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工程院院士地质学
Ⅰ 中国地质大学院士名单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叶大年 1939.7 矿物学 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研究员 清华大学电机工程与应用电子技术系教授与控制 中国工程院院士名单(共17名)
Ⅱ 石油石化系统的两院院士有哪些
中国石油石化系统共有院士名(按姓氏笔画排列)。
马永生:中国工程院院士,石油地质和勘探专家
毛炳权:中国工程院院士,高分子化工专家
王玉普:中国工程院院士,油气田开发工程管理专家
王基铭:中国工程院院士,石油化工管理专家
王德民:中国工程院院士,石油开采专家
田在艺:中国科学院院士,石油地质学家
关兴亚:中国工程院院士,石油化工专家
孙龙德:中国工程院院士,天然气开发专家
何鸣元:中国科学院院士,石油化工专家
时铭显:中国工程院院士,石油化工装备专家
李大东:中国工程院院士,石油炼制催化剂及工艺专家
李庆忠:中国工程院院士,地球物理勘探专家
李德生:中国科学院院士,石油地质学家
李鹤林:中国工程院院士,石油管工程专家
杨启业:中国工程院院士,石油化学工程专家
汪燮卿:中国工程院院士,有机化工专家
沈忠厚:中国工程院院士,石油钻井专家
苏义脑:中国工程院院士,油气钻井工程专家
邱中建:中国工程院院士,石油地质学家
闵恩泽: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石油化工催化剂专家
陆婉珍:中国科学院院士,分析化学家与石油化学家
陈俊武:中国科学院院士,化学工程学家
周守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海洋石油开发工程专家
罗平亚:中国工程院院士,石油工程专家
侯芙生:中国工程院院士,炼油及石油化工专家
侯祥麟: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石油化工专家
胡文瑞:中国工程院院士,油气田开发工程管理专家
胡见义:中国工程院院士,石油地质学家
胡永康:中国工程院院士,石油炼制专家
徐承恩:中国工程院院士,炼油工艺设计专家
翁文波:中国科学院院士,石油地球物理专家
袁士义:中国工程院院士,油田开发专家
袁晴棠:中国工程院院士,石油化工专家
贾承造:中国科学院院士,石油地质与构造地质专家
郭尚平:中国科学院院士,流体力学,生物力学和油田开发工程专家顾心怿:中国工程院院士,石油机械专家
康玉柱:中国工程院院士,地球勘探专家
曹湘洪:中国工程院院士,石油化工专家
曾恒一:中国工程院院士,海洋石油工程专家
童宪章:中国科学院院士,油田开发专家
童晓光:中国工程院院士,石油地质和勘探专家
舒兴田:中国工程院院士,无机化工专家
蒋士成:中国工程院院士,化纤工程技术专家
韩大匡:中国工程院院士,油田开发专家
翟光明:中国工程院院士,石油地质学家
戴金星:中国科学院院士,石油天然气地质学和地球化学专家
Ⅲ 中国的五大科学家是哪五位
中国的五大科学家是:钱学森、李四光、邓稼先、钱三强、郭永怀。
1.钱学森(1911.12.11~今)
中国著名物理学家,世界著名火箭专家.浙江杭州人,生于上海,1959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博士学位,被誉为“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为中国火箭和导弹技术的发展提出了极为重要的实施方案.1958年4月起,他长期担任火箭导弹和航天器研制的技术领导职务,对中国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2.李四光(1889年10月26日-1971年4月29日)
蒙古族,字仲拱,原名李仲揆,1889年10月26日出生于湖北省黄冈县一个贫寒人家.(也有一说是1889年11月18日)是世界著名的科学家、地质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我国现代地球科学和地质工作奠基人. 李四光的最大贡献是创立了地质力学,并以力学的观点研究地壳运动现象,探索地质运动与矿产分布规律,新华夏构造体系的特点,分析了我国的地质条件,说明中国的陆地一定有石油.从理论上推翻了中国贫油的结论,肯定中国具有良好的储油条件.
