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质工程 » 中国地质大学沈照理

中国地质大学沈照理

发布时间: 2021-02-09 15:07:18

❶ 关于母校的习作

随笔:母校的回忆
我在母校吴江中学就读的时间并不很长,总共不过一年半。但是我想,一个人对母校的感情是不能用时间的长短来计算的,同样,母校对于她的每一个学子的培育之恩,也不好用时间的多少来衡量。今天在我离开母校1 8 年以后,重新回想母校所给予我的一切,重新回忆我在江中的那一段时光,真是有许多感慨许多想法。

我是在1 9 7 2 年秋插班进入吴江中学的。对于一个插班生来说,新到一个学校,面对陌生的校园、陌生的同学和老师,难免会有一段孤独和一段寂寞,但是在我的印象中,我的这种孤独寂寞阶段却是很短很短,因为江中一开始就以她的满腔热情迎接了我这远来的学子,这种热情将我的孤独和寂寞一扫而尽。我的新同学和新老师给予我的是无微不至的关心和帮助。许多细节至今已经回忆不起来。但是那一种感觉,那一种印象,永远也不会泯灭,我清楚地记得我很快很快就融入了全新的环境。有一个最好的证明,就是我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就学会了说吴江话。把一口震泽方言比较彻底地改成了吴江话。我想我之所以能在短时间内适应新的语言环境,这和母校的帮助是分不开的,因为我到了吴江后,接触最多的就是江中的同学和老师。

现在我算是走上文学创作这一条路,回想起来,我从对文学的爱好开始动笔写写文章,这正是在母校江中起的步。在母校老师的精心培养和热情鼓励之下,我的文学创作的信念日趋坚定也日趋成熟,当任课的赵老师拿我的作文在课堂上念的时候,我心里膨胀开来的是一个极其美妙的作家梦。这在当时只能说是一种虚无缥缈的东西,却也是相当重要的东西,是母校给了我自信,给了我勇气。母校教给我做作文的道理,更教给我做人的道理。如果说我的文学创作在江中起步,那么江中同样是我人生的一个重要起点,我在这里高中毕业,从这里走向社会。

我常常想,母校到底是什么。母校是人生的摇篮? 是的。母校确实具有摇篮的作用,它是一位了不起的母亲,哺育你,培养你,帮助你长大成人,但是母校又有摇篮所不具备的作用,那就是母校给你的比一个母亲给你的更多的内容。

或者,母校是人生的驿站? 是的。母校确实是有人生驿站的功能,你在这里驻足,积蓄力量,再向前行,但是母校又比驿站更多一份温情,在你苦恼的时候或者在你幸福的时候,你都可以从那里找到你所需要的回忆。

或者,母校什么也不是,母校就是母校,就是你心中的那一片最美好最温馨的天地。

在许多年以后,我有时坐车经过母校的那一片操场,有一种时光流逝、一切依旧的感觉,当然,一切依旧是不可能的,一切都在发展,都在变化,依旧不变的是我们对母校的感情。

❷ 截止2018年共有几名中国科学院院士供职于中国地质大学

一共有12位在校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有赵鹏大,殷鸿福,于崇文,翟裕生,李曙光,刘光鼎,金振民,王成善,莫宣学。
工程院院士有吴金国,邓军,沈照理。

❸ 地方病与中国地下水的质量

沈照理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100083,中国)

饮用水水质与人们的健康密切相关。饮用水水质也是环境质量的重要指标。目前多数学者所公认的与环境有关的主要地方病有以下几种:克山病、大骨节病、地方性甲状腺肿与克汀病、地方性氟中毒、地方性砷中毒。上述地方病的发生大多与病区的水土环境,特别与地下水的水质有直接的关系。

1克山病(Keshan epidemic)

克山病是一种以心肌病变、心肌坏死为主要症状的非特异性心肌病,也称特发性心肌肥大病。1935年冬季在黑龙江省克山县发生急性暴发流行,人群大批死亡,引起重视,因病因不明,故称为“克山病”。之后数十年,相继在我国16个省区发现此病。从此病的地域分布看,大致呈北东-南西向带状展布,东北起自大、小兴安岭的黑龙江省,西南达横断山脉的澜沧口和西藏的雅鲁藏布江,具有明显的地域性。

关于该病的成因有两种看法:

(1)生物病因说,认为该病是由于某种病原微生物所引起,特别引起人们注意的是病毒感染;

(2)非生物病因说,通常称为水土病因,其中又分为两种:①中毒性因素,主要指环境中含有亚硝酸盐或某种有机物;②元素缺乏因素,主要指硒缺乏、钼缺乏或镁缺乏等。尤以低硒环境的影响受到最广泛的关注,已证实在我国存在一个低硒的生态区带,与大部分的克山病区的分布基本吻合,故多数学者认为环境低硒是克山病发病的重要因素之一,施加亚硒酸钠(Na2SeO3)预防取得显著效果。

但有些病区还不能单纯用缺硒来解释,如据云南楚雄克山病防治所报道,该省克山病流行病区的昭通,土壤、粮食、人发、血液中硒的含量与非病区水平相当,认为发病与硒高低关系不大;四川省毛尔盖、卡龙等地虽属低硒地区,但未见克山病发生;另据河北省张家口地方病防治所报道,该地区克山病流行区植物性食品硒含量高于全国主要病区相应样品的硒含量,且也临近非病区对照无明显差异,但却发现病区饮用水(地下水)中镁含量明显低于非病区,地下水为软水或极软水,故认为该病区主要是缺镁所致。经动物(大白鼠)对照试验,全部用镁剂的预防但动物未发现心肌损害病变,在此研究基础上,对病区的饮用水中添加一定量的镁剂(MgCl2),经过较长的预防效果观察,克山病人的康复率达到66.7%,说明镁在克山病防治上的作用。

我们关注过地下水(作为饮用水)中的Mg和Cr的含量与某地冠心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肌病)发病率的关系。研究区是山西省运城盆地,其南面是著名的高山深盆地型运城盐湖,该地区数千平方千米的地下水中Mg2+和Cr的含量偏高,第四系浅层水(60m左右)Mg2+含量440mg/L左右,Ca2+170mg/L左右,第四系深层水(300m左右)Mg2+含量55mg/L左右,Cr含量在0.02~0.05mg/L(在地下一定深度还原环境以Cr3+为主),地下水中Cr达到此水平是原生地质环境现象。无独有偶,运城人民医院的医学研究人员发现,该区冠心病发病率在全国可能是最低的,对比国内一些城市或地区冠心病患病率在6.31%~17.2%,国内冠心病发病率一般为6.46%,而运城地区的发病率仅为1.41%,原因不明。我们认为,运城地区冠心病发病率之低,与该地区水土环境中的地球化学元素丰度有一定关系。美国著名的医学博士施罗德曾指出,北美的冠心病死亡率高,人体组织中Cr含量低,非洲人中冠心病死亡率低,人体组织中含Cr量高,这表明Cr与冠心病死亡率呈反比关系。为此,我们认为,无论是克山病还是其他地域类心肌病,由于其地球化学环境的特异性,还有不少问题值得深入探讨。

2大骨节病(Big condyle epidemic)

