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和地质灾害救援
⑴ 地震后关键的救援最佳时间是几小时
72小时。
“黄金72小时”是地质灾害发生后的黄金救援期,这是救援(学回)界的共识。救援界认为答,灾难发生之后存在一个“黄金72小时”,在此时间段内,灾民的存活率极高。每多挖一块土,多掘一分地,都可以给伤者透气和生命的机会。在世界各地历次大地震中,72小时内的国际化救援是最有效的救援方式。
地震等地质灾害发生后,在72小时期间,灾民的存活率随时间的消逝呈递减趋势。
在第一天(即24小时内),被救出的人员,存活率在90%左右;第二天,存活率在50%-60%;第三天,存活率在20%-30%。
⑵ 什么是地震次生地质灾害
由地震来及随后相继发生的余源震,引发的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砂土液化等地质灾害,就是地震次生地质灾害。
“5·12”汶川地震引发的崩塌堵塞交通命脉,影响救援
“5·12”汶川地震引发的山体崩塌对公路造成威胁(四川北川,2008,谢章中提供)
⑶ 我国地质灾害营救现状怎么样
我国是地质灾害多发和频发的国家,党中央、国务院特别重视地质灾害的营救工作。经过20多年的努力,特别是经过国内外多次重大地质灾害营救工作,我国地质灾害的应急救援工作取得了显著进步,逐步形成了一套符合中国国情、适应中国地质灾害特点的规章、规范和根本制度,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地质灾害防治和应急救援行政管理体系和地质灾害调查、评价、设计、施工和监理专业队伍体系。通过体系的运转,不仅成功规避了许多特大型地质灾害,避免或减轻了大量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同时也积累了针对不同类型地质灾害开展营救工作的宝贵经验。总体上看,我国地质灾害营救工作深得国际好评,营救工作水平在国际上处于领先地位。
一、营救政策法规
1988年,国务院首次赋予地质矿产部地质环境管理职责,我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开始起步;1998年和2008年,国务院进一步明确了国土资源部关于地质灾害防治和地质环境保护的职责,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不断得到加强。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初实行了地质灾害勘查、设计、监理和施工资质准入制度,1999年开始推行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制度。自1999年以来,我国先后出台并实施了以下主要有关地质灾害防治和营救的法规或条例。
1999年:国土资源部出台《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办法》。
2004年:国务院颁布并实施了《地质灾害防治条例》。
2007年:国家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
此外,还先后出台了一系列与地质灾害相关的法律、法规。
《基本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办法》,国家计委、国家经委、国家建委和国务院环境领导小组联合发布(1981)。
《水土保持工作条例》,国务院发布(1982)。1991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后,《水土保持工作条例》同时废止。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发布(1989)。
《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发布(1986)。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国务院发布(1991)。
《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发布(1984),1998年修改。
《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发布(1985),2002年修改。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发布(2002)。
《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发布(1997),2008年修改。
