日6时,中容央气象台继续发布暴雨橙色预警。
据预计,7月11日08时至12日08时,台湾岛北部、福建中北部、浙江南部、江西中南部、湖南东部、四川盆地西部、陕西西南部、山西中北部、河北中部、北京、天津北部、辽宁北部、吉林中部等地有大雨或暴雨,其中,福建北部、浙江东南部、江西中部、四川盆地西部等地的部分地区有大暴雨(100~240毫米);上述地区最大小时降水量30~50毫米,局地70毫米以上。
北京市规划国土委和市气象局11日9时联合发布今年首个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黄色预警。预计未来24小时,北京房山、门头沟、海淀、丰台、石景山、昌平、怀柔、密云、延庆、平谷等山区发生泥石流、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的风险较高,请注意防范。
7月10日下午,山西省国土资源厅和山西省气象局也曾联合发布地质灾害预警。预计自10日20时起,未来24小时,太原市娄烦,阳泉、长治、朔州、晋中、运城、忻州、临汾、吕梁等地部分区域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级别为3级(黄色),发生地质灾害风险较高。
㈢ 六盘水市国土资源局的其他事项
保留市国土资源局钟山分局(正科级),为市国土资源局的派出机构。内设:办公回室、耕地保护与地答籍管理股、矿产资源与地质环境管理股3个职能股(室)。行政编制8名,定领导职数:局长1名(正科级)、副局长3名(副科级)、正副股长(主任)3名。工勤人员编制2名。经费由市财政全额预算管理。
主要职责:受市国土资源局委托管理钟山区行政区域内土地资源、矿产资源的规划、管理、保护与合理利用及地质灾害防治、测绘行政管理工作;查处各类违反国土资源的违法行为。
㈣ 上一次是山体滑坡是什么地方2018
多雨季节,容易发生山体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那么,灾害来临之前版有什么预兆?权群众又该如何防灾避险呢?崩塌、滑坡常常发生在地形较陡、岩土体松软的地方。这些地方遇到暴雨、灌水、建房、开荒种地等情况,就容易发生崩塌、滑坡。崩塌、滑坡发生前,通常会出现一些预兆,比如,周围出现裂缝或裂缝增长、增宽,掉块,发生小崩小塌,水质水量异常变化,发出怪声、怪气、怪味,树木东倒西歪,动物异常表现等现象。对于在山坡居住或活动的人,可以从以下方面来避免山体崩塌、滑坡灾害。一是经常对周围的情况进行检查,比如看是否出现裂缝等预兆,裂缝有没有变化等,发现预兆后立即向当地政府报告。二是出现了明显的崩塌、滑坡预兆后,所有人员要赶紧向两边安全地带撤离。三是掌握天气变化情况,通常情况下,大雨暴雨当中和滞后的数天内容易发生山体崩塌、滑坡。
㈤ 贵州省六盘水市水城县蟠龙镇二道岩村庆祝6组地质灾害状况
山体已出现大面积裂痕,雨季容易出现山体滑坡,给山下住户带了生命财产安全,建议搬迁。政府部门要引起足够重视,妥善处理好搬迁户的善后工作!!
㈥ 广西多地质灾害的原因
广西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雨量充沛。夏季湿热多雨,受台风影响,多暴雨。全区年平均降雨
量一般为1250mm-2000mm,多雨区多年平均降雨量则在2000mm以上。受地形的影响,区内分布有十万大
山、大瑶山、越城岭至大苗山三个多雨区和桂南的玉林-钦州-东兴、桂北的兴安-永福-大苗山、桂
东的昭平-蒙山-大瑶山及桂西的凌云-巴马-大明山等四个暴雨中心,暴雨中心日最大降雨量达
110mm-600mm。多雨区及暴雨中心区都是突发性地质灾害多发地区。
广西地貌单元属云贵高原—东南沿海丘陵过渡地带,为以山地为主的省区,山地约占总面积71%,
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大部分山体切割强烈,高差悬殊,山坡坡度大部分大于30o;在岩溶石
山区岩石裸露,陡壁悬崖,岩溶平原中有孤峰、峰林、残丘分布。
广西地质灾害的主要灾种有:滑坡、崩塌、地面塌陷、泥石流,另外还有河岸侵蚀、矿坑突水和冒顶、海水入侵等地质灾害。据不完全统计,广西已调查发现地质灾害点6000多处,其
中滑坡崩塌约4000处,地面塌陷近2000处,泥石流50多处。
1)、滑坡:主要分布在桂西、桂北、桂东南的层状碎屑岩出露地区。在调查的滑坡中,
以小型滑坡为主,约占80%,滑坡规模虽小,却往往会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如1993年发生的
平乐县云盘岭滑坡,滑坡体积仅5.7万m3,却摧毁房屋6间,掩埋街道及公路,导致该县唯一进出
要道交通中断2个月,直接经济损失1200万元,间接经济损失6500万元,治理费用550万元。
