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神秘地质加解释
『壹』 特殊地质现象的解释
由于构造运动的影响,在地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些特殊的地质现象,如不整合、超覆、尖灭、逆牵引、古潜山等,它们在时间剖面上的反映都有其特殊性。
(一)不整合
不整合反映了地区性的地壳运动,也反映了沉积间断前后的地层间的接触关系。因为不整合是指上下两套岩层为不连续沉积,中间有较长期的沉积间断。沉积间断主要是侵蚀作用造成的,所以,至少缺失相当于一个阶段的地质时代的沉积物。不整合对于油气聚集往往有很密切的关系,例如不整合遮挡圈闭就是一种地层圈闭油藏。如任丘油田的高产油层就在不整合面的古潜山上。此外,查明不整合现象对研究沉积历史有重要作用。
不整合有平行不整合(假整合)和角度不整合两种。
1.平行不整合
平行不整合主要是由于地壳升降运动而造成的,一般是经历了沉积—上升—沉积三个阶段。其特点是上下两旁地层的产状相互平行,但其间存在明显的沉积间断,缺失部分地层。由于这种沉积特点在时间剖面上不易识别,一般靠区域性地质资料并结合剖面上的特征来识别。它在时间剖面上有以下的特点。
(1)不整合面上的反射波振幅和波形发生较大的变化。这是因为平行不整合面是一个剥蚀面,由于风化剥蚀作用及残积层的存在,使不整合面粗糙而不均匀,因而在不整合面上反射波振幅和波形很不稳定。又因不整合上下岩层波阻抗相差较大,因此产生的反射波一般振幅较强。
(2)由于剥蚀面凹凸不平,出现了许多波阻抗的突变点,因而常产生绕射波,称为侵蚀面绕射波。
2.角度不整合
角度不整合又称斜交不整合,它的出现往往是在构造布局发生突变的时期,是地壳的某地段发生了褶皱、隆起、剥蚀和再沉陷的过程。它反映了在上覆地层沉积之前,下伏地层发生过褶皱运动。
角度不整合较之平行不整合更容易识别。它表现为两组或两组以上视速度有明显差异的反射波同时存在,沿水平方向这两组以上的波逐渐靠拢合并。不整合面以下的反射波相位依次被不整合面以上的反射波相位代替,以致形成不整合面下的地层尖灭。在尖灭点处,也常出现绕射波。不整合面上的波形,振幅也是不稳定的。
角度不整合如图5-5-4(a)所示。
图5-5-4 角度不整合和超覆、退覆
(a)角度不整合;(b)超覆;(c)退覆
(二)超覆和退覆
超覆和退覆是地质时期中,某一地区(盆地)内水体的进侵与退出所造成的沉积。当某区水体不断进侵时(海侵),沉积物分布的范围也逐渐扩大,即新地层依次超越在较老的地层之上,便造成地层超覆现象,如图5-5-4(b)所示。当某区水体退出时(海退),则沉积物的分布范围也相应减小,即新地层超越在较老的地层之上,但覆盖面积逐渐缩小,便形成地层退覆现象,如图5-5-4(c)所示。一般在沉积盆地的边缘常可形成超覆和退覆现象,它是角度不整合的一种特殊现象。
在时间剖面上超覆和退覆都同时存在几组互不平行而逐渐靠拢合并和相互干涉的反射波同相轴,所不同的是超覆时不整合面之上的地层反射波相位依次被不整合面的反射波相位代替;而退覆时则是不整合面以上的上覆层内部,较新地层的反射波依次被下伏的较老地层反射波所代替。
时间剖面上超覆和退覆点附近常有同相轴分叉合并的现象。
(三)尖灭
尖灭就是岩层的厚度逐渐变薄以至消失。一般可分为岩性尖灭、超覆尖灭、退覆尖灭、不整合尖灭等,都属于楔形地层。在时间剖面上它们的反映都是同相轴合并、相位减少。时间剖面波的合并点并不是地层真正的尖灭点位置。由于地震反射波都有延续的几个相位,在未到真实尖灭点时,两个地层逐渐靠拢到一定程度时,它们的反射波已发生合并与干涉了。所以,时间剖面上的“尖灭”点在地层真正尖灭点的前方。为了较准确地确定尖灭点的位置,可人工提取子波,作合成记录,看其两个尖灭地层地震子波在什么地方合并,从而确定尖灭点的位置。
(四)逆牵引
逆牵引现象的形成条件是地层的岩性具有某些特点。例如,适当比例的塑性地层(泥、页岩)及刚性地层(砂砾岩、灰质岩等)互相组成的地层,并具有足够的弹性。当砂和泥比例为1比3时,这样的岩性也是弹性较好的。它们最易在受断层切割时形成逆牵引构造。逆牵引构造一般发育于古隆起周围较大断层的下降盘。生储盖条件组合适当,它是一种较重要的储油构造。
逆牵引构造在时间剖面上的特点:
(1)断层两盘产状不协调;
(2)深、浅层构造高点有偏移,而且构造高点的连线与主断层线平行;
(3)构造幅度中层大,深层小;
(4)构造幅度大小与断层落差成正比。
(五)古潜山
古潜山是我国华北油田的主要油气藏形式,华北任丘高产油田就是这种类型的油气田。
古潜山是指不整合面以下的古地形高。它往往是由碳酸盐岩地层组成的,在一定条件下能形成圈闭成为古潜山为主体的油气藏。从它形成的条件及古潜山形态看,这种油田的特点是外生内储、新生古储、潜山与大的生油凹陷呈断裂接触。新生古储是指新地层(古近系的沙河街、孔店组地层)生油,老地层(古生界的奥陶系或寒武系、震旦系等地层,岩性多为灰岩)储油。断裂是油气运移的通道。
古潜山在水平时间剖面上的形态比较复杂。潜山顶面是不整合面,波阻抗差大,所以对应的反射波能量强。顶面具有不整合面反射波的特点,表现为低频强相位、多相位的波形,并伴有大量的绕射波、断面波、回转波、侧面波等,形态比较复杂,出现波之间的相切、斜交、“顶牛”等现象。在这种地区,除了出现特殊波外,还出现了侧面波。因为有时潜山“山头”靠得较近,潜山两翼较陡,当测线平行于走向时,常接收到来自“山顶”和来自侧面“山头”或陡界面的反射波,这种波称为侧面波。
对这种水平时间剖面,对比时应特别仔细,要弄清各种波相互之间的关系,并可参考偏移后的剖面进行解释。
『贰』 世界上神秘的地方有哪些,科学难以理解的
百慕大三角 黄泉大道 幽灵岛 埃及金字塔 地狱之门
神农架
亚特兰蒂斯 魔鬼城 冰冰背
西藏间歇泉 无雪干谷
『叁』 中国10大神秘之地
答:有行星轨道数据的美洲“黄泉大道”
在美洲的著名古城特奥蒂瓦坎,有一条被称为“黄泉大道”的纵贯南北的宽阔大道.在公元10世纪时,最早来到这里的阿兹台克人,沿着这条大道来到这座古城时,发现全城没有一个人,他们认为大道两旁的建筑都是众神的坟墓,所以就给它起了这个奇怪的名字.
