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地质灾害发生的
1. 近期全球发生了哪些自然灾害
一是西部地区地震频发。一季度,我国大陆地区地震活动较为活跃,共发生5级以上地震6次,均发生在西部地区。其中,3月1日云南沧源县5.5级地震和3月30日贵州剑河县5.5级地震损失较重,两次地震震中均位于西南少数民族贫困地区,民房抗震能力差,灾区群众自救能力弱,灾贫叠加导致灾害影响加重。1月10日新疆阿图什市5.0级地震、1月14日四川乐山市金口河区5.0级地震、2月4日西藏改则县5.2级地震和2月22日新疆沙湾县5.0级地震均给当地造成一定损失,引发社会关注。此外,3月14日安徽阜阳市4.3级地震造成2人死亡。据统计,一季度地震灾害共造成27.2万人受灾,2人死亡,8.9万人紧急转移安置,近600间房屋倒塌,15.6万间不同程度损坏,直接经济损失27.6亿元。综合来看,灾情总体偏重,其中紧急转移安置人口、损坏房屋间数和直接经济损失均为2004年以来同期第二高值。 二是低温雨雪多次来袭。一季度,全国大部多次遭受低温雨雪天气过程。其中,一季度东北地区雨雪过程频繁,平均降雪量为14.8毫米,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第4多,吉林、黑龙江大部积雪日数有10-20天,部分地区超过20天。1月8-11日,西南地区出现低温雨雪天气,云南香格里拉最大积雪深度20厘米,双江县大文青平水库最大降水量197.2毫米。1月27-31日和2月19-22日,我国中部和东部地区两度出现大范围雨雪天气,给全国春运出行带来一定影响。据统计,一季度低温冷冻和雪灾共造成276.8万人受灾,2人死亡,4000余人紧急转移安置;农作物受灾面积236千公顷,其中绝收9.4千公顷;4000余间房屋不同程度损坏;直接经济损失24.7亿元。综合来看,灾情总体偏轻,其中受灾人口、农作物受灾面积、绝收面积为2004年以来同期第二低值,直接经济损失为第三低值。 三是风雹旱灾时有发生。一季度,全国有11个省(自治区)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遭受风雹灾害,损失主要集中于四川、贵州和云南,西南3省农作物受灾面积31.6千公顷,其中绝收4.2千公顷,直接经济损失4.1亿元,占全国风雹灾害总损失的70%以上。去冬以来,北方冬麦区平均降水量45毫米,较常年同期偏少近3成,河北、山西、甘肃等省部分冬小麦受旱,造成128万人受灾,农作物受灾面积66.6千公顷,直接经济损失1.1亿元。截至3月底,河北、山西和甘肃等地仍有作物发生轻度干旱。 四是地质灾害同比偏重。一季度,全国地质灾害灾情与2014年同期相比明显偏重,造成的死亡人数和直接经济损失均有所增加。其中,3月19日广西桂林市叠彩区岩石崩塌造成7人死亡,2人重伤,23人轻伤;1月23日,陕西汉中市留坝县发生一起山体崩塌,造成2人死亡、2人受伤;2月14日,湖北恩施州利川市发生一起山体崩塌,造成2人死亡。
2. 当今世界,地质灾害发生的频率和成灾强度不断提高的原因
连锁反应...譬如,地震能引发滑坡,泥石流,海啸等等.成不成灾,关键是看人类怎么对待这些问题,至于发生灾害的频率,也是由于人类的不合理开发,导致自然循环的失调.所以频率确实很高.
