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地质灾害重点防护区
❶ 地质灾害防治方案中重点防御区域有哪些重点
地质灾害防范措施
一、地质灾害重点防范期
我矿地质灾害表现形式主要是雨季型,主要发生在主汛期5月至9月,以突发性的滑坡、崩塌、地面塌陷和地裂缝为主,集中强降雨是主要诱发因素。为提前做好防范工作,并充分考虑地质灾害发生的滞后性,全矿地质灾害防治以汛期5月至9月作为重点防范期。要求有关部门要提前做好各项准备工作,及早进入重点防范工作状态,认真落实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各项工作制度,确保安全渡汛,最大限度地减少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
二、地质灾害防治原则和目标
(一)防治原则
1.坚持政府统一领导、部门协调配合、分级负责、依法管理、科学防治的原则。
2.坚持以预防为主、避让与治理相结合和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治理的原则。
3.坚持防治结合、群专结合、单项治理与综合治理结合、重点建设规划与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结合的原则。
(二)防治目标
认真贯彻政府“以预防滑坡泥石流为主、以预测预报
为主、以灾前避让为主”的方针,建立健全群测群防体系,加强基础性调查,以减少、避免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为目标。
三、地质灾害防治重点
(一)群众居住区地质灾害防治重点
根据20xx年全矿地质灾害普查情况和2011年地质灾害发生的情况分析,地质灾害活动区域主要在山区以及近期人类工程建设活动对地质环境扰动较大的区域。
我矿防治重点:由于受地质环境的影响,在单点暴雨条件下的雨季常发生滑坡、崩塌、泥石流灾害。
(二)主要交通干线地质灾害防治重点
我矿乡村交通公路的地质灾害主要是道路两侧的边坡,由于切坡过陡导致稳定性差,汛期明显加剧边坡的失稳,导致崩塌、滑坡。相关责任单位要加强监管,施工单位要严格按照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结果,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三)重点矿区地质灾害防治重点
矿区、工业区均受不同程度的地质灾害威胁,主要表现为滑坡、危岩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灾害。矿区地质灾害的防治显得十分重要。镇安监办和县煤管站要切实加强对各矿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监督管理,督促各矿山企业开展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规范不合理工程行为,及时组织各矿点及有关人员对矿区周围存在的问题进行排查,要督促企业特别重视尾矿和废渣堆放点的监测,防止暴雨引发矿渣滑坡或泥石流灾害。
(四)河流及水利设施地质灾害防治重点
对库区范围要加强防范因强降雨影响可能发生不同程度的滑坡、危岩崩塌、泥石流等灾害。各村、各单位要加强预测防范,落实责任,及时采取措施,必要时进行合理避让,最大限度减少人民生命财产损失。
四、防治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为加强对全矿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组织领导,成立碾焉煤矿雨季三防及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组,组长由矿长担任,副组长由各分管副矿长担任,成员由各科室负责人组成。领导组下设办公室设在矿调度室(电话:8011),办公室主任由办公室主任担任。发生地质灾害后的指挥机构为碾焉煤矿地质灾害专项应急指挥部,按《碾焉煤矿地质灾害专项应急预案》执行。
编制本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编制好地质灾害专项应急预案,成立或调整充实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机构,拟订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带班领导、值班人员、值班电话。要按照国务院《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的规定,将地质灾害防治纳入日常工作,加强领导,落实责任。