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质大学李勇怎么样
⑴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研究所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研究所是全国地质勘查行业勘查地球物理(物探)和勘查地球化学(化探)科研创新基地,担负着我国地学领域中勘查地球物理与勘查地球化学两大学科的研究开发及推动相关技术进步的任务,承担国家基础性、公益性和战略性地质调查工作,是我国物探与化探两大学科应用基础理论和新方法、新技术、新仪器的研究开发、成果转化的集散地和辐射源。
在职职工374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273人、辅助人员101人。专业技术人员中,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具有高级工程师以上任职资格129人、中级人员72人、初级人员72人,具有博士学历35人、硕士研究生学历52人、具有大学本科学历的120名。科研人才中,入选国家级人才计划1人,部级人才计划7人,省级人才计划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5人。
优势研究领域包括弹性波场探测、电(磁)场精细快速探测、位场探测、地下物探、多元信息集成与可视化、深穿透地球化学与地球化学块体理论与方法、生态环境地球化学与多目标多尺度地球化学填图、应用基础地球化学与分析测试、油气物化探理论与方法技术。
副所长徐刚峰研究员
副所长胡平研究员
副所长徐龙强高级工程师
所长、党委书记韩子夜研究员
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研究所是国家现代地质勘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国地质学会勘查地球化学专业委员会、中国地质学会勘探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挂靠单位,是国土资源部地球物理电磁法探测技术重点实验室、国土资源部地球化学勘查监督检测中心、中国地质科学院应用地球化学重点开放实验室依托单位,也是全国拥有地球化学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单位。
2008年,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研究所共承担(参加)各类科研、地调项目58项,项目经费总计0.96亿元。其中国家科技项目(课题)30项,经费4815万元;地质调查项目22项,经费3088万元;省级财政专项6项,经费1667万元。
全年有8项科研成果通过了专家评审验收,其中5项成果被评为优秀,3项成果通过验收(不评定等级)。
2008年度重要研究成果
辽宁丹东—大连地区航空电磁法测量:属地调工作项目,主要完成人员:孟庆敏、李文杰、李军峰、高卫东、陈晓东、赵毅等。项目获得了高质量磁测数据,编制了航磁、航电剖面平面图、△T等值线平面图;提供了局部异常解释推断一览表、推断区域地质构造侵入岩分布略图和找矿靶区预测图;编制了三种频率的航电视电阻率平面图,并据此圈定了海侵界线,对测区内构造模式提出了新认识。为丹东—大连地区的区域地质调查、矿产资源勘查和环境地质评价工作提供了区域地球物理调查资料。
Y12航空物探综合站
大勘探深度时间域航空电磁系统研制方案预研究:属地调工作项目,主要完成人员:李文杰、李军峰、孟庆敏、高卫东、丁志强、吕国印等。项目对国外双极性正弦波脉冲类型及方波类型的固定翼时间域航空电磁系统的研制和发展的经验和趋势做出了较全面的技术评述,对国内早期的时间域航空电磁方法技术研究进行了归纳,为我国今后研制固定翼时间域航空电磁系统提供了重要依据和基础资料;对我国今后开展固定翼时间域航空电磁系统研制的方案,提出了具体建议,为国家高新技术重大计划(“863”)固定翼时间域航空电磁系统研制课题的设立和设计提供了重要参照。
广东省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农业地质与生态地球化学调查土壤样品分析测试:属省部招标项目,主要完成人员:张勤、马更田、樊守忠、孙晓玲、范辉、胡瑞莲、张芳、李淑娟、胡外英、张雪梅等。项目制定了71种分析指标的16种分析方法的配套分析方案。首次实现了多目标地球化学样品71种元素的高效率、高质量、低成本分析,首次取得了整个珠江三角洲地区丰富、高质量的地球化学资料等4项创新性成果。
项目组科研人员在讨论问题
项目组人员在机舱内作业
中心实验室分析测试大楼
X射线荧光光谱仪
青藏高原非地震油气勘探方法技术综合研究:属国家油气专项,主要完成人员:胡平、钟清、方慧、孙忠军、刘畅往、李晓昌、卢景奇、高宝屯、肖都、郭友钊等。项目系统总结了羌塘、措勤等主要含油气盆地沉积地层、基底及火成岩体的物性特征,分析了盆地内可能存在的主要密度界面、磁性体及低阻标志层。提出在青藏高原应用非震物探技术开展油气勘探工作具有一定的地球物理前提,以重、磁、电为主的综合非震物探技术可以对新生界、中生界和古生界地层为主体的三个构造层,以及火成岩体进行半定量、定量描述;开展了方法试验;全面分析总结了重、磁、电及油气化探等非震勘探方法技术解决不同地质目标体的有效性及局限性。初步总结了适于青藏高原油气勘探工作的非震技术有效组合方案。
阵列式轻便电磁方法应用试验:属地调工作项目,主要完成人员:林品荣、徐宝利、郭鹏、郑采君、石福升、李勇、李建华等。项目历时4年,采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研究所研究开发的阵列多频相位激电、阵列音频大地电磁测深(AMT)、时间域激电中梯等物探方法技术,分别在西藏、内蒙、福建、北京、海南、云南、湖北和广西等8省(区、市)的15个矿区开展了试验应用工作。除在已知矿体上获得明显的物探异常外,还在未知区发现了多个物探异常,后经钻探及工程验证,为矿致异常引起,为矿区的进一步勘查工作提供了依据。
野外住地
羌塘盆地野外测量工作照
某铅锌矿区阵列相位激电(90m深度)与地质综合成果图
铁矿石和铬铁矿石标准物质研制:属地调工作项目,主要完成人员:程志中、顾铁新、黄宏库、刘妹、鄢卫东、张勤、樊守忠等。项目完成9个铁矿石中14个元素和4个铬铁矿石中18个元素,共两个系列13个标准物质的研制工作,填补了我国尚无这两种矿石低含量标物的空白。
富钴结壳铂族元素标准物质研制:属大洋矿产资源研究项目课题,主要完成人员:顾铁新、王毅民、高玉淑、王晓红、鄢明才、史长义等。项目按国家一级标准物质技术规范要求,研制了两个具有超细粒度的富钴结壳铂族元素标准物质MCPt-1和MCPt-2。测试项目达68个,确定了Pt、Ru和Os两个铂族元素的保证值,3个铂族元素的参考值和其他主、次及痕量共62个元素的信息值。本批标准物质将成为世界上首批大洋矿产资源的PGE标准物质系列。
