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地质图滑坡
Ⅰ 滑坡勘查报告
滑坡勘查的各个阶段都要提交相应的勘查报告(报告内容见上节),整专个勘查工作结束后属,要提交竣工地质报告。竣工地质报告应对调查、可行性论证、设计和施工4个阶段的地质问题进行全面总结,对滑坡防治工程竣工后的地质条件进行现状评价,提交工程实施后滑坡的岩土体结构特征、水文地质条件、物理力学参数、应力状态和变形综合分析等,并评述施工期间的重大地质结论变化及对滑坡的影响。
竣工地质报告的内容包括:前言,滑坡区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滑坡体结构特征,滑动带特征(滑动带的组成物质和滑带土强度c、φ值),施工期间地质条件变化,重大地质问题的发现及结论变化,施工后物理力学参数变化、治理后的滑坡体整体稳定性评价。同时提交补充工程地质勘查报告、原位工程地质试验、室内物理力学试验等附件报告;附图包括滑坡区工程地质图、滑坡轴向工程地质纵断面图、滑坡横断面图、地下水等水位线图、基岩等高线图、整治工程地质断面图和钻孔柱状图、竖井和探硐展示图、滑坡体等厚线图。
Ⅱ 中国1∶万崩塌、滑坡、泥石流灾害图的编制
一、内容概述
(一)成果简介
此次编图工作是在研究总结以往地质大调查成果的基础上,充分认识和掌握我国崩滑流地质灾害的发育分布规律而编制的。1∶400万崩塌、滑坡地质灾害分布图和1∶400万泥石流灾害分布图以崩滑流地质灾害发育现状为基础,反映崩塌、滑坡、泥石流在全国的发育分布规律。
1.东北、华北平原丘陵山地区
崩塌较多,江河沿岸的公路、铁路沿线分布广泛,规模一般为几至几十立方米,危害性大,主要为暴雨诱发。滑坡仅集中在辽宁东部的宽甸、凤城、岫岩、抚顺地区、辽南老帽山一带矿山的采矿弃渣和城市人工边坡。
该区泥石流多沿太行山、北京西山、燕山和长白山、千山带状发育,具群发性,并集中发生在7~8月的汛期,为中小规模的稀性泥石流,以沟源崩塌滑坡触发沟床物质活动而形成的泥石流为主。
2.华南丘陵山地区
以滑坡为主,崩塌次之,泥石流较少,主要分布在浙江西部、福建、赣东北、赣西北、湘西山区、广西西北部和广东北部地区。本区滑坡多以小型、浅层土质(堆积层)滑坡为主,有规模较小、发生频率高、突发性强(主要集中分布在5~6月的梅雨季节和7~9月的台风雷阵雨季节)的特点,以福建、江西两省最为发育。
该地区泥石流呈零星发育,其触发因素多受台风带来的强降雨影响。
3.秦巴-西南山地高原区
本区的崩塌、滑坡比较集中分布在川西北龙门山地区、川滇南北向条带、秦巴山地、三峡两岸和黔西南山区。以中小型的崩塌滑坡为主,由南向北岩质崩塌、滑坡逐渐增多,巨型、大型的崩塌滑坡较多。本区是我国突发性地质灾害最为发育的地区,在地震活动带,由地震触发的崩塌、滑坡非常多,形成的规模较大。
本区的泥石流主要集中分布在秦巴山地,是我国泥石流的主要发育地区之一。秦巴山地包括秦岭、大巴山、龙门山、邛崃山南段、鄂西北的武当山、荆山,主要是暴雨诱发,且多为水石流。固体物质除少许黏性土外,主要由粗颗粒的砂砾和块石组成(砾石和块石约占80%以上),其主要来源为基岩崩塌、滑坡所堆积的碎屑物质。
4.黄土高原-山西盆地区
黄土高原是我国崩塌、滑坡最为发育的地区之一。其特点是类型多样、形成条件比较复杂。崩塌、滑坡除在吕梁山以东有较少分布外,其余地区广泛分布,最为严重的地区为晋陕蒙三角地带和白于山黄土山地、六盘山以东的晋陕黄河峡谷段,以及六盘山以西的龙喜、青东黄河、湟水谷地黄土山地、陇南渭河沿岸山地。主要由暴雨激发形成,由地震诱发的滑坡大都分布在六盘水以西地区。
黄土高原地表切割破碎,松散堆积物十分丰富,以黏性泥流居多。
5.西北山地盆地高原区