一是要建立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小组,做到机构建全、人员落实;二是要组织编制和及时发布辖区地质灾害防治方案、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三是落实领导责任制,做到层层负责,分级管理;四是把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经费纳入年度计划,建立地质灾害防治专项资金,用于对因自然因素造成的地质灾害调查、监测和防治;五是制定重要隐患点防灾预案;六是组织开展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宣传,增强公众的地质灾害防治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有条件的要组织开展突发性地质灾害事件应急演练;七是组织相关部门开展地质灾害的检查,督促责任部门采取措施,切实把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落到实处。
(二)强化协调配合。各部门要按照各自职责,督促存在地质灾害隐患的单位、项目业主编制隐患点防灾预案,组织开展地质灾害险情巡查、排查、检查;积极协助办公室做好人为活动引发地质灾害治理责任认定和责任事故的调查与处理。各有关部门存在地质灾害隐患的建筑物、设施、场地等落实防灾措施,确保人员生命财产安全。
(三)落实预防措施。一是建立群测群防网络。建立群测群防网络体系,落实点上防灾预案,每处灾害点必须逐级落实具体责任人及监测人,按规定要求做好监测预报工作。对存在险情的地质灾害隐患点要发放防灾避险牌,组织开展地质灾害抢险救灾演练,提高对地质灾害的实战、协调、配合应急反应能力。二是加强监测预报。要密切关注气象台发布的强降水天气过程预报和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信息,认真分析本矿区地质灾害的发生发展趋势,对地质灾害隐患点加强监测预报,制定有针对性的防范措施。三是落实防灾措施。开展地质灾害险情巡查、排查、检查,切实把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落到实处。在出现地质灾害前兆、可能造成人员伤亡或重大财产损失的地质灾害危险区,相关村组要设置明显警示标志,予以公告,在地质灾害危险区内禁止进行工程建设及从事其他可能引发地质灾害的活动,并采取工程应急治理或者搬迁避让措施,保证地质灾害危险区内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四是开展危险性评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是贯彻落实预防为主,从源头上遏制地质灾害发生的重要举措。在地质灾害易发区,对我矿矿山开采等必须开展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并按规定实行备案登记。
(四)加大地质灾害防治宣传力度。制定地质灾害防治宣传计划,充分采取各种形式,开展地质灾害的性质、危害以及防御的基本措施向公众宣传到位,增强公众的地质灾害防灾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五)突出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重点。汛期是我矿地质灾害的高发期,也是全年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重点防范期。各有关部门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中要认真做到“三落实”,即落实灾害监测点,落实防灾责任人,落实防灾责任制度;建立健全“六项制度”,即层层负责制度、汛期值班制度、“两卡”发放制度、险情巡查制度、应急调查制度、灾情速报制度;抓实“三项措施”,即简易观测措施、灾前报警措施、紧急避让措施。
(六)认真开展抢险救灾工作。一旦发生险情,要及时组织力量、筹集资金,采取有力措施,排除险情。一方面要按照地质灾害报告制度的要求,及时将灾情险情向镇人民政府、县人民政府和县国土资源局报告;另一方面要迅速组织群众撤离到安全地带,并进行妥善安置。有必要启动应急预案的,应按照《碾焉煤矿地质灾害专项应急预案》的要求,立即启动矿地质灾害应急预案,组织抢险救灾工作。对于险情发生区域,要及时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开展地质灾害应急调查,科学分析灾、险情的发展变化,为抢险救灾工作提供可靠依据,确保救灾防灾工作有效有序开展。
❷ 地质灾害防治分区需要结合行政区划吗
这个是需要的。地质灾害防治分区原则上以乡镇及行政村界线为边界划定,但在划分过程中,还应考虑重要工程设施建设及工程布局区域进行修边,使之更结合实际,更具科学性。
地质灾害防治分区的目的:
进行地质灾害防治分区的目的在于有针对性的对可能发生地质灾害发生区域进行有效管理,达到主次分明,以更好的预防地质灾害的发生。
地质灾害防治分区的原则:
为保持行政单元的相对完整性及便于管理和实施,地质灾害防治分区原则上以乡镇及行政村界线为边界划定,但在划分过程中,还应考虑重要工程设施建设及工程布局区域进行修边,使之更结合实际,更具科学性。
