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部地质灾害
1. 西南地区地质灾害多发的原因及治理措施
西南地区地质灾害抄多发有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首先西南地区处在板块交界处,地壳活跃,多地震,岩石破碎;多山地地形,地势起伏大,重力作用大;季风气候,降水集中,夏季多暴雨。人为原因主要是防范和保护一是淡薄,人口稠密以及不合理的开发活动。
西南地区曾多次调整,直至1955年形成稳定格局:川、黔、滇、藏四地合称为“西南四省(区)”;1997年恢复设立重庆直辖市,四省一区区划格局部分调整,在此之后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合称为“西南五省(区、市)”。自然区划概念下的西南地区,主要包括巴蜀盆地、云贵高原、青藏高原南部、两广丘陵西部等地形单元,大致包括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
2. 常见的地质灾害有哪些
我国地质灾害种类齐全,按致灾地质作用的性质和发生处所进行划分,常见地质灾害共有12类、48种(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管理司等,1998)。它们是:
1、地壳活动灾害,如地震、火山喷发、断层错动等;
2、斜坡岩土体运动灾害,如崩塌、滑坡、泥石流等;
3、地面变形灾害,如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地面开裂(地裂缝)等;
4、矿山与地下工程灾害,如煤层自燃、洞井塌方、冒顶、偏帮、鼓底、岩爆、高温、突水、瓦斯爆炸等;
5、城市地质灾害,如建筑地基与基坑变形、垃圾堆积等;
6、河、湖、水库灾害,如塌岸、淤积、渗漏、浸没、溃决等;
7、海岸带灾害,如海平面升降、海水入侵,海岸侵蚀、海港淤积、风暴潮等;
8、海洋地质灾害,如水下滑坡、潮流沙坝、浅层气害等;
9、特殊岩土灾害,如黄土湿陷、膨胀土胀缩、冻土冻融、沙土液化、淤泥触变等;
10、土地退化灾害,如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盐碱化、潜育化、沼泽化等;
11、水土污染与地球化学异常灾害,如地下水质污染、农田土地污染、地方病等;
12、水源枯竭灾害,如河水漏失、泉水干涸、地下含水层疏干(地下水位超常下降)等。
(2)西南部地质灾害扩展阅读:
在所有的地质灾害中,除地震灾害外,崩、滑、流灾害是最为严重的,其以分布广、灾发性和破坏性强,具有隐蔽性及容易链状成灾为特点,每年都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另外,土地沙(漠)化、地面沉降和水土流失等缓变型地质灾害发展迅速,危害愈来愈大,成为令人担忧的地质灾害。
从“成灾”的角度看,中国地质灾害的区域变化具有比较明显的方向性,即从西向东、从北向南、从内陆到沿海地质灾害趋于严重。这是因为虽然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地质灾害几乎覆盖了中国大陆的所有区域,但由于人类活动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差异,使不同地区地质灾害的发育程度和破坏程度显著不同。
东部和南部地区,人类活动频繁而又剧烈,区内人口稠密,城镇及大型工矿企业、骨干工程密布,因而,一方面,一旦发生地质灾害则损失惨重,另一方面,人类经济工程活动加剧了地质灾害的发生与发展。而西部北部地区,虽然地质灾害分布十分广泛,但大部分地区人口密度和经济发展程度低,所以危害和破坏程度相对较低。
调查表明,凡是人口密集,工业发达地区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地质灾害正由自然动力型向人为动力型发展,由点状向带状、树枝状、片状发展。
3. 我国西南地区地质灾害频繁
1、C 2、D 3、B
4. 地质灾害有哪些
自然灾害包括哪些方面内容
主要包括干旱灾害,台风、暴雨、冰雹、沙尘暴等气象灾害,地震灾害,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风暴潮、海啸等海洋灾害,以及重大生物灾害和森林草原火灾等。
5. 西南地区地质灾害多发的原因是什么
西南地区地抄质灾害多发有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首先西南地区处在板块交界处,地壳活跃,多地震,岩石破碎;多山地地形,地势起伏大,重力作用大;季风气候,降水集中,夏季多暴雨。人为原因主要是防范和保护一是淡薄,人口稠密以及不合理的开发活动。
西南地区曾多次调整,直至1955年形成稳定格局:川、黔、滇、藏四地合称为“西南四省(区)”;1997年恢复设立重庆直辖市,四省一区区划格局部分调整,在此之后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合称为“西南五省(区、市)”。自然区划概念下的西南地区,主要包括巴蜀盆地、云贵高原、青藏高原南部、两广丘陵西部等地形单元,大致包括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
6. 中国西南地区常见自然灾害
西南地区的主要灾害是:山地地质灾害、地震、干旱洪涝、水土流失等。分述如下:
1.山地地质灾害:云贵川和西藏东部是崩塌、滑坡、泥石流分布密集区,上千万方的崩塌、滑坡常有发生,禄劝曾发生4.5亿方的大山崩,而泥石流沟的分布数以千计。四川盆地北部1981年夏道特大易雨.发生崩塌、滑坡6.8万个,毁房7.4万间.
