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阳市地质灾害气象
Ⅰ 气象灾害和地质灾害有哪些
气象灾害主要是寒潮,台风(飓风或强热带风暴),暴雨洪涝,干旱,沙尘暴等。地质灾害主要有地震,火山爆发,滑坡泥石流等。
Ⅱ 下面为2011年9月我国某地区地质灾害气象等级等值线分布图。读图回答问题。 小题1:图中反映的主要地质灾
小题1:C 小题1:A Ⅲ 揭阳市三防指挥部成员单位有哪些 揭阳市军分区、水务部门、气象部门、宣传部门、发改部门、财政部门、民政部门、国土资源部门等。 1、军分区:负责协调驻揭部队和组织民兵预备役投入抗洪抢险救灾工作;协助地方人民政府转移危险地区的群众;负责防汛抢险轻舟大队的训练、管理和救灾。 2、水务部门:负责水利工程的安全检查与抢险技术指导,组织指导制订水利工程防洪应急措施,以及直属单位防洪工作;组织指导水毁水利工程的修复;负责水利工程安全的预警与有关信息的发布。 3、气象部门:负责做好天气预报,及时提供台风、降雨等灾害性天气预报和有关气象信息;负责台风、暴雨的预警和发布台风、暴雨信息,防御台风期间及时对重要天气形势和灾害性天气做出滚动预报,并向三防指挥部及有关成员单位提供气象信息。 4、宣传部门:负责把握防洪抢险救灾宣传工作导向,及时协调、指导新闻宣传单位做好防洪抢险救灾新闻宣传报道工作。 5、发改部门:负责做好灾后粮食市场调控和供应工作;协调组织防灾、抗灾、救灾资金和物资供应;负责防洪工程基本建设项目计划的下达,配合财政、水务等相关部门争取防洪工程建设上级资金补助;负责灾后市场物价的监控,防止哄抬物价,确保物价稳定。 6、财政部门:负责解决防洪抗灾抢险和救灾复产资金的落实,并监督检查使用情况。 7、民政部门:负责防洪期间紧急转移人员和灾民的安置,及时掌握灾情,安排灾民生活;负责组织、协调灾区救灾及受灾群众的生活救助;负责职能范围内的灾情核查、发布及灾后救济,及时提供灾情信息,管理、分配救灾款物, 并监督检查使用情况;组织开展救灾捐赠、储备救助物资等工作。 8、国土资源部门:负责组织地质灾害的监测、预报、预警与有关信息发布;加强对台风暴雨影响严重地区的地质灾害排查,进一步指导当地人民政府完善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网络建设,协助有关部门选定地质灾害发生时的避险点、避险路径;协助当地政府做好危险区域人员的转移与安置。 Ⅳ 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指的是什么 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是指在一定地质环境和人为活动背景条件下,专受气象因素的影响,某属一地域、地段或地点在某一时间段内发生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大小。它是真实世界遭受损失可能性的一种状态,而不是真实发生的一种状况。由于人类防御灾害能力和实施防灾措施的不同,这种可能性的状态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或部分发生。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基于地质灾害的主要控制因素(地层岩性、地质结构、地形地貌、岩土体类型等)和激发因素(降雨、地震、冰雪消融、人为活动)通过模型运算来开展工作,控制因素是基本条件,激发因素在不同地区或同一地区不同时段、不同地段常常表现出较大差异。 Ⅳ 中国地质灾害风险评价分区图怎么运用到地质灾害气象预警中
地质灾害风险性是指地质灾害发生不同险情的概率。 Ⅵ 气象灾害与地质灾害的区别与联系是什么