《河道管理条例》,国务院发布(1988),等等。
根据以上有关法规和条例,2006年,国务院专门制定和发布了《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国家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在国家法规和相关预案框架基础上,2009年,国土资源部出台了《国土资源部突发地质灾害应急响应工作方案》,部分省(自治区、直辖市)、市(地、州)、县(市、区)编制了相应的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和应急响应工作方案。由此可以看出,我国应对地质灾害的应急预案和应急响应工作方案建设比较齐全和完善,地质灾害防治和应急救援走向法制化轨道,在我国地质灾害营救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营救指挥系统
《国家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组织体系和职责规定,国务院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全国地质灾害应急防治工作的组织、协调、指导和监督。出现超出事发地省级人民政府处置能力,需要由国务院负责处置的特大型地质灾害时,根据国务院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的建议,国务院可以成立临时性的地质灾害应急防治总指挥部,负责特大型地质灾害应急防治工作的指挥和部署。省级人民政府可以参照国务院地质灾害应急防治总指挥部的组成和职责,结合本地实际情况成立相应的地质灾害应急防治指挥部。发生地质灾害或者出现地质灾害险情时,相关市、县人民政府可以根据地质灾害抢险救灾的需要,成立地质灾害抢险救灾指挥机构。按照要求,各级政府应建立健全应急救援组织机构,尤其是领导机构。
三、应急救援队伍
《国家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和国务院、国土资源部要求加强地质灾害专业应急防治与救灾队伍建设,确保灾害发生后应急防治与救灾力量及时到位。目前应急救援队伍包括专业应急防治与救灾队伍、武警部队、乡镇(村庄、社区)应急救援志愿者组织等。
(一)应急救援主体
广大人民群众是地质灾害营救队伍的主体。根据从1999年以来的地质灾害调查结果,全国共有地质灾害隐患点24万多处。目前,最有效的方法还是群测群防,就是广大基层干部群众通过接受培训,有组织地参与地质灾害隐患点的监测和预防,及时捕捉地质灾害前兆、灾体变形、活动信息,迅速发现险情,及时预警,迅速组织疏散、转移,减少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的一种防灾减灾手段。目前,我国已逐步建立了适合中国国情的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体系。
从2009年开始,国土资源部为了进一步提高基层地质灾害防治能力和水平,特别是规范群测群防体系建设,专门下发了有关通知。一是开展以县(区、市)为对象的群测群防的“十有县(有组织、有规划、有经费、有预案、有制度、有宣传、有预报、有监测、有手段、有警示)”建设(国土资发[2009]46号),首批已有321个“十有县”达标(国土资发[2009]174号),2011年1月14日,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又公示了第二批527个县(市、区)名单。二是开展基层国土所地质灾害“五到位”建设。就是对辖区内居民建房,地质灾害隐患简要评估到位;对地质灾害隐患点群测群防员联系到位;对地质灾害隐患点组织巡查到位;对地质灾害防治宣传材料发送到位;发生地质灾害灾情险情预案和人员到位。总结来讲就是要做到评估、巡查、宣传、预案和人员到位。三是建设地质灾害防治“五条线”。即行政管理、事业支持、应急处置、专家咨询、中介服务五条线。第一,努力改变国土资源系统地质灾害管理力量上下“倒三角形”结构的现状,督促市、县两级增加人员配备,加强行政管理一条线。第二,在已有的部分省(自治区、直辖市)、市(地、州)、县(市、区)地质环境监测站基础上,推进各级地质环境监测站的全面建设,建实事业支持一条线。第三,完善部级应急中心组织建设和支撑机构建设,细化应急响应工作各项规章制度,推动省级应急中心建设,建立应急处置一条线。第四,建立部级和省级地质灾害防治应急专家队伍,鼓励市、县组建地质灾害防治应急专家队伍,建成专家咨询一条线。第五,成立地质灾害防治协会,加强对地质灾害防治危险性评估、勘查、设计、监理和施工各项资质的监督管理,努力提高地质灾害防治的工程质量,建设中介服务一条线。
