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地质公园建设技术要求与工作指南
A. 国土资源部关于发布《国家地质公园规划编制技术要求》的通知的国家地质公园规划专项研究报告编写提纲
1.1自然地理概况
公园所在的地理单元性质,山文、地势、流域、水域、气候(气温、降水量、蒸发量、日照时数、无霜期等)、水文、植被(植被类型与结构、植被与森林覆盖率)、生物、土壤等方面的特征。
1.2社会经济概况
人口(数量、密度、构成、分布),行政区划变化沿革,产业与经济结构,经济发展水平现状与预测。
1.3公园范围确定的依据
根据充分满足公园内重要地质遗迹、主体地质景观及其赋存环境的保护和利用的需要,说明公园范围确定的依据。分析公园范围划定的合理性与管理的有效性。
1.4 公园发展概况
1.4.1 地质公园的名称、资格授予时间
1.4.2地质公园取得资格以前的地质研究程度与主要研究成果
1.4.3 地质公园申报和建设期间的考察、规划等工作概况
1.4.4 地质公园已完成的建设工作概况及已有的基本设施
1.4.5 地质公园已有的管理机构及人才结构情况
1.4.6 公园如与世界遗产、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森林公园等相重叠或部分重叠,可简述其设立的基本情况 3.1 地质地貌景观概况
描述区域地质、地貌景观概况及其演化历史。其中区域地质概况包括地层与古生物、区域构造背景、岩浆活动与变质作用以及区域地质发展史。地貌包括地貌分区、主要地貌景观类型及其发展演变历史。
3.2 地质遗迹景观类型
根据公园发育的地质遗迹景观类型,分别进行描述。
3.3 地质遗迹景观评价
3.3.1 地质遗迹景观价值评价
3.3.1.1 科学价值(包含典型性、稀有性、完整性);
3.3.1.2 审美价值
3.3.1.3 科普价值
3.3.1.4 旅游开发价值
3.3.2 地质遗迹景观综合价值等级评价
通过和国内外同类型地质遗迹景观对比分析,综合评价公园内主要地质遗迹景观的综合价值级别。 4.1 其它自然景观及评价
说明公园内其它自然景观的类型与特征,评价其科学价值、审美价值、科普价值、旅游开发价值、生态价值,并评价其综合价值级别。
4.2 人文景观及评价
说明公园内人文景观的类型与特征,包括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说明其科学价值、审美价值、科普价值、历史文化价值、旅游开发价值,并评价其综合价值级别。 5.1 总体布局概述
5.1.1布局原则与方法
根据地质遗迹资源的特点提出相应的布局原则和方法。例如规模适中原则,完整性、连续性原则,有效保护原则,有利游客和方便管理原则,与相关规划协调一致原则,有利社区福利改进原则等等。例如空间分析理论划界,群体意愿调查,利用地貌、地物以及行政区划划界,保证公园共享基础设施的完整性等等方法。
5.1.2 总体布局与空间结构
公园地质遗迹景观组合、地形地物、水系、行政区划等的自然分布。
从点(景点、居民点等)、线(景观线、游线、交通线等)、面(景观组合区、地貌区、建筑设施分布区、行政区等)的不同层次、功能和相互关系,描述公园的空间结构。
5.2园区、景区
5.2.1 园区或景区划分的依据
5.2.2 园区或景区的分区说明
各园区或景区的特征、性质的描述。
5.3功能区
5.3.1 功能区划分的依据
5.3.2 功能区的分区说明
各功能区的功能性质、特征的描述。
5.4 地质公园的勘界
5.4.1 勘界的技术方案
说明需要勘定的地质公园的各类边界,以及勘界的工作程序、技术方法与手段、精度要求、勘界数据与资料建库存档的办法。
5.4.2 边界标识碑牌的设立
列出需要设立的不同级别与类型的边界标识碑牌的数量与位置(列出拟建边界标识碑牌位置的地理坐标)。 6.1 地质遗迹保护区类型、级别与范围的划分
根据保护对象的自然状况可分为点状,线状,面状类型;按科学价值珍稀程度可分为特级、一级、二级和三级保护区;保护区的范围必须准确划定(其界线重要拐点要注明坐标);各级保护区要有明确的保护要求。
6.2 地质遗迹保护措施
将重点保护的地质遗迹景群、景点、景物划入保护区后,要对地质遗迹保护区的保护现状、面临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提出科学的保护方案。特级及一级保护对象要落实到人。 7.1 生态环境保护
7.1.1 生态环境质量的现状分析与评价
对公园内的土壤、大气、水环境质量,噪声、环境本底天然放射性剂量水平,水土流失情况,居民及旅客活动等对自然生态的影响情况进行陈述和评价,并对生态环境影响做出预测。
7.1.2 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对公园生态环境提出保护措施
7.2 自然灾害防治
对公园范围内及所在地区的地质灾害、森林火灾、病虫害、极端气候灾害、游客安全事故等灾害的历史状况、发生背景与条件进行分析,论证保护措施的有效性与可行性。
7.3 生物多样性与物种保护
说明生物多样性与物种保护的现状,分析生物多样性与物种面临的主要威胁,论证保护措施的有效性与可行性。
7.4 人文景观保护
说明公园内人文景观保护的现状,分析人文景观面临的主要威胁,提出保护措施,并论证保护措施的有效性与可行性。
7.5 地质公园的环境容量
7.5.1 环境容量的计算
说明公园、园区、景区、景点环境容量计算方法的选择,计算参数的确定,计算的依据。
7.5.2 公园环境容量控制与管理的现状
7.5.3 环境容量控制措施的有效性与可行性
7.6 地质公园的建筑容量
7.6.1 建筑容量的计算
说明公园建筑容量计算方法的选择,计算参数的确定,计算的依据。
7.6.2 公园建筑容量控制与管理的现状
7.6.3 环境建筑控制措施的有效性与可行性 8.1 课题选择的原则和依据
8.1.1 选题原则
主要围绕资源、保护、科学解说、打造有科学含量的旅游产品、提高旅游效率、保护游客安全以及公园可持续发展等方面设立科研课题,充分发掘公园的科学文化内涵并体现前瞻性、实用性原则。
8.1.2 选题依据
8.1.2.1对主要地质遗迹在全球或全国范围内地质演化中的代表性的分析对比研究
8.1.2.2 各类地质遗迹形成演化规律,美学特色,分类,评价准则等的分析对比研究
8.1.2.3地质公园科学解说研究(包括解说员培训,地质博物馆,科普电影馆(影视厅),解说碑牌,科普读物等)
8.1.2.4 地质公园开发与资源环境保护研究
8.1.2.5 地质公园经营管理问题研究
8.1.2.6地质公园旅游产品打造和实施问题研究
8.1.2.7 地质科学研究成果的转化研究
8.1.2.8 数字地质公园建设研究
8.1.2.9 游客安全研究
8.1.2.10 其它需要研究的问题
8.2 科学研究计划编制
将选定的科研项目按规划期限要求编入计划。提出计划实施办法和措施,对近期(3-5年)科研计划要单独编列实施方案。
8.3 科研基金
按门票收入的百分之二作为科研基金,要对科研基金设立和使用的办法进行可行性说明。
8.4 科研成果的出版与转化
提出方案并进行可行性说明。 9.1 解说系统规划的基本原则
9.2 地质博物馆与科普电影馆(影视厅)
9.2.1 地质博物馆
新建及改造博物馆的选址、建筑规模与建筑风格要进行多方案对比分析,提出推荐方案,并列出实施计划;编制展出内容提要及展出形式要求。
9.2.2 科普电影馆(影视厅)
原则上要独立建立,条件不具备者可暂设于博物馆内;要列出建馆面积、座位数及放映技术等级,并列出实施计划;编制放映影片名录、制作计划及技术要求。
9.2.3 布展形式与演示形式
对布展演示形式的技术思路、艺术风格以及不同方案的比选进行说明。
9.3公园主副碑
9.3.1 主碑
对公园主碑的选址、占地规模、设计风格以及不同方案的比选进行分析与论证,说明推荐方案的依据。
9.3.2 副碑
对公园副碑的选址、占地规模、设计风格以及不同方案的比选进行分析与论证,说明推荐方案的依据。
9.4 景点(物)解说牌
对公园景点(物)解说牌设置和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技术思路进行说明并编制实施方案。
9.5 公共信息标识牌
对公园公共信息标识牌设置和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技术思路进行说明和编制实施方案。
9.6 图书音像出版物
对“公园科学导游图”、“ 国家地质公园丛书” 等图书音像出版物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技术思路进行说明并提出实施方案。
9.7 解说系统的维护与更新
对解说系统维护与更新的基本原则和技术思路进行说明并提出维护增补方案。 10.1 乡土科普活动
对乡土科普教育的活动内容、对象、活动条件及项目可行性进行分析并提出近期活动方案。提出建立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计划。
10.2 教学实习活动
对教学实习活动需求、客源构成、活动条件及项目可行性进行分析并提出近期的行动方案。提出与有关院校科研学术机构合作建立教学实习、科研基地计划。
10.3 面向普通游客的专项科普活动
面向普通游客的专项科普活动需求、客源及构成、活动条件及项目可行性分析并编制近期活动计划。 11.1 旅游发展目标
说明旅游发展目标和指标制定的依据。
11.2 旅游客源市场
11.2.1 市场调查
说明市场调查的原则、技术方法,以及调查实施的过程与结论。
11.2.2 市场预测
说明市场预测的依据与技术方法。
11.2.3 市场定位
说明市场定位的依据与技术方法。
11.3 旅游项目(产品)
11.3.1 旅游项目规划的原则
11.3.2 各类旅游项目规划的依据和设计思路
11.3.3 各类旅游项目推广的基础条件与可行性分析
11.4 地质旅游纪念品
11.4.1 地质旅游纪念品开发的基本原则
11.4.2 地质旅游纪念品主题确定、产品系列设计的依据与技术思路
11.4.3 地质旅游纪念品开发与营销规划的可行性论证 12.1 地质公园数据库与GIS
12.1.1 建设目的
例如地质遗迹研究数据共享;有利地质遗迹管理等等。
12.1.2 技术标准
说明技术标准选择的依据,以及技术标准的适用性。
12.1.3 内容与功能
分析数据库内容与功能需求的现状与发展趋势,说明数据库总体框架的技术思路。
12.1.4 应用与管理
应用与管理能力的现状和需求分析,建设目标的可行性分析。
12.2监测系统
监测系统的现状与需求分析,说明公园的综合环境监测系统(如水文、气象、地质环境、生态环境、物种等)和旅游管理监测系统(如公园内的游客容量、交通疏导、旅游安全等)规划的依据和技术思路。
12.3 网站与网络系统
网站与网络系统的现状与需求分析,说明公园网站与网络系统规划的依据和技术思路,以及规划的可行性分析。 13.1 道路交通
13.1.1 外部交通
规划原则与结构分析