地质灾害防治分区方法:
1、地质灾害高易发区和中易发区内地质灾害集中发育、危害严重且危险性大的主要城县、集镇、村庄、大中型工矿企业所在地及学校等人口集中居住区、铁路、国家级和省级公路交通干线、重点水利、电力工程等基础设施、风景名胜区、旅游开发区、规划的新城镇区、国民经济规划中的重大建设项目及重点开发区段、重大工程布局地带、矿产资源开采及规划开采地带等,划分为重点防治区;
2、地质灾害高易发区和中易发区中地质灾害发育的集镇、村庄、道路、工程所在地及国民经济规划较重要建设项目、较重要交通干线危害性较大的地段,划分为次重点防治区;
3、将中易发区上述区以外的地带和低易发区,划分为一般防治区。
地质灾害防治区的防治工作重点:
1、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Ⅰ)
本防治区目前滑坡、崩塌、地裂缝、地面塌陷、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发育,共包括4个亚区,地质灾害造成重大损失的隐患点绝大部分发育在该区。因此,本区防治地质灾害的重心在矿区、交通动脉地带、城市近郊的滑坡、崩塌、泥石流的预防和综合治理;并开展规划矿区、主干河流、城镇开发区、旅游规划区的地质灾害综合防治。特别是拟新建建设工程必须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以确保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
2、地质灾害次重点防治区(Ⅱ)
本防治区目前滑坡、崩塌、地裂缝、地面塌陷、泥石流等地质灾害较发育,共包括4个亚区。地质灾害造成重大损失的隐患点少量发育在该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仍应密切关注地质灾害的发生和综合防治。特别是拟新建建设工程必须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以确保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
3、地质灾害一般防治区(Ⅲ)
本防治区目前滑坡、崩塌、地裂缝、地面塌陷、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零星分布,共包括3个亚区。重点对危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搬迁避让或勘察治理;特别是拟新建建设工程必须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以确保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
❸ 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启动地质灾害防治区片专家驻守巡查及再检查工作的通知
国土资电发〔2011〕93 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土资源厅主管部门,地调局:
近期,部分地区因强降雨引发了地质灾害,造成严重人员伤亡和经济财产损失。为进一步加强汛期地质灾害防治,落实防灾减灾措施,部研究决定,在前期开展汛期地质灾害防治检查的基础上,启动地质灾害防治区片专家驻守巡查工作。同时由部领导和有关司局负责同志带队再赴重点地区开展汛期地质灾害防治检查。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地质灾害防治检查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检查组 (附件1)于6月16日至6月23日分赴有关省 (区、市)检查指导工作。工作组重点了解近期地质灾害情况,督促检查群测群防、监测预警和临灾避险等工作开展情况。
二、区片专家驻守巡查
主汛期期间,国土资源部地质灾害应急防治区片专家 (附件 2)在负责区片开展地质灾害防治驻守和巡回检查工作,做好防治措施落实的检查督促,协助指导地方开展巡查排查、监测预警、应急处置等工作。各区片专家组每周一向部报告上周工作情况,如有重要情况及时报告。
三、其他事项
请各省 (区、市)国土资源厅 (局)做好区片专家驻守、巡回检查期间的协调联络,积极配合开展检查工作。其他地方参照部作法开展巡查检查工作,并将有关情况于 6月底前报部。
联系方式:
地质环境司 010 -66558322 66558316 (传真)
地质灾害应急管理办公室 010 -66558072 66557723 (传真)
附件: 1.地质灾害防治检查工作分组
2.地质灾害防治区片专家组安排
国土资源部办公厅
二〇一一年六月十五日
附件 1
地质灾害防治检查工作分组
一、待定
组长 徐绍史 国土资源部党组书记、部长,国家土地总督察
成员 办公厅有关同志
地质环境司有关同志
二、四川组
组长 汪 民 部党组成员、副部长
成员 薛佩瑄 地质环境司灾害防治处处长
三、安徽组
组长 张洪涛 国土资源部总工程师
