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质学会同位素地质专业委员会
❶ 同位素地质年代学
一、绿岩带的同位素年代学
根据前人的工作基础,区内太古宙花岗质岩体及与成矿关系较为密切的钾质花岗岩体缺少确切的同位素年龄资料,因而对分布在矿区内的英云闪长岩体和钾质花岗岩进行了颗粒锆石U-Pb同位素年龄的测定。
(一)八家子矿区英云闪长质片麻岩颗粒锆石U-Pb年龄
夹皮沟矿区的主要花岗质岩石为英云闪长质片麻岩和奥长花岗质片麻岩。一般奥长花岗岩出露于岩体的内部,英云闪长岩分布在岩体的边部,岩石具明显片麻理构造。我们在八家子矿区400m中段距石门100m处采集了91Q232英云闪长质片麻岩样品(图版Ⅰ-2)。岩石灰白色,具片麻理构造,样品中锆石有长柱、短柱和粒状,呈紫红色,大多数锆石颗粒较小(<50μm),少部分粒度较大为100~300μm。粒度较大的锆石呈它形、具贝壳状断口,油脂光泽,从91Q232号样品中选取了3个试样点作一组,其中两个试样为紫色透明长柱状锆石,Pb-Pb表面年龄分别为2503、2514Ma,另1个试样为紫色透明它形锆石,Pb-Pb表面年龄为2506Ma,三个试样的U-Pb不一致线上交点年龄为2521±14Ma(见表4-1和图4-1)。
表4-1八家子矿区英云闪长质片麻岩(91Q232)颗粒锆石U-Pb同位素分析
注:括号内数字指2σ的误差;分析单位为天津地矿所同位素地质研究室。
(二)板庙岭钾质花岗岩颗粒锆石U-Pb年龄
板庙岭钾质花岗岩体(图版Ⅰ-4),由高兴—板庙子—二道沟—白水滩,呈NW向带状展布,受断裂控制,长近50km,宽2~10km,两端宽,中间窄,形同哑铃。岩体将绿岩带和片麻岩-麻粒岩区分开,钾质花岗岩体与夹皮沟金矿关系密切。在援朝沟—杨家店岭上采集的岩石样品(编号为91Q263),浅肉红色、具中粒花岗变晶结构和块状构造。该样品中锆石具长柱状和短柱状两种,长短轴之比为1:1.5~1:4,深紫色到棕红色,粒度较大,为100~400μm。从91Q263号样品中选取了5个试样点作一组,其中深紫红色透明短柱状晶体两个,浅紫红色透明长柱状晶体一个,浅紫红色透明短柱状晶体一个和深紫红色长柱状自形晶一个;它们的Pb-Pb表面年龄为2510、2512、2501、2512和2480Ma,均比较接近,最大和最小数值相差仅32Ma。5个试样U-Pb不一致线上交点年龄为2505±14Ma(见表4-2和图4-2)。
图4-1英云闪长质片麻岩(91Q232)颗粒锆石U-Pb年龄图
表4-2板庙岭钾质花岗岩(91Q263)颗粒锆石U-Pb同位素分析
注:括号内数字指2σ的误差;分析单位为天津地矿所同位素地质研究室。
(三)夹皮沟绿岩带形成时代讨论
夹皮沟岩群的表壳岩被花岗质岩石侵入、穿切、肢解成大小不等的残块,同时后期又遭受强烈的变质-变形的改造,因而对采集具有代表性的样品有一定的难度,戴薪义等(1989)在夹皮沟下部层位老牛沟岩组的5个斜长角闪岩样品中(图版Ⅰ-1),取得了Rb-Sr全岩等时线年龄为2766.3±266.5Ma,87Rb/86Sr值变化为0.11693~0.44939,87Sr/86值变化为0.70563~0.71977,ISr为0.701573±0.001126,斜率为0.040063±0.00394(见表4-3和图4-3)。
图4-2钾质花岗岩(91Q263)颗粒锆石U-Pb年龄图
表4-3夹皮沟岩群斜长角闪岩Rb-Sr全岩等时线年龄数据
注:a=0.701573±0.001126,b=0.040063±0.00394,t=2766.3±266.5Ma。
分析单位: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所。
周燕等(1993)对夹皮沟、二道沟、老牛沟等地金矿围岩中的花岗闪长质片麻岩作了Sm-Nd和Rb-Sr全岩等时线年龄测定。Sm-Nd全岩等时线年龄为2639±61Ma,143Nd/144Nd初始值为0.51113,相关系数r=0.999,模式年龄tDM为2710~2810Ma,εtNd(t)为+2.7~+3.3。Rb-Cr全岩等时线年龄为2516±142Ma,ISr为0.70354,相关系数r=0.9967,同时取得U-Pb年龄为2479Ma。根据目前的实验结果,中酸性岩浆可以在地壳深部从镁铁质熔融物中部分熔融而成,而本区花岗闪长质片麻岩的tDM(2710~2810Ma)可能反映其源岩的形成年龄。该年龄值与上述斜长角闪岩的Rb-Sr全岩等时线年龄(2766±266.5Ma)比较接近,而且斜长角闪岩的ISr基低,为0.701573;这说明斜长角闪岩来自地幔,2766Ma代表了其形成年龄。
图4-3夹皮沟岩群斜长角闪岩Rb-Sr全岩等时线图
对八家子矿区英云闪长质片麻岩取得的颗粒锆石U-Pb年龄为2521±14Ma,推测这代表了侵入绿岩带的TTG岩体的形成年龄。此外林宝钦(1986)在腰子一带取得了奥长花岗岩锆石U-Pb年龄为2565Ma和2497Ma也与本次取得的年龄数据相近。
前人对板庙岭钾质花岗岩没有确切的年龄报道,由于该岩体内部常见夹皮沟岩群的表壳岩和TTG质片麻岩的捕虏体,表明其侵位晚于绿岩带和TTG岩石。而在侵入板庙岭钾质花岗岩的伟晶岩中的白云母,用K-Ar法测得年龄为1754Ma(1:20万桦树林子幅,1972),可推测其侵位年代是古元古代;本次研究工作中,在钾质花岗岩中取颗粒锆石U-Pb年龄为2505±14Ma,说明侵位时间不是古元古代,而是新太古代,是本区新太古代绿岩带形成、演化的最晚期侵入体。
综上所述,夹皮沟绿岩带大致形成于2766Ma,与其有关的花岗质岩石,早期钠质花岗岩(即TTG岩系)形成于2521Ma,晚期钾质花岗岩的侵位时间为2505Ma,而TTG岩系的变质年龄则为2516Ma。
二、老金厂-白山镇片麻岩-麻粒岩区的同位素年代学
老金厂-白山镇片麻岩-麻粒岩区为本区太古宙地体的主体,其中80%~90%为花岗质岩石;其次为表壳岩、紫苏花岗岩和镁铁质-超镁铁质侵入岩,位于龙岗古陆核的北东边缘,主要出露在二道沟、老金厂、会全栈和白山镇等地。这次重点对花岗质岩石进行了同位素年龄的测定和研究。
(一)白山镇花岗闪长质片麻岩颗粒锆石U-Pb年龄
本次工作在白山电站大坝区采集了花岗闪长质片麻岩(91Q266)颗粒锆石U-Pb样品(图版Ⅰ-3)。该岩石类型是构成白山镇穹隆的主体,分布面积广泛,岩石呈灰白色,片麻理明显,有较多的斜长角闪岩包体,并见后期长英质岩脉穿切。样品中锆石主要呈长柱状、锥柱状,长短轴之比为1:2~1:4;粒径多为100~300μm;颜色有3种,乳黄色透明—半透明,浅砖红色透明—半透明和深棕色半透明—不透明;表面有强烈溶蚀现象,凹凸不平,少量锥柱状锆石已溶蚀成卵形。从91Q266号样品中选取4个试样点为一组,其中两个是浅黄色半透明3:1长柱状锆石,两个是黄色半透明3:1长柱状锆石;所获得的4个Pb-Pb表面年龄值分别为2508、2476、2445、2376Ma,其最大最小之差达132Ma。4个试样U-Pb不一致线的上交点年龄为2573±43Ma(见表4-4和图4-4)。
表4-4白山镇花岗闪长质片麻岩(91Q266)颗粒锆石U-Pb同位素分析
注:括号内数字指2σ的误差;分析单位为天津地矿所同位素地质研究室。
图4-4花岗闪长质片麻岩(91Q266)颗粒锆石U-Pb年龄图
(二)老牛沟紫苏花岗岩颗粒锆石U-Pb年龄
在老牛沟村口山坡上采集了紫苏花岗岩(91Q148)样品。紫苏花岗岩呈肉红色,块状、片麻理较清楚,有斜长角闪岩的包体。样品中锆石多为棕红色透明双锥长柱状晶体和浅棕红色方形长柱状晶体,见有少量棕红色短粗浑圆粒状和深色半透明方形柱状锆石,粒径多为50~250μm,长柱状晶体长短轴之比为1:3~1:4,双锥长柱状晶体为1:2,晶棱和晶面溶蚀现象明显。91Q148样品中选取7个试样为一组,其中5个为棕红色透明长柱状晶体,1个为棕红色透明短粗浑圆晶体和1个深色不透明方形柱状晶体,分别获得7个Pb-Pb表面年龄:2517、2506、2485、2464、2496、2511和2485Ma。7个样品U-Pb不一致线上交点年龄为2491±26Ma(见表4-5和图4-5)。
表4-5老牛沟紫苏花岗岩(91Q148)颗粒锆石U-Pb同位素分析
注:括号内数字指2σ的误差;分析单位为天津地矿所同位素地质研究室。
(三)老金厂-白山镇片麻岩-麻粒岩区形成时代讨论
本区表壳岩均零星地分布在花岗质岩石中,以包体形式产出;本次工作对表壳岩没有进行测年。前人曾作了大量的K-Ar法年龄测定,但数据普遍较低;这由于K-Ar法测定的角闪岩、黑云母等矿物的封闭温度仅为530℃和280℃,因而在高级变质作用下K-Ar体系重设,其年龄不是形成年龄,而反映为冷却年龄。徐公愉等(1986)在桦甸杨家店小桥北头西侧采集了斜长角闪岩9个样品;得到Pb-Pb全岩等时线年龄为2950Ma,a=11.81425,b=0.21561,r=0.58856。但该组数据在等时线中未能拉开,相关系数又较低,因而年龄的确切程度较差。
据地质特征和与清原片麻岩-麻粒岩区表壳岩年龄相比,该年龄可能反映表壳岩的一次变质年龄。周燕等(1993)在工人坟、老牛沟一带对黑云二辉麻粒岩作了Sm-Nd和Rb-Sr全岩等时线的年龄测定;Sm-Nd等时线年龄为2505±43Ma,143Nd/144Nd的初始值为0.51066,tDM=2840~3000Ma,εNd(t)=-0.6~-0.2。Rb-Sr等时线年龄为2589Ma,ISr为0.7024。黑云二辉麻料岩常呈厚层状产出,岩性较稳定,根据其化学成分的特征推断,其原岩为安山质玄武岩,属于钙碱系列;岩石的固结指数较低,说明是原始岩浆分异的结果。根据上述同位素数据,可以推测在大约3Ga左右,在亏损地幔区有镁铁质岩浆的喷发;而在基性岩浆演化时,同时还有较多的地壳物质的混入,使εNd(t)变化于-0.6与-0.2之间,在295Ma左右有一次变质作用时期,在2500Ma左右对表壳岩叠加了一次更为强烈的变质作用。
图4-5紫苏花岗岩(91Q148)颗粒锆石U-Pb年龄图
笔者在白山电站花岗闪长质片麻岩中测得的颗粒锆石U-Pb年龄为2572±38Ma,毕守业(1990)在白山镇英云闪长岩中测得的常规锆石U-Pb年龄为2562Ma,同年在老牛沟村口紫苏花岗岩中测得的颗粒锆石U-Pb年龄为2491±26Ma,这些可能均反映在2.5Ga左右,岩石遭受了强烈的构造岩浆活动改造,是变质年龄。1978年吴家弘等(林宝钦,1986)在会全栈一带TTG质片麻岩中采集了7个样品(分两组),进行了Rb-Sr全岩等时线年龄测定(见图4-6):相关系数r=0.9974,ISr为0.70089±0.00041,等时线年龄为2971±95Ma;这可能反映花岗质岩石形成年龄。但其数值大于TTG质片麻岩的模式年龄(tDM),尚待研究。
总之,老金厂-白山镇片麻岩-麻粒岩区的表壳岩形成年代约为3000Ma;在2950Ma左右有一次构造-岩浆地质事件;TTG岩浆侵入和表壳岩的变质,在2500Ma左右,有一次更为强烈的构造地质事件,使早期形成的TTG岩系、紫苏花岗岩强烈改造,也使大部分岩石中的锆石样品年龄在2500±5Ma,仅有少数样品保留了2900Ma左右的年龄信息,因此本区片麻岩-麻粒岩区形成在新太古代早期—中太古代。
图4-6会全线一带高级区TTG质片麻岩Rb-Sr等时线年龄图
(吴家弘等,1978)
❷ 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
截至2013年底,全所在职职工225人,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4人,正高级职称57人,副高级职称63人,中级职称101人;有博士学位的137人,硕士学位48人。内设机构包括6个职能处室、12个专业研究室、1个成果转化中心,2个国土资源部重点实验室。中国地质调查局矿产资源成矿规律与成矿预测研究中心、核心期刊《矿床地质》和中国地质学会下属矿床地质专业委员会、矿物学专业委员会和同位素地质专业委员会挂靠资源所。
2013年,共承担国家级、省部级、横向和其他类科研项目213项,总经费2.18亿元。其中,国家级项目109项,经费3041万元;部级项目95项,经费1.73余亿元;横向项目12项,经费1275万元;省级地勘项目3项,经费139万元。以第一作者公开发表学术论文206篇,其中,SCI收录国外论文33篇,SCI收录国内论文17篇,EI收录论文26篇,国内核心101篇;出版专著5部;荣获省部级科技成果奖4项,其中以第一单位获得国土资源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获得发明专利3项、实用新型专利3项、软件著作权4项。
全国矿产资源利用国情调查获2013年度国土资源科学技术一等奖
所长、党委副书记王瑞江(中),党委书记、副所长张佳文(右二),副所长毛景文(左二),副所长王宗起(右一),副所长邢树文(左一)
袁顺达荣获青年地质科技金锤奖
3人分别获得中国地质科学院新华联科技奖杰出成就奖、突出贡献奖;1人进入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并获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和国家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2人入选首批国土资源科技领军人才开发和培养计划;3人入选首批国土资源杰出青年科技人才培养计划,“西藏主要成矿带大型—特大型矿床勘查评价科技创新团队”入选首批国土资源科技创新团队培育计划;2人分别获得第14届中国青年地质科技奖金锤奖和银锤奖;4人入选第三批地调局地质英才计划;1人获得李四光优秀学生奖和程裕淇优秀学生论文奖;1人获得中国地质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优秀论文奖。1人担任经济地质学家学会理事,1人担任国际矿床成因研究协会稀缺金属工作组秘书长,1人新担任第六届同位素专业委员会委员。
