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盘水地质灾害滑坡电话
A. 我国山区主要地质灾害概述
地质灾害是指包括自然因素或者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地质灾害发生的动力是地球的内动力、外动力和人类工程、经济活动作用于地壳表部的力。地球的内动力发生于地球内部,非常强大并无法控制;外动力产生于地表和地表邻近的空间,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控制的,如风化作用和侵蚀作用;而人类本身作用于环境的不合理的工程以及经济活动是可以控制的。伴生的各种灾变事件是指地壳发展演化过程中同时发生的对自然环境、人为环境产生破坏,对人类本身的财产、生命造成危害的事件。
广义的地质灾害可分为:①地球内动力作用为主产生的地质灾害,如地震、火山和海啸等;②以地球外动力作用为主产生的地质灾害,如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陷、地裂缝和地面沉降等。
针对我国实际情况,火山、海啸灾害不突出,地震灾害归属国家地震局管理,所以《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将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面裂缝、地面沉降等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归为地质灾害。
地质灾害形成、发生的条件很多,主要有地形、地层岩性、地质构造、新构造活动、地震、岩体结构、节理裂隙、降雨、地表沟河水冲刷、地下水侵蚀、水库、湖水浪击和众多的不合理的人为工程、经济活动等。不同的灾种,形成、发生的基本条件也不尽相同。如滑坡形成的基本条件是地形、地层岩性及地质构造等内部条件,加上降雨、河流冲刷以及人为开挖坡脚等1~2个外部条件就会发生;泥石流发生的基本条件是高陡的地形(沟床比降)、丰富的松散固体物质和强降雨(动力条件)等。
地质灾害主要分布于山区沟、河两岸陡坡地形,有少数分布在丘陵缓坡地形,并受地层岩性的控制;黄土地面塌陷受黄土性质、降水分布、黄土分布的控制;大部分地面塌陷发生在石灰岩分布区的岩溶发育带和地下采空区;滑坡发生在软岩、易滑地层分布区。
山区危害油气管道的主要地质灾害主要有滑坡、崩塌、泥石流、塌陷和山洪冲刷等类型,其中又以滑坡、崩塌和泥石流灾害为主。
B. 因为地质灾害山体滑坡,政府要求搬迁,可以现在政府说又取消了,可以这样吗
我们也遇到过,但最后却不了了之
C. 贵州六盘水山体滑坡,山体滑坡前有哪些征兆
山体滑坡的前兆是在山坡中出现了一些排列规律的裂缝,或者是在山坡上的房屋的墙体开始出现倒歪的现象,或者是墙壁出现了裂缝了,这些都是山体滑坡的前兆。所以一般大雨天气的时候,我们最好是不要去往山区的,不然很有可能就会出现山体滑坡的现象,那么对于我们自己来说也是非常不好的。
所以我们最好是了解一下山体滑坡的小知识,这样在遇到这样紧急情况的时候,我们也不会很慌乱,也能知道滑坡的前兆,那么我们就可以进可能的保障自己的安全,尽可能快的离开危险的地方,去往安全区,其实这都是非常重要的。
D. 贵州六盘水山体滑坡已救出17人,目前的山地救援如何进行
一般在自然灾害发生过后,我们在搜救的时候都会带上警犬和生命探测仪,因为这样能够更好的帮助我们找到遇难的人,而且这一次六盘水发生这样的一个山体滑坡事件,导致了很多人受到了生命危险,所以现在已经派出了247名指战员和9支矿山救护队,开展了地毯式搜索定位,就是为了赶快找到这些受伤的人,为了尽可能的减少伤亡。
所以我们一般建房子都不要建在山体下面,因为这样很可能会发生危险。而且像这一次自然灾害,17人遇难,还有6个人没有被救出来,救援任务也是一直紧张的开展中的,因为时间就是最重要的东西,如果晚一点的话,可能就会失去他们的生命,所以希望他们能够坚持到救援小组找到他们的时候。
E. 贵州省六盘水市水城县蟠龙镇二道岩村庆祝6组地质灾害状况
山体已出现大面积裂痕,雨季容易出现山体滑坡,给山下住户带了生命财产安全,建议搬迁。政府部门要引起足够重视,妥善处理好搬迁户的善后工作!!
