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质工程 » 地质灾害剖面图裂缝的表示

地质灾害剖面图裂缝的表示

发布时间: 2021-02-09 23:29:55

『壹』 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评估

(一)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评估概况

根据野外调查并结合已有资料分析,拟建输油管道工程建设和运行过程中可能遭受的地质灾害和工程建设可能加剧、引发的地质灾害主要有滑坡、崩塌、地裂缝、边坡失稳、洪水冲蚀以及黄土湿陷和潜蚀等。

表6-6 崩塌(危岩)危险性现状评估一览表

续表

现状评估中已存在的滑坡、崩塌,根据其规模大小、运动特征、稳定性以及与拟建管线临近关系(大中型50~100m以内,小型30m以内),确定有6处滑坡(H1、H3、H11、H12、H14、H17、H24)和5处崩塌(B1、B2、B6、B14、B16)可能对管道形成灾害危险。

在管线通过处附近发育4条地裂缝(D1、D2、D3、D4),在其继续活动下,拟建管线可能遭受地裂缝灾害,主要引起管道变形、拉裂、错断等破坏作用。其危害性大小主要根据地裂缝与管线相交关系和临近距离以及地裂缝活动特征等综合判定。

图6-7 段家峡曹固公路崩塌示意剖面图

1.人工堆积物;2.奥陶系灰岩;3.崩塌体坠落方向

拟建管线部分地段穿越黄土丘陵以及黄土台塬、高阶地前缘地带,受地形条件限制,不可避免地存在削方、挖坡工程,形成一定规模的人工边坡,在全线路零星分布,长约9.8km。若设计和施工不当,将引发边坡失稳,形成崩滑灾害。边坡失稳致灾的危险性主要依据开挖处自然坡高、坡度、岩性组合、岩体破碎程度以及植被覆盖条件和降水入渗条件等来综合分析判断。

拟建管线工程长度大,并跨越多条河流,不可避免地经过河流凹岸处,一定程度上受到河流侵蚀作用,形成近岸处填埋管道外露以至变形破坏和管道桥台坍塌。拟建工程有3处地段通过或临近河流侵蚀段,可能遭受洪水冲蚀灾害。

拟建工程可能遭受、加剧和引发的地质灾害,依管线工程特点分干线、支线和站场三部分进行预测评估。

(二)输油干线工程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评估

拟建输油管道干线可能遭受、加剧或引发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结果列于表6-9中。

干线工程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结果表明:

(1)拟建管线可能遭受6处滑坡的危害,受灾长度775m,遭受滑坡危险性大的是440+900、446+500和616+800三处管线段,长435m。危险性中等的2处,长70m,危险性小的1处,长250m;

(2)拟建管线可能遭受5处崩塌的危害,受灾长度145m。遭受崩塌灾害危险性大的是在380+700处,长20m。危险性中等的3处,长110m。危险性小的1处,长15m;

(3)拟建管线由于施工原因,可能形成1处地段人工边坡,长度7.8km。工程削坡后易失稳,处理不好,极易引发崩滑灾害,评估致灾危险中等;

(4)有3处地段靠近或穿过河流凹岸,可能遭受洪水冲蚀塌岸灾害,受灾长度2100m,危险性中等1处,长900m。危险性小的2处,长1200m。

表6-7 地裂缝危险性现状评估一览表

表6-8 洪水冲蚀危险性现状评估一览表

表6-9 陕西段干线管道工程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评估表

续表

从以上可看出,拟建输油管道干线工程建设和运行过程中可能遭受的地质灾害主要有滑坡、崩塌、河流侵蚀塌岸,引发的加剧的地质灾害主要是工程削坡引发和边坡失稳,共4种灾害,对干线工程形成15处灾害点,长度10.820km,占整个干线工程长度的2.67%,其中致灾危险性大的4处(长0.455km),致灾危险性中等的7处(长8.080km),危险性小的4处(长1.465km)。

(三)输油管线支线工程建设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评估

拟建输油管线支线工程有5条,其中宝鸡、咸阳和渭南3条支线可能遭受和加剧、引发的地质灾害,其危险性评估结果见表6-10。

支线工程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结果表明:

(1)宝鸡支线穿越1处崩塌,管线铺设施工有可能引发、加剧该崩塌灾害,受灾长度50m,危险性中等。

(2)咸阳支线任家咀分布有1条构造成因的地裂缝,管线建成运行后有可能遭受该条地裂缝灾害的威胁,受灾长度170m,危险性小。

(3)渭南支线沿线或两侧500m范围内分布有3处构造成因的地裂缝、1处滑坡和1处崩塌,管线建成运行后有可能遭受这3处地裂缝灾害的威胁,受灾长度210m,危险性中等。管线铺设施工有可能引发、加剧滑坡和崩塌灾害各1处,受灾长度120m,危险性中等。

表6-10 输油管线支线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评估表

(4)西安和风陵渡支线两侧100m范围内无滑坡、崩塌和泥石流地质灾害,1000m范围内也无地裂缝,管线铺设施工方式为浅埋开挖和顶管,也不引发、加剧地质灾害,对管线不构成危害,危险性小。

(四)输油管线站场工程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评估

拟建输油管道陕西境设5个站场,即固关减压泵站、凤翔分输站、咸阳分输站、渭南分输站和风陵渡分输站,其所处地貌部位分别为:千河一级阶地、山前洪积平原、黄土塬、渭河一级阶地、黄河一级阶地。站场附近地势平坦,地面相对高差不超过5m。在站场附近100m范围内无地质灾害分布,拟建站场施工和运行也不会引发和加剧地质灾害发生。渭南和风陵渡站场需作抗地震液化的设防措施。预测评估站场工程地质灾害危险性小。

『贰』  地质灾害类型及其危险性现状评估和预测评估

一、地质灾害类型及特征

受自然地理、地质环境条件以及人类工程—经济活动的制约和影响,山西段地质灾害类型较多,地域分布广泛,灾情较为严重。据调查发现的主要灾种有:滑坡、崩塌、泥石流和洪水冲蚀、采空塌陷、黄土湿陷和潜蚀。此外,局部地段尚有地面沉降、地震液化、地裂缝、煤层自燃和瓦斯爆炸。

(一)滑坡

评估区共发现33处滑坡,其中岩体滑坡7处,土体滑坡26处。大型的3处,中型的18处,小型的12处。滑体规模:小者仅4400m3,大者达600万m3,一般在20~180万m3之间。多分布于黄土丘陵和碎屑岩分布区的河谷两侧。其中和管线有关的有7处。

(二)崩塌

评估区共调查崩塌45处,其中规模在5000m3以上的有11处,规模在500~5000m3的有18处,规模小于500m3的有16处,均属小型崩塌。崩塌分两类:岩体崩塌多发生于碎屑岩地层,部分为碳酸盐地层,分布于临汾盆地以东;土体崩塌主要分布于永和、隰县境内的黄土地区。降雨、采矿、筑路、边坡开挖等是导致崩塌发生的原因。

(三)泥石流和洪水冲蚀

分布于浮山、沁水、阳城、泽州段。本次调查共发现15处,均属低易发泥石流。其中对管线有影响的泥石流沟14条,影响较大的有10条。根据其物质含量可分为三类:泥石(渣)流共7处,分布于沁水、阳城段;水石流共6处,分布于沁水与浮山交界的大尖山、山交林场;泥流分布于永和、浮山等黄土丘陵区。

(四)采空塌陷、地裂缝

管线穿越河东煤田、沁水煤田。在蒲县北寺乡、临汾尧都镇、土门镇山西组2#、太原组10#煤稳定可采;在浮山县东腰乡太原组9#、10#煤稳定可采;在阳城、泽州县山西组3#、太原组15#煤稳定可采、9#煤局部稳定可采。本次调查煤矿159个,其中蒲县11个,临汾38个,浮山2个,阳城53个,泽州55个,年产量一般在10万吨以下。共调查53座非煤矿,集中于阳城段;以开采硫铁矿、铁矿为主,露天开采矿区总面积20.57km2

1.采空区基本情况

管线在山西段共经过煤矿密集分布区4段,总长83.574km。经过煤矿采空区长24.77km,占煤矿分布区总长的29.6%。其中:

蒲县—临汾段(EC118—ED073)采深2#煤80~130m、10#煤180m,采厚2#、10#煤分别为1~2.5m、3.5~8.5m。管线压煤(煤矿密集区)34.183km,其中采空区长10.255km。

表10—6山西段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划分表

图10-3西气东输管道工程山西段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分区图

1.复杂;2.中等;3.简单;4.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分区界线;5.地貌分区界线;6.地质界线;7.输气管线

浮山段(EF043—EF056)采深达300~400m,9#、10#合并开采总厚6m,深厚比50~67。此段共两个煤矿,矿区面积8.0km2,采空区面积4.02km2。管线压煤4.007km,其中采空区0.9km。

阳城段(EH039——EH115+2)采深一般20~210m,在芹池—蒿峪段(EH039—EH079),采深达116.06~237.72m,沿管线前进方向逐渐变浅,采厚达5m左右,均采3#煤。管线压煤长27.00km,其中采空区长8.1km。

泽州段(EJ002—EJ058),采深达60~150m,以采太原组底部15#煤为主,采厚达2.2m。管线压煤长18.384km,其中采空区长5.515km。

2.采空塌陷

分布于浮山和阳城境内,管线段共发现塌陷坑19处,塌陷形状为椭圆形、五边形、梯形、圆形、长条形等,塌陷形式以塌陷坑、塌陷槽、波状起伏居多。塌陷面积小者仅0.3×104m2,大者达105×104m2,一般5×104~20×104m2,塌陷深1~5m。

3.采空地裂缝

本次工作共发现地裂缝31处,其中临汾2处,浮山4处,阳城22处,泽州3处。地裂缝一般与塌陷相伴随,长度一般在200m以内,最长的上会庆地裂缝(L29)达1km,裂缝宽0.01~0.8m,最宽达1.1m,可见深小于7m。地裂缝地表形态呈直线型、锯齿状形、折线形等。

