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质工程 » 董国臣中国地质大学

董国臣中国地质大学

发布时间: 2021-02-14 16:14:02

⑴ 青年地质科技奖的授予情况

到目前为止 ,475名优秀青年地质工作者获此殊荣,其中授予金锤奖95名,银锤奖380名。同时有21名金、银锤奖获得者荣获了中国青年科技奖。“青年地质科技奖”已经成为中国地质学会的品牌,在地质界具有很高的知名度,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获奖者绝大多数已成为地质科技工作的骨干。(下附部分获奖者名单) 中国地质学会青年地质科技奖(1989年)金锤奖获奖名单
(5名按姓氏笔画排序) 姓 名 工 作 单 位 毛景文 中国地质科学院矿床地质研究所 石彦民 大港石油管理局勘探开发研究院 李建潮 中国地质大学 (北京) 高延林 青海省科学技术委员会 董树文 安徽省地质科学研究所 银锤奖 (17名按姓氏笔画排序) 姓 名 工 作 单 位 王安建 长春地质学院 马昌前 中国地质大学 (武汉) 李小彦 西安煤炭科学研究院 李长江 浙江省地质矿产研究所 李继江 山东省第三水文工程地质大队 李荣清 湖南省地质科学研究所 朱玉磷 福建省闽西地质大队 汪振文 新疆地矿局第六地质大队 张 韬 宁夏地矿局矿产地质调查所 张明泉 兰州大学地质系 张哨楠 成都地质学院 张德润 地矿部航空物探遥感中心 杨闽中 建设部综合勘察研究院 罗 云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黄绍甫 广西石油勘探开发指挥部 聂风军 中国地质科学院矿床地质研究所 康豹成 河北省综合研究地质大队 中国地质学会第三届青年地质科技奖(1991年)金锤奖获奖名单
(7名按姓氏笔画排序) 姓 名 工 作 单 位 石昆山 河南省地矿厅第三地质探矿队 汤良杰 地质矿产部西北石油地质局 吴景勤 核工业总公司华东地质勘探局 陈 骏 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 周国平 中国地质科学院矿床地质研究所 徐学纯 长春地质学院地质系 晏建国 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西南地质勘查局 317 银锤奖 (31名按姓氏笔画排序) 姓 名 工 作 单 位 万渝生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王会祥 塔里木石油勘探开发指挥部地质研究大队 王英民 成都地质学院 王鹤龄 湖北地质实验研究所 刘金山 湖南地矿局 405 队普查分队 刘蒙华 中国地质科学院沈阳地质矿产研究所 华佑南 中国地质科学院南京地质研究所 朱筱敏 石油大学石油地质系 朱儒峰 内蒙古地矿局第二区调队一分队 阮利民 冶金部第一地质勘查局地质探矿技术研究所 吴澄宇 中国地质科学院矿床地质研究所 张超群 广东茂名矿产公司 李乃胜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李兆慧 河南省煤田地质勘探公司第一勘探队 周 翊 中南工业大学地质勘查及城乡建设工程系 林畅松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罗先熔 桂林冶金地质学院 郑国东 中国科学院兰州地质研究所 侯建军 北京大学地质系 段太忠 江汉石油学院地质系 郝梓国 中国地质学会地质学报编辑部 栾文楼 河北地质学院 殷跃平 地矿部环境地质研究所 秦克章 有色金属总公司北京地质研究所 耿 弘 云南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 阎子忠 宁夏地矿局第二水文地质工程地质队 黄建闽 建设部综合勘查研究院 舒 航 冶金部第一地质勘查局地质探矿技术研究所 蒋少涌 中国地质科学院矿床地质研究所 潘 懋 北京大学地质系 戴凤岩 中国地质科学院天津地质矿产研究所 中国地质学会第四届青年地质科技奖(1993年)金锤奖获奖名单
(9名按姓氏笔画排序) 姓 名 工 作 单 位 陈践发 中国科学院兰州地质研究所 庞忠和 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地热研究室 侯增谦 中国地质科学院矿床地质研究所 胡雄健 浙江省地矿局第七地质队 赵文智 石油天然气总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 徐锡伟 国家地震局地质研究所 郭英廷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研究生部 黄润秋 成都地质学院工程地质研究所 温 宁 地矿部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第二海洋地质调查大队 银锤奖(30名以姓氏笔划排列) 姓 名 工 作 单 位 王 剑 地矿部成都地质研究所 王恩志 清华大学水利水电工程系 王照林 山西省地矿局 215 队物探分队 韦星林 有色总公司江西地勘四队三分队 甘盛飞 沈阳黄金学院地质系 曲国胜 国家地震局地质研究所 任书才 河北省地矿局第三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大队 刘代志 中南工业大学地球物理勘察新技术研究所 刘树文 北京大学地质学系 杜杨松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科研处 李延河 中国地质科学院矿床地质研究所 邱小平 中国地质科学院区划室 何思为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探工系 汪东波 有色总公司北京矿产地质研究所 张光辉 地矿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研究所 陈衍景 北京大学地质系 邵益生 建设部城市地下水资源研究中心 苗培森 山西省地矿局区调队 罗 强 西南石油学院 周平根 地矿部环境地质研究所国土地质研究室 周永章 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广州分部 胡 凯 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 郜建军 地矿部石油地质研究所 贺安生 湖南省地质研究所 郭正堂 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黄运飞 中国兵器工业部勘察研究院 蓝先洪 地矿部海洋地质研究所 赖旭龙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古生物教研室 蔡耀军 水利部能源部长江勘测技术研究所 漆家福 石油大学 (北京)地球科学系 中国地质学会第五届青年地质科技奖(1995年)金锤奖获奖名单
(共10名按姓氏笔画排序) 姓 名 工 作 单 位 王宗起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朱立新 地矿部物化探研究所 吴吉春 南京大学 周瑶琪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郑永飞 中国科技大学 姜钦华 北京大学地质系 胡圣标 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郝 芳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秦四清 中航勘察设计院 舒 航 中国矿业大学 银锤奖 (共40名按姓氏笔画排序) 姓 名 工 作 单 位 万 力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于青春 中国地质大学( 武汉) 方维萱 有色西北地勘局物化探总队 王 驹 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 王 清 长春地质学院 王京彬 有色北京地质研究所 冯庆来 中国地质大学 任战利 西北大学地质系 刘 震 石油大学(北京) 刘小宇 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 刘晓春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 孙晓明 中山大学地质系 许文良 长春地质学院 宋 彪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张正伟 河南地质科研所 张祖海 江西有色地勘局地研所 张晓培 长春地质学院 张献民 河北地质学院 李江海 北京大学地质系 李建平 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 杨夕辉 云南地矿局三队 沈树忠 中国矿业大学 邵龙义 中国矿业大学 陈松岭 中南工业大学 周乐尧 浙江省地质矿产研究院 屈建军 中国科学院沙漠研究所 施 斌 南京大学 闾国年 南京大学 唐金荣 冶金勘察研究院 唐胜利 煤炭科学院西安分院 贾爱林 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章雨旭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续世朝 山西地勘局区调队 银剑钊 中国地质科学院矿床地质所 黄 海 地矿部地质技术勘查院 龚汉松 海南地矿开发局高新爆破技术公司 傅雪海 江苏煤田地质勘探研究所 彭少梅 广东省地质科学研究所 蒋泰然 地矿部石油地质研究所 解习农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中国地质学会第六届(1997年)青年地质科技奖--金锤奖获奖名单
