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培训
A. 东坪镇东田村委茶山口村滑坡地质灾害应急预案演练方案
(2011年11月)
第一部分 应急预案基本内容与工作组织
一、应急预案演练的目的
模拟在东坪镇东田村委茶山口村发生滑坡地质灾害的紧急情况下,通过应急预案的演练,有效检验各小组职责的分工落实、应急队伍的协调能力、技术装备的合理配置、受灾群体的防灾自救意识,进一步熟悉应急处置程序,提高应急处置的快速反应能力,从而能迅速、高效、有序做好地质灾害的防灾和抢险救灾应急工作,最大限度地减轻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的安全,建设平安东坪,构建和谐社会。
二、应急预案演练的任务
本次地质灾害应急预案演练的任务是:受连续降雨和强降雨的诱发,东坪镇东田村委茶山口村滑坡后缘裂缝突然加大,前缘局部发生小滑塌,情况十分紧急。按《东坪镇东田村委茶山口村滑坡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需要立即启动应急预案,组织相关部门各司其职,用最短的时间安全地撤离危险区的群众,尽快采取防灾减灾的有效措施。
三、应急预案演练的原则
以人为本、避让为主的原则。
统一领导、分级负责的原则。
反应迅速、措施果断的原则。
部门配合、密切协作的原则。
四、应急预案演练背景
东坪镇东田村委茶山口村滑坡地质灾害隐患点位于东坪镇政府西北方向18公里处,2007年9月,经地质专家评估确定,属于要尽快治理的小型地质灾害滑坡隐患点,受威胁群众72户276人,潜在经济损失202万元。遇连续大雨和强降雨极易引起大面积滑坡。
五、应急预案演练的组织
东坪镇人民政府。
六、演练时间
2011年11月4日上午:10:00—11:00(10:00在茶山口村集合)。
七、演练地点
(1)灾害隐患点:东坪镇东田村委茶山口村;
(2)撤离安置点:茶山口村晒谷坪。
八、应急预案演练的实施步骤
(一)应急预案演练预备工作
为确保应急预案演练的成功,切实体现统一指挥、迅速、高效和各小组协调的一体性,演练于11月4日上午召开各小组负责人会议。
会议内容:
(1)介绍地质灾害应急抢险救灾预案演练方案;
(2)讨论应急预案演练方案实施的有关问题;
(3)明确各小组的工作职责,细化分工,任务落实。
总指挥:李加武(镇党委书记)
副总指挥:赵财保(镇党委副书记、镇长)
莫胜华(镇党委副书记)
赵伟华(东田村委会主任)
(二)各职能组及工作职责
1.避让、抢险、救灾指挥组
组长:李加武(镇党委书记)
副组长:赵财保(镇党委副书记、镇长),莫胜华(镇党委副书记)
赵伟华(东田村委会主任)
成员:赵才福(东田村支部委员、副主任)
赵天银(东田村支部委员、村委委员)
赵观娣(东田村委委员)
主要职责:按规定上报灾情、请示启动预案,组织有关方面力量参与应急处置工作。
2.地质灾害监测组成员及职责
组长:赵伟华(东田村委会主任)
成员:赵才福(东田村支部委员、副主任)
赵天银(东田村支部委员、村委委员)
赵观娣(东田村村委委员)
主要职责:负责地质灾害的监测和数据记录、资料整理上报,按指挥组的命令传达预警信号。继续全方位监测,及时确定灾害等级并上报。
3.群众疏散、抢险、救援小组成员及职责
组长:赵伟胜
副组长:赵国辉
成员:邵来娇、赵晓明、陈玉华、林梓阶、余锦华、林秀玉、吴醒城、赵书养、
谢小花、赵天明
主要职责:
及时组织群众立即转移、疏散撤离到指定的临时安置点。负责对受困群众的救援,实行每个干部包三户。
4.安全保卫组成员及职责
组长:白宜安
成员:周继龙、林伟坚、袁伟坚、张文、盘安杏、赵志顺、杨观太、周学连、马云安、张顺榕、吴贻双、许炳华、廖其昌、文华、赵兴养、廖严明、杨婷、盘才胜、赵良才、江群英、叶色明、赵晓英、许新兰
主要职责:疏散、抢险、救灾工作中的治安保卫工作,维持疏散过程中的秩序及撤离后的安全巡逻,撤离区的清场和搜救,交通管制,维护社会稳定。
具体分工:
1)灾区清场和搜救组
组长:白宜安
成员:周继龙、林伟坚、盘安杏、赵志顺、杨观太、周学连、马云安、张顺榕
2)安置点
