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浪底库区地质灾害
Ⅰ 小浪底的地理位置
小浪底
黄河小浪底水利风景区位于黄河中游最后一段峡谷的出口处,南距河南省内洛阳市40公里,容北距河南省济源市30公里。310国道、207国道、连霍高速和正在建设中的太澳高速从景区边缘通过,陇海铁路、焦枝铁路、洛阳机场近在咫尺,交通十分便利。景区又处在国家黄金旅游线路河南“三点一线”的中心部位,该景区地跨南北两岸,南岸为崤山的东北余支,西接汾、渭盆地,东临华北平原。北岸有太行山和王屋山,景区是以小浪底工程为依托,以山、水、林、草为特色的大型生态园林。南岸黄鹿山为该景区最高点,从这里可俯视大坝全景,又可以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丽景色。小浪底风景区景色优美壮观。
Ⅱ 2020年黄河三门峡陕州区黄河小浪底地址灾害滑坡移民村批复没有
据我了解到的情况,现在村民批复还没有批下来
Ⅲ 各类场站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一、博爱分输站
位于博爱县南部的后十里村西南约1km处(K16+400),地貌单元为沁河冲积平原,地形平坦,地面高程122m左右,主要由粉质粘土和粘质粉土组成。地下水位埋深10m左右。现状条件下无大的地质灾害,但本站位于地震烈度Ⅶ度区,当遇连续丰水年或小浪底枢纽工程放水后,地下水位抬升,有产生地震沙土液化的可能性。建议工程施工前,对建筑场地进行详细勘察。
二、郑州分输压气站
位于郑州市西郊西陈庄西(K78+500),地貌单元为黄河古冲积平原(即黄河二级阶地),地形较平坦,地面高程150m左右,表层为Q3-2黄土状粉土,具湿陷性。该站区西北部的茹寨(相距约3km),1981年曾发生过地裂缝,为地裂缝易发区,且本区分布有厚度约5m的Ⅰ级非自重湿陷性黄土,因此预测将来有产生地裂缝和黄土湿陷的可能性,工程设计和施工时应引起重视。
三、薛店分输站
位于新郑市薛店北1.5km处(K121+300),地貌单元为嵩箕山前冲洪积倾斜岗地东部的岗间洼地,地形较平坦,略有起伏,地面高程160m,地表岩性为Q4-1粉土和粉砂。现状条件下无大的地质灾害,但在工程建设和运营过程中,要注重保护植被,防止土地沙漠化,以预防沙埋与风蚀地质灾害的产生。
四、淮阳分输清管站
位于淮阳县西南部的棠李树西约1km处(K255+850),地貌单元为黄河早期冲积平原,地形平坦,地面高程46m左右,地表岩性为Q4-1粉土和粉质粘土。地下水位埋深4m左右,地下水对钢管有轻微腐蚀性。该站区附近历史上曾发生过地裂缝,预测将来亦有发生地裂缝的可能性,但其危害性尚属轻微。
Ⅳ 黄河管理局2020年小浪底地址灾害移民村移民吗
黄河管理局2020年,小浪底地址的灾害移民的话,他现在都已经全部安置好的移民
Ⅳ 自然灾害
1.气象水文灾害
河南省分黄河、淮河、长江、海河四大水系。本课题编绘的“河南省洪涝形势图”反映了四大水系流域由地形、气象、水文等因子决定的威胁情况。各水系干、支流未出山时,洪水威胁主要表现为淹没河谷滩地、低阶地及岸堤侧蚀。暴雨型洪水多来势猛,短时间汇集大量洪水,易给水库及下游平原造成灾难,也易诱发滑坡、泥石流类地质灾害。在平原区表现为洪水溃堤决口泛滥,对低洼易涝区威胁尤甚(见表10.3.1)。
表10.3.1河南省洪涝形势分析表
(1)黄河水系
黄河省内流域面积为36200 km2,干流流经省内长度为711 km,省内支流有伊洛河、沁河、金堤河等水系。黄河两大灾害威胁是悬河与断流。孟津出山后的省内平原河段总长度为440 km,其中河床高出堤外的悬河段即达380 km,占86%。悬河高出两岸平原3~13 m,两岸堤坝险工达159 km,若发生决溢洪水泛滥,威胁省内面积达40040 km2;涉及9市、41县,人口3000万。黄河堤防建国以来已多次出现险情,黄河水患是豫、鲁、冀、苏、皖数省人民的心腹大患。黄河水是黄河两岸平原区人民生存发展的命脉。河南省年引黄河水30×108~40× 108m3,灌溉面积120×104hm2以上。20世纪90年代以来,干旱及上游水资源浪费使黄河几乎年年断流,1997年曾断流达226 d,断流长度达622 km,给两岸人民生产生活与生态环境带来极不利影响。