领导班子由5人组成,所长、党委副书记王瑞江,党委书记、副所长张佳文,副所长毛景文,副所长王宗起,副所长邢树文。
年度重要科研成果
林西组上部发现含大量苔藓虫、海绵等典型海相生物格架的灰岩透镜层和生物礁
兴蒙地区晚二叠世林西组上部发现海相化石。古亚洲洋在兴蒙地区的最终闭合、兴蒙海槽褶皱隆起的时代是地学界长期争论的重大地质问题,争论的焦点是以林西组为代表的晚二叠世构造—古地理环境。本次研究在内蒙古东部林西县官地剖面林西组上部首次发现多个海相灰岩透镜层和厚层块状礁灰岩,其中含有大量苔藓虫、海绵、钙藻等典型海相化石,氧碳同位素分析结果Z值平均为116.1,接近海相灰岩经验值120,结合其他剖面相同层位发现的海相沉积,表明兴蒙地区在晚二叠世晚期仍属海相或以海相为主的沉积环境。这一发现对厘定兴蒙海盆的最终闭合提供了新的可靠证据,并将促进东北—兴蒙地区晚二叠世战略接替新层系常规油气、页岩气(油)和其他金属、非金属矿产勘查部署思路的调整。
西藏班怒成矿带中段找矿取得新突破。班公湖—怒江缝合带作为印度与亚洲大陆碰撞拼贴的两条主缝合带之一,不仅是研究全球大陆动力学的窗口,而且造就了极其优越的成矿条件,孕育了丰富的多金属矿产资源。雄梅斑岩铜矿是近年来在藏北空白区开展遥感异常检查时在成矿带中段找到的地表露头矿,通过矿区大比例尺填图,初步查明了铜矿体的规模和形态,目前已控制地表铜矿(化)体东西长近1000米,南北宽近800米,具有大型矿床潜力。该矿床的发现和评价为班怒成矿带中段地质找矿带打开了新的局面。
雄梅铜矿含矿斑岩露头及其铜矿化
华南西部地区晚白垩世成岩成矿作用深部背景与过程示意图
西藏班公湖—怒江和雅鲁藏布江两条斑岩铜矿带
云南个旧超大型锡—铜多金属矿床研究取得新认识与新进展。研究表明,在晚白垩世,个旧地区的地壳物质与地幔物质之间存在强烈的相互作用;区内锡多金属矿集区的矿化与同期发生的岩浆作用存在密切成因联系,提出矿床为岩浆热液成因,而非同生成因。
个旧超大型锡铜多金属矿区矿床模型
蒙古—鄂霍次克洋构造演化与大兴安岭北段多金属成矿关系。提出蒙古—鄂霍次克洋造山带可能在中三叠世末期碰撞闭合,大兴安岭北段早中生代期间(250~160Ma)的构造、岩浆与成矿作用主要受蒙古—鄂霍次克造山作用的影响,自160Ma左右才转为太平洋构造体系。蒙古—鄂霍次克洋的构造演化大致可以分为五个阶段,并在不同的构造演化阶段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多金属矿床。即①250~225Ma(T1+2):兴蒙造山后伸展,蒙古—鄂霍次克洋活动陆缘阶段(代表性矿床如八大关斑岩型铜钼矿);②225~190Ma (T3-J1):蒙古—鄂霍次克洋陆内俯冲,陆陆碰撞阶段(代表性矿床如太平川斑岩型钼矿、沙麦钨矿);③190~175Ma(J2+3):蒙古—鄂霍次克洋碰撞晚造山阶段(代表性矿床如乌奴格吐山斑岩型铜矿,红花尔基钨矿,三矿沟矽卡岩型铜矿);④175~160Ma(J3):碰撞造山后伸展跨塌阶段;⑤160~125Ma(J3-K1):造山后伸展垮塌与太平洋构造域陆缘岩浆作用联合作用阶段(斑岩型、矽卡岩型、热液型钼铅锌金银多金属矿成矿作用时期,如岔路口斑岩型钼矿,二道河矽卡岩型铅锌矿、甲乌拉热液脉型铅锌银矿)。
琼河坝覆盖区实现找矿突破的第一孔(ZK01孔)
东准琼河坝覆盖区隐伏矿预测与找矿取得重要突破。开展了隐伏矿靶区优选和示范评价研究,识别并提出覆盖区隐伏矿地球物理异常关键标志,在东准琼河坝覆盖区发现多处异常。采用研究项目确定找矿靶区,基金预查项目适时跟进的策略,对拉伊克勒克靶区进行了验证,在厚覆盖区成功发现了斑岩—矽卡岩铜矿,仅在局部勘查已获得资源量(333+3341):铁矿石量为245.4万吨(平均品位50.4%);铜金属量12.1万吨,其中富铜矿4.4万吨(平均品位2.35%),通过综合资料分析,该矿成为大型铜矿的前景十分明朗,为东准地区找矿突破打开了新局面。
大瑶山地区与加里东期花岗闪长斑岩有关的钨钼铜成矿作用。提出大瑶山地区存在加里东期与花岗闪长(斑)岩有关的斑岩—矽卡岩—石英脉型钨钼铜成矿系列,具有巨大的找矿潜力,是今后大瑶山地区找矿的主攻方向之一。在此基础上,提出古龙—倒水—夏郢和大黎断裂带两个找矿远景区,并在已知社垌大型矿床外围新发现了3个斑岩型—矽卡岩—石英脉型钨钼铜铋矿床,在成矿理论创新指导矿产勘查工作方面作出了新的成绩。
广西大瑶山地区主要矿床时空分布图
石英大脉型矿体
❸ 国土资源部重点实验室
1.国土资源部同位素地质重点实验室
2013年,承担各类项目29项,其中973计划专题2项,行业专项课题8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7项,地调项目2项,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4项,其他项目6项。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论文25篇,其中SCI检索论文6篇。
Ar—Ar测年样品超过150件。热电离质谱实验室全年运行机时率>80%;多接收器等离子体质谱实验室全年运行机时率>280%;稀有气体实验室全年运行机时率>200%。组织了第六届全球华人地质大会的同位素地质专题会议和第十届全国同位素地质年代学与地球化学学术讨论会。
在蓟县剖面下马岭组发现大量菱铁矿,天山中段成矿带成矿地质背景的同位素热年代学应用研究、西准噶尔中基性岩墙的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研究、(U-Th)/He等低温热年代学约束下库车盆地吐孜2井构造热演化研究方面均取得重要进展。建立了特殊样品的铁、铜、镁的纯化方法和微量样品的铁的纯化方法。
第十届全国同位素地质年代学与地球化学学术讨论会
2.国土资源部地层与古生物重点实验室
截至2013年底,实验室共有固定人员20人,其中研究员11人、副研究员2人,博士生导师5人、硕士生导师2人,另有在站博士后4人。实验室有多人新进入或留任国内外的相关学术组织:3人任国家古生物化石专家委员会第二届委员,1人当选亚洲恐龙协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4人进入中国古生物学会第十一届理事会,10余人在第四届全国地层委员会各工作组任组长或成员。
“燕辽—热河生物群重要脊椎动物宏演化与生态多样性研究”荣获2013年度北京市科学技术一等奖。“中国辽宁首次发现侏罗纪多瘤齿兽类哺乳动物”入选中国地质科学院2013年度十大科技进展。2013年,实验室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科研论文26篇(其中Science论文1篇、其他SCI检索论文14篇),出版专著1部。2013年,共承担各类科研项目近30项。50余人次参加了国内外学术会议,并有20余人次做大会或分会学术报告;1人应邀赴台湾进行讲学交流;邀请3名国内知名院士和学者来实验室作学术报告;组织1次实验室内部的学术交流会议。
重要成果:完成“鲁科一钻”1600米的钻探工程,取芯率97%,为认识胶莱盆地晚白垩世地层层序、寻求陆相白垩系和古近系界线提供了极为珍贵的研究材料;研究了我国辽西中侏罗世多瘤齿类哺乳动物一新属种(欧亚皱纹齿兽);系统描述了峡东地区埃迪卡拉纪多门类微体化石90种(其中3新属、40新种),为埃迪卡拉纪生物地层划分及国际对比、埃迪卡拉纪年代地层划分及全球界线层型的建立提供了重要的古生物学依据;在河南、江西、内蒙古发现并研究了多种恐龙等爬行类动物化石,丰富了对恐龙演化的认识。
峡东地区埃迪卡拉纪微体化石的研究成果作为专刊发表于国际知名学术刊物上(封面)
3.国土资源部深部探测与地球动力学重点实验室
2013年,承担各类项目28项,其中国家专项1项,973项目1项、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项目2项、面上项目5项,青年基金项目6项,公益性行业专项5项,地调项目8项。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SCI检索论文31篇,其中国际SCI检索论文22篇,国内SCI 检索论文10篇。实验室成员作为主要完成人获国土资源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获中国地质调查成果一等奖1项;获中国地质科学院2013年度十大科技进展1项。被地质研究所评为年度“优秀科研团队”。
高锐主任向学术委员会作2013年工作进展汇报
实验室开展多种形式的国际合作与开放研究,派出访问学者1名,中美联合培养博士后1名,参加了SSA、AGU等国际学术会议,接待国(境)外专家来访6名,与美国、西班牙、蒙古等国知名大学及科研机构开展合作研究。依托已有项目经费设立8项开放研究项目,累计经费达491万元,南京大学、吉林大学、同济大学等高校团队承担了项目。培养了博士后3人、博士生7人、硕士生6人。
重要成果:天山与塔里木盆山结合部深反射剖面揭示出现今岩石圈尺度构造关系及造山变形深部动力学过程。突破深反射地震探测技术瓶颈,获得青藏高原腹地巨厚地壳强反射。用深反射地震剖面综合分析解释了龙门山地壳结构,系统地建立了青藏高原东缘构造演化模型。宽频地震观测研究发现华南大陆东南缘“薄岩石圈”。与深地震反射剖面和多种地球物理综合研究,提出了成矿地球动力学模式。
横过班公—怒江缝合带及羌塘盆地中央隆起的深反射地震剖面获得可靠Moho反射
4.国土资源部成矿作用与资源评价重点实验室
2013年6月4日,国土资源部党组书记、部长姜大明一行来实验室调研
实验室以高分通过评估
申报国家重点实验室进展汇报会
地球物理勘查新技术新方法高级研讨班在厦门举行
2013年6月4日,国土资源部党组书记、部长姜大明一行到实验室调研。2013年6月21日,实验室以114.6分的高分通过部科技司组织的现场评估。2013年12月10日,中国地质科学院组织召开成矿作用与资源评价重点实验室申报国家重点实验室进展汇报会。专家们一致认为实验室紧密围绕国家目标,瞄准国际矿产资源科学前沿,创新成矿理论,开展矿产资源评价,特色和优势明显、设备精良、科研成果丰硕,为我国地质找矿勘查作出了突出贡献,建议按照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的要求组织论证材料,尽快申报。
据不完全统计,2013年发表论文107篇,其中SCI检索论文37篇,含国际SCI检索论文21篇,国内核心期刊论文70篇;出版专著2部;获国家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3项。协办了第六届全国成矿理论与找矿方法学术讨论会、第十届全国同位素地质年代学与同位素地球化学学术讨论会、固体地球科学重点实验室联盟学术委员会会议和全国岩石学与地球动力学研讨会等,还举办了多期实验和探测技术培训班。
实验室新引进Helix SFT稀有气体同位素质谱仪、激光剥蚀等离子质谱Bruker M90和MICRO/LAS 193nm激光剥蚀系统。各类在研项目经费6000万元。指导中铝资源公司、西藏地质五队在多龙铜金矿集区发现荣那超大型铜金矿(勘查确定铜资源量超过450万吨,伴生金超过80吨),厘定为典型的斑岩—浅成低温热液成矿系统。运用地球物理新技术和综合信息技术,在东准琼河坝拉伊克勒克覆盖区发现多处异常,经钻探验证,探明了高品位的矽卡岩型铜铁矿和高品位斑岩钼矿体。
HELIX SFT稀有气体同位素
MICRO/LAS 193nm
5.国土资源部盐湖资源与环境重点实验室
2013年,承担项目23项,总经费3200万元,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项,973课题3项,公益性行业专项2项,地质调查计划项目1项和工作项目10项,其他项目3项。发表学术论文27篇,其中国际SCI检索论文4篇,国内SCI检索论文4篇,国内EI检索论文3篇,中文核心期刊论文12篇,会议论文4篇。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16人次,做学术报告7人次,邀请国内外专家来做报告3人次。2013年成为国土资源科普基地。获中国地质科学院2013年度十大科技进展1项。
在郑绵平院士带领下,在钾盐资源勘查与基础研究、盐湖资源调查、盐湖古气候古环境研究、油田水资源调查评价以及火星试验场研究等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在普洱市宁洱县一带发现找钾有利区,主体埋藏深约500~1500米;调查西藏湖泊15个,其中11个为前人没有调查过的湖泊,填补了这些湖泊水化学等资料空白,估算了三个盐湖资源量;在青藏高原柴达木盆地盐湖区,建立了火星盐类环境类比试验场。
MK-1井含钾石盐岩心
MK-1井含钾石盐镜下鉴定
郑绵平主任在云南察看钾盐钻探岩芯
参加44LPSC会议并与同行交流
6.国土资源部新构造运动与地质灾害重点实验室
