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质科学院住宅
① 中国地质科学院和中国科学院的关系
中国地质科复学院 是国土资源部属地制质科研事业单位,成立于1956年,1999年重组,目前已成为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非营利科研机构。从事地质科学研究、开展知识创新、技术创新,承担公益性、基础性地质工作和战略性矿产资源勘查评价工作的事业单位,从事基础地质、矿产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岩溶地质、勘查地球物理、勘查地球化学、岩矿测试技术、勘查技术、矿产综合利用技术的科学调查研究及有关开发研究。其主要任务是:围绕国家发展战略目标、国土资源部工作职能和国际科技前沿,从事相应的前沿性、基础性和战略性研究及重大关键技术研究,承担全国性及跨区域的基础地质研究,开展矿产资源、地下水资源、地质环境与地质灾害研究及相关的基础性工作,实现地质科学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取得高水平的创新成果;
②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
地质力学研究所新办公大楼
截至2013年底,全所在职职工187人,其中有博士学位的87人,研究员(含教授级高工)45人,副研究员(含高级工程师、高级会计师)43人。内设8个专业研究室、5个职能处室和2个公益服务部门。
2013年在研项目172项,总经费1.38亿元。其中科技部项目/课题(973、科技支撑、科技基础性专项)8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4项;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项目12项;其他部委项目7项,地调项目48项。出版专著8部;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166篇,包括SCI收录论文45篇(英文SCI论文32篇),EI收录论文37篇。“在断层作用下斜坡体稳定性模拟试验装置及其方法”和“使用深埋隧道围岩稳定性物理仿真模拟试验装置的测试方法”分别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深埋隧道围岩稳定性监测模拟试验装置”获得实用新型专利。获得国土资源科学技术二等奖2项,中国地质调查成果一等奖1项,中国地质学会2013年度十大地质科技进展1项,中国地质科学院2013年度十大科技进展1项。
领导班子由5人组成,所长龙长兴,党委书记、副所长、纪委书记徐龙强,副所长赵越,副所长侯春堂,副所长马寅生。
所长龙长兴(中),党委书记、副所长、纪委书记徐龙强(右二),副所长赵越(左二),副所长侯春堂(右一),副所长马寅生(左一)
年度重要科研成果
东南极西福尔丘陵麻粒岩化基性岩墙群的时代、变质过程及构造意义。揭示了所有基性岩脉都经历了不均匀的麻粒岩化,其峰期变质条件达800~870℃、9.1~9.7kb(千巴),麻粒岩化的时代为格林维尔期(960~940Ma),并在泛非期经历了叠加改造。据此推测,西福尔陆块与内皮尔杂岩、赖于尔群和兰伯特地体等太古宙陆块相似,也卷入到导致印度克拉通与东南极汇聚的雷纳碰撞造山作用过程。这项研究对揭示东南极大陆格林维尔期的构造演化及超大陆重建具有重要的意义。
西福尔丘陵镁铁质麻粒岩(围岩,样品VHC67)的矿物共生关系
首都圈地区关键构造部位深孔地应力测量监测与地质安全评价。通过首都圈地区原位现今地应力绝对测量与实时监测和GPS测量结果研究,认为首都圈地区在日本大地震之前现代构造应力场、日本大地震之后张性效应调整期和调整期之后现今构造应力场最大水平主压应力优势方位分别为NEE方向、NNW方向和NEE方向,并且随着这种张性效应调整周期的结束后时间的发展,水平主应力在测量深度范围逐步起主导作用;在调整过程中,表现出区域现今构造应力作用方式和构造应力场转换,并可能伴随重大地质事件的发生。
首都圈地区关键构造和深孔地应力监测分布图
活动构造带大型滑坡形成机理研究。提出区域性活动断裂的交汇区是产生大型—巨型滑坡的有利构造部位,总结了其地质灾害效应的5种表现形式,提出地震滑坡形成演化5个阶段和成灾地质模式,对于地质灾害早期识别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地震—滑坡—泥石流灾害链演化过程
