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和地质灾害防范提示高清
1. 怎样防范地质灾害
你得从很多角度去考虑,政府机构,个人意识,专家类别。主要还是个人防范意识,多了解一些地质灾害常识,保护好自己的同时救助他人。
2. 关于做好地震引发地质灾害有关防范工作的函
国土资应急办函〔2013〕4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国土资源局:
近日,云南、广西、四川省(区)等地连续多次发生地震,部分地区出现持续雨雪异常天气,引发突发性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增加。云南、广西等省(区)在地震发生后,立即派出地质灾害防治应急专家组赶赴地震现场,会同当地国土部门开展地震次生地质灾害隐患应急调查、排查和群测群防等工作,防范意识强、工作积极主动,值得各地学习借鉴。“两会”将至,地质灾害防范工作依然艰巨,各省(区、市)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要继续做好有关防范工作。现就有关工作要求如下:
一、继续加强领导,提高防范意识
各省(区、市)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要继续加强领导,提高防范意识,坚持以人为本,密切关注地震影响和气候变化,积极配合有关部门,继续落实各项地质灾害防范措施,全面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和应急值守工作。
二、加强隐患排查,做好预报预警
各省(区、市)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在发生地震和强降雨雪后,要即刻部署,加强地质灾害隐患点的排查、巡查和复查工作,对地质灾害易发区隐患点,要落实责任单位和责任人,设置相应警示标志,切实加强监测预警等各项措施,尤其对于公路、铁路以及建设项目施工地区,要加强对不稳定斜坡、泥石流、崩塌等地质灾害隐患点的排查,责成有关单位及时采取应急排危除险措施,以消除隐患。
三、继续加强值守,确保信息畅通
各省(区、市)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要加强地质灾害应急值守工作。尤其是“两会”前后,要选派责任心强、熟悉业务的应急值守人员,实行24小时专人值班,负责同志要轮流带班指导。要继续强化信息报送工作,确保信息及时准确。一旦出现重、特大地质灾害灾情险情,要及时核对报告信息,并即时启动应急响应,要在第一时间组织应急工作组赶赴现场,帮助和指导当地政府做好抢险救灾工作,最大限度减少生命和财产损失。
有重要情况,及时报部。
国土资源部地质灾害应急管理办公室
2013年2月21日
3. 预防地震灾害及地震后的知识谁知道急!!!!!!
您好!
一旦地震后,人们的第一反应就是逃生,但至于怎么科学逃生自救,还得听专家的。地震局官员介绍说,万一地震,身处不同场所就得根据实际情况而定,但夺门而逃是最不明智的选择,除非你住在平房里,在短短几秒钟内能跑到安全地带。否则,最好就地避震,等首震过后,再迅速撤离。
设法脱离险境。如果找不到脱离险境的通道,尽量保存体力,用石块敲击能发出声响的物体,向外发出呼救信号,不要哭喊、急躁和盲目行动,这样会大量消耗精力和体力,尽可能控制自己的情绪或闭目休息,等待救援人员到来。如果受伤,要想法包扎,避免流血过多。维持生命。如果被埋在废墟下的时间比较长,救援人员未到,或者没有听到呼救信号,就要想办法维持自己的生命,防震包的水和食品一定要节约,尽量寻找食品和饮用水,必要时自己的尿液也能起到解渴作用。地震发生后,外界救灾队伍不可能立即赶到救灾现场,在这种情况下,为使更多被埋压在废墟下的人员,获得宝贵的生命,灾区群众积极投入互救,是减轻人员伤亡最及时、最有效的办法,也体现了 "救人第一"崇高美德。