F. 贵州盘县山体滑坡是怎么回事
3月26日1时20分左右,贵州省六盘水市盘县新民镇扒嘎村发生山体滑坡,此次事故共造成1人受伤4人死内亡。目前搜救工作容已经结束,灾害原因正在调查之中。
山体滑坡(landslides)是指山体斜坡上某一部分岩土在重力(包括岩土本身重力及地下水的动静压力)作用下,沿着一定的软弱结构面(带)产生剪切位移而整体地向斜坡下方移动的作用和现象。俗称“走山”、“垮山”、“地滑”、“土溜”等。是常见地质灾害之一。
G. 四川盆地地质环境区矿山土地资源破坏、环境污染、滑坡、泥石流环境地质问题
四川盆地大致可划分盆内和盆周两大部分。盆内主要为低丘和平原,包括荣县—威远—隆昌一带的丘陵区、达州—大竹—华蓥一带中低山区、新津—双流—彭山—眉山—洪雅浅丘区和成都—资阳—遂宁—绵阳—南充等地平原-丘陵区。盆周包括北部广元—旺苍—南江—万源一带中低山区、盆西绵阳—德阳龙门山中山区、盆西南宝兴—雅安—石棉—乐山一带中山区和盆南珙县—高县—筠连—叙永—古蔺一带中山区。
盆内以天然气、煤、盐类矿产和硫铁矿为主,此外有建材非金属矿。盆内有大洪山芒硝矿,是我国三大芒硝基地之一。其余多为中小型矿山。主要矿山环境地质问题是占压、破坏土地资源、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质灾害以及环境污染。据不完全统计,盆内矿山年产废水量3606.36×104m3,累计堆放废渣量2682.94×104t,占压、破坏土地资源面积769.63hm2。该区煤矿的矿山环境地质问题比较突出,如泸县新民煤矿山,采空区面积达4hm2,地表破坏面积约8hm2,区内地下水位下降,泉水断流,井水干枯,地表开裂、塌陷,危及当地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资威隆煤矿区,大面积采空区造成地面塌陷、滑坡等地质灾害,大量废渣和煤矸石占压农田,阻塞河道,矿井废水污染水源等环境地质问题;达竹煤矿区有滑坡、塌陷、地裂缝、煤矸石自燃、地下水疏干等环境问题,造成农田、公路、桥梁、房屋受损和人员伤亡;华蓥山煤矿山废渣、废水乱排放,严重污染和破坏土地、水体,造成河道淤塞、地下水疏干,饮用水枯竭,出现地表塌陷、开裂等地质灾害。非金属建材矿山占压、破坏土地资源明显,对交通沿线景观资源造成破坏。
盆周以磷矿、煤矿、硫铁矿、铅锌矿、砂金矿、建材非金属矿(石灰岩、玄武岩、花岗岩)为主,造成的矿山环境地质问题主要为地面塌陷、地裂缝、大量占压、破坏土地资源、生态环境严重恶化。据不完全统计,该区年产矿山废水量为3796.60×104m3,累计堆放矿石量为9005.64×104t,占压、破坏土地资源面积73760.77hm2。该区煤矿的矿山环境地质问题亦比较突出,如北部广旺煤矿,采空区引发大面积地面塌陷、地表开裂,并产生滑坡等地质灾害;龙门山中段开采二叠系的煤和磷,形成大面积、多级采空区,地表形成众多危岩,诱发崩塌、滑坡、泥石流和地下水位下降、植被耕地破坏;盆南芙蓉煤矿,开采二叠系的煤,引发滑坡、泥石流20余处,地面沉降3处,开裂数十处,崩塌15处,致使农田干枯,土地荒芜,泉水枯竭,房屋拉裂和环境污染等;古蔺—叙永煤硫矿区,大面积采空区形成地面拉裂、塌陷,山坡形成危崖、崩塌等地质灾害,选矿形成的尾矿堆抬高河床,堵塞河道,地表水、地下水和空气均受污染。广元地区嘉陵江中游砂金矿山,河滩和阶地削离严重,尾矿、废石堆在河边,填高河床,破坏耕地、防护林和航道。龙门山中段安县石灰石矿山,开采二叠系、三叠系灰岩,采矿、剥离植被和耕地数千公顷,水土流失严重,河道和沟谷被矿渣堵塞,严重影响了安县生物礁国家地质公园;彭州“飞来峰”石灰石和煤矿山,由于数百小矿争采,造成生态环境严重破坏,影响了龙门山国家地质公园景观;盆西雅安锅巴岩石材矿山,开采前震旦系大理岩、花岗岩,由于开采粗放,成荒率低,废石堆积量大,部分河道淤塞,沟谷阻断,诱发泥石流、抬高河床,威胁下游村庄、县城安全。