吴贻双、许炳华、廖其昌、文华、赵兴养、廖严明、杨婷、盘才胜、赵良才、江群英、叶色明、赵晓英、许新兰
3)茶山口村交叉路口
袁伟坚、张文
5.医疗小组成员及职责
组长:刘文斌
成员:林伟、肖细芬、刘晓汝、张美群、张家庆、赵秀珍、余文干、马志勇、黄细玉、李勇军、邝伟华
医疗救治小组职责:
对因灾受伤人员进行及时救治和安置点的消毒防疫。
具体分工:
安置点:林伟、肖细芬、刘晓汝、张美群
现场救护组:张家庆、赵秀珍、余文干、马志勇、林玉清
担架组:李勇军、邝伟华
6.灾民安置组成员及职责
安置点:
组长:黄静莉
副组长:黄细玉
成员:杨永兰、刘永祥、邓清华、李美秀、赵丽莉、赵秀丽、饶玉城、周战开、杨利松、吴宗耀
职责:负责安置点的帐篷搭建,受灾人员安置,救灾物资发放。
7.后勤保障组成员及职责
组长:赵良军
成员:赵立新、刘森、林永松、谢荣历
主要负责抢险救灾物资的提供和后勤保障工作。
各小组如果出现领导缺位时,实行依次递补的办法。
(三)应急预案演练工作准备
东坪镇东田村委茶山口滑坡地质灾害防治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各项准备和紧急撤离群众的宣传发动工作。
第二部分 应急预案演练实施程序
灾情总体设想:东坪镇东田村委茶山口滑坡地质灾害隐患点,因受连续降雨和强降雨影响,滑坡于今天早晨突然加大。据气象预报,强降雨天气还将持续,极易引起大面积滑坡,直接危威东坪镇东田村委茶山口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情况十分紧急!
10:00
东田村委会会议室
指挥部成员和会议代表在会议室集中开会
东田村委会
疏散、抢险、救援组、安全保卫组、医疗卫生组、受灾安置组、后勤保障组等各工作组集中等待出发。
10:05
东田村委会会议室
在会议讨论其他话题时,东坪镇东田村委茶山口地质灾害隐患点监测员赵伟华打进电话向东坪镇人民政府镇长赵财保报告灾情。
赵伟华(监测员):“赵镇长,我是赵伟华,东坪镇东田村委茶山口滑坡监测点出现紧急情况,滑坡于今天早晨突然加大,前缘局部发生小滑坡,发生大面积山体滑坡的各种征兆比较明显,直接威胁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赵财保镇长:“请你们继续作好监测工作,我们马上向上级汇报。”赵财保镇长挂断电话,立即向李加武书记报告情况。
赵财保镇长:“李书记,接监测员紧急报告,我镇东坪镇东田村委茶山口地质灾害隐患点出现紧急情况,滑坡于今天早晨突然加大,前缘局部发生小滑塌,发生大面积山体滑坡的各种征兆比较明显”。
李加武书记:“我马上向上级汇报。”
挂断电话后,立即向周志军副县长报告。
李书记:“周副县长,我是东坪镇党委书记李加武,我东田村委茶山口地质灾害隐患点出现紧急情况,受昨夜强降雨影响,滑坡于今天早晨突然加大,前缘局部发生小滑塌,发生大面积山体滑坡的各种征兆比较明显,直接威胁当地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是否立即启动预案,请指示,并请求县委、县政府派员支援”。
周志军副县长:“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第一,同意启动应急预案,立即开展危险区域人员撤离工作,我们马上组织人员支援。”
10:10
东田村委会
李书记挂断电话后,立即组织召开领导小组会议。
李书记:“东坪镇东田村委茶山口地质灾害隐患点出现地质灾害临灾险情,经请示县委、县政府,指示我们立即组织危险区域人员撤离,按预案各领导立即分别通知各小组负责人到指挥部召开紧急会议,大家立即行动。”
10:15
东田村委会内
参会代表到东坪镇东田村委茶山口现场观摩疏散群众的演练。
10:15
东田村委会
各行动小组负责人到指挥部集中开会。
10:20
东田村委会指挥部
现场指挥部总指挥李加武:县委指示:“立即启动预案疏散群众”。现在,地质灾害监测组开展灾害调查工作并继续跟踪观察;抢险、救援组立即组织群众转移,疏散撤离到临时安置点;安全保卫组负责交通管制,维护好秩序;医疗卫生组搞好伤员救治;后勤保障组搞好后勤保障。各小组立即行动,请马上执行!”
