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质工程 » 周成虎中国地质大学

周成虎中国地质大学

发布时间: 2021-02-14 04:02:28

❶ 地质资料核心元数据标准研究初探

吴小平

(全国地质资料馆)

摘 要 本文结合地质资料数据的特点,在国内外相关元数据标准研究的基础上,研究定义一个对地质资料数据资源最通用属性描述的核心元素集合,实现对地质资料数据资源信息基本情况的描述;以加强对地质资料数据的有效描述、组织、揭示、表达、管理,促进地质资料数据资源的利用、共享、交换和整合,提高地质资料数据管理现代化水平和地质资料数据公共服务能力。

关键词 地质资料 核心元数据 标准研究

1 引言

1.1 背景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地质工作在长期的实践发展中,积累了大量的地质资料数据,形成了大量不同资源类型、遍及地质各个学科的专业数据集,涉及区域地质、矿产地质、水文—工程—环境地质、农业地质、海洋地质、基础地质、地球化学、地球物理、遥感、地学科研等领域。数据量大,数据类型丰富,系统异构,数据格式多样化,是当前地质资料数据的重要特征。

应用的不断深入,社会需求不断增加,越来越多的研究需要基础数据支撑。地质资料数据的多学科、多标准、多类型、多尺度、海量性等特点,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其深入利用与共享。如何有效地描述、组织、揭示、表达、管理这些数据,以促进地质资料数据资源的利用、共享、交换和整合,提高数据共享水平,是提高地质资料数据管理现代化水平和提升地质资料数据社会化服务能力的基础。

为解决这个问题,前人开展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工作,提出利用元数据的标准化来统一管理分散的数据资源,并通过 Web 实现数据共享与服务[1-9]。元数据具有描述、揭示、组织、管理、控制、保存、互操作等功能[9-11]。元数据标准和技术是实现数据标准化、数据共享、数据交换和互操作等的重要手段。利用元数据标准提高对数据的描述与表达深度,实现对数据资源内涵的描述、发现、处理、评价,提高数据管理效率和用户检索数据的查询效率;通过元数据标准化来逐步解决数据资源间的语义独立和异构问题,最大程度地实现数据互操作,为实现数据资源的整合与交换奠定基础;通过建立相关的元数据记录,建立与数据资源管理相关的维护、保存等信息,加强对数据管理过程的控制,对进一步管好用好地质资料数据具有重要作用。

1.2 现状

目前,在地质资料管理与服务工作中,已形成《地质资料档案著录细则》、《成果地质资料管理技术要求》、《成果地质资料目录数据库著录表和著录要求》,以及相应的软件系统等一套地质资料目录标准规范,用以规范地质资料数据成果的建设、管理和服务。目前,各级地质资料馆藏机构均已建成地质资料目录数据库,并初步实现馆际目录间基本数据信息的交换,在地质资料数据的管理、共享、服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地质资料目录数据库是对地质资料档案基本信息的描述与组织,是地质资料元数据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为地质资料数据的持续发展和进一步构建地质资料数据的丰富应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 相关元数据标准基本情况

2.1 DC(DUBLIN CORE)都柏林核心元素集

DUBLIN CORE 元数据格式由美国 OCLC 公司发起,国际性合作项目 Dublin Core Metadata Initiative设计,由参与合作项目的机构共同维护修改,适用于网络资源描述,目前最新版本为 version 1.1,1999 年7 月 2 日发布执行。

DC 元数据作为网络时代一种新型的信息资源通用描述工具,正在为越来越多不同专业领域以及不同语种、不同文化背景的国家和地区所接受。DC 元数据标准,主要是指 DC 元数据元素、元素定义和注释等内容及由这些内容构成的规范化或标准化文本。

DC 最初应用目的是为了网络资源的著录与挖掘,由于 DC 元素简单易用,加之 OCLC 的大力推广和网络资源著录的巨大需求,DC 很快适用于任何媒体。简单的元素定义和设置可以很方便地著录,是 DC获得广泛应用的重要原因;然而它也带来另外一个问题,对著录对象的描述深度不够,不能进行专指度较高的检索[12]。2010 年,DC 元数据的中文版正式发布,《信息与文献 都柏林核心元数据元素集》(GB/T 25100-2010)进一步规范了 DC 中文化的进程[13],语义描述、元素名称等得到了统一与规范。根据《都柏林核心元数据元素集》(V1.1 版),DC 由 15 个元素组成,每个元素都根据 ISO/IEC 11179 定义 10 个属性,即:

名称(Name):元素名称;

标识(Identifier):元素唯一标识;

版本(Version):产生该元素的元数据版本;

注册机构(RegistrationAuthority):注册元素的授权机构;

语言(Language):元素说明语言;

定义(Definition):对元素概念与内涵的说明;

选项(Obligation):说明元素是限定必须使用的还是可选择的;

数据类型(Datatype):元素值中所表现的数据类型;

最大使用频率(Maximum Occurrence):元素的最大使用频次,即是否可重复使用;

注释(Comment):元素应用注释。

DC 元素依据其所描述内容的类别和范围可分为三组(表 1):①对资源内容的描述;②对知识产权的描述;③对外部属性的描述(instantiation)。

表 1 DC 元数据元素列表

2.2 数字地理空间元数据内容标准

数字地理空间元数据内容标准(Content Standard for Digital Geospatial Metadata)由美国联邦地球空间数据委员会组织编写并发布[4,9,11,14]。该标准 1992 年 7 月开始起草,几经修改,1994 年 7 月 8 日,FGDC 正式确认该标准为美国国家地球空间数据元数据标准,并于 1997 年 4 月发布其修订版(FGDC1994,FGDC 1997)。

