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质工程 » 东亚地质灾害

东亚地质灾害

发布时间: 2021-02-11 11:01:00

⑴ 为什么自然灾害对亚洲非洲影响大欧洲小

谁说的?

那就顺着你
地形上,亚洲多山地、高原,地形复杂,大陆性强;欧洲平原为主,海岸破碎,山脉走向对降水影响较小。
气候上,亚洲东部季风气候典型,降水集中,中部干旱,为风沙源地,北部极地气候,多冻土;欧洲降水较平均,植被覆盖较好。
地质上,亚洲多板块交接处,地壳运动活跃,多地质灾害;欧洲位于板块内部,地质灾害较少。
先说这些,额的神呐!
非洲,气候上。热带荒漠、热带草原占大部分,生态系统简单,易被破坏。同样荒漠干旱,热带草原降水是相当集中,仅次于热带季风。地形简单,高原为主,灾害发生后,危害影响易扩大。
自然灾害份气象灾害和地质灾害,你说的气候地形都是自然原因,人为因素也很重要。
一家之见,肯定不全面,希望这个答案能对你有帮助

⑵ 亚洲的冬季风和夏季风的风向,源地和性质是什么

1、冬季风:

发源地:蒙古-西伯利亚高压(也叫亚洲高压)。

风向:偏北风。

特点:寒冷干燥,控制我国大部分地区,控制我国时间长。

带来的灾害:大风、降温、沙尘暴、暴雪等。

2、夏季风:

发源地:主要是西北太平洋上的副热带高压,还有来自印度洋的。

风向:偏南风。

特点:温暖湿润,控制我国东部地区,控制范围比冬季风小,控制我国时间短。

带来的灾害:夏季风活动异常,会带来水旱灾害;较大的洪涝灾害还可引发地质灾害等。

(2)东亚地质灾害扩展阅读:

一、夏季风与冬季风:

我国主要受冬季和夏季风影响。冬季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北半球高纬度亚洲大陆北部陆面气温极低,在蒙古人民共和国内形成了一个高压中心,称为蒙古高压。与蒙古高压对峙,在太平洋和印度洋存在着两个低压中心,一个称为阿留申低压,一个称为赤道低压。

冬季我国气流总趋势是从蒙古高压流向阿留申低压和赤道低压,这种气流流动形成冬季风。冬季风对我国的影响范围十分广阔,南界可达南海中部,西界位于青藏高原东侧。受冬季风影响,我国东部地区寒冷干燥,晴朗少雨雪。

夏季太阳直射点往返于赤道与北回归线之间,地面温度受太阳直射升高,形成印度低压。相对于陆地,海洋温度较低,形成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副热带高压吹向大陆,在我国东部地区为东南风,西南边疆为西南风。受夏季风影响地区气候潮湿多雨。

冬季,海洋气温比陆地高,海洋上空的空气上升。喜马拉雅山地区寒冷、干燥的空气随之南流。夏季,印度次大陆北部的空气变得异常炎热,空气上升,促使温暖、潮湿的海洋气流向北流动,为南亚地区带来丰富的降水—季风季节来临。

二、风的形成原因:

风的形成(不管是夏季风还是冬季风)主要原因就是气压差:即因为气温高低,使得不同地理位置上的大气产生压力差,冷空气压力大,热空气压力小。然后气流从压力大的地方向压力小的地方流动,从而形成风。而所谓冬季风属于季节性空气流动。

另外一点就是:陆地的比热容比海平面小,所以冬季,相对海平面气温低,所以形成从大陆向海洋流动的空气。受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的影响,我国大多数地区一年内的盛行风向随着季节有显著变化,形成了典型的季风气候。冬季盛行偏北风。

影响我国的冬季风主要来自亚欧大陆北方严寒的西伯利亚和蒙古一带,冬季风带来的气流寒冷干燥,影响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是我国冬季南北温差大的主要原因之一。

东亚的冬季风现象最为典型,风力较夏季风强。盛行风向在中国华北及日本北部和中部为西北风,中国黄河以南、中南半岛、印度半岛及日本南部和冲绳为东北风。

带来干冷的大陆气团,强烈发展时,带来寒潮天气,气温急剧下降。但当冬季风到达中国长江以南及日本列岛时,由于冷空气流经海上,产生气团变性,会造成雨雪天气。如果冬季风活动强烈,容易造成寒潮。

⑶ 东亚主要地形的成因和地质灾害的成因

东亚大陆的边缘,地质抄条件复杂,多山,且多火山、地震。夏秋季节常受台风侵袭。
东部:临海,海岸线曲折,多岛屿和半岛;地形:多平原、丘陵
西部:远离海洋;地形:多高原、山地
这种东西地形的差异导致了地势西高东低,大河多自西向东,流入太平洋。
处于欧亚板块和太平洋板块交界处 以及 欧亚板块和印度洋板块交界处,地壳活动频繁,所以是地震火山的多发地带

⑷ 东亚地区位于哪些板块交界处容易出现那些地质灾害对人类社会产生哪些影响

东亚地区位于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交界处,容易出现地震、火山、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对人类社会产生影响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

⑸ 每年的梅雨季节,降雨时间长,易发生崩塌,滑坡地质灾害,它是在哪几个月份

每年6月中下旬至7月上半月之间持续阴天有雨的气候现象,此时段正是江南梅子的成熟期,故称其为“梅雨”。
在中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台湾、日本中南部以及韩国南部等地,每年6、7月份都会出现持续天阴有雨的气候现象,由于正是江南梅子的成熟期,故称其为“梅雨”,此时段便被称作梅雨季节。梅雨季里空气湿度大、气温高、衣物等容易发霉,所以也有人把梅雨称为同音的“霉雨”。 连绵多雨的梅雨季过后,天气开始由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主导,正式进入炎热的夏季。

