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川深沟地质灾害
Ⅰ 国土资源部关于公布第二批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十有县”名单的通知
国土资发〔2011〕15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土资源厅(国土环境资源厅、国土资源局、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局):
为进一步推进群测群防体系建设的规范化、标准化,完善县级地质灾害防灾机制体制,我部从2009年开始在全国开展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十有县”建设。近两年来,各地结合实际,采取多种措施,完成了首批“十有县”建设以及第二批“十有县”的验收,“十有县”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根据《国土资源部关于开展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十有县”建设的通知》(国土资发[2009]46号),现对在2010年通过验收的北京市房山区等第二批545个县(市、区)名单予以公布。
希望各“十有县”总结经验,再接再厉,争取更大的进步和成绩。同时,希望其他地区以他们为榜样,在今后的工作中扎扎实实做好地质灾害防治的各项工作,努力开创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新局面,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和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附件:第二批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十有县”名单
国土资源部
二〇一一年一月十五日
附件
第二批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十有县”名单
(共545个)
北京市(9个):
房山区、门头沟区、延庆县、密云县、怀柔区、平谷区、海淀区、丰台区、石景山区
河北省(24个):
平山县、赞皇县、阜平县、易县、涞水县、唐县、永年县、邯郸县、峰峰矿区、临城县、内邱县、遵化市、迁安市、抚宁县、平泉县、滦平县、隆化县、丰宁县、鹰手营子矿区、宣化县、张家口市宣化区、沽源县、张北县、阳原县
山西省(21个):
清徐县、太原市尖草坪区、阳曲县、太原市杏花岭区、泽州县、长子县、屯留县、沁源县、潞城市、武乡县、平顺县、晋中市榆次区、太谷县、祁县、平遥县、灵石县、寿阳县、和顺县、左权县、宁武县、河曲县
内蒙古自治区(4个):
赤峰市元宝山区、阿鲁科尔沁旗、丰镇市、察哈尔右翼中旗
辽宁省(7个):
庄河市、海城市、岫岩县、清原县、宽甸县、东港市、盖州市
吉林省(10个):
长春市双阳区、通化市二道江区、柳河县、通化县、辉南县、白山市浑江区、白山市江源区、蛟河市、磐石市、汪清县
黑龙江省(30个):
延寿县、依兰县、尚志市、五常市、龙江县、齐齐哈尔市碾子山区、海林市、穆棱市、汤原县、桦南县、肇源县、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鸡东县、鸡西市恒山区、宝清县、双鸭山市岭东区、铁力市、伊春市美溪区、勃利县、七台河市茄子河区、萝北县、黑河市爱辉区、逊克县、五大连池市、黑河市五大连池风景区、嫩江县、孙吴县、庆安县、大兴安岭加格达奇区、塔河县
江苏省(11个):
南京市栖霞区、南京市浦口区、镇江市京口区、句容市、邳州市、新沂市、徐州市贾汪区、宜兴市、灌云县、东海县、赣榆县
浙江省(19个):
杭州市萧山区、余杭区、桐庐县、富阳市、温州市瓯海区、乐清市、瑞安市、苍南县、泰顺县、长兴县、新昌县、磐安县、天台县、龙游县、江山市、青田县、松阳县、景宁县、庆元县
安徽省(14个):
东至县、青阳县、旌德县、郎溪县、广德县、宁国市、枞阳县、桐城市、休宁县、黟县、黄山市屯溪区、黄山市徽州区、金寨县、舒城县
福建省(30个):
闽侯县、福州市马尾区、平潭县、福清市、厦门市集美区、厦门市海沧区、周宁县、蕉城区、屏南县、莆田市城厢区、莆田市涵江区、安溪县、南安市、泉州市洛江区、南靖县、长泰县、华安县、龙岩市新罗区、永定县、上杭县、长汀县、武平县、大田县、清流县、沙县、南平市延平区、建瓯市、浦城县、邵武市、武夷山市
江西省(31个):
修水县、星子县、九江县、彭泽县、上饶县、广丰县、婺源县、丰城市、高安市、上高县、奉新县、资溪县、黎川县、南丰县、广昌县、遂川县、崇义县、兴国县、南康市、大余县、石城县、龙南县、上犹县、安远县、乐平市、景德镇市昌江区、上栗县、芦溪县、萍乡市湘东区、萍乡市安源区、南昌市湾里区
山东省(20个):
沂源县、安丘市、莱芜市莱城区、文登市、乳山市、临沂市兰山区、临沂市罗庄区、临沂市河东区、平邑县、沂南县、郯城县、临沭县、费县、莒南县、济南市
历城区、泰安市泰山区、泰安市岱岳区、肥城市、宁阳县、金乡县
河南省(16个):
新密市、栾川县、三门峡市湖滨区、义马市、商城县、方城县、平顶山市石龙区、汝州市、泌阳县、林州市、安阳县、淇县、卫辉市、博爱县、永城市、济源市湖北省(21个):
远安县、宜都市、宜昌市点军区、通山县、通城县、崇阳县、咸宁市咸安区、咸丰县、来凤县、宣恩县、黄石市铁山区、黄石市西塞山区、阳新县、郧西县、丹江口市、竹溪县、十堰市茅箭区、英山县、松滋市、南漳县、应城市
湖南省(40个):
宁乡县、湘乡市、醴陵市、株洲县、衡山县、衡阳县、祁东县、常宁市、衡东县、平江县、临湘市、岳阳县、桃源县、常德市鼎城区、桃江县、隆回县、邵东县、绥宁县、武冈市、新宁县、双峰县、涟源市、冷水江市、辰溪县、麻阳县、芷江县、溆浦县、汝城县、永兴县、郴州市苏仙区、永州市冷水滩区、双牌县、江华县、道县、新田县、宁远县、永顺县、花垣县、桑植县、慈利县
广东省(37个):
广州市萝岗区、深圳市罗湖区、福田区、南山区、盐田区、龙岗区、宝安区、珠海市斗门区、香洲区、金湾区、汕头市金平区、龙湖区、佛山市南海区、乐昌市、仁化县、河源市连平县、和平县、梅州市平远县、丰顺县、惠州市惠阳区、大亚湾经济开发区、汕尾市陆河县、海丰县、江门市台山市、鹤山市、阳江市阳西县、湛江市雷州市、坡头区、肇庆市四会市、怀集县、清远市佛冈县、清新县、潮州市饶平县、潮安县、揭阳市揭东县、揭西县、云浮市郁南县
广西壮族自治区(5个):
凤山县、宜州市、田东县、平果县、资源县
海南省(6个):
保亭县、昌江县、琼中县、陵水县、五指山市、白沙县
重庆市(10个):
万盛区、巴南区、北碚区、长寿区、潼南县、云阳县、巫山县、奉节县、彭水县、綦江县
四川省(26个):