FGDC 数字地理元数据内容标准的目的,是确定一个描述数字地理空间数据的术语及其定义集合,包括满足这些目的的数据元素、复合元素(一组数据元素)以及它们的定义和域值,描述数字地理空间数据集的元数据信息内容。

FGDC 是按照段(section)、复合元素(compound element)、数据元素(data element)来组织的,包括 7 个主要子集和 3 个辅助子集(见表 2),共有 460 个元数据实体(含复合元素)和元素。FGDC 规定了三种性质的子集、复合元素和元素。这三种性质是:必需的,即必须提供的信息;一定条件下必需的,即如果正在建立的元数据包含某子集、某个实体,或某个元素说明的特征,则必需提供的信息;可选的,即该信息是可选的,由用户决定是否将其包含在元数据文件中。FGDC 元数据标准没有规定语法格式或编码规则,因此同 DC 一样,只是一个内容标准。

表 2 FGDC 元素列表

2.3 ISO TC211 元数据标准

ISO TC211 元数据标准由国际标准化组织(The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Standardization)第三工作组组织研究,项目编号为 15046-15。1996 年 2 月 9 日通过 1.0 版草案,后几经修改,于 1997 年 1 月20 日发布 210 版标准(ISO TC211,1997)[4]。TC211 元数据内容项分为三种类型:必须型(M),指必须给出的内容(M 是 Mandatory 的缩写);条件型(C),指在一定条件下需要给出的内容(C 表示 Conditional);可选型(O),指可有可无的内容(O 表示 Optional)。元数据内容采用逐项逐行方式表达;标准中给出了元数据制作、管理等规范。

TC211 元数据标准中把元数据的内容分为 7 类,每一类中又包括若干子类或具体元数据项,主要包括元数据内容、标识信息内容、数据质量信息内容、空间数据表达信息内容、空间参考信息内容、特征与属性信息内容、数据传播信息内容、数据参考信息内容等方面。

3 地质资料核心元数据

3.1 概念

“核心元数据规范”拟定义一个对地质资料数据资源最通用属性描述的数据元素集合,实现对数据信息基本情况的描述。

3.2 目的

地质资料核心元数据标准(Geology Data Core Metadata,GDCM)拟通过建立一套用以描述各种地质资料数据集的元素集合,为地质资料数据资源提供一套通用的描述元素及规范,供管理者和用户在通用领域应用中描述具有相同特征或属性的数据集,为地质资料数据资源的检索、整合、交换、服务和共享提供支持。

3.3 范围

地质资料数据核心元数据是关于地质资料数据资源的基本描述信息,是由数据资源的共同特点确定的元数据集合。

3.4 原则

3.4.1 用户需求原则

核心元数据作为地质资料数据的一组基础性、通用性描述数据,在设计与选择核心元素时必须充分考虑用户的需求,以深入地揭示信息资源的内涵。在结构与格式的设计、元素的增加与取舍、语义规则的制定等方面,要尽可能地从用户的角度出发,增加系统与用户间的交互渠道(如开放式的词表系统的使用、增加提供用户反馈的元素等),为用户提供多层次的检索体系[9]

3.4.2 简单性与适用性原则

简单性与适用性原则要求元数据方案在应用时简单易于理解,便于计算机著录,有利于实现互操作;同时需兼顾适用性,选取最能表达需求的元数据集合,以解决元素过少产生的不准确性,提高检索的精度,做到繁简适当。

3.4.3 互操作与易转换性原则

互操作性是不同数据格式以及异构系统间实现数据交换的重要原则。元数据方案的设计,要充分考虑数据间的互操作性,通过建立映射、数据交换机制、语义共享等实现互操作性,实现不同系统间、不同数据格式间的数据交换。

3.4.4 专指性与通用性原则

专指性与通用性原则要求元数据方案的设计应统筹考虑各类资源的应用特性,协调好资源应用深度与应用广度。

3.4.5 可扩展性与可持续性原则

可扩展性是指数据方案的生命。随着数字资源内容不断丰富、应用不断深入、需求不断增加,元数据方案必须能够适应资源应用、需求的变化,将一些特殊的应用加入,以适应不断变化的需求。一些具体应用可能会要求更为细致精确的描述,应允许使用者在不破坏已规定的标准内容(如元素的语义定义)的条件下,扩充一些元素、子元素或属性值[9]。可持续性原则是指要充分考虑与现有标准规范的衔接,充分利用现有标准的成果,保证元数据方案的可持续发展。

4 地质资料数据核心元数据元素定义

4.1 基本定义

定义元数据(Metadata)、核心元数据(Core Metadata)和数据集(Dataset)三个基本术语。元数据是关于数据的数据;核心元数据是指能够描述地质资料数据的一组通用的描述元素及相应的规范;数据集是由相关数据对象组成的一个可标识的数据集合体。将被描述的地质资料数据作为一个群组,一个群组可以看做一个数据集。一个数据集可能是一个较小的数据集合,在物理上或逻辑上位于一个较大的数据集之内;反之,一个数据集也可能由若干数据集组成,是这些子数据集的父数据集。如根据地质资料数据文件的组织方式,一个数据集可以是正文、附件、附图、附表、附件、其他类等的集合。在本研究中,数据集是元数据的描述对象,以成果地质资料电子文件的分类组织数据集。

借鉴 ISO/IEC 11179-3 标准,本研究定义元素的属性基本上采用与 Dublin Core 一致的方法,按以下九个方面对元素进行定义:

1)中文名称(Chinese Name):元素中文名称;

2)英文名称(English Name):元素英文名称;

3)标识(Identifier):元素唯一标识;

4)定义(Definition):对元素概念与内涵的说明;

5)类型(Data Type):元素值中的数据类型;

6)约束(Constraint)指明元素是否是限定必须使用还是可选择的(必备性);

7)出现次数(Maximum Occurrence)元素是否可重复以及可重复的次数;

