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盘水地质灾害研究论文
❶ 贵州六盘水山体滑坡,山体滑坡前有哪些征兆
山体滑坡的前兆是在山坡中出现了一些排列规律的裂缝,或者是在山坡上的房屋的墙体开始出现倒歪的现象,或者是墙壁出现了裂缝了,这些都是山体滑坡的前兆。所以一般大雨天气的时候,我们最好是不要去往山区的,不然很有可能就会出现山体滑坡的现象,那么对于我们自己来说也是非常不好的。
所以我们最好是了解一下山体滑坡的小知识,这样在遇到这样紧急情况的时候,我们也不会很慌乱,也能知道滑坡的前兆,那么我们就可以进可能的保障自己的安全,尽可能快的离开危险的地方,去往安全区,其实这都是非常重要的。
❷ 关于六盘水的发展论文800字
驳论是就一定的事件和问题发表议论,揭露和驳斥错误的、反动的见解或主张。
驳斥内错误的、反动容的论点有三种形式:
①直接驳斥对方的论点。先举出对方的荒谬论点,然后用正确的道理和确凿的事实直接加以驳斥,揭示出谎言同事实、谬论与真理之间的矛盾。有的文章,首先证明与论敌的论点相对立的论点是正确的,以此来证明论敌的论点是错误的。
②通过批驳对方的论据来驳倒对方的论点。论据是论点的根据,是证明论点的。错误和反动的论点,往往是建立在虚假的论据之上的,论据驳倒了,论点也就站不住脚了。
③通过批驳对方的论证过程的谬误(驳其论证)来驳倒对方的论点。驳倒了它的论证中关键问题,也就把谬论驳倒了。
驳论文的驳法有三种:反驳论点、反驳论据、反驳论证。反驳论证相对于前两者更高了一个层次。
❸ 贵州省地质灾害有哪些特点
贵州省地质地理条件特殊,地质环境脆弱,按照国家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划分,全省均为地质灾害易发区,是全国地质灾害的重灾区之一,具有“全、重、多”的特点。根据贵州省已完成的74个县(市)地质灾害调查资料分析研究结果,全省有高易发区8个,面积3.8万km2,中易发区16个,面积11.5万km2,低易发区10千,面积2.3万km2。目前己查明地质灾害点8905处,其中,对人和财产构成威胁的隐患点6618处。据统计,2003~2007年,贵州全省共发生地质灾害1933起,直接经济损失约2.65亿元。成功避让了71起地质灾害,避免3429人伤亡和8292万元的经济损失。
贵州省是一个地质灾害严重多发的地区,主要有以下特点:
(一)种类多:由于贵州省地处云贵高原向广西丘陵平原过渡的斜坡地带,地质灾害中常见的类型有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等。而贵州的地裂缝常常是崩、滑、塌在地表的一种反映。其中,对人民生命财产危害最严重的地质灾害类型主要为滑坡、崩塌和泥石流。贵州省地质灾害以中小规模为主(占90%以上),大型或巨型较少。但几乎每年都有重大级以上的地质灾害发生。一般情况是自然因素引起的地质灾害规模较小,而人为诱发的地质灾害产生的规模则相对较大。1993年以来全省共发生重大级以上的地质灾害58起,其中死亡30人以上或经济损失l000万元以上的特大级灾害有18起,而且或多或少都有人为因素的影子。
(二)分布广:在地域的分布上,贵州全省9个地(州、市)每年均有不同程度的地质灾害发生,但最频发的主要集中在遵义、毕节、六盘水、黔西南和铜仁地区,其分布与地理地貌、地质构造、岩土结构、气候等有着密切的关系。经统计分析,全省突发性地质灾害主要发生在5—9月,平均每月发生突发性地质灾害40—60起,占全年发生地质灾害总数的35—90%,是地质灾害高发期;其次是4月和10月,平均每月发生地质灾害10起左右,占全年发生地质灾害总数的5—l0%左右,是地质灾害中发期;1—3月、11—12月两个时段,每月发生突发性地质灾害1—3起,占全年发生地质灾害总数的0.5—1.0%,是地质灾害低发期。
