盾构区间工程地质调查规范
① 1:5万区域地质调查内容和要求
1:5万区来域地质调查和地质填图自内容和要求与其他区调类型有所不同,除各类相关的总则、规范、技术要求、工作细则外,具体任务中也会有明确体现。1:5万区调成果可以直接用于国土资源调查、矿产地质、水文工程地质的研究、环境地质、灾害地质调查与监测、经济开发区建设、大中城市资源开发与规划等。可见,1:5万区调成果是与国家经济建设紧密相连的,也反映了一个国家地球科学的研究程度。
基本工作内容有地质工程、设计编审、野外地质调查、资料整理、野外验收、图件编制、成果编制及验收、成果登记与出版和成果提交与资料归档。
1:5万区域地质调查工作最终成果主要包括地质图、构造纲要图、矿产图、物化探地质图等,文字说明书以及单测图幅或联测图幅、汇编的区调报告、矿产报告等。
② 工程地质钻探规程91年的最新吗
是最新的。DZ/T 0017-91 工程地质钻探规程;现行版本。规定了进行区域工程地质专调查和各类建属筑工程场(厂)址基础工程地质勘察钻探的各项生产活动的技术要求,它既包含技术工作要求,又包括有关工艺操作规定。适用于区域工程地质调查和各类场(厂)址基础工程地质勘察钻探的设计、施工、管理和检查,是进行各类工程地质钻探各项工作的重要依据和准则。不适用于大口径基础桩施工工程钻探。
③ 区域地质调查的调查规范
为了使区域地质调查遵循统一的标准,有些国家还颁布了不同比例尺的区域地质调内查规范容,对工作的目的、要求、原则、方法、期限和质量标准以及报告和图件的格式、图式作出具体规定。中国地质科学院于1962年颁发了1:100万和1:50万以及 1:20和1:10万《区域地质测量规范(草案)》;中国地质总局于1973年颁发了《1:20万比例尺区域地质调查工作暂行规范》,1978年颁发了 《1:5万比例尺地质矿产调查暂行要求》(试行稿);1983年中国地质矿产部颁发了《1:5万区域地质调查工作要求(试行)》。中国地质调查局于2006年编制了《1:50000区域地质调查技术标准》。前苏联也曾颁发过类似的文件。
④ 隧道工程地质调查的内容有哪些
1查明隧道通过地段的地形、地貌、地层、岩性、构造。岩质隧道应着重查明岩层层理、片理、节理等软弱结构面的产状及组合形式,断层、褶皱的性质、产状、宽度及破碎程度;土质隧道应着重查明土的成因类型、结构、物质成分、密实程度等。傍山隧道,当外侧洞壁较薄时,应预测偏压带来的各种危害。
2查明隧道是否通过煤层、膨胀性地层及有害矿体等。对含有这些地层的地段,应预测地层膨胀对洞身的影响,并对有害气体或放射性物质的含量作出评价。
3查明不良地质、特殊地质对隧道通过的影响,特别是对洞口位置及边坡、
仰坡的影响,提出工程措施意见。
4查明隧道附近井、泉的分布情况,分析隧道地区的水文地质条件,判明地下水的类型、水质及补给来源,预测地下水的侵蚀性和洞身分段涌水量。在岩溶地区,应分析涌水及填充物是否有突然涌出的危险。
并充分估计隧道开挖引起地表塌陷及地表水漏失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工程措施意见。
5对于深埋隧道,应做隧道地温升温预测。对岩层坚硬、致密、性脆、构造应力集中的地段,应考虑发生岩爆的可能性。
6综合分析岩性、构造、地下水等有关地质测绘、勘探、测试成果,分段确定隧道围岩级别。
7在隧道洞口需要接长明洞的地段,应查明明洞基底的工程地质条件。
8查明横洞、平行导航、斜井、竖井等的工程地质条件。
⑤ 地质勘探钻孔能否设置在隧道区间线路上面有没什么规范
1、地质勘抄探钻孔能设置在隧道区间线路上面,但是一般情况布设在隧道宽度外侧。