(2)淮河水系
淮河干流与主要支流均发源于我省。省内流域面积8.83×104 km2,占全省面积52.8%。淮河水系呈羽状,省内流域面积大于100 km2的支流达250多条,加之源区多暴雨,平原地势低洼、排泄不畅,因此暴雨洪涝灾害是淮河流域主要自然灾害。1950、1954、1975、1982、1998等年份均出现过特大洪水灾害。沙、颍河以北的淮河平原属黄泛威胁区之一部分,洪涝威胁面积27370 km2。沙、颍河以南低洼平原大面积连片分布,洪汝河防洪能力不足20年一遇,洪涝威胁区面积20660 km2。该区1975年8月暴雨大洪,淹29县,受灾366630 hm2,死亡人数为8.57万,毁房560万间,毁耕地73.3×104 km2,京广线中断48 d,经济损失逾300亿元,是我省解放以来损失最惨重的一次自然灾害。沿淮及淮南岗间谷地受河谷型洪水威胁,面积2640 km2。合计洪涝威胁面积5.07×104 km2,占流域面积57%。
(3)长江水系
长江水系省内流域面积27700 km2,其中洪涝威胁较大的为南阳盆地内的唐、白河水系。南阳盆地低点在盆地南新野一带,水系呈扇形,雨季盆地中、南部低地带与盆地东北部社旗、方城一带岗间洼地是洪涝威胁区,面积约4520 km2,占盆地面积37%。
(4)海河水系
海河水系流域15300 km2,占面积最少。因多年干旱与抽取地下水,水系中除卫、淇河外,其余支流多成时令河。水系支流多源于太行山区,暴雨时坡陡流急,突发性洪水、泥石流威胁较大,但几率少于淮河、长江水系。域内洪涝威胁区面积9500 km2,占流域面积62%。其中太行山东侧的山前洼地同时也属黄泛威胁区。1963年8月豫北暴雨曾使太行山前数个滞洪区连成一片汪洋,京广线被毁,中断运行十几天;全省65个县受灾,成灾面积375×104 hm2。
2.地质灾害
河南省地质灾害主要类别有地震、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地裂缝、水土流失与荒漠化等。本节重点论述崩塌、滑坡、泥石流等重力地质灾害。
(1)崩塌
崩塌多发生在坡度大于35°的陡坡悬崖区,以豫北太行山区和黄土分布区较常见。太行山为中、新生代快速隆起的断块山地,广布由断层或河流切割而成的数百米高的悬崖。悬崖多由变质基底与其上的古生代石灰岩、砂岩构成。由于沿节理、劈理的崩塌在崖前形成众多倒石堆和坡积裾。1982年太焦线沿线崩塌曾使火车停运67 h。豫西黄土区崩塌危害尤烈。20世纪80年代以来三门峡库区黄土岸坡崩塌总长度210 km,面积100 km2,毁农田近0.4×104hm2,数亿吨泥沙入库。1975年8月6日暴雨,使荥阳县井洞沟黄土沟豁一次延长150 m,拓宽30 m。1987年9月7日息县薄公山采石场一次崩塌10000 m3,死伤28人。
(2)滑坡
省内滑坡高发区集中于豫西。可分基岩滑坡与黄土滑坡两大类。基岩滑坡常发生于有软弱夹层或适宜构造面的陡坡山地。如黄河小浪底库区两岸的三叠系及二叠系的砂页岩、泥岩滑坡,对库区安全造成重大隐患。伏牛山地区多发生变质地层片岩、石灰岩滑坡,如1975年南召某工厂因暴雨造成的基岩滑坡毁厂房1100 m2,损失440万元。又如栾川门子岭滑坡。黄土类滑坡以灵宝-朱阳盆地与卢氏盆地为多发区,常呈集群状出现,有时与下伏第三系地层构成复式滑坡体,并为泥石流提供物质源。如1966年5月陇海线闵乡-高柏段暴雨滑坡,10000 m3的黄土滑坡体将一列货车颠覆。近年较大的滑坡有1996年8月暴雨造成的林县太行山体崩滑,使红旗渠内淤沙近100000 m3,渠岸毁坏16 km。
(3)泥石流
