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库主要工程地质问题分析
1. 水库的工程地质问题有哪些
http://xueshu..com/s?wd=paperuri:()&filter=sc_long_sign&sc_ks_para=q%3D%E5%A4%A9%E7%84%B6%E6%B9%96%E5%92%8C%E6%B0%B4%E5%BA%93%E7%9A%84%E5%B7%A5%E7%A8%8B%E5%9C%B0%E8%B4%A8%E9%97%AE%E9%A2%98%E2%80%94%E2%80%94%E7%AC%AC%E5%9B%9B%E5%B1%8A%E5%9B%BD%E9%99%85%E5%B7%A5%E7%A8%8B%E5%9C%B0%E8%B4%A8%E5%A4%A7%E4%BC%9A%E4%B8%93%E9%A2%98%E7%BB%BC%E8%BF%B0%E4%B9%8B%E5%85%AD&tn=SE_xueshu_c1gjeupa&ie=utf-8&sc_us=11791819991621796658
有帮助
2. 三峡工程建设存在哪些工程地质问题
1. 断裂构造问题
坝区前震旦纪岩体在漫长的地质历史过程中,经受了多期构造运动,留下了以断裂构造为主体的多种构造形迹。断裂构造是控制岩体工程地质条件最主要的因素,坝区的主要工程地质问题均与断裂构造有关。对断裂构造的分布、出露位置、规模、性状、工程特性及其对不同建筑物地基的影响的勘察研究始终是坝区工程地质工作的重点。坝区构造岩主要为角砾岩、碎裂岩、碎斑岩、碎粒岩、碎粉岩及少量初糜棱岩等,反映了断层从破裂、裂解至磨碎的脆性变形过程。不同方向构造岩由于形成的地质力学环境不
同,工程特性有明显差别。
2.坝基深层抗滑稳定问题
三峡工程坝基裂隙岩体中发育不同程度的缓倾角结构面(优势方向倾向下游),构成了对大坝抗滑稳定不利的地质条件。其中大坝左厂1 号~5 号机坝段是坝址区缓倾角结构面发育程度最高的地段。由于采取坝后式厂房布置方案,坝基下游形成坡度约54°,坡高67.8 m 的临空面,因此,其坝基深层抗滑稳定问题十分突出,是三峡工程最为关键性的技术问题之一。
3. 船闸高边坡稳定与变形问题
船闸边坡开挖后,形成巨大的临空面,使亿万年来岩体中所形成的原有应力平衡体系被急剧打破,产生一系列的岩体卸荷与变形问题,时效变形与变形总量能否控制在设计允许的范围内又成为了一大问题。
4. 地下电站主厂房围岩块体稳定问题
开挖以来,地质人员结合三峡工程地下电站地质条件的特点,利用大型洞室仪
测成像可视化地质编录技术和地下洞室三维块体自动搜索计算软件系统,形成了一套合理、快速、高效的施工地质工作流程,在整个施工过程中,做到实时跟踪、及时预报、定位定量累计预报了118 个块体,总体积15 万多m3 ,为地下厂房加固提供了翔实资料和可靠的地质依据。
3. 因地质问题而失效的水利工程案例有哪些
水利工程的建设主要面临的地质问题:
1、水库开发对周边山体切割导致滑坡;专
2、蓄水压力作用可能属导致地震;
3、水库渗水导致周边地下塌陷、溶洞等.
水电工程地质存在的问题很多,除了与其他工程类似的区域地壳稳定、坝基、边坡和地下洞室岩土体的稳定性等问题外,还有库坝渗漏、水库库岸稳定、水库淤积、滨库地区浸没、水库诱发地震的问题。
一般解决的思路是针对具体的工程地质问题分阶段进行专门勘察,并进行稳定性计算和治理设计,然后付诸施工,用工程的方法进行改善.例如边坡问题,先进行地质填图调查,然后设计勘探类型和位置,等勘探施工完成后计算边坡稳定性,如果不够稳定即进行治理,设计抗滑桩,盲沟等等,最后是治理措施的施工.