(共10名按姓氏笔画排序) 姓 名 工 作 单 位 何庆成 地矿部环境地质所 李功伯 中国地质大学 (北京) 苏俊青 大港石油地勘院 林承焰 石油大学 ( 华东) 范洪海 华东地质局 270 所 侯泉林 中科院地质所 徐义刚 中科院广州地化所 高 俊 地矿部地质研究所 董国臣 河北地勘局 潘葆芝 长春科技大学 银 锤 奖 ( 共 40 名按姓氏笔画排序) 姓 名 工 作 单 于学峰 山东省第二地勘院 毛先成 中南工业大学 王文武 化工部辽宁地勘院 王世泽 西南石油局 王建锋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王春亮 山西地勘局 216 邓吉牛 有色北京地质所 田升平 化工部化学矿产院 全裕科 华北石油地质局规划设计院 刘 杰 宁夏石炭井矿务局 刘再华 地矿部岩溶地质所 刘俊来 长春科技大学 孙友宏 长春科技大学 朱云鹤 地矿部南京地矿所 汤 彬 华东地质学院 邢红星 第三地勘局勘查院 吴培康 石油勘探开发中心 张立东 地矿部沈阳所 张伯友 中科院广州地化所 张招崇 地矿部地质所 张振福 山西地矿局地调队 李 晓 中科院地质所 李志群 有色西南地质所 李俊建 地矿部天津地矿所 杨学明 中国科技大学 杨忠芳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杨振宇 地科院地质力学所 肖举乐 中科院地质所 陆建军 南京大学地质系 陈远荣 桂林矿产地质院 陈海弟 中南地勘局 侯恩科 西安矿业学院 施泽进 成都理工学院 柳建新 中南工业大学 赵 平 中科院地质所 徐贵来 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 聂高众 国家地震局地质所 顾雪祥 成都理工学院 赖绍聪 西北大学地质系 薛良伟 河南省地科所
中国地质学会第七届(1999年)青年地质科技奖获奖名单
金锤奖8名(按姓氏笔画排序) 姓名 工 作 单 位 刘财 长春科技大学地球物理系 刘福来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所 孙占亮 山西地勘局区调地质队 陈国忠 甘肃地勘局第三地质队 周翠英 中山大学地球科学系 秦克章 有色总公司北京矿产地质研究所 蔡忠 石油大学(华东)资源系油藏地质研究所 谭永杰 中国煤田地质总局 银锤奖26名(按姓氏笔画排序) 姓名 工作单位 于海峰 天津地质矿产研究所 王骏 中国新星石油公司规划院勘探所 王常明 长春科技大学土木工程系 王登红 中国地质科学院矿床所 刘国平 有色北京矿产地质研究所 李忠 中国科学院地质所 李国平 河南有色地勘局地质所 杨晓平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 杨晓明 化工部辽宁地质勘查院 邱检生 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 陈汉林 浙江大学地球科学系 周训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水资与环境工程系 周绍智 山东省鲁南地质工程勘察院 武威 建设部综合勘察设计院 姜月华 南京地质矿产研究所 贺文华 湖南省地勘局418队 凌水成 湖南有色地质勘查局 徐扬青 煤炭部武汉设计研究院 徐旭辉 中国新星石油公司实验地质研究院 康凤新 山东省地勘局地矿处 麻土华 浙江省地质矿产研究所 黄同兴 广西地质调查研究院 赖健清 中南工业大学地质系 谭承军 中国新星石油公司西北石油局规划设计院 黎良杰 中航勘察设计研究院 魏祥荣 核工业华东地质局二七O研究所 中国地质学会第八届(2001年)青年地质科技奖--金锤奖
(10名按姓氏笔画排序) 姓名 工作单位及职务 化建新 中兵勘察设计研究院 王 成 核工业西北地质局二一六大队 孙继敏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朱自强 中南大学应用地球物理所 汪东波 北京矿产地质研究所 周新源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塔里木油田分公司 郑和荣 中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祝文亮 天津市大港油田公司油气勘探开发技术研究中心 郝世俊 煤炭科学研究总院西安分院 廖立兵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银锤奖(42名按姓氏笔画排序) 姓名 工作单位 马 明 长江委综合勘测局长江岩土工程总公司 王惠初 天津地质矿产研究所 史长义 中国地质科学院物化探研究所 刘 敏 华东师范大学地理学系 刘长礼 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 刘传虎 胜利油田有限公司物探研究院 刘贻灿 安徽省地质调查院地质研究所 刘海泉 中国建筑材料工业地质勘查中心山东总队 匡立春 新疆油田公司测井总监 吕修祥 石油大学(北京) 吕晓光 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 吕新彪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资源学院 纪友亮 石油大学(华东) 许强 成都理工大学 闫相宾 中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吴德文 有色金属矿产地质调查中心 张永波 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 张起钻 广西有色地质勘查总院广西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 张德民 广东煤炭地质局(广州中煤江南基础工程公司) 李青 广西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科技处 李晓昭 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 杨计海 中海石油研究中心南海西部研究院 汪时成 中国石化新星公司 陈占成 山东省鲁南地质工程勘察院 陈建文 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 周志芳 河海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虎维岳 煤炭科学研究总院西安分院水文所 郑建平 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姜在兴 石油大学(华东)地球资源与信息学院 赵英俊 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 唐书恒 中国煤炭地质总局第一勘探局 唐建明 中国石化新星公司西南石油局第二物探大队 唐辉明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工程学院 徐学义 西安地质矿产研究所 秦玉英 中石化新星石油公司华北石油局井下作业大队 符巩固 湖南省地质调查院湘东矿产地质调查所 曾义金 中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德州钻井研究所 曾大乾 中原石油勘探局勘探开发科学研究院 温书亮 中海石油研究中心勘探研究院 董云鹏 西北大学地质系 鲁安怀 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 翦知湣 同济大学海洋地质与地球物理系 中国地质学会第九届(2003年)青年地质科技奖-金锤奖名单
(7名按姓氏笔画排序) 姓名 工作单位 邓运华 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 刘四新 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 何宏平 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 尚彦军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秦明宽 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 龚士良 上海市地质调查研究院 谢用良 中石化西南分公司勘探处主任工程师 银锤奖名单(34名按姓氏笔画排序) 姓名 工作单位 万余庆 中国煤炭地质总局航测遥感局 云露 中石化西北分公司勘探开发规划设计研究院地勘所 毛德宝 天津地质矿产研究所,研究室主任 王玉往 有色北京矿产地质研究所 韦国深 广西地质勘查总院 丘学林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甘行平 中国地质科学院勘探技术研究所 刘亮明 中南大学地学与环境工程学院 刘继东 甘肃煤田地质局 孙焕泉 胜利油田有限公司 况军 新疆油田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 吴文鹂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研究所 吴珍汉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 张发旺 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 张光学 国土资源部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 李天斌 成都理工大学 李细根 核工业二一六大队四分队 邱楠生 石油大学(北京)盆地与油藏研究中心 陆现彩 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副教授 陈昌彦 北京市勘察设计研究院 周建波 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周荔青 中石化股份公司华东分公司 武恒志 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西部分院 侯读杰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姚建明 陕西省煤田地质局185队 徐贻赣 江西省地矿局赣南地质调查大队 桑树勋 中国矿业大学资源与地球科学学院 袁训来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 郭建强 中国地质调查局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技术方法研究所 焦鹏程 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所 韩士洲 煤炭科学研究总院西安分院 韩颖 山西省地质调查院太原分院 雷从众 新疆油田分公司采油二厂 谭成轩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 中国地质学会第十届(2005年)青年地质科技奖金锤奖获奖名单
