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级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方案
❶ 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崩塌灾害防治的工程措施:
1、拦挡:对中、小型崩塌可修筑遮挡建筑物或拦截建筑物。拦截建筑物有落石平台、落石槽、拦石堤或拦石墙等,遮挡建筑物有明洞、棚洞等。
2、支撑与坡面防护:支撑是指对悬于上方、可能拉断坠落的悬臂状或拱桥状等危岩采用墩、柱、墙或其组合形式支撑加固,以达到治理危岩的目的。对危险块体连片分布,并存在软弱夹层或软弱结构面的危岩区,首先清除部分松动块体,修建条石护壁支撑墙保护斜坡坡面。
3、锚固:板状、柱状和倒锥状危岩体极易发生崩塌错落,利用预应力锚杆(索)可对其进行加固处理,防止崩塌的发生。锚固措施可使临空面附近的岩体裂缝宽度减小,提高岩体的完整性。
4、灌浆加固:固结灌浆可增强岩石完整性和岩体强度。一般先进行锚固,再逐段灌浆加固。
5、疏干岸坡与排水防渗:通过修建地表排水系统,将降雨产生的径流拦截汇集,利用排水沟排出坡外。对于滑坡体中的地下水,可利用排水孔将地下水排出,从而减小孔隙水压力、减低地下水对滑坡岩土体的软化作用。
滑坡灾害防治的工程措施
1、排除地表水和地下水:滑坡滑动多与地表水或地下水活动有关。因此在滑坡防治中往往要设法排除地表水和地下水,避免地表水渗入滑体,减少地表水对滑坡岩土体的冲蚀和地下水对滑体的浮托,提高滑带土的抗剪强度和滑坡的整体稳定性。
2、减重与加载:通过削方减载或填方加载方式来改变滑体的力学平衡条件,也可以达到治理滑坡的目的。但这种措施只有在滑坡的抗滑地段加载,主滑地段或牵引地段减重才有效果。
泥石流灾害防治的工程措施
1、跨越工程:在泥石流沟上方修筑桥梁、涵洞跨越避险工程,使泥石流有排泄通道,又能保证道路的畅通。
2、穿越工程:在泥石流下方修筑隧道、明硐和渡槽的穿越工程,使泥石流从上方排泄,下方交通不受影响。这是通过泥石流地区的又一种主要工程形式,对于隧道、明洞和渡槽设计的选择,总的原则是因地制宜。
3、防护工程:对泥石流地区的桥梁、隧道、路基及重要工程设施修筑护坡、挡墙、顺坝和丁坝等防护工程,从而抵御泥石流的冲刷、冲击、侧蚀和淤埋等危害。
4、排导工程:修筑导流堤、急流槽、束流堤等排导工程,改善泥石流流势、增大桥梁等建筑物的排泄能力。
5、拦挡工程:修筑拦砂坝、固床坝、储淤场、支挡工程、截洪工程等拦挡工程,控制泥石流的固体物质和雨洪径流,削弱泥石流的流量、下泄量和能量,以减缓泥石流的冲刷、撞击和淤埋等危害。
(1)村级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方案扩展阅读:
诱发地质灾害的因素主要有:
1、采掘矿产资源不规范,预留矿柱少,造成采空坍塌,山体开裂,继而发生滑坡。
2、开挖边坡:指修建公路、依山建房等建设中,形成人工高陡边坡,造成滑坡。
3、山区水库与渠道渗漏,增加了浸润和软化作用导致滑坡泥石流发生。
4、其它破坏土质环境的活动如采石放炮,堆填加载、乱砍乱伐,也是导致发生地质灾害的致灾作用。
❷ 地质灾害防治的工作步骤
1.查明地质灾害的特征及致灾的地质环境条件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不同于一般建筑工程,它是控制地质作用和改造地质体的特殊工程。工程措施的选择、工程布置、结构设计和施工要求等都要以地质灾害的发育情况及其防治要求为依据,所以必须做好勘查工作,准确查明地质灾害的特征及致灾的地质环境条件,包括致灾地质作用的性质、原因、变形机制、边界、规模、活动状态、稳定状况、危险程度,以及所处的地质环境条件(如岩土体特性、地下水及降雨情况、地震情况等),并预测评价可能造成的危害(包括可能受灾的人、物或设施的位置、数量、规模、价值及可迁移程度等)。
2.确定地质灾害防治目标
地质灾害防治目标包括形象目标和安全目标。形象目标是指防治对象的部位、范围;安全目标是指经过工程防治所应达到的安全标准。明确防治目标是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重要环节。
确定防治对象的范围,一般应以致灾地质作用的活动单元为界,作整体考虑,不宜随便切割取舍。但在总体范围内,则应视地质灾害险情的轻重缓急划分出重点与一般,或主要与次要的不同部位,并加以区别对待。