(五)黄土湿陷

管线共经过湿陷性黄土段107.178km,占管线总长的近1/3,其中临汾盆地以西长71.43km,湿陷系数一般0.014~0.052,最高达0.123;临汾盆地东部的浮山段长27.7018km,湿陷系数为0.0445~0.0942,最高达0.1446,为本区最为强烈的地段;泽州段周村一带,管线跨越黄土湿陷区长8.037km,湿陷系数达0.023~0.1008。湿陷深度均小于15m。

(六)地面沉降

临汾段(ED088—ED103)为地面沉降区,沉降中心位于临汾城西汾河河床、河漫滩及一级阶地,累积最大沉降量24cm。沉降经历三个阶段:1978年前为形成阶段,沉降速率仅为6mm/a;1978~1986年为发展阶段,沉降速率达到30mm/a;1986年以后,为缓慢变形阶段,沉降速率为10mm/a。

(七)地震液化

临汾盆地、汾河河床、河漫滩及一级阶地(ED089—ED103段)地下水位埋深0.7~2.6m,地表0~15m深度内为中、细、粉砂,其间夹有粉土、粉质粘土层。砂土、粉质粘土标准贯入击数2~26,临界击数9.8~21.1,液化指数11.4~32.5,为可液化地段。

(八)地裂缝

分布于临汾段ED103左45°1750m处的北郊梁村附近,发育于汾河东岸二级阶地后缘,单条裂缝走向NE74°,长度40~60m,地表可见宽为6~20cm,最宽达40cm。

该区地裂缝最早发现于1979年,至1987年断续出现,1988~1993年,发展较快。

(九)瓦斯爆炸和煤层自燃

阳城、泽州段为高瓦斯或超级瓦斯区,瓦斯含量最高达60~159.5m3/(t?d),一般为9~19.34m3/(t?d),历史上曾多次发生瓦斯爆炸事故。

煤层自然发生于泽州段犁川一带的3#煤层,其自燃形式沿已有采煤塌陷坑和裂缝喷冒蒸气。

地质灾害分布特征如图10-4所示。

图10-4西气东输管道工程山西段地质灾害类型分布图

1.采空塌陷、地裂逢灾害为主区;2.崩塌、滑坡灾害为主区;3.地震液化、地面沉降灾害区;4.黄土湿陷灾害为主区;5.输气管线;6.压气站、清管站

二、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评估

(一)滑坡

1.岩体滑坡

此类滑坡评估区分布7处,集中于沁水、阳城段,滑体岩性为C+P泥岩夹砂岩、泥岩互层。规模最大近600万m3(H16),最小仅400m3(H3),一般14.4万~300万m3

距输气管线较近的有上孔滑坡(H15)、上黄岩滑坡(H4)和杨窝滑坡(H3),距离分别为1000m、250m、20m。

(1)上孔滑坡(H15

滑体岩性为C3厚层砂岩夹泥页岩,壁高1~2m,滑床呈弧形,初现日期为1998年秋,累计滑动水平距离在20m左右,滑体中部剪切裂缝较发育,裂缝走向3000,与主滑方向斜交,单裂缝近直立,深30cm,宽20~50cm,长30~50cm,此类裂缝共见10条。滑体长80m,宽120m,厚约25m,体积达24万m3。目前尚未稳定,其原因是后壁筑路,边坡排水不畅引起。滑坡造成数根电杆毁坏。公路50m段多处出现裂缝,芦苇河30m挡土墙毁坏。目前滑坡舌已伸入至河床15m(图10-5),对管线影响较大。

图10-5上孔村西南200m滑坡(H15剖面图)

1.砂岩;2.页岩;3.泥岩;4.砂卵石;5.坡堆积体;6.张裂缝;7.滑移面及下滑方向

(2)上黄岩滑坡(H4

滑体岩性为P2s泥页岩夹砂岩,后壁高达20m,可见醉汉林等标志物。主滑方向300,下滑垂距近20m,滑面呈上陡下缓的弧形。滑体长60m,宽300m,厚24m,体积近36万m3,为一中型滑坡。现基本稳定,对管线影响小。

(3)杨窝滑坡(H3

规模小,长10m,宽20m,厚2m,体积仅400m3,主滑方向2700,坡角25°,因修路开挖所致。

2.土体滑坡

土体滑坡有26处,规模一般2万~60万m3,最大达180万m3(H6)。对管线影响较大的有蒿峪村西滑坡(H11)、杜老凹滑坡(H1)、老炭窑滑坡(H2),和H24、H30、H31滑坡,北音滑坡(H16)是碎屑岩地区人为影响下形成滑坡灾害经治理又复发的大型滑坡。

(1)蒿峪村西滑坡(H11

距管线约100m,从滑舌前通过。岩性为新近系粘土,滑床为山西组泥岩、页岩,滑面倾向800,倾角15°,埋深3m,初现日期为1995年8月,当时日最大降雨量为48.7mm,时最大降雨量达30.6mm。土体下滑长100m,宽80m,厚2~3m,体积达2.4万m3。曾造成侯月铁路路基毁坏。

(2)杜老凹滑坡(H1

管线纵穿滑体(图10-6),由河流切割坡脚形成临空面,上覆土(Q3)在降雨作用下,沿Q2粉质粘土顶面滑动。滑坡长50m,宽80m,厚5m,体积近2.0万m3,目前尚未稳定。已造成农田毁坏。

图10-6杜老凹村西250m滑坡(H1)剖面

(3)老炭窑滑坡(H2

管线纵穿滑体。滑坡长30m,宽20m,厚5m,体积仅0.3万m3。形成原因同H1滑坡。

(4)H24、H30、H31滑坡

均发生于蒲县段,滑体岩性为Q3黄土,滑坡长100~450m,宽80~650m,厚10~30m,规模29.25万~48万m3。由河流切割坡脚,降雨作用形成。H24滑坡不稳定,H30、H31已基本稳定。

(5)北音滑坡(H16

滑坡前后缘相对高差55m,滑体岩性为C3泥页岩夹砂岩、灰岩,岩层产状50°∠7°,滑面倾向300,倾角150,滑坡长400m,宽500m,厚30m,体积600万m3,为一大型古滑坡,已处于稳定状态。1997年晋阳高速公路施工,挖方后形成新的临空面,滑坡复活,致使滑体中上部的北音村部分房屋和一座学校开裂,同时造成高速路路面毁坏(图10-7)。有关部门在滑体前缘施工5根抗滑桩,桩径1.5~2m,然而,由于抗滑力设计过小,坡体未能达到稳定状态,1999年雨季过后,滑坡又两次下滑,造成更大规模的交通阻塞和房屋破坏。

图10-7北音滑坡(H16)剖面

1.灰岩;2.砂岩;3.页岩;4.泥岩;5.滑移面及下滑方向;6.房屋裂缝

3.滑坡危害

滑坡已造成评估区1890间房屋开裂,一座学校开裂后被迫搬迁,310亩耕地毁坏,铁路、公路4段总长约200m路面受损,一处泉水干涸,直接经济损失达上千万元。

(二)崩塌

土体崩塌主要分布于永和、隰县境内,共11处,对管线构成威胁的有3处。崩塌规模最大7.5万m3,一般0.36万~4.5万m3,此类崩塌分布于河沟两侧,均由Q3黄土构成。

岩体崩塌发育于浮山、沁水、阳城、泽州段。崩塌规模都小于1万m3,共34处,对管线构成威胁的有19处。崩塌发生于O1+2、C+P地层,其中C+P碎屑岩地层最发育。

(三)泥石流和洪水冲蚀

1.泥石流和洪水冲蚀特征

评估区共调查泥石流沟15处,其中有10处对管线危害大(N1、N2、N4、N7、N9、N10、N11、N12、N13、N14),将其分为泥石(渣)流、水石流、泥流三类。

(1)泥石(渣)流

分布于阳城、沁水段,共7处。开矿弃渣堆积于沟谷中,体积达1350万~5000万m3。此类沟谷一般长2.5~3km,宽10~20m,最宽100~200m,深20~50m。河沟纵坡坡降22.6‰~35‰。流域面积3.45~11.1km2,杨河河谷流域面积最大达310.73km2,沟谷形态呈直线型居多,流通条件较好,一次性冲出量500~5000m3。堆积区扇形长100m,宽10~30m,厚3~5m。

(2)水石流(洪水冲蚀)

评估区共调查6处,主要分布于沁水与浮山交界处的大尖山林场、山交林场。植被发育,森林茂密;森林覆盖率达50%以上,土壤侵蚀模数200~500t/(km2?a),水土流失弱,暴发洪水后,实际只形成洪水冲蚀灾害。

水石流物源为沟两侧崩塌形成的砂岩、泥岩碎块,粒径一般10~30cm,最大达100cm。沟长2~40km,宽10~200m,窄处仅2~3m,深30~80m,流域面积一般2.75~16.9km2,大者达133.13~208.43km2。河沟纵坡坡降一般14.4‰~23.5‰。堆积区扇形面积达200~300m2

(3)泥流

山西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冲沟中堆积的黄土在暴雨季节洪水常为泥流状态。水土流失在临汾盆地以东和以西程度不同。

重度区〔土壤侵蚀模数5000~10000t/(km2·a)〕,分布于永和、浮山县的黄土台塬和黄土丘陵区,沟谷发育,沟深达50~200m,沟谷发育密度2~3条/km2,植被稀少。本区共调查2处,河谷形态呈“V”字形,长15~25km,宽10~50m,深50~200m,纵坡坡降27.3‰~37.4‰,流域面积31.8~68.75km2

中度区〔土壤侵蚀模数500~5000t/(km2·a),分布于吕梁山东侧至临汾盆地以及阳城芹池—北留段,此段以丘陵和低山为主,沟谷多出露石炭、二叠系、三叠系碎屑岩,沟谷发育中等,植被少,土壤侵蚀以重力、沟蚀为主。

轻度区〔200~500t/(km2·a)〕,分布于临汾盆地、东要—方山、李寨—斑鸠岭段,表层植被发育,森林覆盖率达50%以上,以沟蚀和重力侵蚀为主。

2.泥石流灾害

仅沁水小岭上村,在20世纪70年代,杨河发生的泥石流灾害,曾造成附近1000亩耕地,约20间房屋、1条道路毁坏,直接经济损失达上百万元。

(四)采空塌陷

蒲县—临汾段(浮山段例外)、阳城段、泽州段深厚比多小于30,属不稳定地段。现状条件下,煤矿采空后,会对管线构成重大危害。评估区共调查采空塌陷25处,而与管线相交或距管线较近的塌陷有T1、T3、T4

