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质大学王曙光
Ⅰ 武汉地大信息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怎么样
简介:武汉地大抄信息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是由湖北万隆投资有限公司(隶属湖北恒隆企业集团)、马来西亚SynerVision公司(软件)、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高科技产业集团等共同出资组建的中外合资高新技术企业。
法定代表人:胡少良
成立时间:2003-08-06
注册资本:2500万人民币
工商注册号:420100400012612
企业类型:有限责任公司(中外合资)
公司地址:东湖开发区关山一路1号华中曙光软件园内恒隆大楼
Ⅱ 中国海洋大学分几个校区那个校区最大
中国海洋大学分三个校区都在青岛市:鱼山校区:市南区鱼山路5号, 浮山(留学生部):香港东路23号, 和崂山校区:崂山区松岭路238号。崂山校区主校区,且是三个校区中最大的校区。
中国海洋大学是一所海洋和水产学科特色显著、学科门类齐全的教育部直属重点综合性大学,是国家“985工程”和“211工程”重点建设的高校。
学校校训是“海纳百川,取则行远”。
学校创建于1924年,历经私立青岛大学、国立青岛大学、国立山东大学、山东大学等办学时期,于1959年发展成为山东海洋学院,1960年被国家确定为全国13所重点综合性大学之一,1988年更名为青岛海洋大学,2002年更名为中国海洋大学。
学校有崂山校区、鱼山校区和浮山校区3个校区,占地2400余亩。设有18个学院和1个基础教学中心。现有全日制在校生25700余人,其中本科生15300余人、硕士研究生7500余人、博士研究生1800余人。教职工33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1700余人,博士生导师360余人、正高级专业技术人员570余人、副高级专业技术人员650余人,中国科学院院士5人、中国工程院院士5人。著名作家王蒙担任学校顾问、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名誉院长,国家海洋局原局长王曙光受聘学校顾问、海洋发展研究院院长,国际著名物理学家钱致榕受聘学校顾问、特聘讲席教授、行远书院院长,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等12位知名作家受聘为学校“驻校作家”。
学校以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民族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具有国际视野和合作竞争意识、具有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为目标,以造就国家海洋事业的领军人才和骨干力量为特殊使命。学校遵循“通识教育为体,专业教育为用”的本科教育理念,实行有限条件的自主选课制度和学业识别与毕业专业识别确认制度,努力培养复合型、高素质人才。毕业生中已有13人当选中国科学院或中国工程院院士,3人先后担任国家海洋局局长,参加中国第一次南极考察的75位科学家中一半以上是学校毕业生。
学校拥有教学和科学考察船舶3艘,包括3500吨级的“东方红2”号海洋综合科学考察实习船、300吨级的“天使1”号科考交通补给船、2600吨级的“海大”号海洋地质地球物理调查船(与企业合作共建共管),另有一艘在建的5000吨级新型深远海综合科考实习船“东方红3”号,形成了自近岸、近海至深远海并辐射到极地的海上综合流动实验室系统,具备了一流的海上现场观测能力。学校是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的主要依托单位,主持其中“海洋动力过程与气候”“海洋药物与生物制品”2个功能实验室的工作,作为骨干力量参与其他6个功能实验室的建设。
学校地球科学、植物学与动物学、工程技术、化学、材料科学、农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环境学与生态学、药理学与毒理学9个学科(领域)名列美国ESI全球科研机构排名前1%。获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科技进步二等奖9项;“十二五”以来,主持国家级各类项目900余项,获省部级科技奖励29项、人文社科奖励51项,被SCI、EI、ISTP等三大收录系统收录论文13000余篇,申请发明专利1404项,授权发明专利736项,其中国际发明专利20项。
学校的发展目标是,到2025年建校百年前后,将学校建设成为国际知名、特色显著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到本世纪中叶,立足海洋强国建设,大力推进改革创新,通过强化建设和持续发展,努力实现全面跨越,力争使学校跻身特色显著的世界一流大学行列。
Ⅲ 深基坑支护事故处理经验录是课本吗
[1] 蒋国盛.李红民等. 基坑工程[M]. 中国地质大学.2000
[2] 刘建航, 侯学渊. 基坑工程手册[M].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 1997
[3] 陈肇元等编著.《土钉支护在深基坑工程中的应用》.北京:中国建筑工业,1997
[4] 黄强. 深基坑支护工程设计技术[M]. 北京: 中国建材工业, 1995
[5] 《土钉支护在基坑工程中的应用(第二版)》 中国建筑工业[4] 尉希成. 支护结构设计手册[M].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 1995
[6] 唐业清. 基坑工程事故分析与处理[M].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 1999
[7] 龚晓南, 高有潮. 深基坑工程设计施工手册[M].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 1998
[8] 吕麟信. 软弱复杂地层基坑边坡应用复合土钉支护技术[J ] .岩土锚固工程,2000 , (1) .
[9]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99)[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1999
[10] YangYuwen,YinJian一hua,YuanJian-xin,etcputers and Geotechnics.2003,v30,n8,December.707-719
[11]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99)[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1999
[12] 杨予. 深基坑支护优化设计[D]. 南宁: 广西大学, 1999.
[13] 《土钉支护在基坑工程中的应用(第二版)》 中国建筑工业
[14] 吕麟信. 软弱复杂地层基坑边坡应用复合土钉支护技术[J ] .岩土锚固工程,2000 , (1) .
