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盆地地质灾害原因
A. 四川地震是怎么形成的 四川多地震的原因
四川地震成因
四川省位于中国西部,西邻青藏高原,东为山地丘陵和平原,省内有四川盆地.青藏高原的形成是因为印度洋板块与欧亚板块的挤压和碰撞造成的地壳隆起、变形并且抬升.原来青藏高原和四川盆地所处的位置是一片海洋(古特提斯海,也叫古地中海),正是因为板块的挤压而形成的今天的这幅模样.
地壳的挤压和碰撞使得地壳不稳定,形成了断裂带,这就是为何青藏地区多地震的原因.板块内部并不是完整的一块,而是由小板块组成的,中国南方大部分均位于扬子准地台上,四川盆地也位于其上,四川盆地的地质较为坚硬,青藏高原的地质较为软一些,所以在地壳的挤压作用下,较软的物质覆盖在较硬的物质至上,并且随着地壳运动方向运动.
四川容易受灾地区
当较软的物质碰到坚硬的四川盆地的阻挡时,物质不能通过四川盆地,而是在其西部形成了高山,也使得川西地区的地壳也变的不稳定——裂隙产生了.地壳运动积累能量,当能量不能再积累时便会爆发,这就是地震产生的原因.地壳运动在川西积累了大量的能量再加上地壳的裂隙,这就使得地震四川频发.
但是由于地壳运动形成的高山阻挡了来自北方的寒冷空气,使得四川的冬天也比较温和.这就是地壳运动的好处.
地震室内逃生办法
震时是跑还是躲,我国多数专家认为:震时就近躲避,震后迅速撤离到安全地方,是应急避震较好的办法。避震应选择室内结实、能掩护身体的物体旁、易于形成三角空间的地方,开间小、有支撑的地方,室外开阔、安全的地方。
地震逃生
身体应采取伏而待定,蹲下或坐下,尽量蜷曲身体,降低身体重心的姿势。同时,抓住桌腿等牢固的物体。
保护头颈、眼睛、掩住口鼻。
不要随便点灯火,因为空气中可能有因燃气管线破裂泄漏的易燃易爆气体。
B. 四川地震多发的原因是什么
首先要知道地震发生的原因是什么。现如今比较公认的说法是,四川属于构造内地震,构造地震是由地壳板块运动容造成的。由于地球无休无止的公转与自转,地球内部的物质也在不断的活动中。而活动产生的能量,使得围绕在地球表面的地壳或者说是岩石圈也在不断的生成、演变和运动,这就促进了全球地壳构造的运动,而产生地震。
而整个中国大陆都处于欧亚板块,欧亚板块每年的运动会造成欧亚板块的压力。四川的西部属于青藏高原的边缘地带,四川的东部属于四川盆地,相当于印度板块的压力传送带。因此经常发生地震。
C. 四川哪些地质灾害多发为什么
四川最容易发生:地震,滑坡,泥石流.
因为四川处于四川盆地和青藏高原的过渡内地带,也就是第容一二级阶梯的交界处,所以地壳不稳定.加上四川在喜玛拉雅地震带的边缘,而喜玛拉雅地震带是世界第二大的地震带,因此四川发生地震的几率就要相对大些.
四川盆地绝大部分属于风化地貌,岩层不稳固.四川又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夏季高温多雨,雨季较集中,因此夏季雨水对岩层的冲刷强烈.第二个原因是传统的生产和生活模式使得植被受到严重的破坏,更不能稳定住山上的沙土和细石,一旦受到夏季雨水的冲刷就随着雨水顺流而下,形成了山体滑坡和泥石流.
