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地质单元划分原则
『壹』 工程地质单元划分依据
岩性及结构,沉积岩中还有生物化石
『贰』 在工程地质名称中,对于土和岩石有没有明确的划分标准
工程地质学是一门应用地质学的原理为工程应用服务的学科,主要研究内容涉及地质灾害,岩石与第四纪沉积物,岩体稳定性,地震等。工程地质学广泛应用于工程规划,勘察,设计,施工与维护等各个阶段。
工程地质是调查、研究、解决与人类活动及各类工程建筑有关的地质问题的科学。工程地质研究的主内容有:确定岩土组分、组织结构(微观结构)、物理、化学与力学性质(特别是强度及应变)及其对建筑工程稳定性的影响,进行岩土工程地质分类。本书可作为高等学校土建类专业工程地质课程教材,也可作为水利工程、采矿工程等相关专业的教材和参考书,还可供其他相关专业方向的师生及工程技术人员参考使用。
『叁』 公路自然区划划分原则是什么 路基路面工程
根据公路工程的地理,气候差异特点,自然区的划分,按其重要性和规模的大小分为三个等
级。一级区划是按自然气候,全国轮廓性地理,地貌划分的,全国共划分七个一级区;二级区划是在一级区划内,考虑水温状况不同,以潮湿系数为主导标志,按公
路工程的相似性及地表气候的差异,进一步划分二级区以及与二级区划相当的副区,全国共分为33个二级区和19个副区。三级区划是二级区的进一步划分。由于
目前各地区的特点和掌握的调查研究资料不充分,还不具备划分条件,再则,三级区不一定要列入全国性的范围,由个省,自治区自行划分,以便更切合当地的实际
情况。
我国地域辽阔,各地气候、地形、地貌、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等自然条件差异很大,而这些自然条件与公路建设密切相关。为反映不同地区公
路设计与施工的特点,交通部制定了《公路自然区划标准》(JTJ003-86),将具有相同自然条件的地区归类。全国的公路自然区划分为三个层次:
(1)一级区划
全国分为7个一级区,它们是:I—北部多年冻土区;Ⅱ—东部湿润季冻区;Ⅲ—黄土高原干湿过渡区;IV—东南湿热区;V—西南潮暖区;Ⅵ—西北干旱区;Ⅶ—青藏高寒区。
(2)二级区划
二级区划以潮湿系数为主要分区依据,按公路工程的相似性及地表气候的差异,在7个一级区划内进步分为33个二级区和19个副区。
潮湿系数K为年降水量(mm)与同年蒸发量(mm)之比,按区内的K值大小分为6个等级。
(3)三级区划
三级区划是二级区划的进一步划分。各省、市、自治区可以根据当地的地貌、水文和土质等具体情况,在二级区划的基础上进行细分。公路自然区划的名称和特征详见《公路自然区划标准》
『肆』 全国地质灾害防治区划的原则
(1)区域环境地质条件的相似性原则
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的发生受地专形坡度、属岩土体工程地质类型和活动断裂等因素所组成的地质环境系统的控制,区域地质环境系统相同或类似的区域,其地质灾害活动或易发性也相似。所以要把不同的地质环境划分出来。
(2)区域性人类工程活动规律相似性原则
人类活动的强度与广度总是在一定的地质环境区域内发展的。相似的区域自然地质地理条件,人类工程活动规律也相似。如东北和华北地区的地质灾害是主要是由于过量开采地下水资源和煤炭资源引起的地面沉降、地面塌陷,主要发生在沿海城市和矿区;黄土高原地区的滑坡灾害往往是人为开挖坡脚建房而引起的。
(3)区域地质灾害防治方向与措施的相似性原则
