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质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张悦
⑴ 关于中国地质大学地学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专业的研究生考试咨询
不指定具体参考书目和参考资料,不提供往年试题,不举办自命题科目辅导班,研究生院招生办不办理购书业务。往年复试分数线、导师和研究方向等详细信息请向相关学院老师咨询或到学院网站查询http://yanzhao.cug.e.cn/News_View.aspx?id=111
2015硕士自命题科目考试大纲 http://yanzhao.cug.e.cn/News_View.aspx?id=249
@才思教育答
中国地质大学研究生院
800大纲 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考试大纲
一、绪论
考试内容
地貌学第四纪地质学研究的基本内容;地貌学第四纪地质学的联系及其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地貌学第四纪地质学研究的理论与实际意义。
考试要求
1.掌握地貌学第四纪地质学研究的基本内容
2.理解地貌学第四纪地质学研究的理论与实际意义
3.了解地貌学第四纪地质学的联系及其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二、地貌学基本问题
考试内容 地貌学基本概念;地貌形态及其研究方法;地貌的成因问题;地貌年代确定方法;地貌的形成与发展;中国及全球地貌特征。
重点是地貌的形成发展与演化 考试要求 1.掌握内容:
(1)地貌学的基本概念
(2)地貌年的代确定方法
(3)地貌形成与发展控制条件与主要影响因素
2.理解内容 (1)地貌的成因的研究内容,特别是内外地质营力在地貌成因中的作用。 (2)地貌的基本形态与形态组合,地貌形态的研究方法。
(3)地貌演化理论。
(4)华北地文期
(5)山地成因分类
(6)高原成因分类
3. 了解内容
(1)山地和平原的高程分类
(2)构造、岩性对山地形态的影响
三、第四纪地质学基本问题
考试内容
有关第四纪的基本概念;第四纪的划分方案;第四纪沉积物的特征及成因类型划分;第四纪生物界特征及其研究意义;人类的出现、演化与人类物质文明的发展;第四纪气候基本特征及其研究方法;第四纪地层的划分原则与方法。
考试要求
1.掌握内容:
(1)有关基本概念;
(2)第四纪的划分方案(中国的和国际的);
(3)第四纪沉积物成因类型的划分标志;
(4)第四纪气候基本特征,冰期间冰期划分方案,第四纪古气候研究的基本方法;深海氧同位素的气候阶段划分;全新世气候阶段划分;
(5)人类的演化阶段及特征,人类古文化的发展阶段及特征;
(6)第四纪地层的划分原则,第四纪地层划分的基本方法
(7)第四纪地层测年的主要手段;
(8)我国第四纪各时期主要动物群及特征。
2.理解内容:
(1)第四纪的基本特征,第四纪下限确定标志;
(2)第四纪沉积物的基本特征,第四纪沉积物成因类型的划分方案;
(3)全新世海平面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4)第四纪古气候变化的机理及主要控制因素
(5)人类演化、物质文明的发展与环境的关系
(6)第四纪植物群的基本特点及其环境指示意义
(7)海平面变化的标志
3.了解内容
(1)关于第四纪下限的不同观点
(2)哺乳动物化石的特征
(3)中国第四纪气候变化概况
(4)地球前第四纪气候变化概况
(5)沉积物粒度分析方法与资料整理
四、第四纪主要沉积物与地貌
考试内容
风化壳与残积物;斜坡地貌与堆积物;洪积物与洪积地貌;河谷地貌与冲积物;岩溶地貌及堆积物;冰川地貌与堆积物;黄土与黄土地貌
考试要求
1.掌握内容:
(1)各种沉积物的主要特征及其识别标志,特别是:残积物、坡积物、洪积物、冲积物、冰碛物、泥石流堆积物风积物等
(2)重力地貌、流水地貌、岩溶地貌、风力地貌、冰川地貌等基本特征及识别标志。
(3)有关基本概念
(4)河流阶地类型、研究方法及新构造意义
(5)黄土地层
(6)黄土中的气候旋回记录
2. 理解内容
(1)滑坡形成的地质地貌条件
(2)风化壳的类型及其与气候的关系
(3)斜坡演化过程及主要地质作用
(4)河谷地貌的演化阶段
(5)岩溶沉积物的类型及主要特征
(6)黄土的成因问题
(7)黄土—古土壤序列
(8)冻土地貌的基本特征
3. 了解内容。
(1) 各类地貌和沉积物研究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2)哺乳动物化石的特征
(3)地球上黄土的分布
(4)荒漠的类型及我国荒漠的分布特点
(5)冰川的形成条件及冰川类型
(6)岩溶旋回
(7)河谷的形成与发展
五、新构造与新构造运动
考试内容
新构造与新构造运动基本概念;新构造运动的基本特征;新构造运动的识别标志;新构造运动的研究方法;中国新构造运动的特点。
考试要求
1. 掌握内容:
(1) 新构造与新构造运动基本概念
(2) 新构造运动的表现
(3) 新构造运动的研究方法
2. 理解内容
(1)新构造运动的下限
(2)新构造运动的继承性与新生性
(3)中国新构造运动的基本特征
(4)中国东西部新构造运动的差异
3. 了解内容。
(1)中国新构造运动的区域特征
(2)全球地震的分布特点
(3)地震与断层的关系
六、地貌和第四纪工作方法
考试内容
