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工程地质分区研究
㈠ 工程地质分区
研究区小清河以北为黄河三角洲平原,小清河以南多为山前冲洪积平原(图2-6),基岩埋深在数百米以下,表层均为第四系松散沉积物,鉴于一般工业与民用建筑物地基持力层一般均在15m以上,一般中高层建筑物持力层一般在25m以上的特点,下面仅以0~25m的土体为对象,进行分析和研究。
1.土体的岩性与结构特征
(1)土体岩性分类
区内0~25m深度内的地层多为第四系全新统地层,其沉积环境受黄河和海洋交互或共同影响,形成了以细颗粒为主的地层。所表现出的岩性以粉土最为广泛,其次为粉质粘土、粉砂、粘土,局部有细砂,其主要岩性特征见表2-9。
图2-6 黄河三角洲工程地质分区图
Fig.2-6 Map of Engineering geology zoning in the Yellow River Delta
(2)土体结构特点
区内土体结构无单层结构,多为多层结构(多层结构是指一定深度内由3层或3层以上的地层构成),这也是区内的沉积环境所决定的,该区已濒渤海,是河流的最下游段,河道游荡较频繁,古地貌特点反复变化,携带泥、砂的水动力特点也随之变化,因此,区内一般无巨厚的单层岩性沉积。
表2-9 黄河三角洲0~25m 地层岩性分类及主要特征表Tab.2-9 Lithology of strata down to 25m depth in the Yellow River Delta
2.土体工程地质特征
(1)山前冲积洪平原区土体工程地质特征
该区地面下25m的沉积物为第四系全新统冲积、洪积(
(2)古黄河三角洲区土体工程地质特征
该区地面下25m的沉积物为第四系全新统冲积、海积、湖沼相沉积(
(3)现代黄河三角洲平原区土体工程地质特征
该区地面下25m的沉积物为第四系全新统冲积海积物(
3.地表下0~25m土体物理力学指标的变化规律
1)古黄河三角洲区的物理力学性质总体上好于现代黄河三角洲,这是由于现代黄河三角洲的成陆时间晚于古黄河三角洲,其自重固结的程度弱于前者。
2)无论是古黄河三角洲区还是现代黄河三角洲区,各类岩性土层的物理力学指标显示出一个较明显的规律,即从地表向下,随深度的增加土层的物理力学指标以较好—较差—好的规律发生变化。一般较差的深度段在5~10m和10~15m。这一变化规律也与区内的沉积环境相吻合,力学指标较差的深度段为1855年黄河改道以前沉积的以冲湖积-冲海积相为主的地层。
㈡ 重大工程建设的工程地质研究
近几十年来众多的大型工程建设项目纷纷上马兴建。在水利水电工程地质研究方面,如1996年第30届国际地质大会报道的希腊Evinos高坝及29.4km长的引水隧道、土耳其幼发拉底河梯级大坝工程、我国的长江三峡工程、黄河小浪底工程等。三峡工程的前期地质勘察研究工作已开展了40多年,主要集中在坝址(坝区)比较、区域稳定性和地震活动性,水库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及库岸稳定性,水库移民迁建工程地质、环境地质问题,水库诱发地震问题,坝址及建筑物工程地质水文地质问题,天然建筑材料等6个方面。研究工作涉及地球科学中近10个学科。工程于1994年12月正式开工,1997年11月大江截流成功。在铁道工程地质特别是深埋长隧道建设方面,据国内外数十个隧道工程实例统计,最长的达19.8km,最大的埋深达2480m。遇到的地质灾害问题就有高地温、高地应力、涌水突泥、地震震害、有害气体等。采用了工程地质、水文地质、遥感地质、地球物理勘探、构造应力场分析等综合勘探技术,为隧道建成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沿海港口建设方面,如为香港沿岸港口及机场的扩展开展了近海地质调查,取得了大量的地质信息,奠定了建立地质资料库及编制基础图件的基础,并成功地应用于填海造地、挡海墙、防洪堤、海底斜坡及管道等的设计和建设中。其它如直布罗陀海峡通道工程、法国阿尔卑斯高速公路、荷兰海岸工程、加拿大达林顿核电站等在工程地质领域的实践方面都代表了最新的国际水平。
