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质大学摇篮计划
A. 地质大学(北京)的面积有多大
地质大学(北京)占地面积约为453300平方米。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位于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学校的前身是1952年院系调整时期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天津大学和唐山铁道学院等院校的地质系(科)合并组建的北京地质学院,是建国初期著名的“八大学院”之一。
截至2018年1月,学校有17个教学单位,41个本科专业。有2个国家一级重点学科,14个省部级重点学科。有1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6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7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4个工程硕士领域,11个类型的专业学位授权点。
在职教职工1400余人。有中国科学院院士9人,俄罗斯外籍院士6人。全日制在校生15000余人。继续教育和网络远程教育在读生60000余人。校友中有37人成为两院院士,200余人成为省部级以上劳动模范。
(1)中国地质大学摇篮计划扩展阅读: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的师资力量
截至2016年10月,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5000余人,继续教育和网络远程教育在读生60000余人;教职工135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800多人,高级职称教师500多人,博士生导师200多人,中国科学院院士11人,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3人,“千人计划”长期项目4人,“千人计划”青年项目1人,“万人计划”“创新人才推进计划”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人,“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计划1人。
“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和讲座教授5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学者项目1人,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6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9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5人。教育部新世纪人才支持计划24人,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5人。我校现有专任教师中3人获"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6人获李四光地质科学奖。
5人获黄汲清青年地质科学技术奖,32人获"中国地质学会青年地质科技奖"(其中金锤奖7人,银锤奖25人);全国优秀教师2人,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北京市优秀教师13人,北京市教学名师16人;此外,150多位国内外著名学者被学校聘为特聘教授或兼职教授。
B. 中国最好的地质大学
想要报考地质学专业的考生肯定非常关注地质学专业开设的大学排名,本文高考升学网带你一起了解关于全国地质学大学排名的相关知识,希望通过本文读者可以了解地质学全国大学排名情况。
一、地质学专业具体介绍
地质学是一门探讨地球如何演化的自然哲学。地质学专业培养具备地质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相关学科基础知识,具有较好的科学素养及初步的研究、教学和管理能力,能在科研机构、学校从事地质科学研究或教学工作,在地矿、冶金、建材、石油、煤炭、材料、环境、基础工程、旅游开发从事技术开发与技术管理工作以及在行政部门从事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地质学专业比较适合能吃苦、对地质学类专业感兴趣、适宜野外作业的考生报考。
二、地质学专业大学排名榜前五
1、南京大学
C. 中国地质大学是211或985吗
中国地质抄大学(北京)是211大学,袭也是985大学。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是教育部直属、国土资源部共建的以地质、资源、环境、地学工程技术、资源产业经济为特色,理、工、文、管、经、法等多科协调发展的全国重点大学。
中国地质大学是国家首批“211工程”、"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重点建设高校。入选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111计划”、”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
中国地质大学位列国家“双一流”工程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是中国地球科学高层次人才培养的摇篮和地学研究的基地。
(3)中国地质大学摇篮计划扩展阅读:
截至2018年1月,学校有17个教学单位,41个本科专业。有2个国家一级重点学科,14个省部级重点学科。有1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6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7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4个工程硕士领域,11个类型的专业学位授权点。在职教职工1400余人。
D. 中国地质大学中北京和武汉有什么区别
一、学校的地址不同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鲁磨路388号;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位于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二、学校的规模不同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截至2018年10月,学校占地面积1421758平方米,校舍面积815074.58平方米;设有19个学院,65个本科专业;有16个一级学科博士点,33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有工程硕士、MBA、MPA等10个专业学位授予权,其中工程硕士专业包涵14个工程领域;有教职员工3122人,全日制在校学生26103人。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截至2019年3月,学校有17个教学单位,42个本科专业。有2个国家一级重点学科,14个省部级重点学科。有1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6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33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4个工程硕士领域,11个类型的专业学位授权点。在职教职工1400余人。有中国科学院院士9人,俄罗斯外籍院士6人。全日制在校生15000余人。