野外观察、分析的主要内容;地貌图的编制;第四纪地质图的标志;3S技术在地貌第四纪研究中的应用
考试要求
1. 理解内容
(1)地貌的野外观察、分析的主要内容
(2)第四纪地质的野外观察、分析的主要内容
(3)第四纪地质剖面图的类型及制作方法
(4)普通地貌图的编制
(5)第四纪地质图的一般编制方法
2.了解内容
(1)专门地貌图的类型及特点
(2)3S技术在地貌第四纪研究中的应用
(3)遥感影像上地貌、第四纪沉积物的判识标志
600 大纲 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自然地理学》考试大纲
试卷结构
基本概念 约30%
基本原理与简要问题回答 约30%
综合论述与综合分析 约40%
注:以上比例与实际出题可能有一定出入。
自然地理学
一、绪论
考试内容
地理学、地理环境、人类环境、地理学的划分、自然地理学的分科、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任务、自然地理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考试要求:
1、掌握地理环境和人类环境的概念和区别。
2、理解地理学的“三分法”、“三层次”和“三重性”划分的涵义。
3、了解自然地理学的分科及依据。
4、了解自然地理学研究的对象、任务。
5、理解自然地理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二、地球
考试内容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的运动、地理坐标、地球的圈层结构、地球表面的基本形态和特征。
考试要求
1、了解地球的宇宙环境、地球的形状、大小及其地理意义。
2、掌握地球运动规律及其地理意义。
3、理解地理坐标的定义。
4、掌握地球圈层结构特征。
5、掌握地球表面形态结构特征。
三、地壳
考试内容
地壳的物质组成、构造运动与地质构造、大地构造学说、火山与地震、地壳的演变。
考试要求
1、了解地壳的物质组成、化学成分与矿物、造岩矿物及常见矿物。
2、理解岩石的定义,了解岩浆岩的矿物组成、产状、结构、构造及岩浆岩的主要类型。
3,了解沉积岩的基本特征及主要类型。
4、了解变质岩的成因及其变质作用类型。
5、掌握构造运动的特点与基本方式,了解构造运动与岩相、建造和地层接触关系。
6、理解地质构造的定义,掌握最常见的四种类型地质构造。
7、理解板块构造学说、槽台说与地洼说、地质力学学说的概念和理论。
8、掌握火山、地震的概念,理解火山的类型、分布及火山地貌、地震的分类及地震带。
9、理解地质年代、绝对地质年代的概念,了解地壳演化简史。
四、大气和气候
考试内容
大气的成分、大气的结构、大气的热能、气温、大气湿度、蒸发和凝结、水汽的凝结现象、大气降水、大气的水平运动、大气环流、主要天气系统、气候和气候系统、气候的形成、气候带和气候型、气候变化简史、气候变化的原因、未来气候的可能变化。
考试要求
1、理解大气组成的成分、水气、固、液体杂质等,掌握大气各成分间的比率随高度和时间而变化的特征。
2、理解大气的结构,掌握大气分层及各层次的特征。
3、了解大气的热能概念,掌握太阳辐射、大气能量及保温效应及地-气系统的辐射平衡。
4、理解气温的周期性变化规律,掌握气温的水平分布和垂直分布的特点。
5、理解大气湿度的概念,湿度的变化与分布。
6、掌握大气水分蒸发及其影响因素、凝结和凝结条件。
7、掌握水汽地表面和大气中的凝结现象。
8、了解降水的形成、类型,掌握降水的时间变化规律和降水量的地理分布。
9、理解大气运动的概念,掌握作用于空气的力、自由大气中的空气运动,以及风随高度的变化特征。
10、理解大气环流的概念,掌握全球环流、季风环流及局地环流的特性及其运动。
11、理解天气系统基本概念,掌握气团和锋面、气旋、反气旋的生成、发展、结构和天气。
12、理解气候的概念,掌握气候系统的组成及特性。
13、掌握辐射因子、环流因子、地理因子对气候的形成和变化规律。
14、掌握低、中、高纬度及高地气候型的气候变化特性。
15、了解气候变化简史。理解地质时期和现代气候变化。
16、理解气候变化的原因和因素。
17、了解未来气候的可能变化。
五、海洋和陆地水
考试内容
水循环与水量平衡、海洋的起源、世界大洋及其区分、海及其分类、海水的组成、海水的温度、密度和透明度、潮汐与潮流、海洋中的波浪、洋面流和水团运动、7万年来的海平面变化、近百年的海平面变化、21世纪海平面上升预测、海洋资源、海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海洋环境保护、河流、水系和流域、水情要素、河川径流、河流的补给、流域的水量平衡、河流的分类、河流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影响、湖泊、沼泽、地下水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成分、岩石的水理性质、地下水的动态和运动、地下水按埋藏条件的分类、成冰作用与冰川类型、地球上冰川的分布、冰川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考试要求
1、了解地球上水的分布,理解水循环与水量平衡的规律。
2、了解海洋的起源,世界大洋及其区分,掌握海及其分类。
3、理解海水的组成,掌握海水的温度、密度和透明度。
4、理解潮汐与潮流,掌握海洋中的波浪及其类型、波浪的折射、洋流的成因和分类、洋流模式和主要洋流,以及大洋水团及其环流的特点及其变化规律。