考虑到中国不同地区地质环境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有很大差异,地质灾害类型和危害情况不同,区域的减灾重点和防治对策不同。东部地区人多地少,经济基础好,可通过地质灾害治理、限制不合理人类活动等途径,逐渐减轻地质灾害活动的频率和强度。而西部经济落后,宜采取搬迁、撤离措施,避让地质灾害,减少生命财产损失。
『伍』 山区水文地质单元如何划分
水文地质单元应该根据补给,径流,排泄来划分。从地形图上,找出分水岭,根据分内水岭划分水文单元超容标的水质 报告中要明确分布范围,那些离子超标,超标程度等内容,实事求是的写,不能含糊。
1,水文地质单元的划分方法:根据水文地质条件的差异性而划分的。
2,水文地质条件的差异:包括地质结构、岩石性质、含水层和隔水层的产状、分布及其在地表的出露情况、地形地貌、气象和水文因素等。
3,水文地质单元:是一个具有一定边界和统一的补给、径流、排泄条件的地下水分布的域。
『陆』 地质单元的划分及其应用
在矿产资源评价中,地质单元是统一观测和取值的基本单元,作用相当于地质采样中的样品,同时也是统计对比评价的对象。很显然,地质单元的划分得当与否,对于评价效果将会产生直接的重大影响。由于矿产资源具有分布的随机性,产出地质条件的复杂性等特点,如何合理地划分地质单元就成了矿产资源评价工作的重要研究内容。从单元划分方法看,目前在国外被广泛采用的方法是由哈里斯所提倡的网格法,这种方法具有简单易掌握的特点。考虑到矿产资源对地质构造条件的依赖性,矿产资源的等级性,资源体的几何形态、规模的强烈变化性等特征,在山东省的金矿资源评价中,采用了由王世称教授所提倡的地质法划分地质单元。应用这种方法划分地质单元,下列内容是研究的重点。
图9-14 胶东地区金异常及金地球化学分布图
1.以金为主的组合异常及编号;2.以多金属为主的组合异常及编号;3.主成矿期金地球化学区及编号;4.招远—莱州—昌邑金地球化学带;5.栖霞—道头—平度金地球化学带;6.牟平—乳山金地球化学带;7.威海—文登金地球化学带;8.燕山晚期金地球化学带
1.地质单元法的使用条件
一般来说,应用地质法所划分出的地质单元应具有以下特点:①单元具有随机性,以满足统计理论对抽样的要求;②单元所处的部位应是某类矿产资源有可能赋存的空间;是普查找矿的有利地段;③单元的空间分布特点应能较客观地反映资源的空间分布规律;④单元的大小和平面形态应尽可能地与客观存在资源体的规模和平面几何形态相接近。这种类型的单元不仅会使评价成果的可信度得以保证,同时也会为当前的普查找矿提供可供选择的有利地段,产生直接的经济效益。但是,该方法使用过程中,下列一些条件要得到满足。
(1)成矿规律的正确认识:由上述单元的性质可以看出:其②③④均与成矿规律、成矿控制条件密切相关。可以说,单元的划分实际上是成矿规律、成矿控制条件在单元划分工作中的具体体现。像产于胶北隆起,与玲珑超单元岩浆活动有关的金矿床,其主要控制条件就是玲珑超单元继承性岩体的存在。如果研究区域内或其深部不可能有这期侵入体存在,则这样的地段就不可能是地质单元的可能空间。因此,成矿条件、成矿规律的认识和分析,是应用地质法划分单元的依据和不可缺少的先决条件。
(2)综合信息找矿标志的正确认识和确定:矿产资源预测要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是资源的位置。要明确指出研究区域中的某些地段是否是某种资源可能赋存的空间或存在某种资源的可能性。找矿实践证明,一个特定地段能否被视为一个找矿有利地段,不仅要看该地段有无优越的成矿条件,同时还要看找矿标志组合的反映程度。只有成矿条件优越,找矿标志组合有良好反映地段,才是找矿的可能地区,否则将会犯误勘的错误,造成投资浪费。事实上,这就是在研究区中应用地质单元的理论依据之一。