各组长齐声:“是!”
10:22
指挥部
紧急抢险组组长李加武向应急分队下达命令。
李加武:“现在东坪镇东田村委茶山口出现地质灾险情,各小组成员和包户责任人组织群众撤离到指定的安置点;立即行动!
10:2
安全保卫组成员带上“禁止通行”的牌子和警戒绳到各道路口设置警戒,对公路通行车辆进行交通管制,有序指挥。
10:25
茶山口村
各应急分队进入各责任区组织群众向指定地点撤离。
10:28
茶山口村
几名小孩,行动不便,将其抱到撤离点。
10:28
茶山口村
2个群众意外受伤,医疗救护组及时处置,应急队员用担架将受伤群众抬至安置地点。
10:28
茶山口村
1个老人不肯撤离,应急队员反复做其思想工作,用担架将老人抬至安置地点。
10:29
茶山口村
搜救组长白宜安向指挥长报告。
白宜安:“李书记,搜救结束,危险区内无一人滞留,请指示”。
李加武:“加强治安保卫和警戒,其他人员进入危险区,你们一定也要注意自身安全检查”。
10:0
安置点
医疗卫生组长刘文斌向指挥长报告。
刘文斌:“李书记,两名伤员已安全送到安置点,请指示”。
应急分组组长赵国辉向指挥部报告。
赵国辉:李书记,2名小学生和1名老人已安全转移到安置点。
李加武:“一定搞好伤员救治,并协助灾民安置”。
10:35
东坪镇东田村委茶山口村撤离点。
赵伟胜用对手机向指挥部汇报。
赵伟胜:“李书记,全部群众已经全部撤离完毕,各项任务已经完成。”
李加武:“好的,继续做好安置点转移人员的安置工作和危险区域的警戒工作,在警报未解除前被转移人员不得返回。”
10:35
安置点
灾民安置组成员向灾民发放方便面等生活必需品。
10:35
指挥部
县委领导赶到指挥部,立即询问灾情。
周副县长:“有无人员伤亡,受灾情况怎样?”李家武:“无一人员伤亡,全部安全转移,崩塌基本稳定,财产损失较大。”
10:40
安置点
李书记陪同县委领导到安置点看望慰问灾民。
11:00
茶山口村晒谷坪
总指挥长李加武宣布解除警戒,演习结束。
附表:东坪镇东田村委茶山口村滑坡地质灾害隐患点干部包片情况一览表(制表)
2011年地质灾害应急演练选编
B. 地质灾害应急预案
制定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在国家、国土资源部总体预案框架下,结合各地实际情况,编制省(自治区、直辖市)及市(地、州)、县(市、区)级应对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
应急预案主要内容包括:应急机构和有关部门的职责分工;抢险救援人员的组织和应急、救助装备、资金、物资的准备;地质灾害的等级与影响分析准备;地质灾害调查、报告和处理程序;发生地质灾害时的预警信号、应急通信保障;人员财产撤离、转移路线、医疗救治、疾病控制等应急行动方案。
C. 泉州市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编制初探
陈向阳1戴全福2
(1福建省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察研究院,漳州,363000;2泉州市国土资源局,泉州,362000)
摘要编制地区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是《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的明确要求,也是地方地质灾害防治管理的重要手段之一。本文在编制《泉州市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过程中对应急预案的特性进行了探索,并初步提出一个较为完善的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应具有全面性和预见性、统一性和程序性、协调性和灵活性、权威性和强制性、开放性和可扩展性的特点。
关键词地质灾害应急预案特性
前言
目前,各地都在针对经济社会生活中可能出现的紧急状态订计划、做预案,以期能在突发事件发生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在事件中协调、有序地采取应对行动,在事件后尽快恢复秩序。
所谓的应急,是指需要立即采取某些超出正常工作程序的行动,以避免事故发生或者减轻事故后果的状态,有时也称为紧急状态。而应急预案则是经一定程序事先制定的应对突发性灾害的行动方案。