省内泥石流主要发生于豫西的小秦岭、熊耳山与伏牛山区,黄土山丘区也是多发区。河南省泥石流成因可分两大类。其一是陡坡谷内植被破坏严重,坡耕地与荒草裸地碎屑物质积聚多,遇暴雨则暴发泥石流。如1970年7月28日内乡马山口青山河泥石流,死亡48人,毁房1550间,毁耕地560 hm2,冲走大牲畜1100头,造成较严重的损失。其二是矿业开发区大量尾矿、废石堆积山谷,人为提供了泥石流物质源。如1994年7月小秦岭西峪沟暴雨泥石流,使数十万方金矿渣顺流而下,造成350余采金矿工的死亡与失踪,直接经济损失1200万元。又如1996年8月嵩县祁雨沟金矿暴雨泥石流,使200000 m3的金矿选矿尾矿倾泻而下,死伤40人,毁房8000 m2,经济损失达1600万元。本次遥感综合调查,基本查清了全省泥石流潜在发生区的分布,发现重要潜在泥石流发生沟180余条。
(4)地面塌陷与地裂缝
地面沉降、塌陷、出现裂缝有多种诱因,主要有黄土湿陷、过量抽取地下水、地下采矿与新构造运动几大类。河南湿陷性黄土分布区达8000 km2以上,黄土湿陷形成的陷穴与地裂缝广布。如荥阳薛村—司村一带1983年发生了45处地面裂陷,裂陷区面积近于3 km2,单点沉陷面积3~54 m2,陷深0.4~4.0 m。构筑地下硐空可成为黄土湿陷的重要诱因。如郑州市已发现90余处塌陷区,多与人防工事或管线硐室有关。1992年5月3日大雨,使郑州国棉五、六厂塌陷400 m2,陷深达5 m,直接经济损失200万元。省内城乡均发现由于过量开采地下水导致的地面沉降。河南省城市浅层抽水漏斗达1240.5 km2,中深层抽水漏斗合计2546 km2。如许昌市地下水抽水漏斗最深达95.96 m,地面上方沉降速率每年达3~21mm,最大沉降量为227 mm;濮阳市抽水漏斗上方沉降速率最大达每年29 mm。洛阳市上海市场一带1991年已累积沉降138.5 mm,沉降速率4~12 mm/a。开封市累计沉降113 mm,不少城市建筑物沉降开裂受损。豫北平原地下水抽水漏斗面积达8800 km2,最深达20~22 m,漏斗之上多发生地裂缝,地面沉降速率达每年6.5~37.4mm。
地下采矿,尤其是煤矿开采是省内大面积地面塌陷与地裂缝发生的最显著诱因。如平顶山煤田已有塌陷34处,塌陷面积已达92.5 km2以上;焦作煤田塌陷区达50 km2以上。地面塌陷导致道路与房屋陷裂,山体开裂,耕地弃耕或劣化。依平顶山煤田1957~1989年每采百万吨煤塌陷0.24 km2计算,我省每年因采煤破坏耕地在200 km2以上。金属矿山塌陷以栾川钼矿为例,1997年8月采空区塌陷3000 m2,深27 m,死、伤各1人。
经调查,河南省已发现地裂缝发生区128处,涉及7市43县。如1997年7月濮阳县胡状乡发生3条地裂缝,造成民房开裂,损失50万元。除黄土区湿陷与矿区开采塌陷地裂缝外,其余地裂缝多发生于亚砂土或胀缩土质区。
表10.3.2河南省自然灾害分区表
续表
续表
(5)其他地质灾害
主要有矿坑突水。其主发区在平顶山、新密、临汝、焦作、鹤壁等煤田,水量80~4515 m3/h。其次是瓦斯爆炸,多发于平顶山、新密、鹤壁等矿区,以平顶山为烈。
3.自然灾害区划
依据气象水文灾害和地质灾害的发生与危害程度,将全省划分为两个自然灾害大区,9个自然灾害区;再依其特征将自然灾害划分为41个分区。详见表10.3.2和《河南省自然灾害分区图》。
Ⅵ 小浪底库区移民郑山村是否搬了
小浪底库区移民郑山村已经全部搬迁
郑山村位于河南省济源市下冶镇东南方,全村辖个居民组,148户,658口人,现有村干部4人,党员13人。辖区面积4.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320亩,退耕还林地200亩。2007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800元,主要来源是种植业、养殖业和外出务工。
郑山村是百村富民工程试点村,目前标准化卫生所、信息网点、综合文化活动中心和便民超市都已建成。该村抢抓机遇,主动出击,积极推进迁户并村和社区建设工程,目前工程已进入扫尾阶段,全村已搬迁入住。
