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地质学基础课件ppt
『壹』 普通地质学舒良树版复习刚要,和教学ppt
不同学校指定的教材不一样,常见的有:夏邦栋,普通地质学,第二版,地质出版社回(最经典的蓝皮答书,用的很广泛,如果不指定教材,用这一本就可以)舒良树,普通地质学,第三版,地质出版社(夏邦栋那个版本的第三版,彩色版,买不到第二版就用这一版)吴泰然,何国绮,普通地质学,北京大学出版社陶晓风,吴德超,普通地质学,科学出版社(成都理工最喜欢用这一本)汪新文,地球科学概论,地质出版社(北京地大的书)杨伦等,普通地质学简明教程,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武汉地大的书)李叔达,动力地质学原理,地质出版社(长安大学爱用这一本)宋春青等,地质学基础,高等教育出版社杨坤光、袁晏明,地质学基础,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中国海洋大学会用这本书)其实地质专业的学生,4年本科学的东西,加起来就是一本普通地质学
『贰』 谁编写的《工程地质学》或者《工程地质学基础》要好理解而且内容也好懂
张卓元 黄润秋别写的工程地质分析原理是很不错的 成都理工大学的顶级人物啊
『叁』 工程地质学基础有哪些
业务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基础地质学、地球物理学、地球化学、水文地质学、工程地质学、地质工程等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具有从事资源地质勘查的初步能力和解决常见地质工程问题的基本能力,能在资源勘查、工程勘察、设计、施工、管理等领域从事资源勘查与评价、管理、各类工程建设地质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业务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在学习数学、物理、化学、外语、计算机的墓础上,主要学习基础地质、矿产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应用地球物理、应用地球化学、地质工程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工程师的基本训练,掌握运用现代地质学理论和先进科技手段,进行资源地质工作及解决与各类工程建设有关的地质工程问题的基本能力,并具有合理利用与保护自然地质环境的初步能力。本专业在培养方向上可以在矿产资源勘查、矿产资源评价与管理、勘察技术与工程等方面有所侧重。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2.掌握区域地质调查、矿产资源普查勘探的基本方法,初步掌握工程勘察、地球物理勘探、地球化学勘探的常用技术和测试方法,掌握常见地质工程问题的分析方法;
3.具有对区域地质、矿床地质、成矿地质条件、矿产分布规律等进行综合分析及矿产资源评价、管理的初步能力;具有钻探工程、地球物理勘探、地球化学勘探等现代勘探方法的选择、设计、施工、数据处理以及成果地质解释和运用的初步能力,具有解决工程建设中各种地质问题的初步能力,具有对环境地质作出评价和规划的初步能力;
4.熟悉地质资源、环境、工程建设等方面的方针、政策和法规;
5.了解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的理论前沿及技术发展动态;
6.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能力和一定的实际工作能力。
主干学科: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
主要课程:基础地质学、矿产地质学、水文地质学、工程地质学、地球物理勘探、地球化学勘探、钻掘工程学、基础工程施工、环境地质学、地质工程等。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认识实习、地质填图实习、课程设计、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和毕业设汁,一般安排34周。
主要专业实验:矿物、岩石、化石鉴定实验、岩士测试实验、钻探实验、物探实验、水文地质实验等。
修业年限:四年。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相近专业:资源勘查工程、勘察技术与工程。