对于防治工程应达到的安全标准,应根据所欲保护的受灾对象的重要性及可撤离程度,国家的财力水平和有关的工程规范合理确定。关键是适度,既不能标准过低、治而无效,又不能过分追求高标准,浪费国家资金。但对一个防治对象的不同部位或不同影响方面,也可以区别对待。
3.经多方案比选确定防治工程方案
对任何一处地质灾害的防治,为达到稳定变形地质体和控制致灾地质作用的目的,常有多种工程方案可供选用。工程方案的选择是否合理常常影响到防治工程的效益。因此,必须进行多方案的慎重比选,从中选出最好的方案。方案比选的依据是地质有效性、技术可行性和经济合理性。所谓地质有效性,是指能有效地达到稳定变形地质体或控制致灾地质作用的目的,而又不会引起其他不良地质后果。所谓技术可行性,是指在技术方法、施工设备、材料及施工条件等方面不存在大的困难。经济合理性是指投资相对较低,较易承受。这三者要相互结合,综合考虑。对于重大地质灾害防治工程,需进行专门的可行性论证。
4.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的施工
选择合适的施工方法,既能顺利地完成本身的施工任务,又不至于因施工扰动而对变形地质体造成新的破坏。对每种新的或有破坏性的施工方法,采用之前都要进行方法(工艺)试验。
施工程序包括防治工程总体的阶段程序和具体防治工程单元的施工程序。每处防治工程的效果并不是都能一次性预见的,防治工程对变形地质体的长期扰动效应也不一定能很快暴露出来,有时需要通过局部或前期工程实践才能有把握地确定下一步工程的做法。所以,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的施工要分阶段进行,以便根据前期效果修改后期工程设计。在施工中遇到地质情况与设计所预计的不同或发生新的变化时,应及时修改设计,使施工设计或工程结构设计能适应新的地质情况。
5.地质灾害及其防治工程的监测
地质灾害的发展情况需要通过监测才能较准确地掌握,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的效果也需要通过监测对比才能反映出来。因此,必须重视和加强地质灾害监测工作,使之贯穿于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始终。监测内容应根据地质灾害的性质及防治措施而定,监测方法以经济实用为原则。监测网一经建立,就要按预定计划持之以恒地监测,并及时整理、分析监测资料,定期进行动态评价,发现险情及时上报。
❸ 长阳县龙舟坪镇王家棚村王家棚危岩地质灾害应急演练工作方案
(2013年11月)
一、应急演练目的与要求
(一)应急演练目的
为了贯彻落实《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决定》、《湖北省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的精神,按照国土资源部《关于做好地质灾害应急演练工作的通知》要求,根据省国土资源厅地质灾害应急中心的安排部署,县人民政府决定于2013年11月在龙舟坪镇王家棚村(王家棚危岩)开展一次地质灾害应急演练,检验《长阳土家族自治县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的实施效果,提高应对突发地质灾害的决策应对能力、快速反应能力及受地质灾害威胁群众的防灾避灾能力,完善地质灾害防治群测群防体系。
(二)应急演练的意义
地质灾害具有突发性、复杂性、隐蔽性、破坏性和动态变化性,我省2013年的防灾减灾形势依然严峻,决定着我省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仍呈复杂性、长期性和艰巨性。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是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重要体现,是解决民生问题的基本要求,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基本保障,是履行政府社会职责和公共服务职能的重要内容。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开展地质灾害应急演练,提升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水平和提高地质灾害临灾状态下应急撤离、抢险救灾等应急反应能力,可最大程度地避免和减少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损失。