(三)易诱发:根据资料统计,地质灾害发生的主要诱发因素有大气降水自然因数和人类工程活动影响的作用。由于贵州境内多属山地,受地形地貌的影响,降雨在区域和季节上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性。除普降暴雨诱发群发性地质灾害以外,因为局地暴雨而诱发的突发性地质灾害也是贵州省的一大特征。在工程施工建设中,由于防灾意识不强,人们在工程建设中常不自觉地出现一些不合理的工程活动,例如不合理的规划选址、不切实际的工程设计、不合理的切坡、采砂、采石、地下水开采等人为诱发地质灾害现象也较为突出;随着矿产资源开发强度的增加,采区内地表移动变形迅速发展;再加上陡坡垦植,植被破坏等原因,导致地质体失稳因素增加或加剧,地质灾害隐患呈高速增长的趋势。特别是贵州省煤炭等矿产资源丰富,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对资源开发力度高速增长,采空区导致的地面不均匀沉降、地面塌陷、地裂缝等地质灾害日渐突出,甚至还进一步导致边坡失稳,崩塌、滑坡、泥石流的产生。在各大矿区各种地质灾害在迅速增长,无论在灾害隐患点的数量、规模、危险性、危害性都在呈指数级增长的趋势,受胁人口、受胁的工程设施和财产在不断增多,危害很大。
(四)影响大:一是造成人员伤亡和重大经济损失。据不完全统计,自1993年以来,贵州全省共发生突发性地质灾害5012起,其中造成有人员伤亡的237起,造成1090人死亡,29人失踪,直接经济损失达23.98亿元。平均每年发生地质灾害358起,造成人员伤亡的约17起,死亡80人左右,直接经济损失接近2亿元。二是破坏城镇、矿山、企业。地质灾害的频繁发生,摧毁了大量城乡建筑设施、耕地、工厂和交通干线。如乌江源头的大方县城滑坡、中游地段的思南、石阡、沿河等县城滑坡,印江县城的岩口、杉树完小滑坡,赤水大同滑坡等,滑坡体规模大,危害严重。三是破坏铁路、公路、航道,威胁交通安全。如1996年6月1日,黄平县重安江泥石流致死22人,失踪13人,毁桥1座,经济损失1000万元;2003年5月11日1时55分,黔东南州三穗县台烈镇台烈村三穗至凯里高速公路平溪特大桥3号桥墩附近发生滑坡,造成35人死亡,1人受伤,16间工棚被毁,直接经济损失大于1000万元;2003年12月14日13时05分,黔西南州望谟县在建的岜饶乡乡村公路在岜饶乡顶棚村陇逛组梨树坪路段发生山体滑坡,造成民工死亡10人,重伤7人,轻伤12人。四是破坏水利、水电工程。如1996年9月19日凌晨1时,印江县岩口发生山体滑坡,方量260万m3,造成3人死亡,2人失踪,滑体阻断印江河,形成堰塞湖,上游10余公里的朗溪镇l座小型电站、2个提水站、4个村1830户居民房屋及3000亩良田被淹没,直接经济损失达1.5亿元。五是影响资源开发,阻碍山区经济发展。随着经济工程建设活动的加速发展,与工程建设活动有关而发生人员死亡的地质灾害有加剧的趋势。如2003年发生与工程建设有关的地质灾害死亡人数较2002年上升了4.7倍(2002年5起13人,2003年是8起62人)。2004年12月3日凌晨3时40分左右,贵州省纳雍县骔岭镇左家营村岩脚组N侧400米处陡崖临空面发生一起山体基岩崩塌事件,造成44人死亡,13人受伤的特大地质灾害。造成骔岭一带煤矿停采达半年,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❹ 贵州六盘水山体滑坡,山体滑坡爆发性强,哪些地势较为安全
一般发生山体滑坡,地势比较高的地方就是比较安全的地方,而且我们最好是远内离水源然后选容择一个比较平坦的地方进行避难,因为一般来说,地势比较高的都是比较安全的。因为山体滑坡都是往上面开始的,所以一般来说,上游的地势会比较安全一些,所以我们最好是在上面避难,这样危险的可能性会小很多。
但是总体来说,我们最好是做好预防工作,因为做好了预防工作,我们就基本上不会遇到危险了的。而且在遇到这种情况的时候,一定要沉着冷静,不然我们逃生的时候都是很惊慌的,那么对我们来说也是一种危险,所以一定要尽可能的冷静,然后让自己快点到一个安全的地方。
❺ 中国地质灾害的研究论文
同志啊,这种论文网上还是很多的,不用那么懒吧。相关论文很多,自己下载整理一下对你也有好处啊。
以下仅供参考
