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质工程 » 中国耕地质量等级调查与评定

中国耕地质量等级调查与评定

发布时间: 2021-02-09 07:31:43

㈠ 耕地质量分多少个等级,它的监测设备配置包括哪些

通过耕地来质量等级调查源与评定工作,中国全国耕地评定为15个质量等别,1等耕地质量最好,15等最差。将全国耕地按照1-4等、5-8等、9-12等、13-15等划分为优等地、高等地、中等地和低等地,监测设备配置主要包括便携式土壤水分速测仪、全自动土壤水分速测仪、土壤温湿度记录仪和手持GIS数据采集器等,托 普云-农有这个配置清单的,你可以咨询下。

㈡ 自然质量等别划分

(一)自然质量等指数计算方法

农用地自然质量等指数是按照标准耕作制度所确定的各指定作物,在农用地自然条件下,所能获得的按产量比系数折算的基准作物产量。这个产量指数也可以解释为是在最优土地利用水平和最有利经济条件下,该分等单元内的农用地所能实现的最大可能单产水平。因此,也可以将其称为农用地的“本底”产量水平。

农用地自然质量等指数计算公式为:

中国耕地质量等级调查与评定(海南卷)

第 j 种指定作物的自然质量等指数计算公式为:

中国耕地质量等级调查与评定(海南卷)

式中:

Rij——第i个分等单元第j种指定作物的自然质量等指数;

tj——第j种指定作物的光温(气候)生产潜力指数;

Clij——第i个分等单元内第j种指定作物的农用地自然质量分;

j——第j种作物的产量比系数;

∑——求和运算符;

Ri——第i个分等单元的农用地自然质量等指数。

(二)海南省农用地自然质量等指数计算结果

将海南各县(市)的光温(气候)生产潜力指数(在有灌溉条件的情况下,采用光温生产潜力指数计算;无灌溉条件的情况下,采用气候生产潜力指数计算)和各指定作物的产量比系数以及农用地自然质量分代入农用地自然质量等指数计算公式,得出分等单元的农用地自然质量等指数。根据海南省各县(市)农用地最高、最低自然质量等指数以及自然质量等指数平均值的分布情况,全省农用地自然质量等指数最高的分等单元为灌溉水田,自然质量等指数为 3651.742,位于三亚市;自然质量等指数最低的分等单元为旱地,自然质量等指数为 2183.737,位于乐东黎族自治县,如表 3-30 所示。

(三)海南省农用地自然质量等别划分

海南省农用地自然质量等别采用等间距法划分。按全省分等单元的自然质量等指数作频率直方图,具体所采用的分组和组值的计算公式为:

中国耕地质量等级调查与评定(海南卷)

式中:

X——分等单元的自然质量等指数;

Y——第 i 组的自然质量等指数。

FLOOR(参数表达式)——SQL 函数,意为返回最大的小于或等于参数表达式的整数值,见图 3-32。

图 3-32 海南省农用地自然质量等指数频率直方图

表 3-30 海南省各县(市)分地类农用地自然质量等指数统计表

以等间距为 250 分对自然质量等指数进行划分,共获得 6 个自然质量等别,结果如表 3-31所示,各等别的单元个数在各县(市)分布情况见表 3-32。

表 3-31 海南省农用地自然质量等别划分标准表

表 3-32 海南省各县(市)农用地自然质量等别对应分等单元个数表

(四)各县(市)自然质量等指数计算结果和等别划分(实例)

1.文昌市

1)农用地自然质量等指数的计算结果

文昌市农用地自然质量等指数最高的评价单元为灌溉水田,自然质量等指数为 3443.654,位于铺前镇;自然质量等指数最低的评价单元为旱地,为 2303.194,位于头苑镇、东阁镇和文教镇。文昌市各乡镇农用地最高、最低自然质量等指数以及自然质量等指数平均值的分布情况如表3-33 所示,自然质量等指数频率直方图见图 3-33。

表 3-33 文昌市各乡镇农用地自然质量等指数统计表

图 3-33 文昌市农用地自然质量等指数频率直方图

2)农用地自然质量等别的划分

文昌市按照 250 分等间距划分自然质量等别,共获得 5 个自然质量等别,结果如表 3-34 所示,在各乡镇的等别分布情况见表 3-35。

表 3-34 文昌市农用地自然质量等别划分标准表

表 3-35 文昌市各乡镇农用地自然质量等别对应分等单元个数表

续表

3)农用地自然质量等别面积和对应分等单元状况

文昌市农用地自然质量等别中,1 等地、2 等地所占的比重较大,5 等地所占的比重较小。具体见表 3-36。

表 3-36 海南省文昌市农用地自然质量等别面积和分等单元个数表

续表

4)农用地自然质量等别分布

(1)1 等地大部分为灌溉水田,比例为 13.59%;小部分为旱地和望天田,比例分别为 0.61%和 0.12%。在 26 个乡镇及农场中,1 等地占农用地面积比重达 30% 以上的有 3 个乡镇(农场),比重为 15% ~ 30% 的有 10 个乡镇(农场)。1 等地占农用地面积比重最大的是新桥镇(42.25%),其次是东路镇(37.14%),东郊镇、翁田镇和龙马乡无 1 等地。