2013年实验室承担各类项目73项,其中地调项目32项,公益性行业专项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5项,科技支撑1项,973项目1项。发表论文71篇,其中SCI检索论文19篇,EI检索论文7篇,中文核心期刊论文28篇,科技核心期刊论文10篇;出版专著3部。获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1项。获国土资源科学技术二等奖1项,中国地质调查成果一等奖1项,中国地质学会2013年度十大地质科技进展1项。实验室邀请专家讲学4次,派出交流或学习4人次(2次国外)。在部组织的重点实验室评估中获得优秀。
现有研究人员38人,实验人员20人,管理人员2人。2013年培养研究生37人。2人获得院新华联科技奖,1人获得中国地质学会青年地质科技奖银锤奖。1人入选中国地质调查局首批高层次地质人才计划,2人入选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年地质英才计划。
2013年12月在京组织召开了“新构造运动与地质灾害重点实验室”2013年度学术年会暨工程滑坡与地震滑坡防治关键科技问题研讨会。围绕“工程滑坡与地震滑坡防治关键科技问题”主题,安排了有关工程滑坡防治研究方面的5个专题报告,地震滑坡防治研究4个专题报告。
实验室学术年会
在四川芦山地震地质及地质灾害应急调查中,分析研究了芦山地震的发震构造、地应力变化特点,并分析总结了地震地质灾害的发育特征及其成灾规律,为芦山地震灾区应急地质调查和救灾部署提供了决策参考和技术支撑。
在雅砻江畔调查崩塌危岩体
7.国土资源部古地磁与古构造重建重点实验室
2013年在研项目25项,发表科研论文30余篇,其中SCI检索论文13篇,EI检索论文2篇,中文核心期刊论文11篇,受邀专题报告1个。研究人员和技术人员16名,国外留学人员2名,其中具有博士学位12名,博导6名,硕导6名,研究员9人,副研究员3人,助理研究员1人。客座人员7名,其中院士1人,研究员6人。目前在读13名博士、11名硕士,并有1名博士后出站,6名博士后在站。
1人入选首批国土资源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开发和培养计划,1个团队入选首批国土资源科技创新团队培育计划,1人入选首批中国地质调查局高层次地质人才计划,1人获中国地质学会第十四届青年地质科技奖金锤奖。获中国地质科学院2 013年度十大科技进展1项。
参加了构造地质论坛会议、中国地球物理年会,并作学术报告,展示了成果;赴南极、法国、吉尔吉斯、美国、奥地利等开展学术交流和科学考察。
古地磁与古构造重建重点实验室人员赴奥地利参加EGU会议
完成了南极拉斯曼丘陵地区1:25000地质图(待出版),这是我国在南极地区完成的第一张大比例尺地质图。重新厘定了南极温德米尔群岛及其内陆地区中元古代构造事件,该构造活动带穿过南极内陆,与北美南部格林威尔期活动带相连,增生造山作用在该事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2G 755-4K长岩心超导磁力仪测试系统
8.国土资源部生态地球化学重点实验室
2013年11月以“土壤地球化学环境现状与污染防控”为主题的香山科学会议第477次学术讨论会在京召开。为配合香山科学会议,实验室举办了“生态环境地球化学关键科学问题研讨会”;举办“矿山环境地球化学研究系列讲座”,邀请李冰研究员等8位专家就矿床学、表生地球化学、矿物加工工艺学、地球化学环境监测、元素形态分析等作了学术报告。
参加第三十三届二A英大会
2013年发表论文30篇,其中SCI检索论文17篇。3人赴芬兰开展环境修复领域的学术交流和合作磋商;与加拿大PARSON′S公司开展交流与磋商;出访欧洲著名的兰卡斯特环境中心;参加了韩国二A英大会;赴英国Hall Analytical Laboratories Ltd 学习高分辨磁质谱原理、调谐方法和仪器维护方法。
在芬兰开展学术交流
地调计划项目《生态地球化学环境修复技术研究》通过验收,项目在金属矿山、稀土矿山地球化学环境及与人体健康研究、环境污染的控制与修复研究及示范等方面取得成果。地调工作项目《中国农业生态地球化学评价体系研究与成果集成(测试中心)》通过验收,项目完成了我国低硒带典型地区生态环境中硒的现状和演变的研究工作,对造成环境低硒的主要地学因素作了较全面的分析,对目前仍然存在的大骨节病高发区的地学环境开展了研究。
生态环境地球化学关键科学问题研讨会参会人员合影
9.国土资源部地下水科学与工程重点实验室
参与组织承办第二届全国地下水污染学术研讨会和中国地质学会水文地质专业委员会2013年年会暨地下水与生态学术研讨会。到德国、法国、澳大利亚、美国交流学习6次,参加在荷兰、澳大利亚、法国、印度尼西亚以及西安、北京等举办的国际学术会议8次,参加国内学术交流、学术会议多次。澳大利亚、美国、日本、香港、中科院等国内外知名学者来访9次,了解了国内外研究动态,学习了先进经验,取得了良好效果。
地下水科学与工程重点实验室参与承办的地下水与生态学术研讨会
不同密度粘性土弱透水层超滤性能实验结果
地面沉降压缩释水机理图
承担由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资助的国际合作项目2项,项目名称为“利用重复同位素示踪分析技术评价华北平原高强度地下水开采条件下的补给和水文动力学响应”和“华北平原滨海地区承压含水层古地下水年龄测定”。承担973项目《华北平原地下水演变机制与调控》第3课题《深层含水层系统变异与地下水可更新能力演变机理》,深化了水—土复合作用及地面沉降发生机理认识,编制了华北平原地面沉降防治分区图,探索了地下淡水—咸水界面移动与驱动机制,证明了越流过程中粘性土存在阻盐效应,认识了复合地下水漏斗演变及地下水可更新能力。
IAEA国际合作项目协调会在维也纳召开
10.国土资源部地球化学探测技术重点实验室
2013年,实验室建立了全国地球化学基准网。通过研究制作了全国稀土和稀有分散元素地球化学图及全国放射性元素(钍、铀、钾)地球化学基准图,发现了镉等8个重金属元素与人类活动存在密切关系,初步发现氧化钙含量分布与降雨量和酸雨分布之间存在密切关系,同时发现成矿元素,如金、钨、锡、铜、铅、锌、铀、稀土等分布与已有的成矿省和大型矿集区分布存在显著的空间对应关系。基准网研究工作的深入将为化学元素在中国大陆的演化、全国资源评价、未来环境变化提供定量参照标尺。
鄂尔多斯盆地东胜地区铀地球化学图
盆地穿透性地球化学探测理论与技术取得原创性成果,并在鄂尔多斯盆地砂岩型铀矿区域调查中取得实效。在鄂尔多斯盆地成功开展了砂岩型铀矿区域地球化学勘查方法实验。在区域上使用微细粒级地球化学探测技术,准确圈定了砂岩型铀矿矿化出露区与矿床隐伏区的区域地球化学异常。
推进全球尺度地球化学国际研究中心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批准。
王学求主任向CCOP国家培训班学员示范地球化学样品采集方法
11.国土资源部地球物理电磁法探测技术重点实验室
在国家863计划、水合物国家专项和公益性行业专项共同支持下,在祁连山木里地区开展了陆域天然气水合物物化探方法技术攻关。通过实验研究了水合物矿藏的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响应特征,初步建立了判断水合物成藏的物化探综合指示标志,提出冻土、断裂、地下水环境和气源是水合物成藏的重要控制条件;确立了地震、电磁法、有机地球化学勘查方法技术组合,建立了预测评价指标。
木里地区水合物主要成藏模式示意图
(1)依据物化探方法提出的验证井位成功钻遇水合物实物样品。研究了水合物矿藏的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响应特征,初步建立了判断水合物成藏的物化探综合指示标志。水合物地震学响应呈现“高频、弱振幅”特征,不存在海洋地震剖面上的BSR特征。
水合物地震学响应呈现“高频、弱振幅”特征
(2)提出冻土、断裂、地下水环境和气源是水合物成藏的重要控制条件;深部烃类气体沿断裂构造向上运移,在冻土的封盖下,在断裂破碎带内富集,在稳定的地下水环境下,于适合的温压条件下成藏是木里地区水合物的主要成藏模式之一。
(3)确立了地震、电磁法、有机地球化学勘查方法技术组合,建立了预测评价指标。
(4)在DK9孔井下188.20~367.59米区间,发现4层水合物,单层厚度超过20米,累计厚度45.56米。
DK9孔井
12.国土资源部岩溶生态系统与石漠化治理重点实验室
实验室学术会议
2013年,承担各级各类项目26项,其中国家科技支撑2项,国家科技专项1项,省级科技计划及国土资源公益性行业专项项目12项,其他项目11项,研究项目总经费达4914.66万元;公开发表学术论文31篇,其中5篇为SCI检索论文;出版专著1部;承办或参加学术会议11次,大会报告5人次。
实验室年会
1人入选首批国土资源科技领军人才开发和培养计划;实验室引进硕士2人,培养在读博士3人、硕士13人,加强了科研队伍建设;资助开放课题4项。地调计划项目“中国地质碳汇潜力研究”成果报告通过评审,养殖场废弃物资源化处理技术与模式、乌蒙山片区生态环境地质调查评价、岩溶土壤改良增汇技术、典型岩溶峰丛洼地水土保持技术研究、从古地理学角度探讨广西石漠化分布特征、利用遥感影像反演土壤属性及元素含量、土壤空气二氧化碳浓度变化特征、不同石漠化等级下土壤—植被—大气连续体水势梯度及其环境效应、鹤庆县石漠化调查初步分析、滇中引水工程鹤庆岩溶与水文地质专题研究等方面均取得了进展。
岩溶生态系统与石漠化治理重点实验室2013年学术委员会会议人员合影
13.国土资源部岩溶动力学重点实验室
2013年,实验室新增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含面上1项),广西自然科学基金4项(含重点1项),国家留学基金1项,其他项目24项,总经费1657万元。出版专著1部,发表论文35篇,其中SCI检索论文5篇,EI检索论文2篇。1人入选地调局青年地质英才计划,2人入选首批国土资源杰出青年科技人才培养计划,1个团队入选国土资源科技创新团队培育计划。获中国地质调查成果一等奖1项。实验室顺利通过国土资源部重点实验室评估,并先后被中国地质调查局认定为“全球气候变化中心”,被广西科技厅认定为“广西院士工作站”,被科技部认定为“岩溶动力系统与全球变化国际联合研究中心”。完成中国地质碳汇综合潜力调查,为国家“增汇、减排”提供科学决策;与德国美因茨大学共同研究碳酸酐酶的作用机制,为中国西南岩溶区如何利用生物技术开展石漠化治理提供了科学依据,该研究成果发表在《Planta》上(影响因子3.65)。
“岩溶动力系统与全球变化国际联合研究中心”揭牌
实验室学术会议(袁道先院士作报告)
岩溶泉群发育特征考察
邀请外国专家来实验室作报告
❹ 陈文的人物生涯
1984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和空间科学系地球化学专业
2002年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获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专业博士学位
1990年10月—2003年11月,先后任中国地质学会同位素地质专业委员会第二届委员、秘书,第三届、第四届委员、秘书长;
1994年10月-1998年8月,任第九届国际同位素地质年代学、宇宙年代学和同位素地质学大会组织委员会委员。
1988年2月-1989年5月,在法国郎哥多克(Languedoc)科技大学构造地质实验室进修常规阶段升温40Ar/39Ar测年法和激光微区40Ar/39Ar测年法实验技术。
1989年6月至今,在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氩-氩同位素年代学实验室工作。1993年起在青藏高原(唐古拉山、金沙江中-西段、巴颜喀拉山、东昆仑山、阿尔金山等地)、粤西、冀北-辽西、冀东、川西、东天山、大别-苏鲁等地区从事同位素年代学研究工作。先后承担各类科研项目二十余项。
专著及科研成果:
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出版专著2部(合著),独立撰写科研报告7部。取得的主要科研成果:
(1)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率先在国内开展激光40Ar/39Ar定年方法研究,并于1994年初建成了该实验室。
(2)初步搭起了青藏高原北部中生代以来地质演化的同位素年代格架。
(3)通过系统的同位素年代学研究,初步确定了阿尔金断裂带形成时代(240-220Ma)和三期后期活动时代(157-140Ma;120-90Ma;45Ma以来)。
(4)冀北-辽西中生代陆相生物群及相关地层时代研究:精确测定了辽西北票四合屯含中华龙鸟、孔子鸟等珍稀化石的地层时代;将义县组火山岩同位素年龄范围限定在132±1Ma-112±3Ma,并识别出四期火山活动;系统测定了道虎沟化石层的时代并从同位素年代的角度认定道虎沟生物群应属于燕辽生物群。