6万人无家可归,损失3亿元。云南禄劝1965年发生山崩,埋没5个村庄,死亡444人。四川省平均每年暴发泥石流135个,有40个县城和137个场镇受到泥石流的严重威胁,仅80年代,山地灾害就造成四川省2000人死亡和20多亿元损失。山地灾害给交通运输造成严重危害:宝成铁路有扇滑101处,成昆铁路有183处.铁路沿线有泥石流沟数以百计,造成铁路被毁、站被埋、列车出轨的严重事故;川藏公路沿线有泥石流构近千条,每年公路受阻几十天至几个月。
2.地震:西藏南部、云南西南部地震活动强度大、额度高,1900——l
973年共发生8.5级地震1次、8级地震1次、7—7.9级地震7次。西藏北部、四川西部、云南北部和中部地震活动性仅次于前一地区,1900——1973年发生7—7.9级地震11次,但中强地震频度较高。地震在入口较多的川滇造成很大灾难,如1933年迭溪地震触发一巨型高速滑坡.将县城推入眠江中,形成160米高的土石坝.溃决后又造成水灾,死8800人。
3.干旱:西南干旱小心在云南中部和北部,四川西昌一带近30年也出现15—20次干旱,四川盆地东北部受旱天数最多,平均每年接近如天。
4.洪涝:洪涝主要发生在四川盆地西部,如成都市在过去10年中因洪涝造成粮食减产共2229万公斤。
5.水土流失:因水土流失,四川省流失面积已达1167万亩;贵州省毕节地区达221.5万亩,普定县每年有9600亩耕地表土被冲光。
此外,青藏高原的冰川、雪崩、暴风和冻害也对生产、交通构成威胁;云南有恶性杂草紫茎泽兰分布24万平方公里,每年损失2.8亿元;云南东南部森林火灾发生次数居全国之首,经常造成重大损失。
预防工作可以从改变房屋结构,改善环境,提高科技水平入手
7. 地质灾害都有哪些种类
地质灾害的种类有:
1、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岩体由于某种原因在重力的作用下沿着一定的软弱面或软弱带整体向下滑动的现象。
2、崩塌:是指较陡的斜坡上的岩土体在重力的作用下突然脱离母体崩落、滚动堆积在坡脚的地质现象。
3、泥石流:是山区特有的一种自然现象。它是由于降水而形成的一种带大量泥沙、石块等固体物质条件的特殊洪流。识别:中游沟身长不对称,参差不齐;沟槽中构成跌水;形成多级阶地等。
4、地面塌陷:是指地表岩、土体在自然或人为因素作用下向下陷落,并在地面形成塌陷坑的自然现象。
5、地裂缝:地裂缝是累进性发展的渐进性灾害。按其成因可分为两大类:一种是内动力形成的构造地裂缝,如地震裂缝、基底断裂活动地裂缝、隐伏裂隙开启裂缝等;另一种是非构造型,即外动力作用形成的地裂缝,如松散土体潜蚀地裂缝黄土湿陷地裂缝、膨胀土胀缩地裂缝、滑坡地裂缝等。
(7)西南部地质灾害扩展阅读:
就地质环境或地质体变化的速度而言,可分突发性地质灾害与缓变性地质灾害两大类。前者如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即习惯上的狭义地质灾害。后者如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等,又称环境地质灾害。 根据地质灾害发生区的地理或地貌特征,可分山地地质灾害,如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平原地质灾害,如地质沉降,如此等等。