(2)2 等地大部分为灌溉水田,比例为 37.9%;小部分为旱地、望天田和菜地,比例分别为5.01%、1.10% 和 0.06%。2 等地占农用地面积比重在 50% 以上的有 9 个乡镇(农场),比重为35% ~ 49% 的有 11 个乡镇(农场)。2 等地占农用地面积比重最大的是公坡镇(62.88%),其次是蓬莱镇(60.59%),最小的是东郊镇(10.2%)。

(3)3 等地主要分布在灌溉水田和旱地,比例分别为 19.34% 和 8.97%,小部分为水浇地、望天田和菜地,比例分别为 0.14%、1.27% 和 0.34%。3 等地占农用地面积比重在 50% 以上的有1 个乡镇,比重为 35% ~ 49% 的有 8 个乡镇(农场)。3 等地占农用地面积比重最大的是翁田镇(56.17%),其次是罗豆农场(44.37%),最小的是东路镇(8.11%)。

(4)5 等地主要分布在灌溉水田和旱地,比例分别为 5.37% 和 4.83%, 小部分为望天田、水浇地和菜地,比例分别为 0.35%、0.02% 和 0.09%。4 等地占农用地面积比重在 30% 以上的有 2个乡镇,比重为 15% ~ 30% 的有 3 个乡镇。5 等地占农用地面积比重最大的是东郊镇(46.87%),其次是冯坡镇(37.87%),文城镇无 4 等地。

(5)5 等地大部分为旱地,比例为 0.82%,小部分为灌溉水田和望天田,比例分别为 0.05%和 0.01%。在 26 个乡镇及农场中,5 等地在各乡镇占农用地面积的比重极小,均未超过 10%。5等地占农用地面积比重最大的是铺前镇(3.68%),其次是东阁镇(2.89%),重兴镇、迈号镇、文城镇、清澜镇、新桥镇、龙马乡、昌洒镇与翁田镇无 5 等地。

详见表 3-37。

表 3-37 文昌市各乡镇农用地自然质量等别面积及其比例表

续表

5)农用地自然质量等别地域组合特点及差异原因

(1)1 等地主要集中在文昌市南部和北部的铺前镇、东路镇、重兴镇、锦山镇。该区域自然条件优越,年平均气温为 23.4℃,年平均降雨量为 1729.5 毫米。≥ 10℃年活动积温为8676.3℃,太阳辐射能为每年 111238.3 卡 / 平方厘米,年均日照时数为 1928.2 小时,光、温、热资源极为丰富,是粮食生产的重要基地。1 等地分布区多为低丘地带,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水源条件好,农业生产条件好,播种面积大,科学种田水平较高,水稻产量比其他地区高。据土壤普查统计,这些地区表层土壤多属粘土,其次是壤土,砂土较少。以养分含量看,有机质含量在 1.79% ~ 3.06% 之间,土壤 pH 值为 5.3 ~ 6.4。灌溉水源几乎都为地表水,有石壁河、重兴河、甘村河、新桥河、白石溪、南阳河等 15 条大小河流贯穿这些地区。

(2)2 等地和 3 等地主要集中在锦山镇、铺前镇、昌洒镇、抱罗镇、罗豆农场。该区域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为 23.9℃,年平均降雨量为 1759.1 毫米,≥ 10℃的年活动积温为8741.3℃,太阳辐射能为每年 115017.6 卡 / 平方厘米。有文昌江、白石河等 10 多条河流流经该区域,另外还有下园、竹琅、墩友、宝芳、泰山中小水库 5 座,集雨面积达 80 平方千米,库容为 5298 万立方米,灌溉面积约为 7 万亩。总之,该地区光、温、水、热条件均较优越。根据土壤普查分析,这一带砂土和壤土所占比例较大,土壤瘦瘠,有机质含量在 1.10% ~ 3.45% 之间,土壤 pH 值为 5.4 ~ 6.5,土壤养分缺乏;同时由于科学种田水平低,经济效益小,农民种粮积极性调动不起来,故农作物产量一般。

(3)4 等地和 5 等地主要集中在冯坡镇、东郊镇和东阁镇。这些地区的气候也较温和,年平均气温为 23.8℃,略低于其他地区;年平均降雨量为 1738.9 毫米,少于其他地区;≥ 10℃的年活动积温为 8541.6℃,比其他地区少;太阳辐射能为每年 108821.4 卡 / 平方厘米,是文昌市太阳辐射能最少的一个地区,自然条件相对较差。农业生产条件也较差,土壤砂瘦,耕作层浅,水源缺乏。据土壤普查报告记载,砂土占绝大多数,小部分为壤土和粘土,有机质含量在 1% 左右的为多数。该地区虽有湖山、爱梅、龙虎山、石三、富宅等中小水库 23 座,总库容达 16373万立方米,但蓄水量少,渗漏性大,灌溉面积仅占该地区水旱田的一半。光温条件欠佳,土壤质量差,灌溉条件不能充分保证,是造成农用地等别低下的根本原因。

2.定安县

1)农用地自然质量等指数的计算结果

定安县农用地自然质量等指数最高的评价单元为灌溉水田,自然质量等指数为 3249.690,位于龙门镇;自然质量等指数最低的评价单元为旱地,自然质量等指数为 2256.913,位于新竹镇。定安县各乡镇农用地最高、最低自然质量等指数以及自然质量等指数平均值的分布情况如表 3-38 所示,自然质量等指数频率直方图见图 3-34。

