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质工程 » 河岙地质灾害点

河岙地质灾害点

发布时间: 2021-02-09 15:51:02

A. 温州127路公交站点,急!!!

楼上的没有提供站点,参考答案;

127路 2~6元 大客50辆 末班18:00
火车站 - 汽车南站 - 瓯江大厦专 - 月乐垟属 - 塘西 - 龙霞南路 - 龙霞住宅区 - 瓯海中学 - 大堡底 - 蟠凤 - 梧慈路口 - 南堡 - 沙门 - 牛山 - 化工市场 - 公交巴士 - 牛山北路 - 车管所 - 葡萄棚 - 水心汇昌 - 将军大酒店 - 下桥 - 上桥 - 瓯浦垟 - 营楼村 - 双屿 - 双屿客运中心 -下岭 - 前陈 - 屿头 - 岩门 - 仰义 - 河岙 - 前京 - 官岭山庄 - 戴宅 - 上戍中心小学 - 坎上 - 岭下 - 支岙 - 方隆 - 东村[上戍] - 山岸 - 竹丝湾 - 新村路口 - 泰新街 - 藤桥 - 大塘 - 上埠头 - 雅漾 - 戈恬 - 泽雅中学 - 泽雅镇府

望采纳~~

B.  地质环境和地质灾害现状

一、地质环境概况

1.地形地貌特征

丽水市位于武夷山系腹地,属山地地貌,除山间盆地和河谷外,海拔高度多在500米以上,千米以上山峰约3573座,相对高差在800~1500米,龙泉黄茅尖海拔1929米,青田温溪镇海拔仅7米,两者地形高差达1900余米。地势呈西南高,北东低,西南部中山广布,地形起伏差异大是丽水市地形地貌最大的特点。丽水市坡陡谷深,切割深度多在300~400米,形成许多三面群山环抱一面开阔的“V”字型狭长沟谷,巨大的地形高差、陡坡、深谷形成的陡峻临空面,往往有利于山坡物质势能的释放与能量转换,因而有利于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的形成。加之植被不够发育,在暴雨径流冲刷时,极易把砂、石、土挟带到沟谷中,不利堆积,也是产生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有利地貌。

2.地质条件

丽水市主要出露地层由老至新为:基底变质岩系(前寒武系)→侏罗系火山岩系→白垩系火山岩夹沉积岩系→第四系。经历多次造山运动和长期风化作用,岩层褶皱强烈、断裂节理发育,成为地质灾害发育的主要控制因素。

丽水市仅西部出露有前寒武系变质岩,其余大部分市为中生代侏罗系、白垩系的火山碎屑岩、次火山岩及陆源碎屑岩,在河谷及山间盆地中分布第四系的河床相或山麓相沉积层。燕山期中酸性岩浆岩较为发育,分布面积约500余平方公里,本市构造以断裂为主,火山构造亦十分发育。

基于岩性的不同,风化层厚度也有一定差异,变质岩区、白垩系陆源碎屑岩分布的低丘陵区及火山盆地内部风化层厚度可达数米至十余米,而侏罗系的熔结凝灰岩分布区和部分次火山岩、岩浆岩分布区地表风化层仅为数厘米至数十厘米,且界面明显,这给滑坡体的形成创造了较为有利的条件。广泛发育的古滑坡体、山前堆积物、崩积物连同风化壳物质共同为地质灾害的形成创造了物质条件。

频繁的地质活动产生的多期断裂构造面以及多组节理面将岩层(岩体)肢解成大小不同、形态各异的独立块体,在一定条件下这些独立块体脱离母体就有可能形成危及人类的地质灾害。

