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地质地层命名规则
① 工程地质年代表,工程地质年代符号. 最全面的符号 速求!
http://bbs.3s001.com/read.php?tid-15867.html地质年代表http://bbs.3s001.com/read.php?tid-9957.html地层时代表http://bbs.3s001.com/read.php?tid-12381.html《中国区域年代地层(地质年代)表》
② 岩土工程勘察中的地层代号怎么编排的
(1)工程地质测绘。 工程地质测绘是岩土工程勘察的基础工作,一般在勘察的初期阶段进行。这一方法的本质是运用地质、工程地质理论,对地面的地质现象进行观察和描述,分析其性质和规律,并藉以推断地下地质情况
③ 地质命名
是地层单位的一种
1.什么是地质年代、地质年代单位和年代地层单位?二者相对应的名称是什么?
解析:地质年代是地壳上不同年代的岩石在形成过程中的时间和顺序。地质年代可分为绝对地质年代和相对地质年代。绝对地质年代也称放射测定年代,或称同位素年龄,它是根据岩层中放射性同位素蜕变产物的含量加以测定的,是指岩石生成距今的年数,即岩石的年龄。相对地质年代主要是依据古生物学的方法加以划分的,是指岩石相对的新老关系形成的顺序,如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等。人们根据地层的顺序、生物演化阶段、地壳运动和岩石的年龄等地壳的演化史,把地球的历史分为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五个代,每个代又分为若干个纪。人们把组成地壳的全部地层代表的时代,总称为地质年代。
地质年代单位,也称地质时间单位、地质时代单位,简称时间单位。它主要是根据生物演化的顺序阶段,对地质时期中的时期所划分的单位,即各个地层单位所代表的时间,称为地质年代单位,按时间单位的级别,从大到小分为宙、代、纪、世、期、时。如宙是最大的地质年代单位,而隐生宙和显生宙则是地质年代名称。
年代地层单位,又称时间地层单位,或地层单位。它主要依据古生物化石、地层形成的地质年代、顺序,和穿过地层的地震波波速等,而把地层划分为不同类型、不同级别的单位。年代地层单位分为宇、界、系、统、阶、时带。
地质年代单位与年代地层单位是相对应的。地质年代单位的宙、代、纪、世、期、时,分别对应的年代地层单位是宇、界、系、统、阶、时带。宙、代、纪、世是国际性的地质年代单位,适用于全世界。期和时是区域性的地质年代单位,适用于大区域。如隐生宙时期所形成的地层叫隐生宇,显生审时期所形成的地层叫显生宇,太古代时期所形成的地层叫太古界地层,寒武纪时期形成的地层叫寒武系地层,始新世时
地质年代单位与年代地层单位对应表
期形成的地层叫始新统地层等,以此类推……。
2.关于地质年代表的阅读
解析:地理教学大纲中的“基本训练要求”指出:“学会阅读地质年代表,记住代、纪的名称和序列。”同学们感到不好记,特别是感到“纪”的名称不好记。
研究地壳历史时,仿用了人类历史研究中划分社会发展阶段的方法,把地史划分为5个代,代以下再分纪、世等;与地质时代单位相应的地层单位称界、系、统等。
地层单位分国际性地层单位、全国性或大区域性地层单位和地方性地层单位。
国际性地层单位适用于全世界,是根据生物演化阶段划分的。因为生物门类(纲、目、科)的演化阶段,全世界是一致的。所以据此划分的地层单位必然适用于世界,称国际性地层单位,包括界、系、统。
界——国际性通用的最大的地层单位,包括一个代的时间内所形成的地层。
