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灾害与岩石的
1. 地质灾害都有哪些种类
地质灾害的种类有:
1、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岩体由于某种原因在重力的作用下沿着一定的软弱面或软弱带整体向下滑动的现象。
2、崩塌:是指较陡的斜坡上的岩土体在重力的作用下突然脱离母体崩落、滚动堆积在坡脚的地质现象。
3、泥石流:是山区特有的一种自然现象。它是由于降水而形成的一种带大量泥沙、石块等固体物质条件的特殊洪流。识别:中游沟身长不对称,参差不齐;沟槽中构成跌水;形成多级阶地等。
4、地面塌陷:是指地表岩、土体在自然或人为因素作用下向下陷落,并在地面形成塌陷坑的自然现象。
5、地裂缝:地裂缝是累进性发展的渐进性灾害。按其成因可分为两大类:一种是内动力形成的构造地裂缝,如地震裂缝、基底断裂活动地裂缝、隐伏裂隙开启裂缝等;另一种是非构造型,即外动力作用形成的地裂缝,如松散土体潜蚀地裂缝黄土湿陷地裂缝、膨胀土胀缩地裂缝、滑坡地裂缝等。
(1)地质灾害与岩石的扩展阅读:
就地质环境或地质体变化的速度而言,可分突发性地质灾害与缓变性地质灾害两大类。前者如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即习惯上的狭义地质灾害。后者如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等,又称环境地质灾害。 根据地质灾害发生区的地理或地貌特征,可分山地地质灾害,如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平原地质灾害,如地质沉降,如此等等。
2. 各种地质灾害及其成因
地质灾害:包括自然因素或者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内的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容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
崩塌:是指地质体在重力作用下,从高陡坡突然加速崩落(跳跃)。具有明显的拉断和倾覆现象。
滑坡:是指地质体沿地质弱面向下滑动的重力破坏。滑坡通常具有双重含义,可指一种重力地质作用的过程,也可指一种重力地质作用的结果。
泥石流:是指由于降水(暴雨、冰川、积雪融化水)在沟谷或山坡上产生的一种携带大量泥砂、石块和巨砾等固体物质的特殊洪流。其汇水、汇砂过程十分复杂,是各种自然和(或)人为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
地面塌陷:是指地表岩、土体在自然或人为因素作用下,向下陷落,并在地面形成塌陷坑(洞)的一种地质现象。
地裂缝:是地表岩层、土体在自然因素(地壳活动、水的作用等)或人为因素(抽水、灌溉、开挖等)作用下,产生开裂,并在地面形成一定长度和宽度的裂缝的一种宏观地表破坏现象。
地面沉降:是在人类工程经济活动影响下,由于地下松散地层固结压缩,导致地壳表面标高降低的一种局部的下降运动(或工程地质现象)。
3. 地层及岩土体结构与地质灾害
一、易滑地层
调查区内分布三叠系、侏罗系、新近系和第四系。其中,第四纪黄土和新近纪泥岩是区内的易滑地层。
三叠系、侏罗系埋藏于第四系之下,仅在较大河谷出露,出露高度一般不大,未调查到基岩滑坡现象。在延河、汾川河两侧,尤其是公路、铁路边坡地段,可见基岩崩塌现象。
新近纪泥岩在区内分布不连续,呈不整合断续覆盖于之前老地层之上,其上多被第四纪黄土覆盖。仅在甘谷驿和青化砭东北部,南泥湾和油坊台西南部,以及枣园西部等地谷坡底部零星出露。尽管新近纪泥岩属于易滑地层,但由于其分布范围及小,在坡面上所处位置过低,所以,区内新近纪泥岩引起的滑坡并不多。
第四纪黄土分布最为广泛,几乎遍布全区。黄土结构疏松,强度低,遇水软化,节理裂隙发育等特性决定了黄土是区内最主要的易滑地层。本次调查的全部滑坡和绝大多数崩塌均发生在黄土层中。