5、了解7万年来的海平面变化、近百年的海平面变化以及21世纪海平面上升的预测。
6、理解海洋资源、海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以及对海洋环境的保护。
7、掌握河流、水系和流域的概念,流域特征对河流的影响。
8、掌握河流水情要素,理解流速、流量的定义。
9、掌握河川径流的形成和集流过程、径流的变化特点以及特征径流。
10、掌握河流的补给的形式、补给的特点,河流水源的定量估计。
11、了解流域的水量平衡概念。
12、理解河流分类的意义和原则,掌握我国河流的分类。
13、理解河流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影响。
14、掌握湖泊的成因和类型、理解湖水的性质、湖泊水文环境的特点及其变化规律。
15、掌握沼泽的成因、沼泽水文特征以及沼泽的分类。
16、了解地下水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成分、岩石的水理性质,理解地下水的动态和运动,掌握地下水按埋藏条件的分类及其变化规律。
17、掌握成冰作用过程与冰川类型,了解地球上冰川的分布,理解冰川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六、地貌
考试内容
地貌成因、基本地貌类型、地貌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风化作用、块体运动与重力地貌、流水作用、坡面流水与沟谷流水地貌、河流地貌、准平原与山麓面、岩溶作用、喀斯特地貌、喀斯特地貌发育过程与地域分异、冰川作用、冰川地貌、冰缘地貌(冻土地貌)、风沙作用、风沙地貌、黄土与黄土地貌、海岸地貌、海岸的分类、海底地貌与海底沉积。
考试要求
1、掌握地貌的成因,基本地貌类型以及地貌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2、掌握风化作用的类型,理解风化壳的基本特征、基本类型及其分布。
3、理解块体运动的基本概念,掌握崩落与崩塌、滑落和蠕动有关的重力地貌单元的特点、形成过程。
4、理解流水作用的类型和基本特征,掌握坡面流水与沟谷流水地貌、河流地貌单元的特点、形成过程及其演变规律。
5、理解准平原与山麓面的特点、形成过程和变化规律。
6、掌握岩溶作用的化学过程、岩性与构造条件、水动力条件以及地表、地下喀斯特地貌特点。
7、掌握喀斯特地貌发育过程及其演变规律,了解喀斯特地貌的地域分异特征。
8、理解冰川的作用,掌握冰川地貌、冰缘地貌(冻土地貌)单元的特点、形成过程及其演变规律
9、理解风沙作用的形式,掌握风沙地貌、黄土与黄土地貌单元的特点、形成过程及其演变规律。
10、掌握海岸带的组成、结构,海蚀地貌、海积地貌单元的特点,海岸的分类以及海底地貌与海底沉积物的特点、形成过程及其演变规律。
七、土壤圈
考试内容
土壤及土壤肥力的概念、土壤圈在地理环境中的地位和作用、土壤形态、土壤物质组成、土壤组成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土壤因素学说、成土因素对土壤形成的作用、土壤形成的基本规律、主要成土过程、土壤分类、土壤空间分布规律、土壤的地域分布规律、耕作土壤分布规律、世界土壤分布、有机土、人为土、灰土、火山灰土、铁铝土、变性土、干旱土、盐成土、潜育土、均腐土、富铁土、淋溶土、雏形土、新成土、土壤资源的概念、世界及我国土壤资源概况、土壤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土壤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
考试要求
1、了解土壤及土壤肥力的概念,理解土壤圈在地理环境中的地位和作用。
2、理解土壤形态的特征,掌握土壤的物质组成,包括土壤矿物质、土壤有机质、土壤水分和土壤空气等。
3、理解土壤组成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熟悉我国土壤质地分类标准。
4、了解土壤因素学说,掌握成土因素对土壤的形成作用。
5、掌握土壤形成的基本规律、主要成土过程。
6、掌握土壤的分类、理解土壤分布与地理环境间的关系,掌握土壤的水平、垂直分布规律。
7、掌握土壤的地域分布规律、耕作土壤分布规律,了解世界土壤分布特征。
8、理解各种土壤类型的基本特征。
9、理解土壤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
八、生物群落与生态系统
考试内容
原核生物界、原生生物界、植物界、真菌界、动物界、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点、生态因子与生物、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种群及其一般特征、生物群落、生态系统的概念、生态系统的组分和结构、生态系统的功能、生态系统的反馈调节与生态平衡、陆地生态系统的主要特征与分布规律、陆地生态系统的主要类型、水域生态系统的主要特征与类型、农业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概念、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全球生物多样性概况及受威胁现状、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考试要求
