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灾害公益动画
A. 国土资源部地质灾害应急技术指导中心关于报送年工作总结及年工作要点的报告
国土资应急中心函〔2013〕1号
国土资源部地质灾害应急管理办公室:
在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应急办)的领导下,2012年国土资源部地质灾害应急技术指导中心(以下简称应急中心)着力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决定》,强化突发地质灾害应急能力建设,组织开展应急响应,认真落实应急技术指导工作。充分发挥专家队伍作用,中心各部门密切合作,全面完成年度各项工作任务。
一、2012年工作总结
2012年应急中心以全国地质灾害应急业务支撑工作为重点,规划业务发展方向、开展预案修编等。具体完成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全面规划应急业务指导工作。2011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决定》后,全国地质灾害应急工作迅速发展。根据应急工作发展需求,起草《全国地质灾害应急业务发展规划纲要》,编写《国土资源部地质灾害应急技术指导中心业务发展规划》。经多次内部讨论、全国专家研讨、并征求各省意见后,完成两份规划文本编写。《国土资源部地质灾害应急技术指导中心业务发展规划》已发布实施;《全国地质灾害应急业务发展规划纲要(报批稿)》报国土资源部。
(二)系统修编地质灾害应急预案。2006年国务院印发了《国家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近年来,地质灾害应急工作形势和体系发生较大的变化,预案修编工作十分迫切。受国土资源部地质灾害应急管理办公室委托,应急中心组织开展预案更新修编。通过修编并征求各省意见,完成《国家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修订稿)》。
(三)统筹协调应急专家管理工作。开展2012年国土资源部地质灾害应急专家管理工作。召开应急专家年度工作会议;制定《国土资源部地质灾害应急专家组2012年工作要点》并上报部应急办;协助应急办完成地质灾害应急防治区片专家调整工作,将全国划分为西北、西南、华南、东南、华北、西部和东北7个区片;协助应急办完成第二届国土资源部地质灾害应急专家遴选工作,遴选应急专家共200名。
(四)严格执行灾情险情值守速报制度。坚持领导带班、信息上报、首办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等四项制度,采取日常值班、集中值守和现场值守三种方式,开展24小时地质灾害应急值守。1-4月,实行日常值班,每天1名值班人员和1名带班领导;5-11月中旬,执行汛期值班制度,每天2名值班人员、1名处级干部和1名局级领导;11月下旬至年底,执行日常值班。值班工作的合理部署,保障了值守信息报送的准确性和时效性。应急中心全年参加值守800余人次,协助完成报送灾情险情报告153期并全部在地质环境信息网发布,短信息1000余条,报送国土资源部值班信息48期,报送部内要情200余条,参加国务院视频点名24次。利用新技术新方法,开通网信功能,快速便捷地发送灾险情信息和应急指令;短信问候前方应急人员,营造严肃温馨的应急氛围。
(五)持续认真开展地质灾害气象预警与趋势预测。认真开展地质灾害气象预警工作,深化与中国气象局的业务联系,拓展与广电总局的业务合作,深入研究改进预警预报模型和技术方法,提高突发地质灾害气象预警准确性和实效性。5月1日—9月30日,与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密切合作开展汛期地质灾害预警,制作预警产品156份,在中国地质环境信息网发布预警信息141次,在中央电视台发布90次。开展了2次应急预警,在云南省昭通市彝良县地震抗震救灾和强台风“海葵”登陆期间,主动提供地质灾害应急气象预警信息服务。
开展地质灾害灾情分析与趋势预测,收集、整理和入库了2012年全国地质灾害动态数据10258条;开展2012年度全国地质灾害趋势预测并召开趋势预测会商会;编写2012年全国地质灾害灾情分析及趋势预测月报12期;编写第一季度、汛期各月和2012年度全国地质灾害灾情通报共7期,为部应急办及时发布灾情信息与防灾部署提供支撑。完成地质灾害灾情统计月报网上直报系统的设计、开发和推广,推进了地质灾害灾情统计工作标准化、规范化和信息化水平的提升。
(六)及时响应开展地质灾害应急技术指导。把“守护生命”作为地质灾害应急技术指导工作的最高价值准则,及时响应部应急指令,开展技术支持与服务。一是工作部署周密及时。分别召开汛前、汛中和汛末地质灾害灾情会商交流会,分析形势,判断趋势,确定防范重点,总结各阶段应急防治经验与教训,为提升汛期应急能力打下坚实基础。二是巡查指导突出重点。充分发挥应急专家的作用,完善巡查指导会商制度,巡查指导和重点地区现场指导相结合。2012年7月19日-8月20日,部应急中心组成视频巡查会商组,赴云南、贵州、重庆、四川、湖南、湖北、江西、安徽等8省(市)地质灾害重点防范区开展地质灾害巡查指导工作。三是应急处置科学有效。派出20个技术专家组,赴甘肃岷县“5·10”特大冰雹山洪泥石流、四川宁南县“6·28”泥石流、北京“7·21”特大暴雨、新疆新源县“7·31”大型滑坡、四川凉山锦屏水电站“8·30”大型滑坡泥石流、云南彝良“9·7”地震、云南彝良田头小学“10·4”滑坡等大型、特大型突发地质灾害及隐患现场,开展应急调查及技术指导,协助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开展重大地质灾害应急处置和抢险救灾工作,其中启动二级应急响应4次。四是认真总结评估年度工作。及时编报6期重大地质灾害应急调查简报,起草《2012全国突发地质灾害应对工作总结评估报告》,编写《地质灾害防治这一年2012》、《2012年度重大地质灾害事件与应急避险典型案例汇编》、《滑坡监测预警与应急防治技术研究》和《全国地质灾害通报》等。
