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质工程 » 简述陕西省地质灾害的时空分布特征

简述陕西省地质灾害的时空分布特征

发布时间: 2021-02-15 12:08:00

❶ (一)一些元素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原因

选取Cu等十几种微量元素在红土中的分布状况作简单讨论。

本区Cu主要富集在澧水流域,各区变化不大,最富集时段在Qh,说明可能与流域区人类或生物活动有关;或因淋溶作用的时间较短有关。

Pb在地壳中的平均丰度为12.5×10-6。岩石在风化淋溶过程中,大部分Pb仍保留在原地,无污染的风化物及土壤中的Pb来自母质,且含量大都稍高于母质母岩含量。除母质、母岩风化保留在土壤中地质来源Pb外,人类活动也可引起土壤中Pb含量升高。本区红土中Pb的分布空间上以湘江流域最高,时间上以全新世时段最高,亦说明人类、或生物、或因淋溶作用有关。

Zn在地壳岩石圈中的平均质量分数为70×10-6。由于Zn的表生活动性较强,导致Zn在风化物及土壤中的自然分布不仅受控于母岩,而且受到不同生物气候条件下表生作用过程的类型及自身理化性质等因素的影响,使Zn分布发生区域性变化。洞庭湖区第四纪红土中Zn主要在湘江流域富集明显,全新世时段含量高于其他时段3~7倍,与Pb有很强的相似性,受人类活动影响比较大。

Ni在地壳中的质量分数约为80×10-6,主要存在于火成岩中,其质量分数接近100×10-6。Ni普遍存在于自然环境中。在热带、亚热带活动中Ni与Fe一起被富集。并以低硅、高铁铝为特征,其Ni的含量可达母质母岩的60倍。影响红土中Ni含量的主要因素为pH值、红土类型和母质母岩等。洞庭湖区第四纪红土中的Ni在空间上主要在澧水流域含量高,时间上在Qp2mw和Qp2b时段也为高含量,与地域含Ni高的岩石和湿热环境下红土化作用Ni的残余富集有关。

红土中的Co主要来自于岩石,母岩中Co的含量总体上决定了现存红土中Co的含量,但表生作用类型、地貌形态、年龄以及生物作用等都会对红土中Co的含量产生影响。本区红土中Co含量主要在澧水流域高,在Qp2mw与Qp2b为高含量,与地域含Co高的岩石相关,与Ni含量的变化有显著的相似性。

自然界中Cr常与Al2O3、Fe2O3、MgO等结合,形成铬铁矿、尖晶石及铬酸盐。各成土母质是红土Cr的主要来源。洞庭湖区第四纪红土中Cr含量主要在澧水、湘江流域高,其他流域稍低。在Qp2x最高,其他时段较低。Cr在澧水流域总的含量变化不大,无显著的分异;而湘江流域则分布很不稳定,在Qp2x为最高值,是红土化作用下对Cr的富集作用。

Rb主要在湘江流域的红土中出现高值,而在Qh中表现突出,总趋势为由老到新含量由低到高变化,可能与环境变化及地壳演化关系较密切。

地壳中各种岩石矿物中的F是红土中F的主要天然来源。洞庭湖区第四纪红土中澧水最高,而沅水最低。在时段上Qp2mw和Qh最高,而Qp1hs最低。

地壳中各种岩石矿物中的As是红土As的主要天然来源,人类活动,尤其是工农业生产中含As废弃物的排放和砷化物的应用,也是As的重要来源。洞庭湖区第四纪红土中湘江流域最高,澧水次之。在时段上Qh最高,这与As的活动性及人类生活工业生产有较密切的关系。

红土中Cd的主要来源在于其成土的母质。此外,Cd还常常经火山爆发、岩溶、采矿和冶炼等形式进入生态环境,人为的活动使地壳中Cd进入生态环境的速度加快,从而干扰了自然界中Cd的正常循环,给人类带来了形形色色的灾害。洞庭湖区第四纪红土中Cd湘江流域最高,Qh时段显著,应是既与区域地质背景中Cd高,如湘江流域铅锌矿广泛分布及区域白垩系红色沉积岩层中Cd的含量高,也与人类活动强度大有密切关系。

Be在澧水流域、湘江流域及隆起区表现较沅水流域要高,但总的变化不大,在时段上Qh最高,依次为Qp3bs、Qp2mw,其他相对较低,高Be主要与现代工业生产有较密切的关系,特别对一些含Be较高矿产开采、冶炼更是如此,Qh出现的Be在湘江流域高,应与湘江上游地区有色多金属矿的分布有关系。

上述元素及Sn、W、Bi、Ag、Au、Hg、Ba、Tl、V、Br、I、Ce、La、Li、Th均在Qh最高,而在区域上湘江流域也表现为高含量,说明了微量元素的分布受区域的地层岩性、矿产资源、人类活动程度及红土化作用时间长短等的控制。

❷ 全国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的主要特征

根据上述原则和方法,在全国地质灾害防治区划划出的6个防治区的基础上,进而确定了16个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见图5.1,即:

Ⅰ区:长江三角洲地面沉降重点防治区(Ⅰ-1);

华北平原地面沉降重点防治区(Ⅰ-2);

东北中俄界河河岸崩塌重点防治区(Ⅰ-3)。

Ⅱ区:浙闽赣丘陵山地群发性滑坡重点防治区(Ⅱ-1);

珠江三角洲地面沉降地面塌陷重点防治区(Ⅱ-2)。

Ⅲ区:新疆伊犁滑坡泥石流重点防治区(Ⅲ-1)。

Ⅳ区:陕北晋西黄土滑坡崩塌泥石流重点防治区(Ⅳ-1);

黄土高原西南泥石流滑坡重点防治区(Ⅳ-2)。

Ⅴ区:陇南陕南秦巴山地滑坡泥石流重点防治区(Ⅴ-1);

长江三峡库区滑坡重点防治区(Ⅴ-2);

鄂西湘西中低山地滑坡崩塌重点防治区(Ⅴ-3);