中国地质灾害 我国地质灾害可划分为10大类31种: 1、地震: 天然地震、诱发地震 2、岩土位移: 崩塌、滑坡、泥石流 3、地面变形: 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地裂缝 4、土地退化: 水土流失、沙漠化、盐碱(渍)化、冷浸田 5、海洋(岸)动力灾害:海面上升、海水入侵、海岸侵蚀、港口淤积 6、矿山与地下工程灾害:坑道突水、煤层自燃、瓦斯突出和爆炸、岩爆 7、特殊岩土灾害: 湿陷性黄土、膨胀土、淤泥质软土、冻土、红土 8、水土环境异常: 地方病 9、地下水变异: 地下水位升降、水质污染 10、河湖(水库)灾害: 淤积、塌岸、渗漏 (一)地震 1、分布发育概况 进入20世纪以来,在我国境内(包括台湾及临近海域)发生大于或等于8级的巨大地震共9次;发生大于或等于7级的地震约80次,其中1949~1990年发生了52次。 我国的构造地震分布非常广泛,除浙江、贵州两省外,其余各省都有6级以上地震发生。水库诱发地震自60年代以来,目前至少以在11个省的15座水库发生,其特点是与水库蓄水有明显关系。 地震在我国大陆地区具明显的西强东弱、西多东少的发育分布规律。如本世纪以来发生的9次大于或等于8级大地震,除2次8级发生于台湾临近海域外,其余均发生于西部省份。我国地震烈度Ⅶ度以上的地区主要分布于西部地区,东部地区除了台湾外,Ⅶ度以上地区的面积相时少得多。 地震在空间分布上表现了不均一性,往往呈带状分布。近100年发生的地震表明,地震基本上是围绕这26条活动断裂系发生的。我国地震活动的周期性和重复性呈现出成群分布,活跃高潮与低潮相互交替的活动格局。东部一个周期长约300年左右,西部为100~200年左右,台湾为几十年。 2、危害状况 地震灾害以突然、隐蔽为特点,一旦成灾,极易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和重大的经济损失。1901~1980年间,我国地震共死亡61万人,其中死亡人数在千人以上的地震即达31次。1949年以来,地震就造成死亡27.4万人,伤残76.5万人,居群灾之首,同时地震还造成倒房600万间,直接经济损失数百亿元。我国的地震活动,不但频次高,强度大,而且城市受灾率高。据统计,全国Ⅶ度以上的高烈度区的面积达312万km2,全国70%百万以上人口的大城市位于烈度为Ⅶ度或高于Ⅶ度的高地震烈度区内,特别是一批重要的城市如北京、天津、西安、太原、兰州、呼和浩特、昆明、乌鲁木齐、银川、拉萨、汕头都位于基本烈度为Ⅷ度的高烈度地震区内。 地震不但可以直接摧毁城镇工程设施,给人民生命财产带来巨大损失,而且还可以引发滑坡、崩塌、火灾等其它灾害,加重了地震灾害的损失。 (二)崩塌、滑坡和泥石流 1、发育分布基本情况 全国共发育有特大型崩塌51处、滑坡140处、泥石流149处;较大型崩塌2984处以上、滑坡2212处以上。泥石流2277处以上。 从总体看,我国西部地区尤其是西南诸省区长期处于地壳上隆过程之中,地震活动频繁、地形切割剧烈、地质构造复杂、岩土体支离破碎,再加上西南地区降水量和强度较大、西北地区植被极不发育,因而崩滑流发育强烈,如云南、四川、贵州、陕西、甘肃、宁夏等省区;其它地区新构造运动一般相对较弱,其中华北、东北地区的降水量相对较小,中南、华东大部分地区植被发育较好,因此,这些地区的崩滑流发育强度一般不及西部地区。崩滑流灾害危害较大的省区有:四川、云南、陕西、宁夏、甘肃、贵州、湖北、辽宁、北京、河北、江西和福建等。 在地域上,可基本上划分为15个多发区,它们是:(1)横断山区、(2)黄土高原地区、(3)川北陕南地区、(4)川西北龙门山地区、(5)金沙江中下游地区、(6)川滇交界地区、(7)汉江安康~白河地区、(8)川东大巴山地区、(9)三峡地区ⅲ(10)黔西六盘水地区、(11)湘西地区、(12)赣西北地区、(13)赣东北上饶地区、(14)北京北郊怀柔-密云地区、(15)辽东岫岩-凤城地区。 2、主要危害 近十年来,全国由于崩滑流造成的人员死亡已近万人,平均每年达928.15人。全国有 400 多个市、县、区、镇受到崩滑流的严重侵害, 其中频受滑坡、崩塌侵扰的市、镇60余座,频受泥石流侵拢的市、镇50余座。较为严重的有重庆、攀枝花、兰州、东川、安宁河谷等。全国几条山区干线铁路如宝成线、成昆线、宝兰线都受到了崩滑流的严重危害。
❻ 贵州省六盘水市水城县蟠龙镇二道岩村庆祝6组地质灾害状况
山体已出现大面积裂痕,雨季容易出现山体滑坡,给山下住户带了生命财产安全,建议搬迁。政府部门要引起足够重视,妥善处理好搬迁户的善后工作!!