在综合信息成矿预测过程中,对胶东地区已知金矿区的重砂、分散流资料的分析研究发现,自然重砂矿物中的自然金、黄铁矿、铅、锌、铜的硫化物等组合异常,分散流中的Au、Ag、Pb、Zn、Cu等元素的异常组合,都对原生金矿具有良好的反映,是本区的重要找矿标志。所以某一单元的圈定,既要看岩浆岩、构造等地质条件,同时还要有重砂或分散流的良好显示,否则就不能在某一地段划分出地质单元。这说明了综合信息找矿标志识别和确定与应用地质发划分地质单元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所以说,综合信息找矿标志的认识和确定是地质法划分单元的又一先决条件。
(3)单元地质条件的分析:应用地质法划分统计单元,既要标明单元的地理位置,又要确定单元的边界,这些都是以地质条件和找矿信息为依据的。为了使所划分出的所有单元间都具有可比性、可统一观测性,赖以划分单元的地质条件和找矿信息要适用于所有单元。这就需要分析划分“条件”的地质意义,研究单元的性质及其应用的普遍性。已知矿床分布地区的重砂资料整理分析表明,多数金矿床的一定范围内,都有金、铅、锌、铜和黄铁矿矿物组合异常存在,重砂矿物组合与主矿化阶段的矿石矿物组合相对应。
重砂矿物沿水流方向具有明显的表生分带现象,显示重砂组合异常指示矿化的作用和矿物分带的明显向源性。这一信息的出现,标志着矿化作用的发生和矿化存在的可能位置。所以这个信息对于单元的划分是重要的,可以作为划分单元的条件被使用。此外,这种分析还会使我们把作用相似,地质定义不同的地质条件或信息加以识别,为合理确定单元创造有利条件。
2.金矿田地质单元划分的原则
通过对与继承性岩浆活动有关的岩浆热液型金矿床——焦家式和玲珑式金矿床的成矿规律、控制条件的研究、综合找矿信息的识别及单元地质条件的分析,矿田级的地质单元的划分,以下述条件或信息为原则。
(1)单元定位条件:①重砂组合异常。与金有关的重砂组合异常是区内金矿化的反映,标志着金的成矿活动的存在。主要组合类型有自然金-黄铁矿型、自然金-黄铁矿-多金属硫化物型、自然金-黄铁矿-白钨矿型、自然金-黄铁矿-辰砂型和自然金-黄铁矿-泡铋矿型。一般说,重砂矿物多有按矿物的稳定程度,由重砂源向下具有表生分带现象,能显示重砂源的可能位置。②金分散流异常。与金矿床具有良好的对应性,除个别矿田外,已知矿田都有金异常的明显反映,且金的伴生组分Au、Pb、Zn、Cu等元素亦有较强烈的反映,显示了分散流异常对矿化的指示作用。③已知矿床、矿点、矿化点的集中分布区。④岩体出露的或隐伏的缓倾斜一侧。⑤形态复杂的岩体接触带部位。⑥有利的地球物理场部位。⑦多组不同级别断裂构造的交汇处。
上述条件是金矿资源存在的地质条件和信息显示,只要具备岩浆、构造和矿化信息等条件的地段,就是可能成矿的矿田单元。
(2)单元边界条件:①矿田构造系统的分布范围,如玲珑金矿田,是由破头青断裂及众多的次级断裂组成的控制矿田的构造系统,在圈定单元边界时,充分顾及到构造系统展布的整体空间。如灵山沟单元,在单元圈定时,充分考虑到以灵山沟-北截控矿断裂以及上、下盘伴生、派生的控矿断裂系统的完整性。又如焦家矿田单元的圈定,囊括了包括焦家断裂以及下盘伴生的望儿山断裂和它们派生的更低级别的断裂构成的完整的构造系统。②相同的重砂组合异常分布区。胶东地区与玲珑超单元有关的金矿床,有自己的标型矿物组合,在一些地区据此组合类型容易圈定单元边界。但多数情况下,与焦家式、玲珑式金矿有关的重砂组合类型中,又叠加了晚期与另外成矿作用有关的组合类型。如果据汇水盆地能独立圈定晚期重砂分布空间,则单独圈定异常区,而在圈定与玲珑超单元花岗岩有关的矿田界线时将其剔除,如若晚期的组合类型量比很小,且又无规律、则以主要组合类型圈定的边界。③分散流金异常分布区。在单元边界圈定时,既要考虑有否,又要分析是什么样的组合类型。④局局部重力异常梯度带的范围、有利磁场场区范围。