(三)应急演练的要求
本次地质灾害应急演练要求为发生较大地质灾害灾情(险情)情况下,迅速启动Ⅲ级应急响应,对应急撤离避险、应急技术支撑、应急救援等内容进行全面演练。
一是应急撤离避险:王家棚危岩地灾隐患点遭受连续降雨、强降雨等不利因素影响,山体裂缝进一步加大,接到监测人员报告,迅速组织专家会商后及时按照龙舟坪镇王家棚村王家棚危岩地质灾害点应急预案中确定的撤离路线实施应急避险疏散受威胁的当地居民和矿工293人。
二是应急技术支撑:发生险情后,地质灾害应急技术队伍快速反应,提供专业技术支持。
三是应急救援:地质灾害发生,县人民政府根据灾情和险情报告,经专家会商及时启动《长阳土家族自治县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Ⅲ级应急响应与处置,县各相关部门各司其职,带领应急专班人员用最短的时间赶到灾害现场实施应急救援。
二、应急演练场景设计
王家棚危岩位于古城锰矿王家棚矿区办公楼东侧,该山体自2008年形成明显裂缝以来地面先后产生多处裂缝,最大裂缝LF1裂缝地面呈直线延伸,走向145°,长约140米,北侧张开宽度达1.7米左右,南侧张开宽度约0.5米,裂缝由北向南逐渐趋于灭失,该裂缝近于垂直向地下延伸,最大可见深度约15米。直接威胁古城锰矿王家棚矿区283人及附近居民2户10人(总计293人)的生命财产安全。
2013年11月,据群测群防员报告,龙舟坪镇王家棚村王家棚危岩南段裂缝未见异常变化,北段裂缝扩大,变形加剧,王家棚危岩北段可能失稳,直接威胁下方部分矿区和部分当地居民总计293人生命财产安全,潜在经济损失约800万元。
三、应急演练单位、主要人员的任务和职责
参演的主要单位:县委宣传部、县政府办、县应急办、县人武部、县国土局、县公安局、县卫生局、县民政局、县气象局、县广播电影电视局、县公安消防大队、县武警中队、龙舟坪镇政府、宏信集团、湖北省地质环境总站、宜昌市地质环境监测站、电力公司、电信公司、移动公司
为保证此次地质灾害应急演练圆满成功,经研究决定成立地质灾害应急演练指挥部,组成人员如下:
指挥长:洪丕源
副指挥长:刘佑文、胡学君、田玉宇
成员:彭林波
指挥部设十个工作专班:
1.综合协调专班
由政府办刘佑文同志负责,成员由政府办、应急办、国土局人员组成。
工作职责:组织制定应急处理和抢险救灾方案,报县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小组审定后组织实施;负责应急抢险救灾情况与信息的搜集、汇总,形成书面材料向上级业务部门报告;掌握现场抢险救灾工作进度,及时预测灾情发展变化趋势,并研究对策;负责演练指挥部、观摩台和演练现场(会标、横幅等)的布置;负责现场观摩人员的接待工作;负责落实大功率警报器一台、对讲机6台,标有“长阳县地质灾害应急救援队”旗帜一面、标有“医疗救护点”标志牌1个、“灾民安置点”标志牌2个及应急撤离指示标志10个,灾民安置点饮用水800瓶。
2.交通治安管理专班
由县公安局张勇同志负责,成员由公安部门人员组成。
工作职责:维护灾害现场社会治安和交通秩序,对地质灾害区现场实施戒严封锁,组织灾区现场治安巡逻保护;负责疏散灾区无关人员,组织转移灾区群众及财产;完成指挥部交办的其他工作(负责落实警车2台,交通管制彩条,标识牌,对讲机4部,着公安制服的干警10名)。
3.应急抢险专班
由县公安消防大队罗朝会同志负责,成员由公安消防大队、县人武部、县武警中队以及蒙特锰业应急分队队员组成。
工作职责:负责迅速组织综合抢险队赶赴灾区现场组织抢险救灾,负责组织、指导遇险人员开展自救和互救工作;负责实施抢险救灾工作的安全措施,抢救遇险人员和转移灾害现场的国家财产;完成指挥部交办的其他工作(县公安消防大队负责落实着制服消防人员10名,负责消防车辆1辆、消防器材、救援设备等;县人武部负责落实、县武警中队负责落实、蒙特锰业应急分队负责落实着制服队员20名,铁锹20把)。
4.灾情调查监测专班
由县国土资源局彭林波同志负责,成员由省地质环境总站、宜昌市地质环境监测站及县国土局、县气象局相关人员组成。