(10名按姓氏笔画排序) 姓 名 工作单位及职务 刘刚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国土资源信息系统研究所 刘志飞 同济大学 江同文 塔里木油田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 李素梅 石油大学(北京)盆地与油藏研究中心 苗爱生 核工业二0八大队二分队 夏群科 中国科技大学地球和空间科学学院 庹先国 成都理工大学科技处 鹿化煜 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 潘彤 青海省有色地质矿产勘查局 戴福初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银锤奖名单(40名按姓氏笔画排序) 姓 名 工作单位及职务 李文勇 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矿产所 甘甫平 中国国土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 刘红樱 南京地质矿产研究所 徐宏峰 中国建筑材料工业地质勘查中心浙江总队 陈晓东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研究所 张元动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 代世峰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陈正乐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 赵志丹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学院 程国明 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 何高文 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海洋矿产地质调查所 张进德 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 张异彪 上海海洋石油局第一海洋地质调查大队 张守林 北京矿产地质研究院 聂振龙 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 杨振京 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 程建远 煤炭科学研究总院西安分院地震勘探研究所 覃建雄 成都理工大学地球学院 张生根 中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马保松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工程学院 杨文清 陕西省煤田地质局一八六队 于 军 江苏省地质调查研究院环境地质研究所 琚宜太 中国冶金地质勘查工程总局二局 沈春勇 中水顾问集团贵阳勘测设计研究院地质分院 杨自安 有色金属矿产地质调查中心北京资源勘查技术中心 王文峰 中国矿业大学资源与地球科学学院 王岳军 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 刘光祥 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无锡石油地质研究所 许以明 湖南省湘南地勘院地质调查所 陈志宏 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湛江分公司 胡新丽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工程学院 彭和求 湖南地质调查研究院 李国彪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质调查研究院 陈仁义 中国地质调查局资源评价部 张延军 吉林大学建设工程学院 冯亚生 海南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察院 王秉璋 青海省地质调查院区调分院 王昆 中国水电顾问集团昆明勘测设计研究院地质分院 汪 珊 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 谢文卫 国土资源部勘探技术研究所 中国地质学会第十一届(2007年)青年地质科技奖金锤奖获奖名单
(10名按姓氏笔画排序) 姓 名 工作单位及职务 于翔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王书来 北京矿产地质调查院 祁生文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李三忠 中国海洋大学 周心怀 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 温志坚 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 葛晓立 中国国土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 董月霞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冀东油田分公司 覃小锋 广西区域地质调查研究院 韩忠 武警黄金部队第六支队 银锤奖名单(40名按姓氏笔画排序) 姓 名 工作单位及职务 万玲 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 丰成友 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 仇建军 河南省有色金属地质矿产局第三地质大队 牛富俊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 王之军 中非地质工程勘查研究院 王清华 中国石油塔里木油田公司 叶晓滨 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 任云生 吉林大学 刘东辉 福建省121煤田地质勘探队 刘忠群 中国石化华北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 刘陶勇 核工业二一六大队 江山红 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石油钻井研究所 闫臻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何卫红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何黄生 江苏煤炭地质局物测队 张永双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 张礼中 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 张传林 中国地质调查局南京地质矿产研究所 张吉寿 云南地矿资源股份有限公司 张家菁 江西省地矿局赣东北大队 李连生 中国石化河南油田分公司 李铁军 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单玄龙 吉林大学 和志军 有色金属矿产地质调查中心南方地质调查所 林全胜 福建省闽西地质大队 武雄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郑元平 紫金矿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金胜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侯树仁 核工业二〇八大队 赵振宏 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地质矿产研究所 徐品 山东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 晏鄂川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翁爱华 吉林大学 袁文伟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 郭华明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郭彦民 中国石油辽河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 高文龙 北京国电华北电力工程有限公司 黄伟强 中国石油新疆油田公司 董瀚 甘肃省地矿局第三地质矿产勘查院 廖忠礼 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矿产研究所