荣县、巴中市巴州区、通江县、南江县、平昌县、绵阳市安县、江油市、三台县、内江市资中县、隆昌县、雅安市雨城区、天全县、芦山县、石棉县、汉源县、宝兴县、荥经县,广安市广安区、华蓥市、邻水县、岳池县、武胜县、甘孜州康定县、丹巴县,阿坝州小金县,凉山州甘洛县
贵州省(61个):
修文县、贵阳市乌当区、贵阳市云岩区、贵阳市南明区、遵义市红花岗区、余庆县、务川县、凤冈县、湄潭县、道真县、正安县、绥阳县、桐梓县、赤水市、习水县、六盘水市六枝特区、盘县、水城县、安顺市西秀区、普定县、镇宁县、紫云县、黔南州福泉市、贵定县、龙里县、惠水县、长顺县、罗甸县、平塘县、独山县、荔波县、三都县、天柱县、岑巩县、从江县、麻江县、锦屏县、黄平县、丹寨县、台江县,兴义市、兴仁县、贞丰县、晴隆县、普安县、大方县、赫章县、金沙县、毕节市、织金县、威宁县、纳雍县,铜仁市、玉屏县、万山特区、松桃县、沿河县、德江县、思南县、石阡县、印江县
云南省(35个):
昆明市东川区、禄劝县、宜良县、昭通市昭阳区、盐津县、水富县、曲靖市麒麟区、沾益县、会泽县、玉溪市红塔区、龙陵县、昌宁县、腾冲县、南华县、姚安县、大姚县、开远市、元阳县、河口县、文山县、丘北县、西畴县、江城县、孟连县、南涧县、漾濞县、永平县、潞西市、华坪县、玉龙县、香格里拉县、维西县、临沧市临翔区、沧源县、耿马县
西藏自治区(5个):
亚东县、芒康县、波密县、察隅县、洛扎县
陕西省(19个):
西安市临潼区、西安市灞桥区、宝鸡市金台区、太白县、长武县、淳化县、韩城市、白水县、商洛市商州区、镇安县、安康市汉滨区、镇坪县、洋县、留坝县、府谷县、定边县、志丹县、甘泉县、铜川市印台区
甘肃省(19个):
兰州市七里河区、酒泉市肃州区、山丹县、肃南县、天祝县、古浪县、白银市平川区、会宁县、通渭县、漳县、天水市秦州区、清水县、陇南市武都区、文县、东乡县、临夏县、迭部县、镇原县、崇信县
宁夏回族自治区(4个):
固原市彭阳县、泾源县、隆德县,中卫市海原县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11个):
尼勒克县、特克斯县、霍城县、察布查尔县、阜康市、沙湾县、乌苏市、乌鲁木齐县、哈巴河县、阿勒泰市、富蕴县
Ⅱ 我国地质灾害灾情分析
减轻自然灾害活动已经受到全世界的重视,我国政府也十分重视。今天,人类对自然灾害已经摆脱了盲目状态,开始了自觉的、有组织、有计划的减灾活动。我国气象局和国土资源部每天在天气预报时都进行地区灾害预报。人类与自然灾害作斗争开始了一个新纪元。减灾必须对灾情状况、减灾技术、减灾效益有所了解,才能做到事半功倍。为此,下面对我国地质灾害地理分布特点、灾情状况及减灾效益做一简要分析,为减灾活动提供一个宏观认识。
1.中国地质灾害地理分布特点
中国地质灾害地理分布严格地受中国大地构造控制。世界上地质灾害重灾区有两个带,一个是环太平洋带;另一个是地中海带。我国位于环太平洋带上,而且也是地中海带与太平洋带扭结带上,具体来说,我国系处于印度板块、太平洋板块、蒙古板块挤压三角区上。在这三大板块挤压下,我国大陆内形成了两大地壳活动带:这就是大家经常提到的南北带和东西带。实际上,南北带呈“Y”字形,东西带呈北东东向。在这个大的轮廓控制下,我国的强地震区、强滑坡区、强泥石流区都分布在这个带上。这个带上的地质灾害比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都严重。中国地质灾害确实比较严重,我国东部也不是铁板一块,而是破碎地块。其内部起伏不一,有升有降,它控制着这个区域内的地质灾害发生、发展;也控制着这个区域内其他自然灾害的发生和发展。比如洪水泛滥,人们只想到洪水泛滥是水文因素造成的,其实洪泛区主要是受地质构造因素控制。现在的洪泛区都是近代地壳沉降带。现在采用的防洪对策是筑堤挡水,是治标,而不是治本对策。其实,“本”是地壳沉降。盲目加高大堤,早晚要酿成大灾。所以,著者认为防洪对策也要从地质角度考虑。
2.我国地质灾害灾情分析
下面先举几个实例,然后做一简要分析。
(1)地震灾害:我国历史上有记载的地震4000多次,造成人员伤亡的346次,死亡人数达230余万。地震灾害每年造成的经济损失约10亿~20亿元,死亡人数约2000~3000人。大震尤其严重。
(2)山崩、滑坡、泥石流等山地灾害:我国是一个多山国家,山地、高原、丘陵占国土面积的69%。河流纵横、沟谷广布。在地壳运动、大气、地震及人类活动影响下每年都产生大量山崩、滑坡、泥石流等山地灾害。据四川省统计,1981~1985 年5 年间,一次暴雨激发崩塌、滑坡在1000处以上的县有28个,1万处以上的县有14个,2万处以上的有3个。云、贵、陕、川是我国崩塌、滑坡的多发区,情况类似。全国受泥石流灾害威胁的县城有70 座,1975~1984 年10 年内全国18 个省、市、区爆发泥石流造成死亡2136人,毁田65.66万亩,毁房18.07万间,铁路中断了4164h,直接经济损失16亿元。综合分析已有统计资料,包括山崩、滑坡、泥石流、地面沉降等地质灾害每年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20~30亿元。
(3)灾害性水土流失:国际上规定,土壤侵蚀模数超过1万t/km2者为灾害性水土流失。我国西北黄土丘陵区超过此数者有5万km2,长江流域坡地坡度大于20°者皆属于灾害性水土流失区。另外,覆盖厚度对土壤侵蚀成灾也极有影响。如西北黄土区土层厚度达数十米至数百米,水土流失只造成耕地肥力降低;而长江上游土层极薄,仅数十厘米到数米,水土流失使耕地石板化,失去耕作条件。长江上游由于坡地水土流失带来的经济损失每年达25亿元。四川省耕地石板化已累计达1167万亩。湖北省郧西县已有40个自然村因土地石板化不得不移民他乡。这种灾害在贵州、云南也大量出现了。
(4)风沙和沙漠化灾害:我国风沙和沙漠化灾害面积为150.9万km2,占国土面积17.5%,主要分布于我国北方干旱、半干旱和半湿润地区。近半个世纪来,我国沙漠化土地扩大了5万km2。据初步统计,我国因风沙灾害每年损失15亿元。
(5)人类诱发的地质灾害:人类由于盲目活动在经济活动过程中诱发了大量地质灾害。人口愈集中的地方,人类诱发的地质灾害愈多。我国东部地区是我国人口和经济最集中地区,人类活动比较频繁,人类活动诱发的地质灾害比较多见,我们通常称为工程地质灾害,如矿山建设、地下水提取、交通建设、石油开采等人类活动都会诱发地质灾害。这类地质灾害,就其单个来说损失数字不大,而总计起来,数字就十分可观了。总的来说,我国人类活动因素诱发的地质灾害损失是非常巨大的,估计每年造成经济损失大约10~20亿元。在面上来说我国还存在严重的水土流失和沙漠化,常被认为是气候原因形成的,实际上也主要是人类活动诱发形成的。
综合上面资料我们得到我国在地质灾害方面每年造成的经济损失大约为90~110亿元(1989年统计资料)。这个数相当我国自然灾害总损失的1/16,这个数是相当可观的。地质灾害的影响主要威胁是在居民点和工程。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不是瞬时即逝,而是长期的,它威胁着人类的生存。