泉州市是福建省地质灾害的高发区,据统计,1990~2002年平均每年发生129.1处地质灾害,共造成117人死亡,占本市因自然灾害死亡的22.33%,由于泉州市地质灾害的群发性、突发性特点表现十分明显。对泉州市特别是山区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如2000年6月18日,惠安县辋川镇后任村居民屋后发生突发性滑坡,造成了9死1伤的严重伤亡事故。2000年6月17日~19日安溪县发生地质灾害187处,8月23~26日发生地质灾害286处,两次灾害数量占该县灾害点调查总数的79.76%。针对泉州市地质灾害的这种群发性、突发性的发灾特点及其造成的严重灾情,泉州市今年发布了《泉州市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以下简称《应急预案》),希望能在发生突发性地质灾害时提高快速反应能力,尽力降低灾害损失。
1应急预案的特性
在编制过程中,我们认为一个较为完善的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应当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性:
1.1全面性和预见性
泉州市地质灾害大都具有突发的特点,事件的发生往往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全年的各个时期都可能出现突发性的地质灾害,因此在对本地区所面临的地质灾害威胁进行认真的分析研究后,《应急预案》将全年地质灾害的应急准备分为四种状态,见表1。
表1地质灾害应急准备一览表
在应急准备时,既要注重那些已经出现灾害前兆的地质灾害隐患点(通过“地质灾害防灾明白卡”及“地质灾害避险明白卡”的发放达到预警目的),又应该对那些不曾发生但却可能发生的事件(如地质灾害次生灾害),尽可能地考虑意外的情况,设想各种复杂的可能。如我市地质灾害多发生在山区农村,这些地方多数交通、通讯条件较为不便,抢险救援力量、装备等较为薄弱,因此《应急预案》规定当地人民政府、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应首先在第一时间组织、动员基干民兵组织及受灾地村民抢险、自救,并根据地质灾害的实际情况,通过地质灾害防治领导小组请求当地驻军、武警部队等力量参与地质灾害的抢险救灾。在地质灾害易发区、危险区(点),应开展地质灾害抢险救灾的基本知识培训,并进行训练演习。在临灾应急状态时,应组织有关人员值班管理,保证救援力量可随时投入抢险救灾应急工作。
1.2统一性和程序性
应急反应统一指挥和应急处置的程序性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指挥的混乱、失当,反应延误都可能造成灾情的扩大,所以首先应保证突发事件发生时的统一指挥权。《应急预案》制定时首先明确了泉州市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指挥机构为泉州市地质灾害防治领导小组,并成立了抢险、评估、治安、通讯、宣传、物质保障等10个专业小组,这些小组在地质灾害应急时都具有其独立的应急任务,每个小组由特定机构领导,并指定若干辅助机构。同时《应急预案》还制定了事件发生时的调查、报告与应急处置的基本程序,并根据地质灾害可能的危害程度、灾情等因素建立统一的地质灾害分级标准,详见表2。
表2地质灾害危害程度、灾情分级表
注:1.危害程度采用受威胁人数和可能的经济损失两个指标评价;
2.灾情分级采用死亡人数和直接经济损失两个指标评价;
3.表中只要两个指标达到一项,即可作相应的灾情和危害程度判定。
1.3协调性和灵活性
协调性包含两个方面的含义:首先预案要与上一级政府乃至国家的应急反应计划相协调,落实上一级政府和国家对应急反应的总体要求以及各项有关的措施。其次要与同级各部门的应急反应计划相协调,以便在事件范围涉及不同辖区时联合行动。与协调性相关的是要有统一的预警信号并保障各有关单位通讯、联络的畅通。