我国大骨节病主要分布于黑龙江、吉林、辽宁等15省区,已查明300多个县有该病发生。俄罗斯的西伯利亚和朝鲜北部山区也有该病发生的报道。在我国,该病主要分布在从东北向西南延伸的一条宽带内,多分布于山地、丘陵及向平原过渡的地带,与克山病分布有些相似,故有人称之为姊妹病。

该病主要分布于低硒地带,病区饮用水、土壤、粮食中Se含量明显偏低,病区人群处于低Se营养状态。经人群补Se(亚硒酸钠片)取得较好效果。但有人认为除低Se环境外,还有其他环境因子与缺Se复合共同致病。

饮用水中含有机物(organic compounds)和镰刀菌毒素(falciform germ)。多数病区饮用水中富含有机质(腐殖酸)、且矿物质贫乏。

有研究认为,致病因子主要是通过病区生产的粮食进入人体。微生物学检查发现病区粮食受镰刀菌侵染严重。

3地方性甲状腺肿(Endemic hypothyroid tumescence)和地方性克汀病(Endemic keting epidemic)

地方性甲状腺肿,简称地甲病,俗称大脖子病,我国古籍中称为“瘿”,它是人类最古老的疾病之一,遍布世界各地。它主要是环境中缺乏元素碘引起的,且与饮用水中碘含量低于5μg/L(5ppb)时地甲病发病率很高,地甲病患者的下一代可能是地方性克汀病患者,其主要表现是呆、小、聋、哑。

地甲病在我国分布非常广泛,除上海市外,其他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都有不同程度的流行,其分布的基本特点是:山区多于丘陵地带,丘陵地带多于平原地区,这与碘元素易淋失以及碘的水文地球化学特征有关。

石灰岩地区,饮用水为HCO3-Ca水,尽管供应加碘盐,但钙与碘形成难溶化合物碘钙Ca(I5O32,可能抑制人体对碘的有效吸收,看来,石灰岩地区地甲病的防治还有一个碘的生物有效性问题。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我国一些省区又相继发现了碘致甲状腺肿,有人称之为高碘甲状腺肿,主要是作为饮用水的地下水中碘含量高了,有的高达每升几百微克的碘,甚至超过1000μg/L。迄今发现的高碘地下水分布区有新疆的奎屯、山西的孝义(山间盆地)、渤海湾的滨海地区、山东省的古黄河河口平原以及华北平原的中部和东部,已涉及到几十个县,第四系深层、浅层地下水均有含碘高的地区。

据我们对邯郸市东部肥乡、广平、鸡泽、永年、馆陶等县60余口深浅井的水样测试,碘含量在每升几十微克至600μg/L之间。例如,据地方卫生部门调查,肥乡县崔庄中学和小学发病分别高达45.5%和42.8%,已大大超过患病率5%为病区的划分界限。我们专门对村中饮用水井成分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碘为155μg/L,总硬度585.5mg/L(以CaCO3)计,TDS947mg/L,Sr2+3.97mg/L,F-0.83mg/L,pH7.29;村南井水的碘含量为240μg/L,其他组分相近。

这又引起两个问题,一是饮用水中碘对甲状腺肿的流行的上限阈值是200~300μg/L还是更低一点?适宜的含量是多少?另一个问题是,钙、镁、锶等碱土金属是否对碘的吸收起到干扰作用?这都是值得深入研究的。

看来,在对缺碘地甲病和适量补碘对少年儿童智力生长发育极为重视的情况下,也应该加强对高碘饮用水引起的甲状腺肿的研究。

4地方性氟中毒(Endemic fluorosis)

地方性氟中毒也是一种古老的地方病,是由于元素氟摄入过量而中毒,轻者患氟斑牙(斑釉齿),重者患氟骨症,甚至丧失劳动能力,是危害极大的一种地方病。此种地方病在世界上分布很广,遍及五大洲的40多个国家。在我国20个省区都有不同程度的流行,尤以北方分布范围最广,而南方则是斑状分布,据估计约有0.7亿~0.8亿人受到氟中毒威胁。我国的地方性氟中毒主要为饮水型的,氟中毒的流行程度与饮用水含氟量之间有较好的相关性,一般而言,水氟越高(我国规定饮用水氟含量不得超过1mg/L),饮用的时间越长,病情就越严重。我国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以地下水作为重要或惟一供水水源,而浅层地下水和深层地下水均有含氟过高的。

虽然一般规律是地方性氟中毒的发病率随饮用水(地下水)中氟含量的增高而呈上升趋势,但在一些地区发现“低发病(指氟骨症)”和“高氟低发病”的异常现象。据我们调研,河北省临漳县大多数氟骨症发病率高的村落地下水含氟量为1.2~2.0mg/L;相反,一些地下水含氟量高达2.4~2.8mg/L的村落却未见氟骨症病例或者发病率极低。这种异常情况在山西省中部的和顺地区也有发现,和顺地区饮用水含氟量普遍低于1mg/L,平均值在0.2~0.3mg/L,属于北方的低氟水区,该区粮食中氟含量也不高,但类似“氟骨症”的发病率却出奇的高,达69.4%。

据我们对河北省南部一些县的调查,发现氟中毒病区的地下水中毒性微量元素铍(亲石、亲骨性元素)的含量偏高,达到(4~15)×10-9。此含量当前苏联和联邦德国规定的饮用水标准Be为0.2×10-9的几十倍。据说,有一种“铍性佝偻病”,类似于氟骨症中的佝偻病状,是否由于铍中毒作用?或与氟中毒的复合作用?值得进一步探讨。

5地方性砷中毒(Endemic Arsenic Poisoning)

相对前述的地方病,可以说是一种发现时间不久的地方病,系环境中砷(其中砒霜As2O3是重要的含砷矿物)经人体摄入过多而导致的慢性砷中毒病症。

迄今国内外所发现的地方性砷中毒大多是由于饮水水源含砷过高所致,我国规定饮水砷不得超过0.05mg/L,也有燃烧高砷煤(贵州)污染中毒的。如阿根廷科尔瓦多地区井水砷达到0.9~3.4mg/L,墨西哥北部某些地区,智利的安托法加斯塔,日本等均有高砷水,1989年在泰国南部发现砷中毒流行,浅层地下水中砷最高达9mg/L;印度的砷中毒病区也是1987年发现,病区面积3.4×104km2,有100万人呈现饮用水含砷中毒症状,目前砷中毒人数以每年10%的速度增加(Challrabartyetal,1987;Aswathanarayana,1997)。

地方性砷中毒在我国发现较晚,20世纪60年代台湾报道该岛西南海岸一些地区,如:义和台南县有统计,称之为“乌脚病”,最后导致溃病及坏疽,之后很多方面的学者对此进行了研究。据台湾大学医学院吕锋洲教授(1994)。在“第一届两岸资源与环境地球化学讨论会”上报道,该区井水中砷含量为0.85~2.5mg/L,皮肤癌患病率达10.6%,并发现井水中有“萤光物质”,即“腐植物质”。经水动物实验,证实“萤光物质”的生物毒性,故认为其不仅与乌脚病病因关系密切,而且和癌症及地方性其他疾病病因有密切关系。

大陆在20世纪80年代初,首次在新疆北部奎屯地区发现此病,井水中含砷0.1~0.85mg/L;1992年内蒙古河套地区发现砷中毒流行,迄今已知病区人口约30万;1994年发现山西大同盆地山阴县、应县9个乡镇为慢性砷中毒病区,病区人口6万,也是长期饮用含砷高的井水所致,如山阴县菜村浅层地下水砷含量为0.075~4.435mg/L,其中毒的特殊的表症为皮肤色素异常,皮肤过度角化增生变厚,常发生在手足掌面,也有发生在其他部位的(王敬华,1998)。

中国的主要几种地方病与饮用水水质,可能与一些未知的致病因子或致病的复合因子有关,这促使科研人员去追踪研究,以造福地方病区的老百姓。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病与环境图集.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病与环境图集编辑委员会.科学出版社,1989.