分布
梅雨主要出现于副热带季风气候区的中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和台湾、辽东半岛、朝鲜半岛的最南部、日本的中南部。世界同纬度的其他的地区没有梅雨。华南地区没有明显的梅雨现象。

成因
每年大约5月下旬至6月上旬,来自北方的冷空气与从南方北上的暖空气的汇合于华南地区,形成华南准静止锋。大约到了6月下旬,暖空气势力增强,准静止锋北移至江淮地区,成江淮准静止锋(又称为梅雨锋)。由于来自南方的暖空气夹带大量水汽,当遇上较冷的气团时,便会产生大量对流活动。由于这段时间冷暖空气势力相当,以致锋面停留在江淮地区。
2013年梅雨季节的时间
典型梅雨一般为5月上旬到中旬“入梅”,6月上旬到中旬出梅。迎梅雨指入梅前的阴雨,一般开始于5月中旬,为期约半个月。[1]

梅雨与雨带

梅雨
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通常每年六月中旬到七月上旬前后,是梅雨季节。天空连日阴沉,降水连绵不断,时大时小。所以我国南方流行着这样的谚语:"雨打黄梅头,四十五日无日头"。持续连绵的阴雨、温高湿大是梅雨的主要特征。
与同纬度地区的气候迥然不同,梅雨是指一定地区和一定季节内发生的天气气候现象。研究发现,欧亚大陆在20N至40N之间,为副热带高压和西风带交替控制的地带。大陆西岸,夏季受副热带南压东侧下沉气流控制,天气晴朗少云,气候炎热干燥;冬季在西风带影响下,从大西洋带来暖湿空气,形成较多的降水,使气候变得温和多雨。即表现为副热带夏干冬湿的地中海式气候。
大陆东岸,夏季受副热带高压西侧控制,下沉空气原来也较干,但从暖湿海面吸收大量水汽,因而带来丰沛的降水,产生了副热带湿润气候。这里由于海陆对比十分强烈,形成了独特的季风气候,其显著特点是夏雨冬干,雨量集中在夏季,恰与地中海式气候相反。
如果和同纬度的英国东岸比,也是截然不同。美国东岸中纬地带夏季风来临前后就不会出现长时期的阴雨天气,人们从未有长期天气闷热之感,发霉现象难以出现。可见,在同一纬度上降水季节迥然不同。所以,在世界上,只有我国长江中下游两岸,大致起自宜昌以东、北纬29度至33度的地区,以及日本东南部和朝鲜半岛最南部有黄梅出现。也就是说,梅雨是东亚地区特有的天气气候现象,在我国则是长江中下游特有的天气气候现象一般发生在春末夏初。

雨带
梅雨景色
虽然梅雨是长江中下游地区特有的天气气候,但它的出现却不是孤立的,是和大范围雨带南北位移紧紧相连的。
在110E以东的我国东部地区,在汛期从5月中旬起到6月上旬,主要雨带摆动在南岭山脉和南岭以南地区。在个别年份,虽然在某一段时间内移到南岭以北地区,但是从一个候(五天为一候)或一个旬的多年平均情况来看,它往往是维持在28N,29N以南。这个时期就称为"江南雨季"或"华南前汛期"。
6月中下旬,主要雨带北移到29N-33N范围内(即西自我国宜昌,东经长江口,然后越海到日本;南起我国两湖平原北至淮河南岸),稳定少动。这时南岭以南地区已处在雨带之外,阴雨天气结束;而长江中下游地区告别了风和日丽的初夏,迎来了阴雨绵绵的季节,大雨、暴雨时而出现,一直维持到7月上旬,这就是长江中下游著名的梅雨季节。
7月中旬开始,雨带再次北移,到了33N以北地区。先后在黄河、淮河流域以及华北、东北等地停滞、徘徊,造成一次又一次强降雨过程,分别称为"黄淮雨季"、"华北雨季"此时,长江中下游梅雨结束,骄阳高挂,进入了炎热的盛夏季节。这种天气一直要维持到8月下旬,然后雨带才随着冷空气的逐渐活跃而快速南撤,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使雨带一直退到华南沿海地区。雨带的这种规律性变化,说明长江中下游的梅雨并不是孤立的、局部的天气气候现象,而是我国东部地区主要雨季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主要雨带向北移动过程中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停滞的反映。

⑹ 必修一自然地理 东亚季风的夏季风 来得早退得迟为什么对北方涝灾南方旱灾 南亚季风的夏季风来得早退得

⑺  当今地质灾害研究的重点与发展趋势

近十年来,地质灾害问题日益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和高度重视。联合国已将地质灾害纳入了“国际减灾十年计划”,并成立了国际滑坡研究组等专门组织,实施了“全球滑坡灾害编图计划”。与此呼应,还提出了一些洲际或大区域的地质灾害编图计划。如由日本地调局组织的“东亚自然灾害编图计划”。国际地科联地质环境委员会目前则正在组织编制区域性和全球性地质灾害目录清单,尤其是影响城市地区的地质灾害目录清单,目的旨在帮助和指导主要由一些国际组织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管理的地质灾害防治和减轻方面的特别援助项目计划。一些发达国家如美、英、日等早在70年代便开始了全国性的地质灾害调查与评价,其它一些国家如加拿大、澳大利亚、巴西、俄罗斯、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等,从80年代后期始,也分别开展了全国性或区域性的地质调查评价和研究工作。目前我国正在实施新一轮国土资源大调查工作,“地质灾害预警工程”是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从国内外地质灾害研究和工作部署来看,总体呈现以下趋势:①建立地质灾害数据库及灾害风险填图;②地质灾害实时监控与定量评价及其灾害预警系统研究;③注重群发或诱发的灾害系统研究;④建立地质灾害快速反映部队;⑤工作部署重点包括快速发展地区、城市走廊带、工程和交通走廊的地质灾害主题填图及其监测研究计划。