大气对人类的生命财产和国民经济建设及国防建设等造成的直接或间接的损害,被称为气象灾害。它是自然灾害中的原生灾害之一。气象灾害的特点是: Ⅶ 什么是地质灾害气象预报 根据崩塌、滑坡、泥石流等突发性地质灾害与降雨密切相关的特点,利用降水预测对地质灾害实施预警预报。江西省从2002年开始开展地质灾害气象预报工作。 地质灾害气象预报 Ⅷ 地质灾害,气象灾害,海洋灾害,生态环境灾害分别包括哪些灾害
地质灾害,地质学专业术语,是指在自然或者人为因素的作用下形成的,对版人类生命财产、环境造成破坏和权损失的地质作用(现象)。如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裂缝、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及沼泽化、土壤盐碱化,以及地震、火山、地热害等。 Ⅸ 县级行政区如何开展地质灾害气象预警 县级地质灾害气象预警一般情况下由县级国土资源部门会同气象部门发布,紧急状态下可授权监测人发布。主要内容是规定预报的时间、地点、范围、等级以及预警产品的制作、会商、审批、发布等。 Ⅹ 地质灾害气象预警区划 如前所述,在地质灾害的控制与影响因素中,降雨和人类工程活动是最为活跃的触发因素。在人类不合理工程活动地段,黄土的卸荷与风化裂隙、落水洞、陷穴等尤为发育,降水容易沿着这些通道快速渗入地下,引发地质灾害,降雨成为触发地质灾害最积极的因素。所以,通过气象预报,可有效开展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预警,实现防灾减灾的目标。 一、临界降雨量确定 据本次调查资料,2000~2004年发生的13次新滑坡和16次崩塌,其发生频次均与月平均降水量呈显著的正相关,滑坡、崩塌发生时间全部落在6~10月份,在9月份最高,7月和8月次之,6月和10月份较低。地质灾害的发生频次与本区的降水特征有关,9月份常出现淋雨,并伴有大雨,这种降水特征有最利于浸润黄土和入渗补给地下水,触发地质灾害发生;7月和8月份集中了全年75%以上的R1h≥10mm强降水和82%以上的R1h≥20mm强降水,这种强降水特征不如9月份有利于降水入渗,所以,7月和8月份出现的灾害频次不如9月份高;6月和10月份强降水频率低于7月,8月和9月,但高于其他月份;另外,10月份也常有淋雨,所以在6月和10月份也引发了地质灾害。由此可见,无论是淋雨,还是强降雨,都是触发地质灾害的因素。 宝塔区历史上仅有一个气象站,不能反映降水特征的空间展布,为了能够揭示区域降水特征,本次与陕西省气象局合作,对1980年到2005年25年间,陕北黄土高原地区的27个气象站的日、时降水量进行了分析,统计了各站日降水量中R1h≥10mm或20mm的局地暴雨过程,对其气候特征和时空间演变规律进行归类分析、研究总结。研究结果表明: (1)在25年中,陕北黄土高原共出现R1h≥10mm的强降水2638时次,R1h≥20mm强降水574时次,年平均R1h≥10mm的强降水有106时次,R1h≥20mm强降水有23时次。 (2)R1h≥10mm发生时次最多的年份是1994年,为173时次;最少的是1980年,仅有36时次。R1h≥20mm强降水发生次数最多的年份是1994年,为56时次;最少的是1982年仅有3时次。可见陕北强降水出现时次的年际差异较大,最多年份与最少年份相差十几倍之多。 (3)R1h≥10mm强降水旬分布具有多峰值的特点。7月中旬,7月下旬和8月上旬为第一高峰值,在数值比较接近也是全年的最大峰值;8月下旬为全年的次峰值,6月上旬为全年的第三峰值。R1h≥20mm单峰特征较明显,8月上旬为其高峰值,8月上旬之前,强降水频次缓升后,强降水的频次突然降低、减少。 (4)淋雨主要出现在9月,10月份也有淋雨和大雨发生。 (5)宝塔区暴雨年频次>0.8(图7-5),大雨日年频次为4左右(图7-6)。 图7-5 陕北暴雨年频次分布图 图7-6 陕北大雨年频次分布图 对比分析本区降水特征和地质灾害发生的关系,可以确定地质灾害气象预警的临界降雨量。