13.1.2 内部道路和交通
规划原则与结构分析
13.1.3 停车场
规划原则与结构分析
13.1.4 其他交通方式
规划原则与结构分析
13.2 供水供电设施
13.2.1供水工程设施
供水及需水量现状,需求预测,用水标准,水源选择的依据、供水方案及工程建设的控制要求。
13.2.2供电工程设施
电源及用电需求量现状,需求增长分析,电源选择、工程选址、规模的依据及建设控制要求。
13.3 环境卫生
公共卫生间的规划原则,选址、布局的依据,建设控制要求。
污水、垃圾排放处理的现状,污水、垃圾排放量的预测,处置原则,建设控制要求。
13.4 通讯设施
通讯设施现状,需求预测,规划原则,建设控制要求。
13.5 服务设施
13.5.1 餐饮服务设施的规划原则,选址、规模、布局的依据,建设控制要求
13.5.2 住宿设施的规划原则,选址、规模、等级、布局的依据,建设控制要求
13.5.3 安全、防护设施的规划原则,功能、布局的依据,建设控制要求
13.5.4 医疗服务点的规划原则、功能,选址、规模、布局的依据,建设控制要求 14.1 土地利用规划
包括土地利用现状,土地利用调整方案及规划协调。
首先要对规划区本底的土地资源分析评估;对土地利用现状进行分析,对现状不同类型用地的数量和分布进行分析;在前述两项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地质公园的需要,综合平衡,对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规划、调整;根据地质公园用地分类(如附表3)最后编制土地利用平衡表(包括现状的和规划的)。 15.1 社区调整
包括居民点调整与迁移,人口与劳动力转移到为地质公园服务的相关行业中等。
15.2 景观整治
15.2.1 整治目标
15.2.2 整治原则
15.2.3 分期整治的依据 16.1 管理机构设置
16.2 职能部门设置
16.3 各类专业技术人员的配备
专业人员配备现状,专业人员来源,专业类型、学历、比例分配的需求分析。
16.4 导游
导游人才现状,对导游技能、能力、资质、地质专业知识需求的分析,导游培训条件、途径的说明。
16.5 管理人员
管理人员现状,知识与能力结构的需求分析,培训条件与途径的说明。
16.6 近期建设项目确定的依据
16.7 项目实施规划(多个项目应分别说明)
16.7.1 实施地点的选择
16.7.2 项目功能定位
16.7.3 项目的结构与组织
16.7.4 项目建设的控制要求
16.7.5 项目的经济技术指标与投资估算
16.7.6 项目资金来源
附表1 大类 类 亚 类
一、地质(体、层)剖面大类 1.地层剖面 (1)全球界线层型剖面(金钉子)
(2)全国性标准剖面
(3)区域性标准剖面
(4)地方性标准剖面
2.岩浆岩(体)剖面 (5)典型基、超基性岩体(剖面)
(6)典型中性岩体(剖面)
(7)典型酸性岩体(剖面)
(8)典型碱性岩体(剖面)
3.变质岩相剖面 (9)典型接触变质带剖面
(10)典型热动力变质带剖面
(11)典型混合岩化变质带剖面
(12)典型高、超高压变质带剖面
4.沉积岩相剖面 (13)典型沉积岩相剖面
二、地质构造大类 5.构造形迹 (14)全球(巨型)构造
(15)区域(大型)构造
(16)中小型构造
三、古生物大类 6.古人类 (17)古人类化石
(18)古人类活动遗迹
7.古动物 (19)古无脊椎动物
(20)古脊椎动物
8.古植物 (21)古植物
9.古生物遗迹 (22)古生物活动遗迹
四、矿物与矿床大类 10.典型矿物产地 (23)典型矿物产地
11.典型矿床 (24)典型金属矿床
(25)典型非金属矿床
(26)典型能源矿床
五、地貌景观大类 12.岩石地貌景观 (27)花岗岩地貌景观
(28)碎屑岩地貌景观
(29)可溶岩地貌(喀斯特地貌)景观
(30)黄土地貌景观
(31)砂积地貌景观
13.火山地貌景观 (32)火山机构地貌景观
(33)火山熔岩地貌景观
(34)火山碎屑堆积地貌景观
14.冰川地貌景观 (35)冰川刨蚀地貌景观
(36)冰川堆积地貌景观
(37)冰缘地貌景观
15.流水地貌景观 (38)流水侵蚀地貌景观
(39)流水堆积地貌景观
16.海蚀海积景观 (40)海蚀地貌景观
(41)海积地貌景观
17.构造地貌景观 (42)构造地貌景观
六、水体景观大类 18.泉水景观 (43)温(热)泉景观
(44)冷泉景观
19.湖沼景观 (45)湖泊景观
(46)沼泽湿地景观
20.河流景观 (47)风景河段
21.瀑布景观 (48)瀑布景观
七、环境地质遗迹景观大类 22.地震遗迹景观 (49)古地震遗迹景观
(50)近代地震遗迹景观
23.陨石冲击遗迹景观 (51)陨石冲击遗迹景观
24.地质灾害遗迹景观 (52)山体崩塌遗迹景观
(53)滑坡遗迹景观
(54)泥石流遗迹景观
(55)地裂与地面沉降遗迹景观
25.采矿遗迹景观 (56)采矿遗迹景观
附表2 序
号 用地代号 用 地 名 称 面积
(km2) 占总面积的比例(%) 人均面积
(m2/人)
现状 规划 现状 规划 现状 规划
00 合计 地质公园规划用地 — —
01 甲 地质遗迹景观用地 — —
02 乙 公园设施用地
03 丙 居民社会用地
04 丁 交通与工程用地
05 戊 林 地 — —
06 已 园 地 — —
07 庚 耕 地 — —
08 辛 草 地 — —
09 壬 水 域 — —
10 癸 滞留用地 — —
备 注 年现状总人口 万人,其中游客 人,职工 人,居民 人
年规划总人口 万人,其中游客 人,职工 人,居民 人
注1:其中“—”表示不适用。
注2:第03项的人均面积计算基数,只计算在项用地内居住的人数,
不含游客数。游客数是指旅游高峰季节的日平均数。
附表3 序号 代号 用地名称 范 围 备 注
01 甲 地质遗迹景观用地 地质景观用地、地质迹保护用地、需恢复的景观用地、野外游憩用地、其他观光用地
02 乙 公园设施用地 独立旅游基地用地、娱乐文体用地、度假保健用地、科普设施用地、其他设施用地
03 丙 居民社会用地 居民点用地,其他社会建设用地 非旅游建设
用地
04 丁 交通与工程用地 对外交通用地、内部交通用地(包括车场)、其他配套设施用地
05 戊 林 地 除园地外的所有林地
06 已 园 地 各类人工经济林园地 不含竹木材林
07 庚 耕 地 菜地、旱地、水田、水浇地等
08 辛 草 地 各类草地
09 壬 水 域 河、湖、海、滩、渠、水库等
10 癸 滞留用地 所有废弃建设用地、未利用地、荒地
B. 地质遗迹景观评价
一、大鹏半岛国家地质公园景区
(一)定性评价
大鹏半岛国家地质公园地质遗迹景观类型多样,特色突出。其中古火山遗迹和海岸地貌是公园内两大主体景观。七娘山上侏罗统—下白垩统梧桐山群—七娘山群火山岩系是莲花山火山喷发带的组成部分,隶属于浙闽粤中生代火山活动带的粤东火山活动亚带,是库拉-太平洋板块向欧亚大陆板块俯冲的产物。公园内至今完整地保存着两期火山喷发形成的火山穹窿以及火山锥、火山柱(针)和以酸性熔岩、火山碎屑岩为主的岩石类型及其结构构造(石泡、流纹、气孔和球粒等)。真实地记录了库拉-太平洋板块与欧亚大陆板块相互作用的动力过程,留下了浙闽粤火山活动带的发展和演化的历史遗迹,是亚洲大陆边缘巨型火山岩带中侏罗世—白垩纪火山岩的典型代表,是研究我国东南沿海侏罗纪—白垩纪火山活动的天然博物馆。由梧桐山群—七娘山群火山岩系组成的七娘山高达869.7m,雄踞在海拔10~30m的海岸带上,与广阔无际的大海紧密相连。这种山海相依、水火共存的特殊自然地理景观在我国东南沿海各大名山中是极为少见的。七娘山山峰众多,峡谷溪流瀑布跌水发育。山峰高度大致分为二级:第一级海拔高度在500~600m间,与晚侏罗世火山喷发活动密切相关;第二级海拔在800m以上,代表早白垩世早期喷发中心。由于山峰的形状与火山穹窿以及火山锥、火山柱(针)密切相关,故形态万千,各有千秋,争芳斗艳。七娘山主要成景岩石是各类角砾状火山岩(角砾熔岩、集块角砾熔岩、角砾凝灰熔岩)和凝灰岩,这类岩石形成的地貌景观与其他岩石(如碳酸盐岩、石英砂岩、红色砂砾岩、花岗岩、流纹岩)形成的地貌有着明显的不同特色。公园内海岸地貌分为海积和海蚀地貌两大类。海积地貌以沙滩-沙堤-澙湖组成的障壁海岸地貌为主,另有砾滩和海底珊瑚礁。障壁海岸剔透玲珑,站在邻近高处眺望,由沙滩-沙堤-潟湖3个微地貌组合景观尽收眼底,一览无遗。另外,在地质公园内还保存有障壁海岸不同发展阶段的遗迹,是研究障壁海岸形成和演化的天然实验室,这都是在其他地区同类地貌景观中少见的。障壁海岸大多发育在环境优美的小海湾内,集蓝天、白云、青山、大海、征帆、沙滩与潟湖平原的田原风光于一体,成为一道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优美风景线。海蚀地貌类型齐全,基本涵盖了现今已知海蚀地貌的大部分类型,特别是公园内保存了不同岩石类型(诸如石英砂岩、火山岩、花岗岩、红色砂砾岩)的海蚀地貌景观。海蚀地貌往往成群出现,有海蚀崖、海蚀平台、海蚀洞(穴)、海蚀窗、海蚀柱等,相互共生形成了五彩缤纷的景观组合,蕴含着各类海蚀地貌的成因及其发展过程,既丰富了海蚀地貌的内容,又大大提高了观赏性。海蚀地貌不仅造型美和组合美,充分展示了大自然鬼斧神工雕刻出奇异的地貌形态,其景观或似人、或拟兽、或像物,形态逼真、栩栩如生;而且对同一景物,从不同距离、角度和方向观看,会产生不同的景观和感觉,充分反映出移步换景的变化美。
(二)定量评价
地质遗迹景观的定量评价方法,是参考旅游资源定量评价方法,运用层次分析法,采取分项计分法进行评定。
1.评价指标及权重的确定
确定评价指标及其权重是进行定量评价首先要解决问题。根据《中国国家地质公园建设技术要求和工作指南(试行)》,结合《中国推荐世界地质公园的评审程序和标准》和《国家地质公园概述》(陈安泽2003)所述的方案。评价标准分为资源价值和环境条件两部分(表2-5-3)。
表2-5-3 地质遗迹景观评价指标及权重表
根据国家地质公园的要求的地质遗迹景观的内涵,构成地质公园的地质遗迹景观必须具有科学性、稀有性和优美性3项基本条件。所以在地质遗迹景观评价中不仅是必须的指标,而且占的权重也大(共计52%)。科学性是指地质遗迹景观和景观组合的典型价值或代表意义,按其科学价值将地质遗迹划分为国家级、省级和市级。稀有性是指地质遗迹景观在国内外的罕见程度,景物(或景物群)的稀有性不但具有重要的保护价值,而且对广大公众有强烈的旅游吸引力。优美性包括科学美和自然美,尤以自然美更为重要,自然美包括地质景观的形象美、色彩美、线条美、结构美、视觉美、听觉美、嗅觉美、动态美、静态美等。地质遗迹景观具有特定的美学价值是地质公园与地质遗迹保护区的重要区别。历史文化价值是指具体的景观群或景观点上所附着的历史文化内涵,以及其在地质科学史上的意义。
在环境条件评价方面,环境的优美性是重要的评价指标,占有较高的权重。这里所说的环境是指景观周围的自然环境,包括生态环境、地质环境、气候环境、水环境等。良好的自然环境不仅是开展旅游活动的必要环境条件,也是进行生态旅游基本资源和对象。安全性是指地质公园内,滑坡、崩塌、泥石流等现有地质灾害的发育程度以及对游客生命、财产带来危险的可能性。