(二)专业救援队伍
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为全面提升综合应急救援能力,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基层应急队伍建设的意见》等精神,成立省级综合应急救援总队。2010年6月9日,国务院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防震减灾工作的意见》,提出了“加强以公安消防队伍及其他优势专业应急救援队伍为依托的综合应急救援队伍建设”的要求。公安部要求东部各省2010年底前建成应急救援总队,加快和促成各省依托公安消防部队建设综合应急救援队伍。截至2010年12月,全国已有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挂牌综合应急救援总队。综合应急救援队伍的总(支、大)队长、政治委员一般由公安消防总(支、大)队主官担任,第一政委一般由各级人民政府分管应急工作的领导担任。综合应急救援队伍是政府组织开展应急救援工作的骨干力量,接受政府的统一领导,服从政府应急管理机构的管理和调度。各地人民政府应赋予综合应急救援队伍最高指挥官在应急救援现场的临机处置权,调动各专业队伍和社会资源,最大限度地抢救生命,排除险情。综合应急救援队伍建设保障经费纳入各级财政预算。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应急救援支队、大队建设也在稳步推进,截至2010年7月,153个地级政府挂牌成立了应急救援支队,821个县级政府挂牌成立了应急救援大队。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一般计划通过3年时间健全市、县两级救援队伍。
新组建的省(自治区、直辖市)应急救援总队是以承担全省(自治区、直辖市)范围内重大、特别重大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安全和社会安全等突发事件的应急救援为任务,建立“统一指挥、职责明确”的救援体系。
(三)应急救援专家
国土资源部为了充分发挥地质灾害应急专家在突发地质灾害事件处置和应急管理咨询工作中的作用,规范地质灾害应急专家的遴选和管理,提高地质灾害应急响应能力,进一步增补了地质灾害防治应急专家,加强地质灾害应急力量,制定了《国土资源部地质灾害应急专家管理暂行办法》,在全国范围内,遴选并报请国土资源部确定了36名地质灾害应急防治专家。
此外,依照群测群防体系应建立部级和省级地质灾害防治应急专家队伍,鼓励市、县组建地质灾害防治应急专家队伍,建成专家咨询一条线。目前,省级单位正在组建过程中。
(四)其他救援队伍
2001年以来,我国在2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陆续建立了32支地震专业救援队,约5000人,在中国地震局的直接领导下,形成了我国的救援教官队伍。国家安全生产应急指挥中心、矿山与危化救援队等几个国家级救援队和一批地震救援培训基地也相继建设并落成。
(五)应急救援技术
2009年8月13日,作为国土资源部突发地质灾害应急响应技术支撑单位的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地质灾害应急办公室成立,这标志着全国地质灾害应急防治工作机构建设取得了实质性进展。
加强地质灾害监测、预报、预警信息系统建设,充分利用现代通信手段,把有线电话、卫星电话、移动手机、无线电台及互联网等有机地结合起来,建立覆盖全国的地质灾害应急防治信息网,并实现各部门间的信息共享。
2009年,我国加强了地质灾害应急信息平台建设,完善地质灾害应急网络、地质灾害信息系统和远程视频会商系统。配置了单兵作业、单兵防护、专业探测、信息通信和室内作业5类应急装备和应急设备54台(套),包括卫星应急通信系统、视频会议系统、稳压电源系统、海事卫星电话、对讲机、发电机、超短波电台、手持GPS等。
2009年10月30日,在国土资源部应急卫星通信专网平台下建设的四川省巴中市南江县突发地质灾害远程应急会商系统,通过卫星传输,实现了南江中心站、应急车载站、人工便携站和县、省、国家3级的互联互通及与灾害现场的四方视频会商,专家们足不出户,就可以进行会商和提出处理意见与建议。南江县是第一个实现与国家级突发地质灾害远程应急会商系统互联互动的县。
