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调局地质资料
Ⅰ 中国地质调查局沈阳地质调查中心的介绍
中国地质调查局沈阳地质调查中心(原沈阳地质矿产研究所)集地质版调查、科学研究和权地区项目管理为一体的全国六大区域综合性地质调查机构之一,是直属中国地质调查局的事业单位。其主要职能任务是:承担国家基础性、公益性地质调查和战略性矿产勘查工作及相关综合研究工作;开展东北地区地质调查工作部署研究;承担东北地区公益性地质成果资料信息的接收、保管和服务;承担东北地区有关项目管理和监督工作。
Ⅱ 英国地调局地质调查资料数据服务概况
赵小平
(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北京100037)
摘要 本文从服务产品、服务方式、价格机制及版权政策等方面概要介绍了英国地调局的地质资料数据服务现状。
关键词 地质资料;服务产品;服务方式;版权政策
英国地调局(BGS)成立于1835年,是世界上成立最早的国家级地质调查机构,也是英国最主要的地学信息中心。作为一个公共服务部门,英国地调局的主要职责是向英国各级政府部门提供全方位的地学建议,并向企业、学术团体和公众提供公正的地学建议。近年来,由于社会环境的巨大变化,英国地调局的目标使命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越来越重视地学信息的社会化服务和地学信息技术的开发利用,并在服务范围和服务方式上进行了较大的调整,将自己定位为一个知识型科学服务提供者和一个着眼于用户的战略性地学组织。本文将从服务产品、服务方式、价格机制及版权政策等多个方面对英国地调局的地质调查资料服务进行全方位的介绍。
1 服务产品丰富多样,种类繁多
作为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调查局,英国地调局的地质调查工作区域不仅涵盖英国本土,还包括英联邦各成员国以及其他国家,工作成果相当丰富,提供的地学产品种类繁多。根据产品的性质,主要划分为:①地质图。包括各种比例尺的地质图,这些地学图件大部分以打印形式提供,小部分为影印版,可以按需生产。部分地学图件提供了索引地图,用户可根据索引地图搜索和提取相关信息。②地质书籍和地质指南。包括地质研究报告、特殊区域地质指南、特殊地区图册等。③地球化学、地球物理和水文地质数据产品。主要包括各类地球化学图册、地球物理图册、地下水脆弱性图册、水文地质图以及水文地质报告。④矿产方面的出版物。即大量与英国矿产资源相关的出版物,内容涉及矿产评估报告、矿产勘查报告、重要矿产评估报告、地方和区域资源评价报告、矿产品开采统计数据等。⑤教育和休闲产品。即一些科普读物,主要受众是那些业余地质爱好者和学生。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英国地调局地学数据中心拥有大量的数字数据产品,这些产品主要分为数字地学图件和数字数据。数字地学图件:英国地调局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生成了大量标准的数字地学图件,其中数字地学图件有陆地地质图、近海地质图、地球化学图、地球物理图和1:25万海洋测深图,矿产资源图和水文地质图即将以数字形式提供利用。数字地学图件分为光栅图像和矢量数据,并具有多种格式和结构,如 ArcView和Mapinfo或其他格式,具体视主题而定,其价格根据图层区域、不同专题和不同比例尺而变化。数字地学数据:英国地调局拥有大量数字地学数据,数据涵盖地球化学、地球物理、地质灾害、水文地质、填图、矿产资源等多个领域。这些数据均可通过英国地调局的地学数据索引系统GDI(Geoscience Data Index)进行查询,但所有数据均须签订版权协议之后才能使用。英国地调局还拥有庞大的元数据查询库,通过该数据库,用户可以查询以下类别的元数据:钻孔、工程地质、坑探工程、常用地质术语、地球化学、地质年代学、地质图、地质论文集、地质过程模拟、地质分区、地球物理、水文地质、陆地调查、岩相学、海洋地质、矿产、古生物、石油地质、岩石学、区域地质、遥感、采样、沉积地质、地震地质、基岩地质、标本采集、地层学和构造地质等。
2 地质资料数据的网络服务先进、完善
英国的地质调查成果信息化程度较高,已经建立了数十个相关地学数据库,并大力开发基于网络环境的数据服务平台。从世界范围来看,英国地调局的地质调查资料数据在线服务开展得相对较早,并且在世界上率先采用了地质资料数据一站式服务模式,即用户只需登录英国地调局的网上商店,便可检索并订购英国地调局提供的各项数据服务,获得自己所需的地质资料数据。这种服务模式使得用户在指定地点同时完成以往需要在多个地点多次完成的任务,使用户的操作更加方便快捷,大大提高了资料数据的服务效率。
英国网上商店的功能全面,用户可以浏览了解英国地调局所有的分类成果信息与相应价格,通过网上填写订单与直接填写信用卡两种方式进行购买。例如,用户选定一个区域,希望了解该地区基础地质情况,或者放射性岩石分布情况,在网上提交需求并付费,英国地调局的在线服务系统就会自动搜索网上的数据库,按照标准报告格式,自动抽取相应文字资料、数据、图件,形成一个电子报告,并发送给用户。网上商店主页设置的功能模块主要有产品目录、检索、简讯、购物筐、立即购买和联系方式等。产品目录模块主要罗列了教育和休闲产品、地质图、地质类书籍和指南、地球化学地球物理及水文地质学、矿产类出版物、国外地学出版物和技术类出版物、图件索引7个产品类别,点击这些产品类别用户可以获得相关产品的简要介绍和产品目录。在检索功能模块中,用户可以在检索栏中输入检索信息直接进行检索,也可以点击“按类别检索”、“按产品检索”和“按图形检索”3个辅助功能键进行检索。简讯模块主要用于发布最新的产品信息,帮助用户了解英国地调局新近有哪些产品开始提供利用服务。相关链接栏目则用于网上商店的相关信息链接,如“目录下载”、“如何使用网上商店”、“产品使用条件和条款”等。
3 服务方式灵活,产品价格明确
3.1 服务方式灵活
作为一个以市场经济为主的发达国家,英国地调局的数据资料产品服务方式多样,手段灵活。英国地调局在诺丁汉、爱丁堡、伦敦等地设置了多个产品直销点,主要产品有地质图、地球物理图、地球化学及环境灾害方面的图件、地学科普读物、岩石矿物标本以及二次加工的人文装饰用品、数字产品光盘;还出售英国军测局出版的不同比例尺的地形图等。这些直销点同时接受邮件订购服务和数据产品加工服务。英国地调局的地学数据资料除该局的直销点之外,也可由许多从事专门服务的机构网站,如房地产商(涉及开发地段的地质、环境、地下水等与地质有关的信息)进行分销,英国地调局向分销商返回一定比例的销售收入(如对房地产商为20%左右)。
随着网络的兴起和繁荣,英国地调局在地学数据资料网络服务方面也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和资金,并紧跟电子商务潮的流行,与英国电子商务委员会合作设立了专门的网上商店,增加了电子商务专栏。用户可以直接通过网络查看并了解英国地调局所有的分类成果信息与相应价格,并通过网络购买所需地学资料。
3.2 产品价格明确
英国地调局地学数据资料的网上价格(含税、工本费、运费),主要由数据信息中心与客户服务部联合根据市场客户需求制定(政府不干预,但需要依法纳税),并根据时间与地区的不同,对产品价格进行不断的调整。所有产品都明码标价,用户可以在网上免费下载产品目录和相应的价格信息。英国地调局产品的国内邮费随产品定价的多少而不同,少于4.99英镑的免费,5~9.99英镑、10~19.99英镑、20~29.99英镑、30~49.99英镑、50~99.99英镑以及高于100英镑的产品邮费分别为:1.25英镑、1.95英镑、2.95英镑、3.95英镑、5.50英镑和7.50英镑。对于国外用户来说,邮费可能更高。英国地调局的部分产品还需另交增值税,这在产品目录中有说明,但出口产品不交增值税。