如果你在家里,发生地震时,千万不能滞留在床上或站在房间中央,更不能躲在窗户边,不要靠近不结实的墙体,不要破窗而逃。应该飞速跑到承重墙墙角、卫生间等开间小,有支撑的房间,或躲在低矮牢固的家具处。住在平房可躲在炕沿下,但要避开大梁。住楼房者,发生地震时千万不能到阳台、楼梯、或去乘电梯,更不能跳楼。因为阳台、楼梯是楼房建筑中拉力最弱的部位,而电梯在地震时则会卡死、变形,跳楼无论怎样,最后的结局都会一样恐怖。
如果在学校或公共场所,一旦发生地震,首先要做到听从老师或现场工作人员的指挥,千万不能慌乱、拥挤。应就地蹲在桌子或其他支撑物下面,用手或其他东西保护头部,尽量避开吊灯、电扇等悬挂物。待地震过后,听从指挥,有组织地迅速撤离。
如果在商场、书店、展览馆等处发生地震时,还应避开玻璃门窗、橱窗和玻璃柜台以及高大、摆放不稳定的重物或易碎的货架。
再次,如果在户外发生地震时,应迅速离开各种高大危险物,特别是有玻璃幕墙的建筑、街桥、立交桥,高烟囱、水塔等,避开电线杆、路灯、广告牌,可以就近选择开阔地避震。如果在野外,就要飞速避开水边,如河边、湖边,以防河岸坍塌而落水。还应避开山边的危险环境,如山脚下,陡崖边,以防山崩。不要在陡峭的山坡,山崖上,以防地裂滑坡。如遇到山崩、滑坡,要向垂直于滚石前进的方向跑,切不可顺着滚石向下跑,也可躲在结实的障碍物下,或蹲在地沟,要保护好自己的头部。在野外还应注意避开变压器、高压线,以防触电。抢救时间及时,获救的希望就越大。据有关资料显示,震后20分钟获救的救活率达98%以上,震后一小时获救的救活率下降到63%,震后2小时还无法获救的人员中,窒息死亡人数占死亡人数的58%。他们不是在地震中因建筑物垮塌砸死,而是室息死亡,如能及时救助,是完全可以获得生命的。唐山大地震中有几十万人被埋压在废墟中,灾区群众通过自救、互救使大部分被埋压人员重新获得生命。由灾区群众参与的互救行动,在整个抗震救灾中起到了无可替代的作用。
4. 地震的防范措施有哪些
1、在室内 躲在桌子等坚固家具的下面,并紧紧抓牢桌子腿。没有桌子等藏身处,用坐垫等物保护好头部。如果在做饭,要立即关火,关掉正在打开的电视等。
2、不要慌张地向楼下冲或跳楼 楼梯拥挤危险,碎玻璃、砖瓦、广告牌、水泥预制板墙等砸下来,也很危险。可将门打开,确保出口。
3、在户外 要保护好头部,避开玻璃窗、门柱、墙壁、售货亭等危险之处,要蹲在空旷处。在高楼群区,应根据情况进入低矮建筑物中躲避。
4、在学校、商场、剧场时 应依工作人员的指示行动 ,不发生混乱。
5、正在搭乘电梯时 将操作盘上各楼层的按钮全部按下,一旦停下,迅速离开电梯。万一被关在电梯中,马上通过电梯中的专用电话求助。
6、汽车靠路边停车 停车避开十字路口。为了不妨碍疏散人群和紧急车辆的通行,要让出道路的中间部分。 注意收听汽车里的广播,附近有警察的话,要依照其指示行事。 7、离开山边、陡峭的倾斜地段 有发生山崩、断崖落石的危险,应迅速离开。 8、避难时要徒步 携带物品应在最少限度,婴幼儿要抱着背着。
9、不听信流言飞语 不轻举妄动,从广播、电视和携带的电脑等中获取正确的信息。
5. 湘潭市建地震和地质灾害观测站,地震真的可以有效预防吗
据相关报道,湘潭市地震和地质灾害群测群防观测站授牌仪式于9月11日在湘乡市金石镇举行完毕,湘潭市将会新设10处地震和地质灾害观测站,建立这样的观测站主要目的也就是为了提升对于一些地震和地质灾害的风险监测能力,有利于快速应对防控和提高灾害救援能力。地质灾害对人们生活生产往往会造成不好的影响,可以通过对于不良灾害的评估,进行有效防控管理和及时救援,减少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事故的发生。如今,人类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神经网络等科技方面已经取得了快速的发展,在地震预测方面也有了很好的探索发展。相信结合现代高科技的手段,地震检测能力有望取得突破,对于地质灾害的预防和救援能力也会得到很大提升。
6. 地震灾害的防范
减轻地震灾害损失主要应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①进行比较精确的地震区划,划分出安全区、次安全区与危险区;②加强防震抗震工作,提高抵御震害的能力,尤其是城市和重要基础设施应重点设防,而工民建等设施要尽量避开危险区,同时要根据所在地区基本烈度采取抗震设防措施和进行相关抗震设计;③加强地应力-应变监测,做好地震预报工作;④开展诱发地震的趋势预测工作,尽量避免或减轻人工地震的损失。