小浪底工程库区移民分三期进行。第一期为180米高程以下及受影响的4.6万移民。从1995年开始到1997年6月底完成。第二期为180-265米高程区间及受影响的12.6万移民,从1997年开始到2000年结束。第三期为265-275米高程区间及受影响的1.7万移民,从2000年开始到2003年完成。一期移民于1997年6月底按计划完成,为按期截流创造了条件。截流后以及1998年移民安置进度有所拖后,1999年1月5日,水利部、河南省政府、山西省政府在北京召开部省联席会议,布置移民安置工作,解决有关问题。6月30日,215米高程以下移民按计划搬离库区,移民人数4.5万人,为下闸蓄水创造了条件。2001年底前265米高程以下移民搬迁完毕,使得小浪底工程能够正常发挥拦洪效益。
Ⅶ 小浪底水库
小浪底水库——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是小浪底景区内最具特色的风景线之一。小浪底大坝位于洛阳孟津县小浪底镇,距离济源市30公里。小浪底大坝不仅是中国治黄史上的丰碑,而且是世界水利工程史上最具有挑战性的杰作,也是我国跨世纪第二大水利工程。总装机容量为180万千瓦(6台30万千瓦混流式发电机)地下发电厂房,高160米,长1667米的粘土斜心墙堆石坝,巍峨的进水塔,壮观的出水口,在不足一平方公里范围内拥有纵横交错的108条洞群等,使小浪底具备了防洪、防凌、发电、排沙等多项功能,是旅游者观赏黄河沧桑巨变的一大景观。一年一度的调水调沙活动,气势雄伟,媲美钱塘潮。水库蓄水后在大坝上游所形成的浩淼水面、曲折河巷与雄伟山势竞相生辉,构成了“北国山水好风光——黄河小浪底”。
三门峡工程的失败,主要表现在其原始设计的主要目的没有能够实现。其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大坝抬高水位后降低了流速,加速上游淤积,从而加剧了上游渭河地区的水灾。黄河小浪底大坝工程又是黄河三门峡工程失败后的补救。
小浪底工程的设计和调度仍然充分汲取了三门峡工程的经验教训。三门峡工程在泥沙问题上的一贯经验教训是对上游水土保持拦沙作用估计过分乐观,预计的入库泥沙量偏低。在三门峡工程论证时,对入库泥沙量就不考虑上游水土保持和水库的作用。三门峡工程的第二个教训是在多沙河流上的水库,不能采用高水位蓄水运行方式,而采用“蓄清排浑”的方式,在汛期低水位时,建筑物要有足够的泄洪排沙能力。三峡工程汲取了这个重要经验,汛期运行水位控制在145米,比正常蓄水位低30米,同时大坝在较低高程设置了大量永久泄水建筑物,在水位为145米时的泄流能力可达64200立方米/秒,使汛期水库基本处于畅泻状态,可大大减少泥沙在水库的淤积。水库蓄水选择在汛后10月,个别年份还要延长到11月。三门峡工程的第三个经验教训是没有处理好水库末端渭河河谷的淤积问题。三峡水库在泥沙量大的汛期在145米运行,水库末端在涪凌的蔺县附近,水库基本保持天然河道状态,重庆港区则完全处于天然河道畅泻状态。
Ⅷ 小浪底水库的主库区在哪个县(市)
小浪底水库位于穿越中条山、王屋山的晋豫黄河峡谷中,库区全长130公里,总面版积278平方权公里。
小浪底库区总面积278平方公里,涉及山西的垣曲、夏县、平陆三个县,其中,垣曲县正位于水库回水区中段,水域面积占到库区总面积的60%。
Ⅸ 三峡库区存在的环境问题有哪些并提出治理措施
1 三峡库区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库区不断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积极开展生态环境综合
治理工程,新建了4个自然保护区,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万余km2,森林覆盖率和城市绿化率均得到一定程度提高,生态环境有了一定改善.但是,库区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尚未得到有效控制,环保工作尚面临几个主要问题.
