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质工程 » 黄福建中国地质大学

黄福建中国地质大学

发布时间: 2021-02-10 14:25:43

⑴ 中国地质大学 北京算得上是中国重点大学吗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是中国重点大学。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是教育部直属、国土资源部共建的以地质、资源、环境、地学工程技术、资源产业经济为特色,理、工、文、管、经、法等多科协调发展的全国重点大学;是国家首批“211工程”和"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重点建设高校、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

入选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111计划”、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是北京高科大学联盟成员高校;是中国地球科学高层次人才培养的摇篮和地学研究的基地。



(1)黄福建中国地质大学扩展阅读: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拥有一支高水平师资队伍,现有教职工2192人,其中专任教师982人,教授259人,副教授399人,博士研究生指导教师353人。学校有中国科学院院士10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国家级百千万人才工程8人。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4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4人,国家级教学名师奖获得者1人,全国优秀教师2人,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1人,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学团队1个,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1个。

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1人, “长江学者”青年学者3人,北京市教学名师22人,北京市青年名师3人,建有15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⑵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公共管理考研专业课的书目和出版社和作者

研究方向 01行政管理
02社会保障的理论与政策研究
03土地资源管理
04教育经内济与管理
初试科目 ①101政治理论(容含法律硕士)
②201英语(含法律硕士)或203日语(含法律硕士)
③644政治学基础
④923公共管理学
参考书目 923公共管理学:
《公共管理学》,陈振明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第一版
644政治学基础:
《政治学基础》,王浦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第二版
复试科目及参考书目
行政管理学:
《公共行政学》,张国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第三版
同等学力加试科目名称及参考书目
1.公共部门人力资源开发:
《政府部门人力资源开发》,宋斌、鲍静、谢昕,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2.公共经济学:
《公共部门经济学》,黄新华,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⑶ 中国地质大学校园内有哪些地标性建筑

作为地大16级研究生,我来说说这个问题。

其实地大有很多地标性建筑,在你看来习以为常,然而你在别的学校却会发现没有,至于这其中是否隐藏着别的含义?那就要等你来学校亲自去探索了!相信他们绝对不会让你们失望的!

首先就是地质工作者的石刻雕像,他们少部分你能够在学校明显的地方发现,但大部分都在隐藏的角落才能发现!身穿工作服,肩背地质包,腰跨罗盘,头顶蓝天,足登巉岩,眼光深邃,一届又一届的毕业生从他面前出发走向祖国各地,他是学校最具标志性的风景。很少有人知道,他在那里已经站立了近30年。走进他,你会想要知道,他是谁?又经历过怎样的历史变迁?而这个雕像的原型到底是谁呢?想要知道吗?那就加入我们地大这个大家庭,自己探索获得答案不是更加有趣吗?

⑷ 关于中国地质大学地学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专业的研究生考试咨询

不指定具体参考书目和参考资料,不提供往年试题,不举办自命题科目辅导班,研究生院招生办不办理购书业务。往年复试分数线、导师和研究方向等详细信息请向相关学院老师咨询或到学院网站查询http://yanzhao.cug.e.cn/News_View.aspx?id=111
2015硕士自命题科目考试大纲 http://yanzhao.cug.e.cn/News_View.aspx?id=249
@才思教育答
中国地质大学研究生院
800大纲 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考试大纲
一、绪论
考试内容
地貌学第四纪地质学研究的基本内容;地貌学第四纪地质学的联系及其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地貌学第四纪地质学研究的理论与实际意义。
考试要求
1.掌握地貌学第四纪地质学研究的基本内容
2.理解地貌学第四纪地质学研究的理论与实际意义
3.了解地貌学第四纪地质学的联系及其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二、地貌学基本问题
考试内容 地貌学基本概念;地貌形态及其研究方法;地貌的成因问题;地貌年代确定方法;地貌的形成与发展;中国及全球地貌特征。
重点是地貌的形成发展与演化 考试要求 1.掌握内容:
(1)地貌学的基本概念
(2)地貌年的代确定方法
(3)地貌形成与发展控制条件与主要影响因素
2.理解内容 (1)地貌的成因的研究内容,特别是内外地质营力在地貌成因中的作用。 (2)地貌的基本形态与形态组合,地貌形态的研究方法。
(3)地貌演化理论。
(4)华北地文期
(5)山地成因分类
(6)高原成因分类
3. 了解内容
(1)山地和平原的高程分类
(2)构造、岩性对山地形态的影响
三、第四纪地质学基本问题
考试内容
有关第四纪的基本概念;第四纪的划分方案;第四纪沉积物的特征及成因类型划分;第四纪生物界特征及其研究意义;人类的出现、演化与人类物质文明的发展;第四纪气候基本特征及其研究方法;第四纪地层的划分原则与方法。

考试要求
1.掌握内容:
(1)有关基本概念;
(2)第四纪的划分方案(中国的和国际的);
(3)第四纪沉积物成因类型的划分标志;
(4)第四纪气候基本特征,冰期间冰期划分方案,第四纪古气候研究的基本方法;深海氧同位素的气候阶段划分;全新世气候阶段划分;
(5)人类的演化阶段及特征,人类古文化的发展阶段及特征;
(6)第四纪地层的划分原则,第四纪地层划分的基本方法
(7)第四纪地层测年的主要手段;
(8)我国第四纪各时期主要动物群及特征。
2.理解内容:
(1)第四纪的基本特征,第四纪下限确定标志;
(2)第四纪沉积物的基本特征,第四纪沉积物成因类型的划分方案;
(3)全新世海平面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4)第四纪古气候变化的机理及主要控制因素
(5)人类演化、物质文明的发展与环境的关系
(6)第四纪植物群的基本特点及其环境指示意义
(7)海平面变化的标志
3.了解内容
(1)关于第四纪下限的不同观点
(2)哺乳动物化石的特征
(3)中国第四纪气候变化概况
(4)地球前第四纪气候变化概况
(5)沉积物粒度分析方法与资料整理
四、第四纪主要沉积物与地貌
考试内容
风化壳与残积物;斜坡地貌与堆积物;洪积物与洪积地貌;河谷地貌与冲积物;岩溶地貌及堆积物;冰川地貌与堆积物;黄土与黄土地貌

考试要求
1.掌握内容:
(1)各种沉积物的主要特征及其识别标志,特别是:残积物、坡积物、洪积物、冲积物、冰碛物、泥石流堆积物风积物等
(2)重力地貌、流水地貌、岩溶地貌、风力地貌、冰川地貌等基本特征及识别标志。
(3)有关基本概念
(4)河流阶地类型、研究方法及新构造意义
(5)黄土地层
(6)黄土中的气候旋回记录
2. 理解内容
(1)滑坡形成的地质地貌条件
(2)风化壳的类型及其与气候的关系
(3)斜坡演化过程及主要地质作用
(4)河谷地貌的演化阶段
(5)岩溶沉积物的类型及主要特征
(6)黄土的成因问题
(7)黄土—古土壤序列
(8)冻土地貌的基本特征
3. 了解内容。
(1) 各类地貌和沉积物研究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2)哺乳动物化石的特征
(3)地球上黄土的分布
(4)荒漠的类型及我国荒漠的分布特点
(5)冰川的形成条件及冰川类型
(6)岩溶旋回
(7)河谷的形成与发展
五、新构造与新构造运动
考试内容
新构造与新构造运动基本概念;新构造运动的基本特征;新构造运动的识别标志;新构造运动的研究方法;中国新构造运动的特点。