❼ 浅谈六盘水市酒店发展趋势毕业论文
酒店发展趋势肯定
知道更多
❽ 六盘水山区的生活实际情况是怎么样的我需要真实的情况,谢谢大家了。。
六盘水市位于贵州西部,总面积9914.8平方公里,辖4个县级行政区,98个乡镇(街道办事处),总人口306.09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40.958万人。所辖县级行政区中, 3个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国定贫困县),有68个扶贫开发工作重点乡(镇),占全省重点乡(镇)的7.25%, 占全市乡 (镇)总数的69.38%,有1013个扶贫开发工作重点村,占全省的7.25%,占全市并村前行政村的57.72%。1986年全市贫困人口132.09万人,占全省的8.8%,到2007年全市贫困人口30.91万人,占全省的7.96%,六盘水市一直是贵州省主要的贫困地区之一。
六盘水市经过1986年开始到1993年的有组织、大规模的扶贫、1994年至2000年“八七扶贫攻坚计划”的实施和2001年到现在的新阶段扶贫开发,农村贫困面貌得到明显改变,广大农村贫困人口逐步摆脱贫困,过上幸福安康的日子。1986年到2008年,全市贫困人口由132.9万左右下降到的18万人左右;农民人均占有粮食从216.67公斤上升到349公斤,农民的吃粮问题基本解决;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75.44元,上升到2735元;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村通公路率达99.5%,村通电率达100%,农户用电率达 96.91%,村自来水受益率达67.8%,有95.4%的行政村通电话。 “普九”人口覆盖率达到100%,有乡镇卫生院 97 所,病床6078 张,村卫生室 1480个,乡村医生 3816人,2007年广播覆盖率达 88.85% 、电视覆盖率达94.61%,建农村经济信息网点105个,有乡精神文明活动中心 64个。农村文化教育卫生广播电视社会事业不断进步,精神文明建设进一步发展。
二、我市农村贫困的一般现状及特殊性
(一)农村贫困一般现状
虽然六盘水市扶贫开发工作取得明显成绩,但农村贫困现象还未消除,农村的贫困状况还没有根本改变。另外,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六盘水市与发达地区之间、本市农村与城市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缩小差距,消除农村贫困现象的工作难度越来越大。从六盘水市农村情况来看,贫困的一般现状主要为:
1、贫困人口多。我市4个县级行政区中,六枝特区、盘县、水城列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占全省重点县的6%; 68个乡镇列入贵州省扶贫开发重点乡(镇),占全省重点乡(镇)的7.25%, 占全市乡 (镇)总数的69.38%(其中:一类乡6个,二类乡40个,三类乡22个),列入贵州省扶贫开发重点的村1013个,占全省的7.25%,占全市并村前行政村的57.72%(其中:一类村 378 个,二类村 564个,三类村71个)。2007年,还有49.39万贫困人口,其中农村低保人口28.85万人。农村贫困人口零星分散,呈插花分布,点多面广,不集中,不连片。
3、贫困程度深。一是农民收入差距大。2007年,六盘水市农民人均纯收入2348元,为贵州省平均水平的98.9%,为全国平均水平的 56.6% ,而贫困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更低,仅为2127元,为全市的90.6%,全省的85.6%,全国的51.3%。二是城乡收入差距大。2000年六盘水市城乡收入比为3.66:1,到2007年,达到4.34:1,城乡收入差距呈现出逐步拉大趋势。三是总体处于温饱。据2007年住户调查,农村住户人均食品消费为2078.33元,占消费支出的56.6%,处于基本解决温饱的阶段,离小康水平还有很大差距。
3、贫困人口素质低。由于诸因素的影响,贫困地区贫困人口的综合素质不高,突出的主要有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文化教育程度低。二是缺少劳动技能,参与市场经济活动能力弱。三是接受科技教育、科技知识和技术系统培训机会少,科技掌握和运用能力弱。四是部分贫困群众还存在“等、靠、要”依赖思想, 难以提高自身的发展能力。通过对水城县勺米乡马尾河村调查发现,全村150个劳动力中最高文化仅为初中,并且没有什么专业技术,外出40个劳动力,谋生手段主要为打零工、背背兜等重体力劳动,体力强度大,收入少。