8. 西区段地质灾害
西区段地形上处于青藏高原北侧第二阶梯西段的塔里木盆地、天山和北山剥蚀低山丘陵区、河西走廊,海拔标高1000~2000m,地形高差对比不大。由于地处内陆腹地,南侧又有高山阻隔,湿热的大气环流难以侵入,天气干旱,而且风力大,属典型的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生态环境脆弱甚至恶劣,水系不发育,且全为内陆河系,河流短促。
区域大地构造位置正好处于挽近时期以来强烈挤压隆起的青藏地块北侧边沿,积聚有强大的构造应力,为潜在压扭性构造应力状态,除塔里木盆地外,地壳稳定性较差,多强震。这里人烟稀少,有些地段甚至为无人区,人类活动对地质环境的干扰破坏不强烈,主要是过牧、滥垦和不适当的水利活动。
受上述自然和人文环境因素的制约,本区段主要的地质灾害类型是泥石流和洪水冲蚀、风蚀沙埋、盐渍土的腐蚀和盐胀灾害,以下将分别论述。
一、泥石流和洪水冲蚀
主要分布于河西走廊内酒泉市的北大、丰乐、马营三河,临泽县的黑河,山丹县城西,武威市的石羊河流域诸河。上述各地段地处祁连山北麓,又是区域的暴雨中心,是泥石流易发区。即使不暴发泥石流,河沟洪水挟带泥沙,对岸边冲刷破坏也不容忽视。
泥石流形成受制于地质、地形和水文气象等因素。泥石流性质、规模与固体物质的类型和数量有关。该地区系构造活动区,岩体较破碎,加之物理风化强烈,原有的洪冲积物较多,为泥石流提供了必要的固体物质来源。由于细粒成分较少,一般只形成稀性泥石流。泥石流沟多发源于祁连山区,各河沟流域内山坡陡峻,沟床比降大,有利于降水和泥沙石块的搬运。此外,泥石流沟的流域面积一般在10~100km2之间,具有良好的汇水条件。水文气象条件是暴发泥石流的动力。区内虽年降水量不足200mm,但降水季节分配不均,降雨多集中于每年的6、7、8月(90%以上),而且泥石流沟上游祁连山区的年降水量达500mm以上,较走廊区大得多,更进一步强化了形成泥石流的水源条件。例如古浪县大景,1977年8月1日2.5小时内降水量达154.5mm,雨强61.8mm/h,暴发的稀性泥石流导致严重危害。
走廊地区的武威南部山前地带是泥石流高发区,到下游评估区后虽洪水搬运能力已经减弱,但滩地洪水汇集后,也能形成稀性泥石流,对管线地段的冲蚀危害仍有很大可能。根据航片解译,西营河山前地带和长岭山北麓有洪积裙和大型洪积扇展布,输气管线正好通过该地段。据记载,该地区有多起严重的泥石流灾害事件。例如,古浪县大景、裴家营和土门一带分别于1954、1966、1977年暴发泥石流,周期为11年左右,最大流量6300m3/s,灾害严重。西营河自1960年至1989年期间,曾暴发了6次泥石流或山洪,每次都酿成人畜伤亡,堤坝、公路、桥涵被毁的严重灾害。发生周期为4~5年。
西部的黑河和疏勒河流域各河沟、常年性河流由于漫滩较宽阔,植被较发育,不会发生泥石流;而更多的季节性冲沟则无漫滩和植被,有时在暴雨洪水冲蚀下,可触发泥石流。此外,在管道工程经过区内滩地洪水分布较广。当遇强降雨和局部有利于形成洪水的地形条件时,也可触发泥石流。