3.邓稼先(1924年6月25日~1986年7月29日)
中国核武器研制与发展的主要组织者、领导者,被称为“两弹元勋”.在原子弹、氢弹研究中,邓稼先领导开展了爆轰物理、流体力学、状态方程、中子输运等基础理论研究,完成了原子弹的理论方案,并参与指导核试验的爆轰模拟试验.原子弹试验成功后,邓稼先又组织力量,探索氢弹设计原理,选定技术途径.领导并亲自参与了1967年中国第一颗氢弹的研制和实验工作.
4.钱三强(1913~1992)
原名钱秉穹,浙江湖州人.导师是居里夫人的女儿、诺贝尔奖获得者伊莱娜·居里及其丈夫约里奥·居里.从新中国建立起,钱三强便全身心地投入了原子能事业的开创.他在中国科学院担任了近代物理研究所(后改名原子能研究所)的副所长、所长,并于1954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55年,中央决定发展本国核力量后,他又成为规划的制定人.1958年,他参加了苏联援助的原子反应堆的建设,并汇聚了一大批核科学家(包括他的夫人),他还将邓稼先等优秀人才推荐到研制核武器的队伍中.
5.郭永怀 (1909年4月4日—1968年12月5日)
在我国原子弹、氢弹的研制工作中领导和组织爆轰力学、高压物态方程、空气动力学、飞行力学、结构力学和武器环境实验科学等研究工作,解决了一系列重大问题.
Ⅳ 中科院地质院有哪些专业
中国科学院包括5个学部(数理学部、化学部、生物学部、地学部、技术科学部),以及11个分院(沈阳、长春、上海、南京、武汉、广州、成都、昆明、西安、兰州、新疆)、84个研究院所、1所大学、2所学院、4个文献情报中心、3个技术支撑机构和2个新闻出版单位,分布在全国20多个省(市)。此外,还投资兴办了430余家科技型企业(含转制单位),涉及11个行业,其中包括8家上市公司。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于1999年由原地质研究所和地球物理研究所两所整合而成。整合前的两个研究所都有长达50余年的历史和丰厚的科研成果,在国内外地学界具有很高的学术地位。著名地质学家侯德封先生曾任原地质研究所第一任所长,著名地球物理学家赵九章先生曾任原地球物理研究所第一任所长。
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是从事固体地球科学研究与教育的综合性学术机构。研究所以固体地球各圈层相互作用及其资源、环境、工程地质问题作为主攻方向。1999年以来,研究所在科研布局上基本形成了地球动力学研究、环境与灾害研究、矿产资源研究的三足鼎立式研究格局。研究所共设以下九个研究室:地球深部结构与过程研究室、岩石圈构造演化研究室、青藏高原研究室、新生代地质与环境研究室、空间电磁环境研究室、工程地质与应用地球物理研究室、油气资源研究室、固体矿产资源研究室、水资源与地壳流体研究室;研究所同时有岩石圈构造演化、矿产资源、工程地质3个中国科学院重点实验室,另外在地球磁场与地球外核动力学、干旱区环境演化与全球变化、俯冲碰撞造山的岩石学过程等研究方向上建成3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优秀创新研究群体。近年来,研究所承担了多项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97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项目的科研工作,取得一批重要科研成果。代表性的奖项是著名第四季地质学家刘东生院士获得的2003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研究所从事科研活动的人员共有177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11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研究员60人。另外,研究所共有支撑系统固定人员26人,固定管理人员19人。研究所是国家最早确定的硕士、博士研究生培养基地和博士后流动站单位,是中国科学院博士生重点培养基地,现有在读博士生292人,硕士生95人,在站博士后50人。
研究所拥有开展固体地球科学研究的大型观测和测试分析仪器,主要包括:地球物质成分与物质性质分析系统、地球深部结构观测系统、地质年代学测定系统、地磁与电离层观测台链、古环境数据分析系统、数据处理计算系统,为地球科学测试、观测和实验提供了必要条件。
研究所图书馆目前藏书约35000余册,中外文学术期刊现刊350种。与国际著名大学和研究机构保持长期的学术交流与合作研究。研究所主办的国家一级学术刊物有:地球物理学报(SCI收录)、岩石学报(SCI收录)、第四纪研究、地质科学、工程地质学报、地球物理学进展。研究所还是三个国家一级学会的挂靠单位,它们是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中国第四纪研究会。
中国科学院兰州地质研究所
Ⅳ 中国的科学之父有哪六个
地质学之父李四光;
李四光(1889年10月26日-1971年4月29日),字仲拱,原名李仲揆。湖北黄冈人,蒙古族,中国著名音乐家、科学家、地质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是中国现代地球科学和地质工作的主要领导人和奠基人之一。
导弹之父钱学森;
钱学森(1911.12.11-2009.10.31),汉族,吴越王钱镠第33世孙,生于上海,祖籍浙江省杭州市临安。世界著名科学家,空气动力学家,中国载人航天奠基人,“中国科制之父”和“火箭之王”。
原子弹之父朱光亚;
朱光亚(1924.12.25~2011.2.26),男,汉族,湖北武汉人。美国密执安大学研究生院物理系原子核物理专业研究生毕业,中国核科学事业的主要开拓者之一。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袁隆平,1930年9月7日生于北京,江西德安县人,无党派人士,现居湖南长沙。中国杂交水稻育种专家,被称为中国的"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