4、返贫问题突出。由于受自然条件差,农业基础设施不完善, 农业生产水平低等因素影响,农民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弱,经济收入不稳定, 农村部分解决温饱的贫困人口易返贫,大灾大返贫,小灾小返贫,丰年温饱,灾年返贫的现象较为普遍,因灾、因病、因学返贫问题仍是已解决温饱贫困人口返贫的主要原因。另外,受封建意识和民族风俗的影响,红白喜事大操大办,相互攀比也是导致返贫的一个主要原因。全市2007年绝对贫困人口贫困发生率达7.7%,低收入贫困人口贫困发生率达20.5%。
5、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仍较落后。经过二十年扶贫开发工作,六盘水市农村水、电、路等基础得明显改善。但是,农村安全卫生饮用水问题还没有完全达标,一些贫困村基本生活用水困难未解决;高价电和生产用电困难的问题在部分地区依然存在;通村公路等级差,通达率低,处于晴通雨阻状况;还有大量的危房、茅草屋和无房户,以“三改”(改厕、改灶、改院)为主的村容村貌整治工作量大等。
6、农业产业化发展滞后,产业化扶贫仍在起步阶段,有规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受益面大的优势产业少,农民收入来源单一的状况未得到根本改变。
(二)农村贫困的特殊性
六盘水市处于云贵高原腹地,为滇东高原向黔中丘原和广西丘陵的过渡地带。山高谷深,地形切割,岩溶分布广,气候类型复杂,深山区、石山区、高寒山区、石漠化地区和少数民族聚居区是六盘水市特殊的自然环境。六盘水市又是国家主要的能源、原材料基地,随着煤炭等矿产资源的大规模开采,六盘水市已逐步成为严重的地质灾害区。深山区、石山区、高寒山区、石漠化地区、少数民族聚居区和地质灾害区形成了六盘水市农村贫困的六个叠加因素,各因素之间互相影响,相互制约,是六盘水市农村贫困的特殊原因。
1、明显的深山区。六盘水市地形起伏剧烈,海拔一般为1400~1900米,相对高差多为300~700米,地势最高和最低相对高差达2314.3米。山地(中中山和高中山)和丘陵(中丘和高丘)占土地总面积的82.1%,盆谷坝子仅占8.5%,农村人口大都居住在山高坡陡、谷深的自然环境里,这样的地形条件,解决其水、电、路等基础设施难度大,投入成本高,经济社会发展困难。
2、明显的石山区。六盘水市岩溶地区分布较广,岩溶面积6263.09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下同)的63.18%。大面积的岩溶分布,决定了六盘水市大部分地区农业生产条件的恶劣性。除水热条件较好的坝地之外,大部分岩溶地区宜耕地资源不足,土层浅薄,分布不连续,保水性、耐旱性差,承受自然灾害能力低,土地质量差,即使在坝地,投入水平和管理水平也不高,加之较频繁的水旱灾害,产出不高;非农地因条件恶劣,林灌生长速度也往往较差,产出量极低。从自然条件来说,岩溶地区土地人口承载力极低,但是六盘水市人口密度为309人/平方公里,造成了低土地人口承载力与高人口密度之间的矛盾,形成了农业粮食增长与人口增长失衡状况。各种途径增加的粮食被增加的人口所抵消,人均粮食占有量长时间维持在较低水平,人口超载在岩溶地区普遍存在。
3、明显的高寒山区。六盘水市大部分属亚热带云贵高原山地季风气候。由于形成气候条件的诸多因素的综合作用,尤其是山区复杂的地形、地势的影响,使境内热量资源的地域性差异显著,雨水、光照的时空分布不均,干旱、冰雹、低温、绵雨、雪凝、霜冻以及引起局部洪涝的暴雨等主要农业自然灾害时有发生。受地形地势和大气环流的影响,境内冬春干旱,多晴朗天气,并时伴强劲的西南大风,夏季又雨量偏多,经常出现雷阵雨和冰雹天气。秋冬春干旱、冰雹、倒春寒、秋风、秋绵雨、暴雨、凌冻等灾害性天气给农业生产发展带来一定难度。
4、严重的石漠化区域。六盘水市石漠化总面积(轻度以上)3265.60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32.94%,其中:中度以上石漠化1691.4平方公里, 占国土面积的17.05%。高于全省的平均数,位居九个地州市之首。严重的土地石漠化导致耕地减少、生态恶化、自然灾害频繁、水源枯竭,一些地方甚至到了无地可种、无水可饮、无柴可烧的境地。加剧了农村的贫困程度,威胁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和生命财产安全,制约了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5、严重的地质灾害区。六盘水市是国家“三线”建设时期发展起来的以煤炭开采为主的能源型城市,经济发展主要依靠煤炭等矿产资源开发,而矿产资源的开发,会造成一定程度的地质灾害,成为农户致贫的原因之一。2005年,六盘水市四个县(特区、区)都发生了滑坡、地裂缝、地面塌陷、崩塌等不同程度的地质灾害。据不完全统计,共查出威胁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危险点783处,受胁22877户99245人。 随着矿产资源的进一步开采,工程区范围内将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一些地方将成为“一方水土无法养活一方人”的不适宜生存地区,需要搬迁移民,才能解决因地灾害导致的贫困问题。