[15] 张引平. 浅谈深基坑支护结构设计计算[J].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4, 14(4): 182-182
[16] 姜晨光, 林新贤, 等. 深基坑桩锚支护结构变形监测与初步分析[J]. 岩土工程界, 2002, 5(8): 55-56
[17] 赵才顺, 景宏杰. 谈基坑施工的安全措施[J]. 山西建筑, 2004.6, 30 (12):
31-31
[19] 冶金部建筑研究总院, 深基坑的开挖与支护[M]. 北京: 冶金工业, 1994
[20] Terzaghi K, PecK R.B. Soil Mechanics in engineering Practiee.2.ed,
New York. Wiley, 1967, 729-729
[21] Tschebotorrioff G.R. Foundations, Retaining and Earth Structures, 2.ed, McGraw Hill Book Company. New York, 1973, 642-642
[22] 魏汝龙. 深基开挖中的土压力计算[J]. 地基处理, 1998, 9(l): 3-15
[23] 陈肇元. 崔京浩等. 土钉支护在基坑中的应用[M].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
[24] 陈愈炯, 温彦锋. 基坑支护结构上的水土压力[J]. 岩土工程学报, 1999, 72-75
[26] 徐日庆, 基坑开挖中土压力计算方法探讨[A]. 见: 第八届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 北京:万国学术, 1999.10
[27] 应宏伟. 深基坑挡土结构土压力数值研究[J]. 西安公路交通大学学报, 1998, 33-34
[28] 杨晓军, 龚晓南. 基坑开挖中考虑水压力的土压力计算[J]. 土木工程学报, 1997, 45-47
[29] 黄宏伟, 友国华. 基坑围护结构系统的性状及其状态变量[J]. 岩土力学, 1997, 17(4): 7-12
[30] 侯学渊, 夏明耀, 李桂花. 软土深基坑工程的稳定与隆起研究[A]. 见: 软土地基理论与实践,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 1992, 54-59
[31] Clough G.W, Dunean J.M. Finite Element Analyses of Retaining wa11 Behavior[J]. ASCE, 1971, 165-167
[32] Andrew J.W, Youssef M.A. Analysis of Deep Excavation in Boston[J]. Journal of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1993, 69-89
[33] Sunil S.Kishnani, Ronaldo I. Seepage and Soi1-structure Interface Effects in Braced Excavations[J]. Journal of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1993, 912-929
[35] 黄运飞. 深基坑工程实用技术[M]. 北京: 兵器工业, 1996
[36]王曙光 深基坑支护事故处理经验录 机械工业2005
[37]贾金青 深基坑预应力锚杆柔性支护法的理论及实践 中国建筑工业 2006
Ⅳ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珠宝学院的学院成就
华贵气派的钻石、精灵巧妙的猫眼、凝练典雅的翡翠、清丽脱俗的珍珠……提起珠宝,人们自然就会联想起它的美丽、超凡、高贵、庄重,这些看似细小的晶体,不但是人们信仰宠爱的尤物,更是财富之巅的浓缩。
作为地球母亲馈赠的精美礼品,一颗璀璨夺目的宝石,只有经历漫长的地质年代孕育,人类的开采、提炼、甄别,以及工匠的精心设计、切磨、雕刻,最终才能点缀我们七彩斑斓的生活。
寻求华丽背后的真实价值,宝石的弥足珍贵,就在于它的稀少。也正是如此,所以从人类认识到宝石的价值并进入市场流通环节开始,宝石的造假者便如同幽灵一般随之出现了。
裂隙众多的祖母绿用彩色油浸泡后充当优质祖母绿;一件普通的翡翠用酸溶解掉其部分物质后,再注入胶,就成为了一件高档的的翡翠。当造假者随着科技的发展而不断提高造假水平、当假劣珠宝越来越逼真化的时候,这也宣告了仅靠摸、掂、看便可以鉴定出珠宝真假的时代完全走向终结。
一块普通的石头于人而言无伤大雅,而一块宝石有时却足以改变一个人甚至一个家庭的命运,而作为全球珠宝产业主要消费国之一,虽然中国的珠宝首饰业取得了迅速发展、具备了一定规模,但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珠宝业在珠宝检验、鉴定、评估专业人才的缺失,却成为了扼制中国珠宝首饰业发展的“瓶颈”。
要净化中国珠宝业市场、建立一个珠宝评估的技术准则,构建一套科学、严密的量化评估体系,避免出现单凭个人经验为评判指标的尴尬状况,那就必须拥有一批从事宝玉石鉴定和商贸经营管理、首饰设计加工及其管理的,专业的并具有开拓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技术人才。
作为中国最早成立的最具规模和实力的宝石学教育与研究机构、最早引进国际先进宝石学教育体系的学院、全国仅有的3个国家珠宝玉石质量检验师考前培训站之一,创办14年的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珠宝学院,它不但创立了自己的GIC证书品牌、为市场开发了许多先进的珠宝鉴定仪器,同时,它还为中国珠宝业的发展培养了大批专业人才,摆脱了中国珠宝教育落后的局面,并加速了国内珠宝教育的发展。
夺目的钻石,象征着珠宝学院所提供的质优、价廉的宝石学仪器和优质技术服务;尊贵的翡翠,代表着珠宝学院三个珠宝检测中心专业、权威、高效、优质的服务;而珠宝学院的唐人首饰设计中心,则恰似一粒晶莹的珍珠;至于珠宝学院拥有的GIC珠宝职业教育和学历教育,则无可替代的成为了天下学子开启成功人生的一把耀目的纯金钥匙。