2、地质勘查是地质勘查工作的简称。广义地说,一般可理解为地质工作的同义词,是根据经济建设、国防建设和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对一定地区内的岩石、地层构造、矿产、地下水、地貌等地质情况进行重点有所不同的调查研究工作。按不同的目的,有不同的地质勘查工作。
3、在地质勘查工作中,利用钻探设备向地下钻成的直径较小深度较大的柱状圆孔,又称钻井。钻探石油和天然气以及地下水的钻孔直径较大些。钻孔直径和深度大小,取决于地质矿产埋藏深度和钻孔的用途。
⑥ 区域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调查范围怎么算
一般都会有该地区的地形图,通过地形图上的面积以及比例尺可以计算出调查的范围。
水文地质,地质学分支学科,指自然界中地下水的各种变化和运动的现象。水文地质学是研究地下水的科学。它主要是研究地下水的分布和形成规律,地下水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成分,地下水资源及其合理利用,地下水对工程建设和矿山开采的不利影响及其防治等。随着科学的发展和生产建设的需要,水文地质学又分为区域水文地质学、地下水动力学、水文地球化学、供水水文地质学、矿床水文地质学、土壤改良水文地质学等分支学科。近年来,水文地质学与地热、地震、环境地质等方面的研究相互渗透,又形成了若干新领域。
区域水文地质调查工作区域可以是自然地理单元或水文地质单元,也可以是行政区域,面积一般较大,在数百平方千米以上。小比例尺(小于1︰10万)区域水文地质调查为综合性区域水文地质调查,目的是为国民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远景规划提供水文地质依据,并为今后进一步更大比例尺各种水文地质工作提供区域性水文地质基础资料。中比例尺(1︰5万~1︰10万)区域水文地质调查可以是为国民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提供较详细区域水文地质资料的综合性水文地质调查,也可以是为某一专门性水文地质工作任务提供较详细区域水文地质背景资料的,在综合性调查基础上加有必要专门性调查工作的水文地质调查。小比例尺区域水文地质调查的主要任务是通过收集资料、地面调查、勘探、试验和观测工作等手段,查明调查区区域水文地质条件,包括主要含水层的岩性、埋藏分布条件,各含水层地下水的成因、类型、补迳排条件及其水质水量的分布和变化情况等。中比例尺区域水文地质调查的主要任务是在小比例尺区域水文地质调查的基础上,通过增加必要的调查工作和提高调查工作的精度要求,进一步查明区域水文地质条件,并根据其专门性水文地质调查任务的需要,进行必要的专门调查、勘探、试验和观测工作,查明有关问题。中国区域水文地质调查工作始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50年代和70年代初,占全国陆地总面积约1/3的地区完成了1︰20万区域水文地质普查。20世纪70年代后至今,全国除西藏地区、海拔4000米以上的高寒山区、原始森林地区和部分沙漠地区外,都已完成了1︰20万区域水文地质普查。此外,根据需要,部分研究程度较高的地区完成了诸如农田供水、土壤改良、城市供水、生态环境等不同目的的1︰5万或1︰10万比例尺的区域水文地质调查。
第一讲 区域地质调查方法与要求
工作方法
区域地质调查最基本最主要的工作方法是 野外实地勘查和观测研究,并将所获得的地质信息填绘在地理底图上(见地质填图),并按一定格式记录下来(见地质编录)。此外,为了更有效更准确地获得和识别地质信息,还常采用以下方法:
