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灾害勘查报告审查要点
⑴ 审查地质勘查报告主要看哪些内容
区域地质调查、地球化学勘查、地球物理勘查、遥感和矿产勘查邓不同回类别的勘查报告答审查重点差别较大,意见格式也不一样。主要审查内容有:
1. 审查依据;
2. 工作方法技术是否满足标准、规范和设计书的要求,工作质量检查验收结果如何;
3. 完成的实物工作量是否达到设计书的要求;
4. 工作成果是否达到目标任务的要求,主要成果是什么,有什么创新成果;
5. 报告章节是否齐全,图件编制是否符合规范要求;
6. 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建议;
7. 结论与成果等级。
⑵ 怎么写关于申请地质灾害勘测经费的报告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是对地质灾害的活动程度进行调查、监测、分析、评估的工作,主要评估地质灾害的破坏能力。地质灾害危险性通过各种危险性要素体现,分为历史灾害危险性和潜在灾害危险性。历史灾害危险性是指已经发生的地质灾害的活动程度,要素有:灾害活动强度或规模、灾害活动频次、灾害分布密度、灾害危害强度。其中危害强度指灾害将活动所具有的破坏能力,是灾害活动的集中反映,是一种综合性的特征指标,只能用灾害等级进行相对量度。 地质灾害潜在危险性评估是指未来时期将在什么地方可能发生什么类型的地质灾害,其灾害活动的强度、规模以及危害的范围、危害强度的一种分析、预测。地质灾害潜在危险性受多种条件控制,具有不确定性。地质灾害活动条件的充分程度是控制点,地质灾害潜在危险性的最重要因素,包括地质条件、地形地貌条件、气候条件、水文条件、植被条件、人为活动条件等。历史地质灾害活动对地质灾害潜在危险性具有一定影响。这种影响可能具有双向效应,有可能在地质灾害发生以后,能量得到释放,灾害的潜在危险性削弱或基本消失。也可能具有周期性活动特点,灾害发生后其活动并没有使不平衡状态得到根本解除,新的灾害又在孕育,在一定条件下将继续发生。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方法主要有:发生概率及发展速率的确定方法,危害范围及危害强度分区,区域危险性区划等。 国土资源部《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办法》第15条规定,城市建设、有可能导致地质灾害发生的工程项目建设和在地质灾害易发区内进行的工程建设,在申请建设用地之前必须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评估结果由省级以上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认定。不符合条件的,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不予办理建设用地审批手续。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包括下列内容: (1)工程建设可能诱发、加剧地质灾害的可能性。 (2)工程建设本身可能遭受地质灾害危害的危险性。 (3)拟采取的防治措施
⑶ 地质灾害勘察
现在地质灾害防治已经进入实践阶段。这项工作怎么做?当前呈现的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生动局面。现根据著者十余年来参与这方面工作的经验总结,粗浅地论述一下这个问题。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中最关键的一环就是地质灾害勘察。
1.地质科学实践领域