⑵ 区域地质调查实验教程教学大纲

四年制本科地质学、资源勘查工程专业用

40学时,2学分

一、本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区域地质调查是适应区域地质填图的改革与要求,全面培养地质学、资源勘查工程及其相关专业学生扩大地学知识面、提高专业素质、适应社会需求的一门综合性、基础性、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课。

其主要任务是让学生全面了解区域地质填图的基本方法、技术要求,掌握当前区域地质填图的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新进展,将大学期间所学岩石学、矿物学、矿床学、构造地质学、遥感地质学、水文工程学、地球化学、环境学、灾害学、计算机技术等基础理论课进一步巩固和提高,并与野外区域地质填图和综合调查实践等相结合,培养学生的理论思维、综合分析、实践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也是为高年级学生生产实践和毕业论文、毕业设计奠定基础的必修课。

二、本课程的基本要求

1.对能力培养的要求

系统掌握区域地质填图的方法、技术要求,提高学生思维、综合分析、实践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基本掌握当前区域地质填图的目的任务、项目管理及质量管理要求,掌握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尤其是“3S”技术与计算机技术)在区域地质填图中的应用,提高当代大学生使用新技术开展区域地质填图和综合调查的能力。

2.本课程的重点和难点

1)三大岩类区区域地质填图理论与方法、技术要求;

2)新方法、新技术(尤其是RS、GPS、GIS技术与计算机技术)在区域地质填图和综合调查中的应用;

3)区域地质填图中矿产资源调查的方法与技术;

4)区域地质填图的程序与主要过程、区域地质填图设计书、区域地质调查(填图)报告、区域地质图说明书编写的主要内容与基本要求、地质图编绘的主要方法与技术。

3.选修课程及基本要求

本课程具有重要的理论学习与方法实践性,是高年级学生开展生产实践、毕业论文、毕业设计不可缺少的课程,因此确定为必修课。

三、课程内容

1.教学基本内容

第一章 区域地质调查概述,区域地质调查基本概念、区域地质图的比例尺及其精度;中国区域地质填图工作的现状;区域地质填图的基本方法与技术、工作程序等;本课程学习的重要性、学习方法及有关要求。

第二章 沉积岩区区域地质填图理论与方法。沉积岩的产出特点;沉积岩区多重地层单位的建立;现代地层学填图理论与方法;沉积岩区的基本层序调查方法;沉积岩填图单位建立实例。

第三章 花岗岩类区区域地质填图理论与方法。花岗岩与广义花岗岩类的概念;花岗岩类的产出与分布特点;花岗岩类的分类方案与填图单位的建立;岩石谱系单位的填图单位建立方法;花岗岩类的接触关系和地质填图界线;花岗岩类的地质填图主要内容和要求;岩浆混合花岗岩类的区域地质填图;花岗岩类区域地质填图实例:①复式岩基的解体,②空间共生成因相关岩体的归并。

第四章 火山岩区区域地质填图理论与方法。火山岩的产出与分布特点;火山岩的双重填图单位建立;火山机构调查填图方法;火山岩相调查与填图方法;火山岩地质图的图面表达主要内容。

第五章 变质岩区区域地质填图理论与方法。变质岩的主要类型与产出特点;当代变质岩区区域地质填图的理论要点;变质岩的区域地质填图单位与填图方法。

第六章 第四纪地质填图理论与方法。第四纪地层的基本概念及产出特点;第四纪地层单位及沉积类型;第四纪沉积物填图方法。

第七章 蛇绿构造混杂岩带及韧性剪切带地质填图理论与方法。蛇绿构造混杂岩带的主要组成及填图单位;蛇绿构造混杂岩带填图方法;韧性剪切带的主要类型;韧性剪切带的地质填图理论与方法。

第八章 区域地质填图中的矿产资源调查方法。区域地质填图中矿产调查的目的与任务;区域地质填图中矿产调查的方法与手段;区域地质填图中的矿产调查重点;成矿模式与区域地质填图;控矿因素与成矿规律研究。

第九章 区域地质填图主要手段。剖面调查方法与技术、路线调查方法与技术、专门性调查方法与技术;区域地质图编绘方法与技术。

第十章 遥感区域地质填图方法。遥感区域地质填图的目的与任务;遥感地质填图的优点与特点;区域遥感地质填图的主要方法与辅助填图方法。

第十一章 数字区域地质填图方法。数字区域地质填图系统的功能与特点;数字地质填图PRB过程与方法。

2.课外作业

1)根据教学进度,对本课程重点内容安排数次课外作业;

2)地形图国际分幅原理及实践作业;

3)以田家庄地区为例,安排不同类别区地质填图项目工作部署。

3.实验课

1)沉积岩区、花岗岩类区、(陆相)火山岩区、变质岩区、造山带区地质填图读图实验;

2)RS解译系统上机观摩学习;

3)MapGIS成图过程、流程上机观摩学习;

4)不同时代、不同比例尺模式地质图参观学习。

4.集中实验安排

本专业建议不安排集中实验,但安排系统大型作业一套,由学生系统复习与实践。

四、使用大纲说明

1.学时分配表

区域地质调查实验教程

续表

2.教学方法提示

1)课堂教学多以实例或国内外典型图幅为例讲述某一方法的有关要求;

2)“3S”学习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3.考核方式

1)课堂出勤、问答内容记录、上机操作熟练程度各占10%,共30%;

2)作业占70%。

五、课程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李永军等编著.2008.国土资源调查方法(第二版).西安:西安地图出版社.2)李永军等编著.2008.国土资源调查方法实验指导书.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3)魏家庸等编著.1991.沉积岩区1∶5万区域地质调查方法指南.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4)高秉璋等编著.1991.花岗岩区1∶5万区域地质调查方法指南.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5)房立民等编著.1991.变质岩区1∶5万区域地质调查方法指南.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6)周维屏等编著.1992.1∶50000区域地质调查方法.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7)国土资源部宣传中心.1998.国土资源知识读本.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8)董国臣等著.1998.计算机辅助1∶5万区调工作方法.北京:地质出版社.

9)李超岭,于庆文著.2003.数字区域地质调查基本理论与技术方法.北京:地质出版社.

10)中国地质调查局.2003.二十世纪末中国区域地质调查工作方法新进展.北京:地质出版社.

11)李永军主编.2014.区域地质调查导论.北京:地质出版社.

12)李永军,杨高学,佟丽莉等编著.2014.区域地质调查实验教程.北京:地质出版社.