崩塌、滑坡集中分布在新疆西部阿尔泰山和天山伊犁谷地、阿拉善高原、阴山低中山区、鄂尔多斯低中山区,黄土丘陵区零星分布。本区崩塌的类型有岩质崩塌和黄土崩塌两种类型。岩质崩塌基本以小型为主,主要分布在新疆的阿尔泰山、天山地区、鄂尔多斯高原以及周边地区公路两侧、采石场。黄土崩塌主要分布在鄂尔多斯高原的黄土丘陵区和天山地区的低山丘陵区以及天山伊犁谷地。
由于降水量极为贫乏,致使该地区泥石流发育较少,仅零星分布在新疆天山山地。
6.青藏高原区
崩塌、滑坡集中分布在横断山区、藏南喜马拉雅山、藏东三江、川西高山峡谷区。崩塌以小型、岩质崩塌为主,滑坡以浅层、小型堆积层滑坡为主。由于现代冰川和古冰川的强烈作用,以冻融、冰劈作用为主的物理风化盛行,是崩塌发育的主要原因。
青藏高原泥石流分布规律为国内其他省区所少见。高原的隆升是控制区内泥石流形成和分布的关键,区内泥石流类型多样。藏南降水集中且多阵雨,是雨水泥石流分布地区;藏西北年降雨量不到200mm,主要是冻融泥石流分布地区;受到季风影响的念青唐古拉山东段和西昆仑山的两大冰川作用的中心以及喜马拉雅等现代冰川分布地区,多有冰川型泥石流发育;而在念青唐古拉山海洋性冰川分布地区,以冰川消融类型泥石流为主,包括冰崩、雪崩泥石流;其他山区多为亚大陆性冰川分布地区,以冰湖溃决泥石流为代表。
(二)基本原理
1.正确反映崩滑流地质灾害的特征及区域分布规律以及与地质环境条件的关系
我国崩塌、滑坡、泥石流灾害的分布与环境地质背景密切相关,并呈现明显的地域分布特点。在西南地区因地震等级高,特别是在新构造运动发育的地段,分布着大型的岩质滑坡和堆积层滑坡。福建山区花岗岩风化层较厚,残坡积土滑坡发育。目前,我国崩塌、滑坡主要是由于暴雨激发所致,泥石流与气候的关系比滑坡、崩塌更为密切,多发生在6~8月,当降雨强度达到相应的临界值时,就会导致泥石流爆发,而东南沿海的泥石流多由于风暴潮引发,呈现群发的特点。就地形地貌而言,我国崩塌、滑坡主要发生在地形第一台阶与第二台阶、第二台阶与第三台阶的过渡地带,此处构造与裂隙发育,岩石破碎,崩塌滑坡发育,为泥石流形成创造了极好的地形条件和物质条件。
2.充分反映最新的研究成果及调查资料,表现目前我国崩滑流地质灾害的危害状况
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图件的编制目的,主要是为了经济建设规划和减灾防灾所用。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以及各个地方政府在地质灾害的调查方面在不同时期都投入了相应的调查研究工作,也形成了大量不同区域、不同时期、不同详细程度以及不同内容的调查资料和不同表现形式的成果资料。
首先充分搜集资料,在保证资料全面性的基础上,在编图资料的遴选过程中,尽量选择那些代表性强、与当前国家经济建设和人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最新资料,例如近几年完成的全国1∶50万环境地质调查以及正在开展的 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以保证图件的时效性和针对性。
3.充分考虑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需要,为有关部门提供可靠实用的信息
一方面,图件所反映的内容对城镇规划、工程建设、减灾防灾具有鲜明的针对性、可利用性,另一方面,不仅地学专业工作者能够使用这些图件,而且非地学专业的规划工程师和政府官员也能对其中的决策性要素、评价指标和结论有明晰的认识、准确的理解、全面的把握和有效的使用。为此,编制图件时,首先是深刻理解规划设计和决策的需要,其次是使用简明、易懂的图式和文字说明,摒弃过于专业化术语、冗长的文字论述和复杂的图面,以达到信息沟通的效果。