考试要求
1. 掌握内容:
(1) 新构造与新构造运动基本概念
(2) 新构造运动的表现
(3) 新构造运动的研究方法
2. 理解内容
(1)新构造运动的下限
(2)新构造运动的继承性与新生性
(3)中国新构造运动的基本特征
(4)中国东西部新构造运动的差异
3. 了解内容。
(1)中国新构造运动的区域特征
(2)全球地震的分布特点
(3)地震与断层的关系
六、地貌和第四纪工作方法
考试内容
野外观察、分析的主要内容;地貌图的编制;第四纪地质图的标志;3S技术在地貌第四纪研究中的应用
考试要求
1. 理解内容
(1)地貌的野外观察、分析的主要内容
(2)第四纪地质的野外观察、分析的主要内容
(3)第四纪地质剖面图的类型及制作方法
(4)普通地貌图的编制
(5)第四纪地质图的一般编制方法
2.了解内容
(1)专门地貌图的类型及特点
(2)3S技术在地貌第四纪研究中的应用
(3)遥感影像上地貌、第四纪沉积物的判识标志
600 大纲 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自然地理学》考试大纲
试卷结构

基本概念 约30%
基本原理与简要问题回答 约30%
综合论述与综合分析 约40%
注:以上比例与实际出题可能有一定出入。
自然地理学
一、绪论
考试内容
地理学、地理环境、人类环境、地理学的划分、自然地理学的分科、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任务、自然地理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考试要求:
1、掌握地理环境和人类环境的概念和区别。
2、理解地理学的“三分法”、“三层次”和“三重性”划分的涵义。
3、了解自然地理学的分科及依据。
4、了解自然地理学研究的对象、任务。
5、理解自然地理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二、地球
考试内容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的运动、地理坐标、地球的圈层结构、地球表面的基本形态和特征。
考试要求
1、了解地球的宇宙环境、地球的形状、大小及其地理意义。
2、掌握地球运动规律及其地理意义。
3、理解地理坐标的定义。
4、掌握地球圈层结构特征。
5、掌握地球表面形态结构特征。
三、地壳
考试内容
地壳的物质组成、构造运动与地质构造、大地构造学说、火山与地震、地壳的演变。
考试要求
1、了解地壳的物质组成、化学成分与矿物、造岩矿物及常见矿物。
2、理解岩石的定义,了解岩浆岩的矿物组成、产状、结构、构造及岩浆岩的主要类型。
3,了解沉积岩的基本特征及主要类型。
4、了解变质岩的成因及其变质作用类型。
5、掌握构造运动的特点与基本方式,了解构造运动与岩相、建造和地层接触关系。
6、理解地质构造的定义,掌握最常见的四种类型地质构造。
7、理解板块构造学说、槽台说与地洼说、地质力学学说的概念和理论。
8、掌握火山、地震的概念,理解火山的类型、分布及火山地貌、地震的分类及地震带。
9、理解地质年代、绝对地质年代的概念,了解地壳演化简史。
四、大气和气候
考试内容
大气的成分、大气的结构、大气的热能、气温、大气湿度、蒸发和凝结、水汽的凝结现象、大气降水、大气的水平运动、大气环流、主要天气系统、气候和气候系统、气候的形成、气候带和气候型、气候变化简史、气候变化的原因、未来气候的可能变化。
考试要求
1、理解大气组成的成分、水气、固、液体杂质等,掌握大气各成分间的比率随高度和时间而变化的特征。
2、理解大气的结构,掌握大气分层及各层次的特征。
3、了解大气的热能概念,掌握太阳辐射、大气能量及保温效应及地-气系统的辐射平衡。
4、理解气温的周期性变化规律,掌握气温的水平分布和垂直分布的特点。
5、理解大气湿度的概念,湿度的变化与分布。
6、掌握大气水分蒸发及其影响因素、凝结和凝结条件。
7、掌握水汽地表面和大气中的凝结现象。
8、了解降水的形成、类型,掌握降水的时间变化规律和降水量的地理分布。
9、理解大气运动的概念,掌握作用于空气的力、自由大气中的空气运动,以及风随高度的变化特征。
10、理解大气环流的概念,掌握全球环流、季风环流及局地环流的特性及其运动。
11、理解天气系统基本概念,掌握气团和锋面、气旋、反气旋的生成、发展、结构和天气。
12、理解气候的概念,掌握气候系统的组成及特性。
13、掌握辐射因子、环流因子、地理因子对气候的形成和变化规律。
14、掌握低、中、高纬度及高地气候型的气候变化特性。
15、了解气候变化简史。理解地质时期和现代气候变化。
16、理解气候变化的原因和因素。
17、了解未来气候的可能变化。
五、海洋和陆地水
考试内容
水循环与水量平衡、海洋的起源、世界大洋及其区分、海及其分类、海水的组成、海水的温度、密度和透明度、潮汐与潮流、海洋中的波浪、洋面流和水团运动、7万年来的海平面变化、近百年的海平面变化、21世纪海平面上升预测、海洋资源、海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海洋环境保护、河流、水系和流域、水情要素、河川径流、河流的补给、流域的水量平衡、河流的分类、河流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影响、湖泊、沼泽、地下水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成分、岩石的水理性质、地下水的动态和运动、地下水按埋藏条件的分类、成冰作用与冰川类型、地球上冰川的分布、冰川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考试要求
1、了解地球上水的分布,理解水循环与水量平衡的规律。
2、了解海洋的起源,世界大洋及其区分,掌握海及其分类。
3、理解海水的组成,掌握海水的温度、密度和透明度。
4、理解潮汐与潮流,掌握海洋中的波浪及其类型、波浪的折射、洋流的成因和分类、洋流模式和主要洋流,以及大洋水团及其环流的特点及其变化规律。
5、了解7万年来的海平面变化、近百年的海平面变化以及21世纪海平面上升的预测。
6、理解海洋资源、海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以及对海洋环境的保护。
7、掌握河流、水系和流域的概念,流域特征对河流的影响。
8、掌握河流水情要素,理解流速、流量的定义。
9、掌握河川径流的形成和集流过程、径流的变化特点以及特征径流。
10、掌握河流的补给的形式、补给的特点,河流水源的定量估计。
11、了解流域的水量平衡概念。
12、理解河流分类的意义和原则,掌握我国河流的分类。
13、理解河流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影响。
14、掌握湖泊的成因和类型、理解湖水的性质、湖泊水文环境的特点及其变化规律。
15、掌握沼泽的成因、沼泽水文特征以及沼泽的分类。
16、了解地下水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成分、岩石的水理性质,理解地下水的动态和运动,掌握地下水按埋藏条件的分类及其变化规律。
17、掌握成冰作用过程与冰川类型,了解地球上冰川的分布,理解冰川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六、地貌
考试内容
地貌成因、基本地貌类型、地貌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风化作用、块体运动与重力地貌、流水作用、坡面流水与沟谷流水地貌、河流地貌、准平原与山麓面、岩溶作用、喀斯特地貌、喀斯特地貌发育过程与地域分异、冰川作用、冰川地貌、冰缘地貌(冻土地貌)、风沙作用、风沙地貌、黄土与黄土地貌、海岸地貌、海岸的分类、海底地貌与海底沉积。
考试要求
1、掌握地貌的成因,基本地貌类型以及地貌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2、掌握风化作用的类型,理解风化壳的基本特征、基本类型及其分布。
3、理解块体运动的基本概念,掌握崩落与崩塌、滑落和蠕动有关的重力地貌单元的特点、形成过程。
4、理解流水作用的类型和基本特征,掌握坡面流水与沟谷流水地貌、河流地貌单元的特点、形成过程及其演变规律。
5、理解准平原与山麓面的特点、形成过程和变化规律。
6、掌握岩溶作用的化学过程、岩性与构造条件、水动力条件以及地表、地下喀斯特地貌特点。
7、掌握喀斯特地貌发育过程及其演变规律,了解喀斯特地貌的地域分异特征。
8、理解冰川的作用,掌握冰川地貌、冰缘地貌(冻土地貌)单元的特点、形成过程及其演变规律
9、理解风沙作用的形式,掌握风沙地貌、黄土与黄土地貌单元的特点、形成过程及其演变规律。
10、掌握海岸带的组成、结构,海蚀地貌、海积地貌单元的特点,海岸的分类以及海底地貌与海底沉积物的特点、形成过程及其演变规律。
七、土壤圈
考试内容
土壤及土壤肥力的概念、土壤圈在地理环境中的地位和作用、土壤形态、土壤物质组成、土壤组成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土壤因素学说、成土因素对土壤形成的作用、土壤形成的基本规律、主要成土过程、土壤分类、土壤空间分布规律、土壤的地域分布规律、耕作土壤分布规律、世界土壤分布、有机土、人为土、灰土、火山灰土、铁铝土、变性土、干旱土、盐成土、潜育土、均腐土、富铁土、淋溶土、雏形土、新成土、土壤资源的概念、世界及我国土壤资源概况、土壤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土壤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
考试要求
1、了解土壤及土壤肥力的概念,理解土壤圈在地理环境中的地位和作用。
2、理解土壤形态的特征,掌握土壤的物质组成,包括土壤矿物质、土壤有机质、土壤水分和土壤空气等。
3、理解土壤组成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熟悉我国土壤质地分类标准。
4、了解土壤因素学说,掌握成土因素对土壤的形成作用。
5、掌握土壤形成的基本规律、主要成土过程。
6、掌握土壤的分类、理解土壤分布与地理环境间的关系,掌握土壤的水平、垂直分布规律。
7、掌握土壤的地域分布规律、耕作土壤分布规律,了解世界土壤分布特征。
8、理解各种土壤类型的基本特征。
9、理解土壤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
八、生物群落与生态系统
考试内容
原核生物界、原生生物界、植物界、真菌界、动物界、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点、生态因子与生物、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种群及其一般特征、生物群落、生态系统的概念、生态系统的组分和结构、生态系统的功能、生态系统的反馈调节与生态平衡、陆地生态系统的主要特征与分布规律、陆地生态系统的主要类型、水域生态系统的主要特征与类型、农业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概念、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全球生物多样性概况及受威胁现状、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考试要求
1、了解原核生物界、原生生物界、植物界、真菌界、动物界的基本特性,理解生物圈的概念。
2、掌握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点。
3、理解生态因子与生物之间的关系,掌握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特性。
4、了解种群及其一般特征,理解生物群落的种类组成、群落的结构、群落环境、群落的动态、群落的外貌与植物的生活型特性,掌握群落的分类。
5、理解生态系统的概念,掌握生态系统的组分和结构、生态系统的功能和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计算方法。
6、了解生态系统的反馈调节与生态平衡。
7、理解陆地生态系统的主要特征与分布规律,掌握陆地生态系统的主要类型。
8、掌握水域生态系统的主要特征与类型。
9、掌握农业生态系统的主要特征和生态农业。
10、掌握城市生态系统的主要特征
11、理解生物多样性概念,掌握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12、了解全球生物多样性概况及受威胁现状,理解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及其意义。
九、自然地理综合研究
考试内容
自然综合体—地理系统—地理耗散结构、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与能量基础、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物质交换、地带性分异规律、非地带性规律、地域分异的尺度、地域分异规律的相互关系、自然区划原则、自然区划方法、自然区划的等级系统、土地的含义与土地分级、土地的分类、土地评价、人类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地理环境对人类不合理行为的反馈、人地关系的协调发展
考试要求
1、理解自然综合体—地理系统—地理耗散结构的整体特征。
2、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与能量基础,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物质交换。
3、掌握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的基本特征、形成背景及本质含义。
4、理解地域分异的尺度,了解地域分异规律的相互关系。
5、掌握自然区划的原则和方法。
6、理解自然区划的等级系统。
7、理解土地的含义与土地的分级,掌握土地的分类
8、掌握土地评价的对象、原则与方法。
9、了解人类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地理环境对人类不合理行为的反馈。
10、理解人地关系的协调发展关系。