⑻ 2000-2010全世界自然灾害

在2000年至2009年间,全球共发生了3852起国家范围内的自然灾害事件,造成超过78万人死亡,近20亿人受到影响,所导致的经济损失约为9600亿美元。我要特别就以上数字强调两点。首先,我们所统计的死亡人数仅局限于由灾害事件直接导致的人员死亡,并不包括灾难发生以后,由于伤口感染、疫病或者重伤不治等原因造成的间接死亡人数;其次,有关经济损失方面的统计数据主要来源于发生灾害的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的有关信息非常有限,因为贫穷国家灾民的财产价值通常被认为低得难以估算。因此,自然灾害实际造成的损失要比我们的数据更令人震惊。" 过去十年里,造成死亡人数最多的灾害事件是2004年发生的印度洋海啸,当时导致了22万6408人丧生;其次是2008年突袭缅甸的纳尔吉斯强热带风暴,它造成了13万8366人死亡;同年发生在中国汶川的大地震位列第三,死亡人数为8万7476人;此外,2005年发生在巴基斯坦的大地震造成了7万3338人死亡。事实上,在前10名重大自然灾害事件中,有7个都属于地质灾害。由地震造成的死亡人数更占到自然灾害致死总人数的60%。" 11月7日,在海底太子港郊外一所名叫“诺言”的教会学校发生坍塌,一名男学生被压在废墟下奄奄一息。目前已造成至少30人死亡,不少人仍被埋在废墟中。 9月7日,海地首都太子港遭受洪水侵袭,图为联合国维和部队在洪水中艰难前行。此次热带风暴汉娜造成至少61人丧生。 2月1日,雅加达市中心的街道上,市民和车辆被困洪水中进退两难。收到暴雨影响,周五印度尼西亚主要机场已经关闭,大约有40架国内航班被迫取消。 9月3日,海地西北部城市戈纳伊夫变成一片泽国。海地公共安全部门3日宣布,海地因热带风暴“汉娜”死亡的人数已升至90人,其中受灾最严重的戈纳伊夫省有37人丧生。 8月20日,在印度尼西亚东爪哇省的拉蒙岸,挑水的村民走在干涸的水坝上。该地区已遭受持续三个月的干旱,当地居民严重缺乏洁净水。 9月13日,飓风艾克侵袭了美国的加尔维斯顿和德克萨斯州,超过6000人死亡,城市成为废墟。图为一名被救居民拥抱美国空降救援队队员。 11月5日,在遭受洪水袭击的帕洛波省,一名妇女哭着逃离家园。据悉苏拉维西岛有将近1000个家庭受到洪灾影响。 8月21日,在尼泊尔东部的孙萨利,士兵们帮助转移群众。暴雨导致尼泊尔萨普塔克什河水上涨,致使附近约4万村民流离失所。 2008年01月国际地震灾害报道 : 1日本小笠原群岛地区发生5.4级地震 据中国地震台网测定,北京时间2007年12月30日20时47分58.0秒,在日本小笠原群岛地区(北纬27.3度,东经139.75度)发生5.4级地震。 (中国地震信息网) 2乌兹别克斯坦发生4.8级地震 据中国地震台网测定,1月1日02时23分39.2秒,乌兹别克斯坦发生4.8级地震。 (中国地震信息网) 3巴布亚新几内亚东部地区发生里氏6.0级地震 据中国地震台网测定,北京时间2008年1月2日02时54分57.8秒,在巴布亚新几内亚东部地区(南纬5.95度,东经146.85度)发生里氏6.0级地震。 (中国地震信息网) 4吉尔吉斯斯坦发生里氏5.7级地震 据中国地震台网测定,北京时间2008年1月1日14时32分30.5秒,在吉尔吉斯斯坦(北纬40.5度,东经72.85度)发生里氏5.7级地震。 (中国地震信息网) 5印度尼科巴群岛发生4.9级地震 据中国地震台网测定,北京时间2008年1月6日04时01分57.2秒 在印度尼科巴群岛(北纬5.6,东经94.55) 发生4.9级地震。 (中国地震信息网) 6希腊斯巴达附近发生6.5级地震 北京时间2008年1月6日13时14分,希腊伯罗奔尼撒半岛中南部斯巴达附近发生里氏6.5级地震,目前没有人员伤亡的报告。(新华网) 7危地马拉6日上午发生里氏5.1级地震 据美国地质勘探局网站发布的消息,危地马拉6日上午发生里氏5.1级地震,目前尚无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报告。 (新华网) 8美国俄勒冈海岸远海发生6.3级地震 据中国地震台网测定,北京时间2008年1月10日09时37分19.4秒 在美国俄勒冈海岸远海(北纬43.95度,西经127.3度) 发生6.3级地震。 (中国地震信息网) 雪灾: 1月5日开始,伊朗遭遇10年来最严重的大雪袭击,目前已造成21人死亡,88人受伤。 (新华网) 2008年01月国内自然灾害报道: 1重庆遭受持续旱灾 截止12月20日统计,大足、万州、城口、秀山、酉阳、武隆等19个区县的部分地区出现旱情,农作物受旱面积48.05千公顷, 15.4万人、9.15万头大牲畜存在临时饮水困难。 2重庆遭受持续旱灾 截止12月20日统计,大足、万州、城口、秀山、酉阳、武隆等19个区县的部分地区出现旱情,农作物受旱面积48.05千公顷, 15.4万人、9.15万头大牲畜存在临时饮水困难。 (新华网) 3黄河宁夏段出现234公里流凌 从2007年12月28日起,黄河宁夏段的河面上开始出现流凌,截至2008年1月6日,黄河宁夏段累积流凌长度约为234公里,最大密度超过50%。 (新华网) 19:56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04.0秒,四川汶川县发生7.8级大地震。据四川省地震灾害和抗震救灾最新进展情况通报,截止5月13日下午16点,四川省内灾情为:死亡已超过12000人,受伤26206人,被埋9404人,损害房屋346万间。 9月,飓风“艾克”狂袭得克萨斯州和路易斯安那州的海岸,掀起的滔滔巨浪淹没了数百公里的陆地,百万户人家的电力供应被中断,并造成数十亿美元的损失;印度洪水泛滥已导致173人丧生;尼泊尔洪水和山体滑坡造成45人死亡;墨西哥东南部地区连降暴雨,多处河流水位暴涨引发洪水,受灾人数近43万;阿尔及利亚洪水泛滥至少30人死亡;海地因风暴灾害造成793人死亡 10月,肯尼亚暴雨洪灾致30万人无家可归;洪都拉斯、哥斯达黎加、伯利兹、尼加拉瓜、萨尔瓦多和危地马拉都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洪灾,洪都拉斯全国大部分地区都暴发洪水,约19万3000人受到影响,初步估计有23人遇难。预计暴雨还将持续一、两天。哥斯达黎加的降雨量已达到40年来的最高点。目前洪水已造成7人死亡,470个社区的9万多居民受到影响。危地马拉、尼加拉瓜、萨尔瓦多和伯利兹也有共计5万人受灾。越南遭遇35年不遇的特大暴雨所引发的洪水 暴风雪袭击美国中西部 致“总统山”关闭 11月:澳大利亚遭超强风暴袭击20万户断电数千房屋被毁;巴西洪灾已致89人死亡 150万人生活受影响;斯里兰卡普降暴雨,洪水泛滥,致使37万人撤离。本次受灾最严重的地区是北部港市贾夫纳(Jaffna),共有6万人无家可归。 12月:法国中部地区从13日开始出现持续降雪,持续降雪造成供电设备严重损毁,导致法国中部多姆山、阿韦龙、洛泽尔、康塔尔、上卢瓦尔、科雷兹等6个省份的近10万户家庭供电中断;哥伦比亚遭遇连续强降雨,5万人无家可归;美国遭受了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最严重的暴风雪袭击,给其经济社会带来较严重影响;12月12日,美国东北部地区的7个州遭受强暴风雪袭击, 125万户居民和大量工商企业供电中断,很多地区宣布进入紧急状态。同日,一向温暖的美国南部地区也遭遇风雪袭击; 紧接着,12月20日—24日,美国大部分地区又一次受到持续暴风雪侵袭。