今天的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珠宝学院,年轻而充满朝气,回首她创立至今,我们在她遇到困难、战胜困难并且不断开拓、全面发展的整个过程里,看到了中国珠宝教育工作者的思想、理念、信心、毅志,以及他们从历史走向现实,从现实走向未来的理性思考。
在中国珠宝业发展史上,这是珠宝教育者们用自己的血汗和智慧描绘出了一幅壮丽蓝图,中国珠宝教育史上,又是他们用自己的血汗和智慧著述了一部艰难竭蹶的创业史册。
变幻莫测的创业经过和建设者们的豪情、孤寂、才学、谋略、欢欣、痛楚、成就、理智……这些凝结着血汗和智慧的故事,应该原原本本地铭刻于史册珍藏、也应该真真切切地奉献给人间流传。正是因为有了这一段创业史迹,这才演绎了一阙中国人突破重围,开创中国珠宝教育事业的华美赞歌——
扬帆——蛰伏于困境中的崛起
时间:20世纪80年代初期。地点:湖北武汉机场。人物:两位携带着巨大且沉重的手提箱的英国人。
一套套高端精密的检测仪器、两张深沉得看不出任何情绪的脸,从他们踏进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宝石研究组的大门开始,忙碌替代了沉默,几天后,他们的工作正式结束,并且踏上了返回英国的飞机。
不久,在国外一本学术刊物上,一位宝石界的外国专家,在一篇论文中以轻视的态度写下了这样一句话:“整个中国,只有两个宝石专家。”此文一出,一时之间,国外一片哗然,然而,在中国国内,学术界对此的反应却是异常平静,没有泛起丝毫的涟漪。并非没有听到国外专家的批评,并非体会不到其中所含的讥讽与轻视,事实上,真正令国内学术界沉寂的原因,其实就在于外国专家一下点中了中国宝石界的死穴。
没有珠宝学科专业人才、没有完整的珠宝教育体系、没有系统的珠宝研究成果……也难怪外国专家会如此振振有词。我们无法回避现实,事实上,在当时的中国科学界,地质与宝石专业的分别还处于相对模糊的阶段,虽然在改革开放之后,复苏的市场经济让珠宝业得以起步,然而,无论是运作方式,还是从业人员及消费者对珠宝专业知识的掌握,几乎都以零为计,而中国的宝石教育在当时更可谓是一片空白。
百废待兴之时,却遭遇了国外学术界突如其来的一拳重击,这无疑令中国学术界既难堪又疼痛。不过,尴尬也好,无奈也罢,一穷二白的现状却仍然还得清晰面对,毕竟只有将中国人自己的宝石教育真正发展起来,才能挺起腰杆不被国外学术界所轻视。
再寒冷的冬天也无法阻挡春天的温暖;再贫脊的土壤之下,也总有顽强的种子会生根发芽。虽是春寒料峭,但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的领导却敏锐的抓住了改革开放的勃勃生机,针对当时的形势,他们迅速在学校建立了宝石研究课题组,并率先在全国迈出了打造中国宝石教育的第一步。
1981年的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刚刚完成迁校工作,正处于相对困难的时期,虽然艰苦的环境令人倍感心酸,但那些被安置在学校博物馆里办公的宝石研究课题组成员,并没有因为工作条件的恶劣和捉襟见肘的困难而生出任何消极的想法,相反,发展中国宝石业的重担与责任感,几乎无时无刻不在激励着他们。
众志成城、披肝沥胆,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宝石研究课题组紧跟时代发展,在蓬勃兴盛的时代大潮中逐渐显出了它的重要与优势。不久,宝石研究组便提升成为学校的宝石研究室,继而又成为学校的直属机构宝石研究所。
不断提升的部门级别,彰显了学校对宝石研究工作的重视,同时也间接反映出社会转型期的中国,对于宝石学教育以及宝石学专业人才的迫切需求。1989年,己经成为地质大学直属机构的宝石研究所从学校博物馆搬迁了出来,正式结束了长达8年的无独立办公条件的历史。这是艰苦卓绝的8年,这一批最早在地质大学从事宝石研究的科技工作者,正是他们,在这长达8年的时间里,在研究所人力、物力极为匮乏的情况下,他们自筹2万多元资金,建起了国内第一个永久性的宝石陈列室,同时还为校内大学生和研究生开设了选修课,并举办了宝石培训班,召开了宝石学会议,请来知名专家讲学……
虽然不必再寄居于博物馆内进行宝石研究工作,但这却并不意味着研究所的工作条件有了根本性的改变,事实上,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宝石研究所全体成员一直呆在学校划拨的两间破旧的房子里办公,他们研究的是五光十色的华丽宝石,但他们自己的生活却并没有多少亮色。
研究其实是一件清苦的工作,它不但要求研究者远离功利与欲望,同时,它还要求研究者必须要有一颗耐得住寂寞的心。从来没有人,对艰苦的环境产生任何的怨言。令人感动的是,这些早期的宝石科学工作者们,他们的眼神总是那样的专注,他们的脚步总是走得那样的从容,他们其实也是很普通的人,他们也并非不想享受安逸的生活,然而他们却始终严谨的钻研并完善着自己手中的宝石学课题,因为他们清楚的知道,他们所肩负的,正是振兴中国宝石学的重任。
挺进——让借来的鸡生自己的蛋
1988年5月,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与世界首家宝石鉴定师培训机构——英国皇家宝石协会签定了联合办学协议。1990年,英国宝石协会在中国大陆开设的第一个联合教育中心正式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成立,这是英国宝石协会在世界上第一个用中文进行教学和考试的中心,可以说它的成立,不但为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赢得了国际珠宝界的认同,同时,它也预示着中国的宝石研究从此进入了一个高标准的发展时期。
事实上,早在两位国际知名专家学者到来之前,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的校领导与宝石研究所成员,便己经开始思考如何尽快摆脱中国珠宝教育的落后局面、加速国内珠宝教育发展的重大问题。伴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中国的各行各业都呈现出了良好的发展势态,而珠宝行业也同样异军突起、飞速发展,不过,专业人才奇缺、从业人员素质不高,常常使得珠宝市场出现以假充真、以次充好的现象;在另一方面,由于国内没有珠宝专业技术人员把关,一些境外的不法商人利用合资的幌子,将一些劣质材料充当高档优质宝石材料合资入股,直接给国家和集体造成了重大的经济损失。