标准物质样品及生产许可证
外国专家参观标准物质展室
⑵ 老盆地,新油藏——学习朱夏先生盆地分析思想,兼论塔里木盆地油气勘探指导思想和部署原则
何发岐俞仁连云露
(中国石化新星石油公司西北石油局,新疆乌鲁木齐830011)
【关键词】原型;盆地分析;油气藏;二次充注;塔里木
塔里木盆地是一个在古生代克拉通盆地之上叠加了中新生代前陆盆地而形成的大型叠合盆地,这已成为大家的共识,并为十多年的油气勘探实践所证实。它是中国唯一发现海相成因工业性大油田的盆地,唯一以寒武—奥陶系为工业性油气源的盆地,也是唯一既有海相又有陆相两种成因工业性油气田的盆地。
自1984年9月原地矿部西北石油局部署在塔里木盆地北部沙雅隆起上的沙参2井在下古生界奥陶系白云岩中钻遇工业性油气流后,实现了塔里木盆地油气勘探在盆地内寻找下古生界海相碳酸盐岩油气藏的重大突破,从而首次实现了塔里木盆地从前陆盆地走向克拉通盆地的重大突破,继而也实现了非背斜领域的重大突破,从而加速了在盆地腹地克拉通领域勘探的步伐。但回顾十多年的历史,至今已经历了几番海陆相转移、浅中深层的跳跃、克拉通与前陆盆地的迂回,只探明17个油气田,且以中型为主;探明石油天然气储量截止2000年上半年才到10×108t油当量。西北石油局1996年底在沙雅隆起中段下古生界碳酸盐岩中发现了一个亿吨级油田,至今已控制含油面积达700km2,预计可拿到3×108~5×108t探明储量。塔里木油田分公司在库车前陆盆地西部今年探明了克拉2号大型气田,提交储量200×108m3,似乎塔里木盆地油气勘探出现了新的契机。但往深里想一想,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地质调查和十多年的油气勘探,为什么塔里木盆地找到的与盆地规模和资源量匹配的大油气田是凤毛麟角且探明程度这么低?这一结果是偶然的还是必然的?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勘探决策或勘探目标选择方面的失误,还是盆地内客观地质条件的反映?盆地内油气勘探的前景究竟如何?勘探的近期和中远期主攻方向应该在哪里?这都是摆在勘探家面前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而要弄清这些问题,就十分有必要在一种比较切合实际的理论指导下,结合盆地油气地质特点,了解盆地的远景,确立正确的指导思想,为勘探工作者指出寻找油气的依据,进而采取科学的部署方案。而正确的勘探思路,来源于对地下成藏规律的深入认识和切合实际的理论指导。
1盆地原型与油气系统
朱夏先生在盆地分析方面所做的贡献在于他提醒大家要重视“历史的、动态的、系统的结构分析”的作用,并在结构分析的基础上给“原型”下了一个定义。这个定义的准确描述为叠加盆地的分析提供了最基本的单元,在塔里木盆地国家重点科技攻关中应用十分广泛并获得了丰硕的成果。一般认为,塔里木盆地克拉通板块多旋回、多阶段、风格迥异的演化历史是通过两大体制、四大构造阶段及多个板块构造阶段的研究才认识到的。包括后来在塔里木盆地进行的含油气系统分析,其结果都应视为是在“原型”分析的基础之上建立起来的。塔里木盆地原型盆地分析和演化历史表明,克拉通盆地和前陆盆地在历史上有很长一段时间是并列出现的,从两类盆地原型出现的顺序,结合中国板块活动的特点看,中国大陆古板块较小,塔里木、中朝和扬子3个板块面积之和,仅有北美板块的三分之一。因此,活动性强,在新元占代到晚古生代板块构造发生手风琴式的此张彼合控制的应力场对克拉通盆地产生强烈影响,这是塔里木板块边缘环境的一个特点。在板块内部,塔里木克拉通基地呈破碎的、条块分割的结构,水平应力场的变化使岩石圈产生垂直运动的可能性增加,而且在演化早期正常的热体制环境中塔里木克拉通盆地变形特点主要是形成大型隆坳结构,受壳下流变因素及其不均一性影响和边界活动方式的控制,克拉通内部隆坳结构发生迁移,隆起抬升此强彼弱。从克拉通盆地与前陆盆地分布的空间范围来看,在洋陆板块构造体制下沿克拉通周缘发育分布范围较窄的被动边缘盆地,前陆盆地;而在大陆板内变形体制下前陆盆地由两侧山前快速推进。尤其在燕山早期运动后,印度板块与欧亚大陆板块碰撞,塔里木进入前陆盆地阶段,在盆地南部三叠—侏罗纪发育了前陆挠曲和走滑拉分盆地的组合,反映盆地总体处于压扭环境,说明早二叠纪末的海西晚期运动是盆地构造演化史上最重要的事件,在此前后盆地发展的构造体制截然不同。因此,两种体制下形成的盆地风格迥异,资源丰度和结构不一致,所以对两个领域应有不同的勘探思路和勘探方法。
朱先生认为:一个结构单元是一种构造形式,也是一个沉积实体;并且可以按地球动力学的机制来区分、类比的是这类原型,而不是它们的组合——盆地;这些原型或结构单元应被看作是在一定环境下的作用-响应系统(Process-Response System)以及其下的子系统。这个基本单元及系统的概念是先生运用活动论、历史观分析研究盆地不同阶段演化特点的鞭辟入里的结晶,其精髓用“T环境-S作用-M响应”体现后,使中国的盆地原型具有了全球性的可比拟性,并从而突出中国盆地在全球构造环境中的特殊性。这既填补了美国著名石油大地构造学家A.W.Bally(1975)盆地分类的空白,同时也为中国盆地油气系统研究奠定了基础,理清了思路。
自从1972年AAPG年会上Dow提出Oil System这一概念以来,该名词在国外就几经演化,而且这方面的研究在西方文献中又形成了一个新热点。自引进国内后在油气勘探实践中得到广泛重视,许多人将油气系统界于盆地与成藏组合之间来研究。但它不是生、储、盖、运、圈、保研究结果的简单归纳,而是在更高层次上以一种新的思路与方法去剖析这些石油地质条件;它强调了整体的、综合的、动态的及层次性的观点,通过各要素从静态到动态的分析,追溯油气从源岩到圈闭的成因链条件及作用过程。因而,关系的建立及作用过程的恢复是油气系统研究的灵魂。一般认为,含油气系统是一套(?)成熟的烃源岩及与之有关的储集岩、盖层组成的实体。而先生在1980年指出,石油地质工作应从盆地整体考虑,首先要考察的是其全貌。但是一个盆地尤其是大型盆地,总是包含着若干个由不同的地球动力学机制产生的不同结构部分,我们称之为盆地的“原型”。在此之前,先生把油气藏形成的基本条件归纳为4个“M”、4个“S”和3个“T”。4个S是作用,4个M是作用的结果。所以,我们认为含油气系统分析与盆地原型分析一致。如果这样机械对等大家认为不是太死板的话,我想先生在石油工业出版社1986年版的《朱夏论中国含油气盆地构造》自序中给大家提示了这么几条:
(1)国际的东西要学,新理论、新方法要结合中国国情,尤其是地质理论,因为地质的区域性很强,有特点;
(2)历史的、动态的、系统的结构分析对于探索有复杂运移过程和生储关系的油气藏类型尤为重要。
塔里木盆地是一古生界克拉通盆地和中新生界前陆盆地叠置而成的大型叠合盆地,其演化经历了从洋—陆板块构造体制向大陆板内变形体制的转化,形成海陆相两类油气资源,有克拉通和前陆盆地两类勘探领域。
2塔里木盆地油气资源结构和分布