(七)积极开展应急防治科普宣传和培训演练。制作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宣传材料,制作滑坡崩塌泥石流灾害减灾科普影像,广泛开展地质灾害防治知识科普宣传。编制完成《地质灾害“临灾避险”五步法动画宣传片》,动画片共分5集,每集时长60秒。从“勤观察、早发现”,“多监测、知险情”,“常演练、会应对”,“接警报、快逃生”,“听指挥、保平安”5个角度开展临灾避险科普宣传工作。
根据《国土资源部重大突发地质灾害应急响应工作程序》,精心组织各类应急技术培训演练。6月在大连举办今年第一期地质灾害远程会商技术培训班。11月份,在云南昆明组织开展特大型地质灾害技术型演练,突出实时、实战、实景,锻炼应急队伍,提高应急演练的水平。2012年部应急中心对省、市、县的地质灾害演练进行了10余次技术指导。地质灾害应急防治科普知识宣传、培训和演练工作有效提高各级地质灾害防治人员的防灾意识和应急处置能力。
(八)加强应急技术研究提升科技水平。围绕年度突发地质灾害应急技术支撑工作,圆满完成“国家级地质灾害应急防治2012”、“地质灾害应急能力建设与示范”等项目工作,在系统总结地质灾害应急工作的基础上,开展应急调查、监测、处置新技术新方法研究。滑坡预测预警研究项目成果在多次重大地质灾害应急响应与决策中得到了应用,取得了显著的应用效果;利用物联网技术建立3处高清视频监控点,实现了对地质灾害监测点的实时高清视频监控;物联网、卫星数据传输、无人飞行器调查监测等新技术应用,进一步提高地质灾害应急支撑能力。
积极申报2013年应急工作项目,完成“国家级地质灾害应急防治2013”、“地质灾害应急物联网技术应用示范”和“汶川地震区重大地质灾害成生规律研究”等项目申报工作。
二、2013年度工作要点
2013年国土资源部地质灾害应急技术指导中心继续以《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决定》精神为指导,根据部地质环境司(应急办)和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应急中心)2013年工作部署,着力做好如下工作。
(一)执行速报制度做好应急值守工作。认真完成国土资源部地质灾害应急值守工作,非汛期日常值班、汛期集中值守、紧急状况现场值守三种方式相结合;严格执行领导带班、信息上报、首办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等四项制度,确保应急信息上报的时效性和准确性。
(二)组织专家开展应急技术指导工作。指导全国重大地质灾害应急防治工作,协助地方政府开展重大地质灾害应急调查处置和抢险救灾工作,为政府管理部门做好技术支撑服务;开展应急专家工作经验交流,加强对省级应急机构的指导,开展技术支持与服务。
(三)开展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与灾情分析预测。继续开展汛期地质灾害气象预警工作,及时发布预警信息。遇极端降雨、地震、重大地质灾害灾等事件,启动应急预警。完善预警技术方法,不断提高预警能力和水平;开展2013年度地质灾害灾情分析与趋势预测,编制月报、通报及趋势预测报告等,为部局决策服务。
(四)开展应急防治及培训演练工作。完善应急远程会商系统,保证应急通讯传输链路畅通;根据国土资源部重大地质灾害应急响应流程,组织应急技术培训3次、应急演练2次。
(五)建立完善应急技术指导工作标准。逐步建立完善应急技术指导工作标准体系。2013年主要开展《滑坡防治技术指南》完善工作和《应急演练技术指南》的编写工作。
(六)开展应急新技术、新方法研究工作。结合课题工作,研究探索物联网、无人飞行器、三维激光扫描仪、卫星数据传输等高新技术方法与装备在应急工作中的应用。
(七)做好年度工作总结及文献汇编。总结评估年度突发地质灾害应对工作,完成《全国突发地质灾害应对工作总结评估报告》、《地质灾害防治这一年》、《年度重大地质灾害事件与应急避险典型案例汇编》、《全国地质灾害通报》、《地质灾害应急演练实例汇编》和《地质灾害防治知识100问》等成果。
(八)其他应急支撑工作。协助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应急办)做好“全国地质灾害应急工作会议”、“全国群测群防员经验交流会议”等会议的组织协调工作;配合部应急办完成《国家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修编审报工作;完成部、局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
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应急中心)在全年的工作部署中,人员、装备、经费等方面统筹安排,保障各项工作要点顺利实施。
国土资源部地质灾害应急技术指导中心
2013年2月28日
B. 5.12一起点亮爱! 纪念汶川大地震一周年大型公益活动
抢救人员发现她的时候,她已经死了,是被垮塌下来的房子压死的,透过那一堆废墟的的间隙可以看到她死亡的姿势,双膝跪着,整个上身向前匍匐着,双手扶着地支撑着身体,有些象古人行跪拜礼,只是身体被压的变形了,看上去有些诡异。救援人员从废墟的空隙伸手进去确认了她已经死亡,又在冲着废墟喊了几声,用撬棍在在砖头上敲了几下,里面没有任何回应。当人群走到下一个建筑物的时候,救援队长忽然往回跑,边跑变喊“快过来”。他又来到她的尸体前,费力的把手伸进女人的身子底下摸索,他摸了几下高声的喊“有人,有个孩子 ,还活着”。 经过一番努力,人们小心的把挡着她的废墟清理开,在她的身体下面躺着她的孩子,包在一个红色带黄花的小被子里,大概有3、4个月大,因为母亲身体庇护着,他毫发未伤,抱出来的时候,他还安静的睡着,他熟睡的脸让所有在场的人感到很温暖。 随行的医生过来解开被子准备做些检查,发现有一部手机塞在被子里,医生下意识的看了下手机屏幕,发现屏幕上是一条已经写好的短信“亲爱的宝贝,如果你能活着,一定要记住我爱你”,看惯了生离死别的医生却在这一刻落泪了,手机传递着,每个看到短信的人都落泪了