(一)进行地震区划
包括地震活动性区划、地震烈度区划和地震动区划三种。
1.地震活动性区划
这种划分是以已发生地震的震级大小和次数为指标。依据目前我国已有的丰富的地震历史记录,包括地震的周期性、迁移性,强震与弱震的相互关系,地震活动带应变能的积累和释放关系等规律对今后一段时间内地震可能发生的次数和震级大小进行区域划分。
2.地震烈度区划
按照国家《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的规定,一般情况下抗震设防烈度可采用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的地震基本烈度(或与抗震设计规范所设计的基本地震加速度值对应的烈度值),对已编制抗震设防区划的城市可按批准的抗震设防烈度或设计地震动参数进行抗震设防。对于抗震设防烈度为Ⅵ度及以上地区的建筑必须进行抗震设计。
3.地震动参数区划
指以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和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为指标,将国土划分为不同抗震设防要求的区域。
地震动峰值加速度是指与地震动加速度反应谱最大值相应的水平加速度。
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是指地震动加速度反应谱开始下降点的周期。
我国地震部门已制定出全国的地震动参数区划图,各工程设计单位可依据所提供的地震动参数进行各类建筑的抗震规划与设计。
(二)地震区建筑的抗震规划与设计
地震区的工程建设应在地震区划的基础上进行,根据国家的经济实力和技术水平,合理确定地震区内不同区域的抗震设防标准,进行抗震规划与设计。
1.抗震规划设计的基本要求
(1)选择对抗震有利的场地、地基和基础;
(2)建造在I类场地上的建筑抗震构造措施应适当进行调整;
(3)地基和基础按设计基本要求开展。
2.场地勘察时的抗震相关要求
(1)划分建筑场地抗震地段;
(2)划分建筑场地类别;
(3)测量和计算土层剪切波速;
(4)判别饱和砂土、粉土的地震液化;
(5)进行发震断裂的工程影响评价。
3.建筑抗震设计
在进行建筑抗震设计时,一般采用设计地震动参数来进行相关结构的抗震验算。包括结构抗震设计、结构的抗震加固、建筑材料与施工质量的控制等。
(三)加强地震监测、预警预报,开展诱发地震的研究
1.地震监测
地震前兆是与地震孕育和发生相关联的异常现象。地震前兆异常可归为十大类,即地震学、地壳形变、重力地磁、地电、水文地球化学、地下流体(水、汽、气、油)动态、应力-应变、气象异常以及宏观前兆现象。每一类前兆又包含多种监测手段和异常分析项目。
2.地震的预警、预报
要建立地震预报预警系统,及时疏散,切割电、水、煤气。
其实,预警和预报是有特定的内涵的,是不同的两个概念。预警是指地震已经发生了,利用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小于电波传播速度的特点,提前对地震波没有到达的地方进行的警示预告。预警的条件有两个:一是地震已经发生了,二是有较好的来源信息判断已发生的地震是一个具有破坏性的地震。预报则是指地震发生之前进行的预测。它的显著特点是地震没有发生的时候,通过某种或多种现象分析,对是否可能发生地震进行的判断。目前,地震预报只有通过政府部门才能发布,个人和团体是不能够发布的。
3.开展地震科学研究
目前,地震科学研究中,主要依赖于地震前兆和事后震例的统计分析。我国大部分地震发生在地壳的中上部,而且震中密集成带,常与一定断裂带相吻合。因而,我国在地震研究中对地震与活动断裂的关系甚为重视。
对活动断裂的研究可粗略地分为四个方面:
(1)断裂几何学研究。主要通过遥感信息解译、地质地貌调查与填图及地球物理勘探,了解断裂在平面与剖面上的形态特征。
(2)断裂运动学研究。综合分析地质、地貌、地壳形变及震源机制资料,描述断裂两盘运动方向及其演变历史。
(3)断裂动力学研究。通过微震观测、断裂带物质的实验研究、地壳形变特征分析等,研究断裂活动方式及断裂带周围的应力场。