成员 张开军 中国地质调查局水环部高工
四、贵州组
组长 关凤峻 地质环境司司长
成员 段晓康 地质环境司综合处干部
五、湖北、重庆组
组长 柳 源 地质环境司巡视员、三峡办主任
成员 黄学斌 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指挥部指挥长
付小林 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指挥部教授
六、河北组
组长 陶庆法 地质环境司副司长
成员 郝爱兵 中国地质调查局水环部处长
李建中 地质环境司监测处主任科员
七、福建、广东组
组长 徐建芳 地质环境司副司长
成员 王灿峰 地质灾害应急中心工程师
连建发 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高工
八、湖南、江西组
组长 田大佑 地质环境司副司长
成员 陈红旗 地质灾害应急中心办公室主任
王海强 地质环境司干部
九、陕西组
组长 殷跃平 地质灾害应急中心副主任 (正局级)
成员 李晓春 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灾害处主任科员
十、云南组
组长 田廷山 地质灾害应急中心副主任 (正局级)
成员 王支农 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高工
附件 2
地质灾害防治区片专家组安排
❹ 地质灾害防护重点单位有哪些
人口、资源、环境是当今人类面临的三大问题,已引起世界各国的密切关心和注意。我国政府在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中,对此非常重视,正式把控制人口,保护环境列为国策,并已取得明显效果。地质环境是自然环境的基本组成部分, 是指人类活动所涉及的地球岩石圈的一切物质和作用的总和。它包括各种岩、土及所含矿产资源、地质地貌景观和由内、外动力形成的各种地质作用及所造成的地质灾害。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主要场所。地质环境是一个动态系统,在自然和人为活动影响下,不断发生缓慢的或突发性的对人类有利或不利的变化。近年来,虽然在地质环境保护、预防地质灾害、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是由于在地质环境开发利用与保护方面至今还没有一部较为完善的法规来进行规范,人们对地质环境的认识及重视还停留在较为初级的阶段,加之某些地区地质环境条件较差,不合理人类工程活动等日益加剧,从而导致地质环境问题日渐突出,已在一定区域、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经济发展。
❺ 全国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的主要特征
根据上述原则和方法,在全国地质灾害防治区划划出的6个防治区的基础上,进而确定了16个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见图5.1,即:
Ⅰ区:长江三角洲地面沉降重点防治区(Ⅰ-1);
华北平原地面沉降重点防治区(Ⅰ-2);
东北中俄界河河岸崩塌重点防治区(Ⅰ-3)。
Ⅱ区:浙闽赣丘陵山地群发性滑坡重点防治区(Ⅱ-1);
珠江三角洲地面沉降地面塌陷重点防治区(Ⅱ-2)。
Ⅲ区:新疆伊犁滑坡泥石流重点防治区(Ⅲ-1)。
Ⅳ区:陕北晋西黄土滑坡崩塌泥石流重点防治区(Ⅳ-1);
黄土高原西南泥石流滑坡重点防治区(Ⅳ-2)。
Ⅴ区:陇南陕南秦巴山地滑坡泥石流重点防治区(Ⅴ-1);
长江三峡库区滑坡重点防治区(Ⅴ-2);
鄂西湘西中低山地滑坡崩塌重点防治区(Ⅴ-3);
湘中南岩溶丘陵盆地地面塌陷滑坡重点防治区(Ⅴ-4);
桂北桂西岩溶山地丘陵崩塌地面塌陷重点防治(Ⅴ-5);
云贵高原滑坡崩塌地面塌陷重点防治区(Ⅴ-6)。
Ⅵ区:川滇南北构造带滑坡崩塌泥石流重点防治区(Ⅵ-1);
滇西横断山高山峡谷泥石流滑坡重点防治区(Ⅵ-2)。
现将各重点防治区的主要特征列于表5.3,并分述于后。
5.4.1 长江三角洲地面沉降重点防治区(Ⅰ-1)
该区位于长江三角洲,范围包括上海、苏锡常、杭嘉湖等地区,面积5.52万km2。
该区第四系厚达200~300m,岩性主要为细、粉砂及淤泥质粘土、砂质粘土等,承压含水层分布广泛,厚度不一,是地面沉降高易发区。
20世纪90年代末,苏锡常、杭嘉湖及上海市累积沉降超过200mm的面积近1万km2,为该区总面积的1/3,并在区域上有连成一片的趋势。威胁国家重大基础工程设施和城市生命线工程,增加了洪涝的程度和次数。
该区是国家重点经济发展区。防治重点:上海、苏锡常、杭嘉湖地区的地面沉降和地裂缝。
5.4.2 华北平原地面沉降重点防治区(Ⅰ-2)
该区位于我国华北地区,范围包括北京、天津、沧州、德州等城市和农业区,面积7.5万km2。该区地势平坦,第四系沉降厚度受基底起伏的控制,一般为200~600m,有海陆过渡相的淤泥、淤泥质黏性土,新构造活动强烈,是地面沉降高易发区。