航空母舰之父刘华清;
刘华清(1916年10月-2011年1月14日),湖北省大悟县人,已故中国共产党及中国人民解放军前高层领导人暨上将
激光照排印刷之父王选。
王选(1937年2月5日-2006年2月13日)生于上海,江苏无锡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教授。他是汉字激光照排系统的创始人和技术负责人。他所领导的科研集体研制出的汉字激光照排系统为新闻、出版全过程的计算机化奠定了基础,被誉为"汉字印刷术的第二次发明"。
Ⅵ 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的院士风采
张宗祜,194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1955年毕业于莫斯科地质勘探学院研究生部,获副博士学位。现为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名誉所长,中国地质学会水文地质专业委员会名誉主任,国际水文地质学家协会会员。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84年国家批准为博士生导师,1994年当选为 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
50多年来,张宗祜院士在从事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第四纪地质专业研究工作中,主持、设计并亲自参加了多项重大科研攻关项目。多次获国 家及部级重大科研成果奖励。 主编了一系列图件和出版了30多部著作。1980获全国地质系统劳动模范,1984年获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证书,1993年获李四光地质科学荣誉奖,1998年获中国工程科学技术奖,2000年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地球科学奖”。张宗祜院士治学严谨,重于实践,科研成就显著,著述甚丰。为中国的地质事业做出了卓越成就,是国内外著名的黄土研究和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研究专家。 卢耀如,1952年毕业于清华大学,1953年8月毕业于北京地质学院,1954年至1955年随苏联专家学习。现为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研究员,并担任多所大学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国际水文地质学家协会会员等。1997年11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50年来,卢耀如院士负责及参与指导了一系列水利水电、铁道、矿山及城市建设工程地质勘测研究,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60年代初期就主持我国第一个岩溶研究室,在长期理论研究与实践密切结合中,建立了一套有关岩溶发育规律与工程效应理论,主编了一系列图件和发表了几十篇优秀论文及多部专著。其成果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对生产实践的指导作用,并多次获国家及部级科技成果奖,1999年获李四光地质科学荣誉奖。在国内外树立了学术上及工程建设上的威望,以其卓越的成就被誉称为喀斯特卢。是国内外著名的岩溶地质和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专家。
Ⅶ 即是中国科学院院士又是中国工程院院士的都有谁
1、吴良镛。
男,汉族,江苏南京人,中共党员、民盟盟员,1922年5月出生,清华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两院院士,中国建筑学家、城乡规划学家和教育家,人居环境科学的创建者。
2012年2月14日,荣获2011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2018年12月18日,党中央、国务院授予吴良镛同志改革先锋称号,颁授改革先锋奖章,并获评人居环境科学的创建者。
2、张光斗。
张光斗(1912.5.1-2013.6.21),出生于江苏省常熟市,水利水电工程专家和工程教育家,中国水利水电事业的主要开拓者之一,清华大学原副校长,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资深院士。
1934年毕业上海交通大学获学士学位, 1936年获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土木系硕士学位,1937年获哈佛大学工程力学硕士学位,并得到了攻读博士学位的全额奖学金,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1954年加入九三学社。
3、路甬祥。
路甬祥,男,汉族,1942年4月生,浙江慈溪人,1974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64年9月参加工作,浙江大学机械工程系水力机械专业毕业,联邦德国亚琛工业大学机械系液压气动研究所研修,研究生学历,博士学位,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
曾任中共中央委员,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党组成员,中国科学院院长,浙江大学校长。