1974年,一位名叫休哈列斯顿的人在墨西哥召开的国际美洲人大会上声称,他在特奥蒂瓦坎找到一个适合它所有街道和建筑的测量单位.通过运用电子计算机计算,这个单位长度为1.059米.
例如特奥蒂瓦坎的羽蛇庙、月亮金字塔和太阳金字塔的高度分别是21、42、63个“单位”,其比例为1∶2∶3.
哈列斯顿测量“黄泉大道”两边的神庙和金字塔遗址时,发现了一个让人惊讶的情况:“黄泉大道”上那些遗址的距离,恰好表示着太阳系行星的轨道数据.在“城堡”周围的神庙废墟里,地球和太阳的距离为96个“单位”,金星为72,水星为36,火星为144.“城堡”后面有一条运河,它离“城堡”的中轴线为288个“单位”,刚好是木星和火星之间小行星带的距离.离中轴线520个“单位”处是一座无名神庙的废墟,这相当于从木星到太阳的距离.再过945个“单位”,又是一座神庙遗址,这是太阳到土星的距离.再走1845个“单位”,就到了月亮金字塔的中心,这刚好是天王星的轨道数据.假如再把“黄泉大道”的直线延长,就到了塞罗戈多山上的两处遗址.其距离分别为2880个和3780个“单位”,刚好是冥王星和海王星轨道的距离.
『肆』 谁能分析一下中国的地质
中国地质构造的基本格局
关于中国地质构造的基本格局,李四光(、1973)、黄汲清等(1977)、任纪舜(1990、1997)、程裕淇等(1994),分别从构造体系和构造域两个方面进行过概括和客观描述。借鉴前人成果,结合此次编图所取得的资料,认为中国的地质构造格局主要是板块间相互作用与陆内构造活动的综合反映,而板块活动与陆内块体再活动总是有一定的方向、方式和涉及一定地域,从而形成一定的构造体系域。这与构造体系和构造域的原义和范畴已不尽相同。强调板块相互作用与板内构造活动都具有重要意义。现从构造形变的综合形态、主体构造带展向、复合关系及其动力体系角度,将全国划分为古亚洲、特提斯、华夏—滨西太平洋、贺兰—康滇等4个主要的构造体系域,它们东西横亘、南北纵贯,东西约略对称,并以上扬子地块为中心构造结,构成了一幅大中华构造格架。
我国地质构造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断裂构造十分发育,所编1:250万地质图上最主要的区域断裂(表5-1)计89条(图5-2),有45条属发生过6级以上地震的活动性断裂,他们分属于不同的构造体系域,其中包括6条板块结合带和6条重要的微板块结合带和10条地壳拼接带,多数有蛇绿岩带、构造混杂岩带发育。不少伴有规模较大的韧性剪切带,其中有16条已发现有蓝片岩带。而含柯石英榴辉岩的超高压变质带主要在中央造山系发现。由于绝大部分具有较长的发育历史和复杂的力学转变过程,地质图未能区分其属性。
古亚洲构造体系域
该域包括任纪舜(1997)所划分的古亚洲构造域,但范围、时限更为广泛,主要是还考虑了板块拼合后的陆内造山作用。以李四光(1973)所划分的3条巨型纬向带为主体,还包括其间所镶嵌的东西向排列的陆块或地块。这些构造形体总体循近东西向展布,中部约略向南弯曲或形成规模不等向南凸出的弧形弯滑构造,如淮阳弧、广西弧等,并相伴有NEE、NWW向一对X型剪切构造。
该体系域主要发育于我国中北部,包括发育于晚元古代以来,定型于华力西期的天山—兴蒙造山系和定型于印支期的中央造山带以及其间的塔里木、华北陆块。形成于燕山期发育于特提斯与华夏构造域之上的南岭构造带也是该域的新成员,以隆起—花岗岩带为特征,是陆内造山的产物。除此尚有一些规模较小的构造带。
特提斯构造体系域
特提斯构造体系域为华力西、印支、燕山、喜马拉雅期,特提斯洋迭次关闭,冈底斯—印度板块多次相对向N或NNE方向聚合、碰撞造山形成的一个主体为NW向、中段为近EW向、东南段约略向南东撒开的反S状弧形挤压地带,是总体为EW向的特提斯造山系在特定边界条件下发生的构造畸变。其地域主要在中央造山带之南,扬子陆块以西的青藏高原地区,NW向的右江造山带也属该域组成部分。主体由一系列造山带间夹羌北—昌都、羌南、冈底斯等长条状弧形微陆块组成,其中有一系列巨大的断裂带,亦呈反S状,长达1 000~3 000 km余,多数伴有蛇绿岩带、外来混杂岩块或蓝片岩带,他们一般具有拉张、逆冲挤压等复性特征。东段兼有左行走滑和旋转,南段显示右行,其间的块体有向SE挤出的趋势。多数断裂活动性较大,为地震多发带。
金沙江-红河断裂带全长3 000 km以上,北西段呈NWW向分为两支:一支为羊湖—金沙江断裂,发育西金乌金蛇绿岩带,并有榴辉岩分布,在蛇形沟新发现有早二叠世深海放射虫硅质岩;另一支为郭扎错—若拉岗日断裂,在藏北青南沿带发育二叠—三叠系复理石、硅质岩、基性火山岩及二叠系灰岩外来岩块,且有蛇绿岩残块及蓝片岩。中段折向NNW至SN向,由金沙江蛇绿岩及含志留系—二叠系灰岩外来岩块的泥砾混杂岩组成宽达30~40 km的强变形带,以逆冲兼有右行剪切为特征。南段经哀劳山延出国境,与越南黑水河消减带相连,以逆冲兼有左行剪切为主,是一条对接于印支期的微板块结合带。甘孜-理塘断裂带为金沙江-红河断裂带的NNW向分支,北段为逆冲左行剪切,南段以右行剪切为主,带内有理塘蛇绿混杂岩和蓝片岩、志留系二叠系灰岩的外来岩块。
龙木错—澜沧江断裂带:西起龙木错,过青海后转沿澜沧江南下,出境后与泰国清莱—马来西亚结合带连接。境内长2 800 km。西段于藏北加错见蛇绿岩;双湖地区也有蓝片岩带发育,南段有昌宁—孟连二叠纪蛇绿岩带。可能是一条二叠纪晚世微板块结合带。