表 3-38 定安县各乡镇分地类农用地自然质量等指数统计表

图 3-34 定安县农用地自然质量等指数频率直方图

2)农用地自然质量等别的划分

定安县按照 250 分等间距划分自然质量等别,共获得 4 个自然质量等别,结果如表 3-39 所示,各乡镇的等别分布情况见表 3-40。

表 3-39 定安县农用地自然质量等别划分标准表

表 3-40 定安县各乡镇农用地自然质量等别对应分等单元个数表

续表

3)农用地自然质量等别面积和对应单元状况

定安县农用地自然质量等别中,2 等地和 3 等地所占的比重较大,1 等地和 4 等地所占的比重较小。分布特点如表 3-41 所示。

表 3-41 海南省定安县农用地自然质量等别面积和对应分等单元个数表

续表

4)农用地自然质量等别分布

(1)1 等地大部分为灌溉水田和旱地,比例分别为 19.02% 和 2.09%;小部分为望天田和菜地,比例分别为 0.01% 和 0.03%。在 15 个乡镇及农场中,没有乡镇 1 等地占农用地面积比重在50% 以上,比重为 35% ~ 49% 的有 3 个乡镇(农场)。1 等地占农用地面积比重最大的是永丰镇(39%),其次是翰林镇(37.9%),最小的是龙塘镇(6.66%)。

(2)2 等地大部分为旱地和灌溉水田,比例分别为 22.8% 和 16.9%,;小部分为望天田、菜地和水浇地,比例分别为 0.28%、0.22% 和 0.02%。2 等地占农用地面积比重在 50% 以上的有 3个乡镇(农场),比重为 35% ~ 49% 的有 6 个乡镇。2 等地占农用地面积比重最大的是坡寨乡(59.71%),其次是中瑞农场(56.07%),最小的是翰林镇(17.03%)。

(3)3 等地大部分为旱地和灌溉水田,比例分别为 29.26% 和 2.95%;小部分为望天田和菜地,比例分别为 0.12% 和 0.11%。3 等地占农用地面积比重为 35% ~ 49% 的有 4 个乡镇。3 等地占农用地面积比重最大的是岭口镇(48.98%),其次是龙塘镇(41.07%),最小的是中瑞农场(7.94%)。

(4)4 等地大部分为旱地,比例为 5.81%;小部分为灌溉水田,比例为 0.39%。4 等地占农用地面积比重最大的是富文乡(18.73%),其次是龙州乡(19.96%),最小的是岭口镇(0.11%)。中瑞农场无 4 等地。

详见表 3-42。

表 3-42 定安县各乡镇农用地自然质量等别占农用地面积及其比例表

续表

5)农用地自然质量等别地域组合特点及差异原因

(1)1 等地主要集中在雷鸣镇、新竹镇、翰林镇和仙沟镇。地处定安县北部大片海拔在 50 米以下的阶地,地表平坦,农田由于属海涂沉积层,普遍土层较厚,再加上人为的长期耕作活动,物理性能有明显的变化,耕性良好,适宜于农业生产。气温较高,年平均气温为 23.7℃~ 23.9℃,比全县其他各地高 0.2℃~ 0.7℃ ;≥ 10℃的年积温为 8732.4℃,比全县其他各地高 76.7℃~ 303.1℃ ;年平均降水量为 1872 ~ 2000 毫米,比全县其他各地少190 ~ 590 毫米,春旱期比其他地区长。水利灌溉条件比较优越,如仙沟镇有县内最大的南扶水库渠系,新竹镇位于龙州河下游,其农田灌溉问题由完善的龙州河渠道引水工程解决,减轻了旱情。另外,该区耕地集中连片,田间交通条件较好,宜于机械化耕作,机械化水平较高。靠近县城,交通便利,多种经营和消费性商品生产比较发达。这些有利因素的存在使农用地的质量得以提升。

(2)2 等地和 3 等地主要集中在龙塘镇、雷鸣镇、定城镇、龙门镇、黄竹镇和岭口镇。土壤以玄武岩母质发育而成的赤粘土为主,土层深厚,结构良好,保水保肥性能好,有机质含量为 2.75%,作物生长后劲足,缺点在于耕性较差。年平均降水量为 2088 毫米。地处低丘台地,地势较平缓,坡度小,可垦地连片集中,有利于大规模机械化耕种。乡镇之间有公路纵横交织,交通便利,中部有定安—屯昌公路横穿而过,连接海榆中线,商品贸易发达。水利灌溉是其主要灌溉方式,楼坡(下山)溪水系横穿该区,水源较丰富,水利工程排灌系统比较完善,麻罗、良世两宗骨干水库控制灌溉面积占 42.1%,大面积的田洋(水尾洋、田东洋、大察洋、群山洋、封浩洋、珠波洋)农田基础设施建设较好,排灌系统较为完善,水稻产量较高。