预警的临界降雨量特征值分别是: (1)日降雨量≥50mm(R24h≥50mm); (2)6小时降雨量≥25mm(R6h≥25mm); (3)1小时降雨量≥20mm或3小时降雨量≥25mm并且日降雨量≥30mm(R1h≥20mm或R3h≥25mm且R24h≥30mm); (4)连续多日降雨,且日降雨量≥10mm。 符合以上条件之一就应该进行地质灾害预警,作为地质灾害气象诱发日向外发布。 据此临界降雨量可以进行模拟校验,校验结果表明,调查区内地质灾害暴雨诱发日为2.5d/a,连阴雨诱发日为2.8d/a,即每年可预报的次数将在2~7次。说明选取上述4项指标是符合实际情况和可以操作的(图7-7)。 图7-7 陕北地质灾害暴雨诱发日分布图 二、地质灾害气象预警级别 参考陕西省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分级划分,结合调查区实际情况,将预警级别划分为三级:分别是Ⅰ级预警、Ⅱ级预警和Ⅲ级预警。 Ⅰ级预警是高级预警,地质灾害发生概率最大,为地质灾害发布警报级; Ⅱ级预警是中级预警,地质灾害发生概率中等,为地质灾害发布预报级; Ⅲ级预警是低级预警,地质灾害发生概率最小,为地质灾害不发布预报级。 三、地质灾害气象预警区划 (一)日降雨量≥50mm预警区划 本降雨量级别在预警气象中相对降雨强度为最小(图7-8)。 图7-8日降雨量≥50mm预警区划图 (1)Ⅰ级预警区的范围最小,仅限于北半部延河流域,分散于这一区域的北部、西部和中部少部分地区(图中深灰色)。总面积927.71km2,占调查区总面积的26.1%。这些地区位居延河干流,河谷深切;以及较长支流的上游,沟谷强烈下切地带,人类工程活动极为强烈,为调查区的地质灾害发育区。 (2)Ⅱ级预警区主要分布在调查区北部延河流域(图中浅灰色),面积1303.96km2,占调查区总面积的36.7%。这一区域大多为延河次级支沟黄土梁、峁地区,主要沟谷多处于中游,人类工程活动较强烈,地质灾害发育强度稍低。 (3)Ⅲ级预警区分布于调查区南部汾川河流域(图中白色),面积1324.33km2,占调查区总面积的37.2%。这里植被茂盛,沟谷宽缓,人类工程活动不强烈,地质灾害极不发育。 (二)6小时降雨量≥25mm预警区划 本降雨量级别在预警气象中相对降雨强度为中等(图7-9)。 图7-9 6小时降雨量≥25mm预警区划图 (1)Ⅰ级预警区的范围较前有所扩大。除北部延河流域中部少量区域外,占据北部延河流域大部分地区(图中深灰色)。总面积1627.70km2,占调查区总面积的45.8%。为调查区地质灾害发育区及部分次发育区。 (2)Ⅱ级预警区的范围较前有所减少。主要分布在调查区北部延河流域(图中浅灰色),南部汾川河流域有少量分布。总面积676.38km2,占调查区总面积的19%。这一区域大多为延河次级支沟黄土梁、峁地区,主要沟谷多处于中游,人类工程活动较强烈,地质灾害发育强度稍低。 (3)Ⅲ级预警区的范围较前有所减少,全部分布于调查区南部汾川河流域(图中白色),面积1251.92km2,占调查区总面积的35.2%。这里植被茂盛,沟谷宽缓,人类工程活动不强烈,地质灾害极不发育。 (三)1小时降雨量≥20mm预警区划 本降雨量级别还包括3小时降雨量≥25mm并且日降雨量≥30mm,在预警气象中相对降雨强度为最大(图7-10)。 图7-10 1小时降雨量≥20mm预警区划图 (1)Ⅰ级预警区的范围为扩展至最大。占据整个北部延河流域(图中深灰色)。总面积2232.67km2,占调查区总面积的62.8%。为调查区地质灾害发育区及全部次发育区。 (2)Ⅱ级预警区的范围缩减至最少。从调查区北部延河流域全部退出,仅分布在南部汾川河流域主干流(图中浅灰色),分布面积194.91km2,占调查区总面积的5.5%。这一区域为汾川河主干流上中游,沟谷切割较强烈,地质灾害发育程度较其他地区稍强。 (3)Ⅲ级预警区的范围缩减至最小,全部分布于调查区南部汾川河流域(图中白色),面积1128.42km2,占调查区总面积的31.7%。这里植被茂盛,沟谷宽缓,人类工程活动较少,地质灾害极不发育。 热点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