1、了解原核生物界、原生生物界、植物界、真菌界、动物界的基本特性,理解生物圈的概念。
2、掌握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点。
3、理解生态因子与生物之间的关系,掌握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特性。
4、了解种群及其一般特征,理解生物群落的种类组成、群落的结构、群落环境、群落的动态、群落的外貌与植物的生活型特性,掌握群落的分类。
5、理解生态系统的概念,掌握生态系统的组分和结构、生态系统的功能和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计算方法。
6、了解生态系统的反馈调节与生态平衡。
7、理解陆地生态系统的主要特征与分布规律,掌握陆地生态系统的主要类型。
8、掌握水域生态系统的主要特征与类型。
9、掌握农业生态系统的主要特征和生态农业。
10、掌握城市生态系统的主要特征
11、理解生物多样性概念,掌握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12、了解全球生物多样性概况及受威胁现状,理解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及其意义。
九、自然地理综合研究
考试内容
自然综合体—地理系统—地理耗散结构、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与能量基础、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物质交换、地带性分异规律、非地带性规律、地域分异的尺度、地域分异规律的相互关系、自然区划原则、自然区划方法、自然区划的等级系统、土地的含义与土地分级、土地的分类、土地评价、人类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地理环境对人类不合理行为的反馈、人地关系的协调发展
考试要求
1、理解自然综合体—地理系统—地理耗散结构的整体特征。
2、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与能量基础,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物质交换。
3、掌握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的基本特征、形成背景及本质含义。
4、理解地域分异的尺度,了解地域分异规律的相互关系。
5、掌握自然区划的原则和方法。
6、理解自然区划的等级系统。
7、理解土地的含义与土地的分级,掌握土地的分类
8、掌握土地评价的对象、原则与方法。
9、了解人类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地理环境对人类不合理行为的反馈。
10、理解人地关系的协调发展关系。
⑵ 中国地质大学有几个校区,校区各在什么地
中国地质大学只复有1个校区制,是武汉校区。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校区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鲁磨路388号。中国地质大学是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是国家批准设立研究生院的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位于武汉东湖之畔,南望山麓。
学校以地球科学为主要特色,拥有地质学、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2个国家一级重点学科,学科涵盖理学、工学、文学、管理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艺术学、哲学等门类。学校是全国文明单位、湖北省最佳文明单位。
(2)中国地质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张悦扩展阅读:
中国地质大学简介:
中国地质大学是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是国家批准设立研究生院的大学,是国家“211工程”、教育部“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项目建设的大学;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位于武汉东湖之畔,南望山麓。学校是全国文明单位、湖北省最佳文明单位,拥有国家4A级旅游景区——逸夫博物馆。
⑶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继续教育学院院长叫什么名
赵乐华
⑷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的教育学研究生好考么求地大的兄弟姐妹们给我指点迷津。
行 我去给你找人
⑸ 有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的高等教育学研究生吗,我想考这个专业,你们有什么好的建议吗
因为不考数学,所以报的人不少,竞争挺大的.感觉专业就业方向窄了点吧...