⑼ 山林自然灾害有哪些,以及求些这些灾害的防护小知识!急急急!!!

应对杜经理发布的防水灾通知,现将各种自然灾害的防护措施整理发布,希望大家认真学习,避免自己受到伤害!

一、什么是洪灾

洪灾是指一个流域内因集中大暴雨或长时间降雨,汇入河道的径流量超过其泄洪能力而漫溢两岸或造成堤坝决口导致泛滥的灾害。

浙江省洪灾多发于6月至9月。6月中旬至7月中旬的梅雨季节,7月中旬至9月的台风季节,都易暴发洪灾,致使农田受淹,村庄被冲,房屋倒塌,财产受损,甚至造成人员伤亡。

二、洪水暴发时如何防备与自救

(一)洪水来临前的准备

洪水到来之前,要尽量做好相应的准备。

1.根据当地电视、广播等媒体提供的洪水信息,结合自己所处的位置和条件,冷静地选择最佳路线撤离,避免出现“人未走水先到”的被动局面。

2.认清路标,明确撤离的路线和目的地,避免因为惊慌而走错路。

3.自保措施:

● 备足速食食品或蒸煮够食用几天的食品,准备足够的饮用水和日用品。

● 扎制木排、竹排,搜集木盆、木材、大件泡沫塑料等适合漂浮的材料,加工成救生装置以备急需。

● 将不便携带的贵重物品作防水捆扎后埋入地下或放到高处,票款、首饰等小件贵重物品可缝在衣服内随身携带。

● 保存好尚能使用的通讯设备。

(二)洪水到来时的自救

1.洪水到来时,来不及转移的人员,要就近迅速向山坡、高地、楼房、避洪台等地转移,或者立即爬上屋顶、楼房高层、大树、高墙等高的地方暂避。

2.如洪水继续上涨,暂避的地方已难自保,则要充分利用准备好的>救生器材逃生,或者迅速找一些门板、桌椅、木床、大块的泡>沫塑料等能漂浮的材料扎成筏逃生。

3.如果已被洪水包围,要设法尽快与当地政府防汛部门取得联系,报告自己的方位和险情,积极寻求救援。

注意:千万不要游泳逃生,不可攀爬带电的电线杆、铁塔,也不要爬到泥坯房的屋顶。

4.如已被卷入洪水中,一定要尽可能>抓住固定的或能漂浮的东西,寻找机会逃生。

5.发现高压线铁塔倾斜或者电线断头下垂时,一定要迅速远避,防止直接触电或因地面“跨步电压”触电。

6.洪水过后,要做好各项卫生防疫工作,预防疫病的流行。

三、什么是山洪

山洪最常见的是由暴雨引起,通常指在山区沿河流及溪沟形成的暴涨暴落的洪水及伴随发生的滑坡、崩塌、泥石流。拦洪设施的溃决也可引发山洪。山洪灾害是指山洪暴发而给人们带来的危害,包括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基础设施毁坏及环境资源破坏等。山洪灾害分为泥石流灾害、滑坡灾害和溪河洪水灾害。

(一)遇到山洪时如何迅速脱险

居住在山洪易发区或冲沟、峡谷、溪岸的居民,每遇连降大暴雨时,必须保持高度警惕,特别是晚上,如有异常,应立即组织人员迅速脱离现场,就近选择安全地方落脚,并设法与外界联系,做好下一步救援工作。切不可心存侥幸或救捞财物而耽误避灾时机,造成不应有的人员伤亡。