首先谈一下地质灾害防治在地质工作中的地位。1983年著者在河南省地质学会年会的学术会议上曾提出,地质科学有两大实践领域,第一个是找宝,这是地质科学从它的形成开始到今天一直进行的一项工作,包括固体矿产资源、液体矿产资源及气体矿产资源;第二个是防灾,防治多种形式的地质灾害包括三方面内容:①工程活动中诱发的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建设中的设计就是防灾措施;②自然地质灾害防治,这方面内容很多;③环境破坏和恶化防治,这是一种慢性危害,但是它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也需要进行防治。随着人类工程经济活动的发展,地质灾害发生愈来愈严重,具有成倍增长的趋势,认识这一点很重要,可以主动地进行防治,减少灾害造成的损失。著者在1989年曾经提出“减灾就是增产”,只搞有形的增产,不搞无形的防灾,有形的增产就被抵消了。所以说,防灾具有重大的经济效益,“减灾就是增产”。减灾事业,现在受到全世界的重视。
地质工程学原理
2.地质灾害的定义
什么是地质灾害?有这样那样的定义,其说不一。著者给的定义是:造成人类生命、财产损失的地质事件为地质灾害,其不造成人类生命财产损失的地质事件那只是地质作用,构不成地质灾害,自然地质作用它本身就在不断地发展着,造成人类生命、财产损失的地质事件才构成地质灾害。我们的任务就是通过我们的工作避免地质灾害的危害和将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要做到这一点,我们首先要认识地质灾害,只有认识了地质灾害,才能防治地质灾害,也就是说只有认识世界,才能改造世界,才能进行地质灾害防治。地质灾害勘察就是为认识地质灾害工作的。不做这项工作,就去治理地质灾害,很可能无的放矢,事倍功半。
3.地质勘察类型及服务对象
为了认识地质灾害,我们已经开展了大量的地质灾害勘察工作,探讨了地质灾害的形成规律、机制、理论,为鉴别地质灾害提供理论依据。我们要充分利用已取得的基本理论和技术来鉴别是不是地质灾害、地质灾害形成过程、机制、危害及防治方案。我们怎样开展这一系列工作呢?主要的手段是进行地质灾害勘察。要认识地质灾害,必须进行地质灾害勘察,但是目前的地质灾害勘察报告是五花八门的,很多是不符合地质灾害勘察要求的。为了弄清地质灾害勘察概念,我们必须弄清地质勘察类型和内容,为了简明地阐述这个问题,归纳如表14-1。
表14-1 地质勘察类型及内容
表14-1所列的区域地质勘察又叫做区域地质普查,这项工作是探讨地质构造区域规律,为规划服务,为找矿规划也好,为工程建设规划也好,为国土整治规划也好,都必须在认识区域地质构造发育规律基础上来做;矿产资源勘察工作目标是为寻找某一种矿产资源,评价矿产资源赋存条件、储量及开采条件,它是为工业建设服务的;工程地质勘察是工程地质工作者最熟悉的一项工作,它的工作内容是勘察工程地质条件,特别是不良的工程地质条件,为工程建设规划、设计和施工服务,防止工程建设人工诱发地质灾害;最近提出来的地质灾害勘察是为地质灾害防治服务的。
4.地质灾害勘察的基本内容
地质灾害勘察的基本内容包括6种:
(1)调查地质灾害和孕灾体分布范围及规模;地质灾害已经发生了,它的分布范围和规模可以直接调查。对于已经有前兆,还没有发生的应该作出预测,如果发生时,它的影响范围和规模可能有多大为灾情评估和预测做准备。
(2)已产生的地质灾害灾情调查及将要产生的地质灾害灾情预测和评估;
(3)地质灾害产生原因、变形体或灾害体结构、运动机制、变形趋势预测(稳定性、影响范围)调查研究;
(4)工程治理可能性研究(外动力作用——可治;内动力作用——难治)。
地质工程学原理
著者看到有一些地质灾害勘察报告,特别是地质部门提供的地质灾害勘察报告,在灾情评估和预测问题上说不准,有的做得很大,有的做得很小,现在我们对变形体稳定性如何评价还有一些办法,但是将来它一旦成灾时的影响范围有多大,这个问题目前研究还不多,这就影响到灾情调查和预测,所以说灾害产生的规模和影响范围是地质灾害勘察中的重要内容之一,灾情调查和预测评估工作是地质灾害勘察与其他类型的地质勘察的主要区别之处,是地质灾害勘察的重要内容之一。没有灾情不好说该防治还是不该防治。灾情包括经济损失、社会影响及对环境的破坏,即常说的三大效益,灾情评估应该包括这三个方面内容,这是地质灾害勘察的独特的地方,一定要认真做好。
