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矿地质灾害普查报告
A. 地质灾害报告和地质勘察报告有区别吗
先把两个名称解释来一下:
地质灾害:地自质灾害,是指在自然或者人为因素的作用下形成的,对人类生命财产、环境造成破坏和损失的地质作用(现象)。如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裂缝、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及沼泽化、土壤盐碱化,以及地震、火山、地热害等。
地质勘察:地质工程领域是以自然科学和地球科学为理论基础,以地质调查、矿产资源的普查与勘探、重大工程的地质结构与地质背景涉及的工程问题为主要对象,以地质学、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技术、数学地质方法、遥感技术、测试技术、计算机技术等为手段,为国民经济建设服务的先导性工程领域。地质工程领域适用的行业包括:地质调查,油气及固体矿产资源的普查勘探与评价,大型工矿企业和水利水电建设,公路和铁道建设,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地质环境及地质灾害的调查,勘察及监测等。
地质灾害报告有:地质灾害评估、地质灾害治理、地质灾害设计、地质灾害治理等等。
地质勘察报告主要是岩土勘察报告:包括公路、房建、水利工程、桥梁、隧道等等。
B. 地质灾害调查评价成果
传统的地质灾害调查评价成果的表现形式为调查报告。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地质灾害调查评价成果逐渐向数字化、信息化方向发展。不同种类、不同阶段地质灾害调查成果的内容不同,通常包括地质灾害历史、现状,活动规律与形成条件,危害区范围、社会经济条件与受灾体分布情况,破坏损失程度,发展趋势预测,防治对策与措施等。
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的主要成果为:①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报告,主要内容为县(市)社会经济状况、地质环境条件、地质灾害分布与发展特征、易发区划分、主要灾害隐患点危险性和危害性评价及监测预警和防治建议;②地质灾害区划图,成图比例尺寸一般为1∶10万,除圈出不同程度的地质灾害易发区外,还应用专门符号将潜在的和已发生的地质灾害点反映到图上;③地质灾害调查表、有关照片和录像片;④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防灾预案。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成果根据评估对象不同,分为规划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矿山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成果内容和要求将在第十章中阐述。
针对具体灾种的专项地质灾害调查评价成果,其内容和要求,由调查评价的目的、阶段,灾害类型及其特征而定。
小结
地质灾害调查与评价的最终目的是为防治地质灾害提供科学依据。应学会根据调查评价的类型、对象、工作程度,选择配置最适宜的技术方法,以取得符合要求的调查评价成果,为地质灾害防治提供切实有效的服务。
复习思考题
1.地质灾害调查评价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选择地质灾害调查与评价技术方法的原则是什么?
3.地质灾害调查与评价成果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C. 地质灾害报告和地质勘察报告有区别吗
先把复两个名称解释一制下:
地质灾害:地质灾害,是指在自然或者人为因素的作用下形成的,对人类生命财产、环境造成破坏和损失的地质作用(现象)。如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裂缝、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及沼泽化、土壤盐碱化,以及地震、火山、地热害等。
地质勘察:地质工程领域是以自然科学和地球科学为理论基础,以地质调查、矿产资源的普查与勘探、重大工程的地质结构与地质背景涉及的工程问题为主要对象,以地质学、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技术、数学地质方法、遥感技术、测试技术、计算机技术等为手段,为国民经济建设服务的先导性工程领域。地质工程领域适用的行业包括:地质调查,油气及固体矿产资源的普查勘探与评价,大型工矿企业和水利水电建设,公路和铁道建设,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地质环境及地质灾害的调查,勘察及监测等。
地质灾害报告有:地质灾害评估、地质灾害治理、地质灾害设计、地质灾害治理等等。