本市遍布的火山碎屑岩、陆源碎屑岩、变质岩中往往夹有泥岩、泥质粉砂岩及片理化薄层,当岩层出现侧向临空并在一定诱发因素的作用下顺层滑坡将会产生。

3.区域构造与地震概况

(1)区域构造概况:丽水市地质构造以断裂发育为特点,褶皱不明显。北东向、北北东向断裂,配以北西向断裂,形成构造形态的基本骨架。

北东向构造带由北东向变质岩基底断块隆起和一系列约50°方向压性断裂组成,主要有遂昌县昌裘至上定断裂,遂昌县城至大柘构造带,松阳县高亭至里庄构造带,庆元县竹口至龙泉断裂,龙泉市至缙云新建构造带,庆元县至青田海口构造带。

北北东向构造带由一系列10°~30°强烈断裂带及受它制约的北北东向白垩系构造盆地组成,主要有遂昌湖山至里东构造带,遂昌根竹口至龙泉大桂溪断裂带,云和县大岭头至庆元县中村断裂带,丽水市至景宁县构造带。

北西向构造带主要有遂昌县关塘至龙泉市安仁至景宁县白鹤断裂带,松阳县古市至景宁县渤海构造带,青田县海溪至石平川断裂带。

南北向构造带青田县境内吴岸至湖边断裂带。

(2)地震概况:丽水市地处东南沿海地震带,政和-海丰地震亚带,该地震带历史上曾发生过较大地震,亚带中庆元等地发生过5~5.5级地震,1574年至今400余年来虽有多次地震发生,但烈度均不超过六度,属基本稳定区,另据国家地震局南京地震大队分析,政和-海丰地震亚带在未来100年内可能出现的最大震级不会超过5级,对丽水市的影响为三度。另外,沿丽水-余姚深断裂带有基性岩、超基性岩呈串珠状产出,1917年3月1日、1976年3月30日及11月24日、1998年2月24日在庆元县-景宁县间、缙云县与仙居县交界处、丽水市莲都区水东和庆元县城东先后发生4.75级、1.6级、1.3级和3.7级。

综上所述,丽水市区域地质构造处于相对稳定,地震影响较小,对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的产生不起主导作用。

二、地质灾害基本现状

1.以往地质灾害简况

据《丽水地区志》记载,丽水市自然灾害(主要指水灾)从公元656年(唐显庆元年)至1948年共发生31次(年),主要县(市)为丽水、青田、缙云、遂昌、松阳;1949年至1979年共发生6次(年),主要县(市)为青田、缙云、丽水、云和、庆元等。据现有资料统计,从1980年至1991年丽水市共发生地质灾害19起,1992至2002年共发生地质灾害67余起,主要发生区是庆元、青田、景宁、丽水等县(市)。

近十年来丽水市发生的重大规模的较为突出的地质灾害有:

(1)1992年8月31日,受16号台风影响,景宁县澄照乡岩下村多处诱发泥石流、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造成死亡13人,重伤8人;同日在该县大地乡叶坑下村发生特大泥石流,造成死亡7人、失踪2人。

(2)1994年12月23日,由于地表遭受乱采滥挖,加之连日降雨,致使龙泉市小梅萤石矿区整条巷道塌陷,死亡7人。

(3)1995年10月8日,330国道线青田腊口段发生山体崩塌,造成一辆正在行驶的瓯海至金华客车被压,死亡37人。

(4)1996年8月1日,受8号台风影响,本市普降大暴雨。青田县石平川和青田钼矿遭受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死亡57人,多人重伤。同日,青田县的其他乡镇也发生多起地质灾害,死亡多人,并造成重大经济损失。

(5)1998年6月22日景宁县毛洋乡滑坡-泥石流,冲毁民房14幢,死亡19人,4人失踪。

(6)1999年3月25日在省道丽浦线(云和境内)43千米+800米处发生公路边坡崩塌,造成紧水滩电厂厂车坠入石塘水库,导致18人死亡。

(7)1999年4月21日在金温铁路(缙云境内)100千米+770米处发生山体崩塌,造成从杭州开往温州的603次列车6节车厢脱轨,5人受伤,毁损路基160多米,铁路中断运行29小时。