紧迫的形势表明中国的珠宝教育仅仅依靠国内的技术力量显然并不能取得快速突破,毕竟当时国内的珠宝教育尚属空白,没有一所高校具有开展珠宝教育的能力。要取得突破就必须打破常规,要迅速提升国内的珠宝教育水平,那就必须将目光放到在宝石科学研究领域己经取得重大突破的国外研究机构上去。
经过深入的分析和细致的研究,最终,宝石研究所决定采用当时任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常务副校长陈钟惠教授提出的“引进智力、洋为中用、借鸡下蛋、高起点,高质量办学”的办学方针,着手与国际知名的宝石教育机构进行接触,以借鉴国外的办学经验,发挥本校地质与宝石学的相关基础知识等优势,来培养中国自己的师资队伍,而两位国际专家学者的到来,其实仅仅只是这一过程中的一个序曲。
经过严格的培训与考核,联合教育中心首批10名学员,全部通过了考试,并获得了由英国宝石协会颁发的世界公认的宝石课程证书,至此,整个中国只有两位宝石专家的历史终于被打破了。
只有具备高瞻远瞩的目光,才能在发展的道路上走得更快,倘若当年地质大学的领导和研究所的科技工作者们没有“不拘一格为学问”的务实态度,那么,中国的宝石教育可能还有很长一段曲折的道路要走,毕竟封闭的思想和单凭摸索进行研究的方式,显然不利于科学技术的交流与发展。
与国际著名的宝石研究机构联合成立了教育中心、培养出了中国人自己的宝石专家,这是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宝石研究所所取得的重大胜利。然而,与长期性的发展目标及国外宝石行业的先进水平相比,此时的胜利仍只不过是一个小小的进步而己。清晰的定位奏响了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宝石研究所的发展凯歌,经过与国外宝石研究机构几年的深入合作,研究所不但充分积累了办学经验,切实的锻炼了自己的师资力量,同时,它们也在国内外获得了一定的知名度。
“万事具备,只欠东风。”当胜利的曙光初现、当希望的太阳半露笑脸,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的领导和宝石研究所的工作者们,仍然将务实的目光聚焦在发展这一重大战略上,待到上述有利条件一一成熟,改所建院的最佳时机终于来到了。
1991年11月,经校领导研究同意,一纸改所建院的报告上报到了中国地质矿产部,在陈述了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宝石研究所在近几年所取得的一系列发展状况及有利条件后,地质矿产部很快予以审批,并于1992年正式成立了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珠宝学院,从此,国内第一所专业性的珠宝教育学院正式诞生,而中国的珠宝教育发展,也从此翻开了新的一页。
只有自主创新,才更适合中国的国情、更有利于中国宝石教育的正常发展,然而,真正要想在宝石这一学科领域取得更大更为长远的发展,则必须跳出联合办学的桎梏,长期性的依赖于人,虽然有利于提高自己的实力与水平,但在某种程度上讲,反而不利于开创一片更为宽广的学术天地。
雄起——要创中国人自己的证书品牌
从1990年到1993年,在短短3年的时间里,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珠宝学院共为国家培养出了取得(FGA)国际珠宝鉴定师资格的4批共32名学生,他们荣幸的成为了中国大陆自己培养的国际珠宝鉴定师。
只有经过初级考试、理论考试和实践考试“三大关”,既要具备优良的理论基础,又要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方才能跻身于中国珠宝界的“精英”行列。然而,在中国这个拥有巨大消费潜力的宝石市场,在国内珠宝市场进入快速发展的时期,仅仅32名专业珠宝鉴定师显然是远远不能满足珠宝业对专业人才的亟需。与此同时,多年的教育实践,又使得武汉珠宝学院已经形成了具有鲜明个性的教学特色,在外需内促的环境下,在学习国外先进科技和办学经验的基础上,1993年,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珠宝学院正式推出了属于中国人自己的GIC宝石鉴定师资格证书,从此开创了国内宝石教学的先河。
GIC品牌的一经推出,立即就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对于这个新生的珠宝证书品牌,英国宝石协会也表示出了极大的兴趣,他们不但派出了教学主管前来学院进行考察,并且还将学院的教学材料带回英国提交给英国宝石协会的考试委员会进行讨论。
经过不懈的努力,珠宝学院优秀的师资、完善的教学和实验设施、严格的教学管理和考试体制为GIC证书质量提供了保证,在内容的广度和深度上都达到国际水准,最终得到了英国宝石协会的正式承认。从此,获得GIC证书的珠宝学院学员,便可以直接参加英国宝石协会的FGA证书考试,而武汉的FGA培训中心,也成为FGA、GIC联合培训中心。
成立仅短短一年,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珠宝学院便能创出自己的证书品牌、获得国外知名宝石研究机构的认可,这无疑是中国宝石教育史的一次重大超越。消息一经传出,国内各大报刊及港、台地区的珠宝类杂志均对此进行了深入报道。
谋略与胆识同生,作为远东地区唯一一家两种证书品牌共存的培训中心,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珠宝学院的声名可谓不胫而走,然而,在成绩与荣誉面前,珠宝学院的领导和全体科技工作者们,却并没有因此沾沾自喜,相反,除了在校内进行办学之外,珠宝学院还与国内有关的兄弟院校广泛进行合作办学,先后在青岛、台湾、南京、北京、焦作等地开设了联合教学点,并在青岛、南京、北京、上海、济南、杭州、苏州、温州、金华、合肥、深圳、太原、南昌、成都、西安、昆明等地开办了钻石短训班和翡翠班,学员人数由最初的每个班几人至十几人上升到每班次几十人,而培训学制也由两年缩短到一年。
全方位的珠宝人才打造战略,解决了中国珠宝事业在其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瓶颈”难题,而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珠宝学院也在推动国内珠宝事业高速发展的同时,自身也获得了重大的发展。
