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形地貌对地质灾害的影响
1. 地质灾害产生的影响因素
环胶州湾地区地质灾害的产生受很多因素的影响,总体上可以归结为内动力地质作用、外动力地质作用和人类工程地质活动三大类。
4.7.1 内动力地质作用
内动力地质作用与地质灾害的发育有着密切的关系。内动力地质作用对地质灾害发育的控制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地壳的区域升降运动; 二是断裂构造活动。前者是形成现状地形特征的内在因素; 后者则是形成区内构造格局及岩石节理裂隙发育程度的必要条件。
4.7.2 外动力地质作用
外动力地质作用是指地表受重力和太阳能影响而产生的地表变异作用,包括流水、风化等作用及其他作用。其作用的形式可归结为剥蚀作用和堆积作用,以及连接二者的搬运作用,即不断地破坏和夷平那些由内动力地质作用产生的隆起部分,并把破坏下来的碎屑物质搬运堆积到低洼地区或海中。因此,外动力地质作用的过程起着改造地表形态的作用,是地貌景观形成和发展的基本动力。现状的地貌形态是内、外动力地质作用综合影响的结果,也是地质灾害发育的重要影响因素。
( 1) 流水作用
区内大气降水相对比较丰富,且多集中在雨季 7 ~9 月份。由于受地形条件控制,河流功能存在较大差异,但其对地表的侵蚀,对泥砂、砾石的搬运作用和堆积作用,以及对地表形态的改造作用是相同的。当地表接受大气降水形成径流时,开始降水在重力作用下,以散流方式向下运动,随着流量及流速的加大,对地表形成片状侵蚀,对地表风化层或松散层进行剥蚀,若汇入沟谷底部或低洼地带,径流就会集中,动能增大,并以线状形式对沟谷底部及两侧进行侵蚀。在此过程中,不仅有流水的直接冲刷作用,而且有水中砂、石块甚至是巨大漂砾的磨蚀作用。
( 2) 风化作用
风化是外动力地质作用的重要方式,与地质灾害的形成和发展有密切关系。由于山区岩石出露,风化形式多为碎屑状风化、块状风化和球状风化。
4.7.3 人类工程地质活动
人类频繁的工程地质活动及对地质环境的破坏,是工作区内地质灾害及隐患形成的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 1990 年以来,经济、城市建设、旅游及第三产业、交通等设施建设得到迅猛发展,建设规模和步伐都是空前的,人类的工程活动及对地质的影响也在不断增强,由此而产生的不良地质现象明显呈上升趋势。人类工程活动分布见图 4.6。
图 4.6 环胶州湾地区人类工程活动分布
随着旅游业的长足发展,旅游线路建设发展较快。在修建公路的过程中,由于开挖路基坡脚,破坏了地质体的原有结构特征,削坡过陡造成边坡失稳,为地质灾害的产生提供了条件,形成灾害隐患。新景点的开发大都以地质地貌景观为主,尤以怪、险、奇、玄的地貌景观吸引游客,加大了人类与景观的接触程度,也增加了灾害发生的概率。
城市或城镇的工业、民用建筑的建设,特别是在丘陵、山区,建筑物的建设需要对邻近山体采取削坡、回填等措施,这些工程对地质环境的破坏,无论是时间上还是空间上,都将更加频繁和密集,形成的灾害隐患也不断增加。
矿产资源开发、建筑石材开采、河道内挖沙等资源开发活动,也是破坏地质环境、形成灾害隐患的重要人类工程活动之一。开采活动破坏了山体、植被、耕地,形成的矿坑、陡峻边坡及大量堆置的矿渣、尾矿等,是诱发或造成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的重要因素。
近海地区地下水资源的不合理开发,是造成海 ( 咸) 水入侵的主要原因。
2. 地貌变化的影响有哪些
地球上巨大的地貌形态及变化都主要是内力作用的结果。