[2]宋广舜等主编.环境医学.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87.

[3]沈照理等编.水文地球化学基础.地质出版社,1993.

❹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研究生院外国语学院考研同等学历加试科目

首先纠正下,是同等学力,学力和学历千万不能混。研究生教育分为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两种,非学历教育由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负责,学生毕业后只有学位证书没有学历证书。教育部高校学生司研究生招生属于学历教育,也就是说学生经过学习、考试,通过论文答辩后既有学位证书又有学历证书。
同等学力报考,不允许跨专业。
复试阶段同等学力考生加试两门本科主干科目名称及参考书目
101地球科学学院业
070500地理学021-
任选两门(与初试、复试科目不同)共济
1.地学遥感概论:《地学遥感概论》,薛重生,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04业
2.环境与资源经济学:《环境与资源经济学》,曾克峰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0448号
3.人文地理学:《人文地理学》,王恩涌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正门对面
4.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曹伯勋,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63362 3039
5.经济地理学导论:《经济地理学导论》,杨万钟等,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第四版彰武
6.旅游地理学:《旅游地理学》,保继刚,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第二版336260 37
7.普通地质学:《普通地质学简明教程》,杨伦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8专
070702海洋化学3362 3039
1.地球科学导论:《地球科学导论》,刘本培等,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021-
2.分析化学:《分析化学》,武汉大学化学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彰武
070704☆海洋地质济
1.地球科学导论:《地球科学导论》,刘本培等,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共
2.沉积环境与沉积相:《沉积环境与沉积相》,王良忱等,石油出版社,19993362 3039
070900☆地质学3362 3039
1.地质学基础:《地球科学导论》(面向二十一世纪课程教材),刘本培等,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kaoyangj
《地质学基础》,宋青春等,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第三版
2.计算机基础:《计算机文化基础》,李秀、姚瑞霞等著,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070901☆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
1.晶体光学:《晶体光学及光性矿物学》,曾广策,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8
2.结晶学及矿物学:《结晶学及矿物学》(上、下册),潘兆橹,地质出版社,1998,第三版
070902☆地球化学
任选两门(与初试、复试科目不同)
1.应用地球化学:《应用地球化学》,蒋敬业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06
2.分析化学:《分析化学》,武汉大学化学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3.地球科学导论:《地球科学导论》,刘本培等,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070903☆古生物学与地层学
任选两门(与初试、复试科目不同)
1.地球科学导论:《地球科学导论》,刘本培等,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古生物地史学:《古生物地史学概论》,杜远生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8
3.生物化学:《生物化学》(上、下),沈同等,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070904☆构造地质学
1.板块地质学:《中国及邻区区域大地构造学》,车自成等,科学出版社,2002
2.地质学基础:《地质学基础》,叶俊林等,地质出版社,1996
070905☆第四纪地质学
任选两门(与初试、复试科目不同)
1.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曹伯勋,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6
2.环境地质学:《环境地质学》,朱大奎等,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3.环境学导论:《环境学导论》,何强,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070922☆★生态地质学
任选两门(与初试、复试科目不同)
1.普通地质学:《普通地质学简明教程》,杨伦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8
2.自然地理学:《自然地理学》,伍光和等,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第三版
3.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曹伯勋,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6
4.环境地质学: 《环境地质学》,朱大奎等,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5.环境学导论:《环境学导论》,何强,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071200科学技术史
1.世界通史:《世界通史》:第二编:工业文明的兴盛:16-19世纪的世界史,王斯德主编,李宏图等著,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1
2.社会学概论:《社会学导论》,风笑天,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1997
081603☆地图制图学与地理信息工程
任选两门(与初试、复试科目不同)
1.遥感数字图像处理:《遥感数字图像处理》,汤国安等,科学出版社,2004
2.地图学:《地图概论》,王琪,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05
3.地理信息系统:《地理信息系统原理与方法》,吴信才等,电子工业出版社,2002

102资源学院
070501自然地理学
1.经济地理学:《经济地理学》,李小建等,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第一版
2.自然地理学:《自然地理学》,伍光和等,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第三版
070704☆海洋地质
1.海洋沉积学:《海洋沉积学》,王琪、朱而琴主编,科学出版社,最新版
2.海洋矿产资源:《海洋矿物资源》,熊传治、邹伟生主编,海洋出版社,2001,第一版
070901☆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
1.矿石学:《矿相学教程》(地质类专业用),徐国风主编,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86
矿相学,尚浚主编,地质出版社,1987
2.矿田构造学:《矿田构造学概论》,翟裕生等,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1984
081801☆矿产普查与勘探
01-05方向:
1.综合勘查技术:《金属物探简明教程》,丁绪荣等,地质出版社, 1980
《地球化学找矿》,阮天健、朱有光,地质出版社,1985
《成矿规律与成矿预测》,卢作祥、范永香,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89
2.矿产勘查学:《矿产勘查学》,李守义、叶松青,地质出版社, 2003
06-13方向:
1.含油气盆地构造学:《中国含油气盆地构造学》,李德生,石油工业出版社,2002
《石油勘探构造分析》, 王燮培、费琪、张家骅,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89
2.含油气盆地沉积学:《沉积学》, 姜在兴,石油工业出版社,2003
《中国含油气盆地沉积学》,吴崇筠、薛书浩,石油工业出版社,1992
081802☆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
1.数据库原理:《数据库系统及应用基础》,陈洛资,北方交通大学出版社,2002
2.数学地质:《矿床统计预测》,赵鹏大,地质出版社,1994
081820☆★地学信息工程
1.计算机基础:《计算机文化基础》,李季、姚婷等著,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第三版
2.二选一:数据结构:《数据结构――使用C语言》,朱站立等编著,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2,第二版
矿产勘查与评价:《矿产勘查理论与方法》,赵鹏大,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01
081823☆★非传统矿产资源开发
1.数学地质:《矿床统计预测》,赵鹏大,地质出版社,1994
2.C语言: 《C语言程序设计》,谭浩强,清华大学出版社,最新版
081826☆★能源地质工程
1.含油气盆地构造学:《中国含油气盆地构造学》,李德生,石油工业出版社,2002
《石油勘探构造分析》,王燮培、费琪、张家骅,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89
2.含油气盆地沉积学:《沉积学》,姜在兴,石油工业出版社,2003
《中国含油气盆地沉积学》,吴崇筠、薛书浩,石油工业出版社,1992
081827☆★资源管理工程
1.地质学基础:《地质学基础》,宋春青等,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第三版
2.西方经济学:《西方经济学》(上、下),高鸿业,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082001油气井工程
1.油气测井:《地球物理测井教程》, 周远田,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8
2.石油工程基础:《石油工程》,陈涛平、胡靖邦,石油工业出版社,2000
082002☆油气田开发工程
1.石油及天然气地质学:《石油地质学》, 张厚福等,石油工业出版社,1999
《石油及天然气地质学》,陈荣书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4
2.石油工程基础:《石油工程》,陈涛平、胡靖邦,石油工业出版社,2000
120405☆土地资源管理
1.土地法学:《土地法学》,沈守愚等,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
2.土地信息系统:《土地信息系统》,刘耀林等,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