目前负责的科研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一项、国家973项目之专题两项、中国地质调查局科研项目一项。研究方向:(1)惰性气体同位素定年方法研究;(2)造山带造山历史研究(以青藏高原为基地);(3)大型剪切作用与金成矿系统的时空耦合关系研究;(4)重要古生物群发生、发展和消亡时代研究(以中国中生代陆相生物群为研究对象)。

❺ 信息情报室
由《矿床地质》编辑部、资料室和图书室组成。《矿床地质》面向全国,宣传矿产资源研究成果;图书室面向全院,收集借阅有关矿产的图书期刊;资料室面向全所,收集借阅矿产资源研究所形成的科研成果,服务于找矿突破战略行动。
1.《矿床地质》编辑部
《矿床地质》是由中国地质学会矿床地质专业委员会和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主办的双月刊,创刊于1982年,是中国唯一报道矿床学最新研究成果的期刊,内容包括矿床地质特征及与矿床有关的岩石学、矿物学、地球化学研究成果和科学实验成果,以及新技术、新方法。被《Chemical Abstracts》、《CSA Technology Research Database》和《Peферативный журнал》(俄罗斯文摘杂志)、《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数字化期刊(期刊论文库)》、《数字化期刊(期刊引文库)》、《中国地质文摘》、《全国报刊索引(自然科学技术版)》、《有色金属文摘》和《中国学术期刊文摘》等检索期刊及数据库收录。根据《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和《中国学术期刊综合引证报告》,在近几年科技期刊的影响因子排序中,《矿床地质》排在第5~21名之间。
有关《矿床地质》重要数据统计表
2.图书室
现有科技藏书4万余册,科技期刊百余种,对中国地质科学院职工开放。每月借阅量达百余册。科技期刊包括《中国科学》、《Geochimica et cosmochimica Acta》、《International Geology Review》、《American Mineralogist》、《Journal of Geochemical Explornation》、《Mineralium Deposita》等SCI收录的期刊。为了方便矿产资源研究所职工更加广泛阅读国内外地质科技书籍,矿产资源研究所图书室现已经与中国地质图书馆联网,只需登陆http://www.cgl.org.cn/、http://cnki.cgl.org.cn/kns55/brief/result.aspx或http://cnki.cgl.org.cn/kns55/等,便可下载阅读中国地质图书馆提供的各类相关书籍。
3.资料室
成立于1964年,是矿产资源研究所建所以来形成的原始资料、研究生论文和全国各地收集的地质资料储存借阅室。现有资料包括各比例尺的区域地质调查报告及地形图等。按照专业分类,包括物化探、区域地质普查与勘探、成岩成矿实验包裹体、地质力学、海洋地质、数学地质、地球化学、岩矿测试、地层古生物、岩相古地理、气候环境地质、同位素地质、矿物学、矿床学、岩石学资料等。该资料室按地区及上述专业建立了检索卡片,供科研人员查寻之用。
2007—2009年,矿产资源研究所曾经对其成果资料进行过一次全面清理。目前,共有矿产资源研究所形成的原始资料659套、成果报告1160套。这些资料包括国土资源大调查、国家“973”、国家“863”、科技支撑等各类矿产资源研究所承担的项目所形成的各种原始资料和成果资料。
资料室保存资料数量统计表
❻ 李惠民的天津地质矿产研究所研究员
李惠民,天津地质矿产研究所研究员。1984年12月毕业于南开大学研究生院,,获理学硕内士学容位。1985年2月到天津地质矿产研究所工作。1988年到1989年到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及澳大利亚矿产资源局进修同位素地质年代学。1989年回国后在天津地质矿产研究所工作。1992年被聘为天津地质矿产研究所副研究员,1997年被聘为天津地质矿产研究所研究员。
近几年所从事的专业工作为:同位素地质年代学。
从事的主要研究领域为:富铀矿物的U-Pb同位素地质年代学。先后承担过十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及省部级攻关项目的相关研究工作,与本单位同事合作,曾出版多本专著及多篇学术论文,其中一部分在1996年和1998年曾获原地质矿产部科技进步二等奖两项,三等奖一项。是中国地质学会同位素地质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同位素地球化学专业委员会委员。承担的科研项目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面上项目。

❼ 第一部分 矿产资源研究所简介
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年报.2013
矿产资源研究所1956年始建于北京,曾称矿物原料研究所、地质矿产部矿床地质研究所,2000年更名为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为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的直属事业单位。
矿产资源研究所是我国唯一专门从事矿产资源研究的社会公益类科研机构。作为科学技术部非营利性科研机构第一批改革试点单位,2004年11月12日通过科学技术部、财政部、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三部委联合组织的阶段性改革评估验收,进入国家创新体系。按照国土资源部及中国地质调查局对矿产资源研究所的定位,主要开展区域成矿规律与矿产勘查新理论新方法研究、矿产资源潜力调查评价和成矿远景区划,以及重大资源科学问题研究。矿产资源研究所设地质学、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两个博士学位一级学科点,现有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地球化学、构造地质学、矿产普查与勘探、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地质工程六个博士学位与硕士学位授权专业。主要研究领域包括:成矿过程与区域成矿规律研究;矿产资源调查评价与成矿远景区划研究;有色、黑色金属、稀有、稀土、贵金属、非金属矿产研究;盐湖与盐类资源研究;矿物学岩石学研究;勘查技术方法研究;同位素技术研究;矿床环境评价研究;矿产资源战略与可持续发展研究。
截至2013年年底,全所在职职工271人(含在站博士后28人),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4人,正高级职称55人,副高级职称52人;有博士学位146人,硕士学位42人。内设机构包括6个职能处室、12个专业研究室、1个成果转化中心,2个国土资源部重点实验室(分别为成矿作用与资源评价重点实验室和盐湖资源与环境重点实验室)。中国地质调查局矿产资源成矿规律与成矿预测研究中心、中文核心期刊《矿床地质》和中国地质学会下属的矿床地质专业委员会、矿物学专业委员会和同位素地质专业委员会挂靠矿产资源研究所。
建所以来,矿产资源研究所围绕国家目标和社会需求,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主持或参加完成了千余项国家及部委有关矿产资源的重大科技项目,承担了我国重要成矿区带的成矿条件、成矿预测和远景评价等大量科研任务,取得了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科研成果,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奖、国家自然科学奖和国家科技发明奖等25项,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高水平的矿床学家、矿种专家、区带专家和矿物专家,为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地球科学理论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现阶段,我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进程加快,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矿产资源研究所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国家“973”、“863”、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地质调查重大专项等一批矿产资源科学研究和地质调查项目为依托,科研与地调紧密结合,“政产学研用”紧密结合,力争在全国性和区域性矿产资源评价和方法技术集成示范方面取得重要创新成果,解决一批制约矿产资源勘查评价的战略性、关键性和基础性重大地质问题,为缓解国家资源瓶颈,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❽ 第十部分 附录
附录 APPENDIX
附录 APPENDIX
第三十九届理事会
理事长:徐绍史
常务副理事长:孟宪来
副理事长: (按姓氏笔画排序)
王京彬 马永生 邓 军 刘玉辰 朱伟林 李丕龙 李金发 杜金虎 邱建刚 范蔚茗 徐水师 琚宜太
秘书长: 朱立新
常务理事: (按姓氏笔画排序)
朱 晴 朱立新 李建伦 李耀刚 杨文采 沈建忠 姜建军 胡清波 柴育成 阎凤增 彭土标 彭齐鸣 董树文 韩豫川
潘 懋
理事: (按姓氏笔画排序)
丁 俊 丁孝忠 万 力 马申达 马永生 王 平 王 达 王小烈 王云龙 王立峰 王训练 王汝成 王志红 王果胜
王京彬 王建青 王瑞江 毛景文 方先知 邓 军 邓运华 邓志奇 石建省 龙长兴 田凤鸣 田震远 史长义 冯安生
冯志强 曲亚军 朱 晴 朱 敏 朱文A 朱立新 朱伟林 朱祥坤 任小华 任雨来 庄育勋 刘山青 刘 卉 刘玉辰
刘亚川 刘传正 刘庆成 刘建朝 刘俊来 刘鸿飞 关凤峻 江新华 汤 毅 孙柏年 严光生 杜海燕 杜金虎 李 俊
李大华 李子颖 李文渊 李文鹏 李丕龙 李在文 李连举 李金发 李建功 李建伦 李洪喜 李高生 李海兵 李海忠
李超岭 李献华 李德连 李耀刚 杨艺华 杨文采 杨志刚 杨金湖 杨经绥 杨树峰 杨振宇 吴玉龙 吴永平 吴湘滨
邱建刚 邱增果 何先涛 何远信 何南飞 沙金庚 沈建忠 宋永祺 宋光齐 宋胜武 张 陟 张 群 张训华 张永波
张亚钧 张金昌 张顺金 张晓东 张培震 张维亮 张新兴 陈 汉 陈正国 陈宁璋 陈伟海 陈华文 陈军峰 陈建平
武 强 苗丰民 范蔚茗 林畅松 欧阳志鸿 罗立强 金之钧 金若时 周海民 周新源 单昌昊 单海平 孟宪来 项尝培
赵 越 赵文智 赵先良 赵保胜 赵宪敏 郝 芳 郝梓国 郝静野 胡 平 胡时友 胡建卫 胡清波 胡瑞忠 柏贵生
段子清 侯金武 侯春堂 侯增谦 姜玉池 姜建军 姜树叶 姚华舟 姚秉忠 姚建新 贾跃明 夏 鸣 柴育成 倪师军
徐义刚 徐水师 徐绍史 徐振坤 郭文秀 郭正堂 唐京春 黄润秋 崔 滨 阎凤增 琚宜太 彭土标 彭齐鸣 董书宁
董树文 蒋忠诚 韩子夜 韩晋芳 韩晓峰 韩豫川 程 新 程利伟 舒良树 舒德干 谢富仁 楼小东 蔡剑辉 谭克龙
熊先孝 熊盛青 潘 懋 霍全明 霍雅勤 魏连伟 魏国齐 魏雄斌
副秘书长: (按姓氏笔画排序)
万 力 尹功明 付水兴 叶建良 白星碧 陈正国 陈国胜 周少平 周尚国 姚 超 郝梓国 姚超美 郭齐军 崔炯成
程爱国 雷时斌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理事长
徐绍史 国土资源部 部长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阜内大街64号
邮政编码:100812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常务副理事长
孟宪来中国地质调查局 原局长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冠英园西区37号
邮政编码:100035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副理事长
马永生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副总地质师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朝阳门北大街22号
邮政编码:100728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副理事长
王京彬 有色金属矿产地质调查中心 主任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安外北苑5号楼4区