D. 四川盆地成因是什么
四川盆地形成的真正原因以及对其影响的研究
四川盆地地处中国大陆西南部,位于东经103°~108°、北纬28°~32°附近之间,面积大约45万平方公里。自东北至西南方向呈不规则椭圆状。传统理论认为,四川盆地为中新生代内陆盆地和断陷盆地型沉积,上三叠统——下侏罗统为含煤砂页岩建造,中侏罗统——白垩系多磨拉石和红色碎屑岩建造,第三系主要为断陷盆地型含膏岩的红色岩系。
四川盆地内部并不是平坦的,而是广泛分布着低山和丘陵,只有盆地西部的成都平原才比较平坦和开阔。在整个盆地内部,不论是缓缓的低矮方山,还是像扇面一样斜铺的平原,山上山下,从石头到泥土,都是紫红色的土壤,人们常常把四川盆地称为“紫色盆地”或“红色盆地”,这种土壤中富含植物所需的各种养料,非常肥沃,可利于发展农业生产。
四川盆地周围的群山,强有力地阻挡了冬季从北方吹来的冷空气和寒潮侵袭。盆地内部冬季较温暖。各种植物和农作物可四季常绿。夏季盆地内部气温高,炎热的时间也长,再加上盆地内河湖众多,水道河汊遍布,雨量充沛,湿度很大,极利于农作物的快速生长。人民群众充分利用气候条件优越,水分充足的条件,在成都平原微微倾斜的地势上,开挖了密如蛛网的人工河渠,进行自流灌溉,其中最有名的水利工程都江堰,就是一项集灌溉、防洪和航运等多种效益的水利枢纽。
四川盆地四周被高山团团围住,过去人们进出盆地是极为困难的,自古就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说法。今天,这种说法已成为历史陈迹。人民群众劈开了秦岭和大巴山,修通了宝成铁路,火车开进了关中平原。攀登高山,跨越河谷,修成了川藏公路,汽车开进了云贵高原和青海、西藏;在长江三峡险关,炸除礁滩,设置航标,轮船日夜航行在长江上;最新式的飞机也翱翔在四川盆地的蓝天上,四川盆地跨出了盆地障碍,与全国连通起来。昔日的“天险”,今日已变通途。
四川盆地不仅农产品发达,经济作物的种植也极为广泛。盆地中还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和各种能源。举世皆知的乐山大佛,“震旦第一”的峨眉山,丰富的旅游资源,把四川盆地点缀的更加妖娆,正如1700多年前的三国时代,蜀将诸葛亮所
赞美的那样:“沃野千里,天府之土”,富饶的“天府之国”更加令人向往。
选自:《中国地理常识》
E. 四川盆地多地震的原因
四川盆地地震较少,地震较多的是四川盆地西部边缘和青藏高原相交的地带,而这一带刚好是地震断裂带,地震较为频繁。由于历史原因,这一部分划归了四川。
所以四川盆地地震并不多,多的是川西地震断裂带!
F. 四川盆地干旱的原因是什么
四川盆地一般每年冬春季干旱就会显现。
干旱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1、水资源不平衡
我国南方水多,耕地少,北方水少,耕地多。这种地区之间水资源的不平衡状况,是形成我国干旱灾害的重要因素。
2、降水少
一般来说,降水量低于平均值就容易出现干旱。在我国,不同地区的降水季节变化时形成全国季节性易干旱地区分布的基础。长江以南地区,由于夏季风来得早,去的晚,雨季早而且时间长,若7.8月雨量票少,容易产生伏旱。华北东北地区雨季在6—9月,春旱和春夏连旱特别严重。西南地区主要依靠西南季风带来的降水,11—次年4月为旱季。
干旱常常以其延续时间长、波及范围广、造成饥荒等特点而成为一种严重的自然灾害。干旱可分为相互联系的土壤干旱和大气干旱两个方面。土壤干旱和气候干旱的主要表现都是降水不足。因此,降水不足是干旱问题的症结所在,是干旱的根本原因。降水量是直接影响土地是否干旱的关键因素,发生干旱的几率和降雨量是成正比的,但是干旱并不完全由降雨量决定,还与蒸发等因素有关。
3、社会经济方面