此后的1994年,经过多方准备,珠宝学院与地质学院联合招收地质学(宝石方向)本科生,这是珠宝学历教育的起步。经过几年的办学实践和不懈努力,学院的教师们在详细研究了珠宝市场的走向,并不断调整了学科的课程设置后,于2000年,经国家教育部正式批准,珠宝学院又设立了面向市场、面向未来的宝石及材料工艺学本科专业,除招收、培养宝石及材料工艺学方向和珠宝首饰设计方向的本科生之外,它还同时培养更高层次的宝石学硕士生和博士生。此外,学院还通过成人教育和网络教育的方式,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的珠宝专业人才,并以此构成了多层次、多广度的珠宝教育体系。
作为一项长期、系统的教育工程,引进智力只是促进科学发展的一种必要手段,然而它却并不是珠宝学院所求取的最终目的,从联合办学到独立建成宝石学院,从借势于国外的鉴定师品牌到打造完全属于中国人自己的证书品牌,潜藏在一系列大胆举措背后的,便正是中国珠宝教育先行者们的大智与大气。
突破——以实力赢得角逐
2001年,第28届国际宝石学大会在西班牙隆重召开,就世界宝石学的发展及各国在宝石研究领域取得的重大突破,大会予以了高度的评价与热烈的讨论,然而,本次大会最为引入注目的焦点,却集中在一个中国人身上,那就是来自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珠宝学院的院长袁心强教授。
“我们希望第29届国际宝石学大会能够在中国举办!”当他以流利的英语铿锵的说出这样一句真诚的话语时,全场的与会代表都被袁心强院长给震住了。面对着那份由袁心强院长提交的、关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珠宝学院和香港珠宝学院共同举办第29届国际宝石学大会的申请,宝石学大会组委会的委员们陷入到了一场激烈的讨论中。
“他们有能力办这样的国际性大会吗?”、“如果让中国人去办这样高规格的国际学会,他们是否真的能够办得好呢?”一个个的疑问清晰地摆在组委会成员面前,不过,这些疑虑却又最终被成员们一一否决。快速发展的中国经济,巨大的珠宝消费品市场、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珠宝学院在宝石学研究领域的突出表现,这些优势与条件,如同一针针强心剂,让宝石大会组委会的成员们最终通过了袁心强院长的申请,并将大会地址定在了珠宝学院的所在地——中国武汉。
在激烈的角逐中赢取胜利,这不仅仅意味着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珠宝学院打破了多年来国际宝石大会从来没在中国大陆召开的先例,同时,它也推动了中国珠宝界的成长,促进了中国珠宝研究的发展。
只有实力方才是成功的铭证,“要么不办,要办就要办好!”袁心强院长的努力没有白费,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领导的指导和珠宝学院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下,第29届国际宝石学大会不但成功的在武汉举办,而且获得了圆满的成功。
成功承办如此盛大的国际学术会议,可见珠宝学院的实力足以让世界为之瞩目,而它也召示着珠宝学院已经完整的融入了国际珠宝界。事实上,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重大的成就,完全与珠宝学院长期以来努力进行科学研究、不断与国内外同行进行学术交流、保持与世界理论和技术的同步是绝对分不开的。
多年来,非常重视与外界进行学术交流的珠宝学院,不但派代表参加了国内几乎所有的宝石教育、科研、质检机构等宝石学术交流会议,而且最近几年,与香港、台湾学者的学术交流和合作也变得越加频繁。2001年和2003年,珠宝学院的李立平教授和亓利剑教授曾先后应邀到新加坡宝石协会进行讲学。与此同时,为了扩大国际交往,学院还以多种形式邀请国外著名专家学者前来讲学访问。到目前为止,已有美国、英国、德国、法国等10多个国家的著名学者来华访问过该院,其中包括宝石学界的泰斗和重量级人物古柏林教授和沙川一朗教授等。
每年一次的学术交流会,从来不曾中断,而专家的到来,既增加了珠宝学院与外界的互通、为学院的教育工作注入了新的知识和技术,又确立了学院的影响,并使得学院成为了国内学术交流的有力平台。
此外,在积极开展宝石学领域的科学研究和对外学术交流的同时,珠宝学院在钻石、翡翠、有色宝石、有机宝石如珍珠的研究方面都取得了重要成果。以珠宝学院为依托开办的宝石学学术期刊《宝石和宝石学杂志》和定期在武汉举办的宝石学术年会为国内外学术交流提供了重要阵地,而学院教师也在完成繁重的教学任务之余,在钻石、有色宝石以及光谱学的研究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进展,完成了两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2004年,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珠宝学院又开始招收宝石学专业博士研究生,这是我国首个宝石学博士点,它的出现,预示着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宝石学院走上了一条更为宽广的发展大道。
跨越——永不停歇的步伐
从内困外忧中艰难起步,到开放性的依托国外先进水平打造自己的师资力量,继而开创自己的证书品牌,并实现了中国人承办国际宝石学术大会的梦想,不断壮大的实力和对业界发展所做出的贡献,使得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珠宝学院在业界获得了“中国珠宝教育的摇篮”、“珠宝界的黄埔军校”的美誉,然而成功永远没有止尽,尤其是科学研究更是一个不能停歇的求索过程。
随着珠宝市场近20年的日趋规范和成熟,珠宝教育也在逐步走向发展、成熟,并形成了适合中国市场的职业教育体系,作为国内最早成立珠宝学院教育机构的先行者,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珠宝学院始终以推动行业发展、培养珠宝专业人才为己任,并不遗余力的开拓着中国珠宝教育的美好未来。
在新一代珠宝学院领导的带领下,珠宝学院新一代科研工作者,在保持前辈严谨务实的科研学风的同时,不断的往更深更广的科学领域开拓。