英国地调局的地学数据产品价格相当明确,但并非一成不变,会根据具体使用条件(如使用年限和许可人数)而进行相应的调整。下面就以数字地学图件为例进行说明。
英国地调局数字地学图件针对用户收取的费用称为许可费。许可费中包括数据制作费(Data Prep-aration Charge,DPC)、数据使用费(Data Usage Charge,DUC)和许可证管理费(Licence Administra-tion Charge,LAC)。第一年的许可费包括数据制作费、数据使用费和许可证管理费。继续使用费用则包括数据使用费和许可证管理费。需要注意的是,许可费中包括的数据制作费是指标准的数据制作费。如果客户对GIS数据的结构、设计和数量有特殊要求,则需另行交纳数据制作费,此数据制作费不同于作为数字许可费组成部分的那部分数据制作费。
表1 英国地调局数字地学图件不同使用年限许可费表
表2 英国地调局的多用户许可协议费阶梯许可费表
英国地调局现行的产品许可费制度鼓励用户一次性购买较长使用年限的产品,也就是说,所购买产品的使用年限越长,就越节约成本(表1)。例如,要一次性获取为期5年的许可,所需支付的费用为:5×DUC+DPC+LAC。如果打算按年度续约,则5年期许可所需支付的费用公式如下:第一年至第五年的费用分别为DUC+DPC+LAC,DUC+LAC,DUC+LAC,DUC+LAC,DUC+LAC,这样,产品的5年使用许可费=5×DUC+DPC+5×LAC。按年度续约要比一次性签约多交4倍的许可证管理费。
另外,该许可费制度还鼓励用户购买多用户数据许可协议,即许可用户数越多,价格越优惠。表2是英国地调局的多用户许可协议费阶梯许可费表。
4 版权、版税及保密问题
4.1 版权
英国地调局作品版权的依据是1988年《版权设计和专利法》和《数字数据供给条件(2003~2004年)》的规定。英国地调局作品的版权属于自然环境研究委员会(NERC),英国地调局知识产权管理处被授权代表自然环境研究委员会颁发这种许可证。为了不使版权受到侵犯,凡与作品版权有关事宜须经版权所有者的许可。在一般情况下,须持有特定的版权许可证,而且须交纳适当的年费才可复制英国调查局的作品。持年(许可)证的受证人有权按规定摘录英国地调局的图件和其他文件转给第三者,但这种许可证的受证人无权将英国地调局的作品当成受证人自己的作品,也无权以这种假象发表作品。
英国地调局的版权许可证不包括任何数字作品的复制和使用权,为此须得到专门许可。它也不包括英国地调局作品的其他推广使用权,任何推广使用都须得到单独同意。使用英国地调局的摄影作品也要得到单独许可。英国地调局颁发的数字作品一律须凭单独的英国地调局颁发的数字作品许可证才能引用。每个许可证只能根据为受证人指定的几项用途(或只根据许可证为受证人所在的单位、承包人或转包人指定的几项用途)使用数据集。对于已按预定的用途只使用了部分数字数据,后来未使用其余部分的数字数据的许可证,不退许可证费。
4.2 版税
如果所使用的数据经过处理或得到增值,从而提供了供咨询合同用的产品或可公开出售的商品(不论以模拟形式还是数字形式),要向BGS交纳版税。版税根据产品(商品)性质和发行的拷贝数量交纳。如果将BGS的作品合到商业计算机信息系统,也要交纳版税。版税数额和交纳频率要根据约定的条款和合同条例确定。BGS知识产权管理处应提前规定版税的性质和版税的数额,保证预期的产品(服务)不影响BGS自己使用作品。BGS保留免费征收公开销售的增值产品的拷贝交给地质资料馆的权利。
4.3 保密制度
以英国地调局的图件为例,其版权所有者既包括英国地调局,也包括军械部。英国地调局的大多数地质图使用军械部的地形数据,后者属“顶级版权”(Crown Copyright),英国地调局承认其地质图和其他出版物的“顶级版权”(及其他版权所有人)。军械部的作品只能经军械部颁发给许多用户的许可证才可复制。因没有军械部许可证而无法复制其地形数据的用户,必须与军械部进行交涉。仅凭军械部许可证无权复制英国地调局的图件;同样,仅凭英国地调局许可证也无权复制受“顶级版权”保护的作品。
Ⅲ 前中央地质调查所区域地质调查及成果
刘 松
陈宝国
(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摘 要: 前中央地质调查所 ( 1916 ~ 1950,简称地调所) 在新中国成立前总领和规划全国的地质调查工作,在中国的地质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地调所进行了大量野外地质调查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尤其在地质人才的培养方面,为新中国输送了一批优秀的地质学者。本文从地调所所处的社会环境入手,介绍了其区调概况、在地质理论方面及人才培养方面的贡献。
关键词: 地质调查所 区域地质调查 地质学 科学技术史
一、地调所成立背景及发展沿革
前中央地质调查所 ( 其前身是 1912 年初成立的南京临时政府实业部矿政司地质科)由民国北京政府工商部矿政司于 1913 年 9 月设立,因专业人才缺乏,1916 年 7 月才真正开始了全面的地质调查与研究工作。该所先后由北京政府农商部,南京国民政府农矿部、实业部、经济部直辖。1950 年全国地质科学机构进行了调整重组,地质调查所之名从此成为历史。
二、地质调查所区域地质调查概况
1. 准备时期 ( 1913 ~ 1915)
1913 ~ 1915 年,这段时期可称为中国早期区域地质调查的准备时期。由于缺少地质调查人员,这一时期的地质调查主要是丁文江、翁文灏、章鸿钊等几位奠基人及其地质研究所学员进行的野外调查。此期间简单区域地质调查情况见表 1。
这一时期,中国近代地质科学和地质事业在中国刚刚起步,学科分化不细,受经费紧张、技术落后、地质人才缺乏等条件限制,地质调查所没有条件开展系统的、大规模的地质调查与研究。因此,地质调查所开展地质调查的主要目的是勘探矿产资源和积累地质资料。
表 1 1913 ~1915 年区域地质调查简表
2. 草创时期 ( 1916 ~ 1927)
1916 ~ 1927 年是地质调查所区域地质调查的创业阶段。这一时期是北洋军阀统治中国最黑暗的时期。地质调查所几经改制,勉强维持,地质资料一片空白,此时期野外地质调查规模很小,每年有 2 ~5 个地质调查队在野外工作,每个调查队由 2 ~3 名地质学者组成。野外调查队一般是由一位经验丰富的专家带领一两位年轻的学者,或是几位年轻学者组成调查队到各调查区域调查地质矿产情况。其调查任务主要是应工商部、省实业厅及一些煤矿公司的要求来进行。其调查区域和内容大多在华北、华南和东北各地考察矿产资源和地震灾害情况,且以煤田地质调查为主。主要区域地质调查见表 2。
表 2 1916 ~1927 年区域地质调查简表
3. 大发展时期 ( 1928 ~ 1945)
1928 ~ 1945 年是中国早期地质调查的大发展阶段。
进入 20 世纪 20 年代后期,地质调查所已经发展成为国内研究和调查能力最强的地质调查机构。无论从人力、物力还是技术上都有能力组织大规模的野外地质调查工作。进入30 年代后,地质调查所经济情况开始好转,不但政府的拨款增加,基金会和社会的资助明显增多。同时随着地质科学的进步,越来越多的青年人进入地质学领域,涌现出一批新的地质学家,如李春昱、孙健初、王曰伦、尹赞勋、赵亚曾、田奇隽、计森荣、潘钟祥、杨钟健、谢家荣、王竹泉、裴文中、贾兰坡、李善邦、侯光炯、马溶之等。他们为促进我国地质科学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1935 年地调所迁到南京,所内环境优美,学术氛围良好,组织机构完善,科技人员不断充实加强,各学科涌现的权威专家和周口店 “北京人”的发掘,为地调所赢得了较高的声誉。