新疆乌拉根铅锌矿油气还原成矿作用研究。提出了乌拉根铅锌矿油气还原成矿作用的成因模式:富含Pb、Zn等成矿物质的盆地流体,流经原生氧化态、渗透性良好的砂砾岩时,由于油气的还原作用,铅锌等成矿物质在还原过程中发生沉淀作用,进而富集成矿。
中国中东部构造体系控油作用研究。首次系统划分了松辽地区构造体系类型(纬向构造体系、华夏构造体系、新华夏构造体系、经向构造体系、山字型构造体系);恢复了构造体系控制下的古生代以来松辽原型盆地类型(寒武—奥陶纪:裂陷—克拉通盆地;志留—泥盆纪:类克拉通盆地;石炭—二叠纪:克拉通内坳陷盆地;中新生代:断—坳陷盆地)。
松辽盆地及邻构造体系图
③ 中国地质科学院院部
中国地质科学院院部设有办公室、科学技术处、地质调查处、实验管理处(国土资源部重点实验室和野外科学观测研究基地办公室)、经济管理处、国际合作处、组织人事处(安全生产处)、计划财务处、党群工作处、监察审计处、基建处(基地办)、研究生部等12个职能处室,信息中心、京区离退休职工管理中心、京区后勤服务中心等3个中心,国家地质公园网络中心、深部探测研究中心、青藏高原研究室等3个业务部门。
截至2013年底,院部职工总数433人,包括在职173人,离退休260人;在职职工中具有本科以上学历108人,研究生学历53人;在职职工中专业技术人员78人,其中院士2人,研究员及教授级高工9人,副研究员及高级工程师24人,中级职称19人,初级职称23人;博士17人、硕士22人、本科27人,大专及以下12人。
年度重要科技成果
深部专项工作部署图
深部探测技术与实验研究专项取得一系列成果。建立了全国地球化学基准网。完成了青藏高原、华南—中央造山带、华北和东北等多条超长深地震反射与折射剖面联合探测、宽频带地震与大地电磁剖面观测,其中深地震反射剖面约6160千米。在我国东部长江中下游和南岭成矿带开展的矿集区立体探测卓有成效;揭示了长江中下游和南岭成矿带深部成矿的动力学背景。部署了罗布莎、金川、南岭、庐枞和铜陵矿集区以及腾冲火山地热构造带等12口大陆科学钻探实验与异常验证钻孔,累计进尺超过20000米,单孔最深达到3008米;在西藏罗布莎等地发现系列深部地幔物质,在南岭于都—赣县和安徽庐枞矿集区发现深部厚大矿体、矿化异常和重要矿化线索,证实了南岭“五层楼+地下室”成矿模式。专项开展了青藏高原东南缘和华北地区的地应力监测网建设。探测成果有效揭示了我国大陆地壳的复杂结构,全面提升了大陆地壳演化与深部动力学机制的认识。成功研制了我国首台“地壳一号”万米超深科学钻探钻机以及地面电磁探测(SEP)系统、无缆自定位地震勘探系统等深部探测关键仪器装备与软硬件系统。实现了技术创新与重大科学发现的并举,适应我国地质地貌条件和岩石圈结构特征,初步形成了针对不同层次、不同尺度、不同精度深部探测问题的技术方法体系,建立了一系列探测试验基地,为组织实施我国地壳探测工程奠定了坚实基础。
庐枞矿集区反射地震偏移剖面的初步解释与三维可视化显示
SinoProbe专项2008-2013年完成的主要深地震反射剖面和大陆科学钻探钻孔位置示意图
美国LRO月表影像图(30m/pixel)
美国LOLA数据建立1/16度的月球地形图
月球重点地区地质结构研究及探月新技术开发研究进展。(1)制作了嫦娥二号CCD影像(50m/pixel)、Clementine UVVIS影像(200m/pixel)、美国LRO月表DEM影像(30m/pixel)各一幅。(2)利用美国LOLA数据绘制1/16度的月球地形图1张。(3)参加美国44届月球与行星科学大会,提交会议报告1篇,宣传总结我院在《New Views of the Moon》一书在美国矿物协会授权翻译和出版后(《月球新观》),该书对中国行星科学所带来的深远影响,得到了该书主编的大力支持和赞赏。
④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怎么样
简介: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成立于1956年,地处北京市,是国家公益性专地质科研机构。属由地质学家李四光创立,曾称地质部地质力学研究室、地质矿产部地质力学研究所,2000年更名为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 研究所主要从事基础地质、地应力与地壳稳定性、矿产与能源地质、第四纪地质与环境、地质灾害、新构造与活动构造、极地地质等领域的调查与研究。 根据2018年1月该机构官网信息,研究所有有国土资源部科研平台5个,地质调查局科研平台2个,地质科学院科研平台2个,研究所下辖实验室9个;有学术学科一级博士学位授权点2个,学术学科二级博士学位授权点6个;学术学科一级硕士学位授权点3个,学术学科二级硕士学位授权点6个;在站博士后17人,在读博士研究生34人、硕士研究生42人。