(二)遭遇突发山洪怎么办

1.一定要保持冷静,迅速判断周边环境,尽快向山上或较高地方转移;如一时躲避不了,应选择一个相对安全的地方避洪。

2.山洪暴发时,不要沿着行洪道方向跑,而要向两侧快速躲避。

3.山洪暴发时,千万不要轻易涉水过河。

4.被山洪困在山中,应及时与当地政府防汛部门取得联系,寻求救援。

四、什么是地质灾害

由自然因素或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山体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称为地质灾害。危害最大的突发性地质灾害有泥石流、滑坡、崩塌等。

(一)什么是泥石流

泥石流是山区沟谷或斜坡上由暴雨、冰雪消融等引发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块、巨石的特殊洪流。泥石流常与山洪相伴,其来势凶猛,在很短时间里,大量泥石横冲直撞,冲出沟外,并在沟口堆积起来。

泥石流的破坏性很强,冲毁道路,堵塞河道,甚至淤埋村庄、城镇,给生命财产和经济建设带来极大危害。1970年南美秘鲁的安第斯山发生冰川泥石流,将3000多万立方米的冰雪泥石冲入容加依城,顷刻间全城被彻底摧毁,3万居民全部遇难。

在泥石流多发地区建新房,切记一定要选择安全地带。当地居民要随时注意灾害预警预报,选好躲避路线,避免到时措手不及。

(二)遇到泥石流如何避险

1.在沟谷内逗留或活动时,一旦遭遇大雨、暴雨,要迅速转移到安全的高地,不要在低洼的谷底或陡峻的山坡下躲避、停留。

2.留心周围环境,特别警惕远处传来的土石崩落、洪水咆哮等异常声响,这很可能是即将发生泥石流的征兆。

3.发现泥石流袭来时,要马上向沟岸两侧高处跑,千万不要顺沟方向往上游或下游跑。

4.暴雨停止后,不要急于返回沟内住地,应等待一段时间。

注意:野外扎营时,要选择平整的高地作为营址,尽量避开有滚石和大量堆积物的山坡下或山谷、沟底。

五、什么是台风

我们平时常说的台风,是一种热带气旋。所谓热带气旋,是指发生在热带或副热带洋面上急速旋转的低压涡旋,常伴有狂风、暴雨和风暴潮。

(一)热带气旋风力等级

热带气旋风力等级划分的原则是以底层中心附近最大平均风速为标准,划分为热带低压(中心最大风力6—7级)、热带风暴(中心最大风力8—9级)、强热带风暴(中心最大风力10—11级)、台风(中心最大风力12—13级)、强台风(中心最大风力14—15级)、超强台风(中心最大风力16级及以上)6个等级。

(二)遇台风时如何避险

(1)强风有可能吹倒建筑物、高空设施,造成人员伤亡。居住在各类危旧住房、厂房、工棚的群众,在台风来临前,要及时转移到安全地带,不要在临时建筑(如围墙等)、广告牌、铁塔等附近避风避雨。车辆尽量避免在强风影响区域行驶;

(2)强风会吹落高空物品,要及时搬移屋顶、窗口、阳台处的花盆、悬吊物等;在台风来临前,最好不要出门,以防被砸、被压、触电等不测;检查门窗、室外空调、保笼、太阳能热水器的安全,并及时进行加固;

(3)准备手电、食物及时饮用水,检查电路,注意炉火、煤气,防范火灾;

(4)在做好以上防风工作的同时,要做好防暴雨工作。

(三)城市居民防范措施

1.气象台根据台风可能产生的影响,在预报时采用“消息”、“警报”和“紧急警报”三种形式向社会发布;同时,按台风可能造成的影响程度,从轻到重向社会发布蓝、黄、橙、红四色台风预警信号。公众应密切关注媒体有关台风的报道,及时采取预防措施。