邮政编码:100012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副理事长
邓军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校长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政编码:100083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副理事长
朱伟林 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 总地质师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朝阳门北大街25号
邮政编码:100010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副理事长
刘玉辰 中国地震局副局长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复兴路63号
邮政编码:100036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副理事长
杜金虎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勘探与生产分公司 副总经理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东直门北大街9号石油大厦
邮政编码:100007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副理事长
李丕龙 中国化工集团公司 总裁助理
地址:北京市复兴门内大街28号凯晨世贸中心
邮政编码:100031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副理事长
李金发 中国地质调查局 副局长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阜外大街45号
邮政编码:100037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副理事长
邱建刚 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 总经理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南三巷一号
邮政编码:100082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副理事长
范蔚茗 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科学与技术局 局长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政编码:100864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副理事长
徐水师 中国煤炭地质总局 局长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羊坊店东路19号中国煤地大厦11层
邮政编码:100038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副理事长
琚宜太 中国冶金地质勘查总局 副局长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姚家园路105号
邮政编码:100025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常务理事
朱立新 中国地质科学院常务副院长、党委副书记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百万庄大街26号
邮政编码:100037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常务理事
朱晴 中国矿业联合会地质矿产勘查协会 秘书长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西坝河东里甲16号
邮政编码:100028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常务理事
李建伦 中国建筑材料工业地质勘查中心 主任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西直门内大街北顺城街11号
邮政编码:100035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常务理事
李耀刚 建设综合勘察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 总经理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东直门内大街177号
邮政编码:100007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常务理事
杨文采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所 院士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百万庄大街26号
邮政编码:100037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常务理事
沈建忠 科技部社会发展科技司 处长
地址:北京市复兴路乙15号
邮政编码:100862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常务理事
胡清波 中铁工程设计咨询集团有限公司 副院长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广安路15号中铁咨询大厦
邮政编码:100055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常务理事
姜建军 国土资源部科技与国际合作司 司长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阜内大街64号
邮政编码:100812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常务理事
柴育成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地球科学部 常务副主任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双清路83号
邮政编码:100085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副理事长
阎凤增 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黄金指挥部 原总工
地址:北京市宣武区红莲南路55号
邮政编码:100055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常务理事
彭土标 水电水利规划设计总院 副总工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德外六铺炕北小街2号
邮政编码:100120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常务理事
彭齐鸣 国土资源部地质勘查司 司长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阜内大街64号
邮政编码:100812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常务理事
韩豫川 中化地质矿山总局 局长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街十三区甲20号
邮政编码:100013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常务理事
董树文 中国地质科学院 副院长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百万庄大街26号
邮政编码:100037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常务理事
潘懋 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 院长
地址:北京大学东门逸夫贰楼(新地学楼)2442室
邮政编码:100871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秘书长
朱立新 中国地质科学院常务副院长、党委副书记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百万庄大街26号
邮政编码:100037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副秘书长
万力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副校长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政编码:100083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副秘书长
尹功明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 处长
地址:朝阳区亚运村华严里1号
邮政编码:100029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副秘书长
付水兴 有色金属矿产地质调查中心 副主任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苑5号院4区
邮政编码:100012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副秘书长
叶建良 中国地质调查局油气资源调查中心 主任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阜外大街45号院
邮政编码:100037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副秘书长
白星碧 国土资源部科技与国际合作司 副司长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阜内大街64号
邮政编码:100812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副秘书长
陈正国 中国建筑材料工业地质勘查中心 副主任兼总工程师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西直门内北顺街11号
邮政编码:100035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副秘书长
陈国胜 中国核工业集团地质矿产事业部 副处长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和平里七区十四号楼
邮政编码:100013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副秘书长
周少平 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与科学技术局地球科学处 研究员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政编码:100864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副秘书长
周尚国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矿产资源研究院 副主任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姚家园路105号
邮政编码:100025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副秘书长
姚超 中国石油股份有限公司勘探与生产分公司 主任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六铺炕街6号
邮政编码:100724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专职副秘书长