1.1水污染严重
1999 年,库区废水排放量共10.1 亿t,COD排放总量为27.8万t,其中工业废水7.1亿t,有近1/3的工业废水未达标排放;生活污水3.0亿t,集中处理率仅7.7 % .据1999 年长江水质综合评价结果表明:长江重庆段17个监测断面水质级别中,二类水体仅占5.9%,三类水体占17.6%,四类水体占70.6%,五类水体占5.9%.长江、嘉陵江、乌江“三江”重庆段大肠菌群、非离子氨、COD 等10 项指标超标.库区次级河流污染更为严重,56% 的断面水质不能满足水域功能要求.
整个三峡库区城市江段中,水质受污水影响的江段总长为28.97km,宽2~150m,重庆江段污染带最长,为5.73 km ,占库区污染带总长的74.7%.
1.2生活垃圾量大
库区工业固体废物年产生量743.62万t,危险废物39.5万t,工业固体废物历年堆存量达3000多万t,综合利用率约为43%.按城市非农业人口人均产生生活垃圾量1kg/d计算,三峡库区城市生活垃圾总量为178万t/a.目前仅基本做到清运出城进行简易处理,无害化率仅为7.1%.各种废弃物散乱堆放,有的甚至直接沿岸倾倒,在雨水浸泡和洪水的冲刷下,大量的污染物汇入江河,造成三峡水库严重的水污染,是导致三峡库区水体大肠菌群全面超标和干流丰水期水质恶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1.3船舶污染日趋严重
库区船舶年产生活垃圾约3 万t,其中入江约8000t,船舶生活污水产生量约1800 万t 左右,其中含油污水约近40万t,排放COD约600t,石油类100余t.库区农药化肥污染、水面集中养殖污染、乡镇企业污染等也较为突出,1999 年库区农药使用量就达1160.6t,其中有机磷农药占有一半以上份额.
1.4森林覆盖率低,城市人均绿地少
多年来的破坏性垦荒、乡镇企业的无序发展和新城区的开发建设,对原有森林植被破坏相当严重,导致库区森林覆盖率大幅度减少,仅为22.3%.库区两岸的多数区县森林覆盖率仅7.5%~13.6%,平均不到10%.且林种结构不尽合理,成熟林、特种林、经济林比例低,中幼林所占比重极大,涪陵、丰都、奉节等地中幼林比例甚至高达90% 以上,基本无成熟林.库区森林群落结构简单、功能失调,植被处于逆向演替趋势,由森林向灌丛—草坡—裸岩方向退化.
库区各级城镇的绿化水平均偏低.重庆市主城区人均绿地仅2.08m2,只相当于全国城市人均绿地面积5.3m2 的39.2%,在全国3 5 个百万人口
以上城市中居末位.其他县市就更少,例如万县市的人均公共绿地仅1.8m2,奉节县城仅0.3m2.
1.5生态失衡严重
生物多样性是生态平衡的重要指标和生态建设的重要内容.据统计,三峡库区动植物资源约6500多种,约占全国动植物种类总数的20%,国家一
级保护动植物分别有8种和6种,二级保护动植物分别有35种和22种,
三峡库区还有丰富的第三纪孑遗植物.但由于生物种群赖以生存的森
林覆盖率很低,海拔1000m 以下原始森林残存无几,导致林麝、豹猫
和猛禽数量明显下降,虎豹在库区已濒临绝迹.一些水生物种,如国
家一级保护水生动物白鳍豚、白鲟、中华鲟和长江鲟等,二级保护水生
动物江豚和胭脂鱼等,都面临三峡水库建成后造成生态结构变迁和生
存环境破坏的严峻形势.这一形势直接威胁其生存,而加速濒危.生
态恶化势头如不能有效制止,极有可能造成无法挽回的物种灭绝.