二、岩土体结构
区内斜坡岩土体结构主要包括四种类型:黄土+近于水平古土壤层型、黄土+倾斜古土壤层型、黄土+古土壤+基岩型、黄土+古土壤+新近纪泥岩型。斜坡岩土体结构决定了斜坡变形破坏的方式和软弱结构面的位置,对滑动面的位置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
(一)黄土+近于水平古土壤层型
斜坡自坡脚至坡顶皆由第四纪黄土地层构成,属于黄土斜坡,主体为中更新世黄土(Qp2),主要分布于延河一级支流中上游、二级三级以及更小的支流两岸。该型斜坡稳定性从黄土本身来讲,主要与黄土的地质-工程地质性质密切相关。在岩性方面,黄土质地松散,工程地质特性差,抗拉强度低,极易在临空面附近形成卸荷裂隙,有利于滑坡体与母体分离。黄土遇水时强度急剧降低,有利于形成滑动面,可沿谷底坡脚剪出。在地层结构上,发育近水平的古土壤层。此类坡体岩土体结构属于较稳定的类型,滑坡发生的可能性相对较低。
(二)黄土+倾斜古土壤层型
仍属于黄土斜坡,从坡脚到坡顶皆由第四纪黄土构成,主体为中更新世黄土(Qp2),主要分布于延河一级支流中上游、二级三级以及更小的支流两岸。此类斜坡的稳定性除与黄土较差的工程地质性质密切相关外,还与黄土中发育的倾斜古土壤有关。古土壤较黄土而言,粘土含量高,结构更为致密,成为黄土层中的相对隔水层,在黄土与古土壤接触带易形成含水量相对较高的软弱结构面,从而控制滑坡的形成。
(三)黄土-基岩接触面型
上部黄土与下部基岩共同组成的斜坡类型。此类斜坡发育于延河干流以及一二级支流中下游,这一地区河谷宽阔,是人类活动的主要地区。下伏基岩是大多滑坡发生的积极因素:一是岩土在工程地质性质上具显著差别,基岩力学强度大,抗滑能力强,稳定性高,多成为滑坡剪出口的下伏稳定地层;二是基岩的隔水性能相对较好,地下水容易在基岩面上相对富集,易饱水,造成基岩之上黄土力学强度下降,转变为滑带。据调查,沿基岩面剪出的滑坡比例占总数的78%。
(四)黄土-红粘土接触面型
上部黄土和下部新近纪泥岩所组成的斜坡类型。红粘土黏粒含量大,是良好的隔水层,同时遇水强度降低,在全区零星出露。但其所在之处,常引起滑坡的发生。与“黄土+倾斜古土壤层型”斜坡对滑坡控制作用类似,新近纪泥岩的存在不利于斜坡的稳定。
无论何种岩土体结构类型的直立坡或陡坡均以崩塌破坏方式为主(图4-18)。
图4-18 燕沟台崩塌地质剖面图
1—晚更新世黄土;2—中侏罗世泥岩;3—中侏罗世砂岩
4. 地质灾害有哪些是什么
地质灾害有哪些是什么
地质灾害是指由自然因素或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
地质灾害具体以下几种:
(一)崩塌和滑坡
1.什么是崩塌
崩塌是岩土体的突然垂直下落运动,经常发生在陡峭的山壁。过程表现为岩块顺山坡猛烈翻滚,跳跃,相互撞击,最后堆积在坡脚,形成倒石碓。
降雨、融雪、河流、洪水、地震、海啸、风暴潮等自然因素,以及开挖坡脚、爆破、修筑水库、开矿泄洪等人为因素,都有可能诱发崩塌。
崩塌会损害农田、厂房、水利设施和其他建筑物,导致人员伤亡。铁路、公路沿线的崩塌,会造成交通堵塞、车辆损毁、行车事故。
2.什么是滑坡
滑坡是岩土体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的软弱面整体或局部向下滑动的现象。发生破坏的岩土体以水平位移为主,除滑动体边缘存在为数极小的崩离碎块和翻转现象之外,其他部位相对位置变化不大。
滑坡受自然地质运动和人类活动的双重影响,会对城镇建设、交通运输、河运航道、工矿企业、农田村庄、水利水电建设等造成重大破坏。
3.崩塌和滑坡的前兆
·断流泉水复活,或泉水井水忽然干涸。
·滑坡体后缘的裂缝扩张,有冷气或热气冒出。
·有岩石开裂或被挤压的声音。
·动物惊恐异常,植物变形。
4.紧急防护措施
(1)前期预防
·不在危岩下避雨、休息和穿行,不攀登危岩。
·夏汛时节去山区峡谷郊游,要事先收听天气预报,不在大雨后、连阴雨天进入山区沟谷。
(2)危机救助
·行人:立即离开岩土滑行道,向两边稳定区逃离。切记不可沿着岩土体向上方或下方奔跑。
·驾车者:应迅速离开有斜坡的路段。
(二)泥石流
