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8工程地质学术年会
Ⅰ 工程地质案例分析
给我你扣扣,我目前正在做一个这个方面的东西
Ⅱ 西北大学地质学系近期的学术年会
西北大学的地质学系,单从学科实力来说,是很强的。西北大学的地质、物版理、化学权、历史、考古等是这所学校的重点学科和支柱,西大的古生物、大地构造很强,并且从前中国各油田的总地质师很多都出自西北大学,80年代的统编教材《石油地质学》就出自西北大学。但是论就业,全国的地质学专业就业都不好。
Ⅲ 重庆市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208水文地质工程地质队怎么样
重庆市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208水文地质工程地质队,本省范围内,当前企业的注册资本属于一般。
通过网络企业信用查看重庆市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208水文地质工程地质队更多信息和资讯。
Ⅳ 工程地质年代代号
一般工程地质主要在第四纪、新近纪、古近纪,
第四纪沉积物按成因和岩相版可以分为权残积物、坡积物、洪积物、冲积物、湖泊沉积物、冰川堆积物、海洋沉积物、生物沉积物、风积物、火山堆积物、洞穴堆积物、人工堆积物等。
Ⅳ 地质工程问题解决的途径
我们经过实践研究概括提出,地质工程工作有如下三大支柱:①构造地质与地质结构;②工程地质力学;③地质技术。
第一个支柱是构造地质和地质结构。对地质工程来说,构造地质学知识最为重要。它是解决地质工程问题的基础。
第二个支柱是工程地质力学,它是以地质力学分析为基础,开展岩体力学和土体力学,特别是岩体结构力学研究。因为工程规模大了,主要出现的地质工程是岩体工程,岩体边坡已经高达300~500m,国际上最高露天矿边坡为1000m。分析这么高的边坡稳定性时必须搞清楚它的地质构造、地质结构、地质体的力学性质,采用科学的岩体力学理论,即岩体结构力学理论去分析、预测变形和破坏,防止工程地质灾害发生的技术措施,当然也还要有经验。
第三个支柱是地质技术。地质技术包括:地质勘察技术,地质测试及试验技术,地质体改造技术。这三部分合到一起称为地质技术(GEOTHECHNIQE)。上述三大支柱是做好地质工程工作的重要基础。这三大支柱还要大力发展,使之能够满足地质工程建筑的需要。
随着工程建筑规模不断增大,地质工程问题愈来愈突出,这是一类特殊工程。工程地质工作者在这类工程建筑中大有作为,应该责无旁贷地顺应工程地质的发展趋势,担负起地质工程建筑的重担。工程地质工作不应该仅做地质勘察,而且应该积极开展地质工程工作,开展地质工程设计和施工工作。当前的主要任务应该大力开展地质体施工地质超前预报和地质改造研究工作,积极推广地质工程建筑中的地质监控施工法,纠正现行工程建筑中的脱离地质的倾向,提高工程建设质量,避免浪费。
Ⅵ 谁知道第九届全国工程地质大会在哪举行具体时间啊
据了解好像是四年一届的—第九届全国工程地质大会将于2012年10月21日至25日在美丽的海滨城市青岛召开。具体的参加方式这个还真不清楚,你去他们站搜下吧!地质勘察与设备产业网!