系——界的一部分,是国际地层表中的第二级单位,代表一个纪的时间内所形成的地层。系一般是根据首次研究的典型地区的古地名、古民族名或岩性特征等命名的,如寒武系、奥陶系、石炭系、白垩系等。
统——系的一部分,是国际地层表中的第三级单位,代表一个世的时间内所形成的地层。
全国性或大区域性地层单位有阶、时带,地方性地层单位有群、组、段、层。
地质时代单位有代、纪、世、期、时。
代——地质时代的最大单位,在代的时间内形成界的地层。代的名称和界的名称相符合,如,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
纪——代的一部分,代表形成一个系的地层所占的时间。纪的名称和系的名称符合,如寒武纪、奥陶纪等。
④ 什么叫工程地质条件包括哪些内容
工程地质条件是对工程建筑有影响的各种地质因素的总称。
主要包括地形地内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地震容、水文地质、天然建筑材料以及岩溶、滑坡、崩坍、砂土液化、地基变形等不良物理地质现象。
工程建设前需对建筑物场地的工程地质条件进行调查研究,包括:该场地以往建筑经验,已发生过的工程事故的原因、防治措施和后果,建筑物沉降、变形及地基地震效应等;分析和解决主要工程地质问题; 选择工程地质条件优良的地点; 提出保证建筑物的稳定性和正常使用的地基处理措施等。
拓展资料
自然条件是因地而异的,建筑物类型和性质也各不相同,因而在不同的情况下作为重点研究对象的工程地质条件也是因地因工程而异,如在山区建筑,与场地稳定性有密切关系的地质现象(地层褶皱、断裂、滑坡、岩溶等)往往是重要的地质条件。
对地下建筑来说,地质构造对建筑物的稳定性有很大影响,而岩石产状、断层、节理和破碎带的性质与分布等是重要的地质条件。
已有的工程地质条件在工程建筑和运行期间会产生一些新的变化和发展,构成威胁影响工程建筑安全的地质问题称为工程地质问题。
由于工程地质条件复杂多变,不同类型的工程对工程地质条件的要求又不尽相同,所以工程地质问题是多种多样的。
⑤ 地质年代表及地层年代表是怎么划分的
中国地质年代表 代 纪 世 代号 起始时间(百万年) 生物开始出现类型 -----------------------------------------------新生代第四纪全新世Qh 0.01人类出现 晚更新世 Qp中更新世 Qp2 早更新世 Qp1 1.64 新近纪上新世 N2 5.00 中新世 N1 23.3 近代哺乳类出现 古近纪渐新世 E3 37.5 始新世 E250 古新世 E1 65 鱼类出现 -------------------------------中生代白垩纪 K 135 被子植物,浮游钙藻出现 侏罗纪 J 208 鸟类哺乳类出现 三叠纪 T 250 蜥龙 鱼龙出现 -------------------------------晚古生代二叠纪 P 290 兽行型类 裸子植物出现 石炭纪 C 362坚孔类 种子蕨 科达类出现 泥盆纪 D 410 总鳍鱼类 节蕨 石松 真蕨植物出现 早古生代志留纪 S 439 裸蕨植物出现 奥陶纪 O 510 无颌类出现 寒武纪 -- 570 硬壳动物出现 -----------------------------新元古代震旦纪 Z 680 不具硬壳动物出现 南华纪 Nh 800 青白口纪 Qb 1000 多细胞动物 高级藻类出现 中元古代蓟县纪 JX 1400 真核动物出现 (绿藻) 长城纪 Ch 1800 古元古代滹沱纪Hl 2300 五台纪 Wt 2500 -----------------------------新太古代 Ar3 2800 原核生物出现 (菌类及蓝藻) 中太古代 Ar2 3200 古太古代 Ar1 3600 生命现象开始出现 始太古代 Ar0 45oo 地质年代是地球演化过程中某一时间阶段的划分方法。 