1.什么是泥石流
泥石流是一种包含大量泥沙石块的固液混合流体。常发生于山区小流域。
泥石流爆发过程中,常常伴随着山谷雷鸣、地面震动、浓烟腾空、巨石翻滚,浑浊的泥石流沿着料峭的山涧峡谷冲出山外,堆积在山口。
由于突发性、凶猛性、迅时性以及冲击范围大,破坏力度强等特点,泥石流常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严重的威胁。
2.泥石流前兆
·河流突然断流或水势突然加大,并夹杂着较多杂草、树枝;
·深谷或沟内传来类似火车轰鸣或闷雷般的声音;
·沟谷深处忽然变得昏暗,并伴随着轻微的震动感。
3.紧急防护措施
(1)前期预防
·泥石流多发区居民要注意自己的生活环境,熟悉逃生路线。
注意政府部门的预警和泥石流的发生前兆,在灾害发生前互相通知、及时准备。
·去山地游玩要注意收听当地天气预报,不在暴雨之后或持续阴雨天气进入山区。
宿营时,要选择平整的高地作为营地,避开河(沟)道弯曲的凹岸或地方狭小高度低的凸岸。不要在沟道处或沟内的低平处搭建宿营棚。
·在沟谷遭遇暴雨、大雨,要迅速转移到安全的高地,不要在谷地或陡峭的山坡下避雨。
(2)危机救助
·发现有泥石流迹象,要向沟谷两侧山坡或高地跑。千万不要沿着沟向上或向下奔跑。
·逃生时抛弃重物。
·不要躲在有滚石和大量堆积物的山坡下面。
·不要停留在低洼处,也不要攀爬到树上躲避。
(三)火山喷发
1.什么是火山喷发
地幔物质在地球内部动力的作用下不断运动,当岩浆中气体成分游离出来使内压力增大到一定极限时,岩浆就会顺地壳裂隙或薄弱地带喷出地表,形成火山喷发。
火山喷发是一种严重的地质灾害,从公元1000年以来,全球已经有几十万人死于火山喷发。
2.火山喷发的前兆
·火山活动增加。
·出现刺激性酸雨、很大的隆隆声。
·火山上冒出缕缕蒸汽。
·附近的河流有硫磺味道。
3.紧急救护措施
·熔岩:迅速跑出熔岩流的路线范围。
·火山喷射物:如果从靠近火山喷发处逃离,应佩戴头盔,或用其他物品护住头部,防止砸伤。
·火山灰:具有刺激性,会对肺部产生伤害。逃生时应用湿布护住口鼻,或佩戴防毒面具。当火山灰中的硫磺随雨而落时,会灼伤皮肤、眼睛和黏膜。应戴上护目镜、通气管面罩或滑雪镜——但不是太阳镜。到庇护所后,要脱去衣服,彻底洗净暴露在外的皮肤,用干净水冲洗眼睛。
·气体球状物:火山喷发时会有气体和灰球体以超过每小时160公里的速度滚下火山。可躲避在附近坚实的地下建筑物中,或跳入水中,屏住呼吸半分钟左右,球状物就会滚过去。
·泥石流:火山喷发可能诱发泥石流,对此,可采用“泥石流自救互救方案”应对。
5. 地质现象与地质灾害
这是地质大辞典上的标准定义:
【地质灾害】自然发生的或人为的对生命财产内造成危害或潜在危害的地质条件。容一般分为自然地质灾害和人为地质灾害二类。自然发生的地质灾害又可按引起灾
害的动力来源之不同,分为表生性的和内源性的两种。
【自然地质灾害】又称灾害地质,由于自然地质作用所引起的灾害。常见的有地震灾害、火山灾害、热害以及海啸、飓风、滑坡、雪崩、泥石流、地面沉降、流水的侵蚀与沉积等。灾害是对人类环境而言,在没有人烟的地区,这些自然地质作用虽也经常发生,但不形成灾害。
【人为地质灾害】人类在利用自然资源的过程中对自然资源和环境带来的破坏。主要包括过量抽汲地下水和采矿等原因引起的地面下沉;水库蓄水、油田注水等诱发的地震;滥伐森林、过量开荒、破坏植被引起的洪水泛滥和地表沙化现象,
各类工程建筑所导致的滑坡、坍塌、泥石流;工业三废和化肥农药等对环境的严重污染和生态系统的破坏等。
6. 几种常见的地质灾害
地质灾害是指由于自然地质作用、人为地质作用使地质环境恶化,并造成人类生命财产损失或人类赖以生存的资源、环境遭受破坏的灾害事件。它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类型:一、泥石流是介于流水与滑坡之间的一种地质灾害。典型的泥石流由悬浮着粗大固体碎屑物并富含粉砂及粘土的粘稠泥浆组成。在适当的地形条件下,大量的水体浸透山坡或沟床中的固体堆积物质,它们在自身重力作用下发生运动,就形成了泥石流。泥石流是一种灾害性地质现象。泥石流经常突然爆发,来势凶猛,可携带巨大的石块并高速前进,具有强大的能量,因而破坏性极大。