地质勘察报告主要是岩土勘察报告:包括公路、房建、水利工程、桥梁、隧道等等。
D. 矿山地质环境调查
中国目前主要的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及危害的种类:一是地面(沉)塌陷、边坡失稳等地面变形问题严重。中国大部分矿产采用井下开采。采空区地面塌陷是形成矿山环境的主要问题。煤炭采空区地面塌陷最为严重。二是矿山土地植被破坏问题突出。矿业活动对土地(植被)的影响和破坏难以避免,随着开发工作的进展,必须及时进行恢复、治理。三是地下水系及含水层的破坏。一些地下水均衡系统以及含水层结构因矿产资源的开采活动受到破坏,导致区域性地下水位下降。某些地区地下水下降数十米甚至上百米,形成大面积疏干漏斗,造成泉水干枯、水资源枯竭以及污水入渗等,破坏了矿区的生态平衡。四是地下水的污染。矿产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加剧矿区及周边工农业生产用水和人畜用水短缺;而尾矿、固体废弃物的堆放,不仅占用了大量土地,损坏地表,而且造成地下水环境的严重污染。
据全国矿山地质环境调查数据初步统计,截至 2008 年底,全国矿山共引发地质灾害超过 1.7 万处,造成死亡约 4300 人,直接经济损失 230 亿元。其中因地下开采引发地面塌陷 4500 多处、地裂缝 3000 多处;采空、开挖、不合理堆渣诱发滑坡 1200 多处;废渣堆放处置不当引发泥石流 680 多处;开山炸石、矿山修路、建房形成了大量峭壁悬崖,诱发崩塌 1000 多处。占用破坏土地面积约 330 万公顷,其中地面塌陷面积 45 万公顷。全国矿山固体废弃物年产出量约为 16.7 亿吨,累计积存量达 353.3 亿吨。全国矿山废水产出量约 60.9 亿立方米,2008 年排放量 48.9 亿立方米。
中国矿产资源开发对矿区地质环境影响严重的区域有88个,面积约5.3万平方千米;影响较严重的区域有 317 个,面积约 38.4 万平方千米;影响轻微的区域 610 个,面积约 138.1 万平方千米。
矿产资源开发对周边地质环境造成一定程度影响的矿业城市共有 231 个,其中影响严重的矿业城市 30 个,影响较严重的矿业城市 101 个,影响轻微的矿业城市 100 个。
全国 86 个矿产资源集中开采区矿山地质环境发展趋势预测结果为:矿山地质环境影响加重区共有 13 个,区域面积约 14 万平方千米,区内矿山面积 89 万公顷;发展趋势平稳区66个,区域面积约72.2万平方千米,区内矿山面积约189万公顷;减缓区7个,区域面积约 15 万平方千米,区内矿山面积约 17 万公顷。
2006 年以来,国土资源部在国土资源大调查中部署开展了矿产资源多目标遥感调查工作,利用遥感技术(RS)对全国 85 个重点矿区的 32137 个矿山开展动态调查监测,并应用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等先进技术,对重点矿区矿山地质环境状况进行调查评价。
E. 如何写地质灾害评估报告
地质来灾害评估报告就是地质源灾害情况向上级报告的一个文档。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主要任务为:
1.查明工程建设场地地质环境条件、自然地理及工程概况;
2.查明建设场地地质灾害发育类型、现状、分布及影响因素,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评估;
3.调查、分析评估区内潜在的地质灾害、工程建设可能引发或加剧地质灾害及其危险性,以及工程建设和建成后可能遭受的地质灾害及其危险性,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评估;
4.对评估区内地质灾害危险性进行综合评估,划分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分区,评估场地适宜性,并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和建议。
F. (三)地质灾害调查
完成1∶5万地质灾害调查4万平方千米,累计完成52万平方千米。记录回28万多处地质灾害及隐患点信息答,更新539个县市地质灾害数据,支撑省级地质灾害防治信息化建设。在三峡库区、四川芦山和云南鲁甸地震灾区等43个地区,开展1∶5万崩滑流调查,基本查明灾害形成地质条件和诱发因素,提高了预测准确性和危险性评估精度。开展珠三角、桂中、湘中、武汉、徐州和皖江城市带岩溶塌陷调查,查明主要诱发因素,为防控岩溶塌陷灾害、合理开发利用国土空间提供基础资料。完善京津冀、长三角等重点地区地面沉降立体监测网,有效监控面积11万平方千米。
G. 地质灾害调查监测
完成抄全国1∶1万工程地质调查1127平方千米,1∶5万工程地质调查6530平方千米,1∶5万灾害地质勘查2200平方千米。各地成功避让各类地质灾害920起,安全转移37926人,避免财产损失5.5亿元。地质灾害造成的死亡和失踪人数同比减少12%,直接经济损失减少42.7%。