⑹ 中国地质大学走出过哪些名人
本人为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的一名大四学生,在这儿想给你介绍几位来自我们学校的名人。
第一个是欧阳自远院士。如果你对我国的探月工程有所了解,那么或多或少听过他的大名。
欧阳自远1956年毕业于北京地质学院,也就是我们学校的前身。他是中国探月工程首任首席科学家,中国陨石学和天体化学领域的开创者,曾推动我国第一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发射升空,指导制定了中国月球探测的近期目标和长远规划。他把自己的医生献给了祖国,作为小学弟,我非常敬佩这位前辈。
除了这几个人,地大还有很多有名的校友,他们都秉承着“艰苦朴素 求真务实”的校训,在各个行业发光发热。我也为自己是一名地大人而自豪。
以上就是我的回答,希望能帮助到你~
⑺ 中国地质大学到底有几个 位置在哪
中国地质大学有两个,分别是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一、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学校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中国地质大学简称地大,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国土资源部共建的一所以地球系统科学为主体,应用科学、前沿科学,以及新兴交叉学科协调发展的全国重点大学。系国家“211工程”、“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重点建设,国家“双一流”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
中国地质大学创建于1952年,前身是院系调整时期由北京大学地学系以及清华大学、天津大学等校的地质、工程等系科合并组建的北京地质学院。于1960年被中央确定为全国重点高校。文革时期外迁。1975年整体迁至武汉,更名为武汉地质学院。
1987年,国家教委批准武汉地质学院更名为中国地质大学,在武汉、北京两地办学,总部设在武汉。2000年,进入教育部直属高校序列。2006年,教育部、国土资源部签署共建学校协议。
(7)中国地质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张悦扩展阅读
一、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学科建设
截至2016年12月,该校拥有2个一级国家重点学科(涵盖8个二级国家重点学科),14个省部级重点学科,33个硕士学位一级授权点,116个硕士学位二级授权点。
13个博士学位一级授权点,59个博士学位二级授权点,17个工程硕士领域和MBA、MPA等10个专业学位授权点,13个博士后流动站。
二、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学科建设
学校大力构建以地球系统科学为主导的学科体系,积极发展应用科学、前沿科学,以及与社会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信息、纳米、材料、生物、能源、环保等新兴交叉学科。
截至2014年4月,学校有8个国家级重点学科和16个省部级重点学科,拥有1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3个一级学科博士点和38个一级学科硕士点;具有高校教师硕士学位授予权。
在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发布的第三轮学科评估结果中,中国地质大学地质学、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2个学科排名全国第一,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排名第三,海洋学科排名第五;另有6个学科进入全国前二十名。
⑻ 有谁知道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向的研究生导师都有谁谁比较好啊
额,学心里健康教育去地质大学干什么。。。
不能仅仅为了个学校名气啊。。。
⑼ 中国地质大学隆重举行建校周年庆祝大会
地学摇篮,甲子华章。2012年月20日上午,中国地质大学建校60周年庆祝大会在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体育馆隆重举行。
教育部、国土资源部、中国工程院、中国科学院人事局、北京市委市政府、青海省人民政府、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黄金指挥部以及部分省(市)的国土资源厅、兄弟高校等单位向学校发来贺信,向地大师生和海内外的校友表示热烈祝贺。