湘中南岩溶丘陵盆地地面塌陷滑坡重点防治区(Ⅴ-4);

桂北桂西岩溶山地丘陵崩塌地面塌陷重点防治(Ⅴ-5);

云贵高原滑坡崩塌地面塌陷重点防治区(Ⅴ-6)。

Ⅵ区:川滇南北构造带滑坡崩塌泥石流重点防治区(Ⅵ-1);

滇西横断山高山峡谷泥石流滑坡重点防治区(Ⅵ-2)。

现将各重点防治区的主要特征列于表5.3,并分述于后。

5.4.1 长江三角洲地面沉降重点防治区(Ⅰ-1)

该区位于长江三角洲,范围包括上海、苏锡常、杭嘉湖等地区,面积5.52万km2

该区第四系厚达200~300m,岩性主要为细、粉砂及淤泥质粘土、砂质粘土等,承压含水层分布广泛,厚度不一,是地面沉降高易发区。

20世纪90年代末,苏锡常、杭嘉湖及上海市累积沉降超过200mm的面积近1万km2,为该区总面积的1/3,并在区域上有连成一片的趋势。威胁国家重大基础工程设施和城市生命线工程,增加了洪涝的程度和次数。

该区是国家重点经济发展区。防治重点:上海、苏锡常、杭嘉湖地区的地面沉降和地裂缝。

5.4.2 华北平原地面沉降重点防治区(Ⅰ-2)

该区位于我国华北地区,范围包括北京、天津、沧州、德州等城市和农业区,面积7.5万km2。该区地势平坦,第四系沉降厚度受基底起伏的控制,一般为200~600m,有海陆过渡相的淤泥、淤泥质黏性土,新构造活动强烈,是地面沉降高易发区。

表5.3 全国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一览表

续表

截至2004年,该区地面沉降累计沉降量大于1000mm的地区有755km2,大于200mm的地区达42120km2。同时,华北平原已发现地裂缝482处,主要分布于沧州、衡水、廊坊等地,地裂缝长度一般在几米至500m之间,最长达千米,宽度一般在0.01~0.5m之间,最宽处超过2m。威胁国家重大基础工程设施和城市生命线工程,增加了洪涝的程度和次数。

该区是城镇人口居住密集区。防治重点:北京、天津和沧州等地区的地面沉降与地裂缝。

5.4.3 东北中俄界河河岸崩塌重点防治区(Ⅰ-3)

该区位于我国东北部边界,范围包括中俄界河—黑龙江、乌苏里江界河段,我国一侧。总长2379km。

该区有98处总长454km的江段塌岸灾害严重,塌岸速度为2~30m/a。造成我国每年有1.0~11.5km2的国土流失。

防治重点:黑龙江、乌苏里江河岸崩塌。

5.4.4 浙闽赣丘陵山地群发性滑坡重点防治区(Ⅱ-1)

该区位于华东地区,包括浙江、福建和江西丘陵地区。面积10.12万km2

该区以构造侵蚀中低山为主,山高坡陡,地形地貌复杂。受台风影响明显,多年平均降水量在1800~2200mm之间。碎屑岩、变质岩及花岗岩类等广泛分布。是滑坡中、高易发区。

截至2003年,该区群发性滑坡、崩塌发育,以中小型土质滑坡为主。已发生的8121处地质灾害中,滑坡4650处、崩塌1666处、泥石流106处、地面塌陷56处、地裂缝2处。造成人员死亡734人,直接经济损失1.8亿元。威胁村镇居民安全。

该区人口密集,是我国东南沿海经济发展区。防治重点:浙、闽、赣丘陵地区的群发性滑坡、崩塌。

5.4.5 珠江三角洲地面沉降地面塌陷重点防治区(Ⅱ-2)

该区位于广东省,范围包括珠江三角洲的广州、深圳、江门、惠州等市(区)和四会、高要等县(市)。面积4.16万km2

该区地势低洼分布有海河混合相的沉积黏性土、淤泥类软土和砂性土,深部普遍分布承压含水层。是地面沉降、地面塌陷中易发区。

截至2002年,该区地质灾害的种类较多,主要有地面沉降、地面塌陷、滑坡、崩塌、泥石流等。据不完全统计,发生各类地质灾害157处。造成人员死亡24人。

该区是国家重点经济发展区。防治重点:河口三角洲地面沉降和深圳等地的地面塌陷。

5.4.6 新疆伊犁滑坡泥石流重点防治区(Ⅲ-1)

该区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部,包括伊宁市和伊宁、霍城、特克斯、巩留、尼勒克等县,以及察布查尔锡伯族自治县,面积5.36万km2

该区70%以上为山地,风积黄土多分布于低山丘陵带,多呈黄土梁地貌,地形起伏不平,在暴雨或地震的触发下,便形成滑坡、泥石流灾害,是滑坡、泥石流中易发区。

截至2003年,该区发生的1000余处地质灾害中,滑坡、泥石流810处,其余为崩塌158处、地面塌陷48处、地裂缝1处。因地质灾害造成人员死亡327人,直接经济损失3501万元。严重威胁公路和转场牧道的安全,威胁着农牧民、游客的生命财产安全。

该区少数民族聚集,是国家西部重要口岸。防治重点:交通干线两侧的滑坡、泥石流。

5.4.7 陕北晋西黄土滑坡崩塌泥石流重点防治区(Ⅳ-1)

该区位于陕西和山西省北部,范围包括忻州市的偏关县、河曲县、保德县,吕梁地区的兴县、临县、柳林、石楼等县,面积6.67万km2

该区在地貌上为黄土丘陵区,属黄土高原的一部分。黄土盖层厚,沟谷切割深,水土流失严重,是滑坡、崩塌高易发区。

截至2003年,该区发生的523处地质灾害中,滑坡268处、崩塌62处、泥石流7处、地面塌陷11处、地裂缝18处。因地质灾害造成人员死亡16人,直接经济损失6027万元。威胁对象主要为村庄、道路和矿区。

该区是国家重要能源基地。防治重点:居民地和矿区的黄土滑坡、崩塌。

5.4.8 黄土高原西南泥石流滑坡重点防治区(Ⅳ-2)