3. 全球地质灾害态势及防治趋势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地壳活动进入一个相对活跃期,再加上重大工程的开工建设等人类活动的影响,世界各国正在遭受前所未有的地质灾害威胁。崩塌、滑坡、泥石流等突发性地质灾害日益增加。地质灾害已经成为当代地球科学的热点领域。本届大会除了在“每日主题”报告会中专门设立地质灾害专题外,还有多个讨论会涉及地震、火山活动、海啸(风暴潮)、滑坡、崩塌、泥石流等主要地质灾害类型,其他灾害如暴雨、洪水等气象灾害也被纳入到地质灾害专题。
纵观本届国际地质大会,与地质灾害专题有关的地球科学热点领域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地质灾害调查检测新技术和新方法
干涉雷达测量和差分干涉雷达测量技术作为快速、精确(毫米级)的获取地形数据的技术,日益受到重视,有很多的研究都是利用这两种技术开展滑坡监测和制图。随着GIS制图和数据分析处理能力的日益增强,有限元理论的2D或3D模型应用于滑坡、崩塌等的稳定性计算和评价已经很普遍。安吉·梅瑞(Andrea Merri)等采用Flac3D软件对意大利思特朗博利火山进行3D地质建模,从而分析不同岩浆构造状态下应力—应变状态的变化,并对岩浆流动状态进行预测。英国地质调查局已将3D地质建模纳入战略科学计划(2005~2010年),与1999年出台的战略科学计划相比,最重要的变化就是从2D地质调查技术向3D地质调查技术转变,例如“英国大陆的3D地学框架”和“海岸、大陆架和大陆边缘的3D表征”等研究计划。随着地理信息系统的发展,目前甚至已经出现了4D理论。
二、地质灾害监测预警
地质灾害早期预警系统不仅是一套技术设备,人类因素、社会元素和信息通信也是重要的组成部分。挪威是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等突发性地质灾害频发的国家(地区),于2005年成立Geo Extreme研究计划,拟用4年时间对挪威今后50年地质灾害情况进行评估。这个课题共包含4个研究模块:模块A主要目标是进行气象参数与滑坡和崩塌之间的耦合性研究,为了进行这方面的研究,已经建立了包含滑坡和崩塌事件的数据库;模块B主要进行区域气候前景预测,重点是进行降水和飓风等极端气候事件研究;模块C利用模块A和B研究结果生成关于挪威将来可能发生地质灾害的分布图,这项模块主要研究4个能代表不同气候区域的关键区域;模块D研究过去和预测将来由地质灾害引起的经济损失情况,主要因素有由自然灾害引起的破坏和减灾措施所需要的费用、经验能力培训、预案方面的变化以及对于政策制定者的影响。
三、地质灾害风险管理
地质灾害风险评估与管理一直是国际上倡导和推广的减灾防灾有效途径之一。“降低风险、增加防御”是本次大会地质灾害的主题,也是2008国际地球年的十个主要研究课题之一。本主题集中讨论了4方面问题:①人类是如何改变了岩石圈、生物圈和自然景观,并因此产生对人类生命和环境有害的变化并诱发地质灾害,同时增加了社会对地球(地质、地貌和水文气象)适应的脆弱性?②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方法和技术来评估人类和场地对灾害的适应性,以及在全球范围内我们该如何采用这些方法和技术?③在目前监测、预测和减灾能力条件下,各地质灾害类型之间相对比是什么样一种状态,以及我们要采取什么措施才能够在短期内改变这种状态?④在风险运用与政府(以及其他机构)掌握的对于每一种地质灾害的风险、降低脆弱性措施及计划(包括减灾)之间存在什么障碍?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本主题致力于与其他国际组织中的各研究项目达到一个整体平衡,主要焦点在这些问题怎样与联合国国际减灾战略兵库行动框架的五个行动主题相衔接。
四、重大地质灾害应急系统