地质遗迹景观资源的评价与其他旅游资源评价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以地质遗迹景观资源为评价对象,在重视美学意义和观赏价值的同时,更强调它的科学性和稀有性,重视和强调对地质遗迹景观组合的综合评价,地质遗迹景观组合是指一个地点(或地区)在同一地质作用或同一地质作用连续作用下形成地质遗迹景观的综合体,它能更确切地反映地质景观的科学性、稀有性和美学价值(观赏性)。
2.评分标准的确定
根据《中国国家地质公园建设技术要求和工作指南(试行)》的建议,将9项指标分别列为5个等级,作为打分的依据。
表2-5-4 地质遗迹景观定量评价结果表
3.地质遗迹景观资源的分级
根据《中国国家地质公园建设技术要求和工作指南(试行)》的原则,参考旅游资源的分级标准,将地质遗迹景观资源分为5级:
1)一级地质遗迹景观大于90分。
2)二级地质遗迹景观75~89分。
3)三级地质遗迹景60~74分。
4)四级地质遗迹景观45~59分。
5)五级地质遗迹景观小于45分。
4.地质公园内地质遗迹景观定量评价结果(表2-5-4)
从表2-5-5可以看出,大鹏半岛国家地质公园内有一级地质景观1处,二级地质景观21处,三级地质景观7处。其中一级和二级地质景观点共22处,约占总地质景观点的75%以上,可见公园内地质景观品位之高。
二、深圳(特区)景区
(一)景观价值评价
1.定性评价
古火山地貌、花岗岩地貌、海岸地貌是深圳特区主要的三大地质遗迹景观,它们与区域地质地貌环境及其他地质遗迹景观的特定组合,形成了极富审美情趣的、风韵不同的景点(群)及景区,具有重要的旅游开发及保护价值。
以古火山、断块山为特色的梧桐山景区,山体巍峨,森林覆盖率高,从山顶至山麓的不同方位,分布着5种景色各异的、高品位的地质地貌景观:梧桐山主峰古火山锥及狭窄的山岭,高耸入云,具有梧桐直刺云端的神奇景象;仙湖后山断层崖及高峻的山岭,风光如画,恍若仙境;恩上群丘环绕的古火山口地貌,古朴清纯,与群岛浮现的浩瀚海域互为映衬,呈现出大自然的绝色美景;小梧桐山壮丽的火山锥与清新的森林生态环境融为一体,秀色可餐;泰山涧山高水长,陡峭的山崖、茂密的森林、层层跌落的细瀑跌水,一派高山流水的俊美风光。梧桐山有看不够的景,梧桐山有读不完的山,确是一处高品位的地质遗迹景观区。
梅沙尖景区以山海相连为主要特色。高大花岗岩山体上,新构造间歇性抬升形成的层状地貌,高高山岭上酷似冰川地貌的“冰窖”(小三洲田盆地)与“角峰”(梅沙尖尖峰),以及各式各样的花岗岩微地貌形态,组合成奇特、秀丽的山地景观。梅沙尖山麓的大梅沙、小梅沙海湾沙滩,镶嵌在巍巍高山与蓝色大海之间,山海相依的自然风光十分秀美、恬静。梅沙尖景区不失为一处高品位的地质遗迹景观区。
内伶仃岛的海岛风光独具特色,古色古香的南亚热带森林生态环境清新迷人。南湾沙滩背靠青翠的尖峰山,面向蔚蓝色的大海,构成一幅动静相济、外旷内幽的绿色美景。东湾的沙滩、森林、啼鸟、蛙鸣以及日出月落等自然现象,交织而成声色俱丽的海滨风光。东背角海蚀石蛋景观十分奇特,其连续分布长度达1.2km以上,是内伶仃岛海蚀地貌景观最突出的特点,也是少见的滨海石蛋地质遗迹景观。发育在尖峰山及自然保护区管理站后山一带的混合花岗岩、花岗岩石蛋、石柱及石蘑菇等微地貌形态,其组合造型奇特壮观。尖峰山四周原生森林叠翠千丈,这种原生态的自然景观在深港沿海地区已不多见。内伶仃岛独特的地质地貌及良好的地质生态环境,无疑是高品位的地质遗迹景观。
2.定量评价
各地质遗迹景观点的定量评价如表2-5-5。
表2-5-5 地质遗迹景观定量评价表
根据《中国国家地质公园建设技术要求和工作指南(试行)》和《国家地质公园(地质遗迹)调查技术要求(讨论稿)》的有关精神,深圳地区地质遗迹调查的评价主要考虑地质遗迹景观的科学价值、美学价值、典型性和稀有性等4项指标,并参考旅游资源定量评价的层次分析法,采取分项进行评定。地质遗迹景观的等级分为五级,各级的分值为:一级景观高于90分;二级景观76~90分;三级景观61~75分;四级景观45~60分;五级景观低于45分。
从表2-5-5可知,全区调查的17个地质遗迹景观点(群)中有一级景观点4个,二级景观点10个,三级景观点3个。梧桐山主脊、恩上、南湾、尖峰山4个一级景观点为具有全国性乃至国际意义的景观;仙湖后山、小梧桐山、泰山涧、大梅沙、小梅沙、东湾、东背角等10个二级景观点为具有全国性意义的景观。
(二)地质环境评价
地质环境评价主要是指景区、景点所在的地质环境,评价内容包括自然生态环境、通达性、可进入性及安全性等。
1.梧桐山地质遗迹景观区
该景观区森林覆盖率高,满山郁郁葱葱,自然生态环境良好。梧桐山目前已开辟为旅游景区,柏油公路已直通恩上及梧桐山主脊;同时还有6条以上的登山道,从四面八方通向梧桐山顶,因此景区的通达性及可进入性较好。梧桐山地形坡度陡,多悬崖峭壁,森林覆盖面又广,因此存在迷路、摔伤和坠崖等安全隐患。
2.梅沙尖地质遗迹景观区
该景观区海湾沙滩交通十分方便;有柏油公路通向海拔约540m的小三洲田,有登山便道通向梅沙尖主峰。三洲田一带现今已建成东部华侨城旅游景区,通达性及可进入性良好。区内森林植被覆盖率较低,加上新建许多人工景点,旅游人数日增,该区生态环境需加强治理保护。
3.内伶仃岛地质遗迹景观区
该景观区南亚热带原生森林保存完好,森林生态环境清新宜人。岛上有环岛土路,道路狭窄且路面质量差,行车较困难。尖峰山坡陡,有悬崖峭壁,森林茂密,存在迷路、摔伤等安全隐患。目前尚无通向内伶仃岛的固定海船,加之边防管制等原因,上岛颇费周折。
4.西丽湖及大南山景区
该景观区交通方便,可进入性好。
(三)旅游环境评价
深圳特区的地质遗迹景观资源是深圳市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圳市作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其旅游业的迅速发展必将为该区地质遗迹景观资源的开发带来勃勃生机。此次调查评价的梧桐山、梅沙尖及内伶仃岛等地质地貌景观区都是深圳市有名的自然旅游资源分布区,其中梅沙尖景区的“梅沙踏浪”,梧桐山景区的“梧桐烟云”均属著名的深圳八景;内伶仃岛的海岛风光,素负盛名,是深圳市的一方净土。“深圳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都对这些旅游资源的开发作了功能定位,提出了导向性的旅游开发程式。例如将梅沙尖景区的大梅沙、小梅沙定位为公众海滨度假区及海滨度假观光区,三洲田定位为山地生态景观区;将梧桐山景区定位为服务于城市中心区的配套游憩休闲地带;将内伶仃岛景区定位为海岛风光区等。深圳旅游总规划实际上已将特区的地质遗迹景观区、点(群)纳入了深圳市大的旅游环境,其客源市场及旅游开发市场潜力无疑都是很大的。从旅游资源的构成上看,深圳特区古火山地貌、花岗岩地貌及海岸地貌等高品位的地质遗迹景观的发现,又从地球科学的角度为深圳旅游业的发展开拓出一个极富感染力的资源平台,地质遗迹景观厚重的科学文化内涵必将打造成非同凡响的旅游文化产品,从而有力地推动深圳旅游业的发展。
三、宝安景区
(一)景观价值评价
1.定性评价
花岗岩地质地貌景观是宝安区最主要的地质遗迹景观,花岗岩球形风化形成的各式各样的微地貌形态,是最为常见且最具特色的地质遗迹景观类型,它们与地质地貌环境的特定组合,常构成极富审美情趣的、不同风韵的景点(群)及景区,具有重要的旅游开发及保护价值。
羊台山、凤凰山及阿婆髻山是3种不同风韵的花岗岩山地地貌景观,其间石蛋、石锥、石柱及石莲等地貌形态与山地景观的特定组合,都构成了高品位的,但又各具特色的地质遗迹景观区。羊台山景区山势雄伟,森林覆盖率高,主峰高居群山之巅,众山拱卫,具有“无限风光在险峰”的壮美图景;小羊台山光滑圆润的巨型石蛋景观独具特色,高高的山岭充满粗犷、豪放的山野情趣;赤顶山花岗岩微地貌景观类型丰富,巨型石柱“擎天柱”更是使碧绿的山峦大放异彩,因而雄险、壮美是羊台山景区最大的特色。凤凰山景区则是另外一番风韵,凤凰寺怪石嶙峋的花岗岩微地貌景观别具洞天,在林木的掩映下具有灵秀之气,充满“天人合一”的神秘色彩;凤凰山更是花岗岩地质遗迹景观的大千世界,各种各样的石蛋、石锥、石柱、石蛋峡及石蛋崖等花岗岩微地貌景观琳琅满目、绚丽多姿,把峥嵘险峻的凤凰山装扮得景象万千,组合成美不胜收的天然画卷。凤凰山与凤凰寺这两种美学意境大相径庭的地质遗迹景观,组合成一方完美无瑕的花岗岩地质地貌景观的胜景。阿婆髻景区更是美之极致,高高的山头上花岗岩球形风化形成的花瓣状岩体,状若高山顶上一朵圣洁的雪莲,清高亮丽,素雅端庄,在蓝天白云下放射出耀眼的光芒。更为奇特的是,这朵圣洁的高山“雪莲”又倒映在九龙坑水库明镜般的湖水中,呈现出极富艺术感染力的灵山秀水,成就出花岗岩地质地貌景观的罕见佳景。显而易见,羊台山、凤凰山、阿婆髻山这三种风韵A异的地质遗迹景观,在美学上都达到了高层次的艺术境界,而三者在区域空间上受花岗岩环状岩体结构控制而成的环状展布特征,则更有“龙盘虎踞”的神秘感,从更高的层次上把地质遗迹景观的科学性和美学观赏性完美地展现了出来,风景这边独好。在我国华南及东南沿海广大花岗岩区,宝安区的花岗岩地质地貌是一定的代表性的,是独树一帜的。
2.定量评价
根据《中国国家地质公园建设技术要求和工作指南(试行)》和《国家地质公园(地质遗迹)调查技术要求(讨论稿)》的有关精神,此次地质遗迹调查的评价主要考虑地质遗迹景观的科学价值、美学价值、典型性和稀有性等四项指标,并参考旅游资源定量评价的层次分析法,采取分项进行评定。地质遗迹的科学价值,系指地质遗迹在国内外的对比意义的地质遗迹景观,其科学价值为一级;具有全国对比意义的地质遗迹景观,其科学价值为二级。地质遗迹景观的美学价值,其审美要素包括地质遗迹景观的形象美、色彩美、线条美、结构美、听觉美、动态美、静态美及意象美等诸多内容,具有极高美学观赏价值的一级地质遗迹景观,一般都包括了这些审美要素的大部分内容。地质遗迹的稀有性,系指地质遗迹景观在国内外的罕见程度,罕见的地质遗迹景观一般对于广大公众都具有强烈的吸引能力。地质遗迹的典型性是同类地质遗迹景观特征的集中表现,典型的地质遗迹景观一般都具有较高的旅游审美情趣。
宝安景区地质遗迹景观的定量评价,是在综合考虑这四项指标的基础上,确定分值的高低,评出资源的品级。地质遗迹景观的等级分为五级,各级的分值为:一级景观高于90分;二级景观76~90分;三级景观61~75分;四级景观45~60分;五级景观低于45分。各地质遗迹景观点的定量评价如表2-5-6。
从表2-5-6可知,全区调查的18个地质遗迹景观点(群)中,有一级景观点3个,二级景观点9个,三级景观点6个。阿婆髻、凤凰山、凤凰寺3个一级景观点为具有全国至国际意义的景观;羊台山主峰、赤顶山北坡等9个二级景观点为具有全国性意义的景观。
表2-5-6 地质遗迹景观定量评价表
(二)地质环境评价
地质环境评价主要是指景区、景点所在的地质环境、评价内容包括自然生态环境、通达性、可进入性及安全性等。