①地球物理勘探,包括重力勘探、磁法勘探、电法勘探、地震勘探、核法勘探、地温法勘探以及钻孔地球物理勘探。 对重要成矿区带取得的1:5万高精度磁测、重力资料及激发极化法测量资料应进行系统的数据处理和分析解释。对高精度重力和高精度磁测数据一般要进行滤波、位场转换、解析延拓、局部异常的求取等数据处理。通过大比例尺物探数据的各类常规处理和对场源空间特征的分析,结合区域地质矿产特征,系统地推断控矿构造、岩体、地层或标志层。综合研究成矿环境和地球物理找矿标志。
②地球化学勘查。 应全面收集区内的区域地球化学、矿区(床)地球化学及异常查证等资料,应用范围大体为: (1) 基础地质:(a) 主要地质体的地球化学组份特征; (b) 区域构造地球化学特征。 (2) 矿产地质:(a) 区域地球化学背景与异常分布特征;(b)成矿区带、矿田及矿床地球化学特征;(c) 局部地球化学异常组合特征,异常解释、推断、追踪评价及找矿地球化学标志;(d) 系统整理化探异常的面积、强度、规模、浓度分带、组分分带、各种比值等数据,研究分析化探异常分布规律、元素组合规律及与物探异常关联对比等,结合异常地质背景和成矿条件,以及地表矿(化)点、蚀变带分布,对化探异常进行定性解释和分类排序,提出矿产检查工作安排建议。 (3) 环境地质:(a) 城市及重要经济区元素地球化学分布特征;(b) 重要农业区元素地球化学分布特征;(c) 地方病发生区元素地球化学分布特征; (d) 重要自然景观区元素地球化学分布特征等。
③在基岩出露好、地质标志较清禁的地区,还可采用遥感图象解释的方法(见遥感地质)。遥感地质解译工作重点是:区域构造格架解译;各类地质填图单元解译;矿产地质解译(如已知成矿、控矿地质体、地质构造追索圈定,与成矿、控矿相关的遥感线、环、纹、斑、色调等特征影像提取,与成矿、控矿相关的隐伏岩体圈定等);灾害、环境地质解译(如滑坡、泥石泥、地裂缝、地面塌陷圈定等)。
④重砂测量(重砂指由比重较大、物理和化学性质比较稳定的矿物的颗粒所组成的松散集合体),通过重砂分析和综合整理,发现并圈出矿产机械分散晕,即与矿产密切相关的指示矿物的重砂异常,据此进一步追索原生矿床和砂矿床。重砂测量包括人工重砂测量和自然重砂测量,是区域地质调查中广泛使用的一种找矿方法。尤适用于水系发育的地区。
.区域地质调查
简言之就是对一定区域范围的基础地质情况进行调查和研究。(简称“区调”、“区测”或“填图”)。
(1)一定区域
就是国家统一规定按经纬度把全国分成若干个方块,每一个方块就是一个区域范围。(以区域中重要城镇命名,如巢湖幅)
(2)地质情况
包括:这个区域中的地层古生物、岩石、矿床、地球化学、水文、工程地质以及环境地质、农业地质、灾害地质、地质构造等基础地质。
区域地质调查的最终成果是地质图、地质报告。
2.地质图
将一定区域范围内的各种地质体,按一定的比例尺,投影到地形平面图上,并用规定的符号表示出来的图件,称为地质图。
(1)按比例尺划分地质图
按比例尺不同可以划分为不同比例尺的地质图。
小比例尺地质图:1/100万——1/50万,全国、全省范围大区域地质调查
中比例尺地质图:1/20万——1/5万,在一个省范围内区域地质调查
大比例尺地质图:1/2.5万——1/1万,还有1/1000-1/100(主要针对具体矿床、矿体或者小范围特殊需要进行地质调查)
(2)地质体
沉积岩——可划分到群、组、段
火成岩——包括各种岩体:花岗岩、辉长岩……等。
变质岩——不同变质程度的变质岩,若片麻岩、麻粒岩……等
其他地质体——如矿体、生物礁体、特殊地质标志层……等
二、填图单位的确定原则与方法
1.侵入岩地区
是以不同的侵入体来划分填图单位。例如酸性花岗岩,中性的闪长岩,正长岩、基性、超基性的辉长岩、橄榄岩等,为不同的填图单位。
2.变质岩地区
以不同的变质岩类型,例如片岩、片麻岩、麻粒岩、……等。
3.沉积岩地区
(1)以地层为基础来划分
①岩石地层 ②生物地层 ③年代地层 ④磁性地层 ⑤化学地层 ⑥矿物地层。目前主要以岩石地层为主。