工作职责:开展现场调查,查明灾害形成的条件、引发因素、影响范围和人员财产损失情况,确定地质灾害等级,设立监测标志,对灾害点现状稳定性进行监测和评估,对可能再次发生地质灾害提出能够阻止或延缓再次发生的灾害措施,提出人员撤离、转移最佳路线和灾民临时安置地点等应急处置意见;完成指挥部交办的其他工作。
5.医疗卫生专班
由县卫生局龚义学同志负责,成员由县人民医院、县中医院、县疾控中心相关人员组成。
工作职责:迅速组建现场医疗救治队伍,组织指挥现场受伤人员接受紧急救治和转送医院救治,减少人员伤亡;负责调度救护车辆,安排医疗器材;负责灾区的卫生防疫工作,确保在灾情发生后不发生各种传染性疫病(负责落实救护车两辆,着白大褂医护人员10名,医疗箱2个,担架2副,医疗救护器材及绷带等)。
6.群众组织专班
由龙舟坪镇陈万华同志负责,成员由镇、村干部、王家棚锰矿相关人员组成。
工作职责:负责提供地质灾害应急演练指挥部位置,灾民安置点、医疗救护点的布置,协助现场布置。负责组织疏散受地质灾害威胁的人员和财产按指定撤离路线转移到安全地带,情况紧急时,强行组织疏散。
7.灾民安置专班
由民政局向贤鸿同志负责,成员由县民政局人员组成。
工作职责:在指定地点搭建救灾帐篷、提供慰问物资、相关表卡的填报准备等灾民安置工作;完成指挥部交办的其他工作(负责落实救灾帐篷2顶、车辆一辆、人数5人)
8.宣传报道专班
由县委宣传部杜强同志负责,成员由县委宣传部、县广播电影电视局人员组成。
工作职责:负责地质灾害应急演练全程摄像和新闻信息报道工作,做好演练的现场解说、录音及播放工作。落实解说员男女各一名(自带耳麦)、记者至少4名、摄像机4台。
9.移动应急平台技术保障组
由省地质环境总站负责,成员由总站信息中心相关人员组成。
工作职责:负责地质灾害现场与应急指挥部、会商中心的音视频信号传输,单兵视频信号传输,远程观摩组相关视频传输和信息发布等;完成指挥部交办的其他工作。
10.专家组
由宜昌市国土资源局黄照先同志负责。
工作职责:负责协助指挥部提供实时远程会商与辅助决策支持。
四、应急演练程序
(一)演练动员和培训
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对参演人员进行培训和动员。
(二)第一阶段:应急撤离避险
(1)动态巡查。县气象局发布暴雨预警,群测群防通过监测发现险情,由省地质环境总站、宜昌市地质环境监测站和县国土资源局的工作人员,对隐患点进行应急调查。使用单兵设备采集巡查的音视频信号,通过卫星传输系统将信号传回省厅。
(2)信息速报。巡查和应急调查人员发现险情后,立即按照《地质灾害速报制度》进行上报。
(3)应急会商。国土部门组织会商与决策,根据《长阳土家族自治县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启动Ⅲ级应急响应。使用音视频采集设备将会商现场的情况回传省厅相关职能部门。
(4)应急疏散:矿长接到险情报告后,迅速拉响警报,组织人员疏散,并立即上报。使用视频传输设备将现场的整体情况传到省厅。
(三)第二阶段:应急救援
(1)应急调查。地方报告崩塌灾害发生,国土部门第一时间组织应急调查,由湖北省地质环境总站、县国土资源局工作人员组成,负责对灾害点进行调查监测工作,报告灾情(较大级)。使用单兵设备将应急调查的情况传回应急指挥部,同时将信号传输到省厅。
(2)处置会商。组织专家会商,通过对灾情发生过程和地质灾害成因的了解,初步判断灾害的发展趋势,提出应急处置建议。
(3)应急救援。指挥长根据县应急办的险情和灾情报告,立即发布启动《长阳土家族自治县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各救援专班按照应急预案要求和职能分工,迅速赶赴现场实施Ⅲ级应急救援。使用全景摄像机和单兵视频采集设备相结合的方式拍摄完整的应急救援过程,通过卫星传输设备将应急救援现场的情况传回省厅。
(4)安抚灾民。指挥长带领指挥部成员看望受灾群众,并要求随行的当地政府做好受灾人员的生活安置、卫生部门做好灾后防疫工作、县公安局做好灾后维稳工作、县国土资源局继续加强监测。
(四)应急结束
由于裂缝变化已稳定,未来几天天气将有所好转,指挥长在听取地质灾害防治专家情况汇报后,决定解除警戒,下达应急响应与救援结束、撤离现场命令,演练结束。按预定方案集合进行现场总结讲评或者组织疏散。组织人员对演练场地进行清理和恢复。
五、应急演练总结和评估
(一)演练总结
演练指挥长对本次演练从演练准备、应急撤离、应急技术支撑和应急救援等主要方面进行总结。具体包括以下内容:
(1)本次应急演练的基本情况和特点。
(2)应急演练的主要收获和经验。
(3)应急演练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4)对应急演练组织和保障等方面的建议及改进意见。
(5)对应急预案和有关执行程序的改进建议。
(6)对应急设施、设备维护与更新方面的建议。
(7)对应急组织、应急响应能力与人员培训方面的建议等。
(二)评估
由省厅或者市局应急演练指导专家组对本次应急演练进行点评和评估。对演练准备、演练方案、演练组织、演练实施、演练效果等进行评估,评估目的是确定应急演练是否已达到应急演练目的和要求,检验相关应急机构指挥人员及应急响应人员完成任务的能力。重点评估演练效果,包括预案的科学性、实效性,演练组织部门的组织、指挥、协调效果,应急技术处置方案的效果,以及设备的应用效果。
(1)应急准备。准备工作是否充分,资料是否齐全,组织机构是否合理健全。
(2)动员培训。在演练开始前是否对参演人员进行演练动员和培训,确保所有演练参与人员掌握演练规则,演练情景和各自在演练中的任务。所有演练参与人员都要经过应急基本知识、演练基本概念、演练现场规则等方面的培训。对控制人员要进行岗位职责、演练过程控制和管理等方面的培训;对评估人员要进行岗位职责、演练评估方法、工具使用等方面的培训;对参演人员要进行应急预案、应急技能及个体防护装备使用等方面的培训。
(3)实施过程。针对应急演练准备、应急演练方案、应急演练组织与实施各个环节的实现情况进行评价,并对应急演练效果进行评定。主要包括应急避险撤离、应急技术支撑和应急救援。
(4)相关信息。应急演练目的、情景描述,应急行动与应对措施简介等。
(5)评估标准。应急演练目的实现程度的评判指标,评判打分按好、较好、一般、差、很差5个等级。
六、应急演练技术、安全保障
(一)技术保障
应急演练技术支撑由湖北省地质环境总站负责。具体由总站地质灾害应急办公室和信息中心负责,主要负责地质灾害现场调查和演练过程的信息传输等技术工作。
(二)安全保障
为确保演练顺利进行,防止在演练过程中出现安全问题,特制定以下保障措施:
(1)各单位参演车辆及租用车辆应在演练前对车辆进行认真检查,确保车况良好,并准备备用车辆。
(2)因演练现场地势狭窄,现场观摩人员统一集中乘车。交通治安管理专班提前在王家棚路口实行交通管制,并清理该区域内无关车辆。
(3)所有参演车辆及观摩人员车辆集中后(体育馆),由警车开道至演练现场。若因交通堵塞无法按时到达现场,向指挥部报告后演练时间延迟。
(4)为确保演练顺利进行,群众组织专班在演练前要做好群众动员工作,并在周边发布公告,避免恐慌。
(5)为确保人员应急撤离安全,由王家棚锰矿安排保安人员维持疏散现场秩序。锰矿综合楼每层楼梯口安排一人,每个灾民安置点安排2~4人,并在撤离路线上适当安排人员(保安人员不够则调用蒙特锰业保安人员)。
(6)因演练现场有硫酸库、高压线等危险源,所有参演人员必须在指定区域内活动。
(7)若突降暴雨或发生其他突发事件,经指挥部商定后由指挥长下令中止演练。
(8)相关单位做好电力、通信保障。
(三)参演单位联系人
杜强 县委宣传部,刘佑文 县政府办,朱智慧 县应急办,彭林波 县国土局,刘建忠 县公安局,龚亦学 县卫生局,向贤鸿 县民政局,余兆定 县气象局,宗志玺 县广播电影电视局,罗朝会 县公安消防大队,史宏涛 县武警中队,龙舟坪镇政府 陈万华,林文才 宏信集团,石长柏 湖北省地质环境总站,庞威宜昌市地质环境监测站,李磊 电力公司,覃远高 电信公司,秦敏移动公司
本次演练要求各参加单位高度重视,各司其职。全体参加人员在思想上要高度重视,行动上要认真对待,要尽快熟悉地质灾害应急演练工作方案内容,服从命令,听从指挥,确保演练圆满完成。演练结束后,县应急办公室负责资料收集、整理和归档,编写总结报告,及时向上级业务部门书面汇报演练情况。
应急演练流程图
2013年地质灾害应急演练选编
❹ 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会同本级地质灾害应急防治指挥部成员单位,依据地质灾害防治规划,拟订本年度的地质灾害防治方案,报县人民政府批准并公布实施。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要标明辖区内主要灾害点的分布,说明主要灾害点的威胁对象和范围,明确重点防范期,制订具体有效的地质灾害防治措施,确定地质灾害的监测、预防责任人。