随着人才储备和科研能力的增强,这一时期地调所小规模的区域地质调查明显增多,同时也开始组织大规模的野外考察活动。如翁文灏、黄汲清、朱森、李春昱、杨曾威调查热河北票附近地质构造 ( 1928) ; 赵亚曾、侯德封、李春昱调查开平盆地及其附近地质( 1928) ; 王竹泉、黄汲清调查热河阜新煤田地质 ( 1928) ; 丁文江领导的西南地区地质调查 ( 1929 ~1931) ; 赵亚曾、侯德封、李春昱调查开平盆地及其附近地质 ( 1929) ; 谭锡畴、李春昱调查四川地质 ( 1929 ~ 1931) ; 王竹泉、潘钟祥调查陕北石油地质 ( 1932 ~1933) ; 孙健初调查绥远及察哈尔西南地质 ( 1930 ~ 1933) ; 黄汲清、王曰伦领导的南岭地区地质调查 ( 1936 ~1937) ; 叶连俊、关士聪1940 ~1941 年到甘肃西秦岭进行的地质矿产调查; 1941 年程裕淇等在西康开展区域地质调查; 1942 ~1943 年黄汲清、杨钟健、程裕淇、周宗浚等到甘肃、新疆进行油田调查等。这些比较重要的野外地质调查成为当时区域地质调查发展的标志。
此期间地质调查所组织了两次大规模的地质调查———西南地质大调查和南岭地区地质调查。这两次调查称之为旧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两次野外考察。1929 年,由丁文江领导的对中国西南地区的地质考察工作,几乎动用了所中的全部骨干力量、配置了良好的野外考察设备。历时一年的野外考察成果丰富,考察队采集了大量地质标本,为后人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1943 年建立西北分所后,由王曰伦领导有计划地开展西北地质矿产的调查。首先开始甘肃省比例尺 1∶ 20 万的地质填图,同时路兆洽、陈梦熊进行了靖远、景泰地区的煤田调查; 毕庆昌、何春荪等进行了陇东地区的煤田调查; 1945 年,组织了以王曰伦为队长的祁连山地质矿产考察队,主要有李树勋、黄劭显、陈梦熊、刘增乾等,自西宁经门源、俄博等地进入河西走廊,成为我国第一个横跨祁连山的地质调查队。
当时外有战争的困扰,内有所长的数度更换,经费紧张,生活艰苦,野外治安险恶,要冒着生命危险去考察。在这种情况下,地质调查所的学者们仍励精图治,积极组织野外调查。调查主要局限于西南、西北各省,地质调查工作还是取得了较大发展。表明地质学者的爱国主义笃诚与艰苦奋斗的作风,对于发展地质学具有重要的意义。
4. 停顿时期 ( 1946 ~ 1950)
1945 年抗日战争胜利,地质调查所迁回南京。这时北平分所恢复了工作,接收中国台湾地质调查所,设立了长春办事处,地调所又增加了一批新生力量,刘东生、楚旭春、姜达权、李广源、张咸恭、沈永和、周慕林、刘秉俊、章元龙、沈其韩、朱福湘、程伯容、张瑞锡等在这一时期入所。因内战爆发,经费困难,野外地质调查几乎陷于停顿,不得已转入以室内研究为主。这一时期所中学者只做了为数不多的小规模野外调查,主要对北京和西北地区进行了局部的地质考察,主要的区域地质调查有: 1946 年 4 ~ 11 月刘增乾、张尔道、刘乃隆、乔作栻调查酒泉、张掖、高台间祁连山、合黎山地质矿产 ( 与玉门油矿合作) ; 1946 年 12 月黄劭显、乔作栻测绘甘肃成县黑峪乡银洞湾重晶石矿区地形地质图; 1947 年 4 月至 1948 年 2 月乔作栻、靳毓贵、王瑗负责开采银洞湾重晶石矿,并调查矿区外围地质 ( 与玉门油矿合作) ; 1948 年 5 ~11 月王曰伦、乔作栻、靳毓贵、王瑗调查青海东北部地质矿产。
三、地调所在地质制图及地质理论方面取得成果
从 1913 年成立到 1950 年结束的近 40 年间,地质调查所在地质学一些重要领域取得了国内外学术界公认的重要成果。
( 一) 地质图的绘制
1. 分区地质填图
分省或分区地质图多见于地质调查报告中,是全国地质总图填制的基础,尤其是中比例尺 ( 1∶ 20 万、1∶ 25 万) 地质图的覆盖程度与工作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地质工作总体水平的标志,具有重要的地位。
1913 年底由丁文江与梭尔格绘制的 《1∶ 10 万井陉煤田地质图》、《正太铁路沿线部分地质图》,是中国人进行系统的地质填图的开端。在大比例尺地质图绘制方面有特殊意义。
中国测制第一幅详细地质图件是 1∶ 10 万北京西山地质图,附在 1920 年出版的由叶良辅主编的 《北京西山地质志》中。
具有代表性的内容详尽、准确,而且采用了科学的绘图程序的地质图,是由丁文江率领地质调查队填绘的 1∶ 20 万地质图。还有王竹泉的 1∶ 10 万大青山全区地质图; 正太铁路沿线地质图 ( 王曰伦,1∶ 40 万) ; 胶济铁路沿线地质图 ( 谭锡畴,1∶ 10 万) ; 浙江西部十一县地质图 ( 赵亚曾、刘季辰,1∶ 50 万) ,等等。
2. 全国地质总图绘制———1∶ 100 万与 1∶ 300 万地质图
编制大区域小比例尺地质图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大比例尺地质图是绘制小比例尺地质图的基础。地质调查所始终把绘制 1∶ 100 万地质图作为主要的工作,并制订计划实施。
但由于地质资料缺乏、人员少、技术落后等各种原因,1∶ 100 万地质图的编制十分缓慢。1924 年谭锡畴主编完成了 《北京—济南幅地质图》; 1926 年王竹泉等编制完成了《太原—榆林幅地质图》; 1928 年李捷等编制完成了 《南京—开封幅地质图》。
为了加快制图进度,1936 年,专门成立了由翁文灏、黄汲清负责的中国地质图编撰委员会。主要任务是编制 1∶ 100 万小比例尺的地质图。因战争的爆发制图工作不得不中断。
1945 年春,地质调查所继续 1936 年制定的地质图绘制计划。利用长期积累的野外地质调查工作的资料,投入了较多的人力、物力,先后有朱夏、王超翔、秦鼐、姚瑞开、陈梦熊、楚旭春、宫景光、曾鼎乾等人参加制图工作。
经过数十年不懈的努力,地质调查所在 20 世纪 40 年代末完成了 1∶ 100 万的区域地质图和 1∶ 300 万的中国地质总图的编绘,这不仅填补了国际地质学界的空白,而且为以后的研究和经济建设提供了重要依据,更为 1949 年以后大面积地质普查工作奠定了基础。
( 二) 矿产资源勘探
中国近代区域地质调查工作最重要的任务就是矿产资源的调查,也是中国地质学者开始最早、投入最多的一项研究工作,因此在这方面取得的成果最多。地质调查所在煤、铁、石油以及其他金属矿产和非金属矿产资源的调查方面都做了大量的工作,尤其重视煤、铁等矿产资源的勘测。仅在 1916 ~1921 年,这 5 年间所发现的铁矿就有 1 万 t 之多。地质调查所对所有北方的重要煤田做了科学的调查研究,第一次对中国煤铁储量做出了比较可靠的估计。据统计,仅经地质调查所调查过的煤田就有 200 余处,其中新发现的有10 多处,1949 年以前全国开采的煤矿中,有 80% ~ 90% 都是经地质调查所的学者调查勘定的。其中既有 20 世纪 20 年代初期翁文灏、谢家荣等人的矿产地质理论研究成果,更有对玉门油田及白云鄂博、攀枝花、淮南煤田等许多重要矿藏的发现。特别是在 40 年代初期,地质调查所的学者通过对西北部进行的多次石油地质调查,提出了陆相地层生油论。在铁矿资源调查方面也作出了重大贡献,发现有六七处铁矿。地质调查所 1923 年印行的翁文灏的 《中国铁矿志》,反映了对中国铁矿生成年代和开采利用情况的综合性调查研究成果。所中先后 7 次编印了 《中国矿业纪要》,对江西的钨矿,湖南的锑、铅、锌和汞,贵州的汞、锑均有专题报告,详述了中国重要的矿产资源的储量、地理分布以及矿业情况,是中国近代第一套详细系统的矿产资源分布资料。此外,在云南昆明、昆阳、呈贡等地发现丰富的磷矿是一个重要的贡献,其意义不只是找到一个大型的磷矿床,而是为此后在其他地区沿着同样的地层层位———寒武系下部寻找磷矿,提供了一条线索。
( 三) 地层、古生物及古人类学研究