4.在对现有地质灾害现状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发展趋势的概略预测
地质灾害随着地质环境的演化以及人类的经济活动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着,从时间跨度上圈定崩滑流灾害多发区对于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三)技术特点
1)收集了地质大调查开展以来我国崩滑流的调查成果,总结了规律,反映了我国现阶段崩滑流地质灾害的特征及区域分布规律。
a.用崩滑流地质灾害的规模、物质组成、主要诱发因素、所造成的经济损失等级来反映我国六大环境地质分区(东北、华北平原丘陵山地区,华南丘陵山地区,秦巴 西南山地高原区,黄土高原 山西盆地区,西北山地盆地高原区,青藏高原区)的地质灾害的发育规律与特点。
b.收集了最新地质环境背景资料包括地形地貌、新构造运动、岩土体的工程地质图、大地板块构造图、降雨量以及人类工程经济活动强度等,作为本次编图的地质背景图层,以反映我国六大环境地质区内的崩滑流地质灾害与各区地质环境条件的关系。
2)此次编图利用计算机技术,运用MAPGIS软件进行图件编制,同时建立了编图图形库。
a.数据库的建设:搜集现有的各类地质灾害数据库及国家及地质行业有关数据库的标准与规范,并比较各类数据库的优缺点,参照现有崩塌、滑坡、泥石流灾害数据库格式标准建设(或整合)满足编图需要的数据库。
b.编图资料的入库:将甄别筛选分类、验证核实的资料录入数据库。
(四)技术指标
本次编制的崩滑流地质灾害图以地形地貌、岩性特征、大地构造、活动断裂、地震5项指标来反映孕育崩滑流地质灾害的地质环境背景条件,用人口密度、年均降雨量反映人类活动强度和气候特征在区域上与崩滑流的关联度,选取地质灾害点时,不仅反映了区域上崩滑流地质灾害的规模、物质组成、主要诱发因素,同时也对造成的经济损失进行了评估。
二、应用范围及应用实例
该项成果将会在全国及地区地质灾害的宏观规划及工作部署中作为基础的地质依据使用。
三、推广转化方式
本项成果以会议交流和印刷的方式进行成果转化,成果已发往国土资源部及相关部门以及全国地质环境监测总站。
技术依托单位: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
联系人:王祎萍
通讯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大慧寺20号
邮政编码:100081
联系电话:010-62177430
电子邮件:[email protected]
Ⅲ 地质上滑坡和崩塌图里面怎么表示
编制本图时,在广泛收集、充分分析资料的基础上,有选择地标绘了专400余个有代表意义的、属典型的滑坡、崩塌点。选点的基本原则是:规模(以滑动土石的体积计)在10万立方米以上,经济损失较重,人员伤亡较多者。在铁路沿线,考虑到铁路滑坡、崩塌造成的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都比较大;在东南部地区,考虑到人口密度大,人类工程经济活动强度高,往往规模不大的滑坡、崩塌也会带来严重的后果,因此,都适当放宽了规模界线。
Ⅳ 工程地质当中泥石流和滑坡的区别
滑坡是斜坡受到破坏,产生滑动面,土体整体在力(主要是重力)是作用下向下运动
泥石流是发生在山间河谷或坡面上,松散堆积物在水动力作用下向下冲击
Ⅳ 施工阶段滑坡勘查要点
1.施工阶段勘查的一般规定
1)施工阶段勘查包括防治工程施工期间,开挖和钻探所揭示的地质露头的地质编录、重大地质结论变化的补充勘探和竣工后的地形地质状况测绘,编制施工前后地质变化对比图,并对其作出评价结论。
2)施工阶段勘查应采用信息反馈法,结合防治工程实施,及时编录分析地质资料,将重大地质结论变化及时通知业主,情况紧急时应及时通知施工和设计单位,采取必要的防范措施。