地球上,地形专地貌的形成和重属塑有两个原因,一是地球内部的力量,另一个是地球外部的力量.内力是指由地球的内能所引起的地壳运动、岩浆活动等作用,外力是指地表受太阳能和重力而产生的各种作用,如风化、流水、冰川、海流、波浪、潮汐以及风力等的侵蚀、搬运和沉积作用等.内力创造了地表形态的基本轮廓,即海陆的分异和大的地形起伏;外力则进行雕塑加工.内力作用造成高山盆地,使地面崎岖不平;外力作用则破坏高山、填平低地,使地面趋于平夷.二者在地形发展方向上是对立的,但又是相互联系的统一过程。
3. 城市的地质地貌对城市规划有什么影响
所谓地质灾害,包括自然因素或者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关于地质灾害概念的界定,在学术界和实际管理工作中存在着不同观点。
前瞻产业研究院认为,我国是个地质灾害多发的国家,为了从源头上解决和避免这个问题,首先在编制和实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矿产资源规划以及水利、交通、能源等重大工程项目规划过程中,应当充分考虑地质灾害防治要求,避免和减轻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为了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做好城市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在编制和实施城市规划过程中,要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对城市规划区内地质情况尚不清晰的,必须加强和补充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在审批建设时,必须充分考虑建设用地条件;凡没有进行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要依法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在总结近几年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为了处理好城市总体规划和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的关系,在编制城市总体规划、村庄和集镇规划时,应当将地质灾害防治规划作为其组成部分。
4. 地质灾害的危害性有哪些
地质灾害是指在地球的发展演化过程中,由各种自然地质作用和人类活动所形成的灾害性地质事件。一般认为,地质 灾害是指由于地质作用(自然的,人为的或综合的)使地质环境产生突发的或渐进的破坏,并造类生命财产损失的事 件或现象。 地质灾害的分类,有不同的角度与标准,十分复杂。 就其成因而论,主要由自然变异导致的地质灾害称自然地质灾害;主要由人为作用诱发的地质灾害则称人为地质灾害。 就地质环境或地质体变化的速度而言,可分突发性地质灾害与缓变性地质灾害两大类。前者如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即习惯上的狭义地质灾害;后者如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等,又称环境地质灾害。 根据地质灾害发生区的地理或地貌特征,可分山地地质灾害,如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平原地质灾害,如地质沉降,如此等等。 常见的地质灾害有12类。 