灵活性是指由于泉州市突发地质灾害在发生时其规模、影响范围、灾害损失的方式等各有不同,因此,应急预案的制定应当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应急预案》强调对紧急事件既要作出统一的、协调的反应,同时也根据应急工作的实际情况在遇到不同类型和规模的地质灾害紧急事件时,可视情况启动全部或部分专业组的职能。这种组织结构方式使执行各职能的专业小组专长得到发挥,同时能保证这样一种应急体系在组织结构上具有最大限度的灵活性。
1.4权威性和强制性
应急反应关系到公众的安全和整个社会的稳定。因此,在落实预案的过程中应树立预案的权威性,应急预案应由同级政府发布,在预案的编制过程就应以相关的法律法规为依据,正因为如此才可保证预案的执行具有强制性的属性。如在紧急情况下,可以强行组织避灾疏散,就是预案强制性的最好体现。
1.5开放性和可扩展性
开放性是指预案的制定应当吸收社会各个方面的参与,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我市对地质灾害的防治还存在多头管理的现象,特别是那些需要有关部门、机构、组织(如交通、建设、水利、旅游等部门)配合才能加以实施的措施,一定要充分沟通和交流。第一,开展经常性的宣传、教育活动,使公众认识到地质灾害的严重威胁,了解地质灾害应急反应机构的职能、责任、工作程序,争取公众的支持和监督,为公众在事件发生时寻求相应的帮助提供方便。第二,要建立公共的地质灾害信息发布机制,用及时、准确、权威的信息稳定公众的情绪,消除他们的恐惧,引导他们配合应急行动,传递正确的自我防护知识,切断谣言的传播,维护社会的稳定。同时,密切关注媒体对突发性地质灾害事件的反应,发现偏差及时纠正。第三,要有对预案进行事后评估的机制,发现问题及时修订,使其不断完善。
扩展性是指应急行动应当特别注意与上一级政府和国家的应急反应计划、与各类非政府组织如,红十字会、志愿者组织、慈善机构等相关计划相互衔接。一方面可以利用上述单位的技术优势弥补本地的不足,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各种渠道充分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
2结语
综上所述,一个完善的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并不是独立的,它和其他部门的应急计划(或预案)是应对社会经济生活突发性事件的有力保障,是地方统一的灾害综合管理框架的一部分,它能使我们在遇到各种突发的紧急情况时迅速启动预案,按程序执行对策,使地质灾害的应急反应能及时、有序、高效地进行。
D. 什么是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
国土资源部要求各级人民政府负责地质灾害防治管理部门,每年内汛期前必须编制汛期地质灾害容防灾应急预案。这是确保人民生命安全,最大限度地减轻灾害损失的一项防灾减灾的有效措施。地质灾害应急预案主要包括:①是应急机构和有关部门的职责分工;②是抢险救援人员的组织和应急、救助装备、资金、物资的准备;③是地质灾害的等级与影响分析准备;④是地质灾害调查、报告和处理程序;⑤是发生地质灾害时的预警信号、应急通信保障;⑥是人员财产撤离、转移路线,医疗救治,疾病控制等应急行动方案。
划定地质灾害危险区,进行严格管理(广西容县当中村,2005)
E. 五井镇南铜峪村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演练方案
(2011年8月)
为检验在多发性地质灾害面前的应急处理能力,最大限度减少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特制定如下演练方案。
一、指导思想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是事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大事,要从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提高对开展演练工作必要性的认识,认真开展演练工作并收到实效,找出不足进行弥补,更好地指导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更好地维护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