3)施工阶段勘查应针对现场地质情况,及时提出改进施工方法的意见和处理措施,保障防治工程的施工适应实际工程地质条件。
2.施工阶段的开挖露头测绘和钻孔勘探要点
1)施工地质工作方法应采用观察、素描、实测、摄影、录像等手段编录和测绘施工揭露的地质现象,对滑坡体、滑床、滑动带、软弱岩层、破碎带及软弱结构面宜进行复核性岩土物理力学性质试验,可进行必要的变形监测或地下水观测。
2)根据施工设计图开挖最终形成的地质露头,应在工程实施前进行工程地质测绘,提交剖面图、平面图、断面图或展示图,并进行照(摄)像。
3)开挖过程中揭露的滑带土、擦痕等典型滑坡地质形迹应及时加以编录、照(摄)像、留样。
4)抗滑桩开挖的探井,在开挖中应及时进行工程地质编录、照(摄)像,特别应注意主滑带和滑坡体内各种软弱带。在主剖面线的探井内采取主滑带和软弱带原状样,进行抗剪强度试验,复核或校正原地质报告的结论。
5)对于一级防治工程,宜抽取锚杆(索)钻孔总数的5%,且不宜少于3孔,采用物探等手段,结合钻进判断滑动带位置和进行岩土体质量划分。
6)锚杆(索)钻孔和抗滑桩竖井等探测的滑动带位置与原地质资料误差较大时,应及时修正滑坡地质剖面图和工程布置图,并指导工程设计变更。
7)在实施喷锚网工程和砌石工程前,应进行地质露头工程地质测绘,并进行照(摄)像。
8)采用注浆等方法改性加固滑坡体后,应沿主勘探线进行钻探取样,提供改性后的滑坡体物理力学参数。
9)对于回填形成的堆积体,应沿主勘探线进行钻探取样,提供物理力学参数。
3.施工阶段的监测要点
1)在设计阶段监测基础上,针对防治工程,增设监测网点,掌握滑坡体变形破坏过程和施工效果。
2)应沿主滑方向监测钻孔地下水位和孔隙水压力变化,对地下排水工程应增加辅助剖面地下水变化监测,提供排水效果数据。
3)应采用测力计和多点位移计等进行预应力锚索监测,掌握预应力施加期间和施加后滑坡体的变形过程。监测点数不少于锚索总数的5%,且不少于2处。
4)应采用压力盒等测定抗滑桩工程实施后滑坡体的推力变化。压力盒主要沿滑坡主滑方向布设。
4.施工阶段的补充地质勘查要点
1)施工期间发现滑坡重大地质结论变化,应补充工程地质勘查,提交补充工程地质勘查报告。重大地质结论变化包括:局部滑坡体变形加剧或滑动,滑坡岩土体结构与原报告差异大,滑动面埋深与原报告相差达20%以上等。
2)补充工程地质勘查主要针对变化区进行,采用工程地质测绘、物探、山地工程等查明地质体的空间形态、物质组成、结构特征、成因和稳定性,地下水存在状态与运动形式、岩土体的物理力学性质;应评估由于变化对滑坡整体稳定和局部稳定的影响。
3)勘查方法、工作量和进度应根据地质问题的复杂性、施工图设计阶段查明深度和场地条件等因素确定。应利用各种施工开挖工作面观察和搜集地质情况。
4)当滑坡出现重大地质结论变化时,应进行弱面抗剪强度校核,重新进行整体稳定性评价和推力计算。对工程的设计方案和施工方案的变更提出建议。
5)补充工程地质勘查报告应根据工程实际存在的地质问题有针对性确定,内容包括:前言,施工情况及问题经过,新发现的滑坡体结构特征、滑动带特征,滑坡变形破坏特征,变化区滑坡体稳定性评价和推力分析,以及滑坡整体稳定性评价,滑坡防治工程方案变更或补充设计建议等。
6)补充工程地质勘查报告附件包括:平面图、剖面图、钻孔柱状图、探井和探硐展示图,以及地球物理勘查报告、岩土体物理力学测试报告、地下水动态监测报告、滑坡变形监测报告等原始材料。
Ⅵ 设计阶段滑坡勘查要点
1.设计阶段勘查一般规定
1)设计阶段包括初步设计和设计施工两阶段,合称为设计阶段。
2)设计阶段勘查应结合防治工程部署,充分利用可行性论证阶段的初步勘查成果,进行重点勘查。
3)重点查明滑坡岩土体结构、空间几何特征和体积、水文地质条件,提供工程设计需用的岩土体物理力学参数,进行稳定性评价和推力计算,满足工程设计图的地质要求。