资源结构是涉及到油气勘探部署决策和勘探技术思路、勘探技术方法的大问题。塔里木盆地有多套烃源岩,这些烃源岩的发育、分布及其对油气藏的影响受控于盆地原型及其叠加演化。对其演化和形成的资源结构有许多成果。总的看表现为以下特点。
古生代克拉通盆地发育寒武—奥陶系、石炭—二叠系两套源岩,以寒武—奥陶系为主。下古生界烃源岩主要分布于盆地东部,巴楚隆起靠和田河一带也是一个重要的分布区,他们主要受克拉通被动边缘盆地控制,在盆地中部是克拉通内坳陷盆地,隆坳差异悬殊。它经历了漫长的演化过程,是一套高成熟的烃源岩。海西早期就成熟,出现了一次生油旺盛期,资源结构以油占绝对优势,此时的盆地结构改变为地势相对平缓。水体较浅的被动、活动陆源盆地与克拉通内坳陷盆地,在盆地北部沙雅隆起发育沙西、阿克库勒、库尔勒3个古凸起,盆地中部也存在由古凸起组成的隆起带,油气向环成熟生油区的古隆起运移。此期形成的是以油为主的油藏,但古凸起顶部的剥蚀使古油藏遭受破坏,形成沥青。至海西晚期,盆地构造运动强烈,沙雅隆起区古生界剥蚀严重,克拉通盆地以寒武—奥陶系为烃源岩的油气系统在隆起再次遭到破坏,斜坡部位保存相对较好,而且推测存在相对较高的异常岩浆活动热体制,寒武—奥陶系源岩演化程度变高,气油比显著上升。到喜马拉雅期进一步成熟,生油气能力大幅下降。计算结果是下古生界烃源岩单提供的资源量约为120×108t,其中早期保存的油气资源量达37×108t,仍古现今盆地总资源量的1/5左右,充分说明早期资源的重要性,是值得重视的目标。比较可能的残存形式是经过后期次生改造,降解或分异的次生油气藏。晚期生成的资源中成熟度高的轻质油——凝析油占较高的比例(顾忆等,1997)。
中新生代前陆盆地主力烃源岩为三叠—侏罗系,它们和石炭—二叠系在喜马拉雅期形成的资源量分别是40.5×108t和25.8×108t,主要分布在塔东北坳陷区56%、塔中隆起区21%、塔西南坳陷区21%。3套烃源岩形成的资源量占盆地总资源量的4/5,资源结构以气为主。
3塔里木盆地油气藏特征和二次成油
前已述及塔里木盆地烃源岩的演化比较复杂,盆地的演化历史决定油气藏的形成也是多期的,流体包裹体分析确定塔里木盆地至少有3期油气运聚过程。以往的勘探区集中在构造活动性较强的隆起地带及山前坳陷区,油气藏绝对大多数是晚期和近期形成的,以克拉2气田为例。克拉2气藏为底水块状干气气藏,甲烷含量高,非烃气体含量低,是典型的优质天然气,天然气的PVT性质表现为异常高压的特征。流体包裹体研究表明,克拉2气田为5.0Ma[康村组(Nk)]以来一次性成藏的结果,即气藏形成晚于圈闭形成时间[库车组(N2k)沉积以来],气源来自库车坳陷三叠—侏罗系。据烃源岩潜力指数(SPI)高达50.5t/m2判别,库车前陆盆地油气系统中克拉苏构造带与烃源岩上下叠置,为一个超强充注的含气系统。
但近年来在塔中、塔北、巴楚隆起上克拉通领域发现的油气藏,原油地球化学特征表明为早期成藏或多数具有二次充注成藏的特点。以塔河油田为例,从整个阿克库勒凸起看平面上该区受岩性、储层物性、断裂分隔的影响或局部构造的控制形成多个油气藏,纵向上有三叠系、石炭系两套碎屑岩储层和奥陶系碳酸盐岩储层,油源对比表明烃源岩都是寒武系—下奥陶统;圈闭类型三叠系以低幅度构造类型为主,石炭系是在大构造背景基础上叠加岩性因素,奥陶系岩溶储集体以石炭系巴楚组泥岩为盖层形成不整合岩溶圈闭;近年来已累计探明油气地质储量1×108t以上。
根据储层沥青、流体包裹体分析以及饱和压力或露点压力计算资料,塔河油区成藏有4期:海西早期以破坏为主,海西晚期破坏与改造并存,燕山—喜马拉雅早期以油藏的形成与分配为主,喜马拉雅晚期以轻质油和气的充注为主。塔河油田奥陶系油藏流体性质平面分布差别较大,以3区与4、6区最为显著。塔河4、6区只存在重质油,且密度大的多。本区只有塔河3号奥陶系油藏有凝析气顶,往下有轻质油、常规原油和重质油分布;它在海西晚期就已成藏,但以喜马拉雅期为主。原油中高浓度的25—降藿烷系列化合物证明海西晚期有过成藏后的氧化降解(沙61井区),而且北部原油受后期油气充注影响较小。纵向上三层油藏性质也不同,形成时代也有差别。塔河3号石炭系产层原油反映出的成藏期主要为印支—燕山晚期。
通过对盆地中已发现油气藏实际资料的分析,不难发现塔里木盆地油气藏形成具以下总体特征:
(1)整体封闭条件是成藏的首要条件。塔里木地史上每一成藏期无不以整体封闭环境的形成为前提,每一成藏期的破坏又无不以其整体封闭环境受到开启而破坏。而且与整体封闭相联系的区域性盖层的发育层位或发育时间,决定了油气藏的有效成藏时期。
(2)喜马拉雅期是现今油气成藏的重要时期。现今盆地油气的形成分布明显受盆地构造格架控制,有3个相对独立的构造单元,3个有效成藏条件组合,它们决定了现今油气远景的大小和不同的勘探目标方向。在加深对晚期成藏规律的研究的同时,要重视克拉通领域古油藏的探索。
(3)多时代油气,通过长距离跨时代运移和聚集成藏。海相和陆相油气并存、多类型油气藏共存的特点,导致了油气分布的复杂性。但几个大油田与油源的关系明显地反映出大圈闭距离油气源越近越容易形成大的油气聚集。
(4)多期成藏,主要与多个油源在不同阶段分别生成不同性质的油气过程有关。多期形成的油气藏叠加,构成了多个含油系统,油气多相态共存,从而形成了油气藏的动态成藏过程。
(5)一句话,上述特点明显表现出复式油气聚集规律。
4塔里木盆地油气勘探指导思想和部署原则
从前述盆地地质特点和油气成果看,塔里木盆地油气勘探的指导思想应是:
(1)立足多目的层的勘探;占领克拉通盆地古隆起及古斜坡,逼近主力烃源岩;以大型圈闭为主攻目标,瞄准下古生界碳酸盐岩寻找大型原生油气田(藏);兼顾上古生界和中新生界低幅度圈闭群,寻找次生的中小型油田(藏)。
(2)加强前陆盆地的前陆斜坡、逆冲褶皱构造带解剖,以大型圈闭为主攻方向,以中新生界高孔渗碎屑岩储层为目标,寻找大型天然气田。
在上述勘探部署指导思想的指导下,油田公司勘探部署应坚持以下原则:
(1)油气并举,以油为主,支持和发展区域经济,同时为“西气东输”积极推进天然气勘探。
(2)背斜油气藏与非背斜油气藏并重,并注意方法技术系列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3)海相克拉通盆地与陆相前陆盆地两大领域兼顾,评价时各有侧重。
(4)坚持勘探程序,加大勘探的力度,并加快勘探的节奏;同时也充分考虑勘探的物资、资金支撑条件,坚持量力而行的原则。
(5)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在积极开拓新区、培育勘探后备基地的同时,不间断地开展立足全盆地的选区评价工作。
(6)依靠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积极引进消化吸收国内外新的勘探方法技术系列和理论,不断更新勘探思路,结合油气勘探对象实际特征,进一步完善和创新方法技术系列。
参考文献
[1]朱夏.论中国含油气盆地构造[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86.