我想理解下现在这个孩子的生活状况,马上就到512了希望能够帮助到这位小孩子,请有知道的留言
C. 公益性题材的卡通画,急!
藐视你的老师复
真正的艺制术是讽刺
而不是什么赞同
重要的东西不是用来赞扬的
而是用老不惜一切手段来保护的
积极向上等做到了在说把
现在可没有哦
顺便说一下
不知道你干什么的
不过鄙视你
你在创作啊不是在完成作业
希望你能摆正心态
灵感不在于临摹,而是发制灵魂感觉诶~
D. 求一则关于汶川地震灾后重建的公益广告文案
海峡两岸红十字组织签定汶川地震灾后重建协议
2008年12月5日,海峡两岸红十字组织在四川省映秀镇举行汶川地震灾后重建协议举行签字仪式。
中国红十字会常务副会长江亦曼、台湾红十字组织会长陈长文在协议签字,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四川、甘肃、陕西省有关领导和红十字会负责人出席了签字仪式。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汶川发生了里氏8.0级特大地震,灾害波及甘肃、陕西省,数万同胞在灾害中不幸遇难,数百万家庭失去世代生活的家园,数十年辛勤劳动积累的财富毁于一旦。灾害无情人有情,面对突如其来的巨大灾难,全国人民、台港澳同胞、华人华侨以及国际社会踊跃捐助,积极救助地震灾区群众。
台湾红十字组织在地震发生后的很短的时间里,立即组织搜救队前往灾区开展紧急搜救行动,并根据灾区的需要向灾区派出了一只医疗队,为受灾群众开展医疗救助服务。在台湾,也出现了充满感人激情的募捐大行动场面,社会各界积极踊跃捐款,还向灾区紧急运送了大量的救灾物资。
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是一项十分艰巨,充满挑战的工作。面对受灾面积广大、受灾人口众多、自然条件复杂、基础设施损毁严重的困难局面,在总体重建规划下,台湾红十字组织根据灾区的需要和重建计划,积极参与灾区的灾后重建项目。此次大地震造成众多学校、医院的房屋损毁倒塌,给灾区的人民群众的看病治疗,学生的学习带来极大的困难。帮助同胞,减轻痛苦,恢复正常的生活,关系到社会的和谐发展。为此,海峡两岸红十字组织从人道出发,经过认真商讨和研究,海峡两岸红十字组织决定,在曾经是汶川大地震的震中----映秀镇,签署“海峡两岸红十字组织共同参与汶川地震灾后重建协议”。该协议的签署,标志着台湾红十字组织汶川大地震灾后重建工作的正式开始,也向世人展示红十字组织积极参与汶川大地震灾后重建决心和意志,同时,也标志着中国红十字会在灾区的重建工作正有条不紊地向前推进。
备灾救灾工作是红十字会的传统工作,也是一项重中之重的工作。海峡两岸红十字组织在历次国内发生重大自然灾害的时候,都能积极支持,相互配合,充分体现了两岸同胞血浓于水的深厚感情。通过海峡两岸红十字组织的共同努力,地震灾后重建项目将会尽快地予以实施。
这次海峡两岸红十字组织签署的协议包括四川、甘肃和陕西三省地震重建项目,其中包括44所学校,43所卫生院,1所康复中心,以及寒梅助学计划,总计13.75亿新台币。
为响应国家号召,中国红十字会近日为四川、陕西和甘肃三省灾区群众采购了26.7万床棉被、26.5万件棉衣,其中四川近19万床棉被、13万件棉衣,价值近3000万元。台湾红十字组织也捐赠了2400床棉被。
江亦曼和陈长文在阿坝州向灾民分发了海峡两岸红十字组织筹集的棉衣、棉被。
据悉,中国红十字会灾后重建工作已全面展开,截至10月底,中国红十字会已分别与四川省、甘肃省、陕西省签订援助灾后恢复重建项目备忘录或协议书。其中,计划援助四川首期项目总金额为25亿元人民币,目前已确定11.8亿元人民币的项目援助额度,在成都、绵阳、德阳、阿坝、雅安、广元等六市(州)援建16417户民房、196个学校、190个卫生院、631个卫生站、30个村民活动室;计划援助甘肃项目总金额为5.63亿元人民币,目前已确定近3.1亿元人民币的项目援助额度,在陇南、甘南、天水等3个市(州)援建9806户民房、65个学校、79个卫生院、68个卫生站、66个村民活动室、1个备灾中心;计划并已确定援助陕西项目总金额达4亿元人民币,在汉中、安康、宝鸡3市援建13244户民房、68个学校、75个卫生院、132个卫生站、1个村民活动室、1个集镇饮水工程。目前,确定在四川、甘肃、陕西三省灾后恢复重建项目资金已拨付灾区,共援建39467户民房、329所学校、344所卫生院、831所卫生站、97个村民活动室、1个集镇饮水工程和1个备灾仓库。这些重建项目在当地政府有关部门的配合下已陆续开工,一些灾民住房已竣工,灾民搬进宽敞的新居。另外,地方各级红十字会也在积极参与和落实援助汶川地震灾区的灾后恢复重建项目。
E. 国外公益性地质调查资料社会化服务综述
此文系作者和吴强(中国国土资源经济研究陆军,副研究员)合作。原载《世界有色金属》2007年第3期
国外公益性地质调查工作基本是法定的,有关机构为社会提供地质调查成果也是法定的义务,而且要服务到位,得到社会公众的认可。当然,这些服务并不完全都是免费的,有些运行融入了商业化运作机制。因此,有关这方面的服务无论内容、方式,还是效果,均有满足社会需要这只看不见、却能感知到的无形之手在起作用。下面准备就此分6个部分作一介绍。
1 公益性前提下的商业化服务
西方发达国家一般制定有信息公开法,明确了政府信息、公益性信息必须公开,社会大众有了解、获取此类信息的权利。由于这些国家市场经济体制比较完善,哪怕像地质调查成果社会化服务这样公益性较强的事业也不同程度地融入了商业性服务机制。在公益性前提下开展商业化服务的具体表现就是实行收费制度。
关于公益性信息产品收费问题,很多国家在其行政法规中均有相应规定。总体原则是:提供公共领域的有关信息不得以盈利为目的,既可以是免费的,也可以是收费的,但即使收费也以不盈利为底线;提供商业领域的有关信息可以收费,也可以免费,但均以盈利为目的。这里选择日本、美国和欧盟的一些信息收费制度进行比较,如表1所示。
表1 国外信息产品收费制度比较
就地质调查成果资料而言,除最基础的地质资料可以通过网络免费下载外,大部分地质资料都将收取高低不同的费用,几个国家相比而言,美国收取的费用最低,美国的免费资源也是最多的,几乎可以满足用户需求的65%。在服务收费方面,国外把对地质调查成果资料的服务费叫作成本回收,但其目的并不是真正为了收回成本,更不是为了盈利,而是为了更好地提供社会化服务,促使公共资源得到更公平的利用。因此,通过收取一定的费用,引入更加商业化的机制有利于尽可能地改善服务质量,减少对免费服务的不合理要求,促进政府财政资源的公平使用。美国成本回收约占支出的2%,加拿大约占13%,澳大利亚约占30%。没有查到英国回收成本的准确比例,但英国地质资料的收费体系却最详细,也最复杂。
英国数字地质图数据的使用采用许可证形式,用户要使用这些数据必须购买许可证,许可证不独占,也不能转让。许可证价格与地质图比例尺大小、所需面积及所需购买的年限直接相关,在2003~2004年度,不同比例尺与许可证费用的关系,如表2所示。