2.设计阶段工程地质测绘要点
1)根据可行性论证推荐的防治方案,开展工程部署区大比例尺测绘。
2)地面排水工程测绘应沿排水沟工程轴线追索进行,内容包括:地形、坡度、岩土体结构。以纵剖面图测绘为主,比例尺宜为1∶100~1∶500,并在沿线不同单元处测绘横剖面图。地下排水工程的测绘应沿廊道工程轴线追索进行,结合钻探、井探、物探等,测绘纵剖面图,比例尺宜为1∶100~1∶500,对廊道口应提交进硐工程地质立体图,比例尺宜为1∶20~1∶100。
3)抗滑桩和锚固工程的测绘沿工程布置轴线进行,内容包括地形、坡度、岩土体结构的测绘。结合钻探、井探、物探等,提交沿工程布置方向的地质剖面图,比例尺宜为1∶200~1∶500。
4)挡墙工程的测绘应沿工程布置轴线进行,包括地形、坡度、滑坡体结构;滑动带的测绘,比例尺宜为1∶250~1∶1000,并提交工程区纵向的工程地质剖面图,比例尺宜为1∶50~1∶100。
5)刷方减载和回填压脚工程的测绘应提供工程区纵、横剖面图,包括地形、坡度、岩土体结构等,剖面间距20~100m,并对不同的单元或转折地段应有剖面控制,比例尺宜为1∶50~1∶500。
3.设计阶段勘探与测试要点
应结合地质条件和防治工程方案,对初步勘查阶段的勘探线进行加密勘查,勘探点线间距布置要求见表4-6。纵向主勘探线勘探点间距宜加密为40~60m,并对纵向辅助勘探线适度加密,勘探点间距宜为80~120m。横向勘探线重点布置在工程实施部位,勘探点间距宜为40~120m。
表4-6 勘探点线布置要求
4.设计阶段监测要点
1)对稳定性差,或施工期间扰动大的滑坡应进行监测。
2)对危害程度为一级的滑坡,应进行包括地表变形、裂缝、深部位移、地下水位、孔隙水压力变化的立体监测,监控滑坡整体变形。
3)对危害程度为二、三级的滑坡,应进行以地表变形、裂缝和地下水位变化为主的监测,监控滑坡沿主滑方向的变形。
4)变形监测以地表位移监测为主,深部位移监测为辅。地表位移监测包括:①绝对位移监测,监测滑坡体表层的三维(X、Y、Z)位移量、位移方向与位移速率;②相对位移监测,监测滑坡体重点变形部位、周边裂缝、崩滑带等两点之间的相对位移量,包括张开、闭合、错动、抬升、下沉等;③地表倾斜监测,测定监测点的地面角度变化,得到地表倾斜变形的特征与趋势。
5)地下深部变形监测包括利用钻孔测定不同深度的变形特征,以及在探硐内对裂缝、滑动带或特征地层位移的监测。
6)地表水监测可包括与滑坡体形成和活动有关的地表水水位、流量、入渗率、含水量等动态变化,以及地表水冲蚀情况和冲蚀作用对滑坡体的影响。
7)地下水监测宜包括钻孔、井、硐、坑等地下水的水位、水压、水量、水温、水质等动态变化。
8)可在地表或地下(钻孔、平斜硐内)埋设地应力计,测量滑坡体内地应力状态及其变化。应划分拉力区、压力区,并分析压力变化,用以推断岩体变形及应力状态。
9)应充分利用钻孔、探井、探槽布设监测点,并可用于施工阶段监测。根据工程地质情况,在滑坡范围内,沿滑坡纵横轴线分别布置2~3条监测断面,每条断面监测点不少于3个。
10)监测工作应根据勘查情况,及时调整监测网的布置,主要监测点可用作施工阶段监测。
11)监测周期分为正常监测周期和特殊监测周期。正常监测周期为3天,特殊监测周期必须加密,其测次视具体情况而定。
5.设计阶段勘查报告要点和附件
1)设计阶段滑坡勘查报告应包括:序言、滑坡区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滑坡体结构特征、滑动带特征、滑坡变形破坏及稳定性评价、推力分析等,并提供岩土体物理力学试验、原位岩土力学试验、设计参数试验、地下水动态监测、滑坡变形监测等原始报告和附件。
2)结合滑坡防治工程,应专门提交供设计图使用的工程地质图册,并以纸质和电子文档形式提交,包括:各防治单元的剖面图、立体图、剖面图、钻孔柱状图、探井和探硐展示图及综合工程地质图等图件。