1、地壳活动灾害:如地震、火山喷发、断层错动 2、斜坡岩土体运动灾害:如崩塌、滑坡、泥石流 3、地面变形灾害:如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地裂缝 4、矿山与地下工程灾害:如煤层自然、洞井塌方、冒顶、偏帮、鼓底、岩爆、 高温、突水、瓦斯爆炸 5、城市地质灾害:如建筑地基与基坑变形、垃圾堆积 6、河、湖、水库地质灾害:如塌岸、淤积、渗漏、浸没、溃决 7、海岸带灾害:如海平面上升、海水入浸、海岸侵蚀、海港淤积、风暴潮 8、海洋地质灾害:如水下滑坡、潮流沙坝、浅层气害 9、特殊岩土灾害:如黄土湿陷、膨胀土胀缩、冻土冻融、沙土液化、淤泥触变 10、土地退化灾害:如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盐碱化、潜育化、沼泽化 11、水土污染与地球化学异常灾害:如地下水质污染、农田土地污染、地方病 12、水源枯竭灾害:如河水漏失、泉水干涸、地下含水层疏干等
5. 地形地貌与地质灾害
斜坡地形是滑坡、崩塌灾害产生的先决条件。调查区黄土堆积厚度一般在数十米至百余米,最厚达150m左右,结构疏松,岩土侵蚀强烈,地表水系发育,以延河、汾川河为骨干,支流支沟密布,地形破碎,为滑坡崩塌泥石流的形成提供了遍布全区的临空条件。斜坡的几何形态决定着斜坡体内应力的大小和分布,控制着斜坡的稳定性与变形破坏模式。本节将以野外调查数据为依据,运用统计分析、应力分析、数值模拟等手段,从斜坡的坡型、坡度、坡高和坡向四个方面论述地形对地质灾害的控制作用。
一、斜坡坡型
调查区斜坡坡面形态可以划分为四个基本类型,即凸型、阶梯型、直线型和凹型。前两类属正向类型,后两类属负向类(图4-1)。凸凹型、凹凸型以及波型是四种基本坡型的组合形式,本次调查以最具代表的坡段作为基本坡型。
图4-1 四种基本黄土坡型
1—晚更新世黄土;2—中更新世黄土;3—古土壤
A—庙河村凸型坡;B—赵家沟阶梯型坡;C—崖窑村直线型坡;D—锁崖村凹型坡
在调查的293处滑坡中有261处(占滑坡总数的89.08%)发生于正向类型坡,其中凸型107处,占滑坡总数的36.52%;直线型坡154处,占滑坡总数的52.56%。52处崩塌(含崩塌隐患)中有37处(占崩塌总数的71.15%)发生于正向类,其中直线型坡21处,占崩塌总数的40.38%;凸型坡16处,占崩塌总数的30.77%。
51处不稳定斜坡中有31处为正向类,占不稳定斜坡总数的60.78%,其中直线型坡24处,占不稳定斜坡总数的40.08%;凸型坡占7处,占不稳定斜坡总数的20.70%。
直线型和凸型正向类斜坡明显更容易产生滑坡和崩塌灾害。负向类凹陷型和阶梯型斜坡,由于受到沿斜坡走向方向应力支撑,应力集中程度减缓,稳定程度明显增高;正向类斜坡则相反,应力集中程度明显提高,稳定程度明显降低。以40m坡高45°边坡为例,分别建立直线型和阶梯型数值模拟模型,利用静力平衡和强度折减方法计算其各自的安全系数,计算结果表明,直线型边坡明显发生破坏,坡体内部剪切应变呈带状分布,而阶梯型边坡的安全系数增大,静力计算时在4460时步收敛,坡体稳定。调查结果和力学分析得出相同的结论,坡型对斜坡的稳定性及变形破坏模式具有控制作用,正向类型直线型和凸起型斜坡较负向类凹陷型和阶梯型斜坡容易失稳。
二、斜坡坡度
调查的293处滑坡中有279处发生在陡坡,占调查滑坡总数的95.22%;仅有4处发生于陡崖,有10处发生于缓坡;崩塌则全部发生在陡崖。
图4-2 反映了滑坡在不同坡度区间的发生状况,但并不代表斜坡坡度对滑坡的控制作用。
图4-2 不同坡度区间对应的滑坡数量分布图
例如,30°~45°之间发生滑坡的数量最多,并不代表该坡度区间的斜坡容易产生滑坡。要研究滑坡在不同坡度区间滑坡出现的比率,必须首先确定不同坡度区间在调查区斜坡中出现的比率。
以调查区全区1:5万DEM图为基础,提取坡度数据,统计全区共有5 672 922个单元格。以5°为步长,统计各个坡度区间的单元格总数,计算各个坡度区间在全区所占的比率(图4-3)。按照坡度区间内滑坡点数量,求出各个坡度区间发生滑坡的统计比率(图4-4)。坡度低于30°时,滑坡发生比率极低;坡度在30°~60°之间,滑坡发生比率<0.04%,并随着坡度的增大而升高;当坡度>60°时,发生滑坡的比率陡然猛增至0.15%。