长江三角洲地区全面建成地面沉降监测与控制体系,初步建立地面沉降主动防治和科学管理的决策机制。重庆巫山、奉节建立了具国际先进水平的地质灾害实时监测预警示范站,为三峡工程库区等国家重大工程建设区地质灾害的监测预警提供了技术支撑。建立以专业的地质灾害监测和群测群防相结合的雅安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示范区和以区域地质灾害监测为基础的江西省地质灾害气象预警系统。西南山区城市、东南台风暴雨型、西北黄土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示范工作取得良好进展。“万村培训行动”成效明显,云南昭通成功预报盐津滑坡,避免2011人伤亡;四川达州成功预报青宁乡岩门村滑坡,避免2251人伤亡。
H. 地质灾害调查
进入世纪以后,在社会变革和科技进步的双重驱动下,全球经济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与此同时,自然灾害发生频次不断增加,环境污染日益扩大,成为威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据联合国国际减灾战略机构统计,重大地质灾害从1900~1909年的40次增长到2000~2009年的358次(图6-3)。为了应对日益增多的自然灾害所带来的巨大挑战,20世纪80年代末,联合国大会上通过关于成立国家减灾委员会的决议,提出“国际减轻自然灾害十年”计划,由此推动各国政府把减轻灾害列入国家发展规划。针对地质灾害,专门成立了国际滑坡研究组等组织,实施全球地质灾害编图计划。2000年联合国通过了国际减灾战略,成立了相应的国际减灾战略机构,继续推进各国的减灾行动。2005年1月,第二届世界减灾大会在日本神户召开,与会专家学者们一致呼吁加强区域综合减灾能力建设,提高应急管理水平,从而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目前,各个国家的地质调查部门均把地质灾害的调查、监测和防治作为其重要的工作内容。
图6-3 1900~2009年世界地质灾害发展趋势示意图
美国地质调查局长期致力于滑坡、地震、火山等地质灾害的研究和预警预报工作。经过长期的积累与努力,美国地质调查局成为世界公认的滑坡灾害权威机构,设有国家滑坡信息中心,负责滑坡灾害研究并提供实时灾害信息。2000年,美国地质调查局制定了《国家滑坡灾害减灾战略》,确定了美国减轻滑坡灾害的重点工作方向,包括滑坡过程与发生机制研究、灾害填图与评估、实时监测、信息收集传输与解译、指导与培训、公众教育、灾害防治、应急反应与救灾9大方向[8]。目前,正在执行滑坡灾害项目2005~2010年规划,强调采用新的机理模型和监测技术来研究滑坡灾害。挪威地质调查局和挪威岩土工程研究所等机构联合开发建立国家滑坡灾害数据库,对挪威境内的滑坡进行登记入库,包括灾害分布图、危险性分区图、滑坡历史数据、灾害评价资料等。从2004年开始,挪威地质调查局负责进行全国的滑坡灾害填图。澳大利亚1994年启动的国家环境地质科学填图协议,把灾害调查、灾害风险评估作为其中一项重要的内容。澳大利亚地球科学机构与地方政府合作进行滑坡灾害调查与评估工作,重点对发生滑坡的区域开展灾害预测,对滑坡易发区进行灾害风险评估。日本泥石流灾害发生频繁,不得不投入大量的人力、财力进行泥石流灾害研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近年的研究工作重点强调利用先进技术建立泥石流原型综合观测系统,同时进行一系列规模大小不一的模拟实验,开展泥石流产生、搬运和堆积机理的理论研究[9]。
近年来,国外地质灾害调查的主要研究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地质灾害数据库及灾害的风险填图。例如,意大利建立了GEOS数据库,收集的数据包括岩石、古今滑坡、对人造建筑的损害、土壤最易过饱和和滑动的地区、河道特征等。根据需要,可以绘制各种1∶10万至1∶25万比例尺的图件,如脆弱性图、洪水多发区图等。加拿大启动了自然灾害填图项目,目的是提供加拿大自然灾害的背景信息,包括历史事件数据和风险图等。美国编制了自然灾害风险图,表明了易受各类自然灾害危险的地区。
(2)地质灾害预测和预警系统。在进行灾害预警系统研究中,广泛采用了现代化的技术方法。例如美国采用GIS技术确定各个地区对地震灾害的脆弱性,并实时监控地质活动带获取相关数据。
(3)先进技术在地质灾害调查中的应用。例如,采用遥感技术对中小流域地质灾害进行区域性评价,查明地质灾害时空分布规律,结合地面调查划分地质灾害危险性等级。同时将灾害危险性等级与土地资源的可利用性联系起来,使地质灾害研究成果更容易为公众所接受,扩大成果的应用服务。
(4)灾害系统和灾害链的研究。研究表明,各种地质灾害的发生有着成生联系,往往会发生连锁反应,例如大洪水常伴生有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灾害。由于灾害的共生性使灾害事件和灾害系统非常复杂,对单一灾害的研究往往不能解决实质性的问题,各国加强了对地质灾害系统的研究。
I. 煤矿地质灾害专项普查指什么
就是对煤矿企业进行地质灾害隐患方面的专项检查。说通俗点,意思就是看你们煤矿企业的矿井等危险场合有没有发生塌方、渗水等地质灾害的可能。有的话,要让你整改,没有的话,继续发扬......