⑸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怎么样

1952年7月14日,成立了北京地质学院筹备委员会,中国地质工作计划指导委员会主任李四光任筹委会主任。11月1日,在北京端王府夹道举行了北京地质学院首届开学典礼。学校决定每年的11月7日为北京地质学院的“校庆日”。12月24日,政务院任命红军老干部刘型为北京地质学院首任院长,著名地质学家、中国地质工作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尹赞勋教授任副院长。

1954年后陆续迁入北京西北郊学院路新校址。1960年被国家确定为全国重点院校。1966年至1970年的5年时间中,学校停止招生。1970年迁出北京,在湖北办学。1975年迁址武汉,暂时更名为为武汉地质学院。1978年,在原北京校址设立北京研究生部。1987年,国家教委批准原武汉地质学院更名为中国地质大学,总部设在武汉。2000年2月,学校由国土资源部划归教育部管理。2005年3月,大学总部撤销,武汉、北京两地独立办学。2006年10月,教育部、国土资源部签署共建中国地质大学协议。2010年4月,被教育部评为“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2010年9月,教育部、国家海洋局签署共建中国地质大学协议。2011年9月,入选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2017年9月,学校入选国家“双一流”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名单。

⑹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信息工程学院的学院领导

学院领导 姓 名 任 职 职 责 谢 忠 院 长 负责学院行政全面工作版 黄 菊 党委书记 负责学院党建权和人事工作 罗忠文 副院长 负责学院研究生教育及管理工作 刘修国 副院长 负责学院本科教学、财务管理工作 胡友健 副院长 负责科研、学科建设工作 周顺平 副院长 负责实验室建设,工程中心、办公室管理工作 许德华 党委副书记 负责学院学生党建思想教育及管理工作