[2]何治亮,毛洪斌,等.塔里木多旋回盆地与复式油气系统[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0,21(3):207~213.
[3]杨克明,龚铭,等.中国新疆塔里木板内变形与油气聚集[M].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7.
[4]赵文智,何登发,等.石油地质综合研究导论[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9.
[5]费琪,等.成油体系分析与模拟[M].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7.
[6]邱中建,龚再升,等.中国油气勘探[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地质出版社,1999.
[7]黄第藩,赵孟军,张水昌.塔里木盆地油气资源及勘探方向[J].新疆石油地质,1999,20(3):189~192.
[8]赵孟军,周兴熙,卢双舫.塔里木盆地——富含天然气的盆地[J].天然气工业.1999,19(2):13~18.
[9]何登发,李德生.塔里木盆地构造演化与油气聚集[M].北京:地质出版社,1996.
[10]叶德胜,王根长,林忠民,等.塔里木盆地北部寒武—奥陶系碳酸盐岩储层特征及油气前景[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0.
[11]Leslie B Magoon,Wallace G Dow.The Petroleum System-From Sourceto Trap[C].AAPG Memoir 60,1994.
[12]Alan P Heward,Supamittra Chuenbunchom,Gerard Makel,David Marsland Laurent Spring.Nang Nuan oil field,B6/27,Gulf of Thailand:Karst reservoirs of meteoric or deep-burial origin[J]? Petroleum Geoscience,2000.6:15~27.
[13]黄传波.塔里木盆地寒武—奥陶系碳酸盐岩油气藏形成条件[J].新疆石油地质,2000,21(3),188~192.
[14]杨海军,李勇,刘胜,李新生,等.塔中地区中上奥陶统划分对比的主要认识[J].新疆石油地质,2000,21(3),208~212.
[15]周兴熙,等.塔里木盆地油气藏[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5.
[16]刘国臣,张一伟,金之钧,李京昌.塔中地区沉积波动过程及其对油气藏的控制作用——以塔中一号油藏为例[A].油气藏研究系列丛书编委会.油气藏机理及油气资源评价国际研讨会论文集[C].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7.
[17]贾承造.塔里木盆地构造特征与油气聚集规律[J].新疆石油地质,1999,20(3):177~183.
[18]谢晓安,胡素云,卢华复.探讨塔里木盆地巴楚断隆的正反转构造[J].地质论评,1998,44(1):1~5.
⑶ 武汉工程大学怎么样啊很急,拜托!
武汉工程大学的理科,尤其是材料化工很不错的,你说的这个文科专业不怎么样
⑷ 中国的百慕大黑竹沟到底是怎么回事怎么会进得去出不来
黑竹沟被称为中国的百慕大 ,1996年5月被四川省定为第四批省级风景名胜区,其实其景色主要是以原始森林为主
黑竹沟,至今能亲临其境的旅游者甚少,由于媒体的披露,人们时有所闻,它以其新、奇、险的特点,吸引着为数众多的摄影家、科学家组成的考察队深入其中探险揭秘。有人说她是“恐怖魔沟”,有人说她是“中国的百慕大”,又有人说她是一条普普通通的小山沟,不管怎么说,黑竹沟是一块有争议的处女地。 黑竹沟位于峨眉山西南约100多公里的峨边彝族自制县,地跨斯合镇、勒乌乡和金岩乡,面积约180多平方公里,它是四川盆地与川西高原,山地的过渡地带,境内重峦叠蟑,溪涧幽深,迷雾缭绕,给人一种阴沉沉的感觉,这里地理位置特殊,自然条件复杂,生态原始,加之彝族古老的传说和彝族同胞对这块神奇土地的崇拜。并曾出现过数次人、畜迸沟神秘失踪现象,于是给入一种神秘莫测之感,也产生了众多的令人费解之谜,让人口瞪日呆。
传说人畜进入黑竹沟屡屡出现失踪和死亡事件,很多媒体都披露过,人进去后是怎样失踪的,很多原因至今还是个谜。据不完全统计,自1951年至今,川南林业局、四川省林业厅勘探队,部队测绘队和彝族同胞曾多次在黑竹沟遇险,其中三死三伤,二人失踪。据当地的彝族长者介绍,1950年,国民党胡宗南残部30余人,仗着武器精良,穿越黑竹沟,人沟后无一人生还,因此,这里留下了“恐怖死亡谷”之说。
黑竹沟由于山谷地形独特,植被茂盛,再加之雨量充沛,湿度大,山雾是这里的特色,经常是迷雾缭绕,浓雾紧锁,使沟内阴气沉沉,神秘莫测,此处的山雾千姿百态,清晨紫雾滚滚,傍晚烟雾满天,时近时远,时静时动,忽明忽暗,变幻无穷,据当地彝胞讲,进沟不得高声喧哗,否则将惊动山神,山神发怒会吐出青雾,将人畜卷走,考察者分析,人畜入沟死亡失踪原因,迷雾造成的可能性很大,人若进入这深山野谷的奇雾之中,地形又不熟,很难逃脱这死亡谷的陷井。当地人和考察者总结出这样一个顺口溜“石门关,石门关,迷雾暗沟伴保潭;猿猴至此愁攀援,英雄难过这一关。”彝族同胞自豪地告诉我们:黑竹沟是一个金山银地,连雾也舍不得离,这里“盛产”的雾,扑朔离奇得象软绵绵的飘布,一旦深入其中,会把你包围,把你吞没,这里的雾为什么这样变幻莫测?为什么会导致伤亡?雾气会不会含有其它成分、这有待人们去研究。
彝族祖籍之迷--这是一个值得考证的谜。现在斯和镇原名叫斯豁,彝语为"打摆子而死"之意。当地彝族同胞广为流传:在死亡谷最险地段--石门关其上部开阔的谷地便是他们祖先住过的地方,"祖训"不能入内,否则会遭灾。石门关是黑竹沟的腹地,曾有不少探险队历尽艰辛,最终也未能深入石门关这块险恶地带。当地有"猎户入内无踪影,壮士一去不回头"的传说。