早在1992年,为了满足珠宝行业的需要、规范珠宝行业市场的经营秩序,珠宝学院在坚实的基础上开始筹建湖北省珠宝质量监督检验站,该站承担了全省数百个商家的珠宝质检工作,每年检测近100余万件商品;2001年,为了服务全国珠宝企业,珠宝学院又在深圳市开设了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珠宝检测中心分站,立足于珠三角沿海发达的这一驻外工作站,不但推动了当地珠宝行业朝向正常健康的方向发展,而且,驻外工作站还成为了珠宝学院打造整体形象和卓越院校品牌的有效示范窗口。
此外,为了进一步提高珠宝鉴定的科技含量水平,创造出更多高品质、多款式的优质珠宝产品,珠宝学院又以院内一批资深专家为学科带头人,自主研制生产了诸如常规仪器设备、能够跟踪珠宝市场最新动向的宝石鉴定仪器,以及珠宝阴极发光仪、红外光谱仪镜面反射器、钻石切工自动分析仪、钻石显微打标技术、宝石材料红外数据库等一大批技术领先、质量优秀、品种齐全的宝石学仪器,这些高技术测试设备的研发,解决了中国珠宝业检测设备多年来依靠进口的局面,它们不但获得了许多项有关珠宝鉴定技术的专利,而且,这些自主研发的机器,更适用于国内珠宝产品质量检验机构、宝石教学和研究单位的产品开发及使用。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得益于这些凝聚了众多科技工作者心血与智慧的成果,中国的宝石行业这才有了一个相对规范的发展环境,形成了极具竞争力的行业优势。
人才是21世纪提升竞争力的最佳资源所在,而对于致力于发展珠宝职业教育和学历教育的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珠宝学院而言,教师既在教学过程中起着主导地位,同时,优秀的教师也是高质量办学的关键所在。早在办学最初,学院所有教学的主要收入均用于培养建设自己的师资队伍,经过几年的分批培训,学院师资队伍的专业水平不但得到了整体提高,而且所有上岗教师均经过高级鉴定师培训。先后有11人获得FGA证书,8人获得DGA证书,13人获得GIC证书,14人获国家注册检验师资格。此外,学院还拥有多位在珠宝界具有影响力的著名专家,其中,珠宝学院在岗教师中教授5人,副教授12人,讲师6人;4人获博士学位,9人获硕士学位;4人在读博士学位,3人在读硕士学位,至此,一支业务素质精湛、学术水平较高、敬业爱岗的师资队伍初步打造完成。
珠宝学院职业教育可开设十几种不同类型的培训课程,包括GIC和FGA双证书课程、FGA证书课程、DGA证书课程、GIC钻石分级实践课程、DGA钻石分级实践课程、GIC钻石理论(函授)课程、珠宝首饰评估课程、电脑首饰设计课程、首饰设计课程、首饰制作工艺课程、宝石切磨工工艺课程以及国家珠宝玉石质量检验师考前培训课程等。而学院的职业教育也从宝石鉴定、钻石鉴定分级、翡翠鉴定,逐渐扩向了首饰设计和首饰制作等其它专业,2002年9月,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珠宝学院又成功开办了珠宝首饰评估课程。
与14年前相比,今天的珠宝学院己经新建成为具有4000平方米的教学楼,配置了先进的教学实验室和科研设备,同时设有中国地质大学珠宝检测中心、湖北省珠宝玉石质量监督检验站,及武汉市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站、宝石商贸基地、珠宝鉴定仪器研制中心、首饰设计和制作中心等多个部门的现代型高级珠宝教育学府。
至今,珠宝学院已培养出FAG宝石鉴定师288名、DGA钻石鉴定师156名、GIC珠宝鉴定师3092名,学员遍布全国各省、市级珠宝质检站及各大珠宝公司。这些高级鉴定人才进入我国珠宝教育、科研、珠宝质检和珠宝企业,在其中发挥着骨干作用,为我国珠宝行业的健康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Ⅳ 中国科学院是干什么的东东
中国科学院是中国自然科学最高学术机构、科学技术最高咨询机构、自然科学与高技术综合研究发展中心。
作为中国自然科学最高学术机构、科学技术最高咨询机构、自然科学与高技术综合研究发展中心,中国科学院建院以来时刻牢记使命,与科学共进,与祖国同行,以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为己任,人才辈出,硕果累累,为我国科技进步、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做出了不可替代的重要贡献。
(5)中国地质大学王曙光扩展阅读
作为国家科研机构,中科院在历史上的不同发展时期,曾先后提出过6个办院方针:
第一个:按人民政协共同纲领规定的文教政策,改革过去的科研机构,以期培养科学建设人才,使科学研究真正能够服务于国家的工业、农业、保健和国防事业的建设。(1950年)
第二个:侧重基础,侧重提高,为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服务。(1978年)
第三个:大力加强应用研究,积极而有选择地参加发展工作,继续重视基础研究。(1984年)
第四个:把主要力量动员和组织到国民经济建设的主战场,同时保持一支精干力量从事基础研究和高技术跟踪。(1987年)(注:1991年修改为:把主要力量动员和组织到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主战场,同时保持一支精干力量从事基础研究和高技术创新。)
第五个:面向国家战略需求,面向世界科学前沿,加强原始科学创新,加强关键技术创新与集成,攀登世界科技高峰,为中国经济建设、国家安全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不断作出基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重大创新贡献。(2002年)
第六个: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率先实现科学技术跨越发展,率先建成国家创新人才高地,率先建成国家高水平科技智库,率先建设国际一流科研机构。
Ⅵ 谁给点资料,关于我国的地质资源
地质
什么是地质遗迹
地质遗迹是指在地球演化的漫长地质历史时期,由于内外动力的地质作用,形成、发展并遗留下来的珍贵的、不可再生的地质自然遗产。包括旅游中的山水名胜、自然风光等自然遗迹,也包括在晚近地质历史时期人类形成过程中,人类与地质体相互作用和人类开发利用地质环境、地质资源的遗迹以及地质灾害遗迹等。
地质遗迹是如何形成的