班公错—怒江断裂带:前已述及,该断裂带西起班公错,经改则、丁青转怒江南下出境,中国境内长2 500 km。北西段分布有班公错、改则、丁青、碧土、滇西三台山等三叠纪—白垩纪蛇绿岩带和改则蓝片岩带;南段与澜沧江之间的昌宁—孟连二叠纪蛇绿混杂岩带,现归于澜沧江带,但与怒江带有何联系,还值得研究。除此,伴有木嘎岗日群(J)含放射虫硅质岩—复理石,显示洋壳自北而南俯冲,冈底斯向北仰冲。结合带最终对接于侏罗纪至早白垩世初。该断裂带南侧此次新厘定的噶尔—纳木错断裂带,沿带有6处蛇绿混杂岩和放射虫硅质岩—复理石分布(K1),还可能与波密地区迫龙藏布蛇绿岩带相连。小洋盆闭合于早白垩世末,断裂带显示自南向北俯冲。
雅鲁藏布江断裂带:沿印度河—雅鲁藏布江河谷展布。自萨嘎以西分为南北两支。东端在墨脱形成大拐弯出境,中国境内长1 700 km,宽几至几十千米。其北为冈底斯白垩纪—始新世火山弧,以南发育弧前盆地复理石楔。有雅鲁藏布江蛇绿岩带、放射虫硅质岩、泥砾混杂岩和蓝片岩分布。最近在林芝玉门有三叠纪蛇绿岩带发现,说明洋盆在三叠纪已经出现,对接于白垩纪未。断裂带为自南向北俯冲。
道孚—康定、紫云—南丹、右江等NW向断裂以挤压兼有左行走滑为特征。道孚-康定断裂带也称鲜水河断裂带,自二叠纪以来长期活动,中新世后左行走滑总距达80~100 km(许志琴,1997),南延有可能与小江断裂带相接,是一条地震活动频发带。
在喜马拉雅造山带有定日—洛扎断裂、喜马拉雅主中央断裂和主边界断裂,为一组向南凸出的逆冲推覆断裂系。喜马拉雅主中央断裂向北缓倾,倾角30°左右。主边界断裂带北侧的古老地层向南逆冲于山前的西瓦里克群(N+Q)之上,显然是印度陆块向北俯冲的产物,其形成时代为10 Ma~22 Ma(潘桂棠面告)。同时伴有强烈的伸展作用:高低喜马拉雅之间的藏南拆离带,大规模向NE滑脱,向东至墨脱与雅鲁藏布江断裂带叠接,形成时代为12 Ma~21 Ma(潘桂棠面告)。沿北喜马拉雅构造带由拉轨岗日群组成一条穹隆群,最近区调证实是伸展环境下发展起来的一串变质核杂岩构造。在冈底斯地区垂直造山带有多条近于等距的SN向地堑或张裂带,最近区调发现,其中当穷错—许如错地堑有中新碱性世火山岩、侵入岩(26.1 Ma),申扎打个隆弄巴沟口SN向断裂,为一强地震活动带,它们也与印度陆块的嵌入、高原隆升背景下的陆内伸展有关。
华夏—滨西太平洋构造体系域
任纪舜等将中国东部划归由在太平洋—太平洋动力体系形成的环太平洋构造域。程裕淇等则分为由扬子、华夏两个古板块相互作用形成的古华夏构造域和燕山期以来由欧亚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相互作用形成的滨西太平洋构造域。根据1∶250万地质图编图资料,对古太平洋构造所知尚少,故在前人划分基础上称为华夏—滨西太平洋构造体系域。华夏构造域地域限于中国东南部地区,滨西太平洋构造域则扩及整个东亚地区。华夏古板块与扬子古板块的相互作用,主要由南向北和由东向西以及由南东向北西的挤压碰撞,自四堡运动至加里东运动完成拼合。印支、燕山运动时期两个古板块又发生强烈的陆内挤压嵌合作用。加里东造山运动时期华南造山带先自南向北不均一仰冲推覆,后自东向西仰冲拼贴,奠定了该区构造轮廓。形成了总体为NE向、中段为EW向的反S状的江南地块和反S状钦—杭结合带以及反S状罗霄—北武夷—会稽山加里东期前缘褶冲带,也可能是EW向构造带在特定条件下的一个变种。除此,还发育有稍晚的近南北向叠加褶皱和一些更晚的NE向的褶皱带、断裂带。该构造体系域的NE向反S构造带与特提斯构造域的NW向反S构造带在中国南部围绕四川盆地,约略呈犄角之势,只是前者规模略小,不完全对称。
燕山运动以来,由于陆内收缩和欧亚板块与古太平洋板块相互作用,形成了东亚滨西太平洋构造体系域,主要包括辽阔的中国东部陆缘活化带、完达山造山带和台湾造山带以及东南海域,在东部陆区叠加改造中国东部的华夏构造体系域与古亚洲构造体系域,形成了一系列NNE向的隆起—岩浆带和松辽、华北等大型盆地,其间发育一系列的NNE向巨大的断裂带,包括大兴安岭—太行山、嫩江—青龙河、济宁—团风、镇江—广州、丽水—海丰、长乐—南澳、台东纵谷、台湾中央山脉、台西山麓等断裂带,也卷入了狼山、弥勒—师宗、抚州—遂川等NE向断裂,重要的有30条,不少断裂的一些段落并不连续,呈左行侧列排列,其性质以逆冲兼有左行走滑为主,且以自SE向NW仰冲居多。他们在晚白垩世时大部分转化为正断层,局部发生位移不大的右行走滑,其中以汾渭断裂带控制的“之”字状地堑系最为特征。台湾的一束NNE向断裂在新近纪以来作叠瓦式向西逆冲,至今仍有活动。
该域著名的郯庐断裂系纵贯中国东部,它是中生代以来在一些古断裂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以郯庐断裂带为主干,南北均有一些分支,形成一个具有成生联系的断裂系统。居于中段的郯庐断裂带由一束平直的走滑断裂组成,断面向E陡倾,在其两侧变形特点有明显不同。东盘以长距离牵引拖曳为主,断续出露的青白口纪张八岭群、南华—震旦系及古生代地层,在庐江、张八岭一带呈NNE走向,向北逐渐向东偏转,至苏北宿迁—泗洪、响水—淮阴一带转为NE、NNE向。总体呈NE—NNE向大型弧形构造,其间可能有一些规模较小的拉断现象,显然具牵引弧特点。至于肥东地区出露于郯庐带中的阚集岩群、肥东岩群等中深变质构造岩片,这些古老硬脆的块体,很可能是走滑错断的碎片。还需要说明的是在郯庐断裂带的南部广济、宿松等地断裂两侧的震旦纪及早古生代地层大致呈由NWW向转为NE向的弧形,平移错动不显著,说明郯庐断裂带南部是在一个向南凸出的弧形构造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最大走滑拖曳部位在郯城、庐江一带,向南逐渐减弱消失。