T1塌陷:分布于浮山县后交煤矿(EF038——EF054)。塌陷与地裂缝相伴随,塌陷长100m,宽30m,深6m,面积达0.3×104m2,地表形态为椭圆形。塌陷由煤矿采空后,顶板冒落,岩体发生变形所引起(图10-8),与管线相交,危害较大。

图10-8浮山县老炭窑东采空塌陷(T1)剖面图

1.粉土;2.粘土;3.砂岩;4.泥岩;5.煤(9#、10#);6.冒落体

T3塌陷:分布于阳城柏山煤矿,距管线约300m,塌陷长110m,宽50m,深达5m,面积为6×104m2,形态呈多边形,未稳定,对管线有影响。

T4塌陷:分布阳城柏山煤矿,距管线约600m,塌陷面积30×104m2,形态呈五边形,未稳定,对管线有影响。

塌陷已造成评估区3024亩耕地、2580间房屋破坏,一座学校搬迁,10多眼泉水断流,24口水井干枯,经济损失严重。

浮山段塌陷地裂缝位于后交煤矿,可见3条,其地裂缝分别与管线垂直、平行、斜交(图10-9),裂缝长60~150m,宽0.1~1.2m,可见深2~6m,形态呈直线形或锯齿状形,未稳定,对管线危害较大。

阳城段距管线较近的地裂缝4条,约400~900m,裂缝长30~130m,宽0.02~0.3m,地表形态呈折线,由采3#煤引起。未稳定,对管线有影响。

泽州段距管线最近的塌陷地裂缝分布于八良掌一带,(EJ055—EJ057),与管线平行,距管线20m,阳城段距管线较近的地裂缝4条,约400~900m,裂缝长30~130m,宽0.02~0.3m,裂缝长100m,宽0.02~0.03m,可见深0.1~0.15m,走向290°,分布形态呈锯齿形状,由采15#煤引起,采煤深30m,巷道宽6~9m,未稳定,对管线危害大。

图10-9后交煤矿采空塌陷地裂缝分布图

1.采空塌陷及编号;2.地裂缝及编号;3.矿界;4.公路;5.输气管线

塌陷地裂缝已造成区内1995间房屋开裂,1300亩耕地荒芜,约200户居民搬迁。

(五)黄土湿陷

永和、蒲县、隰县、浮山、泽州段,总长108.437km,广泛分布午城、离石、马兰三类黄土。其中表部的马兰黄土大多具湿陷性。马兰黄土按成因不同,可分为风坡积、洪坡积两类。

(1)风坡积马兰黄土

岩性为淡黄色、灰黄色粉土,具大孔隙,结构疏松,质地均匀,无层理,垂直节理发育,夹有古土壤层及钙质结核层。临汾盆地以西天然含水量(w)10.8%~25.1%,天然隙比(e)0.692~1.254,且多数达到1.0以上,饱和度(Sr)24.7~91%,属稍密,稍湿—湿;湿陷系数(δ)0.29~0.1279,自重湿陷系数(δz)0.014~0.052,属中等—强湿陷性土,湿陷深度一般介于8.0~15m之间。

临汾东部的浮山段天然含水量(w)6.3%~20.5%,天然隙比(e)0.697~1.207,饱和度(Sr)18.3%~51%,属稍密、稍湿—湿粉土;湿陷系数(δ)0.0445~0.125,自重湿陷系数(δz)0.024~0.094,属中—强湿陷性土。湿陷深度最大达15m。

泽州周村一带天然含水量(w)12.7%~28%,天然隙比(e)0.7~1.43,饱和度(Sr)39.2%~88.3%,中密—稍密,稍湿—湿粉土;湿陷系数(δ)0.029~0.1008,自重湿陷系数(δz)0.0176~0.052,湿陷深度达9~10m,属中—强湿陷性土。

(2)洪坡积马兰黄土

岩性为灰黄色、浅黄色粉土,略具大孔隙,垂直节理发育,含钙质结核层,具交错层理。厚5~25m。天然含水量(w)14.8%~20.5%,干容重(γ)12.2~14.9kN/m3,天然隙比(e)1.106~1.207,饱和度(Sr)31%~41.3%,属稍密、稍湿、高压缩性土;湿陷系数(δ)0.0478~0.0942,自重湿陷系数(δz)0.024~0.0634,属中等湿陷性土。湿陷深度5.0~9.0m。

本区黄土的主要特点是:临汾盆地以西,黄土湿陷性较强,最大湿陷深度可达15m,临汾盆地以东,以浮山段湿陷性最强,往东逐渐减弱,湿陷深度可达9.1~15m。黄土湿陷已对当地民房、农田和水利设施等造成破坏,它同样可对输气管线构成危害。

(六)地面沉降

临汾市地面沉降与地下水超采形成的降落漏斗关系密切,地下水分中层和深层两层开采,其中中层为主要开采层。目前有坟上、翟村、城区、城北(梁村、屯里一带)4个水源地。开采始于1976年,1978年已在城区范围形成降落漏斗,中心水头降10m左右。1986年,形成了一个NE—SW向展布,波及面积超过50km2的椭圆形降落漏斗,其中心位于下康、屯里一带,中心水位较1978年下降30m,年降幅近4m。1986年以后,水位降幅趋缓,年平均降幅3m左右。目前,漏斗中心最大降深已达80m。

深层水开采量不大。自1986年起,以屯里为中心形成降落漏斗,分布与中层水降落漏斗一致。目前,该降落漏斗中心最大降深达50m。

临汾地面沉降中心累计沉降量为24cm,目前年沉降速率为10mm/a,两者均属轻微沉降。现状条件下不会对输气管线造成破坏。

(七)地震液化

公元865年、1695年临汾(

级)地震,地裂涌沙就有记载。2000年11月临汾自来水公司进行输水管跨越汾河工程中,在尧都北芦村发生砂土液化,对工程影响很大。为查清此原因,在北芦村(汾河河床及河漫滩)共布勘探孔16个,总进尺274m,取土样90件,进行标准贯入试验85次,认为8度地震烈度下存在地震液化,液化等级为Ⅲ—Ⅱ级(严重—中等)。另据中国地震局勘测,基本和上述结论吻合,确定汾河河床、河漫滩、一级阶地为易液化场地。

所以,临汾段ED089—ED103共计4023m为地震液化段,液化等级为Ⅲ—Ⅱ级(严重—中等)。在8度地震烈度条件下,地震液化会对输气管线造成破坏。

(八)地裂缝

临汾段ED103左45°1750m(尧都北郊梁村附近)汾河东岸二级阶地后缘存在地裂缝,呈NE74°方向延伸。单条裂缝可见长度:村南60m,村东40m;宽度一般为6~20cm,最宽处达40cm。成因为构造和抽汲地下水引发的地面沉降引起,对管线影响小。

(九)瓦斯爆炸和煤层自燃

临汾—蒲县段、浮山段瓦斯含量较低,仅0.02m3/(t·d),属一级低瓦斯区;阳城段瓦斯成分中含CH4、CO2和NO2,瓦斯含量达13~21m3/(t·d),最高永安煤矿达60~159.5m3/(t·d),为三级至超级高瓦斯区;泽州段瓦斯含量达19.34m3/(t·d),属超级瓦斯区。

瓦斯爆炸发生于阳城—泽州段,1975年7月,阳城县永安煤矿发生瓦斯爆炸,造成10余人死亡;1998年泽州川底煤矿发生瓦斯爆炸造成7人死亡。

煤层自燃出现于泽州境内的犁川一带,燃烧煤层均为3#煤,自燃后沿裂缝向外喷冒蒸气和浓烟,将直径为0.3m的大树逐渐熏死。

评估区未发生瓦斯爆炸和煤层自燃现象,但应注意此两种灾害对管线的危害。

三、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评估

(一)滑坡

1.对管线有影响的H1、H2等滑坡进行稳定性验算

按总应力法计算,结果(表10-7)表明:H1、H2、H3属不稳定滑坡,H4属基本稳定滑坡,H12、H24属稳定滑坡。因此,对于H1、H2、H3滑坡在施工时应采取避让或防治措施。

表10-7滑坡稳定性计算成果表

2.H27滑坡稳定性验算

H27滑坡位于蒲县鹿场西南侧(EC047150°900m)。为一顺红粘土层面滑动的古滑坡,主滑方向30°左右,与管线最近处250m。采用传递推力法计算(表10-8),稳定性系数为2.352,天然状态下,属稳定滑坡,但应注意采空塌陷诱发对滑坡的影响。

表10-8滑坡稳定性计算表

现象综合分析,管线大部分滑坡已基本稳定,但采煤触发老滑坡复活,同时产生一些新的滑坡现象仍然存在。因此,滑坡的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评估属中等。

(二)崩塌

管线经过区已发生的黄土类崩塌11处,碎屑岩类崩塌28处,灰岩类崩塌6处。崩塌的形成是由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因此,管线经过的崩塌易发区,今后还将不断发生。崩塌规模虽小,影响范围也有限,但在管线施工时将会造成危害,尤其与管线相交的崩塌,会在施工触发时再次发生,造成人身伤害事故和砸毁施工设备,应予以关注。

(三)泥石流和洪水冲蚀

按50年一遇最大日降水量:浮山为89.2mm,沁水为108.1mm,阳城为168.3mm,泽州为129.7mm。由公式Q=P·S计算的最大洪水量列入表10-9。

表10-9泥石流预测评估统计表

沁水—泽州段沟谷排放煤矸石、铁矿渣量大。管线经过N7、N8、N9、N10、N11、N12、N14泥石流堆积区,其危害性中等;在N3、N5、N15泥石流沟中埋设,其危害性小—中等;在N1、N2、N4、N6、N13泥石流的形成区跨越泥石流沟,其危害性相对较小。预测该区泥石流危害性中等。

