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化山区最常见的地质灾害
❶ 常见的地质灾害有哪些
常见的自然灾害有:植被遭到破会,引起的山体滑坡,长年雨水造成山洪,台风来袭。常年干旱。
❷ 山区地质灾害有哪些
国务院《地抄质灾害防治条例》界袭定的地质灾害,包括自然因素或者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一般情况下,除了地面沉降、地裂缝外,其他四种都可能出现在山区。其中,受重力、降水等影响较大的崩塌、滑坡、泥石流是山区最常见的地质灾害。一般来说,地面塌陷出现岩溶地区,地面沉降出现在平原抽采地下水地区,地裂缝是与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傍生的现象。当然,崩塌、滑坡、泥石流都可能堵塞江河,形成堰塞湖或者涌浪等次生灾害。
❸ 怀化常发生的地质灾害是什么
怀化常发生的地质灾害就是崩塌、滑坡、泥石流等,主要是由于发生洪涝灾害所引发的次生灾害。
❹ 在我国的山区常发生的地质灾害有:______、______、______
山区生态环境相对脆弱,常见自然灾害有山洪、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在山区开专发利用过程中,要属重视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把经济活动强度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预防和控制自然灾害的发生.
故答案为:崩塌;滑坡;泥石流.
❺ 常见的地质灾害有哪些
我国地质灾害种类齐全,按致灾地质作用的性质和发生处所进行划分,常见地质灾害共有12类、48种(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管理司等,1998)。它们是:
1、地壳活动灾害,如地震、火山喷发、断层错动等;
2、斜坡岩土体运动灾害,如崩塌、滑坡、泥石流等;
3、地面变形灾害,如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地面开裂(地裂缝)等;
4、矿山与地下工程灾害,如煤层自燃、洞井塌方、冒顶、偏帮、鼓底、岩爆、高温、突水、瓦斯爆炸等;
5、城市地质灾害,如建筑地基与基坑变形、垃圾堆积等;
6、河、湖、水库灾害,如塌岸、淤积、渗漏、浸没、溃决等;
7、海岸带灾害,如海平面升降、海水入侵,海岸侵蚀、海港淤积、风暴潮等;
8、海洋地质灾害,如水下滑坡、潮流沙坝、浅层气害等;
9、特殊岩土灾害,如黄土湿陷、膨胀土胀缩、冻土冻融、沙土液化、淤泥触变等;
10、土地退化灾害,如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盐碱化、潜育化、沼泽化等;
11、水土污染与地球化学异常灾害,如地下水质污染、农田土地污染、地方病等;
12、水源枯竭灾害,如河水漏失、泉水干涸、地下含水层疏干(地下水位超常下降)等。
(5)怀化山区最常见的地质灾害扩展阅读:
在所有的地质灾害中,除地震灾害外,崩、滑、流灾害是最为严重的,其以分布广、灾发性和破坏性强,具有隐蔽性及容易链状成灾为特点,每年都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另外,土地沙(漠)化、地面沉降和水土流失等缓变型地质灾害发展迅速,危害愈来愈大,成为令人担忧的地质灾害。
从“成灾”的角度看,中国地质灾害的区域变化具有比较明显的方向性,即从西向东、从北向南、从内陆到沿海地质灾害趋于严重。这是因为虽然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地质灾害几乎覆盖了中国大陆的所有区域,但由于人类活动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差异,使不同地区地质灾害的发育程度和破坏程度显著不同。
东部和南部地区,人类活动频繁而又剧烈,区内人口稠密,城镇及大型工矿企业、骨干工程密布,因而,一方面,一旦发生地质灾害则损失惨重,另一方面,人类经济工程活动加剧了地质灾害的发生与发展。而西部北部地区,虽然地质灾害分布十分广泛,但大部分地区人口密度和经济发展程度低,所以危害和破坏程度相对较低。
调查表明,凡是人口密集,工业发达地区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地质灾害正由自然动力型向人为动力型发展,由点状向带状、树枝状、片状发展。
❻ 在开发利用山区的时候,容易发生的地质灾害 、 、 .
开发利用山区时由于植被不可避免的被破坏,所以容易水土流失,山体滑坡是常见的地质灾害.