执笔人:李永军 梁积伟

⑶ 火山块状硫化物(VMS)矿床

一、概述

这类矿床在世界上一些地方很早就被作为铜和黄铁矿的资源开采利用而受到了重视。矿床产在海相火山岩、火山沉积岩系中,矿体常呈与围岩层状构造大体整合一致的似层状或透镜状,成群成带集中分布。矿石中金属硫化物特别富集,含量常可达到60%以上,构成块状、密集条带状矿石。金属硫化物主要包括铁、铜、铅锌硫化物,而以黄铁矿、磁黄铁矿等铁硫化物的含量为最高,因此在矿床文献中也称这类矿床为黄铁矿型矿床。欧美各国因越来越认同矿床与海底火山活动的环境有关,现在更为广泛地使用火山成因块状硫化物(VMS)矿床这一名称。

在不同类型的海相火山岩中都可以产出块状硫化物矿床,几种典型的情况是:①富钠镁铁质和长英质岩石的双峰式火山岩组合或称细碧角斑岩系列中产出含铜的和含铜、铅、锌的矿床;②在正常钙碱性系列以长英质岩石为主的火山岩系中产出铅、锌、铜的矿床;③在主要是镁铁质火山岩的蛇绿岩中产出铜矿床。

从含矿火山岩系的时代看,太古宙、元古宙、古生代、中新生代都有重要矿床,太古宙和较少的元古宙绿岩带中的矿床如加拿大阿比蒂比等绿岩带中著名的Noranda地区的矿床、西澳大利亚的矿床。古生代和中生代褶皱带有很多产于双峰式火山岩组合中的矿床,如欧洲西班牙、葡萄牙的Rio-Tinto、Neres-Corro矿床、俄罗斯中乌拉尔和南乌拉尔的许多矿床以及北高加索和阿尔泰的矿床、北美阿帕拉契的矿床、中国甘肃白银厂矿床等。

有两个年代较新的重要矿床:一个是白垩纪蛇绿岩中的塞浦路斯含铜黄铁矿矿床,另一个是新生代长英质凝灰岩中的富铅锌的日本黑矿矿床。这类矿床含矿火山岩系中常可含多种不同的沉积岩,有的地区以沉积岩为主,只有少量火山岩夹层甚至完全没有火山岩,但也产有块状硫化物矿床,如澳大利亚昆士兰地区的一些矿床。有的研究者把它们也归入同一类。但很多研究者则把这些矿床划为另一类型,即沉积岩中的喷气沉积(Sedex)矿床。这类矿床矿石中金属硫化物种类和含量具有显著特点,不管在哪一种矿床中,黄铁矿或磁黄铁矿含量都是最多的,重要的含铜、铅、锌矿物只有黄铜矿、方铅矿、闪锌矿等少数几种,少量出现的还有黝铜矿、砷黝铜矿、斑铜矿等。此外,矿石中还含有金、银及其他少量矿物。按照矿床中的主要金属组合及含量多少可分为铜、铜-锌、锌-铅-铜和铅锌4种类型。大洋中脊蛇绿岩中的矿床产出典型的铜型矿石,加拿大地盾内的矿床中有少数是铜型,绝大部分是铜-锌型,个别是铅-锌-铜型。挪威古生代造山带中的矿床多一半是铜-锌型,这些矿床矿体围岩以基性火山岩为主,长英质火山岩少于10%。铅-锌-铜型矿石均产在长英质火山岩或长英质火山岩和沉积岩组合中,例如,产在日本的绿色凝灰岩带中的大部分矿床以及塔斯马尼亚的矿床,而铅-锌型矿石只出现在产于沉积岩中的矿床中。

这类矿床在世界分布较广,据称已有420 多个矿床。其中所蕴藏的铜、铅、锌达数亿吨,银达数万吨,金达数千吨。还有Se、Sn、Bi等可观的储量。

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前,这类矿床还被认为是中温热液矿床,稍后在矿床同生和后生成因的讨论中是重要研究对象之一。对中、新生代两个矿床深入研究取得大量的同位素研究数据,从而使海底热水沉积的模式得到越来越多的支持,现代洋底热水喷出地点的发现和研究,更使这种认识被广泛接受。在对世界相当数量的矿床进行分析研究基础之上已制定了与海相镁铁质喷出岩有关的、与海相长英质—镁铁质喷出岩有关的矿床模式(Singer和Cox,1986)。中国对火山岩型铜多金属硫化物矿床也已经进行了系统总结,建立了矿床的成因和找矿模式(宋叔和、韩发等,1994)。

二、重要矿床

1.甘肃白银厂铜矿床

是我国发现并研究最早的一个火山块状硫化物型矿床。矿区位于北祁连早古生代褶皱带东段。矿区主要为浅变质寒武纪海相火山岩和火山沉积岩系。火山岩岩石组合具双峰式特征,并富钠贫钙,为典型的细碧角斑岩系列。火山岩喷出沉积作用表现出由角斑质岩石到石英角斑质岩石和由角斑岩与细碧岩间互层产出再到主要为细碧质岩石的层序。已确定白银厂地区是一个具短轴背斜形态的火山穹窿构造,石英角斑质岩石分布在中心,环绕其周边的为细碧质岩石和少量角斑岩(图6-1)。火山穹窿内有东西两个喷发中心和多个火山喷口。

各级火山中心或喷口以较集中产出集块角砾岩及石英钠长斑岩等次火山岩为标志。白银厂块状硫化物矿床产于早期火山喷发沉积旋回的酸性火山岩段,含矿层的岩石组合为酸性火山凝灰岩夹含碳、硅、钙泥质沉积岩或酸性火山凝灰岩向夹沉积岩的基性火山岩转换部位。容矿岩石有石英角斑质碎斑熔岩、石英角斑质晶屑凝灰岩及部分石英钠长斑岩等。成矿作用起始于酸性火山喷发作用晚期石英钠长斑岩侵入之后,结束于大规模中酸性火山喷发作用之前。

图6-1 白银矿田古火山机构构造略图

(据邬介人,1991)

1—酸性火山岩;2—中性火山岩;3—基性火山岩;4—粗面岩类;5—辉绿岩;6—千枚岩类;7—钙质绿泥石片岩;8—碎屑沉积岩;9—实测及推测断层;10—环形构造(白银);11—环形构造(黑石山);12—古火山口;13—前人厘定古火山口;14—推断成岩断裂系统;15—采坑边界;16—矿床