(四)采空塌陷

管线穿越煤矿分布区共4段,总长约83.574km。除浮山、阳城、泽州的部分地段出现塌陷、地裂缝外,其他地段并未出现,这是因为:①地下采空后,由于开采宽度小,回采率低,顶板尚未冒落;②采空区有较稳定的顶板,其顶板能支撑上覆岩体的压力;③采空区顶板已冒落,但未影响到地表;④采宽区顶板处于暂时的静平衡状态,一旦失衡,塌陷、地裂缝会顺势发生。

据计算预测煤矿采空后的地表最大变形值列于表10-10中。

表10-10地表变形计算统计表

蒲县—临汾段:煤矿开采历史一般在10~40余年,目前部分煤矿已闭坑,采用工程地质比拟法和概率统计法预测,2015~2020年最大下沉量将达到3.4~4.2m,下沉0.5m以上的塌陷面积将达到2.518~4.368km2。塌陷区位于管线下部,对管线危害极大。

浮山段:主要穿越后交煤矿,按开采深度300~400m,水平移动角68°预测,2015~2020年,最大下沉量将达到4.5m左右,塌陷面积将由现在的0.003km2扩大到0.1~0.15km2,其危险性大。

阳城段:该段是晋城市重要的无烟煤生产基地,随着晋城市煤炭开发战略的向西转移,未来该段将成为晋城市主要开采区之一。因此,以主采3#煤,采深20~250m观测,2015~2020年,此段最大下沉量将达到5m,塌陷面积也将由现在的3.84km2,扩大到6.58~8.21km2,对管线危害大。

泽州段:本段主采15#煤,目前大部分煤矿已闭坑。因此,未来该段煤炭开采趋缓。按工程地质类比法预测,未来20年地面下沉量将达到1.55m,下沉0.5m以上的塌陷面积最大将达到1.15~1.582km2,管线位于塌陷区内,对管线危害大。

值得提出的是:沁水九疙垛岭—阳城芹池段(桩号EG044—EH039),分布有丰富的煤炭资源,由于埋藏深、水文地质条件复杂,一直未得到开采。列入晋城矿务局后备开采基地,预计2010~2020年得以实施。预测煤层开采后,会产生塌陷、地裂缝,对管线危害大。

(五)黄土湿陷

临汾盆地以西黄土湿陷总长度71.43km。其中:

EA151—EA180段,湿陷系数为0.03~0.091,湿陷总量达26.06cm;

EB005—EB069段,湿陷系数为0.03~0.095,湿陷总量为31.99cm;

ED104—EA121段,湿陷系数为0.03~0.123,湿陷总量为45.14cm,均属Ⅱ级自重湿陷性黄土。

临汾盆地以东黄土湿陷长度35.74km。其中:

EF001—EF022+1段属Ⅱ级自重湿陷性黄土;

EF022+1—EF029段为Ⅲ级自重湿陷性黄土;

EF029——EF073段属Ⅱ级自重湿陷性黄土;

EH115+2—EJ002段,属Ⅱ级非自重湿陷性黄土。

综合上述,本区黄土属中等—强湿陷性。管道埋设后,遇降雨积水入渗时,基础会产生湿陷,影响管线的稳定性,预测黄土湿陷地质灾害危险性中等。

(六)地面沉降

临汾盆地(ED085—ED103)段地面沉降速率目前为10mm/a,若按50年预测,最大可达500mm,本段对管线的破坏是在山区和盆地东西两侧的交接部位,差异性上下错动对管线有剪切作用。预测地面沉降地质灾害危险性大。

(七)地震液化

临汾盆地(ED089—ED103)段汾河河床、河漫滩及一级阶地的地震液化在管道开挖在地下水位以下遇到砂土时,管道边坡会出现塌方,如降低地下水位时会出现涌砂。并且在Ⅶ度地震条件下,该段会产生地震液化。预测地质灾害危险性为中等—大。

(八)地裂缝

临汾梁村(ED103左45°1750m)地裂缝,属临汾众多地裂缝中的一处。位于地面沉降边缘拉张区内。随着地下水的持续开采,地裂缝活动会加剧,鹅舍、龙祠、高堆地裂缝(距管线非常远)有可能被激活,同时在地貌单元交接部位、高陡坎等位置有可能引发新的地裂缝。这些新产生的地裂缝对管线潜在的威胁较大。

该段现有地裂缝及预测新产生地裂缝的地质灾害危险性属轻微—中等级别。

(九)瓦斯爆炸和煤层自燃

阳城、晋城诸多煤矿属高瓦斯区。由于本区小煤矿众多,互相越界开采时有出现,预测今后煤矿瓦斯爆炸的可能性仍然很大。煤层自燃在晋城市下河以及评估区犁川一带曾有发生。管线经过区煤层厚度、煤质可燃性与晋城下河、犁川一带的煤层相同。煤层自燃的结果是将保安煤柱破坏,从而造成地面裂缝和塌陷,火焰从裂缝上升至地表,危及管道,管线输气为可燃物,地面塌陷和火焰的共同作用将对管道产生危害。预测此两种地质灾害危险性大。

『叁』 读“某地质构造剖面图”,回答下列问题。(15分) (1)图中M、P处的地质构造分别是:M____________,P_

(1)向斜(1分)背斜(1分)山岭(1分)向斜槽部受挤压,岩石坚硬不易受侵蚀而形成山岭(2分)
(2)水汽输送地表径流(径流)海陆间 d(4分)
(3)岩浆活动(内力作用)沉积岩(2分)
(4)不适合(1分)此处为断层(1分),为地质构造不稳定区、影响水库坝址安全(1分),且N处于断层线的部位,地下水容易从断层线下渗(1分)。

『肆』  地裂缝勘查典型实例示范

5.5.1西安地裂缝高分辨法地震勘探

自1960年以来,西安市相继出现地裂缝带,到1986年根据地质学者的推断,用地震反射波勘探方法查出第十条地裂缝带,同时在地表找到明显地裂缝标志。地裂缝总体走向N70°~80°E,间距2~2.5km,长度约3~4km,最长约8km。近似平行等间距展布在西安市城区和近郊区的150km2范围内,将西安市切割成规则的条带。由于裂缝不断活动,造成建筑物倒塌,道路错断,地下管线扭断等地质灾害。给古城的建设造成数千万元的损失。高分辨率地震勘探要解决的地质问题是地面地裂缝的成因及空间展布形态。在此基础上查明隐伏于地裂缝带的第四系断层,了解其水平位置、产状和两侧松散层分布特征。论证地裂缝与第三系地层以下隐伏断层的连通关系。

地震成果剖面提供了论证地裂缝成因十分重要的地球物理资料。提出的地质结论是:临潼-长安基底断裂在第三系和第四系中形成明显的断层形迹。证实了它是新生代继承性活动断层。地表地裂缝带下,有隐伏的第四系断层。断距随深度增大而加大。

这些断层与第三系以下的深部断层是相衔接的。地震勘查成果说明地裂缝是第三系下部断裂不断继承性活动向上伸展。最终到达地表而形成。西安地区位于关中盆地中部的次级凹陷上。受临潼-长安基底断裂拉张作用形成的十条书斜式断层正好位于西安市区范围,直接控制了西安市第四纪盆岭地貌形态。断层不断活动向上延伸,造成第四系错断,以至出露地表在盆岭地貌的黄土梁南翼陡坡处形成地裂缝。这就是地质学者推断,由地震勘探成果论证的西安地裂缝形成的主要原因(唐大荣、彭成实测)。

5.5.2西安地裂缝放射性调查

西安地裂缝是一种活动的构造性地裂缝,地质调查认为与深部构造相通。地面黄土覆盖较厚,一般大于10m,地下热水发育,潜水面深7~15m,对氡气测量比较有利。西安市西北电管局物资采购站西约300m处,是地裂缝测量地区之一。场地内为农田,地面看不出有地裂缝现象,在拟建印务公司的地区布设四条测线,进行瞬时测氡和电法探测,氡气异常突出,如图5-1所示。经探槽揭露,在0.7m深处发现裂缝,宽在2.0~7.0cm,裂缝面光滑,产状为164°∠82°。在裂缝向东延伸方向的南侧地面下沉0.5m,1987年的建筑物出现裂缝。测氡确定的裂缝与异常位置对应较好,与原推测裂缝位置相比,向西偏移(韩许恒、郁春霞,1997)。

图5-1拟建印务公司场地瞬时氡探测地裂缝结果

5.5.3西安地裂缝高密度电阻率法勘探

图5-2是高密度电阻率法在西安市某地地裂缝上的勘探结果,视电阻率等值线清晰地反映了F1、F2两条裂缝的位置以及其倾向(肖宏跃、雷宛,1993)。

5.5.4汞气裂缝调查

图5-3是土壤汞在地裂缝上的异常反映,由图可以看出不仅异常明显,而且在不同时间采样,具有较好的重现性(伍宗华,1994)。

图5-2西安市地裂缝L的综合勘测剖面图

图5-3地裂缝定时定点观测土壤汞含量变化曲线

参考文献

韩许恒,郁春霞.1998.断层测量在西安地裂缝勘查中的应用实例分析.物探与化探

刘传正等.2000.地质灾害勘查指南,北京:地质出版社

肖宏跃,雷宛.1993.高密度电法探测西安地区地裂缝的应用效果.物探与化探

王景明等著.2000.《地裂缝及其灾害的理论与应用》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伍宗华.1994.汞的勘查地球化学.北京:地质出版社

『伍』  崩塌勘查典型实例示范

1.5.1长江三峡链子崖音频大地电场法、甚低频电磁法裂缝、岩溶、煤洞勘测

链子崖位于长江三峡兵书宝剑峡出口处右岸,濒临江边的陡崖主体由二叠系栖霞组灰岩构成,底部为煤系软弱层。在长约700m,宽30~180m范围内发育有58条裂缝,将岩体切割成3个危岩区,即南部的I区To至T6缝区和北部的Ⅲ区T8至T12缝区以及中部的Ⅱ区T7缝区。其中T8至T12缝区危岩体紧临长江,南、西分别被T8、T9、T11缝和T12缝切割,北、东两侧临空,底部煤层基本被采空,是防灾治理、监测预报的重点险段。