⑺ 中国地质大学自主招生09录取名单!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9年艺术特长生测试结果公示
注:测试等级为 A 表示通过,B表示不通过,请注意查收等级证书。
报考项目 姓名 准考证号 测试等级
器乐 王藉 09101001 A
器乐 张释澜 09101002 B
器乐 宋乐来 09101003 A
器乐 秦月 09101004 A
器乐 郭乐乐 09101005 A
器乐 孙卓艺 09101006 A
器乐 王喆 09101007 B
器乐 钱昆 09101008 A
器乐 陈源 09101009 A
器乐 郭玲丽 09101010 B
器乐 李昂 09101011 B
器乐 曲方 09101012 B
器乐 孟盈盈 09101013 A
器乐 马旭 09101014 A
器乐 李珊珊 09101015 A
器乐 李金思 09101016 A
器乐 雷淞文 09101017 A
器乐 李胤华 09101018 B
器乐 张菀雅雯 09101019 B
器乐 王琳 09101020 A
器乐 尹智慧 09101021 A
器乐 包童 09101022 A
器乐 胡熠程 09101023 A
器乐 唐锦森 09101024 A
器乐 潘询 09101025 A
器乐 盛天航 09101026 B
器乐 焦健 09101027 A
器乐 马也 09101028 A
器乐 田原 09101029 A
器乐 吕桂祥 09101030 A
器乐 赵鹏博 09101031 A
器乐 方雪 09101032 A
器乐 李晓 09101033 A
器乐 林明玉 09101034 A
器乐 丁冰玉 09101035 A
器乐 范航睿 09101036 B
器乐 钱锦 09101037 A
器乐 钱钰 09101038 A
器乐 何洋洋 09101039 A
器乐 马英凯 09101040 A
器乐 张旎昕 09101041 A
器乐 孙轲 09101042 B
器乐 曾可任 09101043 A
器乐 宫煦 09101044 B
器乐 赵冉 09101045 A
器乐 武韡 09101046 A
器乐 马世哲 09101047 B
器乐 刘小驰 09101048 A
器乐 王晨曦 09101049 A
器乐 赵汗青 09101050 A
器乐 李远菁 09101051 A
器乐 叶文弢 09101052 A
器乐 佟思琦 09101053 A
器乐 万薪庚 09101054 A
器乐 张晨蕾 09101055 A
器乐 陈俊升 09101056 A
器乐 赵逸秀 09101057 B
器乐 耿浩博 09101058 A
器乐 张妮 09101059 A
器乐 谢冬雨 09101060 A
器乐 贾凌霄 09101061 A
器乐 张若凡 09101062 A
器乐 朱绍纲 09101063 A
器乐 王一良 09101066 B
器乐 黄梦琪 09101067 A
器乐 肖玮 09101068 A
器乐 余雨则 09101069 A
器乐 孟宇姝 09101071 B
器乐 赵千慧 09101072 A
器乐 范佳彬 09101073 B
器乐 郑雨萌 09101074 A
器乐 杨慕婵 09101075 B
器乐 周海韵 09101076 A
器乐 袁璐璐 09101077 A
器乐 王海 09101078 A
器乐 张书禹 09101079 B
器乐 颜励 09101080 B
器乐 刘玉玺 09101081 A
器乐 刘璐 09101082 B
器乐 刘诗洋 09101083 A
器乐 赵璕 09101084 A
器乐 胡晓 09101085 A
器乐 刘鹏 09101086 A
器乐 张翛翰 09101090 B
器乐 刘楠 09101091 A
器乐 李宜融 09101092 B
器乐 柳星辰 09101093 A
器乐 尹利旻 09101094 A
器乐 黄沐阳 09101095 A
器乐 应怀涵 09101096 A
器乐 马斯琪 09101097 A
器乐 张程 09101098 B
器乐 张宇翔 09101099 A
器乐 童国君 09101100 B
器乐 魏婧 09101101 A
器乐 刘泰然 09101102 A
器乐 张宪宪 09101103 B
器乐 温馨 09101104 B
器乐 段宏玥 09101105 A
器乐 吕诚皓 09101106 A
器乐 张泽 09101107 B
器乐 索文琦 09101108 A
器乐 钟虹禾 09101109 B
器乐 陈志岸 09101110 A
器乐 于志贞 09101111 A
器乐 鲍雨欣 09101112 A
器乐 刘苗 09101113 B
器乐 牛里皓 09101114 B
器乐 孙义会 09101115 A
器乐 张子墨 09101116 A
器乐 丁骏豪 09101117 A
器乐 刘令琪 09101118 B
器乐 才方圆 09101119 A
器乐 常昊 09101120 B
器乐 赵宇 09101121 B
器乐 于思圆 09101122 A
器乐 周雪 09101123 A
器乐 于好雨 09101124 A
器乐 李时光 09101125 A
器乐 王琳 09101126 A
器乐 付琦 09101127 B
器乐 何昊 09101128 A
器乐 胡恺琳 09101129 A
器乐 关舒晗 09101130 A
器乐 武斌 09101131 A
器乐 郭宇丹 09101132 B
器乐 于思斯 09101133 A
器乐 李彬 09101134 A
器乐 张可 09101135 A
器乐 段皓 09101136 B
器乐 姚逢伯 09101137 B
器乐 胡明宇 09101138 A
器乐 剑云龙 09101139 A
器乐 宋涵超 09101140 A
器乐 吴祥睿 09101141 B
器乐 梁艺馨 09101142 B
器乐 刘希子 09101143 A
器乐 韩燕雨轩 09101144 A
器乐 王雨晴 09101145 B
器乐 刘畅 09101146 B
器乐 张迪 09101147 B
器乐 杜一萍 09101148 A
器乐 崔仙 09101149 A
器乐 范晓晨 09101150 A
器乐 李萤 09101151 A
器乐 才薇 09101152 B
器乐 唐冰欣 09101153 A
器乐 王菁源 09101154 B
器乐 曹洋 09101155 B
器乐 赵研 09101156 A
器乐 胡洁 09101157 A
器乐 杨子恒 09101158 A
器乐 李田 09101159 A
器乐 赵鹿娇 09101160 B
器乐 赵海 09101161 B
器乐 秦悦 09101162 A
器乐 李士泳 09101163 A
器乐 张荷丝 09101164 A
器乐 包韦韦 09101165 A
器乐 裘晓静 09101166 A
器乐 郑璐 09101167 A
器乐 刘尚源 09101168 A
器乐 李泽琦 09101169 A
器乐 徐婧婧 09101170 A
器乐 贾欣然 09101172 B
器乐 桑田原 09101173 A
器乐 王艿川 09101174 A
器乐 程楚琦 09101175 A
器乐 程孙雪子 09101176 A
器乐 程可扬 09101177 A
器乐 林昀晖 09101178 A
器乐 李璨 09101179 A
器乐 钟宁 09101180 A
器乐 战捷 09101181 A
器乐 姜馨淳 09101181 A
器乐 张颿 09101182 A
器乐 刘洋 09101182 A
器乐 郝赛 09101183 A
器乐 杜颖 09101183 A
器乐 任镜蓉 09101184 A
器乐 靳勍 09101184 B
器乐 梁兆和 09101185 B
器乐 陈忆诺 09101186 B
器乐 胡丹 09101187 A
器乐 陈永立 09101188 B
器乐 刘睿鹏 09101189 A
器乐 张佩玉 09101191 A
器乐 刘度 09101192 A
器乐 李音 09101193 A
器乐 张惠宇 09101194 A
器乐 冯婵娟 09101195 B
器乐 付诗康 09101196 A
器乐 张梅茜 09101197 B
器乐 李直谦 09101198 A