⑤ 中国地质科学院怎么样
还是可以的,副部级事业单位。
中国地质科学院是国土资源部属回地质科研事业单位,成答立于1956年,1999年重组,成为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非营利科研机构。目前,该院由院机关和7个研究所(地质研究所、矿产资源研究所、地质力学研究所、国家地质实验测试中心、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研究所、岩溶地质研究所)组成。
⑥ 中国地质科学院有住房补贴吗
上学的话没有,工作的话有
⑦ 中国地质科学院的简介
中国地质科学院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直接领导的中国地质科学技术综合研究与支撑机构。其前身是1956年成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部的几个研究所。1959年成立,称地质部地质科学研究院,1975年改称现名。首任院长是著名古生物学家许杰,第2任院长邹家尤,第3任到第7任院长分别为著名区域地质学家李廷栋院士、著名矿床学家陈毓川院士、和赵逊、张彦英、孟宪来等,我国著名构造地质学家黄汲清先生曾任名誉院长。现任领导:党委书记兼副院长王小烈、副院长朱立新、董树文、王瑞江。
中国地质科学院主要从事基础地质、矿产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岩溶地质、勘查地球物理、勘查地球化学、岩矿测试技术、勘查技术、矿产综合利用技术的科学调查研究及有关开发研究工作。
中国地质科学院下属7个研究所和几十个技术先进的实验室,拥有各类仪器设备万余台。现有职工2300多人,其中各类专业人员1400余人。其中,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17人,研究员201人,副研究员739人,博士180人,硕士192人。
中国地质科学院建院以来,已完成数千项科研任务,提交了一大批具有高科技水平、明显社会效益的重要科技成果,获得了为数可观的国家级及省部级奖项。
中国地质科学院与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有关机构建立了交流与合作关系,实施了数百项合作项目。
在科技体制改革中,中国地质科学院被国家确定为 进入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社会公益类科研机构。
⑧ 中国地质科学院怎么样
中国地质科学院,本省范围内,当前企业的注册资本属于一般。
通过网络企业信用查看中国地质科学院更多信息和资讯。
⑨ 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怎么样
简介:中国地质科来学院矿产自资源研究所成立于1956年,地处北京市,是中国专门从事矿产资源研究的社会公益类科研机构。2000年,更名为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 研究所主要开展区域成矿规律与矿产勘查新理论新方法研究、矿产资源潜力调查评价和成矿远景区划,以及重大资源科学问题研究。主要研究领域:成矿过程与区域成矿规律研究、矿产资源调查评价与成矿远景区划研究、有色、黑色金属、稀有、稀土、贵金属、非金属矿产研究、盐湖与盐类资源研究、矿物学岩石学研究、勘查技术方法研究、同位素技术研究、矿床环境评价研究和矿产资源战略与可持续发展研究。 根据2018年1月该机构官网信息,研究所有6个职能处室、12个专业研究室、1个成果转化中心,2个国土资源部重点实验室;有学术学科一级博士学位授权点2个、学术学科二级博士学位授权点6个、学术学科二级硕士学位授权点6个;有博士研究生123人,硕士研究生43人。
⑩ 中国地质科学院京区地质科研实验基地
2013年1月31日,中国地质科学院京区科研实验基地建设项目进入北京市扩大内需重内大项目绿色审批通容道(优先办理),可极大缩短项目审批时间。
完成小三角绿地一级开发、征地、环评、交评、稳评、规划、土地预审等系列工作,可研报告通过发改委投资中心评审。
京区地质科研实验基地效果图
京区地质科研实验基地效果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