在地层研究方面,由于古生物学的发展,中国古生界各系地层的存在及其在中国东部的大致分布得到确认,在生物地层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进一步的划分和对比。1920 年叶良辅发表 《北京西山地质志》,建立了北京西山的地层系统; 1924 年刘季辰发表 《江苏地质志》与 《浙江西部之地质》,建立了江苏与浙江两省的地层系统; 1931 年赵亚曾、黄汲清合著 《秦岭山及四川之地质》,建立了秦岭及大巴山的地层系统; 高平、徐克勤所著《江西西部地质志》,谭锡畴、李春昱所著 《四川西康地质志》,及叶连俊、关士聪的 《甘肃中南部地质志》,多对该区的地层、古生物进行了深入研究。
由于丁文江等人的重视,地质调查所从 20 世纪 20 年代即开始了古生物学研究。为了弥补古生物学研究的不足,1920 年地质调查所邀请美国著名古生物学家葛利普( A. W. Grabau,1870 ~1946) 来华领导古生物及地层研究。丁文江请他担任地质调查所古生物学研究室主任,并兼北京大学地质系古生物学教授。实践证明这种智力引进的方式是十分有效的。不仅加强了与西方学者的合作,还培养了一批优秀的古生物学者。古生物学研究在抗日战争爆发之前十多年的时间里发展很快,尤其是杨钟健、孙云铸等人的脊椎与无脊椎古动物学研究领域硕果累累,并在短期内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裴文中、贾兰坡等古人类学的研究更是产生了广泛的学术和社会影响。周口店 “北京人”的发掘与研究工作成为 20 世纪上半叶中国最重要的科学成果之一,被誉为中国科学界获得的第一枚世界金牌, “北京人”的研究 “划地成方,记石具数,搜罗鸿博,记载精详,其工作之精细,为世界所少见,故其记录之成绩,殆可为世人研究之模范。”
“北京人”的发现使 “现在国际科学界几乎没有人不知道中国地质调查所工作的重要。”
( 四) 造山运动与大地构造理论
章鸿钊、翁文灏、丁文江都十分重视造山运动的研究,完成了许多开拓性的工作。1926 年,翁文灏先生分析研究了当时所知的中外地质学者野外调查和室内研究成果,对中国东部、盘山以东的华北地区的区域构造特征和构造运动时代进行了总结,得出了一些重要结论,其中他所创立的 “燕山运动”及与之有关的岩浆活动和金属矿床形成理论,纠正了李希霍芬等人的错误之处,“是对中国地质学的重大贡献,其影响是深远的”。燕山运动的发现是 20 世纪中国和太平洋区域地质学的重大成果,它使 “环太平洋构造”这个全球概念,获得了完整而现实的内涵。“燕山运动”一词为国际地质学界接受和认可,至今沿用。1929 年,丁文江在 《中国造山运动》一文中首次引进 “造山旋回”概念。1936 年章鸿钊提出震旦运动,并发表 《中生代晚期地壳运动之动向与动力之探讨并震旦方向之新认识》的论文,把构造作用与地质动力联系起来。
黄汲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于 1945 年发表 《中国主要地质构造单位》,采用地槽 -地台说,对中国大地构造特征进行初步总结,提出多旋回构造理论,并编绘了一系列大地构造 - 古地理图。他的这一理论,在有关中国地质构造领域具有重要而广泛的影响。
( 五) 土壤调查与研究
地质调查所自 1930 年开始接受中华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委托,从事中国土壤调查与研究,并成立了土壤研究室。在此之前, “就现代土壤科学来说,在我国不论是学科理论、研究方法和专业人才都还是空白”。
所里从美国聘请了潘德顿 ( R. L. Pendleton) 和梭颇 ( J. Thorp) 等土壤学家来华协助土壤调查工作。先后在山东、河北、陕西、甘肃、广西、广东及江西等省展开展了我国近代规模最大、范围最广的土壤资源分布调查,发表了大量的调查报告和研究成果。出版了《土壤季刊》、 《土壤专报》和 《土壤特刊》等杂志,发表了大量调查报告和研究成果。为中国早期的土壤研究取得了大量的基础资料,仅 《土壤专报》上就刊出了 2000 多个土系和 18 个土类的分类系统,同时还编制了土壤图上百幅、采集土壤标本上万个、撰写调查报告和论文上百篇。在此基础上,1935 年,梭颇编制了 1∶ 750 万的 《中国土壤概图》,1936 年他编写的 《中国土壤地理》 一书集中反映了地质调查所土壤研究室的成绩。对很多土壤科学问题,作了有创建性和开拓性的研究,且培养造就出中国第一代土壤学家,为我国土壤科学的发展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 六) 地震考察与研究
我国是个多地震的国家,地质调查所对此项工作非常重视。1920 年,翁文灏关于甘肃地震的地质调查与研究,在国际上率先将断层与地震灾害联系起来,开辟了地震地质研究的方向。在考察与研究地震的同时,还向社会普及地震知识,1929 年翁文灏出版了《地震》一书。该所开创了中国最早的地震考察工作,并建立了当时世界一流水平的地震研究室──鹫峰地震台。作为当时东亚唯一的地震观测机构,其成立之初就备受国际学术界的重视。
四、地调所在地质人才培养方面的贡献
地质调查所在中国地质学界,乃至中国学术界的声望,使它汇集了全国最优秀的地质人才,堪称是中国地质学界高层次的科研机构和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人才是科学发展的首要条件,与那些具体的科研成果相媲美,甚至价值和影响远超过这些成果的是,地质调查所不仅聚集了当时中国地质学界最杰出专家的绝大部分,还不断地培养造就出一批又一批优秀人才。中国地质学四大奠基人中,除李四光外,其余三人均是地质调查所的创办者。被当时中国学术界誉为地质学界 “领袖人才”的谢家荣、王竹泉、叶良辅、李捷、谭锡畴、朱庭祜、李学清等人,是地质调查所自己培养的学者,并长期在地质调查所工作。
我们还可以从所中人员的社会任职和获得的学术荣誉上见到其人才培养方面的成果。
1949 年以前,中国地质学会 25 届会长中有 18 任曾在地质调查所工作,如章鸿钊、丁文江、翁文灏、谢家荣、叶良辅、杨钟健、尹赞勋、孙云铸、黄汲清、李春昱等。在1948 年中央研究院首届院士中,地质学领域有 6 人,其中有翁文灏、黄汲清、杨钟健、谢家荣 4 人正在或曾在地质调查所工作过。新中国成立后,曾在地质调查所工作过的科研人员当中,就有 49 人先后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及中国工程院院士。地质调查所为新中国的地质事业培养了基本的研究队伍。
五、结束语
中国早期较大规模的地质调查基本上是由地质调查所完成的。地质调查所不但组织了几百次的地质考察、绘制了中国东部地区的地质图、出版了中国大部分地区的区域地质专著和矿产资源的考察报告,还开拓了许多地质科学的基础工作。
前中央地质调查所区域地质调查虽取得了丰硕成果,代表着当时中国区域地质调查工作的水平。但在区调发展史上其工作仍是开创时期,为新中国的区调工作奠定了基础,是中国地质学史上重要的一部分。其在人才培养、科学工作管理等方面做了有益的探索。不仅对地质学,对其他自然科学的研究都很有意义。相信其区域地质调查历程,也是其他成功的科学曾经经历的,对其他科学有着重要的借鉴价值。
参 考 文 献
[1]李星学 . 难忘的中央地质调查所 . 见: 程裕淇、陈梦熊主编 . 前中央地质调查所 ( 1916 ~ 1950) 的历史回顾: 历史评述与主要贡献 . 北京: 地质出版社,1996,182 ~183
[2] 李庆逵 . 前地质调查所土壤研究室的工作回顾 . 见: 程裕淇、陈梦熊主编 . 前中央地质调查所 ( 1916 ~1950) 的历史回顾: 历史评述与主要贡献 . 北京: 地质出版社,1996,151 ~153
[3] 丁文江 . 我所知道的翁讠永霓 . 独立评论,97 号,1934
[4] 黄汲清 . 一百万分之一中国地质图出版了 . 科学通报,1951,2 ( 5)