表2 英国不同比例尺数字地图数据与许可证费用的关系
从表2可以看出,比例尺越大,费用越高,而且不同费用标准间差距很大。英国许可证费用不仅与比例尺相关,还与用户所需使用年限相关。第一年许可证费用包括数据准备费用(Data Preparation Charge,DPC)、数据使用费用(Data Usage Charge,DUC)和许可证管理费用(Licence Administration Charge,LAC)。第二年继续使用费用包括数据使用费用和许可证管理费用。数据准备费用在£150~350之间,许可证管理费用是£150。应当注意,许可证费用中的数据准备费用是标准数据的准备费用,如用户需要对GIS图幅进行裁剪,还需要另加数据准备费用。英国数字地图数据许可证费用与比例尺大小、面积、使用年限的关系,如表所示。
表3 英国数字地图数据许可证费用
表3中包括数据准备费用(DPC)£150和许可证管理费用(LAC)£150。以上许可证费用仅是单个用户(Seat/user/PC/workstation)使用,若是多用户(Seats/users/PCs/workstations)使用,数据使用费(DUC)将随着用户数的增加而增加,如2~5个用户,将是2倍的DUC,6~10个用户,将是3倍的DUC等。
2 公益性服务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公益性地质资料服务包括三层意思:一是,服务内容广泛,这些国家提供的地质资料服务几乎涉及到了整个地质资料领域,如区域地质调查、地球化学、地球物理、水文地质、地质灾害、矿产资源、水资源、能源、环境、地质科学知识等等。从服务内容的深度来说,还可提供大比例尺的图件,有的图件比例尺甚至达到1:10000。二是,服务形式多样,这些国家提供的公益性地质资料,有的可以通过网络下载,有的可以到指定的商店购买,还有的可以通过电话、E-mail、传真等方式订购。此外,还有一些信息将通过期刊、年度报告等形式向公众提供服务。三是,服务以电子格式提供,且载体丰富。电子成果格式包括ASCII文件、PDF格式文件、Bentley微软工作站格式(.DGN)、ARC/INFO输出格式(.EOO)、Arc/View图形格式(.SHP)、Map Info交换格式(.MIF/.MID)、Map Info格式(.TAB)、小波压缩格式(.ECW)、标签图像文件格式TIFF(包括压缩的和没有压缩的)等,成果载体有纸介质、塑料介质、光盘、磁盘等。
3 多部门联合提供服务
随着地学服务领域的不断扩大,地球科学与天体探索的结合,使得地学知识、地质资料的社会化服务正在突破地质调查局的界限,逐渐扩展到了其他政府部门、事业单位和商业机构。也就是说,这方面服务正在朝多部门联合运作方向发展,即使同一部门或单位提供的服务,根据专题内容的不同,也可由不同的小组负责。例如,加拿大地质调查局的地质产品虽然可以在各销售网络都可购买,但如果用户为了更深入地了解产品的性能,还可以很方便地直接与产品生产者和制造者联系,取得第一手资料。美国正在开展的空间数据一站式服务项目,更是多部门联合提供地质资料社会化服务的典范。目前加入该项目的政府职能部门已达19个,这些部门通过合作提供统一的服务,以改善公众和政府利用地质空间数据的能力,同时也支持商业性服务。
4 服务的信息化程度较高
多数国家地质资料的社会化服务都有统一的门户网站,通过这些门户网站,用户可以进行成果目录和元数据的查询。一些国家的相关产品搜索系统相当完善,在查询时可以使用通配符,在多关键词的查询中可以选择逻辑关系(与、非、或)。还有一些国家采用了图文并茂的查询方式,不仅可以通过关键词查询,还可以在地图上直接查找,如美国地质调查局采用了Web GIS技术,用户既可以通过浏览器直接浏览地图,也可以在地图上进行搜索。除完善的查询系统外,大部分国家的门户网站都有主题列表,一些国家按专业性质列表,一些国家按照字母顺序列表,还有一些国家则按两种形式列表,这样可以方便用户查询,直接在列表中查询到自己感兴趣的主题。
网络是用户获取产品的重要途径。通过网络,用户既可以免费下载部分产品,也可以通过网络订单或E-mail订购所需要的产品。例如,通过网络加拿大用户可以获取29%的数据,美国用户可以获取27%的数据,澳大利亚用户可以获取8.5%的数据。值得一提的是,这些国家大多是多部门联合提供社会化服务,在门户网站上查找的地质成果产品可能属于不同部门,但这并不影响不同部门通过门户网站为用户提供服务。
随着数字制图技术的开发与应用,特别是3S、5S等空间数据集成技术的发展,地质资料得到了更为广泛的应用。20世纪70年代数字地图技术进入实用阶段,80年代美国、德国、加拿大、英国、法国、荷兰、澳大利亚等国开始生产地学图件。GIS(地理信息系统)及之后开发出的相关技术在地学领域的应用,进一步拓宽了地质资料社会化服务的内容和范围。地理信息系统是地理学与计算机技术相结合的产物,20世纪60~70年代主要是用计算机技术处理与地理坐标相关的问题,解决环境资源管理规划问题,如世界上第一个GIS(加拿大地理信息系统——CGIS),就是加拿大为处理土地调查获得的大量数据而建立的。目前,GIS为公众提供地理信息服务的途径主要有三种:①提供以电子地图为典型的GIS产品(包括数据与软件);②通过互联网向公众提供GIS服务;③采用触摸屏的方式在公共场所向公众提供GIS服务。
5 重视地质科普知识服务
国外一些国家十分重视地质科普知识的服务,通过普及地质科学知识来提高公众对地质事业的关心和认识,进而促进地质事业的发展。在网络上,加拿大地质科普知识服务主要采用三种形式:一是地质专家答疑(Ask-a-geologist)。凡对加拿大地球科学感兴趣或想了解这些知识的人,可以向加拿大地质调查局的专家们提出相关问题,请求他们的回答。询问者只需在问题框中填写想要请教的问题及自己的电子邮件地址,加拿大地质调查局的专家们就会通过电子邮件将结果返回给询问者。二是通过加拿大地质调查局教育站点,向公众普及地质科学知识。内容包括加拿大景观和地形(简单的说明)、加拿大气候变化海报、继承加拿大地球科学传统、加拿大地震、地磁——北磁极、地磁——磁偏角、城市地质、加拿大山崩、雪崩、沙格奈河洪灾等等。三是提供地质科普知识材料。这是加拿大地质调查局为提高公众对地球科学的认识,特意为学生和对科学研究感兴趣的人制作的地质科普材料,而且还有很多视频材料。内容主要有地球科学家、加拿大地震、加拿大地质调查的过去和现在、加拿大与大西洋矿产资源、地球科学制图方法等等,这些视频材料可以从加拿大地球科学信息中心短期借用。
英国地质调查局也通过网络向公众提供地质知识普及教育,内容包括:地图制作、常见地质问题、地质年代表、地质概况、岩石、英国地质科学文档、火山、化石、科学和社会、地震、地质旅游指南、主要地质事件等等。另外,英国地质科普教育的另一个特点是通俗化,即采用图文并茂的形式,便于社会公众接受。例如,在介绍砷对地下水的污染时,就列举了孟加拉国砷污染地下水的典型事例,并展示了一些现场照片。