(8)2002年8月15日遂昌蔡县坑发生滑坡-泥石流,导致3人死亡。

2.隐患点及分布

据初步实地调查证实,目前有地质灾害迹象并有少量滑坡发生,有可能诱发较大地质灾害(隐患)点达335处,直接威胁着全市205个村庄2500余人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其中处于蠕动发育状态,已出现地裂、塌陷等现象,严重威胁当地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交通运输安全主要隐患点30余处,即:

庆元苏湖乡包谢

庆元举水乡张地

庆元县淤上乡圹根等村

庆元隆宫乡张地

庆元县安南乡坑节、山圹等村

庆元县竹口镇新窑

云和县朱村乡上湾

云和乡崇头柳山头

云和县黄源乡荫桥坑

松阳县玉岩镇乌岩

景宁县澄照乡岩山

景宁县大地乡叶坑下

景宁县鹤溪镇岭脚

景宁县英川镇董村

景宁县雁溪乡岙头村

景宁县外舍乡双坑

景宁县鸬鹚乡茶亭对村

龙泉市龙渊镇牛头岭

龙泉市龙渊镇宫头、剑湖

缙云县石笕乡流坑

莲都区丽新乡小陶

青田县鹤城镇山头

青田县山口镇腊口矿饶士工区

青田县船寮镇白山

青田县黄洋乡石平川

青田县黄洋钼矿区

青田县万山乡关坑

青田县贵岙乡洪岩头

青田县舒桥乡西武头

遂昌县金竹下坪头

另外,在一定条件下有可能发生滑坡、崩塌、泥土流等灾害并造成损失的其他隐患点还有:如青田县山口镇彭山、景宁县桑溪、金温铁路及丽缙复线等交通干线不稳定边坡等270余处地质灾害(隐患)点。

地质灾害已成为制约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保护地质环境,防治地质灾害已成为当前刻不容缓的紧迫任务。

C. 岙字是多音字吗

基本字义岙ào(ㄠˋ)
1、中国浙江、福建等沿海一带称山间平地(多用于地名):薛岙(内在浙江省)。
形声:容从山、夭声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ào
〈名〉
(1)
山中深奥处
[col]。浙江、福建等沿海一带称山间平地为“岙”
出南门三十里,宿于八岙。——《梦溪笔谈·雁荡山》
(2)
又如:山岙(山间平地)——多作地名:松岙(今在浙江)
(3)
河湾可泊船处
[anchorageground]

D. 岙是什么意思

ao 第四声

部首笔画
部首:山 部外笔画:4 总笔画:7
五笔86:TDMJ 五笔98:TDMJ 仓颉:HKU
笔顺编号:3134252 四角号码内:20772 Unicode:CJK 统一汉字 U+5C99

基本容字义
1.
中国浙江、福建等沿海一带称山间平地(多用于地名):薛~(在浙江省)。

详细字义
〈名〉
1.
山中深奥处 [col]。浙江、福建等沿海一带称山间平地为“岙”
出南门三十里,宿于八岙。——《梦溪笔谈·雁荡山》
2.
又如:山岙(山间平地)——多作地名:松岙(今在浙江)
3.
河湾可泊船处 [anchorageground]