103工程学院
081400土木工程
1.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混凝土结构原理》,东南大学、天津大学、同济大学合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2.基础工程学:《基础工程学》,刘昌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05
081401☆岩土工程
1.岩体力学:《岩体力学》,刘佑荣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9
2.基础工程学:《基础工程学》,刘昌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05
081405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
1.岩土工程勘察:《岩土工程勘察》,李智毅、唐辉明主编,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00
2.土力学:《土力学》,方云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02
081601大地测量学与测量工程
1.数字测图原理与方法:《数字测图原理与方法》,潘正风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
2.工程测量学:《工程测量学》,张正禄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
081602摄影测量与遥感
1.数字测图原理与方法:《数字测图原理与方法》,潘正风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
2.遥感原理与应用:《遥感导论》,梅安新等,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081803☆地质工程(01-05方向选第一组;06-10方向在第二组中三选二)
第一组:
1.岩土钻掘工程学:《岩土钻掘工程学》,鄢泰宁,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01
2.基础工程原理与方法:《地基处理与基坑支护》,黄生根主编,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04
第二组:
1.土力学:《土力学》,方云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02
2.基础工程学:《基础工程学》,刘昌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05
3.凿岩爆破工程:《凿岩爆破工程》,吴立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05
081822☆★地下建筑工程
1.凿岩爆破工程:《凿岩爆破工程》,吴立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05
2.岩土加固技术:《岩土加固实用技术》,程良奎等,北京地震出版社,1994
081830☆★资源与环境遥感
1.数字测图原理与方法:《数字测图原理与方法》,潘正风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
2.遥感原理与应用:《遥感导论》,梅安新等,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081831☆★钻井工程
1.钻井液与岩土工程浆液:《钻井液与岩土工程浆液》,乌效鸣,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01
2.石油工程:《石油工程》,陈涛平、胡清帮主编,石油工业出版社,2005
081903☆安全技术及工程
1.电气安全:《电气安全》,杨育启,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2
2.起重与机械安全:《起重与机械安全》,袁化临,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2

104地球物理与空间信息学院
070800☆地球物理学
1.普通地质学:《普通地质学简明教程》,杨伦、刘少峰、王家生,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8
2.大学物理:《普通物理学》,程守洙、江之永,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081102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
1.单片机原理:《单片机原理及接口技术》,胡汉才,清华大学出版社,1996
2.电子测量:《电子测量技术基础》,张永瑞,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1994
081802☆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081825☆★地球物理工程、081829☆★环境与工程地球物理
1.场论:场论,位场理论、电磁场理论及弹性波理论的版本均可
2.信号处理:《数字信号处理教程》,程佩青编,清华大学出版社,最新版

105环境学院
070602大气物理学与大气环境
1.大气探测学:《现代气象观测》,张霭琛编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2.天气学原理:《天气学原理和方法》,朱乾根等编著,气象出版社,第三版
070922☆★生态地质学
1.普通地质学:《普通地质学简明教程》,杨伦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8
2.生态学:《生态学》,李博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071010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1.微生物学:《微生物学》,沈萍,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第一版
2.基础生态学:《基础生态学》,孙儒泳等,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第一版
077501环境科学
1.环境生态学:《环境生态学》,程胜高、罗泽娇,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
2.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钱易,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081500水利工程
1.水文地球化学:《水文地球化学基础》,沈照理,地质出版社,1993
2.水文学原理:《工程水文学》,吴明远,水利电力大学出版社,2000
081821☆★地下水科学与工程
1.地下水动力学:《地下水动力学》,陈崇希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0
2.水力学:《水力学》,吕文肪等,同济大学出版社,1990
083000☆环境科学与工程
1.环境学:《环境学》,左玉辉,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环境化学:《环境化学》,戴树桂,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第一版

106珠宝学院
050404设计艺术学
1.图案:《装饰图案构成》,温练昌编著,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
2.美术设计原理:《平面构成,立体构成,色彩构成》,毛溪等著,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3
070920☆★宝石学
1.宝石颜色成因理论:《结晶学与矿物学》(上册),潘兆橹,地质出版社,1994
宝石的矿物物理,谢先德著,广东省出版社,2003
2.珠宝首饰评估:《珠宝首饰评估》,丘志力、李立平等,中国地质出版社,2003

107材料科学与化学工程学院
070300化学
1.仪器分析:《仪器分析》,武汉大学化学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高分子化学:《高分子化学》,潘祖仁主编,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第三版
070921☆★岩石矿物材料学
1.材料物理性能:《材料物理性能》,丘成军等主编,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03
2.材料科学基础:《材料科学基础》,胡赓祥、蔡珣主编,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2
《材料科学基础习题与辅导材料》,蔡珣、戎咏华主编,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3
0805材料科学与工程
1.材料物理性能:《材料物理性能》,丘成军等主编,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03
2.材料物理化学:《材料物理化学》,张志杰主编,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
081704应用化学
1.化工原理:《化工原理》,王志魁主编,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第三版
2.分析化学:《分析化学》,武汉大学等五校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第四版

201信息工程学院
077402计算机软件与理论
1.计算机组成原理:《计算机组成原理》,白中英主编,科学出版社,第三版
2.数据结构:《数据结构》,朱站立,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2,第二版
081000信息与通信工程
1.通信原理:《通信原理》,樊昌信主编,国防工业大学出版社,2002,第五版
2.数字信号处理:《数字信号处理》,姚天任,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0,第二版
081200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1.计算机组成原理:《计算机组成原理》,白中英主编,科学出版社,第三版
2.数据结构:《数据结构》,朱站立,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2,第二版
081603☆地图制图学与地理信息工程
1.地图学概论:《地图概论》,王琪主编,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02
2.数据结构:《数据结构》,朱站立,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2,第二版

202机械与电子工程学院
050404设计艺术学
1. 人机工程学:《人机工程学》,丁玉兰,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
2. 设计图学:《设计图学》,李理,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
080200机械工程
1. 机械制图:《机械制图》,王巍,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 测试技术:《测试技术》,贾民平,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081000信息与通信工程
1. C语言程序设计:《C语言程序设计》,谭浩强等编,高等教育出版社,最新版
2. 电路:《电路》,邱关源等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第四版
081101 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
1.微型计算机控制技术:《微型计算机控制技术》,于海生等,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
2.传感器原理及工程应用:《传感器原理及工程应用》,郁有文,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3

203 计算机学院
077402计算机软件与理论、081200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1.C语言:《C程序设计》,谭浩强,清华大学出版社,第三版
《C程序设计实践指导书》,何兴恒主编,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2.计算机组成原理:《计算机组成原理》,白中英主编,清华大学出版社,第三版