[5] 翁文灏序 . 中央地质调查所概况———二十五周年纪念,1941
[6] 经济部中央地质调查所二十五周年纪念记略 . 地质论评,1942,6 ( 1 ~3) : 87 ~98
[7] 翁文灏 . 抗战时期几种地质工作的商榷 . 地质论评,1940,5 ( 4) : 271 ~276
[8] 丁文江 . 我国的科学研究事业 . 申报,1935 年 12 月 6 日
[9] 章鸿钊 . 中华地质调查私议 . 地学杂志,1912 ( 1,3,4)
[10] 章鸿钊 . 中国地质学发展小史 . 上海: 商务印书馆,1936
[11] 孙圭荣 . 地质科学史纲 .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1984
[12]《中国区域地质志》丛书 . 北京: 地质出版社
[13] 程裕淇 . 中国区域地质概论 . 北京: 地质出版社,1994,9
Ⅳ 六大地调中心是什么
1、中国地质调查局天津地质调查中心,中国地质调查局沈阳地质调查中心;
2、中国地质调查局南京地质调查中心,中国地质调查局武汉地质调查中心;
3、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调查中心,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地质调查中心。
地质调查局是根据国家国土资源调查规划,负责统一部署和组织实施国家基础性、公益性、战略性地质和矿产勘查工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地质基础信息资料,并向社会提供公益性服务的自然资源部直属的副部级事业单位。
地质调查局是地质调查、科学研究和信息服务机构,是拥有专业化地质调查队伍的事业实体,是国家地质基础信息资料等公益性产品的生产者和提供者。
国家基础性、公益性地质调查和战略性矿产勘查工作的统一部署和组织实施者,通过地质调查、地学科技创新和地质资料信息服务,为国家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基础支撑。
(4)中国地调局地质资料扩展阅读
开展基础地质数据采集与更新,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地质基础支撑。广泛采用新的地球探测技术和数据采集技术,全方位、多角度获取地质信息,开展区域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遥感地质、环境地质和海洋地质调查,不断提高我国基础地质工作程度,填补和更新基础性地质图件。
开展重要矿产资源远景评价和战略性矿产勘查,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资源基础保障。进一步加强战略性矿产资源前期调查工作,科学评价我国石油天然气等能源资源、重要固体矿产资源潜力,逐步摸清矿产资源家底。
开展全国重要成矿区带矿产资源远景调查以及重要地区、重点矿种的大型、超大型矿床勘查,引导和促进商业性地质勘查工作,不断提高矿产资源保障能力。
开展地质环境与灾害调查评价,为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提供地质环境保障。开展全国地下水资源调查评价,系统查明地下水的数量、质量和变化规律,建立监测网络。
开展重点地区地质灾害调查和区划,建立全国地质灾害监测预报预警系统,提高地质灾害监测预报和应急反应能力。组织实施国家交办的重大工程建设前期地质勘查工作。
Ⅳ 中国地质调查局怎么样
简介:中国地质调查局是根据国家国土资源调查规划,负责统一部署版和组织实施国家基础性、公益性权、战略性地质和矿产勘查工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地质基础信息资料,并向社会提供公益性服务的自然资源部直属的副部级事业单位。 中国地质调查局是地质调查、科学研究和信息服务机构,是拥有专业化地质调查队伍的事业实体,是国家地质基础信息资料等公益性产品的生产者和提供者,是国家基础性、公益性地质调查和战略性矿产勘查工作的统一部署和组织实施者,通过地质调查、地学科技创新和地质资料信息服务,为国家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基础支撑。
注册资本:194万人民币
Ⅵ 浅议国家地质资料数据中心建设
于瑞洋
(全国地质资料馆,北京)
摘要 本文阐述了建立国家地质资料数据中心的历史背景、建设目标与指导原则、初步构型等。
关键词 国家地质资料数据中心;建设
1 建立国家地质资料数据中心的历史背景
1.1 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地质资料数据管理与服务提供了新的手段和技术
地质工作是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前期工作和基础工作,从某种程度上看地质工作的各个环节,无论是生产、科研还是管理,从本质上讲都是某种信息采集、保存、处理、研究和应用的过程。因此在地质工作中,从各种地质信息数据采集到室内数据保存、整理、分析和解释,再到最终成果的存储维护、管理使用和制图出版以及科学管理和决策等诸多方面,无不与现代信息紧密相连。现代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以及其在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为现代地质工作提供了新的技术和手段,现代信息技术不仅改变了地质工作的手段和方式,拓宽了地质工作领域和内含,同时也改变了地质工作成果的内容和形式,现在的地质成果除了传统的可以用纸介质反映的文字、图件外,还有以电磁介质和光电介质存储的各种数据库、应用程序等,特别是在地质大调查工作中,地质基础数据信息的获取、管理、服务无不体现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身影,随着分布式数据库技术、WebGIS技术、跨系统跨平台的数据交换与传输技术、网络技术待的应用,地质资料数据的管理和服务正在向不同层次、不同类别以及不同机构之间协同服务发展。
1.2 建设国家地质资料数据中心的政策背景
为加强地质资料的管理,充分发挥地质资料的作用,国务院2002年3月19日颁布的《地质资料管理条例》中要求建立地质资料信息系统,在2003年1月3日国土资源部发布的《地质资料管理条例实施办法》中明确指出由国土资源部组织建立地质资料信息系统,此后,国土资源部组织实施了一批地质资料信息化工作。在2006年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国发[2006]4号)中指出“地质资料是地质工作服务社会的主要载体。建立健全地质资料信息共享和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快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设国家地质资料数据中心和全球矿产资源勘查开采投资环境信息服务系统”。在最近发布的《全国地质勘查规划》中也明确提出开展国家地质资料数据中心建设工作,并提出“建立实用、高效的地质资料采集、加工、处理、存储机制,完善国家地质资料数据资源的建设管理,实现全国地质资料数据的统一、协调和规范,搭建现代化的存储、管理软件和硬件支撑环境”的目标任务。所有的政策法规为开展国家地质资料数据中心建设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1.3 地质资料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价值得到充分体现