社会经济方面主要是指近几十年来我国工农业生产用水的提高。其一,我国耕地复种指数(一个农业生产地区一年内作物播种面积与耕地面积的百分比)的增加,灌溉面积的扩大,造成农田需水量的增加;其二,我国北方地区冬小麦播种面积的增加,北方受春旱威胁农田面积进一步扩大;其三,我国人口的增加,导致生活用水量的吃去增大,而工业的发展,又造成工业用水量、需水量的增多。以上方面都会导致干旱的形成。
G. 四川盆地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
水土流失的原因主要有自然和人为原因两个方面,
自然原因主要是:版1 降水因素:四川盆地属权亚热带季风气候,夏秋季节降水集中;2 四周多高山,地表起伏大(多山、地表崎岖等);3 土质状况:土壤大多为风化较为严重的紫色土,土质较为疏松(土壤疏松或结实等)。
人为原因主要是:人类对土地和植被的破坏等(如毁林开荒,过度砍伐等)。
H. 为什么四川省地质灾害频繁发生
专家表示
印度板块向亚洲板块俯冲,造成青藏高原快速隆升。高原物质向东缓慢流动,在高原东缘沿龙门山构造带向东挤压,遇到四川盆地之下刚性地块的顽强阻挡,造成构造应力能量的长期积累,最终在龙门山北川——映秀地区突然释放。 逆冲、右旋、挤压型断层地震。发震构造是龙门山构造带中央断裂带,在挤压应力作用下,由南西向北东逆冲运动;这次地震属于单向破裂地震,由南西向北东迁移,致使余震向北东方向扩张;挤压型逆冲断层地震在主震之后,应力传播和释放过程比较缓慢,可能导致余震强度较大,持续时间较长。 是浅源地震。汶川地震不属于深板块边界的效应,发生在地壳脆——韧性转换带,震源深度为10千米——20千米,因此破坏性巨大。
专家表示,全球7级以上地震每年18次,8级以上1-2次。我国受印度板块和太平洋板块推挤,地震活动比较频繁。张国民说,从大的方面来说,汶川地震处于我国一个大地震带--南北地震带上,中部地区的中轴地震带位于经度100度到105度之间,涉及地区包括从宁夏经甘肃东部、四川西部、直至云南,属于我国的地震密集带。从小的方面说,汶川又在四川的龙门山地震带上。因此,这里发生地震的几率较高。
据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研究员张国民介绍,这次汶川发生地震是我国大陆内部地震,属于浅源地震,其破坏力度较大。张国民说,地震可按照震源深度分为浅源地震、中源地震和深源地震。浅源地震大多发生在地表以下30公里深度以上的范围内,而深源地震最深的可以达到650公里左右。其中,浅源地震的发震频率高,占地震总数的70%以上,所释放的地震能占总释放能量的85%,是地震灾害的主要制造
I. 四川盆地怎么形成的
四川盆地的形成是由于地壳运动,由原来的湖盆转变成了今日的盆地。四川盆地的形成可推至远古时期,住上推万万年前欧亚板块之冲击所称为巴蜀湖者,则形成最早即今所称之赤色盆地。当三迭纪时期,四川盆地继续下沉,海水烟波,一片汪洋。
经早中三迭纪印支早期运动后,到晚三迭纪,四川盆地进入半咸水至淡水湖盆沉积;川西甘孜、阿坝地区为滨海环境,气候温暖润湿,植物繁茂”。“侏罗纪时期,巴蜀湖面大为缩小,成为蜀湖,面积约二万平方公里,巴蜀湖面大约缩小到十分之一”。
之后,受白垩纪开始的喜马拉雅山运动的影响,巴湖、西昌湖、川滇湖相继消失,蜀湖退缩到以灌县、新津以南的蒲江、雅安、洪雅一带为湖心的位置。至老第三世纪末、新第三世纪初,四川形成了一个地势起伏和缓、分布广袤的平原。
(9)四川盆地地质灾害原因扩展阅读:
从地理条件上看,四川位于长江上游地区,西部为地势高亢的川西高原,东部为盆地。其地势变化特点为西高东低,高差悬殊,过渡带狭窄。地貌类型复杂多样,东西地貌的差异,明显可分为两大部分。
西部为川西高原,属青藏高原的东南翼,主要由高山和极高山构成,大多数山地顶部海拔4100——4900米,少数在6000米以上;东部的四川盆地,大致以广元、雅安、叙永、奉节四点联线为界,盆地底部海拔200——750米,地层平缓,广泛分布侏罗系、白垩系的红色砂岩和泥岩,故又有“红色盆地”之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