4、李德仁。
李德仁,199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1994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2008年获得苏黎世理工大学名誉博士。历任武汉测绘科技大学校长,武汉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学术委员会主任,全国政协委员,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
5、陈俊亮。
陈俊亮,男,汉族,1933年10月10日出生于浙江省宁波市,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通信与电子系统专家,中国通信程控交换技术的奠基人之一,中国智能通信网的开拓者。北京邮电大学网络与交换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邮电大学网络技术研究院院长。
Ⅷ 中国科学家排名是怎样的
中国科学家排名是:钱学森、邓稼先、华罗庚、李四光、袁隆平、茅以升、钱三强、于敏、赵九章、王淦昌等。
钱学森(1911.12.11-2009.10.31),汉族,吴越王钱镠第33世孙,生于上海,祖籍浙江省杭州市临安。世界著名科学家,空气动力学家,中国载人航天奠基人,中国科学院及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中国导弹之父”“中国自动化控制之父”和“火箭之王”,由于钱学森回国效力,中国导弹、原子弹的发射向前推进了至少20年。
(8)中国科学工程院院士地质学扩展阅读:
李四光(1889年10月26日—1971年4月29日),字仲拱,原名李仲揆,湖北黄冈人,蒙古族,地质学家、教育家、音乐家、社会活动家,中国地质力学的创立者、中国现代地球科学和地质工作的主要领导人和奠基人之一;
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批杰出的科学家和为新中国发展做出卓越贡献的元勋,2009年当选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之一。
李四光1910年7月毕业于日本大阪高等工业学校;
1911年,出任湖北军政府实业部长;
1928年1月,任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所长;
1948年,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
1950年5月,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
1951年4月,当选为世界科学工作者协会执行委员会副主席;
1952年9月,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部部长;
1955年,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1958年9月,任中国科协主席;
1969年4月,被选为中国共产党第九届中央委员会委员;
1970年8月,任国务院科教组组长。
李四光创立了地质力学,并为中国石油工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早年对蜓科化石及其地层分层意义有精湛的研究,提出了中国东部第四纪冰川的存在,建立了新的边缘学科“地质力学”和“构造体系”概念,建立了“构造体系”的概念,创建了地质力学学派;
提出新华夏构造体系三个沉降带有广阔找油远景的认识,开创了活动构造研究与地应力观测相结合的预报地震途径。
Ⅸ 中国的科学之父有哪六个分别是哪方面的
中国的科学之父有李四光、钱学森、朱光亚、袁隆平、刘华清和王选;分别是地质学、导弹、原子弹、杂交水稻、航空母舰和激光照排印刷方面的。
1、地质学之父李四光;
李四光(1889年10月26日-1971年4月29日),字仲拱,原名李仲揆。湖北黄冈人,蒙古族,中国著名音乐家、科学家、地质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是中国现代地球科学和地质工作的主要领导人和奠基人之一。
2、导弹之父钱学森;
钱学森(1911.12.11-2009.10.31),汉族,吴越王钱镠第33世孙,生于上海,祖籍浙江省杭州市临安。世界著名科学家,空气动力学家,中国载人航天奠基人,“中国科制之父”和“火箭之王”。
3、原子弹之父朱光亚;
朱光亚(1924.12.25~2011.2.26),男,汉族,湖北武汉人。美国密执安大学研究生院物理系原子核物理专业研究生毕业,中国核科学事业的主要开拓者之一。
4、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袁隆平,1930年9月7日生于北京,江西德安县人,无党派人士,现居湖南长沙。中国杂交水稻育种专家,被称为中国的"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
5、航空母舰之父刘华清;
刘华清(1916年10月-2011年1月14日),湖北省大悟县人,已故中国共产党及中国人民解放军前高层领导人暨上将
6、激光照排印刷之父王选。
王选(1937年2月5日-2006年2月13日)生于上海,江苏无锡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教授。他是汉字激光照排系统的创始人和技术负责人。他所领导的科研集体研制出的汉字激光照排系统为新闻、出版全过程的计算机化奠定了基础,被誉为"汉字印刷术的第二次发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