此外,本区段最东段宁夏境内腾格里沙漠南缘,孟湾子至小湾段的长流水沟系,也有数条规模较小的泥石流沟。
新疆段内泥石流危害较小,仅在库米什洼地西南的低山沟谷(桩号 AE001)附近有两处,规模较小。
二、风蚀沙埋
本区段气候干旱,风力强劲,土地沙化和荒漠化较严重,管道工程经过区地处塔克拉玛干、巴丹吉林和腾格里三大沙漠边缘,在该区内有较多沙丘、沙垄分布,所以风蚀沙埋是本区段突出的地质灾害。
在新疆段,风蚀沙埋灾害主要分布于轮南首站—30团、博斯腾湖南岸、库米什洼地中心、库姆塔格沙垄附近。其在管线地段分布的总长度238.1km。风蚀灾害主要表现在库姆塔格沙垄西侧的风蚀洼地内,最大风蚀深度达30m。博斯腾湖南岸和库姆塔格的沙山、沙丘活动性极大,它们有的被管线横穿,有的即在管线附近,对于管线的埋置和站场危害较大。根据《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对该种地质灾害危险性等级划分标准,危险性大的地段合计长108.3km,中等的合计长52.5km,小的合计77.3km。输气管线新疆段受风蚀沙埋危害的长度占该段总长度的25.4%,而其中危险性大的占11.5%。
在河西走廊段,盛刮西风和西北风,风力大于8级日数一般40天以上,最多75天以上,吹扬搬运能力强,输气管线北侧有巴丹吉林和腾格里两大沙漠,所以也存在风蚀沙埋的危险性。沙丘主要分布在武威市以东至宁夏中卫县下河沿地段内,管线长度约43.3km。该地段处于腾格里沙漠南缘,与干武、包兰铁路大致平行。甘肃境内管线断续横穿沙漠地带长约26km,其中古浪县古山墩煤矿—吴家湾间为链状半固定沙丘,个别为移动沙丘。沙丘顺风向由北向南移动。由于其北侧干武铁路沿线进行了治沙,风蚀沙埋危险性减小。宁夏境内的沙丘有两段分布于输气管道沿线,共长17.3km,为密集的流动沙丘,丘高6~15m,最高移动速率4m/a,其危险性中等。西部地段局部有小型沙丘分布,更多的是戈壁滩地,所以危险性均不大。
三、盐渍土腐蚀和盐胀
在本区段盐渍土分布于新疆和河西走廊两段。它是干旱气候环境中由于地下水埋深浅,运移滞缓,强烈蒸发,而造成土壤中盐分聚集地表所致。盐渍土和高矿化盐水对金属管材具腐蚀性;当可溶盐结晶时产生的体胀又对管材和场站地基产生附加压力,均会对管线工程系统产生负面影响。
盐渍土的形成及其所含盐分的成分和数量与当地地形地貌、气候条件、地下水的埋深和矿化度、土层性质和人类活动等有关。由于本区段地处内陆腹地,盐渍土主要是山间盆地、洼地浅层潜水蒸发残留盐分形成。其分布厚度不大,一般近地表3~4m深度范围内,愈近地表土层含盐量愈大,土层细粒成分愈多。
在新疆段内,盐渍土均为内陆山间盆地型和丘间洼地型,分布范围较广。主要分布于轮南首站—30团细土平原边缘、博斯腾湖南岸及东部细土带、库米什洼地、库米什以东红柳河两岸、秋格明塔什北洼地等地段,多数在无人区内。一般情况是:盐渍土在垂向分布上具有表聚性和结壳性特点,盐分大量集中于表层1m范围内,往深处则土层含盐量明显减小。属氯盐渍土和硫酸盐渍土类型,其中60%为氯盐渍土,40%为硫酸盐渍土。前者管线长度约300km,后者约长200km。地表含盐量在1.38%~85%之间,地表以下2~3m处含盐量为0.33%~5.74%。