器乐 贾文月 09101199 A
器乐 刘立雍 09101200 A
器乐 刘卓亚 09101201 A
器乐 郭毅 09101202 A
器乐 王迅 09101203 A
器乐 陈思羽 09101204 A
器乐 曲梦琪 09101205 A
器乐 宋爽 09101206 A
器乐 林琳 09101207 A
器乐 庞小亭 09101208 B
器乐 李亦晗 09101209 A
器乐 李钵 09101210 B
器乐 刘牧 09101211 A
器乐 徐利鑫 09101212 A
器乐 徐长江 09101213 A
器乐 唐林 09101214 A
器乐 孙路 09101215 A
器乐 赵天尧 09101216 A
器乐 陈熙 09101217 A
器乐 张亚琪 09101218 A
器乐 刘悦 09101250 A
器乐 王敏政 09101251 B
器乐 宋汉禹 09101252 A
器乐 冯竞旻 09101253 A
器乐 贾淯 09101254 A
器乐 孟祥如 09101255 A
器乐 王启悦 09101256 B
器乐 张怡 09101257 B
器乐 武政男 09101258 B
器乐 李杨 09101259 A
器乐 孙乐海 09101260 A
器乐 张莉 09101261 A
器乐 顾烨璇 09101262 B
器乐 谭文天 09101263 A
器乐 古冬青 09101264 A
器乐 毕瑾 09101265 A
器乐 郭宇 09101266 A
器乐 关一男 09101267 A
器乐 鲍博洋 09101300 A
器乐 郑楷鹏 09101301 A
器乐 苏萌 09101302 A
器乐 许陶然 09101303 A
器乐 范逸群 09101305 A
器乐 王昱昕 09101306 A
器乐 季虹杉 09101307 B
器乐 刘伊 09101308 A
器乐 吴一帆 09101309 A
器乐 朱玥 09101310 A
器乐 韩艺珠 09101311 A
器乐 耿一雅 09101312 A
器乐 胡冉冉 09101313 A
器乐 郑嫣然 09101314 A
器乐 金轩玉 09101315 A
器乐 宋雪娇 09101316 A
器乐 周筱玥 09101317 A
器乐 敬韵 09101318 A
器乐 卓晨 09101319 A
器乐 张瑶 09101320 A
器乐 韩凯 09101321 A
器乐 李格格 09101322 A
器乐 王映竹 09101323 A
器乐 王璐 09101324 A
器乐 靳羲喆 09101325 B
器乐 吴争明 09101326 B
器乐 解薇 09101327 A
器乐 周泰戎 09101328 A
器乐 黄圣 09101329 A
器乐 李卉 09101330 B
器乐 陈瑞琪 09101331 A
器乐 葛洋 09101332 A
器乐 熊天涵 09101333 A
器乐 刘娅琼 09101334 A
器乐 张艾伦 09101335 A
器乐 李瑞琪 09101336 A
器乐 张昊宁 09101337 A
器乐 秦雨天 09101338 A
器乐 韩诗雯 09101339 A
器乐 王悦丁 09101340 A
器乐 肖卓俊 09101342 A
器乐 李洋 09101342 A
器乐 谢睿洁 09101343 A
声乐 张哲乾 09102001 A
声乐 周美雯 09102002 B
声乐 郝远 09102003 A
声乐 王芊樾 09102004 B
声乐 杨雨润 09102005 A
声乐 宋盈盈 09102006 B
声乐 张佳琦 09102007 B
声乐 邵丹丹 09102008 A
声乐 陆晴晴 09102009 A
声乐 康芮 09102010 B
声乐 朱李维迪 09102011 A
声乐 郝俊 09102012 A
声乐 刘倩 09102013 A
声乐 王佳碧 09102014 A
声乐 王丹娜 09102015 A
声乐 缪俊 09102016 A
声乐 何睿 09102017 A
声乐 刘方远 09102018 A
声乐 刘畅 09102019 A
声乐 闫娇宇 09102020 A
声乐 闫娇宇 09102020 A
声乐 陈泽 09102042 A
声乐 鄂小凡 09102043 B
声乐 林芳伊 09102044 B
声乐 唐艳超 09102045 B
声乐 明文杰 09102046 B
声乐 董欢漪 09102047 B
声乐 陈丁 09102048 B
声乐 张靖敏 09102049 A
声乐 刘浩铭 09102050 A
声乐 任婕妤 09102051 B
声乐 马钰琳 09102052 B
声乐 陈冰 09102053 B
声乐 北方 09102054 A
声乐 刘兴华 09102055 A
声乐 黄子惠 09102056 B
声乐 胡依梦 09102057 B
声乐 陈媛媛 09102058 A
声乐 石亮俊 09102059 A
舞蹈 平静 09103001 A
舞蹈 潘沛婷 09103002 A
舞蹈 娄岳超 09103003 B
舞蹈 吴洞天 09103004 A
舞蹈 李凡 09103005 A
舞蹈 邓查尔 09103006 A
舞蹈 李妮娜 09103007 A
舞蹈 闫经纬 09103008 B
舞蹈 陈婉莹 09103009 A
舞蹈 李雯 09103010 A
舞蹈 邸彤 09103011 B
舞蹈 吴萌萌 09103012 A
舞蹈 王佳璐 09103013 B
舞蹈 邱爽 09103014 A
舞蹈 李敬方 09103015 B
舞蹈 贾婷婷 09103016 B
舞蹈 李会卿 09103017 B
舞蹈 封帆 09103018 A
舞蹈 徐雅文 09103019 A
舞蹈 郁骋丹 09103020 A
舞蹈 邹吉辰 09103051 B
舞蹈 吕依依 09103052 B
舞蹈 李晓悦 09103053 A
舞蹈 李韵 09103054 A
舞蹈 周丹 09103055 A
舞蹈 门巍 09103056 A
舞蹈 刘霄坤 09103057 A
舞蹈 王昳 09103058 B
舞蹈 刘芳 09103059 A
舞蹈 李馨培 09103061 A
舞蹈 潘琦 09103062 B
舞蹈 李伊洧 09103063 A
舞蹈 施韵 09103064 A
表演与主持 田海洋 09104001 A
表演与主持 胡其得 09104002 A
表演与主持 王晗婷 09104003 B
表演与主持 王馨瑶 09104004 A
表演与主持 李思奇 09104005 A
表演与主持 李思奇 09104005 A
表演与主持 周昌蕾 09104007 A
表演与主持 姜玟彤 09104008 A
表演与主持 耿飞雄 09104009 B
表演与主持 邹日东 09104011 A
表演与主持 孙云星 09104012 B
表演与主持 娄岳超 09104013 B
表演与主持 霍宇婷 09104014 A
表演与主持 刘思充 09104015 A
表演与主持 徐茗洋 09104016 B
表演与主持 许权耀 09104017 A
表演与主持 孟亮 09104018 B
表演与主持 梁艺馨 09104019 B
表演与主持 朱希 09104020 B
表演与主持 王冯源 09104021 A
表演与主持 杨宇航 09104023 B
表演与主持 王佳璐 09104024 B
表演与主持 马潇 09104025 B
表演与主持 刘帅 09104026 B
表演与主持 何倩也 09104027 A
表演与主持 刘嘉平 09104041 B
表演与主持 张梦雨 09104042 B
表演与主持 李敏 09104043 B
表演与主持 杨照铭 09104044 A
表演与主持 龚玉娇 09104045 A
表演与主持 陈冰 09104046 B
表演与主持 赵宁 09104047 B
表演与主持 王昳 09104048 B
表演与主持 葛亮 09104049 A
表演与主持 刘一弘 09104050 A
表演与主持 符夏一峰 09104051 B
表演与主持 刘兴华 09104052 B
表演与主持 于洋 09104053 A
表演与主持 薛智轩 09104054 B
表演与主持 何冠蓉 09104055 B
表演与主持 李明起 09104056 A
表演与主持 刘丹青 09104057 B