郯庐断裂带的西盘构造带与构造线主要为NWW至EW向,与走滑断裂带直交,不具拖曳特点,出现巨大断距。郯庐断裂带南端达长江北岸,与扬子陆块北缘逆冲断裂带以及大别推覆体前缘断裂带同时终止广济附近,即他们具有共同终点。由此不难设想郯庐断裂带西侧的深层俯冲和大推覆与郯庐断裂带的大平移有密切的成生联系。平移作用导致和加强了西侧华北陆块的深层俯冲和大别块体向南挤出与推覆效应。而推覆与俯冲是以郯庐断裂带为边界条件,并使走滑断裂带随推覆同步发展延伸。这种走滑与推覆的联动现象在中国东南部已有多处见到。郯庐断裂系南延部分的庐江—怀宁断裂,平移距离很小,该断裂在湖口与赣江断裂带相接后,因九岭叠瓦式逆冲推覆带沿其西侧向SSW方向推移,使其平移特征得到显著加强,以后形迹断续零星,至粤西地区主要是迁就利用了较古老的四会—吴川断裂带,又有所加强。郯庐断裂系北段为舒兰—依兰断裂带和敦化—密山断裂带,断裂走向也向NE偏转,左行走滑作用明显减弱,敦化-密山断裂后期右行走滑则比较明显。根据地质依据和大量定年数据,郯庐断裂带启动于三叠纪末(2088Ma~245 Ma)(王小风等,2000),强烈走滑于侏罗纪—早白垩世(100 Ma~208 Ma),晚白垩世至古近世为伸展期,新近纪又有一些挤压或右行走滑。断裂带西侧大约也在印支期发生了华北陆块向南俯冲,处于中下地壳的大别山“山根”受到挤压深层发生超高压变质,开始挤出,在中部层次形成低温高压蓝片岩带。于侏罗纪时岩块大规模向南逆冲推覆,在白垩纪时大别山体开始隆升,周边断陷。东南沿海的长乐—南澳断裂带走滑剪切的时限集中于100 Ma~120 Ma(舒良树,2000)。所以中国大陆东部的NNE向走滑作用启动时间有所不同,但均结束于100 Ma前后。
除此,在东南陆缘还发育一组NW向张裂带,断裂形迹断断续续,向陆内逐渐闭合,沿带发育中新生代火山、断陷盆地和成串的火山机构及小型侵入体,沿九江-宁德、会昌-云霄断裂带有中酸性同熔型斑岩、次火山岩或晶洞花岗岩分布,具深张断裂特点。沿海的晶洞花岗岩沿九江-宁德断裂带达赣东北的灵山。
贺兰—康滇构造体系域
该域主体纵贯我国中部,包括贺兰山、康滇、黔中一带的褶皱带和断裂带,以及近SN向的鄂尔多斯盆地,松潘—甘孜造山带东部以及四川盆地。该体系域居我国地质构造的中轴,而上扬子古陆块(现四川盆地),则是多体系聚合施压的稳定核心,构成中国的中心构造结。其西面是“北、西双向”挤压而成倒三角形的松潘—甘孜褶皱区(许志琴,1997),北、东、南三面为大巴山、江南、川南等弧形褶皱带所围绕。从深部构造看我国地壳西厚东薄,西南特厚、东南特薄,而该域地壳厚度为38~45 km,大致代表我国地壳的平均厚度,恰为“中性”的过渡带(程裕淇,1994)。
该域有7条重要的断裂带,均为地震活动的敏感地带。北端的鄂尔多斯断裂带,走向SN,向西陡倾,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时向E逆冲,东部相对下降,最大降幅可达800 m。中南段有著名的龙门山、箐河和小金河逆冲推覆断裂带,属松潘—甘孜造山带的前陆逆冲推覆系统。南段于康滇地块发育3条近SN向断裂带,长度均为500~600 km。自西向东依次为绿汁江、安宁河以及小江断裂带,同为左行逆冲推覆断裂带,都是二叠纪玄武岩的喷溢通道,地震活动由西而东依次减弱。
上述格局说明该构造体系域主要是陆内近东西向挤压和特提斯构造动力体系与华夏—滨西太平洋构造动力体系复合联合作用的结果,同时还受到了古亚洲构造动力体系的复合影响。
以上四大构造体系域各具特点,同时又互相迁就、互相改造、互相干涉、互相叠加,形成我国复杂而有规律的构造面貌。
除此,近期限的一些调查资料表明千山带内部先后的褶皱变形可以平行造山带发生叠加,但也可以近乎直交。如江南地区四堡期限第1期褶皱带为近SN向,第2期即主体褶皱为近EW向;赣中武功山区加里东期第1期褶皱带为近EW向,第2期即主体褶皱为近SN向;汤家富也报导了(2003)安徽滁州、和县、巢湖一带印支期限早期褶皱为NWW向,后期为NE向,均近直交。这也可从板内构造活动和板块碰撞两种作用得到期解释,是否如此,值得进一步研究。
漂移的大陆(2)(图)
扩张的海底和活跃的板块
30年后,随着人类认识大陆向大洋挺进,地质学在洋底资料方面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巨大进展。大陆漂移学说也从中获得了强大的生命力,以新的姿态焕发青春,终于战胜了固定论,成为现代地质学的理论支柱。
50年代以来,科学家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对海底地貌进行了广泛而精确的测量,发现大洋底并不像以前所想象的是平坦的,而是在存在着贯穿洋底的巨大海底山脉即洋中脊,它绵延各大洋达几万公里。在洋中脊的顶部为一连续的破裂带。此外还发现了深海沟、断措带、海底平顶山及其分布特征:深海沟与洋中脊大致平行,断措带垂直切割洋中脊,海底平顶山则按年代在垂直洋中脊的方向上排列成行。
面对这些新发现的科学事实,美国地质学家赫斯和迪茨分别于1961年和1962年借用地幔对流理论提出了海底扩张学说,认为地幔物质从洋中脊的破裂带上涌冷却形成了洋中脊。由于地幔对流,牵引着大洋地壳从破裂带两侧向相反的方向运动、扩张,当遇到大陆地壳时就插入大陆地壳底下重又形成地幔物质,参加下一个循环的运动。当大洋地壳与大陆地壳碰撞下插时,使大洋地壳消减而形成深海沟,使大陆前缘受挤压抬升而形成山脉或岛屿。据推测,大洋地壳全部更新一次约需1.5亿年时间。所以海洋不是永存的,大陆也并非固定不动。比如,大西洋就是形成于联合古陆内部的新生大洋,扩张着的洋底推动邻接大陆向两侧漂移,大西洋便不断展宽。而太平洋原来是联合古陆以外的古老大洋,岩石圈一边在脊顶生长,一边在海沟俯冲潜没,不断的更新。古老的太平洋具有年青的洋底。联合古陆的的分裂与大陆四散漂移,实际上是大西洋、印度洋新生和扩张的结果。大陆不是独立地沿着洋底漂移,洋底与大陆一样也在移动。海底扩张是大陆漂移的新形式。