2)、崩塌:在全区均有分布,山区公路边坡上多见。规模较大的主要分布于桂西、桂东、
桂东北、桂东南。石山区崩塌(落石)主要分布在连片石山区,如马山、都安、大化、东兰、
巴马、凤山、忻城等地,广西已调查的崩塌绝大多数为小型。据统计,体积小于2万m3的崩塌
占93%,2-20万m3的崩塌占6%,大于20万m3的崩塌占1%。发生于碳酸盐岩山区的岩质崩塌规模更
小,多在1000m3以下,但却造成伤亡人数较多。例如1990年6月9日发生的融安县浮石乡蒋村崩
塌,死亡15人,重伤6人,毁房15间,直接经济损失500万元。
3)、地面塌陷(岩溶地面塌陷、矿山采空区塌陷):主要分布在岩溶地区和矿山采空区。
岩溶塌陷多发生在岩溶强发育的岩溶平原、岩溶谷地、地下水浅埋(水位<10m)地区。桂林、
贺州、钟山、玉林、柳州、忻城等地岩溶地面塌陷十分普遍。岩溶塌陷的塌坑绝大多数为直径
小于5m的小型塌坑,深度在10m以内。塌坑多成群出现,分布范围多在1km2以内,最大塌陷群
在忻城县大塘乡金山村,塌陷群分布面积5.5km2。岩溶塌陷强发育区的塌坑密度达500-1000
个/ km2,如玉林铁路机务段,塌陷塌坑密度达740个/ km2。岩溶塌陷的75%为自然形成,25%
是人为诱发的;但在人类活动强烈的地区,人为诱发的塌陷占50%以上。广西的岩溶塌陷多发
生在干旱季节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期,或旱季末、雨季来临时突降大暴雨而导致水位大幅度上
升时,以及强烈抽取地下水的岩溶地区。矿山采空区塌陷主要分布于南丹县、大新县、钟山县、
合山市等地下开采矿产资源地区。
4)、泥石流:全区调查过的有50多处,以沟道泥石流为主,主要分布在桂西、桂东北,
小型占60%,中型占20%,大型占20%。泥石流多发生在山势陡峻(坡度45o以上)的海相碎屑岩
和岩浆岩分布地区。泥石流在全区分布甚少,但其造成的损失较大,如1985年汛期桂北的资源
县、桂林的海洋山等地的泥石流,受灾面积1000km2,毁房3493间,死亡54人,直接经济损失
1.6亿元。
5)、海水入侵:主要分布在北海市海城区海角大道一带和侨港镇及涠洲岛南湾镇海边,至
今北海市海水入侵范围约4km2,入侵纵深距离最大达1200m(距海岸);涠洲岛海水入侵范围
较小,仅在南湾镇海边有几口水井水质变咸,不能饮用。
㈦ 处于地质灾害频发地带的墨脱公路,还能通车吗
可以通车,只是在地质灾害发生的时候,当地会限制交通。
㈧ 广西上林县属于地质灾害易发区吗
近日,自治区财政下达2018年地质灾害治理资金1.26亿元,进一步加大地质灾害防治力度,减少灾害造成的损失。 广西地质环境脆弱、条件复杂,地质灾害隐患点多、分布面广,治理难度大。目前全区有地质灾害隐患点7013处,地质灾害易发区(村)5342个,地质灾害隐患点威胁51.9万人生命和84.78亿元财产安全,地质灾害易发区(村)威胁房屋(户)30.48万户,涉及人口209.26万人。 据了解,广西财政在2017年投入1.26亿元治理资金的基础上,2018年继续安排地质灾害治理资金1.26亿元,并按因素法分配下达到市、县。治理资金重点用于对已发现的稳定性差、威胁人数多、危险性大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开展全面治理,逐步消除地质灾害隐患,减少地质灾害可能造成的损失。通过工程治理,消除地质灾害对群众生命财产威胁。
㈨ 六盘水山区的生活实际情况是怎么样的我需要真实的情况,谢谢大家了。。
六盘水市位于贵州西部,总面积9914.8平方公里,辖4个县级行政区,98个乡镇(街道办事处),总人口306.09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40.958万人。所辖县级行政区中, 3个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国定贫困县),有68个扶贫开发工作重点乡(镇),占全省重点乡(镇)的7.25%, 占全市乡 (镇)总数的69.38%,有1013个扶贫开发工作重点村,占全省的7.25%,占全市并村前行政村的57.72%。1986年全市贫困人口132.09万人,占全省的8.8%,到2007年全市贫困人口30.91万人,占全省的7.96%,六盘水市一直是贵州省主要的贫困地区之一。