块状硫化物矿床按其与火山喷口的关系可分为近火山喷口型和远火山口斜坡型两类。矿区内最著名的折腰山矿床和火焰山矿床属近火山喷口型,折腰山矿床在石英角斑岩层中整合产出,火焰山矿床产于石英角斑岩类与细碧质火山岩接触面上。两个矿床为走向近于平行展布在北面和南面的两个矿体群,各由少数几个似层状、透镜状主矿体和很多的条带状、脉状小矿体组成(图6-2)。上部和中部矿体厚大,向深部变薄并出现分支尖灭。主矿体由块状黄铁矿、块状含铜黄铁矿矿石组成,出现在矿体边部和下部的小矿体由网脉状、条带浸染状矿石组成。矿石的金属组合属 Cu-Zn-黄铁矿型,铅除个别地段较富集外,一般均低于工业要求。在折腰山矿床矿体上盘出现一种特殊的补丁状角砾凝灰岩和少量铁锰硅质岩。近矿围岩发生了显著的绿泥石化、绢云母化和硅化等蚀变。

另一重要矿床小铁山矿床属于远火山喷口斜坡型,是一个地表未见原生矿露头的隐伏矿床。矿体产于石英角斑质凝灰岩夹薄层凝灰质千枚岩中,以含矿层内有较多沉积岩为特征。矿体为似层状,沿走向倾向也有分支、尖灭和重现的情况,东段距地表较浅,西段埋藏较深,显示出侧伏现象。矿石中的主要矿物包括黄铁矿、闪锌矿、方铅矿、黄铜矿、黝铜矿和砷黝铜矿、重晶石,具块状、条带条纹和条带浸染状构造。矿石中普遍含金、银较高,主要含金矿物有自然金、银金矿,还有辉银矿、螺状硫银矿、辉铜矿等。矿体下盘石英角斑质凝灰岩中含星散状金属硫化物,并发生了绿泥石化、绢云母化和硅化。

图6-2 白银厂矿区地质略图

(引自邬介人,1991)

1—含角砾集块石英角斑岩;2—含角砾石英角斑凝灰熔岩;3—含角砾石英角斑凝灰岩;4—含角砾集块石英角斑凝灰岩;5—含角砾角斑凝灰熔岩;6—石英角斑岩;7—石英角斑凝灰熔岩;8—石英角斑凝灰岩;9—石英钠长斑岩;10—辉绿岩;11—角斑岩;12—硅质千枚岩;13—凝灰质千枚岩;14—细碧玢岩凝灰岩;15—细碧岩;16—细碧质凝灰岩;17—含角砾集块石英角斑凝灰熔岩;18—钙质绢云千枚岩;19—角斑凝灰岩;20—火山活动中心及火山口;21—磁黄铁矿矿管;22—矿体

本区出露地表的块状硫化物矿床,矿体近地表部分经氧化发育了块状和角砾状铁帽和分布在其间和其下的由多种含铁钒类矿物构成的钒帽,氧化带下局部形成次生辉铜矿。明清时代曾对氧化带中残余富集的金银进行过开采。20世纪40年代发现黄铁矿,1952年开始作为铜矿进行了勘探,查明折腰山、火焰山铜锌矿床分别达大型和中型规模,经20多年露天采矿后,折腰山矿床已转入深部开采。小铁山矿床在勘探过程中证实除铅锌矿床为大型外,贵金属金银和稀有分散元素也有重要价值,在20世纪80年代初正式投入生产。

2.新疆阿舍勒铜矿床

是国内近期发现和探明的一个重要火山块状硫化物矿床。矿床位于阿尔泰古生代褶皱带中,矿区地层为泥盆纪火山-沉积岩系。火山岩岩石类型包括流纹岩、玄武岩及同质凝灰岩、角砾凝灰岩、火山角砾岩和呈岩脉岩株形式产出的辉绿岩、石英钠长斑岩。火山岩中夹有灰岩、放射虫硅质岩。火山岩是双峰式岩石组合,酸性火山岩多于基性火山岩,化学成分具高钠特点。

矿区内最重要的矿床形成于构造洼地中,原层状矿体经褶皱为同斜倒转向斜构造内的一个大透镜体,核部较厚,两翼逐渐变薄至尖灭,产状与火山岩层整合一致(图6-3)。层状矿体内自下而上可以划分出黄铁矿带、黄铜矿-黄铁矿带、富铅锌矿带、铅锌重晶石带和重晶石带,下部带以块状矿石为主,上部各带矿石中条纹条带发育。在层状矿体之下还发育细脉状和浸染状矿化。据统计,层状矿体中Cu:Zn:Pb近于6:7:1,Zn/Cu值和银含量均自下而上逐渐升高。下盘细脉浸染状硫化物带的含矿岩石为凝灰岩和角砾岩,蚀变类型为绿泥石化、硅化和碳酸盐化。阿舍勒矿床已探明为大型规模,在硫化物含矿层位上部也发育有透镜状含铁硅质岩。矿床所在的阿尔泰成矿带向北西方向与哈萨克斯坦共和国的阿尔泰成矿带相连,两地含矿火山岩系和矿床特征大体一致。

图6-3 阿舍勒矿床Ⅰ号矿体第Ⅰ勘探线剖面图

(据陈毓川等,1998)

D2as2-3—阿舍勒组第二岩性段第三亚段;D2as2-2—阿舍勒组第二岩性段第二亚段;D2as2-1—阿舍勒组第二岩性段第一亚段;1—细碧岩;2—角砾凝灰岩;3—含集块角砾凝灰岩;4—石英钠长斑岩;5—多金属矿石;6—闪锌黄铜黄铁矿石;7—黄铜黄铁矿石;8—黄铁矿石;9—地质界线及推测地质界线;10—断裂;11—钻孔

3.四川呷村铅锌银矿床

是发现较晚的又一个大型海相火山岩中的块状硫化物矿床。矿区位于西南三江地区义敦岛弧碰撞造山带上的弧间裂谷盆地内,含矿火山岩系时代为晚三叠世,由拉斑玄武岩系列的镁铁质火山岩和钙碱性系列的长英质火山岩构成双峰式岩石组合。

呷村矿区内出露的岩层包括产于双峰式火山岩下部火山角砾岩、硬砂岩及千枚岩中的镁铁质火山岩、玄武质熔岩、角砾岩、凝灰岩以及辉绿岩岩墙群和占双峰式火山岩65%以上厚达千余米的长英质火山岩。长英质火山岩包括英安质和英安玄武质火山岩、凝灰角砾岩、凝灰岩以及上覆凝灰质粉砂岩、千枚岩的下部单元和以流纹质火山岩熔岩、凝灰岩和角砾岩为主体的上部单元,其上出现千枚岩、泥质灰岩、生物碎屑灰岩等沉积岩层。