对于这种学说,洋底广泛发育的条带状磁异常现象提供了重要的证据。对古地磁的研究,是五十年代后期兴起的一门新学科。它是从在亿万年前形成的岩石中保存下来的剩余磁性,分析出大量有价值的地球运动资料。因为磁性有稳定的方向性和强度,对它的研究可以推断出远古时地块的位置。1963年,科学家瓦因和马修斯在海底扩张说的基础上提出解释海底条带状磁异常的新模式。他们认为在地幔物质沿着脊轴上涌,冷凝成新洋底的过程中,新生岩石圈会沿当时地球磁场的方向被磁化。大量调查表明,洋底正、负磁异常条带的宽度与地磁场转向年表中正极向、反极向期的时间间隔成正比关系,从而证实了海底扩张学说与他们自身提出的模式的正确性。
海底扩张说的提出,不仅使大陆漂移学说以新的形式重新活跃起来,而且引起了科学界的广泛兴趣。它为大陆漂移提供了动力的解释。海底扩张说的提出以及深海沟的事实向人们提示,地球表面的岩石圈即地壳并不是完整的连续体,而被分隔成若干块体。1965年,加拿大科学家威尔逊建立了“转换断层”概念,并首先指出,连绵不绝的活动带网络将地球表层划分为若干块刚性的板块。1967年到1968年期间,法国地质学家勒皮维和美国的摩根、麦肯齐及帕克将转换断层概念外延到球面上,定量的论述了板块运动,确立了板块构造说的基本原理。1968年,美国的艾萨克斯、奥利弗和塞克斯进一步阐述了地震与板块活动之间的联系,并将这一新兴理论称作“新全球构造”。按照这种学说具体说来,板块是指由地震带所分割的内部地震活动较弱的岩石圈单元。由于板块的横向尺度比厚度大的多,因此而得名。狭长而连续的地震带勾划了板块的轮廓,它是划分板块的首要标志。全球地壳共分为六大板块:欧亚板块、美洲板块(有人将它进一步划分为北美板块和南美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板块(或称为印度洋板块、澳大利亚板块)、太平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同时,根据地震带的分布及其它标志,人们还继续划分了纳斯卡板块、科科斯板块、加勒比板块和菲律宾海板块等次一级板块。板块的划分并不遵循海陆界线,也不一定与大陆地壳、大洋地壳之间的分界有关。大多数板块都包括大陆和洋底两部分。太平洋板块是唯一基本上由洋底岩石圈构成的大板块。
板块学说较为成熟的解释了一些原先大陆漂移学说面临的难题。板块底下是处于半熔融状态的上地幔物质,称为“软流层”,“软流层”的对流为板块运动提供了动力。当两个板块相遇碰撞时就挤压隆起形成山脉,如喜马拉雅山就是古印度洋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隆起而形成的。板块之间的相互作用就是全球地壳构造运动的基本原因。板块构造理论认为,不同的板块可以结合为一体,同一板块也可以分裂向不同方向移动,中间形成新的大洋,例如大西洋就是这样形成的,而且人们预测,红海、东非裂谷和加利福尼亚湾都在不断分裂,正孕育着新的大洋,而太平洋则正在缩小。
实质上,板块构造理论就是大陆漂移理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新的表现形式,它为经典大陆漂移学说提供了新的理论根据。它从大陆和大洋的全球规模来研究地球历史,将人们传统上加以割裂的大陆和海洋研究统一起来,不再是单一的以大陆的研究来推测海洋的发展,克服了经典理论的局限性。板块构造理论能够很好的解释一些地质现象,不仅在说明地球基本面貌的形成和发展中取得了极大的成功,而且为人们建立新的地球史观开辟了广阔的前景,最终确定了人们地球史观的活动论,彻底摧跨了固定论的束缚,成为现代地质学和地球史观的理论基础。
有力的证据
大陆漂移学说、海洋扩张学说和板块学说事实上是辨证统一的学说。作为本世纪最重要的学说之一,它们从问世至今虽然在全球范围内得到肯定,但仍受到少数人的质疑。然而有许多的发现可以为它们提供强而有力的证据。
首先是这一学说较好的解释了地震的成因,即岩石圈板块之间的相互运动造成了地震。地震活动也似乎支持这种观点。科学家们认为,太平洋板块向周围大陆板块的俯冲,印度和阿拉伯板块与欧亚大陆板块的碰撞,形成了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喜玛拉雅——地中海地震带。事实上,全球发生的大地震百分之九十五以上都来自于这两大地震带。
其次,这一学说还可以用来解说其它地质现象。如本世纪日本和菲律宾的火山爆发,科学家们就说都是由地壳板块运动引起的。大洋板块同大陆板块在太平洋的边缘部分发生碰撞,大洋板块被推向地壳下面,而大洋板块里的固体物质被地幔里的高温熔化或煮沸而变轻,再被推向上面以灰尘、烟雾和熔岩喷发到大气里。还有,科学家们通过测定发现了一些数据。比如,科学家们发现,大陆板块每年都以一定的速度在移动着,并且这一速度可以达到每年20厘米;还有我国和日本应用发自宇宙的电波进行的联合研究揭示,日本茨城县鹿岛町与中国上海市的距离,由于地壳变动每年缩短2.9厘米;而科学家们发现欧亚大陆板块在与邻近板块互相碰撞、挤压作用下,每年平均上升约0·2——0·5厘米。据此可以推测,台湾海峡约在1.5万年后变为陆地,祖国的宝岛台湾将与祖国大陆在地理上合为一体!