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经过长期的大量调查研究工作,链子崖可见裂缝的分布情况已基本查清;但是,在表土覆盖地段的裂缝分布、延伸、连通交切情况,隐伏构造、岩溶、煤洞的分布等尚不清楚。针对上述问题,地质矿产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技术方法研究所于1988年采用了音频大地电场法、甚低频电磁法勘测裂缝、岩溶、煤洞的分布情况。

1.5.1.1 隐伏裂缝勘测

基于裂缝发育的不规则性和地形条件,勘测中采用了异常追踪法:即从已知裂缝的隐没端开始,根据裂缝和异常发育趋势布设勘探剖面,同时辅以现场地质调查,进行异常的定点、连接,循序渐进,直至查明(图1-1)。裂缝上方的音频大地电场和甚低频电阻率异常曲线一般形态尖锐,幅值较大(图1-2)。

裂缝勘测结果表明:链子崖南部Ⅲ区和北部I区裂缝已相互连通。特别是确定了Ⅲ区分布的 T8-1、T8-1-2、T9、T11裂缝均与T12裂缝连通以及T8-0缝向SE方向延伸至陡壁边缘,对危岩体稳定性评价至关重要。勘探结果在随后的工程探槽(图1-3)和声波跨孔测试中得到验证。

1.5.1.2隐伏煤洞勘测

图1-1追踪裂缝的测线布置及异常分布

链子崖的变形与底部马鞍山组(P1mn)煤层采空有直接关系。根据调查访问资料,链子崖底部有采煤巷道20余条,基本沿地层走向分布。为了解其存在状况,用音频大地电场法和甚低频电磁法在链子崖顶部展开了面积性勘测。

煤洞的电场异常不同于裂缝,一是幅值较小、宽度较大、规律性较强(图1-4a)。

勘测共确定煤洞14条,煤洞走向与岩层走向基本一致(SW—NE),长度300~400m,间隔30~40m,勘测结果和实际情况相符。

1.5.1.3隐伏岩溶勘测

平行于链子崖陡崖,勘测中追踪发现一条幅值高、宽度大的异常(图1-4b)带近南北向发育,其东侧裂缝发育,西侧则明显减少;该异常带与北部的黄泥巴壁相接,根据异常形态、结合地质特征分析,推测为一岩溶发育带,后期的勘探工程证实了这一推测(连克等,1991)。

图1-2隐伏裂缝实测剖面(T9缝前端)

图1-3TC3工程探槽展示图

1.5.2链子崖隐伏裂缝的声波检测

链子崖危岩体存在12组50余条裂缝,出露最宽约2m,深不可测。其中T8及T9裂缝,北端隐伏于覆盖层下,是否延伸与T12缝贯通,成为查明岩体结构与方量和确定治理工程设计的关键,为此,在上述裂缝延伸的关键部位,布两钻孔,孔距21m,深150余m。由地质矿产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技术方法研究所于1989年承担跨孔声波测试,查明裂缝的延伸及倾向。

现场地质剖面概况及跨孔声波测试示意图如图1-5a。采用等高同步测试法、扇面测试法,测取的波形记录分别如图1-5b及图1-5c。这些记录的推论是:接收到的是绕射波,其地质模型应如图1-5d,即裂缝张开无充填。显然,只有存在地表覆盖层的绕射波,才会出现发射与接收点靠近覆盖层声传播时间短,远离覆盖层则声传播时间加长。为证实现场测试推断是正确的,在室内按推理的地层模型,进行模型超声测试,取得和现场一致的测试结果。

图1-4Ex、ρ曲线图

另外,在一个孔内逐点发射,并接收裂缝的反射波,根据反射波的声波走时,推断出裂缝的倾向,与地质工程师从地质构造的推论相一致。至此对裂缝的性状给出明确的结论,为链子崖危岩体的治理,提供了依据,受到国家科委表彰(展建设等,1991)。

1.5.3危岩锚固钻孔内裂缝及裂缝密集带声波检测

长江三峡链子崖50000方危岩体防治工程,采用锚索加固处理,锚固孔深30~40m不等,最深达64.2m。危岩体主要以栖霞灰岩为主,裂隙发育且为张性,局部成破碎软弱带。锚固施工需掌握上述裂缝、软弱结构面在锚固孔中的位置,分布及几何尺寸。地质矿产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技术方法研究所承担此项特种检测任务,研制一发一收干耦合换能器,在不能存留井液的水平干孔中,完成了共2670m的测试,指导了施工。图1-6其中三个钻孔的测试结果,其中视声速低于1000m/s(图中粗实线部分)的低速孔段均为裂隙及裂隙密集带(展建设、曹修定实测,1996)。

1.5.4岩崩堆积体灌浆补强效果声波测试

1998年地质矿产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技术方法研究所在三峡库区迁建城镇新址岩崩堆积体工程改造现场,完成了灌浆补强前后岩体物理力学强度变化试验工作。采用“一发双收”单孔及跨孔声波检测对半径为1.7m圆周等分的六个钻孔中等边三角形分布的三个钻孔作为实施灌浆孔,另三个按等边三角形分布的钻孔及圆心的钻孔作为声波检测孔。采用灌浆前、灌浆后7d、灌浆后28d进行声波单孔测试及跨孔声波透视。

图1-5各种方法测试示意图及推测的地层模型

图1-6危岩锚固孔内裂隙及软弱破碎带声波测试声速-孔深曲线粗实线为裂隙及破碎带

单孔测试采用敲击作震源产生纵波及横波,以三分量检测器贴壁接收;跨孔测试用小药量爆炸震源的以三分量检测器贴壁接收。

岩崩堆积灌浆补强分别在四川奉节及巫山两地各做两组试验,现仅以奉节组试验为例加以说明。图1-7为灌浆前后单孔一发双收的时差-孔深对比曲线;图1-8为灌浆前后跨孔的声速-孔深对比曲线。由跨孔测试结果可见灌浆后声速有明显提高,最高可达60%以上;而单孔测试最高14%、最小仅2%。单孔测试声速变化小的原因是此法能了解沿孔壁一个波长范围的声速,单孔声速的提高,说明灌浆范围已达声波观测孔的孔壁;而跨孔测试是直接了解两孔连线间的岩体灌浆情况。

图1-7灌浆前后单孔一发双收的时差-孔深对深对比曲线

图1-8灌浆前后跨孔的声速-孔深对比曲线

由于测试纵波声速的同时,还测试了横波声速,因此可计算出岩崩堆积体灌浆前后的动弹性力学性能的变化,见表1-4(李洪涛等实测,1998)。

1.5.5长江三峡链子崖煤层采空区老空洞探地雷达探测

长江三峡链子崖底部煤层采空区的分布及其后期充填情况是评价链子崖危岩体稳定性的重要资料,同时也是确定治理工程混凝土承重阻滑键布置的重要依据。为此,在充分的地质调查分析基础上,委托煤炭科学研究总院采用地质雷达技术,利用PD2、PD6和PD1三个勘探平硐对煤层采空区的空洞或充填疏松地带进行了探测,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表1-4奉节动弹性力学参数

地质雷达资料的解释是靠图形识别来进行的。具体解释过程是在资料处理后进行的对比,即对比波在相位、周期(频率)、同相轴和波形等运动学方面的特点,以及测点间在二维(横向与纵向)方向上组成的图形特征。同时,还应注意到相位的强弱(动力学特点)。图1-9为PD2沿线的一段探地雷达图像,图中44~61m之间显示为灰岩分布区,在76~85测点之间出现周期加大,相位改变,呈现明显弧形同相轴,反映的是煤层采空区。根据采空区的这种特征所得PD2平硐的探测成果列于图1-10与表1-5中(刘传正,2000)。

图1-9PD2Z线雷达图像(100MHz)

1.5.6金丽温高速公路崩塌体井内电视探测

由于浙江金丽温高速公路k81段高边坡地质条件复杂,岩层破碎,构造挤压,节理裂隙及断裂构造十分发育,处于崩塌体范围内。根据甲方要求对锚索孔B6-5、B6-9、B4-8、B6-16、B6-19、B6-23进行测试,以上各孔孔径为φ130mm,锚索钻孔俯角15°。主要查找钻孔中裂缝(图1-11)及破碎情况(封绍武实测,2002)。

图1-10PD2平硐雷达测线布置与探测成果

1—煤层采空区;2—充填但未压实的采空区

表1-5PD2平硐探地雷达勘查异常解释综合表

图1-11浙江金丽温高速路k81段高边坡(水平钻孔—干孔)裂缝图片

参考文献

段永侯,罗元华,柳源等.1993.中国地质灾害.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郭建强,彭成,孙党生等.2003.链子崖危岩体勘查中物探技术的应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胡厚田.1989.崩塌与落石.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

李媛,张颖,钟立勋.1992.中国滑坡崩塌类型及分布图说明书.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

李智毅,王智济,杨裕云.1996.工程地质学基础.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李智毅,唐辉明.2000.岩土工程勘查.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李大心.1994.探地雷达方法及其应用.北京:地质出版社

连克,朱汝裂,郭建强.1991.音频大地电场法在地质灾害调查中的应用尝试——长江三峡链子崖危岩体隐伏地质结构的探测.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

刘传正.2000.地质灾害勘查指南.北京:地质出版社

晏同珍,杨顺安,方云.2000.滑坡学.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展建设,吴庆曾.1991.跨孔声波穿透法在探测三峡链子崖隐伏裂缝中的应用.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

张咸恭,李智毅等.1998.专门工程地质学.北京:地质出版社

『陆』 工程地质剖面图在图纸中比例多大最适合

某地区地质平面图(1;10000)

1:500,详细确定工作区地质灾害的分布范围及平内面分布特征;

所附图容件应整洁、清晰,比例尺选择适当,图式、图例符合规程、规范或地方标准要求,表示内容符合地质规律和工程建设要求。

『柒』 读下图,“某地质构造剖面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从地形上看,甲为___地貌,其形成原因是:


(1)山岭(2分);向斜槽部受挤压,岩性坚硬,不容易被侵蚀,而形成山岭(2分)
(2)断层 (2分);丙处不适合(2分) 此处是断层,地质构造不稳定,会对水库大坝构成威胁,并且丙处在断层线的部位,地下水容易从断层线下渗。(2分)
(3)B(2 分)
(4)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 (2分)