8)值域(Value Domain):元数据元素的取值范围;

9)注释(Comment):对元素的补充说明、著录格式的建议及其它。

4.2 核心元素内容

本研究参考都柏林核心元数据计划(The Dublin Core Metadata Initiative,DCMI)发布的《都柏林核心元数据元素集》(V1.1 版)和《信息与文献都柏林核心元数据元素集》(GB/T 25100-2010[13],元素的名称、定义、注释、约束、类型的中文翻译参考了上海图书馆的《都柏林核心修饰词》[17],《DCMI 元数据术语》[16],《都柏林核心资源集合描述应用纲要》[18],《都柏林核心图书馆应用纲要》[19],《地质资料档案著录细则》(DA/T 23—2000)[21],《成果地质调查资料著录表及著录要求》[22],国家图书馆《中文元数据方案》[15],《中国科学院科学数据库核心元数据标准》[20]。地质资料数据核心元数据(GDCM)标准核心元素及定义见表 3。

表 3 地质资料数据核心元数据(GDCM)标准核心元素(拟)

5 结论及思考

核心元数据作为描述地质资料数据的一部分,需进一步加强研究,逐步规范完善。由于地质资料数据涉及范围广,格式、类型多样,需要制定系列元数据标准来系统描述数据资源,并建立多个不同元数据标准间的语义共享与映射,提高对数据的描述深度与层级,优化数据组织方式与结构,不断提高地质资料数据管理、服务与共享水平。

参 考 文 献

[1] 国家地理空间信息协调委员会办公室 . 自然资源和地理空间信息整合与共享研究 [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2] 徐冠华 . 实施科学数据共享,增强科技竞争力 [J]. 中国基础科学,2003(1):5 ~ 9.

[3] 孙枢 . 地球数据是地球科学创新的重要源泉—从地球科学谈科学数据共享 [J]. 中国基础科学,2003(1):19 ~ 23.

[4] 李军,周成虎 . 地球空间数据元数据标准初探 [J]. 地理科学进展,1998,17(4):55 ~ 63.

[5] 张立,龚健雅 . 地理空间元数据管理的研究与实现 [J]. 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学报,2000,25(5):127 ~ 131.

[6] 沈体雁,程承旗 . 地理元数据技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J]. 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学报,1999,24(4):34 ~ 37.

[7] 王卷乐,游松财,谢传节 . 地学数据共享中的元数据标准结构分析与设计 [J].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5,21(1):16 ~ 18.

[8] 刘纬等 .2010. 数字图书馆的语义描述与服务升级 [M]. 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 .

[9] 肖珑等,中文元数据标准框架及其应用 [J] 数字图书馆论坛,2011,5:29 ~ 35.

[10]http://cdls.nstl.gov.cn/,数字图书馆标准与规范建设—基本元数据标准规范,2005—12.

[11] 冯项云,肖珑,廖三三等 . 国外常用元数据标准比较研究 [J]. 数字图书馆论坛,2011,4:15 ~ 21.

[12] 中文文献元数据标准研究项目组系列报告之一 国外元数据标准比较研究报告,北京大学图书馆中文元数据标准研究项目组(2000 年12 月).

[13] 信息与文献 都柏林核心元数据元素集,GB/T 25100-2010(ISO 15836:2009,MOD),2010-09-02.

[14] 薛明 . 美国联邦地理数据委员会的标准参考模型 [J]. 测绘标准化,总第 62 期第 20 卷 .

[15]http://www.cdi.cn/CMS/searcher/. 中文元数据方案 . 国家图书馆,2002.03.

[16]http://blincore.org/documents/2006/12/18/dcmi-terms/,DCMI 元数据术语,2006-12-18.

[17]http://blincore.org/documents/2000/07/11/dcmes-qualifiers/ 都柏林核心修饰词,2000-07-11.

[18]http://blincore.org/groups/collections/collection-application-profile/,都柏林核心资源集合描述应用纲要,2006-08-24.

[19]http://blincore.org/documents/2004/09/10/library-application-profile/,都柏林核心图书馆应用纲要,2004-09-10.

[20]http://www.sdb.ac.cn,中国科学院科学数据库核心元数据标准(1.1),2003-08.

[21] 地质资料档案著录细则 . 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行业标准:DA/T 23—2000.

[22] 成果地质调查资料著录表及著录要求 . 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2004-11-11.