6 重视社会化服务的配套工作
为推动地质资料社会化服务,国外还非常注重社会化服务的各项配套工作,如美国在这方面就做的十分成功。
(1)重视社会需求,大力宣传地质调查资料。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重视社会对地质工作的需求,主动促进地质成果社会化服务。如:设立专门联络机构与政府部门、国会、联邦专业委员会、企业和社会公众建立长期稳定的联系,及时了解社会对地质工作的需求;通过公开发行报刊、电视及召开成果发布会等多种形式,大力宣传普及地质科学和相关信息成果。
(2)重视队伍建设,使地质调查资料的社会化服务得以长期延续。公益性地质工作的区域性和专业性很强,需要有一支具有较强专业知识、丰富工作经验和大量资料积累,且人员相对稳定的专业队伍来完成相关任务和保障成果的质量。美国的公益性地质工作之所以能够在国内外发挥重要作用,得益于USGS有一支高素质且相对稳定的专业队伍。该局能够根据形势的发展变化,科学制定人力资源战略,注重人才队伍的培养和接替,并能及时调整队伍的专业结构。在吸引人才方面,USGS还采用了设立国家研究基金,在全国招聘地质、生物、地下水等专业博士后到该局工作等方式。
F. 什么是公益性地质工作
不以营利为目的,为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准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地质工作。按投资主体不同,分为中央财政出资开展的中央公益性地质工作和地方财政出资的地方公益性地质工作。主要内容包括区域性的地质调查、水工环地质调查、灾害地质调查、地质科学与技术研究等。公益性地质工作一般由政府出资,主要由公益性地质调查队伍承担,其成果不具有排他性,无偿向社会提供使用。
G. 国土资源部中国气象局关于进一步推进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工作的通知
国土资发〔2011〕135 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气象局,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国家气象中心、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
为深入贯彻落实 《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决定》 (国发 〔2011〕20 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信息发布工作的意见》(国办发 〔2011〕33 号)和 《国土资源部与中国气象局关于深化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工作合作的框架协议》有关精神,进一步推进全国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工作,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共同推进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体系建设
地方各级国土资源、气象部门要根据地质灾害实际情况,围绕地质灾害防治气象服务需求,采用多种方式,争取多方支持,依托现有资源,共同推动在地质灾害易发区建立综合的地质灾害气象观测站网,加快对易发区及周边地区气象观测站的升级改造,加强对已建气象设施的维护和保障,使气象观测设施处于良好运行状态,以满足地质灾害易发区市 (地、州)、县 (区、市)的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工作顺利开展的需要。
二、健全完善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信息共享平台和应急联动工作机制
地方各级国土资源、气象部门加快建设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信息和气象预报预警信息的共享平台,建立会商机制,共同发布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信息。要建立应对恶劣天气特别是突发强降雨等极端气象条件的应急联动工作机制。国土资源部门应根据地质灾害气象预警信息,加强应急值守,一旦发生 4 级以上地质灾害气象预警的灾害性天气,要及时启动相关应急预案,切实做好应对防范工作。气象部门应加强 4 级以上地质灾害气象预警灾害性天气的监测、预报、预警和服务保障工作,根据国土资源部门提供的地质灾害发生情况,组织开展加密观测和针对性的预报服务会商,及时提供气象服务信息,并提出相关防范意见和措施建议。要依托现有通信专线,进一步加强双方信息数据共享,重点加强地质灾害易发区监测、灾害数据的充分共享。要进一步加强应急联动能力建设,完善双方信息互通制度,拓展灾害应急联动方式渠道,丰富应急联动技术手段。双方要明确各自的责任部门、联络人员及联系方式,做到责任到人。
三、大力推进地质灾害气象业务标准体系建设
要加强科研和联合攻关,大力推进地质灾害防治气象业务标准体系建设,不断提高地质灾害气象监测预警预报精细化水平。地方各级国土资源、气象部门要联合制定地质灾害易发区气象观测站建设安装、运行维护、检测校准、通讯协议、信息交换共享、预报服务产品制作、信息发布等方面的规范和标准,充分利用各自的资源和技术优势,形成合力,共同加快相关标准和规范的编制工作,促进地质灾害气象业务的规范化发展。联合加强对各级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业务人员的培训,提高业务水平和能力。要针对地质灾害突发性强等特点,联合研发 6 小时间隔的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产品,逐步开展地质灾害短时临近预警预报业务。要积极推动基层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工作的深入开展,推进福建省泉州市、云南省玉溪市和三峡库区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示范区建设,深入开展精细化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试验研究,探索积累经验并在全国推广应用。
四、全面提高地质灾害气象预警信息发布能力