1.羊台山及凤凰山地质遗迹景观区
该景观区森林覆盖率高,满山郁郁葱葱,自然生态环境总体良好。这两个地区目前已开辟为旅游景区,柏油公路直通山下,并建有通向山顶的游览步道,通达性及可进入性较好。凤凰山顶及羊台山顶的两侧都有陡坡及悬崖峭壁,安全性存在隐患。
2.阿婆髻景区
该景观区自然生态环境较差,其南北两面的山地早年曾是采石场区,如今远远望去仍然是满目苍凉。南面白芒至阿婆髻、九龙坑水库上游的沟谷中,灰白色的砂石流堆积仍在向前发展。山麓斜坡上的植被主要是灌丛及荔枝林,乔木林分布稀疏。通达性及可进入性差,坑洼不平的乡村便道行车困难。
3.西部滨海地质景观区
该景观区历史上曾是盛产著名沙井蚝的海上田园区,如今海水遭受污染已不能养蚝,水乡秀丽的自然景观亟待恢复治理。
4.其余各地质遗迹景观点(群)
其余各地质遗迹景观点自然生态环境差,人类工程活动影响强烈。
(三)旅游环境评价
宝安区的地质遗迹景观资源是深圳市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圳市作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之一,其旅游业的迅速发展必将为该区地质遗迹景观资源的开发带来勃勃生机。此次调查评价的羊台山、凤凰山和阿婆髻山3个花岗岩地质地貌景观区,都是深圳市有名的山岳旅游资源分布区,其中羊台山“羊台叠翠”是深圳八景之一,凤凰山是名胜古迹“新安八景”之一,阿婆髻山则在民间流传着动人的故事。“深圳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都对这些旅游资源的开发作了功能定位,提出了导向性的旅游开发程式。例如羊台山片(景)区,其发展目标是建成面向市民和港澳台游客的,具有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大型郊野绿色生态休闲基地;凤凰山则将重点打造成宗教人文名胜古迹区,同时结合铁岗水库等周边地区,打造成服务于城市中心的郊野型明山净水生态区等。深圳旅游总规划实际上已将该区的地质遗迹景观纳入了深圳市大的旅游环境,其客源市场及旅游开发市场潜力无疑都是很大的。从旅游资源的构成上看,宝安区高品位的花岗岩地质遗迹景观的发现,又从地球科学的角度为深圳旅游市场开拓出一个极富感染力的资源平台。地质遗迹景观厚重的科学文化内涵必将打造成非同凡响的旅游文化产品,从而有力地推动深圳旅游业的发展。
四、龙岗景区
(一)定性评价
龙岗景区(除大鹏半岛国家地质公园外)地质遗迹景观类型多样,丰富,特色突出,品位较高。其中古火山遗迹和海岸地貌占主体景观地位。
1)坝光笔架山上侏罗统梧桐山群火山岩系是莲花山火山喷发带的组成部分,隶属于浙闽粤中生代火山活动带的粤东火山活动亚带,是库拉-太平洋板块向欧亚大陆板块俯冲的产物,至今完整地保存着火山喷发形成的火山穹窿以及火山锥和以酸性熔岩、火山碎屑岩为主的岩石类型及其结构构造(石泡、流纹、气孔和球粒等)。真实地记录了库拉-太平洋板块与欧亚大陆板块相互作用的动力过程,留下了浙闽粤火山活动带的发展和演化的历史遗迹。
2)海岸地貌分为海积和海蚀地貌两大类。海积地貌以沙滩-沙堤-澙湖组成的障壁海岸地貌为主,另有砾滩、泥滩以及混合类型的海滩。站在邻近高处眺望,由沙滩-沙堤-潟湖3个微地貌组合景观尽收眼底,一览无遗。海蚀地貌类型齐全,往往成群出现,有海蚀崖、海蚀平台、海蚀洞(穴)、海蚀柱等,相互共生形成了五彩缤纷的景观组合,蕴含着各类海蚀地貌的成因及其发展过程,既丰富了海蚀地貌的内容,又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
3)龙岗区地质历史上有4期花岗岩侵位,有代表中压型的动热变质带,断裂构造方面的韧性剪切带和脆性断裂带,还有大理石矿带及采矿坑等掩映在层峦叠嶂中,漫山遍野,给人以感叹大自然神奇的力量。
(二)定量评价
根据《中国国家地质公园建设技术要求和工作指南(试行)》和《中国国家地质公园建设技术要求和工作指南(试行)》的有关精神,此次地质遗迹调查的评价包括景观自身价值评价和环境条件的评价。自身价值评价主要考虑地质遗迹景观的科学价值、美学价值、稀有性、历史文化价值、自然完整性等五项指标。科学性是指地质遗迹景观和景观组合的典型价值或代表意义,按其科学价值将地质遗迹划分为国家级、省级和市级;美学价值包括科学美和自然美,尤以自然美更为重要,自然美包括地质景观的形象美、色彩美、线条美、结构美、视觉美、听觉美、嗅觉美、动态美、静态美等。地质遗迹的稀有性,系指地质遗迹景观在国内外的罕见程度,罕见的地质遗迹景观一般对于广大公众都具有强烈的吸引能力。历史文化价值是指具体的景观群或景观点上所附着的历史文化内涵,以及它在地质科学史上的意义。自然完整性是指在经历漫长的地质历史演化时期后,受到人为干扰的改变条件下,保存的完好和完整性。环境条件评价包括环境优美性、观赏的可达性和安全性。环境的优美性是重要的评价指标,占有较高的权重。这里所说的环境是指景观周围的自然环境,包括生态环境、地质环境、气候环境、水环境等。良好的自然环境不仅是开展旅游活动的必要环境条件,也是进行生态旅游基本资源和对象。安全性是指地质公园内,滑坡、崩塌、泥石流等现有地质灾害的发育程度以及对游客生命、财产带来危险的可能性。观赏的可达性是指地质遗迹景观的视野是否开阔和进入景观场所的难易程度。这也是制约旅游路线的重要因素。
龙岗景区地质遗迹景观的定量评价是在综合考虑这些指标的基础上,并参考旅游资源定量评价的层次分析法,采取分项进行评定,确定分值的高低,评出资源的品级。地质遗迹景观的等级分为五级。
1.一级(世界级)景观高于或相当于90分,具有极高的地质遗迹价值点。主要要求是:
1)能为一个全球演化过程中,某一重大地质历史事件或演化阶段提供重要地质证据的地质遗迹。
2)具有国际大区域地层(构造)对比意义的典型剖面、化石及产地。
3)具有国际典型地学意义的地质景观或现象。
2.二级(国家级)景观高于或相当于80分,具有很高的地质遗迹价值点。主要要求是:
1)能为一个大区域演化过程中,某一重大地质历史事件或演化阶段提供重要地质证据的地质遗迹。
2)具有国内大区域地层(构造)对比意义的典型剖面、化石及产地。
3)具有国内典型地学意义的地质景观或现象。
3.三级(省级)景观高于或相当于70分,具有较高的地质遗迹价值点。主要要求是:
1)能为一个大区域演化过程中,某一重大地质历史事件或演化阶段提供重要地质证据的地质遗迹。
2)有区域地层(构造)对比意义的典型剖面、化石及产地。
3)在地学分区及分类上,具有代表性或较高历史、文化、旅游价值的地质景观。
4.四级(县市级)景观高于或相当于60分,具有一般的地质遗迹价值点。主要要求是:
1)在本县(市)的范围内具有科学研究价值的典型剖面、化石及产地。
2)在小区域内具有特色的地质景观或地质现象。
5.五级(县市级以下)景观低于60分,具有较为普通的地质遗迹价值点。
各地质遗迹景观点的定量评价见表2-5-7
表2-5-7 龙岗区(大鹏半岛国家地质公园除外)地质遗迹评价结果表
从表2-5-7可知,全区调查的地质遗迹景观群中,有二级景观群12个,三级景观群13个。其中排牙山、笔架山、火烧天、马峦山瀑布、虎头角-廖哥角、横岗山仔下等12个二级地质遗迹景观群是具有全国性意义的景观。
C. 国家地质公园的标准
国家地质公园验收以评分方式进行。审查验收专家组按照地质公园建设实际情况和评分标准进行打分。总分100分,合格分数为60分。具体标准如下:
一、地质公园规划与地质遗迹保护(30分)
1.地质公园规划(10分)
地质公园规划是建设和管理好地质公园的依据,已按照国土资源
部发布的《国家地质公园规划编制技术要求》编制完成国家地质公园规划,并经省级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组织专家初审通过上报国土资源部审查批准,由当地人民政府发布实施。
2.地质遗迹保护(10分)
地质遗迹是是地质公园建立的依据和主要的保护对象。地质公园应在调查清楚园区内地质遗迹的类型、分布、数量、等级的基础上,建立地质遗迹名录及资料档案,制定并实施了具体、有效的保护措施并落实到具体部门和人员。
3.地质公园勘界(10分)
地质公园边界清楚,测定拐点坐标,设有界碑,无土地及林权纠纷,没有采矿权和商业性探矿权等。
二、地质公园解说与标识系统(40分)
地质公园解说标识系统建设是实现地质公园任务的主要举措,
是地质公园特殊性的体现,其主要内容包括:
1.地质公园主、副碑(5分)
在代表性园区设立公园主碑(包括公园总体分布图及简介说明栏),各独立的园区原则上要设立地质公园副碑(包括分园区分布图及简介说明栏)。
2.地质公园博物馆(10分)
是融知识性、观赏性、娱乐性于一体,能集中向游人展示地质遗迹,宣传普及地质科学知识,并可进行休息娱乐。公园主馆展出面积(原则上不少于800m2)、展出内容和形式要与地质公园主题相匹配,并符合游客要求。要经省级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验收达到开馆要求。博物馆解说员的讲解要针对普通游客,既有科学内涵又通俗易懂。
3.地质公园科普影视馆(厅)(5分)
应用现代化多媒体技术,向游客充分展现公园地质特点,可以融进博物馆内,也可以单独建设,要保证一定座位(原则不少于80个),达到接待游客要求。
4.景点(景物)解说牌(10分)
应在有代表性和典型的地质遗迹景点(景物)旁设立科学解说牌,位置设置合理,帮助游人实地了解地学科普知识;内容上要科学准确,通俗易懂,数量上应达到一定规模,原则上数量不少于50块,有多个独立园区的每个独立园区不少于30块;解说牌图片和字迹应保持清晰完整。
5.导引标志(5分)
是引导游人进入公园的重要设置,在通向公园的主要道路上应设置一定数量(多于3块)的,能清楚准确引导游人进入公园的引导牌。引导牌应标明地质公园位置和内容,风格和式样应统一。
6.地质公园科学导游图和科考、科普旅行路线。(5分)
要按照《国家地质公园规划编制技术要求》编制出简明清晰、直观且符合出版要求的科学导游图,列入出版计划;选择园区内具有典型意义的地质遗迹景观和人文景观设置科考、科普旅行路线。
三、地质公园科学研究与科普活动(15分)
1.科学研究工作(7分)
地质公园要制订公园内地学研究计划和近期(3—5年)行动计划,落实研究经费,并已开展了1项以上的研究项目。
2.科学普及活动(8分)地质公园已制订有地学科学普及活动规划及近期(3-5年)活动方案,并已经开展了相关科普活动;已结核本公园地质遗迹特色编制了“地质公园丛书”等地学科普读物(图、书、电子光盘),并出版发行;制作了用于科普的地质标本和地质公园纪念品。
四、地质公园管理与信息化建设(15分)
1.组织机构(5分)
应当建立完善的国家地质公园管理机构,管理机构应由公园所在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正式批准,具有明确的管理职责和管理制度,部门设置分工科学合理。
2.人员配置(5分)