2.台风来临前,应准备好手电筒、收音机、食物、饮用水及常用药品等,以备急需。

3.关好门窗,检查门窗是否坚固;取下悬挂的东西;检查电路、炉火、煤气等设施是否安全。

4.将养在室外的动植物及其他物品移至室内,特别是要将楼顶的杂物搬进来;室外易被吹动的东西要加固。

5.不要去台风经过的地区旅游,更不要在台风影响期间到海滩游泳或驾船出海。

6.住在低洼地区和危房中的人员要及时转移到安全住所。

7.及时清理排水管道,保持排水畅通。

8.有关部门要做好户外广告牌的加固;建筑工地要做好临时用房的加固,并整理、堆放好建筑器材和工具;园林部门要加固城区的行道树。

9.遇到危险时,请拨打当地政府的防灾电话求救。

(四)离岸船舶防范措施

1.要及时回港、固锚,船上的人员必须上岸避风。

2.船舶在航行中遭遇台风袭击,应主动采取应急措施,及时与岸上有关部门联系,弄清船只与台风的相对位置。

六、什么是暴雨

暴雨是指一定时间内强度很大的雨。如果3时降雨在16毫米以上,或者12小时降雨在30毫米以上,或者24小时降雨在50毫米以上,都称暴雨。

(一)暴雨的危害

暴雨,特别是大范围持续性的暴雨和集中的特大暴雨、往往会引起严重的洪涝灾害,使人民的生命财产遭受巨大损失。

(二)暴雨时的防护措施

1. 地势低洼的居民住宅区,可因地制宜采取“小包围”措施,如砌围墙、大门口放置挡水板、配置小型抽水泵等。

2. 不要将垃圾、杂物等丢入下水道,以防堵塞,造成暴雨时积水成灾。

3. 底层居民家中的电器插座、开关等应移装在离地1米以上的安全地方。一旦室外积水漫进屋内,应及时切断电源,防止触电伤人。

4. 在积水中行走要注意观察。防止跌入窨井或坑、洞中。

5. 河道是城市中重要的排水通道,不准随意倾倒垃圾及废弃物,以防淤塞。

七、台风预警信号

台风预警信号分四级,分别以蓝色、黄色、橙色、红色表示。

(一)台风蓝色预警信号

含义:24小时内可能受热带低压影响,平均风力可达6级以上,或阵风7级以上;或者已经受热带低压影响, 平均风力为6-7级,或阵风7-8级并可能持续。

防御措施:①做好防风准备,有关部门启动防御工作预案;②注意媒体关于热带低压最新消息和防风通知的报道;③把门窗、围板、棚架、户外广告牌、临时搭建物等易被风吹动的搭建物固紧, 妥善安置易受热带低压影响的室外物品。

(二)台风黄色预警信号

含义:24小时内可能受热带风暴或强热带风暴、台风影响,平均风力可达8级以上,或阵风9级以上;或者已经受热带风暴影响, 平均风力为8-9级,或阵风9-10级并可能持续。

防御措施: ①进入防风状态,有关部门启动防御工作预案;②关紧门窗,处于危险地带和危房中的居民,以及船舶应到避风场所避风,高空、滩涂、水上等户外作业人员应停止作业,危险地带工作人员应及时撤离。

(三)台风橙色预警信号

含义:24小时内可能受热带风暴或强热带风暴、台风影响,平均风力可达8级以上,或阵风9级以上;或者已经受热带风暴影响, 平均风力为8-9级,或阵风9-10级并可能持续。

防御措施:①进入防风状态,有关部门启动防御工作预案;②关紧门窗,处于危险地带和危房中的居民,以及船舶应到避风场所避风,高空、滩涂、水上等户外作业人员应停止作业,危险地带工作人员应及时撤离,露天集体活动应及时停止,并做好人员疏散工作;③切断霓虹灯招牌及危险的室外电源;④其他同台风蓝色预警信号。

(四)台风红色预警信号

含义:6小时内可能受台风影响,平均风力可达12级以上;或者已经受台风影响,平均风力已达12级以上,并可能持续。

防御措施:①进入特别紧急防风状态,有关部门启动防御工作预案,相关应急处置与抢险单位随时准备启动抢险应急方案;②关紧门窗,处于危险地带和危房中的居民,以及船舶应到避风场所避风,高空、滩涂、水上等户外作业人员应停止作业,危险地带工作人员应及时撤离,露天集体活动应及时停止,并做好人员疏散工作;③其他同台风橙色预警信号。

八、暴雨预警信号

暴雨预警信号分三级,分别以黄色、橙色、红色表示。

(一)暴雨黄色预警信号

含义:6小时降雨量将达50毫米以上;或者已达50毫米以上且降雨可能持续。

防御措施:①有关部门根据情况启动防御工作预案;②市民应及时收盖露天晾晒物品;③低洼、易受淹地区要做好排水防涝工作;④驾驶人员应注意道路积水和交通阻塞,确保安全。

(二)暴雨橙色预警信号

含义:3小时降雨量将达50毫米以上,或者已达50毫米以上且降雨可能持续。

防御指南:①暂停在空旷地方的户外作业,尽可能停留在室内或者安全场所避雨;②相关应急处置部门和抢险单位加强值班,密切监视灾情,切断低洼地带有危险的室外电源,落实应对措施;③交通管理部门应对积水地区实行交通引导或管制;④转移危险地带以及危房居民到安全场所避雨;⑤其它同暴雨黄色预警信号。

(三)暴雨红色预警信号

含义:3小时降雨量将达100毫米以上,或者已达100毫米以上且降雨可能持续。

防御指南:①人员应留在安全处所,户外人员应立即到安全的地方暂避;②相关应急处置部门和抢险单位随时准备启动抢险应急方案;③已有上学学生和上班人员的学校、幼儿园以及其他有关单位应采取专门的保护措施,处于危险地带的单位应停课、停业,立即转移到安全的地方暂避;④其它同暴雨橙色预警信号。

九、什么是降水量

“降水量”这个气象术语,在日常的电视天气预报节目中,或电台广播的气象节目中每天都可以听到。那么降水量的含义是什么呢?

从空中降下的雨、雪、冰雹等,气象部门统称为“降水现象”。一定时间内,降落到水平面上,假定无渗漏,不流失,也不蒸发,累积起来的水的深度,称为降水量(以毫米为计算单位)。

按气象观测规范定,气象站在有降水的情况下,每个六小时观测一次。6小时中降下来的雨雪统统融化为水,称为6小时降水量;24小时降下来的雨雪统统融化为水,称为24小时降水量;一个旬降下来的雨雪统统融化为水,称为旬降水量……一年中,降下来的雨雪统统融化为水,称为“年降水量”。

十、什么是梅雨

居住在长江中下游的人们,往往有这样的体验:晴雨多变的春天一过,初夏随着而来,但不久,天空又会云层密布,阴雨连绵,有时还会夹带着一阵阵暴雨。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梅雨”来临了。

梅雨是指每年6月中旬到7月上、中旬初夏,我国长江中下游指宜昌以东的28—34°N 范围内或称江淮流域至日本南部这狭长区域内出现的一段连阴雨天气。

梅雨,在古代常称为黄梅雨。现在气象上的梅雨是泛指初夏向盛夏过渡的一段阴雨天气;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群众习惯上取“芒种”节气为梅节令,此时正值梅熟时节,因此也叫“黄梅”;此外,由于这一时段的空气湿度很大,百物极易获潮霉烂,故人们给梅雨起了一个别名,叫做“霉雨”。