如果对你有帮助,请采纳,谢谢!O(∩_∩)O

E. 长三角(16个城市)有哪些自然灾害

上海地区台风,暴雨灾害。

2002年第5号热带风暴“威马逊”于6月29日14时在菲律宾以东洋面上生成,沿西北方向移动,渐渐加强,7月1日02时加强为强热带风暴,7月2日02时加强成台风,并继续增强,至7月3日02时台风中心气压940百帕,中心风力15级50米/秒,7级大风半径580公里,10级大风半径250公里,这时台风已发展到最强盛时期,继续沿西北偏北方向北上。7月4日11时到达北纬27.2、东经124.1度后开始转向,基本上沿东经124度笔直北上。7月5日02时在上海以东约250公里的海面北上时,中心气压960百帕,中心风力40米/秒,7级大风半径仍达500公里,10级大风半径达200公里,上海处在台风的7级大风范围内。台风北上越过北纬32度后,转向东北偏北方向,7月6日穿过朝鲜半岛,最后于7月6日20时减弱消失。
台风移动路径和速度都比较稳定,台风早期在低纬度时移动速度较慢,在北纬18度附近加速,移速最快达26公里/小时;台风从北纬20度开始,移速一直稳定在18—20公里/小时。台风最强盛时中心气压940百帕,且持续强盛的时间长达39小时。高桥实测最低气压7月5日5时986.2百帕。六月下旬生成的台风达到如此的强度,历史上比较少见。台风的风速大,中心风速50米/秒,大于12级,台风的7级大风半径580公里,10级大风半径250公里。由于7级大风半径大,沿海受大风的影响非常明显,7月4日开始浙江中南部沿海海面就出现12级大风,上海高桥站从7月4日10时开始刮7级大风,直至7月5日21时,持续时间长达32小时,过程最大风速达27.4米/秒。“威马逊”台风对上海地区水情的影响:受“威马逊”台风北上影响,上海地区出现了风、雨、潮的综合影响,因恰逢天文小潮汛,黄浦江的潮位不高,使“威马逊”台风对上海地区的损失相对减少。雨情:受台风影响,上海地区从7月4日上午11时左右开始下雨,至7月5日21时左右结束。这次台风降雨过程,历时较长,长达34小时,但因降雨强度小,总的雨量也不大,雨量和雨强均小于“派比安”台风影响期间的降雨。降雨中心位于市区的三江路桥附近,单站最大雨量为徐汇区的三江路桥76毫米,沿江沿海的大部分地区雨量大于50毫米,上海的西部地区雨量小一些。风暴潮:这次台风引起的风暴潮非常明显。以黄浦江黄浦公园潮位为例,7月4日07时,台风距上海的距离约600公里,这时台风的中心气压940百帕,中心风速50米/秒,7级大风半径580公里,长江口高桥站出现了6—7级偏东风,黄浦公园实测高潮3.48米,高潮增水0.83米,风暴潮十分明显。随着台风的进一步北上,台风中心距上海的距离越来越近,上海沿海和长江口区都处在台风的7级大风范围内,测站实测气压也越来越低,风暴潮增水越来越大,过程最大增水达1.71米,7月4日下午的高潮增水1.11米,7月5日上午的高潮增水1.09米,两个高潮的增水超过1米。实际上从台风越过北纬29.3度后,黄浦公园就出现了大于1米的严重风暴潮增水。