不久前,由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联合湖北省地质环境总站,在黄石市板岩山地质灾害现场进行了地质灾害应急技术演练。在这次演练中,无人驾驶飞机、飞艇、三维激光扫描仪作为宏观和定量监测装备,在整个演练过程中发挥了高新技术性能,获得了危岩体周边12千米,分辨率15厘米的高质量航拍影像和地面三维扫描成果。同时,无人驾驶飞机、飞艇更是实现了在远场起飞,转场至地质灾害点上空作业并安全返航的预定目标。地质灾害远程应急会商系统实现了多点互联互通及与灾害现场的多方视频会商。这也是我国首次采用无人驾驶小飞机、飞艇、三维激光扫描仪、多人工便携站等综合技术与多部门合作,通过地质灾害应急远程传输系统开展的地质灾害特大险情会商技术演练。
(六)应急救援后勤
应急救援后勤是有效开展地质灾害营救工作的重要保障和支撑。财政部、国土资源部2009年出台了《特大型地质灾害防治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明确了地质灾害营救工作有关的资金管理办法。目前,全国共设立了10个中央级救灾物资储备仓库,一些省(自治区、直辖市)、市(地、州)、县(市、区)也建立了地方救灾物资储备仓库(用于地震)。
⑷ 地震地质灾害基本灾情
龙门山地处我国第一与第二地形台阶的转折地带,是地质灾害的高易发区。据震前开展过的地质灾害调查,在四川42个受灾县(市)共有地质灾害隐患点5430处,其中滑坡3572处、崩塌600处、泥石流737处、不稳定斜坡521处。地震发生后,国土资源部组织了1000多名专业人员对灾区进行了系统排查,开展了航遥调查。据初步统计,汶川地震触发了滑坡、崩塌、泥石流15000多处,同时,新发现了地质灾害隐患点4942处,其中滑坡1701处、崩塌1844处、泥石流304处、不稳定斜坡1093处(图4-1)。
宏观上看,地震发生后,地质灾害隐患点增加了238%(表4-1),其中,以崩塌体增加最为显著,达到了618%,远远超过其他灾种,随后为不稳定斜坡(479%)、泥石流(152%)和滑坡(123%)。反映出地震对山区高陡斜坡的
图4-1 震后映秀及北部滑坡-碎屑流航空影像(2008年5月18日)Fig.4-1 Aerophoto of the Yingxiu and the north zone after earthquake
影响差异性非常大,在山顶上的放大作用是非常显著的,导致了崩塌灾害的大量发生(照片4-2)。从灾种占总隐患点的比例上看,在震前滑坡占到了61%,而崩塌、泥石流和不稳定斜坡各占13%;在震后新增的隐患点中,崩塌占的比例最高,达34%,随后为滑坡(31%)、不稳定斜坡(27%)、泥石流(8%)。
表4-1 汶川地震极重灾区地质灾害隐患排查结果Table 4-1 Potential geohazards in the counties of extreme severe hazards by the earthquake
但是,在总的隐患点中,滑坡所占比例仍最高,达到40%,崩塌仅占27%(图4-2)。
照片4-2 213国道都-汶段被巨大滚石阻断Photo 4-2 Huge rolling rock blocked the No.213 highway
图4-2 极重灾区地震前后地质灾害隐患比例Fig.4-2 Ratio of potential geohazards in the counties of extreme severe hazards before/after earthquake
与其他地震造成的灾害明显不同,汶川地震触发的滑坡、崩塌、泥石流造成的人员伤亡非常惨重,至今仍难以获得完整确切的数据。根据部分现场调查和访问,结合其他资料分析,列出了23处死亡人数大于30人的地震滑坡、崩塌灾害点(表4-2)。其中,死亡人数最高的为北川老县城的城西滑坡,高达1600人,直接摧毁了老县城数百间房屋,包括约50多幢5层以上高楼。从映秀到汶川的20km路段为成都—九寨沟的环线要道,被340多处滑坡、崩塌严重毁坏。地震发生时,正值客流高峰,根据后期修复道路清理出的客车毁灭情况,估计死亡人数高达1000人以上。
表4-2 汶川5·12地震滑坡灾害死亡人数表(≥30人)(不完全数据)Table 4-2 Fatalities(≥30 persons)e to earthquake-triggered landslides
北川县城面积不足2.0km2,坐落在湔江河发育形成的狭长河谷阶地上(图4-3),是遭受地震地质灾害最惨烈的城市。汶川地震发震断裂自西南向北东切穿老城和新城,沿断裂带形成强烈逆冲变形带,致使带上或两侧建筑物倒塌和严重毁坏。老县城几乎一半被城西滑坡摧毁,新城南部遭受景家山崩塌的摧毁,崩塌由巨石组成,最大可达数百立方米,破坏力巨大,摧毁了数十幢房屋和县城主干道,人员死亡惨重(图4-4;照片4-3)。
地震发生时,在绵竹绵远河、安县雎水河等山区乡镇道路和矿区道路上正值车辆行驶高峰时间,损失惨重。据初步估计,仅雎水河沿线矿区道路,因滑坡崩塌被埋毁载重卡车达数十辆,人员死亡以百计(照片4-4)。
图4-3 北川县城滑坡崩塌灾害航空影像图Fig.4-3 Aerophoto of landslide hazards in the Beichuan town