以往重大工程的工程地质研究主要放在前期论证上,如对坝址的勘测、分析、工程地质条件的评价、预测等方面。工程建设过程中的问题是施工部门的事。现在几乎所有的大型工程建设自始至终甚至建成以后都要求工程地质工作者的参与,从而大大的促进了施工工程地质的发展和工程地质研究领域的拓宽。实践证明,施工阶段可以加深、验证前期对一些工程地质条件和问题的认识。同时,快速采集、分析施工阶段所揭露的大量地质信息,可及时反馈修改设计,指导施工,这种信息化施工可以收到很好的效果。
㈢ 工程地质分区与评价
5.4.1 区域稳定性分区
海口地区区域稳定性分为二级。其中一级分区主要依据构造稳定性划定,划分为两个区,基本上以马袅-铺前断裂为界,以南为次稳定区,以北为不稳定区;二级分区主要考虑岩土体稳定性和地面稳定性划分为4个地段(见图5.1、表5.4)。
图5.1 海口地区环境工程地质图
表5.4 海口市城市调查区区域稳定性分区表
5.4.1.1 文明村、府城薜村、灵山、道殿村次稳定区(A)
(1)火山岩台地稳定地段(A1):①岩土体稳定性:该地段为火山岩台地,岩性为褐红色粘土(玄武岩残坡积土),局部(美楠村一带)玄武岩裸露。土体呈可塑—硬塑状,承载力特征值230~660kPa,岩体饱和单轴抗压强度53.8~184.4MPa,软化系数0.1~0.84。岩体稳定性较好。②地面稳定性:本区除局部红土较厚和台地坡度较陡的地段出现有冲沟、水土流失较严重外,就整个火山岩台地来说,地形起伏不大,水系不发育,地面稳定性较好。
(2)海积三级阶地较稳定地段(A2):①土体稳定性:以可塑—硬塑含砾粘土、粉质粘土为主,承载力特征值180~660kPa,稳定性一般。②地面稳定性:该地段地形波状起伏,冲沟发育,地表遭受侵蚀切割,常引起崩塌,水土流失严重,地面稳定性差。
5.4.1.2 长流、秀英、海口、桂林洋不稳定区(B)
(1)长流-秀英海积阶地基本不稳定地段(B1):①土体稳定性:主要为可塑状粉土、粉质粘土,承载力特征值140~270kPa,稳定性一般;局部分布膨胀土,膨胀土膨胀率2.1%,收缩率3.0%,自由膨胀率43%,具有湿胀干缩特征,常对建筑物造成破坏,土体稳定性差;沿海一带为沙堤沙地和淤泥,土体结构松散,具流变性、触变性,稳定性很差。金牛岭一带为玄武岩,稳定性相对较好。②地面稳定性:本地段为沿海地带,地势低平,常受洪潮侵袭,地下水埋深小,局部地段地下水对混凝土具腐蚀性,地面稳定性较差。
(2)海口、桂林洋三角洲平原不稳定地段(B2):①土体稳定性:主要为含砂粉质粘土、淤泥质粉质粘土和膨胀土。含砂粉质粘土为可塑状,承载力特征值50~240kPa;淤泥质粉质粘土,具有高压缩性、流变性和触变性,强度低;膨胀土膨胀率8.57%~13.07%,自由膨胀率43%~57%,具有湿胀干缩特征,常对建筑造成破坏;沿海是海湾、海滩沉积,松散状。土体稳定性差。②地面稳定性:该地段地形低平,易受台风、洪潮侵害,土体具流变性,常引起地基不均匀沉降或挤出,南渡江沿岸,由于河流侵蚀,常出现崩塌,而沿海出现海岸淤积。地下水埋深浅,局部地下水对混凝土具侵蚀性。地面稳定性差。
海口城市环境地质调查区的区域稳定性评价工作,以地质调查为基础,尽可能收集了各方面的资料,综合分析了本区的构造、岩土体和地面稳定性,对海南岛东北部进行初步的稳定性评价和分区。基本上以马袅-铺前断裂为界,南部稳定性较好,北部稳定性差。海南岛东北部设防地震基本烈度为Ⅷ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30g。因此,对重大工程建筑要考虑其稳定性,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防震设计。