郝梓国 中国地质学会 专职副秘书长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百万庄大街26号
邮政编码:100037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副秘书长
姚超美 中化地质矿山总局地质勘查处 处长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街十三区甲20号
邮政编码:100013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副秘书长
郭齐军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勘探与生产分公司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朝阳门北大街22号
邮政编码:100728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副秘书长
崔炯成 中海油研究总院科技管理部 总经理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东直门外小街6号海油大厦2009室
邮政编码:100027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副秘书长
程爱国 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煤炭地质分会 副会长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羊坊东路19号中国煤地大厦11层
邮政编码:100039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副秘书长
雷时斌 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黄金指挥部地质处 处长
地址:北京市宣武区红莲南路55号
邮政编码:100055
中国地质学会分支机构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区域地质及成矿专业委员会
主任委员:李廷栋 秘书长:耿树方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百万庄大街26号地质研究所
邮政编码:100037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地学哲学研究分会
主任委员:朱训 秘书长:毕孔彰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北三环中路77号北影小区23-4-202
邮政编码:100088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地质学史专业委员会
主任委员:翟裕生 秘书长:陈宝国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地质学史研究室
邮政编码:100083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非开挖技术专业委员会
主任委员:朱文A 秘书长:胡远彪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北京探矿工程研究所
邮政编码:100083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矿物学专业委员会
主任委员:王汝成 秘书长:蔡剑辉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百万庄大街26号资源所
邮政编码:100037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地质教育研究分会
主任委员:孟宪来 秘书长:余际从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邮政编码:100083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第四纪冰川及第四纪地质专业委员会
主任委员:王苏民 秘书长:赵志中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民族大学南路11号地质力学所
邮政编码:100081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地质力学专业委员会
主任委员:龙长兴 秘书长:雷伟志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民族大学南路11号地质力学所
邮政编码:100081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海洋地质专业委员会
主任委员:马申达 秘书长:周华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环市东路477号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
邮政编码:510075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水文地质专业委员会
主任委员:石建省 秘书长:张发旺
地址:河北省正定县中山东路92号水环所
邮政编码:050803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矿产资源保护综合利用专业委员会
主任委员:刘亚川 秘书长:陈炳炎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二环路南三段五号成都综合所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综合利用研究所科技处
邮政编码:610041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地质制图专业委员会
主任委员:耿树方 秘书长:范本贤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百万庄大街26号地质所
邮政编码:100037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洞穴专业委员会
主任委员:姜玉池 秘书长:陈伟海
地址:广西省桂林市七星路50号岩溶地质所
邮政编码:541004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矿山地质专业委员会
主任委员:汪贻水 秘书长:王静纯
地址:北京市复兴路乙12号1118房间
邮政编码:100814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地质科技情报专业委员会
主任委员:张洪涛 秘书长:施俊法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阜外大街45号地调局发展研究中心
邮政编码:100037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探矿工程专业委员会
主任委员:王达 秘书长:张林霞
地址:河北省廊坊市金光道77号勘探所
邮政编码:065000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地质灾害研究分会
秘书长:刘传正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大慧寺20号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
邮政编码:100081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岩矿测试技术专业委员会
主任委员:罗立强 秘书长:吴晓军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百万庄大街26号测试中心
邮政编码:100037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勘查地球化学专业委员会
主任委员:朱立新 秘书长:史长义
地址:河北省廊坊市金光道84号物探所
邮政编码:065000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地质科学普及工作委员会
秘书长:谢平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西四羊肉胡同15号中国地质博物馆宣传联络部
邮政编码:100034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岩溶地质专业委员会
主任委员:姜玉池 秘书长:裴建国
地址:广西省桂林市七星路50号岩溶所
邮政编码:541004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矿产勘查专业委员会
主任委员:王志红 秘书长:徐金芳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冠英园西区37号国土资源部矿产资源储量评审中心
邮政编码:100035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地层古生物专业委员会
主任委员:项礼文 秘书长:姚建新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百万庄大街26号地质所
邮政编码:100037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古地磁专业委员会
主任委员:朱日祥 秘书长:杨振宇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民族大学南路11号地质力学所
邮政编码:100081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农业地质专业委员会
主任委员:姜建军 秘书长:侯春堂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民族大学南路11号
邮政编码:100083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构造地质学与地球动力学专业委员会
主任委员:张培震 秘书长:刘俊来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中国地质大学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
邮政编码:100083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前寒武地质专业委员会
主任委员:于海峰 秘书长:王惠初
地址:天津市大直沽8号路4号天津地质所
邮政编码:300170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非金属矿产地质专业委员会
主任委员:李建伦 秘书长:李俊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西直门内大街北顺城街11号建材工业地质勘查中心
邮政编码:100035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遥感地质专业委员会
主任委员:鞠建华 秘书长:李志忠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航空遥感中心
邮政编码:100083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21世纪中国地质研究分会
主任委员:寿嘉华 秘书长:陆春榕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百万庄大街26号
邮政编码:100037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城市地质专业委员会
主任委员:李烈荣 秘书长:郑桂森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四环北路123号北京地矿局
邮政编码:100195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沉积地质专业委员会