J. 山西煤矿山地质环境调查现状与思考
郭振中1,2裴捍华2黄卫星2杨亲民2
(1中国地质大学水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北京,100083;2山西省地质调查院,太原,030001)
摘要本文通过对山西六大煤田与煤矿山环境地质问题现状的概略介绍,对目前调查中存在的问题及今后所应开展的工作,提出了几点思考。对矿山环境地质综合评价问题,笔者认为应将对各类煤矿山环境地质问题的分析从专业角度向社会经济方面延伸,并以后者作为统一综合对比的结合点,同时提出了应开展采煤造成地应力改变影响岩溶水、采煤引起土地沙化、各类保安煤柱计算及移动角实测、煤矿山环境地质模式、各类煤矿山环境地质模型建立方法的研究工作。
关键词煤矿山环境地质调查思考
1山西煤田概况
山西含煤建造主要以晚古生界石炭系上统太原组和二叠系下统山西组为主,分布于全省各煤田,煤炭储量占全省总储量98%,开采潜力巨大;其次为中生界侏罗系大同组,分布于大同煤田及宁武煤田北部地区,其储量约占全省的1.6%,可采煤层已所剩无几;第三为新生界第三系含煤建造,分布于繁峙、垣曲等地,储量不多。按煤田沉积环境、地质构造特征、煤质变质规律等综合因素,山西自北向南主要分布大同、宁武、西山、霍西、沁水、河东六大煤田,煤矿山环境地质问题也多发于此,其他地区的小型煤田,问题较少且程度较轻。六大煤田基本情况见表1。
表1山西六大煤田基本情况统计表
2山西煤矿山环境地质问题现状
据统计资料,山西省煤矿目前采动面积约5500km2。造成的环境地质问题,据2002年10月山西省地质调查院提交的《山西省重点地区矿山生态环境地质调查评价报告》,在调查的大同、宁武、西山、霍西、沁水(含太原东山、阳泉、潞安、晋城四大矿区)五大煤田内,主要地质灾害为开采沉陷、地裂缝、崩塌、滑坡、泥石流、煤层自燃、疏排地下水、污染水资源、破坏耕地植被等。各类环境地质问题情况见表2。
表2各类环境地质问题情况统计表
3山西煤矿山环境地质调查工作思考
山西是我国北方地质灾害的多发省,同时也是煤矿山环境地质问题最严重的省,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山西煤矿山环境地质问题调查工作自1990年以后才逐步引起重视,且在1999年以前开展的工作大多是由于环境地质问题造成矛盾纠纷后,为甲乙双方进行协调或为诉诸法律案件提供依据而开展的点上调查。代表性有限,整体规律不强,难以宏观确定山西煤矿山环境地质问题的整体规模、程度大小、损失多少,难以分析确定不同地质环境、不同开采矿种、不同开采层位、不同开采方式下产生的不同环境地质问题模式。山西省环境地质总站1999年提交的大同矿区地质灾害调查报告、2000年12月提交的山西省1∶50万环境地质调查报告及山西省地质调查院2002年6月完成的山西省重点地区矿山生态环境地质综合调查评价(1∶25万)工作,揭开了山西煤矿山环境地质问题调查工作的新序幕。
山西省1∶50万环境地质调查根据灾害程度将山西省环境地质问题分为强、中、弱及不发育四个大区、34个亚区,用定性分析法进行了分区评价预测。山西省重点地区矿山生态环境地质综合调查评价(1∶25万)依据实际调查的地面塌陷、地裂缝、房屋裂缝、固体废弃物、崩塌、滑坡、泥石流、煤层自燃8类煤矿山环境地质问题数量按2km×2km单元格进行灾种分布统计,进行数字化叠加分析,采用袭扰系数法进行矿山生态环境地质综合评价;确定重点地区生态环境地质破坏面积为1925km2,其中严重破坏面积562km2,中等破坏面积696km2,轻微破坏面积667km2;据各矿山2010年前生产计划及国家十五规划,将各矿区生态环境地质发展趋势分为恶化区、恢复区及自然状态区;评价及预测分别在1∶10万图件上按2km×2km单元格进行。