5.4.2 工程地质分区与评价
在区域稳定性分区的基础上,以地貌条件和岩土体工程地质特征为主要依据,结合物理地质现象、环境工程地质问题和水文地质条件等因素,并考虑地域上的连续性,对海南岛东北部进行工程地质分区,共划分为5个区8个亚区(见图5.1)。
5.4.2.1 新海-府城海风积平原沉积土区(I)
(1)新海海风积沙堤沙地松散砂类地基土亚区(Ⅰ1):主要分布于新海林场一带沿海,呈堤状,为海相堆积,后经风力改造加高而成,顶部常见草丛、沙丘、沙垄等。岩性以细砂、中砂或含砾中砂为主,局部为含砾粗砂,松散—稍密状,宜作一般小型工民建筑地基,但由于其浅层土层松散,侧压力大,边岸、基坑易崩塌,另外,本区台风作用强烈,常使沙丘迁移造成工程设施的破坏或掩埋。
(2)荣山海积一级阶地淤泥地基土亚区(Ⅰ2):分布于荣山—博养一带,地形低平,上部为含贝壳砂、淤泥或中粗砂、粉土,下部为含砾粗砂、砾砂及粉土等。顶板埋深0~4.05m,一般小于2m,具流动性、高压缩性。本区地基土软弱,承载力低,并易受洪、潮侵袭,不宜做工民建筑场地。
(3)秀英-府城海积三级阶地粘性地基土亚区(I3):分布于区内火山台地与海积一级阶地之间,地基土以更新统粉土、粉质粘土和上新统粘土为主,力学强度较高,地形平缓,外动力地质现象较少,适合各种工民建筑和道路工程。但局部陡坡地带有冲沟、崩塌等现象发生,在此地带的工程建设应注意边坡的稳定性。另外,本区地震烈度为Ⅷ度,工程建筑应采取相应的抗震措施。
(4)府城海积阶地中等膨胀地基土亚区(Ⅰ4):分布于储城东沿阶地边缘,局部受河流侵蚀切割成残丘地形,岩性以杂色粘土为主,上部覆盖层多为人工填土或北海组含砾粉土。具中等膨胀性,由于具有湿胀干缩的特征,建筑物常被破坏。如海南干部疗养所地处孤丘上,建筑物以秀英组(Q p1x)杂色粘土为天然地基,造成平房、水池等建筑物开裂。
(5)浮陵水三级阶地中等膨胀地基土亚区(I5):分布于三级阶地后缘白水塘南一带,岩性以杂色粘土为主,上部覆盖层多为北海组(Qp2 b)褐红色粉质粘土、粉土等,覆盖层厚度小于2m,局部因众多砖瓦厂开采已出露地基。本层土具有中等膨胀性,湿胀干缩常使建筑物造成破坏,工程建筑施工应对此引起足够的重视。
5.4.2.2 海口-桂林洋、河口三角洲堆积平原沉积土区(Ⅱ)
沿东部海岸和南渡江河岸分布,为全新统地层,地基土力学强度一般较低。
(1)玉沙村海滩阶地淤泥地基土亚区(Ⅱ1):分布于海口玉沙村—海甸岛一带,上部覆盖层一般为人工填土、粉质粘土、粉土、中细砂等,岩性为灰黑色淤泥,呈流塑—软塑状。
本区地势低平,易受台风洪潮侵蚀,浅部地基土软弱,淤泥具高压缩性、流变性、触变性和不均匀性,常出现地基不均匀沉降或挤出、基坑滑移等,对工程建筑不利。
(2)新埠岛-铁桥三角洲平原、河流阶地夹淤泥质地基土亚区(Ⅱ2):分布于南渡江两岸及河口一带,呈向海凸出的扇形,地形平坦,微向海倾,区内出露的为全新统沉积层,岩性和土层结构复杂。
区内地基土强度一般,但隐伏有淤泥质粉质粘土,因此工程建设时应查明其分布和埋藏条件,采取防范措施。另外,本区南渡江沿岸河流侵蚀作用强烈,常发生崩塌,且本区地势较低,易受洪涝、潮害和台风侵袭,对工程不利。
(3)桂林洋海湾一级阶地淤泥质地基土亚区(Ⅱ3):分布于桂林洋农场以北,地基土以淤泥质粉质粘土为主,埋藏较浅,一般0.80~1.25m,具高压缩性,强度低,不宜做天然地基。
本区地势低平,易受风暴潮侵袭,对工程建筑不利。本区地震烈度为Ⅷ度,邻区发生过7.5级的强震,地基土有触变性,工程建筑应特别注重防震措施,以策安全。
5.4.2.3 长流海积三级阶地粘性地基土区(Ⅲ)
分布于长流附近,被后期熔岩所包围,地形平坦或略有起伏,地基土强度一般,物理地质现象不发育,适宜各种工民建筑和道路工程,但地震烈度为Ⅷ度,应设防。