2002年第16号热带风暴“森拉克”,8月29日14时在太平洋中部洋面上生成,即北纬18.3度,东经155.3度。由于正处于副热带高压南侧,受东风气流的引导,稳定向偏西方向移动,强度逐渐增强,8月30日08时加强为强热带风暴,31日08时加强为台风,形成台风时,中心气压970百帕,近中心风力12级,7级风圈半径达350公里。随着台风的逐渐西移,9月4日夜间至9月5日晨,台风中心越过硫球群岛进入东海南部,开始影响我国,影响时,中心气压960百帕,中心风力超过12级,7级风圈半径维持在350公里。福建、浙江等华东沿海地区风力逐渐加强,本市也开始受到台风外围影响,长江口区风力达到了4—5级,并进一步增强。台风进入东海后,9月5日至7日晨,由于台风引导气流的减弱,其移动速度变的较为缓慢,并出现了向南转向,9月5日20时至9月6日08时,沿125度经线向南移动了大约一个纬距,后向西北偏西方向移动,从而增加了台风的影响时间。从9月7日08时起,台风移速略有增加,到7日18:30时左右在浙江省温州市苍南县登陆,登陆时,中心气压960百帕,中心风力大于12级。登陆后,台风强度逐渐减弱,至9月8日20时后逐渐转为低气压。台风期间本市的风力、气压、降水情况:
这次台风是2002年影响我国最大的一场台风,台风在浙江登陆时中心气压960百帕,实测风力达12级,浙江部分地区出现了400多毫米的特大暴雨。受其影响本市从9月5日起,长江口区的风力逐渐增大,9月6、7、8持续三天,外高桥出现了6—7级的偏北大风。沿海的芦潮港、金山咀等站也出现了5—6级的偏北风。由于离台风中心距离相对较远,本市的气压未出现剧烈变化,基本维持在1007百帕以上;由于台风外围云系不很发达,本市正处于云系边缘,因此也未出现暴雨情况,只是部分地区出现了零星小雨。台风期间的水情特点:台风影响期间,本市正值入汛以来的第七次天文大潮,也是本市今年最大的一次天文大潮, 9月6、7、8、9四天,本市黄浦公园站的天文子潮分别达到了3.89、4.13、4.27、4.29米,黄浦江下游吴淞站的天文子潮分别达到了4.18、4.44、4.57、4.57米。受台风影响,从9月5日开始,本市的沿江、沿海出现了持续的风暴增水,其中黄浦江下游的吴淞从9月5日到9日出现了4个潮次的超警戒水位,最高潮位出现在9月8日00:15时达5.53米,为历史第三高潮位,风暴增水最大达0.96米;黄浦公园站从9月6日到9月9日出现了连续6个潮次的超警戒水位,9月8日01:00时出现了5.33米的最高潮位,排名历史第三,最大增水出现在9月6日达到了1.09米;黄浦江上游米市渡站也出现了6个潮次的超警戒水位,9月8日03:10时出现了历史第二高潮位4.17米。沿海的外高桥、卢潮港、金山咀均出现了较大的风暴潮,其中外高桥出现了历史第四高潮位。

2004年第7号热带风暴于6月23日14时在菲律宾以东洋面生成后,向偏西方向移动,6月24日14时加强为强热带风暴,继续向偏西方向移动,6月27日加强为台风,折向东北方向移动,并继续加强,6月29日台风发展到最强盛时中心气压940百帕,中心风速50m/s达15级,7级风圈半径460公里,10级风圈210公里。台风进入东经122度以后,转向偏北方向移动,7月1日10时30分在台湾花莲登陆,7月2日穿过台湾省北部地区后进入东海南部海面继续向偏北方向移动,台风减弱为强热带风暴,7月3日9点30分中心在浙江乐清黄华镇登陆,继续沿浙江海岸线北上,经舟山海域转向东北,20时热带风暴中心已经到达上海以东80公里的海面上,即在北纬31.3度,东经122.4度,中心气压987百帕,近中心的最大风力9级,距中心大约250公里的地方风力有8级,并以每小时30 公里的速度朝东北偏北方向移动,逐渐远离上海,7月5日08点钟减弱为低气压消失。“蒲公英”台风呈现风力很强的特性,中心最大风速达50m/s,近中心风力达15级,其中12级以上风力持续时间为84个小时。在台风处于上海临近海域时,上海外高桥水文站的风力达到7-8级大风,长江口区达到9-10级大风。另外此台风发展不稳定,“蒲公英”台风在减弱为热带风暴,经过上海继续北上过程中,中心气压又开始增强,由7月4日2点钟的990百帕增强到7月4日14点钟的983百帕,后又慢慢减弱,这在历史台风中是比较少见的。受其影响,上海市黄浦江及沿海的许多站点均出现了2002年以来的最高潮位,普遍超警戒水位。其中,长江口区的外高桥站4日01时出现了5.02米最高潮位,超警戒线(4.90米)0.12米;吴淞口站7月4日凌晨1时15分水位达5.00米,超4.80米警戒线0.2米,市中心区黄浦公园站4日01时55分出现了4.73米最高潮位,超警戒水位(4.55米)0.18米,黄浦江上游的米市渡站4日凌晨3时30米水位达3.91米,超3.5米警戒线0.41米。同时,受热带风暴强降雨云团的影响,3日上海市普遍出现了大雨、局部出现了暴雨、大暴雨,雨量主要集中在本市的北部地区,南部地区雨量相对较小。其中,嘉定、宝山,崇明、浦东新区等地出现了50毫米以上的暴雨,个别站点崇明的新建站出现了129.1毫米的大暴雨,市中心城区雨量相对较小,最大的杨浦区为37毫米,其他各区雨量在20多毫米。虽然“蒲公英”台风在穿过台湾后减弱为强热带风暴,于7月3日16时继续减弱为热带风暴,但该台风依然风力较强,受“蒲公英”台风北上外围云系的影响,上海外高桥水文站风力达到8-9级,又恰逢黄浦江处于大潮汛,因此,上海地区受到了风、雨、潮的综合考验,最高潮位超过了警戒水位,由于预报及时,防汛措施得当,大大降低了上海地区因台风引起的经济损失。雨情:7月3日20时热带风暴中心到达上海以东80公里的海面上,即在北纬31.3度,东经122.4度,中心气压987百帕,近中心的最大风力9级,距中心大约250公里的地方风力有8级,全市普降大到暴雨,由于此时台风云系非常不对称,从而造成的降雨也不均匀,暴雨主要集中在上海的北部区域,南部相对较小,其中嘉定、宝山,崇明、浦东新区等地出现了50毫米以上的暴雨,个别站点崇明的新建站出现了129.1毫米的大暴雨,市中心城区雨量相对较小,最大的杨浦区为37毫米,其他各区雨量在20多毫米。风暴潮:“蒲公英”台风对上海黄浦江潮位的影响非常明显,7月4日凌晨,上海市黄浦江及沿海的许多站点均出现了近二年来的最高潮位,普遍超警戒水位。其中,长江口区的外高桥站4日01时出现了5.02米最高潮位,超警戒水位(4.90米)0.12米;吴淞口站4日凌晨1时15分水位达5.00米,超4.80米警戒水位0.2米,市中心区黄浦公园站4日01时55分出现了4.73米最高潮位,超警戒水位(4.55米)0.18米,黄浦江上游的米市渡站4日凌晨3时30米水位达3.91米,超警戒水位(3.5米)0.41米。