301管理学院
120100☆管理科学与工程
1.决策支持系统:《决策支持系统》,张玉峰著,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第一版
2.项目管理:《项目管理》,张卓编,科学出版社,2005,第一版
120200工商管理
01、02、04方向
1.企业战略管理:《企业战略管理理论与案例》,杨锡怀,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营销管理:《市场营销学》,吴健安,安徽人民出版社,2000
03方向
1. 成本会计:《成本会计》,焦跃华,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 第一版
2. 审计学:《审计学》,财政部注册会计师考试委员会办公室编,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
05方向
1.现代饭店运行实务:《饭店管理实务》,王林、谭白英主编,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
2.旅行社管理:《旅行社经营与管理》,杜江编著,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第一版
120201会计学
三选二:成本会计必选。
1.成本会计:《成本会计》,焦跃华,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 第一版
2.初级会计学:《初级会计学》,郭道杨、朱小平,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第一版
3.财务管理学:《财务管理学》,荆新,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第三版
120202企业管理
1.企业战略管理:《企业战略管理理论与案例》,杨锡怀,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营销管理:《市场营销学》,吴健安,安微人民出版社,2000
120203 旅游管理
1.现代饭店运行实务:《饭店管理实务》,王林、谭白英主编,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
2.旅行社管理:《旅行社经营与管理》,杜江编著,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第一版

302经济学院
020100理论经济学
1.政治经济学:《现代政治经济学》,程恩富主编,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
2.发展经济学:《发展经济学》,张培刚主编,经济学科出版社,2001
020200应用经济学
1.政治经济学:《现代政治经济学》,程恩富主编,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
2.发展经济学:《发展经济学》,张培刚主编,经济学科出版社,2001
081824☆★资源产业经济
1.政治经济学:《现代政治经济学》,程恩富主编,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
2.发展经济学:《发展经济学》,张培刚主编,经济学科出版社,2001

303政法学院
010108科学技术哲学
1.西方哲学史:《西方哲学史 [专著] 》,邓晓芒、赵林著,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现代西方哲学:《新编现代西方哲学》,刘放桐等编著,人民出版社,2000
030103宪法学与行政法学
1.国际法:《国际法》(高等学校法学教材),梁西,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
2.知识产权法:《知识产权法》(高等政法院校法学主干课程教材),吴汉东,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
030108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
1.刑法学:《刑法学》(21世纪法学规划教材),张明楷主编,法律出版社,2003
2.中国法制史:《中国法制史》(21世纪法学系列教材),曾宪义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030203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030500马克思主义理论
1.毛泽东思想概论:《毛泽东思想概论》,湖北省教育厅组编,丁俊萍主编,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湖北省教育厅组编,孙居涛、俞思念主编,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
071200科学技术史
1.世界通史:《世界通史》:第二编:工业文明的兴盛:16-19世纪的世界史,王斯德主编,李宏图等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社会学概论:《社会学导论》,风笑天,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1997
120400公共管理
1.行政学原理:《行政管理学概论》,张国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第二版
2.公共部门人力资源开发:《政府部门人力资源开发》,宋斌、鲍静、谢昕,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304艺术与传媒学院
050302传播学
1.新闻史:《中国新闻传播史稿》,吴廷俊,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1999,第一版
2.新闻采访与写作:《新闻采访与写作》,丁柏铨,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第一版
050404设计艺术学
01- 06方向:
1.素描:《毕加索线描》,杨津人编,漓江出版社,1987
2.色彩:《色彩写生的画理与画法》,金纬等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第一版
07方向:
1.影视动画后期制作:《影视动画数字后期编辑与合成》,李晓斌,海洋出版社,2005
2.多媒体原理:《多媒体技术与应用》,冯博琴,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08方向:
1.MIDI制作:《MIDI制作》,魏家宪,湖北音像艺术出版社,2000
2.录音合成:《录音合成》,朱伟,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3

401外国语学院
050201英语语言文学、050211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1.基础英语:《新编英语教程》(1-4),李观仪,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修订版
2.英语写作:《英语写作手册》,丁往道,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修订版

402数学与物理学院
070102计算数学
1.复变函数:《复变函数》,余家荣,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第三版
2.函数逼近:《函数逼近论方法》,莫国瑞、刘开第,科学出版社,2003
070104应用数学
1.复变函数:《复变函数》,余家荣,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第三版
2.实变函数:《实变函数论》,周民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070207光学
1.电磁学:《电磁学》,梁灿彬、秦光戎、梁竹健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原子物理:《原子物理》,褚圣麟,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

403体育部
040303体育教育训练学
1.运动心理学:《运动心理学》,全国体育院校通用教材,人民体育出版社,最新版
2.运动生物化学:《运动生物化学》,全国体育院校通用教材,人民体育出版社,最新版

501高等教育研究所
040106高等教育学、120403教育经济与管理
1.中国教育史:《简明中国教育史》,王柄照等,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2.外国教育史:《外国教育史教程》(缩编本),吴式颖,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502应用心理学研究所
040203 应用心理学
1.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时蓉华,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2.发展心理学:《发展心理学》,林崇德,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

❺ 请中国地质大学水资源于水环境学院的研究生导师报哪个好

陈鸿汉 崔亚莉 冯传平 郭华明 何江涛 胡伏生 金晓媚
刘菲 邵景力 沈照理 万力 王广才内 王旭升 文宝萍 武雄容
杨琦 于青春 张焕祯 周训
这些都很好!!!

❻ 我国研究现状

我国油田水文地质的发展可划分为三个阶段。

1.起步阶段

旧中国的石油工业极其落后,绝大部分沉积盆地没有进行过石油地质调查,油气产量极低,只有玉门、延长等几个小油田。从事石油地质的技术人员甚微,石油水文地质调查与研究更是一个空白点。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石油工业得到飞跃发展,在主要含油气盆地内开展了大规模的石油和天然气的普查与勘探工作。随着油气勘查的需要,在酒泉盆地、准噶尔盆地、柴达木盆地、四川盆地及鄂尔多斯盆地相继进行了有计划的区域水文地质调查,开始研究地下水与油气的关系,油田水资料逐日增多。与此同时,北京、长春、成都等地质院校和其他大学开设了水文地质(包括油田水)课程,邀请苏联专家、学者来华讲学,教科书和主要参考书刊基本上是苏联的翻译稿,如:《普通水文地质学》(欧维奇尼柯夫);《水文地质学概论》(克利门托夫);《地下水普查与勘探》(卡明斯基);《水文地质学讲座》(克雷洛夫);《天然水系中的油田水》(苏林);《油矿水文地质学》(苏哈列夫)。在油田水文地质生产与科研中,主要沿用着苏联的技术与方法,按照苏联专家的建议进行工作。1955年初,我国正式开始进行区域性综合水文地质普查。同年,在石油地质学家关士聪院士的倡导下,地质部西北地质局在六盘山地区开展了地下水石油普查工作,开创了我国水化学找油的先河。其后地质部物探所在四川、克拉玛依等地区进行了水化学找油试验。