在运用这些原则时,据预测区的工作程度差异,可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1)地质工作程度高,控制矿田的构造系统明朗、则构造系统是矿田边界确定的重要依据、同时也考虑重砂、分散流异常的分布范围。如:灵山沟、玲珑、焦家、大尹格庄等矿田单元。
(2)地质工作程度较低,有个别矿床(点),控矿断裂规模、产状大体明确,但矿田构造系统的展布范围不清。在此情况下,汇水盆地及与其有关的分散流、重砂组合异常分布范围,是矿田单元边界确定的重要依据。考虑到分散流迁移距离大于重砂迁移距离,则单元多限定在分散流异常范围内,如:马家窑、大霞址等。
图9-15 胶东地区金矿成矿区(带)的划分与预测单元分布略图
(3)地质工作程度低,无矿床(点)。但有重砂、分散流异常或只有分散流异常。前者依重砂异常圈定边界,同时考虑分散流异常范围及其他条件,后者主要考虑分散流异常。如:周家庄、泽头、侯家等。
(4)地质工作程度很低的覆盖区或半覆盖区,没有分散流、重砂显示的矿田单元界线的确定,主要依据重、磁解释,确定有利磁场场区范围、控矿断裂的存在或隐伏岩体的存在。如:小韩家、石埠、于家庄等。
3.地质单元的使用
定量评价矿田单元:胶东地区共计划分出50个单元(表9-4,图9-15),其中部分工作程度较高,且已探明一定资源量,属于已知单元,可以作为模型单元使用,其余单元则作为评价单元——预测单元使用。
定量评价模型是在已知单元的基础上建立的,且定量评价模型的稳定性、可信度和精度也是以已知单元为基础的。可见,已知单元的优劣直接关系到定量评价模型的外推效果,是需要认真对待的问题。根据研究区的地质工作,研究程度,满足下列要求的矿田方能作为模型矿田单元:①矿田单元内应包括一个以上的已知矿床,其储量是由工程所控制的;②资源的类型清楚。所谓类型清楚,包括两种含义:其一,成因清楚;其二,从找矿角度衡量,单元应具备该区找矿模型的最基本特征;工作、研究程度相对较高,能够从其资料中获取评价所要求的各种信息,包括地质、磁法、重力、重砂、分散流等方面信息。
按上述原则,对胶东50个矿田单元进行资料分析对比,选择14个单元作为胶东地区金矿资源评价的模型单元(表9-5)。
表9-4 胶东成矿带定量预测矿田单元一览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表9-5 14个模型单元数量化理论Ⅳ计算结果表
胶东成矿带中除去14个模型单元外的36个矿田单元均用作评价单元。这些单元除资源量不清或尚未发现矿床外,其他条件与模型单元相类似。
4.不同计算模型中标准模型矿田单元的选择
众所周知,可用于计算的数学模型是很多的。我们可以根据评价的目的不同,选用不同的计算方法。由于各种计算法原理上的差异。使用条件也有较大差别,它们对模型单元的要求也不相同。为了在现有条件下提高模型的可靠程度,在14个已知模型单元的基础上,根据所使用的计算模型,对模型单元做了进一步的挑选。
(1)逻辑信息方法模型单元的确定:逻辑信息方法是研究成矿物质富集特点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的评价效果取决于两点:①已知单元储量规模的真实程度;②决定成矿物质富集的地质变量组合对规模的区分意义。对这两点同时做出判断是困难的,有时是不可能的。但是,我们可以利用不同富集程度与最佳变量组合对应关系的特点,从不同级别规模的类型中,按一定的条件选出适用于逻辑信息法的标准模型单元。