图4-3 不同坡度区间斜坡分布比率图
图4-4 不同坡度区间发生滑坡的比率图
坡度明显改变斜坡的应力分布状态,随着坡度的增大,坡面附近应力带范围随之扩大,坡脚应力集中并随之增高。据黄土斜坡稳定性有限差数值分析结果(图4-5,图4-6),当固定黄土边坡的坡高时,改变坡度,安全系数随着坡度的增加而减小,安全系数随着坡度变化呈现对数关系变化。说明斜坡坡度对于黄土边坡的稳定性影响很大,坡度越大,安全系数越小。也就是说,斜坡的坡度越大,临空的危势和斜坡体内应力也越大,斜坡易产生变形破坏。>60°的陡崖易形成崩塌,随着坡度的减缓,多发生滑坡,由陡坡转变为缓坡,滑坡发生概率降低,直至不再有滑坡发生。
图4-5 50m坡高下坡度与安全系数关系图
图4-6 固定坡高下坡度与安全系数关系图
三、斜坡坡高
坡高虽然没有改变斜坡内应力的分布状态,但是,控制着坡体内各处应力的大小,随着坡高的增大,应力值呈线性增加。斜坡坡高与滑坡的发生也存在明显的控制关系。滑坡一般多发生在坡高50~120m的斜坡上(图4-7)。随着坡高的增加,滑坡发生的累计频率呈直线增高(图4-8)。崩塌多发生在坡高10~20m的斜坡上,占崩塌总数的69.23%;其次是发生在20~30m的斜坡上,占17.31%,超过这一高度崩塌发生的概率减小(图4-9)。原因是斜坡越高,历经风化已趋于稳定,坡度越缓;反之,斜坡越低,越易形成陡坡,也易受到河流以及人类工程活动的影响,尚处于平衡调整阶段,发生崩塌的概率增高。
图4-7 不同坡高对应的滑坡数量分布图
图4-8 不同坡高滑坡点累积比率分布图
黄土滑坡发生的斜坡高度与坡度散点图(图4-10)反映了调查区的实际,表明斜坡高度与坡度对滑坡具有明显的作用,即滑坡主要发生在坡度25°~55°,坡高20~120m的斜坡上;崩塌则主要发生在坡度大于60°,坡高小于30m的斜坡上。不同坡高下安全系数的数值模拟结果(图4-6)则反映了斜坡高度与坡度对滑坡的控制作用,即在相同坡度条件下,随着坡高的增大,安全系数明显降低。
以宝塔区全区1:5万DEM图为基础,提取坡高数据,统计全区共有5 672 922个单元格。以10m为步长,统计各个坡高区间的单元格总数。进行统计分析,计算各个坡高区间在全区所占的比率(图4-11)。按照坡高区间内滑坡点数量,求出不同坡度区间发生滑坡的比率,由图4-12可见,随着坡高的增大,发生滑坡的比率也逐渐增大,当坡高达到70m时,滑坡发生的比率为0.01%;当坡高达到过100m时,滑坡比率骤然增大到0.1%。
图4-9 崩塌发生数量与坡高关系柱状图
图4-10 滑坡发生的坡度和坡高散点图
图4-11 不同坡高区间斜坡分布比率图
图4-12 不同坡高区间发生滑坡的比率图
四、斜坡坡向
将调查的293处滑坡按照坡向和坡度点绘在图4-13中。调查区内沟壑纵横,各个朝向的坡均有,并非标准的阳坡和阴坡,滑坡也在各个坡向均有发生,而且分布比较均匀,几乎找不到坡向与滑坡之间的关系。
图4-13 黄土滑坡与坡向(0°~360°)和坡度(0°~90°)关系散点图
按照同样的办法对坡向进行分析。由DEM提取和统计各个单元格的斜坡坡向,并计算滑坡在各个坡向区间发生的比率(表4-1)。
表4-1 不同坡向区间滑坡发生概率表
斜坡坡向统计结果表明,坡向45°~135°和225°~315°之间的斜坡在宝塔区分布相对较多。这一点与宝塔区河流发育的走向有关,延河、汾川河主干总体上呈近东西向,其二级支流多呈近南北向发育,河流两侧斜坡的坡向正好分布在45°~135°和225°~315°之间(图4-14)。
图4-14 不同坡向区间斜坡的分布比率图
滑坡在各个坡向区间发生的概率计算结果则表现出较好的规律性。坡向0°~45°和315°~360°的斜坡发生滑坡的比率明显高于其他坡向,属于滑坡发生的优势坡向,尤其是北东方向的斜坡(图4-15)。即在宝塔区,阴坡发生滑坡的比率高于阳坡,坡向对滑坡发育也有一定的影响,形成了沟谷两侧滑坡分布的不对称性。