『捌』 在地质灾害评价与其他地质调查中的应用

一、地质灾害评价与监测

地质灾害主要指崩塌(含危岩体)、滑坡、泥石流、岩溶、地面塌陷和地裂缝等。灾害的地质评价与监测的目的是为了科学地确定地质体特征、稳定状态和发展趋势,为分析地质灾害发生的危险性,论证地质灾害防治的可行性和比选防治方案,最终确定是否要治理,采取躲避方案或实施防治工程对策提供依据。

地质灾害勘查的任务与内容包括查明地质灾害体的特征及其地质环境以及自然演化过程或人为诱发因素;分析研究地质灾害体的成因机制;勘查地质灾害体的形态、结构和主要作用因素等,并评价其稳定性;预测地质灾害体的发展趋势,评价其危险性;和进行防治工程可行性论证,提出防治工程规划方案。

1.工程建筑场地的岩溶和洞穴的调查

对于机场、公路及大型工程建筑场地,地下洞穴、人防工程严重威胁着地面建筑的安全。由于地下洞穴或人防工程的存在,引起地表塌陷,地面建筑遭受破坏的现象时有发生,这一现象已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如我国北方的一些城市,废弃的人防工程已经成为城市建设的主要地质灾害之一。因此,在工程地质勘查中采用物探方法查明埋藏地下的土洞、人防工程等不良地质现象,对合理地进行地面建筑设计和地基加固是十分必要的。

柳州机场在施工过程中发现有数处大小不一的土洞,为确保机场跑道的安全,在跑道位置进行了探地雷达探测。探测中采用了SIR-10型地质雷达,天线频率为100 MHz。在跑道位置探查出三处洞穴异常。经开挖验证,均发现有较大洞穴。洞穴在雷达图像上的反映呈双曲线形,图5-4-1为土洞的地质雷达图像,开挖验证的实际洞穴如图5-4-2。这一探测结果,排除了机场跑道的隐患。

溶洞是可溶岩的一种常见的地质现象,溶洞的存在对可溶岩区的工程建筑有较大的危害。当岩面覆盖为易被冲蚀的渗透地层,且岩溶与上覆地层存在水力联系时,这种水力联系加速了岩溶发育。当岩溶顶部变薄不能支持上方地层负荷时,就会发生塌落。

图5-4-3为广州花都市某地的开口溶洞的探地雷达图像。该处覆盖层为细颗粒粉砂,有一定渗透性,其下为灰岩。灰岩面附近岩溶发育,在灰岩面的地质雷达图像中可见不规则强反射波。强反射波形成的区域内有一组周期短的弱反射波,其特征与上覆地层反射波特征类似,这表明灰岩中空洞已被上覆地层冲蚀的土体所充填。由于开口溶洞上方土体已遭冲蚀,因此,其反射波形态特征与周围土层的反射波形态特征不同,表明上覆地层已受到扰动。扰动土层与充填溶洞构成了开口溶洞特征。这类溶洞使上覆地层承载力明显降低,容易引起坍塌。

图5-4-1 柳州机场洞穴的雷达图像

图5-4-2 开挖验证的实际洞穴图像

唐山市坐落在断裂活动带和隐伏岩溶区,在自然和人为因素影响下曾多次发生岩溶塌陷、地面变形等地质灾害,给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建设带来巨大危害。为了查明第四系覆盖层厚度并确定基岩中溶洞与断层位置。在唐山市第十中学操场,对曾经发生过岩溶塌陷并已作填石处理的地段开展了人工地震勘探。纵波反射观测采用1 m道间距,20 m偏移距,12 次水平叠加;横波反射观测参数采用1m道间距,20m偏移距,6次水平叠加。

图5-4-3 某开口溶洞的地质雷达图像

该区基岩为中厚微晶灰岩夹泥岩,埋深24.2 m。图5-4-4为该测区纵波剖面图,图中,基岩反射波在已知塌陷坑处同相轴缺失,并有错断,反映了断层破碎带的形态。其他部位基岩反射波同相轴连续,是完整基岩的反映。

图5-4-4 唐山市第十中学操场岩溶塌陷地震纵波反射剖面图

2.地裂缝的物探勘查

西安市是地裂缝的多发区,近年来由于频繁的构造运动及大量抽水等作用,地面及地下常出现地裂缝,严重地破坏了地面及地下的各种建筑设施。查明地裂缝的存在与否及地裂缝的位置、埋深、下延深度及其走向延伸,对西安地区的城市规划和建设有重要意义。

为了证实地裂缝是基底断裂构造向上延展活动的成因机制,开展了浅层高分辨率地震勘探,对展布在西安市的十条地裂缝带布置了垂直地裂缝带的地震测线,任务是探查地裂缝带下是否有隐伏的第四纪断层。

观测系统为道间距5 m,最小偏移距220 m。仪器参数为:采样间隔1 ms,记录长度512 ms或1024 ms,低截频率90 Hz。

在第四系平均厚度600 m的地层内,存在可连续追踪的地震反射层有七组,按其反射时间由小到大标记为t1~t7,与钻孔地质剖面对比,七组反射层与地质层位关系如表5-4-1。

表5-4-1 地震反射与地层关系表

地震勘查结果证明,跨越地裂缝带的24条地震剖面,均存在有第四纪断层,断层面南倾,倾角较陡,南侧的上盘下降,北侧的下盘上升,其产状和断层特性与其上部地裂缝具有的正断层式差异沉降特征是一致的,即以地裂缝为界,南侧的上盘土体相对下沉,北侧的下盘土体相对上升(图5-4-5)。

随着反射层t1~t6深度逐渐加深,各反射层所对应的断距逐渐加大,而不是所有反射层的断距都相等。这种现象在所有地震剖面上都存在,它反映了第四纪断裂是基底断裂继承性发展,地裂缝是第四纪断层在地表的出露。

由于地裂缝具有宽度小、埋深变化大和走向延伸较长等特点,因此,高密度电阻率法对地裂缝探测也有较好的效果。西安工程学院采用中间梯度法和高密度电法相结合对西安市地裂缝进行实验研究。图5-4-6是在已知地裂缝上的电探综合剖面图,由图可见,视电阻率高值带不仅反映出地裂缝的位置,而且也反映出其倾向和位错动情况。该处探槽可见地裂缝F1、F2宽度分别为1 cm和2 cm。可见,高密度电阻率法在地裂缝探测中有较高的分辨率。

地质雷达方法对地裂缝的探测也十分有效(图5-4-7)。地层受剪切和张力作用产生裂缝,造成地层某一位置错断。垂直裂缝走向布置地质雷达测量,地裂缝在雷达剖面上表现为同相轴错断,其错断程度与裂缝发育程度有关,若裂痕沿横向发育,裂缝内物质电磁波的吸收,也往往造成此部位反射波同相轴局部缺失,其缺失的范围与裂缝发育范围有关。

图5-4-5 跨越地表地裂缝的反射地震剖面

图5-4-6 地裂缝上的综合勘测剖面图

3.滑坡的监测与调查

在滑坡动态监测中,根据岩土的动力学特征的动态变化与地球物理场变化的相关性研究,可监测滑坡的形成与发展的动态过程,为灾害的预测与防治提供参考资料。

滑坡是由岩石的突然崩塌或岩(土)体滑动造成,地质环境各异,成因各不相同。目前用于调查滑坡范围及随时间变化过程研究的地球物理方法较多,如用重力测量圈定滑坡范围,自然电位监测滑坡动态,地温测量监测与滑坡有关的地下水流动态。放射性、电法、地震、地质雷达测量也是滑坡调查中常用的方法。

图5-4-7 地裂缝上的地质雷达剖面图

此外,目前正在进行研究的有:利用岩石破碎时的声发射与电磁脉冲辐射,采用声波测量与电磁波测量监测滑坡动态;利用微动观测监测滑坡体震动频谱,确定滑坡滑动方向与滑动面蠕变等方法。

图5-4-8 为电法和地震研究滑坡的实例,滑坡体靠近高加索,由砂质粘土组成,下部为泥岩风化壳。电测深结果将斜坡断面分三层,上层为滑体(ρ1=13~29Ω· m),中层为风化泥岩,属滑动面(ρ2=2~4Ω·m),下层是未风化泥岩组成滑床(ρ3=2~12Ω·m)。地震测量结果将滑坡分上、下两层与滑体和滑动带相对应(vP=340~360 m/s),下层与未风化泥岩顶部相符(vP=1360~1400 m/s),速度界面只有一个。在滑坡上部电法和地震的上界面十分吻合,而在滑坡底部速度界面高出电性界面,原因是未风化泥岩上部裂隙度增大造成,这种软弱带有可能产生新的滑坡。

图5-4-8 根据地球物理研究结果综合绘制的电性界面断面图

前苏联成功的采用氡气测量判断坡度的稳定性,圈闭滑坡体并监测滑坡发展的过程。图5-4-9示出莫斯科列宁山滑坡地区氡气测量结果,由图可见,滑动地块中氡的浓度通常高于周围的稳定地段。因此,在不同时间系统进行氡气测量将可监测滑坡从稳定地块向活动地块发展的过程,以及趋向稳定的转变。

4.煤田陷落柱的调查

陷落柱是煤田开采中危害极大的地质灾害之一,它通常是由于基底厚层灰岩中古溶洞的塌陷加上煤层盖层塌落形成的。目前对陷落柱的调查中通常采用的地球物理方法有放射性、电法及人工地震等。

图5-4-9 俄罗斯莫斯科列宁山一个滑坡上氡气测量的结果

放射性方法调查陷落柱的根据是地下水在循环过程中由浅部氧化带溶解的微量铀,到达深部还原带并沉淀在陷落柱的空隙带中,使得铀的含量高于周围的岩石。铀衰变为镭后在还原条件下易溶于水,含镭的地下水沿孔隙向上运移到达氧化带又沉淀在土壤表面形成镭晕,同时铀、镭衰变后形成氡气异常,氡气又衰变为210Po核素,因此,通过氡气测量或210Po测量,可以间接调查陷落柱。通过氡气测量或210Po测量,可以间接调查陷落柱。一般来讲,210Po法在陷落柱上方的剖面曲线特征为马鞍形,即陷落柱边缘上异常曲线出现高峰值,而在陷落柱的中间210Po值较低,但仍然高出正常值。