6、少数民族聚居区。由于受历史、经济、社会诸因素影响,六盘水市是多民族聚居的地区之一,具有民族成份多、人口比例高、居住区域广、贫困面积大、贫困程度深的市情特点。全市有少数民族乡50个,占全市乡镇(办)的51%,有少数民族44个,少数民族人口83.83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27.39%,1万人以上少数民族7个,其中彝族31.2万人,苗族25.7万人,布依族11.6万人,白族5.8万人,回族2万人,仡佬族1.4万人,水族1.2万人。少数民族聚居地大部分在农村偏远地区,交通困难、信息闭塞。
❾ 我国地质灾害调查现状与存在问题的分析
6.1.1 历史与现状
(1)1991年原地质矿产部组织开展的以省为单位的全国地质灾害现状概查
1991年原地质矿产部组织实施了以省为单位的全国地质灾害现状概查,主要以收集资料和各省(区、市)上报的资料为主,较全面地对全国地质灾害类型与现状进行了总结。调查内容包括地质灾害的类型、发生的重点区域、对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的损失以及地质灾害发育特征和分布规律等。根据收集整理的成果和万余个典型地质灾害点资料,汇编并出版了《中国地质灾害》,编制出版了《中国分省地质灾害图集》。
(2)1992~2003年期间,原地质矿产部部署1∶50万环境地质调查
1992~2003年,原国家计委和原地质矿产部组织开展了省(区、市)级(1∶50万)地质灾害调查与编图,圈定滑坡等地质灾害危险区;1996年为减灾防灾、提升国土整体的调查研究程度和水平,把此项工作扩展为以地质灾害为主的环境地质调查,这是我国第一轮较全面地在全国开展的地质灾害的调查。调查的主要目的是在概略查明各省(区、市)地质环境条件的基础上,重点调查人类工程活动与地质环境的相互作用和影响,初步查明开发利用自然环境遇到的和引发的各种主要地质灾害、特殊不良地质环境条件和环境地质问题的发育特征和分布规律,作出现状评价和发展趋势预测,提出防治对策建议,为国家制定减灾、防灾、国土开发与整治、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规划,以及地质环境监督管理,提供宏观决策依据;保护地质环境,减少灾害损失,促进经济建设与地质环境的协调发展。
(3)1999年国土资源部启动县(市)地质灾害调查工作
从1999年开始,作为国土资源大调查计划的组成部分,国土资源部启动以县(市)为单元的地质灾害调查工作。这项工作强调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专业人员与地方结合,大力推行群测群防体系。基本做法是采取专业调查和发动群众查险、报险相结合的办法,不强调按比例尺布线与布点。根据已掌握的情况和群众报险线索,以乡镇、村庄、重要交通干线和工程设施为重点,逐步进行现场调查并注意发现地质灾害隐患点、危险点。对隐患点、危险点综合分析后,划出地质灾害易发区和防治区,初步建立起群测群防预警体系,包括:建立减灾防灾领导责任制;建立临灾避险群防体系;编制地质灾害防灾预案;建立汛期地质灾害险情速报制度等。
1999年在进行10个县的地质灾害调查试点的同时,启动了三峡库区(包括宜昌市、巫山县等在内的)19个县(市)的地质灾害调查,为大规模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提供了示范。截至2004年底,全国已经完成616个县(市)的地质灾害调查工作,为地方各级政府和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组织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和防治管理,为县、乡级地方政府行使减灾职能,提供了重要依据。
县(市)地质灾害调查,是新一轮的地质灾害调查,它注重减灾防灾实效,是普及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地质灾害防灾预警体系的重要工作,已成为我国地质灾害调查工作的新模式。
(4)大江大河流域的地质灾害调查
如长江流域环境地质调查,黄河流域环境地质调查等。“七五”期间,开展了1∶20万三峡工程库区环境地质调查,1∶20万攀西、六盘水、岷江流域、沱江流域环境地质调查,1∶10万嘉陵江、大渡河等部分干流环境地质调查,1∶10万小江流域地质灾害调查,对滑坡、崩塌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分布规律及其形成特征进行了系统的调查工作。