地球在漫长的地质历史演变过程中,由于内外力的地质作用,形成了千姿百态的地貌景观、地层剖面、地质构造、古人类遗址、古生物化石、矿物、岩石、水体和地质灾害遗迹等,其中具有独特性和典型价值的,便成为人类所关注的地质遗迹。我国地域辽阔,地理条件复杂,地质构造形式多样,地质遗迹丰富多彩,是世界上种类齐全的少数国家之一,有的在世界上独一无二。云南的石林、安徽的黄山、广东的丹霞地貌等地质遗迹,都以其独具的特色,在世界上享有盛名。
我国地质遗迹有哪些类型
地质遗迹依其形成原因、自然属性等可分为下列6种类型:(1)标准地质剖面:如中国最古老的岩石——辽宁鞍山白家坟花岗岩;天津蓟县中、上元古界地层剖面等。(2)著名古生物化石遗址:如北京周口店北京猿人遗址;世界奇观——河南西峡恐龙蛋化石等。(3)地质构造形迹:如西藏雅鲁藏布江缝合带;河南嵩山前寒武纪地层及三个整合遗迹等。(4)典型地质与地貌景观:如安徽黄山奇峰;澎湖列岛的地形景观等。(5)特大型矿床:如世界上最大的稀土矿床——内蒙古白云鄂博;中国稀有金属和宝石明珠——新疆阿尔泰伟晶岩;黑龙江大庆油田等。(6)地质灾害遗迹:如辽宁大连金石滩震旦系——寒武系地层中的地震遗迹;河北唐山地震遗迹;云南东川市泥石流及防治等。
我国的地质遗迹分区
根据我国各种地质遗迹资源的赋存条件和区域特点,可将全国分为以下规划区:(1)东北山地及松嫩平原区;(2)华北、辽河平原、晋冀山地及辽东山东半岛区;(3)陕甘黄土高原区;(4)华东、中南丘陵山地及海岛(台湾、海南岛)区;(5)四川盆地、丘陵及云贵高原区;(6)内蒙古东部、中部干旱草原区;(7)内蒙古西部、宁夏、河西走廊及新疆荒漠草原区;(8)青藏高原高寒荒漠草原区。
我国的地质遗迹保护区
据1997年统计,地质遗迹保护区为86处,其中国家级12处,省级33处,市级9处,县级32处。
据22个省(市、区)最新统计,已建地质遗迹保护区52处,其中国家级10处,省级19处,市、县级23处;规划拟建地质遗迹保护区325处,其中国家级67处,省级162处,市县级96处。
我国含地质内容的自然保护区
据1992年统计,在606处自然保护区中,有地质内容的自然保护区104处,包括国家级27处,省级71处,县级6处。
至1997年底,全国自然保护区总数926处,其中含地质内容的自然保护区约160处左右。
我国国家风景名胜区中的地质遗迹
在国家公布的119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中,许多风景名胜区以名山、名湖、河流峡谷、岩溶洞穴、瀑布泉水、海滨海岛等为主体命名,和地质遗迹密切相关。在全国512处各类风景名胜区中,其中含地质遗迹的名胜区可达半数以上。
我国国家森林公园中的地质遗迹
至1998年,我国已建森林公园920余处,其中国家级295处。其类型可分山岳型、湖泊型、火山型、沙漠型、冰川型、海岛型、海滨型、溶洞型、温泉型、草原型及园林型,前9种类型森林公园的地貌主体皆与地质遗迹密切相关,或含有一种或多种地质遗迹。
此外,在我国已公布的四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有15处为古猿和古人类遗迹,属于地质遗迹的一种类型。
Ⅶ 我的从业笔试考点在中国地质大学江城学院 地址是:江夏区纸坊熊廷弼街特8号
先坐788到曙光村下,然后去对面转903到终点下。
转车很麻烦,而且有点远,建议找几个同学一起包车比较方便。
Ⅷ 中国海洋大学几个校区
中国海洋大学有四个校区。
1,崂山校区:
中国海洋大学崂山校区位于青岛市崂山区松岭路238号,坐落于崂山风景区脚下,是海大的主校区,建成于2005年,整体的建筑风格落落大方,以老校区的欧式风格为主,校园色调以黄色的暖色系为底色。
其中,整制学院有海洋与大气学院、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化学化工学院、海洋地球科学学院、工程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管理学院、经济学院、外国语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法政学院、数学科学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系、基础教育中心(体育系、教育系)、社会科学部。
2,鱼山校区:
中国海洋大学鱼山校区位于青岛市市南区鱼山路5号,是海大的老校区,校园树木参天,建筑优美,可以眺望远处沙滩,被评为中国十大最美校园之一。
毗邻青岛美术馆、栈桥、信号山、老舍故居、第一海水浴场等青岛市著名景点。其中,整制学院有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生命学院、中国海洋大学医药学院、中国海洋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中国海洋大学水产学院、中国海洋大学基础教学中心(艺术系)。
3,浮山校区:
中国海洋大学浮山校区位于香港东路23号,现为国际教育学院所在地,无本科教育机构。
4,黄岛校区:
中国海洋大学黄岛校区(海洋科教创新园区)位于青岛市西海岸新区古镇口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占地2800余亩,规划总建筑面积约180万平方米,建筑容积率约为0.8,在校生总体规模20000人,教职工2000人。
根据规划,到2020年,黄岛校区校园建设达到招收和培养研究生、开展科研的办学条件和生活条件,在校生规模达到1000人以上;2021年,初步完成校区一期基本建设,规模不低于30万平米,在校生规模达到5500人;2025年,初步实现校区运行常态化,形成黄岛校区学科专业基本框架。
(8)中国地质大学王曙光扩展阅读:
中国海洋大学(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简称中国海大、海大(OUC),位于山东省青岛市。学校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综合性大学,是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A类),首批985工程、211工程建设高校,入选2011计划、111计划,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为中欧精英大学联盟、北极大学、国际南极学院、国际涉海大学联盟、中国―加州大学系统"10+10"合作科研联盟成员校,国务院批准的全国首批博士学位授予单位,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牵头高校。