地质资料数据是各种地质工作的最终成果,是成千上万地质工作者的劳动结晶,具有形成成本高、应用范围广、可反复利用、经济社会效益潜力巨大的特点。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已累计投入地勘费5000余亿元,形成了大量的地质资料数据,通过对丰富的地质资料利用,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美国地质调查局研究表明,即使按最小价值计算,地质图的价值是填图成本的25~36倍。大庆石油管理局近年来通过对100多口井资料的开发利用,扩大了石油储量2亿吨,为国家节省勘探费用30亿元。在增强综合国力和实现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当今社会,地质资料数据的服务领域日趋广泛,从矿产资源勘察到地球科学研究,从基础设施建设到国家重点工程建设,从增强国防建设到保护生态环境都需要地质资料数据提供基础信息。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设中,地质资料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1.4 建立国家地质资料数据中心的技术已基本成熟
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特别是各种先进的网络技术、高性能的信息存储技术、分布式数据库技术、WEBGIS技术、跨系统跨平台的数据交换与传输技术的广泛应用,为地质资料数据的不同层次、不同类别、不同机构以及不同区域的共享与服务成为可能。同时,近年来国土资源部和中国地质调查局大力推进地质资料的信息化、数字化建设,建立了包括1:20万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和化探数据库在内的几十个大型基础数据库,新形成的地质资料数据全部汇交电子文档,原来的纸质资料在国土资源部和中国地质调查局支持下,全国地质资料馆正在组织图文地质资料数据库建设,这些工作成果形成了非常丰富的地质资料数据资源,为国家地质资料数据中心的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 我国地质资料数据管理现状
2.1 组织管理机构
2.1.1 全国地质资料管理机构及组织情况
目前,我国地质资料由国务院和省(区、市)地质矿产主管部门两级行政管理,设立了政府所属的地质资料馆藏机构及委托保管机构,负责保管向国家汇交的地质资料。在基层地勘单位,由地质资料(档案)馆(室)保管原始、实物和成果地质资料。全国的地质资料管理已形成政府管理与基层地勘单位管理相结合的管理体制。
2.1.2 全国地质资料馆藏机构及组织情况
目前,我国地质资料馆藏机构大体上包括两种,一种是政府所属的馆藏机构,此类机构主要由全国地质资料馆和各省地质资料馆组成;另一种是实行委托保管的馆藏机构,此类机构主要由各行业、工业部门自己成立的馆藏机构。
全国地质资料馆前身是地质部资料司,成立于1952年。目前,全国馆主要由资料收整室、资料馆藏室、资料服务处三个处室组成,承担地质资料的接收、保管、服务工作。
中国地质调查局是地质调查资料主管单位,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全国地质资料馆)(以下简称“发展中心”)及其下属国土资源实物地质资料中心、局六大地质调查中心(天津、沈阳、南京、宜昌、成都、西安)是资料的管理单位。
2.2 馆藏情况
2.2.1 全国地质资料馆及省级地质资料馆馆藏情况
目前全国地质资料馆馆藏纸质资料约11万种,电子资料数据量超过4.6TB,这部分资料以矿产勘查类为多数,占总量60%,地质科学研究、物化遥勘查、水工环勘查和区域调查各占13.5%,11.6%,8.5%和6.1%。电子资料包括电子文档、数据库、数字化图文地质资料、测绘数据(购买或交换形成)等。
2.2.2 中国地质调查局资料管理部门馆藏情况
中国地质调查局各资料管理单位馆藏各类资料累计约26万种,其中成果地质调查资料4000多种,此外还收藏了大量的其他地质资料、地质科技档案、地形图、地质参考文献等。
除了传统的地质资料外,由中国地质调查局组织实施的各类基础地质数据库也在发展中心保管,目前,发展中心保管的数据库包括全国矿产地数据库、全国或分省的1:500万、1:250万、1:50万、1:25万、1:20万、1:5万系列比例尺数字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区域地球化学数据库、1:20万自然重砂数据库、钻孔地质数据库、全国同位素地质测年数据库、图文地质资料数据库、地质资料目录数据库等。
2.3 存在问题及分析
2.3.1 馆藏机构数字资源不足
电子文档汇交问题严重。一是汇交率低;二是汇交质量较差,没有按照格式标准的要求进行汇交、汇交内容不齐全。经过多年努力,特别是地质大调查项目的开展,地学数据库建设取得重要进展。但海量数据信息的汇交管理和服务工作,面临着严峻的挑战。需要长周期建设的数据库,其阶段性成果的汇交和服务,目前没有明确的规定。
全国地质资料馆开展多年的图文地质资料数据库建设进展缓慢,全国地质资料馆仅完成约2.2万种,还有大量的地质资料需要数字化。馆藏机构数字资源不足,难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服务,影响了服务效率和服务水平的提高。
2.3.2 资料数据共享技术与服务水平亟待提高
地质资料数据的共享和社会化服务是地质工作者的长期愿望,但由于管理体制和技术上的原因,地质资料数据共享技术与服务水平的提高步履维艰。最近几年,中国地质调查局在这一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一批重要的基础地质资料数据初步实现了社会化共享,向社会开放了部分公开性地质成果资料,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尽管在应用网格技术实现地质资料数据共享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但仅仅是初步的;总体上看,地质资料数据的服务共享、技术水平还有待于提高。现有的服务方式包括手工方式、离线方式、等待用户上门方式、会议推广服务等方式。服务范围小、服务手段落后、服务成本高、服务周期长、效率低下、数据服务内容简单,资料数据共享服务是个别的、不系统的、数据的公开程度和数据共享的广泛性还十分有限。
2.3.3 馆藏机构基础设施条件差,队伍力量薄弱,加工处理能力不强
近年来,国土资源部及各省(市、自治区)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越来越重视地质资料馆藏机构设施的建设。但是,全国大部分省(市、自治区)地质资料馆藏机构的基础设施条件较差,特别是提供网络服务的信息服务设施欠缺,大大降低了服务质量和水平。作为地质资料服务国家级别的全国地质资料馆面临无独立服务场所的窘境。
地质资料数据的现代化管理和社会化服务对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较高,需要一些综合性人才进行服务,这是由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社会化服务趋势决定的。但由于编制和经费的限制,全国地质资料保管与服务机构的工作人员相当缺乏,人员的年龄与专业结构不是特别合理,学历和专业也有一定程度的限制,计算机方面的人才尤其短缺。这种现状大大制约了社会化服务的开展,阻碍了社会化服务的进程,降低了地质资料的利用率,削弱了地质资料所能产生的社会效益。