该区位于我国中西部,范围包括陕西省宝鸡、咸阳、西安、铜川、兰州、西宁和天水等地区,面积3.84万km2

该区为黄土高原西南缘。以垄、岗、梁、峁地貌类型为主。活动断裂发育,新构造运动活跃,黄土节理发育、湿陷性强,黄土边坡稳定性差。多暴雨久雨天气,激发滑坡所需的临界暴雨强度较低。是滑坡、泥石流高易发区。

截至2003年,该区发生的1000余处地质灾害中,滑坡585处、崩塌73处、泥石流269处、地面塌陷2处、地裂缝6处。因突发性地质灾害造成人员死亡831人,直接经济损失1.7亿元。

防治重点:重要城市、交通干线两侧和矿区的滑坡、崩塌、泥石流。西安等城市的地面沉降、地裂缝。

5.4.9 陇南陕南秦巴山地滑坡泥石流重点防治区(Ⅴ-1)

该区位于我国中西部,范围包括陕西省和甘肃省南部的汉中—凤县、略阳—武都、舟曲、西和县、礼县、成县,面积9.22万km2

该区地貌类型复杂,山高谷深,地形起伏大。新构造活动强烈,山体岩石破碎,残坡积分布广泛且结构松散,斜坡稳定性差。是泥石流、滑坡高易发区。

截至2003年,该区发生的3000余处地质灾害中,滑坡1383处、崩塌47处、泥石流1316处、地面塌陷9处。因地质灾害造成人员死亡937人,直接经济损失3.49亿元。受威胁的城市主要有和政、兰州、武山、漳县、渭源、清水、平凉、崇信、镇原、环县、华池等;铁路有宝兰线、兰青线、兰新线;公路有312国道、213国道、省道及县公路。

该区是生态保护重点地区。防治重点:交通干线两侧、城镇和农村地区的泥石流和滑坡。

5.4.10 长江三峡库区滑坡重点防治区(Ⅴ-2)

该区位于我国中南部的长江三峡地区,面积5.4万km2。区内以中山地貌为主,坡陡谷深,年平均降雨量1200~1800mm,地质灾害呈点多、面广、危害大的特点。此外,受多种人为不合理工程活动的影响,地质灾害又具有带状和相对集中于城镇等人口密集区分布的特点。长江三峡库区是滑坡高易发区。

该区具有一定规模、影响库岸稳定和城镇安全的地质灾害点有2100余处,重庆市的丰都、万州、云阳、奉节、巫山和湖北省的巴东、秭归等县(市、区)以及区内的210国道、212国道、319国道、318国道等主要交通干线的安全受到地质灾害的威胁。

该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按国务院批准的《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总体规划》部署。

5.4.11 鄂西湘西中低山地滑坡崩塌重点防治区(Ⅴ-3)

该区位于我国湖北和湖南省的西部,面积12.91万km2。该区地貌形态多样,以中低山为主,地质条件复杂,降雨丰沛,是滑坡、崩塌高易发区。

该区发生的5500处地质灾害中,滑坡3633处、崩塌482处、泥石流94处、地面塌陷229处、地裂缝81处。截至2003年,因地质灾害造成人员死亡937人,直接经济损失3.49亿元。威胁十堰市等城市、焦柳线等交通干线的安全。

该区防治重点是交通干线两侧、重要基础设施区和人口集中居住区的滑坡、崩塌灾害。

5.4.12 湘中南岩溶丘陵盆地地面塌陷滑坡重点防治区(Ⅴ-4)

该区位于我国湖南省,范围包括湘中新化—冷水江市,涟源—娄底市、湘潭市、常宁、郴州、临武。面积7.08万km2

该区地处云贵高原向江南丘陵过渡地带。以山、丘为主的多种地貌类型组合为特征。碎屑岩、碳酸盐岩等发育。降水量时空分布不均,变化梯度大,洪、涝、旱灾害频繁发生,是地面塌陷和滑坡高、中易发区。

截至2003年,该区发生的1770处地质灾害中,滑坡1062处、崩塌180处、泥石流89处、地面塌陷173处、地裂缝26处。因地质灾害造成人员死亡331人,直接经济损失4.3亿元。威胁郴州、娄底等矿业城市、邵阳和张家界等旅游经济发展带的安全。

该区少数民族聚集,是重要矿业基地。防治重点:矿业城市、旅游区的地面塌陷、滑坡、崩塌。

5.4.13 桂北桂西岩溶山地丘陵崩塌地面塌陷重点防治(Ⅴ-5)

该区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范围包括桂林市、鹿寨以西,以及百色市、河池市等地区,面积12.60万km2

该区主要是峰林平原、丘陵盆地,地形切割较强,降水量丰富。岩性主要为变质岩、碎屑岩和连续型纯碳酸盐岩,岩溶发育强烈,地下水位埋藏浅,是崩塌和地面塌陷高易发区。

截至2003年,该区发生的2200余处地质灾害中,滑坡630处、崩塌1217处、泥石流7处、地面塌陷191处(群)、地裂缝42处。因地质灾害造成人员死亡171人,直接经济损失1.5亿元。

该区少数民族聚集,是生态保护重点地区。防治重点:能源基地和大型水电工程区的崩塌、滑坡、地面沉降。

5.4.14 云贵高原滑坡崩塌地面塌陷重点防治区(Ⅴ-6)

该区位于我国四川东部,重庆东北和东南地区,云南东部,贵州六盘水、毕节、贵阳、遵义、铜仁等地区,面积17.65万km2

该区地貌属于我国西部高原山地,平均海拔1100m左右,主要为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三种基本类型,在高原山地和丘陵地带,山高、谷深、坡陡,易产生滑坡、崩塌;在盆地区,由于碳酸盐岩广布,岩溶的强烈发育,易引发地面塌陷和地裂缝等地质灾害。是滑坡、崩塌和地面塌陷高易发区。