图4-15 不同坡向区间发生滑坡的比率图
一般把朝南方向的坡作为标准阳坡,朝北方向的坡作为标准阴坡。由于朝向不同,山坡的小气候和水热等条件有着规律性的差异。阳坡比阴坡受日照时间长,太阳辐射强烈,气温与土温较高,温度日差较大。阴阳坡面水热条件的差异会导致斜坡土体含水量、风化程度、坡度等要素的不同,对滑坡的发生起到一定的影响作用。
五、河谷与沟谷发育期
新生代以来,研究区构造运动总体表现为以上升为主的振荡性升降运动。自更新世初黄土开始堆积。在黄土堆积早期,就伴随着侵蚀,但堆积速度远远大于侵蚀速度。黄土堆积晚期,侵蚀速度则大于黄土堆积速度。在侵蚀与堆积的共同作用下形成了现在的黄土高原地貌,具有沟壑纵横,地形破碎,滑坡崩塌泥石流频发的特点。从宏观的角度难以探索调查区内地貌对地质灾害的控制作用,必须从较小尺度,研究河流和沟谷地貌所处的发育阶段以及各阶段对应的地质灾害发育情况。
河流和沟谷的不同地貌部位,遭受的外动力作用以及斜坡的应力分布不同,导致斜坡的变形破坏模式也不相同。宝塔区河流和沟谷密布,其北部沟谷密度达到5km/km2,南部达到3km/km2。河流和沟谷地貌的形成与演化主要表现为沟床下切、谷坡扩展和沟头前进三种侵蚀方式,并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带规律(图4-16)。河流和沟谷地貌的演化阶段或发育程度对斜坡的变形特征、破坏模式以及地质灾害的规模和致灾程度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本次将河谷和沟谷的发育期总的划分为以下三个期:
图4-16 黄土沟谷地貌演化方式垂直分带图
(据景可等,1999)
A—谷缘陡崖暴流沟蚀和重力崩塌侵蚀带;B—谷坡中部水蚀和重力侵蚀综合作用带;C—谷坡下部水蚀和泻溜侵蚀带;D—坡脚堆积和冲刷交替作用带;E—沟槽暴流侵蚀和崩塌滑坡带;Qp3—晚更新世黄土;Qp2—中更新世黄土;N—新近纪泥岩;J2y—侏罗纪砂泥岩
(1)老年期河谷:包括延河与汾川河,属于区内的一级河谷,常年流水;
(2)壮年期河谷:主要为延河与汾川河的一级和二级支流,常年、季节性或暴雨期流水;
(3)幼年期沟谷:主要为延河与汾川河的三级及更次级支流,仅暴雨期流水,包括细沟、浅沟、悬沟、冲沟和干沟等(表4-2;图4-17)。
表4-2 沟谷分级特征及地质灾害状况表
图4-17 杜甫川沟谷发育分区图
(一)老年期河谷(Ⅰ)
老年期河谷宽阔,分水岭不像壮年期那么陡峭。多数发育有漫滩、阶地,两岸谷坡下部及谷底基岩出露,垂向和侧向侵蚀均趋于缓和,沟谷冲刷和淤积基本保持平衡。谷坡一般都是缓坡,一般15°~35°,沟谷宽度600~800m,切割深度>200m,沟谷横断面呈“U”字形。
老年期河谷自然侵蚀扩张速度较慢,两岸很少出现新的自然滑坡,多属古滑坡和老滑坡,规模以中型滑坡和小型崩塌为主,亦可见大型滑坡。但由于河谷宽阔,是延安市城区和重要集镇所在的区域,属人口和工程的密集分布区,人类工程活动强烈,人类活动触发的滑坡、崩塌最多,且造成重大灾害。
调查数据显示,在调查的293个滑坡点中,约有60%的滑坡位于老年期河谷,多属古滑坡和老滑坡,其剪出口一般位于下伏基岩与上覆土体的接触部位,基岩出露高度在4~45m之间。
(二)壮年期河谷(Ⅱ)
壮年期河谷发育着完好的排水系统,一般20°~60°,沟谷宽100~600m,坡高100~200m,河谷横断面呈“U”字形或“V”字形。垂直下切较缓慢,而侧向侵蚀突出,谷坡较陡,处于壮年期河谷凸岸的斜坡易发生变形失稳。河谷较为宽阔,尤其在河谷的交汇部位,是集镇和大的村庄所在的区域,属人口和建筑工程比较密集分布区,人类工程活动较强烈,人类活动触发的滑坡崩塌较多。河流侧蚀引起的自然灾害和人类活动引发的工程灾害兼有,且造成较大灾害。