第三方面内容是孕灾条件、孕灾体特征、成灾原因分析、变形体或灾害体结构、运动机制、变形趋势预测(稳定性、影响范围)的研究。这是地质灾害勘察的核心工作,这对研究防灾方案来说是很重要的一环。有了这方面内容,我们才能进行工程治理可能性研究。工程治理可能性应该分别看待,比如说,外动力诱发的,包括人类活动和地质外营力诱发的地质灾害,工程可以治理;内动力造成的,比如断层活动,地震诱发的地质灾害,一般来说是很难治理的,有的是无法治理的,可以采取躲和抗的办法来防灾,如地震,躲,有时也没有办法躲,我们可采取抗震设防来防灾。外动力作用形成的地质灾害也不都是要治理或值得治理的,防灾方案有两种,一种是抗和躲,进行工程加固和居民点搬迁,这种情况一般是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都很低,治理投资很大还不如搬迁和适当地加固,如四川省云阳县东大井滑坡,灾情很严重,但是治理的效益很低,而且三峡水库建成2000年蓄水时,这个村子就要淹没,显然,治理是不合理的,还不如提前投资搬迁,这是合理的。搬迁、躲避和工程治理主要决定于防治效益。防治效益,前面已经提出过,包括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经济效益比较具体,好论证。社会效益比较复杂,牵扯到政治和文化,比如说,西藏有一个琼结县,正在受到泥石流的威胁,但是防治的经济效益不大,可是社会效益很大,藏族的很多名胜古迹在那儿,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合葬的大墓也在那儿,社会效益很重要,这个点就必须防治。还有环境效益,也很重要,要综合判断来确定该不该治。
另外一项勘察内容是变形监测。著者多次谈到过这个问题,著者的意见是在地质灾害勘察伊始就要把这项工作做起来。地质灾害勘察工作至少需要一年时间,我们利用这一年时间进行变形监测、收集变形资料,对评价灾害体或变形体的活动性是非常宝贵的。著者遇到很多情况是,根据计算结果,它是稳定的,可是观测结果是裂缝还在发展。如链子崖危岩体的稳定性,有的计算得出的安全系数是3.7,有的计算得的安全系数是1.7,谁也没有计算出它不稳定,可是观测结果是变形继续在发展。原因在于你的计算模型和计算参数很难选准。计算结果只能做参考,那怎么办?我们要尊重监测结果。变形还在发展,说明它是不稳定的,这个结论是可靠的,这说明变形监测是很重要的。第二个变形监测的重要性是监测施工过程的安全性,防止施工过程中产生意外事故。第三个重要意义是检查治理效果。你说治理好了不行,要看治理的实际效果。效果检验不是一年半年就行的事,需要经过一段时间检查。比如说,豆芽棚滑坡经过治理后变形明显减小,但是还在微弱地活动,现在又在产生反弹,是否是变形就完了呢,还要继续进行观测。韩城电厂治理完工了以后,确实是不动了,后来又动了,这个问题应该引起重视,这是地质灾害勘察的基本内容。
下面再谈一下地质灾害勘察报告编写内容。1995年著者审查了6个地质灾害勘察报告,比较合乎要求的只有一个,原因是没有规范,著者认为地质灾害勘察报告基本内容还是可以提出来的,有下面几个部分:
第一部分:阐述地质灾害发生过程及历史,灾情调查及预测评估结果(直接的和间接的损失,经济、社会和环境损失和破坏);
第二部分:阐述地质灾害形成的环境地质条件(气象、水文、地理地貌、地质等);
第三部分:地质灾害区域特征、可能产生的地质灾害规模、孕灾体(变形体)结构、边界条件、物理力学参数,地质灾害成因、成灾因素、变形机制、稳定性分析、运动过程和影响范围预测;
第四部分:论述治理的必要性:根据治理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分析论证;论述治理的可能性;论证防灾方案;
第五部分:结论。
⑷ 审查地质勘查报告主要看哪些内容
对.每个地区都有施工图审查机构的.有专门审勘察类的.