截至2003年,该区发生的近5000处地质灾害中,滑坡2505处、崩塌497处、泥石流260处、地面塌陷247处(群)、地裂缝454处。因地质灾害造成人员死亡1768人,直接经济损失5.9亿元。受威胁的城市和矿区主要有昆明,六盘水、毕节等地的煤矿山,贵阳、黔南等地的磷矿山,遵义、铜仁等地的汞矿山等。

该区少数民族聚集,是生态保护重点地区。防治重点:城市和矿山地区的地面塌陷、滑坡、崩塌。

5.4.15 川滇南北构造带滑坡崩塌泥石流重点防治区(Ⅵ-1)

该区位于我国青藏高原东部,范围包括凉山州大部分,甘孜州部分、乐山地区部分,大渡河中下游,岷江流域、安宁河流域,雅砻江下游及黑水河上游,东川和小江流域,面积13.54万km2

该区地质构造复杂,地形十分陡峭,松散碎屑物质极其丰富,生态条件十分脆弱,降雨量大,具备了泥石流活动最为有利的地形和物质条件,滑坡、泥石流活动均较强烈,是滑坡、崩塌、泥石流高易发区。

截至2003年,该区发生的5500余处地质灾害中,滑坡3474处、崩塌283处、泥石流652处、地面塌陷44处、地裂缝8处。因地质灾害造成人员死亡1343人,直接经济损失10.2亿元。滑坡泥石流易造成堵江,威胁河谷两岸重要基础设施、城镇和交通干线的安全。

该区少数民族聚集,是生态保护重点地区和大型水利水电工程开发区。防治重点:重要水电工程、城镇、交通干线的滑坡、崩塌、泥石流。

5.4.16 滇西横断山高山峡谷泥石流滑坡重点防治区(Ⅵ-2)

该区位于云南西部,面积17.58万km2

该区地势北高南低,以高山、中山为主,怒江、澜沧江、金沙江等奔腾于群山之中,地形切割强烈。岩性复杂,碎屑岩、碳酸盐岩及变质岩、岩浆岩均有大片出露、交错分布。歹字型构造与经向构造重接复合,活动断裂密集,属滇西地震带展布范围。是泥石流、滑坡高易发区。

截至2003年,该区发生的3800余处地质灾害中,滑坡2561处、崩塌123处、泥石流520处、地面塌陷19处、地裂缝6处。因地质灾害造成人员死亡8845人,直接经济损失11.2亿元。泥石流、滑坡主要分布于怒江、澜沧江河谷及其支流沿岸,威胁两岸基础设施、居民点的安全。

该区少数民族聚集,是生态保护重点地区和大型水利水电工程开发区。防治重点:重要水电工程区、居民点、交通干线两侧的泥石流、滑坡。

❸ 简述陕西省北部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

陕西省北部是黄土高原,千沟万壑,支离破碎;气候比较干旱;植被覆盖率低;水土流失严重。

❹ 时空分布特征中,时间分布特征和空间分布特征各指什么

根据地理现象的空间分布状况,我们可以用不同的空间维度来表达。而空间维内度则是根据地理对象的实容际分布特征以及地图表达的需要来确定的,根据地理现象的空间维度,地理现象可分为点状分布、线状分布、面状分布和体状分布。
时空分布特征又引进了时间的概念,即表示某一事物的空间分布在时间维度上的变化特点。

❺ 内动力地质灾害的主要活动特征

(一)各种内动力地质灾害的联系与分类排序

我国各种内动力地质灾害,将其与地壳运动特征联系起来分析,就可以大致看出地壳运动的全过程(表3-2)。推动其形成、发生、发展的共同力源主要是地应力。各种内动力灾害都是在地壳运动中,地应力和能量积累、释放的全过程,地壳运动是长期的连续过程,运动速度具有长期相对均匀性,而又具有短期的不均匀突变性。由于地球在宇宙空间运动的规律性(如自转、公转),必然导致内动力地质灾害的复杂性与规律性共存。

表3-2 中国内动力地质灾害的各种活动特征统计一览表

各种内动力地质灾害是现今地壳运动的各种不同表现形式的总效果,它们之间具有成生排序、成生联系,都可以分别划分序次、序幕,大都主要由地应力推动孕育、形成、发生、发展、转化、转变等一系列成生过程……从地质力学观点看问题,它们之间的关系实质就是构造体系概念的延伸,也可以认为它们是现今地壳运动中的成生伴侣,都是现今地壳运动的统一整体(构造体系)的各个组成部分,或者称为地壳运动构造体系中的各个成员,总之,可以基本肯定是具有亲缘成生联系的巨大全球性构造体系的组成部分。由此利用它们之间彼此关系为灾害预测预报打开一条通道,如果应用失误也会增加错报、误报的可能,也表现出事情的两面性[1-10,17-30]

(二)内动力地质灾害活动发展的趋势性和周期性

地震灾害在我国破坏性严重,历史资料积累丰富,既具有几百年、几十年、几年的周期性,还具有年、月、日的周期性,构成了完整的周期性系列。构造地裂缝活动根据历史资料和建筑物修复记载,具有几百年、几十年、几年的周期性。如果把断层位移测量中的年周期性、月周期性、日周期性与构造地裂缝的已知周期性结合起来考虑,就可以构成一个完整的周期性系列,从而可以看出构造地震的主要成因就是断层活动,二者均具有完整的周期性系列。火山活动在我国近代减弱,现今大都为休眠状态,据记载具有300年左右的周期性活动;但是,国外火山活动史料研究表明,火山活动也具有多种周期性活动特征(表3-2)。

煤瓦斯突出灾害、冲击地压灾害和岩爆灾害已经发现具有十几年、几年、年、月、日等周期性。但由于矿山地下工程灾害缺少长期历史资料的记录和系统整理研究,目前还难以知道是否存在几百年的周期性。坑道形变灾害已知具有年周期性活动特征,其他周期性变化是否存在,目前尚缺少资料。