六盘水市经过1986年开始到1993年的有组织、大规模的扶贫、1994年至2000年“八七扶贫攻坚计划”的实施和2001年到现在的新阶段扶贫开发,农村贫困面貌得到明显改变,广大农村贫困人口逐步摆脱贫困,过上幸福安康的日子。1986年到2008年,全市贫困人口由132.9万左右下降到的18万人左右;农民人均占有粮食从216.67公斤上升到349公斤,农民的吃粮问题基本解决;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75.44元,上升到2735元;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村通公路率达99.5%,村通电率达100%,农户用电率达 96.91%,村自来水受益率达67.8%,有95.4%的行政村通电话。 “普九”人口覆盖率达到100%,有乡镇卫生院 97 所,病床6078 张,村卫生室 1480个,乡村医生 3816人,2007年广播覆盖率达 88.85% 、电视覆盖率达94.61%,建农村经济信息网点105个,有乡精神文明活动中心 64个。农村文化教育卫生广播电视社会事业不断进步,精神文明建设进一步发展。
二、我市农村贫困的一般现状及特殊性
(一)农村贫困一般现状
虽然六盘水市扶贫开发工作取得明显成绩,但农村贫困现象还未消除,农村的贫困状况还没有根本改变。另外,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六盘水市与发达地区之间、本市农村与城市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缩小差距,消除农村贫困现象的工作难度越来越大。从六盘水市农村情况来看,贫困的一般现状主要为:
1、贫困人口多。我市4个县级行政区中,六枝特区、盘县、水城列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占全省重点县的6%; 68个乡镇列入贵州省扶贫开发重点乡(镇),占全省重点乡(镇)的7.25%, 占全市乡 (镇)总数的69.38%(其中:一类乡6个,二类乡40个,三类乡22个),列入贵州省扶贫开发重点的村1013个,占全省的7.25%,占全市并村前行政村的57.72%(其中:一类村 378 个,二类村 564个,三类村71个)。2007年,还有49.39万贫困人口,其中农村低保人口28.85万人。农村贫困人口零星分散,呈插花分布,点多面广,不集中,不连片。
3、贫困程度深。一是农民收入差距大。2007年,六盘水市农民人均纯收入2348元,为贵州省平均水平的98.9%,为全国平均水平的 56.6% ,而贫困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更低,仅为2127元,为全市的90.6%,全省的85.6%,全国的51.3%。二是城乡收入差距大。2000年六盘水市城乡收入比为3.66:1,到2007年,达到4.34:1,城乡收入差距呈现出逐步拉大趋势。三是总体处于温饱。据2007年住户调查,农村住户人均食品消费为2078.33元,占消费支出的56.6%,处于基本解决温饱的阶段,离小康水平还有很大差距。
3、贫困人口素质低。由于诸因素的影响,贫困地区贫困人口的综合素质不高,突出的主要有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文化教育程度低。二是缺少劳动技能,参与市场经济活动能力弱。三是接受科技教育、科技知识和技术系统培训机会少,科技掌握和运用能力弱。四是部分贫困群众还存在“等、靠、要”依赖思想, 难以提高自身的发展能力。通过对水城县勺米乡马尾河村调查发现,全村150个劳动力中最高文化仅为初中,并且没有什么专业技术,外出40个劳动力,谋生手段主要为打零工、背背兜等重体力劳动,体力强度大,收入少。
4、返贫问题突出。由于受自然条件差,农业基础设施不完善, 农业生产水平低等因素影响,农民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弱,经济收入不稳定, 农村部分解决温饱的贫困人口易返贫,大灾大返贫,小灾小返贫,丰年温饱,灾年返贫的现象较为普遍,因灾、因病、因学返贫问题仍是已解决温饱贫困人口返贫的主要原因。另外,受封建意识和民族风俗的影响,红白喜事大操大办,相互攀比也是导致返贫的一个主要原因。全市2007年绝对贫困人口贫困发生率达7.7%,低收入贫困人口贫困发生率达20.5%。
5、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仍较落后。经过二十年扶贫开发工作,六盘水市农村水、电、路等基础得明显改善。但是,农村安全卫生饮用水问题还没有完全达标,一些贫困村基本生活用水困难未解决;高价电和生产用电困难的问题在部分地区依然存在;通村公路等级差,通达率低,处于晴通雨阻状况;还有大量的危房、茅草屋和无房户,以“三改”(改厕、改灶、改院)为主的村容村貌整治工作量大等。
6、农业产业化发展滞后,产业化扶贫仍在起步阶段,有规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受益面大的优势产业少,农民收入来源单一的状况未得到根本改变。