『肆』 《地质学基础》是什么样的课程
《地质学基础》涵盖了地质学科中主要基础学科(动力地质学、岩石学内、构造地质学、地史容古生学)的基本原理、主要概念、重要理论。课程基本内容包括三大方面:(一)地球的一般特征及物质组成;(二)各种内动力和外动力地质作用的特点和产物;(三)地球和生物演化历史及各地史阶段的主要特征。
本课程是一门系列课程,包括①《地质学基础》面对与地学有关的专业,如地质工程、勘查技术与工程、资源开发工程、岩土工程、测绘工程等本科学生开设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是学生第一门引入专业学习的课程。通过学习学生将系统全面地了解和掌握地质学领域的基础知识。这是学习后续各专业课必备的基础,同时也是加强学生专业素质的重要环节。因此,本课程的教学直接关系到学生专业基础知识是否扎实,能否具备全面、良好的专业素质;②《地球科学导论》,面对全院其它专业包括人文、社科专业本科学生开设的一门选修课,这是我院在加强学生素质教育课程改革中的一项创新,目的是使学生建立正确的宇宙观与地球观,拓宽知识面提高认识客观世界的思维能力。
『伍』 工程与环境地质学基础:《地质学基础》,叶俊林, 《构造地质学》,徐开礼
地质学是学地质的入门基础课 它只是概括的介绍一下地质的相关专业知识、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什么的其中包括构造地质 而构造地质学是专门的详细的研究大地构造的
『陆』 地质工程学基础理论
随着人类对地球空间利用的不断扩大,工程规模不断增大,在工程建筑中出现了一类新的工程类型,即地质工程。在国内外这一类型工程迅猛地发展,类型之多,规模之大令人吃惊。日本的青涵海底隧道,英吉利海峡的海底隧道,中国的秦岭隧道,都是梦想变成现实的惊人之作。在国内外已有不少科技工作者提出了地质工程命题,并对这个问题进行了论述。在今天的中国,地质工程已经不是一个概念,而已经变成了实际,已经变成了一个行业,一个学科。
随着地质工程的深入开展,人们对地质工程的认识愈来愈深,对地质工程性质的认识愈来愈清楚,对地质工程给出了明确的定义。狭义的地质工程的定义是:以地质体做建筑材料,以地质体做建筑结构,以地质环境做建筑环境建筑起来的一种特殊工程谓地质工程;广义的地质工程定义是大地改造工程或者地质环境改造工程。都江堰从宝瓶口劈山筑渠引水灌溉1000多万亩成都平原耕地、保卫兰银铁路的沙波头固沙工程都是典型的大地改造工程;长江三峡链子崖危岩体防治也是一种大规模的大地改造工程。改造地质环境,改造大地面貌,是一种广义的地质工程。大量实践经验证明,地质工程的建筑必须以地质为基础,一刻也离不开对地质条件及地质环境的认识,如果离开了对地质的认识就会造成失误。采矿工程是一种典型的地质工程,这项工程不仅要保证矿山开采安全,提高采矿的经济效益,也要保证环境不遭到破坏。可是由于采矿界对这项地质工程的特点认识不够,只顾采矿,不顾及对地质环境的保护,因而使采矿引起的地质灾害经常发生,盐池河山崩和乌江鸡冠岭山崩就是由此引起的。
实践教育着人们,提高着人们的认识,人们经过总结,逐渐地认识到建筑地质工程的规律,概括上升成为地质工程建筑的理论。理论的作用可以指导人们思考分析问题,没有理论指导的行动是盲目的行动,盲目的行动是要失败的,没有理论的知识领域,构不成学科。每一个人的思维活动都是在一定理论指导下进行的,不是在正确的理论指导下进行,就是在错误的理论指导下进行,不同理论导致不同的结果,这就是理论的重要性。
地质工程学现在有没有自己的理论呢?如果没有自己的理论那就没有它特殊的地方了,也就形成不了学科。经过十多年来的地质工程实践和40 年来的工作经验,著者认为已经建立起了地质工程学的基础理论。一般来说,地质工程理论是由地质和工程两个方面的理论构成的。实践经验表明,地质工程建设中发生问题主要是在地质工程设计和施工中由于对地质条件不重视或认识不清造成的。归根结底地说,对地质工程建设成败起控制作用的是地质因素。据此,著者认为:地.质.工.程.学.的.基.本.原.理.是.地.质.控.制.论.。地质控制论的作用表现在3个方面:①是指导工程地质勘察、地质工程设计和施工的基本理论;②是指导地质工程施工的施工地质超前预报理论;③是指导地质灾害防治的地质体改造理论。地质控制论对基岩地区是很明显的,对土体也照样是适用的。它包括对地质环境的控制,也包括对岩体结构和土体结构的控制,对岩体力学的控制作用,对土体力学的控制作用。
地质超前预报问题在地质工程工作里非常重要,再好的再精的地面测绘和钻探结果也搞不清掌子面前方的真实的地质情况。我们在军都山隧道施工中作过统计,1∶2000的地面地质勘探获得的结构面,仅仅相当于地下开挖揭露出来的9%~10%。结构面在地下变化错综复杂,地质超前预报对地质工程施工十分重要。