地质灾害有两种类型,一种是有声有色的,如地震;另一种是无声进行的,如沙漠化、水土流失。有声有色的容易被重视,无声进行的容易被忽视,要注意无声进行的灾害后果是十分严重的。自然灾害按其发生的时间尺度来说可分为三种:①突发性的,发生在几分几小时内;②中速的,发生在几天几个月内;③慢性的,发生在几年或几十年、几百年内。如我国西北战国时期的晋国也就是现在的山西省,当时是森林茂盛,物产丰富;现在是植被稀疏,遍地黄土,晋北地区一片荒凉。这就是由于长期内植被破坏,水土流失造成的慢性灾害的后果。它威胁着我们子孙后代的生存,问题十分严重。这就是我国地质灾害的灾情概况。
3.减灾实例及减灾效益
我国在减轻地质灾害方面已经做了一些工作,大体上展现在4个方面:
(1)工程地质灾害预测预报预防工作 如施工地质超前预报、隧洞塌方监测预报、煤矿突水预测、煤与瓦斯突出预测、各种工程地质灾害预测。
(2)自然地质灾害预测预报工作 如地震趋势预测、地震临震预报、滑坡预报等。
(3)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如鸡扒子滑坡整治、东川泥石流防治、铁路固沙、七省市水土保持、链子崖-黄腊石地质灾害防治。
(4)救灾工作 解放后我国政府对灾后救济做了大量工作,不一一列举。
总结已做过的工作,不难看出,地质灾害防治结果的经济效益是巨大的,下面举几个实例说明。
(1)1982年7月长江郧阳地区发生了鸡扒子大型滑坡,长时间碍航。花了3年时间,投资8000余万元进行防治,滑坡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估计为1000余万元,总计损失近1亿元。为了防止山坡继续滑动,投资300万元治坡,收到了较好效果。
(2)1985年6月12日凌晨,长江秭归县新滩发生了2000~3000万m3的大型滑坡,其中260万m3入江,停航12天。由于作了准确预报,无一人伤亡,财产损失也极小。如果没有这个准确预报,据估算,可能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约8700万元。预报投资约200万元。这项防治经济效益为1∶44。
(3)东川泥石流是闻名于世的大型地质灾害,它对居住在东川市的6万多居民生存存在严重威胁。据统计,解放以来,泥石流给东川市造成的损失已达数亿元。1982~1985年中国科学院成都地理所与东川市联合进行考察,提出了防治规划,1986年开始实施防治。1987年7月5日发生了30年罕见的暴雨,没有造成灾害。现在整个工程已经完成,该市已被云南省誉为“花园城市”。
(4)七省市水土保持也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以宁夏西吉黄家二岔小流域综合治理试验示范区为例,该区土地面积为5.7km2。1983年开始综合治理。以粮食单产为例,1982年单产为23.1kg,1990年为120kg,提高了425.4%;全流域净产值:1990年是1982年的8.1倍;人均收入1990年可达731元,比1982年提高了380.9%。
我们应该看到,地质灾害防治是长效的,不仅得益于今天,而且造福于子孙后代。一般来说,地质灾害防治效益可达1∶20,地震工程的效益一般可达1∶10左右。地质灾害防治效益极为可观,可以这么说,减灾就是增产。
总起来说,地质灾害成因主要来自三个方面:①暴雨洪水;②地壳运动;③人类活动。而人类活动可促进前两项自然因素作用加剧,且面广,量大。人类工程活动常可造成大量的工程地质灾害。地质灾害防治是重要的减灾措施,一般来说,下面几点措施是非常重要的:①当务之急是提高全民减灾意识,加强科学普及和提高全民减灾意识;②要有投资、有工程措施,没有投资是减不了灾、得不到效益的;③建立减灾工程是“地质工程”的观念。它不是一般的土木工程,脱离了地质的基础减灾工程有可能导致严重的致灾后果。链子崖地质灾害防治紧紧地依靠地质获得成功,为减灾实践提供了范例;④环境保护是减轻地质灾害的基础性工作,一边治理,一边破坏是减不了灾的。这个问题必须引起重视。
Ⅲ 云南省为避让地质灾害共搬迁近10万人
据报道,近日云南省国土资源厅发布通报称,自2013年以来,我省已搬迁避让受地质灾害隐患威内胁容群众5万多户、25万余人,据透露,今年搬迁10万人,截至6月28日,今年我省共发生地质灾害14起,无人员伤亡,直接经济损失1178.2万元。
据介绍,解决地质灾害威胁的最好办法是搬迁,云南省自2013年以来,已搬迁避让受地质灾害隐患威胁群众5万多户、25万余人,据透露,2017年一共搬迁了10万人。
Ⅳ 1835年(道光14年)清朝及云南东川铜矿发生了什么事件
从嘉庆七年(公元1802年)到咸丰五年(公元1855年),我们可以以表2所列嘉庆七年的数字为准。嘉庆七年滇东北两府的铜厂定额为377.84万斤,占全省定额的41.16%。考虑到这一时期矿业发展停滞,但从办获官铜数看并无明显萎缩,故这一时期全省年均铜产量以乾隆元年到嘉庆十六年的平均数的95%来算,即每年全省总产量在1267万斤,滇东北地区的平均年产量在521.2万斤,约合3127吨。这一时期约共生产铜168900吨。这是最后一个时期。其后云南HM起义,战乱长达18年,矿业停顿,战后始终没有得到很好的恢复重建。
从上述的分析可以看出,从1726年到1855年130年间,滇东北地区的铜业生产一直是云南铜业最发达的地区,保持了很高的水平。在这130年中,滇东北地区共生产铜565400吨左右。
乾隆时人吴大勋说,“东川一郡,产铜甚广,不独诸大厂也。一切山箐之间,随处开挖,可以获铜,故东、昭、曲靖之间为私铸之薮”(注:吴大勋:《滇南闻见录》卷下“钱价”条,《云南史料丛刊》第12卷。)。
并根据《东川府志》的有关记载做出了相应的估计:“每炼铜100斤,需木炭1000斤,至清乾隆年间炼铜最盛时,年产铜量达1600万斤,烧100斤炭需10000斤柴(按:原文如此,疑100斤炭为1000斤之误),据此估算每年需砍伐约10平方公里森林。”(注: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中国泥石流》,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第11页。)现在的《东川市志》也认为:“清乾隆年间,伐薪烧炭,年毁林地约10平方公里。”(注:《东川市志》,云南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66页。)
上述的估计注意到了炼铜用炭对东川森林的破坏,但实际情况要比之复杂得多。对这个问题进行具体的研究,就涉及到了几个问题:薪炭转化率、当时每公顷的活立木蓄积量、烧炭对树种的选择性、铜炭比以及人们的利用方式。