H. 贵州六盘水山体滑坡,山体滑坡爆发性强,哪些地势较为安全
一般发生山体滑坡,地势比较高的地方就是比较安全的地方,而且我们最好是远内离水源然后选容择一个比较平坦的地方进行避难,因为一般来说,地势比较高的都是比较安全的。因为山体滑坡都是往上面开始的,所以一般来说,上游的地势会比较安全一些,所以我们最好是在上面避难,这样危险的可能性会小很多。
但是总体来说,我们最好是做好预防工作,因为做好了预防工作,我们就基本上不会遇到危险了的。而且在遇到这种情况的时候,一定要沉着冷静,不然我们逃生的时候都是很惊慌的,那么对我们来说也是一种危险,所以一定要尽可能的冷静,然后让自己快点到一个安全的地方。
I. 六盘水山区的生活实际情况是怎么样的我需要真实的情况,谢谢大家了。。
六盘水市位于贵州西部,总面积9914.8平方公里,辖4个县级行政区,98个乡镇(街道办事处),总人口306.09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40.958万人。所辖县级行政区中, 3个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国定贫困县),有68个扶贫开发工作重点乡(镇),占全省重点乡(镇)的7.25%, 占全市乡 (镇)总数的69.38%,有1013个扶贫开发工作重点村,占全省的7.25%,占全市并村前行政村的57.72%。1986年全市贫困人口132.09万人,占全省的8.8%,到2007年全市贫困人口30.91万人,占全省的7.96%,六盘水市一直是贵州省主要的贫困地区之一。
六盘水市经过1986年开始到1993年的有组织、大规模的扶贫、1994年至2000年“八七扶贫攻坚计划”的实施和2001年到现在的新阶段扶贫开发,农村贫困面貌得到明显改变,广大农村贫困人口逐步摆脱贫困,过上幸福安康的日子。1986年到2008年,全市贫困人口由132.9万左右下降到的18万人左右;农民人均占有粮食从216.67公斤上升到349公斤,农民的吃粮问题基本解决;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75.44元,上升到2735元;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村通公路率达99.5%,村通电率达100%,农户用电率达 96.91%,村自来水受益率达67.8%,有95.4%的行政村通电话。 “普九”人口覆盖率达到100%,有乡镇卫生院 97 所,病床6078 张,村卫生室 1480个,乡村医生 3816人,2007年广播覆盖率达 88.85% 、电视覆盖率达94.61%,建农村经济信息网点105个,有乡精神文明活动中心 64个。农村文化教育卫生广播电视社会事业不断进步,精神文明建设进一步发展。
二、我市农村贫困的一般现状及特殊性
(一)农村贫困一般现状
虽然六盘水市扶贫开发工作取得明显成绩,但农村贫困现象还未消除,农村的贫困状况还没有根本改变。另外,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六盘水市与发达地区之间、本市农村与城市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缩小差距,消除农村贫困现象的工作难度越来越大。从六盘水市农村情况来看,贫困的一般现状主要为:
1、贫困人口多。我市4个县级行政区中,六枝特区、盘县、水城列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占全省重点县的6%; 68个乡镇列入贵州省扶贫开发重点乡(镇),占全省重点乡(镇)的7.25%, 占全市乡 (镇)总数的69.38%(其中:一类乡6个,二类乡40个,三类乡22个),列入贵州省扶贫开发重点的村1013个,占全省的7.25%,占全市并村前行政村的57.72%(其中:一类村 378 个,二类村 564个,三类村71个)。2007年,还有49.39万贫困人口,其中农村低保人口28.85万人。农村贫困人口零星分散,呈插花分布,点多面广,不集中,不连片。