地质公园要专门的管理人员和管理经费,并配备或长期聘用地学专业人员(3—5人),应配备地学专职导游员。
3.地质公园信息化建设(5分)
初步建立地质公园数据库和监控系统;已建立了独立的地质公园网站,并有专人管理、定期更新。
D. 地质公园申报和评定
结合上一节的地质公园管理体系研究,本节进一步介绍了中国及世界地质公园的申报、审批程序,期望能够让读者深入了解地质公园管理及申报评定流程及标准,为今后进一步认识地质公园、了解地质公园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中国国家地质公园申报和评定
(一)申报
中国国家地质公园的申报时间一般为两年一次,对欲申报国家地质公园的单位,必须由单位所在地的人民政府提出申请,经由当地所属的省(市、区)的国土资源行政管理部门初审,初审合格后,再由地方向国家国土资源部呈送申报材料,原则上,每个省每次推荐的地质公园候选地不能超过两个。而对于拟申报国家地质公园内的地质遗迹,据《国土资厅发〔2009〕50号》文件中有如下要求:
拟申报国家地质公园内的地质遗迹必须具有国家级代表性,在全国乃至国际上具有独特的科学价值、普及教育价值和美学观赏价值。
(1)地质遗迹资源具有典型性。能为一个大区域乃至全球地质演化过程中的某一重大地质历史事件或演化阶段提供重要地质证据的地质遗迹;具有国际或国内大区域地层(构造)对比意义的典型剖面、化石产地及具有国际或国内典型地学意义的地质地貌景观或现象;国内乃至国际罕见的地质遗迹。
(2)遗迹资源具有一定数量、规模和科普教育价值,其中达到典型性要求的国家级地质遗迹不少于3处,可用于科普和教育实习用的地质遗迹不少于20处。
(3)遗迹具有重要美学观赏价值,对广大游客有较强的吸引力,公园建成后能够带动当地旅游产业,促进地方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4)遗迹已得到有效的保护,正在进行或规划进行的与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相关的大型交通、水利、采矿等工程不会对地质遗迹造成破坏。
(5)已批准建立省(区、市)级地质公园2年以上并已揭碑开园。
(6)符合上述1~4条标准,由国家有关主管部门批准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森林公园等。
文件中还规定,申报国家地质公园的单位,要向国土资源部提交的申报材料包括六大类:①地质公园申报书;②地质公园综合考察报告;③地质公园申报画册;④地质公园申报影视片;⑤提出申请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承诺书;⑥省级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推荐意见。最后,由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负责对申报材料等进行合规性审查,审查合格后即可进入评审程序。
(二)审批
首先,由国家地质遗迹保护(地质公园)评审委员会组织国家地质公园的评审工作,评审委员会成员通过审阅申报材料、观看申报影视片、听取申报单位陈述及公园所在地政府负责人承诺发言,对每个申报公园记名打分,并根据分数排名提出拟授予国家地质公园资格名单,向国家地质遗迹保护(地质公园)领导小组提出评审报告,之后经领导小组审核后,最终做出授予国家地质公园资格的决定。
评审工作结束后,取得资格的国家地质公园应在3年内,编制《国家地质公园总体规划》,并按《中国国家地质公园建设工作指南》和规划要求,按期完成地质公园的建设。对未按期建成的单位,取消国家地质公园资格。
地质公园建设完成后,由省(区、市)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组织专家进行实地审查验收,达标后向国土资源部提出批复申请;国土资源部接到申请后委派专家组进行实地复核,并根据专家组考察意见决定是否正式授予国家地质公园称号。
二、世界地质公园申报和评定
为了保证各国地质公园平衡分布,每个国家每年最多只能申请2个地质公园。如果这个国家是首次申请,并且还没有参与到这个网络中,则可以允许申请3个。
在申请成为世界地质公园网络成员之前,要首先根据最新版本的《世界地质公园网络标准与指南》以及世界地质公园网络秘书处的要求填写《世界地质公园申请书》,并提交至世界地质公园网络秘书处,在世界地质公园网络秘书处资料审查通过后,将进行野外实地考察,考察工作由独立的专家来承担,考察完成后他们将提交一份针对该候选地质公园的建议。考察工作至少每年一次。整个评审过程至少要进行6个月以上。评审结束后,将给网络成员进行真实的评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将用正式信件通知申请结果和证明,并将评审结果通知该国针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的国家委员会。如果候选地质公园所在国家已经成立了“国家地质公园网络”,则在提交申请文本拟成为世界地质公园网络成员之前,该地质公园必须首先已经成为这个国家地质公园网络的成员。
《世界地质公园网络标准与指南》中要求,申请文本必须包括以下内容:①该地的特定信息;②科学描述(国际地学意义、地质多样性、地质遗址的数量等);③该地的总体信息,地理位置、经济状况;人口、基础设施、就业状况;自然景观、气候、生物、聚居地;人类活动、文化遗迹、考古;④管理计划和机构;⑤可持续发展政策战略和旅游在其中的重要性(区域发展行动计划);⑥提名成为世界地质公园网络成员的意见;⑦随申请文本,表达自身意愿的信件;⑧由权威机构签字的官方申请;⑨由该地质公园所在国家针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的国家委员会签署;⑩国家地质公园网络签署(如果该国家有这个网络);附录(针对该地质公园的自评估:第一部分:地域描述,第二部分:地质公园发展评估)。
对于欧洲的地质公园,如果想申请成为世界地质公园网络成员,应当向欧洲地质公园网络(EGN)协调办公室提交完整的申请文本。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的世界地质公园网络与欧洲地质公园网络已针对此事达成协议。按照协议,来自欧洲的地质公园,如果想申请加入世界地质公园网络,可以通过欧洲地质公园网络来进行。作为欧洲地质公园网络顾问委员会和专家委员会的永久成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将参与申请的每个阶段以及最终的决定。在欧洲,欧洲地质公园网络可以代表世界地质公园网络行使职责。
《世界地质公园网络标准与指南》还规定,每四年对每个地质公园的状态进行定期检查,检查成员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独立的专家组组成,专家组如果认为地质公园的现状或管理情况自其加入世界地质公园网络(GGN)以来或者自上次检查以来是令人满意的,则给予正式的认可,该地质公园将继续成为世界地质公园网络中的一员。如果认为该地质公园没有满足世界地质公园网络最新指南中的标准,将建议相关地质公园机构采取适当措施,以确保能够执行。如果该地质公园在两年内仍没有满足标准,将从世界地质公园网络成员名单中予以除名,停止享受一切与世界地质公园网络成员相关的特别权利,包括世界地质公园网络图标的使用权。
E. 国家对公园场馆建设有什么限制性要求
国家地质公园验收以评分方式进行。审查验收专家组按照地质公园建设实际情况和评分标准进行打分。总分100分,合格分数为60分。具体标准如下:
一、地质公园规划与地质遗迹保护(30分)
1.地质公园规划(10分)
地质公园规划是建设和管理好地质公园的依据,已按照国土资源
部发布的《国家地质公园规划编制技术要求》编制完成国家地质公园规划,并经省级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组织专家初审通过上报国土资源部审查批准,由当地人民政府发布实施。
2.地质遗迹保护(10分)
地质遗迹是是地质公园建立的依据和主要的保护对象。地质公园应在调查清楚园区内地质遗迹的类型、分布、数量、等级的基础上,建立地质遗迹名录及资料档案,制定并实施了具体、有效的保护措施并落实到具体部门和人员。
3.地质公园勘界(10分)
地质公园边界清楚,测定拐点坐标,设有界碑,无土地及林权纠纷,没有采矿权和商业性探矿权等。
二、地质公园解说与标识系统(40分)
地质公园解说标识系统建设是实现地质公园任务的主要举措,
是地质公园特殊性的体现,其主要内容包括:
1.地质公园主、副碑(5分)
在代表性园区设立公园主碑(包括公园总体分布图及简介说明栏),各独立的园区原则上要设立地质公园副碑(包括分园区分布图及简介说明栏)。
2.地质公园博物馆(10分)
是融知识性、观赏性、娱乐性于一体,能集中向游人展示地质遗迹,宣传普及地质科学知识,并可进行休息娱乐。公园主馆展出面积(原则上不少于800m2)、展出内容和形式要与地质公园主题相匹配,并符合游客要求。要经省级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验收达到开馆要求。博物馆解说员的讲解要针对普通游客,既有科学内涵又通俗易懂。
3.地质公园科普影视馆(厅)(5分)
应用现代化多媒体技术,向游客充分展现公园地质特点,可以融进博物馆内,也可以单独建设,要保证一定座位(原则不少于80个),达到接待游客要求。
4.景点(景物)解说牌(10分)
应在有代表性和典型的地质遗迹景点(景物)旁设立科学解说牌,位置设置合理,帮助游人实地了解地学科普知识;内容上要科学准确,通俗易懂,数量上应达到一定规模,原则上数量不少于50块,有多个独立园区的每个独立园区不少于30块;解说牌图片和字迹应保持清晰完整。
5.导引标志(5分)
是引导游人进入公园的重要设置,在通向公园的主要道路上应设置一定数量(多于3块)的,能清楚准确引导游人进入公园的引导牌。引导牌应标明地质公园位置和内容,风格和式样应统一。
6.地质公园科学导游图和科考、科普旅行路线。(5分)
要按照《国家地质公园规划编制技术要求》编制出简明清晰、直观且符合出版要求的科学导游图,列入出版计划;选择园区内具有典型意义的地质遗迹景观和人文景观设置科考、科普旅行路线。
三、地质公园科学研究与科普活动(15分)
1.科学研究工作(7分)
地质公园要制订公园内地学研究计划和近期(3—5年)行动计划,落实研究经费,并已开展了1项以上的研究项目。
2.科学普及活动(8分)地质公园已制订有地学科学普及活动规划及近期(3-5年)活动方案,并已经开展了相关科普活动;已结核本公园地质遗迹特色编制了“地质公园丛书”等地学科普读物(图、书、电子光盘),并出版发行;制作了用于科普的地质标本和地质公园纪念品。