该阶段主要是学习原苏联的经验、技术与方法,开始建立我国的油田水文地质事业,培养人才、配合石油普查勘探进行区域水文地质调查。

2.总结研究阶段

从20世纪50年代后期至70年代末,随着我国东部油气普查勘探的重大突破(松辽盆地和渤海湾盆地等)和油田开发事业的飞跃发展,油田水文地质基础资料日益丰富,许多油田(大庆、扶余、胜利、大港、冀中、江汉、河南、长庆、四川等)都配备了水文地质技术人员,组织成立了专门的油田水研究科室。他们从本地区油气勘探实际需要,一方面承担油田供水水文地质调查任务,另一方面,探讨油气赋存的水文地质条件,总结油田水化学成分的基本特征。例如:地质部石油局第三普查勘探大队综合研究队专设水文地质组,以鄂尔多斯盆地中生界三叠系和侏罗系为主,研究油气运移的水文地质条件、探讨三延(延长、延安、延川)地区油气富集的水文地质规律、总结已知油田(永坪、延长、枣园等)的水文地球化学特征、进行水化学找油试验,探讨水化学指标与方法;长庆油田水文地质科研人员(刘孝汉等),对鄂尔多斯盆地侏罗系下统油田水特征及其与油气藏保存条件等进行了总结研究,系统整理了李庄子、马家滩、大水坑、马岭、华池等油田的中-下侏罗统和上三叠统油田水分析资料;四川石油管理局(刘方槐等)对四川盆地进行大规模的区域水文地质调查研究,提出了地层水由盆地内部向盆地周边运动的新观点,得出与传统认识相悖的结论,对川东地区三叠系、二叠系、石炭系水文地质条件与构造内含气程度进行了预测;成都地质学院(孙世雄等)和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研究所(汪蕴璞等)对四川盆地卤水形成、古水文地质条件及卤水活动的地球化学形迹等进行了研究;玉门油矿水文地质人员根据鸭儿峡、石油沟和老君庙油田的钻孔水化学资料,结合区域水文地质成果,建立了水化学垂直剖面,除水型随时代变老变为CaCl2型外,其他水化学成分(矿化度、变质系数、氯硫比值等)都没有出现原苏联学者指出的随深度增加而增高(降低)的有序现象;在松辽盆地,大庆油田科学研究设计院(王军、黄福堂等),总结了油田水化学成分特征——以单一的NaHCO3型水、以Cl组、Na亚组为主、矿化度1~12g/L、含有I、Br、B、NH4等微量组分。并根据矿化度和盐化系数(rCl/rHCO3+rCO3)二者的关系分为三类:较高矿化度(6~12g/L)的NaHCO3型水、中等矿化度(3~6g/L)的NaHCO3型水,盐化系数0.5~10之间、低矿化度(<3g/L)的NaHCO3型水,盐化系数0.1~5之间,后者不利于油气保存。探讨了喇嘛甸、萨尔图、杏树岗三个油区油田注水过程中油气水物理化学性质的变化,初步总结了油气水物理化学性质的分析指标,在注水过程中,由于氧化、溶解、油层温度、压力、生物化学作用和脱水过程中轻质馏分的损失,是油气水物理化学性质发生变化的因素;吉林油田石油研究院(杨忠辉等)对松辽盆地南部油田水分析数据,利用函数式计算了扶余、新木、红岗、乾安、农安等地区判别函数值进行含油气预测,并对水中可溶有机组分(苯、有机酸)等进行了试验总结;石油部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李济民等)总结了油田水特性指标的应用规律,以脱硫系数为主,结合封闭系数(rNH4+rH2S/rSO4)可以说明油气的存在,用成因系数结合矿化度,脱硫系数和钠氯比值的变化规律判断油气水运移方向,总结了正向和反向油田水化学剖面特征及其与油气藏的关系;华北石油勘探指挥部勘探研究院(谢家声等)总结了冀中坳陷古潜山和第三纪水文地质条件及其与油气运移、聚集、保存的关系、地下水化学成分,尤其是水中有机组分(苯及其同系物、酚、挥发性有机酸、环烷酸和铵)与油气的关系;河南石油会战指挥部勘探开发研究院(汪义先等)针对着南襄盆地(尤其是泌阳凹陷)油田水为低矿化度的NaHCO3型水的特点,提出适用于本区的水文地球分学垂直分带和水化学类型;江汉石油管理局勘探开发研究院(李际明、余莲声)总结了潜江凹陷下第三系高矿化度、高硫酸根地下水化学成分(包括常量组分、矿化度、碘、溴、硼、锂等)在平面和纵向上的分布规律,探讨了地下水化学成分及其与油气的关系,认为矿化度高达200g/L以上的油田水是发展盐化工业的重要原料,有宽阔的开发应用前景;长春地质学院(孙杉、张先起等)研究了深成地下水(存在于地壳下部岩浆壳和上地幔中的水)在石油成矿过程中的作用,并以冀中坳陷不同时代(第四系与上第三系、下第三系和古潜山)地下水为例研究了氢、氧同位素的组成、结合水化学成分特征,探讨了地下水来源、成因及其与油气的关系;成都地质学院(孙世雄、沈治安等)研究了我国海相和陆相油田水化学成分特征,指出古水文地质分析在油田形成、保存与破坏中的作用与意义,结合冀中古潜山油田探讨了古水文地质的研究方法与内容,提出了渤海湾盆地古水动力的四个区带;地质部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研究所(汪蕴璞、王田荣、王东升、王焕夫等)研究了四川盆地卤水的特点与成因;1975年和1976年分别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与《地质学报》发表了《评苏林油田水理论中的几个问题》,认为B、A苏林油田水理论有一定的局限性,束缚着我国油田水理论的建立;新疆石油管理局勘探开发研究院(王仲侯等)总结克拉玛依油田水化学成分时,在三叠系(56#)油田水中发现了矿化度高达26~27g/L以上的Na2SO4型水,在垂直剖面上与CaCl2型水或NaHCO3型水交替出现,在平面分布上介于CaCl2型水和NaHCO3水之间;他还对《评苏林油田水理论中的个问题》一文提出不同的意见;地质部石油101队(张金来、刘崇禧等)对我国已勘探开发的主要含油气盆地的水文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比较系统的整理研究,归纳了我国陆相油田水化学成分的组成——矿化度、离子比值、有机组分,微量元素、同位素(氢、氧和碳)等;提出离子组合的概念和油田水化学成分分类的几种思考方案;进行了地下水的蒸发、溶滤等模拟试验及水化学找油方法的试验与总结;应用数理统计方法研究油田水化学组分之间的关系;开发了油田水有机组分的分析测试技术与方法等。

上述科技工作者的辛勤劳动,促进了我国油田水研究地飞跃发展,逐步形成了或迎来了一门石油地质与水文地质密切结合的边缘学科——油气水文地质学,并开始探索具有我国石油地质理论特色的水文地质勘探程序和研究方法,走向了为区域含油气远景预测评价及油田勘探开发服务的道路。

3.开拓创新发展阶段

从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油气水文地质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高速发展阶段;取得丰富的研究成果与良好地应用效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中国地质学会石油地质专业委员会于1981年在合肥召开了“中国油田水地球化学学术讨论会”,来自地质部、石油工业部、中国科学院及高等院校代表75人,提交学术论文42篇。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地质学会石油地质,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关士聪主持了会议,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水文地质专家张宗祜作了书面发言。会议论文涉及的内容包括:我国主要含油气盆地油田水文地球化学特征与油气的关系、油田水化学成分分类、油田水起源、油气藏的浅层水文地球化学效应、水化学法在石油普查勘探中的应用、古水文地质分析与油气远景评价、深成水在油气矿产形成中的作用、计算机新技术在油田水研究中的应用,水动力条件在油气藏形成中的作用,分析测试技术方法等。本次会议是我国首次专门的油田水会议。石油水文地质工作者聚集一堂,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指导下,进行成果交流、自由讨论、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学术气氛异常活跃。这次会议检阅了成果,交流了经验,明确了方向,增强了协作。对促进我国油田水研究、提高整体研究水平,加快油田水事业的发展步伐具有深远的意义,在国内外产生一定的影响。