❷ 中国科学院院士的新增名单

数学物理学部(6人)
张伟平,43, 基础数学南开大学
龙以明,58,数学南开大学
王恩哥,50, 凝聚态物理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邢定钰,62, 凝聚态物理南京大学
吴岳良,45, 理论物理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
俞昌旋,65 ,等离子体物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化学学部(6人)
张 希 ,41, 高分子化学和物理清华大学
宋礼成,69 ,有机化学 南开大学
段 雪, 50,化工(应用化学)北京化工大学
赵东元,44 ,物理化学复旦大学
柴之芳,64 ,放射化学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
高 松 ,43, 无机化学北京大学
生命科学与医学学部 (7人)
孟安明,43 ,发育生物学 清华大学
赵进东,50, 植物生理学、藻类学 北京大学
武维华,50, 植物生理中国农业大学
陈润生,66 ,生物信息学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
杨焕明,54 ,基因组学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
张明杰,40,结构生物学香港科技大学
谢华安,65, 植物遗传育种 福建省农业科学院
地学部(4人)
张经 ,49化学海洋学与海洋生物地球化学华东师范大学
周卫健,54,放射性碳年代学与全球变化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
姚檀栋,52, 冰川环境与全球变化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穆穆, 52 ,大气动力学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部:1人
技术科学学部:5人 当选院士
(共35人,分学部按姓氏笔画为序)
数学物理学部(6人) 序号 姓名 年龄 专业 工作单位 1 孙昌璞 46 理论物理 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 2 李安民 62 数学 四川大学 3 罗 俊 52 引力物理 华中科技大学 4 郑晓静(女) 51 力学 兰州大学 5 席南华 46 数学 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 6 崔向群(女) 57 天体物理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南京天文光学技术研究所 化学部(8人) 序号 姓名 年龄 专业 工作单位 1 万立骏 51 物理化学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2 包信和 49 物理化学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3 江 雷 44 无机化学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4 江桂斌 51 分析化学、环境化学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5 陈小明 47 无机化学 中山大学 6 周其林 52 有机化学 南开大学 7 唐本忠 52 高分子化学与物理 香港科技大学 8 涂永强 50 有机化学 兰州大学 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5人) 序号 姓名 年龄 专业 工作单位 1 庄文颖(女) 60 真菌学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2 尚永丰 45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北京大学 3 林鸿宣 48 作物遗传学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 4 侯凡凡(女) 58 内科学(肾脏病学) 南方医科大学 5 隋森芳 64 生物物理学 清华大学 地学部(5人) 序号 姓名 年龄 专业 工作单位 1 周卫健(女) 56 宇宙成因核素与全球变化 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 2 郑永飞 49 地球化学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3 莫宣学 70 岩石学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4 陶 澍 58 环境地理 北京大学 5 翟明国 61 前寒武纪地质与变质地质学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信息技术科学部(4人) 序号 姓名 年龄 专业 工作单位 1 刘国治 48 高功率微波 中国核试验基地 2 许宁生 51 真空微纳光电子学 中山大学 3 怀进鹏 46 计算机软件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4 陈定昌 72 导航、制导与控制 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科技委 技术科学部(7人) 序号 姓名 年龄 专业 工作单位 1 于起峰 51 实验力学、精密光测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2 王曦 42 材料科学 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 3 王光谦 47 水力学及河流动力学 清华大学 4 王自强 70 固体力学 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 5 王锡凡 73 电力系统 西安交通大学 6 申长雨 46 塑料成型及模具技术 郑州大学 7 刘竹生 69 火箭总体设计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一研究院 中国科学院2011年12月9日下午在北京公布该院2011年院士增选结果,从314名有效候选人中,经材料公示、通信评审、会议评审暨选举和后续的审查确认、审议批准等环节,最终产生51名新院士,新当选院士平均年龄52.6岁。经过此次增选,中科院现有院士总人数为727名。
经院士推荐、通信预选和全体院士无记名投票选举等环节,中科院2011年新增选产生9名外籍院士,分别来自美国、日本、法国、以色列、英国等5个国家,其中诺贝尔奖获得者3名,至此,中科院现有外籍院士总人数为64名。
2011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当选院士名单
(共51人,分学部按姓氏笔画为序)
数学物理学部(9人) 序号 姓名 年龄 专业 工作单位 1 王广厚 71 原子分子与团簇物理 南京大学 2 张维岩 55 激光聚变与等离子体物理、理论物理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 3 张肇西 70 粒子物理理论 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 4 陈永川 47 应用数学 南开大学 5 武向平 50 天体物理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 6 袁亚湘 51 运筹学 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 7 高鸿钧 47 凝聚态物理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8 鄂维南 47 数学 北京大学、普林斯顿大学 9 潘建伟 41 量子信息、原子分子与光物理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化学部(7人) 序号 姓名 年龄 专业 工作单位 1 田 禾 48 精细化工 华东理工大学 2 刘忠范 48 物理化学 北京大学 3 严纯华 50 无机化学 北京大学 4 张俐娜(女) 70 天然高分子与高分子物理 武汉大学 5 李亚栋 46 无机化学 清华大学 6 杨学明 48 物理化学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7 赵进才 50 环境化学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9人) 序号 姓名 年龄 专业 工作单位 1 朱玉贤 55 植物生理学 北京大学 2 张学敏 47 医学 军事医学科学院 3 张明杰 44 结构生物学 香港科技大学 4 李 林 50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 5 赵玉沛 56 外科学(普通外科) 北京协和医院 6 康 乐 52 昆虫学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7 黄路生 46 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 江西农业大学 8 舒红兵 44 细胞生物学 武汉大学 9 葛均波 48 心血管内科 复旦大学 地学部(10人) 序号 姓名 年龄 专业 单位 1 万卫星 52 空间物理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2 石广玉 68 大气物理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3 刘丛强 55 地表地球化学 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 4 周忠和 46 古生物学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5 郭华东 60 遥感科学与应用 中国科学院对地观测与数字地球科学中心 6 高 山 49 地球化学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7 龚健雅 54 测绘科学与技术 武汉大学 8 傅伯杰 53 自然地理学、景观生态学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9 焦念志 48 生物海洋学 厦门大学 10 舒德干 65 古生物学及进化生物学 西北大学 信息技术科学部(7人) 序号 姓名 年龄 专业 工作单位 1 李树深 48 半导体器件物理 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 2 杨学军 48 计算机体系结构与系统软件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3 郑建华 54 密码学 中国人民解放军保密委员会技术安全研究所 4 金亚秋 64 电磁散射与空间遥感信息 复旦大学 5 徐宗本 56 智能信息处理 西安交通大学 6 梅 宏 48 计算机软件 北京大学 7 黄 维 48 有机光电子学 南京邮电大学 技术科学部(9人) 序号 姓名 年龄 专业 工作单位 1 朱 荻 57 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 张统一 61 力学 香港科技大学 3 沈保根 58 磁性材料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4 郑 平 75 工程热物理 上海交通大学 5 南策文 48 复合材料 清华大学 6 赖远明 48 土木工程(寒区工程)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 7 翟婉明 47 载运工具运用工程 西南交通大学 8 雒建斌 49 机械设计及理论 清华大学 9 魏炳波 47 材料科学与工程 西北工业大学 201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名单