表5.3 全国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一览表
续表
截至2004年,该区地面沉降累计沉降量大于1000mm的地区有755km2,大于200mm的地区达42120km2。同时,华北平原已发现地裂缝482处,主要分布于沧州、衡水、廊坊等地,地裂缝长度一般在几米至500m之间,最长达千米,宽度一般在0.01~0.5m之间,最宽处超过2m。威胁国家重大基础工程设施和城市生命线工程,增加了洪涝的程度和次数。
该区是城镇人口居住密集区。防治重点:北京、天津和沧州等地区的地面沉降与地裂缝。
5.4.3 东北中俄界河河岸崩塌重点防治区(Ⅰ-3)
该区位于我国东北部边界,范围包括中俄界河—黑龙江、乌苏里江界河段,我国一侧。总长2379km。
该区有98处总长454km的江段塌岸灾害严重,塌岸速度为2~30m/a。造成我国每年有1.0~11.5km2的国土流失。
防治重点:黑龙江、乌苏里江河岸崩塌。
5.4.4 浙闽赣丘陵山地群发性滑坡重点防治区(Ⅱ-1)
该区位于华东地区,包括浙江、福建和江西丘陵地区。面积10.12万km2。
该区以构造侵蚀中低山为主,山高坡陡,地形地貌复杂。受台风影响明显,多年平均降水量在1800~2200mm之间。碎屑岩、变质岩及花岗岩类等广泛分布。是滑坡中、高易发区。
截至2003年,该区群发性滑坡、崩塌发育,以中小型土质滑坡为主。已发生的8121处地质灾害中,滑坡4650处、崩塌1666处、泥石流106处、地面塌陷56处、地裂缝2处。造成人员死亡734人,直接经济损失1.8亿元。威胁村镇居民安全。
该区人口密集,是我国东南沿海经济发展区。防治重点:浙、闽、赣丘陵地区的群发性滑坡、崩塌。
5.4.5 珠江三角洲地面沉降地面塌陷重点防治区(Ⅱ-2)
该区位于广东省,范围包括珠江三角洲的广州、深圳、江门、惠州等市(区)和四会、高要等县(市)。面积4.16万km2。
该区地势低洼分布有海河混合相的沉积黏性土、淤泥类软土和砂性土,深部普遍分布承压含水层。是地面沉降、地面塌陷中易发区。
截至2002年,该区地质灾害的种类较多,主要有地面沉降、地面塌陷、滑坡、崩塌、泥石流等。据不完全统计,发生各类地质灾害157处。造成人员死亡24人。
该区是国家重点经济发展区。防治重点:河口三角洲地面沉降和深圳等地的地面塌陷。
5.4.6 新疆伊犁滑坡泥石流重点防治区(Ⅲ-1)
该区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部,包括伊宁市和伊宁、霍城、特克斯、巩留、尼勒克等县,以及察布查尔锡伯族自治县,面积5.36万km2。
该区70%以上为山地,风积黄土多分布于低山丘陵带,多呈黄土梁地貌,地形起伏不平,在暴雨或地震的触发下,便形成滑坡、泥石流灾害,是滑坡、泥石流中易发区。
截至2003年,该区发生的1000余处地质灾害中,滑坡、泥石流810处,其余为崩塌158处、地面塌陷48处、地裂缝1处。因地质灾害造成人员死亡327人,直接经济损失3501万元。严重威胁公路和转场牧道的安全,威胁着农牧民、游客的生命财产安全。
该区少数民族聚集,是国家西部重要口岸。防治重点:交通干线两侧的滑坡、泥石流。
5.4.7 陕北晋西黄土滑坡崩塌泥石流重点防治区(Ⅳ-1)
该区位于陕西和山西省北部,范围包括忻州市的偏关县、河曲县、保德县,吕梁地区的兴县、临县、柳林、石楼等县,面积6.67万km2。
该区在地貌上为黄土丘陵区,属黄土高原的一部分。黄土盖层厚,沟谷切割深,水土流失严重,是滑坡、崩塌高易发区。
截至2003年,该区发生的523处地质灾害中,滑坡268处、崩塌62处、泥石流7处、地面塌陷11处、地裂缝18处。因地质灾害造成人员死亡16人,直接经济损失6027万元。威胁对象主要为村庄、道路和矿区。
该区是国家重要能源基地。防治重点:居民地和矿区的黄土滑坡、崩塌。
5.4.8 黄土高原西南泥石流滑坡重点防治区(Ⅳ-2)
该区位于我国中西部,范围包括陕西省宝鸡、咸阳、西安、铜川、兰州、西宁和天水等地区,面积3.84万km2。
该区为黄土高原西南缘。以垄、岗、梁、峁地貌类型为主。活动断裂发育,新构造运动活跃,黄土节理发育、湿陷性强,黄土边坡稳定性差。多暴雨久雨天气,激发滑坡所需的临界暴雨强度较低。是滑坡、泥石流高易发区。
截至2003年,该区发生的1000余处地质灾害中,滑坡585处、崩塌73处、泥石流269处、地面塌陷2处、地裂缝6处。因突发性地质灾害造成人员死亡831人,直接经济损失1.7亿元。
防治重点:重要城市、交通干线两侧和矿区的滑坡、崩塌、泥石流。西安等城市的地面沉降、地裂缝。
5.4.9 陇南陕南秦巴山地滑坡泥石流重点防治区(Ⅴ-1)
该区位于我国中西部,范围包括陕西省和甘肃省南部的汉中—凤县、略阳—武都、舟曲、西和县、礼县、成县,面积9.22万km2。
该区地貌类型复杂,山高谷深,地形起伏大。新构造活动强烈,山体岩石破碎,残坡积分布广泛且结构松散,斜坡稳定性差。是泥石流、滑坡高易发区。
截至2003年,该区发生的3000余处地质灾害中,滑坡1383处、崩塌47处、泥石流1316处、地面塌陷9处。因地质灾害造成人员死亡937人,直接经济损失3.49亿元。受威胁的城市主要有和政、兰州、武山、漳县、渭源、清水、平凉、崇信、镇原、环县、华池等;铁路有宝兰线、兰青线、兰新线;公路有312国道、213国道、省道及县公路。