与周期性并存的是灾害活动发展的趋势性。随着时间的推进,灾害具有明显的增强或减弱趋势性,它们大概并不是简单的周期性重复,而是在周期活动的背景上,又达到了新的空间部位。例如在断层位移测量中,发现在断层两盘作相对椭圆形、“8”字形、波浪形、直线形等年周期性运动的背景上,还具有年趋势性位移(图3-1)。由此说明内动力地质灾害的发展进程,可能存在着螺旋式发展前进的特征,查明和认识这个规律,无疑对于灾害的预测、预报是重要的[17-25]

(三)活动构造体系对内动力地质灾害分布的控制性

活动构造体系对内动力地质灾害的分布,具有明显的控制性,如中国东部的新华夏系、西部的河西系与青藏反“S”型构造体系,控制了我国主要灾害的分布。而在活动构造带附近则是大多数灾害集中分布点,并形成了不同种类的灾害构造带。同时随着时间进程,灾种的分布具有选择性、重叠性、迁移性、补偿性等[0]1。

1.灾种分布对构造带的选择性

沿着贯穿我国东部的长春-广州活动断裂带,我们可以见到煤瓦斯突出、冲击地压、地下热害的分布具有普遍性。7级以上的地震灾害主要集中该带的华北区段(中段),而华南区段(南段)则没有发生过大震,表明大震分布沿长春-广州带具有分段选择性。又如华南区有4条平行分布的北北东向新华夏系构造带,只有东南沿海带内发生过7级以上的大震,其他3条构造带则无大震,表明大震对类似的构造带存在着明显的选择性和差异性。

2.构造带中多种灾害分布的重叠性

构造带中灾害的分布除了选择性,也还有重叠性。例如长春-广州断裂带中段(即郯庐断裂带的主要部分),重叠发育地裂缝、活动断裂、地震、煤瓦斯突出、冲击地压、地下热害、火山活动、钻孔套损等多种灾害,几乎所有内动力地质灾害,均在该地段重复发育,充分表明了重叠性的特征。但是在华南区湖南西侧的新华夏构造带中,几乎很少发生内动力地质灾害,仅有煤瓦斯突出和少数水库诱发地震灾害。又如东北区内蒙古东侧的新华夏系构造带中,同样也很少发生内动力地质灾害,仅有少数休眠火山分布。这种情况被称为缺失性。

图3-1 断层面上两盘相对位移运动的四种年周期性形状矢量轨迹线图

3.内动力灾害活动在构造带之间的迁移性

地震活动的迁移性,已经积累了很多资料,并为大家所熟悉。又如1959~1988年中国主要构造地裂缝灾害的活动,具有明显的往复迁移性。它们在华北地区附近展布,在1963~1967年间,地裂缝活动自西往东迁移,即自陕西往山西、河北、山东迁移活动;平静间隔7年后,1974~1978年间,又反过来自东往西迁移活动,即自山东往河北、山西、陕西作迁移活动;再平静间隔4年后,1982~1988年间,再又自西往东作迁移活动,即又自陕西往山西、河北、山东依次迁移活动,表明具有反复往返的迁移特征。

4.各种内动力地质灾害在活动构造带中的补偿性与同步性

前述灾害的重叠性和缺失性主要是指空间分布上的补偿与同步的特征之一。这里所述补偿性与同步性,主要是指不同灾种之间,在时空分布上补偿关系或同步关系。以陕西西安地区为例,西安地裂缝群的发育活动高潮与全国6.5级以上大震活动高潮、西安热水井自喷、西安微震活动增强等在时间上具有明显的同步对应关系,在1976年前后全国出现的大震期间,陕西、山西汾渭断陷地堑历史强地震带中,则没有出现过5级以上的地震,而地裂缝则较普遍强烈活动,西安地裂缝也达到活动高潮,显示了区域性时空的同步补偿关系。同时西安地区的微震密集地段与地裂缝发育地段不重合,也显示了时空的同步补偿关系,可能系由不同灾害活动方式释放地应力和能量,使之趋向于各自的平衡状态[10,26]

又如中国大陆东部,自1949年以来,大于等于7.0级大震具有两个活动幕:①1954~1957年为活动幕(3年),之后为平静期(9年);②1966~1977年活动幕(11年),其后已经平静32年(至2009年),目前尚未结束。地震与煤瓦斯突出基本上呈现负向补偿对应关系,即地震平静期中,出现煤瓦斯突出高潮,如:①1960年前后出现一次突出高潮;②1975~1981年(6年)又出现突出高潮,大致都在大震平静幕,再平静10年(1981~1991年),再次出现连续18年尚无结束迹象的特大突出高潮;至2005年表现该高潮进入峰值状态,分别在2005年和2009年各发生三次特大矿难(表3-3;图3-2):

表3-3 2005年与2009年华北区和东北区出现突出矿难高潮表

2005~2009年突出特大矿难平均每年接近2次,2000~2004年每年平均约为1次由此表明,2000年起进入高潮,2005~2009年进入高潮峰值状态;何时结束,目前尚难确定。同时,表明新的大震活跃期仍有往后推迟的到来的迹象。这就是内动力地质灾害互动补偿发展的又一例证。

图3-2 中国大陆东部1949年以来≥7.0级大地震与煤瓦斯突出重大矿难互补对应关系分析

5.内动力地质灾害的分区性

我国境内各种内动力地质灾害常受活动构造体系分布的控制,沿着活动构造带经常灾害集中成带;而在带间相对稳定的块中,灾害往往星散出现,灾害也经常相对较轻。它们具有明显的分区性和分带性。

(四)人为活动对内动力地质灾害的影响

随着世界人口的增长,资源开发速度迅速发展,人为工程活动不仅规模大,工程活动深度也在不断增加。由此引发矿山工程灾害、地下工程灾害等,诸如坑道形变灾害、钻孔套损灾害、煤瓦斯突出灾害、冲击地压灾害、岩爆灾害、矿山诱发地震、地下热害等的严重程度也在不断呈现增长的趋势。