(共9人,分学科领域按姓氏音序为序) 序号 姓名 年龄 国籍 专 业 工作单位 1 戴维·格罗斯David Gross 70 美国 理论物理 美国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 2 弗朗斯瓦·马蒂Francois Mathey 70 法国 化学 中国郑州大学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 3 野依良治Ryoji Noyori 73 日本 有机化学 日本独立行政法人理化学研究所 4 阿夫拉姆·赫什科Avram Hershko 74 以色列 生物化学 以色列理工学院 5 蒲慕明Muming Poo 63 美国 神经生物学 中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 6 罗伯塔·鲁德尼克(女)Roberta L. Rudnick 53 美国 地质学-地球化学 美国马里兰大学 7 刘必治Bede Liu 77 美国 信息处理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 8 饭岛澄男Sumio Iijima 72 日本 纳米科学 日本名古屋名城大学 9 罗格·欧文D. Roger J. Owen 69 英国 计算力学与工程 英国斯旺西大学 年新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名单
共53人,分学部以姓氏笔画为序)
数学物理学部(9人) 序号 姓名 年龄 专业 工作单位 1 向涛 50 凝聚态理论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2 孙鑫 74 凝聚态物理 复旦大学 3 励建书 53 数学 香港科技大学 4 汪景琇 69 太阳物理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 5 陈十一 56 力学 北京大学 6 陈恕行 72 数学 复旦大学 7 欧阳颀 57 凝聚态物理 北京大学 8 周向宇 48 基础数学 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 9 赵政国 56 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
理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化学部(9人) 序号 姓名 年龄 专业 工作单位 1 丁奎岭 47 有机化学 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 2 方维海 57 物理化学 北京师范大学 3 冯小明 49 有机化学 四川大学 4 李永舫 64 高分子化学与物理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5 杨秀荣
(女) 67 分析化学 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 6 张洪杰 59 无机化学 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 7 张涛 49 化工(工业催化)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8 韩布兴 55 物理化学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9 谢毅
(女) 45 无机化学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9人) 序号 姓名 年龄 专业 工作单位 1 金力 50 进化遗传学 复旦大学 2 赵继宗 67 神经外科学 首都医科大学 3 施一公 46 生物物理学 清华大学 4 桂建芳 57 鱼类遗传育种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5 高福 51 病原微生物学与免
疫学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国科学
院微生物研究所 6 韩家淮 53 细胞生物学 厦门大学 7 韩斌 50 作物遗传与基因组学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 8 程和平 50 细胞生物学和生物
物理学 北京大学 9 赫捷 52 胸外科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 地学部(10人) 序号 姓名 年龄 专业 工作单位 1 王成善 61 沉积学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 王会军 49 大气科学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3 吴立新 46 物理海洋学 中国海洋大学 4 张培震 57 地震动力学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 5 陈骏 58 地球化学 南京大学 6 金之钧 55 石油地质学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勘
探开发研究院 7 周成虎 48 地图学与地理信
息系统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8 郭正堂 49 新生代地质与环境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9 崔鹏 55 自然地理学与水土保
持学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
环境研究所 10 彭平安 52 有机地球化学 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 信息技术科学部(7人) 序号 姓名 年龄 专业 工作单位 1 王立军 66 光电子学 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
理研究所 2 王巍 46 导航、制导与控制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九研究院 3 尹浩 53 通信网络与信息系统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第六十一
研究所 4 吕建 53 计算机软件 南京大学 5 郝跃 55 微电子学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6 龚旗煌 48 非线性光学、超快光
子学 北京大学 7 谭铁牛 49 模式识别与计算机
视觉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 技术科学部(9人) 序号 姓名 年龄 专业 工作单位 1 丁汉 49 机械电子工程 华中科技大学 2 方岱宁 55 固体力学 北京大学 3 成会明 49 材料科学与工程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 4 刘维民 50 润滑材料与技术 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 5 李应红 50 航空推进技术 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工程大学 6 邱勇 48 有机光电材料 清华大学 7 何满潮 57 矿山工程岩体力学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8 金红光 56 工程热物理 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 9 高德利 55 油气钻探与开采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13年新当选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名单
(按英文姓氏音序排序) 序号 姓名 年龄 国籍 工作单位 专业 1 克里斯汀·阿芒托
Christian Amatore 62 法国 法国巴黎高等师范学院 化学 2 弗莱明·贝森巴赫
Flemming Besenbacher 61 丹麦 丹麦奥胡斯大学 物理化学 3 阿龙·切哈诺沃
Aaron Ciechanover 66 以色列 南京大学 生物化学 4 雅各布·帕里斯
Jacob Palis 73 巴西 巴西国家纯数学与应
用数学研究所 数学 5 拉奥
C. N. R. Rao 79 印度 印度贾瓦哈拉尔·尼赫
鲁先进科技研究中心 化学 6 苏布拉·苏雷什
Subra Suresh 57 美国 美国卡耐基梅隆大学 材料科学、
固体力学 7 王晓东
Xiaodong Wang 50 美国 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 生物化学 8 迈克·沃特曼
Michael S. Waterman 71 美国 美国南加州大学、清
华大学 计算生物学 9 张首晟
Shou-Cheng Zhang 50 美国 美国斯坦福大学 凝聚态/材
料物理