最后一个时期即1802年至1855年。这一时期铜业进一步下滑,每年平均产铜约为3127吨。这一时期,由于乾隆时的大开发和嘉庆时的流民进山运动,滇东北地区可供砍伐的原始林地已少,多残存于交通不便,和铜厂距离又很远的高山深箐中。这个时期的薪炭林,次生林地和人工林应占了相当的比例。如前述,虽然次生林和人工林的蓄积量远不如原始林,但这一类林木对烧炭来说利用效率极高,特别是人工松林,由于其较粗的枝干均可利用,其利用率可能会超100%。故仍以相同的比例来计算。每年毁林在3750公顷左右,54年间约毁林2025平方公里。计有15%的炭来自滇东北以外地区,略计54年间滇东北地区毁林在1720平方公里左右。这一时期,已经是“有树之家,悉伐以供薪炭”(注:光绪《东川府续志》卷三《轶事》。)。“民间薪炭,几同于桂。”环境的破坏反过来对当地社会生活造成了沉重的压力。
洗矿的污水也给矿区下游的环境带来了很大的问题。当时的有识之士就认识到了:“煎炼之炉烟,萎黄菽豆,洗矿之溪水,削损田亩。”(注:倪蜕:《复当事论厂务疏》。)但矿厂多处深山之中,这种对环境的破坏,事过境迁,很难留下具体的痕迹。
为运铜亦需修道路,在山势陡峭的地方劈山修路,也会造成一定的环境破坏。滇东北地区硅步皆山,山势陡削。修路常常要剥开地表,对陡坡上的植被产生破坏,会导致严重的水土流失,乃至产生滑坡等危害。成品铜要运向外地,外地的米、油、炭、木材等要运往矿区,由此引起的数以万吨的物资交流,需要马、骡和牛来负担,这都要求新修和扩建道路。据《铜政便览》所记官拨银定期不定期维修的运铜道路有15处,有13处位于滇东北地区,平均每年维修经费近千两(注:《铜政便览》卷八,《续修四库全书》史部第880册。)。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道路沿线由修路引发的塌方、滑坡等地质灾害的危害,在当时已经有所反映了。
从上面的论述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清代中叶130年间滇东北地区的铜矿开发给滇东北地区所带来的环境灾难。仅铜矿业就使滇东北的森林覆盖率下降了20个百分点,再加上山区开发等因素,大量森林被砍伐,水土流失日益严重,现在滇东北地区突出的环境问题当时已经发展得非常严重了。可以说,到咸丰五年(公元1855年),滇东北地区的环境问题发展到了旧时代(1950年以前)的顶峰。
Ⅳ 地质灾害状况
地质灾害严重危害人民生命、财产和生存环境,严重威胁国家重大工程的建设与安全运营。据统计,1995~2008年全国崩塌、滑坡、泥石流等突发性地质灾害共造成13900人死亡或失踪,平均每年死亡和失踪993人(图2.3)。
图2.3 1995~2008年中国地质灾害造成死亡(失踪)人数对比(2008年“5.12”汶川地震引发的崩塌、滑坡造成的死亡数除外)
图2.3显示的总趋势是明显的。从2001年全国普遍推行群测群防工作体制和2003年开始实行全国地质灾害区域预警预报以来,虽然人类活动的范围和强度仍在发展,但全国突发性地质灾害造成人员死亡或失踪的总数量逐年呈下降趋势。
1998年,中国南北方(长江流域和松花江流域)比较普遍的大雨和洪灾以后,发生滑坡、泥石流灾害的地质物质储备相对减少,可能是1999年死亡人数出现低谷的一个原因。2006年多次超强台风暴雨登陆在中国广大地域引发群发型滑坡、泥石流灾害,具有点多分散,单点灾害伤亡人数少,合计伤亡人数多的特点。
据分析对比,中国因地质灾害年均致死人数与全国人口总数之比约在1∶106量级,美国和加拿大的比率约为1∶107,日本近于1∶106。中国人口基数大,又处于基础工程建设的高速发展时期,因地质灾害造成的年平均致死人数约为美国的25倍。若按等量人口计算,两者的比例数仍高达5倍,说明中国地质环境的科学利用仍处于比较低的水平,防灾减灾工作的努力空间还是很大的。
据国土资源部门统计,2001~2008年因突发性地质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在35亿~51亿元之间,这个数据主要反映了农村和城镇地区的经济损失量,对于公路、铁路、矿山和水利、水电等工程类的反映严重不足。因此,由于部门管理的分割,单纯地质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统计尚缺乏可信的数据,估计年平均直接经济损失在80亿元以上,年最高经济损失应在150亿元以上,并有逐年增加的趋势。
中国地质环境的复杂性造就了中国是世界上地质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中国广大的山地丘陵区是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灾害多发区,严重危害山地居民的生命安全,严重制约中国经济、社会、环境和人文等方面的可持续发展。
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有1588个县(市)长期受到突发性地质灾害的困扰,约200个城市受到突发性滑坡、泥石流灾害的威胁,数千万人生活在地质灾害严重的地域,缺乏生存的安全感。全国共有各类矿山20多万个,每年产生固体废物140×108t、尾矿30×108t,这些废弃物任意堆放成为比较严重的滑坡、泥石流灾害隐患。另外,全国有20余条铁路干线、数千座水电工程和多数山区公路不同程度地受到滑坡、崩塌、泥石流的危害和威胁。
降雨是诱发地质灾害的重要因素之一,统计数据表明,约2/3的突发性地质灾害是由于大气降雨直接诱发或与大气因素相关。地质灾害的发生频率逐月统计结果显示,地质灾害主要集中发生在汛期(5~9月)(图2.4)。
图2.4 全国重大崩塌、滑坡、泥石流灾害逐月分布
在空间分布上,地质灾害主要分布在我国东南和西南广大山地、丘陵地区。2004~2006年,浙江、福建、广东、广西、云南、贵州、湖南、四川、重庆、陕西等省(区、市)为主要的地质灾害分布地区。
2.3.1 滑坡
我国滑坡主要集中分布在西南的四川、云南、贵州、西藏地区和西北的陕西、甘肃、山西地区,以及中南、东南的福建、湖南、湖北等地区。在上述省(区)内滑坡多成群、成片、成带状分布,而其余地区则较少发生滑坡,即使有滑坡也多属零星散布。我国滑坡分布的基本特点是:西部地区多于东部地区,南部地区多于北部地区,其中我国西南地区是滑坡分布最集中、发生频率最高的地区。
滑坡分布的东、西两大区存在明显差异:在太行山—贵州高原一线,以西滑坡分布密集,以东滑坡分布明显减少,特别在以东的北部地区几乎很少发生滑坡,更没有滑坡的集中发生区。大兴安岭—太行山东麓—贵州高原东缘一线是我国的第一级地貌界线,它把我国划分为地貌景观截然不同的两部分,即高耸深切割的以大高原、高山、极高山和大盆地为主的西部地区和低矮而浅切割的以平原、低山、丘陵为主的东部地区,东、西两大区滑坡分布存在明显差异。
滑坡分布的南、北差异明显。以秦岭-淮河一线为界,北部滑坡稀疏,南部滑坡密集。秦岭-淮河一线是我国气候分区的第一级界线,年降雨量800mm等值线与此线吻合,其他的气候要素也多以此为界。此线以北是蒸发量超过降水量的少水地区,小河流大多数是间歇性的,河流密度较小;此线以南是降水量超过蒸发量的多水地区,小河流常年有水,河流密度较大。南、北两大区滑坡分布存在明显差异。