5.4.2.4 道殿村海积三级阶地粘性土地基土区(Ⅳ)
分布于桂林洋农场北道殿村一带,地形平坦,地基土强度一般,适宜一般工民建筑,但由于地势低平,易受风暴潮等影响,且地震烈度较高(Ⅷ度),应采取防范措施。
5.4.2.5 火山岩台地残坡积地基土区(Ⅴ)
分布于长流文明村、府城薜村及灵山等地,美楠村一带为玄武岩裸露区,但由于分布范围较小,未进行分区而归并于本区。残坡积土岩性为褐红色粘土,局部含铁豆砂,下部为玄武岩。区内岩土力学强度较高,地形平缓,适宜各类工民建筑场地,但由于残坡积土孔隙比大,具高压缩性,厚度变化大,土层中常见球状风化玄武岩块,易造成建筑物的不均匀沉降,所以兴建工程应查明其厚度变化,采取防范措施。
㈣ 工程地质常用的研究方法有哪些
1、定性评价方法
以自然历史分析法确定不同工程地质性质的形成原因版、演变趋势和发展预测(条件分权析)
2、 定性分析基础上,通过定量计算,进行定性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的地质过程机制分析—定量评价.
3、数学分析/
4、力学分析
5、概率分析
㈤ 工程地质有哪些常用的研究方法
工程地质研究的主内容有:确定岩土组分、组织结构(微观结构)、物理、化学与力学性质(特别是强度及应变)及其对建筑工程稳定性的影响,进行岩土工程地质分类,提出改良岩土的建筑性能的方法;研究由于人类工程活动的影响而破坏的自然环境的平衡,以及自然发生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及地震等物理地质作用对工程建筑的危害及其预测、评价和防治措施;研究解决各类工程建筑中的地基稳定性,如边坡、路基、坝基、桥墩、硐室,以及黄土的湿陷、岩石的裂隙的破坏等,制定一套科学的勘察程序、方法和手段,直接为各类工程的设计、施工提供地质依据;研究建筑场区地下水运动规律及其对工程建筑的影响,制定必要的利用和防护方案;研究区域工程地质条件的特征,预报人类工程活动对其影响而产生的变化,作出区域稳定性评价,进行工程地质分区和编图。随着大规模工程建设的发展,其研究领域日益扩大。除了岩土学和工程动力地质学、专门工程地质学和区域工程地质学外,一些新的分支学科正在逐渐形成,如矿山工程地质学、海洋工程地质学、城市工程地质及环境工程地质学、工程地震学。
1工程地质与岩土工程的区别工程地质是研究与工程建设有关地质问题的科学(张咸恭等著《中国工程地质学》)。工程地质学的应用性很强,各种工程的规划、设计、施工和运行都要做工程地质研究,才能使工程与地质相互协调,既保证工程的安全可靠、经济合理、正常运行,又保证地质环境不因工程建设而恶化,造成对工程本身或地质环境的危害。工程地质学研究的内容有:土体工程地质研究、岩体工程地质研究、工程动力地质作用与地质灾害的研究、工程地质勘察理论与技术方法的研究、区域工程地质研究、环境工程地质研究等。岩土工程是土木工程中涉及岩石和土的利用、处理或改良的科学技术(国家标准《岩土工程基本术语标准》)。岩土工程的理论基础主要是工程地质学、岩石力学和土力学;研究内容涉及岩土体作为工程的承载体、作为工程荷载、作为工程材料、作为传导介质或环境介质等诸多方面;包括岩土工程的勘察、设计、施工、检测和监测等等。由此可见,工程地质是地质学的一个分支,其本质是一门应用科学;岩土工程是土木工程的一个分支,其本质是一种工程技术。从事工程地质工作的是地质专家(地质师),侧重于地质现象、地质成因和演化、地质规律、地质与工程相互作用的研究;从事岩土工程的是工程师,关心的是如何根据工程目标和地质条件,建造满足使用要求和安全要求的工程或工程的一部分,解决工程建设中的岩土技术问题。2工程地质与岩土工程的关系虽然工程地质与岩土工程分属地质学和土木工程,但关系非常密切,这是不言而喻的。