人为地面工程活动改变了地质环境状态,经常诱发内动力地质灾害的发生发展。诸如水库诱发地震灾害,井孔注水诱发地震灾害等。

应该引起充分重视的是,人类活动诱发的内动力地质灾害,从广度上或者从危害程度上,有时甚至大大超过内动力作用灾害,在某些情况下可以超过若干倍。例如西安地裂缝灾害,据研究结果表明:地面沉降的叠加,导致地裂缝急剧的垂直位移和拉张,使所有坐落在其上的建筑物均遭损坏。经过测量分析,人类过量抽取地下水引起的地面沉降量与构造沉降量之比近9:1。可见人类工程活动的影响之大。因此,合理开展工程活动,已经成为减灾、防灾的重要环节,保护和改善地质环境对减灾、防灾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10]

中国地质灾害区域分布特征

地震多分布在中国两个区域:(1)阿尔比斯-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主要在请那藏高原外围地区(2)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主要在中国沿海的海洋里

❼ 中国地质灾害的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全面)

我国地质灾害种类齐全,按致灾地质作用的性质和发生处所进行划分,常见地质灾害共有12类、48种(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管理司等,1998)。它们是:1. 地壳活动灾害,如地震、火山喷发、断层错动等;2. 斜坡岩土体运动灾害,如崩塌、滑坡、泥石流等;3.地面变形灾害,如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地面开裂(地裂缝)等;4.矿山与地下工程灾害,如煤层自燃、洞井塌方、冒顶、偏帮、鼓底、岩爆、高温、突水、瓦斯爆炸等;5.城市地质灾害,如建筑地基与基坑变形、垃圾堆积等;6.河、湖、水库灾害,如塌岸、淤积、渗漏、浸没、溃决等;7.海岸带灾害,如海平面升降、海水入侵,海岸侵蚀、海港淤积、风暴潮等;8.海洋地质灾害,如水下滑坡、潮流沙坝、浅层气害等;9.特殊岩土灾害,如黄土湿陷、膨胀土胀缩、冻土冻融、沙土液化、淤泥触变等;10.土地退化灾害,如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盐碱化、潜育化、沼泽化等;11.水土污染与地球化学异常灾害,如地下水质污染、农田土地污染、地方病等;12.水源枯竭灾害,如河水漏失、泉水干涸、地下含水层疏干(地下水位超常下降)等。
地质灾害的发育分布及其危害程度与地质环境背景条件(包括地形地貌、地质构造格局和新构造运动的强度与方式,岩土体工程地质类型、水文地质条件等)、气象水文及植被条件,人类经济工程活动及其强度等有着极为密切关系。 中国地处环太平洋构造带和喜玛拉雅构造带聚汇部位,太平洋板块的俯冲和印度板块向北对亚洲板块的碰撞使中国大陆承受着最主要的地球动力作用。在印度板块与亚洲板块的碰撞边界上产生了世界上最高的喜玛拉雅山脉,并使青藏高原受压隆起,东部因太平洋板块俯冲造成了华北、东北地壳向东拉张,形成华北和松辽沉降大平原。这两种活动构造带汇聚和西升东降的地势反差,不仅形成了中国大地构造和地形的基本轮廓,同时也是形成我国地质灾害种类繁多的根本原因。 东西向构造与北北东向构造的交叉,使中国在大地构造和地形(主要表现在山脉和盆地的走向上)上形成近东西向和近南北向的分区特点,从而使我国地质灾害的区域空间分布同样具有东西分区、南北分带、亚带成网的特点。 从西向东,大体可以以贺兰山~六盘山~龙门山~哀牢山,大兴安岭~太行山~武陵山~雪峰山为界分为三大区。西区为高原山地,海拔高,切割深度大,地壳变动强烈,构造、地层复杂,气候干燥,风化强烈,岩石破碎,因而主要发育有地震、冻融、泥石流、沙漠化等地质灾害。中区为高原、平原过渡地带,地形陡峻,切割剧烈(相对切割深度为巨大),地层复杂,风化严重,活动断裂发育,因而主要发育地震、崩塌、泥石流、滑坡、水土流失、土地沙化、地面变形、黄土湿陷、矿井灾害等地质灾害。东区为平原及海岸和大陆架,地形起伏不大,气候潮湿且降雨量丰富,主要发育地震、地面变形、崩、滑、流、河湖灾害、海岸灾害、盐碱(渍)化、冷浸田等地质灾害。 从北向南,阴山~天山、昆仑~秦岭、南岭等巨大山系横贯中国大陆,沿这些山系,崩、滑、流、水土流失等地质灾害严重。它们的相间地带(大河流域),土地沙化、盐碱化、黄土湿陷及水土流失、地面变形及崩、滑、流、岩溶塌陷等地质灾害严重。 在新构造运动相对活跃的东南、西南及青藏高原地区,地震以及与之相关的地质灾害较为明显。 中国位于亚洲大陆东部,濒临太平洋,季风气候显著,具有较明显的纬度和经度分带特征,加上疆域辽阔。地形复杂,具有多种多样的气候类型,因此如暴雨、洪水、干旱、冰雹、霜冻及温差等许多不良气候因素常常成为多种多样的地质灾害的诱发因素。在西北、华北和东北部分地区,气候干旱少雨,年内温差悬殊,风蚀作用剧烈,土地沙漠、沙漠化、风沙化、土地冻融等灾害发育严重。而在温暖湿润的东部、南部地区,尤其在西南山区,降雨多且集中,崩、滑、流灾害频繁发生。在东部平原地区,土地盐渍化、沼泽化,冷浸田等地质灾害广泛分布。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几千年来的人文活动,历史上连绵不断的战乱,特别是近几十年来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人口的过速增长,对自然的索取也不断加重,对自然环境的干扰也愈来愈强烈。不合理的人类经济工程活动也使得地质灾害的发育日趋加剧。在东、中部地区,由于大量抽取地下水和大规模开采矿产资源(包括油气资源),导致地下水资源平衡条件破坏和岩土构造应力状态发生变化,诱发并加剧了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地裂缝,土地盐渍、沼泽化、崩、滑、流、矿山灾害等地质灾害的发育和危害。在西部地区,由于超量开发土地、草原、森林和水资源,加速了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等灾害的发展,崩塌、滑坡、泥石流等灾害也随之增多。 在所有的地质灾害中,除地震灾害外,崩、滑、流灾害是最为严重的,其以分布广、灾发性和破坏性强,具有隐蔽性及容易链状成灾为特点,每年都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另外,土地沙(漠)化、地面沉降和水土流失等缓变型地质灾害发展迅速,危害愈来愈大,成为令人担忧的地质灾害。 从“成灾”的角度看,中国地质灾害的区域变化具有比较明显的方向性,即从西向东、从北向南、从内陆到沿海地质灾害趋于严重。这是因为虽然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地质灾害几乎覆盖了中国大陆的所有区域,但由于人类活动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差异,使不同地区地质灾害的发育程度和破坏程度显著不同。东部和南部地区,人类活动频繁而又剧烈,区内人口稠密,城镇及大型工矿企业、骨干工程密布,因而,一方面,一旦发生地质灾害则损失惨重,另一方面,人类经济工程活动加剧了地质灾害的发生与发展。而西部北部地区,虽然地质灾害分布十分广泛,但大部分地区人口密度和经济发展程度低,所以危害和破坏程度相对较低。调查表明,凡是人口密集,工业发达地区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地质灾害正由自然动力型向人为动力型发展,由点状向带状、树枝状、片状发展。 近来,各种地质灾害对我国危害程度日益加重,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逐年增加,据不完全统计(国土资源部政策法规司等,2000),近年来由于崩塌、滑坡、泥石流灾害每年造成的损失上百亿元,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盐碱化、潜育化造成的损失每年达200亿元,岩溶塌陷和地下采空造成的损失超过5亿元,抽水引起的地面沉降已在全国平原区的46个城市发生,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值得提出的是,我国的经济建设活动正在由东向西、由南向北、由沿海向内地深入展开,西部大开发战略已经起步。一旦大规模经济开发,也必然会出现严重的地质灾害威胁,必须引起高度重视,也就是要处理好“发展经济与保护地质环境”的关系。