2)吸取国内外油田水文地质研究的经验,通过油气生产实践,使我国油田水文地质工作进入了以石油地质为基础、围绕着油气普查勘探与开发的实际需要,走向为油气生产服务的道路。结合以勘探开发我国东部陆相油气田为主的总目标,重点研究了陆相油田水文地质特征,其后加大了海相油田水文地质研究的力度,取得了一些有独创特点的研究成果,每年都有不少论文发表,按年份举例如下:

我国油田水的离子组合特征(地球化学,1978年,刘崇禧);我国油田水的基本特征及其分类讨论(地质论评,1979年,张金来);一个值得注意的地质信息-酚(古潜山,1980年,谢家声);天然气中凝析水和烃类水化物的形成(天然气工业,1981年,刘伦);油田水文地质勘探中水化学及其特征指标的综合应用(石油勘探与开发,1982年,刘济民);油气田的水文地球化学标志及其应用(石油及天然地质,1982年,杨忠辉);泌阳凹陷油田水文地球化学特征及其与油气的关系(石油实验地质,1983年,汪义先);泰州地区古水文地质条件与油气(石油与天然气地质,1983年,龚与觐);四川盆南部水化学场及其成因(地球科学,1984年,汪蕴璞);利用地层水中的溶解气进行含油气远景评价(天然气工业,1985年,刘方槐);济阳坳陷古水文地质条件与油气聚集(石油实验地质,1986年,杨绪充);寻找油气田的水文地球化学标志(石油勘探与开发,1987年,刘崇禧);潜江凹陷油田水有机组分的地球化学特征(石油实验地质,1988年,林九皓);论含油气盆地的地下水动力环境(石油学报,1989年,杨绪充);中原油田文留地区矿化度数据的三维分析(地质科学,1990年,张广锐);初探地下水溶解气及其对气藏形成的影响(石油勘探与开发,1991年,孙永祥);再探地下水对气藏形成的影响(石油勘探与开发,1992年,孙永祥);松辽盆地北部地层水中“指纹标志”化合物的分布特征及其与油气关系的研究(地球化学,1993年,黄福堂);扶扬油层水化学场特征及其成因(大庆石油勘探与开发,1994年,楼章华);塔里木盆地油田水有机地球化学特征分类及其石油地质意义(石油勘探与开发,1995年,李伟);塔里木盆地油田水地球化学(地球化学,1996年,蔡春芳);西湖凹陷油气运聚成藏的水文地质论证(中国海上油气,1997年,汪蕴璞);沁水盆地煤层气的水文地质控制作用(石油勘探与开发;1998年,池卫国);油田水动力系统与油气藏的形成(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1998年,陈建文);盆地三维水动力数值模拟方法及其应用(石油勘探与开发,2000年,邓林);塔里木油田水溶重烃研究及其应用(新疆石油地质,2001年,陈传平);塔河油田及邻区地层水成因探讨(石油实验地质,2002年,蔡立国);水溶气资源富集的主控因素及其评价方法的探讨(天然气地球科学,2003年,武晓春);碳酸根和碳酸氢根测定方法和自动测定仪(现代仪器,2004年,郑志霞);水动力条件对煤层气含量的影响-煤层气滞留水控气论(天然气地质科学,2005年,秦胜正等。)

上述有代表性论文是从覆盖我国主要含油气盆地大量的油田水文地质基础研究中提炼出来的,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现阶段研究的现状与水平。值得提及的是石油生产单位,科研机构和大专院校等不仅加大了油田水文地质研究的力度,而且形成了生产与科研相结合,多单位协作攻关的研究群体。石油工业部在翟光明院士的组织下,对全国各油田的水文地质特征进行了比较系统的总结。油田水文地质研究纳入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如“七五”期间的“四川盆地二叠系水文地质条件对油气运聚与保存控制的探讨”(四川石油管理局杨家琦等);“九五”期间的“塔里木盆地油田水文地质与油气聚集关系的研究”(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李伟等);和“川西地区上三叠统水化学场、水动力场与油气富集关系研究”(中石油廊坊分院天然气所吴世祥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如“我国大陆区新生代深层地下水系统演化与地下水成矿作用”(中国地质大学沈照理);“塔里木盆地古生界油田水的成因和混合证据”(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蔡春芳)。大专院校的水文地质博士生也将油田水文地质作为选题进行研究,如“临邑盆地水化学成分特征及其研究意义”(1991年,张作辰,中国地质大学);“泌阳凹陷石油运移聚集的水化学场与水动力场研究”(1992年,李广贺,中国地质大学)。江汉石油学院仅83级本科生就有五人以油田水研究作为毕业论文。有些油田也将油田水文地质列入本系统重大基础研究课题,如:“克拉玛依油田八区油气水研究与油源重新探讨”和“准噶尔盆地西北缘石炭系油田水化学研究”(新疆石油管理局勘探开发研究院,王仲侯,1981年和1985年);“冀中坳陷地下水的氢和氧同位素组成与成因”(长春地质学院,孙杉等,1981年);“冀中坳陷水文地质条件与油气分布”(华北石油勘探开发设计研究院,赵宝忠等,1984年);“济阳坳陷油田水水化学特征及其与油气聚集的关系”、“东营凹陷重质油形成的水文地质条件的研究”(胜利石油管理局地质科学研究院,任发琛等,1989年);“莺-琼盆地油田水化学研究”(中海油南海西部石油公司地质研究院,1989年);“沉积盆地中油气运移聚集与区域地下水流动之间的关系”(中国地质大学,王明等,1991年);“泌阳凹陷古水文地与无机络合物研究”(河南石油管理局,周留纪,1991年)“松辽盆地北部扶扬油层地下水动力特征与油气藏关系的研究”(大庆石油管理局勘探开发研究院,1991年);“东营凹陷流体历史与油气藏形成分析”(胜利石油管理局勘探事业部等,2001年);“贝尔断陷地层水分析数据含油性的综合评价”(大庆石油管理局勘探开发研究院,2005年);“乌尔逊凹陷地下水特征与油气关系的研究”(大庆石油管理局勘探开发研究院,2006年);“四川盆地川东地区地下水与油气关系研究”(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李伟等,2002~2005年)。汪蕴璞、王焕夫在吸取前人古水文地质研究成果的合理部分,提出水文地质期的概念以区别于水文地质旋回。“期”是沉积盆地水文地质发育史的组成部分,是反映地下水形成的一个特定的地球化学环境的地质时间段,以地壳构造运动、水动力条件及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场三个标志划分出:沉积作用水文地质期、淋滤作用水文地质期、埋藏封闭作用水文地质期、构造热液作用水文地质期。并以冀中坳陷和四川盆地为例,讨论了其意义,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地球化学和石油地质学家也十分重视油田水文地质学,并进行有意义的研究。例如:梅博文教授在《储层地球化学译文集》(1992年)写到:油田水中有机酸和CO2是控制储层中矿物溶解、沉淀过程的主要因素,分析测试它们的浓度与组成,不仅对次生孔隙的预测有重要意义,而且为避免油层损伤和结垢采取新的工艺措施,提供了水文地球化学依据。林任子教授在《储层地球化学进展及应用》(1995年)指出:伴随着烃源岩的压缩失水过程,生油层中大量的有机酸被排挤进了储集层,形成了金属有机酸络合物通常溶于水,因此,研究油田水中有机酸,可以在认识次生孔隙形成机制的基础上,利用地球化学趋势来预测孔隙度增长过程的发生和范围。王铁冠教授编译的《油藏地球化学》也涉及到油田水文地球化学问题,由于石油含有多种化合物,在石油、水和矿物基质之间呈现差异分配现象,在无相态变化的情况下,储层石油的组成是排烃成分加上运移途径中水相和固相分配作用所引起变化的函数。因而可以通过对储层石油和地层水中精心选择的化合物测定作出评估,如有机酸、酚类等化合物。另一方面,流体(水、气、油)的成分经常是非均质性的,通过使用灵敏的天然同位素示踪剂,可检测出微弱的非均质性,及利用地层水的变化评价油藏的分隔性。蔡春芳研究员等以塔里木盆地为主,探讨了埋藏成岩过程中水-岩相互作用,根据油田水化学成分结合流体势变化追踪油气运移与聚集途径。