(3)4 等地主要集中在富文镇和龙门镇。该地区地形为丘陵,砂页岩为母质发育而成的黄红赤土地,大部分土层较深厚,保水保肥能力略强,有机质含量在 1.57% 以上 ,耕作条件尚好。但水利设施较差,抗旱能力低。低洼易涝田(锅底田)较多,频繁降雨之后,积水难排,作物受淹损失,产量不高也不稳。水稻平均亩产只有 12.05 千克,为全县最低。

㈢ 等指数的计算方法

(一)自然质量等指数的计算

指定作物的自然质量等指数由下式计算:

中国耕地质量等级调查与评定(广东卷)

式中:

Rij——第i个分等单元第j种指定作物的自然质量等指数;

αtj——第j种作物的光温(气候)生产潜力指数;

Clij——第i个分等单元内第j种指定作物的农用地自然质量分;

βj——第j种作物的产量比系数。

农用地自然质量等指数由下式计算:

中国耕地质量等级调查与评定(广东卷)

式中:

Ri——第i个分等单元的农用地自然质量等指数。

(二)利用等指数的计算

指定作物的利用等指数计算公式如下:

中国耕地质量等级调查与评定(广东卷)

式中:

Yij——第i个分等单元第j种指定作物的利用等指数;

Rij——第i个分等单元内第j种指定作物的自然质量等指数;

Klj——第i个分等单元内第j种指定作物的土地利用系数,j为早稻、晚稻、冬甘薯时Klj为水田土地利用系数,j为春花生、秋甘薯时Klj为旱地土地利用系数。

农用地利用等指数计算公式如下:

中国耕地质量等级调查与评定(广东卷)

式中:

Yi——第i个分等单元农用地利用等指数。

(三)经济等指数的计算

指定作物的经济等指数计算公式如下:

中国耕地质量等级调查与评定(广东卷)

Gij——第i个分等单元第j种指定作物的农用地经济等指数;

Yij——第i个分等单元第j种指定作物的农用地利用等指数;

Kcj——第i个分等单元内第j种指定作物的土地经济系数,j为早稻、晚稻、冬甘薯时Kcj为水田土地经济系数,j为春花生、秋甘薯时Kcj为旱地土地经济系数。

农用地经济等指数计算公式如下:

中国耕地质量等级调查与评定(广东卷)

式中:

Gi——第i个分等单元的农用地经济等指数。

㈣ 农用地分等各等指数的计算

(一)农用地自然质量等指数的计算

1.农用地自然质量分的计算

1)分等评价单元的划分

农用地分等评价单元是农用地分等的最小空间单位,是进行农用地分等评定和划分评价分值测算的基本空间单位;单元内土地质量相对均一,单元之间有较大差异。划分评价单元的目的在于客观地反映出土地质量的空间差异性,并把质量等级落实在具体地块上,为合理利用和科学管理土地服务。

(1)农用地分等评价单元的基本要求是单元内土地质量相对均一、单元之间有较大差异,是由地物或权属界线、地类界线封闭的,农用地分等评价分值测算的基本空间单位。单元划分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①主导因素差异原则。不同地貌部位的土地不划为同一单元,山脉走向两侧水热分配有明显差异的不划分为同一单元,地下水、土壤条件、盐碱度等土地因素指标有明显差异的不划分为同一单元。

②相似性原则。农用地分等单元边界不跨分等因素指标控制区和土地利用系数等值区、土地经济系数等值区,是一群具有近似的水热条件,相同或相似的肥力性状,在农业生产上有相似的适种性、限制性和生产潜力的地块组。

③边界完整性原则。单元内同一主要因素的分值差异不超过100(/N+1),其中,N为等别数。

(2)农用地分等单元划分的方法有4种,分别是:

①叠置法。将同比例尺的土地利用现状图与地形图、土壤图叠加,基本一致区域形成的封闭图斑即为有一定地形特征、土壤性质和耕地类型的分等单元。若图斑面积小于最小上图面积则应进行归并。叠置法对土地利用现状类型、地貌类型单一的地区适用性较差。

②地块法。根据底图上明显的地物界线或权属线,将农用地分等主导特性相对均一的地块划为封闭单元。地块法适用于所有分等类型和地区。

③网格法。用一定大小的方格构成的网格作为分等单元。网格大小以能基本区别开不同特性的地块为标准,可采用单一大小的固定网格,也可采用大小不均一的动态网格。网格法划分分等单元适用于评价因素及权属单位空间变化不明显地区。

④多边形法。将所有分等因素分值图进行叠加,最终生成的封闭多边形即为分等单元。此方法适合采用计算机技术进行农用地分等的地区。

(3)本次广西壮族自治区农用地分等单元划分采取“叠置法”,以各县(市、区)1∶5万~1∶10万土地利用现状图为基础,叠加土壤类型图、地形图、行政区划图划分和确定农用地分等单元。

广西壮族自治区地貌类型复杂,山地和丘陵的面积合计占自治区总面积的74%,地形破碎,耕地分散;土壤类型多且分布明显;耕地类型有灌溉水田、望天田、水浇地、旱地、菜地,其土壤类型不尽相同。根据这些特点,以1∶5万的土地利用现状图作为工作底图划分农用地分等评价单元时,以行政村为单位,保持行政村行政界线的完整性;以1∶10万的土地利用现状图作为工作底图划分评价单元时,以乡(镇)为单位,保持乡(镇)行政界线的完整性。在行政村或乡(镇)界线内,从土地利用现状图中分出灌溉水田、望天田、水浇地、旱地、菜地等不同耕地类型,在同一耕地类型内将地形特征相同以及土壤类型和性质相同的地块划为同一分等单元,同一分等单元有的只有一个地块,有的有多个地块。