(5)重点经济地区较大比例尺的地质灾害调查工作
各省(区、市)根据自身的具体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了较大比例尺的地质灾害调查工作。
1)城市地质灾害调查。上海市从20世纪60年代初就开始了以防治地面沉降为重点的城市地质工作,系统地进行了地面沉降调查和长期监测。江苏省从20世纪70年代起,先后围绕南京、南通、常州、苏州、无锡等10个中心城市,开展1∶5万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和环境地质综合勘查工作,分析研究了各中心城市地面沉降、地裂缝、地面塌陷的起因、现状、发生发展特征与规律。
2)矿山地质灾害调查。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华东地区开展了不同比例尺的矿山地质调查工作,如兖滕—两淮能源开发区环境地质论证、两淮煤田煤炭开采环境地质调查等工作。辽宁、黑龙江等省先后在矿业城市开展了矿山地质灾害调查。
3)其他类型地质灾害调查。长江三角洲地区地下水资源与地质灾害调查评价;鞍山西部隐伏岩溶塌陷地质灾害勘查;黑龙江中俄界河1∶5万塌岸地质灾害调查。
(6)重大工程区地质灾害勘查
三峡库区开展了大比例尺的地质灾害勘查与治理工作。
6.1.2 调查成果的应用
(1)为规划和防灾预案的编制提供依据
地质灾害调查成果,成为全国各省(区、市)编制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和汛期地质灾害防灾预案的重要依据。
(2)为重大工程部署和城市安全提供基础资料
地质灾害调查成果为重大工程,如水库移民选址,铁路、公路和输电、输气管线的选线,大江大河安全,城市规划,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基础资料。
(3)为地质灾害监测和防治提供依据
县(市)地质灾害调查工作,基本查清了地质灾害多发县(市)、乡、村所在地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分布,建立了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体系,建立了地质灾害调查信息系统,为合理地部署地质灾害监测网提供依据。
(4)为提高公众防灾意识作出贡献
通过地质灾害调查,特别是县(市)地质灾害调查,提高了公众,特别是地质灾害高发区公众的防灾意识,提高了对地质灾害认识的普及率。
6.1.3 存在问题的分析
地质灾害调查工作,为我国地质环境保护、国土资源规划开发提供了基础资料。但是,随着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城市化比率的不断提高,三峡工程、西电东送、南水北调工程等需要提供大量基础性、先导性的地质调查数据,我国的地质灾害调查工作已越来越不适应社会发展和国家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的需要。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方面:
(1)调查的对象和内容与国民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结合不够
以往的地质灾害调查,偏重传统的自然属性研究,与人类工程活动及经济建设结合不够,服务领域较窄,在土地利用、城市规划、重大工程建设、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服务工作相对薄弱。
(2)调查工作不规范,调查的精度和广度存在较大局限
过去开展的区域性地质灾害调查,一般为中小比例尺,调查精度不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1∶50万全国地质灾害调查,开始于“八五”,至2003年基本完成,历时12年,技术落后,各省调查程度不一,灾害规模分级标准不统一,绝大部分省份没有建立相应的调查数据库,给全国的数据汇总和综合分析带来困难。
县(市)地质灾害调查,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注重对地质灾害隐患点的调查,淡化了对地质环境的调查。同时,县(市)调查从全国角度来看,比较分散,很难形成全面的认识和评价。
区域性地质灾害调查工作精度较低,比例尺小,缺乏重点地域的重点调查研究成果。
(3)调查的技术方法、标准的局限
在技术方面,没有形成系统的标准和评价体系,工作程度偏低,工作中获得的大量原始信息资料,相当部分未能建立数据库,信息的社会化和开发利用程度低。
(4)调查的时效性的局限