1.6水土流失严重
三峡库区山高坡陡、地质构造复杂,是全国地质灾害发生严重的地区之一.据移民部门2000年的复查数据表明,三峡库区大小地质灾害点2 万余处,其中前缘在淹没线175m 以下的崩滑体1302 处, 体积达333400 万m3,具有不同程度危险性和潜在危险性的区域有1133处,占崩滑体总数的87%.因崩滑体影响决定搬迁的村庄405 个、城镇60 座.
三峡库区水土流失严重,水土流失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62%,达5002.55万亩,年流入江河的泥沙总量达1亿t以上,这必然加重三峡水库水体泥沙的含量.虽然三峡大坝设计有排沙孔,但不可能解决库区600km 河道的排沙问题,只有加强生态建设,保持水土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
1.7生态环境的污染已从城市向
农村急速扩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乡镇企业遍地开花、无序发展,加剧了环境污染由城市向农村的蔓延.酸雨范围明显向远郊县扩展,pH 值4.5 等值线区域几乎已覆盖整个库区.有90% 以上的地区为酸性降水区,多年酸雨频率为60%~90%,酸雨pH值多年均值在4.3左右.库区每年因大气污染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20亿元.
产生上述问题的根源主要有:工业布局的不合理,城市基础设施严重不足,粗放型增长方式使生态环境恶化,能源消耗结构不合理,环保投入严重不足,环境管理薄弱等等.这些问题正随着西部大开发、生态建设的序幕拉开而逐步解决.如,长江流域(重点是三峡库区及其上游)、黄河流域(重点是小浪底及以上地区)列入“十五”水污染治理重点;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退耕还林还草及治理沙土流失工程;重庆市实施以三峡库区为重点的“青山绿水”工程和主城区为重点的“山水园林城市”工程;1990 年以来国外专家、学者以及国际组织、政府机构代表6000余人次来重庆市进行环保考察和交流,重庆市已被列为中国环境合作示范城市,并获得世界银行环保贷款.
2 三峡库区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对策
早在1994 年我国政府颁布的《中国21世纪议程》里,已明确把可持续发展战略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计划的重要指导方针.库区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于保护生态环境,提高自然和环境的承载能力.三峡库区生态环境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三峡工程效益的发挥,直接影响到整个长江上游的经济发展,同时对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城市用水、农田灌溉、防洪以及南水北调工程都有着决定性作用,从而使库区的可持续发展受到全国甚至世界的关注.根据库区生态环境的现状,依照库区的区情,要协调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提出以下几方面的对策.
2.1 统筹规划、综合决策
要把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决策之一,作为西部大开发的根本和切入点.在进行区域开发、资源开发以及产业结构和生产力布局调整时,必须坚持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统一,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以生态建设确保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以经济发展来进一步促进生态环境建设.倡导“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预防为主,保护优先”的可持续发展原则.
另外,由于三峡库区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对整个长江流域经济带的可持续发展具有特殊的地位与重大影响,因此建议国家将三峡库区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列入国家优先和重点治理计划,按照“三河三湖”那样纳入国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在项目资助、经费投入、银行信贷和利用外资等方面给予优先、倾斜和扶持.同时加强有关生态环境建设的各种专项资金的征、管、用,确保投向.
2.2结合产业结构调整,加大对污染源的治理
结合工业结构调整与技术进步,采取控制企业污染物排放总量与浓度的措施,加快工业污染源限期治理进度.通过取缔、关停重污染源,淘汰国家禁止的设备和工艺,推行清洁生产;禁止技术含量低、污染严重的企业进入库区,以防新的污染.同时,还可实施区域污染物总量控制和浓度控制,并定期公布各控制断面监测结果,严格其目标考核.其次,加强面源污染的治理.库区的面源污染主要源于农药、化肥和畜禽粪水污染占水体污染总量的40%.控制面源污染的关键在于控制水土流失,提高农药与化肥的产品质量及利用率,大力发展绿色食品等.
2.3 加强城市规划,合理布局新县城
三峡库区全迁的县城有5座:重庆市的云阳、开县、奉节、丰都和湖北的秭归.在城市建设中一定要结合移民搬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
其一,从保护环境的角度出发,城市的布局要考虑地形、气象、水文等对环境的影响.城市工业严重污染区,一定要布置在下风向,同时还要密切注意河流的走向、流量、泥沙流动规律和河流的自净能力,使城市规划与流域规划相结合,加强上下游全流域水资源的保护;其二,城市内部布局也应有利于保护环境.例如,单中心同心圆式,向外发散延伸的城市布局形态,使市中心与周围自然环境相隔越来越远,新鲜空气难
以进入,污浊空气排放受阻,不利于空气的自然调节.而采取多中心组
团带状结构,把城市分为若干个片区,区间用绿化带隔开,可对减轻城
市大气、噪声、热污染等起到积极的作用.同时还应配套建设城市污水
处理系统和垃圾无害化处理系统,合理分布城区公共绿地,建设具有
库区山水特色的新城镇.