该区是生态保护重点地区。防治重点:交通干线两侧、城镇和农村地区的泥石流和滑坡。
5.4.10 长江三峡库区滑坡重点防治区(Ⅴ-2)
该区位于我国中南部的长江三峡地区,面积5.4万km2。区内以中山地貌为主,坡陡谷深,年平均降雨量1200~1800mm,地质灾害呈点多、面广、危害大的特点。此外,受多种人为不合理工程活动的影响,地质灾害又具有带状和相对集中于城镇等人口密集区分布的特点。长江三峡库区是滑坡高易发区。
该区具有一定规模、影响库岸稳定和城镇安全的地质灾害点有2100余处,重庆市的丰都、万州、云阳、奉节、巫山和湖北省的巴东、秭归等县(市、区)以及区内的210国道、212国道、319国道、318国道等主要交通干线的安全受到地质灾害的威胁。
该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按国务院批准的《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总体规划》部署。
5.4.11 鄂西湘西中低山地滑坡崩塌重点防治区(Ⅴ-3)
该区位于我国湖北和湖南省的西部,面积12.91万km2。该区地貌形态多样,以中低山为主,地质条件复杂,降雨丰沛,是滑坡、崩塌高易发区。
该区发生的5500处地质灾害中,滑坡3633处、崩塌482处、泥石流94处、地面塌陷229处、地裂缝81处。截至2003年,因地质灾害造成人员死亡937人,直接经济损失3.49亿元。威胁十堰市等城市、焦柳线等交通干线的安全。
该区防治重点是交通干线两侧、重要基础设施区和人口集中居住区的滑坡、崩塌灾害。
5.4.12 湘中南岩溶丘陵盆地地面塌陷滑坡重点防治区(Ⅴ-4)
该区位于我国湖南省,范围包括湘中新化—冷水江市,涟源—娄底市、湘潭市、常宁、郴州、临武。面积7.08万km2。
该区地处云贵高原向江南丘陵过渡地带。以山、丘为主的多种地貌类型组合为特征。碎屑岩、碳酸盐岩等发育。降水量时空分布不均,变化梯度大,洪、涝、旱灾害频繁发生,是地面塌陷和滑坡高、中易发区。
截至2003年,该区发生的1770处地质灾害中,滑坡1062处、崩塌180处、泥石流89处、地面塌陷173处、地裂缝26处。因地质灾害造成人员死亡331人,直接经济损失4.3亿元。威胁郴州、娄底等矿业城市、邵阳和张家界等旅游经济发展带的安全。
该区少数民族聚集,是重要矿业基地。防治重点:矿业城市、旅游区的地面塌陷、滑坡、崩塌。
5.4.13 桂北桂西岩溶山地丘陵崩塌地面塌陷重点防治(Ⅴ-5)
该区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范围包括桂林市、鹿寨以西,以及百色市、河池市等地区,面积12.60万km2。
该区主要是峰林平原、丘陵盆地,地形切割较强,降水量丰富。岩性主要为变质岩、碎屑岩和连续型纯碳酸盐岩,岩溶发育强烈,地下水位埋藏浅,是崩塌和地面塌陷高易发区。
截至2003年,该区发生的2200余处地质灾害中,滑坡630处、崩塌1217处、泥石流7处、地面塌陷191处(群)、地裂缝42处。因地质灾害造成人员死亡171人,直接经济损失1.5亿元。
该区少数民族聚集,是生态保护重点地区。防治重点:能源基地和大型水电工程区的崩塌、滑坡、地面沉降。
5.4.14 云贵高原滑坡崩塌地面塌陷重点防治区(Ⅴ-6)
该区位于我国四川东部,重庆东北和东南地区,云南东部,贵州六盘水、毕节、贵阳、遵义、铜仁等地区,面积17.65万km2。
该区地貌属于我国西部高原山地,平均海拔1100m左右,主要为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三种基本类型,在高原山地和丘陵地带,山高、谷深、坡陡,易产生滑坡、崩塌;在盆地区,由于碳酸盐岩广布,岩溶的强烈发育,易引发地面塌陷和地裂缝等地质灾害。是滑坡、崩塌和地面塌陷高易发区。
截至2003年,该区发生的近5000处地质灾害中,滑坡2505处、崩塌497处、泥石流260处、地面塌陷247处(群)、地裂缝454处。因地质灾害造成人员死亡1768人,直接经济损失5.9亿元。受威胁的城市和矿区主要有昆明,六盘水、毕节等地的煤矿山,贵阳、黔南等地的磷矿山,遵义、铜仁等地的汞矿山等。
该区少数民族聚集,是生态保护重点地区。防治重点:城市和矿山地区的地面塌陷、滑坡、崩塌。
5.4.15 川滇南北构造带滑坡崩塌泥石流重点防治区(Ⅵ-1)
该区位于我国青藏高原东部,范围包括凉山州大部分,甘孜州部分、乐山地区部分,大渡河中下游,岷江流域、安宁河流域,雅砻江下游及黑水河上游,东川和小江流域,面积13.54万km2。
该区地质构造复杂,地形十分陡峭,松散碎屑物质极其丰富,生态条件十分脆弱,降雨量大,具备了泥石流活动最为有利的地形和物质条件,滑坡、泥石流活动均较强烈,是滑坡、崩塌、泥石流高易发区。
截至2003年,该区发生的5500余处地质灾害中,滑坡3474处、崩塌283处、泥石流652处、地面塌陷44处、地裂缝8处。因地质灾害造成人员死亡1343人,直接经济损失10.2亿元。滑坡泥石流易造成堵江,威胁河谷两岸重要基础设施、城镇和交通干线的安全。
该区少数民族聚集,是生态保护重点地区和大型水利水电工程开发区。防治重点:重要水电工程、城镇、交通干线的滑坡、崩塌、泥石流。