纬度之迷--黑竹沟所处的纬度和耸人听闻的百慕大三角,神奇无比的埃及金字塔相似,这是探险家称为的“死亡纬度线”,黑竹沟的最高峰一马鞍山主峰东侧,有一座海拔3998米的山峰,其上部成三棱形,酷似埃及金字塔,在红光照耀下,金光四射,形成一个神奇无比的梦幻世界,成为一座以假乱真的耀眼金山,“金字塔”是黑竹沟两大水系的分水岭,发源于北面的三岔河与南面的罗索依达河,就象“金字塔”伸出的两条玉臂,把整个黑竹沟区域的腹心地带紧紧环抱。黑竹沟“金字塔”不仅具有极高的科考价值,而且是极为难得的观景台,旅游者站在金字塔之上,近可将古冰川遗迹。冰斗、角峰、V型谷等景观一览无遗;远可望日出、云海、佛光奇景,黑竹沟全貌尽收眼底,“金字塔”脚下的万顷杜鹃花白色的,淡红色的花团锦簇,成为黑竹沟又一奇观,仕鹃花的种类极为丰富,花期长,色彩艳丽,把黑竹沟装扮得五彩缤纷。
野人之迷--黑竹沟有野人之说,也是个谜。据说1974年10月勒乌乡村民冉千布干曾亲眼见到高约2米,脸部与人无二,浑身长满黄褐色绒毛的雄性巨物---野人,后来,当地群众曾发现野人的踪迹,当地人对“野人”的敬畏超过对山神的敬畏,称之为“诺神罗阿普”,意为“山神的爷爷”,许多人至今说到野人,仍然心怀余悸,黑竹沟有一个地名就叫“野人谷”。
幽谷奇雾之迷--黑竹沟由于山谷地形独特,植被茂盛,再加之雨量充沛,湿度大,山雾是这里的特色,经常是迷雾缭绕,浓雾紧锁,使沟内阴气沉沉,神秘莫测,此处的山雾千姿百态,清晨紫雾滚滚,傍晚烟雾满天,时近时远,时静时动,忽明忽暗,变幻无穷,据当地彝胞讲,进沟不得高声喧哗,否则将惊动山神,山神发怒会吐出青雾,将人畜卷走,考察者分析,人畜入沟死亡失踪原因,迷雾造成的可能性很大,人问进入这深山野谷的奇雾之中,地形又不熟,很难逃脱这死亡谷的陷井。当地人和考察者总结出这样一个顺口溜“石门关,石门关,迷雾暗沟伴保潭;猿猴至此愁攀援,英雄难过这一关。”彝族同胞自豪地告诉我们:黑竹沟是一个金山银地,连雾也舍不得离,这里“盛产”的雾,扑朔离奇得象软绵绵的飘布,一旦深入其中,会把你包围,把你吞没,这里的雾为什么这样变幻莫测?为什么会导致伤亡?雾气会不会含有其它成分、这有待人们去研究。
动植物之迷-- 这块土地上有很多野生动物和物。很多为世界稀有。有一种黑白相间,花纹成条状的大熊描和另一种黑白相间呈圆状花纹的“花熊描”更是稀有中之稀有。在考察路上,队员们经常见到各种野生动物奔跑,晚上露宿时,都得做好严密的防范措施,以免被野生动物伤害,人们都知道大熊猫食竹子,但这里的大熊描食性不一样,经常跑到彝家山寨吃牛、羊和猪,吃完后还敢在寨子里呼呼大睡,大熊猫的食性变异有待专家去研究,这里曾有黑豹被彝族猎手捕捉过,据说这是在亚洲第一次发现黑豹,沟内还有许多活动和未被人们发现的稀有野生动物,都有侍动物专家去揭示,这里的植物也十分丰富,百年古杉上寄生着野藤,有的直径可达3米,高达80多米,如同擎天巨扇,甚是壮观,花季来临,这里成了花的海洋,完全没有人为修饰的触痕,大自然赐给这里的是原始,古朴和宁静,众多的稀有植物,如烘桐、水青树,青檀,自辛树,银叶挂,峨眉黄莲等都属回家高等级保护种类,很有科学研究价值,有侍植物专家去研究,大面积的高山草甸是人们很难看得到的,黑竹沟的植物起源古老,由于这里地形独特,受人类干扰极少,没有遭受第四纪冰川的袭击,故使许多古老植物得以保存下来,也给这里的植物繁衍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条件。
总之,黑竹沟的风景名胜是大自然留给人类的一块“风水宝地”,是一个天然博物馆,是动、植物王国,特别是中、高山地区基本没受人为的干扰和破坏,是一个保存较好的自然基因库,要深入研究它,揭开它的秘密,就得涉及地质,地貌、气象。水文、生物、文化和历史等各类学科。
位于四川盆地西南边缘的黑竹沟曾被赋予太多的神秘色彩。
千百年来,世代居住在黑竹沟口的彝族同胞口耳相传,在沟内有一个叫石门关的峡口,一声人语或犬吠,都会惊动山神摩朗吐出阵阵毒雾,把闯进峡谷的人畜卷走。据说,那里是彝族始祖居住之地,祖训不得入内。解放初期,胡宗南残部30余人仗着武器精良闯入沟内逃窜,结果无一生还;一架美国飞机取道黑竹沟飞往国外,发生了机毁人亡的惨剧。那里有碗口粗的巨蛇,吃羊的熊猫,凶猛的野人,甚至还有人目睹飞碟……
黑竹沟地处小凉山北坡,细心者发现,这里位于北纬30°线,与大西洋“百慕大三角”同处“死亡纬度线”上,人们一下子醒悟过来:原来中国也有一个百慕大!这块静悄悄躺了数亿年的土地突然间变得滚烫起来,中外各种科考队蜂拥而至,黑竹沟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原始生态区,一跃而成为全国乃至全世界关注的焦点。
有人说她是“死亡之谷”,有人说她是“中国的百慕大”,也有人说她只是一条普普通通的小山沟,有关黑竹沟的前期报道是一场新闻骗局。撩开黑竹沟的重重面纱,我们发现,它至今仍是一块有争议的处女地。
在所有关于黑竹沟的报道中,石门关被认为是最神秘和最恐怖的地方。许多人带着好奇而神秘的眼光冲击石门关,但大多数均因其复杂的地形和气候折戟沉沙。
1994年1月,北京体育大学奥秘探险队行至蜂巢岩,因准备不足无法继续前进。
1994年8月,中日大学生联合考察队仅到沟口便因一队员摔断腿骨不得不撤出。
1995年3月,安徽双轮池考察队在石门关口由于大雾和粮食告罄而含恨退出,功亏一篑。
“黑竹沟的穿越难度相当大”,四川省地震局副局长朱荃说,“即使对于准备充分的探险者它往往也是个陷阱。”
作为原峨边县黑竹沟科考领导小组组长,朱荃(1994年至2000年下派到峨边县担任副县长)曾十几次深入沟内,他所说的话我相信是有分量的。据朱荃介绍,石门关是由玄武岩组成一段长约3公里的峡谷。那里山势陡峻,高峰夹峙,相对深度达1000—1200米,谷底最窄处仅4—5米,沟内水流湍急,深潭密布,云雾缭绕,气候多变。当地民谣说:石门关,石门关,迷雾暗河伴深潭,猎犬入内无踪影,壮士一去不复还。
冷曲尔林是黑竹沟远近闻名的猎人,今年41岁。20多年前,冷曲尔林和他的父亲在追赶一只麂子时,第一次进入石门关峡谷。回想起当时的恐怖气氛,这位曾射杀过无数大型野生动物的老练猎手至今仍不能忘怀。
“麂子一直在前面走,” 冷曲尔林挥舞着细长的手指,“但是一跑进石门关麂子就不见了,猎犬也不见了。”
我能够体会冷曲尔林当时的感受。1995年的5月,我曾独自一人深入石门关外围地区。虽然我最终并未到达,但那身处蛮荒之地的巨大心理压力几乎让我崩溃——尽管水声震耳,但你却感到四周沉寂得令人窒息,只能听到自己的心跳和沉重的喘息声。
说到石门关,冷曲尔林的话匣子打开了,他说那是一条数百年前的古道,但不是常人或商贾行走之路,而是强人打家劫舍的凶径,被称为“乌抛路”(乌抛为解放前峨边彝族十三大家支之一)。这种蚕丛鸟道,常以弯刀开路,在莽莽林海中劈出来,只有大致方向,没有明确路标,当中石门关为险要之处。旧时从黑竹沟口经“乌抛路”前往临近的甘洛县,直线距离不过30公里,但却要走四天,可见道路之艰险。