(2)岩石地层单位划分的原则
①依据岩性特征和相对地层位置
②可以是一种或几种岩石类型的组合
③整体岩性一致,野外易于识别
④岩石地层单位是客观描述的实体,它不能根据成因和形成年代来划分。(但反过来研究地层单位成因和形成年代,却有助于客观地选择岩性标志,以便更好地划分地层)。
(3)岩石地层单位的种类(可分为正式的和非正式的)
①正式的岩石地层单位:有定义并正式命名的“群”、“组”、“段”、“层”
A:群——是高级别的正式岩石地层单位(一般由纵向上相邻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具有某种共同岩性特征的组而成,或由一个规模较大的老组再分组升级为群,保留原地理名称)。
B:组——是等级居中的岩石地层单位(划分适度的地区性或区域性岩石地层单位)。
组的重要含义还在于其总体岩性一致,并具有可填图性,即野外易识别、追索,并可在1:5万地质图上表示出来。
C:段——是级别低于组的岩石地层单位。段是组的组成部分。正式命名段必须具有与组内相邻岩层明显不同的岩性特征,并且分布范围广,对研究区域地层有用。
D:层——是等级最低的岩石地层单位。层一般由岩性、成分、生物组合(视为物理特征)等特征显著区别于相邻岩层的单层或复层构成。它厚度不大(数厘米或数米至十余米),在侧向上横穿不同的组或段,而名称保持不变。通常只有区域性地层划分对比的标志层才正式命名层。
②非正式填图单位
非正式岩石地层单位是未被正式命名或不需要正式命名的局部性岩石单位。
常使用带(段、层)、透镜体、礁、(岩舌、岩楔)等术语(如灰岩礁、斑脱岩带,生物化石富集带(层)等。
划分非正式岩石地层单位主要是为了突出其特殊性。
(4)比例尺不同,岩石地层单位划分的级别不同
A:1/100万——划分到“群”(即几个组合并)。
B:1/20万,可以是“群”,主要以“组”为单位。
C:1/5万——必须划分到“组”,根据地质情况有时还可以划分“段”。
D:岩石地层单位的厚度,在图上表示时不能小于1mm。
不管比例尺大小,岩石地层单位的厚度,在图上一般不能小于1mm。否则在地质图上就表示不出来。
⑦ 地质路线调查精度要求时什么啊
一般要求
5.2.1 工程地质测绘采用比测绘精度要求大一级比例尺的地形图作外业底图。
5.2.2 在进行过同比例尺(或更大比例尺)的区域地质和水文地质调查的地区,工程地质测绘应充分利用已有资料和遥感解释成果。
5.2.3 实测地质体的最小尺寸一般为相应图上的2mm,对具有重要意义的地质现象可夸大表示。测绘的地质、地貌界线必须实地勾划或根据遥感解释界线通过野外核定,允许误差范围在图上不大于2mm。
5.2.4 正式测绘前,首先应实测地层剖面,建立地层柱状剖面,划分工程地质岩组,确定填闻基本单位。制定工作细则,以统一工作方法与技术要求,保证测绘成果质量。
5.2.5 系统的路线观察是沙漠及沙漠化地区工程地质测绘的主要方法。观察路线一般沿工程地质条件变化最大方向布置,在沙丘(沙山)起伏较大、地面通行条件差的地区可顺沟谷方向布置。
5.2.6 观察点布置要日的明确,一般应布置在各种工程地质界线(地层、岩组、地貌单元和地质构造线等)和各种工程地质现象处,具有较好的控制性和代表性。
5.2.7 选择代表性的典型地段,用“重点地段法”对沙丘移动变形、水土流失、斜坡稳定性等进行较大比例尺测绘。
5.3 遥感图象的应用
5.3.1 基本要求 来源:www.yantushi.com
5.3.1.1 沙漠地区利用遥感图象解译是确定沙漠地貌与工程地质现象的有效手段之一,可减少野外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和成果质量。
5.3.1.2 遥感图象的解译工作应先于工程地质测绘,并贯穿工作的全过程,使其成为设计编写,野外工作布置,室内资料整理和报告编写等工作的组成部分。