3、贫困程度深。一是农民收入差距大。2007年,六盘水市农民人均纯收入2348元,为贵州省平均水平的98.9%,为全国平均水平的 56.6% ,而贫困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更低,仅为2127元,为全市的90.6%,全省的85.6%,全国的51.3%。二是城乡收入差距大。2000年六盘水市城乡收入比为3.66:1,到2007年,达到4.34:1,城乡收入差距呈现出逐步拉大趋势。三是总体处于温饱。据2007年住户调查,农村住户人均食品消费为2078.33元,占消费支出的56.6%,处于基本解决温饱的阶段,离小康水平还有很大差距。
3、贫困人口素质低。由于诸因素的影响,贫困地区贫困人口的综合素质不高,突出的主要有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文化教育程度低。二是缺少劳动技能,参与市场经济活动能力弱。三是接受科技教育、科技知识和技术系统培训机会少,科技掌握和运用能力弱。四是部分贫困群众还存在“等、靠、要”依赖思想, 难以提高自身的发展能力。通过对水城县勺米乡马尾河村调查发现,全村150个劳动力中最高文化仅为初中,并且没有什么专业技术,外出40个劳动力,谋生手段主要为打零工、背背兜等重体力劳动,体力强度大,收入少。
4、返贫问题突出。由于受自然条件差,农业基础设施不完善, 农业生产水平低等因素影响,农民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弱,经济收入不稳定, 农村部分解决温饱的贫困人口易返贫,大灾大返贫,小灾小返贫,丰年温饱,灾年返贫的现象较为普遍,因灾、因病、因学返贫问题仍是已解决温饱贫困人口返贫的主要原因。另外,受封建意识和民族风俗的影响,红白喜事大操大办,相互攀比也是导致返贫的一个主要原因。全市2007年绝对贫困人口贫困发生率达7.7%,低收入贫困人口贫困发生率达20.5%。
5、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仍较落后。经过二十年扶贫开发工作,六盘水市农村水、电、路等基础得明显改善。但是,农村安全卫生饮用水问题还没有完全达标,一些贫困村基本生活用水困难未解决;高价电和生产用电困难的问题在部分地区依然存在;通村公路等级差,通达率低,处于晴通雨阻状况;还有大量的危房、茅草屋和无房户,以“三改”(改厕、改灶、改院)为主的村容村貌整治工作量大等。
6、农业产业化发展滞后,产业化扶贫仍在起步阶段,有规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受益面大的优势产业少,农民收入来源单一的状况未得到根本改变。
(二)农村贫困的特殊性
六盘水市处于云贵高原腹地,为滇东高原向黔中丘原和广西丘陵的过渡地带。山高谷深,地形切割,岩溶分布广,气候类型复杂,深山区、石山区、高寒山区、石漠化地区和少数民族聚居区是六盘水市特殊的自然环境。六盘水市又是国家主要的能源、原材料基地,随着煤炭等矿产资源的大规模开采,六盘水市已逐步成为严重的地质灾害区。深山区、石山区、高寒山区、石漠化地区、少数民族聚居区和地质灾害区形成了六盘水市农村贫困的六个叠加因素,各因素之间互相影响,相互制约,是六盘水市农村贫困的特殊原因。
1、明显的深山区。六盘水市地形起伏剧烈,海拔一般为1400~1900米,相对高差多为300~700米,地势最高和最低相对高差达2314.3米。山地(中中山和高中山)和丘陵(中丘和高丘)占土地总面积的82.1%,盆谷坝子仅占8.5%,农村人口大都居住在山高坡陡、谷深的自然环境里,这样的地形条件,解决其水、电、路等基础设施难度大,投入成本高,经济社会发展困难。