⑻ 有哪位师兄师姐知道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黄生根教授怎么样小弟今年考研,想选个导师。

我是黄老师学生,如果你对地基处理和桩基础感兴趣,在工程学院报黄老师是你最好的选择,科技和项目实力绝对一流!

⑼ 闽北前寒武纪变质地层划分与对比

徐维光 黄家龙

(福建省地质调查研究院,福州350011)

摘要:闽北地区属于华夏基底隆起带,居福建省一级构造单元——闽西北隆起带的中北部位,前寒武纪变质基底广泛出露,各变质地层单位出露齐全。通过区调工作,对闽北前寒武纪变质地层进行划分与对比,并建立了闽北前寒武纪变质地层构造-地(岩)层单位划分。

关键词:闽北;前寒武纪;变质;地层

闽北地区属东南地层区(Ⅵ5)武夷地层分区 。其前寒武纪地层遭受了不同程度的变质变形改造,属浅-中深变质岩系;尤其是前震旦纪变质岩,变质程度普遍已达高绿片岩相-低角闪岩相,并且经历了多期造山的变形变质作用叠加改造。不同单位、不同时期对区内变质地层划分方案不一,认识不同,有的弃用原有地层单位而新建,有的沿用原有地层单位而赋予新的内涵(表1) [1~4]

本次依据变质岩石的组合类型、变质变形特征、空间分布规律及接触关系,采用构造-岩石地层单位填图法,对闽北前寒武纪变质地层进行了重新划分和对比,初步建立闽北地区变质岩构造-岩石地层单位系统(表1)。

1 变质岩构造-地(岩)层单位划分

闽北前寒武纪变质地层可划分为1个岩群、2个岩组和7个组。

1.1 古-中元古代变质地层麻源岩群

包含大金山岩组和南山岩组。大金山岩组为一套以含晶质石墨和斜长角闪岩类为特征的片岩、变粒岩组合,岩石普遍具混合岩化。南山岩组以灰、深灰色条纹状条带状黑云斜长变粒岩、黑云变粒岩、黑云(二云)石英片岩、云母片岩为主,偶夹透镜状(斜长)石英岩、石榴浅粒岩;多以韧性断层滑覆于大金山岩组之上。

古元古代大金山岩组和中元古代早期南山岩组是否为同一“岩群”尚值得商榷。为了便于大范围区域对比研究,仍然归并为麻源岩群。

1.2 中-新元古代变质地层

为客观反映分布于麻源岩群东、西二侧的中-新元古代变质地层存在的差异,沿用东、西二个变质岩分区。

1.1.1 东岩组、大岭组、龙北溪组

在建瓯徐坑实测剖面上显示层序由下至上依次为东岩组、大岭组、龙北溪组;其中东岩组、大岭组变质变形相当,而龙北溪组变形变质较前二者弱。

东岩组为灰绿色斜长(绿帘)角闪片岩,夹角闪绿帘片岩、斜长(钠长)变粒岩、云母石英片岩,偶夹石英岩、透辉石岩、大理岩;大岭组为浅灰、灰绿色云母二长变粒岩、黑云钾长变粒岩夹二云斜长变粒岩、二云石英片岩、石英岩;龙北溪组为灰、灰绿色云母石英片岩、二云片岩、云母斜长变粒岩夹阳起片岩、斜长角闪片岩、石英岩、透辉石岩,偶见微晶石墨。

表1 闽北前寒武纪变质地层划分表及沿革表

1.1.2 宝石组、黄潭组、下峰组、西溪组

泰宁大元剖面于黄潭组块状变粒岩之下有一套斜长角闪片岩、(石英)阳起片岩及角闪斜长变粒岩组合,区域上零星出露。李兼海等(1994年)新建宝石组,与东区东岩组相当[5]。黄潭组片理平行叠置于宝石组之上,变质、变形程度与之相当。下峰组覆于黄潭组之上,其上为西溪组,并且二者在地质年代上有部分并列;下峰组与西溪组为原岩组合相近的相邻层位,当结构以变晶结构为主,定名为变粒岩、片岩类者置下峰组,变质一般达高绿片岩相;仍保留变余砂状结构,定名为变质砂岩、变质××岩者,置西溪组,变质仅为低绿片岩相;典型地区为邵武金坑一带,由西为浅变质岩系(林田组)向东有一段过渡地带,逐渐向中浅变质岩变化;由此亦表明下峰组至震旦纪西溪组乃至寒武纪林田组系一套连续沉积的浅海-滨海相陆源碎屑沉积层。

宝石组为灰绿色绿泥阳起片岩、(斜长)角闪片岩、石英岩;黄潭组为灰、灰绿色二长变粒岩、斜长(钾长)变粒岩夹黑云变粒岩、云母石英片岩;下峰组为灰、灰绿色黑云(斜长)变粒岩、云母(石英)片岩、黑云二长变粒岩,偶夹石英岩,偶见微晶石墨、斜长角闪片岩;西溪组为灰绿色、灰色变质中细粒长石石英(杂)砂岩、变质细粒石英(杂)砂岩、变质粉砂岩、绢云千枚岩,局部夹大理岩、石英岩、硅质岩条带、黄铁矿层,含碳质,邵武附近本组下部夹变质火山岩。西溪组在剖面上与林田组呈连续沉积关系。

2 变质地层的划分与对比依据

闽北前寒武纪的中深、中浅变质岩系由于变质变形作用强烈,应从构造解析入手,以变质岩岩石组合特征为主要研究对象,结合其他与变质岩有成因联系的宏观、微观特征标志,对其进行合理划分(表2)。

2.1 岩性及其组合特征

前寒武纪变质岩系以变粒岩、片岩类占绝大多数,但岩石组合特征有明显差别。古元古代大金山岩组、中元古代南山岩组的变粒岩类结晶较粗、多以富石英为特征,而中-新元古代大岭组、黄潭组的变粒岩类多呈浅色,呈厚层块状产出,并以微细粒、富长石为特征。

大金山岩组变粒岩、片岩中常含晶质石墨、硅线石,并夹斜长角闪(片)岩、石墨(石英)片岩且石墨可富集成矿等形成特殊共生组合;而南山岩组岩性单调,由石英、斜长石、云母三者的量变形成变粒岩、片岩组合。

中-新元古代变质岩系东部以绿片岩、浅色块状微细粒变粒岩、条带状石英岩、透辉石岩、大理岩等特征性岩石密切共生,形成宏观特征明显的岩性组合;西部则以浅色细纹状微细粒变粒岩与含微晶石墨的云母石英片岩、条纹状黑云变粒岩共生为标志,底部偶见绿片岩。

西溪组为浅变质岩系,岩性以变质砂岩、变质粉砂岩、变质砂质泥岩、绢云千枚岩为主,夹硅质岩、石英岩、大理岩、变质火山岩及黄铁矿层。

上述特征在区域上相对稳定,是变质岩系划分研究中重要宏观标志。

2.2 原岩建造特征

在岩性组合、变质变形特征类似而出露地段不同的变质岩系中进行划分对比时,原岩建造特征可反映二者的差异。东岩组和宝石组都为绿片岩夹变粒岩、片岩组合,但东岩组为一套细碧岩夹砂泥质岩建造,而宝石组则为砂泥岩、泥灰岩建造;大岭组与黄潭组原岩皆以中酸性火山岩为主,但大岭组变质火山岩富钠,相当于角斑岩-石英角斑岩,并与东岩组共同组成双峰式细碧一石英角斑岩建造;而黄潭组变质火山岩属正常钙碱性系列火山岩;下峰组和龙北溪组主要为一套细碎屑沉积,但龙北溪组中常见条带状石英岩、透辉石岩、大理岩、绿片岩,为钙镁硅质岩-砂泥质岩建造;而下峰组则罕有这类夹层,为砂泥质岩建造。

表2 变质地层填图单位划分标志对比表

2.3 变质特征

闽北前寒武纪变质岩主要包括低角闪岩相(局部达高角闪岩相)、高绿片岩相、低绿片岩相等变质程度不同的变质相,是确定填图单位(或非正式填图单位)的主要依据,然后结合其他相关内容研究,探讨分析其间差异原因,进而在区域上划分对比。

2.4 变形特征

大金山岩组、南山岩组以塑性流动变形为主,紧闭平卧褶皱及顺层韧性剪切带发育,含大量花岗质、长英质及石英质脉体,其长垣状、短轴弯状构造型式及NW向面理形迹与空间上毗邻出露的中-新元古代变质地层有较大差别;中-新元古代变质地层主要为塑性压扁一剪切机制,面理形迹为片理和条纹、条带状构造、褶皱形迹主要为片内勾状褶皱及紧闭平卧褶皱,含有稀疏或细窄的石英脉体,其区域性面理为NE向或近EW向,空间分布亦呈NE向带状。西溪组主要为剪切机制下的脆一脆韧性变形。