河北大油村煤矿陷落柱调查以210Po测量为主,配合电测深、甚低频电磁法、伽马测量等地球物理方法,取得较好结果。矿区第四纪地层厚80~120 m,其中河卵石厚30~50 m,下部为二叠纪砂岩、粉砂岩、泥岩互层及煤层,矿区已发现两个陷落柱,其中DX-1已由巷道控制,DX-2刚开始揭露。210Po测量结果如图5-4-10所示,210Po脉冲数为60的异常值圈定的结果与已知陷落柱的范围相符,并圈出新的异常区DX-2的范围。

5.采空区的调查

采空区是由人类活动引起的地质灾害之一,它对地面建筑和人身安全带来严重隐患。为了研究对采空区的有效探测方法技术,近年来,煤炭科学研究总院和其他一些科研部门对此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研究成果表明,采用地震勘探、高密度电法、瞬变电磁、地质雷达、钻孔弹性波CT、α卡法测量法等物探方法对探测采空区都具有一定的效果。由于每一种物探方法的应用都受到探测深度、地形地貌和岩土特征的影响,因此,各种方法都有其适应范围,在实际应用中,应根据具体的地质情况和方法的有效性实验后选择适用的物探方法。

图5-4-10 大油村煤矿210Po异常平面图

高密度电阻率法和地质雷达对埋藏较浅的采空区具有较好的探测效果。石—太高速公路山西平定境内遇有矾土采空区,由于工程治理的需要,在施工前需查明采空区的空间分布和规模。探测区段上部为第四系覆盖层,以粘土为主,电阻率为20~30Ω·m,厚度为0~10 m不等。底部为石炭系地层,以粉砂岩和泥岩为主,电阻率为50~100Ω·m,厚度较大。采空区由于坍塌、充填物松散、潮湿或充水,电阻率与围岩相比差异较大,呈低阻特征。其中3号采空区由于采用旁柱式开采,截面积较大,其坍塌也更严重,埋深大约为20 m。

由于地形地表条件复杂,在高密度探测中采用了非正规测网,在120 m×100 m2,的范围内共布设12条测线。点距2 m,极距a=(1~16)·x。图5 4 11为3号采空区Ⅱ、Ⅲ测线的高密度测量结果图。由图可见,除地表局部地形和电性不均匀体形成的向上开口的“V”字型干扰异常外,在其深部(39点下方)有一低阻闭合圈异常,范围较大,相应埋深也较大,与正常背景电阻率相差仅10Ω· m,在相邻测线上连续出现类似异常,深度变化不大,该低阻异常由采空区形成,异常下方为采空区位置。

图5-4-11 3号采空区Ⅰ、Ⅲ测线的高密度测量结果

地震勘探是采空区探测中应用广泛的方法之一。由于采空区的存在,采空区周围的应力平衡受到破坏,产生局部的应力集中,采空区围岩在上覆岩层压力作用下,经过一段时间后发生变形、破碎、位移和塌落,这使得采空区地震波的特征与未开采区围岩地震波的特征相比发生较大的差异。图5-4-12为徐州某煤矿煤层采空区实测地震剖面图。

图5-4-12 徐州某煤矿煤层采空区实测地震剖面图

图中可见,在采空区上地震剖面通常有如下特征:反射波速度明显降低;反射波(组)突然中断,跨过采空区后又重新出现;反射波的波形发生紊乱。

α卡法探测采空区是通过测量地表氡射气含量大小,区分出地质异常及其异常性质。实验研究表明,地表氡射气含量与地下构造有着密切关系,岩层的裂隙、断层破碎带、岩石风化带和松散带是氡气向地表运移的良好通道,这为氡射气探测地质问题提供了地球物理条件。在老窖采空区大都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塌陷冒落和裂隙,采空区上方至地表将会形成裂隙发育带和松散带,成为氡气上移的通道,通道上方将出现α粒子强度的明显异常,依此可推断采空区的位置及范围。图5-4-13为徐州某煤矿煤层采空区区段土氡射气探测剖面图,强异常出现在采空区上方。

图5-4-13 徐州某煤层采空区区段土氡探测剖面图

6.地震预报中的地球物理方法

地震频繁发生的地区一般是地壳的薄弱带和活动带。深大断裂是幔源物质上侵和地球脱气的主要通道,是地震活动的发源地。地震活动又派生出新的构造运动,构造运动产生的裂隙带是气体上移的通道。利用地表自由逸出的气体溶解于水中及吸附于土壤中气体的浓度变化来监测预报地震,是当前国内外广泛采用的地震预报方法。研究证实,地震前后由于地应力的变化,可引起地下水中化学成分的变化,特别是水中气体成分对地应力的反应十分灵敏。因此,水中气体成分的变化可作为地震发生过程的重要标志,其中汞是对地震前兆响应最为灵敏的有效指标。

1985年11月21日,北京西郊妙峰山发生4.1级地震,震中距北京火车站汞监测井40 km;同年11月30日河北巨鹿发生5.1级地震,震中距汞监测井125 km。据北京火车站观测井的水汞含量观测,水中汞浓度有明显变化,正常情况下,水中汞的平均值为14 ng/L。妙峰山地震临震前汞浓度达到629.3 ng/L,为平均值的42倍(图5-4-14)。

图5-4-14 京西妙峰山、巨鹿地震前后北京火车站观测井水中汞量变化曲线

由于大地震的发生大多与断层活动有关,而活动断层是地表与地壳深部联系的通道,在活动断层附近,通过土壤中氡和水中氡测量,可以从地表直接获得深部构造活动的信息。在山东菏泽,1987年发生7.0级地震,据刘西林和华爱军1984年进行的8条剖面氡测量结果,认为1987年的7.0级地震和1983年的5.9级地震是北西向定陶—成武断裂和北东向的解元集—小留集断裂的共轭断裂发震,并确定了其产状和活动程度。

二、在考古研究中的应用

地球物理方法在考古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通过地面高精度磁测对古遗址分布区内与回填土的磁性差异的探测,可了解遗址的位置、边界形态及铁磁性器物的赋存特征;通过电阻率法、激发极化法、自然电场法、地质雷达等手段了解不同岩土层及各种金属器物和介质的电性差异;通过地震反射波和地震面波方法探测古墓与周围介质的弹性差异,探索陵墓地宫的结构和深度的边界及埋深;利用放射性勘测技术及天然气态放射性元素氡浓度变化的测量,来了解某些陵墓区或古建筑遗址地下结构的分布。物探方法用于考古工作,可实现对古文化的无损探测,提高了考古发掘的准确度。例如中科院地球物理所采用地震面波、高精度磁测、大地电场岩性探测和地球化学测汞对三峡库区故陵楚墓的探测,准确地确定出故陵楚墓的位置和分布形态,证实了所推测的古墓的存在,为三峡库区文物抢救保护解决了重要的难题。

1.高精度磁测在考古中的应用

地面高精度磁测是对古墓、古文化的分布探测中最主要的地球物理方法之一。古遗存或古人类化石本身及所处地层的磁性、磁化率、磁化率各向异性、剩余磁化强度等与周围环境存在的磁性差异是磁测考古的基础。经有关学者研究得出如下结论:被火烧过的泥土制品、土壤、石头等可获得较强的磁性;有机质的腐烂使土壤获得较高的磁性;人为翻动过的土壤或夯土、与周围天然的沉积物之间有明显的磁性差异;表5-4-2给出了不同考古材料的磁性参数。

表5-4-2 不同考古材料的磁性参数(据中国地质大学阎桂林)

考古对象的空间规模一般较小,形态复杂,埋深不一。考古对象与周围物质间虽有一定的磁性差别,但磁性还是较弱,再加上人文干扰,所以,考古对象产生的磁异常,其特点是范围小,强度低,梯度变化大,形态多样,有时干扰严重。因而,在考古调查中必须采用高精度的质子磁力仪或光泵磁力仪。

地面磁测时测网的比例尺一般为1∶100~1∶200。仪器探头距地面高度可为1 m至0.1 m。除观测磁场强度ΔT外,还可观测磁场的垂直梯度变化ΔTZ。河南新郑某古墓的调查是磁法考古探测的成功实例之一。

该测区位于一战国至汉代古墓葬区内,黄土覆盖,土质均匀,地形平坦。墓葬区已经初步钻探普查,磁力调查是作为详查和核实。采用两台MP 4 型质子磁力仪,一台用于地磁日变观测。仪器探头距地面高0.5 m。测网比例尺1∶200,线距2 m,点测1 m。观测结果见图5-4-15。由ΔT平面等值线图可见,在已知墓葬A、B、C及大型陪葬坑上显示出一定强度和轮廓明显的磁异常。有些异常还勾绘出墓葬的形态及细节。如A异常清楚显示该墓有一较长的南北向墓道,墓室南侧有两个小耳室。A墓引起的磁异常为20 nT左右。据其形态,考古工作者判定为汉代“甲”字型砖墓。B异常形态表明该墓为典型的“刀”字型砖墓。图中黑粗线轮廓是根据磁异常推断的结果。C异常较弱,对其墓的形态轮廓显示不清楚,这表明该墓为一土坑墓,非砖结构。E、D异常反映的是两个新发现的墓葬,没有原始资料。陪葬坑的磁异常南、北部分有较大的区别,它表明坑内较多的陶器物品主要堆放在坑的南半部。该区这些异常推断的遗存埋深为地下1~2m。实际钻探资料证实了磁测结果的分析。

图5-4-15 河南新郑战国至汉代某古墓的磁异常等值线图

2.电法在考古中的应用

电法也是考古工作中常采用的地球物理方法。一般古墓多埋藏于第四系松散地层中,古墓上下及周围应有厚度不等的青膏泥(粘土)填充,构成一个以厚层粘土包裹着的“古墓体”,此外,墓室有可能有地下水渗入。这就使得古墓与周围地层存在一定的磁性与电性差异,为采用电法探测古墓提供了地球物理条件。