❼ 下列各种现象中,属于山区常见的地质灾害的是()A.洪涝、寒潮B.台风、地震C.滑坡、干旱D.滑坡、
山区常见的自然灾害主要有崩塌、滑坡和泥石流.根据题意.
故选:D.
❽ 我国山区主要地质灾害概述
地质灾害是指包括自然因素或者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地质灾害发生的动力是地球的内动力、外动力和人类工程、经济活动作用于地壳表部的力。地球的内动力发生于地球内部,非常强大并无法控制;外动力产生于地表和地表邻近的空间,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控制的,如风化作用和侵蚀作用;而人类本身作用于环境的不合理的工程以及经济活动是可以控制的。伴生的各种灾变事件是指地壳发展演化过程中同时发生的对自然环境、人为环境产生破坏,对人类本身的财产、生命造成危害的事件。
广义的地质灾害可分为:①地球内动力作用为主产生的地质灾害,如地震、火山和海啸等;②以地球外动力作用为主产生的地质灾害,如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陷、地裂缝和地面沉降等。
针对我国实际情况,火山、海啸灾害不突出,地震灾害归属国家地震局管理,所以《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将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面裂缝、地面沉降等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归为地质灾害。
地质灾害形成、发生的条件很多,主要有地形、地层岩性、地质构造、新构造活动、地震、岩体结构、节理裂隙、降雨、地表沟河水冲刷、地下水侵蚀、水库、湖水浪击和众多的不合理的人为工程、经济活动等。不同的灾种,形成、发生的基本条件也不尽相同。如滑坡形成的基本条件是地形、地层岩性及地质构造等内部条件,加上降雨、河流冲刷以及人为开挖坡脚等1~2个外部条件就会发生;泥石流发生的基本条件是高陡的地形(沟床比降)、丰富的松散固体物质和强降雨(动力条件)等。
地质灾害主要分布于山区沟、河两岸陡坡地形,有少数分布在丘陵缓坡地形,并受地层岩性的控制;黄土地面塌陷受黄土性质、降水分布、黄土分布的控制;大部分地面塌陷发生在石灰岩分布区的岩溶发育带和地下采空区;滑坡发生在软岩、易滑地层分布区。
山区危害油气管道的主要地质灾害主要有滑坡、崩塌、泥石流、塌陷和山洪冲刷等类型,其中又以滑坡、崩塌和泥石流灾害为主。
❾ 我国常见的地质灾害类型和分布有哪些
一、我国常见的地质灾害类型
我国是地质灾害多发国家,灾害类型多样,其中地震是最主要、危害最大的地质灾害。通过对中国地震发生记载次数的统计发现,我国的地震发生频率和强度都居世界之首。历史时期我国有文字记载的地震就有8000多次,地震发生十分频繁。同时,我国又较多发生强震,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就先后发生7级以上地震50余次,而6级以上地震,仅20世纪90年代以来,就发生了近千次,涉及范围几乎遍布全国,但贵州、浙江和港澳等省(区)除外。
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在我国也频发,是除地震外最严重的地质灾害。根据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地质灾害调查监测室发布的全国地质灾害通报2004~2009年资料(根据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提供的地质灾害月报和速报资料汇总)统计(表1-1;图1-1),这3种地质灾害占的比例高达95%,其次是地面塌陷、地裂缝和地面沉降,而其他地质灾害居于次要地位。
表1-2 2005~2009年地质灾害高发地区统计