2.5 脉体特征

前震旦纪变质岩均不同程度地发育不同成分的脉体,大金山岩组主要发育顺片理贯入的条带状花岗质、长英质脉体;南山岩组及中-新元古代变质地层中主要发育石英质脉体,其中南山岩组中石英质脉体量多且较粗大;中-新元古代变质地层中石英质脉体稀疏且细窄,其中东部中-新元古代长英质变质岩层中含石英脉,而斜长角闪岩中则为方解石脉,西部中-新元古代下峰组长英质变质岩中可出现石英脉,而在黄潭组块状厚层状富长石变粒岩中则极少见;西溪组则罕见上述脉体。根据以上特点,可以认为石英脉的形成主要受原岩成分的控制,也受到变质变形物理化学条件的制约,是成分相宜的岩层中准原地分凝产物。可以利用其成分、形态、规模等作为变质岩系原岩成分、变形、变质特征研究的参考标志。

3 地层分区

闽北前寒武纪变质地层以沿浦城山下—武夷山桃棋—建阳麻沙—邵武拿口一线展布的麻源岩群为界分为东、西区。

东区与西区中元古代晚期—新元古代变质地层既存在明显的差异又有许多的共同点。共同点主要可以归纳如下几点:(1)目前的年代学资料反映,东区的东岩组、大岭组、龙北溪组与西区的宝石组、黄潭组、下峰组、西溪组地质年代相当。(2)宝石组和东岩组都为绿片岩组合夹钙硅质岩,如将乐盖竹洋地区在相当于宝石组的层位中亦发现原岩为细碧岩的绿片岩组合。(3)大岭组和黄潭组原岩类型同为沉积碎屑-中酸性火山岩组合。(4)龙北溪组同下峰组、西溪组岩性组合及原岩类型也十分相似,都为含硅镁质砂泥质岩类。

东区与西区差别主要是各组在岩性组合上,如:(1)东岩组分布稳定,其原岩以细碧质火山岩为主夹少量钙硅质砂泥质岩类;宝石组则分布局限。(2)大岭组和黄潭组都以块状长石变粒岩为主,但前者常夹有绿片岩、石英岩、透辉石岩等组合,而后者则未有见之;大岭组长石变粒岩原岩为角斑质-石英角斑质火山岩,与东岩组细碧质火山岩共同组成双模式火山建造,而黄潭组长石变粒岩的原岩相当于正常钙碱性火山岩。(3)龙北溪组常见的条带状石英岩、透辉石岩、大理岩、绿片岩等标志性岩层,下峰组中则鲜有见之,仅于西溪组中偶见。(4)东区变质地层,总体构造线呈NNE向展布,受后期构造改造较为强烈,常见侵入于其中的花岗岩石强烈糜棱岩化;而分布于西区同时代变质地层,构造线呈NE向带状延伸,受后期韧性剪切变形作用稍弱,而受加里东期岩浆活动作用的影响,常围绕岩体形成边缘混合岩化。

4 变质作用

闽北前寒武纪变质岩变质作用可分为区域中高温变质作用角闪岩相与动力热流递进变质作用两种,出现角闪岩相与绿片岩相变质岩,变质期可划分为3期。

以大金山岩组为代表的中深变质岩系普遍发育区域混合岩化作用形成的长英质、花岗质脉体,建宁伊家湾侵入本岩组片麻状英云闪长岩的锆石207Pb/206Pb年龄值为1714Ma[4],据对变质作用发生发展的一般认识,区域性混合岩化和花岗岩浆活动是变质作用终了阶段的产物。将因而将大金山岩组区域中高温变质作用角闪岩相主变质期置于1714Ma之前。相当于吕梁期。

南山岩组变质作用具动力热流递进变质作用,在建阳南山—严墩道班剖面从东往西,南山岩组变质程度有递增变质的特征,依次可划分铁铝榴石带、蓝晶石-十字石带、矽线石带等3个变质带。同时南山岩组与下伏吕梁期的变质地层——大金山岩组及上覆加里东期的变质地层在变质变形与混合岩化方面也存在较大区别,因而将南山岩组变质期归属四堡期。

西区宝石组、黄潭组、下峰组、西溪组与寒武纪林田组为中一浅变质岩系,变质程度介于高绿片岩相-低绿片岩相之间,局部可达低角闪岩相;具动力热流递进变质作用特征,可划分出2个变质相、3个北东向分布的变质带,即绿片岩相的黑云母带、铁铝榴石带、低角闪岩相的十字石变质带;区域上以泰宁宝石—邵武桂林十字石变质带为中心轴,向两侧依次对称分布铁铝榴石带、黑云母带,反映了动力热流递进变质作用特征。加里东构造热事件要本期变质岩系的反映显著,孙大中1991年在泰宁宝石黄潭组变角斑岩及建瓯西坑大岭组变石英角斑岩的自形锆石中,获206Pb/238U表面年龄的加权平均值分别为458.1±6.4Ma、431.1±2.64Ma,故本期变质岩系的主变质期为加里东期。

5 时代讨论

5.1 大金山岩组

区内大金山岩组顶部与南山岩组呈韧性断层接触,未见底。邵武潮泥大金山岩组斜长角闪岩(原岩恢复为拉斑玄武岩)6件样品送测全岩Sm-Nd同位素测年,等时线年龄为2320±79Ma。袁忠信等(1991年)于建阳麻沙至长坪的公路上(属本组下段),采集样品送测全岩Sm-Nd同位素年龄样,获得等时线年龄为2116±22Ma[6]。大金山岩组的时代为古元古代。

5.2 南山岩组

南山岩组多以韧性断层滑覆于大金山岩组之上,与上覆中元古代晚期—新元古代变质地层(以黄潭组多见)亦呈韧(脆)性断层接触。由于南山岩组为一套砂泥质粘土岩与杂砂岩沉积,目前无可靠年龄资料。以往基于南山岩组与大金山岩组相伴出露,并且变质程度相当,往往参照大金山岩组形成时期而将其置古元古代。诚然,南山岩组环布于大金山岩组南东与北西两侧,构成“相伴出露”,并且变质程度相当;但是,二者又存在岩性组合、岩石变形、脉体成分的不同,并且二者间为韧性断层接触,而南山岩组与上覆岩层又多呈叠瓦状相间产出,显示二者在构造层次上存在差异;结合它们在原岩沉积建造上的不同,因而有理由认为,南山岩组形成时代最大可能是古元古代之后。同理,南山岩组与以黄潭组为代表的中元古代晚期-新元古代变质地层相比,在岩石组合、变质变形程度等多方面存在明显差异。因而将南山岩组形成时代暂置中元古代早期。

5.3 东岩组与大岭组

东岩组和大岭组二者关系密切,在空间上常相伴出露,形成双峰式火山岩建造。中国科学院李武显等,2005年在建瓯东岩村东岩组的变质流纹岩中获锆石U-PbSHRIMP年龄为818±9Ma[7];孙大中等(1991年)于建瓯水西东岩组斜长角闪片岩中获得Sm-Nd模式年龄为1.1529Ga,在建瓯叶坑大岭组变石英角斑岩中获得单锆石U-Pb上交点年龄为1100±19Ma,建瓯西坑变石英角斑岩中获得单锆石U-Pb稀释法近一致线5个年龄的加权平均值为773.8±2.6Ma。2001年完成的1:25万三明市幅区调项目在建瓯东岩绿帘阳起片岩中获得锆石U-Pb上交点年龄为1339±81Ma。综上所述,东岩组和大岭组的地质时代置之中元古代晚期—新元古代是合适的。