Ⅶ 重庆市地勘局208水文地质工程地质队和重庆市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勘察设计院有什么关系吗
一个单位,两套名字。
我同学就在那里工作。
Ⅷ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的期刊信息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Hydrogeology & Engineering Geology 主办: 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版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0-3665 CN 11-2202/P 邮发代号 2-335 创刊年权:1957 中国期刊方阵来源刊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04版核心期刊
Ⅸ 地质工程问题
1.上池
上池位于高程570~620m的山顶洼地,除局部地带分布有砾岩外,主要为多次喷发形成的安山岩、凝灰岩及火山岩组成,岩体受卸荷影响,极为疏松。有正长岩和闪长岩脉穿插,池盆内断裂十分发育,除有F3、F118大断层外,沿不同岩性接触带都发生过不同程度的层间剪切错动破坏。节理很发育,将岩体切割成5~30cm不等的碎块。风化卸荷严重,岩体结构松弛,一般表现为碎裂夹泥。断层带及层间剪切破碎带物质一般由断层泥或泥夹碎屑组成,断层泥内蒙脱石含量达50%以上,亲水性强,抗剪强度低。岩体弹性波纵波速度一般为2000~3200m/s,岩体原位变形试验测得,严重破碎带岩体变形模量E0=42~50MPa,泥质软化带E0=15~30MPa,一般较好岩体E0=110MPa左右,断层泥的抗剪强度φ=8°~12°,C=0.01~0.05MPa,破碎夹泥带(含强烈卸荷风化岩体)φ=26°~28°,C=0.01~0.02MPa。
断裂发育并强烈卸荷的地质环境,给上池工程带来下列严重地质工程缺陷:①池盆渗漏严重,需作全面防渗工程处理;②副坝坝基和防渗面板地基压缩变形大,可能产生不均匀变形,可能导致防渗面板破坏;③池盆边坡岩体变形失稳严重。
图5-10 上池卸荷带加固工程示意图
上池以1∶1.5的坡比开挖,一般挖深20~35m,最大达40~70m。池盆坡高为31m,池盆以上边坡高度为0~40m不等。沿池顶计算,开挖池坡总长约1135m,其中705m属于不稳定或潜在不稳定地段,占总长的67%。在开挖过程中,先后出现滑坡、坡体蠕动变形滑动三处,累计变形破坏地段长度达310m,最大滑坡体积达30万m3。为了确保池坡岩体的稳定,分别对滑坡和蠕动变形岩体进行了开挖减载、加抗滑桩、混凝土挡墙、预应力锚索加固、局部固结灌浆和帷幕灌浆进行防渗处理,防止渗透水浸泡外边坡岩体,产生外边坡失稳等(图5-10)。
2.引水压力管道
引水压力管道大部分位于蟒山卸荷带内。岩体卸荷松弛,风化严重,充填次生夹泥多,岩体质量极差,同时又有F3 和F20两条规模较大的断层通过。由于断层构造岩(泥化带)隔水,使地下水形成阶梯状分布的水文地质结构(图5-9)。施工开挖过程中,经常发生突水塌方。其中引水洞挖至F20断层带时,两条引水洞都产生了大体积的突水和塌方。通过断层带时,又产生了大塌方。其中2#塌方冒顶通天(图5-11),位于F20断层带内的1#塌方也接近通天冒顶,塌方高度达20~30 余 m。通过鱼骨排梁顶棚超前支护(图5-12),超前固结灌浆,施工开挖又做全封闭式处理,方通过了该段破碎带岩体。在2#压力管道导洞开挖过程中,曾经产生过三次大体积塌方和突水。第一次突水和塌方历时约半年之久,最初为碎屑流式突水,渐次变为块体塌方和涌水,零星掉块。塌方突水期最大日塌方量达450m3/d,突水时最大涌水量达35~40m3/d。塌穴高32m,直径14~17 m,总塌方量4000 m3。第二次塌方历时3个月,塌方仍由突水引起的。塌形与第一次塌方相似。塌穴高20 m,直径9~13 m,总塌方量约2500 m3。第三次塌方发生在斜洞扩挖过程中(导洞内),塌方量约为200 m3。三次塌方均采取混凝土回填塌穴和灌浆加固处理(图5-13),其塌方皆发生于F20断层带及其影响带内。其余地段由于卸荷风化严重,岩体稳定性极差,不同规模的塌方屡屡发生。所以在高压管道斜井扩挖时,采取了厚度达20~30cm的系统喷锚加固(双网)。由于岩体软弱破碎,结构松弛,所以压力管道必须全部采用钢管衬砌承担内水压力。
图5-11 引水洞2#塌方剖面图
图5-12 引水洞超前支护处理平面图
十三陵抽水蓄能电站建设实践经验表明,地质工程建设必须认真地对环境地应力进行研究。十三陵抽水蓄能电站蟒山卸荷带是一个重大的环境工程地质问题,对这个问题进行专门研究对认识建设场区的工程地质条件具有重要的意义。十三陵抽水蓄能电站蟒山卸荷带是十三陵抽水蓄能电站上池及引水压力管道稳定性的主要控制因素,对这个问题的发现大大提高了对十三陵抽水蓄能电站工程地质条件的认识水平,对其他工程的工程地质条件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图5-13 压力管道塌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