地方各级国土资源、气象部门要积极争取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不断加强易灾地区特别是偏远山区、学校、农村等地区的地质灾害气象预警及气象灾害信息发布传播设施建设,努力拓宽预报预警信息覆盖范围。要加强与广电、电信、城建等部门的联系与合作,通过建立协同高效的联合响应机制,利用电视和电台、手机短信、城区显著位置电子广告牌等设施及时发布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信息,保证预报预警信息渠道畅通、播发及时。
五、积极探索建立多样化的地质灾害防治合作模式
地方各级国土资源、气象部门要根据各地特点和需求,积极探索建立符合本地实际的地质灾害气象业务发展长效合作机制,建立多方参与、权责明晰的地质灾害气象监测系统建设、运营维护与服务提供模式。对于面向公众的灾害性天气预报预警、实况监测信息等服务,属气象部门公益服务范畴的,由各级气象部门无偿提供。对于相关部门和单位提出的个性化地质灾害气象服务需求,由气象部门按照有关规定通过协议方式予以提供。
国土资源部 中国气象局
二〇一一年九月八日
H. 实施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体系建设规划的保障措施
(1)建立健全地质灾害监测的法规、制度和规范体系
建立和完善地质灾害监测管理办法、监测设施保护规定、监测资料共享、监测资料汇交制度。大力宣传《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积极推进《地质环境监测法》、《地质环境保护条例》和《矿山环境保护条例》等的立法进程。
修改完善地下水环境监测技术规范;做好矿山地质环境监测技术要求、地质灾害监测技术要求、地质灾害预报预警技术要求、地面沉降、地裂缝监测规范、地质环境监测数据采集、录入等一系列规程规范和技术标准的编制或修订工作。使地质灾害监测工作走上法制化、规范化的道路。
(2)建立健全地质灾害监测机构、理顺体制关系
建立由中央到地方专门领导机构和专业组织实体,形成覆盖全国的专业与群众相结合的地质灾害监测实体网络(图)。国务院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负责全国地质灾害防治的组织、协调、指导和监督工作,其他部门按照各自职责负责相关部门的防治工作。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灾害防治小组应会同水利、交通、城建和气象等部门加强配合对地质灾害险情的实时动态监测,形成既有各专业独立性,又有统一领导的监测预警体系。
建立健全国家、省(市、区)、市(地、州)和县(市)四级地质环境监测机构,明确各级监测机构作为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的公益性事业单位。按照“站网管理,业务联系,技术指导,资料汇交,成果集成”的原则,理顺各级关系,加强内部机构建设,使其真正承担起各类地质环境监测和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的技术指导工作。
(3)健全监测经费保障体系
监测经费实行分级分责任承担。国家、省、地和县等不同级别的监测网点建设、维护、运行和基本建设经费,应纳入各级政府的财政预算,建立地质环境专项经费;由采矿、开采地下水、工程建设等人为因素诱发的地质灾害、环境地质问题等的专门监测网点建设、维护和监测的日常运行以及试验研究经费,应由责任人承担;各类建设项目,建设单位应承担《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中所要求的地质环境监测研究经费。
(4)把科技进步放在突出位置,大力推广先进实用的监测设备
重视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引进先进的技术设备,加快地质环境监测的自动化进程,推广规范化的技术规程,建设和完善地质环境信息网络,改进监测成果的发布形式,提高监测工作为社会公众服务为政府决策服务的能力。
(5)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学习和借鉴国外先进技术和经验,提高我国地质环境监测水平和国际影响
总结地质灾害预报预警成功的经验,进一步尝试和推进与其他公益网的合作,实现信息资源共享互为补充和促进,不断拓展监测领域,提高为政府、为社会服务的水平。
(6)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全社会地质灾害防治和地质环境保护意识
利用电视、广播和报纸等多种宣传媒体,结合“世界地球日”、“土地日”、“水日”等社会活动大力宣传我国人口、环境与资源的基本国策,宣传生态环境建设、地质灾害防治、地质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提高全社会对保护地质环境的重视程度,普及地质环境保护和地质灾害防治知识,提高全民的防灾减灾意识。
I.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中监测新技术的开发应用与展望
季伟峰
(中国地质科学院探矿工艺研究所,四川成都,610081)
【摘要】地质灾害防治工程中对地质灾害体的监测十分必要。本文简要介绍了我国当前地质灾害监测的主要方法及新技术在工程实践中的应用,指出了地质灾害监测工程实践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展望了我国在本领域技术发展的趋势。
【关键词】地质灾害监测技术应用展望
自然地质环境和人为活动是引发地质灾害的两大主要原因。在最近的20多年时间里,随着我国人口的增加,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特别是基础设施建设规模的扩大,建设与用地的矛盾十分突出。植被的破坏严重,使山体滑坡、泥石流、地面沉降等地质灾害在全国许多地区频繁发生,严重阻碍了灾害发生地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
1我国主要的地质灾害形式及危害
1.1地质灾害及常见形式
地质灾害是指由自然地质作用和人为活动作用形成的,对人类生存和工程建设可能构成危害的各种特有的自然环境灾害的总称。
常见的地质灾害形式主要有6种,它们是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和地面沉降,简称为崩、滑、流、塌、裂、沉。
1.2三峡库区的主要地质灾害