尽管本届大会很少有地质灾害应急系统研究方面的论文,但是在专题讨论过程中,不少研究者都提及了这一问题。地质灾害应急系统的建设主要是根据各地区地质灾害发育特征,开展地质灾害信息系统建设、防灾减灾演习和制定应急救灾预案等。目前各国都有不同的地质灾害应急办法,但是在推广应用方面还存在一定差距。西尔弗斯特·哥利姆斯达尔(Sylfest Glimsdal)等对挪威西部Akneset地区的一个斜坡体进行研究后发现该斜坡体有一块很大的不稳定块体,如果这些不稳定块体整体滑动,这个滑坡将会诱发海啸,并会对这个海湾上的多个建筑物造成破坏性损失,通过对斜坡体数字建模、波浪数字建模和进行2D和3D数字建模对斜坡体稳定性、海啸的产生和传播过程进行模拟分析,最终预测了海啸。在2008年的四川汶川大地震中,桑枣中学在地震发生后,只用了1分36秒,就组织2000多名学生下楼,全校师生无一人伤亡,创造了该次地震中的一个奇迹,这个奇迹的创造归功于该校平时进行的消防防灾演习和对建筑物的修缮、加固。对于地震、海啸等破坏力强的地质灾害,也可以通过先进的地震、海啸预警系统,提前发出警报,让人员和车辆在海啸到达之前转移到安全地带,是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五、把地质灾害风险性评估纳入城市规划和管理
随着世界人口的增加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各种地质灾害成为制约城市发展规划的消极因素,在城市规划和管理中加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是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工作。在本次大会上,有关学者介绍了所在国家(地区)的一些做法。英国是一个国土面积较小、海岸线狭长的国家,却有非常多和正在增长的人口,对于土地利用方面的竞争一直很激烈,因此在一些可能遭受地面沉降、滑坡和洪水的地区进行土地利用和开发就有相当大的压力,此外,还有一些被工业污染的土地需要进行改良和开发,在这些地区进行土地开发和建设时需要对这个地区的地质灾害发育情况有较深入的了解。维克托·奥斯波夫(Victor Osipov)主要考虑莫斯科地质灾害类型有滑坡、喀斯特、岩溶侵蚀过程和地下水洪流等,在地质灾害发生过程评估的基础上,绘制了莫斯科1∶5万的地质环境现状图,并分析了根据市政规划和职能分区的不同地质环境现状的区域分布状况,把莫斯科地区划分为了非常不适宜地区、不适宜地区、较适宜地区和适宜地区等4类。
六、地质灾害国际合作
尽管全球地质工作者开展了大量的工作,但地质灾害仍然呈现大量增长趋势。气候的变化让事态变得更加糟糕。2005年1月,由联合国发起和建议在日本神户通过了“2005~2025兵库行动框架”。这项计划有165个成员国讨论通过,并且是截至目前在全球范围内减少灾难性自然灾害最重要的文件之一。这项计划明确了在世界各国及各国际组织应该采取什么积极措施来达到较好的减灾效果,另外,还阐明了世界减灾委员会应该承担的责任与义务。总之,这项行动计划的基本观点就是国际社会应该承担起保护市民避免遭受灾害的威胁。行动框架按地震、海啸、滑坡和火山爆发等对地质灾害进行了划分,并且每类地质灾害都有灾难性事件的例子以及死亡率和经济损失统计数据。在本项行动框架中,对合适的判别方法的重要性、风险减少措施(包括早期预警系统)、加强制度管理(包括建筑物容纳能力)等3个主要内容进行了更加详细的讨论。
由于国际科学理事会亚太地区办公室所负责的地区人口占世界大多数,并且因地质灾害死亡的人数占全球总死亡人数的80%,因此该办公室决定创建一个关于地质灾害和灾难的科学计划,该计划初步考虑地震、洪水和滑坡等3种主要地质灾害,目标是减轻自然灾害。2002年提出了实施方案,后来这个方案发展成为全球观测战略8个主题之一,并由欧洲空间机构对外发布。2007年这项计划又由法国地质矿产局改进。兵库行动框架提出后,意大利、中国、日本等国家进行了相关的工作,2005年9月在北京召开的亚洲减灾大会上,落实了兵库行动框架,讨论了十年内亚洲地区减灾重点领域和区域合作内容。2007年第六届亚洲工程地质灾害区域会议在韩国首尔举行,中韩之间签订了合作协议,对亚洲地区的地质灾害合作研究进行了深入探讨。2008年11月还将在日本东京召开国际滑坡会议,对相关问题开展进一步的探讨。
(张永双吴树仁郭长宝张岳桥执笔)
4. 21世纪世界范围内大的地质灾害有哪些
1北美黑风暴
2秘鲁大雪崩
3孟加拉国特大水灾
4黑色妖魔”鼠疫
5 喀麦隆湖底毒气
6伦敦大烟雾
7百慕大地区神秘灾难
8通古斯大爆炸
9智利大海啸