二、裂缝 是堤防工程中常见的一种险情,它有时很可能性是其他险性(滑坡、崩岸等)的前兆。而且由于它的存在,洪水或雨水易于侵入堤身,常会引起其他险情,尤其是横向裂缝,往往会造成堤身土体的渗透破坏甚至更严重的后果。
三、滑坡是指斜坡上某一部分岩石在重力(包括岩土本身重力及地下水的动静压力)作用下,沿着一定的软弱结构面(带)产生剪切位移而整体向斜坡下方移动的作用和现象。
四、地面塌陷 是指地表岩、土体在自然或人为因素作用下,向下陷落并在地面形成塌陷坑(洞)的一种地质现象。当这种现象发生在有人类活动的地区时,便可成为一种地质灾害。形成塌陷的主要原因,可分为自然塌陷和人为塌陷两大类。前者是地表岩、土体由于自然因素作用,如地震、降雨、自重等向下降落而成,后者是由于人为作用导致的地面塌落。在这两大类中,又可根据具体因素分为许多类型,如地震塌陷、矿山采空塌陷等。
7. 地质灾害有哪些
地质灾害有:
1、地裂缝:地表岩、土体在自然或人为因素作用下,产生开裂,并在地面形成一定长度和宽度的裂缝的一种地质现象,当这种现象发生在有人类活动的地区时,便可成为一种地质灾害。
2、地面沉降:在人类工程经济活动影响下,由于地下松散地层固结压缩,导致地壳表面标高降低的一种局部的下降运动(或工程地质现象)。
3、泥石流:因为暴雨、暴雪或其他自然灾害引发的山体滑坡并携带有大量泥沙以及石块的特殊洪流。泥石流是一种灾害性的地质现象。
4、岩土膨胀:由于其在土体中杂乱分布的裂隙及反复胀缩变形造成强度衰减的特性,所以常常给人类的工程建筑带来严重破坏,造成许多地质灾害。
5、水土流失:易于发生水土流失的地质地貌条件和气候条件是造成中国发生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
(7)地质灾害与岩石的扩展阅读:
1、地质灾害是指由于自然或人为作用,多数情况下是二者协同作用引起的,在地球表层比较强烈地破坏人类生命财产和生存环境的岩土体移动事件。
2、发现地质灾害险情或者灾情的单位和个人,应当立即向当地人民政府或者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报告。其他部门或者基层群众自治组织接到报告的,应当立即转报当地人民政府。
3、地质灾害发生后,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启动并组织实施相应的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有关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及时将灾情及其发展趋势等信息报告上级人民政府。
4、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可以根据地质灾害抢险救灾工作的需要成立地质灾害抢险救灾指挥机构,在本级人民政府的领导下,统一指挥和组织地质灾害的抢险救灾工作。
8. 地层岩性结构与地质灾害
一、地质灾害的岩土体条件
地质灾害活动与岩土类型、性质、结构具有特别密切的关系。在致密坚硬、结构完整的岩土发育区,很少有崩塌、滑坡、泥石流活动;相反,在结构破碎或松散软弱岩土发育区,崩塌、滑坡、泥石流活动强烈。县域岩土类型多样,性质和结构复杂,对崩塌、滑坡、泥石流的控制作用不尽一致。
本区崩塌分为两类,分别是岩质崩塌和土质崩塌。岩质崩塌主要发生在县城达溪河北岸和黑河北岸基岩出露区;土质崩塌主要发生在县域内的广泛黄土发育区,其规模比较小。
本区发生滑坡的岩土类型比较单一,为黄土,属第四系更新统,除县域西南部外,其余地区广泛分布。滑坡数量多,以大中型滑坡主,小型滑坡比较多,发育少量特大型滑坡。
本区泥石流主要为泥流,各类岩土是泥石流固体碎屑物的来源。通常情况下泥石流的固体碎屑物分布越广泛、储存越丰富,越有利于泥石流的形成。调查区泥石流固体碎屑物主要是第四系残坡积物及沟谷中冲洪积物,其分布较少,以稀性泥石流为主。
二、易滑地层
县域内分布的地层主要包括:第四系、新近系、白垩系。其中第四系、新近系和白垩系是区内的地质灾害易发地层。