上述两项目及近年来开展的部分矿区大比例尺环境地质调查、1∶5万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等工作,为山西省煤矿山环境地质问题宏观规律的总结、形成模式的建立、防治对策的提出积累了资料、打下了基础。对目前调查中存在的问题及今后所应开展的工作,笔者提出如下思考。
3.1矿山环境地质综合评价问题
矿山环境地质综合评价是以各类环境地质问题的强度规模、活动次数、分布密度、损失大小等为标志的,这些要素决定了环境地质问题的破坏强度、发生次数、危害范围,是进行综合评价、确定损失程度的关键因素。然而不同种类的煤矿山环境地质问题,危险性要素标志是不一致的,当矿山存在多类环境地质问题时,进行矿山环境地质综合评价,各类问题权重的定权难题就突现出来,而这一权重又与矿山开采矿种、地质环境、开采规模、开采层位、开采方式等密切相关,具多样性、复杂性、不确定性,这就使得不同部门、不同地区、不同时间甚至不同部门在同一地区开展的矿山环境地质综合评价难以对比,给政府部门制定治灾减灾防灾预案、方案带来诸多不便。尽管近些年来不少学者和研究机构提出了一些建议,但迄今尚未形成统一的点、面或区域矿山环境地质要素综合评价方法,这是我们今后开展此类工作所应解决的首要问题,应尽快建立相应规范或要求。
目前各类环境地质问题权重的定权方法主要有专家打分法、调查统计法、序列综合法、公式法、数理统计法、层次分析法、复杂程度分析法等;矿山环境地质综合评价方法主要有专家确定法、工程类比法、因子得分法、袭拢系数法、概率统计法、聚类分析法等;这些都是对评价环境地质问题的危险性而言的,专业性较强,不同评价方法及结果难以综合对比。笔者认为应将对各类矿山环境地质问题的分析从专业角度向社会经济方面延伸,并以后者为统一综合对比的结合点。要论证这些问题对人类、城镇、建筑、交通、土地、水源、农作物、植被等产生的破坏效应,进而确定具体的灾害受灾体,再依据国家相关标准对受灾体的损毁等级及价值损失率等进行确定,最后从经济角度对矿山环境地质问题破坏损失进行评价。对一些只进行过区域调查难以确定灾害点数、危害范围的区域评价,可用环境地质问题危害强度指数(危险性指数×易损性指数)法进行评价。以其大小或强弱作为矿山环境地质问题受灾程度的划分标准,就能做到统一标准、综合对比。总之要将矿山环境地质问题的危险性分析与易损性分析有机结合,以其破坏损失(经济价值)或危害强度评价为目标开展工作。
3.2采煤—地应力—岩溶水关系问题
煤矿开采对于当地地层而言,相当于人工卸荷,采煤后采空区周边一定范围内地应力势必发生变化,地应力的改变对在碳酸盐岩裂隙、溶隙(孔、洞)中运移的岩溶地下水来讲,不可能不产生影响。首先在水动力场中正常运移的岩溶地下水,由于地应力改变,岩溶水的运移速度及方向必然产生变化;其次煤矿开采、地应力改变,造成裂隙发育,加强了煤系地层与下伏奥陶系岩溶层的联系,对带压采区,采煤排水量增加,使得岩溶水资源减少加快;对无压采区,煤系地层地下水渗漏使得岩溶水资源遭受污染。我们过去的工作,地应力实测资料极少,对这方面的研究尚属空白,今后应加强。要研究地应力改变影响岩溶水运移的模式及机理,研究山西省煤矿开采产生地应力改变对岩溶水的影响程度。
3.3采煤引起土地沙化问题