世纪末的1999年,我国科学家在“世界屋脊”青藏高原上首次发现了一种环境敏感度极强的甲壳动物--新型介形虫活体。介形虫具有不迁移性,特定的介形虫只适合在特定的环境中生存。而这些被称为“马氏唐古拉介”的小虫被发现的位置,正好位于青藏高原的第二缝合带——班公错-怒江缝合带上,这条缝合带是大约在1亿多年前的大陆碰撞、小洋盆地消亡后形成的,横亘在西藏中部。因此,新型介形虫的发现,很可能是大陆碰撞的“活证据”。也就是说,1亿多年前,这些现存介形虫的“祖先”就随着印度板块从非洲大陆分离并来到这里“定居”。
如此种种,不胜枚举。
大陆漂移理论从其经典形式到海底扩张说,再发展成为板块构造理论,经过几代人不懈的努力,走过了大半个世纪,完成了它理论发展的三部曲,终于实现了地质学和地球史观的伟大变革。它在探讨山脉和海洋的成因、地震活动、矿带分布、古气候状况、生物演化等各个领域都发挥着巨大的指导作用。然而历史是不可逆转的,人类在其短暂的历史中无法亲历地球上动辄上亿年形成的地质现象。站在青藏高原这一世界屋脊上,我们感慨曾经波涛汹涌、一望无际的大海在地壳剧烈运动中一去不复返,只能通过一块块海洋生物化石,一群群断裂扭曲的山脉和一堆堆大大小小的鹅卵石,来领略昔日大海的风采。
面对沧海桑田的变迁,人类不能不为大自然的力量所折服。大自然用它的巨笔不停的在地球上作出了一幅幅令人叹为观止的画卷,无时不刻的改变着地球的容颜。谁能知道,明天的地球将会是怎样的呢?
『伍』 中国的神秘之地有哪些有何神秘之处
一、鄱阳湖“魔三角”
1945年4月16日,2000多吨级的日本运输船“神户丸”行驶到江西鄱阳湖西北老爷庙水域突然无声无息地失踪(沉入湖底),船上200余人无一逃生。其后,日本海军曾派人潜入湖中侦察,下水的人中除山下堤昭外,其他人员全部神秘失踪。山下堤昭脱下潜水服后,精神恐惧,接着就精神失常了。
抗战胜利后,美国著名的潜水专家爱德华?波尔一行人来到鄱阳湖,历经数月的打捞仍一无所获,除爱德华?波尔外,几名美国潜水员再度在这里失踪。
过去了40年后,爱德华?波尔终于向世人首次披露了他在鄱阳湖底失魂落魄的经历。
他说:“几天内,我和三个伙伴在水下几公里的水域内搜寻“神户丸”号,没有发现一点踪迹。这一庞然大物究竟在哪里?正当我们沿着湖底继续向西北方向寻去时,忽然不远处闪出一道耀眼的白光,飞快向我们射来。顿时平静的湖底出现了剧烈的震动,耳边呼啸如雷的巨响隆隆滚来,一股强大的吸引力将我们紧紧吸住,我头晕眼花,白光在湖底翻卷滚动,我的三个潜水伙伴随着白光的吸引逐流而去,我挣扎出了水面……”
二、泰兴“魔三角”——长江断流
公认6300公里,目前实为6211.3公里的中国长江,历史上记录了它两次突然枯竭的史实,令人费解不已。
公元1342年,江苏省泰兴县(现在泰兴市)内,千万年从未断流的长江水一夜之间忽然枯竭见底,次日沿岸居民纷纷下江拾取遗物。突然江潮骤然而至,淹死了很多人。1954年1月13日下午4时许,这一奇怪现象在泰兴县再度出现。当时,天色苍黄,江水突然出现枯竭断流,江上的航轮搁浅,历经两个多小时,江水汹涌而下……
三、黄山“魔三角”——千古迷窟
在安徽省黄山市新安江屯溪段下游南岸连绵群山中,林木葱郁,环溪矗立的山间有36座(处)古石窟,洞中空间奇大,结构怪异,有的层层叠岩,洞中套洞;有的水波荡漾,迂回通幽;有的石柱擎天,奇幻神秘。洞中无壁画、无佛像、无文字。其中被命名为35号的石窟,洞深170米,面积1.2万平方米,仅掘出的十几万立方米石料,就足以铺就成一条由黄山市通往杭州市的公路。
四、黑竹沟“魔三角”
在我四川省西南边上的小凉山区,360里林海深处蕴藏着一个神秘的黑竹沟。
黑竹沟位于小凉山中段,峨边——美姑线山18公里处的密林深处。当地乡名:斯豁,即死亡之谷。“黑竹沟”为汉人定的名。由于黑竹沟藏有不少未解开的“谜”,当地彝汉人民把黑竹沟称之为南林区的“魔鬼三角洲”。
当地人谈起黑竹沟,就会向你道出一些神秘的历史事件来:说解放初期胡宗南残部半个连30多人进入而不见踪影;说解放军三个侦察兵从甘洛县方向进入黑竹沟仅排长一人生还;
说1995年解放军某部测绘队在黑竹沟高缘派出二名战士购粮,途经黑竹沟失踪,后来只发现二人的武器;
1976年四川森堪一大队三名队员失踪于黑竹沟,发动全县人民寻找,三个月后只发现三具无肉骨架。
1991年6月24日黄昏,神秘的黑竹沟突然浓云密布,林雾滚滚,大有蔽日遮天之势,川南林业局设计工程小队的7名队员,17名民工集体失踪于黑竹沟,幸喜的是,由于发现的早,寻找及时,这24名测绘员只在黑竹沟深谷充当了20个小时的“山老虎”,历尽艰难而无一伤亡。