有人说:工程地质是岩土工程的基础,岩土工程是工程地质的延伸,是有一定道理的。工程地质学的产生源于土木工程的需要,作为土木工程分支的岩土工程,是以传统的力学理论为基础发展起来的。但单纯的力学计算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从一开始就和工程地质结下了不解之缘。与结构工程比较,结构工程面临的是混凝土、钢材等人工制造的材料,材质相对均匀,材料和结构都是工程师自己选定或设计的,可控的。计算条件十分明确,因而建立在材料力学、结构力学基础上的计算是可信的。而岩土材料,无论性能或结构,都是自然形成,都是经过了漫长的地质历史时期,在多种复杂地质作用下的产物,对其材质和结构,工程师不能任意选用和控制,只能通过勘察查明,而实际上又不可能完全查清。岩土工程师不敢相信单纯的计算结果,单纯的计算是不可靠的,原因就在于工程地质条件的不确知性和岩土参数的不确定性,不同程度地存在计算条件的模糊性和信息的不完全性。因而虽然土力学、岩石力学、计算技术取得了长足进步,并在岩土工程设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由于计算假定、计算模式、计算方法、计算参数等与实际之间存在很多不一致,计算结果总是与工程实际有相当大的差别,需要进行综合判断。
㈥ 工程地质的研究内容
工程地质研究的主内容有:确定岩土组分、组织结构(微观结构)、物理、化学与力学性质(特别是强度及应变)及其对建筑工程稳定性的影响,进行岩土工程地质分类,提出改良岩土的建筑性能的方法;研究由于人类工程活动的影响而破坏的自然环境的平衡,以及自然发生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及地震等物理地质作用对工程建筑的危害及其预测、评价和防治措施;研究解决各类工程建筑中的地基稳定性,如边坡、路基、坝基、桥墩、硐室,以及黄土的湿陷、岩石的裂隙的破坏等,制定一套科学的勘察程序、方法和手段,直接为各类工程的设计、施工提供地质依据;研究建筑场区地下水运动规律及其对工程建筑的影响,制定必要的利用和防护方案;研究区域工程地质条件的特征,预报人类工程活动对其影响而产生的变化,作出区域稳定性评价,进行工程地质分区和编图。随着大规模工程建设的发展,其研究领域日益扩大。除了岩土学和工程动力地质学、专门工程地质学和区域工程地质学外,一些新的分支学科正在逐渐形成,如矿山工程地质学、海洋工程地质学、城市工程地质及环境工程地质学、工程地震学。
1工程地质与岩土工程的区别工程地质是研究与工程建设有关地质问题的科学(张咸恭等著《中国工程地质学》)。工程地质学的应用性很强,各种工程的规划、设计、施工和运行都要做工程地质研究,才能使工程与地质相互协调,既保证工程的安全可靠、经济合理、正常运行,又保证地质环境不因工程建设而恶化,造成对工程本身或地质环境的危害。工程地质学研究的内容有:土体工程地质研究、岩体工程地质研究、工程动力地质作用与地质灾害的研究、工程地质勘察理论与技术方法的研究、区域工程地质研究、环境工程地质研究等。岩土工程是土木工程中涉及岩石和土的利用、处理或改良的科学技术(国家标准《岩土工程基本术语标准》)。岩土工程的理论基础主要是工程地质学、岩石力学和土力学;研究内容涉及岩土体作为工程的承载体、作为工程荷载、作为工程材料、作为传导介质或环境介质等诸多方面;包括岩土工程的勘察、设计、施工、检测和监测等等。由此可见,工程地质是地质学的一个分支,其本质是一门应用科学;岩土工程是土木工程的一个分支,其本质是一种工程技术。从事工程地质工作的是地质专家(地质师),侧重于地质现象、地质成因和演化、地质规律、地质与工程相互作用的研究;从事岩土工程的是工程师,关心的是如何根据工程目标和地质条件,建造满足使用要求和安全要求的工程或工程的一部分,解决工程建设中的岩土技术问题。