壮年期河谷的主要扩展方式为重力侵蚀,扩张速度较老年期河谷快,谷坡变形失稳主要为黄土滑坡。其特点是滑坡点密度较大,规模以中小型为主;崩塌则以小型为主。调查发现,在河流凹岸,多发育有滑坡地貌,甚至是大型的滑坡。滑坡发生后,滑体堵塞河道,阻挡河流,遭受流水的冲刷与侵蚀,滑体渐渐冲刷殆尽或只剩下一部分。如今多表现为较陡的滑坡后壁和其下残留的部分滑体,滑坡大多目前已趋稳定,其上居住村民或为耕作农田。但高陡的滑坡后壁黄土斜坡变形强烈,大部分为不稳定斜坡。河流的侧蚀和人类强烈的工程活动也对老滑坡以及谷坡的稳定构成威胁。
(三)幼年期沟谷(Ⅲ)
幼年期沟谷是河谷发育的初期,多见发育在梁峁坡地和陡峻谷坡上。幼年期沟谷发展演变过程依次是由细沟、浅沟、悬沟、冲沟和干沟,最后发展到河沟。细沟主要分布在裸露粱峁坡面的上部,深度和宽度一般在几厘米至十几厘米,是沟谷发育的最初阶段,是降雨汇集由片流转变为线流侵蚀而形成的;细沟进一步侵蚀发展便形成了浅沟,浅沟度分布在粱峁坡面的中部,宽度一般为0.5~1m,宽度远远大于深度;单一浅沟呈“V”字形,沟缘不明显,在剖面上呈波浪状;悬沟是指悬挂在陡坡上的半圆筒状小沟,一般深2~3m,受黄土垂直节理的影响,沟底常分布有漏斗状深穴,在结核层之上常形成跌水。因沟底坡度特别大,沟内流水由上直流而下,侧蚀和下切作用都不强,发展比较缓慢;冲沟规模较大,深度和顶部宽度由几十米到几百米,长度几百米至几千米不等,沟道较直,一般未切到基岩,已具有沟谷雏形,下切和侧蚀作用强烈,处于迅速的发展阶段;干沟规模比冲沟大,沟底稍宽,一般没有流水,仅暴雨时才有地表径流汇集,流量较大,侧蚀和下切作用都较明显。由于细沟、浅沟、悬沟发育的深度和宽度都很小,一般不具备发生滑坡、崩塌的条件。冲沟的沟底较窄,滑坡不发育,崩塌频发,干沟内则既有滑坡,也有崩塌,常以崩塌为主。
总之,幼年期沟谷横断面多呈“V”字形,深度不一,垂直下切强烈,侧向侵蚀不十分突出,谷坡较陡或近于直立,一般大于60°。在构造节理的基础上,风化、卸荷裂隙发育,谷坡变形、失稳的主要方式为黄土崩塌,而不是黄土滑坡。崩塌的发育特点是点密度大,规模较小。由于幼年期沟谷狭小,一般无人居住,也无重要工程设施,所以,幼年期沟谷内发生的崩塌不酿成地质灾害。
6. 地质灾害与地貌灾害的区别专家性问题,layman别来
首先我觉得要搞来清地自质灾害与地貌灾害的区别,必须先搞清楚地质与地貌的区别,那么在地质灾害跟地貌灾害上面的区别就更好理解了。
地貌又称地形,说的通俗一点就是地球表面的样貌,如冰川地貌,山地地貌,高原地貌,河流地貌,平原地貌等。
而地质包括描述地球(地壳)的物质成分,内部构造,表面特征及地球演化历史,是个涉及范围很广的概念。
地质灾害是指:在自然或者人为因素的作用下形成的,对人类生命财产、环境造成破坏和损失的地质作用(现象)。如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裂缝、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岩爆、坑道突水、突泥、突瓦斯、煤层自燃、黄土湿陷、岩土膨胀、砂土液化,土地冻融、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及沼泽化、土壤盐碱化,以及地震、火山、地热害等。
地貌灾害是指:在地貌发育过程中,由于自然条件的变化以及人类活动的影响,使地貌恶化,以致对生态环境和人类生产生活产生灾害性的破坏,这种现象称为地貌灾害。地貌灾害的种类有崩塌、塌陷、滑坡、泥石流、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火山和地震等。
从这4个概念来看,地质灾害包含范围更加广阔比如煤层自燃,可能发生在地球内部,而地貌灾害主要是表现在地球外表的一些灾害。
7. 丘陵地貌会发生的地质灾害
炎陵县地形以山地为主,丘陵次之,山区生态环境相对脆弱,常见自然灾害有山洪、崩塌、滑坡、泥石流等.