审核通过的报告才具有效应,甲方单位才能以此作为报建,设计单位以此报告作为设计依据。
⑸ 野外地质灾害考察报告包括哪些内容
1、地质灾害发生的时间地点 时间和地点越具体越好,地点包括灾害发生的行政版区域和地貌权位置。 2、地质灾害损失 人员伤亡和直接经济损失。直接经济损失应说明受损对象、损坏程度。根据灾害造成损失的 大小,划定灾害级别。 3、防灾措施及成效 灾害发生前和发生后,已采取的各种防灾减灾措施,其效果如何。 4、地质灾害成因和类型 地质灾害要素描述,形成环境、 诱发因素分析, 灾害活动历史回顾, 地质灾害专业上的归类。 5、地质灾害发展趋势 根据影响地灾活动的主要因素变化态势的预测,分析地灾继续活动的可能性,可能受到灾害 影响的危险区范围,受灾害威胁的对象及其重要性。 6、进一步防灾减灾工作建议 为了抑制灾害发展、减轻灾害损失,需要进一步采取的措施的建议。
⑹ 设计阶段滑坡勘查要点
1.设计阶段勘查一般规定
1)设计阶段包括初步设计和设计施工两阶段,合称为设计阶段。
2)设计阶段勘查应结合防治工程部署,充分利用可行性论证阶段的初步勘查成果,进行重点勘查。
3)重点查明滑坡岩土体结构、空间几何特征和体积、水文地质条件,提供工程设计需用的岩土体物理力学参数,进行稳定性评价和推力计算,满足工程设计图的地质要求。
2.设计阶段工程地质测绘要点
1)根据可行性论证推荐的防治方案,开展工程部署区大比例尺测绘。
2)地面排水工程测绘应沿排水沟工程轴线追索进行,内容包括:地形、坡度、岩土体结构。以纵剖面图测绘为主,比例尺宜为1∶100~1∶500,并在沿线不同单元处测绘横剖面图。地下排水工程的测绘应沿廊道工程轴线追索进行,结合钻探、井探、物探等,测绘纵剖面图,比例尺宜为1∶100~1∶500,对廊道口应提交进硐工程地质立体图,比例尺宜为1∶20~1∶100。
3)抗滑桩和锚固工程的测绘沿工程布置轴线进行,内容包括地形、坡度、岩土体结构的测绘。结合钻探、井探、物探等,提交沿工程布置方向的地质剖面图,比例尺宜为1∶200~1∶500。
4)挡墙工程的测绘应沿工程布置轴线进行,包括地形、坡度、滑坡体结构;滑动带的测绘,比例尺宜为1∶250~1∶1000,并提交工程区纵向的工程地质剖面图,比例尺宜为1∶50~1∶100。
5)刷方减载和回填压脚工程的测绘应提供工程区纵、横剖面图,包括地形、坡度、岩土体结构等,剖面间距20~100m,并对不同的单元或转折地段应有剖面控制,比例尺宜为1∶50~1∶500。
3.设计阶段勘探与测试要点
应结合地质条件和防治工程方案,对初步勘查阶段的勘探线进行加密勘查,勘探点线间距布置要求见表4-6。纵向主勘探线勘探点间距宜加密为40~60m,并对纵向辅助勘探线适度加密,勘探点间距宜为80~120m。横向勘探线重点布置在工程实施部位,勘探点间距宜为40~120m。
表4-6 勘探点线布置要求
4.设计阶段监测要点
1)对稳定性差,或施工期间扰动大的滑坡应进行监测。
2)对危害程度为一级的滑坡,应进行包括地表变形、裂缝、深部位移、地下水位、孔隙水压力变化的立体监测,监控滑坡整体变形。
3)对危害程度为二、三级的滑坡,应进行以地表变形、裂缝和地下水位变化为主的监测,监控滑坡沿主滑方向的变形。
4)变形监测以地表位移监测为主,深部位移监测为辅。地表位移监测包括:①绝对位移监测,监测滑坡体表层的三维(X、Y、Z)位移量、位移方向与位移速率;②相对位移监测,监测滑坡体重点变形部位、周边裂缝、崩滑带等两点之间的相对位移量,包括张开、闭合、错动、抬升、下沉等;③地表倾斜监测,测定监测点的地面角度变化,得到地表倾斜变形的特征与趋势。
5)地下深部变形监测包括利用钻孔测定不同深度的变形特征,以及在探硐内对裂缝、滑动带或特征地层位移的监测。
6)地表水监测可包括与滑坡体形成和活动有关的地表水水位、流量、入渗率、含水量等动态变化,以及地表水冲蚀情况和冲蚀作用对滑坡体的影响。
7)地下水监测宜包括钻孔、井、硐、坑等地下水的水位、水压、水量、水温、水质等动态变化。
8)可在地表或地下(钻孔、平斜硐内)埋设地应力计,测量滑坡体内地应力状态及其变化。应划分拉力区、压力区,并分析压力变化,用以推断岩体变形及应力状态。
9)应充分利用钻孔、探井、探槽布设监测点,并可用于施工阶段监测。根据工程地质情况,在滑坡范围内,沿滑坡纵横轴线分别布置2~3条监测断面,每条断面监测点不少于3个。
10)监测工作应根据勘查情况,及时调整监测网的布置,主要监测点可用作施工阶段监测。