4. 截至年,水库运用阶段地质成果概述
对三门峡库区的地质实践成果,共约43份,这是集20多年的历史积累。现将这些成果给予简要说明。
(一)综合性、总结性成果,有5份。最早的水库地质灾害调查报告,是黄委会水库管理局于1962年初提出的。第五大队、陕西第二水文地质大队先后提交有阶段性的成果。1985年前后出版的库区工程地质问题研究和黄河中游区域工程地质两份成果,应当说也是阶段性的总结性成果,具有一定代表性。
(二)地下水动态观测、研究成果,共11份。基础资料“地下水位年鉴”1956~1959年观测数据,由黄委会整编出版,1960~1985年观测数据由陕西第二水文地质大队整编出版。有9份是阶段性的地下水动态分析报告和基础图件。库区淤积回水条件下的潜水涌高分析方法和浸没预测方法是研究重点,在探讨对西安浸没问题和水库运用方式地质研究方面取得了进展。
(三)土壤盐碱化防治研究。有14份成果,合并为12项。有对库周浸没条件下的盐碱地发生发展的调查分析,有自然漫淤脱盐、井灌与稻田改良脱盐的水盐动态观测研究,以及吊沟台田与渠灌排水脱盐等治理效果分析。为三处做引洪漫淤前的水文地质调查。这些受到了当地的配合和推广。
(四)南山支流治理工程地质调查、勘察工作
发源于秦岭北坡的流入渭河的支流众多,习称南山支流,每年雨季汛期常发生或大或小的山洪、水石流灾害。其中由华阴、华县境内南山支流入库的推移质砂砾石,是三门峡水库渭河下游段的造床质,也是该区洪涝灾害之源。因此,治理南山支流意义甚大。1961年,陕西省水库管理局首次对华县的南山支流进行了查勘,第五大队和陕西第二水文地质大队应水库管理局要求所做的水利工程地质工作成果有17项,合并为9项。《渭南沋河流域规划治理工程地质勘察报告》具有代表性,报告较详细地论述了流域的自然地理地质环境背景,尝试对推移质和悬移质年输沙量推算,提出规划建议。该报告也是黄河中游小流域规划治理地质研究项目,投入工作量较大,历时较长的一份成果。
(五)坍岸、库岸的护提、河道整治勘察研究成果,共有4项。库岸坍塌主要发生在高水位运用时潼关以东深水区;1966年,第五大队与中科院地理所、黄委会及库区水文总站等单位,共同开展坍岸观测断面复测为主的调研工作之后,并在前人坍岸调查成果的基础上,由第五大队闫太白等同志编写的《三门峡水库典型地段库岸再造初步分析》,在阐明库岸土体工程地质性质、地形地貌和外力作用下,再现了坍岸发生发展过程。水库改为低水位运用后,库岸即趋于稳定。所以该报告是原第五大队唯一的一份坍岸研究成果。库岸护堤和河道整治地质工作,至今仍在断续进行,其成果未全部列入。
(六)水库运用阶段的总结性成果简介
《黄河三门峡水库运用阶段工程地质问题研究报告》,是三门峡水利枢纽于1960年9月开始蓄水拦沙运用后,发生严重的泥沙淤积,耕地浸没、库边坍岸等地质灾害以来,积20年观测、勘察研究资料而撰写的一份总结性研究报告。该报告在阐明库区工程地质环境的基础上,论述了入库泥沙淤积的危害和影响,论证了潼关、新丰、孤峰三大断隆、断凸对泥沙淤积的正向和负向制约作用。预测在高水位运用时,在淤积回水作用潜水涌高条件下,不仅渭、洛河下游大片耕地将因浸没而沼泽化、盐渍化,西安市低阶地城区也将产生浸没。据此,仅就三门峡水库单独运用而言,近、远期的合理利用方案,应当是汛期敞泄、排沙清淤,非汛期低水位蓄水,回水不过潼关的全年控制运用。
关于潼关以东库岸坍塌,仅发生在水库蓄水初期高水位运用时段,改为低水位运用之后,已自行中止,经济损失与库容淤积损失均有限,对水库运用方案的选择不起决定性作用。最后认为,若能利用三门峡水库暴露出来的工程地质问题,作为多沙河流建库的工程地质实验场,深入探索研究,将为类似水库建设提供宝贵的科学依据。该报告编制有1:30万库区地质图和工程地质图,附有水库淤积工程地质断面图集,水库浸没、坍岸工程地质断面图集。
在《黄河中游区域工程地质》专著中,针黄河自然地质环境和水库地质灾害,建议进一步修订治河规划时,对下列问题应予充分研究:
1.根据三门峡水库地质条件,只能采用低水头运用。要充分发挥其效用,只有研究和小浪底水库联合运用(注:当时还未建小浪底水库)。
2.吸取三门峡、青铜峡水库泥沙淤积的教训,在黄河中游建库应选择峡谷型,不宜修建湖泊型。
3.各峡谷段建坝条件较好,可修建径流电站,开发蕴藏丰富的水能资源。
4.开展秦岭、吕梁山等推移质产沙区的研究,选择代表性支流进行流域调查,探索粗碎屑物来源、搬运、沉积规律与输移量,为规划治理提供依据。
地质部第五大队及随后的陕西省第二水文地质队,完成三门峡库区及其周边各项查勘研究工作的同时,还按照上级指示精神,沿着“治黄地质工作”的另一条主线—黄河中游黄土地区—开展多项调查研究工作。从建队之初至1986年,先后完成的工作项目有:以黄土峁梁地区为典型的无定河中游陕北绥德—米脂间333km21:5万水土流失防治问题调查(与地质部水文所协同完成);以黄土塬区为典型的陇东西峰镇地区323.5km21:5万水土流失防治问题调查;黄河中游无定河、延河、皇甫川、窟野河、佳芦河等黄河一级支流1:50万路线地质调查(控制面积20300km2);绥德、子洲、延安等县市的小流域水土保持专门性问题的定点调研;黄河中游郑州至兰州间流域面积约58万km2综合性环境工程地质问题研究等。后者形成《黄河中游区域工程地质》的专著,于1986年1月出版。
必须指出,发端于三门峡水库泥沙淤积问题的黄河中游黄土地区的各项调研工作,从地质角度探索了黄河泥沙淤积的物质来源、水土流失规律和水土保持地质原理,提出和论证了黄河中游防治水土流失的方向、途径和措施,在纷繁、艰巨的“治黄”系统工程中,迈开了坚实的一大步!