地质流体分析是当今国际地学研究的前沿课题。沉积盆地的岩石孔隙-裂隙内都贮存有流体(石油、天然气和地下水),其中水是主体部分。在油气地质领域内,油气的多期次运、聚、散、保都是在地下水的参与下进行的,分析沉积盆地内水文地质条件是研究油气成藏规律的有效途径。我国油气勘查家和水文地质家已经携手共同进行研究。

化验分析是油田水文地质研究的重要技术手段,我国各油田都建立了油田水分析测试实验室。近二十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现代分析检测仪器设备的不断更新,油田水分析测试技术与方法有了很大的改进和提高,正向着系列化、标准化、定量化的方向发展,建立了一套比较完善的油田水化学成分分析测试方法,包括:样品采集与保存方法;不稳定组分的现场测试——pH、EH、水温、溶解氧、电阻率、硫化氢、二氧化碳等;样品的前期预处理技术(萃取、富集、提纯、酸化等);岩石样品的相关参数分析(孔隙度、渗透率、残余盐等);开发了油田水中有机组分的分析技术方法(可溶气态烃、苯酚同系物及芳烃化合物、烷烃组分、有机酸等);引进了水中氢、氧、碳、锶的同位素分析技术;油田水中微量元素快速分析测试的等离子色谱分析;开创了三维荧光、同步荧光的鉴别分析技术等。油田水化学分析应用了色谱(气相、液相、色质等)、光谱、红外、质谱等现代测试仪器。提高了分析灵敏度和数据的可信度。各油田先后建立了油田水分析实验手册与规程,统一了分析方法。大庆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黄福堂、蒋宗乐等,1995年)对油田水分析与应用作了系统的总结。油田水分析化验技术人员,发表了许多有创新性质的论文,如:水沥青的分析方法及石油地质意义(石油实验地质,吴德云,1982年);水中气态烃的脱气方法(石油实验地质,崔秀荣,1982年);应用紫外吸收光谱及荧光谱测定地层水中的芳烃(石油实验地质,伍大俊,1982年);地层水中苯系物的色谱分析方法及其石油地质意义(石油实验地质,蔡映宝,1982年);薄层层析法分离与鉴定水中酚系物(石油实验地质,伍大俊,1983年);电位容量法测定油田水中Ca2+,Cl-离子(国外油田工程,黄福堂,蒋宗乐,1989年)

20世纪80代以后,我国油田水文地质工作者,对油田水文地质特征、水文地质勘探工作方法及其在油气勘查中的效果等进行了系统总结,出版了以下专著:

1987年,地质矿产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研究所、石油工业部华北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地质矿部产部石油地质综合大队101队。《油田古水文地质与水文地球化学》。北京:科学出版社。

1988年,刘崇禧,孙世雄。《水文地球化学找油理论与方法》。北京:地质出版社。

1991年,刘方槐,颜婉荪。《油田水文地质学原理》。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

1991年,邸世祥。《油田水文地质学》。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

1993年,杨绪充。《油气田水文地质学》。北京:石油大学出版社。

1994年,高锡兴。《中国含油气盆地油田水》。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

1995年,楼章华,高瑞琪,蔡希源等。《松辽盆地流体历史分析》。石油实验地质增刊。

1997年,蔡春芳,梅博文等。《塔里木盆地流体-岩石相互作用研究》。北京:地质出版社。

1998年,黄福堂,蒋宗乐等。《油田水的分析与应用》。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

1999年,黄福堂。《松辽盆地油气水地球化学》。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

1999年,贾庆仲等译。《油田岩石与水地球化学论文集》。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

从20世纪末,我国石油水文地质研究进入了以中青年科技工作者为主体的新时代,他们继往开来承担着生产与科研的繁重任务、迎接新世纪的挑战。这些朝气蓬勃、勇于实践、善于探索、敢于创新的青年群体的涌现,以及密切结合生产、理论联系实际的研究成果,展示了我国石油水文地质界人才济济,后继有人的可喜局面。近年来,一些为解决油气远景预测与勘探开发中实际问题的水文地质研究成果,表现出一定的水平。预示着我国油田水文地质工作将跨入具有自身特色、为油气生产服务的新时期。

综上所述,我国油田水文地质工作,已经走出“学国外、跟国外、重复国外”的阶段,在陆相成油理论的指导下,其研究领域不断拓宽、深化、自陆地到海洋、由陆相到海相、从石油到天然气(包括煤成气、生物成因气)、还涉及深成地下水,整体研究水平有很大提高,进入了解决我国石油地条件下水文地质问题的新阶段。

前述油田水文地质研究现状可以看出,各国研究的侧重点有所差异。总体来讲,欧美国家十分重视油气运聚的水动力条件研究,起步或研究的深度远远早于油田水化学成分的研究;原苏联是系统研究油田水化学成分最早的国家,最先提出古水文地质研究的理论与方法;我国从研究陆相油田水化学成分特征及水化学找油技术方法入手,在吸取国外先进理论与经验的基础上,走向水动力与水化学相结合、古代和现代水文地质条件同时研究的道路。

热点内容
鹿特丹港国家地理 发布:2021-03-15 14:26:00 浏览:571
地理八年级主要的气候类型 发布:2021-03-15 14:24:09 浏览:219
戴旭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发布:2021-03-15 14:19:37 浏览:408
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发布:2021-03-15 14:18:30 浏览: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发布:2021-03-15 14:16:36 浏览:425
工地质检具体干些什么 发布:2021-03-15 14:15:00 浏览:4
东南大学工程地质考试卷 发布:2021-03-15 14:13:41 浏览:840
中国地质大学自动取票机 发布:2021-03-15 14:13:15 浏览:779
曾文武汉地质大学 发布:2021-03-15 14:11:33 浏览:563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网 发布:2021-03-15 14:10:10 浏览: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