2、明显的石山区。六盘水市岩溶地区分布较广,岩溶面积6263.09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下同)的63.18%。大面积的岩溶分布,决定了六盘水市大部分地区农业生产条件的恶劣性。除水热条件较好的坝地之外,大部分岩溶地区宜耕地资源不足,土层浅薄,分布不连续,保水性、耐旱性差,承受自然灾害能力低,土地质量差,即使在坝地,投入水平和管理水平也不高,加之较频繁的水旱灾害,产出不高;非农地因条件恶劣,林灌生长速度也往往较差,产出量极低。从自然条件来说,岩溶地区土地人口承载力极低,但是六盘水市人口密度为309人/平方公里,造成了低土地人口承载力与高人口密度之间的矛盾,形成了农业粮食增长与人口增长失衡状况。各种途径增加的粮食被增加的人口所抵消,人均粮食占有量长时间维持在较低水平,人口超载在岩溶地区普遍存在。
3、明显的高寒山区。六盘水市大部分属亚热带云贵高原山地季风气候。由于形成气候条件的诸多因素的综合作用,尤其是山区复杂的地形、地势的影响,使境内热量资源的地域性差异显著,雨水、光照的时空分布不均,干旱、冰雹、低温、绵雨、雪凝、霜冻以及引起局部洪涝的暴雨等主要农业自然灾害时有发生。受地形地势和大气环流的影响,境内冬春干旱,多晴朗天气,并时伴强劲的西南大风,夏季又雨量偏多,经常出现雷阵雨和冰雹天气。秋冬春干旱、冰雹、倒春寒、秋风、秋绵雨、暴雨、凌冻等灾害性天气给农业生产发展带来一定难度。
4、严重的石漠化区域。六盘水市石漠化总面积(轻度以上)3265.60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32.94%,其中:中度以上石漠化1691.4平方公里, 占国土面积的17.05%。高于全省的平均数,位居九个地州市之首。严重的土地石漠化导致耕地减少、生态恶化、自然灾害频繁、水源枯竭,一些地方甚至到了无地可种、无水可饮、无柴可烧的境地。加剧了农村的贫困程度,威胁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和生命财产安全,制约了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5、严重的地质灾害区。六盘水市是国家“三线”建设时期发展起来的以煤炭开采为主的能源型城市,经济发展主要依靠煤炭等矿产资源开发,而矿产资源的开发,会造成一定程度的地质灾害,成为农户致贫的原因之一。2005年,六盘水市四个县(特区、区)都发生了滑坡、地裂缝、地面塌陷、崩塌等不同程度的地质灾害。据不完全统计,共查出威胁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危险点783处,受胁22877户99245人。 随着矿产资源的进一步开采,工程区范围内将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一些地方将成为“一方水土无法养活一方人”的不适宜生存地区,需要搬迁移民,才能解决因地灾害导致的贫困问题。
6、少数民族聚居区。由于受历史、经济、社会诸因素影响,六盘水市是多民族聚居的地区之一,具有民族成份多、人口比例高、居住区域广、贫困面积大、贫困程度深的市情特点。全市有少数民族乡50个,占全市乡镇(办)的51%,有少数民族44个,少数民族人口83.83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27.39%,1万人以上少数民族7个,其中彝族31.2万人,苗族25.7万人,布依族11.6万人,白族5.8万人,回族2万人,仡佬族1.4万人,水族1.2万人。少数民族聚居地大部分在农村偏远地区,交通困难、信息闭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