二、应急预案演练目的
在五井镇南铜峪村崩塌即将发生的紧急情况下,能够迅速、高效、有序地安全撤离险区群众,做好地质灾害的防灾避灾和抢险救灾应急工作。通过演练,进一步提高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对突发地质灾害的应急反应能力,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防灾避灾意识,一旦临灾能迅速有序安全撤离避让,最大限度地减轻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三、应急预案演练任务
本次地质灾害应急预案演练的任务是:在五井镇南铜峪村崩塌遭受连续强降雨等因素的诱发,崩塌有可能产生速滑趋势的紧急情况下,及时启动《临朐县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在镇人民政府领导下,组织镇各相关部门各司其职,用最短的时间组织崩塌危险区内的18户52名群众快速有序安全撤离,尽快采取防灾减灾有效措施。
四、应急预案演练原则
地质灾害应急预案演练工作遵照:
以人为本、避让为主的原则。
统一领导、分级负责的原则。
反应迅速、措施果断的原则。
部门配合、分工协作的原则。
五、应急预案演练背景
崩塌位于五井镇南铜峪村北山,出露地层为寒武系九龙群灰色厚层灰岩和黄色页岩。目前该崩塌体长度190米,宽约18米,厚约6米,体积约20520立方米,属于中型崩塌。该崩塌的危害性极大,直接威胁着在崩塌前缘下居住的南铜峪村村民18户52口人生命财产的安全。崩塌目前处于初期蠕滑阶段,遇连续降雨(大雨、暴雨)等因素的作用,崩塌随时可能产生突然滑动,崩塌稳定性极差,有下滑的趋势。
该崩塌隐患点编制有“预防抢撤方案”,受威胁群众持有“防灾避险明白卡”。
六、应急预案演练的组织
在五井镇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下组织实施。
七、演练时间
演练时间:2011年8月9日上午8:30。
八、应急预案演练的实施步骤
(一)应急预案演练预备工作
1.召开应急预案演练预备工作会议
会议由五井镇人民政府召集,五井镇人民政府、县地质灾害防治领导小组成员、有关部门负责人、五井镇南铜峪村两委干部及村民小组长等参加。
会议内容:
(1)五井镇人民政府领导讲话,通报进行地质灾害应急抢险救灾预案演练工作的目的意义、标准要求及有关部门的工作任务等情况。
(2)座谈应急预案演练方案实施的有关问题。
(3)演练工作分工:
A.指挥长:五井镇镇长瞿志敏
主要负责:①全面负责应急抢险救灾工作;②决定启动应急预案;③指挥应急抢险工作。
B.副指挥长:五井镇人大主席王振华
主要负责:①组织应急抢险救灾工作;②协调各部门工作;③负责调查、监测及工作的策划;④传达联络各部门工作;⑤协助总指挥做好各项后勤会务及有关演练物资准备等相关事宜;⑥负责新闻媒体报道工作。
(4)六个应急工作组演练职责:
A.灾险情调查监测组:由县国土资源局副局长安同瑞任组长,成员由县国土局李振华、五井安监所孟庆宝、五井国土所王佰友、地质专业人员贺同利组成。任务为组织人员开展现场调查,查明灾害形成的条件、引发因素、影响范围和人员财产损失情况,确定地质灾害等级;设立专业监测网点,对灾害点现状稳定性进行监测和评估;提出能够阻止或延缓再次发生灾害的措施;提供灾害发生地详细准确的气象预报;提出人员财产的撤离、转移最佳路线和灾民临时安置地点的意见;完成地质灾害抢险救灾指挥部交办的其他工作。
B.后勤物资保障组:由镇政府分管领导沈汝虎任组长,成员由民政所潘兴利、财政所杨光福及王本业组成。任务为:负责抢险救灾经费及时足额到位;负责灾民的临时安置工作;负责救灾物资的调运、储存和发放;为灾民提供维持基本生活必需品和抢险救灾人员的生活保障;确保抢险救灾指挥通讯联络的优先畅通。
C.综合联络组:由镇政府分管领导王振华任组长,成员由国土局白兴波、政府办公室房伟、国土所谭金波、水利站尹兆升、安监所郑成军、公安派出所高玉志、政府人员谭涛、李峰及五井镇铜峪村支部书记郭宝升等人员组成。任务为:组织制定应急处理和抢险救灾方案,报指挥部审定后送应急抢险小组组织实施;负责应急拍险救灾工作情况与信息的搜集、汇总形成书面材料向指挥部负责人报告,并同时向上级主管部门报告;掌握现场抢险救灾工作进度,及时预测灾情发展变化趋势,并研究对策;负责联络应急抢险组、交通治安管理组、灾险情调查监测组、医疗卫生组、后勤物资保障组、灾后重建组工作。