2005年第9号台风“麦莎”,于2005年8月6日凌晨3点40分在浙江玉环登陆,登陆时中心气压950百帕,近中心的最大风力大于12级,10级风圈半径为200公里,7级奉劝半径为600公里。台风登陆后沿西北方向移动,穿过浙江省境内进入安徽,继续向西北偏北方向移动,强度逐渐减弱。由于台风“麦莎”强度强,7级大风半径大,上海长时间处于台风的7级大风半径内,且长时间位于台风移动方向的云系深厚的右半侧,台风影响尤为严重。同时遭遇汛期第5次天文大潮,于是出现了天文大潮、风暴潮和暴雨三碰头的局面,致使黄浦江上游米市渡、大泖港的泖港站、出现了超历史记录的高潮位。“麦莎”影响上海期间的主要水情概括如下:长时间持续偏东大风:受台风影响,长江口高桥站从8月5日12点就开始刮偏东及东北向的6级风,持续时间长达42小时;8月6日2点开始风力加大到8级,8―10级的大风连续25小时,最大阵风26.6米/秒;杭州湾芦潮港的最大阵风达30.5米/秒,市区风力也达7―9级。这场台风风的影响比较明显。高潮位:因遭遇天文大潮,加上台风暴潮,黄浦江出现了今年汛期首次超警戒水位的高潮位。8月6日凌晨,黄浦公园站出现了4.65米的高潮位,吴淞出现了4.92米的高潮位,米市渡出现了4.02米的高潮位。8月7日凌晨,黄浦公园站出现了4.94米的高潮位,超警戒水位0.37米;吴淞出现了5.03米的高潮位,超警戒水位0.28米;米市渡出现了4.38米的高潮位,超警戒水位0.88米,创历史新记录,比原来4.27米的记录抬高了0.11米。由于上海地区普降雨暴雨大暴雨,局部特大暴雨,黄浦江上游和市区河流出现了较高的潮位。大泖港的泖港站8月7日凌晨也创历史新记录4.22米,比原历史记录抬高了0.02米,掘石港的洙泾站也出现了平历史记录的4.08米的高潮位。暴雨:由于上海长时间被台风云系笼罩,8月5日上海地区便开始降雨,普降中到大雨,局部暴雨大暴雨,5日雨量最大的为崇明县的堡镇,日雨量100.4毫米。8月6日上海地区普降暴雨大暴雨,局部特大暴雨。据初步统计,从8月6日8时至7日7时,市中心区普降大暴雨,普陀和徐汇下了特大暴雨,普陀区雨量高达216毫米,徐汇区累计雨量201毫米,大多数的区累计雨量在150―200之间。中心城区以外的大部地区降雨在100―200毫米之间,南汇的周浦累计雨量203毫米,宝山区的蕴东闸累计雨量194.5毫米,浦东新区的杨思累计雨量191毫米,金山区的累计雨量191毫米。“麦莎”台风引起的雨量大多数测站总雨量在200―300之间。