在科学认识上,没有按照地质灾害发生的客观规律,结合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有计划地开展地质灾害调查工作。
地质灾害调查落后于地质灾害发展的速度,由于原有的工作方法、思路和成果的表达方式陈旧,调查成果的信息化、网络化、社会化程度低,大多未与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现状和发展方向相结合,或未考虑如何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从而影响成果向社会生产力的转化,难以满足政府和社会的实用性、实效性需求。
地质灾害的调查评价滞后于生态环境保护、城市规划、土地综合利用、地质环境的合理开发利用、地质灾害防治的需要。
(5)没有建立地质灾害调查制度
没有建立地质灾害调查制度,对地质灾害调查的责任、周期、比例尺、内容等方面没有明确的规定。
6.1.4 开展地质灾害调查需求的分析
(1)我国地质灾害分布广泛,危害严重,地质灾害动态变化,需要开展地质灾害调查
我国是世界上地质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全国仅大大小小的崩塌、滑坡灾害危险点就有百万处以上,每年还会出现几万至十几万处新的危险点。近年来因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平均每年有1000多人死亡,经济损失高达数十亿元,已经成为我国大部分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大制约因素,引起了党和政府、社会公众的极大关注。经过十几年的努力,地质灾害调查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但由于以往基础工作薄弱,对潜在的地质灾害隐患情况底数不清,无法进行有效的灾害预报预警,从而使防灾工作处于被动状态,因此,开展适当比例尺的全国地质灾害调查和大比例尺的地质灾害多发区的地质灾害调查是十分必要的。
由于人类活动和自然条件的演变,地质灾害也是动态变化的,为认清地质灾害的分布规律,确保国家减灾方案的科学性和准确性,要求反复开展地质灾害调查。
(2)贯彻“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中国21世纪议程》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要实现可持续发展,避免人员伤亡,基础就是建立在对我国地质环境和地质灾害的全面认识上。国土整治与开发、重大工程和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布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和城市化水平的迅速提高,为确保生产、生存、生活的安全,必须开展系统的地质灾害调查工作。
(3)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和减灾工程的需要
为达到防灾减灾、保护资源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国家将采取一系列的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和减灾工程行动。为科学、有效地开展地质灾害监测,实施减灾工程计划,必须开展相应精度的地质灾害调查。
(4)国家编制修订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及其他规划的需求
《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第十一条规定,国务院国土资源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建设、水利、铁道、交通等部门,依据全国地质灾害调查结果,编制全国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会同同级建设、水利、交通等部门,依据本行政区域的地质灾害调查结果和上一级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编制本行政区域的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地质灾害调查是国家编制修订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的依据,同时也是指导各部门(行业)协调行动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