11)监测周期分为正常监测周期和特殊监测周期。正常监测周期为3天,特殊监测周期必须加密,其测次视具体情况而定。
5.设计阶段勘查报告要点和附件
1)设计阶段滑坡勘查报告应包括:序言、滑坡区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滑坡体结构特征、滑动带特征、滑坡变形破坏及稳定性评价、推力分析等,并提供岩土体物理力学试验、原位岩土力学试验、设计参数试验、地下水动态监测、滑坡变形监测等原始报告和附件。
2)结合滑坡防治工程,应专门提交供设计图使用的工程地质图册,并以纸质和电子文档形式提交,包括:各防治单元的剖面图、立体图、剖面图、钻孔柱状图、探井和探硐展示图及综合工程地质图等图件。
⑺ 地质勘查报告的内容有哪些
第一章绪言
一、工作目的和任务
二、位置交通及自然经济地理概况
三、以往地质工作评述
一以往基础地质工作
二以往矿产勘查开发工作
三以往其它地质工作
四、本次工作情况及取得的主要成果
一矿产地质填图
二物探工作
三化探工作
四遥感调查工作
五矿产检查工作
六综合研究工作
七本次工作取得的成果
第二章成矿地质条件
一、区域地质背景
二、地层条件
三、岩浆岩条件(火山岩和侵入岩)
四、构造条件
五、变质作用条件
第三章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及遥感特征
一、地球物理特征
一物性特征
二地球物理场特征
三地球物理异常特征
二、地球化学特征
一地球化学场特征
二地球化学异常特征
三、遥感异常特征
第四章区域矿产
一、概况
二、金属矿产矿床(点)地质特征
三、非金属矿产矿床(点)地质特征
四、能源矿产矿床(点)地质特征
第五章矿产检查
一、矿产检查工作分述
二、新发现矿产地各论
第六章成矿规律与矿产预测
一、成矿规律
一矿床(点)空间展布特征
二成矿时间演化规律
三成矿区(带)的划分
二、主要矿种的找矿模型
一控矿地质因素分析
二找矿标志分析
三找矿模型建立
三、矿产预测
一远景区的圈定
二远景区分类及特征
三找矿靶区的优选及特征
四矿产资源远景评价
第七章工作方法及质量评述
一、地质填图工作
二、物探工作
三、化探工作
四、遥感工作
五、矿产检查工作
六、探矿工程
七、其它工作
第八章结论
一、主要成果
二、存在问题
三、今后工作建议
⑻ 请问一下做地质灾害评估报告需要到现场(矿山)做勘查么如果要 是勘查哪些内容
现场看有没有滑坡、崩塌、泥石流、不稳定边坡、裂缝、水系、地下水,还有就是有没有岩溶什么的
主要是调查前面各种的特征,如岩层、裂缝产状、长宽高厚、坡向、流量、形状、体积、地质灾害的影响范围等。
⑼ 如何写地质灾害评估报告
根据《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国务院令第394号)的要求,需对建设项目进行地质灾害危专险性评估。属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的目的是:
分析工程建设可能受到地质灾害的影响,预测工程建设活动可能产生的各类环境地质问题及地质灾害,为防灾减灾与建设场地地质环境恢复治理提供基础资料和科学依据,避免或减轻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从而达到为工程建设服务和保护地质环境,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主要任务为:
1.查明工程建设场地地质环境条件、自然地理及工程概况;
2.查明建设场地地质灾害发育类型、现状、分布及影响因素,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评估;
3.调查、分析评估区内潜在的地质灾害、工程建设可能引发或加剧地质灾害及其危险性,以及工程建设和建成后可能遭受的地质灾害及其危险性,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评估;
4.对评估区内地质灾害危险性进行综合评估,划分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分区,评估场地适宜性,并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