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主要包括编制依据、主要地质灾害点情况、地质灾害威胁的主要对象和威胁范围、地质灾害发展趋势、地质灾害的重点防范期、地质灾害调查与监测、地质灾害防治措施等内容。编制方法如下:
(1)编制依据
说明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编制的法律依据,简要概括本行政区内的地理特征、地质构造特征和气象水文特征。本部分可单独立章,也可作为前言。
(2)主要地质灾害点情况
说明上年度本行政区内地质灾害发生的基本情况、采取的主要防灾措施和取得的防灾效果,以及本年度地质灾害的发展趋势预测。
(3)地质灾害威胁的主要对象和威胁范围
结合本行政区地质灾害调查(普查)的结果、地质灾害发生的基本规律以及本年度地质灾害发生发展趋势预测结果等情况,确定本年度的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及其威胁对象和范围,并按照不同层级隐患点(预案点)的防灾要求,编制隐患点防灾预案。
(4)地质灾害发展趋势与重点防范期
地质条件改变、气候变化、人为活动强度和方式的变化等因素影响地质灾害发展变化趋势。结合本年度行政区内的引发地质灾害的主要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特征,叙述不同区段的重点防范期。
(5)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按照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的要求,明确地质灾害防治的行政首长负责制和部门责任制,分别叙述地方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以及交通、建设、水利、铁道、旅游、气象、广播电视、通信等相关部门的责任范围。另外,应明确本行政区的主要地质灾害防治措施及组织实施单位。
(6)地质灾害的监测、预防责任人
具体确定进入本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的每个地质灾害隐患点的监测责任人和防灾责任人,列出其姓名、职务及联系方式。如本级方案不能确定,应注明由下一级防治方案确定。
❺ 我要写一篇 防范地质灾害的工作方案 应该怎么写
x xx街道2008年防汛抗旱预防地质灾害工作方案
当前汛期将至,为了切实做好2008年防汛抗旱、预防地质灾害工作,最大限度地减少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维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贯彻落实我市召开的防汛抗旱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精神,根据《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结合实际,特制定以下工作方案。
一、地质灾害概况
xxx街道地质灾害以洪涝为主,由于辖区地势低,基础设施差,以至只要到汛期,雨量增多,上流水库一放水,地势较低的民房、厂房及仓库等容易被淹。
二、地质灾害情况
(一)重点防范期。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质灾害的主要诱发因素是5-7月份的降雨、上流水库放水等活动。预测今年地质灾害的重点主汛期是5月至7月。
(二)防治重点。根据辖区地质灾害分布,预测地质灾害发生的重点为火车站南头沿河民房、厂房及仓库。重点防灾地段是工业南路101号至114号,省一建靠河边平房地势较低,较易被淹。
根据地质灾害(隐患)点的稳定性和危险性,以及是否容易造成人员伤亡等因素,确保做好辖区地质灾害防范工作。