2.4依靠科技进步,增强库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首先,针对三峡库区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的现状和发展趋势,研究优选适合环境要求和经济能力的污水处理工艺.库区各级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应坚持大中小微结合,采用成熟可靠的技术和科学合理的处理方式.处理工艺应根据处理规模、水质特征、受纳水体的环境功能及当地的实际情况,经全面技术、经济比较后优选确定.其次,生活垃圾的治理也应坚持因地制宜、技术可行、设备可靠、规模适度、治理与利用相结合的原则,合理选择卫生填埋、焚烧、堆肥、回收利用等垃圾处理技术,并对淹没区的建筑废弃物进行回收和综合利用.第三,生态建设也要不断增加科技含量,确保生态建设的质量和效益.一是要研究生态适应性,做到适地适树适草.各县(市)要依据当地林草植被地带分布规律和条件,研究林草植被建设的适宜类型、适宜规模与合理结构和布局,确定科学的林草植被结构及相应的技术支撑措施,并对荒芜区的生态重建进行科技攻关.第四,建立健全生态环境预防监测体系.围绕库区生态环境建设与水土保持的重点领域,利用现代信息化技术手段,建立综合性环境监测中心及
网络系统.可首先在涪陵、万州、巫山、黔江建4个重点监测网络,使库
区的水质、水域生态、重大气象灾害、地质灾害得到有效监控,并在此
基础上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2.5实施制度创新,实行环境资源的有偿使用
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源在于经济的外部性,可利用经济政策,通过市场机制,把由于物质利益不一致造成的经济外部性,内化到各级经济分析和决策过程中,通过事后增加污染成本的方法来消减污染.从而既能有效地约束污染者的排污行为,确保“污染者负担”,又能为政府进行库区环境集中治理筹集资金,或将资金用于清洁生产技术的研究开发等.库区环境污染之所以十分严重,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未实行环境资源的有偿使用.比如企业的排污费标准太低,对城乡居民的生活污水排放及生活垃圾的排放也基本上不收费,污染者造成的经济外部性没有通过市场反映在生产成本中,直接加剧了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恶化.所以,实行环境资源的有偿使用,是库区控制环境污染的根本思路.例如,可以向库区下游流域实施达标水资源的收费政策,2001 年2 月在国内已有了购买水资源的先例.另外还应完善自然资源有偿使用机制和环境经济政策,强化污水、垃圾等污染物处理收费制度.
2.6大力发展环保产业
三峡库区目前环境污染严重,需建设的基础设施和重点工程项目多,环保市场容量大,为发展环保产业提供了有利条件.发展环保产业既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客观需要,又是增强三峡库区综合经济实力和竞争力的必然选择,还可为环保科技转化为生产力提供产业依托.因此应把环保产业列为优先发展领域,争取成为新世纪的支柱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
2.7加强环境法制建设,依法保护和建设生态环境
一是严格贯彻执行国家颁布的有关环境保护法规,抓紧制定和完善三峡库区有针对性的法规和技术规定.二是要建立健全有关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制度,比如排污申报登记制度、排污收费制度、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等.三是要严肃查处破坏生态和污染环境的行为,加强环
境保护法规的宣传教育,提高全社会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2.8 积极开展交流与合作,提高三峡库区生态环境保护的科技水平通过各种国际学术交流会、技术交易会、展览会,了解世界环保科技的最新动态,学习先进国家治理大江大河、流域和大型水库的成熟经验和方法.通过大型城市废物、污水处理成套设备及生态系统恢复等先进技术的引进、消化和国产化,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同时,还要积极开展东西部合作.东部在我国的改革开放中已先行一步,经济实力和环保技术水平远在西部之上,经历了发展和规范两个历程,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和教训,因此,应广泛开展东西部合作与国际交流,引进先进的技术、项目和高素质人才,争取早日使库区的生态环境研究水平与应用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