5.4 龙北溪组

龙北溪组底部片理平行叠置于大岭组之上,其变质变形特征与大岭组也较为相似,顶部含厚层石英岩可与西部西溪组对比。另据政和富竹庄本组片岩中含微古植物Scaphita sp.,Polyporata sp.,Pecemorpha sp.及几丁虫?Chitimozoa?。因而将其时代暂置新元古代,时间跨度相当于从青白口纪晚期—震旦纪。

5.5 黄潭组与宝石组

区内宝石组和黄潭组常相伴出露,空间位置关系密切。由于黄潭组原岩为中酸性火山岩,其锆石常成为测年研究对象,因而区内乃至邻区黄潭组锆石U-Pb同位素测年成果较多,但所获得的地质年龄值跨度甚大,是否是选择不同类型的锆石做测试对象,亦或是地区不同所经历的地质背景不同所致。甘晓春等(1993年)对泰宁宝石黄潭组变角斑岩进行单颗粒锆石U-Pb测年[8],上交点年龄为1438±41Ma,由于锆石具有一定程度的溶蚀和磨圆,角斑岩的实际结晶年龄应稍小于1438±41Ma;顺昌际会地区黄潭组黑云二长变粒岩(原岩为中酸性火山岩)获得上交点1175±272Ma和下交点235±106Ma两个年龄值;锆石207Pb/206Pb年龄值分别为1009.4、1049.9、689.8、680.2Ma。据此将黄潭组时代置中元古代晚期-新元古代,相当于蓟县纪末—青白口纪。

宝石组是一套砂泥质岩、泥灰质碳酸盐岩组合,被黄潭组片理平行叠置覆盖,区域上与黄潭组相伴出露,故把它暂置中元古代晚期—新元古代。

5.6 下峰组

2001年完成的1:25万三明市幅区调项目在将乐漠俚本组二长变粒岩中获得一组稍显圆化的半透明短柱状锆石获得U-Pb下交点年龄为901±25Ma。顺昌下坑本组黑云二长变粒岩(原岩为中酸性火山岩)中曾获得锆石U-Pb年龄值为805±112Ma。下峰组与黄潭组关系密切,空间上常相伴出露,二者中的变质火山岩类具同质的特点。在邵武金坑—关上剖面下峰组顶部与震旦纪西溪组呈片理平行叠置关系,从下峰组到西溪组岩石变质程度和变形作用没有截然的界线,呈过渡关系,认为应同属加里东构造层,经受加里东期以动力热流变质作用为主的变质作用,因而将其时代置南华纪,并与西溪组部分并列而上限延至震旦纪,底部片理叠覆于黄潭组之上。综上所述,下峰组地质年代暂置新元古代,大致相当从青白口纪-震旦纪。

5.7 西溪组

1:25万邵武市幅区调在江西内横本组变质粉砂岩中采获以下古孢子:光球藻(未定种)Leiosphaeridia sp.、糙面球形藻(未定种)Asperatosophosphaera sp.、网球藻(未定种)Dictyosphaera sp.,它们均是晚前寒武纪的孢子属。在金坑剖面上,西溪组与上覆寒武纪林田组和下伏下峰组均为连续沉积关系,所以把西溪组时代置震旦纪。在邵武石窟本组下部所含变质火山岩与明溪盖洋、王坊的中酸性火山岩层位相当,据1:5万明溪县幅资料,明溪王坊变质火山岩的成岩年龄为712Ma,所以把西溪组时代置于南华-震旦纪。

5.8 林田组

林田组为一套浅变质的海相细碎屑岩沉积,福建各地零星产有的微古化石,其中在宁化石碧采获Protospongia sp.;宁化龙下采获微古植物Lieominuscula sp.、Trachysphaeridium simplex;长汀大源坝—丝毛坪产几丁虫?Desmochitina sp.?、Conochitina sp.;清流茹坑、员山背产微古植物Protochysphaeridium sp.、Baltisphaeridium sp.[4];在金坑剖面及省内各地都可见及林田组和西溪组呈连续沉积关系,故将其时代置为寒武纪。

6 小结

(1)闽北前寒武纪变质地层根据其岩石组合、原岩建造、变质变形特征,脉体发育程度不同可划分为1个岩群、2个岩组、7个组。

(2)闽北中-新元古代变质地层可以划分为东、西区。

(3)闽北前寒武纪变质作用主要为区域中高温变质作用与动力热流递进变质作用两种,变质期可划分为吕粱、四堡、加里东三期。

(4)大金岩组Sm-Nd同位素测年介于2116~2320Ma之间,时代为古元古代;南山岩组据其岩石组合、变质变形及脉体特征与上、下地层的差异,形成时代暂置中元古代早期;东岩组、大岭组、黄潭组现有的同位素测年跨度大,年龄从680~1438Ma都有,所以地质时代置之中元古代晚期-新元古代;宝石组据其与黄潭组叠置关系,时代也暂置之中元古代晚期-新元古代;下峰组的锆石U-Pb年龄为805~901Ma,龙北溪组中含有微古植物化石,二者时代为新元古代;大致相当从青白口纪—震旦纪。西溪组中含微古植物化石,夹层变质火山岩的成岩年龄为712Ma,其时代为南华—震旦纪;林田组中产微古植物及几丁虫化石,其时代为寒武纪。

本文是在1:25万邵武市幅区域地质调查报告的基础上整理而成的,是参与该项目全体同志的共同劳动成果。

参考文献

[1]福建省地质矿产局.福建省区域地质志.北京:地质出版社,1985

[2]李兼海等.福建省岩石地层单位.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7

[3]福建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福建省地质图(1:500000)说明书.福州:福建省地图出版社,1998

[4]庄建民,黄泉祯等.福建省前寒武纪变质岩岩石地层单位划分研究.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0

[5]李兼海等.福建省新建岩石地层单位.中国区域地质,1994(4)

[6]袁忠信等.闽北麻源群Sm-Nd、Rb-Sr同位素年龄研究.岩石矿物学杂志,1991(2)

[7] Wu Xian Li. Neoproterozoic bimodal magmatism in the Cathaysia Block of South China and its tectonic significance. Precambrian Research.,2005,136

[8] 甘晓春等.闽北前寒武纪变质基底的地质年代学研究.福建地质,1993,12(1)

Precambrian Stratigraphic Subdivision and Comparison in North of Fujian

Xu Weiguang, Huang Jialong

(Fujian Institute of Geological Survey, Fuzhou 350011)

Abstract: North Fujia is located within the Cathaysia basement. It is the central to north part of the northwest Fujian uplifting belt which is one of the first-degree tectonic units in Fujian Province. Precambrian outcrops extensively in this area. Based on the regional explorations,the authors have subdivided and compared the Precambrian strata in north Fujian and supplied a standarOd for the tectono-sedimentary stratigraphic subdivision in this area.

Key words: North Fujian; Precambrian; Metamorphism; Strata

热点内容
鹿特丹港国家地理 发布:2021-03-15 14:26:00 浏览:571
地理八年级主要的气候类型 发布:2021-03-15 14:24:09 浏览:219
戴旭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发布:2021-03-15 14:19:37 浏览:408
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发布:2021-03-15 14:18:30 浏览: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发布:2021-03-15 14:16:36 浏览:425
工地质检具体干些什么 发布:2021-03-15 14:15:00 浏览:4
东南大学工程地质考试卷 发布:2021-03-15 14:13:41 浏览:840
中国地质大学自动取票机 发布:2021-03-15 14:13:15 浏览:779
曾文武汉地质大学 发布:2021-03-15 14:11:33 浏览:563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网 发布:2021-03-15 14:10:10 浏览: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