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陆鸣
⑴ 陆鸣的介绍
陆鸣,研究员,硕士生导师。 1957年8月出生。1982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力学系,获理学学士学位,分配到专国家地震属局工程力学研究所工作;1988年毕业于国家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地震工程专业,获工学硕士学位,此后继续在该所从事科研工作;1992年调入国家地震局,从事震害防御、对外科技交流合作工作,1998年调入中国地震局地震工程研究中心工作。2007年1月调入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任副所长。
⑵ 青藏铁路如何解决地震困扰的
青藏高原平均复海拔4000米以上,地质制构造复杂、活动剧烈、曾多次发生地震。一些外国专家曾对青藏铁路如何面对地震提出疑问。
负责青藏铁路设计施工的总工程师李金城说,有关部门已充分考虑到地震可能给青藏铁路带来的影响。首先,尽量绕过地震带。如果线路必须进入地震带活动范围,则先调查清楚地震带走向,然后让铁路与地震带呈垂直走向通过。
“通过地震带的铁路尽量避免使用桥梁或隧道等容易受地震影响的结构,采用受地震影响较小、容易修复的浅地基通过。”李金城说,“必须以铁路桥涵通过地震带时,则设计成小跨度低桥。这些桥梁、涵洞可抗八度地震烈度。”
中国地震局工程地震研究中心副主任陆鸣说:“青藏铁路可以安全穿越青藏高原复杂的地质地震环境。中国地震局投入大量人力物力,有关人员行程3万多公里,对青藏铁路沿线活动断层鉴定和重要工程场地地震安全进行了安全评价。青藏铁路建设单位并依此进行了精心设计。可以将地震对青藏铁路的威胁减少到最低限度。我们对青藏铁路沿线主要活动断层的位置、发震可能性、震级大小、活动断层可能出现的水平和垂直位移,都作出了判断,这些成果为设计部门提供了科学依据。”
⑶ 陆鸣的主要成就
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青藏铁路建设(含青藏铁路地震安全性评价),省部级科技奖4项,其中“工程结构上届地震力理论及其应用”获2001年中国地震局防震减灾优秀成果奖二等奖及2002年黑龙江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地震应急制度的研究与地震应急条例起草” 获1999年中国地震局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结构动力学在生命线工程抗震分析中的应用” 获1992年国家地震局科技进步奖三等奖。工作领域和成果在结构地震动水压力、核电站结构模型地震动实验及物理参数识别,复杂结构几何非线性动力分析,输电塔-电缆体系简化抗震计算,生命线系统震害预测、结构隔震设计、砌体结构抗震分析方法、农村民房震害及其抗震等方面有较为深入的研究。
已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农村民房抗震技术方法研究)、地震科学联合基金(砖砌体结构抗震机理研究)等科研项目;正在承担科技部科技支撑子专题一项(大空间隔震结构近场地震动反应分析研究),承担建设部《城市轨道交通抗震设计规范》编制任务,作为课题负责人承担地震行业专项课题一项(震后地震影响(烈度)等震线快速判断应用技术研发)。
作为项目技术负责人完成了中国地震台网等建筑群隔震设计和强震台阵设计;对正在进行的新昆明机场航站楼隔震设计、健康诊断和地震预警等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并承担相应的研究任务;作为地震安全性评价项目总负责人,主持了几十项重大工程地震安全性评价项目,如青藏铁路、春晓气田群等;在农村民房建设方面积极推广抗震技术。对推进国家地震应急、地震灾害损失评估规范化、科学化管理发挥了重要作用。参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国家地震应急预案”、 “国家破坏性地震应急条例”等重要法规的起草工作 。
⑷ 如何防止地震对青藏铁路建设的影响
首先,尽量绕过地震带.如果线路必须进入地震带活动范围,则先调查清楚地震带走向,然后版让铁路与权地震带呈垂直走向通过.
“通过地震带的铁路尽量避免使用桥梁或隧道等容易受地震影响的结构,采用受地震影响较小、容易修复的浅地基通过.”李金城说,“必须以铁路桥涵通过地震带时,则设计成小跨度低桥.这些桥梁、涵洞可抗八度地震烈度.”
中国地震局工程地震研究中心副主任陆鸣说:“青藏铁路可以安全穿越青藏高原复杂的地质地震环境.中国地震局投入大量人力物力,有关人员行程3万多公里,对青藏铁路沿线活动断层鉴定和重要工程场地地震安全进行了安全评价.青藏铁路建设单位并依此进行了精心设计.可以将地震对青藏铁路的威胁减少到最低限度.我们对青藏铁路沿线主要活动断层的位置、发震可能性、震级大小、活动断层可能出现的水平和垂直位移,都作出了判断,这些成果为设计部门提供了科学依据.”
⑸ 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陆鸣老师怎么样
我是这个单位的。做他的学生条件不错,机会多,专为今后发展设计论文内容,他的学生都在设计院研究院找到了工作。另外,干老师活很少,补贴好像也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