三峡水利工程建成后将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它的建设对库区的自然环境也带来一定的直接或潜在影响。三峡工程的一期蓄水、二期蓄水和新城镇的建设已经给库区带来了不少地质灾害问题。在淹没区的新城镇建设中,由于在选址时考虑地质环境因素不够,使有些新城镇从建设一开始就与地质灾害结下了“不解之缘”。主要表现形式为人为高切坡和深基坑诱发的滑坡和崩塌。湖北的巴东、秭归,重庆的巫山、奉节、云阳、万县等地在新城镇的建设中都引发了大量的地质灾害,如何趋利避害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
1.3地质灾害的主要危害
地质灾害的危害是显而易见的。我国幅员辽阔,地质构造复杂,地貌千姿百态,山地和丘陵面积占国土总面积的2/3以上。全国34个省、直辖市、自治区以及特别行政区均存在着不同形式和不同程度的地质灾害,每年都要造成惨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其中滑坡、泥石流和山洪等突发性地质灾害被定为国际减灾10年的主要灾种,由于这些灾害具有潜在性和突发性,一旦发生,来势凶猛,常造成断道、断航、构筑物损毁、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在我国,每年丧生地质灾害的总人数达800~1000人,经济损失超过100亿元人民币。
1.4地质灾害监测的特点
(1)滑坡等变形体分布通常较为分散,成因机制复杂。开展监测工作前,需有一定前期地质环境勘察、研究工作基础;
(2)地质灾害体大多位于交通、通讯十分不便地区,电源接入也很困难;
(3)目前大多数监测以手动为主,数据汇交速度相对较慢,人工劳务成本较高;
(4)与大坝、桥梁、隧道等固定建筑物、构筑物的安全监测相比,地质灾害监测具有开放的监测边界,条件复杂,自动化监测和遥测等监测手段、监测仪器的选择、固定安装、运行等须注意仪器设备的环境适应性和抗干扰性能,保证正常使用和安全运行。
2地质灾害防治工程中监测的必要性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的监测根据工程所处的不同阶段,可分为施工安全监测、防治效果监测和长期稳定性监测,目前一般简单地统称为监测。在以往的工作实践中经常发现,除经济原因外,在地质灾害的治理过程中存在一定的盲目性。有些地质灾害进行了治理,理由是认为它不稳定。有些没有进行治理,理由是认为它是稳定的。除一些简单粗糙的勘察资料外,几乎没有充分的证据证明一个变形体稳定与否,是否需要进行工程治理。如果对滑坡等变形体进行必要的监测,将会减少这种盲目性,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1对于已采取工程措施的地质灾害体
对于已采取工程措施的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在治理过程中,根据监测结果进行效果评价,指导施工,及时对设计进行修改;防治工程竣工后,随着周围环境条件的变化,约束条件也会发生变化。如锚索的腐蚀和松弛、地下水位变化、临空面加大、工程质量不高、巨大外力(如地震和大爆破)等,都有可能使一些已经治理过、暂时处于相对稳定的滑坡变形体重新失稳,如不进行持久的监测,它们具有更大的欺骗性和危险性,并非就可以高枕无忧,仍需通过必要的监测来评判它的治理效果和长期稳定性。
2.2对于未采取工程措施的地质灾害体
对于一些未经治理、而又具有潜在危害的地质灾害体,监测也是十分必要的。一些暂时没有资金进行工程整治但又对人民生命财产构成较大潜在威胁的大型滑坡变形体,以投资较小的监测工作来弥补是有效的方法和途径。通过有效的监测既可对其稳定性进行评价,监测结果又可为是否治理和如何治理提供设计依据。用监测的手段对滑坡等变形体进行有效的监控,是一项投资少、见效快的方法,目前已逐步被一些政府官员和业主所接受并推崇。他们也意识到用工程手段进行整治后应该用监测数据来验证,否则是盲目的。但目前仍有相当多的管理和设计部门只注重被动的治理和亡羊补牢,而不注重防患于未然。
3当前地质灾害监测的主要方法
以往作为监测工作的对象,主要是对一些重要的构筑物和大型建设工程的变形、位移、沉降等进行监测,如水利水电大坝、大型桥梁、重要厂房、大型地下隐蔽工程、矿山边坡和尾矿坝等。对复杂的地质灾害体进行监测,则是近些年才逐渐开始应用的,当前采用的主要监测方法有以下几种。
3.1地面绝对位移监测
绝对位移监测是最基本的常规监测方法,测量崩滑体测点的三维坐标,从而得出测点的三维变形位移量、位移方位与变形位移速率。主要使用经纬仪、水准仪、红外测距仪、激光准直仪、全站仪和GPS等,应用大地测量法来测得变形体上某点的三维坐标。
3.2地面相对位移监测
地面相对位移监测是量测崩滑体重点变形部位点与点之间相对位移变化(张开、闭合、下沉、抬升、错动等)的一种常用的变形监测方法。主要用于对裂缝、崩滑带、采空区顶底板等部位的监测、沉降观测等,是位移监测的重要内容之一。目前常用的监测仪器有振弦位移计、电阻式位移计、裂缝计、变位计、收敛计等。
3.3钻孔深部位移监测
对于滑坡等变形地质体来讲,不仅要监测其地表位移,也要监测其深部位移,这样才能对整体的位移进行判断监测。方法是先在滑坡等变形体上钻孔并穿过滑带以下至稳定段,定向下入专用测斜管,管孔间环状间隙用水泥砂浆(适于岩体钻孔)或砂、土石(适于松散堆积体钻孔)回填固结测斜管;下入钻孔倾斜仪,以孔底为零位移点,向上按一定间隔(一般为0.5m或1m)测量钻孔内各深度点相对于孔底的位移量。常用的监测仪器有钻孔倾斜仪、钻孔多点位移计等。
3.4应力监测
对于滑坡等变形体不仅要监测其位移的变化,还需要监测其内部应力的变化。因为在地质体变形(或称运动)的过程中必定伴随着变形体内部应力变化和调整,所以监测应力的变化是十分必要的。常用的仪器有锚杆应力计、锚索应力计、振弦式土压力计等。
3.5水环境监测
对于崩滑体来讲,除了自然地质条件和人为扰动外,水是对滑坡的稳定状态起直接作用的最主要因素,所以对水环境(含过程降雨及降雨强度、地表水的流量、地下水位、渗流量、渗流压、孔隙水压力、地下水温度等)进行监测十分重要。常用的监测仪器有量水堰、遥测雨量计、测钟、电测水位计、遥测水位计、渗压计、渗流计、电测温度计等。
3.6地震监测
地震监测适用于所有的崩滑监测。地震力是作用于崩滑体的特殊荷载之一,因此对崩滑体的稳定性起着重要作用。当地质灾害位于地震高发区时,应经常及时收集附近地震台站资料;必要且条件许可时,可采用地震仪等监测区内及外围发生的地震强度、发震时间等。分析震中位置、震源深度、地震烈度、评价地震作用对区内的崩滑体稳定性的影响。
3.7 人类相关活动监测
人类活动如掘洞采矿、削坡取土、爆破采石、加载及水利设施的运营等,往往造成人工型地质灾害或诱发产生地质灾害,在出现上述情况时,应予以监测并停止某项活动。对人类活动监测,应监测对崩滑体有影响的项目,监测其范围、强度、速度等。
3.8宏观地质调查监测