四、地质公园管理与信息化建设(15分)
1.组织机构(5分)
应当建立完善的国家地质公园管理机构,管理机构应由公园所在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正式批准,具有明确的管理职责和管理制度,部门设置分工科学合理。
2.人员配置(5分)
地质公园要专门的管理人员和管理经费,并配备或长期聘用地学专业人员(3—5人),应配备地学专职导游员。
3.地质公园信息化建设(5分)
初步建立地质公园数据库和监控系统;已建立了独立的地质公园网站,并有专人管理、定期更新。
F. 地质遗迹评价因子
参照中国国土资源部环境司2002年编写的《中国国家地质公园建设技术要求和工作指南》(试行),确定地质遗迹自然属性的评价因子如下:
表5-15 地貌学地质遗迹类简表
续表
表5-16 岩溶地貌地质遗迹类简表
续表
表5-17 环境地质与自然灾害类和人工工程地质遗迹简表
续表
1.价值评价因子:包括科学价值、美学价值、历史文化价值、稀有性和自然完整性
科学价值(典型性)。是指公园中主要地质遗迹或地质遗迹组合,在地质科学上具有立典或代表意义。国际地球科学联合会(IUGS)把地质遗迹的科学性规定如下:①代表地球的主要历史阶段并包括生命记录的突出模式;②是正在进行的地质作用的突出模式、重点是在地形发展过程中正在进行的地质作用(如火山喷发、沉积作用等)过程和自然地理过程;③代表重要地貌和自然地理景观的突出模式(如火山喷发、断层等)。国家地质公园要选择各类型中具有国家典型代表意义者,要考虑规模和可视景物的密集程度,以及人文景观的匹配情况。
美学价值。即地质遗迹的审美价值。是指公园中主要地质遗迹对游客审美需要的满足。其价值的高低决定于该地质造迹(或组合)对于游客满足的程度。
历史文化价值。即公园内的人文景观在历史上的重要程度。
稀有性。即主要地质遗迹在国内外的罕见和珍稀程度,景物的稀有性不但有重要的保护价值,而且对广大公众有强烈的旅游吸引功能。稀有性是评价地质公园的重要标准。评价稀有程度时,要从整体上考虑,而不能只着眼于个别景物。如果个别景物虽是国内唯一,但并非地质公园的主体景观,且其他景物总体上属常见者,则不应评为国家地质公园。大量占有国内外有关地质遗迹数据,是评定稀有性的依据。
自然完整性。是指自然状态的保持情况,是否遭受到人为改变,遗迹的形成过程和表观现象保存系统、完整的程度。
2.条件评价因子:包括环境优美性、观赏的可达性和安全性
环境优美性。是指各种景观(自然、人文)环境配套、协调程度,以及公园自然环境对游人感官、休闲游憩活动的愉悦、适宜程度。
观赏的可达性和安全性。是指通达和观赏视野、地质环境和地质灾害影响程度。
国家地质公园的评价工作,是一项技术要求严格、政策性强的重要工作。它对于我国建立一个完善的地质公园网络体系,从而达到保护珍贵的地质遗迹,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促进地球科学的普及的目的有着重要的作用。也将为我国建立世界地质公园从而与世界地质公园网络接轨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G. 谁有《中国国际地质公园建设技术要求和工作指南》电子版的发我一份!
我这有一个,不知道是不是你想要的。
国家地质公园规划编制技术要求
前 言
中国的地质公园建设,是响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建立“世界地质公园网络体系”的倡议,贯彻国务院关于保护地质遗迹的任务,由国土资源部主持于2000年开始进行的一项新工作。
地质公园担负三项任务:第一,保护地质遗迹,保护自然环境;第二,普及地球科学知识,促进公众科学素质提高;第三,开展旅游活动,促进地方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
目前,中国地质公园体系已初具规模。地质公园事业的发展使得我国地质遗迹保护事业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依托地质公园建设,很多珍贵地质遗迹得到了切实保护,社会地球知识科学普及水平迅速提升,同时还带动了旅游及相关产业发展,促进了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文化振兴。
为加强地质公园管理,进一步规范我国的地质公园规划建设,指导国家地质公园规划编制,特制订本技术要求。
一、规划编制的基本原则
地质公园的规划编制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保护优先,科学规划,合理利用。
2.体现地质公园宗旨,突出地质公园特色。
3.统筹兼顾,做好与相关规划的衔接。
二、规划工作的主要依据及规范性引用文件
(一)法律法规类: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植物保护条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风景名胜区条例
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国发[2000]38号)
地质遗迹保护管理规定(地质矿产部)
古生物化石管理办法(国土资源部)
(二)技术规范、标准、指南类:
中国国家地质公园建设技术要求与工作指南(国土资源部,2002-11)
世界地质公园网络指南和标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地学部,2008-06)
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GB50298-1999)
自然保护区类型与级别划分原则(GB/T 14529-93)
旅游规划通则(GB/T18971-2003)
国家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编制规范(国家环保局,1996)
关于加强国家地质公园申报审批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厅发〔2009〕50号)
(三)地质公园所在地的相关规划:
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矿产资源规划、环境保护规划、城市总体规划、旅游发展总体规划、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森林公园总体规划、交通规划、地质环境保护规划、矿山地质环境保护规划等。
三、规划工作的重点及要求
(一)合理划定、明确界定地质公园范围
1.范围划定的原则
地质公园的范围划定要以能够包含构成地质公园的主要地质遗迹并能实施有效保护为基本原则,方便管理,避免公园规划面积过大,充分考虑区域内矿产资源赋存状况和地方经济建设情况,避免公园内设置矿业权,要注意与地方经济发展相协调。
2.范围的表述
地质公园的范围除文字描述外,同时要用边界控制点(拐点)坐标标注在适当比例尺的地形图上。公园范围如有变动必须标明变动情况,并说明变动的理由和原因。
3.土地权属及使用
地质公园的土地权属应清晰。公园内的土地权利人应服从地质遗迹保护的管理要求,其土地用途应符合地质公园规划,必要时以“契约”“协议”等形式约定。
4.勘界
地质公园边界及地质公园内的功能区界线,必须使用测绘仪器或GPS定位仪(注明误差)进行准确勘界,测定边界的重要拐点坐标,并标注在以相应比例尺的地形图为底图的《地质公园园区划界实际资料图》上(根据规模按规划图件要求确定比例尺)。根据实际管理的需要,应依照边界类型,设立明确的界线标示碑或标示牌。地质公园勘界的图形与实测数据应建库存档。
为便于管理,在保证地质遗迹的完整性和有效保护的前提下,边界划定可充分利用山脊线、山谷线、河流中线、水岸、陡崖边线、道路、行政区边界、土地权属边界等具有明显分界特征的地形、地物界线。
(二)地质公园园区、功能区
1.园区、景区
在公园范围内,按地质遗迹景观和其它景观类型的空间分布与组合特征、地貌的自然分区、交通连通状况,特别是行政辖区的因素,可将地质公园划分为相对独立的园区和园区之下的景区。为便于公园统一管理,一个公园的园区应相对集中,数目不宜过多。
2.功能区划分
功能区的划分应依据土地使用功能的差别、地质遗迹保护的要求并结合旅游活动的要求,在公园或独立的园区范围内,可酌情划分出如下功能区:门区、游客服务区、科普教育区、地质遗迹保护区、自然生态区、游览区(包括地质、人文、生态、特别景观游览区)、公园管理区、居民点保留区等。
其中:
地质遗迹保护区:根据保护对象的重要性,可划分为特级保护区(点)、一级保护区、二级保护区和三级保护区。保护区的范围必须准确划定(要有重要拐点坐标)。各级保护区要有明确的保护要求:特级保护区是地质公园内的核心保护区域,不允许观光游客进入,只允许经过批准的科研、管理人员进入开展保护和科研活动,区内不得设立任何建筑设施;一级保护区可以安置必要的游赏步道和相关设施,但必须与景观环境协调,要控制游客数量,严禁机动交通工具进入;二级、三级保护区属一般保护区,允许设立少量地学旅游服务设施,但必须限制与地学景观游赏无关的建筑,各项建设与设施应与景观环境协调。所有地质遗迹保护区内不得进行任何与保护功能不相符的工程建设活动;不得进行矿产资源勘查、开发活动;不得设立宾馆、招待所、培训中心、疗养院等大型服务设施。
在公园园区范围内,依据地质公园设立前批准的当地经济发展规划等开展的工程建设项目,项目建设单位应当补充地质遗迹保护可行性论证报告,经省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审查,报国土资源部批准后方可动工。建设单位应确保其建设活动不得破坏公园内的地质遗迹。
地质公园内禁止开山、开荒等破坏地貌景观和植被的活动,不得设立任何形式的工业开发区。
科普教育区:公园博物馆、科普电影馆(影视厅)、地质科普广场一般设于此区。要考虑景区已有的建设,有条件的公园可以建立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科普培训基地,开辟专项科普旅游路线等。
游客服务区:服务区内可发展与旅游产业相关的服务业,控制其他产业,不允许发展污染环境、破坏景观的产业。服务区的面积可控制在地质公园总面积的百分之二以内。
(三)地质遗迹的调查、评价、登录和保护
应开展对地质遗迹调查、评价、登录和保护(地质遗迹类型划分可参照附表1)。规划应说明公园内地质遗迹调查、评价、登录和保护工作现状,并确定近期、中期、长期的工作目标和计划。
1.地质遗迹的调查
地质遗迹调查的主要内容包括:查明公园内应当予以保护的地质遗迹的类型与空间分布;地质遗迹的地质地貌背景,例如构成地质遗迹的岩石、地层,控制地质遗迹形成的构造与外营力作用,地质遗迹所处的地貌类型单元等;能描述和分析地质遗迹形态和性状特征的各种参数;地质遗迹受到破坏与保护的现状;对地质遗迹产生破坏或威胁的自然与人为的影响因素。