斜贯中国中部的辽、京、冀、晋、陕、甘、鄂、川、滇、贵地区,由于地处中国西部高原山地向东部平原、丘陵过渡地带,地形起伏切割特别剧烈,同时许多地区暴雨强烈,加上人为破坏植被和改造地表斜坡、岩土的活动广泛而又严重,所以崩滑流特别发育,不但分布密度大,而且活动特别频繁,是我国崩滑流灾害严重的地区。在以下地区形成崩滑流密集区(带):1)长白山-燕山-太行山密集带。主要以泥石流为主,其次有少量滑坡,局部有崩塌。主要分布在辽宁的凤城、宽甸、岫岩,河北的青龙,北京的怀柔、密云等地区。
2)黄土高原密集区。主要为黄土滑坡,其次为泥石流。以西部的陇中高原和中部的陕北高原最严重,特别是在黄河上游主流和主要支流沿岸以及铁路沿线尤为发育。
3)秦岭-大巴山密集区。以泥石流、滑坡为主,其次为崩塌。以白龙江和汉水流域最发育。
4)长江三峡密集带。以滑坡和崩塌(危岩)为主,其次是泥石流。广泛发育在宜昌—重庆之间的长江沿岸。
5)龙门山、横断山、五莲峰、乌蒙山密集区。以滑坡、泥石流为主,崩塌(危岩)次之。鲜水河、大渡河、安宁河、雅砻江、金沙江、澜沧江流域最发育。
6)云贵高原密集区。主要为滑坡、泥石流,其次为崩塌(危岩)。以澜沧江、元江流域最发育。
此外,在西北的天山、祁连山,青藏高原的念青唐古拉山,华南和东南沿海的仙霞岭、武夷山和台湾山脉的一些地区崩滑流灾害也比较严重。
(三)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和地裂缝
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和地裂缝活动主要是在20世纪70年代后,伴随一些地区过量开采地下水而急剧发展,目前已广泛分布在我国大城市、城镇、矿区与铁路沿线。其最大的危害是形成沉降带,引起地面下降与裂缝,如上海、西安等大都市。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目前已有96个城市和地区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地面沉降,同时引发不同程度地裂缝。据郑柏举(2010)资料,目前我国的沉降总面积约9万平方千米,而且仍然处于蔓延趋势,其中约80%分布在东部地区。地面沉降从地质角度看,容易发生在3种区域:三角洲和滨海平原、冲洪积平原及内陆盆地。体现在我国的地域分布上,就形成了4条主要的地面沉降区(带):下辽河平原的沈阳-营口地面沉降区、北部黄淮海平原的天津-沧州-衡水-德州-滨州-东营-潍坊地面沉降区、长江三角洲的嘉兴-上海-苏州-无锡-常州-镇江-南通地面沉降区、汾渭沟谷的太原-侯马-运城-西安地面沉降带。其中黄淮海平原和长江三角洲是全国地面沉降最为严重的地区。
我国岩溶塌陷灾害十分严重。据全国地质灾害普查资料统计,全国有岩溶塌陷3000多处,塌陷坑约33200个,塌陷总面积330平方千米。中国岩溶塌陷广泛发育在2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广西、湖南、贵州、广东、河北、江西、云南等省(自治区)最严重。从地理分布看,主要分布在长白山—燕山—吕梁山—四川盆地—哀牢山以东区域。该区域内可划分为两大岩溶塌陷分布区:秦岭和淮河以北的北方岩溶塌陷分布区和以南的南方岩溶塌陷分布区。北方区岩溶塌陷主要分布在辽东半岛、伏牛山山麓及一些山间盆地。南方区岩溶塌陷主要分布在川东山地、云贵高原和幕阜山、九岭山、罗霄山、南岭、粤北山地。
我国地裂缝类型复杂,除伴随地震、滑坡、冻融以及特殊土质的胀缩或湿陷活动产生的地裂缝外,主要是伴随构造蠕变活动而产生的构造地裂缝。构造蠕变地裂缝的分布十分广泛,在华北和长江中下游地区尤其发育。在该区域中,地裂缝主要集中在汾渭盆地、太行山东麓平原、大别山东北麓平原地区,形成3个规模巨大的地裂缝密集带。此外,在豫东、苏北以及鲁中南等地区,还有一些规模较小的地裂缝发育带(区)。
(四)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和盐碱化
地面的剥蚀、侵蚀作用,也必然要造成大量的水土流失。造成水土流失最严重的侵蚀形式以表层滑坡、崩塌、泥石流为主,主要分布在基岩裸露的斜坡、陡坡地带,虽然它总的水土流失、侵蚀面积所占比例不大,但其危害严重。