D.医疗卫生组:由镇政府分管领导王文昌任组长,成员由五井镇医院冯天成、五井镇政府人员王成娟、谭清海组成。任务为:迅速组建、调集现场医疗救治队伍;负责联系、指定、安排救治医院,组织指挥现场受伤人员接受紧急救治和转送医院救治,减少人员伤亡;负责调集、安排医疗器材和救护车辆;负责向上级医疗机构求援;认真搞好灾区的卫生防疫工作,确保在灾情发生后不发生各种传染性疫病。
E.应急抢险组:由镇政府分管领导王春喜任组长,成员由五井镇政府张本贞、王福武、王国帅、张永、赵强、巩磊、郎群、高明生、边兴胜、许致涛、贺同宝、马庆东、颜海鹿、王力、许新明、魏鹏、程洁、孙德军、夏佃柱组成。任务为:迅速组织民兵预备役人员赶赴灾区现场组织抢险救灾,负责组织、指导遇险人员开展自救和互救工作;负责统一调集、指挥现场施救队伍,实施现场抢险救灾;负责实施抢险救灾工作的安全措施,抢救遇险人员和转移灾害现场的集体财产;完成现场抢险救灾指挥部交办的其他工作。
F.交通治安管理组:由镇政府分管领导常敬伟任组长,成员由公安派出所所长石金伟及全体干警、五井镇政府巩京明、杜金德组成。任务为:迅速组建交通治安管理队伍;维护灾害现场社会治安秩序和交通秩序;负责灾区治安和刑事案件的侦破工作;对地质灾害区现场实施戒严封锁;组织灾区现场治安巡逻保护;负责疏散受灾区内无关人员,协助应急抢险组转移灾区人员及财产;完成现场抢险救灾指挥部交办的其他工作。
2.应急预案演练工作准备
(1)综合联络组全面负责各项准备工作的协调与筹划。
(2)交通治安管理组应熟悉南铜峪村村崩塌的灾害危险性及危险区内的相关情况,制订交通管制及灾区安全保卫措施,解决有关问题,准备封锁公路、道路通行的禁牌及禁止进入危险区的警示标志。
(3)灾险情调查监测组应熟悉南铜峪村村的地理环境及崩塌情况,设立监测标志,全站仪监测安置地点和监测记录等。
(4)应急抢险组、后勤保障组应熟悉南铜峪村村的地理环境及崩塌情况,熟记群众撤离避让路线、灾民临时安置地点及卫生抢救所的临时设置地点的有关情况,做好抢险救灾及物资储备调运及有关设备装备与调运工作。
(5)医疗卫生组应熟悉灾民临时安置地的有关情况,准备救护车及相关救护医疗器材等,确保抢险救灾或演练应急之用。
(6)五井镇政府组织应急抢险小分队,小分队由五井镇基层民兵组成,人员20人,统一着装,培训演练。
(7)五井镇政府及五井派出所做好紧急撤离群众的训导工作,确定相关典型形象的演练。
3.应急预案演练预演工作
8月9日上午召开演练预备会议,统一协调有关工作,明确有关部门、单位及有关人员的工作任务、标准及要求,制订完善公布有关演练的方案、措施、办法等,五井镇政府、南铜峪村委会、村民小组分片召开参加演练区域内全体群众会议,进行广泛深入宣传和训导,提高广大群众的防灾避灾意识,确保各种形象人员及演练各种措施落实。
(二)演练工作程序
1.演练工作预备会议
8月9日8:30,在五井镇政府会议室召开演练工作协调预备会议,参加人员:演练指挥部成员、镇政府有关部门及有关村两委干部、村民小组长等。
(1)镇政府领导讲话;
(2)作演练工作的安排;
a.布置演练工作(时间进程安排);
b.观摩现场定点定位及车辆安排。
2.演练工作程序安排
(1)9:00全体演练人员集中于五井镇政府大会议室待命。
9:10,接五井镇政府报告:“因连续大雨,南铜峪村崩塌出现严重险情,简易监测资料表明崩塌不断向前延伸,崩塌有明显下滑趋势,要求县国土局尽快派人调查处理。”
9:15,县国土局领导:
a.向县人民政府汇报;
b.向市国土资源局报告;
c.县国土局派出应急小分队立即赶赴现场开展调查,进行险情评估及应急处理,设立全站仪监测点。
9:30,镇人民政府向县政府汇报,经县长同意,“启动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成立“地质灾害应急抢险指挥部”,通知“地质灾害防灾应急指挥部”各成员单位立即赶赴南铜峪村集中待命。
10:00,指挥部设在南铜峪村办公室,各组长向指挥部报到,原地待命。
县国土局汇报灾情态势,发展趋势,提出防患对策及建议。
10:20,指挥部:下达命令。
命令:交通治安管理组,在南铜峪村口封锁村西进入危险区的村道;同时设置警戒,除抢险救灾人员外,其他人员不得进入该危险区域,对灾区实施治安巡逻,保证灾区安全。