长英质火山岩上部单元是块状硫化物矿床产出的层位,在中部英安流纹质凝灰角砾岩、凝灰岩中有一个次级矿体产出的下部层位。在上部流纹质角砾熔岩、凝灰岩中是主矿体产出的上部层位(图6-4)。主矿体层位中矿体可以分为4段。最下一段产于流纹质角砾凝灰岩蚀变岩筒内,矿石为脉状、浸染状;第二段在蚀变岩筒顶部硅质蚀变岩壳之下,矿体呈网脉状;第三段为块状硫化物矿层和重晶石矿层,下部富黄铁矿,并含重晶石和硅化火山岩碎块,上部富银、铅、锌硫化物,常见硫化物与重晶石组成条带层纹状构造;最上一段为白云质灰岩中的层状硫化物矿石,在每个含矿带的上部,重晶石岩、赤铁矿碧玉岩、菱铁矿等热水沉积岩均大量发育。上述含矿层在呷村矿区内均产于由火山沉积岩系构成的复式背斜内的一个次级倒转向斜轴部,矿体产状总体上与地层产状一致并同步褶皱。

矿石中主要金属矿物为黄铁矿、闪锌矿和方铅矿,其次为黝铜矿和黄铜矿,少量矿物有毒砂、硫锑铅矿和车轮矿,偶见自然金、硫铜银矿、辉银矿。矿石含金富银。金属矿物粒度细小,多在 0.01mm左右。非金属矿物以石英和重晶石最多,其次有钡长石、绢云母、绿泥石、白云石及方解石等。呷村矿床以铅、锌为主的金属组合和含矿层分带特征与世界黑矿型矿床相似。本区块状矿层、层状矿体和其他流纹质火山岩系中具层控性质的网脉矿带平行分布,认为是高渗透性碎屑岩层和同级别断层系统控制着深处热水发生弥散式排泄与侧向流动交代的结果。

三、成矿作用和矿床成因

图6-4 四川呷村铅锌银矿床平面地质图及不同高程平断图

(引自侯增谦等,2001)

A—矿区地表地质图;B—4160m高程平断图

火山岩中的块状硫化物矿床历来就是成因解释较多的一类矿床,也是近 40~50年间成因概念改变较大的一类矿床。20世纪四五十年代以来,一般认为这类矿床是中温热液交代矿床,因为它们具有与其他热液矿床相同的金属硫化物组合和围岩蚀变类型,并且矿床附近常可能有花岗岩类侵入体。后来发现,这类矿床的含矿围岩实际上都是火山岩类,例如,在乌拉尔山东坡一个从北纬 60°到52°的成矿带中已先后发现 30 多个黄铁矿型矿床,研究较早的中乌拉尔地区的矿床含矿围岩现在是古生界石英绢云母片岩,矿体呈与围岩片理协调较规则的透镜状,一向被看作是与海西期花岗岩类侵入体有关的热液矿床。但后来在南乌拉尔地区发现了相似矿床则明显是产于古生界火山喷出岩中,矿体多不规则,金属矿物均为细粒并保存胶状结构。查瓦里茨基在 1936年对比研究了这些矿床后提出,中乌拉尔矿床与南乌拉尔矿床同为古生代褶皱带内与上志留统和下泥盆统细碧角斑岩系火山岩有关的矿床,它们的差别只是两地含矿岩系受到区域动力变质作用强烈程度不同的结果。他认为矿床是火山喷出时的气水溶液作用于火山岩的产物。这一认识否定了与后期花岗岩类有成因关系而拉近了矿床与火山岩形成的时间关系。差不多在同一时期,Oftedah1在研究挪威同类矿床时也确定那里的矿床普遍与长英质火山岩存在空间上的联系,提出矿床是火山喷气作用在海底形成的看法。Schnederhohn于1955年正式提出了海底喷气矿床这样一种矿床类型。

随着层控矿床概念的兴起,火山岩中块状硫化物矿床是同生还是后生成因便成为一个长期争论的问题。在加拿大先后两次召开关于块状硫化物矿床产出环境与成因的专题讨论会,地质学家们提出了在 Barthurst等矿床观察到的矿体与围岩层理在宏观及微观上都表现出整合关系,而且硫化物矿体与特定岩石单元具有依存性的证据。他们认为矿石组构上的各种小尺度的后生特征完全可以是在沉积之后遭受变形变质作用的结果。就是太古宙绿岩带中的矿床也明显地受地层控制而不是受断裂构造控制。我国辽宁红透山铜锌矿床产在原岩为镁铁质火山岩的斜长角闪岩和原岩为安山质流纹质火山岩的麻粒岩间,矿体仍沿原始层状面理及其复式褶皱的枢纽作最大延伸的事实与上述判断一致。

对两个时代最新的矿床的研究和与它们的对比对发展块状硫化物矿床的成因认识起了重要作用。日本黑矿型矿床是第三纪的,产于绿色凝灰岩的英安质凝灰岩及部分熔岩和次火山岩中,硫化物矿床与熔岩穹丘伴生,多产在旁侧凹地内,矿体保持近水平或缓倾斜产状,是一些延长延伸都不很大的不规则层状体。较大的矿体内显示出典型的分带(图6-5),从下而上依次为含硫化物浸染体细脉的硅化带、由黄铜矿、黄铁矿组成的黄矿带、由闪锌矿、方铅矿、重晶石组成的黑矿带及顶部的薄层铁锰硅质岩、重晶石岩。查瓦里茨基很早就把乌拉尔矿床与黑矿作了对比,认为乌拉尔矿床就是古代的受过变质的黑矿型矿床。塞浦路斯块状硫化物矿床是产于白垩纪蛇绿岩套中的一个矿床,这里可见到完整的蛇绿岩套剖面层序,硫化物矿体产于两层枕状熔岩的顶部界面上,呈碟形,其下有发育的网脉带。许多矿体与陡倾斜的正断层毗邻,推测含矿盆地为断层带控制的海底凹陷(图6-6)。加拿大矿床学家经过对塞浦路斯考察认为,在宏观地质特征上加拿大和塞浦路斯两地矿床非常相似,并指出塞浦路斯矿床是由火山喷气形成的,与包围它们的火山岩是同时沉积的。加拿大矿床应该是以同样方式形成,它们现在所具有的后生特征是由于后来的变质改造和再活化引起的。