故选:A.
8. 地形地貌特征对地质灾害的影响
地壳活动强烈的地区,山体断裂发育,岩石破碎,松散的地表堆积物容易为泥石流滑坡提版供物质条件,也较为容易权发生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
地形的话,一般就是山地,尤其是植被覆盖不高、水土流失严重的山地容易发生滑坡泥石流
9. 地质灾害的危害性有哪些
地质灾害是指岩土体在重力作用和诱发因素(降雨、地震、人类工程活动等)版作用下发生的变权形破坏地质现象。如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
①地质灾害与地震区别:
地质灾害→力源→重力作用。
地震→力源→区域构造应力作用,构造应力作用→形变→形变应变能→能量释放→地震,见“应力与孕震能力间关系’一文。
②地质灾害危害:
a)直接危害:
一一人员伤亡统计。
一一财产损失统计。
一一险情计算。
b)间接危害:
地质灾害链等,如滑坡堰塞湖→一旦溃坝→泥石流或洪灾…→危害。
滑坡崩塌堵沟→溃决→溃决型泥石流→危害。
10. 中国地质灾害的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全面)
我国地质灾害种类齐全,按致灾地质作用的性质和发生处所进行划分,常见地质灾害共有12类、48种(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管理司等,1998)。它们是:1. 地壳活动灾害,如地震、火山喷发、断层错动等;2. 斜坡岩土体运动灾害,如崩塌、滑坡、泥石流等;3.地面变形灾害,如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地面开裂(地裂缝)等;4.矿山与地下工程灾害,如煤层自燃、洞井塌方、冒顶、偏帮、鼓底、岩爆、高温、突水、瓦斯爆炸等;5.城市地质灾害,如建筑地基与基坑变形、垃圾堆积等;6.河、湖、水库灾害,如塌岸、淤积、渗漏、浸没、溃决等;7.海岸带灾害,如海平面升降、海水入侵,海岸侵蚀、海港淤积、风暴潮等;8.海洋地质灾害,如水下滑坡、潮流沙坝、浅层气害等;9.特殊岩土灾害,如黄土湿陷、膨胀土胀缩、冻土冻融、沙土液化、淤泥触变等;10.土地退化灾害,如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盐碱化、潜育化、沼泽化等;11.水土污染与地球化学异常灾害,如地下水质污染、农田土地污染、地方病等;12.水源枯竭灾害,如河水漏失、泉水干涸、地下含水层疏干(地下水位超常下降)等。
地质灾害的发育分布及其危害程度与地质环境背景条件(包括地形地貌、地质构造格局和新构造运动的强度与方式,岩土体工程地质类型、水文地质条件等)、气象水文及植被条件,人类经济工程活动及其强度等有着极为密切关系。 中国地处环太平洋构造带和喜玛拉雅构造带聚汇部位,太平洋板块的俯冲和印度板块向北对亚洲板块的碰撞使中国大陆承受着最主要的地球动力作用。在印度板块与亚洲板块的碰撞边界上产生了世界上最高的喜玛拉雅山脉,并使青藏高原受压隆起,东部因太平洋板块俯冲造成了华北、东北地壳向东拉张,形成华北和松辽沉降大平原。这两种活动构造带汇聚和西升东降的地势反差,不仅形成了中国大地构造和地形的基本轮廓,同时也是形成我国地质灾害种类繁多的根本原因。 东西向构造与北北东向构造的交叉,使中国在大地构造和地形(主要表现在山脉和盆地的走向上)上形成近东西向和近南北向的分区特点,从而使我国地质灾害的区域空间分布同样具有东西分区、南北分带、亚带成网的特点。 从西向东,大体可以以贺兰山~六盘山~龙门山~哀牢山,大兴安岭~太行山~武陵山~雪峰山为界分为三大区。西区为高原山地,海拔高,切割深度大,地壳变动强烈,构造、地层复杂,气候干燥,风化强烈,岩石破碎,因而主要发育有地震、冻融、泥石流、沙漠化等地质灾害。中区为高原、平原过渡地带,地形陡峻,切割剧烈(相对切割深度为巨大),地层复杂,风化严重,活动断裂发育,因而主要发育地震、崩塌、泥石流、滑坡、水土流失、土地沙化、地面变形、黄土湿陷、矿井灾害等地质灾害。东区为平原及海岸和大陆架,地形起伏不大,气候潮湿且降雨量丰富,主要发育地震、地面变形、崩、滑、流、河湖灾害、海岸灾害、盐碱(渍)化、冷浸田等地质灾害。 从北向南,阴山~天山、昆仑~秦岭、南岭等巨大山系横贯中国大陆,沿这些山系,崩、滑、流、水土流失等地质灾害严重。