“梅雨”或“霉雨”的称谓由来已久,它开始在我国流传,至少可追溯到一千多年前。

十一、强对流天气

以强对流运动为动力,形成的巨大积雨云所产生的天气,称为强对流天气。

(一)强对流天气的成因

空气质点的水平运动,称为风。空气质点垂直向上运动称为上升,向下称为下沉。当一团空气温度比周围空气温度高时,这团空气因密度较周围空气小,就要上升,周围的空气就要下沉,这称之为空气的对流运动。

当触发因热力原因处于不稳定状况的空气时,空气将产生较强的上升运动。低层潮湿空气在上升过程中必然导致水汽凝结,大量水汽凝结释放的潜热加热空气,使其气温升高,进一步加强了对流运动。当对流运动中空气质点的垂直速度接近50厘米/秒(强的超过1米/秒)时,称之为强对流运动。

强对流天气包括雷电(与地表物体和人发生的放电现象称雷击)、雷暴大风、强雷雨(局地短时降水或持续性暴雨的一部分)、冰雹和龙卷风等。通常情况下,将电闪雷鸣时出现的大风和降雨称之为雷雨大风。

(二)强对流天气的危害

强对流天气除雷雨可以增加土壤墒情、增加池塘水库蓄水和炎热时、缓和高温天气程度外,基本上是灾害性天气。雷击造成人员伤亡,损坏建筑物和输电、通讯设施以及影响航空运输;雷暴大风吹毁建筑物、树木,影响水运安全;冰雹最主要的是砸坏农作物和房屋、设施,短时低温也影响农作物的正常生长和发育;龙卷风具有很强的推毁力;强雷雨有时还是局地山洪、山地灾害和大范围持续性暴雨的元凶,都影响着人们生命财产的安全。

十二、雷电中如何保护自己

(一)雷电是怎么回事

雷电是大气中的一种放电现象。雷雨云在形成过程中,一部分积聚起正电荷,另一部分积聚起负电荷,当这些电荷积聚到一定程度时,就产生放电现象。放电有的发生在云层与云层之间,有的则发生在云层与大地之间,这两种放电现象俗称打雷。打雷造成危害又叫雷击。雷击分为直接雷击与间接雷击。它会破坏建筑物、电气设备,伤害人、畜。打雷放电时间极短,但电流异常强大。放电时产生的强光,就是闪电。闪电时释放出的大量热能,能使局部空气温度瞬间升高1万 —2万摄氏度。如此巨大的能量,具有极大的破坏力,可造成电线杆、房屋等被劈裂倒塌以及人、畜伤亡,还会引起火灾及易爆物品的爆炸。

雷电全年都会发生,而强雷电多发生于春夏之交和夏季。

浙江省在进入梅雨季节后,由于强对流性天气活动频繁,出现雷电的频率很高。

(二)怎样预防雷击

1.人在室内怎么避雷

●雷雨天气时,要注意关好门窗,以防侧击雷和球状雷侵入。

●雷雨天气时,最好把家用电器的电源切断,并拔掉电源插头;不要使用带有外接天线的收音机和电视机;不要接打固定电话。

●雷雨天气时,不要接触天线、煤气管道、铁丝网、金属窗、建筑物外墙等;远离带电设备;不要赤脚站在泥地或水泥地上。

●不要在雷电交加时用喷头洗澡。

2.人在户外怎么避雷

人在户外碰到雷电天气,为防止被雷击,应遵守以下原则:

●立即寻找避雷场所,可选择装有避雷针、钢架或钢筋混凝土的建筑物等处所,但是注意不要靠近防雷装置的任何部分。

若找不到合适的避雷场所,可以蹲下,两脚并拢,双手抱膝,尽量降低身体重心,减少人体与地面的接触面积。如能立即披上不透水的雨衣,防雷效果更好。

●不要待在露天游泳池、开阔的水域或小船上; 不要停留在树林的边缘;不要待在电线杆、旗杆、干草堆、帐篷等没有防雷装置的物体附近;不要停留在铁轨、水管、煤气管、电力设备、拖拉机、摩托车等外露金属物体旁边;不要停留在山顶、楼顶等高处; 不要靠近孤立的大树或烟囱(山顶孤立的大树边尤其危险);不要躲进空旷地带孤零零的棚屋、岗亭里。

●不宜在旷野中打伞或高举羽毛球拍、高尔夫球杆、锄头等;应立即停止打高尔夫球、踢足球、攀登、钓鱼、游泳等户外活动。

●要避免开摩托车、骑自行车,更不能开摩托车、骑自行车在雷雨中狂奔;人在汽车里要关好车门车窗。

●多人一起在野外时,应相互拉开几米距离,不要挤在一起。

●高压电线遭雷击落地时,近旁的人要保持高度警觉,当心地面“跨步电压”的电击。逃离时的正确方法是:双脚并拢,跳着离开危险地带。

●身处空旷地带宜关闭手机。

3.如何抢救被雷击伤的人员

受雷击而烧伤或严重休克的人,他的身体是不带电的,抢救时不要有顾虑。应该迅速扑灭他身上的火,实施紧急抢救。

若伤者失去知觉,但有呼吸和心跳,则有可能自行恢复。应该让他舒展平卧,安静休息后再送医院治疗。

若伤者已经停止呼吸和心跳,应迅速果断地交替进行口对口人工呼吸和心脏挤压,并及时送往医院抢救。

十三、厄尔尼诺和拉尼娜

厄尔尼诺为西班牙语“EI Nino”的音译,是“圣婴”(上帝之子)的意思。现已用来专门指赤道太平洋东部和中部的海表面温度大范围持续异常增暖的现象。

拉尼娜为西班牙语“La Nina”的音译,是“小女孩”的意思。用以赤道太平洋东部和中部的海表面温度大范围持续异常变冷的现象。以赤道太平洋北纬5度至南纬5度,西经 150度至西经90度区域内的海表面温度平均值连续6个月以上高于或低于正常0.5℃分别作 为厄尔尼诺和拉尼娜。