台州地区台风,暴雨灾害。

2004年8月12日20时,“云娜”台风登陆温岭石塘,登陆时最大风力14级。在“云娜”登陆前后,狂风暴雨席卷台州大地,大陈站测到的极大风速高达58.7米/秒,创国内实测最高纪录。
台风期间,全市过程雨量达200~300毫米,局部高达600毫米左右,其中黄岩上高达688毫米。台风登陆时,海门港潮水暴增3.58米,虽处于六月廿七天文低潮期,但港区潮位仍高达7.42米。
受其影响,台州经济损失及人员伤亡惨重。全省公布的死亡人数为164人,主要在台州。
2005年7月19日17时10分登陆在福建连江县黄岐半岛的5号台风“海棠”,也曾对我市造成较大影响。它在过境台湾岛前后曾出现了两次奇异路径(前打转、后直折),登陆时最大风力12级。
“海棠”登陆前的17日夜间,台州开始出现明显降水,直至22日下午降水结束,全市平均过程雨量超过250毫米,其中最大雨量中心在黄岩西部马鞍山,达743毫米,为台州近60年以来单次台风过程之最高雨量纪录。过程极大风力海域约为12级,陆地亦达8~10级。全市经济损失严重,好在防御得当,无人员死亡。
2005年8月6日3时40分登陆玉环干江的9号台风“麦莎”,是登陆台州的最强台风之一,登陆时最大风力14级。台州全境出现暴雨到大暴雨,局部特大暴雨,过程平均雨量达230毫米,最大雨量中心在黄岩桐里岙,达588毫米。过程极大风力海域超过12级,陆地9~12级,全市经济损失严重。还好登陆时恰逢天文大潮汛的低潮时刻,没有发生强烈风暴潮。
新中国成立以后登陆台州的最强台风,是2005年9月11日14时50分在路桥金清黄琅登陆的15号台风“卡努”。
“卡努”登陆时,最大风力达到15级,台州沿海海面风力远超12级,其中大陈站极大风速高达59.5米/秒(后因风杯损坏无法确认是否出现更大风速),创造了新的国内实测最高纪录。陆地风力也达10~14级,其中椒江十塘站因自动站被强风摧毁无法获得更大资料。
台州全境出现暴雨到大暴雨,局部特大暴雨,过程平均雨量近200毫米。最大雨量中心在临海小芝岭脚,达465毫米。此外,海门港还曾出现高达3.60米的巨幅风暴潮水,最高潮位达6.76米,超警戒1.16米。全市经济损失惨重,幸好防御得当,人员伤亡仅8例。
相比于“云娜”,“卡努”强度更大,但范围较小,因而影响时间较为短促。
2006年跟台州擦肩而过的8号台风“桑美”,让台州人想想着实后怕。因为,那是近60年来登陆中国大陆的最强台风!
2006年8月10日17时25分,“桑美”在温州苍南登陆时,最大风力竟然高达17级,台风登陆前后苍南霞关测得68米/秒的极大风速,同时伴有特大暴雨。我省南部及福建北部蒙受罕见巨灾,死伤极为惨重(死亡人数估计高达千人以上)。