图5-4-16是河南省某古墓地面磁测剖面平面图。图中各测线在22~26点和30~36点形成了两个近EW向的条带状正异常(ΔZmax=53 nT),其间有一下降近20 nT的鞍部,其南、北、东三面均为负异常。结合地面情况推断两条正异常的鞍部为古墓位置,而南、北、东三面负异常为高差近20 m的人工开挖陡壁引起。

图5-4-17是0号 剖面等视电阻率断面图。由图可见,0线在三角点往西有ρs小于8Ω·m的极小值区,其他测线也有同样反映。极小值出现在AB/2=40~100 m之间,以AB/2=65 m为中心部位。图5-4-18是AB/2=65 m的等ρs平面图。由该图反映出ρs小于8Ω·m的极小值范围为坐标原点往西11.2 m,坐标原点往南9.8 m。该范围内ρs值均在7.2~7.65Ω· m内,且范围外 ρs变化梯度较大。由此推断 ρs小于8Ω·m的范围为主墓葬的位置。本区电测深曲线类型以H型为主,按电性可分为三层:第一层为覆盖层,第二层为“古墓体”,第三层为“古墓体”底板。由电测深曲线解释得主墓顶部埋深为6.9 m,底板埋深为21 m。经挖掘验证,基本与物探探测结果相符。

图5-4-16 河南省某古墓磁测剖面平面图

图5-4-17 0线等ρs断面图

图5-4-18 等ρs平面图

3.地质雷达在古遗址探测中的应用

由于古遗址体与周围介质在相对介电常数上存在有差异,为地质雷达方法探测古遗址提供了地球物理条件。对于埋深较浅的古遗址,采用地质雷达方法具有较好的探测效果。湖北大冶铜录山古铜矿遗址是我国西周末期与春秋战国时期的采矿遗址,该铜矿目前仍在开采,为了协调矿山开采与古铜矿遗址保护之间的关系,应用地质雷达探测了铜矿遗址的规模及其分布,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探测结果。

古铜矿遗址(称老窿区)都形成于接触破碎带中相当于矿体的氧化次生富集带中,鉴于当时开采的对象为高品位铜,因此老窿区发育地段首先要具备一定数量高品位铜矿可开采,二是当时用人力与较原始的工具挖掘,开采矿石的层位应该比较松软,老窿区对应的是接触破碎带经强烈风化区,古矿坑内都有回填土充填,回填土与原状土的差异明显。因此调查中老窿区的探地雷达图像应有如下特征:①由于地层风化是逐渐加深,因此原状土风化层应为一组均匀密集的窄反射波,同时地层风化进程是同步的,因此这些反射波的同相轴平整且可横向追踪;②老窿区现由回填土充填,而回填土与原状土差异增大,并且老窿区应处在矿石高品位地段,虽然铜已被开采,但铁矿石仍保留,因此反射信号强度大;③原状大理岩或矽卡岩由于物性相对均匀,因此反射界面相对较少,基本无明显的反射信号。

图5-4-19 老窿区的探地雷达图像

图5-4-20 地质雷达与勘探结果对照图

图5-4-19为老窿区的地质雷达图像。由图可见原状土为密集的窄反射波,而老窿区中的回填土为强反射波,横向变化大且同相轴难以追踪,原状土与回填土两者差异明显。根据雷达剖面图像我们构筑了3个高程的老窿投影与勘探解释进行对照。图5-4-20为Ⅲ号遗址老窿投影的地质雷达与勘探结果对照图。(a)是勘探结果,(b)是地质雷达解释结果。由图可见标高+53 m与+48 m老窿投影的地质雷达解释结果与勘探结果基本一致,但标高+43 m的老窿区投影与雷达解释结果有较大差异,这是因为在无钻孔区地质人员往往采用外推法解释。而这种解释在不规则的老窿区会产生较大的误差。

杭州雷峰塔始建于公元972年,于1924年倒塌,为了重建雷峰塔,浙江省考古所进行考古挖掘工作,为了确定雷峰塔是否存在有地宫,祝炜平等人开展了地质雷达方法探测工作,根据探测结果,明确了雷峰塔地宫的存在,提供了地宫的大致位置,为雷峰塔地宫的考古挖掘起到了指导作用。雷峰塔地宫探测中使用的地质雷达是瑞典玛拉公司生产的RAMAC/GPR地质雷达,选用的工作天线的中心频率为250 MHZ,在遗址上布置了四条呈“丰”字形地质雷达测线,测线间距为1.5 m,测点间距为0.03~0.05 m,采用剖面法测量。

图5-4-21为雷峰塔塔基内的一条地质雷达探测剖面图,横坐标为1.0~2.8 m,纵坐标1.3~2.6 m处雷达波同相轴错断,横坐标1.5~2.4 m,纵坐标2.6 m处有一双曲线型拱起的反射波同相轴,塔基中心位置的雷达波图像与周围介质的雷达波图像的差异明显,因此,双曲线型拱起异常应为地宫引起。地宫存在的范围,测线1.0~2.8 m,埋藏深度1.3~3.1 m。考古挖掘表明,地质雷达探测的结果是准确的,水平位置1.0~2.8 m,纵向深度1.3~2.6 m处雷达波异常反射由夯土层引起,地宫大小为0.9×0.9 m,高0.5 m。图5-4-22为地宫挖掘后绘制的地质剖面图。

图5-4-21 塔基内一条雷达探测剖面图

图5-4-22 地宫挖掘后绘制的地质剖面图

『玖』 常见的地质灾害有哪些

我国地质灾害种类齐全,按致灾地质作用的性质和发生处所进行划分,常见地质灾害共有12类、48种(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管理司等,1998)。它们是:

1、地壳活动灾害,如地震、火山喷发、断层错动等;

2、斜坡岩土体运动灾害,如崩塌、滑坡、泥石流等;

3、地面变形灾害,如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地面开裂(地裂缝)等;

4、矿山与地下工程灾害,如煤层自燃、洞井塌方、冒顶、偏帮、鼓底、岩爆、高温、突水、瓦斯爆炸等;

5、城市地质灾害,如建筑地基与基坑变形、垃圾堆积等;

6、河、湖、水库灾害,如塌岸、淤积、渗漏、浸没、溃决等;

7、海岸带灾害,如海平面升降、海水入侵,海岸侵蚀、海港淤积、风暴潮等;

8、海洋地质灾害,如水下滑坡、潮流沙坝、浅层气害等;

9、特殊岩土灾害,如黄土湿陷、膨胀土胀缩、冻土冻融、沙土液化、淤泥触变等;

10、土地退化灾害,如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盐碱化、潜育化、沼泽化等;

11、水土污染与地球化学异常灾害,如地下水质污染、农田土地污染、地方病等;

12、水源枯竭灾害,如河水漏失、泉水干涸、地下含水层疏干(地下水位超常下降)等。

(9)地质灾害剖面图裂缝的表示扩展阅读:

在所有的地质灾害中,除地震灾害外,崩、滑、流灾害是最为严重的,其以分布广、灾发性和破坏性强,具有隐蔽性及容易链状成灾为特点,每年都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另外,土地沙(漠)化、地面沉降和水土流失等缓变型地质灾害发展迅速,危害愈来愈大,成为令人担忧的地质灾害。

从“成灾”的角度看,中国地质灾害的区域变化具有比较明显的方向性,即从西向东、从北向南、从内陆到沿海地质灾害趋于严重。这是因为虽然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地质灾害几乎覆盖了中国大陆的所有区域,但由于人类活动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差异,使不同地区地质灾害的发育程度和破坏程度显著不同。

东部和南部地区,人类活动频繁而又剧烈,区内人口稠密,城镇及大型工矿企业、骨干工程密布,因而,一方面,一旦发生地质灾害则损失惨重,另一方面,人类经济工程活动加剧了地质灾害的发生与发展。而西部北部地区,虽然地质灾害分布十分广泛,但大部分地区人口密度和经济发展程度低,所以危害和破坏程度相对较低。

调查表明,凡是人口密集,工业发达地区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地质灾害正由自然动力型向人为动力型发展,由点状向带状、树枝状、片状发展。

『拾』 地质灾害发生的前兆有哪些

地质灾害发生是有前兆的,不同的地质灾害其前兆特征各异。
滑坡发生的前兆专特征有:滑坡前缘出属现裂缝,土体隆起,出现小崩小塌;滑坡后缘裂缝急剧加大加宽;岩体因摩擦错动出现声响,裂缝冒热气或冷气;泉水复活或干枯,水位突变;动植物有异常,例如蚂蚁、老鼠搬家、蛇出洞、狗叫、鸡鸭不回笼等现象。
崩塌发生前的前兆特征包括:1、有小崩小塌发生;2、裂缝加大加宽,或出现新的裂缝;3、岩石崩塌前有时可听到摩擦声、撕裂声、错碎声;4、出现热、气、水等异常;5、动植物异常。
泥石流发生的前兆特征:1、河(沟)床中正常流水突然断流或洪水突然增大并夹有较多的柴草、树木;2、上游山谷中传来轰鸣声;3、有轻微的振动感;4、动物有异常。
地面塌陷发生的前兆特征:1、井、泉水位骤升或骤降,突然浑浊或翻沙、冒气;2、地面出现环状裂缝并不断扩展,局部产生地鼓或下沉;3、地下有响声。
但是,有的现象并不一定都是地质灾害发生的前兆,需要进行科学认真的分析。

热点内容
鹿特丹港国家地理 发布:2021-03-15 14:26:00 浏览:571
地理八年级主要的气候类型 发布:2021-03-15 14:24:09 浏览:219
戴旭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发布:2021-03-15 14:19:37 浏览:408
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发布:2021-03-15 14:18:30 浏览: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发布:2021-03-15 14:16:36 浏览:425
工地质检具体干些什么 发布:2021-03-15 14:15:00 浏览:4
东南大学工程地质考试卷 发布:2021-03-15 14:13:41 浏览:840
中国地质大学自动取票机 发布:2021-03-15 14:13:15 浏览:779
曾文武汉地质大学 发布:2021-03-15 14:11:33 浏览:563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网 发布:2021-03-15 14:10:10 浏览: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