2工程地质与岩土工程的关系虽然工程地质与岩土工程分属地质学和土木工程,但关系非常密切,这是不言而喻的。有人说:工程地质是岩土工程的基础,岩土工程是工程地质的延伸,是有一定道理的。工程地质学的产生源于土木工程的需要,作为土木工程分支的岩土工程,是以传统的力学理论为基础发展起来的。但单纯的力学计算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从一开始就和工程地质结下了不解之缘。与结构工程比较,结构工程面临的是混凝土、钢材等人工制造的材料,材质相对均匀,材料和结构都是工程师自己选定或设计的,可控的。计算条件十分明确,因而建立在材料力学、结构力学基础上的计算是可信的。而岩土材料,无论性能或结构,都是自然形成,都是经过了漫长的地质历史时期,在多种复杂地质作用下的产物,对其材质和结构,工程师不能任意选用和控制,只能通过勘察查明,而实际上又不可能完全查清。岩土工程师不敢相信单纯的计算结果,单纯的计算是不可靠的,原因就在于工程地质条件的不确知性和岩土参数的不确定性,不同程度地存在计算条件的模糊性和信息的不完全性。因而虽然土力学、岩石力学、计算技术取得了长足进步,并在岩土工程设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由于计算假定、计算模式、计算方法、计算参数等与实际之间存在很多不一致,计算结果总是与工程实际有相当大的差别,需要进行综合判断。
㈦ 工程地质学的研究内容是什么他们之间有何联系
工程地质问题主要有区域稳定问题、岩体稳定问题、与地下渗流有关的问题以及与侵蚀淤积有关的工程地质问题等四个方面。
区域稳定问题讨论在特定的地质条件中产生的,并影响到广大区域的工程地质问题,包括活断层、地震、水库诱发地震、地震砂土液化和地面沉降。掌握这些问题的规律性,对规划选场,或者说对地质环境的合理开发与有效保护,具有重要意义。某些自然(物理)地质现象的区域性分布规律,则在以后的有关章节讨论。
岩(土)体稳定问题论述斜坡、洞室、地基岩(土)体稳定性的成因发展历史分析和力学机制分析,主要用于具体场地的稳定性评价,但在开发与保护地质环境中也有意义,特别是斜坡、洞室围岩(土)体的稳定性。
与地下渗流有关的工程地质问题包括岩溶及岩溶渗漏分析和渗透变形分析两章。前者以保证水工建筑物正常工作为目的,后者主要讨论渗流作用下土体的稳定性。
与侵蚀淤积有关的工程地质问题,包括河流侵蚀淤积和海湖边岸磨蚀堆积规律及人为工程活动对它们的影响两章,前者对改造河流后者对开发海洋都有重要意义。
岩体结构特征及其变形破坏机制,是进行区域稳定和岩体稳定分析的基础理论。决定岩体变形破坏的主导因素是岩石材料的性质、岩体结构特征、岩体的应力状态、孔隙裂隙中水和时间因素。岩石材料是工程岩土学讨论范围,所以首先对岩体结构特征进行地质历史的、力学的和统计的分析。之后讨论岩体应力状态的总背景,地壳岩体的天然应力状态。在此基础上讨论岩体变形与破坏,其中包括了岩体变形破坏中的孔隙水压力效应和时间效应。
㈧ 在安徽省国土厅评工程地质副高职称的问题
由人事部门评定,统招专科毕业后可以直接评定。一般3个月后发证版 职称评定有关要求: 1、申报对象:在专权业技术岗位上工作的人员。(公务员就不行) 2、初定职称级别及条件:(不同学历评定时间不一样) (1)中专毕业,工作满一年,可初定“员级职称”
㈨ 什么是区域工程地质
工程地质学的复分支学制科,是调查、研究和解决与各类工程建筑有关的区域地质问题的科学。主要研究区域工程地质条件的形成和分布规律,指明不同区域可能产生的工程地质问题,为工程建设的区域规划及改造不良区域工程地质条件提供依据。
㈩ 如何进行工程地质分区
进行区域的靶区区分 逐步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