但黄河三门峡库区及黄河中游地区的治黄地质工作还是任重而道远,仍需努力。
5. 什么是由于水库蓄水地下水位升高引起的工程地质问题
上游蓄水后,压力加大,渗透更强,造成地下水水位上升
6. 水库工程地质勘察包括哪些内容
水利工程来地质勘察源通常分阶段进行,一般按工程规模大小、重要性和地质条件复杂程度而定。大型工程分四个阶段(规划、可行性研究、初步设计和技施设计),中小型工程可适当简化,对河道堤防或地质条件简单的小型工程可不分阶段,一次作完。各阶段的任务是:①规划阶段要了解河流或河段的区域地质和各规划方案的基本地质条件,初步分析第一期开发工程的主要工程地质条件,普查天然建筑材料;②可行性研究阶段要确定地震基本烈度,对区域构造稳定性作出结论,选择坝址并确定基本坝型,对库、坝区主要工程地质问题作出初步评价,初查天然建筑材料;③初步设计阶段要为确定主要建筑物轴线、形式,查明工程地质条件,对库区专门性工程地质问题作出评价,提出各项长期观测网的设计,详查天然建筑材料; ④技施阶段除补充必要的工程地质勘察外,主要是进行工程地质专门性问题的研究,完善观测系统,通过施工开挖核实地质资料并进行施工编录。
7. 修建水库可能引起的工程地质问题有哪些
有没有水源
地下土层的构造
地理位置的优越
8. ()是由于水库蓄水地下水升高引起的工程地质问题
(渗漏)是由于水库蓄水地下水升高引起的工程地质问题
渗漏是指库水版沿岩石孔隙、裂权隙、断层、溶洞等向库盆以 外或通过坝基(肩)向下游渗漏水量的现象。水库的作用是蓄水兴 利,在一定的地质条件下,水库蓄水期间及蓄水后会产生渗漏。 对任何一座水库来说,在未采取有效的工程处理措施的情况下, 如果存在严重的渗漏现象,将会直接影响到该水库的效益。而坝 区的渗漏,在不少情况下往往导致坝基产生渗透变形,威胁到大 坝的安全。所以,库坝区渗漏问题,是非常重要的工程地质问题, 也是最常遇到的问题。国内外都有不少水库,由于渗漏严重,蓄 不住水而成干库;因坝基出现渗透变形而不得不投人大量人力物 力来进行处理。当然,水库蓄水后,水域面积比较大,自然条件 又千差万别,十分复杂,如果要求每座水库都滴水不漏,显然不 现实。在工程设计中,一般都要求使水库的渗漏量小于该河流段 平水期流量的1%-3%。 由此可见,在水库工程规划设计中,应充分重视库坝区周围地形 地质条件的调查研究,不仅要选择好坝址,而且应该选择好库址。
9. 水库导截流验收中应请注意的工程地质问题有哪些
1:主要是截流地段的两岸边坡地质问题,如果不影响截流,但影响以后施工或运行管理的话,可以留着截流后处理。截流时施工力量紧张,注意科学安排!2:坝基地质问题和软土基坑地质问题,你可以提岀来,但并不一定能妥协解决,因为这时还不能发现问题,实际工作中,等到截流后,抽干基坑水,边开挖边进行地质描述和地质编录,施工地质要设计单位为主分析解决,但施工单位要主动提出并积极配合。3:水库有关的地质问题,还有库内浸没塌方漏水问题和洞室围岩稳定性问题,但一般不在截流验收时提岀。
10. 水利工程的建设主要面临哪些地质问题
1、水库开发对周边山体切割导致滑坡;
2、蓄水压力作用可能导致地震;专
3、水库渗水导致周边属地下塌陷、溶洞等。
水电工程地质存在的问题很多,除了与其他工程类似的区域地壳稳定、坝基、边坡和地下洞室岩土体的稳定性等问题外,还有库坝渗漏、水库库岸稳定、水库淤积、滨库地区浸没、水库诱发地震的问题…一般解决的思路是针对具体的工程地质问题分阶段进行专门勘察,并进行稳定性计算和治理设计,然后付诸施工,用工程的方法进行改善。例如边坡问题,先进行地质填图调查,然后设计勘探类型和位置,等勘探施工完成后计算边坡稳定性,如果不够稳定即进行治理,设计抗滑桩,盲沟等等,最后是治理措施的施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