❽ 时空分布等特征

前寒武纪地质演化历史长、期次多、构造复杂。最早形成于新太古代,代表性矿床为辽宁的红透山铜锌矿床等。前寒武纪铅锌矿床主要产在元古宙,并以中元古代为主(如:古元古代辽宁大型青城子、冀北特大型蔡家营;中元古代内蒙古超大型东升庙矿床、特大型甲生盘和冀东大型高板河矿床等)以及新元古代震旦系地层中的特大型四川大梁子矿床等。在构造空间上多分布在不同地质构造单元边缘和裂谷系(裂陷槽、拗拉槽)内。如;华北陆块北缘的东、中、西段元古宙裂谷系和扬子陆块西侧的康滇震旦系裂谷带东侧的边缘活动带是我国前寒武纪两大铅锌成矿区(域)带,并以华北陆块北缘为主。另外在秦岭、祁连、华夏陆块的一些区域裂谷中也有不同程度的矿化带生成。

矿床多以层状、似层状为主,其次为脉状和透镜状或囊状等为特征的层控沉积喷流型(或热水沉积型)为主。金属矿物简单,主要由黄铁矿、闪锌矿、方铅矿组成,其次为黄铁矿、黄铜矿等组成不同类型的矿石。脉石主要以碳酸盐岩类矿物等组成的各种类型岩石。

裂谷系的形成为铅锌矿赋存创造了有利构造环境,其形成是由于地壳多次强烈的运动、演化及相对稳定阶段交替的结果。吕梁运动(1800Ma左右)是一次强烈的碰撞造山运动,使中国古大陆又一次碰撞汇聚,成为全球古元古代超大陆的一部分。在吕梁运动后不久,超大陆就开始进入裂解和离散阶段,主要表现为伸展构造体系,形成了一系列的裂谷系、发育同生断层,对于铅锌矿床的形成起到了控制作用。中元古代是全球范围内的一个重要的裂谷发展阶段,由于大陆块体间的动力学机制在不断的发生变动,因而,裂谷作用也是多期的,并伴随裂谷的发展形成了一系列矿床。白云鄂博裂谷作为狼山-白云鄂博裂谷系的外分支就发生三期裂谷,即1728Ma左右为(铁及部分铌、稀土)沉积期;1300~1200Ma为火成碳酸岩浆活动期,与有关稀土流体交代了先期沉积存的稀土铁矿床,使矿产进一步富集。800~700Ma为碱性脉体活动(任英忱,2000)。最终形成超大型白云鄂博稀土-铌-铁矿床。

古元古代以前吕梁运动期地壳岩石主要由片麻岩、麻粒岩及花岗岩-绿岩带组成。火山活动以大面积的洋底钙碱性系列的安山岩-英安岩-流纹质火山岩系列,形成一些VHMS型铜(锌)矿床。中元古代是世界上铅锌矿床的主要成矿期。全球当时出现与伸展构造运动有关的非造山岩浆及海底喷流沉积活动,出现一些基性岩墙、岩脉(群),并与裂谷系平行,此时成岩以沉积为主,构造以拉张为主。在张开的、加深的沟槽内,形成了以碎屑岩为主的铅锌多金属硫化物矿化带,同时在海潮的侧面浅水克拉通边缘陆架环境中,特别是不同性质大地构造单元的过渡带,如:边缘海环境的被动大陆边缘区,常形成几百公里长的以碳酸盐岩和次碳酸盐岩类为容矿岩石的铅锌多金属矿床。如:澳大利亚的布罗肯希尔、麦克阿瑟、芒特艾萨、希尔顿;加拿大的沙利文等铅锌矿等。华北陆块北缘中元古代多处、多期次的裂谷作用形成一系列大、中、小型矿床,仅华北陆块北缘西段中元古代狼山-白云鄂博裂谷系内支渣尔泰山群内,分布着甲生盘、东升庙、炭窑口和霍各乞四个大型-超大型铜铅锌硫铁矿矿床及对门山等近百个中小型矿床(点)。而且东升庙、甲生盘和炭窑口矿床中δ34S值相近,平均值等于或大于24.23‰,以富重硫为特征,硫源以海相硫酸盐为主(王魁元等,1994)。矿床中黄铁矿含量均呈大型矿床以上,矿物成分上显示黄铁矿与闪锌矿呈正相关关系,即黄铁矿规模越大,闪锌矿的规模也增多的趋势。东升庙矿床是产于渣尔泰山群增隆昌组二岩段黑云磁铁石英岩和阿古鲁沟组一岩段千枚岩中的超大型黄铁铅锌铜矿床(黄铁储量1.45亿吨、锌518.9万吨、铅106.78万吨、铜10.88万吨)。大梁子铅锌矿床含有相当量的硫酸盐矿物石膏,甚至形成石膏层。一般被认为是含