地质超前预报是一项具体技术。地质超前预报包括地质条件超前预报、成灾可能性预报和地质灾害防治方案预报3个部分,这3个部分的基础都是地质。目前,一般施工单位对地质超前预报还不太认识,做得也不多,但是做与不做大不一样,做了效果很显著。
还可以举一个如著者曾指导过在黄土中建大型竖井工程的实例。竖井直径达25m,建设单位邀请著者给他们当顾问。著者明确提出,这是一个地质工程,不管怎么设计,怎么施工,有一条必须遵守,这就是必须了解地质情况,而地质情况仅根据勘察结果不行,在施工过程中要进行地质超前预报。勘察时提出地面18m以下有一层厚层的砂卵石夹层,砂卵石层以下都含地下水。著者的经验是西北黄土中18m以下都位于地下水里是不多见的,故表示怀疑,建议在施工过程中做超前预报。具体的办法是在已经挖成的井底超前挖一个2m深的探坑,进行超前探测,探明情况。如果井下地质情况和设计时判断的情况一样,就按原设计继续施工;如果不一样那就修改设计。他们照做了,挖到18m左右出现了砂卵石层,但是没有像原先认为的那样厚3m,只有80~100cm,这一层强行通过了。下面部分有没有水?开挖结果没有水,但是节理十分发育,这是预先估计到的,老黄土里面有节理,这是西北黄土的普遍规律。但是向下挖时,沿着黄土节理面出现掉块儿现象。他们认为是塌方,急忙把著者找到现场,著者看后,告诉他们这不是塌方,而是黄土中节理切割局部掉块。建议采取短进尺,快支护措施解决。一次进尺80~100cm,及时封闭,暴露面大了,时间长了不行,就容易掉块。为了缩短暴露时间,建议把井壁划分为1/4或1/8,分段开挖,挖一段挂网喷射混凝土封闭一段。他们按这个方法做了,结果顺利通过。里面有没有水呢?节理面内有吸附水,有时往外渗,水量很小。这个例子很好地说明在土体里施工也要实行地质超前预报。
地质体改造及保护,一般叫加固或支护,著者认为叫地质体改造好。这里有一个概念问题。目前在地下工程中防治岩体失稳的措施叫支护。支护是对着岩体失稳后作用于支护上的荷载而言,其基本概念是荷载支护体系。许多施工中,不管土体和岩体的好坏,都认为要产生塌落,塌落下来的地质体压到衬砌上,为此而采取支护。实践表明,大部分工程衬砌后面常常是空的,根本没有支护上,有的根本不需要支护。这样做的结果,有的是虚设,有的是有潜在危险的。因为现在没有支护上,时间长了,有的地方塌了,形成了偏压,隧道衬砌最怕偏压。支护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有许多问题。著者提出地质体改造概念主要的出发点是认为地质体自身存在有自稳能力。对地质工程来说它可能某一部分或某一方面不能满足地质工程稳定性的要求,可以对其薄弱部分进行改造,使之满足地质工程稳定性的要求。如果是地质材料强度不足,可以利用灌浆的办法对地质体进行加固。如果是节理裂隙发育,岩体的完整性差,可以采取锚固的办法将结构体串起来或采用灌浆的办法将结构面粘结起来,增加其完整性,提高岩体强度。如果属于应力差太大,σ3太小,可以采用预应力锚索或支护的办法提高σ3,减小应力差,提高地质工程稳定性。这是对症下药的办法。哪儿出问题了就解决哪儿的问题,是材料强度不足就解决材料问题;是结构薄弱就解决结构问题;是环境条件问题就解决环境条件;如属于地下水的问题则可以采取疏干地下水或封堵地下水的办法解决问题;属于地应力就解决地应力问题。对建筑基坑工程问题,为了保证基坑稳定性,目前都是采用按土压力计算来加一个抵抗,采用挡墙或护坡桩支挡来做。这个做法是不确切的。最好的方案是采取合适措施维持基坑开挖前的地质环境条件。
1992年著者在北京黄寺做了一个基坑工程。这个基坑距已建成的12层楼房的8m处。地基土是淤泥,建筑方担心基坑开挖时,老楼会遭到破坏,要求保护老楼。我们采取的办法是保持老楼现在的地质体赋存环境条件,让老楼地基内的地下水尽量少改变,尽量慢改变,使老楼地基均匀沉降,就不会出现导致老楼破坏的差异变形。为此我们提出一方面在新楼与老楼之间作一道帷幕灌浆防渗,使地下水位尽量慢的变动;另一方面是地应力,开挖卸掉了侧压力,从而使地基土向基坑方向变形。一般的基坑支护是防止基坑壁的土体产生破坏。这里的问题不仅是不允许产生破坏,而且不允许产生过大的变形。根据这一要求我们设计了采用护坡桩控制老楼地基内的应力状态,实际上完全保持是不可能的,设计的目标是让桩端的变形不超过老楼允许的倾斜变形。为此,护坡桩直径取800mm,间距1.8m,桩长22.5m,桩顶设有联梁并在联梁上加有拉索。在施工过程中进行了监测,开挖以后,桩顶变形15cm,基坑深已经达到9.5m,基本达到了设计的要求。所以说,对基坑支护不能简单的根据土压力计算,要根据工程工作目的要求来设计。地质工程设计要根据防止产生工程地质灾害的要求对地质体进行改造的目的进行设计。