5.3.1.3 通常应用的遥感资料是航摄象片和卫星图象。应尽量选用不同时间,不同波段的遥感图象。为适应专题研究需要,应搜集不同时期的航、卫片,或者专门飞行拍摄,并将航摄象片和卫星图象应用结合起来。
5.3.1.4 遥感成果应充分用于野外观测路线和观测点的布置,观测点线的控制指标要根据沙漠及沙漠化地区的地质条件,工程地质条件的复杂程度和遥感图象可解译程度来定。
a.解译效果较好的地区:主要地质体、沙漠分布和工程地质界线在图象上能连续追索和圈定。地质观测则以检验解译成果为主,补充搜集遥感影象难以获得的资料,观测点定额可减少30%~50%,其他技术定额也可适量减少;
b.解译效果中等的地区:主要地质体、沙漠地质现象、工程地质现象和工程地质界线不能全部地在图象上连续追索或圈出,则观测点定额可减少10%~30%;
c.解译效果较差的地区:各种地质体解译效果不明显,图象上难以确切圈定出主要地质体和地质现象的界线,观测路线长度和观测点只能适当减少。
5.3.2 解译内容
遥感图象解译内容,应密切结合沙漠地区工程地质调查的实际需要和已有遥感资料的片种、比例尺、可解程度来定,主要解译下列内容:
5.3.2.1 划分沙漠地貌形态类型,确定地貌单元界线,辨别微地貌类型,分析微地貌成因。
5.3.2.2 确定区域地质构造轮廓,判别棵露和隐伏的主要断裂和节理裂隙密集带的分布位置和发育规律,解译新构造活动在影象上的表现、活动方式,为区域地壳稳定评价提供依据。
5.3.2.3划分岩、土体不同岩性和不同沙漠及沙漠化岩性类型的分布范围。
5.3.2.4 解译滑坡、崩塌、泥石流、沙丘、沙漠化、人工采空区等不良工程地质现象的分布、规模和形态待征,对其危害程度和发育趋势作出初步评价。
5.3.2.5 解译植被生态类型、分布和覆盖度。
5.3.2.6 解译各种水文地质现象,重点是与工程地质关系密切的现象,包括湖、水库等地表水体,现代河流(溪)的分布、渗没段及古河道、沼泽、盐渍化,泉、泉群、地下水溢出带等。
5.3.2.7 利用多时相(不同时间)航卫片,进行对比解译,研究地质现象动态,对其发展和影响程度作出初步评价。
解译重点:
a.沙丘、沙漠化的动态变化;
b.滑坡、崩塌、泥石流的变化;
c.湖泊消失,湖泊、河道变迁,地下水露头变化;
d.植被生态变迁。
5.3.3 沙漠及沙漠化土地的遥感解译标志
沙是具有强反射的物质,一般在航片或卫片上都以浅色调出现。
5.3.3.1 沙漠 来源:www.yantushi.com
a.新月形沙丘:形象轮廓形态清晰可辨,—般呈月牙形,迎风坡微凸而平缓,背风坡下凹而较陡,两翼顺着风向延伸,沙丘脊线呈弧形,呈白-银白色彩;
b.抛物线沙丘:形象上似一抛物线形,翼角所指方向为逆风向,迎风坡平缓而凹进,背风坡陡峭而呈弧形凸出,呈白-灰白色调;
c.鱼鳞状沙丘(群):沙丘呈群体分布,丘间地不明显,前一个沙丘的迎风坡坡脚即为后一个沙丘背风坡坡麓;沙丘两翼顺风向延伸与前方沙丘迎风坡相连,形成沙丘间与风向平行的沙埂,航片上沙埂脊线构成白色的“网格”,沙埂所圈的凹地呈灰-灰白色调的“斑块”;
d.金字塔沙丘:形态呈角锥状,外观似金字塔,它本身排列方向不与任何一种风向相平行或垂直,而是具有不同方向的脊线和三角斜面,形象上脊线尖棱呈涡轮状纹形;
e.梁窝(蜂窝状)沙丘;梁窝状沙丘是在风向均匀,风力相等的条件下形成的多向沙埂,其外围为洼地,总体形似梁窝状,形象上同鱼鳞状沙丘有相似之处,仅梁窝状沙丘中间的沙窝较深,沙埂色调为白色,而沙窝则为灰白色调; 来源:www.yantushi.com
f.沙垄:沿主导风向呈线性延伸的沙丘为沙垄,形象上沙垄的两侧坡度大致相等,中脊线深圆,向阳坡呈白色色调,背阴坡呈灰色色调,按沙垄与风向的关系,平行为纵向沙垄,垂直为横向沙垄。