地质遗迹野外调查的信息与数据采集,应能满足地质遗迹评价和建立地质公园地质遗迹数据库的要求。
地质遗迹调查应以已完成的中、大比例尺区域地质调查成果为基础,以实测的大比例尺地形图为载体,以提高调查的精度和控制程度。
2.地质遗迹的评价与登录
按科学价值、美学价值、科普教育价值及旅游开发价值为主并参考有关因素对地质遗迹进行综合评价,将地质遗迹划分为世界级、国家级、省级及省以下级四个等级。按类按级编列公园全部地质遗迹名录,并按相关的技术要求进行档案登录和数据库录入,为有效保护与科学管理提供依据(地质遗迹数据库办法另订)。
3.地质遗迹的保护
将公园内地质遗迹分别划入特级、一级、二级和三级地质遗迹保护区中,并有针对性地分别列出其主要影响因素及保护要求,制定科学合理的保护方案与保护措施,使园中地质遗迹得到切实有效的保护。特级、一级地质遗迹的保护责任要落实到人。
(四)地质公园的科学解说系统
科学解说系统是地质公园的主要特色,其内容包括:户内外解说设施(地质博物馆,科普电影馆(影视厅),公园与园区主副碑,解说碑、牌、栏,交通指示牌等),解说员与解说设备的配备,解说出版物(公园科学导游图、地质公园丛书、地质公园解说词及主要地质科普路线解说词,科普音像出版物等)。
要求:
地质博物馆:各地质公园都要建立以普及本园区地质景物知识为主,面积相应的博物馆。独立的园区应当建立相应的展室。
科普电影馆(影视厅):是以科普电影方式向游客介绍公园科学、历史文化知识的最佳途径。各公园都要建立适当规模及技术等级的科普电影馆。
解说牌:主要地质遗迹景物(点)都要设立科学、通俗、直观的中英文对照(或因地增加其它语种)解说牌。每个国家地质公园应不少于50块;有多个独立园区的地质公园,其每个独立园区应不少于30块。
导游词:要将编写导游员专用的公园、园区、景区、特设旅游路线的解说词,地质博物馆讲解词列入规划(针对不同讲解对象应当编写不同的版本)。
导游员配备:每个独立园区必须配备一定数量的专职导游员,须经岗位培训,考核合格后上岗。并订出定期地学知识培训计划及要求(每年不少于一周,世界地质公园还要增设外语培训)。要编制导游员配备计划和近期实施方案。
地质公园丛书:是一套具有地质公园自助导游性质的丛书,要求每个地质公园编制一套,公开出版发行。
地质公园科学导游图:是计划公开出版发行的一套以数字地图为底图、直观显示地质地貌特色的游客用导游图。要求每个地质公园编制一张(要求另订)。
(五)地质公园的科学研究
科学研究是提升地质公园建设和管理水平的重要举措,必须强化。各地质公园必须按要求制定科学研究计划。
1.科学研究的原则
以提高园区地质、人文、生物资源研究水平,提高地质公园的管理及政策水平,更好地实现地质公园“三大任务”为基本原则。
2.科学研究选题的依据
紧密围绕资源、保护、科学解说、打造有科学含量的旅游产品、提高旅游效益、保障游客安全以及公园可持续发展等方面设立科研课题。
主要针对以下领域提出研究课题:
*园区主要地质遗迹形成原因及在全球或全国范围内地质演化中的代表性
*园区主要地质地貌形成演化规律、美学特色、分类及评价准则及国内外对比研究等
*园区主要人文、生物景观资源研究
*科学解说研究(包括解说员培训,地质博物馆,科普电影馆(影视厅),解说碑牌,导游词编写、科学导游图的编制、科普音像读物编制等)
*地质遗迹和生态环境保护方法与措施
*科学研究成果的转化
*数字地质公园建设
*其它
3.计划编制要求
按规划年限要求编制远期、中期及近期计划,近期(3-5年)计划要编列研究课题名录并提出实施行动方案(包括人员、经费投入等)。
4.科学研究的人力资源配备
整合现有各方面的研究资源,制定与国内外相关研究机构、大专院校、专家的合作计划,以及地质公园自身科技人才的配置计划。
5.科学研究的经费保障
计划要提出科学研究项目立项的主要渠道、经费的主要来源及筹措方式。提出保障研究经费的措施和方案。如以不低于地质公园门票收入的百分之二作为科研基金,并争取当地政府的资金支持,同时争取进入国家科研计划或国际地质研究合作项目以获得资助。
6.科研成果的出版、交流与转化
要提出主要科研成果的出版途径与方式,提出研究成果转化为本公园建设与管理服务的要求,制定出利用成果参与或组织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的计划,建立姊妹公园的计划等。
(六)科学普及工作
开展科学普及活动是地质公园设立的三大任务之一。应以普及地球科学知识、提高公众科学素养为基本原则。各地质公园应制订科学普及工作方案。
1.乡土科普活动
制定面向中小学生开展乡土科普教育、环境友好教育、组织青少年春、秋游园、夏令营、冬令营及其它专题性科学普及活动方案。提出建立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计划。
2.教学实习活动
制定面向大中专学生及科研机构在公园内科研教学实习编写论文等活动计划并提出近期(3-5年)的行动方案。提出与有关院校科研学术机构合作建立教学实习、科研基地计划。
3.面向普通游客的专项科普活动
面向普通游客的专项科普活动需求,对客源构成、活动条件进行可行性分析,编制活动计划。
(七)地质公园的信息化建设规划
用现代科技完善信息化建设是建设和管理地质公园的基本要求。要加强地质公园数据库、监测系统、网络系统的建设。地质公园信息化建设应包括以下内容:
*在公园各景点及重点位置安装监测仪器,建立监测中心,加强对园区的监控管理,确保游客安全,及时发现地质遗迹损毁事件以及地质灾害和火灾隐患等;
*建立全园的信息网络系统,包括设立在信息中心的主机,设立于公园各处的终端机、信息自动服务台、触摸屏、电子导游系统、大屏幕、虚拟现实系统、面对面信息服务台等设施。实行信息互通,向游客及时提供游览信息、游览指南,引导游客游览、疏导客流等;
*建立地质公园网站,沟通与各个方面的信息联系,要具有公园及地质遗迹展示、科普教育和地质公园研究平台、远程票务住宿预订服务等功能;
通过WebGIS的技术手段将地质公园数据库、地质公园网站和地质公园展示系统、地质公园监测系统整合起来。实现远程科研数据获取,数据检索查询,公园网络营销与服务等功能。
(八)地质公园的管理体制与人才规划
健全的管理机构和有序的管理体制,是建设和管理好地质公园的保障。规划时必须做好地质公园管理体制规划,应把地质公园管理机构的名称、级别、二级机构设置、人员编制、管理职能等编列清楚,并以公园上一级政府正式批件为据。如公园管理机构与其他管理机构(如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及森林公园等)相互重叠时,必须设立专门管理地质公园日常业务的科室。
地质公园管理人才、科技人才(特别是地学专业人才,要求世界地质公园5-8人,国家地质公园3-5人)是建设和管理好地质公园的重要保障,必须将公园的人才结构和配备途径、培训计划纳入地质公园的规划。
四、规划的成果要求
地质公园规划应提交以下成果:
(一)规划文本
规划文本是实施地质公园规划的行动指南和规范,应以法规条文的方式、简明扼要地直接表述地质公园规划的结论,规定做什么和怎么做,体现规划内容的指导性、强制性和可操作性。
规划文本的编写要求见《国家地质公园规划编制提纲》(附件1)。
(二)规划编制说明
地质公园规划编制说明是对规划编制的主要原则、主要内容、编制过程、初审情况等方面的简要说明,具体应包括以下内容:
1. 规划编制的主要依据、原则及指导思想。着重说明规划的基本思路、主要内容和特点。
2. 规划编制过程、规划研究情况。
3. 规划目标、任务、主要指标及主要内容的确定过程与依据。
4. 与其他相关规划的衔接情况。
5. 省级国土资源部门对规划的审核情况。
6. 征求有关部门、地方政府、专家等意见的情况以及协调、论证情况。
7. 其他需要说明的问题。
(三)规划图件及编制要求
1.主要附图
地质公园区位和交通图
地质公园地质图
地质公园园区划界实际资料图
地质遗迹及其他自然人文资源分布图
地质遗迹保护规划图
地质公园规划总图
地质公园园区(景区)功能分区图
地质公园土地利用规划图
地质公园遥感影像图
地质公园科学导游图
2.相关图件比例尺原则按如下要求选择
小型地质公园:面积≤20km2,图纸比例为1/5000-1/10000
中型地质公园:20<面积≤100km2,图纸比例为1/10000-1/25000
大型地质公园:100<面积≤500km2,图纸比例为1/25000-1/50000
特大型地质公园:面积>500km2,图纸比例为1/50000-1/100000
3.地质公园规划图件基本内容编制要求
(1)地质公园区位和交通图
用不同比例的几张图(如全国、省、自治区、直辖市,市)组合起来,将本地质公园在全国、全省(区、市)、全市中的位置和大致范围表示清楚,并在公园所在市的道路交通图上,将距公园最近的长途汽车站、火车站、机场、码头以及市中心区到本地质公园大门的联接道路表示清楚。如果是世界地质公园还应用世界地图示意其位置。
(2)地质公园地质图
以地形图为底图,按相应比例尺地质图编制要求编制。
(3)地质公园园区划界实际资料图
根据面积的大小按规定选用相应比例的地形图,将公园全部范围边界和各园区的界线用测绘仪或GPS进行实测,重要拐点坐标进行编号并标注在图上。测点坐标资料造册存档。此图是政府批准公园面积的依据,也是用图纸计算公园和园区面积的依据。
(4)地质遗迹及其他自然人文资源分布图
是资源现状图,用不同的图例将调查到的主要地质遗迹、地质景点、水域景点、生物景点、人文景点,分类、分等级标示在相应比例尺的底图上。
(5)地质遗迹保护规划图
按地质遗迹保护区进行分级(如特级、一级、二级和三级),并用不同的色彩区分表示,特级和一级保护区边界的重要拐点必须用GPS实测,并编号标注在图上,测点资料造册存档。
(6)地质公园规划总图
包括所规划的地质公园各园区、主要景区、重要景点以及各园区内的主要旅游服务设施(大门、停车场、标志碑、游客中心、博物馆、重点公共卫生间、餐饮购物场所、观景台等)、主要游线道路或其它交通设施的位置、范围、走向等。
(7)地质公园(园区)功能分区图
对公园各园区的不同功能进行区划,各不同功能区(如游客服务区、科普教育区、地质遗迹保护区、人文景观区、自然生态区、公园管理区、居民点保留区等)要有明确的范围和界线,并做好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衔接,以指导下一阶段的公园建设规划(详细规划)。
(8)地质公园土地利用规划图
按附表3将地质公园范围内的土地利用现状及土地利用规划方案编制成图。
(9)地质公园遥感影像图
按规划图件比例尺精度要求编制,图面上要有公园范围及有关地物内容的文字标示。
(10)地质公园科学导游图
是游客了解公园主要地质景物、安排食宿、交通等的自助导游图。科学导游图以遥感影像图为底图转换成地貌晕渲图,直观地将主要地质遗迹、地质地貌景观、重要人文景物的位置,观景点以及博物馆、食、宿、医疗、救护场所的位置表示出来,并将到达这些景点或观景点的交通线路和步行线路表示出来。图面应设计为折叠页形式,以便于游客携带。