地球的历史按等级划分为:宙、代、纪、世、期、亚期等六个地质年代单位。 地质年表 第四纪-全新世-距今1万年 第四纪-更新世-距今250万年 第三纪-上新世-距今1200万年 第三纪-中新世-距今2500万年 第三纪-渐新世-距今4000万年 第三纪-始新世-距今6000万年 新生代-第三纪-古新世-距今6700万年 白垩纪-距今1.37亿年 侏罗纪-距今1.95亿年 中生代-三叠纪-距今2.30亿年 二叠纪-距今2.85亿年 石炭纪-距今3.50亿年 泥盆纪-距今4.00亿年 志留纪-距今4.40亿年 奥陶纪-距今5.00亿年 显生宙-古生代-寒武纪-距今6.00亿年 元古代-震旦纪-距今18.0亿年 隐生宙-太古代 距今>50亿年
⑥ 岩石地层单位的命名规则
一般规定岩石地层单位的名称应遵循本指南有关地层单位命名的一般规定(见8.4)。此外还有如下一些补充规定:岩石地层单位的名称应由一个适当的地方性地理名称(专名)和一个表示其级别的单位术语(群、组、段、层),或者一个代表该单位的主要岩石类型的简单岩石名称联合形成(如:太原组,霍山砂岩,富家沟片麻岩,西康板岩),或者三者联合形成(如东大窑石灰岩段)。构成正式岩石地层单位名称的汉语拼音的所有单词的第一字母均应大写。为便于对外交流,单位术语不用汉语拼音而用英文,如,长兴石灰岩用Changxing Limestone, 不用Changxing Shihuiyan;五通群用Wutong Group,不用Wutong Qnu。
“软的”、“硬的”和“角砾状的”等描述性形容词,不应用一个岩石地层单位名称的岩石术语中。
喷出的(extrusive)、变质的(metamorphic)等形容词原则上不应用于岩石地层单位名称中。但当它们有助于澄清一个单位的性质,或能提供有价值的信息时可以使用,如变质杂岩、火山杂岩等。
形容词“上”、“中”、“下”不应用于正式岩石地层单位蝗级资助划分。如果使用了,应视为非正式岩石地层单位。 关于地层单位命名地理名称的用法包括在8.4.1条款内,对于一些特殊情况下的岩石地层单位,还有如下一些补充规定:
当一个岩石地层单位在岩性上,或因沉积作用的原因,或因变质或成岩的原因横向发生变化的时候,是否需要改变地理名称,要取决于其变化的程度,变化后的持续性(或稳定性),以及对比和连续的可靠性。对于区域性的变化,可考虑改变名称,但这样的改变应慎重,以免仅据一些微小的岩性变化就提议建立一个新的岩石地层单位名称而带来混乱,尤其在岩性变化界线很不明显的情况下,用一个广义的名称,比使用两上或两个以上的名称更好。
地理专名加岩石名称构成的简单岩石地层单位名称仅限于组级单位使用,如霍山砂岩,其等级相当于组。段名或层名也可使用岩石术语,但是,在岩石术语之后务必再增加一个单位的级别术语——段或层。一般不用岩石名称表示群。
作为一个成因未定的非层状变质岩体的岩石地层单位名称,应由一个适当的地理专名与一个代表组别的单位术语,或一个代表主要岩石类型的简单野外岩石名称联合构成。
许多地区的远岸海洋钻探存在给井内岩石地层单位选择正式地理名称的问题。有些情况下,钻井内的岩石地层单位在较大地区内不能与地表岩石地层单位进行对比,而又难以给新建组找到一个合适地名,这时可以从海岸,或海洋,或其他特征取一个名称。即使如此,这样的名称也很少见,因而常需要使用纯人为的命名方法标示远岸海洋钻井内的岩石地层单位。本规定亦适用于水下填图所识别出的岩石地层单位。 在一个岩石地层单位的名称中,当使用岩石术语时,这个术语应该最简单而又易被接受,且能代表该单位的主要特征的岩石名称,如石灰岩、砂岩、页岩、流纹岩、石英岩、片麻岩、杂岩、杂砾岩等。像“粘土页岩”或“砂质石灰岩”这样的复合术语和“页岩和砂岩”这样的合成术语,都不宜作为岩石单位名称中的岩石术语使用。也不应把形容词用于地名和岩石术语之间,如某某黑页岩。