它们的相间地带(大河流域),土地沙化、盐碱化、黄土湿陷及水土流失、地面变形及崩、滑、流、岩溶塌陷等地质灾害严重。 在新构造运动相对活跃的东南、西南及青藏高原地区,地震以及与之相关的地质灾害较为明显。 中国位于亚洲大陆东部,濒临太平洋,季风气候显著,具有较明显的纬度和经度分带特征,加上疆域辽阔。地形复杂,具有多种多样的气候类型,因此如暴雨、洪水、干旱、冰雹、霜冻及温差等许多不良气候因素常常成为多种多样的地质灾害的诱发因素。在西北、华北和东北部分地区,气候干旱少雨,年内温差悬殊,风蚀作用剧烈,土地沙漠、沙漠化、风沙化、土地冻融等灾害发育严重。而在温暖湿润的东部、南部地区,尤其在西南山区,降雨多且集中,崩、滑、流灾害频繁发生。在东部平原地区,土地盐渍化、沼泽化,冷浸田等地质灾害广泛分布。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几千年来的人文活动,历史上连绵不断的战乱,特别是近几十年来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人口的过速增长,对自然的索取也不断加重,对自然环境的干扰也愈来愈强烈。不合理的人类经济工程活动也使得地质灾害的发育日趋加剧。在东、中部地区,由于大量抽取地下水和大规模开采矿产资源(包括油气资源),导致地下水资源平衡条件破坏和岩土构造应力状态发生变化,诱发并加剧了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地裂缝,土地盐渍、沼泽化、崩、滑、流、矿山灾害等地质灾害的发育和危害。在西部地区,由于超量开发土地、草原、森林和水资源,加速了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等灾害的发展,崩塌、滑坡、泥石流等灾害也随之增多。 在所有的地质灾害中,除地震灾害外,崩、滑、流灾害是最为严重的,其以分布广、灾发性和破坏性强,具有隐蔽性及容易链状成灾为特点,每年都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另外,土地沙(漠)化、地面沉降和水土流失等缓变型地质灾害发展迅速,危害愈来愈大,成为令人担忧的地质灾害。 从“成灾”的角度看,中国地质灾害的区域变化具有比较明显的方向性,即从西向东、从北向南、从内陆到沿海地质灾害趋于严重。这是因为虽然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地质灾害几乎覆盖了中国大陆的所有区域,但由于人类活动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差异,使不同地区地质灾害的发育程度和破坏程度显著不同。东部和南部地区,人类活动频繁而又剧烈,区内人口稠密,城镇及大型工矿企业、骨干工程密布,因而,一方面,一旦发生地质灾害则损失惨重,另一方面,人类经济工程活动加剧了地质灾害的发生与发展。而西部北部地区,虽然地质灾害分布十分广泛,但大部分地区人口密度和经济发展程度低,所以危害和破坏程度相对较低。调查表明,凡是人口密集,工业发达地区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地质灾害正由自然动力型向人为动力型发展,由点状向带状、树枝状、片状发展。 近来,各种地质灾害对我国危害程度日益加重,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逐年增加,据不完全统计(国土资源部政策法规司等,2000),近年来由于崩塌、滑坡、泥石流灾害每年造成的损失上百亿元,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盐碱化、潜育化造成的损失每年达200亿元,岩溶塌陷和地下采空造成的损失超过5亿元,抽水引起的地面沉降已在全国平原区的46个城市发生,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值得提出的是,我国的经济建设活动正在由东向西、由南向北、由沿海向内地深入展开,西部大开发战略已经起步。一旦大规模经济开发,也必然会出现严重的地质灾害威胁,必须引起高度重视,也就是要处理好“发展经济与保护地质环境”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