的地下水沿断裂带渗滤交代碳酸盐岩形成的。在铅锌矿成矿过程中,一些蒸发硫酸盐被地下水溶解迁移形成可利用的硫源(林方成,1994)。

华北陆块北缘是我国前寒武纪铅锌矿床的主要集中产地之一,其中铅锌储量大于10万吨以上矿床,目前已查的有近15个,中型以上的铅锌矿床有10个,除北缘西段的东升庙等4个规模较大的矿床外,还有北缘中段的蔡家营、高板河等,北缘东段的青城子、关门山等铅锌多金属矿床。铅储量为306.14余万吨,占全国铅锌矿床中的铅总储量的8.7%;锌储量为1184.71余万吨,占全国铅锌矿床中锌总储量的12.8%。铅锌储量占全国前寒武纪铅锌总储量的2/5左右。扬子陆块西侧的川滇裂谷带东侧的边缘活动带,是西南地区著名的产于震旦系地层中的铅锌多金属成矿带,目前已发现的矿床(点)382个(刘文周,2002),如:大梁子、天宝山等大中型以上的矿床铅储量为61.39余万吨,占全国铅储量的1.74%;锌储量为413.63余万吨,占全国锌总储量的4.47%。另外在皖南震旦纪上统蓝田组作为皖浙赣成矿带的一部分也形成了一系列的中小型的铅锌铁锰矿床。其它还有赣湘桂粤褶皱带湖南的枞树板(MVT型)铅锌矿床等。

❾ 地区地质灾害概况

山东半岛城市群地区发育的主要地质灾害(因素)有地震、地面沉降、海水入侵专、土地盐碱化、地属面塌陷、地裂缝、沙土液化、黄河尾闾摆动、海底滑坡、泥流、海底崩塌、海岸侵蚀、活动断裂、海底浅层气、风暴潮、河口港湾淤积、水下软泥层、活动性沙丘、地下水污染、古河道等。这些潜在的地质灾害(因素)严重地威胁着上述地区的人民生命与则产安全,查明它们发育的时空特点将有助于环境地质质量的评估。

动力来源和形成机制决定着各种地质灾害的时空分布特点、发育过程、关联性、危害性和可控性。通过对山东沿海及近海地区各种地质灾害发育特点的系统分析,着眼于各种地质灾害形成的机理,山东半岛城市群地区的地质灾害划分为地面变形、斜坡灾害、流体灾害、水土环境变异等。

❿ 地质灾害的概念及特征

(1)地质灾害的概念

联合国减灾组织(UNDRO)(1984)对灾害的定义是:一次在时间和空间上较为集中的事故,事故发生期间当地的人类群体及其财产遭到严重的威胁并造成巨大损失,以致家庭结构和社会结构也受到不可忽视的影响。

灾害也就是地球表面因自然变异、人为因素或二者共同作用所引发的对人类生命财产、生活生产和生存发展条件造成的危害。灾害的种类很多,根据主导成因可分为自然灾害、人为灾害、自然人为灾害、人为自然灾害,每一类灾害又可进一步划分出多个灾种。

地质灾害(GeologicalDisaster)是指在地球内动力、外动力或人为地质动力作用下,地球发生异常能量释放、物质运动、岩土体变形位移及环境异常变化等,危害人类生命财产、生活与经济活动或破坏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资源、环境的现象或过程。

地质灾害包含了致灾动力条件和灾害事件的后果两个方面的含义。动力条件包合了外营力、内营力及人为活动的影响。灾害事件的后果强调的是对人类生命财产和生存环境产生影响或破坏。若某种地质过程仅仅改变地质环境,并没有破坏人类生命财产或影响生产、生活,则不是地质灾害。

(2)地质灾害的属性特征

地质灾害既有自然属性,又有社会经济属性。自然属性是指与地质灾害的动力过程有关的自然特征,如地质灾害的规模、强度、频次以及孕育条件,变化规律等。社会经济属性主要指与成灾活动密切相关的人类社会经济特征,如人口和财产的分布、工程建设活动、资源开发、经济发展水平、防灾能力等。

地质灾害的属性特征主要有:①地质灾害的必然性与可防御性;②地质灾害的随机性和周期性;③地质灾害的突发性和渐进性;④地质灾害的群体性和诱发性;⑤地质灾害的成因多元性和原地复发性;⑥地质灾害的区域性;⑦地质灾害的破坏性与“建设性”;⑧地质灾害影响的复杂性和严重性;⑨人为地质灾害的日趋显著性;⑩地质灾害防治的社会性和迫切性。

热点内容
鹿特丹港国家地理 发布:2021-03-15 14:26:00 浏览:571
地理八年级主要的气候类型 发布:2021-03-15 14:24:09 浏览:219
戴旭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发布:2021-03-15 14:19:37 浏览:408
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发布:2021-03-15 14:18:30 浏览: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发布:2021-03-15 14:16:36 浏览:425
工地质检具体干些什么 发布:2021-03-15 14:15:00 浏览:4
东南大学工程地质考试卷 发布:2021-03-15 14:13:41 浏览:840
中国地质大学自动取票机 发布:2021-03-15 14:13:15 浏览:779
曾文武汉地质大学 发布:2021-03-15 14:11:33 浏览:563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网 发布:2021-03-15 14:10:10 浏览: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