在块状硫化物矿床成因研究中,对矿体产出的特征及其空间结构的正确概括是取得突破的重要一步。加拿大矿床学家 Roscoe(1965)最先发表了一个太古宙块状硫化物矿床的理想剖面图,其中简明地表示出矿床内中酸性火山岩的类型、块状矿体、细脉浸染状矿化、不同金属矿物组合、角砾状矿化及下盘蚀变围岩间的空间关系。不同时代的硫化物矿床虽有不少差别,但这些方面的特征则是共同的。特别是矿体下部块状矿石带中常有碎裂、角砾状矿石,下盘岩石中网脉状矿化与绿泥石化蚀变相伴出现,有理由相信这里正是成矿流体喷出的通道系统。结合地质和同位素研究,人们进一步确定块状硫化物矿床的成矿流体除部分是岩浆热液或火山热液外,主要是被加热的海水。在此期间,一些矿床学家SPooner、So1omen、Frank1in等先后提出了热水对流循环的矿床成因模式,Hutchinson更详细地阐释了此系统内成矿溶液在对流循环中形成和喷发到海底的化学变化及环境条件(图6-7)。

图6-5日本黑矿的典型分带

(据sato,1974)

图6-6 AgrokiPia块状硫化物矿床的剖面示意图

(据Adamides,1980)

(1)向下循环:① 接近海底的较浅部,海水下渗与火山沉积物间发生反应,硫酸根的还原作用,

+二价铁硅酸盐→黄铁矿或磁铁矿;②金属从硅酸盐矿物中淋滤出来,并以氯化物络合物形式迁移;③ 在较深部,随着温度升高发生水的分解作用:H2O+二价铁硅酸盐→磁铁矿;④ CO2+ 二价铁硅酸盐→磁铁矿+C,产生强还原的富H2、C和盐度增加的流体,从火山岩中淋出并搬运金属。

(2)向上循环:⑤ 卤水中H2和C含量增加,C+2H或2C+3H2→CH4或C2H6,产生强烈还原富含碳氢化物的高盐度流体,金属元素从更多的硅酸盐矿物中析出进入卤水。

(3)在海底喷出系统中,(6a)压力释放引起的沸腾,蒸汽爆发角砾岩化;(6b)浅部循环富硫含盐海水与深部循环还原卤水发生混合及反应;(6c)在裂隙中沉淀FeS、FeS2、CuFeS2、SiO2;(6d)气液对喷口系统震烈多孔岩石蚀变,形成富铜浸染状矿石。

图6-7 块状硫化物矿床成矿模式

(据R.W.Hutchinson,1986)

(4)在海底沉积物与水的界面上:(7a)还原卤水喷到海底;(7b)与海水混合并发生反应,在不同 PH、E h条件下以喷出热水沉积形式形成具金属分带的块状条带状矿石、软沉积物变形和碎屑状矿石及含铁锰硅质层。

火山成因块状硫化物矿床的热水对流循环模式,在成矿物质和水的来源方面得到了氢、氧同位素和锶同位素研究资料的支持,成矿组分迁移和沉淀方面可以用实验室研究和计算作出解释。关于流体对流循环机理也已用流体动力学理论和方法作过检验和探讨。现在,仍有矿床学家致力于这一模式深部结构精确化的研究。应该指出,除了对流模式外,目前也仍有人倾向于同生断裂对蓄水层泵吸释放的模式和岩浆热液的模式,即相信有深部侵入岩浆作为热源和部分热液的来源。

四、勘查评价要点

火山成因块状硫化物矿床形成于太古宙、古元古宙、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以及现代的洋底,而且都可能有大型矿床,所以这种矿床的形成没有时代限制。

不同时代有各自的有利构造环境,太古宙原始地壳沉降经部分重熔改造,产生类似岛弧型火山作用厚层分异火山岩系,其顶部形成原始铜锌型矿床。太古宙至元古宙早期陆壳裂谷作用继续形成原始型铜锌矿床和因陆壳增厚演变为多金属型的块状硫化物矿床。古生代以前的矿床主要与消亡板块边界火山作用有关,矿床形成于弧前海沟、弧后盆地及更新的火山弧环境。洋壳上的含铜黄铁矿型矿床则形成于此时的增生板块边缘环境。

与块状硫化物矿床有关的火山岩系常具有偏碱性和双峰式特征,一些地区为典型的细碧岩-石英角斑岩系列。不少重要铜金银矿床也产于钙碱性长英质喷出-沉积岩相中或喷发间隙期的沉积岩带内。部分古老的铜锌型矿床和时代较新的洋脊火山岩中的矿床则与基性火山岩伴生。

研究火山岩区构造和火山机构有利于查明矿床的分布和发现新矿体。有的块状硫化物矿床和火山中心受区内基底中不同方向构造线及其交汇处控制。有的矿床分布明显与海底地形为火山喷口斜坡及熔岩穹丘间凹地有关。各种粗碎屑火山角砾岩、次火山岩的集中分布是确定火山喷发中心的重要标志。

块状硫化物矿床具有层状块状矿石带和下盘网脉-角砾状矿化蚀变带的结构分带与矿体内的金属分带,矿床勘查评价中需详细研究各带内矿石类型、主要金属矿物组分、伴生的少量矿物及其中的贵金属和其他伴生金属元素,如白银厂、小铁山铅锌铜矿床中,金银的含量达到大型规模,并从矿石中回收 Cu、Pb、Zn、Au、Ag、Cd、In、T1、Sc、Bi、Sb、S等元素。

块状硫化物矿床的围岩蚀变发育,特别是下盘的围岩蚀变,绿泥石化、绢云母化、黄铁矿化显著。矿体上部常出现热水沉积岩,包括重晶石岩、菱铁矿、白云岩以及含铁锰硅质岩。此外,硫化物矿床在氧化带经氧化形成铁帽和次生矿物。以上都是很重要的找矿标志。

热点内容
鹿特丹港国家地理 发布:2021-03-15 14:26:00 浏览:571
地理八年级主要的气候类型 发布:2021-03-15 14:24:09 浏览:219
戴旭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发布:2021-03-15 14:19:37 浏览:408
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发布:2021-03-15 14:18:30 浏览: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发布:2021-03-15 14:16:36 浏览:425
工地质检具体干些什么 发布:2021-03-15 14:15:00 浏览:4
东南大学工程地质考试卷 发布:2021-03-15 14:13:41 浏览:840
中国地质大学自动取票机 发布:2021-03-15 14:13:15 浏览:779
曾文武汉地质大学 发布:2021-03-15 14:11:33 浏览:563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网 发布:2021-03-15 14:10:10 浏览: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