(二)农村贫困的特殊性
六盘水市处于云贵高原腹地,为滇东高原向黔中丘原和广西丘陵的过渡地带。山高谷深,地形切割,岩溶分布广,气候类型复杂,深山区、石山区、高寒山区、石漠化地区和少数民族聚居区是六盘水市特殊的自然环境。六盘水市又是国家主要的能源、原材料基地,随着煤炭等矿产资源的大规模开采,六盘水市已逐步成为严重的地质灾害区。深山区、石山区、高寒山区、石漠化地区、少数民族聚居区和地质灾害区形成了六盘水市农村贫困的六个叠加因素,各因素之间互相影响,相互制约,是六盘水市农村贫困的特殊原因。
1、明显的深山区。六盘水市地形起伏剧烈,海拔一般为1400~1900米,相对高差多为300~700米,地势最高和最低相对高差达2314.3米。山地(中中山和高中山)和丘陵(中丘和高丘)占土地总面积的82.1%,盆谷坝子仅占8.5%,农村人口大都居住在山高坡陡、谷深的自然环境里,这样的地形条件,解决其水、电、路等基础设施难度大,投入成本高,经济社会发展困难。
2、明显的石山区。六盘水市岩溶地区分布较广,岩溶面积6263.09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下同)的63.18%。大面积的岩溶分布,决定了六盘水市大部分地区农业生产条件的恶劣性。除水热条件较好的坝地之外,大部分岩溶地区宜耕地资源不足,土层浅薄,分布不连续,保水性、耐旱性差,承受自然灾害能力低,土地质量差,即使在坝地,投入水平和管理水平也不高,加之较频繁的水旱灾害,产出不高;非农地因条件恶劣,林灌生长速度也往往较差,产出量极低。从自然条件来说,岩溶地区土地人口承载力极低,但是六盘水市人口密度为309人/平方公里,造成了低土地人口承载力与高人口密度之间的矛盾,形成了农业粮食增长与人口增长失衡状况。各种途径增加的粮食被增加的人口所抵消,人均粮食占有量长时间维持在较低水平,人口超载在岩溶地区普遍存在。
3、明显的高寒山区。六盘水市大部分属亚热带云贵高原山地季风气候。由于形成气候条件的诸多因素的综合作用,尤其是山区复杂的地形、地势的影响,使境内热量资源的地域性差异显著,雨水、光照的时空分布不均,干旱、冰雹、低温、绵雨、雪凝、霜冻以及引起局部洪涝的暴雨等主要农业自然灾害时有发生。受地形地势和大气环流的影响,境内冬春干旱,多晴朗天气,并时伴强劲的西南大风,夏季又雨量偏多,经常出现雷阵雨和冰雹天气。秋冬春干旱、冰雹、倒春寒、秋风、秋绵雨、暴雨、凌冻等灾害性天气给农业生产发展带来一定难度。
4、严重的石漠化区域。六盘水市石漠化总面积(轻度以上)3265.60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32.94%,其中:中度以上石漠化1691.4平方公里, 占国土面积的17.05%。高于全省的平均数,位居九个地州市之首。严重的土地石漠化导致耕地减少、生态恶化、自然灾害频繁、水源枯竭,一些地方甚至到了无地可种、无水可饮、无柴可烧的境地。加剧了农村的贫困程度,威胁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和生命财产安全,制约了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5、严重的地质灾害区。六盘水市是国家“三线”建设时期发展起来的以煤炭开采为主的能源型城市,经济发展主要依靠煤炭等矿产资源开发,而矿产资源的开发,会造成一定程度的地质灾害,成为农户致贫的原因之一。2005年,六盘水市四个县(特区、区)都发生了滑坡、地裂缝、地面塌陷、崩塌等不同程度的地质灾害。据不完全统计,共查出威胁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危险点783处,受胁22877户99245人。 随着矿产资源的进一步开采,工程区范围内将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一些地方将成为“一方水土无法养活一方人”的不适宜生存地区,需要搬迁移民,才能解决因地灾害导致的贫困问题。
6、少数民族聚居区。由于受历史、经济、社会诸因素影响,六盘水市是多民族聚居的地区之一,具有民族成份多、人口比例高、居住区域广、贫困面积大、贫困程度深的市情特点。全市有少数民族乡50个,占全市乡镇(办)的51%,有少数民族44个,少数民族人口83.83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27.39%,1万人以上少数民族7个,其中彝族31.2万人,苗族25.7万人,布依族11.6万人,白族5.8万人,回族2万人,仡佬族1.4万人,水族1.2万人。少数民族聚居地大部分在农村偏远地区,交通困难、信息闭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