主任委员:刘宝珺 秘书长:林畅松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海洋学院
邮政编码:100083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地质期刊专业委员会
主任委员兼秘书长:郝梓国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百万庄大街26号
邮政编码:100037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旅游地学与地质公园研究分会
主任委员:姜建军 秘书长:王艳君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百万庄大街26号
邮政编码:100037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岩石专业委员会
主任委员:杨经绥 秘书长:吴才来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百万庄大街26号地质所
邮政编码:100037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同位素地质专业委员会
主任委员:朱祥坤 秘书长:李延河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百万庄大街26号资源所
邮政编码:100037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矿床地质专业委员会
主任委员:陈毓川 秘书长:毛景文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百万庄大街26号资源所
邮政编码:100037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数学地质与地学信息专委会
主任委员:陈建平 秘书长:陈建国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
邮政编码:100083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工程地质专业委员会
主任委员:黄润秋 秘书长:伍法权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土城西路19号
邮政编码:100029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环境地质专业委员会
主任委员:侯金武 秘书长:郝爱兵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大慧寺20号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
邮政编码:100081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石油地质专业委员会
主任委员:金之钧 秘书长:孙冬胜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1号中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邮政编码:100083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煤田地质专业委员会
主任委员:张群 秘书长:靳秀良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高新区锦业一路82号
邮政编码:710054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地质科技发展基金管理委员会
主任委员:寿嘉华 秘书长:王弭力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百万庄大街26号
邮政编码:100037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徐霞客研究分会
主任委员:张宏仁 秘书长:曲兴元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大慧寺20号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
邮政编码:100081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桩基无损检测专业委员会
主任委员:赵竹占 秘书长:胡平
地址:河北省廊坊市金光道84号中国地质科学院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研究所
邮政编码:065000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勘探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
主任委员:胡平 秘书长:米宏泽
地址:河北省廊坊市金光道84号物化探所
邮政编码:065000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大陆地壳与地幔研究分会
主任委员:许志琴 秘书长:杨经绥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百万庄大街26号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邮政编码:100037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青年工作委员会
主任委员:丰成友 秘书长:王猛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百万庄大街26号
邮政编码:100037
中国地质学会省级地质学会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北京地质学会
理事长:魏连伟 秘书长:刘学清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四环北路123号地质大厦
邮政编码:100195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天津市地质学会
理事长:任雨来 秘书长:李学美
地址:天津市南开区长实道8号
邮政编码:300191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河北省地质学会
理事长:张维亮 秘书长:刘胜民
地址:石家庄市中华南大街24号
邮政编码:050081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山西省地质学会
理事长:岳盛林 秘书长:李凤德
地址:太原市并州北路27号
邮政编码:030024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内蒙古自治区地质学会
理事长:赵保胜 秘书长:乌恩
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乌兰察布东路80号社会主义学院B座4楼
邮政编码:010010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辽宁省地质学会
理事长:汤毅 秘书长:王宏亮
地址:沈阳市北陵大街29号
邮政编码:110032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黑龙江省地质学会
理事长:韩振新 秘书长:崔滨
地址: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香坊区红旗大街263号307室
邮政编码:150090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上海市地质学会
理事长:张阿根 秘书长:朱火根
地址:上海市灵石路930号
邮政编码:200072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江苏省地质学会
理事长:陶培荣 秘书长:朱士鹏
地址:南京市珠江路700号
邮政编码:210018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浙江省地质学会
理事长:楼小东 秘书长:王功逸
地址:杭州市体育场路545号
邮政编码:310007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安徽省地质学会
理事长:李学文 秘书长:柏林
地址:安徽省合肥市屯溪路296号
邮政编码:230001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福建省地质学会
理事长:何南飞 秘书长:丘文芬
地址:福建省福州市鼓楼区湖东路49号
邮政编码:350001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江西省地质学会
理事长:吕细保 秘书长:黄越
地址:南昌市站前路176号
邮政编码:330002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山东省地质学会
理事长:柏贵生 秘书长:王来明
地址:济南市建筑新村南路35号
邮政编码:250013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河南省地质学会
理事长:段子清 秘书长:张天义
地址:郑州市郑东新区郑光北街9号王鼎国贸大厦3号楼811室
邮政编码:450016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湖北省地质学会
理事长:孙亚 秘书长:沈贵文
地址:武汉市武昌公正路27号国土资源厅学会办公室
邮政编码:430071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湖南省地质学会
理事长:方先知 秘书长:胡秋君
地址:湖南省长沙市芙蓉中路二段223号
邮政编码:410007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广东省地质学会
理事长:欧阳志鸿 秘书长:李鉴伦
地址:广州市东风东路739号地质大厦1808室
邮政编码:510080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广西壮族自治区地质学会
理事长:杨政中 秘书长:张如放
地址:广西南宁市中心路2号广西国土资源厅大楼5楼
邮政编码:530028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海南省地质地理学会
理事长:廖正伟 秘书长:符和生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南沙路88号
邮政编码:570206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重庆市国土资源和房地产学会
理事长:李英儒 秘书长:董世琳
地址:重庆市渝中区学田湾正街1号
邮政编码:100035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四川省地质学会
理事长:宋光齐 秘书长:秦钢
地址:成都市人民北路一段25号四川省国土资源厅人北综合楼
邮政编码:350003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贵州省地质学会
理事长:李在文 秘书长:廖莉萍
地址:贵阳市中华北路164号
邮政编码:550004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云南省地质学会
理事长:李连举 秘书长:张家良
地址:云南省昆明市东风东路东风巷87号地质大厦附楼201室
邮政编码:650051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西藏自治区地质学会
理事长:多吉 秘书长:刘鸿飞
地址:拉萨市北京中路21号西藏地勘局地勘处
邮政编码:850000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陕西省地质学会
理事长:张德新 秘书长:周明
地址:西安市雁塔路北段100号
邮政编码:710054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甘肃省地质学会
理事长:郭玉虎 秘书长:黄万堂
地址:甘肃省兰州市红星巷168号