10唐山大地震11汶川大地震
5. 地质灾害类型以及地区(全球范围内)
这是地质大辞典上的标准定义:
【地质灾害】自然发生的或人为的对生命财产造回成危害或潜在危害的地质答条件。一般分为自然地质灾害和人为地质灾害二类。自然发生的地质灾害又可按引起灾
害的动力来源之不同,分为表生性的和内源性的两种。
【自然地质灾害】又称灾害地质,由于自然地质作用所引起的灾害。常见的有地震灾害、火山灾害、热害以及海啸、飓风、滑坡、雪崩、泥石流、地面沉降、流水的侵蚀与沉积等。灾害是对人类环境而言,在没有人烟的地区,这些自然地质作用虽也经常发生,但不形成灾害。
【人为地质灾害】人类在利用自然资源的过程中对自然资源和环境带来的破坏。主要包括过量抽汲地下水和采矿等原因引起的地面下沉;水库蓄水、油田注水等诱发的地震;滥伐森林、过量开荒、破坏植被引起的洪水泛滥和地表沙化现象,
各类工程建筑所导致的滑坡、坍塌、泥石流;工业三废和化肥农药等对环境的严重污染和生态系统的破坏等。
6. 简述当今世界,地质灾害的发生的频率和成灾强度不断提高的原因。
人类影响自然的强度越来越大 极端气候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
几年前 你能想象两天之类温度变化10几度吗? 温度基本无过渡阶段
南方干旱 中部暴雨 灾害的发生当然不断随着极端气候的增加不断增多
7. 2012世界上发生的气象灾害、地质灾害(发生的时间、地点、危害)分析灾害中设计的地理知识
2010年3月中旬,云南、贵州、四川南部、广西北部温高雨少,降水量比常年同期偏少回了30%~80%,云南、贵州降水量答之少打破气象观测记录
5至7月,我国南方共出现14次强降雨天气过程,强降水主要集中在江西、湖南、广东、福建、广西、浙江、安徽等地
8月7日20时至24时,甘肃省甘南州出现局地短时强降水。此次降雨过程局地性强、短时强度大、突发性强。由于舟曲县城位于两山之间的峡谷地带,植被覆盖低、地表土壤裸露,受前期重度气象干旱导致土质疏松、汶川地震导致舟曲县城周边山体松动、岩层破碎、地表松散物大量堆积等因素影响,局地短时强降水引发舟曲县发生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
希望采纳,欢迎追问。
8. ⑴当今世界地质灾害发生的频度和成灾强度不断增大的原因是什么
1.当今来世界地质灾害发生的频源度和成灾强度不断增大的原因是什么?
2.横断山区是我国泥石流多发区,试分析该区域泥石流爆发的条件。
3.图示地区较丰富的能源资源有:、。
4.由于本地区地质灾害密集,在进行大型工程建设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9. 21世纪世界范围内大的地质灾害有哪些
中国2010年4月14日青海玉树7.1级地震死伤2183人另84人失踪
2009年9月——2010年4月西南亢旱5省市受旱面积1亿亩回 直接损失246亿元答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地震8.0级造成68858人遇难,366586人受伤,失踪18618人经济损失8451亿
2008年1月10开始 的雪灾19个省级行政区均受到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影响,死亡60人;失踪2人,紧急转移安置175.9万人;农作物受灾面积7270.8千公顷;倒塌房屋22.3万间,损坏房屋86.2万间;直接经济损失537.亿元
2010年4月3日冰岛火山喷发预计影响全球气象2年
北京时间2010年2月27日14:34,智利第二大城市康塞普西翁发生里氏8.8级特大地震死亡850人
2010年1月12日16时53分(北京时间13日5时53分)发生里氏7.0级地震遇难15万预计达到20万2009年甲流造成全球上万人死亡2004年12月26日印度尼西亚地震引发海啸 规模:里氏9.0级 深度:30千米 震中:...超过51万人受伤2003年全球非典造成近千人死亡、死亡率占11%知道的基本就这么多了,
10. 2008——2010年全球地质灾害
海地 汶川 玉树 智利 土耳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