4.编制规划图件注意事项
针对国家地质公园规划中图件存在的问题,提出如下注意事项:
(1)在图框内的右下角绘制图栏,图栏内要注明:规划名称、该图纸名称、比例尺、编制单位名称、图号和编制日期等信息,必要时要有规划项目负责人和制图人签字。
(2)规划正式图纸必须在图框内右上角标注指北针和比例尺。
(3)在目前没有统一图例的情况下,为方便使用,建议所有自然景点景物和天然地物均用小圆圈图例,所有人工设施和建筑物均用小方框图例。
(四)专项研究报告
国家地质公园规划专项研究报告是从研究角度为规划编写提供更加准确、详尽的理论和实际分析论证依据。
其编写要求见《国家地质公园规划专项研究报告编写提纲》(附件2)。
(五)基础资料汇编
主要是规划编制中形成的基础调查资料、资料辑录、数据统计、重要的参考文献等。
五、本技术要求的适用范围
本技术要求适用于所有国家地质公园。原《国家地质公园总体规划指南(试行)》停止执行。
六、附则
规划工作由地质公园属地地方政府和省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联合主持,以委托或招标方式进行。
由于地质公园规划是一项技术性和综合性很强的工作,承担规划工作的单位必须熟悉地质公园规划的技术要求、具有编制地质公园规划的实际经验,规划编制组成员必须由多专业的技术人员组成,除地质专家外,还应包括相关规划专业(城市规划、风景区规划、工程规划或土地利用规划等)的技术人员,必要时可邀请生态学、文物保护、工程建设、旅游规划等方面的专业技术人员参加。规划单位应将相关工作经历与成果、人员的专业与职称构成、管理体系等材料,报省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审核认定。
国家地质公园规划经省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初审后报国土资源部批准,由国家地质公园所在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发布并实施。
附件:1.《国家地质公园规划编制纲要》
2.《国家地质公园规划专项研究报告编写提纲》
H. 国家地质公园三级保护区是什么意思
你好,根据你的提问,我认为这个词语的意思是此地是受国家保护的地质公园划分等级为三级。
I. 国土资源部关于发布《国家地质公园规划编制技术要求》的通知的国土资发〔2010〕89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土资源厅(国土环境资源厅、国土资源局、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房屋土地资源管理局),中国地质调查局,部有关直属事业单位,部有关司局: 国家地质公园规划(以下简称“规划”)由所在地市或县人民政府组织国家地质公园管理机构编制。规划编制单位要按照《国家地质公园规划编制技术要求》(附件),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本着保护地质遗迹、普及地学知识、促进公园所在地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突出地质公园特色,统筹兼顾,做好与已有相关规划的衔接,确保规划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取得国家地质公园资格的单位,应按照《国家地质公园规划编制技术要求》编制规划。
世界地质公园编制规划时,应按照《国家地质公园规划编制技术要求》,并遵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地质公园建设指南有关要求进行编制。 (一)做好与当地相关规划的衔接。在切实保护好地质遗迹资源的前提下,做好地质公园规划同当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矿产资源规划、城乡规划的衔接,协调好与已有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等的相互关系。
(二)科学确定地质遗迹保护区和地质公园范围。地质公园范围的确定要以能够有效保护构成地质公园的主要地质遗迹、重要人文景观为首要原则,划定准确的地质遗迹保护区范围;要科学界定公园的园区范围,注意与地方经济发展相协调,充分考虑区域内矿产资源赋存状况和勘查、开发活动情况,合理划定公园规划面积。
(三)加强地质遗迹调查、登录、评价和保护。要科学合理地划定地质遗迹保护区的范围和等级,明确各类各级保护对象、保护措施和方法。
(四)规范地质公园解说系统和科普活动。对地质公园地质博物馆、演示厅、解说牌、科学导游图、国家公园丛书等制定明确的规范标准。
(五)加强地质公园数据库、监测系统、网络系统等信息化建设。完善地质公园建设管理的保障措施。 规划的批准发布主要包括初审、报批、批复和发布等四个环节。
(一)初审:由各省(区、市)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在组织专家论证的基础上,对提交的规划送审稿进行初步审查,提出修改意见;
(二)报批:有关市、县人民政府和国家地质公园管理机构对规划进行修改后形成报批稿,经省(区、市)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同意后报国土资源部批准;
(三)批复:部组织专家对规划进行审查,根据审查意见做出批准、原则批准或者不予批准的决定。
(四)发布。国家地质公园所在地市或县人民政府发布实施规划。
各省(区、市)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要加强对规划编制工作的指导,协助地质公园所在地人民政府做好规划的发布实施,并依据批准的规划进行地质公园建设工作的监督检查和评估验收。
二○一○年六月十二日
附件
J. 地质公园的建设和管理
地质公园作为一类特殊的旅游区,更强调科学性,严格要求,为达成标准,制定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办法。有关管理部门为了加强对国家地质公园的管理,有效保护、合理利用地质遗迹资源,普及地球科学知识,促进地质公园所在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特制定了行之有效的办法。
地质公园是由具有特殊地质科学意义、一定规模和分布范围的地质遗迹景观区构成。地质公园管理工作按行政隶属关系,由当地人民政府具体负责申报、审批、规划等工作,并对其进行监督管理。
地质公园建设应当编制总体规划,报批后,由地质公园所在地人民政府公布并实施。规划的修改应报原批准单位批准。
规划内容应包括:地质公园概况、规划原则与目标、资源保护和管理、科学研究与普及、宣传推广、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基础设施建设、行政管理、投资概算、效益评价等。应与土地利用规划、城乡建设规划、交通规划、环境保护规划等相协调。
应该按照地质遗迹的价值与重要性划分为不同功能区域,并按照不同区域的特点,制定相应的管理措施。并按照建设规划进行建设,达到相应要求,在被批准后2年内举行揭碑开园仪式。
对于不能按期举行揭碑开园仪式的,可以给予警告,限其在3到6个月内完成。警告期结束后仍然不能举行揭碑开园仪式的,经审议,批准,取消其资格。
地质公园应当设立专门的管理机构,有一定比例的地质专业人员,在公园规划编制、园区建设、科学普及与研究、宣传等工作发挥作用。
国家地质公园每季度第一个月5日前应将上一季度情况列表上报国土资源部,季度报告内容包括:游客数量,经济收入,管理人员情况,博物馆、说明牌建立情况,导游员培训情况及其他需要说明的问题。每年元月5日前把上年度情况作出详细的年终报告,除以上要求的统计数据外,还要有相关的文字说明。世界地质公园每年元月5日前应把相关情况用英文向UNESCO GGN Bureau报送。
地质公园范围内,禁止可能损害地质地貌、破坏地质遗迹完整性的行为。禁止与国家地质公园保护和建设方向与要求不协调的工程建设活动,确实不能避开地质公园园区的国家重点建设项目,项目建设单位需提交地质遗迹保护可行性论证报告,经国土资源部批准后方可动工。
地质公园应编制科学研究计划,开展科学研究工作。可以从地质公园门票收入、社会各界捐款以及政府部门划拨的保护经费中,提取一定比例资金,设立科学研究基金,鼓励支持科学研究。
地质公园须建立地质博物馆和室外标示系统,开展科学普及工作。地质公园的导游人员,应经过地学知识的专门培训。
国家地质公园管理实行督察员制度。国土资源部定期或不定期向国家地质公园派出督察员,对国家地质公园的各项工作进行检查与监督。世界地质公园由UNESCO派国际有关专家进行检查。
国土资源部根据各国家地质公园的年度报告、督察员报告以及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的核查结果,每3年对国家地质公园进行一次评估。评估结果分为优秀、达标、不达标3个等级。对评估结果为“优秀”的国家地质公园,予以奖励。对评估结果为“不达标”的国家地质公园,予以警告,并限期整改;有严重问题的国家地质公园闭园整顿,直至达标。对于整改不力、已经不能满足有效保护、合理利用地质遗迹要求的国家地质公园,经国家地质公园评审委员会审议,报国家地质公园领导小组批准,取消其“国家地质公园”称号。
世界地质公园再评估专家组根据UNESCOGGN Bureau所颁布的再评估表的要求进行考核评估,其中特别强调了对世界地质公园网络的贡献,参加或组织国际性的地质公园会议,会上的活动和论文发表情况,与其他公园的联系和合作关系的建立;管理机构和财务情况,各类人员结构的合理性,财政状况的稳定性(Komoo,2003)。新的政策的制定;地质遗迹保护措施、办法、成绩,各种遗产地(含地质和文化、生物等)保护地的变化路线的开发等;地学旅游市场营销中应用平面媒体、出版物和电子传媒、会议展览及文化艺术活动等丰富多彩的形式对公园进行推介宣传,增加其知名度,完善接待设施,扩大科普范围,提高质量,特别是要广泛征求游客意见,不断改进公园服务工作;对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以地学旅游带动农林畜牧业、手工业、餐饮服务业、商业等全面发展。拓展市场,增加居民就业机会,提高收入水平,改善生活,优化其生活质量和环境(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2002,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