图4-4 北川县城滑坡灾害分布图Fig.4-4 Map of earthquake-triggered landslides in the Beichuan town
照片4-3 巨石崩塌摧毁北川道路和建筑Photo 4-3 Destroyed road and houses by huge rock
照片4-4 安县雎水矿区道路被滑坡摧毁Photo 4-4 Road and trucks were destroyed by rockfall,Anxian county
⑸ 对地震灾区采取的紧急抢救与救援行动叫做什么
地震应急救援。
内容介绍:
地震应急救援包括震前应急防御和震后应急救援等内容。震前应急是指在地震发生之前,按照地震应急预案,做好各项临震紧急避险和震后抢险救灾准备。
所谓地震应急预案,是指在破坏性地震发生前预先制定的,应对地震灾害发生时和发生后紧急避险、抢险救灾的计划方案。
地震应急预案通常对人员的职责分工、平时的准备和震时的紧急处置等内容进行计划或规定,并对如何启动应急响应进行规范。我国地震应急预案的制定坚持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
纵向到底就是各级人民政府都已经制定了地震应急预案,横向到边就是所有的政府部门、各行业企事业单位都要编制地震应急预案,成为同级政府地震应急预案的细化。
(5)地震和地质灾害救援扩展阅读
自救原则:
大地震中被倒塌建筑物压埋的人,只要神志清醒,身体没有重大创伤,都应该坚定获救的信心,妥善保护好自己,积极实施自救。
(1)要尽量用湿毛巾、衣物或其他布料捂住口、鼻和头部,防止灰尘呛闷发生窒息,也可以避免建筑物进一步倒塌造成的伤害。
(2)尽量活动手、脚,清除脸上的灰土和压在身上的物件。
(3)用周围可以挪动的物品支撑身体上方的重物,避免进一步塌落;扩大活动空间,保持足够的空气。
(4)几个人同时被压埋时,要互相鼓励,共同计划,团结配合,必要时采取脱险行动。
(5)寻找和开避通道,设法逃离险境,朝着有光亮更安全宽敞的地方移动。
(6)一时无法脱险,要尽量节省气力;如能找到代用品和水,要计划着节约使用,尽量延长生存时间,等待获救。
(7)保存体力,不要盲目大声呼救。在周围十分安静,或听到上面(外面)有人活动时,用砖、铁管等物敲打墙壁,向外界传递消息。当确定不远处有人时,再呼救。
⑹ 地震是给人造成损失最大的地质灾害,地震来临该怎么逃生
地震是非常严重的自然灾害,它会给人类经济和社会造成巨大损失,以下是当地震来临时我们该如何逃生的建议:
遇到地震,沉着冷静,切莫慌乱,寻找机会,等待救援。在遭遇地震的时候,地震来临之前都会有些征兆,现在科技发达,更有些地方在地震来临之前便会发出警报。当我们遭遇地震时,我们首先应该做到的是保持沉着冷静。正确判断自己所处的位置,冷静做出分析。如果你是在小区楼栋里面,有机会逃出楼道,那么一定要选择合适机会逃出楼道,选择外面空旷地方静静等待救援。如果你无法逃出楼道,那么一定要迅速躲进家里有水源和呈三角的固定区域,然后双手抱头蹲下。如果在野外,自己一定要多在树丛之中或者躲在空旷地带。如果是在开车当中,自己一定要沉着冷静,将车开离危险地带。
在遭遇地震的时候,我们一定要保持冷静,与地震斗智斗勇。面对突发情况,自己要勇敢面对。在遇到地震的时候,我们在尽肯能保护自己的同时,我们也要帮助他人。
⑺ 地震灾害救援志愿服务包括哪些内容
地震灾害紧急救援志愿者服务队具体职责如下:
一、协助本地区本单位做好防震减回灾工作,并答主动争取本地区本单位领导对防震减灾工作的支持。
二、协助地震部门收集所在地发生的地震宏观情况和动态,即使上报地震部门。
三、有条件的地方,应在地震部门的指导下,协助进行地下水、动植物的日常检测工作,并及时上报观测情况。
四、当我县发生中强以上有感地震时,要按照《屯昌县破坏性地震应急方案》的要求和程序做好上报工作,并随时准备协助震情调查组做好震后的调查和安抚民心工作。
五、根据工作需要,需要配合地震部门开展工程地震、震害预测、震灾评估、地震应急演练等各项工作。
六、认真宣传贯彻执行国家、省、县关于防震减灾工作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规章。
七、按照“积极、慎重、科学、有效”的原则,坚持平震结合,因地制宜地开展防震减灾宣传,并认真做好每年“五月科技月”、“地震知识宣传周”等重点时段的防震减灾宣传工作。
八、一旦发生破坏性地震或其他突发性事件造成重大建(构)筑物倒塌,在第一时间,立即赶赴再去实施紧急救援。
⑻ 汶川地震及近年地震灾害救援实例表明什么是旗帜和实力的象征
这些救援证明中国共产党是旗帜和实力的象征
是我们社会稳定的基石
⑼ 对地震灾区采取的紧急抢救与救援行动叫做
地震应急救援
⑽ 地质灾害和地震灾害的区别
地质灾害包括 海啸 火山喷发 地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