三、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针对辖区基本情况,要认真贯彻执行“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群策群防”的防御工作方针,并严格按照以下措施做好今年的地质灾害防御工作: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是事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大事,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成立了街道防汛抗旱、预防地质灾害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健全地质灾害防治管理体系和监测预报网络,落实地质灾害群策群防责任制,及时安排街道防汛抗旱、预防地质灾害值班表,做到任务到人,责任到人。街道主任为第一责任人,负责组织落实地质灾害防治措施和地质灾害(隐患)点监测工作及发生地质灾害后及时组织转移群众撤离工作。
(二)广泛宣传,提高全民防灾意识。充分利用公开栏、宣传栏、科普画廊等社区文化宣传阵地,广泛深入地宣传《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及地质灾害防治科普知识,以此提高广大群众的防灾救灾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三)加强动态监测和险情巡查,做好预警预报。汛前,对辖区内的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一次检查,并落实好以下工作:
1、成立了街道防汛抗旱、预防地质灾害工作领导小组,并充分发挥社区平安中心户长和楼幢长的作用,切实做好地质灾害的预防、信息反馈、宣传等工作。
2、落实社区地质灾害(隐患)点监测人员,并制定和完善社区地质灾害(隐患)点的防治工作预案,使受地质灾害威胁范围内的每个居民了解灾害隐患、撤离路线、防灾避灾措施等事项。
3、各社区要督促居民、基层单位加强对地质灾害(隐患)点的监测,尤其是汛期加强监测频率,密切观察地质灾害的发展趋势,并做好记录。发现异常情况立即向上级部门及领导报告,如情况紧急要立即报告,并迅速组织人员撤离。
4、加强对地质灾害(隐患)点的险情巡查,做好防范突发性地质灾害工作,并做好值班记录。对重点的地质灾害隐患点,要及时协调有关单位,落实群测群防责任制,并采取有效的减灾措施。
5、要建立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机制。当天气情况发生变化时,立即将相关信息通知到辖区各有关单位、企业、地灾监测人和受威胁的群众,并做好有关防灾减灾工作。
(四)严格汛期值班和灾情速报制度。地质灾害具有突发性的特点,要做好应急抢险救灾工作。辖区企、事业单位要严格实行值班报告制度,及时上报值班电话和值班人员表,以便在灾害发生后能在第一时间知悉灾害情况,确保上报下达、传递到位。一旦发现地质灾害险情,要按照分工要求,立即协调有关单位,做好应急和抢险救灾工作,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灾情进一步扩大,力争最大限度减少损失。
x x x街道办事处
2007年4月15日
❻ 地质灾害防灾预案及防治规划
一、地质灾害防灾预案建议
为了有效地减轻地质灾害损失,给地方政府编制防灾预案提供依据,特编制重要地质灾害防灾预案建议。编制的主要指导思想是在“以人为本”的思想指导下,针对重要灾害隐患点作出中长期预报,对其可能造成的危害进行预测。逐点落实包括监测、报警、疏散、应急抢险等内容的预防措施,防灾责任要落实到具体的乡镇、单位。针对一般灾害隐患点仅提供点号,作为群测群防的依据。
图7-11 防灾预案灾点与群测群防灾点分布图
本次调查的340处威胁到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地质灾害点中,其中滑坡239处,不稳定斜坡51处,崩塌50处。根据野外调查,稳定性分析和风险评估结果,挑选出26处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点,作为延安市宝塔区重大地质灾害(图7-11,图7-12),编制区级防灾预案(表7-5)。挑选出41处地质灾害隐患点,作为延安市宝塔区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点(表7-6)。对311处地质灾害隐患点编制地质灾害防范巡查计划,巡查路线按照先重点后一般、全面检查,交通方便的原则,依据自然地理行政区划将该区分为中西部:宝塔区-枣园镇-河庄坪镇巡查路线,宝塔区-柳林镇-万花乡巡查路线,宝塔区-桥儿沟镇-川口乡-李渠镇巡查路线;中东部:姚店镇-甘谷驿镇-元龙寺乡-青化砭镇巡查路线,李渠镇-冯庄乡-梁村乡巡查路线;北部:蟠龙镇-贯屯乡-梁村乡巡查路线;南部:南泥湾镇-松树林乡-麻洞川乡-临镇镇-官庄乡巡查路线。