受资料馆工作人员数量、素质等自身条件的限制,难以深入开展地质资料的综合研究。对需求调研不够。现有的成果不能及时向社会发布,加工处理等相关需求不能及时满足,服务水平低,只能维持日常工作,不能适应现代信息技术给资料工作带来了的巨大变化。
2.3.4 数据资源分散,需从国家层面上进行数据整合与协调
地质资料数据是全国地勘行业数万(鼎盛时期达数十万人)地质工作者长期野外调查、勘查的成果,其生产过程的地域性和行业性特点,决定了生产、管理是分散的。地质资料数据分布于包括中国地质调查局在内的全国地矿行业,冶金、有色、石油、煤炭、建材、化工、核工业、武警黄金指挥部等产业部门。传统条块分割的体制决定了海量的地质资料数据基本上只为本行业、本部门或单位所拥有和使用,行业之间、部门之间的数据共享存在着管理上、体制上的障碍,造成工作的低水平重复和大量资源的浪费。
2.3.5 资料数据共享机制有待建立与完善
许多地质资料数据涉及保密问题,有关保密的规定没能形成一套有效的密级升降与解密的评估体系,限制了资料数据作用的有效发挥;对地质资料数据管理工作缺乏应有的定位和科学评估体系;法规体系不健全导致社会约束力不强,缺乏有效的共享机制,使得地质资料数据的生产者、拥有者、管理者、用户的责、权、利关系不明,各方权益得不到合理保护,资料数据共享的积极性不高,共享观念淡薄,数据的知识产权得不到保护,对于共享数据的分类、有偿服务的原则、涉及数据服务的若干单位之间的关系、数据更新与维护的机制等有关数据服务的基本问题尚需解决。
3 国家地质资料数据中心建设的总体目标与指导原则
3.1 总体目标
国家地质资料数据中心建设的总体目标是:以各类地质工作所形成的地质资料数据为核心,以实现地质资料数据社会共享为导向(目标),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按照统一的标准和规范,建立具有地质资料数据收集、保管、综合研究与分析和社会化服务等功能的国家级地质资料数据中心管理体系,实现国家地质资料数据的一体化组织管理与社会共享,推进地质资料数据开发利用,为国土资源管理、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基础数据信息和交换平台。
3.2 指导原则
国家地质资料数据中心的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在其建设过程中应遵循“以需求为导向,以应用促发展;统一规划,分步实施;软硬件环境同步实施,软件适当超前;由易到难,急用先行”的指导原则。
4 国家地质资料数据中心建设初步构想
4.1 地质资料数据中心机构构想
4.1.1 全国地质资料数据中心构成
目前我国地质资料数据管理模式为两级馆藏机构,特殊地质资料执行委托保管,根据现行的地质资料数据管理模式,全国地质资料数据中心应由多个地质资料保管单位构成,在全国范围内建立由“中心(国家级)——分中心(省级、行业、专业)”组成的地质资料数据中心管理体制,既要由实质的地质资料数据管理与服务机构(即单位实体)又要由通过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联通的虚拟的地质资料数据目录、信息中心,地质资料数据中心实体负责地质资料数据收集、保存和开发服务等工作。
国家地质资料数据中心的建设应依托全国地质资料馆,建立包括国土资源实物地质资料中心等单位在内的核心层;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由省级、行业及各专业地质资料数据中心等单位组成的外围层;形成国家级地质资料数据交换与信息共享体系。
4.1.2 国家地质资料数据中心的机构构成
国家地质资料数据中心的核心业务是地质资料数据的管理和服务,在业务方面至少应由下面几部分构成:
地质资料数据情报机构:收集地质资料与数据形成与管理信息,同时收集数据中心无法直接保管的地学资料与数据的形成、保管、管理与服务方面的信息。
地质资料数据收集保管机构:收集和保管数据中心所管理的各种地质资料与数据,并对地学数据进行维护与更新。
地质资料数据加工与服务机构:根据社会需求对数据中心保管的资料与数据进行加工处理,并向社会提供公益性服务。
地质资料数据综合研究机构:根据国民经济的发展对地质资料与数据的需求开展综合研究,为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行政管理机构:保证国家地质资料数据中心的正常运行。
辅助机构:为各项业务工作提供辅助保障工作。
4.2 国家地质资料数据中心建设的工作内容
国家地质资料数据中心建设是项系统工程,涉及的内容和部门很多,具体来说至少包括下面几方面的工作。
4.2.1 基础设施的建设
地质资料数据的社会化服务与资源共享需要一个良好的软硬件环境,地质资料信息的社会化服务需要一个良好的软硬件环境,这就必须进行基础设施的建设工作,不断完善地质资料信息管理机构的设施和功能,从根本上改善地质资料信息服务环境和服务设施。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应从地质资料信息的接收、验收、整理、存储、保管、服务等功能方面考虑所需要的设施和设备需求,保证管理机构能真正地发挥其各项功能。
4.2.2 数据资源建设
数据中心的所有业务均是围绕地质资料数据开展的,数字资源是开展社会化服务的重要基础,是数据中心生存和发展的重要保障,只有具备充足的数据资源,才能有力地促进地质资料数据的社会化服务。因此,应按照统一标准、重点突出、急用先行的原则,加快加强地质数据资源建设,基本完成主要资源的数字化原始积累,规范资源建设、运行管理、维护更新、研究应用和社会化服务体系,搭建现代化的资源存储、管理的软件和硬件支撑环境,建立高素质的管理、业务队伍。
4.2.3 标准化建设
国家地质资料数据中心是我国地质资料与地学数据交流的平台和纽带,缺乏标准化就无法实现资料数据的交换和真正的资源共享,因此,必须加强国家地质资料数据中心、地区地质资料数据分中心(省级)、行业分中心和专业分中心数据交换与共享方面的制度与标准的建设,建立健全相关的政策法规、技术标准和工作规范,实现全国地质资料数据的统一、协调和规范化管理。
4.2.4 资料数据共享平台建设
国家地质资料数据中心是我国地质资料数据社会化服务的窗口,没有共享平台,众多的资料数据将无法通过数据中心向社会提供服务。因此需要从国家层面上进行对各种资料数据进行整合、协调与管理,通过各部门、单位之间的数据资源整合,实现优势互补,变分散、独立、局部的数据资源为完整的、系统的和整体的国家资源,建立共享平台,实现跨部门、跨行业、跨学科、跨地区的数据共享与服务,使数据资源得到增值。在统一标准、统一规范的基础上,通过网络链接各个地质资料数据中心的门户和服务平台,最终形成一个依托公共网的、虚实相结合的多级地质资料数据共享交换网络体系,为全国地质资料数据的网络化管理和公共服务提供支撑,为提供一站式的服务和管理打好基础。
4.2.5 地质资料数据管理理论研究
我国地质资料数据管理已经过五十余年的发展和演变,随着地质工作的发展,特别是现代信息技术在地质工作中的应用,地质资料与数据管理呈现出许多新的特点,需要有新的管理方法和理论来指导。通过管理理论的研究,科学地指导我国地质资料数据管理事业的发展。
Ⅶ 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地质调查中心的单位地址
中国陕西省西安市友谊东路438号
Ⅷ 全国地质资料信息网移动客户端系统功能与实现
郑啸 章浩
(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