像冰碛岩(Tillite)、风暴岩(Tempestite)、复理石(Flysch)和滑来岩块(Olistolite)这样的成因术语和构造岩相术语,应避免用于正式岩石地层单位名称。因为这样的术语和处理方法违背研究中的多重假没原则,而且采用成因限制的做法影响了单位概念本身的可信度,易引起不必要的争议。
⑦ 工程地质中岩层与地层的异同点是
岩层指不同地质年代、不同区域、不同风化程度的岩石层。
地层泛指不同地质成因、不同于质年代、不同颗粒粒径、不同塑性状态等区分的岩土层
⑧ 工程地质年代代号
一般工程地质主要在第四纪、新近纪、古近纪,
第四纪沉积物按成因和岩相版可以分为权残积物、坡积物、洪积物、冲积物、湖泊沉积物、冰川堆积物、海洋沉积物、生物沉积物、风积物、火山堆积物、洞穴堆积物、人工堆积物等。
⑨ 工程地质分区
研究区小清河以北为黄河三角洲平原,小清河以南多为山前冲洪积平原(图2-6),基岩埋深在数百米以下,表层均为第四系松散沉积物,鉴于一般工业与民用建筑物地基持力层一般均在15m以上,一般中高层建筑物持力层一般在25m以上的特点,下面仅以0~25m的土体为对象,进行分析和研究。
1.土体的岩性与结构特征
(1)土体岩性分类
区内0~25m深度内的地层多为第四系全新统地层,其沉积环境受黄河和海洋交互或共同影响,形成了以细颗粒为主的地层。所表现出的岩性以粉土最为广泛,其次为粉质粘土、粉砂、粘土,局部有细砂,其主要岩性特征见表2-9。
图2-6 黄河三角洲工程地质分区图
Fig.2-6 Map of Engineering geology zoning in the Yellow River Delta
(2)土体结构特点
区内土体结构无单层结构,多为多层结构(多层结构是指一定深度内由3层或3层以上的地层构成),这也是区内的沉积环境所决定的,该区已濒渤海,是河流的最下游段,河道游荡较频繁,古地貌特点反复变化,携带泥、砂的水动力特点也随之变化,因此,区内一般无巨厚的单层岩性沉积。
表2-9 黄河三角洲0~25m 地层岩性分类及主要特征表Tab.2-9 Lithology of strata down to 25m depth in the Yellow River Delta
2.土体工程地质特征
(1)山前冲积洪平原区土体工程地质特征
该区地面下25m的沉积物为第四系全新统冲积、洪积(
(2)古黄河三角洲区土体工程地质特征
该区地面下25m的沉积物为第四系全新统冲积、海积、湖沼相沉积(
(3)现代黄河三角洲平原区土体工程地质特征
该区地面下25m的沉积物为第四系全新统冲积海积物(
3.地表下0~25m土体物理力学指标的变化规律
1)古黄河三角洲区的物理力学性质总体上好于现代黄河三角洲,这是由于现代黄河三角洲的成陆时间晚于古黄河三角洲,其自重固结的程度弱于前者。
2)无论是古黄河三角洲区还是现代黄河三角洲区,各类岩性土层的物理力学指标显示出一个较明显的规律,即从地表向下,随深度的增加土层的物理力学指标以较好—较差—好的规律发生变化。一般较差的深度段在5~10m和10~15m。这一变化规律也与区内的沉积环境相吻合,力学指标较差的深度段为1855年黄河改道以前沉积的以冲湖积-冲海积相为主的地层。
⑩ 地质年代是如何命名的
凡是上过初中的人都可能知道地球有亿年的历史了,而且许多人还可能了解地层形成的基本过程和原理。另外,近些年来人们对“寒武纪”、“侏罗纪”、“白垩纪”、“第四纪”这样的词也比较熟悉了。但是,这些名词是如何来的恐怕很多人只是个较朦胧的印象吧?