Ⅶ 滑坡与地质构造
如图2⁃3、图3⁃20所示,本区分布的27条长度大于5km的断裂及更多的小断裂中的许多条成为滑坡的边界。断裂使完整的岩层被多条裂隙切割,使被割裂的部分斜坡与山体分离。断层破碎带还有利于地表水向坡体内渗透,从而利于滑动面发育及滑坡运动,所以断裂构造活动是形成滑坡的重要因素。但断裂构造不是滑坡发育的控制性因素,如图2⁃3所示,在本区的北部,同样分布较多的断裂带,同样有强烈的构造活动,但却很少有滑坡发育,如本区北部的J2n2地层,分布面积达607.97km2,占全区的22.27%,其中分布14条断裂,但其中的滑坡只有9.25km2,只占该地层的1.52%。
本区地壳强烈抬升的新构造运动,使流水对沟谷的切蚀和侧蚀更加剧烈,从提供有效临空面和触发滑坡活动两方面均有利于滑坡发育。
Ⅷ 举例说明工程地质学应用的领域 简述滑坡的主要影响因素
2、简述滑坡的主要影来响因素。(自30分)
答:滑坡是斜坡上土体 、岩体或其他碎屑堆积物沿一定的滑动面作整体下滑的现象。
影响滑坡的主要因素:
1.岩性:松散堆积层的滑坡主要和粘土有关。基岩滑坡主要与遇水容易软化的岩石有关;
2.构造:滑坡与构造的关系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与软弱结构面的关系,不论是松散堆积层还是基岩,滑动面常常发生在顺坡的层面、节理面、不整和接触面、断面层(带)及劈理页理面上;二是与上部透水层和下部不透水层的构成特征有关。
3.地貌:滑坡与地貌的关系主要是通过临空面、坡度和坡地基部收冲刷来体现的。
4.气候:气候主要是通过降雨和温度对滑坡产生影响。
5.地下水:绝大多数滑坡都是沿饱含地下水的岩体软弱面发生的。
6.地震:地震可通过松动斜坡岩土体结构、造成破裂面和引起弱面错位等多种方式,降低斜坡的稳定性。另外,地震作用力突然施加还会对斜坡的破坏产生触发效应。
7.人为因素:人工切坡过陡、用大爆破方法施工等人为因素促使滑坡发生。为了了解滑坡的稳定性,要查明滑坡形态、范围、结构特征等。
Ⅸ 滑坡勘查资料整理内容
1.滑坡调查资料整理
滑坡调查资料的整理内容包括:滑坡区地形地貌特征、地质构造特征资料的整理,滑坡边界特征、表部特征、内部特征与变形活动特征资料的整理,滑坡周边地区人类工程经济活动资料的整理,滑坡类型、形态与规模、运动形式、形成年代和稳定程度资料的整理,地下水性质、入渗情况及产流条件资料的整理和滑坡影响范围、承灾体的易损性及滑坡的危险性资料的整理。
2.可行性论证阶段勘查资料的整理
可行性论证阶段勘查资料的整理内容包括以下部分。
(1)调查资料
工作区地貌单元的成因形态类型、地层层序、地质时代、成因类型,特别是易滑地层的分布与岩性特征和接触关系,可能形成滑动带的标志性岩层、区域断裂活动性、活动强度和特征,区域地应力、地震活动、地震加速度或基本烈度和区域新构造运动、现今构造活动、主要活动断裂规模、性质、方向、活动强度和特征及其地貌地质证据,活动断裂与滑坡的关系、构造结构面、原生结构面和风化卸荷结构面的产状、形态、规模、性质、密度及其相互切割关系,各种结构面与边坡的几何关系及其对滑坡稳定性的影响,岩体产状、结构和工程地质性质,工程岩组类型及其与滑坡灾害的关系,软弱夹层和易滑岩组,以及社会经济活动,包括:城市、村镇、乡村、经济开放区、工矿区、自然保护区的经济发展规模、趋势及其与滑坡灾害的关系,水文气象资料,多年平均降雨量、最大降雨量、暴雨及降雨季节,勘查区沟谷最大流量、气温等资料。
(2)工程地质测绘资料
地形地貌测绘(包括地形图、地貌图)、岩(土)工程地质结构特征测绘、滑坡裂缝测绘、滑坡体上植被类型(草、灌、乔等)及持水性,马刀树和醉汉林分布部位,池塘与稻田分布及水体特征、坡耕地、果园分布及灌渠、滑坡区人类工程活动和地表水入渗情况、产流条件、径流强度、冲刷作用,以及地表水的流通情况、灌溉、库水位及升降、入渗试验等。