邮政编码:730000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青海省地质学会
理事长:刘山青 秘书长:李怀毅
地址:青海省西宁市南川西路107号青海地质调查院
邮政编码:810012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宁夏回族自治区地质学会
理事长:刘卉 秘书长:韩伟
地址:宁夏银川市黄河东路915号
邮政编码:750002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质学会
理事长:胡建卫 秘书长:张冀
地址:新疆乌鲁木齐市天山区金银路52号国土资源厅办证大厅5楼
邮政编码:830000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吉林省地质学会
理事长:韩晓峰 秘书长:张兴洲
地址:长春市建设街2199号鸽子楼323室(吉林大学地质调查研究院)
邮政编码:130061
中国地质学会办事机构工作职责
秘书处工作职责
中国地质学会秘书处是中国地质学会的常设工作机构之一,是落实上级有关部门批示精神和学会理事会决议的执行部门,是指导和协调分支机构及省级地质学会开展工作的部门,其主要工作内容及职责如下:
◇负责学会常务理事会议、秘书长会及年度省级地质学会、分支机构秘书长工作会议等会议的筹备及学会学术年会的组织、协调工作。
◇负责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的院士申报、推荐,组织开展中国地质学会青年地质科技奖、黄汲清青年地质科学技术奖等奖项的评审工作。
◇负责学会相关文件、制度、计划、总结、报告等的起草,负责日常文件的收发、分类、立卷、归档。
◇负责学会宣传工作,包括内部刊物《中国地质学会会讯》、《情况通报》等的编辑出版工作,负责学会网站的内容更新、发布、维护等。
◇负责分支机构申报、年检等工作。
◇负责中国工程教育认证协会地质类专业认证委员会认证申报、培训、档案管理等日常业务工作。
◇承办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和国土资源部等部门交办的其他工作。
禹启仁处长
华丽娟副处长
孟庆伟工程师
金耀仙
李彬飔
孙莉莉
期刊处工作职责
◇负责《地质学报》(中文版)、《地质论评》和《地质学报》(英文版)3种期刊的编辑出版和发行工作;
◇对中国地质学会各专业委员会和各省级地质学会主办或协办的刊物,做好管理、协调、服务和业务指导工作;
◇负责《地质学报》(中文版)、《地质论评》和《地质学报》(英文版)网站的日常维护。
郝梓国处长
章雨旭副处长
周健研究员
张玉华工程师
费红彩高级工程师
刘恋
黄敏
王晓娟
李捷
孙立卿
❾ 国土资源部同位素地质重点实验室
2008年度重要科研成果(1)丁悌平研究员课题组对水稻、竹子自然生长过程中的硅同位素变化规律和水稻与营养液之间的硅同位素分馏进行了系统研究,发现水稻和竹子在生长过程中优先吸收28Si。随着水稻的生长,营养液中的Si含量逐渐降低,δ30Si逐渐升高;在单株水稻中,由根—茎—叶—壳—米,30Si值逐步升高,反映了水稻和竹子在生长过程中的硅同位素动力学分馏。该成果对研究硅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和植物硅肥具有重要意义,获2008年度中国地质科学院十大科技进展。
(2)朱祥坤研究员课题组在非传统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方面取得系列成果:1)建立了铁、铜、锌、镁等非传统稳定同位素高精度测试方法,所建方法的精度达到国际同类实验室的领先或先进水平;2)按照国家一级标准物质技术规范,进行了铁、铜、锌、镁同位素标准物质研制;3)从实验模拟、地质调查和理论计算三个方面开展了铁、铜、锌、镁等同位素体系在氧化—还原、结晶—沉淀、吸附—淋滤、水岩作用、生物作用、变质作用等过程中的质量分馏研究,丰富和发展了同位素地球化学理论;4)对非传统稳定同位素在成矿作用、地幔过程、环境变化等方面的应用进行了示范性研究,获2008年度中国地质学会十大科技进展。
(3)李延河研究员课题组建立了国内第一个硝酸盐和硫酸盐的δ17O、δ180同分析方法,首次在新疆吐—哈盆地超大型硝酸盐矿床中发现了氧同位素非质量分馏效应,△17O=12‰~17‰,为该矿床的大气沉积成因提供了可靠证据。建立了LA-MC-ICP-MS锆石微区U-Pb定年和Hf同位素分析方法,Cu、Zn同位素分析方法。在5个月的时间内对国际国内Hf、Cu、Zn同位素参考物质进行了几十次平行测试,测量结果与文献报道值在误差范围内完全一致,分析精度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营养液和水稻中硅的δ30Si变化及其与(1-f)的关系,f为营养液中硅所占份额
❿ 国家地质实验测试中心
截至2014年底,在职职工133人,具有博士学位的33人、硕士学位的45人,大学本科38人,大专及以下17人。在职专业技术人员中,具有正高级职称的21人、副高级职称的34人、中级职称的52人,初级及以下人员23人,工人3人。入选国土资源杰出青年科技人才培养计划1人,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年地质英才”培养计划1人。内设6个职能处室、6个专业研究室;有1个部级重点实验室、2个局级和院级重点实验室、1个局级业务中心。中国地质学会岩矿测试技术专业委员会、中国计量测试学会地质矿产实验测试专业委员会、全国国土资源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地质矿产实验测试分技术委员会等学术组织挂靠在中心。
在研项目102项,其中科技部项目9项(含国际合作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2项,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课题24项,地调计划项目2项、工作项目20项、工作内容10项,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15项,横向项目1项。以第一单位研制国家一级标准物质19个,行业标准方法4项,中国地质调查局标准1项,获得发明专利3项,实用新型专利1项。以第一单位共发表论文39篇,其中国际SCI/EI检索论文10篇,中文SCI/EI检索论文5篇,中文核心期刊论文21篇,出版专著2部。
领导班子由4人组成:主任、党委书记庄育勋,副主任吴淑琪、罗立强,副主任、纪委书记沈建明。
主任、党委书记庄育勋(右二),副主任吴淑琪(左二),副主任罗立强(右一),副主任、纪委书记沈建明(左一)
年度重要科研成果
波谱—能谱复合型X射线荧光光谱仪的研发与产业化。结合目标仪器的特点,制定了一整套独具特色并行之有效的研发技术路线,克服了复杂结构件的精密加工、异型真空腔体(分析室)的精密铸造及其表面处理等一系列技术难题。完成了仪器核心部件——组合型高纯冷却水系统、分光室、限光器、过滤片、准直器、晶体切换、样品交换、真空保持及调试工装的设计制作;利用DSP输出PWM波形,分别设计了恒温和真空系统的控制电路和变频器电压调节电路,完成了精度最佳在±0.05ºC以内的智能恒温控制系统制作;完成了系统的数据结构设计,为波谱和能谱复合测量的数据处理、元素分布分析的数据处理等设计,建立了相应的模型,建立了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的数据库构架;完成了大功率高压发生器和高精度测角仪的样机加工,达到设计要求。基本完成了整机中主要部件和配套组件以及系统结构装置的设计和制作,即将进行样机的组装和调试工作。项目在研发过程中申请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2项,发表相关论文10篇,培养硕士研究生2名。
仪器搭建现场
分光室实物图
测角仪调试现场
高压发生器实物图
重要金属单矿物及同位素关键技术实验测试方法研究。该项目共由6个专题,32个课题组成,项目总经费2381万元。2014年5月完成验收。在重要金属单矿物和黑色岩系等实验测试新技术、同位素地质分析测试关键技术、元素形态与有机污染物分析、海洋与陆地油气勘察急需实验技术、矿产勘察现场快速分析与仪器研发、地矿分析方法和标准物质研制技术规范几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的创新性成果,具有先进性和实用性,在地质、资源与环境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共发表论文71篇,取得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6项、外观专利1项、软件著作权1项。培养博士生11名、硕士生9名。
技术标准研发取得重要成果。研制国家一级标准物质16种,分别为:三江源土壤成分分析标准物质5种(编号:GBW07476~GBW07480)、北极海洋沉积物成分分析标准物质1种(编号:GBW07481)、矽线石成分分析标准物质3种(编号:GBW07843~GBW07485)、土壤中有机氯农药和多氯联苯成分分析标准物质6种(编号:GBW07469~GBW07474);制定地质矿产行业标准4项,为生态地球化学评价动植物样品分析方法第1部分至第4部分(编号:DZ/T0253.1-2014~DZ/T0253.4-2014);制定中国地质调查局标准1项,名称为地下水污染调查评价样品分析质量控制技术要求(编号:DD 2014-15)。这些技术标准有力地促进了地质实验测试技术发展,有效地指导和规范了地质实验测试技术工作,对促进地质矿产资源勘查和管理起到积极作用。其中青藏高原三江源土壤成分分析系列国家标准物质,定值成分多达73项,量值准确可靠,可满足三江源地区生态地球化学调查评价对样品测试结果的有效性、可比性及可溯源性的要求,同时还可作为三江源环境地球化学基线标准使用,为青藏高原世界屋脊、三江源中国水塔等生态脆弱区矿产资源勘查和开发、生态环境研究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支撑。青藏高原三江源土壤成分分析标准物质、北极海洋沉积物成分分析标准物质,与项目组之前研制的南极海洋沉积物成分分析标准物质(编号GBW07357)相联合,标志着我国初步形成极地地球化学标准物质体系。
重金属离子识别光学传感器研究成果显著。能选择性识别重金属和过渡金属离子的光学传感器由于简便适用、灵敏度高等特点在环境科学和生命科学领域广泛的需求与应用。性能优良的光学传感器是构建重金属离子光学检测技术的基础。因此,光学传感器的发展一直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国家地质实验测试中心王晓春副研究员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支持下,长期致力于化学传感器领域的研究,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该研究团队以罗丹明B作为荧光母体,肼基作为桥联剂,间二硝基苯作为响应基团设计合成了一种能长波长、高选择性、高灵敏度的检测Cu2+的光学传感器N-(2,4-二硝基苯基)-罗丹明B酰肼。该传感器本身无颜色和荧光,但可以选择性地与Cu2+离子发生显色和荧光打开反应,体系由无色变为粉红色,且产生明显的荧光信号。2倍当量的其他共存离子并不能引起体系的紫外和荧光信号改变。吸光检测和荧光检测的灵敏度分别为7.3×10-9m 和1.1×10-9m,大大提高了对Cu2+离子的检测灵敏度和选择性,达到国际同行先进水平。该成果申请国家发明专利“N-(2,4-二硝基苯基)-罗丹明B酰肼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于2014年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授权(专利号ZL 201210323481.0)。
光学传感器DNPRH的化学结构
目前,已报道的大部分传感器分子的发射波长较短(紫外可见光区),不能有效避免基体效应和自发荧光的干扰,尤其在应用于重金属离子的细胞成像时极易受到光致漂白效应影响,荧光寿命很短。针对上述问题,该课题组又发展了一种Si-罗丹明B类光学传感器—Si-罗丹明B内硫酯(简称为Si-RBS)。Si-RBS的发射波长处于近红外区域(687nm),有效避免了背景荧光的干扰和光致漂白效应影响。Si-RBS能选择性识别Hg2+离子,其他共存离子对Hg2+的识别几乎无干扰。利用Si-RBS对Hg2+进行荧光检测的检出限达到2.48×10-10m。该研究成果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项(专利申请号201410424312.5)。
光学传感器DNPRH对Cu2+的紫外吸收(A)和荧光(B)检测的灵敏度
光学传感器DNPRH对Cu2+的紫外吸收(A)和荧光(B)选择性
光学传感器Si-罗丹明B内硫酯的化学结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