采用常规地质调查法,定期对崩滑体出现的宏观变形痕迹(如裂缝发生及发展、地面沉降、塌陷、坍塌、膨胀、隆起、建筑物变形等)和与变形有关的异常现象(如地声、地下水异常等)进行调查记录。该法具有直观性强、适应性强、可信程度高的特点,为崩滑监测的主要手段,也是群测群防的主要内容。适用于所有崩滑体,具有准确的预报功能。
4监测新技术的研究与工程实践
4.1国外监测新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发达国家在岩土工程及地质灾害监测领域不但有传统的监测方法和仪器,近年来已将高新技术应用于地质灾害预测、预警工程。美国的PDI公司、Geokon公司、意大利Sisgeo公司、瑞士Leica公司、瑞典Geotech公司、德国Zeiss公司、日本尼康公司等在监测方法的创新和新技术的应用方面都处于领先地位。红外技术、激光技术、微波技术、光纤技术、格区式光栅技术、机电一体化、自动化技术、卫星通讯技术、计算机及人工智能等高新技术在监测技术方法和仪器的开发研究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可以这样讲,作为岩土工程监测一个分支的地质灾害监测及监测仪器,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大地测量仪器,而是实现了传统方法和仪器与现代高新技术的完美结合,把监测仪器的技术水平推到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并正在向更高层次发展。国外具有代表性的产品有 Leica公司的TCR1800全站仪、TCR2003测量机器人、Geomos系统、DNA电子水准仪、GPS,Zeiss公司的DiNi12系列电子水准仪、North America公司的钻孔多点位移计、Sicon公司的岩土工程监测系列仪器等。
4.2国内监测新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国内水电系统和国土资源部都开展了这方面的研究,如水利科学院、中科院有关院所、国土资源部技术方法研究所等。我所伴随着三峡工程的建设,在国土资源部的大力资助下,也开发了多种岩土工程及地质灾害防治监测仪器,如钻孔倾斜仪系列、应力测量系列、地面位移测量系列等监测仪器、多参数遥测系统等,还承担了科技部“崩滑地质灾害自动化监测系统”项目的研究,为测量仪器国产化做了大量的工作,产品在三峡库区和国家的重大工程中得到了较好的应用。我所近几年研究的成果并形成的产品主要有以下8项:
(1)DMY型激光隧道断面张敛测量系统;
(2)BYT型光纤崩滑体推力监测系统;
(3)DZQX新型多功能钻孔倾斜仪;
(4)崩塌无线自动化监测预报系统;
(5)PSD型微位移变形测量系统;
(6)MS型锚索(锚杆)测力系统;
(7)DHS型地层含水率仪;
(8)岩心定向与取心技术研究。
4.3工程监测实践
在研究开发的同时,我所用自己研究的成果积极参与国家重大基本建设工程的监测工作和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的工程监测,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最近几年承担的重大监测工程有:
(1)宝成复线清江大断面双线长隧道变形量测;
(2)成昆铁路电气化改造西昌南马鞍堡隧道变形量测;
(3)北京地铁复八线变形量测;
(4)上海地铁一号线人民广场站变形量测;
(5)青岛地铁试验段变形量测;
(6)成(都)—南(充)高速公路高陡边坡变形及量测;
(7)内(江)—宜(宾)高速公路高边坡变形量测;
(8)丹(东)—沈(阳)高速公路丹本(溪)段全线隧道验收工程;
(9)318国道二郎山—康定段 K2794+860~980滑坡的地面位移、深部位移及应力监测;
(10)奉节县、云阳县地质灾害监测工程。
5监测技术发展展望
(1)地质灾害的发生将更加频繁,危害程度更大,监测工作将受到更多的重视,监测成果应用将产生更大的社会效益。
(2)在我们的上级主管部门——中国地质调查局的支持下,我们的监测仪器研究及运行系统软件开发将会得到更多资助,并使我们的监测手段更加完备,登上一个新的台阶,具有更强的市场竞争能力。
(3)自动化监测和遥测是地质灾害监测的发展方向,但目前实施还有很多困难。
(4)地质灾害具有一定区域性,是一项公益性的事业,更需要政府的引导和支持。
6结语
通过几年的监测工程实践,目睹了不少由于忽视地质灾害的工程安全监测和失效工程而导致生命和财产的损失,也看到不少通过监测成功预报灾害而避免灾害发生的实例。在实行工程质量终生追究制的今天,对地质灾害及相关岩土工程的安全进行长期监测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
监测工程是地质灾害防治工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能重治轻防,应做到治理、防范、监测并重,有时甚至重于工程治理手段。
在一定时期内对滑坡变形体实施监测工程,可以节省大量的投资。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应建立在科学监测的基础上,以监测指导设计、施工、工程效果评价,以科学的态度面对它,应从过去的凭经验和粗糙的勘察上升到定量阶段,只有这样,才能对滑坡变形体进行深入的认识和科学评价。
监测工作不是可有可无的,它是工程诊断的需要,是从事地质灾害研究和预测必不可少的一项工作。
防范重于救灾,监测胜于治理。
参考文献
[1]殷跃平等.地质工程设计支持系统与链子崖锚固设计.北京:地质出版社,1995
[2]黄润秋主编.高边坡稳定性的系统工程地质研究.成都: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1991
[3]乔建平主编.滑坡减灾理论与实践.北京:科学出版社,1997
[4]唐邦兴主编.山洪泥石流滑坡灾害及防治.北京:科学出版社,1994
[5]国家技术监督局,建设部.工程测量规范.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3
[6]国家技术监督局,建设部.工程岩体试验方法标准.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1
[7]王永年,殷世华主编.岩土工程安全监测手册.北京:中国水利电力出版社,1999
[8]季伟峰主编.工程地质与地质工程.北京:地质出版社,1999.
J. 地震发生的原因是什么 动画演示
http://www.iqiyi.com/w_19rr16vh89.html
这部复看着还不错制,如果是三维的,效果应该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