2.3.1.1 滑坡分布规律
1)滑坡直接受易滑地层的控制。中国95%以上的滑坡发生在易滑地层分布区。例如,四川省的滑坡集中发生在上更新统成都粘土、下更新统昔格达组、中生代红色砂页岩地层和下侏罗统、二叠系煤系地层中;贵州省的滑坡集中发生在二叠系煤系地层和三叠系红色泥岩、砂页岩地层中;云南省的滑坡主要分布在砂页岩地层和凝灰岩地层中;而陕西、甘肃两省的滑坡主要发生在第四系新、老黄土层中;山西省的滑坡主要分布在第四系黄土、上更新统—更新统的杂色粘土岩、上更新统红色粘土和三叠系砂页岩地层中;湖北、湖南两省的滑坡多集中发生在第四系红色粘土、裂隙粘土和砂板岩地层中;福建省的滑坡主要集中在富含泥质(或风化后形成泥质)的岩浆岩中。
2)滑坡集中发生在地质构造复杂地区。在强烈构造运动中形成的各种软弱结构面是滑坡发生与分布的一个重要指标,这些软弱结构面与有利的地貌条件相配合,为滑坡的发生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新构造运动对滑坡发育的影响中,一类是直接作用,地震是新构造运动的典型表现,强烈地震时会触发大量的滑坡灾害;另一类是间接作用,由于新构造运动的影响,地貌形态发生着深刻变化,地面隆升导致河谷下切和冲刷,间接地影响着滑坡的发生和分布。
3)地形切割程度影响着滑坡分布。中国绝大多数滑坡都分布在河流、沟谷的两岸。因此,在较小区域的滑坡分析预测时,地形切割度是非常重要的指标;但是,大区域的分析预测时,大的地貌单元界线更为重要。4)强降雨集中和剧烈的人类活动也是滑坡灾害频繁发生的重要因素。
根据滑坡、崩塌灾害历史分布情况、地质背景环境特征、灾害与环境条件相关关系分析,全国滑坡、崩塌灾害易发程度分区见图2.5。
图2.5 全国滑坡、崩塌灾害易发程度分区图(据孟晖,2006)(台湾省专题资料暂缺)
2.3.1.2 滑坡灾害特点
1)群发性:单个滑坡的成灾面积一般都很有限,但是滑坡灾点数量多,分布面广,因此群发性滑坡往往会造成严重的损失。特别是区域强降雨往往会诱发大规模的群发性滑坡灾害。
2)突发性:滑坡的突发性强,一方面表现在高速远程滑坡方面;另一方面表现在暴雨期间和地震期间,滑坡剧滑之前宏观前兆未被察觉或已发现但未引起警觉,往往损失惨重。
3)旋回性:其实质是在地貌侵蚀旋回背景中的某个阶段滑坡灾害发育活跃期(集中期)的一种表现。从幼年期-壮年期-老年期的地貌发育过程中,滑坡活跃发生在地貌从幼年期到壮年期的过渡阶段。
4)周期性:滑坡灾害的周期性是指更短时间尺度的活跃期和宁静期交替的规律,即不同时间段内,活泼灾害可能处于其活跃期,或者是宁静期。
5)人类活动的直接诱发作用:人类工程开挖活动、爆破作业、生产生活用水入渗坡体、坡上加载、采矿、冲刷坡脚、水库蓄水等活动对滑坡具有积极的诱发作用,能直接诱发滑坡或导致老滑坡复活。
2.3.2 泥石流
我国泥石流的分布,遍及23个省(区、市)。大体上以大兴安岭-燕山山脉-太行山山脉-巫山山脉-雪峰山山脉一线为界。该线以东,即我国地貌最低一级阶梯的低山、丘陵和平原,泥石流分布零星(仅辽东南山地较密集)。该线以西,即我国地貌第一、二级阶梯,包括辽阔的高原、深切割的极高山、高山和中山区,是泥石流最发育、最集中的地区,泥石流沟群常呈带状或片状分布。其中成片的集中在青藏高原东南缘山地、四川盆地周边,以及陇东-陕南、晋西、冀北等以及黄土高原东缘为主的地区。从泥石流的成因类型来看,冰川泥石流主要分布于中国西部山地,并大部分集中于西藏东南部地区;暴雨泥石流主要分布于西南地区,其次西北、华北和东北也有呈带状或零星分布。从泥石流物质组成看,泥石流分布遍及西南、西北和东北的基岩山区;水石流分布于华北地区,而泥流则分布于松散易蚀的黄土分布区。
2.3.2.1 泥石流分布规律
1)在断裂构造带分布密集。在多期地质构造运动影响下,构造断裂和褶皱十分发育,一些深大断裂活动强烈,尤其是第四纪以来差异性升降运动,致使岩层挤压破碎,降低了岩体的稳定性。易于发生崩塌和滑坡,常成为泥石流发生的源地。因此,断裂带多是泥石流分布密集带,其数量多,规模大,活动强烈,危害严重,诸如云南小江、四川安宁河、甘肃白龙江等断裂构造带。
2)在地震活动带成群分布。中国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地震活动带多分布于深大断裂带,尤其是新的活动断裂和地震多发区,也是泥石流发育和分布带。
3)在深切割的中山高山地区普遍分布。
在高程方面,主要分布在我国西部地区。我国地势自西向东倾斜,呈现三级台阶的显著特点,在各级台阶的过渡地带的山区为泥石流普遍分布区。
在地形上,分布于具有一定坡度的山坡和一定沟床比降的沟谷内。坡面泥石流分布于25°~33°以上的坡地最为常见;沟谷泥石流多分布于沟床比降为100‰~400‰的沟谷。
在流域特征上,泥石流多发生在小流域。因为小流域沟谷处于发育期,具有丰富的固体物质补给,降水汇流和陡峻的地形等条件有密切的关系。
在气候方面,季风气候区分布普遍和集中。由于地形条件复杂,地势差异大,季风分布不均。就降水量来看,东南多于西北,山地多于河谷,迎风坡多于背风坡,使我国泥石流分布具有片状和带状分布的特点,季风气候影响和控制泥石流宏观分布的格局。
根据泥石流灾害历史分布情况、地质背景环境特征、灾害与环境条件相关关系分析,全国泥石流灾害易发程度分区见图2.6。
图 2.6 全国泥石流灾害易发程度分区图( 据孟晖,2006)( 台湾省专题资料暂缺)
2.3.2.2 泥石流灾害特点
1) 常发性: 这类泥石流多半是高频泥石流沟引起的,例如云南东川蒋家沟、四川的黑沙河、云南大盈江的浑水沟等。
2) 突发性: 主要与大规模的山区建设有关。这类泥石流沟大多是新生的,过去没有发生过泥石流的历史,突然发生,若不坚持治理,仍有泥石流发生的可能性,可称为低频泥石流。
3) 群发性: 因为局部大暴雨覆盖范围一般在几百至一千多平方千米,正好是我国山区一个小流域的范围。在某些具备泥石流条件的流域内,当遭受暴雨袭击时,常引发流域内各条大沟同时发生泥石流。
4) 同发性: 泥石流与崩塌、滑坡、洪水在一个地区往往同时遭遇,形成灾害,因为它们要求共同的最主要的发生条件,即降雨条件是一致的。
5) 转发性: 滑坡为块体运动,泥石流为固液混合流,它们为两种不同方式的运动,但有时滑坡、泥石流相伴而生,滑坡可迅速转化为泥石流灾害。
Ⅵ 求作业答案:下列地质灾害中,主要
CD |
Ⅶ 湖领镇四古山地质灾害
湖岭镇地处瑞安市西北部,东临陶山镇,西与青田、文成两县接壤,南与高楼镇毗邻,北接瓯海区,是瑞安“一主两轴四片”城镇体系的中心镇。全镇地域面积279.9平方公里,下辖10个新农村社区,1个居民区和160个行政村,总人口13.09万人。湖岭镇北面由湖芳公路经芳庄乡直通瓯海,东面有规划中的瞿湖公路经林溪乡通往瓯海,瑞(安)枫(岭)公路东西走向穿镇而过,三十二溪、三十三溪汇成三十四溪后注入金潮港。
原湖岭镇