我国是世界上水土流失特别严重的国家,据调查统计,至20世纪末,全国水土流失总面积367万平方千米,约占国土总面积的38%。长期以来,我国水土流失呈持续发展态势,其面积、侵蚀强度和危害程度不断加剧,全国平均每年扩展约1万平方千米。水土流失分布非常广泛,以黄土高原地区最严重,长江、珠江中上游和山东半岛、辽东半岛等地区比较严重。其中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面积43万平方千米,年均侵蚀模数约8000吨/平方千米,平均年流失表土厚度3~5厘米,泥沙总量为1316亿吨。长江流域水土流失面积为56万平方千米,年侵蚀土壤为24亿吨。
我国现有荒漠化土地共计262万平方千米,约占国土总面积的27%,广泛分布在西北、华北、东北等区域,以新疆、甘肃、青海、内蒙古、宁夏、陕西、山西、河北等省(自治区)最严重。全国荒漠化面积和荒漠化程度呈不断上升趋势,近年来平均每年扩展2460平方千米。
全国现有各类盐渍土地99万平方千米,其中现代盐渍化土地37万平方千米,残余盐渍化土地45万平方千米,潜在盐渍化土地17万平方千米。主要分布在西北干旱地区、黄淮海平原、三江平原以及沿海平原地区。以青海、西藏、新疆、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天津、山东、江苏等省(自治区、直辖市)最严重。
(五)火山灾害
火山灾害目前仅属于次要的,我国大多数火山为死火山。活火山主要分布在新疆、云南、黑龙江与台湾等边缘省份。目前我国有危险的活火山有3处,即长白山、腾冲和台湾的阳明山。
❿ 湖南怀化是山区还是平原
湖南怀化是平原.
怀化市,四季分明,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光热资源丰富,雨量充沛,且雨热同步,对农作物生长有利。但受地形影响,地域差异和垂直差异明显,气候类型多种多样,旱涝等自然灾害时有发生。
气温:全市年平均气温16.4℃,西南部山间盆地年均气温较高,北部和南部岗地段低。1月最冷,平均气温4.7~5.3℃,最低气温在-5℃左右;7月最热,月均气温28.5℃,最高气温在39℃左右。年均无霜期为287天。
怀化物产资源丰富。素有“广木之乡”、“水果之乡”、“药材之乡”的美誉。全市有活立木蓄积量6690万立方米,居湖南首位。有中药材26万亩,1900多个品种,其中175种为国家重点中药材保护品种,茯苓和天麻产量居全国第一。年产水果90多万吨。其中靖州的杨梅、溆浦的蜜枣、麻阳的冰糖橙久负盛名。探明矿藏11类45种,黄金、侗、磷储量分居湖南第一、三、四位,石煤、硅砂、重晶石储量居全国前列。水能理论蕴藏量500万千瓦,现已开发450万千瓦,为全国十大水电基地的主体地带之一。
怀化地处湖南省西南部,位于湘、鄂、渝、黔、桂五省(市、区)周边中心地带,面积2.76万平方公里,辖13个县(市、区),人口513万,其中侗、苗、土家等少数民族48个,人口占40%。由于森林覆盖率高,自然生态良好,被誉为“一座会呼吸的城市”;怀化是“大西南桥头堡、原生态植物园、古建筑博物馆、多民族文化村、杂交稻发源地、抗战胜利受降地”。
怀化区位交通优越。自古以来就有“滇黔门户”、“全楚咽喉”之称,是我国东中部地区通往大西南的“桥头堡”。湘黔、枝柳、渝怀铁路以及正在建设的长昆铁路客运专线在市区交汇,怀邵衡铁路正在开展前期工作。沪昆、杭瑞高速公路穿境而过,包茂高速、娄怀高速公路即将建成通车。芷江机场已开通至长沙、广州、北京、上海、昆明等地的航线,正在按照打造湖南第二大航空港的目标进行改建。水运体系通江达海。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日臻完善,怀化作为我国大西南地区交通枢纽地位日益突出。
怀化生态环境优良。地处武陵、雪峰两大山脉之间,溪河密布,雨水充沛,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68.7%,是全国9大生态良好区域之一,有原始次森林30多处,国家级、省级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地质公园、森林公园和工农业旅游示范点27个,处处都是“天然氧吧”,被誉为一座“会呼吸的城市”。去年国家环保部正式命名怀化为湖南省首个市级“国家生态示范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