分等单元的边界线是指实地明显可辨的界线。广西壮族自治区农用地分等评价单元的边界采用以下几种:①土地利用现状类型中的地类线、地块线;②水流、河流、人工灌溉渠道;③人工线状地物、道路、堤坝等;④其他明显的地物、线状地物和有明显标志的权属界线。

单元面积大小依农用地质量的分布状况,以既方便操作、方便应用,又不影响单元特性为标准。确定的农用地分等单元按行政村、按顺序逐一编号填表。

采用上述方法划分农用地分等单元,符合广西壮族自治区农用地的分布特点,便于检查和面积量算,加快了农用地分等工作的进度。

(4)根据广西壮族自治区农用地分等划分评价单元采用的方法,首先对各个县(市、区)进行分等单元的划分,再进行全自治区的汇总。全自治区农用地共划分为45123个分等单元,各指标区、各县(市、区)划分的单元数见表3-35和表3-36。

表3-35 指标区农用地分等评价单元统计表

表3-36 各县(市、区)农用地分等评价单元统计表

注:各县(市、区)为2005年广西壮族自治区行政区划。

2)分等单元评价因素自然质量分的查算

计算分等单元评价因素属性所对应的自然质量分,是将分等评价单元图与分等因素因子图逐一套合,按编制的“指定作物-分等因素-自然质量分”记分规则表读取属性数据,即可计算单元因素分值。

(1)单元因素分值的计算方法主要有3种:

①以点代面:分等单元是一个面状区域,而分等因素在不同地方的影响值大都是和距离的变化相关联的,在单元内同样也是变化着的。要想获得能全面、准确反映单元因素状况的数值,所用方法较为复杂。另一方面,因划分的单元是一个相对均匀的区域,内部变化很小,完全可以用少数几个点的值来近似地代表整个单元内所有点的值,所用方法也就简单得多。这就是以点代面的方法。一般常用的点有单元边界特征点、单元内部特征点、网格交叉点、几何中心点、加权中心点。

②线性内插,在“以点代面”法中所述及的各种点,它们的分值可以直接测得,也可以通过线性内插的方法,在已经绘制的两条等值线间求得。

③面积加权,如果单元是若干个不同值的均值区域所组成,则其值可用面积加权的方法求得,即把不同值占区域面积的比例作为权重,乘以其分值,再把各不同区域加权后的值加和,其值即可作为单元分值。

(2)单元因素分值的确定。以分等单元图为底图,逐一套合分等因素分值图(与分等单元图同比例尺的土壤类型图、土壤有机质图、土壤酸碱度图、土壤质地图、地形图等),分指定作物、分指标区逐一读取分等因素分值。

根据分等因素分值,对照“指定作物-分等因素-自然质量分”关系表,将分等因素分值转换成分等因素自然质量分。

(3)将分等属性自然质量分填入单元综合属性表。

根据上述步骤,对全自治区各县(市、区)45123个农用地分等评价单元分指定作物进行了分等因素分值读取,并对照“指定作物-分等因素-自然质量分”关系表,转换成分等因素自然质量分,获取了各农用地分等评价单元的分等因素分值。

3)农用地分等因素自然质量分的计算

(1)农用地分等采用因素法,可以采用几何平均法或加权平均法计算各分等评价单元各指定作物的农用地自然质量分(Clij)。

①几何平均法的计算公式为:

中国耕地质量等级调查与评定(广西卷)

式中:

Clij——分等单元农用地自然质量分,为无量纲数;

i——分等单元编号;

j——指定作物编号;

k——分等因素编号;

∏——连乘运算符;

fijk——第i个分等单元内第j种指定作物第k个分等因素的自然质量分。

②加权平均法的计算公式为:

中国耕地质量等级调查与评定(广西卷)

式中:

Clij——分等用地自然质量分,为无量纲数;

i——分等单元编号;

j——分等因素编号;

k——分等因素编号;

∑——求和运算符;

ωk——分等因素的权重;

fijk——第i个分等单元内第j种指定作物第k个分等因素的自然质量分。

广西壮族自治区农用地分等根据因素选择的实际情况,采用第二种方法即加权平均法计算分等因素自然质量分。

(2)全自治区农用地分等采用加权平均法计算45123个评价单元的农用地自然质量分,计算结果统一导入广西壮族自治区农用地分等数据库。

4)自然质量分结果分析

从各指标区自然质量分赋分结果的排序情况可以看出,广西壮族自治区农用地自然质量分具有如下分布规律:

(1)水田受地带性分布的土壤性状影响明显。水田在农业利用时种植的作物种类单一,耕作方式和投入相差不大,因而土地肥力的培育方向较为一致,自然质量的差异受地带性土壤性状的影响较大。从各指标区自然质量分赋分结果的排序来看,大致为由北向南逐渐降低,服从于纬度地带性土壤分布规律,即桂东北丘陵山地区>桂西北山地区>桂西岩溶山地区>桂中溶蚀平原区>右江河谷区>桂南低平原区>桂南沿海区。