位于瑞安市西北部山区,距市区34千米。东接潮基乡,西连鹿木乡,西邻永安乡,北与芳庄乡接壤。面积31.8平方千米,人口2.26万人(2008年末)。辖繁湖、前街、兴北3个居民区,大同、盘龙山、牛端头、下者、四谷山、闲心寺、湖东、松坦、丁山、盐店、山前、雅村、项垟、大岭垟、冯岙、马车塆、新社、源口、新垟、戊林、呈岸、天长、西坑、东坑、天长山、东坑山26个行政村。镇政府驻大同村。境内大部分为丘陵山地,中部为河谷平原。【沿革】1931年建镇,1949年改乡。1958年更名公社,1984年称湖屿桥镇,1992年与坑源乡合并恢复为湖岭镇。1997年,面积31.4平方千米,人口2.2万,辖大同、松坦、下者、湖东、大岭洋、丁山、盘龙山、四古山、盐店、闲心寺、山前、项垟、冯岙、雅村、马车湾、新社、新垟、戊林、源口、天长、天长山、牛端头、东坑、西坑、呈岸、东坑山26个行政村和繁湖居委会,镇政府驻大同村。2003年总人口22855人。
原永安乡
面积59.6平方千米,人口1.57万人(2008年末)。辖上埠坦、六科、呈岙、南岙垟、草岱、吴垟、亦垟、凤山头、白水漈、下石垟、江山炉、永胜、呈店、直根、南坑炉、均路、宅西、朱垟18个行政村。乡政府驻上埠坦村,距市区40千米。【沿革】1949年置永安乡。1958年称永安乡管理区。1958年称公社,1984年改乡。1997年,面积41.8平方千米,人口1.4万,辖均路、江山炉、南坑炉、白水济、直干、亦垟、呈店、上埠坦、永胜、凤山头、宅西、吴垟、呈岙、朱垟、下祥垟、六科、南岙垟、草岱18个行政村,乡政府驻上埠坦村。
原桂峰乡
位于瑞安市西北部山区。东邻永安乡,南连枫岭乡,西和文成县接壤,北毗青田县。面积39平方千米,人口0.50万人(2008年末)。辖元底、峰垟、坳后、河上垟、黄林、瓦窑头、上寮7个行政村。乡政府驻元底村。【沿革】乡以境多山峰,曾盛植木梅得名。1949年设桂峰乡。1961年改公社,1984年改乡。1997年,面积35.8平方千米,人口0.6万,辖有峰垟、坳后、元底、河上垟、瓦窑头、上龙、黄林7个行政村。2006年,面积33.38平方千米,人口4824人,海外华侨5663人。
原芳庄乡
位于瑞安市西北部,平均海拔316米。东靠金川乡,南接湖岭镇,西临永安乡、青田县,北依瓯海区泽雅镇。面积43.8平方千米,人口2.29万人(2008年末)。辖山坑、黄深坑、三角头、直坑、余山、叶山、周垟上、周垟下、方岙头、南坑、黄坳、金丰、蒋山、尾垟下、森岙、周湾、光头、钟山、光辉、加速、宋坑、卓庄、侯垟、上瑶、后垄、东元、娄山、大河、九龙头、西屋、梅树坑、庄下、章坑33个行政村,198个自然村,310个村民小组。乡政府驻山坑村。地处高山地带。【沿革】1946年为东元乡、瑶庄乡、咸芳乡,1949年东元乡更名为周垟乡。1958年合并建瑶庄公社、咸芳公社,1984年设瑶庄乡、咸芳乡,1992年合并为芳庄乡。1997年,面积46平方千米,人口2.2万,辖山坑、周湾、光头、余山、叶山、黄坳、金丰、森岙、尾垟下、方岙头、蒋山、南坑、直坑、黄深坑、周垟上、周垟下、钟山、三角头、光辉、加速、侯垟、九了头、梅树坑、东元、上瑶、卓庄、宋坑、娄山、大河、后垅、章坑、西屋、庄下33个行政村。
原林溪乡
位于瑞安市西北部。面积49.7平方千米,人口2.34万人(2008年末)。辖石埠坪、上甲、上园、林源、桥垟、桥头、枫树垟、郭山、梅岸、东南、尖头垟、河头山、燕子窝、里见、白沙埄、水干岸、小坑、定岗、大坪、溪坦、傍山、枫树头、岭头、金山、吴山底、倪宅、自然、吴坑、西吴坑、陈雅山后、陈雅山前31个行政村。乡政府驻石埠坪村。【沿革】1949年建东源乡。1958年更名林溪公社,1984年改乡,1992年与岭雅乡合并为林溪乡。1997年,面积51.8平方千米,人口2.4万,辖溪坦、傍山、水干岸、小坑、大坪、定岗、白沙降、燕子窝、东南、河头山、枫树头、尖头垟、梅岸、里见、桥头、林源、上甲、枫树垟、桥垟、上园、陈雅山前村、陈雅山后村、吴坑、郭山、岭头、倪宅、吴山底、金山、西吴坑、屿前、石埠坪31个行政村。
原金川乡
位于瑞安市西北边陲。面积19.5平方千米,人口1.53万人(2008年末)。辖分水岩、林胜、林下、朱元、英山、小林源、大路前、对坑、杜山、山儿头、吴源、叶庄、李东、东川、木坑、金岩头、金星、岩下、陈山、茶石、丰门、平齐、下坑浃、雪尖山下24个行政村。乡政府驻叶庄村,距市区41千米。【沿革】1992年由金坪乡、川和乡合并组成。1997年,面积19.2平方千米,人口1.5万,辖林下、林胜、木坑、分水岩、英山、东川、叶庄、吴元、李东、朱元、小林元、大路前、对坑、杜山、山林、金星、金岩头、岩下、平齐、陈山、荣石、丰门、雪尖山下、下坑甲24个行政村。
原潮基乡
位于瑞安市西北部,金潮港上游。面积17.7平方千米,人口1.01万人(2008年末)。辖上街、贾岙、大岭脚、河山、陶溪、下店、路头、岩头、下街9个行政村。乡政府驻上街村,距市区28千米。【沿革】1949年建潮基乡。1958年称管理区。1962年建公社,1984年改乡。1997年,面积17.1平方千米,人田1万,瑞枫公路过境。辖岩头、下街、上街、路头、下店、河山、大岭脚、陶溪、贾岙9个行政村,乡政府驻陶溪村。
原鹿木乡
位于瑞安市西部山区,飞云江支流金潮港上游。东与陶山镇为界,南连梅屿乡,西接湖岭镇,北临潮基乡。面积18.8平方千米,人口3066户、13508人(2008年)。辖彭埠、花草垟、河岙、缸窑、岙底、下林坳、呈山坪、中心垟、松湾、前大、前小、青山12个行政村。乡政府驻彭埠村,距瑞安市区28千米。岩头至湖岭公路穿境而过。
四知堂
在瑞安市桂峰乡诊所后面,有座古色古香的杨氏宗祠。该祠堂后进正堂上悬挂一方书有“杨四知堂”匾额。
据《后汉书·杨震传》记载:东汉时,有一位名叫杨震的太守,他在荆州当刺史时,曾推荐才华并茂的王密为昌邑县令。后来杨震被调到东莱任太守,赴任途经昌邑县。王密得知这一消息后,立即连夜身带10斤黄金去拜访恩师杨震。杨震见王密送来这一重礼,受到恼怒地训斥。杨震认为,若做清正廉洁的官员,必须刹一刹这种送礼的歪风。于是,他在自己的住房正门上悬挂了一方亲书——“四知堂”三字的匾额,告诫下属不许“送礼”。从此以后,杨姓人就以先人杨震为楷模,在他们所建的祠堂内悬挂“杨四知堂”匾额,以便作为后裔的“传统教育”。
呈岸溪
湖岭镇的呈岸有一条溪,晴天不见水,溪滩里全市鹅卵石,里边有一则关于汉光武帝刘秀的传说。
相传,刘秀逃难到呈岸这个地方时,独自饿得咕咕叫,巴不得想坐下来歇歇脚,寻点东西吃。正当他在溪边一株大枫树旁坐下时,只见一个村妇正蹲在溪边洗菜头(白萝卜)。刘秀就慢慢走过去,向她行个礼说:“大嫂,出门几天未吃饭了,肚饿难忍,请您行行好,送个菜头给我吃吃吗?”因汉刘秀逃难在外已有数月,衣衫褴褛显得十分狼狈。那个村妇见他寒酸的样子,还当他是个讨饭的乞丐,便狠狠地瞪了他一眼,没好气地扔去一个沾满黄泥浆的小菜头。
汉刘秀见那村妇如此奚落自己,气氛地手指呈岸溪,边走边念道:
东坑流,西坑流,
呈岸无水洗菜头;
小水岩下过,
大水漫上头。