大家知道按地层的年龄将地球的年龄划分成一些单位,这样可便于我们进行地球和生命演化的表述。人们习惯于以生物的情况来划分,这样就把整个46亿年划成两个大的单元:那些看不到或者很难见到生物的时代被称做隐生宙,而将可看到一定量生命以后的时代称做是显生宙。隐生宙的上限为地球的起源,其下限年代却不是一个绝对准确的数字,一般说来可推至6亿年前,也有推至5.7亿年前的。从6亿或5.7亿年以后到现在就被称做是显生宙。
宙下被划分为一些代。通常的分法大致有: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五个代。太古代一般指的是地球形成及化学进化这个时期,可以是从46亿年前到38亿年前或34亿年前,这个数字之所以有数以亿计的年数之差是因为我们目前所能掌握的最古老的生命或生命痕迹还有许多的不确定因素。元古代紧接在太古代之后,其下限一般定在前寒武纪生命大爆发之前,这个时期目前在5.7亿到6亿年前。太古代和元古代这两个名称是1863年由美国人洛冈命名的,他命名的意思是指生物界太古老和生物界次古老。自寒武纪后到2.3亿年前这段时间为古生代,这个名称由英国人赛德维克制定,他依照洛冈取了生物界古老的意思,此事发生在1838年。从2.3亿年前到0.65亿年前为中生代,从0.65亿年后到现在为新生代。这两个代均由英国人费利普斯于1841年命名,取意分别为生物界中等古老和生物界接近现代。(见附表)
代以下的划分单元为纪。让我们从最古老的一个纪开始吧。最古老的纪叫震旦纪,由美籍人葛利普于1922年在中国命名,葛氏当时活动在浙、皖一带,他按照古代印度人称呼中国为日出之地而取了这个名称。起于18亿或19亿年前,止于5.7亿年前。这个时期的生命主要是细菌和蓝藻,后期开始出现真核藻类和无脊椎动物。
1936年,赛德维克在英国西部的威尔士一带进行研究,在罗马人统治的时代,北威尔士山曾称寒武山,因此赛德维克便将这个个时期称为寒武纪。33年以后,另一位英国地质学家拉普华兹在同一地区发现一个地层,这个与较早发现的志留纪与寒武纪相比有着诸多不同的地方,它介入上述两个层之间,显然是属于一个不同的有代表性的时期,因此他根据一个古代在此居住过的民族名将这个时期称为奥陶纪。志留纪的名称的产生比寒武纪和奥陶纪都要早,大约是在1835年,莫企孙也是在英国西部一带进行研究,名称的意思来源于另一个威尔士古代当地民族的名称。莫氏和赛德维克于1839年在德文郡(Devonshire)将一套海成岩石层按地名进行了命名,中文翻译为“泥盆”。石炭这个名称的出现可能是最早的,1822年康尼比尔和费利普斯在研究英国地质时,发现了一套稳定的含煤炭地层,这是在一个非常壮观的造煤时期形成的,因此因煤炭而得名。二叠纪这个名称是我国科学家按形象而翻译的,最初命名时是在1841年,由莫企孙根据当地所处彼尔姆州(俄乌拉尔山乌法高原)将其命名为彼尔姆纪。后来在德国发现这个时期的地层明显为上是白云质灰岩下是红色岩层,这也是我国后来翻译成二叠纪的根据。以上为古生代的六个纪。
中生代为三个纪。第一个是三叠纪,由阿尔别尔特命名于德国西南部,这里有三套截然不同的地层,因此得名,此事在1834年。在德国和瑞士的与瑞士交界处有一座侏罗山,1829年前后布朗维尔在这里研究发现该处有非常明显的地层特征,因此以山命名,如果1820年英国人史密斯首先命名的话,现在肯定不会是侏罗纪这个名称,因为他当时在英国面部研究的菊石正好就是这个时期的。两年后的1822年,德哈罗乌发现英吉利海峡两岸悬崖上露出含有大量钙质的白色沉积物,这恰恰是当时用来制作粉笔的白垩土,于是便以此命名为白垩纪。需要指出的是,世界上大多地区该时期的地层并不都是白色的,如在我国就是多为紫红色的红层。
莱尔曾经将古生代称第一纪,中生代为第二纪,新生代为第三纪,1829年德努阿耶在研究法国某些地区的地质时按魏尔纳的分层方案从第三纪中又划分出来了第四纪,这样,新生代便由这两个纪所组成。从前的第一纪则由纪升代含六个纪,同样第二纪也升代含三个纪。
纪下面还有分级单位,如“世”,一般是将某个纪分成几个等份,如新生代依次分为古新世、始新世、渐新世、中新世、上新世、更新世、全新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