第四纪黄土在县域广泛分布于河谷阶地、黄土台塬、黄土梁峁、黄土沟壑区。其下伏地层一般为新近系红粘土或白垩系砂岩、泥岩及砂砾岩,形成不整合接触。黄土中发育多层红色古土壤层,这些古土壤相对于黄土来说是隔水的,遇水易发生软化,黄土滑坡大都沿着古土壤层向下滑动,或在黄土中产生滑动面。
新近系主要为上新统三趾马红粘土(N2),分布在黄土台塬下部以及黄土梁峁区基岩古地形坡面和黄土之间,黄土台塬之下的三趾马红土近水平分布,略向河谷地倾斜,倾角为2° ~10° ;三趾马红土在本区出露面积较小,主要分布在局部冲沟中,厚度变化大,呈不整合断续覆盖于老地层之上,其上多被第四纪黄土覆盖。由于黄土结构疏松、遇水软化、强度低、节理裂隙发育等特性以及上新统三趾马红土不透水性等特点,因而形成了地质灾害易发地层。
白垩系埋藏于黄土台塬第四系之下,构成区域的基底地层,分布面积广,厚度大,总体产状平缓,地层倾角为3°~6° ;由于受构造影响,地层产状局部发生变化。本区白垩系之上大部分都被黄土覆盖,局部与黄土之间夹有新近系红粘土,与上覆地层呈不整合接触,大部分都有风化壳发育。其上黄土厚度变化较大,最厚可达数十米。本区白垩系的泥岩和砂质泥岩层是易崩滑地层,局部的基岩陡坡易发生崩塌,属于小型基岩崩塌。
三、岩土体结构
区内斜坡岩土体结构主要包括四种类型:黄土+近水平古土壤层型、黄土+倾斜古土壤层型、黄土+白垩系基岩型、黄土+新近系泥岩型。斜坡岩土体结构决定了斜坡变形破坏的方式和软弱结构面的位置,对滑面的位置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
1.黄土+近水平古土壤层型
该岩土体结构特征是:斜坡自坡脚至坡顶皆由第四纪黄土和古土壤地层构成,属于典型黄土斜坡,主体为中更新世、晚更新世黄土和古土壤,主要分布于县域除西南部以外的达溪河、黑河流域广泛地区。该型斜坡稳定性与黄土的工程地质性质密切相关。在岩性方面,黄土和古土壤质地松散,遇水时强度急剧降低,工程地质特性差,抗拉强度低,极易在临空面附近形成卸荷裂隙;在透水性方面,黄土透水性强,古土壤较黄土而言,粘土含量高,结构更为致密,古土壤相对为隔水层。雨季降雨沿卸荷裂隙渗入地下,在古土壤层上部形成上层滞水,极易沿古土壤层形成滑动面,滑体沿古土壤层在坡面或谷底坡脚剪出。此类坡体岩土体结构既可发生小型滑坡和崩塌,也可发生大型滑坡。
2.黄土+倾斜古土壤层型
该岩土体结构特征是:从坡脚到坡顶主要由第四纪黄土和古土壤地层构成,主体为中更新世、晚更新世黄土和古土壤,仍属于黄土斜坡,主要分布于县域除西南部以外的达溪河、黑河流域基底呈斜坡的广泛地区。此类斜坡的稳定性除与黄土较差的工程地质性质密切相关外,还与黄土中发育的古土壤层有关。古土壤较黄土而言,粘土含量高,结构更为致密,成为黄土层中的相对隔水层,在黄土与古土壤接触带易形成含水量较高的软弱结构面,从而控制滑坡的形成。
3.黄土+白垩系基岩型
该岩土体结构特征是:上部发育黄土及古土壤层,与下伏白垩系基岩为不整合接触。主要分布于县域达溪河和黑河两侧阶地或斜坡地带。由于黄土与古土壤的结构类型,与白垩系由砂砾岩、砂岩、泥岩和砂质泥岩组成软硬相间的结构类型差异巨大,在黄土与白垩系地层间形成泥质成分风化壳。降雨入渗到风化壳后,地下水就沿该层面径流,形成软弱易滑带,进而滑坡沿着黄土与基岩接触面发生滑动。由于特殊的岩土体结构及其工程地质特性,往往极易形成大型的多级滑坡,如观音村滑坡。
4.黄土+新近系泥岩型
该岩土体结构特征是:上部黄土和下部新近系泥岩组成的斜坡类型。县域内分布较少,仅有零星出露。红粘土黏粒含量高,是良好的隔水层,同时遇水强度降低,容易引起滑坡发生。其与“黄土+倾斜古土壤层型”斜坡对滑坡的控制作用类似,易发生斜坡失稳。
9. 地质灾害有哪些
自然灾害包括哪些方面内容
主要包括干旱灾害,台风、暴雨、冰雹、沙尘暴等气象灾害,地震灾害,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风暴潮、海啸等海洋灾害,以及重大生物灾害和森林草原火灾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