(3)勘探与测试资料
地质结构、滑动面的位置、展布形状、数目和滑带岩土性质,采取岩土试样、勘探线点布置,钻探和轻型山地工程资料,地下水基本特征,包括:地下水的类型、含水层厚度、分布、类型、富水性、渗透性、地下水位变化趋势、地下水流向、流速、流量及其承压性质,主要隔水层的岩性、厚度和分布,地下水化学特征,泉点、地下水溢出带、斜坡潮湿带、斜墟两湿带等分布及动态状况、地下水位动态观测,地下水的流向、径流和排泄条件、地下水渗透性等测试资料、物探资料和施工条件调查资料。
(4)监测资料
监测方法及布网、滑坡变形特征、地面变形和位错、地下水位监测、地表水监测、监测网布置平面图、位移矢量图、位移和显著地质环境动态的关系曲线图等。
(5)图件整理
平面图、剖面图、专题图、地球物理勘探报告、钻孔柱状图、竖井和探硐展示图、滑坡体等厚线图、地下水等水位线图、岩土体物理力学测试报告、地下水动态监测报告、滑坡变形监测报告等原始附件。
3.设计阶段勘查资料的整理
设计阶段勘查资料的整理内容包括以下部分。
(1)工程地质测绘资料
工程地质测绘布置、地面排水工程测绘(地形、坡度、岩土体结构)、抗滑桩和锚固工程测绘、挡墙工程测绘、滑动带测绘、刷方减载和回填压脚工程测绘、廊道口进硐工程地质立体图和工程区纵、横剖面图等。
(2)勘探与测试资料
勘探点线的布置、钻探和轻型山地工程资料、现场拉拔试验资料、现场注浆试验资料、物探资料等。
(3)监测资料
监测网点布置、地表变形(绝对位移、相对位移、地表倾斜)、裂缝、深部位移、地下水位、孔隙水压力变化、地表水水位、流量、入渗率、含水量、地应力的资料。
(4)图件整理
供设计图使用的工程地质图册,并以纸质和电子文档形式提交,包括各防治单元的剖面图、立体图、钻孔柱状图、探井和探硐展示图及综合工程地质图等图件。
4.施工阶段勘查资料整理
施工阶段勘查资料整理内容包括以下部分。
(1)开挖露头测绘和钻孔勘探资料
工程布置,素描、实测、摄影、录像资料,滑坡体、滑床、滑动带、软弱岩层、破碎带及软弱结构面岩土物理力学性质试验资料,滑带土、擦痕等地质形迹资料,抗滑桩锚杆(索)钻孔及主滑带抗剪强度试验资料,物探资料,喷锚网工程和砌石工程前地质露头工程地质测绘资料等。
(2)监测资料
增设监测网点布置,滑坡体变形破坏过程和施工效果资料,钻孔地下水位、孔隙水压力变化、排水效果数据资料,测力计和多点位移计等进行预应力锚索监测资料,压力盒等测定抗滑桩工程实施后滑坡体的推力变化资料等。
(3)补充地质勘查资料
补充工程地质勘查论据资料,补充工程地质勘查布置设计资料,补充工程地质勘查实施资料,弱面抗剪强度校核,重新进行的整体稳定性评价和推力计算资料;对工程的设计方案和施工方案的变更建议资料等。
(4)图件整理
平面图、剖面图、钻孔柱状图、探井和探硐展示图;地球物理勘查报告、岩土体物理力学测试报告、地下水动态监测报告、滑坡变形监测报告资料等。
Ⅹ 地理:滑坡和泥石流有什么区别在等高线图上怎么判断
泥石流主要发生抄在地质不良袭、地形陡峻的山区。一般来说,形成泥石流有三个条件:一是有较集中的不稳定的松散土石物质;二是有突发而急骤的水流;三是有宜于汇水和较陡的地形
滑坡:只有处于一定的地貌部位,具备一定坡度的斜坡,才可能发生滑坡。一般江、河、湖(水库)、海、沟的斜坡,前缘开阔的山坡、铁路、公路和工程建筑物的边坡等都是易发生滑坡的地貌部位。坡度大于10度,小于45度,下陡中缓上陡、上部成环状的坡形是产生滑坡的有利地形。 根据以上原因可以判断:在斜坡的等高线中,数值较小和较大的地方的等高线密集而数值居中的等高线较稀疏,且上部等高线成环状的坡形是产生滑坡的有利地形,而一般等高线都较为密集的坡形有形成泥石流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