F. 岙,拼音怎么读

岙,中国汉字,读作ào,中国浙江、福建等沿海一带称山间平地(回多用于地名):薛岙(在答浙江省)。

详细释义
〈名〉

1.山中深奥处 。浙江、福建等沿海一带称山间平地为“岙”

出南门三十里,宿于八岙。——《梦溪笔谈·雁荡山》

又如:山岙(山间平地)——多作地名:松岙(今在浙江)

2.河湾可泊船处

G. 温岭市的地理环境是怎样的

温岭市地处浙江东南沿海台州湾以南。市境北界台州黄岩区、路桥区,南接玉环市,西邻乐清市,东、东南和西南三面濒海,东临大陈洋,东南近披山洋,西南接乐清湾。

温岭市在地质构造上属浙闽地的东部边缘,新华夏系第二个一级构造复式隆起带南段东侧,温州—宁波断裂以东的沿海地带。由于受新构造运动的影响,西部及西南部的剥蚀平原被抬升形成山地,山地地层复杂,岩石种类较多,主要为晚侏罗纪火山喷出熔岩构成的山体,岩性以火山碎屑岩及火山碎屑沉积岩为主。东部为第四纪沉降区,并有多次海侵,形成海河冲积平原,地层为第四纪海相沉积层及近代河流冲积层。

温岭市境内土壤类型多样,地域分布明显,有黄壤、红壤、潮土、水稻土和盐土等5个土类,分别占土壤总面积的0.06%、48.29%、2.35%、43.85%和5.45%。黄壤分布在海拔600m以上的山顶部位,多种植茶叶和马尾松;红壤主要分布在600m以下的低山丘陵,多为林地、竹园以及以马尾松为主的疏林地;潮土主要分布在河谷和海滨地带,多为粮地和园地;水稻土分布在平原河网地区,主要种植水稻、大麦等粮食作物;盐土以条状分布于沿海一带,种植蚕豆、棉花等耐盐性强的作物。

H. 从河岙怎样坐车到温州科技馆

公交线来路:16路 → b111路,全程自约19.1公里

1、从仰义街道河岙村步行约40米,到达河岙站

2、乘坐16路,经过24站, 到达瓯江大厦站(也可乘坐56路)

3、步行约280米,到达新南站

4、乘坐b111路,经过6站, 到达惠民路站

5、步行约680米,到达温州科技馆

公交线路:13路专线 → 8路,全程约20.1公里

1、从仰义街道河岙村步行约30米,到达河岙站

2、乘坐13路专线,经过17站, 到达花坦头站

3、步行约240米,到达雪山路站

4、乘坐8路,经过17站, 到达科技馆站

5、步行约240米,到达温州科技馆

I. 温州仰义河岙的邮政编码是多少

325008 浙江省 温州市 鹿城区 仰义乡河岙村

325008 浙江省 温州市 鹿城区 仰义乡河岙村

热点内容
鹿特丹港国家地理 发布:2021-03-15 14:26:00 浏览:571
地理八年级主要的气候类型 发布:2021-03-15 14:24:09 浏览:219
戴旭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发布:2021-03-15 14:19:37 浏览:408
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发布:2021-03-15 14:18:30 浏览: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发布:2021-03-15 14:16:36 浏览:425
工地质检具体干些什么 发布:2021-03-15 14:15:00 浏览:4
东南大学工程地质考试卷 发布:2021-03-15 14:13:41 浏览:840
中国地质大学自动取票机 发布:2021-03-15 14:13:15 浏览:779
曾文武汉地质大学 发布:2021-03-15 14:11:33 浏览:563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网 发布:2021-03-15 14:10:10 浏览: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