摘要 随着硬件设备和无线网络的快速发展,移动互联网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高普及率和使用的便捷性正在逐步改变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和速度。地学作为一个越来越受到重视的学科,除了对传统互联网的强烈依赖,对移动互联网的依赖程度也在逐年递增。全国地质资料信息网手机客户端实现了公开版馆藏资料的查询、浏览、收藏和订购,支持离线数据包使用户即使在野外无网络和手机信号覆盖区依然可以使用。全国地质资料信息网手机客户端拓展了地质资料的服务途径,提高了地质资料利用的便捷性,让用户能够随时随地查阅地质资料信息。
关键词 地质资料 智能设备 移动客户端
0 引言
自2010年以来,个人移动智能终端(包括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硬件设备和无线网络得到了飞速发展,目前主要包括了苹果公司的iPhone、iPad系列、基于谷歌安卓系统以及基于微软Windows Phone系统的智能终端产品。由于移动智能设备具有很好的便携性,移动互联网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高普及率和使用的便捷性正在逐步改变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和速度。全国地质资料馆网站在已有网站和数据基础的支持下,通过移动互联网,推出地质资料手机客户端,实现以在线或离线方式进行资料检索、详情浏览、在线订阅等主要功能,方便用户查询和订购地质资料。
1 全国地质资料信息网移动客户端简介
全国地质资料信息网移动客户端软件是一款运行于个人移动智能终端(如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设备),能够提供一些常用的资料检索、信息查询等功能的软件系统(图1)。目前该客户端的安卓版本和IOS版本均已完成开发并且正式上线。
安卓版本的软件最终发布为可用APK安装包,适配主流安卓设备;IOS版本最终发布可用IPA安装包并且发布到APP store中国区,软件包适配IOS 5.0以后所有版本,适用于iPhone App和iPad APP;安卓版本和IOS版本数据支持本地化、加密,并且提供定时增量更新功能。
客户端采用比较流行的三栏功能区分布(图2),左功能区一般为用户相关功能;右功能区一般放置和系统相关的功能;中间为常规区域,主要用于功能和数据展示。
地质资料查询功能的一大亮点就是在没有任何手机信号和无线网络的条件下依然可以进行资料查询,客户端提供了离线数据更新功能,让用户在没有网络和信号的时候依然可以使用查询,适用于野外或者井下探查的地质工作者。当服务端有新的数据更新时,用户可以先检查是否有新的离线数据存在,如果有新的离线数据,用户可以选择把新增的数据下载到本地使用。用户在后台添加新的资料后,用户可以主动将线上未同步的数据更新到系统内;此外,用户可以收藏感兴趣的资料以方便随后查阅,或者在客户端提交资料订购需求,提交的订购会在后台内由资料馆的管理员处理。软件支持模糊查询,用户可以输入多个以空格分隔的关键词进行查询(图3左),此外,用户还可以进入高级搜索页面;所包含的全部关键性数据都可以作为筛选数据,可供查询的信息包括题名、资料分类、工作程度、日期范围等(图3右)。
图1 全国地质资料信息网移动客户端的主要功能与结构
图2 客户端三栏功能区界面
对于查询结果的呈现如图4左所示,查询结果默认会加载前20个资料,当向下滑动的时候,系统会自动根据滑动条的位置加载新的资料,每次加载20条。当用户在使用网络并且网络非常缓慢或者本地数据查询出现慢查询的时候,最慢时间可能需要5s,超过5s的查询会被当作没有查询到数据而中断。点击标题或者列表中的详细按钮可以进入文档详情页面(图4右),资料详情页面分为标题、功能按钮和详情信息。用户可以选择喜欢的文档进行收藏,或者提交订购需求说明。
图3 客户端查询功能界面
图4 客户端查询结果界面
移动客户端对登录和非登录用户都可以使用查询结果,但是收藏资料和订购资料等相关功能就需要用户登录。用户登录和注册均需要使用手机号码作为唯一凭证,为了更好地为用户服务,用户需实名注册。当用户需要订购资料时默认使用用户注册的手机号码,用户可以输入对资料的订购需求。订购提交到后台后可以由资料馆管理员进行处理。
2 系统实现
全国地质资料信息网移动客户端的实现,要求馆藏资料允许公开的部分可以在客户端内进行查询、浏览、收藏和订购;用户可以注册、登录并且管理自己的账户;数字资料默认使用本地加密数据库并且允许用户在有网络的环境下使用线上最新的数据或者进行软件包内的数据更新;同时,根据移动互联网中客户端软件更新换代极快的特点,系统内置软件更新。基于以上的要求,系统的主要技术目标是:地质资料目录及信息的数字化、移动化、便捷化,随时随地获取资料信息,操作简便。
在客户端的设计上,在UE基础上做了大量的工作,软件采用的主要技术方法有:ASIHttpRequest 网络库,支持断点续传,GCD 高效管理多线程操作,用底层的CATransition实现更好的动画效果,绘制CALayer来实现更精美的自定义UI、Objective-C、Android SDK、断点续传、Block GCD、CATransition和本地SQLite数据源和数据流。用户基本上只需要用手指在屏幕上滑动几下就可以实现查询、订购和收藏等操作;界面简单,基本上无须输入。
后台采用HTML、Css和jQuery制作,服务端采用的主要技术方法有:全文检索和中文自动分词、基于HTTP协议的RESTFUL APIs并且兼容所有移动设备、Memcache缓存和高性能数据库。数据格式简单,后期更新方便。
整体技术架构如图5所示。其中客户端(包括IOS APP和Android APP)都将通过Rest Apis和Servers端进行数据交互,数据和数据传输过程中使用双向加密。
图5 整体技术架构
为了提升用户体验,降低服务器端压力,根据当前数据库更新较少的特点,使用离线数据和增量更新的方式。默认使用离线数据包,离线数据包包含默认的文档数据并且直接打包入客户端,如果本地存在数据包则默认使用本地数据源,否则使用在线数据。同时部署在线的API接口,保证在没有离线数据时客户端仍可用,当前GPRS和3 G网络足够支撑客户端对数据查询的需求。对于可能存在的新数据或者更新数据,可以进行增量更新。离线数据和增量更新通过离线数据引擎实现。
3 结语
当前政务、教育和公益行业,提供Web、APP一体化服务必将成为趋势,全国地质资料信息网移动客户端的实现,是全国地质资料馆在移动互联网的尝试,对地质资料在移动互联网的推广进行了初步探索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果。该系统方便快捷,支持离线数据,在没有网络的情况下依然可以使用,方便用户随时随地查询检索,扩展了全国地质资料馆的服务方式,也增加了全国地质资料馆的用户数量。
鉴于全国地质资料馆首次开展移动客户端服务,开发时间和资源有限,未来本系统将继续改善,以提供更好的服务。
Ⅸ 中国地质调查局的介绍
中国地质调查局为国土资源部直属的副部级事业单位,根据国家国土资源调回查规划,负责答统一部署和组织实施国家基础性、公益性、战略性地质和矿产勘查工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地质基础信息资料,并向社会提供公益性服务。中国地质调查局是地质调查、科学研究和信息服务机构,是拥有专业化地质调查队伍的事业实体,是国家地质基础信息资料等公益性产品的生产者和提供者,是国家基础性、公益性地质调查和战略性矿产勘查工作的统一部署和组织实施者,通过地质调查、地学科技创新和地质资料信息服务,为国家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基础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