三、学校的影响力不同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系国家“211工程”、“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重点建设,国家“双一流”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列入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111计划”、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首批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是国家批准设立研究生院的大学,高水平行业特色大学优质资源共享联盟、地球科学国际大学联盟、“七校联合办学”重要成员,被誉为“中国地球科学的最高学府”。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是教育部直属、国土资源部共建的以地质、资源、环境、地学工程技术、资源产业经济为特色,理、工、文、管、经、法等多科协调发展的全国重点大学。是国家首批“211工程”、"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重点建设高校,位列国家“双一流”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入选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111计划”、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
是中国地球科学高层次人才培养的摇篮和地学研究的基地。是北京高科大学联盟成员高校、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60所合作院校之一。
E. 中国地质大学 北京算得上是中国重点大学吗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是中国重点大学。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是教育部直属、国土资源部共建的以地质、资源、环境、地学工程技术、资源产业经济为特色,理、工、文、管、经、法等多科协调发展的全国重点大学;是国家首批“211工程”和"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重点建设高校、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
入选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111计划”、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是北京高科大学联盟成员高校;是中国地球科学高层次人才培养的摇篮和地学研究的基地。
(5)中国地质大学摇篮计划扩展阅读: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拥有一支高水平师资队伍,现有教职工2192人,其中专任教师982人,教授259人,副教授399人,博士研究生指导教师353人。学校有中国科学院院士10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国家级百千万人才工程8人。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4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4人,国家级教学名师奖获得者1人,全国优秀教师2人,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1人,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学团队1个,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1个。
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1人, “长江学者”青年学者3人,北京市教学名师22人,北京市青年名师3人,建有15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F. “中国地质大学”位于武汉的哪个街道
“中国地质大学”位于武汉关山街道鲁磨路。
历史沿革:
中国地质大学创建于1952年,前身是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天津大学、唐山铁道学院等院校的地质系(科)合并组建而成的北京地质学院。学校于1960年被确定为全国重点院校。1970年,学校整体迁至湖北办学,更名为湖北地质学院。
1974年,学校定址武汉,更名为武汉地质学院。1978年,武汉地质学院在原北京旧校址设立武汉地质学院北京研究生部。1987年,原国家教育委员会批准组建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北京两地办学,总部在武汉。
2000年2月,学校由原国土资源部划归教育部管理。2006年10月,教育部、原国土资源部签署共建中国地质大学协议。
(6)中国地质大学摇篮计划扩展阅读:
1、办学条件
学校现有各类科研机构、实验室、研究院(所、中心)86个,其中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科技部地质工程国际科技合作基地1个,科技部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1个。
学校拥有完善的实验实践教学体系,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个。自建校起,学校相继在周口店、北戴河、秭归等地建立了教学实习基地。
其中周口店野外实习基地被誉为“地质工程师的摇篮”,为“全国地质实验(实践)教学示范中心”、“国家基础学科人才培养能力(野外实践)基地”。学
2、学科布局
有2个国家一级重点学科,16个湖北省重点学科,“地质学”、“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 两个一级学科在全国历次学科评估中均排名第一。