5.4.16 滇西横断山高山峡谷泥石流滑坡重点防治区(Ⅵ-2)
该区位于云南西部,面积17.58万km2。
该区地势北高南低,以高山、中山为主,怒江、澜沧江、金沙江等奔腾于群山之中,地形切割强烈。岩性复杂,碎屑岩、碳酸盐岩及变质岩、岩浆岩均有大片出露、交错分布。歹字型构造与经向构造重接复合,活动断裂密集,属滇西地震带展布范围。是泥石流、滑坡高易发区。
截至2003年,该区发生的3800余处地质灾害中,滑坡2561处、崩塌123处、泥石流520处、地面塌陷19处、地裂缝6处。因地质灾害造成人员死亡8845人,直接经济损失11.2亿元。泥石流、滑坡主要分布于怒江、澜沧江河谷及其支流沿岸,威胁两岸基础设施、居民点的安全。
该区少数民族聚集,是生态保护重点地区和大型水利水电工程开发区。防治重点:重要水电工程区、居民点、交通干线两侧的泥石流、滑坡。
❻ 什么是矿山地质环境重点保护区
为最大限度地减少矿产资源勘查开采活动造成的矿山地质环境破坏内,在生态环境脆弱容区、地质灾害易发区以及国家重大工程等范围内划定的矿山地质环境保护的重点区域。在矿山地质环境重点保护区内开展矿产资源勘查开发活动要设立较高的矿山地质环境准入门槛。
❼ 地质灾害防治级别
依据国土资源部发布的有关技术要求,地质灾害防治按三级划分:即重点防内治(区)段容、次重点防治(区)段、一般防治(区)段,根据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评估结果,确定地质灾害危险性大的区段为重点防治(区)段;地质灾害危险性中等的区段为次重点防治(区)段;地质灾害危险性小的区段为一般防治(区)段。
输油管线重点防治段3段,长19.3m,占线路总长的4.0%;次重点防治段8段,长58.9km,占线路总长的12.2%;一般防治段7段,长404.4km,占线路总长的83.8%。
根据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结果,拟建工程遭受或引发、加剧的危险性大和中等的地质灾害均需防治,危险性大的灾害点作为重点防治点,危险性中等的灾害点作为次重点防治点,防治灾点详见表6-12。
表6-12 拟建工程地质灾害防治点统计表
❽ 中国地质灾害的分布
中国地质灾害种类繁多,分布广泛,活动频繁,危害严重。1949年以来,因地震死亡近30万人,伤残近百万人,倒塌房屋1000多万间;共发生大型崩塌3000多处,滑坡2000多个,中小型崩塌、滑坡、泥石流则达40多万处。全国有350多个县的上万个村庄、100余座大型工厂、55座大型矿山、3000多千米铁路受崩塌、滑坡、泥石流的严重危害。除北京、天津、上海、河南、甘肃、宁夏、新疆以外的省、区、市都发现有岩溶塌陷灾害,总数近3000处,塌陷坑3万多个,塌陷面积300多平方千米。据不完全统计,在全国20多个省、区内,发生矿山采空塌陷180处以上,塌陷坑1595个,塌陷面积达1000多平方千米(段永侯等,1993)。各类地质灾害每年造成上千人死亡,经济损失高达300亿元。
地质灾害的发育分布与地形地貌、地质构造、新构造运动、岩土体类型、水文地质条件、气象水文及植被条件、人类工程活动等关系密切。因此,我国地质灾害的区域分布具有东西分区、南北分带的特点,华北、东北、西北诸省,荒漠化作用强烈;西南山区降雨多而集中,崩塌、滑坡、泥石流灾害频繁发生;东部平原区地面沉降、地裂缝广泛发育;沿海诸省,海水入侵、海岸侵蚀等强烈发育。
从中国大陆的地势阶梯来看,第一级阶梯海拔4000m以上,气候寒冷,冻胀、融沉、泥流、雪崩等灾害发育;第二级阶梯海拔高度在1000~2000m,在第一与第二级阶梯过渡地带,地形切割强烈,崩塌、滑坡、泥石流、水土流失等分布广泛,灾度高;东部广大平原、盆地区属三级阶梯,地形平缓,人口稠密,人类活动强烈,地面沉降、海水入侵、塌陷、淤积等灾害发育。
2008年1月国土资源部发布的《全国地质灾害防治“十一五”规划》,科学地划分了地质灾害易发区和重点防治区。滑坡、崩塌、泥石流和地面塌陷地质灾害高、中易发区,主要分布在川东渝南鄂西湘西山地、青藏高原东缘、云贵高原、秦巴山地、黄土高原、汾渭盆地周缘、东南丘陵山地、天山、燕山等地区;地面沉降和地裂缝地质灾害高、中易发区,主要分布在长江三角洲、华北平原、汾渭盆地、松辽平原。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有16个,即长江三峡库区滑坡重点防治区、川滇南北构造带泥石流滑坡崩塌重点防治区、鄂西湘西中低山滑坡崩塌重点防治区、湘中南岩溶丘陵盆地地面塌陷滑坡重点防治区、云贵高原滑坡崩塌地面塌陷重点防治区、滇西横断山高山峡谷泥石流滑坡重点防治区、桂北桂西岩溶山地丘陵崩塌地面塌陷重点防治区、浙闽赣丘陵山地群发性滑坡重点防治区、陕北晋西黄土滑坡崩塌重点防治区、黄土高原西南滑坡泥石流重点防治区、陇南陕南秦巴山地泥石流滑坡重点防治区、新疆伊犁滑坡泥石流重点防治区、珠江三角洲地面沉降地面塌陷重点防治区、长江三角洲地面沉降重点防治区、华北平原地面沉降重点防治区、东北中俄界河河岸崩塌重点防治区。
小结
地质灾害既具有自然属性,又具有社会经济属性,是二者的对立统一体。这是我们了解地质灾害,进行地质灾害调查、评价、治理,应具有的基本概念。
复习思考题
1.地质灾害的涵义是什么?