说也奇怪,刘秀刚一念完,那条本来流着淙淙溪水的小山溪,顿时变得全是鹅卵石,干燥得连一滴水也没有了。那个还蹲在溪边洗菜头的村妇,看到溪坑里一下子断了水,觉得十分奇怪。后来,她心中思忖着:莫非刚才讨菜头吃的人是圣人吗?她想追上去问个明白,但手搭凉棚向四周看了一遍,却已不见刚才那人的影迹了。就从那天起,呈岸前的小山溪就变为:晴天溪坑不见水,雨天溪水满两岸了。刘秀当年念的那首歌谣,到现在仍在当地流传着。
湖屿古桥
桥在瑞安三十二溪——湖岭山城物资集散地交通要道上,为古桥。守桥有一小亭,单层,石柱,六角聚尖顶。
罗溪庙
相传清代乾隆年间,永安上埠坦地方出了一位贤人,姓何名天衢,他书法艺术名闻遐迩。呈店村古匾“罗溪庙”三字即其遗世墨宝。何天衢年少时,他虽然天资聪慧,但在私塾里读书时却十分顽皮,常和同窗吵闹。后来何铁瞿发愤练习书法,练了不到一年时间,他的字便大有长进。为练好一个字,他常常一边走路,一边用手指头在衣襟上划着。后来,他的字体自成一家,擅长楷书。由于何铁瞿在书法艺术上有较高的造诣,故四乡八村宫殿庙宇上的匾额,亭台楼阁上的对联,大都出于他的手笔。据说,何铁瞿当年为永安龙岩宫题写的“白虎进东关,龙头朝北出”这一对联受到后来官拜侍读学士的瑞安历史名人黄绍基的高度评价。
龙井
瑞安湖岭镇龙井风景区,层峦叠嶂,龙潭密布。传说很久以前,山里经常干旱,颗粒无收。后来,山上来了一条蛟龙,每当久旱不雨时,它就会出现,随即大雨倾盆,庄稼保住了,山里人过上了幸福生活。为纪念这条龙,人们就把周围的群山村庄称为龙井山。
金鸡山
金鸡山坐落在侨乡瑞安市桂峰乡和文成县李林乡、青田县汤垟乡交界的地方。金鸡山旅游区是一个以高山胜景、革命史迹为主,幽谷奇景点缀其间的山岳型旅游区。在15平方公里的山地上,分布着峰、山、溪、谷、岩、壁、瀑、村、碑、亭等50多个自然、人文景点,雄伟壮观,内涵丰厚。
金鸡山原名巾子山,又名景致山,位于瑞安市区西北方向41.5公里,属洞宫山脉南支,主峰海拔1320.7米,是瑞安市最高峰。遥望主峰,宛如一老者披巾端座,故得名“巾子山”,谐名金鸡山,双峰对峙,高耸入云。四周群山,或似游龙,或似卧虎,拱卫山下。山坡上怪石嶙峋,四周危崖峭壁,奇峰深谷,和漫山的花草树木共同组成了动人的画廊。
讲起金鸡山的由来,流传着这么一个故事。
早年,这座高山上有条蜈蚣精,修了千年道行,十分了得。这蜈蚣精常常出洞,咬死咬伤许多过路行人,嘴里还吐毒汁,流进小溪里。山脚附近村子的人喝了溪水,病的病死的死,大家巴不得早日除掉这条蜈蚣精。
山脚下有个媛主,名叫白秀姑。她听说白云庵里有位老尼姑,医术高明,就去跟老尼姑学医。学了一年,老尼姑送个百草袋给她。她回家走到巾子山旁边,听见草丛里有“咯咯咯”的鸡叫声,前去一看,是一只腿部受伤的大金鸡。她料定这大金鸡是被毒蛇猛兽咬伤的,就给它敷上药。一会儿,金鸡的腿脚好了,向白秀姑点点头,叫了几声,拍拍翅膀飞走了。
一天,白秀姑上山采药,蜈蚣精从草丛里钻出来,朝白秀姑腿上咬了一口。蜈蚣精正要去吸她的血,忽听山谷里“啪啪”飞来一只大金鸡,向蜈蚣精头上一连啄了几下,蜈蚣精打了几个滚就死了。大金鸡张嘴吸去姑娘腿上的毒,白秀姑得救了。大金鸡拍拍翅膀,伏在她膝前,叫白秀姑骑在它的背上,飞下山来。
白秀姑后来成了很有名的草药医生,常替四面八方的穷人治病,受到人们交口称赞。大家为了纪念金鸡除害的功德,就把这座高山取名叫“金鸡山”。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伫立巾子山头,极目天际,云雾缭绕间,山峰、城郭,似隐似现。黎明黄昏,朝阳夕阴,如梦如幻,云海翻涌,山岳潜形,不愧“小黄山”之美誉。春到金鸡,山花烂漫,无比妖娆;夏天,山风水气,浸肌滋肺;秋日,山粟累累,天朗气清;寒冬腊月雾凇弥漫,百丈冰柱,千里冰封,万树梨花。
水碓
水碓,在古时是人们利用水力带动的舂米设备。《晋书》曰:“今人造作水轮,轮轴长可数尺,列贯横木,相交如滚抢之制。水激轮转,则轴间横木,间打所排碓梢,一起一落舂之,即连机碓也。”《三国志·魏志·张既传》有“使治屋宅,作水碓”的记载;岑参在《晚过盘石寺》诗中也有这样一句:“岸花藏水碓,溪水映风炉”;《农政全书·水利》载有:“杜预作连机碓”。由此可见水碓的历史之悠久。而瑞安湖岭镇的水碓造纸作坊群的水碓是用于造纸捣“刷”这道生产工艺流程的,通过水碓对“刷”进行舂捣,同时加水搅拌,形成絮状的纸绒。
造纸
浙江瑞安湖岭山区一带,造纸历史悠久。据温州文献丛书《岐海琐谈》载,古时温州在唐宋就已经开始生产蠲纸。蠲纸的主要生产原料,四川用麻,剡溪用藤皮,北方用桑皮,濒海用海苔,而江浙一带则用竹子。从唐至明初,蠲纸为朝廷的贡品,因此在历史上朝廷在温州设有造纸局,直至明宣德五年(1430)蠲纸停产。而后从福建传入造纸技术,同样以毛竹为原料的屏纸生产却迅速发展。直到改革开放后,屏纸生产逐步走向衰落。
据《娄山赵氏宗谱》载,赵氏的第十二世祖龙冈公始在娄山建造水碓,发展土纸生产。另据《民国瑞安县志》载,土纸业,种类有南屏八寸、六九屏、二细等,全年总产量2061410斤。而槽户均在陶山区,其中咸芳乡有213户,瑶庄乡有325户。湖岭镇有298户。
Ⅷ 地质灾害研究新进展
我国地质灾害研究工作一直是围绕着重大工程和重大建设需要而展开的,并且直到解放后才得以迅速发展。50~60年代,重点开展了西南及西北交通干线和三峡等水利枢纽的地质灾害调查(重点崩滑流),以及上海地面沉降的勘察工作。70年代,上海地面沉降研究在预测和防治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树立了我国地面沉降控制规范。进入80年代以来,我国地质灾害研究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并逐步开展了重点地区的地质灾害调查工作,编制了一系列地区性和全国性专门图件;对海城地震、新滩滑坡、元阳滑坡等进行了成功的预报、对东川和宁南泥石流和天津市区地面沉降实施了有效控制。特别是90年代以来,我国政府积极响应“国际减灾十年计划”,地质灾害研究得到进一步重视,开展了如“地震、地质灾害及城市减灾重大技术方法研究”等一批国家及省部级重点科技攻关项目的研究工作。这些都极大地推动了我国地质灾害研究工作的进一步开展。使得我国的地质灾害研究在勘察技术、预测预报水平、减灾防灾手段等方面逐步接近或达到了世界发达国家水平。总结近20年来我国地质灾害研究的成果,比较突出的有以下几个方面:
1.编制了一系列大型地质灾害图件
根据国家经济建设的需求,由原地矿部组织编制了一些全国性大比例尺的地质灾害调查图件,如1991出版的《中国地质灾害类型图》(1:500万)(葛中远主编),1992年出版的《中国地质环境图系》(中国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察院主持编制),1996年出版的《中国分省地质灾害图集》(1∶60万~1∶500万)(段永侯主编)。这些图件从宏观上反映了我国地质灾害类型、区域分布特点及发生规律。是我国目前部署地质灾害勘察研究及制定防灾、减灾、环境保护政策和规划的主要科学依据。作为重要成果,在国内外也得到了广泛交流,在学术界有着重要的影响。
2.地面沉降防治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