中共中央委员、全国政协副主席白立忱,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主任顾秀莲,国土资源部部长、党组书记、国家土地总督察徐绍史,教育部副部长、党组副书记杜玉波,北京市副市长洪峰,全国政协原秘书长、原地质矿产部部长、中国地质大学首任校长朱训,国土资源部副部长、中国地质调查局局长汪民,安徽省委副书记孙金龙,陕西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吴前进,全国政协常委、提案委员会副主任、九三学社中央委员会副主席兼秘书长邵鸿,武警黄金指挥部政委杨继明,国土资源部总工程师钟自然,中共北京市委教育工作委员会常务副书记刘建,北京市教育委员会主任姜沛民,原地质矿产部副部长夏国治,原地质矿产部副部长张宏仁,原地质矿产部副部长陈洲其,国土资源部原副部长蒋承菘,中国观赏石协会会长、国土资源部原副部长寿嘉华,原中央纪委驻国土资源部纪检组组长董道华,中国地质调查局原局长、中国地质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孟宪来,国家海洋局原局长严宏谟,国务院参事、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原副局长闪淳昌,国务院参事、国土资源部原总工程师张洪涛,科技部原党组成员、科技日报社原社长张景安,科技日报社原社长焦洪波出席庆祝大会。
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代表刘光鼎、李德生、马宗晋、傅家谟、欧阳自远、叶大年、李廷栋、赵鹏大、殷鸿福、於崇文、翟光明、汤中立、汪集旸、卢耀如、胡见义、张本仁、翟裕生、钟大赉、谢和平、李曙光、康玉柱、王铁冠、金振民、杨文采、莫宣学、翟明国、马永生、舒德干等28人出席大会。
国土资源部部长、党组书记、国家土地总督察徐绍史,教育部副部长、党组副书记杜玉波,北京市副市长洪峰分别在庆祝大会上讲话,向中国地质大学60年华诞致以诚挚的祝贺,充分肯定学校60年来的办学成绩,并提出了殷切希望。
教师代表颜丹平,学生代表扈恒畅,校友代表马永生,兄弟院校代表南京大学校长陈骏,海外高校代表美国佛罗里达州立大学副校长珍妮特·基斯特纳,国际友好人士、纳米比亚驻华大使罗纳德·纳穆巴胡,合作单位代表有色金属华东地质勘查局局长邵毅分别在大会上致辞。
大会由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党委书记王鸿冰主持。他向各位领导和嘉宾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向亲身经历了学校建设和发展的老教师代表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王鸿冰说,人才培养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学校的声誉和影响也源自所培养的人才,60年来数万名毕业生走出校门,扎根基层,投身一线,踏遍青山,献身地质,成为事业发展的栋梁和骨干,铸就了地大的辉煌,在此向数万名校友表示感谢和欢迎。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校长邓军做了题为《传承地大精神彰显地学品质为建设地球科学领域世界一流大学努力奋斗》的主题发言,回顾办学历史、总结建设成就和特色优势,阐述学校发展思路。
邓军在发言中说,中国地质大学的历史是一部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与行业同起伏共发展的奋斗史;是一部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服务国家经济建设的创业史;是一部推动地学发展,追求学术卓越的创新史;是一部弘扬先行精神,引领地学文化的光荣史。
邓军指出,目前学校正处在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和地球科学领域世界一流大学的关键时期,将继续坚持“品德优良、基础厚实、知识广博、专业精深”的人才培养方针和“特色加精品”的办学理念,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高水平队伍建设为核心,以培养高素质人才为根本,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为关键,以管理体制改革和运行机制创新为保证,推进协同创新,不断增强综合办学实力和核心竞争力。深刻领会校友温家宝总理对母校的殷切希望,努力建设一个更具创造力、贡献力、影响力和竞争力的中国地质大学,最终实现建设地球科学领域世界一流大学的宏伟目标。
教育部、国土资源部相关司局和直属单位领导,北京市相关委、办、局领导,国内外大学和合作单位领导,全体校领导,海内外校友代表、离退休老同志代表和在校师生代表共3000余人出席庆祝大会。
⑽ 有关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资源与环境遥感的老师
目前,武汉大学的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很有实力。其他学校有实力的有,中国专地质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属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此外还有重庆师范大学等。
成秋明博导--是地图制图学与地理信息工程的,不过好像在武汉。
听说资源与环境遥感方向的刘少峰是教授,博士生导师,还有一个田淑芳,别人就不知道了。建议你去地质大学(北京)论坛里问一下。
加油!
很荣幸回答您的问题
具体内容网络一下
591代写毕业论文
591lw
祝您好运
也希望您能采纳我的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