就是在这样的道路上,近几十年来,出现了一系列人员失踪的神秘事件:
1955年6月,解放军测绘兵某部的两名战士,取道黑竹沟运粮,结果神秘地失踪了。部队出动两个排搜索寻找,结果一无所获。
1977年7月,四川省林业厅森林勘探设计一大队来到黑竹沟勘测,技术员老陈和助手小李在石门关附近失踪。川南林业局与峨边县联合组织百余人寻找失踪者,人们踏遍青山,找遍幽谷,除两张包馒头用过的纸外,再也没有发现任何蛛丝马迹。
1995年7月,独立制片人温普林在四川华诚实业的资助下,由探险家杨勇带队组织科考专家和探险队员进入黑竹沟地域,由于诸多原因,科考专家在黑竹沟石门关外围的二号营地活动几天之后,就撤离了黑竹沟。10月,由温普林和杨勇组织的5人探险摄制组在县矿产办主任李勇的带领下,沿石门关中上部山梁到达石门关,并顺流而下成功穿越黑竹沟腹心地带。
⑸ 李勇的个人信息
教授,男,1963年12月生,江苏南京人。1984年毕业于中国地质大学地质学系,
1987年在成版都理工大学获硕士学位,权并留校任教。
1994年获沉积学博士学位,同年12月破格晋升为地质学副教授,
1996年12月破格晋升为地质学教授,2001年2月增列为博士生导师,
2002年评为四川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任图书馆馆长。
2000年-2001年期间曾先后由国家公派赴爱尔兰都柏林大学三一学院和美国孟菲斯大学高级访问学者,并开展博士后研究。
⑹ 李亚林的学术论文
1.李亚林,王成善,胡修棉,M. Bak,王进军,陈蕾,李祥辉,西藏南部始新世早期放射虫动物群及其对特提斯闭合时间的约束,科学通报,2007,52(12):1430-1435
2. LI Yalin,WANG Chengshan,HU Xiumian,M. Bak,WANG Jinjun,CHEN Lei, LI Xianghui,Characteristics of Early Eocene radiolarian assemblages of the Saga area,Southern Tibet and their constraints on the closure history of the Tethys,Chinese Science Bulletin,2007,52(15):2108-2114
3.李亚林,团队精神与地球科学研究生团队精神培养,中国地质教育,2007,(1):85-87
4.李亚林,王成善,胡修棉,M. Bak,王立成等,西藏萨嘎地区构造岩石地层新认识及其构造意义,矿物岩石,2007,55-62
5.黄继钧,李亚林,羌塘盆地岩石有限应变及地壳缩短分析,地质学报,2007,81(5):599-655
6.刘玉法,李亚林,孙忠军,西藏洞错地堑构造及其对油气的影响,沉积与特提斯地质,2007,(1):50-53
7.王立成,李亚林,王成善,藏南吉隆—萨嘎地区侏罗系两期变形的厘定及其地质意义,沉积与特提斯地质,2007,27(2):45-48
8.张玉修,张开均,李勇,李亚林等,西藏羌塘盆地东部中一上侏罗统沉积特征及沉积相划分,大地构造与成矿,2007,112(2):52-62
9.李亚林,王成善,伊海生,刘志飞,李勇.西藏北部新生代大型逆冲推覆构造与唐古拉山的隆起,地质学报,2006,2006,80(8):1118-1130
10.李亚林,王成善,伊海生,李勇,段志明,黄继均.西藏北部长江源地区新生代地堑构造特征与形成机制,地质通报,2006,25(1-2):204-212
11.王成善. 李亚林. 李永铁. 青藏高原油气资源远景评价问题,2006,27(4):1-7
12.李亚林,王成善,王谋,伊海生,李勇,藏北长江源地区河流地貌特征及其对新构造运动的响应,中国地质,2006,33(2):374-382
13.张玉修. 李勇. 张开均. 李亚林. 西藏羌塘盆地依仓玛地区中上侏罗统碳酸盐岩特征及其环境意义,中国地质,2006,33(2):393-400
14.金玮,王成善,伍新和,李亚林,羌塘盆地托纳木地区上侏罗统索瓦组烃源岩特征,油气地质与采收率,2006,13(2):40-42
15.金玮,王成善,赵兵,李亚林,西藏羌塘托纳木上侏罗统索瓦组地层学特征,西北地质,2006,39(3):97-105
16.金 玮,王成善,伍新和,李亚林,藏北羌塘盆地托纳木地区油气成藏条件,新疆石油地质,2006,27(5):530-534
17.金玮,王成善,李亚林,西藏双湖托纳木地区上侏罗统雪山组物源分析,大地构造与成矿学,2006,30(4):520-525
18.李亚林,王成善,伊海生.青藏高原新生代地堑构造研究中几个问题的讨论,地质论评,2005,51(5):494-501
19.李亚林,黄继钧,王成善,伊海生,王谋.西藏羌塘盆地构造改造强度划分与油气远景区分析,沉积与特提斯地质,2005,25(4):12-16
20.李亚林,王成善,伍新和.藏北托纳木地区发现上侏罗统油页岩,地质通报,2005,24(8):783-784
21. LiYalin,Wangchengshan,Yi Haiaheng,Li Yong. Rivers geomorphology of the Yangtze River source region and Neotectonic movement of North Tibet,2005(3),20HKT Abstract
22.李亚林,王成善,西藏羌塘盆地托纳木地区新生代构造变形与油气保存条件,全国油气资源战略选区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5
23.王成善,李亚林,刘志飞,李祥辉,唐菊兴,R. Hebert,Cote D.,Varfalvyv,Hout F.,雅鲁藏布江蛇绿岩再研究:从地质调查到矿物记录,地质学报,2005,79(3):323-329
24.段志明,李勇,张毅,李亚林. 藏北唐古拉山木乃中生代末花岗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构造环境意义.矿物岩石,2005,99(3):55-57 (EI 收录)
25.段志明,李勇,李亚林. 青藏高原北部温泉活动沉积盆地的沉积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2005,25(1):180-188