❸ 2011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名单

数学物理学部(共55人)

姓名 年龄 专业 工作单位

尤峻汉 74 天体物理 上海交通大学

王广厚 71 原子分子与团簇物理 南京大学

王 牧 48 晶体生长物理学 南京大学

王顺金 73 核物理、理论物理 四川大学

邓小刚 50 流体力学 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

卢炬甫 63 天体物理 厦门大学

史生才 46 天体物理 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

叶友达 47 空气动力学 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

叶向东 48 动力系统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叶沿林 55 核物理 北京大学

向 涛 48 凝聚态理论 中科院理论物理研究所

庄鹏飞 53 核物理 清华大学

祁力群 65 运筹学 香港理工大学

何红建 46 粒子物理理论 清华大学

佘振苏 48 流体力学 北京大学

张 旭 42 数学 四川大学

张继平 52 基础数学 北京大学

张维岩 55 激光聚变与等离子体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

物理、理论物理

张富春 65 凝聚态物理 香港大学

张肇西 70 粒子物理理论 中科院理论物理研究所

李 锋 50 流体力学、飞行器设计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

第十一研究院

李有泉 48 理论物理 浙江大学

李重生 64 理论物理 北京大学

李嘉禹 48 基础数学 中国科技大学、中科院

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

杜东生 71 理论物理 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

汪卫华 47 凝聚态物理 中科院物理研究所

汪景琇 67 太阳物理 中科院国家天文台

邵启满 48 概率统计 香港科技大学

陆坤权 71 凝聚态物理 中科院物理研究所

陈十一 54 力学 北京大学

陈永川 47 应用数学 南开大学

陈志明 45 计算数学 中科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

周向宇 46 数学 中科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

孟 杰 45 核物理、理论物理 北京大学

宗传明 48 基础数学 北京大学

欧阳颀 55 凝聚态物理 北京大学

武向平 50 天体物理 中科院国家天文台

范更华 54 数学 福州大学

郑伟谋 65 物理 中科院理论物理研究所

姚凯伦 67 凝聚态物理 华中科技大学

段海豹 55 数学 中科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

赵 刚 50 天体物理 中科院国家天文台

赵政国 55 原子核与粒子物理实验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徐洪杰 56 核科学技术 中科院上海应用物理研

究所
毅明 55 数学 香港大学

袁亚湘 51 运筹学 中科院数学与系统科学

研究院

高鸿钧 47 凝聚态物理 中科院物理研究所

盛政明 44 等离子体物理 上海交通大学

鄂维南 47 数学 北京大学、普林斯顿大学

黄 涛 71 理论物理 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

景益鹏 47 天体物理 中科院上海天文台

程崇庆 54 数学 南京大学

潘建伟 41 量子信息、原子分子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光物理

戴子高 46 天体物理 南京大学

魏悦广 51 固体力学 中科院力学研究所

化学部(共45人)

姓名 年龄 专业 工作单位

于吉红(女) 44 无机化学 吉林大学

马大为 47 有机化学、化学生物学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

马光辉(女) 46 生物化工 中科院过程工程研究所

方维海 55 物理化学 北京师范大学

毛在砂 67 化学反应工程 中科院过程工程研究所

王利祥 46 高分子化学 中科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

王彦吉 63 刑事科学技术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

王柯敏 53 分析化学 湖南大学

帅志刚 48 物理化学 清华大学

田 禾 48 精细化工 华东理工大学

刘云圻 62 物理化学 中科院化学研究所

刘忠范 48 物理化学 北京大学

刘 育 57 有机化学 南开大学

孙世刚 56 物理化学 厦门大学

孙红哲 46 无机化学 香港大学

安立佳 46 高分子物理 中科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

严纯华 50 无机化学 北京大学

吴 玮 48 物理化学 厦门大学

张俐娜(女) 70 天然高分子与高分子 武汉大学物理

张洪杰 57 无机化学 中科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

张新荣 54 分析化学 清华大学

李永舫 62 高分子化学与物理 中科院化学研究所

李玉良 61 无机化学 中科院化学研究所

李亚栋 46 无机化学 清华大学

李前树 69 物理化学 华南师范大学

李峻柏 46 物理化学 中科院化学研究所

杨芃原 62 分析化学 复旦大学

杨秀荣(女) 65 分析化学 中科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
杨学明 48 物理化学 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杨金龙 45 物理化学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杨 柏 48 高分子化学与物理 吉林大学

杨 震 51 有机化学 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

陆小华 51 化学工程 南京工业大学

陈国南 62 分析化学 福州大学

陈接胜 46 无机化学 上海交通大学

岳建民 49 有机化学 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

侯雪龙 56 有机化学 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

俞书宏 43 无机化学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赵宇亮 48 分析化学、放射化学 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

国家纳米科学中心

赵进才 50 环境化学 中科院化学研究所

席振峰 48 金属有机化学 北京大学

寇 元 63 物理化学 北京大学

梁 宏 46 生物无机化学 广西师范大学

谢作伟 47 有机化学 香港中文大学

韩布兴 53 物理化学 中科院化学研究所
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共71人)

姓名 年龄 专业 工作单位

孔祥银 46 医学遗传学和医学基 中科院上海生命科

因组学 学研究院、上海交通大学

王书荣 71 神经生物学 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

王 文 43 遗传学 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

王 岩 49 外科学 解放军总医院

王松灵 48 口腔医学 首都医科大学

王明鑫 56 生化专业 公安部物证鉴定中心

王海燕(女) 73 内科学(肾脏内科) 北京大学

王喜军 49 中医药学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任 东 48 昆虫学 首都师范大学