(4)断裂的地震活动模型研究。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古地震研究及微震活动分析,研究断裂的长度、深度、断距、位移速率等与地震活动性之间的关系,划分出强震危险区,确定最大强震复发间隔,并以数学形式表达出来。
7. 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崩塌灾害防治的工程措施:
1、拦挡:对中、小型崩塌可修筑遮挡建筑物或拦截建筑物。拦截建筑物有落石平台、落石槽、拦石堤或拦石墙等,遮挡建筑物有明洞、棚洞等。
2、支撑与坡面防护:支撑是指对悬于上方、可能拉断坠落的悬臂状或拱桥状等危岩采用墩、柱、墙或其组合形式支撑加固,以达到治理危岩的目的。对危险块体连片分布,并存在软弱夹层或软弱结构面的危岩区,首先清除部分松动块体,修建条石护壁支撑墙保护斜坡坡面。
3、锚固:板状、柱状和倒锥状危岩体极易发生崩塌错落,利用预应力锚杆(索)可对其进行加固处理,防止崩塌的发生。锚固措施可使临空面附近的岩体裂缝宽度减小,提高岩体的完整性。
4、灌浆加固:固结灌浆可增强岩石完整性和岩体强度。一般先进行锚固,再逐段灌浆加固。
5、疏干岸坡与排水防渗:通过修建地表排水系统,将降雨产生的径流拦截汇集,利用排水沟排出坡外。对于滑坡体中的地下水,可利用排水孔将地下水排出,从而减小孔隙水压力、减低地下水对滑坡岩土体的软化作用。
滑坡灾害防治的工程措施
1、排除地表水和地下水:滑坡滑动多与地表水或地下水活动有关。因此在滑坡防治中往往要设法排除地表水和地下水,避免地表水渗入滑体,减少地表水对滑坡岩土体的冲蚀和地下水对滑体的浮托,提高滑带土的抗剪强度和滑坡的整体稳定性。
2、减重与加载:通过削方减载或填方加载方式来改变滑体的力学平衡条件,也可以达到治理滑坡的目的。但这种措施只有在滑坡的抗滑地段加载,主滑地段或牵引地段减重才有效果。
泥石流灾害防治的工程措施
1、跨越工程:在泥石流沟上方修筑桥梁、涵洞跨越避险工程,使泥石流有排泄通道,又能保证道路的畅通。
2、穿越工程:在泥石流下方修筑隧道、明硐和渡槽的穿越工程,使泥石流从上方排泄,下方交通不受影响。这是通过泥石流地区的又一种主要工程形式,对于隧道、明洞和渡槽设计的选择,总的原则是因地制宜。
3、防护工程:对泥石流地区的桥梁、隧道、路基及重要工程设施修筑护坡、挡墙、顺坝和丁坝等防护工程,从而抵御泥石流的冲刷、冲击、侧蚀和淤埋等危害。
4、排导工程:修筑导流堤、急流槽、束流堤等排导工程,改善泥石流流势、增大桥梁等建筑物的排泄能力。
5、拦挡工程:修筑拦砂坝、固床坝、储淤场、支挡工程、截洪工程等拦挡工程,控制泥石流的固体物质和雨洪径流,削弱泥石流的流量、下泄量和能量,以减缓泥石流的冲刷、撞击和淤埋等危害。
(7)地震和地质灾害防范提示高清扩展阅读:
诱发地质灾害的因素主要有:
1、采掘矿产资源不规范,预留矿柱少,造成采空坍塌,山体开裂,继而发生滑坡。
2、开挖边坡:指修建公路、依山建房等建设中,形成人工高陡边坡,造成滑坡。
3、山区水库与渠道渗漏,增加了浸润和软化作用导致滑坡泥石流发生。
4、其它破坏土质环境的活动如采石放炮,堆填加载、乱砍乱伐,也是导致发生地质灾害的致灾作用。
8. 地质灾害如何防范
要想防范地质灾害,就要在平时的日常生活中积极地提高防范意识,在灾害来临的时候及时撤离,听从管理人员的指挥,不要轻易在危险地带停留,并且各地方要做好防治能力监测工作,进行主动防范。
一、地质灾害的分类地质灾害主要指的是自然或者人为因素作用下形成的,对人类生命产生威胁、对环境造成破坏的地质现象。地质灾害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规律与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都有密切相关的联系。一般的地质灾害主要包括崩塌、泥石流、山体滑坡、地面沉降、地面塌陷、水土流失、地震、火山等。
对于我们老百姓来说,在发生泥石流、塌方的情况下,千万不要在危险的地方停留,一旦发现险情,应及时向地方相关部门报告。亲爱的读者朋友们,你们明白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