河西走廊段盐渍土在评估区内主要分布在疏勒河八道沟—七道沟、临泽—黑河—乌江—张掖城北一线以及古浪白墩子等地。土壤属细粒土及粉砂土,为硫酸—氯化物型盐渍土。含盐量在疏勒河段最大达23.2%;在白墩子段1~2m深度范围内为0.94%~1.72%,3~4m深度为0.49%~1.98%。
四、其他地质灾害
(一)崩塌
分布于新疆段的库尔勒—塔什店低山区、库米什洼地西南侧低山沟谷及东北侧低山区。由于岩性为坚硬的深变质岩,组成陡坡甚至是峭壁,陡倾构造节理发育,物理风化强烈。一旦降雨或雪水融化渗入到裂隙中,将会触发崩塌灾害。其规模较小,多小于1000m3。
(二)采空塌陷
在河西走廊段分布有两处,一处是山丹县城西南的山丹煤矿,另一处是古浪县的古山墩煤矿。山丹煤矿是一座国有煤矿,在评估区内为其二矿区,开采层位深150~300m,从20世纪50年代开采至90年代,矿体基本已采完。目前,未发现地面塌陷灾害现象。古山墩煤矿系一小矿山,位于输气管线南西约1km,井巷走向与管线大致平行,故不会对管线安全构成威胁。
9. 我国西南地区有那些主要的自然灾害
西南地区的主要灾害是:山地地质灾害、地震、干旱洪涝、水土流失等。分述如下: 1.山地地质灾害:云贵川和西藏东部是崩塌、滑坡、泥石流分布密集区,上千万方的崩塌、滑坡常有发生,禄劝曾发生4.5亿方的大山崩,而泥石流沟的分布数以千计。四川盆地北部1981年夏道特大易雨.发生崩塌、滑坡6.8万个,毁房7.4万间. 6万人无家可归,损失3亿元。云南禄劝1965年发生山崩,埋没5个村庄,死亡444人。四川省平均每年暴发泥石流135个,有40个县城和137个场镇受到泥石流的严重威胁,仅80年代,山地灾害就造成四川省2000人死亡和20多亿元损失。山地灾害给交通运输造成严重危害:宝成铁路有扇滑101处,成昆铁路有183处.铁路沿线有泥石流沟数以百计,造成铁路被毁、站被埋、列车出轨的严重事故;川藏公路沿线有泥石流构近千条,每年公路受阻几十天至几个月。 2.地震:西藏南部、云南西南部地震活动强度大、额度高,1900——l 973年共发生8.5级地震1次、8级地震1次、7—7.9级地震7次。西藏北部、四川西部、云南北部和中部地震活动性仅次于前一地区,1900——1973年发生7—7.9级地震11次,但中强地震频度较高。地震在入口较多的川滇造成很大灾难,如1933年迭溪地震触发一巨型高速滑坡.将县城推入眠江中,形成160米高的土石坝.溃决后又造成水灾,死8800人。3.干旱:西南干旱小心在云南中部和北部,四川西昌一带近30年也出现15—20次干旱,四川盆地东北部受旱天数最多,平均每年接近如天。4.洪涝:洪涝主要发生在四川盆地西部,如成都市在过去10年中因洪涝造成粮食减产共2229万公斤。 5.水土流失:因水土流失,四川省流失面积已达1167万亩;贵州省毕节地区达221.5万亩,普定县每年有9600亩耕地表土被冲光。 此外,青藏高原的冰川、雪崩、暴风和冻害也对生产、交通构成威胁;云南有恶性杂草紫茎泽兰分布24万平方公里,每年损失2.8亿元;云南东南部森林火灾发生次数居全国之首,经常造成重大损失。 预防工作可以从改变房屋结构,改善环境,提高科技水平入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