(2)已知矿田单元的数量化理论Ⅳ的研究成果:数量化理论Ⅳ是把N个地质单元视为空间Rm中的N个点,在综合确定i,j(i,j=1,2,…,N)地质单元亲近度eij前提下,进行数学处理。把N个地质单元标度在Rm中,使N个地质单元在Rm中的构形比较清楚地显示出来,从而达到对单元研究的目的。表9-6给出了数量化理论Ⅳ对于14个已知单元的计算结果。
(3)标准单元的确定:在数量化理论Ⅳ成果分析的基础上,根据以下条件确定标准单元:①单元的亲近程度较高,表现在不同的投影平面中单元都有明显的群聚性,如单元1与2总是形影不离的。②单元储量变化具有明显的方向性,即沿某一方向储量有由小到大或由大到小的规律变化。③由于不同规模的边界单元具有分类的不稳定性,所以不能作为标准单元。结果选择了焦家、玲珑、灵山沟、金牛山、原疃、马家窑、苏家店、威海8个单作为逻辑信息法的标准模型单元。
作为资源量规模预测的逻辑信息模型,除需标准模型单元外,尚需已知单元进行检验,以便考查所建立的这一预测模型的可靠性。结合前面论述的研究结果,对已知资源量的级别作如下的划分:
表9-6 14个模型单元数量化理论Ⅳ计算结果表
Ⅰ级规模:90t标准单元:焦家、玲珑,检验单元:三山岛。
Ⅱ级规模:30~90t标准单元:灵山沟、金牛山,检验单元:大尹格庄。
Ⅲ级规模:4~30t标准单元:原疃、马家窑,检验单元:夏甸。
Ⅳ级规模:<4t标准单元:苏家店、威海,检验单元:乳山等。
『柒』 什么是工程地质单元
学科:工程地质学词目:工程地质单元英文:engineeringgeologicalelement释文:对建筑场地按工程地质条件专划分的单元,间一单元中各属部位工程地质条件相近。按工程地质单元体布置勘探试验工作及统计整理试验成果,能较好地反映客观情况。
『捌』 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分区评估的原则
1.以工程建设为中心,紧密结合输油工程特点的原则
管道沿线地质灾害较多,各灾种对管道工程的危害程度及防治程度不同,不同的地段地质灾害发育程度不同,对管线危害亦不同,某些地质灾害在整个评估区比较严重,但具体到线路却可能威胁不大。所以地质灾害危险性分区必须以工程建设为中心,紧密结合管道浅埋的线状工程特点,充分考虑对管线安全构成威胁的地质灾害,对未构成危害的作为不良地质现象处理。
2.确保工程安全原则
确保工程安全是评估的目的和宗旨,这一原则贯穿于评估工作的全过程。通过对沿线地质灾害发育现状的调查,以及对线路施工及运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地质灾害隐患进行预测,尽可能详尽的把握地质灾害对线路的威胁程度。当多种地质灾害共生并互相影响,以及不同地段发育的灾种不同而危险性不同时,按其对线路危害程度“就大不就小,就高不就低”的原则进行评估,即:当多灾种并存时,以对线路造成致命性损害的突发性地质灾害为主,如崩塌、滑坡等,兼顾缓变性地质灾害,合理划分危险性区段,以确保工程的安全。
3.兼顾地质环境条件的原则
地质灾害危险性分区既要根据地质灾害对管线的危害程度,又要考虑地质环境条件可能的深化趋势等,兼顾环境容量对选线的限制情况。
4.相似性与差异性原则
地质类比法是分区的通用原则,即地质条件基本类似的单元划分为一个区,差异性明显的单元划分为另一区,达到区内相似,区际相异的结果。
5.地质灾害危险性与建设场地适宜性相关的原则
地质灾害危险性划分为大、中等和小三个等级,与其相对应的建设场地适宜性划分为适宜性差、基本适宜和适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