刘耀光 57 作物遗传学 华南农业大学

孙之荣 64 生物信息学与系统生 清华大学物学

孙树汉 58 遗传学 第二军医大学

朱永官 43 环境土壤学 中科院城市环境研究所

朱玉贤 55 植物生理学 北京大学

朱 军 62 作物遗传育种 浙江大学

何祖华 48 植物生理学 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

吴清玉 59 心脏外科学 清华大学

张大兵 43 作物遗传学 上海交通大学

张 旭 49 神经科学 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

张其清 57 医用生物材料与植入 中国医学科学院科学

张学军 55 皮肤病学 安徽医科大学

张学敏 47 医学 军事医学科学院

张明杰 44 结构生物学 香港科技大学

李 林 50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 中科院上海生命科

学 学研究院

李素芝 57 高原病 西藏军区总医院

杨安钢 57 免疫学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

杨 晓(女) 44 发育遗传学 军事医学科学院

杨维才 47 植物学 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

沈中阳 48 肝脏移植 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

邵一鸣 54 医学病毒学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陈子江(女) 51 妇产科学 山东省立医院(山东大学附属省立医院)

陈孝平 58 肝脏外科 华中科技大学

陈晔光 46 细胞生物学 清华大学

周广胜 45 生态学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金会庆 54 预防医学(流行病学) 安徽三联事故预防研究所

哈木拉提 51 民族医学 新疆医科大学

·吾甫尔

施一公 44 生物物理学 清华大学

胡 兰(女) 43 遗传学 公安部物证鉴定中心

赵玉沛 56 外科学(普通外科) 北京协和医院

赵劲民 48 骨科学 广西医科大学

赵继宗 65 神经外科学 首都医科大学

郝小江 59 天然药物化学 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饶 毅 49 神经科学、发育生物学 北京大学

凌锋(女) 59 神经外科学 首都医科大学

徐安龙 48 比较与进化免疫学 中山大学

徐 涛 40 细胞生物物理 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

格日力 58 临床医学 青海大学

郭亚军 55 肿瘤学 第二军医大学

钱 前 49 作物种质资源 中国水稻研究所

高 福 49 结构免疫学、病原微 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

生物学

康 乐 52 昆虫学 中科院动物研究所

曹晓风(女) 46 植物表观遗传学 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生物

学研究所

曹谊林 57 医学(组织工程学) 上海交通大学

梁秉中 70 骨外科,显微外科,骨质 香港中文大学

疏松研究

梁雪儿(女) 49 病理学 香港大学

黄路生 46 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 江西农业大学

彭少麟 54 生态学 中山大学

彭宝淦 47 骨外科学 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

总医院

舒红兵 44 细胞生物学 武汉大学

葛均波 48 心血管内科 复旦大学

蒋建东 52 药理学 中国医学科学院

蒋澄宇(女) 46 呼吸分子病理学 中国医学科学院

韩泽广 47 医学遗传学 上海交通大学

韩家淮 51 细胞生物学 厦门大学

慈龙骏(女) 76 荒漠化防治、景观生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态学

裴端卿 46 干细胞生物学 中科院广州生物医药与

健康研究院

谭华荣 55 微生物遗传学 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

黎志康 57 植物遗传育种 中国农业科学院

黎晓新(女) 61 眼科学 北京大学

薛红卫 41 植物分子遗传学 中科院上海生命科

学研究院

瞿 佳 55 眼科学、视光学和视觉 温州医学院

科学
地学部(共52人)

姓名 年龄 专业 工作单位

万卫星 52 空间物理学 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

研究所

王二七 61 构造地质学 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

研究所

王会军 47 大气科学 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王成善 59 沉积学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王学求 49 勘查地球化学 中国地质科学院

王椿镛 65 固体地球物理学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

究所

冯志强 47 石油地质勘探 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

史培军 52 自然地理学 北京师范大学

石广玉 68 大气物理学 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刘丛强 55 地表地球化学 中科院地球化学研究所

宇如聪 49 大气动力学 中国气象局

庄国顺 64 大气化学 复旦大学

成秋明 51 数学地质、矿产普查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勘探

朱伟林 55 海洋石油地质 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

何大明 52 水文地理学 云南大学

张小曳 48 大气气溶胶与全球变化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张立飞 48 岩石学 北京大学

张忠杰 47 固体地球物理学 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

研究所

李子颖 47 铀矿地质 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

李建平 42 气象学 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李献华 49 同位素地球化学 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

研究所

杨树锋 64 构造地质学 浙江大学

沙金庚 62 古生物学与地层学 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

研究所

陈 鸣 54 矿物学 中科院广州地球化学研

究所

陈中原 58 自然地理学 华东师范大学

陈发虎 48 环境变化 兰州大学

陈仲良 57 气象学 香港城市大学

陈晓非 53 固体地球物理学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陈 骏 56 地球化学 南京大学

周成虎 46 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

研究所

周忠和 46 古生物学 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

人类研究所

侯增谦 50 矿藏学 中国地质科学院

宫辉力 54 信息水文地质 首都师范大学

段振豪 51 计算地球化学 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

研究所

赵志新 64 地球物理学 中国地质科学院

赵思雄 71 大气科学 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郝 芳 47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夏 军 56 水文学及水资源 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

研究所

郭华东 60 遥感科学与应用 中科院对地观测与数字

地球科学中心

高 山 49 地球化学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高 抒 54 海洋地质学 南京大学

崔 鹏 53 自然地理学与水土保 中科院水利部成都

持学(山地灾害) 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

黄思训 64 大气科学 解放军理工大学

黄润秋 47 工程地质学 成都理工大学

龚健雅 54 测绘科学与技术 武汉大学

傅伯杰 53 自然地理学、景观生 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

态学 心

焦念志 48 生物海洋学 厦门大学

舒德干 65 古生物及进化生物学 西北大学

葛全胜 48 自然地理学 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

研究所

蔡运龙 63 地理学 北京大学

樊 杰 50 经济地理与区域可持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

续发展 研究所

濮祖荫 74 空间物理学 北京大学
信息技术科学部(共36人)