26.段志明,李勇,张毅,李亚林. 青藏高原唐古拉山中新生代花岗岩锆石U-Pb年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大地构造意义. 地质学报,2005,79(1):88-97
27.段志明,李勇,李亚林,张毅,王谋. 青藏高原唐古拉山口第四纪冰碛层划分及其地质环境意义. 中国地质,2005,32(1):128-134
28.刘志飞,王成善,金玮,伊海生,郑洪波,赵西西,李亚林. 青藏高原沱沱河盆地渐新—中新世沉积环境分析. 沉积学报, 2005,23(2):210-217
29.王谋,李勇,黄润秋,李亚林,张玉修. 青藏高原腹地植被碳同位素组成对沉积环境的响应. 山地学报,2005,23(3):274-279
30.王谋. 李勇. 黄润秋. 李亚林. 气候变暖对青藏高原腹地高寒植被的影响,生态学报,2005,25(6):1276-1281
31.伍新和,王成善,伊海生,邹艳荣,李亚林,西藏羌塘盆地烃源岩古油藏带及其油气勘探远景,石油学报,2005,26(1):13-17
32.C. Dupuisa,R. Hébert,V. Dubois- Côté,C. Guilmettea,C.S. Wang,Y.L. Li,Z.J. Li,The Yarlung Zangbo Suture Zone ophiolitic mélange (southern Tibet): new insights from geochemistry of ultramafic rocks,Journal of Asia Earth Sciences,25: 973~960,2005
33.V. Dubois-Côté,R. Hébert,C. Dupuis,C.S. Wang,Y.L. Li,J. Dostal,Petrological and geochemical evidence for the origin of the Yarlung Zangbo ophiolites,southern Tibet,Chemical Geology,214: 265~286,2005
34.李亚林,伊海生,王成善,李勇,伍新和,张玉修.西藏羌塘盆地盐相关构造特征与油气聚集,成都理工大学学报,2004,31(6):586-591
35.张玉修,李勇,李亚林,康沛泉,周家云. 西藏羌塘盆地东部侏罗系生油条件与油气显示.合肥工业大学学报,2004,27(6):635-639
36.白宪洲,李勇,李亚林,青海通天河盆地古新近纪沉积特征,沉积与特提斯地质,2004(1),49-55
37.王成善,伊海生,刘池洋,李亚林,等.西藏羌塘盆地古油气藏发现及其意义.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4,25(2):135-143
38.周家云, 李勇, 李亚林,西藏唐古拉山地区三叠纪沉积环境分析,西北地质,2004,37(1):25-29
39.Herbert R.,C. Dupuis,G. Carl,D. C.Viviane,F. Huot,,Wang C.S.,Li Y. L.,Li Z.J.,Liu Z.F. The Yalung Zangbu suture zone ophiolites Tibet: a report on a five-year assessment project. The Yalung Zangbu suture zone ophiolites Tibet: a report on a five-year assessment project,Aug.,2004,Italy,Florenc,32 th International Geological Confrence
40.Liu Z. F.,Wang C. S,Alain Trentesaux,Zhao Xixi,YI H. S,Hu X M and Jin W. Paleoclimate Changes ring the Early Oligocene in the Hoh Xil Region,Northern Tibetan Plateau. Acta Geologica Sinica,2003,77(4): 504-513
41.李三忠,赖绍聪,张国伟,程顺有,李亚林,秦岭勉(县)-略(阳)缝合带及南秦岭地块的变质动力学研究,地质科学,2003,V.38(2),137-154
42.黄成敏,王成善,李亚林,西藏五道梁地区古土壤研究,山地学报,2003(2),35-41
43.李亚林,李三忠,张国伟,秦岭勉略缝合带的组成与古洋盆演化,中国地质,2002, 29(2),129-134
44.王成善,伊海生,彭平安,李亚林,西藏高原油气资源战略研究及其评价,西藏地质2002,(1)469-483
45. Li Yalin,Wang Chengshan,Yi Haisheng,Dengbin,Fang Weixuan,Characteristics of the Shuanghu graben and Cenozoic extension in the northern Tibet. Science in China(Series D),2001,V.44 (s):284-291
46.李亚林,王成善,伊海生,等,西藏北部双湖地堑构造与新生代伸展作用,中国科学(D),2001,31(s):228-232
47.李亚林,张国伟,王成善,等,秦岭勉县—略阳地区的构造混杂岩及其意义,岩石学报,2001, 17(3):476-482
48.李亚林,张国伟,李三忠,等,秦岭略阳-白水江地区反向推覆构造及成因机制,地质科学,2001,36(4):465-473
49.李亚林,张国伟,王成善,等,秦岭勉略地区两期韧性剪切变形及其地质意义,成都理工学院学报,2001,28(1):28-33
50.李亚林,王成善,伊海生,等,青藏高原新生代伸展地堑构造演化及动力学意义,第三届海峡两岸三地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2001
51.伊海生,王成善,李亚林,等,构造事件的沉积响应—建立青藏高原大陆碰撞、隆升过程时空坐标的设想和方法,沉积与特提斯地质,2001,21(2):1-15
52.李三忠,张国伟,李亚林,勉略带三岔子蛇绿岩变质特征及构造意义,青岛海洋大学学报,2001,Vol.31(1):89-94.