学校前身是高恩洪于1924年创办的私立青岛大学;1929年,国民政府教育部接受教育家蔡元培的建议,在私立青岛大学基础上筹建国立青岛大学;1932年更名国立山东大学;1959年,在国立山东大学部分科系基础上成立山东海洋学院;1960年,确定为全国13所综合性重点大学之一;1988年更名为青岛海洋大学;2002年更名为中国海洋大学。
学校辖崂山、鱼山和浮山三个校区,在建中国海洋大学黄岛校区。截至2017年,设有18个学院,1个基础教学中心,73个本科专业。全日制在校生25000余人,其中本科生15000余人、硕士生8300余人、博士生1800余人;
教职工3405人,其中专任教师1683人,博士生导师455人,两院院士13人。学校已有9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居985工程高校第16位;2017年世界大学学术排名中,学校位居全球301-400位;海洋科学学科居全球第6位。
Ⅸ 地质科技十大进展
2015年1月15日至1月16日,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地质科学院 2014年度成果交流与地质科技十大进展评选会在京举行。来自国土资源部、科技部、教育部、中国科学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等多家单位的34位院士、专家对45个参选项目进行投票选出2014年度“地质科技十大进展”,此次评选由中国地质调查局组织,中国地质科学院实施。
新思路引领松辽外围突泉盆地火山岩覆盖区钻获轻质原油、4500米级深海无人遥控潜水器“海马号”海试成功、构造岩相带新认识指导西藏罗布莎铬铁矿找矿实现重大突破、科技引领钾盐找矿突破取得重要进展、我国地下水污染调查建立全流程现代化取样分析技术体系、发现世界最大幻龙头骨及水下觅食足迹、华夏地块龙泉地区发现亚洲最古老锆石、揭示华北古老大陆地壳结构及演化过程、采用高精度综合探测技术首次实现我国管辖海域1∶100万海洋区域地质调查全覆盖、汶川地震断裂作用研究取得重要成果等10项成果入选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地质科学院2014年度地质科技十大进展,集中代表了全国地质调查和地学研究重要进展,充分体现了地质调查工作在科技创新、成果应用与转化方面的能力与水平。中国地质科学院有4项成果入选。
会议现场
1. 科技引领钾盐找矿突破取得重要进展
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郑绵平院士盐湖团队在地质调查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联合资助下,联合柴达木综合地质矿产勘查院等单位,在柴达木盆地西部阿尔金山前第四纪早期地层发现新型砂砾富钾卤水层,根据钻探资料推算资源量3.5亿吨,有望成为钾盐后备基地。在塔里木库车凹陷发现厚达百米的古近纪含钾盐矿层,氯化钾达工业品位盐层厚度为41米;在四川盆地发现三叠系杂卤石,既是深层富钾卤水钾重要来源,更是宝贵的缓释钾肥;对上扬子盆地13个储卤构造富钾卤水矿进行评估,估算氯化钾资源量4917万吨;在滇西南勐野井建立钾盐二层楼成矿模式,大幅度缩小陕北奥陶系盐盆找钾靶区,海相钾盐找矿突破崭露曙光。
青海察尔汗采取盐样剖面
勐野井“二层楼成钾模式”
2. 我国地下水污染调查建立全流程现代化取样分析技术体系
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牵头,国家地质实验测试中心、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西北大学、清华大学参与完成,孙继朝研究员、刘景涛副研究员团队在地质调查项目资助下,成功研制系列取样器并解决痕量组分采集技术难题,发展高效实用的现场调查技术及离线萃取技术,快速准确地查明了重点地区地下水污染状况;通过高分辨率遥感解译调查土地利用类型与污染源分布;构建了有机分析实验平台,对全国33个实验室实现网络远程质量监控;获国家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20项,显著提高了我国地下水污染调查评价技术水平。
地下水污染调查评价技术框图
自主研发取样器与配套装置
3. 揭示华北古老大陆地壳结构及演化过程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万渝生研究员团队在地质调查项目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联合资助下,通过精度测年和综合研究,在冀东地区发现大量38亿~35亿年形成的碎屑锆石,在鞍山地区发现38亿~31亿年多期岩浆活动,证明鄂尔多斯地块强烈卷入古元古代晚期构造热事件,首次在华北克拉通划分出三个年龄大于26亿年的古陆块,深化了华北克拉通早期地壳演化、壳幔相互作用及沉积变质铁矿的认识。相关成果在《前寒武纪研究》、《冈瓦纳研究》、《美国科学》等国际学术期刊发表,受到国内外专家好评。
华北克拉通太古宙岩石的锆石年龄-εHf(t)图解
华北克拉通太古宙早期(2.6Ga)古陆块(古陆核)分布图
4. 汶川地震断裂作用研究取得重要成果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李海兵研究员团队在科技部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地质调查项目联合资助下,联合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等单位,详细研究汶川地震破裂带性质、破裂过程、地震断裂带结构、大地震的断裂弱化机制与强化作用,揭示了龙门山断裂带的地震断裂、蠕变断裂及变形机制,分析了石墨层与大地震的关系,测出世界上最低的断层摩擦系数,首次记录到大地震后断裂快速愈合过程信息,完善了地震断裂理论,对深化认识汶川地震机理具有重要意义。主要成果在《科学》、《地质学》、《构造物理》等国际核心期刊发表,产生了重要的学术影响。
汶川地震断裂带科学钻探工程1号钻孔(WFSD-1)岩心中主滑移带特征图
汶川地震断裂带科学钻探工程1号钻孔(WFSD-1)长期测温数据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