图7-12 城区防灾预案灾点与群测群防灾点分布图
表7-5 重大地质灾害点防灾预案一览表
续表
表7-6 地质灾害防范巡查与群测群防灾点一览表
续表
二、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建议
为了有效地减轻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为地方政府编制防治规划提供依据,特编制重要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建议。编制的主要指导思想是在科学发展观与构建和谐社会的思想统领下,以保障新农村建设和“以人为本”为主要目标,划定地质灾害防治分区,确定防治方案。防治方案的实施安排和实施防治方案的保证措施等内容不予详述。
(一)地质灾害防治分区
根据宝塔区地质灾害发育特征、分布规律和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危险程度分区评价结果,结合《延安市城市总体规划概况》、《延安市宝塔城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第十个五年计划》的要求,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对全区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进行总体规划(表7-7)。
表7-7 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分区说明表
小区名称:Ⅰ1(枣园—川口—柳林—万花重点防治区),Ⅰ2(青化砭—姚店重点防治区),Ⅰ3(胡家沟—老庄湾—后庙沟重点防治区),Ⅰ4(史家洼—贯屯—鲁屯重点防治区);Ⅱ1(蟠龙—梁村—元龙寺—冯庄—强家窑次重点防治区),Ⅱ2(邓屯—金盆湾—麻洞川次重点防治区),Ⅱ3(姚家坡—临镇东村次重点防治区);Ⅲ(南泥湾—松树林—官庄一般防治区)。
(二)地质灾害防治方案
1.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体系建设
依据《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结合各地质灾害点的稳定性和危险程度,选择危险大、可能造成群死群伤和财产损失的41处群测群防点(表7-6),采用群专结合的方式监测(图7-11)。对于威胁到铁路的4处、公路的12处、水库的1处共计17处地质灾害点,应由相应的部门负责监测,其余258处地质灾害点为群众留观点,由村民进行留心查看。依据地质灾害的危险程度大小,划分其监测级别,依据级别,落实监测责任人。
2.地质灾害点居民搬迁避让
区内66处威胁到村民安全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应采取搬迁避让措施,其中,全村搬迁避让的6处,滑坡整体稳定仅局部不稳定,或仅威胁部分住户的60处。全区搬迁避让共660户1981人,1855间房(及窑洞)。其中2010年底前搬迁避让地质灾害及其隐患点57处,涉及502户1508人,1478间房及窑洞(表7-8)。2015年前搬迁地质灾害隐患点9处,涉及158户473人,407间房及窑洞(表7-9)。
表7-8 近期(2010年底前)搬迁避让规划明细一览表
续表
续表
表7-9 远期(2015年底前)搬迁避让规划明细一览表
3.地质灾害治理工程
区内适宜做工程治理的地质灾害点有39处,规划近期治理32处,远期治理6处。其中:近期已勘查有待治理的地质灾害点有虎头峁滑坡(BT2121),东馨家园滑坡(BT3067)。建议近期对延安市凤凰山东北麓电影院至市场沟口斜坡地段进行综合治理,该地段涉及12处城区地质灾害隐患点,其中10处地质灾害点危险程度大,有待勘查治理(表7-10)。
表7-10 工程治理灾害点一览表
续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