(一)厄尔尼诺和拉尼娜是怎样形成的

正常情况下,赤道太平洋海面盛行片东风(称为信风),大洋东侧表层暖的海水被输送到西太平洋,西太平洋水位不断上升,热量也不断积蓄,使得西部海平面通常比东部偏 高40厘米,年平均海温西部约为29℃。

但是,当某种原因引起信风减弱时,西太平洋暖的海水迅速向东延伸,海温在太平洋西侧下降,东侧上升,形成厄尔尼诺。

相反,当信风持续加强时,赤道太平洋东侧表面暖水被刮走,深层的冷水上翻作为补充,海表温度进一步变冷,就容易形成拉尼娜。

(二)厄尔尼诺和拉尼娜对我国气候有什么影响

Ⅰ. 厄尔尼诺年,东亚季风减弱,中国夏季主要季风雨带偏南,江淮流域多雨的可能性较大,而北方地区特别是华北到河套一带少雨干旱。拉尼娜年正好相反。

Ⅱ. 在厄尔尼诺年的秋冬季,北方大部分地区降水比常年减少,南方大部分地区降水比常年增多,冬季青藏高原多雪。拉尼娜年的秋冬季我国降水的分布为北多南少型。

Ⅲ.在厄尔尼诺年我国常常出现暖冬凉夏,特别是我国东北地区由于夏季温度偏低,出现低温冷害的可能性较大。拉尼娜年我国则容易出现冷冬热夏。

Ⅳ.在西太平洋和南海地区生成及登陆我国的台风个数,厄尔尼诺年比常年少,拉尼娜年比常年多

(三)厄尔尼诺和拉尼娜对全球气候有什么影响

热带中、东太平洋海温的迅速升高,首先直接导致了中、东太平洋及南美太平洋沿岸国家异常多雨,甚至引起洪涝灾害;也使得热带西太平洋降水减少,造成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严重干旱。厄尔尼诺还常常引起非洲东南部和巴西东北部的干旱、加拿大西部和美国北部暖冬以及美国南部冬季潮湿多雨;它与日本及我国东北的夏季低温、日本和我国的降水等也具有一定的相关性。此外,厄尔尼诺常常抑制西太平洋热带风暴生成,但使得东北太平洋飓风增加。拉尼娜的气候影响与厄尔尼诺大致相反,但影响程度及威力较厄尔尼诺小。拉尼娜出现时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东部、巴西东北部、印度及非洲南部等地降雨偏多,但在赤道太平洋东部和中部地区、阿根廷、赤道非洲、美国东南部等地易出现干。

中国气象局8月24日公布《突发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发布试行办法》。办法规定,每当台风、暴雨、高温等突发灾害性天气来临时,公众可以从电视、广播、互联网、手机短信和位于城市显著位置的电子显示牌中看到新的预警信号。目前发布预警信号的突发气象灾害有:台风、暴雨、高温、寒潮、大雾、沙尘暴、雷雨大风、大风、冰雹、雪灾和道路结冰,共11种。预警信号总体上分为四级,按照灾害的严重性和紧急程度,颜色依次为蓝色、黄色、橙色和红色,分别代表一般、较重、严重和特别严重。

①暴雨预警信号,分三级,分别以黄色、橙色、红色表示。

暴雨黄色预警信号,表示6小时降雨量将达50毫米以上,或者已达50毫米以上且降雨可能持续。

暴雨橙色预警信号,指3小时降雨量将达50毫米以上,或者已达50毫米以上且降雨可能持续。

暴雨红色预警信号,指3小时降雨量将达100毫米以上,或者已达100毫米以上且降雨可能持续。

②雷雨大风预警信号,分四级,分别以蓝色、黄色、橙色、红色表示。

雷雨大风蓝色预警信号,指6小时内可能受雷雨大风影响,平均风力可达6级以上,或阵风7级以上并伴有雷电;或者已经受雷雨大风影响,平均风力已达6至7级,或阵风7至8级并伴有雷电,且可能持续。

雷雨大风黄色预警信号,指6小时内可能受雷雨大风影响,平均风力可达8级以上,或阵风9级以上并伴有强雷电;或者已经受雷雨大风影响,平均风力达8至9级,或阵风9至10级并伴有强雷电,且可能持续。

雷雨大风橙色预警信号,指2小时内可能受雷雨大风影响,平均风力可达10级以上,或阵风11级以上,并伴有强雷电;或者已经受雷雨大风影响,平均风力达10至11级,或阵风11至12级并伴有强雷电,且可能持续。

雷雨大风红色预警信号,指2小时内可能受雷雨大风影响,平均风力可达12级以上并伴有强雷电;或者已经受雷雨大风影响,平均风力12级以上并伴有强雷电,且可能持续。

⑽ 东亚南亚东南亚西亚中亚共同的自然灾害

东亚南亚东南亚西亚中亚共同的自然灾害:干旱灾害。

热点内容
鹿特丹港国家地理 发布:2021-03-15 14:26:00 浏览:571
地理八年级主要的气候类型 发布:2021-03-15 14:24:09 浏览:219
戴旭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发布:2021-03-15 14:19:37 浏览:408
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发布:2021-03-15 14:18:30 浏览: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发布:2021-03-15 14:16:36 浏览:425
工地质检具体干些什么 发布:2021-03-15 14:15:00 浏览:4
东南大学工程地质考试卷 发布:2021-03-15 14:13:41 浏览:840
中国地质大学自动取票机 发布:2021-03-15 14:13:15 浏览:779
曾文武汉地质大学 发布:2021-03-15 14:11:33 浏览:563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网 发布:2021-03-15 14:10:10 浏览: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