应急抢险组:使用音响设备放警报信息或鸣锣紧急通知危险区域群众按原定路线有序安全转移,应急抢险组组织20人的民兵预备役人员火速赶往灾区,按照原定的编制序列目标任务快速赶到灾区实施抢救,迅速组织灾区人员和物资快速有序安全撤离到各安置点。
灾情调查监测组:继续跟踪监测灾情,有情况及时报告。
医疗卫生组:组织医疗卫生紧急抢救队伍进入灾区,进行伤、病员的抢救及转移工作。
后勤物资保障组:负责转移到各临时安置点的灾民安置工作,做好各安置点灾民的思想工作,解决好灾民的吃、穿、住等问题,确保救灾抢险指挥的通讯与联络畅通。
10:30,撤离开始。
11:00,撤离完毕。
11:00,应急抢险组报告:全线撤离完毕。已设好警戒、切断电源水源。
交通治安管理组报告:通往危险区的道路已封锁,警戒工作有条不紊进行。
后勤物资保障组报告:撤离群众基本安置妥当。
医疗卫生组报告:撤离过程中只有三人因摔跤受轻伤,已得到紧急处理,临时医疗点已建立,工作正常开展。
灾情调查监测组报告:据监测组监测,崩塌变化已趋稳定,降雨也已停止,建议召开指挥部会议,研究解除封锁警戒事宜。
11:10,指挥部召开会议,下达命令:解除道路封锁、警戒。由灾情调查监测组继续监测,有情况及时报告;灾后重建组负责对危房进行鉴定,提出灾民重建方案,报政府批准实施。
11:15,镇政府领导及指挥部领导到各灾民转移临时安置点看望灾民撤离安置情况。
11:40,演练工作讲评会。总指挥作演练讲评。
12:00,宣布演练结束。
演练总结:通过这次演练,《临朐县地质灾害防治方案》、《临朐县地质灾害应急预案》等文件精神得到了很好的贯彻落实,应急小分队队伍得到了锻炼,领导和同志们各司其职,明确了职责,对地质灾害的应急、处理能力得到进一步加强,提高了战斗力。
2011年地质灾害应急演练选编
F. 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
编制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是及时发现临灾迹象、及时撤离、减少人员财产损失的有效措施。由县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负责编制本县地质灾害应急预案,报县人民政府批准后生效。
应急预案主要内容应包括:
(1)总则
说明编制预案的目的、工作原则、编制依据、适用范围等。
(2)组织指挥体系及职责明确应急处置各级机构、负责人及各自的职责、权利和义务,以突发事故应急响应全过程为主线,明确事故发生、报警、响应、结束、善后处理处置等环节的主管部门与协作部门;以应急准备及保障机构
为支线,明确各参与部门的职责。
1)应急机构和有关部门的职责分工(图5-1);
2)抢险救援人员的组织和应急、救助装备、资金、物资的准备;
3)地质灾害的等级与影响分析准备;
4)地质灾害调查、报告和处理程序;
5)发生地质灾害时的预警信号、应急通信保障;
6)人员财产撤离、转移路线、医疗救治、疾病控制等应急行动方案。
图5-1 应急机构构成图
(3)预警和预防机制
明确所有地质灾害隐患点的信息监测体系及监测负责人,报告制度、预警预防行动负责单位,预警支持系统、预警级别及发布,灾情险情报告(明确报告程序、内容、接收报告的部门及应当做出的反应)。
(4)应急响应
发生突发性地质灾害或险情后,首先由所在地乡镇政府负责做出应急反应,组织人员赶赴现场抢险救援。县政府启动并组织实施相应的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同时,县指挥部率各相关成员单位立即赶赴现场,统一指挥现场抢险救援。县指挥部在核实地质灾害或险情的初步情况后,向县政府提出预警级别建议,由县政府发布预警。发生大型、特大型突发性地质灾害,或县政府对事态难以完全控制,由县政府决定向省、市人民政府请求紧急援助。
(5)后期处置
包括善后处置、社会救助、保险、事故调查报告和经验教训总结及改进建议。
(6)保障措施
包括通信与信息保障(建立各级别地质灾害信息采集、处理制度),应急支援力量与装备保障,技术储备与保障,宣传、培训和演习,监督检查等。
(7)责任追究
对于在应急抢险中不按规定执行和引发地质灾害的相关责任人进行责任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