也就是根据地质体的成分、地质体结构、地质体的赋存环境条件,来满足地质工程稳定的要求对地质体进行改造来设计。在黄寺那个工程,因为土质为淤泥,为了增加它的强度,还在护楼桩后面进行了灌浆,提高淤泥的强度,减小土压力,也就是进行土质改造。采取综合措施,保持住老楼的地质环境,保持住了老楼的安全。地质体改造的概念和过去的支护概念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最重要的则是承认不承认地质体有自稳能力。荷载支护观点不承认地质体有自稳能力,地质体改造观点认为地质体是有自稳能力的,而且这样做的结果符合地质实际。我们利用这些综合理论来对工程建设中与地质有关部分的地质工程,如边坡、地基和地下洞室,包括地质灾害防治和地质环境改造工程工作是有效的。
经过10余年的实践,地质工程学已经形成了它的基础理论。这个理论不是简单的由一个两个定理构成的,而是一个理论体系。它包括有基本原理、应用基础理论和应用技术理论,是一个理论体系,概括起来可以称谓地质控制论,这个理论可由图1-1展示。
图1-1 地质工程学基础理论框图
这个框图表明,地质工程学的理论基础是地质控制论,它有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地质工程基本原理,也就是说地质工程工作必须紧紧地依靠地质。在搞清地质条件基础上,进行设计和施工,这个观念必须时刻牢记。它的具体内容包括:地质构造控制论、岩体结构控制论、土体结构控制论和地质体赋存环境条件控制论。这既是地质控制论的基本内容,又是地质工程学的基本原理;它不仅有其自身的规律和技术理论,也是建立应用基础或应用技术理论的指导理论。地质工程学应用基础理论和应用技术理论是地质工程学基础理论的第二个层次。这里列出了7项应用基础理论:地质环境(包括地壳稳定性)评价理论和方法、岩体质量评价理论和方法、工程地质探测和测试理论和方法、工程地质超前预报理论和方法、地质体改造理论、方法和技术、岩土体稳定性分析理论和方法、地质工程设计和施工指导理论。这是解决地质工程问题时经常用到的实用基础理论,必须在搞清地质条件基础上实施,如果离开了地质,必将脱离地质实际,做出错误结论。可能有人认为,这些提法是人所共知的,没有什么新鲜内容。著者认为不是这样,实际上,在地质工程实践中脱离地质实际的实例随手可拾。可以说地质工程施工中出现事故的绝大部分是设计和施工脱离地质实际的结果,或者是对工程地质条件没有搞清楚或认识不清的结果。据著者所作的粗略统计,目前在地质工程施工中由于对地质条件没有搞清楚或认识不清,致使在施工中出现事故所延误工期约占总工期的30%,这是一笔巨大的浪费。其原因就在于对地质工程的基础理论没有掌握,口头上讲是知道的,实际上是没有真正知道或没有真正按照去做。因此,在地质工程实践中不认识地质控制论,由此便不重视地质条件对地质工程的控制作用,地质工程施工和设计缺乏针对性,事故层出不穷。
上面谈到的基本理论和应用基础理论并不是并列的,它们之间是有主有从的。地质构造控制论是所有理论的基础,它对所有理论都有控制作用,是地质控制论的核心理论。它也是所有地质工作的指导思想,是地质工程理论的核心理论。
上面仅就地质工程学基本原理做了概括的论述,在此再强调一点,现有的规程、规范常常脱离地质实际,所推荐的理论往往不符合地质实际,应该牢记地质工程学的基础理论是地质控制论。地质工程实践中必须抓住地质控制条件,特别是上述的地质工程学基本原理的控制作用来进行工作才能奏效。地质环境评价必须抓住大地构造背景,地质构造控制理论在这里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岩体质量评价必须抓住岩体结构、结构面的级序控制作用及地质环境赋存条件进行分析才能得到正确的结论;工程地质探测和测试必须抓住地质构造的控制作用,布置勘探网,进行测试设计才能取得符合实际的资料;工程地质超前预报必须抓住地质规律、地质体结构、地应力的地质规律、地下水的地质规律来进行才能取得成效。地质体改造及保护则更是如此,必须抓住地质体结构、地应力和地下水条件进行设计地质体改造及保护方案和选取地质改造及保护技术才能取得可靠的效果;岩土体稳定性分析必须抓住岩土体结构和岩土体赋存环境条件控制作用,正确地确定力学模型和岩土体力学参数,选取合适的分析方法,才能取得正确的结果。归根到底一句话就是这些应用基础理论是为地质工程服务的应用基础理论,必须在研究清楚地质体规律基础上才能取得为地质工程服务的积极成效。
『柒』 哪位知道的友友有西南石油大学的《地质学基础》的课件。。跪求中。。。。
我这有,但是怎么给你?你留个邮箱吧,你先把分给我行不,不然没有提示我就看不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