从桂东北到桂南,土壤分布由红壤到赤红壤到砖红壤,土壤物质的风化淋溶作用逐渐加强,有机质的积累逐渐趋向减少,土壤酸性增强,形成水稻土后,水田的土壤肥力受地带性土壤性状的影响,自然质量分也由北向南逐渐降低。

同时,受地形条件的影响,桂南低平原区和桂南沿海区由于地势低平,排水条件差,地下水位高,形成潜育性渍水田和沿海的咸酸田较多,土体中含大量的还原性有毒物质,影响土壤肥力,自然质量分也就较低。

(2)旱地受地带性土壤发育影响的同时,受地形、地貌和耕作管理水平的影响更明显。广西壮族自治区的气候条件较好,水热丰富,旱地适种的作物种类较多,因而旱地的土壤肥力演变趋势受地形、地貌和耕作管理方式的影响较大,与所种植作物的培肥改土对土壤熟化程度的影响相关。从各指标区自然质量分的赋分结果排序来看,总体差异不大,大致为桂中溶蚀平原区>右江河谷区>桂南沿海区>桂东北丘陵山地区>桂西岩溶山地区>桂南低平原区>桂西北山地区。

从岩溶地区的桂中溶蚀平原区与桂西岩溶山地区比较,虽同为以种植玉米和甘蔗为主,但前者缓坡地和岩溶盆地较多,土体深厚,土壤有机质丰富,肥力好,自然质量分也就较高;桂西岩溶山地区以峰丛谷地多,坡耕地为主,而且地块小,分散不成片,地面常有裸露岩石,土层薄,土地生产水平低,自然质量分也就较低。

同理,桂东北丘陵山地区虽地处亚热带的红壤地带区,但山坡旱地耕地不多,而且较多分布在岩溶峰丛谷地以及溶蚀盆地的低丘缓坡地上,土壤的熟化程度较高,耕作水平也较高,自然质量分也居中上水平。

右江河谷区、桂南沿海区、桂南低平原区和桂西北山地区的自然质量评价结果与地形地貌和农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关性较高,地处河谷阶地、平原、台地的地区,土体深厚,水热条件好,种植的经济作物的种类也较多,经济价值高,土壤熟化程度高;地处山区或丘陵较多的地区,旱坡地坡度大,土层薄,耕作管理粗放,土壤的熟化程度不高、肥力低。因而,可以看出,这几个区自然质量分评分的赋分结果呈现了一定的规律性。

(3)同一指标区内自然质量分的高低与土壤肥力水平的高低关系密切。对水田来说,自然质量分最高的是潴育性水稻土,最低的是盐渍性水稻土,排列顺序为潴育性水稻土>潜育性水稻土>淹育性水稻土>石灰性水稻土>咸酸田类水稻土。潴育性水稻土(B型)分布于低平开阔的垌田,灌溉和排水条件较好,是水稻的主要生产类型,农田基本建设完善,培肥熟化程度、肥力水平高;潜育性水稻土(C型)的主要生产障碍因素是地下水位高,排水不良,但经过近十几年的改良利用,已得到很大的改善,肥力水平也较高;淹育性水稻土(A型)多为提灌或电灌水田,主要生产障碍因素是灌溉保证率低,因而自然质量与灌溉条件相关;石灰性水稻土(F2型)和咸酸田类(F1型)土体内含盐量太高,前者主要受碳酸钙盐化的影响,土壤碱性,pH值高,对水稻生长不利,后者在沿海受海水中的盐分(例如氯化物和硫酸盐类)的影响,土壤咸或既咸又酸,土性较差,肥力水平低。

对旱地来说,自然质量分最高的是棕色石灰土发育的棕泥土,最低的是砾质土和硅质白粉土,大致的排列顺序为棕泥土>冲积土>红壤土>赤红壤土>紫泥土>黄壤土>硅质白粉土>砾质土。棕泥土虽然发育于石灰岩类母质,但经过长期的风化淋溶后,土体特性已不再为碱性,pH值为6.5~7.5,非常适于农作物生长,而且因土壤含钙,与有机质有较好的聚合作用,这类土壤的有机质含量一般都较高,肥力水平高;冲积土是河谷地区和冲积阶地上的主要土壤类型,地势低平,处于平原或台、阶地,土体深厚,土性适宜,水热条件极好,常是农业生产的重要生产基地,肥力水平较高;紫泥土、黄壤土、硅质白粉土和砾质土或者坡度大,或者水土流失严重,或者砾石多,土壤瘦瘠,自然质量低。

2.农用地自然质量等指数(Ri)的计算方法

农用地自然质量等指数是按照标准耕作制度所确定的各指定作物,在农用地自然质量条件下,所能获得的按产量比系数折算的基准作物产量指数。

这个产量指数也可以解释为是在最优土地利用水平和最有利经济条件下,该分等评价单元内的农用地所能实现的最大可能单产水平。因此,也可以将其称为农用地的“本底”产量水平。

第j种指定作物的自然质量等指数的计算公式为:

中国耕地质量等级调查与评定(广西卷)

农用地自然质量等指数计算公式为:

中国耕地质量等级调查与评定(广西卷)

式中:

Rij——第i个分等单元第j种指定作物的自然质量等指数;

Ri——第i个分等单元的农用地自然质量等指数;

∑——求和运算符;

αtj——第j种指定作物的光温(气候)生产潜力指数;

Clij——第i个分等单元内种植第j种指定作物的农用地自然质量分;

βj——第j种指定作物的产量比系数。

3.农用地自然质量等指数的计算结果

根据式(3-8)和式(3-9),把全自治区各县(市、区)的光温(气候)生产潜力指数(有灌溉条件下,采用光温生产潜力指数计算;无灌溉条件下,采用气候生产潜力指数计算)以及各指标区的产量比系数代入计算,得出全自治区各县(市、区)评价单元的农用地自然质量等指数。

(二)农用地利用等指数的计算

1.农用地利用等指数(Yi)的计算方法

农用地利用等指数是按照标准耕作制度所确定的各指定作物,在农用地自然质量条件和农用地所在土地利用分区的平均利用条件下,所能获得的按产量比系数折算的基准作物产量指数。这个产量指数也可以解释为在当地最有利经济条件下,该分等单元内的农用地可能实现的最大产量水平。因此,也可以将其称为农用地的“现实”产量水平。

农用地第j种指定作物利用等指数计算公式为:

中国耕地质量等级调查与评定(广西卷)

农用地利用等指数计算公式为:

中国耕地质量等级调查与评定(广西卷)

式中:

Yij——第i个分等单元第j种指定作物的农用地利用等指数;

Yi——第i个分等单元农用地利用等指数;

Rij——第i个分等单元内第j种指定作物的标准粮产量(指定作物的自然质量等指数);

Klj——第j种指定作物的土地利用系数。

2.农用地利用等指数的计算结果

根据式(3-10)和式(3-11)可知,农用地利用等指数是对农用地自然质量等指数进行的利用水平的修正。也就是说,在自然条件和土地利用条件下评价单元内农用地实现的产量水平。在本次农用地分等中,从利用等指数的计算结果分析得出,利用等指数高,农用地实现的产量水平高;反之,利用等指数低,农用地实现的产量水平低。

(三)农用地经济等指数的计算

农用地经济等指数是按照标准耕作制度所确定的各指定作物,在农用地自然质量条件、农用地所在土地利用分区的平均利用条件和农用地所在土地经济分区的平均经济条件下,所能获得的按产量比系数折算的基准作物产量指数。

这个产量指数也可以解释为是在当前的农业技术经济条件下,该分等单元内的农用地所能实现的最大经济产量水平。因此,也可以将其称为农用地的“经济”产量水平。

第j种指定作物的农用地经济等指数的计算公式为:

中国耕地质量等级调查与评定(广西卷)

农用地等指数计算公式为:

中国耕地质量等级调查与评定(广西卷)

式中:

Gij——第i个分等单元第j种指定作物的农用地经济等指数;

Gi——第i个分等单元的农用地经济等指数;

Yij——第i个分等单元第j种指定作物的农用地利用等指数;

Kcj——第j种指定作物的土地经济系数。

根据全自治区各县(市、区)农用地土地利用系数等值区与土地经济系数等值区的数据,采用上述方法计算各等值区内评价单元的农用地经济等指数。其中,全自治区农用地经济等指数最高的评价单元为水稻单元,单元的农用地经济等指数为2554.52,位于灵山县;全自治区农用地经济等指数最低的评价单元为旱地单元,单元的农用地经济等指数为175.30,位于那坡县。

㈤ 耕地质量的等级划分

通过耕地质量等级调查与评定工作,中国全国耕地评定为15个质量等别,1等耕地质量最好,15等最差。
将全国耕地按照1-4等、5-8等、9-12等、13-15等划分为优等地、高等地、中等地和低等地 。

㈥ 农用地分等指数计算

根据国家《农用地分等定级规程》(国土资源大调查专用)要求,计算出各分等单元的自然质量分值后,分别计算各分等单元农用地自然质量等指数、利用等指数、经济等指数,并依据计算结果确定农用地的自然质量等别、利用等别和经济等别。

(一)农用地自然质量等指数(Ri)计算

农用地自然质量等指数的计算主要是根据标准耕作制度,对指定作物的光温(气候)生产潜力指数逐一进行自然质量分值修正后加和,得出各分等单元的自然质量等指数。农用地自然质量等指数计算公式如下:

中国耕地质量等级调查与评定(黑龙江卷)

式中:

Ri——分等单元自然质量等指数;

α——光温(气候)生产潜力指数,该指数由国家统一计算。其中α1为光温生产潜力指数,即在水分条件得到充分满足后指定作物的生产潜力,包括菜田中的温室、大棚和水浇地;α2为气候生产潜力指数,即在没有灌溉条件下指定作物的生产潜力,本次分等指旱地、宜农荒地、露天菜田;

Cli——分等单元自然质量分值;

β——产量比系数,采用省技术指导组提供的数据;

λ——指定作物的轮作比,根据当地轮作制度确定。其中,一种指定作物的,其轮作比系数为1;玉米和大豆两种指定作物的,其轮作比系数分别为0.75和0.25。

(二)农用地利用等指数(Yi)计算

农用地利用等指数即农用地自然质量等指数与土地利用系数的乘积。其计算公式如下:

中国耕地质量等级调查与评定(黑龙江卷)

式中:

Yi——第i个分等单元的农用地利用等指数;

Ri—第i个分等单元的农用地自然质量等指数;

Klj——分等单元所在乡(镇)的土地利用系数。

(三)农用地经济等指数(Gi)计算

中国耕地质量等级调查与评定(黑龙江卷)

式中:

Gi——第i个分等单元的农用地经济等指数;

Yi——第i个分等单元的农用地利用等指数;

Kcj——分等单元所在乡(镇)的土地经济系数。

㈦ 自然质量等划分

(一)指定作物自然质量分

采用加权平均法计算分等单元各指定作物的农用地自然质量分,计算公式为:

中国耕地质量等级调查与评定(重庆卷)

式中:

Clij——分等单元指定作物的农用地自然质量分;

i——分等单元编号;

j——指定作物编号;

k——分等因素编号;

m——分等因素数目;

∑——求和运算符;

ωk——第k个分等因素的权重;

fijk——第i个分等单元内第j种指定作物第k个分等因素的指标分值,取值为0~100。

(二)指定作物自然质量等指数

农用地自然质量等指数是按照标准耕作制度所确定的各指定作物,在农用地自然质量条件下,所能获得的按产量比系数折算的基准作物产量指数。这个产量指数也可以解释为在最优土地利用水平和最有利经济条件下,该分等单元内的农用地所能实现的最大可能单产水平。因此,也可以将其称为农用地的“本底”产量水平。第j种指定作物的自然质量等指数计算方法如下:

中国耕地质量等级调查与评定(重庆卷)

式中:

Rij——第i个分等单元第j种指定作物的自然质量等指数;

αtj——第j种作物的光温(气候)生产潜力指数;

Clij——第i个分等单元内第j种指定作物的农用地自然质量分;

βj——第j种作物的产量比系数。

农用地自然质量等指数由下式定义:

中国耕地质量等级调查与评定(重庆卷)

式中:

Ri——第i个分等单元的农用地自然质量等指数;

∑——求和运算符,j为指定作物种数。

(三)自然质量等别划分

重庆市自然质量等指数以<1400为1等,≥2400为12等,采用等间距法,按照“高分高等”原则,以100分为等间距,划分为12个等。

(四)自然质量等划分结果

根据划分原则,重庆市农用地自然质量等共划分为12个等别,等别范围为1~12等。从表3-10、表3-11和图3-13可见,渝西方山丘陵区和渝中平行岭谷低山丘陵区自然质量等别整体较高,主要集中在6~11等,渝东南和渝东北相对等别较低。按照面积加权等别法得到渝西和渝中自然质量平均等分别为7.85和6.30,渝东北和渝东南自然质量平均等分别为4.12和5.96,呈现出西高东低的趋势。整体上全市自然质量等面积比例呈现近似正态分布,基本能够反映重庆市耕地自然条件状况。

表3-10 各指标区农用地自然质量等别面积统计表

表3-11 各指标区农用地自然质量平均等别排序表

图3-13 重庆市农用地自然质量等别面积比例分布图

㈧ 甘肃省各县(市、区)农用地分等各等别面积统计表

附表 6-1 甘肃省各县(市、区)农用地分等自然质量等别面积统计表

中国耕地质量等级调查与评专定(甘肃卷)属

中国耕地质量等级调查与评定(甘肃卷)

续表

中国耕地质量等级调查与评定(甘肃卷)

附表 6-2 甘肃省各县(市、区)农用地分等利用等别面积统计表

中国耕地质量等级调查与评定(甘肃卷)

续表

中国耕地质量等级调查与评定(甘肃卷)

续表

中国耕地质量等级调查与评定(甘肃卷)

续表

中国耕地质量等级调查与评定(甘肃卷)

附表 6-3 甘肃省各县(市、区)农用地分等经济等别面积统计表

续表

中国耕地质量等级调查与评定(甘肃卷)

中国耕地质量等级调查与评定(甘肃卷)

续表

中国耕地质量等级调查与评定(甘肃卷)

续表

㈨ 耕地质量等级划分为多少级

通过耕源地质量等级调查与评定工作,中国全国耕地评定为15个质量等别,1等耕地质量最好,15等最差,将全国耕地按照1-4等、5-8等、9-12等、13-15等划分为优等地、高等地、中等地和低等地。一般表示为ⅠⅡⅢⅣⅤⅥⅦⅧ等。

热点内容
鹿特丹港国家地理 发布:2021-03-15 14:26:00 浏览:571
地理八年级主要的气候类型 发布:2021-03-15 14:24:09 浏览:219
戴旭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发布:2021-03-15 14:19:37 浏览:408
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发布:2021-03-15 14:18:30 浏览: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发布:2021-03-15 14:16:36 浏览:425
工地质检具体干些什么 发布:2021-03-15 14:15:00 浏览:4
东南大学工程地质考试卷 发布:2021-03-15 14:13:41 浏览:840
中国地质大学自动取票机 发布:2021-03-15 14:13:15 浏览:779
曾文武汉地质大学 发布:2021-03-15 14:11:33 浏览:563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网 发布:2021-03-15 14:10:10 浏览: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