有19个学院、65个本科专业;有16个一级学科博士点,33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有工程硕士、MBA、MPA等10个专业学位授予权,其中工程硕士专业包涵14个工程领域。
地球科学、工程学、环境/生态学、材料科学、化学、计算机科学6个学科领域进入ESI全球前1%,其中地球科学进入前1‰。
G. 中国地质的摇篮指什么
你可能还不知道吧,北京西山的迷人之处还有一点,那就是西山与我国地质科学事业的发展有着不解的情结,至今人们仍称西山为中国地质的摇篮呢。
凡是被称为摇篮的总会有它与某个事物存在着渊源关系的因素。我们说西山与中国的地质科学研究和地质教育事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还要从头说起。
早在20世纪之前,地质科学还没有在中国出现。当然,地质调查工作在中国是有的,但进行地质调查的人都不是我们中国人,而是来自其他国家的人,有德国的、有俄国的、有美国的、有日本的,还有瑞典的,等等。这些人来到中国进行地质调查工作,我们不排除他们是为着科学研究的目的,但是当时的中国极贫极弱,徒有一副巨大的躯体,腐败的统治、科学和技术的落后,使中国处于任人宰割的境地。列强们开着军舰,架着大炮纷纷来到中国,其目的就是要分一杯羹。为此,来到中国进行地质调查的外国人有些是怀有不可告人的目的而来。而当时的中国还没有国人在自己的国土上进行地质调查的先例。中国地质事业的奠基人章鸿钊在回忆中国地质调查历史的时候说道:“我们的中国占了东亚这一大块土地,在地质学上的地位这是何等重要!所以在地主人尚未觉察,欧美各国之地质学已到昌明的时候,便会有远道的专门学者来代执行初步开辟的工作。”地质学在中国的确不是中国本土的产物,而是西学东渐的结果。西学(指西方社会的科学、技术和文化)为什么会东渐,这是历史学家们对人类社会发展到19~20世纪之后,作为全球文化传播过程中出现的历史现象给予关注的重点。其实这也不难理解,自然界中存在着一个规律是自然选择的法则,所谓优胜劣汰就是自然选择的表现。那么,人类社会应该也不会不受这个规律的制约。中国有一句老话:“胜者王侯败者贼”。虽然是竞争,但斗争的结果造成的事实,却是一个不能不接受和承认的事实。但它也表明了生存—斗争—发展的客观规律。在科学不发达的古代社会通常被称为王者的天下,这是一种实力(不排除人的智力和技术的因素,但更多的表现则是人的群体的威慑力)政策的表现。那么到了近代社会,这种实力政策改变了吗?没有!其改变只是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变化在不同地域的民族和国家产生了掌握科学技术高与低的差异、经济实力强与弱的区别。所以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进化过程中,优胜劣汰的法则表现得更为明显,强者自然可以横冲直撞,欺凌弱者,弱者则只能东躲西藏,受人鱼肉。中国在近代社会的历史舞台上扮演的就是一个弱者的角色,徒有一方广阔的土地,却不得不受制于人。百年中国近代史充分表现了这种差异及其结果。这种无法使人接受的结果激发了中华民族的危机感、自尊心,和中国知识阶层科学救国的决心和行动。中国地质事业也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
晚清的中国在列强的欺凌之下,蒙受了旷古的耻辱,腐败的晚清政府已无力挽救这种颓败的局面。国破山河碎,这沉重的烙印深深地刻在国人的心灵深处。章鸿钊在他的自传《六六自述》中激愤地写到:“予尔时第知外人之调查中国地质者大有人在,顾未闻国人有注意及此者。夫以国人之众,竟无一人焉得详神州一块土之地质,一任外人之深入吾腹地而不知之也,已可耻矣!且以我国幅员之大,凡矿也、工也、农也、地文地理也,无一不与地层相需,地质不明,则弃利于地亦必多,农不知土壤所宜,工不知材料所出,商亦不知货其所有,易其所无,如是而欲国之不贫且弱也,其可得乎?地质学者有体有用,仅就其用言之,所系之巨已如此,他何论焉。予之初志于斯也,不虑其后,不顾其先,第执意以赴之,以为他日必有继予而起者,则不患无同志焉,不患无披荆棘,辟草莱者焉。惟愿身任前驱与提倡之责而已。”字里行间,我们不难看出他以开展地质科学以拯救祖国之用意,其心良苦,其志弥坚。
H.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北京区别
国地质大学(北京)位于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学校的前身是1952年院系调整时期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天津大学和唐山铁道学院等院校的地质系(科)合并组建的北京地质学院,是建国初期著名的“八大学院”之一。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是教育部直属、国土资源部共建的以地质、资源、环境、地学工程技术、资源产业经济为特色,理、工、文、管、经、法等多科协调发展的全国重点大学。是国家首批“211工程”、"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重点建设高校。入选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111计划”、”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位列国家“双一流”工程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是中国地球科学高层次人才培养的摇篮和地学研究的基地。是北京高科大学联盟成员高校[2]、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60所合作院校之一。学校是中国最早建有研究生院的33所高校之一,作为全球最大的地质学院,在世界地球科学领域享有盛誉。
截至2018年1月,学校有17个教学单位,41个本科专业。有2个国家一级重点学科,14个省部级重点学科。有1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6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7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4个工程硕士领域,11个类型的专业学位授权点。在职教职工1400余人。有中国科学院院士9人,俄罗斯外籍院士6人。全日制在校生15000余人。继续教育和网络远程教育在读生60000余人。校友中有37人成为两院院士,200余人成为省部级以上劳动模范
(8)中国地质大学摇篮计划扩展阅读:
建校初期
新中国成立后,为了适应大规模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1952年,中央根据“以培养工业建设人才和师资为重点,发展专门院校,整顿和加强综合性大学”的方针,在全国范围内进行院系调整。北京大学地质学系、清华大学地学系、天津大学(原北洋大学)地质工程系和西南交通大学(原唐山铁道学院)采矿系地质组以及西北大学地质系合并成立了中国地质大学前身——北京地质学院。
1952年11月1日,在北京端王府夹道举行了北京地质学院首届开学典礼,中国著名地质学家、地质部部长李四光在讲话中说:“现在新中国办起了惊天动地的事业,北京航空学院是惊天,北京地质学院是动地。你们就是动地的勇士……你们是新的土地公公,土地婆婆,我代表地质部向你们祝贺。”领导的寄托,前辈的期望,使同学们对地质事业更加热爱。学校决定11月7日为北京地质学院的“校庆日”。