黑竹沟境内方圆百里,海拔最高点为4288米,最低点仅1233米,地貌高差巨大,深谷里且沟壑纵横交错,森林密布,灌木丛生,野花飘香。向着纵深发展瘴气袭人。珍禽野兽出没林间,奇异的山峰,岩洞比比皆是,沟里时烟云腾起,雾气缭绕,寂静的山林给人一种莫名的压迫感。
五、四川眉山市“迷魂道”
四川眉山市有一座瓦屋山,这里是我国最大的一片原始天然林,总面积88万亩。拥有五花八门的珍稀动物、植物资源。据说瓦屋山存在一条“迷魂道”,一般人走进去出不来,很多探险家在里面迷失甚至饿死。瓦屋山迷魂凼,纬度大约在北纬29°32'— 29°34'之间。这个纬度正好与耸人听闻的百慕大三角、神奇无比的埃及金字塔相似,这是被探险家称作的“死亡纬度线”。“迷魂凼,奇中奇,进得里面来,生还不容易。”由于迷魂凼的神秘恐怖,当地政府在开发瓦屋山资源时,不得不将其划为旅游禁区,防止游人误入迷魂凼。也由于它处的地理位置与百慕大三角在同一纬度上,被国内的地质工作者和探险者称为陆地上的“百慕大三角”。许多年来,“瓦屋山迷魂凼现象”给世人留下一串串难解之谜,也引起了国内外专家、学者、旅游、探险以及多方人士的浓厚兴趣。摄制组为了拍摄神秘的洪雅瓦屋山迷魂凼,组建了一支20人的探密队,并且已经出发前往迷魂凼,究竟他们能否穿越神秘莫测的迷魂凼呢。迷魂凼里究竟会有什么神奇的事情发生
『陆』 中国地质勘探神秘事件录
已发送,下载后记得采纳答案哦
下载若有问题可以追问我或回复邮件~!
『柒』 地下17000米中国地质勘探神秘事件录,结尾他们到底看到了什么结尾有点垃圾呢。
嗯兄弟你说的这是电影还是什么
『捌』 中国最神秘的两个地方,一个在湖北一个在四川,它们的神秘为何至今“无法解释”
我们都对神秘的事物非常感兴趣,经常津津有味地谈论它们。例如,尼斯湖水怪、百慕大三角、埃及金字塔,甚至鬼神理论都兴高采烈。事实上,众所周知,中国有两个特殊的秘密地方,目前无法得出结论的具体原因仍有待核实,这些奇怪的现象掩盖了眩晕的神秘面纱。
新中国成立以来,关于野蛮人的报道一个接一个地被重复。这里也是世界上发现和见证“野蛮人”数量最多的地方,就像尼斯湖水怪的传说一样。有许多目击者,他们的描述非常不同。这使得野蛮人的存在得到许多人的认可,但迄今为止还没有与野蛮人真正接触过。看过这两个神秘的地方后,朋友们想不想去看看。
『玖』 中国近期的神秘现象
南极是人类最少涉足的大洲,在那里还有许多现象人们无法解释,“无雪干谷”就是其中最神秘的一个。
总面积达1400万平方千米的南极大陆,大部分被冰雪覆盖,从高空俯瞰,南极大陆是一个中部高四周低、形状极像锅盖的高原。这个被形象地称为冰盖的冰层,平均厚度为2000米,最厚的地方可达4800米。大陆的冰盖与周围海洋中的海冰在冬季连为一体,形成一个总面积超过非洲大陆的白色冰原,这时它的面积要超过3300万平方千米。
尼亚加拉大瀑布
几千年来,只有当地的印第安人知道尼亚加拉瀑布这一自然奇观。“尼亚加拉”一词来自印第安语,意即“如雷贯耳”。在他们实际上见到瀑布之前,就听到酷似持续不断打雷的声音,故他们把它称为“Onguiaahra”(后称Niagara),意即“巨大的水雷”。据传,欧洲人布鲁勒于1615年领略到尼亚加拉瀑布奇观。1625年,欧洲探险者雷勒门特第一个写下了这条大河与瀑布的名字,简称为“Niagara(尼亚加拉)”。
在中国西藏雅鲁藏布江上游的搭各加地有一种神奇的泉水—间歇泉。间歇泉的泉水涓涓流淌,在一系列短促的停歇和喷发之后,随着一阵震人心魄的巨大响声,高温水汽突然冲出泉口,即刻扩展成直径2米以上、高达20米左右的水柱,柱顶的蒸汽团继续翻滚腾跃,直冲蓝天。它的喷发周期是喷了几分钟、几十分钟之后就自动停止,隔一段时间才再次喷发。间歇泉即是因它喷喷停停、停停喷喷而得名。
中国湖北省咸宁市九宫山景区中有一个叫“三潮泉”的间歇泉,位于隐水洞旁的三潮泉村,当地村名因间歇泉而得名。泉水一日涌流三潮,涌潮时,泉水奔涌而出,哗哗呼吼,白浪翻滚,如珍珠奔涌,历时三、四十分钟左右,潮过后寂静断流,流百年来日日如此。
除了中国的间歇泉外,在冰岛首都雷克雅未克附近,还有一眼举世闻名的间歇泉—“盖策”泉。这个泉在间歇时是一个直径20米、被热水灌得满满的圆池,热水缓缓流出。不久,池口清水翻滚暴怒,池下传出类似开锅时的呼噜声,随之有一条水柱冲天而起,在蔚蓝色的天幕上飘洒着滚热的细雨,这条水柱最高竟可达70米!