2.地质灾害的属性特征是什么?
3.地质灾害的分类分级方案有哪些、内容是什么?
❾ 全国地质灾害防治区划的原则
(1)区域环境地质条件的相似性原则
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的发生受地专形坡度、属岩土体工程地质类型和活动断裂等因素所组成的地质环境系统的控制,区域地质环境系统相同或类似的区域,其地质灾害活动或易发性也相似。所以要把不同的地质环境划分出来。
(2)区域性人类工程活动规律相似性原则
人类活动的强度与广度总是在一定的地质环境区域内发展的。相似的区域自然地质地理条件,人类工程活动规律也相似。如东北和华北地区的地质灾害是主要是由于过量开采地下水资源和煤炭资源引起的地面沉降、地面塌陷,主要发生在沿海城市和矿区;黄土高原地区的滑坡灾害往往是人为开挖坡脚建房而引起的。
(3)区域地质灾害防治方向与措施的相似性原则
考虑到中国不同地区地质环境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有很大差异,地质灾害类型和危害情况不同,区域的减灾重点和防治对策不同。东部地区人多地少,经济基础好,可通过地质灾害治理、限制不合理人类活动等途径,逐渐减轻地质灾害活动的频率和强度。而西部经济落后,宜采取搬迁、撤离措施,避让地质灾害,减少生命财产损失。
❿ 确定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的原则和方法
5.3.1 确定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的原则
(1)以地质环境条件和地质灾害类型组合为主的原则
地质灾害的发生取决于多种因素,不同的灾害种类又有不同的主导因素。充分研究不同区域控制地质灾害发生、分布规律及危害特征的地质环境条件的差异性,据“区内相似,区际相异”原则,在圈划时,将发生条件相同或相近的区域划入一个区,把发生条件不同的区域划入不同的区。
(2)相对完整原则
主要是为政府进行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决策服务的,为增强规划的实用性和易操作性,划分出的地质灾害重点区在遵循地质规律的前提下,应尽量考虑地质环境、流域的完整性,尽可能保证行政区的完整性。
(3)定性分析为主的原则
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地区划分,综合考虑了地质环境条件、国家重要经济发展规划、国家重要基础设施和人类工程活动状况,结合各类地质灾害的发育程度,并考虑近年地质灾害灾情,以定性分析为主确定地质灾害防治重点区。
(4)在区域上东、中、西部并重,在灾害类型上突发性和缓变性地质灾害同举
地质灾害重点区确定既要考虑地质灾害发育的地域规律,又要考虑我国重大战略部署,体现在区域上东部平原区以地面沉降等缓变性地质灾害防治为重点,中、西部地区以崩塌、滑坡、泥石流和地面塌陷等突发性地质灾害防治为重点。
5.3.2 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的确定方法
依据全国地质灾害防治分区和易发程度分区,主要针对地质灾害易发程度中等以上的地区,考虑社会经济重要性因素,从中选出规划期内人口密集,社会经济财富集中,有重要基础设施,或涉及国家安全的地区,以及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规划区,作为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共有16个,总面积143万km2,占易发区面积的23%。
经济社会重要性以人口分布、经济发展和重要基础设施,以及国家安全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性等情况为基础,按照各县(市)(2004年)经济社会统计资料,依据表5.2所列标准,划分为经济社会重点区和经济社会一般区。
表5.2 经济社会重要程度判别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