53.方维萱,张国伟,李亚林,南秦岭晚古生代伸展构造及其意义,西北大学学报,2001,Vol.31(3):450-454
54.Hébert,R.,Huot,F.,Varfalvy,V.,Benoît,M.,Dubois-Côté,V.,Dupuis,C. Wang,C.S.,Li,Y.L,Dostal,J. Geodynamics of Yarlung Zangbo Suture Zone (YZSZ): implications for origin of related Tibetan ophiolites. AGU Fall Mtg.. San Francisco,2001
55.李亚林,王根宝,秦岭龙草平结晶杂岩U-Pb同位素年代学研究,矿物学报,2000,20(1),50-54
56.李亚林,张国伟,方维萱,秦岭勉略构造带组成变形特征及与成矿关系.西北地质科学,2000,21 (1):69-76
57. Li Yalin,Wang Chengshan,Wu Shan,Ding Xuelin. The balanced cross-section and shortening in Qiangtag terrain,Qinghai-Tibet plateau. Earth Science Frontier,2000,7(s): 188
58. Li Yalin,Wang Chengshan. Tectonics styles in the southwest Qinling and relations with the geodynamics of Qinghai-Tibet plateau. Earth Science Frontier,2000,7 (s): 346
59.Fang Weixuan,Zhang Guowei,Lu Jiying,Li Yalin. Complexity and geodynamics of ore-accumulating basin in the Qinling orogenic belt,China.,Acta Geologica Sinica,2000,Vol.74(3):458-465
60.李三忠,张国伟,李亚林,等,勉县地区勉略带内麻粒岩的发现及构造意义,岩石学报,2000,Vol.16(2):220-226
61.方维萱,李亚林,黄转莹,小秦岭金矿床成矿构造地球化学动力学研究,大地构造与成矿学2000 ,Vol. 24(2):155-162
62.Wang Chengshan,Yi Haisheng,Li Yalin,The hydrocarbon prospect of the Qiangtang basin in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 a review,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geoscience of the northern Qinghai-Tibet plateau.2000
63.李亚林,张国伟,王成善,东秦岭小寨沉积岩系地质特征及其构造意义,沉积学报,1999,17(4):596-600
64.李亚林,张国伟,王根宝,等,陕西勉略地区两类混杂岩的发现及地质意义.地质论评,1999,45(2):192
65.李亚林,张国伟,王根宝,等,大陆造山带研究的方向、趋势和进展,陕西地质,1999,Vol.17(1):47-54
66.李亚林,张国伟,宋传中,王根宝东秦岭石界河群的古构造环境及其意义,西北大学学报,1998,28(1):83-87,
67.李亚林,张国伟,宋传中,等,东秦岭二郎坪弧后盆地双向式俯冲作用,高校地质学报,1998,4(3):286-293
68.李亚林,张国伟,北秦岭二郎坪群与秦岭岩群间构造边界的地质特征,陕西地质,1998,Vol.16(2):9-16
69.李亚林,弧后盆地及弧后造山作用-以二郎坪弧后盆地为例,改造性盆地研讨会论摘要文集,1998
70.李亚林,张国伟,王根宝,等,小秦岭晚元古代闪长质侵入体地质特征及成因探讨,西北大学学报,1997,27.s):450-454
71.李亚林,高风泉,从豫西熊耳群金矿特征看陕西熊耳群找矿前景,陕西地质,1997,Vol.15(1):51-59
72.宋传中,张国伟,李亚林,东秦岭造山带北缘宜鲁断裂带特征及平衡,西北大学学报,1996,Vol.26(S):467-471
⑺ 地球科学与国土资源学院
地球科学与国土资源学院现设有3个办公室(学院办公室、学生工作办公室、教务办公室)、4个系(地质矿产系、材料科学与工程系、国土科学与工程系、旅游管理系),1个部级重点实验室(成矿作用及其动力学开放实验室),3个教学实验室(地质矿产专业基础实验室、材料专业实验室、数字国土实验室),5个研究机构(长安大学区域地质调查研究院、造山带成矿研究所、地质构造研究所、国土信息与工程中心、鄂尔多斯盆地油气资源研究中心)。
学院现有一支年龄结构合理、学历层次高、学术实力强的师资及科研队伍,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教授、研究员16人,副教授、副研究员、高级工程师40人。其知名学者和学科带头人有汤中立院士,薛春纪、李勇、钱壮志、裴先治、刘建朝、隗合明、杨兴科等数名教授,他们在矿床、古生物、大地构造等学科领域有很深的学术造诣。
学院现有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一级学科)、构造地质学博士学位授予点,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构造地质学、古生物学与地层学、矿产普查与勘探、土地资源管理、地理信息系统等9个硕士学位授予点;地质学、资源勘查工程、旅游管理、无机非金属材料、矿物加工工程、工业工程、地理信息系统、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土地资源管理9个本科专业。目前在校研究生76名,本科生1630名。
学院在矿产资源勘查、国土资源调查、无机非金属材料开发、地理信息系统开发应用等领域取得重大成果。在矿产普查与勘探学科固体矿产勘查研究领域,我院研究方向已经过长期办学实践和科学研究积累,自从20世纪60年代起,郭福祺、赵亨等教授就已从事云南个旧锡矿及金堆城钼矿的研究和矿产勘查工作,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该领域研究在小秦岭、秦岭、祁连和准噶尔及天山等地区得到不断加强,研究内容已拓展到基性—超基性岩、火山岩和花岗岩类的成矿基础及矿产资源评价研究。近年来,在汤中立院士带领下,基于我国金川“镍都”资源勘查和理论研究,资源评价的研究范围已涵盖了东天山、秦祁昆、华北地台和扬子地台周缘、西南三江、辽吉等重要成矿区带,并在国际岩浆硫化物矿床对比及资源评价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
近十年来学院在我国西部主要成矿区带的金属矿产区域综合评价中已取得了多项重要成果,先后在东西昆仑、天山、西秦岭等区带取得了铜、金、铅锌、钴的资源综合评价的多项进展,新发现了包括斑岩型铜矿、玢岩型金(铜)矿、火山(蚀变)岩型钴(金)矿等矿床(点)多处。同时,在这些地区的镁铁、超镁铁岩以及造山带花岗岩成矿基础研究方面亦取得了多项重要进展。目前,该方向的研究正在向纵深发展,有包括“973”专项研究(南疆地区古生代晚期阶段镁铁—超镁铁质岩浆活动过程研究)在内的多个重要科研项目在进行。
“九五”以来,学院共出版专著24部,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350余篇,其中被SCI、EI、ISTP收录31篇,获国家级一等奖1项,三等奖1项,省部级二等奖15项。目前在研项目30余项,其中国家攻关项目3项,基金项目2项,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4项,其他项目20多项。学院将加大改革力度,加快发展步伐,以联合办学、产学研一体化等多种形式扩大办学领域和范围,以崭新的姿态和更高的办学理念迎接新世纪教学和科技大发展,为国家培养更多高层次的各类专业技术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