此外,美国黄石国家公园里面也有很多间歇泉。其中最有名的一个,叫做Old Faithful,每隔40多分钟就爆发一次,上百年来从未间断,大概这就是为什么人们给它取名叫Old Faithful的缘故了。
是外星人燃料仓库爆炸,还是陨星碎片坠落留下的遗迹?
据俄罗斯《共青团真理报》和俄《消息报》报道,50多年前,一位年轻的地质学家被派到苏联的西伯利亚参与地质地图的测绘工作,在勘探过程中,无意间发现了一个矿井似的锥形石堆,这个锥形石堆而后被俄罗斯科学家称之为“世界上最神秘现象之一”。围绕它,当地的雅库特人留下了许许多多不祥的传说。2005年夏天,俄罗斯科学院组织了一支科考队,对该锥形石堆进行了初步考察。科学家确定它不是人类文明古迹,也不是由于火山活动造成的,那么,这个有25层楼房一般高,外径为160米,凹地的正中还有一个直径为15米的半圆形穹顶到底是什么呢?
1949年,一名前苏联地质学家偶然发现一个类似火山口的锥形石堆。
1949年,年轻的伊尔库茨克地质学家瓦季姆·科尔帕科夫被派到博代伊博区参与苏联地质地图的测绘工作,顺便还负责在这一地区寻找金矿和铀矿的任务,因为这里一直是俄罗斯200多年来的金矿开采中心。
科尔帕科夫在勘探过程中,无意间发现远处有个矿井似的锥形石堆,可就是不知道为什么呈灰白色。内务人民委员会不会在这个地方修劳改营,这他知道。难道是别的什么秘密设施?是人类文明古迹?可据他所知,当地的埃文基人和雅库特人绝不是古埃及人,他们不具备修建石砌金字塔所需的人力资源和必需的科学知识。
走上前去一看,他才看出这绝不是什么人类文明古迹,倒像是个高有70米的圆形火山喷火口,外径为160米。但是,在雅库特和伊尔库茨克州交界处已经有好几百万年没有过火山爆发了,而且火山口看上去似乎还很新鲜。它就座落在长满落叶松的山坡上,科尔帕科夫当时估计这一奇异现象的存在也就50年至200年的时间。令人不解的是,凹地的正中还有一个直径为15米的半圆形穹顶,一般火山,即使就是死火山,都没有这样的穹顶。
这到底是个什么东西?它是怎么出现的?当时科尔帕科夫是如堕五里雾中。不过他清楚记得自己在世界上还从未见过类似现象,他也不相信有外星人和其他极北人文明的存在,但就是找不出合理的解释。
当地人把“火鹰巢”称为凶地,围绕它,出现了许多神奇的死亡事件。
这个被俄罗斯科学家称之为“世界上最神秘现象之一”的锥形石堆,当地的雅库特人把它称作“火鹰巢”,而且还赋予种种迷信和神话色彩,有人还称这里为凶地。
2005年夏天,俄罗斯科学院组织了一支科考队打算对此地进行科学考察。首先,据带领这支科考队的第一个当地人向导说,几年前他的父亲就是在帕托姆山上被人从身后枪杀的,凶手至今一直没有找到。而一年前他的哥哥也是在这里自杀,在打死一头鹿后,把枪管对准嘴抠动了扳机。
好像是为了印证向导的说法,科考队队长、地球化学家叶甫盖尼·伊万诺维奇·沃罗比约夫在攀登“火鹰巢”途中突然感到身体不适,撑着地质考察锤俯下身来,哼哼两声后便面孔朝下倒地,旋即断气。尽管科考队员采取了各种抢救措施,也未能救他一命。
向导认为这是不祥之兆,拒绝再往前走,科考队只好在处理完队长的后事后另雇向导。但新向导立马声明,他这次远行不会带上卡宾枪和猎刀,因为民间都在流传,死在那里的人都是死于自己的武器,像第一位向导的那位开枪自杀的哥哥,或者是刀枪已经找不着,可身上有明显枪伤或刀伤的痕迹。
除了死人,那一带还老爱丢失东西。本来离火山不远有一条赶鹿的小道,可当地雅库特人尽量不在“火鹰巢”附近歇宿,因为夜里经常有丢失鹿的时候,而且无法找,往往都是在“火鹰巢”的附近脚印便中断。
科学考察和当地人的传说似乎都把它和通古斯陨星坠落的日子联系了起来。
俄罗斯科学院2005年的科考队虽然出师不利,队长沃罗比约夫心患心脏病猝逝,但并未能使他们停止进一步的考察。科考队在新任队长、俄罗斯科学院西伯利亚分院太阳地球物理研究所资深研究人员谢尔盖·雅泽夫的率领下继续完成自己的考察任务。
他们首先得断出“火鹰巢”的年龄,为此在“火鹰巢”底面附近锯倒一棵老树,数出的年轮为95个左右,上下还可以加减5年。这就是说,此锥形山的形成期为1905~1915年,也正好就是1908年通古斯陨星在西伯利亚上空某处大爆炸的那个时段。研究人员还发现,锥形山的高度已明显比1949年发现“火鹰巢”的科尔帕科夫当时测量得出的数据少5米。是不是这座石山在下沉?不过这也证实了地质学家的说法,说明锥形山的出现还是前不久的事,也就一二百年前。如果说它年纪更大,那所有的“伸缩”过程早该停止。
听当地人说,在20世纪初期,现在的博代伊博还是个小村镇,当时住在村里的采金人听到了奇怪的轰隆声,还看到了天空有巨大的光烟柱,有人说其高度可达20公里。世人虽对这种“精确”的数字表示怀疑,但确信是出了什么事。而当地人还称他们看到这一怪异现象是1908年6月30日的事,正好那天是被全世界的地震监测站记录为通古斯陨星坠落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