进入80年代后,我国的地面沉降研究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其中以上海、天津的地面沉降研究卓见成效。在动态监测、沉降机理研究、预报模型以及降低地下水开采量和人工回灌等技术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绩,特别是在预测预报技术方面,地矿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研究所、岩溶地质研究所、上海地矿局和天津地矿局等单位,通过建立拟三维水流和一维地层压密的耦合模型,模拟地下水的水平垂直运动、含水层内外水量交换、弱透水层中水的压力变化以及动态过程中的一维固结压缩。计算评价在最优环境影响状态下,最大安全可采水资源及优化控制调度方案。对含水层在各种采灌条件下的变化规律及地面沉降幅度进行中长期预报。这些技术的研究与应用使我国地面沉降防治水平跨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挤身于世界先进水平之列。
3.地质灾害信息系统建设空前繁荣
随着“3S”技术(地理信息系统、遥感技术和全球定位系统)的发展与成熟,以此为支撑技术的地质灾害信息系统和防灾决策支持系统建设取得长足进展。一大批各具特色的系统软件相继开发出来,使地质灾害的研究上升到一个新的水平。其中以由原地矿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研究所开发研制的“地质灾害预测防治智能决策系统”最具代表性,该系统以地质灾害预测防治为目标,将相关的数据库、图型库、模型库和知识库融为一个“四库一体”的耦联整体,实现了四者技术的有机集成,使系统具有空间数据管理、分析处理、空间建模与知识推理的分析功能。可对地质灾害进行时空演化预测、危险性区划、灾害经济评价以及减灾防灾对策选择的任务。在理论和技术上都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开创了建设大型地质灾害决策支持系统的先例。
4.地质灾害防治工程领域得到飞速发展
从1994年以来,国家每年投入了5000万元专项基金用于地质灾害治理,从而掀起了地质灾害治理工作的热潮,相继实施了对链子崖危岩体、黄腊石滑坡、豆芽棚滑坡、鸡冠岭崩塌等专项治理工程,形成了一支集勘察、设计、施工为一体的地质工程队伍,同时也使地质灾害防治工程作为专门的工程技术领域逐渐发展起来,形成了一套相对成熟的技术方法,尤其是由中国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察院开发的“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设计支持系统”成功地应用于链子崖滑坡治理中,切实起到了灾害治理的示范作用。
5.一些新理论新方法的发展与应用
随着地质灾害研究工作的不断深入,一些新的理论与方法不断涌现,并逐步得到了学术界的认可,比较有代表性的有:
(1)滑坡过程模拟与过程控制理论技术。成都理工学院的黄润秋教授在岩土应力分析的基础上,对滑坡从其孕育、发展演化、激发成灾或防治控制进行全过程的计算机动态模拟。通过将现代数学-力学、非线性科学和计算机图形图像技术结合起来,对滑坡系统的全过程仿真模拟,直观地理性的分析灾害发生影响因素及其强度,再现灾害发生的全过程。从而将滑坡灾害定量化研究向前推进一步。
(2)地质灾害风险性评价理论与方法。在我国将风险性评价引入地质灾害研究工作中是从90年代开始的。到目前为止,地质灾害风险性评价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研究领域不断地发展和深化。其基本思想是在评价灾害自然危险性的同时,还考虑地区人口经济密度和抗灾性能等,即灾害区易损性分析,将地质灾害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结合起来,综合评价灾区地质灾害发展状况。经研院张梁等以崩塌滑坡、泥石流和岩溶塌陷为典型灾种进行了研究,建立了一套评价指标体系和模型方法,为该领域研究的深入开展提供了范例。
Ⅸ 地质灾害治理工程试验基地建设
9.9.1 规划任务
1)建设地质灾害治理工程试验基地。对于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和地面沉降,每一个灾种在全国选择1~2处典型地段,开展相应灾种的治理工程试验研究,探索科学有效的治理方法。
2)开展灾害治理与土地利用试验研究。选择云南东川、甘肃武威危害较大的泥石流沟和长江三峡库区典型滑坡,开展灾害治理与土地利用相结合的试验研究,探索地质灾害治理的新途径。
9.9.2 工作量
1)黄土高原地区滑坡泥石流灾害治理与水土保持相结合的治理示范工程1处。规划工程量为修建拦挡工程10处、排导工程7000m、截排水沟3000m、挡土墙300m3、削坡减载2000m3,植树种草生物工程措施20hm2。
2)西南山地崩塌、滑坡、泥石流灾害治理示范工程各1处。规划工程量为锚索2000m、抗滑桩1350m3、削坡减载3000m3、格构护坡1500m2、截排水沟1500m、拦挡坝3座、谷坊10座、导流堤3000m、植树种草生物工程措施10hm2。
3)天津、沧州地裂缝治理与地面沉降控沉综合治理工程1处。规划主要工程量为封闭抽水井孔150口、新开井孔100口,地裂缝填埋土石方1000万m3,防洪堤加高加固5000m3,市政工程的加固、改造。
9.9.3 投资估算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试验基地建设,具有示范性作用,资金投入由中央和地方政府共同承担,中央和地方财政原则上按照1∶1的比例投入经费。经费总投资23.3亿元,其中中央财政投资11.65亿元,地方财政投资11.65亿元(表9.4)。
表9.4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试验基地建设投资估算 单位:亿元
9.9.4 进度安排
2006~2008年完成黄土高原区滑坡泥石流治理试验基地建设、西南山地滑坡灾害治理试验基地建设、西南山地泥石流灾害治理试验基地建设;2007~2010年完成西南山地崩塌灾害治理试验基地建设和地裂缝治理与地面沉降控沉综合治理工程。
Ⅹ 下列地质灾害中,主要由外力作用导致的是()A.印尼大地震B.印度洋海啸C.云南东川泥石流D.夏威夷
A、印尼大地震主要是由内力作用导致的,故不符合题意;
B、印度洋海啸主要专是由内力作用导致属的,故不符合题意;
C、云南东川泥石流主要是由外力作用导致的,故正确;
D、夏威夷的火山喷发主要是由内力作用导致的,故不符合题意.
故选: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