露天煤矿开采,剥离上覆岩土层及植被,必然造成土地沙化;地下煤矿采空区形成的地面塌陷、地裂缝,往往将土层中的细颗粒物质带入深部地下,使上部土地逐渐沙化,在耕地区还伴随着跑肥现象,这是采用一般复垦手段难以恢复的。这些煤矿山环境地质问题的形成模式、危害程度、评价方法、防治措施?是我们以往调查工作忽视或不重视的,也是我们今后应注意研究的课题。
3.4保安煤柱留设计算问题
山西煤矿绝大多数分布在沟壑纵横的丘陵山区,这就使得开采煤层采空区上部的荷载分布很不均匀,而以往及目前使用的《建筑物、水体、铁路及主要井巷煤柱留设与压煤开采规程》中计算保安煤柱的关键参数移动角(上山、下山及走向三方向)的实测值山西各大矿区多未开展,只是阳泉一、二、三、四矿及太原西山西曲、官地、镇城底、西铭矿进行过实测,代表性有限,故山西许多保安煤柱的计算具有先天不足,一是因为移动角多为引用,二是因为计算公式对上部荷载分布不均的因素考虑不够。在荷载分布不均的采空区上部,易形成剪切作用,从而使其产生的煤矿山环境地质问题表现形式、灾害程度与荷载分布均匀或不同分布不均的采空区上部有所不同,这就是山西许多煤矿企业已按国家相关要求预留了保安煤柱,但在煤矿开采过程中,仍就在保护区内产生开采沉陷、地裂缝及房屋等裂缝的主要原因之一。今后应加强此方面的研究。
3.5环境地质问题模式确定问题
山西地质构造条件复杂,由于各煤矿所处地质环境、开采煤层、开采规模、开采方式各不相同,且上覆地层的岩性、厚度也因地而异,故造成煤矿山环境地质问题的程度和模式是有较大差异的。如大同矿区,由于侏罗系大同组煤层顶板坚硬、性脆、抗压强度高,采空区稳定时间难以预计,当矿柱支承条件不够时,往往发生一次性冒落地震,危害极大;在潞安矿区,由于开采煤层山西组、太原组顶板的硬度相对较软,且地表较平,往往形成渐进式大于采空区的地面沉陷,稳定时间也相对较易预测;分布在山区的煤矿,由于上部荷载分布不均,往往造成保安煤柱内的煤矿山环境地质问题。应在开展1∶25万矿山环境地质调查等的基础上,进行1∶10万~1∶5万甚至更大比例尺的调查,综合研究,确定各矿区环境地质问题模式,这对煤矿山环境地质问题的整治与预防是非常必要的。
3.6分析预测模型建立问题
单项煤矿山环境地质问题分析预测模型的建立对掌握灾害发展趋势、开展灾害预警预报以及为政府部门制定减灾防灾预案、进行宏观决策意义重大。山西目前在此方面的工作尚属起步阶段,建立的模型较少,难以满足工作的需要。《山西省重点地区矿山生态环境地质综合调查评价》项目运用三维可视化渗流软件——Visual Modflow,建立了符合平朔安家岭煤矿矿井水的可视化三维渗流模型并进行了模拟预报;其他项目在受中央领导关注的长治崔蒙矿区、太原西山矿区等地也建立了相应模型。模型的建立要在地质灾害模式确定的基础上进行,应用空间信息系统,从三维角度对灾害体进行研究,再与长期观测资料结合,进行模拟,最终用于预警预报。目前用于采煤影响地下水方面建模的软件较多,如GMS、Peflow、Modflow等,而用于采煤造成开采沉陷、地裂缝、崩塌、滑坡、泥石流等方面的软件极少,今后应加强研制。
参考文献
[1]郭振中.山西采煤地质灾害模式浅析.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第八卷增刊,1997(10).
[2]周爱国等.地质环境质量评价理论与应用.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8.
[3]张梁等.地质灾害灾情评估理论与实践.北京:地质出版社,1998.
[4]刘传正.地质灾害勘查指南.北京:地质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