姓名 年龄 专业 工作单位

马龙生 70 精密光谱 华东师范大学

尹 浩 51 通信与信息系统 总参谋部第六十一研究



王小云(女) 44 信息安全 清华大学

王飞跃 49 智能控制、复杂系统 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

王永仲 66 光学工程 军械工程学院

王立军 64 光电子学 中科院长春光学精密机

械与物理研究所

王建宇 52 光电技术 中科院上海技术物理研

究所

王 巍 44 导航制导与控制 中国航天电子技术研究



田 捷 51 模式识别 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

刘伍明 51 光学与量子信息 中科院物理研究所

吕 建 51 计算机软件 南京大学

朱嘉麟 70 半导体 清华大学

许京军 45 光子学与技术 南开大学

应明生 47 计算机科学理论 清华大学

张书练 65 激光和精密计量 清华大学

张 荣 47 半导体材料与器件物 南京大学



李建中 60 计算机软件与理论 哈尔滨工业大学

李树深 48 半导体器件物理 中科院半导体研究所

李景镇 70 光学工程 深圳大学

杨学军 48 计算机体系结构与系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统软件

杨德仁 47 半导体材料 浙江大学

陆贵文 53 微波及天线技术 香港城市大学

陈武凡 61 医学成像科学与图像 南方医科大学

分析

郑建华 54 密码学 中国人民解放军保密委

员会技术安全研究所

金亚秋 64 电磁散射与空间遥感 复旦大学

信息

赵葆常 72 光学 中科院西安光学精

密机械研究所

郝 跃 53 微电子学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骆清铭 45 生物医学光子学 华中科技大学

唐远炎 67 计算机、模式识别、图重庆大学、澳门大学

像处理

徐宗本 56 智能信息处理 西安交通大学

徐秋霞(女) 68 半导体器件与集成技术 中科院微电子研究所

曹希仁 66 控制系统理论 上海交通大学

梅 宏 48 计算机软件 北京大学

黄 维 48 有机光电子学 南京邮电大学

程代展 65 系统与控制 中科院数学与系统科学

研究院

董胜波 50 导航、制导与控制 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

第二研究院
技术科学部(共55人)

姓名 年龄 专业 工作单位

丁 汉 47 机械电子工程 华中科技大学

丁玄同 63 核聚变等离子体物理 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

方岱宁 53 固体力学 北京大学

王汉功 70 武器系统与运用工程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炮

兵工程学院

王其亨 64 建筑历史与理论 天津大学

王秋良 45 超导电工学 中科院电工研究所

卢天健 46 固体力学 西安交通大学

叶志镇 56 材料物理化学 浙江大学

刘治国 67 功能材料 南京大学

刘维民 48 润滑材料与技术 中科院兰州化学物理研

究所

向锦武 47 飞行器设计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朱 荻 57 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江 涌 48 高级自动寻的飞行器 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二

设计 研究院

闫楚良 63 飞机寿命与可靠性科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

学 究院北京蓝天时代飞机

强度研究所

何满潮 55 矿山工程岩体力学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吴学仁 64 断裂力学、疲劳 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

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

张立德 72 材料科学 中科院固体物理研究所

张柏楠 49 空间飞行器设计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

第五研究院

张统一 61 力学 香港科技大学

李东旭(女) 54 飞行器设计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李行伟 58 环境水力学、环境水 香港科技大学

利工程

李宏男 53 土木工程(结构工程) 大连理工大学

李应红 48 航空推进技术 空军工程大学

李国英 47 水利水电工程 黄河水利委员会

杨 锐 46 材料科学 中科院金属研究所

沈保根 58 磁性材料 中科院物理研究所

陆 卫 49 红外光电子学 中科院上海技术物理研

究所

陈仙辉 48 材料物理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林家浩 70 结构工程 大连理工大学

郑 平 75 工程热物理 上海交通大学

金红光 54 工程热物理 中科院工程热物理研究



俞大鹏 52 无机材料科学 北京大学

南策文 48 复合材料 清华大学

段广仁 49 控制理论与应用 哈尔滨工业大学

段 进 50 建筑学(城乡规划设计 东南大学

与理论)

赵阳升 55 采矿工程 太原理工大学

倪晋仁 48 水利工程,环境工程 北京大学

唐春安 53 岩土与采矿工程 大连理工大学

徐世烺 57 水利与土木结构工程 浙江大学

殷敬华 64 高分子材料 中科院长春应用化学研

究所

郭烈锦 47 热能工程 西安交通大学

崔福斋 65 生物材料 清华大学

常 进 44 航天应用技术和空间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

遥感

常 青 53 建筑学 同济大学

曹一家 42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 湖南大学

彭练矛 48 材料物理 北京大学

韩祖南 62 导弹总体技术 第二炮兵装备研究院

蒙大桥 53 核材料研究及应用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第

七研究所

赖远明 48 土木工程(寒区工程) 中科院寒区旱区环

境与工程研究所

管晓宏 55 系统工程 西安交通大学

翟婉明 47 载运工具运用工程 西南交通大学

雒建斌 49 机械设计及理论 清华大学

滕锦光 47 结构工程 香港理工大学

魏炳波 47 材料科学与工程 西北工业大学

魏钟铨 73 飞行器总体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

第八研究院

热点内容
鹿特丹港国家地理 发布:2021-03-15 14:26:00 浏览:571
地理八年级主要的气候类型 发布:2021-03-15 14:24:09 浏览:219
戴旭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发布:2021-03-15 14:19:37 浏览:408
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发布:2021-03-15 14:18:30 浏览: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发布:2021-03-15 14:16:36 浏览:425
工地质检具体干些什么 发布:2021-03-15 14:15:00 浏览:4
东南大学工程地质考试卷 发布:2021-03-15 14:13:41 浏览:840
中国地质大学自动取票机 发布:2021-03-15 14:13:15 浏览:779
曾文武汉地质大学 发布:2021-03-15 14:11:33 浏览:563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网 发布:2021-03-15 14:10:10 浏览: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