1957年5月17日,刘少奇同志在中南海接见了学院毕业生代表,进行了长达3个多小时的亲切交谈。他说:地质工作者是“建设时期的游击队员”,要建设就要搞地质勘探,就要打“游击”,你们是建设时期的游击队、侦察兵和先锋队。
1960年,学校被评为“北京市文教战线红旗学院”,并跻身国务院确立64所全国重点大学之列。
网络-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I. 关于建设校内大学生创新实践基地的通知
(中地大京发〔2012〕36号)
各单位、各部门:
为深化高等学校教学改革,创新教学理念、培养模式和管理机制,培养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团队协作意识,提高学校人才培养质量,根据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十二五”期间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11〕6号)和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开展北京高等学校校内创新实践基地建设的通知》(京教函〔2011〕702号)要求,学校拟建设一批校内大学生创新实践基地(以下简称“创新实践基地”)。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建设目的和意义
建设创新实践基地,旨在积极开展创新性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通过整合现有的学生创新活动资源,拓展创新活动功能,为广大学生开展创新性实验、科学研究、创造发明、学科竞赛、社会实践等活动提供平台和环境。开展创新实践基地建设,对于促进高校教育教学改革,激发大学生的创新热情和潜能,推进研究型大学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建设的基本原则
1.突出创新。创新实践基地建设要根据创新人才培养的规律和大学生的特点,在基地的管理和运行模式、活动内容的设计安排以及组织实施上,进行大胆改革和探索,使之真正成为培养创新人才的基地和摇篮。
2.注重特色。创新实践基地建设要根据各学院的办学定位与办学特色,以及学科专业优势和特色,与学校创新人才培养工作有机结合起来,与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方法等各项教学改革及实验室建设改革有机结合起来,有针对性地、创造性地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验,努力形成各具特色的大学生创新活动基地,形成一批富有特色的改革创新成果。
3.开放共享。创新实践基地建设要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和特色优势,实现资源共享。坚持以学生为本,根据学生兴趣特长,不局限学科专业,鼓励学生跨学院、跨专业、跨年级利用基地实践平台开展创新实践活动,使各类专业的学生各取所需,各展所长。
三、申报的基本条件
1.建设理念先进。基地建设思路清晰,理念先进,能够结合学校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确立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为核心目标的基地建设理念,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和个性化培养,能够有效促进教育观念、教学模式的转变和创新人才的培养。
2.基本条件优良。基地要在充分整合、利用现有的学生创新活动资源(包括各类实验教学中心、各类实验室、大学生活动中心、学院自建的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等)的基础上,拓展、开发其创新活动的功能,基地的场地空间、设备器材、指导教师等基本条件能够支撑和满足学生开展创新活动需要。能够为学生创新成果的展示、发表、出版、推广应用提供支持和帮助,为创新人才培养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和氛围。
3.活动成效明显。基地能够根据创新人才培养目标,针对不同专业学生的特点、兴趣和爱好,有计划地组织大学生开展综合性、创新性、系统性的创新实践,取得明显成效,近三年来学生取得标志性的创新成果并与学校开展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相结合。
4.管理运行规范。基地管理制度健全,管理模式先进,机构、人员落实到位,运行经费得到保障。能有效地实现开放运行、资源共享,特色鲜明,起到示范作用。
四、推荐申报要求和方法
1.申报名额及金额。学校拟建设若干大学生创新实践基地,各学院在对创新实践基地进行整合的基础上组织申报,原则上每个学院可申报1个。学校将优先考虑创新基地硬件条件建设经费,并且每年支持校级大学生创新实践基地5万元运行费。
2.申报方式及时间。各学院申报2012年度校内大学生创新实践基地时须提交《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大学生创新实践基地申请书》(详见附件1)一式6份、联系人信息表一式1份(详见附件2),于2012年6月30日前交到资产处审查确认。
五、评审与命名
在各学院申报推荐的基础上,学校将组织评审专家,采取评审与考察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评审工作分为专家初审、现场考察、终审评议、推荐审批四个阶段。符合条件的基地,由学校命名为“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大学生创新实践基地”并授牌。
联系人:任佳 梁勇
联系电话:82322920 82321367
电子邮箱:[email protected]
附件1: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大学生创新实践基地申请书
附件2: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大学生创新实践基地联系人信息表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2年6月4日
附件1: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大学生创新实践基地申请书
学院名称__________
基地名称__________
基地负责人__________
联系电话__________
申报日期__________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年×月
1.基地总体情况
中国地质大学年鉴.2013·北京
2.基地建设概况
中国地质大学年鉴.2013·北京
3.成果与特色
中国地质大学年鉴.2013·北京
4.自我评价及发展规划
中国地质大学年鉴.2013·北京
5.审核意见
附件2: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大学生创新实践基地联系人信息表
中国地质大学年鉴.2013·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